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应用评价

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应用评价

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丽[1](2021)在《PCSK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PCSK9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脂类指标的相关性评价背景和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组由多种病理机制所致脑功能障碍的复杂疾病,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大多数,首要的致病机制为血脂异常升高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可通过促进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水平,发挥调节脂代谢及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清PCSK9水平及LDL-C等脂代谢相关指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表达以及评价其与疾病危险因素、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明确PCSK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三部分:(1)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AIS组)PCSK9值和对照组的差异;(2)PCSK9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3)AIS组患者血脂指标在各亚组间的比较。第一部分为纳入50例未经降脂药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小样本横断面研究。首先,收集患者的完整病史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病史等既往史在内的基线材料等。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血常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 PCSK9 水平。第二部分为分析PCSK9水平与AIS组有差异性的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P)、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的相关性。第三部分以50例入选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NIHSS评分将AIS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三个亚组,分析各组之间PCSK9水平及LDL-C等脂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情况,明确PCSK9是否为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严重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研究结果1.AIS组的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吸烟率以及SP、DP、LDL-C、TC、TG、Lpa、HCY、PCSK9值比对照组显着增高,HDL-C值显着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IS组p<0.05的因素,发现Lpa、HCY、PCSK9为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p<0.05)。3.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PCSK9和SP(相关系数r=0.361,p<0.01)、LDL-C(r=0.321,p=0.001)、TC(r=0.24,p=-0.016)、TG(r=0.226,p=0.024)、Lpa(r=0.239,p=0.017)、HCY(r=0.446,p<0.01)呈正相关。4.血清PCSK9水平在AIS各亚组间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两两比较皆差异显着(p<0.05)。并且PCSK9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0.611,p<0.01)。研究结论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PCSK9、LDL-C表达增高,并且二者呈正相关性;2.PCSK9、LDL-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PCSK9水平与入院NIHSS评分存在正相关性,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第二部分PCSK9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研究背景和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加剧而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目前病因学的研究提示帕金森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致病过程的复杂疾病,血脂异常可能在PD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PCSK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sinkexin type 9,PCSK9)作为一种钙离子依赖的丝氨酸内切酶的新成员,被发现是一种与胆固醇代谢及神经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通过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PCSK9及相关血脂指标进行测定,探讨PCSK9与帕金森病发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两部分:(1)比较帕金森病组PCSK9水平和对照组的差异;(2)帕金森病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在各亚组间的比较。第一部分为纳入50例未经降脂药治疗的PD患者的小样本横断面研究。首先,收集患者入院前及入院后完整病史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病史等既往史在内的基线材料。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血常规、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等;然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浆 PCSK9 水平。第二部分以50例入选的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H-Y评分将PD组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三个亚组,分析各组之间PCSK9水平及LDL-C等脂代谢相关指标表达的情况,揭示PCSK9是否为评价帕金森病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结果1.PD组LDL-C、Lpa、PCSK9、SP、DP 比对照组显着降低,HCY显着升高(p<0.05)。2.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 PD 组 p<0.05 的因素(包括 LDL-C、Lpa、PCSK9、SP、DP),发现LDL-C、HCY为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p<0.01)。3.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为:PCSK9水平和LDL-C(相关系数r=0.710,p<0.01)呈正相关,与 TC(r=-0.397,p=0.004)、TG(r=-0.363,p=0.010)、apoB(r=-0.325,p=0.021)、Lpa(r=-0.477,p<0.01)、HCY(r=-0.444,p=0.001)呈负相关。4.PCSK9、LDL-C水平在帕金森病组各亚组间两两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皆差异显着(p<0.05);并且两者与H-Y分级呈显着负相关:PCSK9(r=-0.830,p<0.01)、LDL-C(r=-0.781,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二者皆未通过参数检验(p>0.05)。研究结论1.PCSK9与LDL-C水平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中表达降低,且两者呈正相关性。2.LDL-C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是帕金森病发病的危险因素。3.PCSK9与LDL-C 水平与帕金森病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但尚不足以说明PCSK9为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金舒文[2](2021)在《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疗效及对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高脂血症患者经电针丰隆穴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及治疗后患者血清对巨噬细胞共培养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ABCA1)/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筛选出就诊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或经网络宣传招募的高脂血症患者132例。于132例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5例,以1:1:1比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电针组、血脂康组、对照组,每组3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试验。对电针组患者,予以每日电针针刺丰隆穴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共治疗8 w;对血脂康组患者,予以每日口服血脂康2次,每次2粒,共连服8 w;对对照组患者,不作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嘱低脂饮食、适当活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月,检测3组患者血脂水平,并予以比较;于治疗后留取三组患者血清,与巨噬细胞共培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m RNA和蛋白表达量。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 26.0分析三组间血脂水平、ABCA1、JAK2、STAT3的差异,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各组间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有效率比较:治疗后电针组和血脂康组改善血脂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其中电针组为85.7%,血脂康组为88.6%。两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着差异。3.治疗后各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电针组与血脂康组TC(total cholesterol,TC)、TG(triglyceride,TG)、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月,相比于治疗后血脂康组TC、TG、LDL-C有所升高(P<0.05),电针组血脂各项水平仍较稳定(P<0.05)。4.各组间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比较: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电针组与血脂康组患者血清对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电针组与血脂康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5.安全性分析:电针组出现1例辅助针刺部位局部青紫,对症处理后恢复,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电针针刺丰隆穴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降低患者血清TC、TG、LDL-C含量,且疗效较血脂康稳定,可促进血清对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增强胆固醇逆转运,减轻炎症反应的目的。

史张[3](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谭超[4](2021)在《血清可溶性甘露糖受体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甘露糖受体(sMR,Soluble mannose receptor)的具体水平,分析sMR水平在冠心病不同分组间的差异,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和Gensini评分间的相互关系,探讨sMR在冠心病中的意义。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CHD住院患者135人。按研究目的分组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5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83例,诊断标准参考2013年欧洲心脏学会(ESC)的SAP的诊断标准[1]及2015年ESC的ACS的诊断标准[2],同时选取40名性别、年龄相匹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各组样本sMR和MMP-9的浓度,同时检测各组对象的LDL-C、HDL-C和TG水平。收集每位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的具体结果,并依据Gensini评分体系进行评分计算,按照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评分进行分组。三组间的数据两两进行对比,符合正态函数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相关性的分析通过Pearson法以及Spearman法进行分析。通过对比ROC曲线下的具体诊断面积(AUG),探讨各指标对CHD的诊断意义。ROC各曲线下的具体诊断面积的对比采用De Long检验。研究结果ACS患者血清sMR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与对照组相比,sMR水平稍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sMR水平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呈正相关(r=0.708,P<0.05),sMR水平和Gensini评分间无相关性(rs=0.009,P=0.946)。回归分析提示sMR和MMP-9为发生ACS的独立预测因子,在预测ACS的发生上,血清sMR较MMP-9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结论血清sMR在ACS患者体内的表达明显高于SA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并和MMP-9水平正相关。血清sMR的水平可能是预测ACS发生的生物学指标。

杨龑晓晓[5](2020)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急速上升。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数达到4.63亿。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照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据WHO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约3.5亿。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随着糖尿病以及抑郁症患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其互为危险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共病抑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显示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性,“神经营养假说”已成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主流假说之一;另一方面,在细胞及动物实验中提示GDNF可促进胰腺细胞增殖,减少胰腺细胞的凋亡,改善细胞功能,提高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尚缺乏临床研究以证实GDNF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GDNF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探讨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的中介作用,验证其为糖尿病和抑郁共病的桥梁假说,为糖尿病共病抑郁分子机制提出新的观点。对象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试验研究设计,病例组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纳入非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糖尿病前期(p-DM)及糖耐量正常者(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并比较组间差异: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血脂,包括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臀比(Waist hip rate,WHR)。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量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 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评估。运用回归模型探索GDNF、血糖、抑郁各自的影响因素;并运用Bootstrap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GDNF在糖尿病及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共188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病例组72例,对照组116例(包括糖尿病前期44例以及糖耐量正常72例)。共18.6%的研究对象(N=35)存在抑郁症状。结果显示:1.病例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844±2.804pg/ml vs 11.338±3.858pg/ml,P=0.006);进一步分组显示,血清GDNF浓度在病例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存在梯度差(11.706±3.918pg/ml vs 10.736±3.722pg/ml vs 9.884±2.804pg/ml,P=0.008),两两比较显示病例组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1),糖尿病前期组与病例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分别为0.146、0.431)。经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成线性负相关(R=-0.241,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成线性负相关(R=-0.217,P=0.003)。2.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以及低血清GDNF浓度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患2型糖尿病或抑郁均影响了血清GDNF水平。低生活质量(低EQ-5D评分)、低血清GDNF浓度及患有糖尿病为抑郁危险因素。3.GDNF在血糖水平影响抑郁评分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79),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空腹血糖路径P=0.0035,糖化血红蛋白路径P=0.0091),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空腹血糖路径17.04%,糖化血红蛋白路径16.6%)。结论:1.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非糖尿病人群,血清GDNF浓度在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以及糖耐量正常人群之间存在梯度差。2.GDNF分别与糖尿病和抑郁存在相互影响作用。3.GDNF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第二部分GDNF中介作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同伴支持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因其可接受性、高效性、经济性广泛用于心理疾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为了研究同伴支持对2型糖尿病血糖代谢、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改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设计,以同伴支持作为干预手段,动态观察干预前后代谢指标、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GDNF在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纳入于南京市玄武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6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8个研究模块(其中熊猫社区与后宰门社区合并)进行整群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N=155)和对照组(N=141)的社区。干预组采用为期12个月的同伴支持+常规糖尿病教育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的检测: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及糖尿病相关痛苦量表(Diabetes-related Distress Scale,DDS)评估。结果:在基线时进行横断面研究显示:1.血清GDNF浓度在高血糖患者中(HbA1c≥7.0%)显着降低,合并抑郁(HbA1c≥7.0%且PHQ-9评分>4)的患者GDNF浓度进一步降低(P=0.000)。2.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为线性负相关(P=0.000);与PHQ-9评分以及其中的情感维度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分别为0.023、0.031),同时与EQ-5D-5L评分呈负相关(P=0.006)。3.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有抑郁症状、血糖水平为GDNF浓度的影响因素,低血清GDNF浓度及合并脑血管并发症为伴随抑郁的危险因素。4.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经干预12月后,1.两组患者血清GDNF浓度均显着升高,其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由11.042±3.111pg/ml上升至11.698±2.740pg/m(P=0.013),对照组组血清GDNF浓度由10.689±2.381pg/ml上升至11.135±2.173pg/m(P=0.036)。调整基线水平后,组间血清GDNF浓度差异无显着性(P=0.103)。但亚组分析显示,在合并抑郁的患者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11.609±2.248pg/ml vs 10.405±2.353pg/ml,P=0.023)。2.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糖达标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分别为0.007、0.047、0.027)。其他代谢指标(餐后血糖、血脂、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及量表评估(PHQ-9,EQ-5D,DDS)未见明显差异。3.回归分析显示,血糖的改善、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干预前是否合并抑郁症状为患者血清GDNF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基线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干预后GDNF变化值、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以及同伴支持干预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的影响因素;是否合并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及糖尿病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抑郁缓解,但通过深入分析未确定其统计学显着性。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代谢水平与血清GDNF浓度呈线性负相关,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2.同伴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患者血清GDNF浓度,但未显示对患者抑郁症状有明显缓解。3.血糖降低越多、干预前就有抑郁症状及糖尿病眼病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提高越多。血清GDNF浓度升高越多对同伴支持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越大。

陈刚[6](2020)在《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动脉中聚集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包括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血管瘤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危险因子,然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为双链DNA病毒。在全球范围成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0-90%以上,与所有的疱疹病毒一样,一旦发生感染,HCMV会在宿主体内(唾液腺、白细胞等处)建立持续终生的潜伏感染,潜伏感染常会间断性地被激活而发生再激活感染。血管系统中的HCM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和移植血管硬化,均存在相关性。HCMV可通过改变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和干扰细胞因子信号来加重病变血管的炎症反应。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已被证明能降低心脏移植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HCMV编码至少26个成熟的mi RNA,但这些mi RNA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仍不确定。HCMV-mir-UL112-3p(mi R-UL112-3p)是HCMV编码的mi RNA中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可以靶向调控宿主细胞和病毒转录。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mi R-UL112-3p是唯一高表达的循环型HCMV编码mi RNA,并且它与高血压风险的增加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血浆HCMV-Ig G或抗CMV抗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另一些临床研究则发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不强。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血清中的mi R-UL112-3p和HCMV Ig G水平,同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mi R-UL112-3p和HCMV Ig G、Ig M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2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和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外周血中HCMV Ig G、Ig M和mi R-UL112-3p水平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和检测方法招募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和高血压史。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3、游离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IMT值。通过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外周血中mi R-UL112-3p的拷贝数,使用梅里埃酶联荧光试剂盒分析(ELFA)HCMV Ig M和Ig G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3.2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或频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对于IMT值的以高于平均IMT值定义为“高”。为了确定独立的风险因素和高IMT的优势比(OR),置信区间(cis)设为95%,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包括mi R-UL112-3p阳性率、HCMV Ig G滴度、Framingham评分以及IL-1β含量的对数、TNF-α含量的对数和IL-6含量的对数,单变量分析P<0.05,以确保没有显着的多重共线性。利用单一的线性单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多变量回归分析来评价抗HCMV Ig G抗体滴度和其它变量的值之间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共458名参与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47人(53.9%)被指定为高(IM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IMT的四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mi R-UL112-3p阳性(OR 1.05,95%CI 1.01-1.07;P=0.004),抗HCMV抗体滴度高(OR 1.04,95%CI 1.01-1.06;P=0.003),Framingham评分高(OR1.14,95%CI 1.02-1.27;P=0.018),高IL-1β含量(OR 2.96,95%CI 1.26-6.97;P=0.013)。多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mi R-UL112-3p阳性率与最大IMT(r=0.328,P<0.001)、游离T4水平(r=0.247,P=0.032)和对数(TNF-α)(r=0.509,P<0.001)显着正相关。5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评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亚洲人群中mi R-UL112-3p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HCMV通过MMP-2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1研究背景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β-herpesvirus),为双链DNA病毒。世界范围内HCMV感染非常普遍,在成年前大部分人群均已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将终身存在于宿主体内。现已发现HCMV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和高血压存在联系,此外HCMV感染还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内皮功能障碍以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 MT)引起的。在End MT过程中,内皮细胞(ECs)失去特异性血管内皮标记物如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1(CD31),获得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角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获得迁移性、侵袭性和增殖性表型。End MT的发生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是End MT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同时也是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能够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引起肺动脉高压(PAH)和动脉粥样硬化,阻断TGF-β1的表达可以抑制PAH过程和不稳定AS斑块形成。在人成纤维细胞中HCMV感染5h后即可由HCMV IE基因激活TGF-β1启动子,使TGF-β1的表达量提高4倍。此外,TGF-β1可以被蛋白酶(plasmin)、金属蛋白酶(MMP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αvβ6和αvβ8激活,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高活性状态。因此,我们推测HCMV感染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提高或激活潜伏的TGF-β1,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出现End MT,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研究目的观察HCMV感染对血管内皮细胞End MT的影响,讨论H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可能分子机制。3研究方法3.1细胞和病毒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用含有BFGF(20 ng/ml)、EFG(10 ng/ml)和人血浆纤连蛋白(10μg/ml)的Human Endothelial-SFM(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HELF和水貂肺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的DMEM培养基(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培养。HCMV TR株病毒在HELF细胞上传代培养,将病毒培养物上清通过4℃,16000×g离心2h,用Human Endothelial-SFM培养液重悬病毒,并分装冻存于-80℃。对于紫外线灭活病毒,将病毒置于无菌交联小室(Bio-Rad,Hercules CA,USA)中用150 m J的紫外线照射。3.2病毒滴度检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5×104个HELF培养过夜;次日,每孔加入100μl稀释后的病毒悬液,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过夜;次日,弃去培养液,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无水乙醇50μl室温固定20min,弃去无水乙醇,立即用PBS水化15min;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HCMV IE单克隆抗体,室温孵育2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山羊抗小鼠Ig G-FITC,室温孵育1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用PBS配制的70%甘油20μl,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感染单位(in infectious units/ml)),IU/ml=IE阳性信号数×10×1×稀释倍数。3.3间接免疫荧光细胞爬片至盖玻片上,按照MOI=1接种HCMV TR,加入或不加入ra TGF-β1孵育5d或48h,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再于0.1%的Triton X-100透化。向细胞中加入一抗4℃孵育过夜,洗涤,与Alexa Fluor 488或Alexa Fluor 594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h,加入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鬼笔环肽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或单独使用DAPI室温孵育15min,洗涤后封片,在荧光显微镜(Olympus Fluoview BX51,Center Valley PA)下观察。3.4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裂解细胞,取30μg总蛋白用的10%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使用半干式转膜仪(Bio-Rad)转移至PVDF膜上。将膜置于5%脱脂奶粉溶液中室温封闭2h,加入适当稀释的一抗4°C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适当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二抗室温孵育1h。将膜洗涤3次后在膜上涂布ECL发光液,在化学发光成像仪上观察结果。3.5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细胞,用RNeasy kit提取总RNA,使用RT2 First Strand Kit将RNA反转录成c DNA,所有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8S RNA作为内参进行标化。3.6 TGF-β1含量检测分别使用水貂肺上皮细胞报告基因生物测定法和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总TGF-β1和活化TGF-β1的含量。3.7免疫共沉淀用预冷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裂解细胞,加入MMP-2抗体,4℃孵育过夜,再与protein A-agarose孵育,用RIPA裂解液洗涤并重悬,加入SDS-PAGE上样缓冲液,煮沸,用8%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保留免疫共沉淀前的细胞裂解液作为对照。使用TIMP-2,MT1-MMP和MT3-MMP分别对免疫共沉淀前、后的细胞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检测。3.8 sh RNA转染将MMP-2 sh RNA及其对照质粒通过Amaxa cell line nucleofector Kit V转染HUVEC细胞,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时,即可判定为转染成功。转染步骤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9统计学分析所有分析在Prism 5.0软件上进行。使用Student T test和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比较不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4.研究结果1)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的影响;2)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3)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细胞中TGF-β1活化;4)细胞中新合成活化TGF-β1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5)MMP-2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5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感染HCMV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一样,在经过TGF-β1处理后出现End MT相关的形态和基因表达变化。感染HCMV的HUEVC细胞,经TGF-β1处理后,可以通过激活MMP-2活化细胞外潜伏状态的TGF-β1。HCMV感染不会阻止或减少TGF-β1诱导的End MT,相反可以上调发生End MT的细胞中大量纤维化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HCMV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

赵颖[7](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肖文玉[8](2020)在《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人体成分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枢性性早熟(CPP)是一种常见的儿科内分泌疾病。它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的被启动,女孩在8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国外有研究发现,与正常青春期女孩相比,CPP女孩在诊断时就存在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比值降低。女孩青春发育的年龄越早,血脂代谢异常越明显。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不仅可直接损害儿童的健康,还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及有效干预可提高儿童整体健康水平。儿科医生是否可以通过人体成分检查对血脂异常产生预判,对需要进行血脂化验的患儿进行预筛选,是当前性早熟儿童临床策略研究的热点。研究目的:观察CPP女孩人体成分状况和血脂水平。分析CPP女孩人体成分指标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CPP女孩人体成分指标对血脂水平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纳入2019年7~10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儿保科小儿内分泌专科门诊并确诊为CPP的100例女孩。全部女孩均测量身高和体重。应用InBody S10人体成分检测仪测量身体总水量(TBW)、细胞内水分(ICW)、细胞外水分(ECW)、骨骼肌肉量(SMM)、体脂肪含量(FAT)、体脂率(PBF)、身体细胞量(BCM)、骨矿物质含量(BMC)、上臂围度(AC)、上臂肌肉围度(AMC)、内脏脂肪面积(VFA)、基础代谢率(BMR)等指标以及人体成分类型。同时化验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研究结果:1、正常体重/健康型减少,仅占比例49.0%。肥胖类型(超体重/虚弱型、超体重/肥胖型、正常体重/肥胖型)增多,共占比例29.0%。营养不良类型(低体重/虚弱型和正常体重/虚弱型)增多,共占比例22.0%。2、ICW、ECW、蛋白质、无机盐、SMM、FAT、PBF、BMI、BCM、BMC、AC、AMC、腰围、VFA、BMR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BW、FAT、PBF、SMM均高于文献中同龄健康女孩。3、血清TG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HDL-C、LDL-C水平均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TC、HDL-C水平均高于文献中同龄健康女孩。4、ICW、ECW、蛋白质、无机盐、SMM、FAT、PBF、BMI、BCM、BMC、AC、AMC、腰围、VFA、BMR均与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P<0.05)5、AC在血清TG逐步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在血清HDL-C逐步回归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女孩中肥胖类型和营养不良类型均可发生CPP。2、CPP女孩人体成分指标与同龄健康女孩相比具有差异性。3、CPP女孩血脂水平与同龄健康女孩相比具有差异性。4、CPP女孩人体成分指标与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5、人体成分检查对CPP女孩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顾念念[9](2020)在《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水蛭为水蛭科动物蚂蟥Whitmania pigra Whitman、水蛭Hirdo nipponica Whitman、柳叶蚂蟥Whitmania acranulata Whitman的干燥全体,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症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血瘀经闭、症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目前,药材市场上的水蛭来源以蚂蟥为主,水蛭及柳叶蚂蟥十分罕见,充斥着大量混伪品;其次,市场上流通的水蛭多为野生资源,导致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且部分水蛭药材重金属超出限量范围。水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类化合物及氨基酸等小分子化合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仅规定了水蛭的性状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抗凝血酶活性定量方法和常规检查项,难以全面评价其药材质量、保证其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考虑到水蛭药材临床用药的广泛性,本研究在现行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从药材的鉴别方法、特征及指纹图谱、重金属检查以及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的含量测定多角度建立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制定水蛭药材质量标准草案,为其药材质量的控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1)由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薄层色谱方法难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因此采用试剂盒法提取DNA建立DNA条形码鉴别方法;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lnfrared Spectros.NIRS)仪建立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2)利用垂直平板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建立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3)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重金属以及黄曲霉毒素测定方法进行常规检查及有害物质检查,分别测定水蛭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酸碱度及铅(Pb)、镉(Cd)、砷(As)、汞(Hg)、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B2。(4)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水蛭药材项下规定进行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的定量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水解及游离氨基酸、半自动定氮仪测定总蛋白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酶标仪分别测定多糖和多肽的含量。(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初步评价水蛭的多糖及酶解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结果:(1)建立了水蛭DNA条形码鉴别方法,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 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COI)基因的 18 批水蛭样品条形码长度 617 bp,鸟嘌呤胞嘧啶(Guanine Cytosine,GC)的含量范围为31.60-36.75%。2批菲牛蛭与水蛭药材之间比对,有140个变异位点,8批伪品与水蛭药材之间有195个变异位点,菲牛蛭和市售混伪品在序列长度和含量上与正品水蛭均有差异,邻接系统聚类树表明正品水蛭聚集在一起,菲牛蛭和混伪品分别聚为一类,且支持率达100%;建立的近红外一致性检验模型,设置CI值为6.0时,可完全将所收集药材的正品和混伪品区分开。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实现所收集药材的真伪鉴别,且DNA条形码方法可以实现对所收集药材的基原鉴别。(2)建立了 SDS-PAGE蛋白电泳特征图谱以及游离氨基酸HPLC指纹图谱,实现了水蛭药材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的化学定性分析。指纹图谱指认出16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分析显示,药材间的相似度在0.960以上,且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一致。(3)水蛭药材的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黄曲霉毒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重金属Pb、Hg全部符合标准,但分别有10批药材Cd、As超出限量标准。(4)分别建立了准确有效的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和酶解物中多肽的含量测定方法,实现了对1 8批水蛭药材的含量测定。18批药材中水解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均值排序为谷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甘氨酸>缬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精氨酸>组氨酸。所测18批水蛭药材中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均值分别为9.9195±2.1025 mg/g、101.2436±23.2982 mg/g,可考虑将总游离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作为水蛭质量评价指标;18 批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含量均值为70.78±1.55%,S7药材含量高达76.34%;18批水蛭药材的多糖含量均值为6.14±1.50 mg/g,S10药材多糖含量高达13.22 mg/g;18批水蛭药材的多肽含量均值为318.06±16.60 mg/g,S8药材多肽含量高达354.54 mg/g。不同批次水蛭药材的总蛋白、多糖及多肽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提示可考虑将总蛋白、多糖及多肽作为水蛭药材质量评价指标。(5)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研究及在体盐酸肾上腺素诱导的斑马鱼血栓模型,水蛭多糖及酶解提取物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体内抗血栓活性。当多糖暴露浓度为300 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3.72%,当酶解物暴露浓度为260μg/mL时,血栓抑制率高达78.72%,且血栓抑制率与多糖及酶解物浓度呈依赖性关系,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水蛭具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对水蛭药材进行系统性评价和质量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从DNA条形码及近红外光谱,从水蛭的基原和真伪鉴别出发,建立了水蛭药材的蛋白质特征图谱及游离氨基酸指纹图谱,进行了水蛭药材的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完成了游离及水解氨基酸、总蛋白质、总多糖、多肽的含量测定,并初步评价了水蛭多糖及酶解物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多角度的完善了水蛭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了质量标准草案。水蛭中多糖及酶解物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血栓活性,且查阅资料发现多肽为酶解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可考虑将多糖和多肽含量作为水蛭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

黄本林[10](2020)在《酶法检测残余脂蛋白胆固醇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血清残余脂蛋白胆固醇(remnant lipoprotein cholesterol,RLP-C)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残粒,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验证酶法定量检测血清RLP-C的分析性能,探讨RLP-C在筛查ASCVD及预测冠脉狭窄程度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依据CLSI EP15-A2文件、CLSIEP6-A文件、CLSI C28-A2文件及其他性能评价参考标准,验证酶法测定血清RLP-C的精密度、线性范围、正确度和参考区间。2.分析ASCV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RLP-C水平差异,绘制ROC曲线以探寻RLP-C筛查ASCVD的切点。3.分析RLP-C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探索冠脉狭窄程度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并评价模型预测价值。4.采用Bland-Altman法和ICC法评估RLP-C酶法测定值与Friedewald方程估算值的一致性。5.探讨各脂蛋白胆固醇组分间相关性,分析不同TG水平下各脂蛋白胆固醇组分的构成特点以及RLP-C的酶法测定值与方程估算值的差异。[结果]1.酶法检测血清RLP-C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线性和正确度。精密度结果显示:RLP-C高低两个浓度样本批内不精密度CV分别为4.90%和1.30%,批间不精密度CV分别为3.70%和1.30%,总不精密度CV分别为5.40%和1.70%;线性范围验证结果显示:RLP-C在3.90~53.40mg/dL范围内呈线性,Y=0.794+0.994X(R2=0.998);正确度评价结果显示:检测结果与“标示值”的偏倚分别为7.70%和9.40%,小于厂家声明的允许相对偏差10%。参考范围验证结果显示,20个参考个体中仅有1例观测值在原始参考限以外,参考实验室所给的95%参考区间可以被接收。2.ASCVD患者血清RLP-C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浓度分别为10.3mg/dL[IQR(6.4,15.5)]和 9.2mg/dL(6.8,11.9)(P<0.001)。进一步将 ASCVD患者分为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脏病组,两组血清RL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7mg/dL(6.6,15.4)vs.9.9mg/dL(5.9,15.9),P=0.416]。RLP-C 筛查外周ASCVD和冠心病患者的切点为11.75mg/dL和12.70mg/dL,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欠佳。3.RLP-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7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RLP-C、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单核细胞/HDL-C比值是冠脉严重狭窄的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我们构建了预测冠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预测模型(Logit P=-8.07+1.21×吸烟史+1.11 ×高血压史+1.26×糖尿病史+0.29×RLP-C+1.85×单核细胞/HDL-C),模型的 Sen 和 Spe 分别为 87.5%,81.0%。4.Bland-Altman 法的结果显示:7.0%(70/996)位于 95%一致性界限(95%limits ofagreement,95%LoA)外,而且,相对于酶法,Friedewald方程估算法的平均阳性偏倚为0.2mmol/L[95%CI,0.18~0.23)];ICC法的结果显示,ICC=0.551[95%CI,0.192~0.732),P<0.001]。Friedewald 方程估算的 RLP-C(RLP-Ce)与 RLP-Cm存在正相关关系(r=0.4,P<0.001)。此外,随着 RLP-Ce浓度逐渐增高,估算值与酶法测量值的差异越来越大(P<0.001),其平均阳性偏倚为0.2mmol/L。5.脂蛋白胆固醇相关系数矩阵显示,RLP-Cm与HDL-C之间呈负相关(rs=-0.2,P<0.001),与LDL-C、TC、nonHDL-C以及RLP-Ce和TG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其中,与TG相关性最强。深入研究表明,随着TG浓度逐渐升高,RLP-Ce和RLP-Cm均随之递增,RLP-Cm/RLP-Ce比值逐渐减小。[结论]酶法测定血清RLP-C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可满足临床需求。RLP-C与ASCVD发生和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也强调了制定RLP-C明确一致的标准定义和测量参考方法的重要性。

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PCSK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 PCSK9的结构与功能
    2 PCSK9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3 PCSK9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CSK9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脂类指标的相关性评价
    1 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
        2.4 实验分组
        2.5 标本采集及检测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3.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3.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PCSK9水平与差异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3.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在各亚组间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CSK9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1 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
        2.4 H-Y分期
        2.5 实验分组
        2.6 标本采集及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PCSK9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
        3.2 PCSK9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总结与展望
综述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疗效及对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诊断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对照方法
        2.3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
        2.4 治疗方案
        2.5 检测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2.8 统计学方法
        2.9 试验流程图
    3.研究结果
        3.1 患者完成情况
        3.2 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3 各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比较
        3.4 各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3.5 各组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mRNA表达水平比较
        3.6 各组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4.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4.3 选穴依据
        4.4 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 信号通路
        4.5 疗效分析
        4.6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血清可溶性甘露糖受体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可溶性甘露糖受体与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文献综述一 GDNF研究进展及其与抑郁症的关系
文献综述二 糖尿病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技术
第一部分 GDNF与2 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以及其对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
    1 背景与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GDNF中介作用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
    1 背景与目的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2.4 试验方法
        2.4.1 一般资料收集
        2.4.2 临床资料收集
        2.4.3 颈动脉IMT测量方法
        2.4.4 血清HCMV抗体及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2.4.5 血浆中HCMV mi R-UL112-3p表达水平检测
        2.4.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概况
        3.2 临床和实验室参数分析
        3.3 外周血mi R-UL112-3p阳性与高IMT相关
        3.4 HCMV与临床因素或生物学因素的相关性
    4.讨论
        4.1 HCMV感染、炎症因子与AS的相关性
        4.2 HCMV感染、临床参数与AS的相关性
        4.3 HCMV mi RNA与 AS的相关性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HCMV通过MMP-2 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
    1 前言
        1.1 HCMV感染对血管中主要细胞的影响
        1.2 内皮间质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1.3 HCMV感染影响TGF-β1 的表达和活性
        1.4 本研究的假说
    2 资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和病毒
        2.3.2 细胞复苏
        2.3.3 细胞传代
        2.3.4 HCMV的培养和滴度测定
        2.3.5 间接免疫荧光
        2.3.6 MMP-2 sh RNA转染
        2.3.7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
        2.3.8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9 免疫共沉淀
        2.3.10 TGF-β1含量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 的影响
        3.2 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 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
        3.3 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细胞中TGF-β1 活化
        3.4 新生成激活状态TGF-β1 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
        3.5 MMP-2 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 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
    4 讨论
        4.1 HCMV感染与血管内皮损伤
        4.2 HCMV通过MMP-2 激活TGF-β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nd MT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HCMV 感染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7)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基础信息采集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6.2.1.1 体重的测量
        6.2.1.2 呼吸的测量
        6.2.1.3 心率的测量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6.2.1.5 肛温的测量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6.3.1 四诊信息采集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6.4.1 血液流变学
        6.4.2 血常规
        6.4.3 血糖
        6.4.4 凝血相关
        6.4.5 动脉血气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6.6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础指标
        7.2 证候积分量表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7.3.1 血常规
        7.3.2 血液流变学
        7.3.3 凝血与血糖
        7.3.4 动脉血气分析
    8.小结
第二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6.4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8.小结
第三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受试者来源
        3.2 受试者选择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3.2.8 脱落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信息采集内容
        4.1.1 基本信息
        4.1.2 中医证候量表
        4.1.3 生化指标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4.4 质量的控制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4.5 数据管理方案
        4.5.1 数据的填写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4.5.4 数据审核
        4.5.5 数据锁定
        4.6 统计分析方法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特征
        5.2 中医证候积分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5.3.1 血液流变学
        5.3.2 血脂血糖
        5.3.3 凝血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6.小结
讨论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人体成分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9)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药材基原
    2 化学成分
    3 药理作用
    4 质量控制研究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水蛭药材基原及真伪鉴别
    第一节 水蛭药材DNA条形码鉴别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近红外光谱一致性检验模型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水蛭药材特征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第一节 水蛭药材SDS-PAGE蛋白质电泳特征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氨基酸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建立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水蛭药材常规及有害物质检查
    第一节 水蛭药材水分、酸碱度、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重金属、黄曲霉毒素的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水蛭药材含量测定分析的研究
    第一节 水蛭药材抗凝血酶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水蛭药材游离及水解氨基酸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水蛭药材总蛋白质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节 水蛭药材总多糖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节 水蛭药材多肽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及在体斑马鱼血栓模型的水蛭总多糖及酶解物抗血栓活性初步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第一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
    第二节 水蛭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全文总结及展望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酶法检测残余脂蛋白胆固醇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酶法检测残余脂蛋白胆固醇的性能评价
    材料与方法
        1.实验标本
        2.主要试剂
        3.主要仪器
        4.实验方法
        5.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仪器校准及室内质量控制
        2.精密度评价
        3.正确度验证
        4.线性范围验证
        5.参考区间验证
    讨论
第二部分 酶法检测残余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仪器与试剂
        3.实验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研究对象一般临床特征和实验室资料比较
        2.组间RLP-C水平分析
        3.RLP-C筛查本地区人群ASCVD的切点
        4.冠心病患者RLP-C水平分析
        5.酶法测量值与RLP-C估算值的比较分析
        6.不同TG水平下脂蛋白胆固醇的构成差异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清残余脂蛋白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测定法的临床应用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PCSK9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帕金森病中的作用[D]. 张晓丽. 扬州大学, 2021(02)
  • [2]电针丰隆穴对高脂血症疗效及对巨噬细胞ABCA1/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金舒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血清可溶性甘露糖受体在冠心病患者中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 谭超.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D]. 杨龑晓晓. 东南大学, 2020(02)
  • [6]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D]. 陈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7]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枢性性早熟女孩人体成分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D]. 肖文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中药水蛭的质量标准及抗血栓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D]. 顾念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酶法检测残余脂蛋白胆固醇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研究[D]. 黄本林.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直接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临床应用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