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县话与周边官区话的区别

九江县话与周边官区话的区别

一、九江县方言与周边官话区方言的区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2)在《九江(岷山)方言中语音接触的表现》文中提出本文将九江县(岷山乡)方言同周边的浔阳区方言和星子县方言的声韵调进行比较,从语音接触视角下探讨位于赣语和江淮方言交界地带的岷山乡方言中的语音特点,比较岷山乡方言中赣语和江淮方言在中古声母、韵母及声调的今读上具体表现。

徐燕[2](2021)在《庐山方言语音调查研究》文中提出

闵泽雨[3](2018)在《九江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有学者研究九江方言词汇。至21世纪初,陆续有学者对九江方言的词汇进行考察,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与其他大区方言相比,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且都是零碎的浅显的不成系统的。因此,不论从哪方面来看,九江方言词汇有待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于九江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是在李如龙先生“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理论基础上逐步进行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研究及九江方言研究的概况,包括“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缘起及其研究成果,还包括九江方言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范围,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如何选取九江方言特征词,首先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为依凭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接着在“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基础上进行筛选,最终得到185条九江个体方言特征词,323条九江方言关系特征词。第三部分是对185条九江个体方言特征词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全面考察。共时考察的是语音、词性、义项、词类,词语结构等五大方面,而历时部分主要对特征词中所包含的承传词、变异词、创新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对323条关系特征词进行共时角度的分析,最终对比出与各大方言区的远近亲疏关系。

郑婷[4](2015)在《皖、鄂、赣交界区域三片方言的音韵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皖西南方言、鄂东北方言、鄂东南方言,它们处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带,赣语怀岳片、江淮官话黄孝片、赣语大通片三片方言在这一区域相接触。目前,对这一区域方言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点的研究上,而将三片方言进行横向与纵向整体的语音描写、比较的论文或着作并没有,本论文正是对此的一次尝试。我们将三片方言区的34个方言点作为研究对象,从跨方言比较的视角出发,以中古音类为纲,利用汉语方言处理系统(TFD),采用历史比较和共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对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语音演变的特点及其规律等进行详实地描写、分析与比较,从而归纳出这一交界区域的方言音韵特征,理清三片方言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材料,概括了前人对这一区域三片方言语音研究的主要成果。第二章是声母的语音类型和比较,主要描写了中古声母在三片方言区的今读语音类型及其演变,并且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至第五章则是对韵母的比较研究,分别描写了古阴声韵、阳声韵以及入声韵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分化情况以及演变特点,并且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六章是考察声调的语音类型和比较,主要是描写了三片方言区的声调调类情况、调值特点以及中古平上去入的演变情况,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包括归纳这一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结语三个部分。归纳区域特征也即是对前文声、韵、调.的描写进行的一个小结。探讨黄孝片方言的性质重点是从鱼虞韵和蟹止合文白异读的层次分析、麻韵的文白异读、全浊声母的清化三个方面来论述,得出黄孝片方言的早期层次是赣方言,后来在官话的强势影响下,才慢慢发生官化现象,但官化并未彻底,应该看做是赣语向官话过渡的一种方言。结语是对论文所做的一个总结,主要是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和研究的不足等。

王忱忱[5](2013)在《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文中指出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对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地名进行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作为文化载体的地名在其固定的语言形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以九江市区的道路街巷、各级乡镇及其所辖的大小村落和各类自然、人文地理实体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九江市地名和九江方言研究的基础上,先从九江市地名的语音特征、词汇特征、辞格运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归纳出九江市地名独特的语言特征,得出以下结论:九江市地名不仅遵循现代汉语的一般语音特征,同时还具有开口度大、仅有舒声韵尾的方音特征,数量词与逆序词的使用也是九江市地名的一大特色;接着结合地名学、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九江市地名进行归类分析,得出九江市地名的五大命名理据;最后进一步阐述九江市地名背后所蕴含的六大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九江市地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熊颖[6](2012)在《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江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支次方言——江淮官话中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江淮官话的基本特征。不过,由于九江方言与赣方言、普通话的长期接触,这又使九江方言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是其语音的发展变化更为明显。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田野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和共时分析与历时比较等研究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描写了九江方言的音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九江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与影响作了共时平面上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窥测其发展的基本走向,然后又进一步地以中古《广韵》音系为参照,将九江方言音系与之逐一进行历时层面上的对比考察,以此探究九江方言的演变规律,其目的在于为以后汉语方言乃至汉语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可资的语料参考。

曹小霞[7](2012)在《星子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指出星子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县境北部是庐山,南部为鄱阳湖,其西北与九江县相接。星子与西南的德安、永修和东部的湖口、都昌同属赣语区南昌片,其日常用语既保留了赣语的基本特征,又受到了江淮九江话等其他方言的一定影响,从而形成了南北有异、特色独具的的星子话。星子话有声母22个,其中6个全浊音,不存送气浊音和浊擦音。韵母46个,撮口呼变为双介音。声调7个,平声、去声分阳阳,阴去分上下,入声韵尾渐趋消失。星子话存有不少文白异读和南北差异现象。星子地势南北略长,素有上、下乡之分。下乡一定程度上受到江淮九江话的影响,上乡则受赣语区德安话的影响较大。至目前为止,尚无星子话音系方面的专题研究。本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星子话的音系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描写,对其音韵特点作了一定深入的分析,与此同时还将其与中古音《广韵》进行了纵向层面上的历时比较,又从共时的角度将其与普通话及周边赣语和九江话作了横向的对比分析,力图从中寻找星子方音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对应关系及其基本规律。

邱磊[8](2010)在《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东北江淮官话是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主体区域。这一地区是典型的方言接缘区域,其北是中原官话,西北是西南官话,东南是江淮官话,东是赣语怀岳片,西南是赣语大通片。鄂东北江淮官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表现出了方言接缘区域方言特征混杂的特点。但语言接触的角度看方言特征的系统性,这些特征都反映出是赣语对今天的鄂东北江淮官话产生了干扰,说明今天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在历史上曾覆盖过赣语,这一分析正好与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的移民历史相吻合。全文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简要介绍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四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第三章对四个方言点的音韵进行比较。鄂东北四地方言的声母系统,从数量和音位来说,应山话和罗田话的声母结构较为一致,黄州话和武穴较为一致;全浊声母清化方向一般都是“平送仄不送”,但区域内从西往东,全浊声母仄声字读送气清音的情况呈逐渐增多态势,赣方言特征的表现从东往西呈式微状态。全浊声母仄声字读送气清音多以词汇形式保留,且多是口语常用词。泥来母的分混,应山话和黄州话完成了洪细合流的演变,变异方向似乎与安徽境内江淮官话的核心区域一致,但这两个地方的整合方向实际上是趋同于相邻的西南官话;罗田话保留了泥来洪音混、细音不混的赣方言特征。韵母系统,从今读情况来看,具体的读音形式和中原官话相同,而结构和江淮官话保持一致。应山、黄州、罗田三地的韵母,与共同语一致的多能在中原官话中找到印证,而与共同语不同的韵类的归派,多能在安徽江淮官话中找到相同现象,如遇摄今天两读的读音形式及文白异读。武穴话山摄合口一等端精庄组字的今读,与同区域内的其他方言点都不同,但和安徽江淮官话多数方言点的读音保持一致。鄂东北江淮官话保留入声类,这是与安徽江淮官话最大的相同的点。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的调型和西南官话大部分片区保持一致,与邻近的湖北境内的西南官话武天片、鄂北片的调型不同。第四章从词汇角度对四个方言点进行比较。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的共有词汇表现出与相邻区域的一致性,有大批与吴、湘、赣对应的方言词,这些对的方言词在西南官话也有体现。地处长江沿岸的黄州和武穴两地,越来越多的“儿”尾词代替了“子”尾,应山其次,罗田保留“子”尾词最保守。第五章选取动态范畴和使役范畴,从语法角度对四个方言点进行比较。首先介绍方言语法比较的立论基础和研究思路,然后描写各地对范畴的不同表现形式,总结不同形式反映出来的特征。第六章运用语言接触理论分析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特征。从不同的移民类型看语言演变的不同方向及其变异的特征。鄂东北江淮官话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反映的覆盖性移民导致的语言特征的转用和干扰。覆盖性移民产生后,移民语言在周边语言的压力下会发生快速的转变,导致柯因内化。

吴波[9](2007)在《江淮官话语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迄今为止第一次对江淮官话的语音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的尝试。论文的写作以自制的江淮官话语音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类的比较和输出。既宏观地考察了江淮官话各声韵的地理类型分布特点,又从微观角度观察江淮官话历时和共时的音变情况。本文的研究方法将为汉语方言的整体研究提供典范。全文共分九章,讨论的问题主要有:江淮官话区域语言的发展与变迁、江淮官话的分区、江淮官话声母、韵母、声调的语音特点及其历史比较、江淮官话语音微观演变的状况等。第一章中,我们依据历史文献、行政和移民等材料,分析江淮官话区域在上古、中古、近古时期的语言更替和变迁。认为江淮区域从商周起就开始接受华夏文明的熏陶和影响;历楚语与江东语之后,它的语言系统经历永嘉、唐五代、南宋三次的北方化,而成为官话的基础方言区之一;至明王朝而达顶盛,成为基础方言区的权威方言。第二章全面回顾了江淮官话分区的历史,并对鄂东十九点方言的归属、《中国语言地图集》有关江淮官话下位分区的三项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最新的行政区划,提出依“去声分阴阳,且阳去调型均为平调;入声有两类,且阳入调普遍高于阴入”两项标准将江淮官话划分为洪巢、通泰与黄孝三片。三至八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江淮官话语音的共时地理类型分布情况,以电子地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输出,更直观地展现了各声韵调的语音特征;并对声韵调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历史比较和历史层次的分析。认为江淮官话的主体层是辽以后古官话层,最典型的特征是全浊声母的清化规则、入声韵的演变规则。少数非主体层可归属为唐宋语音层,如全浊塞音、塞擦音仄声送气层、覃谈合口白读层、宕摄后化元音层、曾梗摄的-n尾的源头等。第九章以最新派南京话作为调查对象,对二十多年来南京话的语音变化作出微观的讨论。

孟万春[10](2007)在《商洛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认为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着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客户人又可以根据来源地不同分为两批,一批是由于自然灾害从江南迁徙至此的被称作“下湖人”即“湖广填陕南”中的“湖广人”;另一批是由于清政府颁布的迁海令而被迫从东南沿海迁入到商洛的,他们直接根据来源地被称作“福建人”、“广东人”,所讲的话被称作“福建话”、“广东话”。陕南其他地方有“福建村”说“福建话”,商洛境内暂没发现,目前只发现有“广东村”说“广东话”。本地人说的是本地话,客户人说的是客户话。两种方言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长期共存。本文在对商洛方言概貌作了详细描述后,始终以两种方言的竞争和共存为线索,既探讨了历时流变,也讨论了两种语言经过长期接触后发生的语音结构上的变异。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了商洛人口的源流和方言概况,结合相关的人文资料,把纷繁复杂的商洛方言非常清晰地梳理成两种类型,本地话和客户话。客户话又根据移民来源地不同细分为“下湖话”和商洛“广东话”等。除了“本地话”、“客户话”、“下湖话”等几种对方言比较文明的称谓之外,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裔子话”。本文结合有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第二章对商洛方言内部进行了分类。首先,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平面对商洛本地话和下湖话进行了对比,并根据音韵结构的共性和个性又对本地话和下湖的内部进行了分析,详细描写了各自的语音特征。山阳长沟通山话、板仓话,商洛“广东话”虽然分布区域不大,使用人口不多,但是非常有特点,故本章从语音、词汇两个方面也对它们的个性特征做了描写。商洛方言由于移民原因具有复综性的特点,本地话属北方方言,客户话属南方语系,相比之下本地话发展较快与北方官话基本一致,而客户话就显得保守一些存古的东西更多,共时平面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汉语方言历时层面的不同阶段,第三章基于商洛方言共时平面的特点,参照《切韵》和《中原音韵》,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方面研究了商洛方言的音韵结构和历史演变,并对汉语史的某些语音现象做了相应地解释。第四章将商洛客户话和它的姊妹方言放在一起对比,揭示各方言点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解释导致商洛方言音韵结构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外在动力。第五章主要讨论商洛本地话与下湖话经过近三百年的接触后发生的语言影响,既研究了两种方言由竞争到渗透再到相互干扰和借贷的过程,同时也研究了两种方言相互影响后产生的结果。并且还结合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影响方言接触的诸多社会因素。第六章结合商洛方言的现实,提出了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主张汉语方言的分区和归属应该坚持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标准,把语言三要素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加以考虑,这也符合索绪尔“语言是符号系统”的结构理论,但同时我们也强调,语言这三个平面并不是同等重要的,其中语音标准是核心,是躯干,词汇和语法是两翼。没有两翼,光有躯干,这个标准是不完善的,残缺的,光有两翼而没有躯干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以语言事实为根据时,坚持以“语音标准为核心”,以方言特征词和语法特征为基本点,互为补充、相互印证。同时本章还对汉语方言分区与归属的理论作了相应地探索,认为应该把汉语方言分区和具体方言的归位问题分开来讨论,在给某些混合程度比较高、难以定性的方言归类时允许有中间状态——混合语的存在。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本章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对商洛方言的归属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观点,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汉语方言的分区理论。

二、九江县方言与周边官话区方言的区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江县方言与周边官话区方言的区别(论文提纲范文)

(3)九江方言特征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概况
        一 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缘起
        二 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理论
        三 汉语“方言特征词”的研究成果
    第二节 九江方言词汇研究概况
        一 九江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
        二 九江方言的声韵调特征
        三 九江方言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四 九江方言特征词研究的意义和范围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九江方言特征词的选取
    第一节 九江方言词汇的收集
        一 实地调查
        二 文献资料
        三 凭语感和经验
    第二节 九江方言特征词的选取步骤
        一 与普通话进行比对
        二 与《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比对
        三 与《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进行比对
        四 与区内方言进行比对
    第三节 九江方言特征词的验证
第三章 综合考察九江方言的个体特征词
    第一节 九江方言个体特征词共时分析
        一 九江方言个体特征词总汇
        二 九江方言个体特征词具体共时分析
    第二节 九江方言个体特征词的历时考察
        一 承传词
        二 变异词
        三 创新词
第四章 九江方言与其他方言的亲疏关系
    第一节 九江方言与其他各大方言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九江方言与其他各官话区方言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皖、鄂、赣交界区域三片方言的音韵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论文的研究对象
        1.1 怀岳片
        1.2 黄孝片
        1.3 大通片
    2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3 论文的研究方法
    4 论文研究的现实材料
    5 三片方言语音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5.1 赣语怀岳片方言的语音研究概况
        5.2 赣语大通片方言的语音研究概况
        5.3 江淮官话黄孝片方言的语音研究概况
        5.4 三片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成果概况
第二章 声母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1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研究
        1.1 中古全浊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情况
        1.2 中古全浊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情况
        1.3 中古全浊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情况
        1.4 中古全浊声母在三片方言区今读情况比较
    2 中古知庄章精组声母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2.1 古知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2.1.1 古知组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类型
        2.1.2 古知组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类型
        2.1.3 古知组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类型
        2.2 古庄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2.2.1 古庄组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类型
        2.2.2 古庄组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类型
        2.2.3 古庄组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类型
        2.3 古章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2.3.1 古章组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类型
        2.3.2 古章组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类型
        2.3.3 古章组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类型
        2.4 古精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2.5 古知庄章精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合流情况
    3 中古见组声母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3.1 中古见组声母在三片的今读类型
        3.1.1 中古见组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类型
        3.1.2 中古见组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类型
        3.1.3 中古见组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类型
        3.2 中古见组声母在三片方言语音类型比较
        3.2.1 古见组声母在三片方言今读比较
        3.2.2 见组开口二等字的文白异读
        3.2.3 见组声母的舌尖化
    4 中古晓匣组声母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4.1 中古晓匣组声母在三片方言的今读类型
        4.1.1 中古晓匣组声母在怀岳片的今读类型
        4.1.2 中古晓匣组声母在大通片的今读类型
        4.1.3 中古晓匣组声母在黄孝片的今读类型
        4.2 中古晓匣组声母在三片方言语音类型比较
    5 中古泥来母字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1 中古泥母在三片方言的今读类型
        5.2 中古来母在三片方言的今读类型
        5.3 中古泥来母在三片方言语音类型比较
        5.3.1 中古泥来母在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5.3.2 中古泥来母在三片方言语音类型分析
第三章 阴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1 果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1.1 果摄在怀岳片的语音类型
        1.2 果摄在大通片的语音类型
        1.3 果摄在黄孝片的语音类型
        1.4 果摄今读在三片方言的比较
    2 假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2.1 假摄在怀岳片的语音类型
        2.2 假摄在大通片的语音类型
        2.3 假摄在黄孝片的语音类型
        2.4 假摄今读在三片方言的比较
    3 遇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3.1 模韵在三片的语音类型
        3.2 鱼虞韵在三片的语音类型
        3.2.1 鱼虞韵在怀岳片和大通片的语音类型
        3.2.2 鱼虞韵在黄孝片的语音类型
    4 蟹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4.1 蟹摄在怀岳片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4.2 蟹摄在大通片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4.3 蟹摄在黄孝片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 止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1 止摄开口在三片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2 止摄合口在三片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2.1 怀岳片止摄合口字的语音类型
        5.2.2 大通片止摄合口字的语音类型
        5.2.3 黄孝片止摄合口字的语音类型
        5.2.4 三片方言止摄合口字韵母的比较
        5.3 与蟹摄的合流问题
    6 效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6.1 怀岳片和黄孝片效摄的语音类型
        6.2 大通片效摄的语音类型
    7 流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7.1 怀岳片和黄孝片流摄的语音类型
        7.2 大通片流摄的语音类型
第四章 阳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1 咸山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1.1 一二等韵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1.2 三四等韵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2 宕江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3 深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4 臻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5 曾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6 梗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6.1 三片方言的语音类型
        6.2 梗摄的文白异读
        6.3 深臻曾梗的合流
    7 通摄的语音类型与比较
    8 三片方言区阳声韵的韵尾分析
第五章 入声韵的语音类型和比较
    1 三片方言入声韵概况
        1.1 入声韵尾
        1.2 入声调类
    2 古入声韵的语音类型
        2.1 咸山摄入声韵
        2.2 宕江摄入声韵
        2.3 深摄入声韵
        2.4 臻摄入声韵
        2.5 曾摄入声韵
        2.6 梗摄入声韵
        2.7 通摄入声韵
第六章 声调的类型和比较
    1 声调的类型考察
        1.1 怀岳片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1.2 大通片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1.3 黄孝片的声调类型和调值
        1.4 三片方言区调类、调型比较
    2 三片方言区声调的历史考察
        2.1 平声
        2.2 上声
        2.3 去声
        2.4 入声
第七章 结论
    1. 皖、鄂、赣交界地带的区域特征
        1.1 一致性的语音特点
        1.2 差异性的语音特点
    2. 黄孝方言的性质
        2.1 从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2.1.1 鱼虞韵和蟹止合的文白异读
        2.1.2 鱼虞韵和蟹止合文白异读的层次分析
        2.2 从麻韵的文白异读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2.3 从全浊声母的清化来分析黄孝方言的性质
        2.4 小结
    3. 结语
附录 三片方言语音数据库各点材料出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 相关研究综述
    三、 本文研究概况
第一章 九江市地名的语言特征
    第一节 九江概况
    第二节 九江市地名的语音特征
        一、 音节特征
        二、 方音特征
        三、 音变特征
    第三节 九江市地名的词汇特征
        一、 通名词汇特征
        二、 专名词汇特征
        三、 方言词特征
    第四节 九江市地名的辞格运用
        一、 用典
        二、 比喻
        三、 借代
        四、 夸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九江市地名的命名理据
    第一节 方位
    第二节 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
    第三节 境内物
    第四节 居住者姓氏
    第五节 历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九江市地名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思想观念
    第二节 经济情况
    第三节 图腾崇拜
    第四节 民族迁徙
    第五节 古代军事活动
    第六节 水域文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九江市主要行政区划一览表
附录 2 九江市部分自然、人文地理实体一览表
附录 3 九江市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据列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6)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对象及语料来源
    0.2 研究现状
    0.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0.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 九江方言语音系统
    1.1 概述
    1.2 九江市人文地理历史
    1.3 九江方言区域分布
    1.4 九江方言声韵调系统
        1.4.1 声母系统
        1.4.2 韵母系统
        1.4.3 声调系统
    1.5 九江方言声韵配合关系
    1.6 九江方言音系内部差异
        1.6.1 九江县人文地理及方言简况
        1.6.2 九江市区与九江县方言的声母差异
        1.6.3 九江市区与九江县方言的韵母差异
        1.6.4 九江市区与九江县方言的声调差异
    1.7 本章小结
2 九江方言与普通话音系的共时比较
    2.1 九江方言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2.2 九江方言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2.3 九江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
    2.4 普通话影响下的九江方言新老派读音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九江方言音系与中古《广韵》音系的历时比较
    3.1 九江方言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对应关系
    3.2 九江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的对应关系
    3.3 九江方言声调与中古声调的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星子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星子人文地理和历史沿革
        0.1.1 人文地理
        0.1.2 历史沿革
    0.2 星子话研究状况
        0.2.1 江西赣方言研究概况
        0.2.2 星子话研究概况
    0.3 本论文研究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
        0.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0.3.2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0.4 语料来源
1 星子话语音系统
    1.1 概述
    1.2 声母系统
    1.3 韵母系统
    1.4 声调系统
    1.5 声韵调配合关系
        1.5.1 声韵配合关系
        1.5.2 声母与声调的配合关系
        1.5.3 声韵调配合关系
2 星子话音系与中古音《广韵》的比较
    2.1 声母的古今比较
    2.2 韵母的古今比较
    2.3 声调的古今比较
3 星子话音系与普通话音系的比较
    3.1 声母的比较
    3.2 韵母的比较
    3.3 声调的比较
4 星子方音内部差异及其与赣语和九江方音的比较
    4.1 文白异读的差异
        4.1.1 声母文白异读的差异
        4.1.2 韵母文白异读的差异
    4.2 南北地域的差异
    4.3 星子方音与赣语和九江方音的比较
        4.3.1 声母的比较
        4.3.2 韵母的比较
        4.3.3 声调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1.1.1 地理区域与行政沿革
        1.1.2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现状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及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
        1.2.2 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3 方言个案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1.2.4 前人对于湖北境内江淮官话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节 材料来源
    第六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代表点音系
    一 应山(城区)
    二 黄州(城区)
    三 罗田(贺坳乡)
    四 武穴(龙坪镇)
第三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音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母系统
        3.1.1 全浊声母的清化
        3.1.2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3.1.3 泥来影疑日母的今读
        3.1.4 小结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韵母系统
        3.2.1 果假遇流摄的今读与比较
        3.2.2 蟹摄的今读与比较
        3.2.3 咸山摄的今读与比较
        3.2.4 入声韵的今读
        3.2.5 小结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调系统
        3.3.1 全浊入声的今读与演变
        3.3.2 四地的声调系统及演变
第四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比较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特点
        4.1.1 词汇形式的比较
        4.1.2 词义的比较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方言词汇的比较
        4.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共有词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4.3.1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江淮官话的比较
        4.3.2 与西南官话词汇的比较
        4.3.3 与赣方言词汇的比较
    第四节 四地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
        4.4.1 应山和武穴两地词汇的特点
        4.4.2 指示词、人称代词和亲属称谓词的变异比较
        4.4.3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的变迁类型
第五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语法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动态范畴
        5.1.1 汉语动态范畴的相关研究
        5.1.2 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3 周边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4 汉语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类型
        5.1.5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给与义动词及其用法
        5.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相关用法
        5.2.2 从处置介词到使役助词
        5.2.3 从给与到假设
        5.2.4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历史层次
        5.2.5 小结: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类型
第六章 语言接触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的移民
        6.1.1 宋元时期的移民
        6.1.2 明代洪武大移民
    第二节 赣语层次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转用干扰
        6.2.1 底层干扰——转用引发的干扰
        6.2.2 覆盖性移民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干扰
    第三节 柯因内化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6.3.1 柯因内语与柯因内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四地方言词汇表
    附录二 四地核心词对照表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江淮官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绪论
    1.1 江淮官话的范围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本文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1.3.1 江淮官话语音数据库说明
        1.3.2 研究方法
    1.4 江淮官话语音研究回顾
第一章 江淮官话区域语言的发展与变迁
    1.1 上古时期江淮区域的语言状况
        1.1.1 江淮官话区域古代土着居民语言分布状况
        1.1.2 楚语通行于今江淮官话区域
        1.1.3 楚语的后裔江东方言
    1.2 中古时期江淮区域的语言状况
        1.2.1 《博雅音》与中古江淮地区的通语系统
        1.2.2 小结
    1.3 近古时期江淮区域的语言状况
    1.4 江淮官话的形成过程
第二章 江淮官话的分区
    2.1 江淮官话分区的历史及其分布
        2.1.1 江淮官话分区的历史
        2.1.2 江淮官话的分布
    2.2 分区的若干问题及本文的分区标准
        2.2.1 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的下位区划
        2.2.2 江淮官话的内部分区
    2.3 小结
第三章 江淮官话声母的地理类型分布
    3.1 唇音
        3.1.1 重唇声母
        3.1.2 轻唇声母
    3.2 舌齿音
        3.2.1 端组
        3.2.2 精组
        3.2.3 知组
        3.2.4 庄组
        3.2.5 章组
        3.2.6 日母
    3.3 牙喉音
        3.3.1 见溪群
        3.3.2 疑母
        3.3.3 晓匣母
        3.3.4 影母
        3.3.5 云母
        3.3.6 以母
第四章 江淮官话声母的历史比较
    4.1 声母滞后与超前音变
        4.1.1 滞后与超前在语音形式上的一致性
        4.1.2 江淮官话的腭化声母
    4.2 全浊声母的演变
        4.2.1 全浊声母一律变送气清音
        4.2.2 仄送气所反映的层次
    4.3 江淮官话的ts与t(?)组声母
        4.3.1 江淮官话的ts与t(?)组声母的分布
        4.3.2 ts与t(?)组声母的来源
        4.3.3 ts与t(?)组声母的塞化音变
        4.3.4 小结
第五章 江淮官话阴声韵的语音特点及演变
    5.1 江淮官话阴声韵的地理类型分布
        5.1.1 果摄
        5.1.2 假摄
        5.1.3 遇摄
        5.1.4 蟹摄
        5.1.5 止摄
        5.1.6 效摄
        5.1.7 流摄
    5.2 果假诸摄元音的链变现象
        5.2.1 江淮官话元音的前高化和后高化链变
        5.2.2 前高化链变的动力
        5.2.3 江淮官话果假诸摄元音链移图
    5.3 蟹止摄合口韵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
        5.3.1 蟹止摄合口韵的开合对立与文白异读
        5.3.2 灰韵系列端系字开合对立的解释
第六章 江淮官话阳声韵的语音特点及演变
    6.1 江淮官话咸山摄的语音特点
        6.1.1 咸山摄的分布类型
        6.1.2 咸山摄主元音二分与三分
        6.1.3 咸山摄二分与三分的历史比较
    6.2 宕江摄的语音特点
        6.2.1 宕江摄的地理类型分布
        6.2.2 宕江摄的历史比较
    6.3 江淮官话深臻曾梗四摄的语音特点
        6.3.1 江淮官话深臻曾梗四摄的地理分布类型
        6.3.2 江淮官话深臻曾梗四摄语音的历史比较
第七章 江淮官话入声韵的语音特点及其演变
    7.1 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类型
        7.1.1 入声韵尾
        7.1.2 入声调类
    7.2 咸山摄入声韵
        7.2.1 江淮官话咸山摄入声韵元音类型的地理分布
        7.2.2 咸山摄入声韵的历史演变
    7.3 宕江摄入声韵
    7.4 深臻曾梗摄入声韵
        7.4.1 深臻曾_三梗_(三四)开口入声韵
        7.4.2 德韵与陌麦韵
        7.4.3 合口入声韵
    7.5 江淮官话的边音尾入声韵
        7.5.1 分布与对应
        7.5.2 源流与演变
        7.5.3 动力与机制
        7.5.4 小结
    7.6 小结
第八章 江淮官话声凋的特点小寅变
    8.1 江淮官话声凋的类型考察
        8.1.1 调类分布考察
        8.1.2 调值类型考察
    8.2 江淮官话声调的历史考察
        8.2.1 平声
        8.2.2 上声
        8.2.3 去声
        8.2.4 入声
    8.3 小结
第九章 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的微观观察
    9.1 南京话相关背景介绍
        9.1.1 南京话的历史地位
        9.1.2 百年间南京话的记音材料
    9.2 二十年来南京话语音演变情况的调查
        9.2.1 最新派南京话音系
        9.2.2 几个特征项的分析
    9.3 自主音变非自主音变
附录1 江淮官话各点调值统计表
附录2 江淮官话语音数据库各点材料出处
附录3 江淮官话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4 江淮官话区域县志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10)商洛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商洛地理、人文、历史概况
        一、商洛地理概貌
        二、商洛历史沿革
        三、商洛人口来源
        四、商洛方言研究现状与不足
    第二节 商洛境内几种不同方言的分布
        一、商洛方言概括
        二、商洛本地话及其分布
        三、商洛下湖话及其分布
        四、商洛“广东话”及其分布
        五、对商洛方言几种民间称谓的考证
        六、商洛方言语音概貌
第二章 商洛方言内部分类与结构差异
    第一节 商洛本地话与客户话
        一、本地话与客户话的音韵结构差异
        二、词汇特征
        三、语法特征
    第二节 商洛方言的过渡区
    第三节 商洛本地话内部差异
    第四节 商洛下湖话内部差异
        一、镇柞方言与江南腔的语音差异
        二、山阳长沟通山话
        三、山阳长沟板仓话
    第五节 商洛“广东话”特征
        一、语音特点
        二、特征词汇
第三章 商洛方言的音韵结构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商洛方言声母及其历史演变
        一、端组、泥组
        二、精组
        三、见系
        四、知庄章
        五、古全浊声母今读
    第二节 商洛方言的韵母及其历史演变
        一、果摄
        二、假摄
        三、遇摄
        四、蟹摄
        五、支微入鱼
        六、阳声韵
        七、合口介音消失
    第三节 商洛方言的声调及其历史演变
        一、商洛本地话的声调
        二、商洛下湖话的声调
第四章 商洛客户话及其源方言的语音比较
    第一节 商南蛮子话与安徽安庆地区方言的比较
    第二节 柞水下湖话与鄂东方言的比较
    第三节 山阳长沟通山话与湖北通山话的比较
    第四节 商洛“广东话”与客家话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商洛本地话与下湖话之间的接触与融合
    第一节 方言接触的特点
        一、趋同性
        二、方向性
        三、简约性
        四、互补性
    第二节 方言影响的层阶性
        一、词汇借用的层阶性
        二、语音异化的层阶性
        三、语法异化的层阶性
    第三节 方言接触的结果
        一、两种方言相互竞争
        二、形成区域共同语
        三、方言混合
        四、方言替换
    第四节 影响方言接触的社会因素
        一、混杂程度
        二、文化水平、职业
        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
        四、语文政策
        五、语言态度
第六章 从商洛方言看汉语方言的分区与归类
    第一节 以往研究成果及主要观点简述
    第二节 方言分区的标准问题
    第三节 方言分区与归属的理论探讨
    第四节 商洛境内方言的归属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商洛方言二十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
附录二 商洛方言主要代表点字音对照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九江县方言与周边官话区方言的区别(论文参考文献)

  • [1]九江(岷山)方言中语音接触的表现[J]. 王洁. 今古文创, 2022(03)
  • [2]庐山方言语音调查研究[D]. 徐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九江方言特征词的研究[D]. 闵泽雨.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4]皖、鄂、赣交界区域三片方言的音韵比较研究[D]. 郑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3)
  • [5]九江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 王忱忱. 江西师范大学, 2013(03)
  • [6]江淮九江方言音系研究[D]. 熊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7]星子方言语音研究[D]. 曹小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 [8]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 邱磊. 南开大学, 2010(08)
  • [9]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 复旦大学, 2007(06)
  • [10]商洛方言语音研究[D]. 孟万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九江县话与周边官区话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