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

一、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阳,杨亚琼,陈宁,郭建,何俐[1](2021)在《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 Fang Data、Pub Med、Science Direct、The 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搜集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7个RCT,包括4 4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患者,丙种球蛋白组的退热时间、意识障碍消失、惊厥和呕吐症状停止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治疗组更短,治疗非有效率更低,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当前有限证据表明,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均优于常规治疗。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汪倩[2](2019)在《儿童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73例重症乙型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3例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不良因素。结果:本组73例患儿中,预后良好组50例,预后不良组23例。主要临床症状有中高热(100%)、意识障碍(98.6%)及惊厥发作(76.4%),常见并发症有呼吸衰竭、低钾血症、消化道出血及低蛋白血症,本组患儿死亡率为11%,存活者中可遗留认知障碍、肢体瘫痪及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本组患儿脑电图均有异常,以弥漫性慢波多见,其中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26.4%)。头颅影像学异常率为98.6%,病灶范围分布以丘脑、中脑及基底节为主。经统计分析发现频繁惊厥、呼吸衰竭、肺不张、肝功能损害、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败血症、住院时间较长、深昏迷、吞咽障碍、使用呼吸机等因素均提示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其中频繁惊厥为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儿童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易感人群,重症患儿死亡率较高,存活者可遗留严重后遗症。2.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频繁惊厥、呼吸衰竭、肺不张、肝功能损害、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败血症、住院时间较长、深昏迷、吞咽障碍、使用呼吸机等情况均提示可能与预后不良相关,其中频繁惊厥为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闵晓兰,蔡强,卢玉容[3](2019)在《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HFMD)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4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135例HFMD并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A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对照B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观察组(重组人干扰素α-1b+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各45例。比较三组患儿疗效、治疗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S100B、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血清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 33%)高于对照A组、B组(73. 33%、73.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CD8+改善程度大于对照A、B组,血清IGF-1、IL-6、TNF-α、S100B、NSE改善程度大于对照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HFMD并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显着,能显着提高患儿免疫功能,减轻机体炎性反应,缓解脑损伤,调节IGF-1水平。

白红丽,马志强[4](2018)在《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14-10—2016-10收治的64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加神经节苷脂静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75%)远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精神意识改善、抽搐停止、脑膜刺激征消失以及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GR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S100B、MBP、NGF各指标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启运,夏红杰,祁亚平[5](2018)在《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9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给予对照组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两组均持续用药10 d。比较两组疗效、症状消失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发热、头痛、惊厥、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效果显着,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陈琳,唐发娟,潘玲丽,李熙鸿[6](2018)在《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抗病毒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静滴联合常规抗病毒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病毒与降颅压、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静滴进行联合治疗。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周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水平进行检测与对比,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后1周的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低于治疗前(t值分别为24.10、10.18、12.82、17.71,均P<0.05),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4、-2.65、-3.24、-3.43,均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P<0.01)。结论丙种球蛋白静滴联合常规抗病毒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

甘家彬[7](2017)在《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察丙种球蛋白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疗效。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更昔洛韦,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高热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快,显着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着。

杨晓晴[8](2016)在《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资料库、Pubmed、Embase、 CNKI、CBM、VIP、Wan fang数据库,检索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疗效比较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检索不受语种限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截止至2016年03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证据质量。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纳入9篇文献,共989例患者(试验组571例/对照组418例)比较了危重症转化率,结果提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危重症转化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2,95%CI[0.21,0.49],P<0.00001,异质性检验P=0.92,I2=0%)。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治疗组纳入3篇文献,共444例患者(试验组252例/对照组192例),结果提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危重症转化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3,95%CI[0.17,0.66], P=0.002,异质性检验P=0.43,I2=0%);小剂量丙种球蛋白(0.4g/(kg.d))治疗组纳入3篇文献,共193例患者(试验组98例/对照组95例),结果提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危重症转化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是[0.20,0.89],P=0.02,异质性检验P=0.82,I2=0%)。丙种球蛋白剂量不详组共纳入3篇文献,共352例患者(试验组221例/对照组131例),结果提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危重症转化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37,95%CI[0.16,0.85], P=0.02,异质性检验P=0.38,I2=0%)。②纳入4篇文献,共480例患者(试验组275例/对照组205例)比较了死亡率,结果提示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死亡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21,95%CI[0.05,0.83],P=0.03,异质性检验P=0.61,I2=0%)。证据质量评估提示在危重症转化率方面有中等质量的证据强度,在死亡率方面有低质量的证据强度。③5篇纳入文献报道了不良反应,偶见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低血压、急性荨麻疹、恶心、气促。结论:丙种球蛋白治疗在降低手足口病患者危重症转化率方面有效;在降低手足口病患者死亡率方面可能有效;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在降低危重症转化率方面均有效;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性较高。

张艳萍[9](2014)在《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小儿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1-2]。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病情不易控制,可导致患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3-4]。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等。其主要危害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智力障碍、癫痫、瘫痪等可能性增加。危重者可导致患儿严重的后遗症,影响患儿的生长发

刘霞[10](2012)在《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并探讨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20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02例,采用常规抗病毒、降低颅内压,解除痉挛,降温,营养脑细胞及纠正代谢紊乱等综合治疗措施;实验组10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纳洛酮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治疗后评价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记录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5.5%;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1%;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儿头晕呕吐、惊厥、发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脑电图、脑脊液异常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缓解各项临床症状与体征,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二、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儿童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

(3)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对照A组
        1.3.2 对照B组
        1.3.3 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观察组
    2.2 3组患儿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3 3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比较
    2.4 3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4)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实验室指标
    1.4 观察指标
    1.5 效果评价标准[9-10]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2.2 2组各症状改善与住院时间比较
    2.3 实验室检测指标
3 讨论

(5)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2.2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
    2.3 后遗症
3 讨论

(6)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抗病毒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的情况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的水平
    2.3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
3 讨论
    3.1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影响
    3.2 血清心肌酶活性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病情进展、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检测意义
    3.3 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常见方法

(7)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临床症状缓解
3 讨论

(8)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写词及中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技术路线
    1.2. 文献纳入标准
        1.2.1.研究类型
        1.2.2. 观察对象
        1.2.3. 干预措施
        1.2.4. 结局指标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检索策略
    1.5. 文献的筛选及数据的收集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分析
        1.7.1. 试验设计和分析单位的识别
        1.7.2. 异质性检验
        1.7.3. Meta分析
        1.7.4. 发表性偏倚的评估
        1.7.5. 敏感性分析
        1.7.6. 亚组分析
    1.8. 证据强度的评估
2. 结果
    2.1. 资料收集情况
    2.2. Meta分析纳入文献的一般情况
    2.3. Meta分析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干预亚组数据合并
    2.5. 危重症转化率的Meta分析
        2.5.1. 主要结果及异质性检验
        2.5.2. 发表偏倚
        2.5.3. 敏感性分析
        2.5.4. 亚组分析
        2.5.5. 主要结果及异质性检验
        2.5.6. 发表偏倚
        2.5.7. 敏感性分析
        2.5.8. 亚组分析
    2.6. 证据质量评价
    2.7.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有效性
    3.2. 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安全性
    3.3. 本研究局限性及影响因素
    3.4. 与其他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的比较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V71所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及丙种球蛋白治疗作用机理
    1.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机制
        1.1. 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
        1.2. 病毒侵犯细胞方式
        1.3. 神经系统病变
    2. 肺水肿机制
        2.1. 神经源性肺水肿
        2.2.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所致急性肺损伤
        2.3. 呼吸肌疲劳或麻痹
    3. 丙种球蛋白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9)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2 3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10)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四、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丙种球蛋白治疗我国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有效性的Meta分析[J]. 林阳,杨亚琼,陈宁,郭建,何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08)
  • [2]儿童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 汪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3]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疗效[J]. 闵晓兰,蔡强,卢玉容. 安徽医学, 2019(04)
  • [4]丙种球蛋白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效果评价[J]. 白红丽,马志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09)
  • [5]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效果分析[J]. 田启运,夏红杰,祁亚平. 河南医学研究, 2018(07)
  • [6]丙种球蛋白联合常规抗病毒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 陈琳,唐发娟,潘玲丽,李熙鸿.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8(01)
  • [7]丙种球蛋白联合更昔洛韦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甘家彬.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21)
  • [8]丙种球蛋白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的系统评价[D]. 杨晓晴.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9]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及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观察[J]. 张艳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1)
  • [10]纳洛酮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分析[J]. 刘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2(18)

标签:;  ;  ;  ;  

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39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