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一、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宋文欣[1](2020)在《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土传病害因其隐蔽性、滞后性、流行性等特点,难以根治,危害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收效甚微,化学防治虽然效果好,但会造成环境污染、农药残留、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问题,生物防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前期研究中,我们获得了6株对桑树细菌性枯萎病菌和桑枝枯菌核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芽胞杆菌(Bacillus spp.)菌株(NN01、NN02、NN04、NN05、NN88和NN95),本文在完成其鉴定工作,明确其分类地位的基础上,采用平板对峙法和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定其对7种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胞外酶活性的测定、菌丝形态的观察、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扩增研究其拮抗机理;测定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初步了解这些拮抗菌株的基本生长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培养性状及形态学观察结果,结合16S r RNA以及gyr B基因序列分析,将六株拮抗菌均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平板对峙法研究结果显示,NN01、NN02、NN04、NN05和NN88菌株对桑白绢病菌(Scleritium rolfsii)、莴苣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和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桑白绢病菌的抑制作用最明显,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6.67%~76.11%;NN95对所有测试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差,抑制率均低19.26%;所有菌株对烟草疫霉(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 Tucker)和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叶片接种的试验结果显示,6个菌株均能较好桑白绢病和莴苣菌核病病斑的发展,对桑白绢病病斑抑制率在53.40%~71.32%之间,均高于化学药剂对照(嘧霉胺)的抑制率(52.50%),其中以NN01抑制效果最好,达85.71%;对莴苣菌核病病斑抑制率在43.57%~65.68%之间。3、透明平板法检测结果显示,六株拮抗菌都能产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经平板对峙培养后,拮抗菌能够使菌丝的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原生质浓缩、菌丝破裂、原生质外泄和菌丝颜色加深等现象;PCR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含有yndj、伊枯草菌素、抗霉枯草菌素合成酶和溶杆菌素等与产抗生素相关的基因,NN01、NN02、NN04、NN05和NN88等菌株还有丰原素合成酶基因。4、生物学特性的测定表明,NN01、NN04最适p H为7.0,NN02、NN05最适p H为6.0,NN88最适p H为8.0,其中NN01、NN02、NN05、NN88、NN95的最适生长盐浓度为1%,NN04最适盐浓度为5%。本文研究结果为主要土传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菌种资源和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拮抗菌的抑菌机理奠定基础。

李泳[2](2020)在《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在10种不同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菌株224株,细菌105株,真菌77株,放线菌42株。分离纯化的59株拮抗菌中细菌32株,真菌17株,放线菌10株。通过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平板对峙法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抑菌率80%以上的高效拮抗菌S7、Y10菌。根据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结合S7菌株的16S rDNA、Y10菌株的ITS rDNA序列的同源性比对序列以及基于同源性序列构建的菌株系统发育树,初步鉴定S7菌为枯草芽孢杆菌,初步Y10菌为哈茨木霉。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及其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影响中表明,温度20℃、偏中性条件下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最强,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抑菌作用较弱。S7、Y10菌株在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中对人参灰霉病原菌抑菌作用均在50%以上,表明其生防作用不完全是营养竞争作用;S7菌株发酵浓缩液对温度、pH、紫外线稳定性较好,适应的范围较宽,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的热稳定性较弱,但对pH和紫外线稳定性较好。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试验中采用冰浴研磨法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发现不同处理的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显着高于只喷无菌水的对照,其中只接灰霉病菌人参根中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灰霉病菌+S7处理和灰霉病菌+Y10处理的防御酶酶活性;再次为S7菌株和Y10菌株处理的防御酶活性。生防菌和灰霉病菌混合处理中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御酶活性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御酶活性最低。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中,用菌悬液进行喷施,并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病情指数,发现只喷S7、Y10处理的均无发病,其它处理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害。不同处理中先接生防菌24h后接灰霉病菌的防效最高,其次为同时接的防治效果,最后为先接灰霉病菌24h后接生防菌的防治效果。说明,S7、Y10菌株的预防作用强于治疗作用。

潘晓梅[3](2020)在《番茄灰霉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对番茄生产造成极大威胁。利用生防菌防治番茄灰霉病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绿色防治手段。本研究的目标是分离出一株对番茄灰霉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通过分析其发酵产物、在番茄根际的定殖及对番茄的促生和抗性诱导进行初步探索,为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甘肃省兴隆山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出对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细菌XF,抑制率可达66.35%。通过对该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观察以及16S rDNA和gyrA序列的分析鉴定,确定菌株XF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2、以灰葡萄孢菌为指示菌,生物量和抑菌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优化菌株XF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XF发酵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1.00%,蛋白胨1.00%,酵母粉0.50%,NaCl 1.00%,MgSO4·7H2O0.10%,色氨酸100 mg/L;最佳发酵条件:初始pH 6.0,温度30℃,发酵周期60 h,摇床转速200 r/min,接种量5%。优化后,将菌株XF的发酵液稀释10倍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为98.19%,对番茄离体叶片、盆栽的防效可达66.58%、83.97%。3、菌株XF抗菌物质的分析:首先用平板双扣法和高温灭菌法测得菌株XF的发酵产物中含有抗灰葡萄孢菌的挥发性物质和耐高温性物质;其次用平板验证试验表明,菌株XF的次生代谢物含有蛋白酶、葡聚糖酶、几丁质酶和铁载体;然后采用Salkowski比色法测得菌株XF的发酵液中含有植物生长素(IAA);最后通过对优化前发酵液和优化后发酵液进行LC—MS对比结果分析发现,发酵液中含量增加的物质主要有石竹素、乌索酸、绿原酸、肉桂酸、氯霉素、3,4—二甲氧基苯甲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等,但具体具有抗性的代谢产物还有待进一步分析。4、菌株XF在番茄根际的定殖:首先对菌株XF进行GFP标记,得到标记菌株XF-pGFP。通过检测生长速率发现,质粒pGFP4412的导入,对菌株XF的正常生命活性影响不大。然后采用喷洒浇灌法将标记菌株XF-pGFP接种在番茄植株根际,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可以定殖在番茄根系,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根系观察到的标记菌株XF-pGFP数量逐渐减少。5、通过培养瓶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菌株XF对番茄的促生作用和系统抗性的诱导作用。首先通过在MS半固体培养基中加入菌株XF的发酵滤液(V:V=1:100)发现,发酵滤液对番茄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且萌发7d内幼苗的芽长、根长、须根数、湿重、干重相比对照组均增加了;其次,通过对番茄幼苗喷洒菌株XF的发酵液试验表明:稀释100倍发酵液对处理20d的番茄植株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根活力及叶片中总叶绿素含量、与抗性相关的POD和PAL酶活性均有所提高;最后使用荧光定量法对PR1,PR2,PR8,PAL等PR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分析表明,PR1,PR2,PR8,PAL在番茄植株根、茎、叶部位的相对表达倍数均增加。

肖景惠,逄飞,倪瑞琪,迟乃玉,王梦雨[4](2019)在《植物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是灰霉病的病原菌,能够侵染植物的根茎、叶片、花和果实,导致植物减产,甚至绝收。在作物采摘后的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灰葡萄孢菌会加速果蔬腐烂变质,导致严重的物流损失。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对灰葡萄孢菌引起植物灰霉病的防治手段,阐述防治作用机理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利弊,以期为灰葡萄孢菌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

马超[5](2019)在《G-1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获得能够有效防除番茄灰霉病菌的优势生防菌株,本研究以植物内生菌G-1为研究对象,对其抗菌谱、分类学地位、抗菌物质的类型及其抗菌物质对番茄灰霉病的抑菌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平板对峙法,以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菜豆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等9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对内生菌G-1进行抗真菌谱活性测定,结果表明:G-1对番茄灰霉病菌、桃褐腐病菌抑菌效果最佳,抑菌率分别为83.14%和81.65%,对链格孢菌、镰刀菌等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与gyr A、gyr B等多基因联合分析,将G-1菌株的分类地位初步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3.G-1菌株代谢物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G-1菌株的代谢物对番茄灰霉病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率为85.87%。其代谢物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121℃处理30min,抑菌率为仍可达81.76%,G-1菌株代谢产物酸碱稳定性良好,具有较强的抗紫外辐射能力,紫外照射24h后抑菌率为85.68%。4.以番茄灰霉病菌为指示菌,通过“酸沉醇提”的方法对内生菌G-1抗菌物质进行粗提,并采用中压层析、高效液相色谱对其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LC-M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9.08 min、30.07 min、31.73 min、40.05 min出现较强的吸收峰,经分析,G-1菌株分泌的抗菌物质主要为伊枯草菌素A及丰原素A 1465D等抗菌脂肽。5.借助扫描电镜对G-1菌株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现象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经G-1菌株抗菌肽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菌丝生长异常,菌体畸形肿胀,内溶物大量外溢造成菌体消解现象。6.为探索抗菌肽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分子基础,以抗菌肽分别处理番茄灰霉病菌3d、5 d,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转录组测序共得到了22.33 Gb Clean Data,总注释基因数中有12084条在NR数据库里匹配到了同源基因,占总注释基因的98.99%。通过GO、KEGG富集分析表明,G-1抗菌肽可能通过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细胞膜组分中SDH、HMGR的合成抑制菌丝及孢子的生长。RT-PCR验证发现,所筛选的8个相关候选基因中Bcin01g00020、Bcin01g00030、Bcin04g04450、Bcin03g05820、Bcin04g03050、Bcin04g05700在抗菌肽作用下低表达,Bcin01g03520和Bcin08g04970在抗菌肽作用下高表达,与转录组分析结果相吻合。

王忠兴[6](2019)在《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及其生物防治研究》文中认为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是我国最佳的酿酒葡萄栽培生态区,截止2017年葡萄栽培面积已达到4.3万hm2。随着葡萄栽培年限和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葡萄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尤其是葡萄开花和成熟期间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葡萄灰霉病危害严重。灰葡萄孢B.cinerea为复合种,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抗药性均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于葡萄灰霉病的高效防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有关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报道较少,明确葡萄灰霉病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葡萄灰霉病的防治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这对果品和生态安全造成巨大冲击,因此开展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研究以从贺兰山东麓地区不同葡萄品种上分离的葡萄灰霉病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葡萄灰霉病菌产孢类群进行鉴定与划分;探究6种市售生防药剂和2株拮抗内生真菌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贺兰山东麓绿色(有机)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通过培养性状比较、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性之间的差异分析,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分离纯化的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产孢类群进行鉴定和划分,结果表明:18株葡萄灰霉菌菌株依据培养性状、菌核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和致病强弱之间的差异可划分为6个产孢类群;扩增6个产孢类群中的6株代表菌株Bc-729基因,证明6株菌株均为灰葡萄孢属;扩增Bc-hch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认为6株代表菌株在0.001比例尺下划分为6个分支,6株代表菌株间在碱基序列上存在5~10个碱基的差异。2.为了考察6种生物防治药剂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离体果粒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物源药剂丁子·香芹酚和微生物源药剂寡雄腐霉菌均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菌菌丝的生长,其EC50分别为4.64 μL/mL和1.21 mg/mL;在离体果粒和田间药效试验中,120μL/mL 丁子·香芹酚和1.8 mg/mL寡雄腐霉菌对葡萄灰霉病都具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0.2 μL/mL嘧啶胺相当。3.为明确2株植物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对葡萄灰霉菌的防治作用,通过皿内平板对峙、离体果粒和成熟期田间灰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内生拮抗真菌XKZKDF27和NQ8GII4都能够很好的抑制葡萄灰霉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60%以上;2菌株发酵滤液对葡萄离体果粒具有较好的预防保护作用,对成熟期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70.29%和67.32%,显着高于市售生防农药的防治效果,与化学药剂腐霉利防效相当。

史莉莉[7](2019)在《番茄主要病害拮抗菌株的鉴定、室内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番茄主要病害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晚疫病为靶标病害,对具有较高抑菌效果的菌株A8、A37进行了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了这两个菌株所需的营养条件与培养环境,经室内抑菌作用和田间防效试验,表明拮抗菌株A8、A37的发酵液对上述番茄主要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潜能。全文研究具体结果概括如下:1、经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定,菌株A8、A37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性质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Cohn)一致,与16S rDNA序列分析结合,最终确定菌株A8、A37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拮抗菌株A8、A37的生长曲线表明,细菌菌液连续培养14-18 h为种子液的最佳培养时间。经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因子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菌株A8、A37的适宜培养基成分为葡萄糖(Glucose)2%、酵母浸粉(Yeast extract fermentation,YEF)0.5%、KCl 0.75%、蒸馏水1L。经单因素试验,获得菌株A8、A37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9℃,时间72-84h,PH值为自然pH(pH=7.23),转速210 r/min,接种量3%,250mL标准溶剂瓶中装液量100 mL。3、对菌株A8、A37的不同浓度发酵液分别于番茄四种病害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抑制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菌株A8和A37发酵液不经过稀释时,对四种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对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5.44%、94.56%,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时分别可达到98.6%、98.77%,在5%水平上均表现差异不显着。随着稀释倍数不断增加,抑制率也在不断下降。在受到拮抗菌株A8发酵液抑制后的番茄早疫病和灰霉病病原菌菌丝,都具有十分明显的畸形可见。4、采用喷雾法进行了菌株A8、A37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与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拮抗细菌菌株A8、A37的发酵液原液对这两种病原菌的防效与化学药剂70%百菌清1000倍液、速克灵2000倍液的防效较为接近,5%水平上差异不显着,对番茄早疫病的抑制率分别为79.17%、80.16%,对番茄叶霉病的抑制率分别为77.14%、76.25%。而对发酵液进行50、100、150倍处理过程中,防效随稀释倍数增高而抑菌效果逐渐降低。

曹滢[8](2019)在《一株灰霉拮抗菌的分离鉴定、生防效果评价与抑菌物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番茄灰霉病,由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引起,是番茄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温室果蔬中都有发现。这种病原体有能力感染番茄的果实、种子、花、叶和茎等组织。控制番茄灰霉病的主要策略是使用化学杀菌剂,然而灰霉病菌对杀菌剂有很强的抗性,导致杀菌剂的使用量越来越大。现在的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因此,必须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来控制番茄灰霉病。放线菌是最有经济和科研价值的微生物,能够生产广泛的具有各种医学价值的次级代谢产物,常被用作各种作物的植物生长促进剂和生物防治剂。生物体本身能够作为生物制剂或从其中分离的代谢物和其衍生物用于生物防治。本论文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江苏省南京市博爱园根系土壤的放线菌进行分离,以灰霉病原菌为靶标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放线菌,并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优化了该菌株的液态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测定了发酵液的抑菌活性,进而对菌株发酵液进行了生防评价和抑菌物质初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土壤中分离获得90株放线菌,以灰霉病原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率法筛选出对灰霉病原菌抑制最强的菌株G9,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测序,鉴定其为Streptomyces sp.。菌株G9的16S 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 1492 bp。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MK617554。将该序列输入EzTaxon数据库中进行比对,菌株G9与模式菌株Streptomyces yatensis NBRC 101000(T)(登录号:AB249962)有 99.31%的相似性,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亲缘关系也最近。2)对放线菌G9液体发酵培养基和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灰霉病原菌为靶标,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得到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土壤浸出汁培养基,最佳发酵条件组合:接种量为9%,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9 d,装液量为30 mL/250mL,抑菌率最高达91.61%,为今后大规模发酵提供理论依据。3)对放线菌G9发酵液的生防效果进行了评价,本试验研究了放线菌G9的发酵液对灰霉菌丝的生长、灰霉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对灰霉在番茄离体叶片和果实的防治效果。发现放线菌G9发酵液造成灰霉病菌菌丝畸形扭曲,原生质体浓缩,部分菌丝肿胀收缩成串珠状结构。放线菌G9的发酵液对灰霉菌丝和灰霉孢子的萌发都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将发酵液稀释2.5倍,对灰霉菌丝的抑菌率可达到97.82%,达到了抑制灰霉菌丝生长的效果,对灰霉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91.97%;将发酵液稀释100.0倍后,对灰霉菌丝的抑制率仍能达到52.84%。放线菌G9的发酵液对灰霉在离体番茄叶片和果实上预防效果均最好,同时处理次之,治疗效果最差。对叶片预防效果达75.00%,其预防效果高于化学试剂腐霉利(62.96%),而对果实的预防效果达4 5.81%。放线菌G9发酵液对灰霉在番茄离体叶片上的防治效果高于在番茄果实上。4)对放线菌G9发酵液抑制灰霉病的物质进行了初探。本试验中,放线菌G9发酵液的抑菌物质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相对保留活性逐渐降低。经40℃处理后的相对保留活性高达96.26%,抑菌物质的活性几乎没有改变。放线菌G9的抑菌物质对强酸强碱(pH 2-12)都不敏感,相对活性均保持在90%以上,且对蛋白酶K不敏感。用大孔树脂及甲醇对放线菌G9的发酵液进行提取,得到粗体物。通过HPLC发现放线菌G9的次级代谢产物有4个主产物峰。通过液质联用仪测定后,发现菌株G9的发酵液中可能存在shurimycins A和eliaophylin两种化合物。

赵娟,刘霆,刘伟成,刘德文,张殿朋,卢彩鸽[9](2019)在《番茄灰霉病生防链霉菌筛选及鉴定》文中提出【背景】由灰葡萄孢侵染所致的番茄灰霉病是一类重要的真菌病害,生物防治具有环境友好、病原菌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是果蔬灰霉病绿色防控的有效措施。【目的】筛选对番茄灰霉病具有防病作用且能促进番茄种子发芽的广谱拮抗性链霉菌,并明确该菌株种级分类地位。【方法】采用琼脂块法筛选拮抗番茄灰霉病菌的链霉菌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和生长速率法检测菌株T22抑菌谱,通过产胞外酶活性检测、离体叶片防效和种子发芽试验明确该菌株的防病促生相关特性,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分离的56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4株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放线菌菌株,其中链霉菌T22对番茄灰霉病菌抑制作用最强,且具有较广抑菌谱,同时菌株T22具有产生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的能力。菌株T22无菌发酵滤液对番茄灰霉病菌、桃褐腐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抑菌率分别为84.6%、81.5%和79.1%;其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对番茄灰霉病离体防效为55.1%;100倍稀释液处理番茄种子,胚轴、胚根和种子活力指数分别增加15.1%、29.7%和43.9%。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多基因聚类分析将链霉菌T22鉴定为白黑链霉菌(Streptomycesalboniger)。【结论】白黑链霉菌T22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产胞外酶、防病和促生活性,在番茄灰霉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开发应用潜力。

高振峰[10](2018)在《内生细菌ZSY-1对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的防治及促生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番茄早疫和番茄灰霉病害作为番茄栽培过程中的2种重要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化学农药在2种病害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残留、病原物抗药性、药害和环境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因此,新型绿色、安全农药开发迫在眉睫。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bacteria)作为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一类重要微生物资源,部分菌株兼有防病和促生双重作用,一方面可加工成生物农药,用于田间病害防治,另一方面还可加工成微生物菌肥,用于土传病害防治、土壤微生物区系改良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对“减药、减肥”目标实现和缓解化学农药、化肥负面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高效抗病和促生植物内生细菌筛选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抑菌特性、抗菌物质种类、定殖特性、促生特性、制剂加工以及田间药效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如下结果:1.通过平板对峙试验,以番茄早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为靶标从前期58株不同来源植物内生细菌中筛选出28株对2种病原均具有良好抑菌作用的拮抗细菌。随后采后利福平抗生素抗性标记和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1株既可在番茄根系和根际良好定殖且具有良好田间防效的拮抗细菌,编号为ZSY-1。灌根接种15 d后,仍可在根部组织检测到该菌株(1.46×106cfu/g),且菌株ZSY-1田间番茄灰霉病害叶片防治效果可达80.33%,果实防治效果可达75.10%。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 rRNA、gyrA和gyrB特异基因对其系统发育学进行研究后,可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ullus velezensis)。2.以番茄早疫病菌为靶标利用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紫外稳定性、排油特性和液滴坍塌特性以及硫酸铵盐析和盐酸沉淀、甲醇抽提方法对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的非挥发性抗菌物质种类进行研究后发现该菌株产生的抗菌物质主要为脂肽类抗菌物质;随后采用中压层析和HPLC高效液相对其抗菌物质粗提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采用LC-MS进行质谱鉴定,结果分子量为1008D的表面活性素和分子量为1042D与1056D的伊枯草菌素A被成功检测出来,进一步说明该菌株可产生脂肽类抗菌物质。3.使用平板对扣法对菌株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进行测定后发现,该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桃褐腐病菌、辣椒枯萎病菌、菜豆菌核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和菜豆炭疽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抑菌率分别为 83.0%、92.1%、83.2%、80.9%、76.7%、68.1%、57.0%和 70.6%。使用SPME-GC-MS对其挥发性物质种类进行分析和萃取条件优化发现,70℃和40 min为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的SPME最佳萃取条件,且在该条件下共有29种不同于对照的挥发性物质被检测出来,其中4种物质(4-氯-3-甲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苯并噻唑和2,5-二甲基吡嗪)对番茄早疫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抑菌率均在85%以上,说明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产生挥发性抗菌物质种类为4-氯-3-甲基苯酚、2,4-二叔丁基苯酚、苯并噻唑和2,5-二甲基吡嗪。4.通过种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对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的番茄促生作用进行研究后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在菌悬液浓度为1.0×107 cfu/mL和发酵液稀释100时可明显提高番茄种子发芽势,且在相同浓度下可促进番茄幼苗地上部株高、茎粗、叶面积、鲜重、干重和地下部根长、干重、鲜重以及SOD、POD、CAT保护酶活性提高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其促生机制进行探究后发现,该菌株的促生机制主要有适度抗旱、耐盐和产IAA。5.使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可湿性粉剂制备配方进行探究后发现,该菌株可湿性粉剂制备配方为:发酵液70%、麦麸10%、8%羧甲基纤维素钠、8%木质素磺酸钠、3%扩散剂MF、10%三聚偏磷酸钠、8%木质素磺酸钙、4%拉开粉BX、2%渗透剂T、2%Silok-7110、2%Silok-2235,麦麸补足100%。由该配方制得的制剂活菌数含量为2亿活芽孢/克,且润时间为41.35 s,悬浮率为89.16%,具有良好光照和贮藏稳定性,符合国标理化要求。使用离体防效对制剂防病效果和最佳稀释倍数进行验证后发现,该制剂300倍稀释液对番茄早疫病菌具有较好抑菌作用,抑菌率为79.01%;500倍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好抑菌活性,抑菌率为87.37%。6.使用喷雾法对该制剂300倍和500倍稀释液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后发现,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最佳田间用药稀释倍数为300倍,且无药害产生和对番茄灰霉病害具有良好预防作用。在药前病情指数较低地区,叶片田间药效可达77.76%,果实药效可达74.68%,同对照药剂50%腐霉利药效(80.22%和76.55%)相当;在药前病情指数较大地区,防效则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药效仅为60%左右。说明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宜在番茄灰霉病害发生前期使用,具有良好预防作用,可用于番茄栽培过程中该病害的预防和发病较轻地块的治疗。

二、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1.1.1 生防微生物种类
        1.1.2 生防芽胞杆菌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1.3 生防芽胞杆菌在植物土传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1.4 贝莱斯芽胞杆菌的特点及应用情况
    1.2 生防菌拮抗机理
        1.2.1 竞争作用
        1.2.2 拮抗作用
        1.2.3 诱导抗病性
        1.2.4 促生作用
        1.2.5 重寄生作用
    1.3 土传病害
        1.3.1 土传病害概述
        1.3.2 植物菌物性土传病害
        1.3.3 植物土传病害防治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
    2.2 方法
        2.2.1 病原菌与拮抗细菌的活化
        2.2.2 拮抗细菌的保存
        2.2.3 拮抗细菌的鉴定
        2.2.4 拮抗细菌抑菌谱的测定
        2.2.5 拮抗细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2.6 拮抗细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2.2.7 拮抗细菌胞外酶活性的测定
        2.2.8 拮抗细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2.9 拮抗菌抗生素基因的克隆
        2.2.10 拮抗菌离体叶片接种病斑抑制效果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鉴定
        3.1.1 拮抗芽胞杆菌的培养形状及形态特征
        3.1.2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分子鉴定
    3.2 六株拮抗菌对主要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2.1 六株拮抗菌对病原菌在培养平板上的抑制作用
        3.2.2 拮抗菌无菌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2.2.1 拮抗菌产拮抗物质培养基的初步筛选
        3.2.2.2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枯草芽胞杆菌常用培养基发酵产物的抑菌作用
        3.2.3 离体接种病斑抑制效果
    3.3 六株拮抗芽胞杆菌的拮抗机制
        3.3.1 六株拮抗菌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3.2 拮抗菌胞外酶活性
        3.3.3 拮抗菌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的扩增
    3.4 拮抗菌生物学特性
        3.4.1 拮抗菌生长曲线
        3.4.2 不同pH值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盐浓度对拮抗菌生长的影响
        3.4.4 六株拮抗菌好氧性与运动性的检测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参灰霉病研究进展
        1.1.1 人参灰霉病菌的病原及生物学特性
        1.1.2 人参灰霉病侵染循环
        1.1.3 灰葡萄孢菌致病机理
        1.1.4 防治对策
    1.2 生防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1.2.1 生防细菌的应用
        1.2.2 生防真菌的应用
        1.2.3 生防放线菌的应用
        1.2.4 生防菌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机理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材料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试剂
        2.1.5 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筛选
        2.2.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2.2.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2.2.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2.2.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2.2.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2.2.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人参地拮抗微生物多样性
    3.2 人参灰霉病生防用拮抗菌筛选
        3.2.1 拮抗菌的初筛选
        3.2.2 拮抗菌的复筛选
    3.3 高效拮抗菌S7、Y10的鉴定
        3.3.1 拮抗菌S7、Y10的形态特征鉴定
        3.3.2 拮抗菌S7的生理生化特征鉴定
        3.3.3 拮抗菌S7、Y10的分子学鉴定
    3.4 培养条件对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抑菌活性的影响
        3.4.1 不同温度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3.4.2 不同pH值下S7、Y10菌株和发酵浓缩液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4.3 不同浓度的PDA培养基上S7、Y10菌株对人参灰霉病原菌的抑菌作用
    3.5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稳定性研究
        3.5.1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热稳定性研究
        3.5.2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pH稳定性研究
        3.5.3 S7、Y10菌株发酵浓缩液对紫外线稳定性研究
    3.6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防御酶的影响
        3.6.1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6.2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6.3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6.4 S7、Y10菌株对人参组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影响
    3.7 S7、Y10菌株对人参根部灰霉病的防病试验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番茄灰霉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番茄灰霉病的概述
    1.2 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现状
        1.2.1 生物防治剂
        1.2.2 生物防治活性化合物
    1.3 生防菌的定殖研究
        1.3.1 诱导植物增强免疫系统
        1.3.2 诱导植物激活抗性系统
        1.3.3 调节免疫—抗性系统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生防菌的筛选、鉴定
    2.1 材料
        2.1.1 土样的采集
        2.1.2 病原真菌
        2.1.3 药品及试剂
        2.1.4 培养基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生防菌的筛选
        2.2.2 抑菌谱的测定
        2.2.3 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生防菌的筛选
        2.3.2 菌株XF对番茄灰霉菌的拮抗作用
        2.3.3 菌株XF对番茄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3.4 菌株XF抑菌谱的测定
        2.3.5 菌株XF的鉴定
    2.4 讨论与小结
3 蜡样芽孢杆菌XF的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植物
        3.1.3 试剂
        3.1.4 培养基
        3.1.5 主要仪器
    3.2 方法
        3.2.1 生物量测定
        3.2.2 抑菌活性测定
        3.2.3 发酵培养基优化
        3.2.4 发酵条件优化
        3.2.5 菌株XF发酵液的生防效果评价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因素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
        3.3.2 培养基成分比正交优化
        3.3.3 发酵条件优化
        3.3.4 菌株XF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评价
        3.3.5 菌株XF发酵液在番茄植株上的生防效果评价
    3.4 讨论与小结
4 蜡样芽孢杆菌XF抗菌物质的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主要试剂
        4.1.3 供试培养基
        4.1.4 主要仪器
    4.2 方法
        4.2.1 挥发性物质的测定
        4.2.2 耐高温活性试验
        4.2.3 平板定性测定
        4.2.4 菌株XF的发酵产物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
        4.3.2 耐高温活性测定
        4.3.3 平板定性测定
        4.3.4 菌株XF的发酵产物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5 蜡样芽孢杆菌XF在番茄植株根系的定殖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及质粒
        5.1.2 供试抗生素
        5.1.3 主要试剂
        5.1.4 供试培养基
        5.1.5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野生型菌株XF的抗药性测定
        5.2.2 pGFP质粒的提取
        5.2.3 菌株XF的转化
        5.2.4 菌株XF和 XF—p GFP生长速率的测定
        5.2.5 菌株XF—p GFP在番茄植株根际的定殖动态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菌株XF抗药性的测定
        5.3.2 质粒的提取
        5.3.3 蜡样芽孢杆菌的荧光标记
        5.3.4 菌株XF和 XF—pGFP生长速率的测定
        5.3.5 菌株XF—pGFP在番茄植株体的定殖
    5.4 讨论与小结
6 蜡样芽孢杆菌XF对番茄植株的促生作用与抗性诱导
    6.1 材料
        6.1.1 生物材料
        6.1.2 主要试剂
        6.1.3 供试培养基
        6.1.4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菌株XF无菌发酵滤液对番茄种子的促进作用
        6.2.2 菌株XF对番茄植株的生物量的影响
        6.2.3 菌株XF对番茄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4 菌株XF对番茄植株根活力的影响
        6.2.5 菌株XF对番茄植株抗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2.6 PR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发酵滤液对番茄种子的促进作用
        6.3.2 菌株XF对番茄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6.3.3 菌株XF对番茄植株对叶绿素的影响
        6.3.4 菌株XF对番茄植株根活力的影响
        6.3.5 菌株XF对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6.3.6 PR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6.4 讨论与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植物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灰葡萄孢菌
2 灰葡萄孢菌的化学防治
    2.1 苯并咪哇类杀菌剂
    2.2 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
    2.3 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
    2.4 稳定性二氧化氯(Cl O2)
    2.5 新型化学试剂
3 灰葡萄孢菌的生物防治
    3.1 拮抗菌防治手段及作用机理
        3.1.1 真菌防治
        3.1.2 细菌防治
    3.2 天然产物防治
4 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比较
    4.1 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4.2 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5 展望

(5)G-1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1 灰葡萄孢菌与番茄灰霉病
    1.2 灰葡萄孢菌的侵染循环
    1.3 灰葡萄孢菌的防治措施
        1.3.1 化学防治
        1.3.2 生物防治
    1.4 抗菌脂肽的研究
        1.4.1 抗菌脂肽的类型
        1.4.1.1 伊枯草菌素
        1.4.1.2 表面活性素
        1.4.1.3 丰原素
        1.4.2 抗菌脂肽的抑菌机理
    1.5 RNA-seq及在生物互作方面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化学试剂及耗材
        2.1.4 供试仪器
    2.2 芽孢杆菌G-1 抗真菌特性及分类地位研究
        2.2.1 菌种活化
        2.2.2 植物内生菌G-1 抗真菌谱测定
        2.2.3 植物内生菌G-1 分类地位
        2.2.3.1 形态学鉴定
        2.2.3.2 生理生化特征
        2.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G-1 脂肽代谢物抑菌活性及鉴定
        2.3.1 G-1 代谢物抑菌活性测定
        2.3.2 内生菌G-1 代谢物物理性质测定
        2.3.2.1 热稳定性测定
        2.3.2.2 酸碱稳定性测定
        2.3.2.3 紫外辐射稳定性测定
        2.3.2.4 排油能力测定
        2.3.2.5 液滴坍塌测定
        2.3.3 脂肽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鉴定
        2.3.3.1 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2.3.3.2 抗菌脂肽的粗提
        2.3.3.3 抗菌脂肽粗提液抑菌活性测定
        2.3.3.4 抗菌脂肽粗体物的分离、纯化
        2.3.3.5 抗菌肽物质PCR验证
        2.3.4 抗菌肽抑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2.4 抗菌脂肽抑制番茄灰霉病菌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2.4.1 样品处理及RNA提取
        2.4.2 c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2.4.3 数据处理
        2.4.4 与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4.5 基因表达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4.6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2.4.7 转录组测序实时荧光定量验证
        2.4.7.1 候选差异基因引物设计
        2.4.7.2 转录组样品RNA反转录
        2.4.7.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4.7.4 基因表达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3.1 内生菌G-1 菌株抗真菌谱
    3.2 内生菌G-1 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作用
        3.2.1 植物内生菌G-1 分类地位
        3.2.1.1 形态特征
        3.2.1.2 生理生化特性
        3.2.1.3 多基因联合分析
    3.3 植物内生菌G-1 代谢物抑菌活性
    3.4 内生菌G-1抗菌物质的物理性质
        3.4.1 热稳定性
        3.4.2 酸碱稳定性测定
        3.4.3 紫外辐射稳定性测定
        3.4.4 排油能力测定
        3.4.5 液滴坍塌测定
    3.5 内生菌G-1 抗菌肽的分离及鉴定
        3.5.1 G-1 抗菌脂肽粗体物抑菌活性
        3.5.2 抗菌粗提物的中压层析分离
        3.5.3 抗菌肽高效液相纯化结果
        3.5.4 抗菌肽物质LC-MS分析
        3.5.5 抗菌脂肽PCR鉴定
        3.5.6 抗菌肽抑菌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3.6 抗菌脂肽抑制番茄灰霉病菌的转录组分析
        3.6.1 测序质量控制
        3.6.2 测序碱基含量分布
        3.6.3 mRNA片段化随机性检验
        3.6.4 插入片段长度的检验
        3.6.5 转录组测序数据饱和度检验
    3.7 转录组数据统计及分析
    3.8 Unigene功能注释
    3.9 差异表达基因的的筛选及分析
    3.10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3.1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3.11.1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3.11.2 差异表达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3.12 候选基因表达水平的qRT-PCR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4.1 内生菌G-1 菌株抗真菌特性及分类地位研究
    4.2 内生菌G-1 菌株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
    4.3 内生菌G-1 菌株抗菌肽抑菌机制的初步探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及其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葡萄灰霉病的症状
    1.2 葡萄灰霉病的病原
    1.3 葡萄灰霉病的发生规律
    1.4 葡萄灰霉病的防治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葡萄灰霉病菌的形态学划分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的分子鉴定与划分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6种生防药剂对葡萄灰霉菌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2株拮抗内生真菌对成熟期葡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番茄主要病害拮抗菌株的鉴定、室内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
    1.2 番茄主要病害
        1.2.1 主要病害症状
        1.2.2 主要病害发病规律
        1.2.3 主要病害的防治
    1.3 生物防治研究
        1.3.1 生物防治
        1.3.2 生物防治细菌种类
        1.3.3 生物防治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背景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番茄主要病害拮抗菌株的鉴定
    2.1 材料与设备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菌株形态鉴定
        2.2.2 菌株生理生化测定
        2.2.3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菌株形态学特征
        2.3.2 生理生化测定
        2.3.3 分子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番茄主要病害拮抗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和设备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1.3 仪器设备
        3.1.4 种子液、无菌发酵液的制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2.2 营养条件优化试验
        3.2.3 培养条件优化试验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生长曲线的绘制
        3.4.2 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A8发酵的影响
        3.4.3 发酵培养基影响条件正交试验
        3.4.4 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3.5 小结
第四章 拮抗菌株发酵液室内抑菌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发酵液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3 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菌株抑菌谱及田间试验
    5.1 试验材料
        5.1.1 实验菌株
        5.1.2 培养基
    5.2 试验方法
        5.2.1 抑菌谱测定
        5.2.2 田间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抑菌谱测定
        5.3.2 田间试验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一株灰霉拮抗菌的分离鉴定、生防效果评价与抑菌物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灰霉病简介
    1.2 灰霉病的防治
        1.2.1 番茄灰霉病的农业防治
        1.2.2 番茄灰霉的化学防治
        1.2.3 番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
    1.3 放线菌的生防作用与活性物质
        1.3.1 放线菌分类
        1.3.2 放线菌的生防作用
        1.3.3 放线菌的活性产物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2.3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2.4 放线菌形态特征的鉴定
        2.2.5 放线菌培养特征的鉴定
        2.2.6 放线菌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
        2.2.7 放线菌16SrRNA基因序列的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放线菌的分离
        2.3.2 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2.3.3 菌株G9基本形态特征和培养特征
        2.3.4 菌株G9基本生理生化特性及碳氮源利用
        2.3.5 菌株G9 16SrRNA序列分析
    2.4 本章小结及讨论
第三章 放线菌G9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活化及拮抗放线菌种子液的制备
        3.2.2 单因素实验
        3.2.3 正交实验
    3.3 结果分析
        3.3.1 单因素实验
        3.3.2 正交实验
        3.3.3 验证实验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放线菌G9生防效果评价与抑菌物质初探
    4.1 材料
        4.1.1 供试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放线菌G9发酵上清液对灰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的放线菌G9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2.3 放线菌G9发酵滤液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试验
        4.2.4 放线菌G9发酵液对灰霉病离体叶片的防效
        4.2.5 放线菌G9发酵液对灰霉病离体果实的防效
        4.2.6 抑菌物质稳定性的研究
        4.2.7 抑菌物质的粗提和HPLC检测
        4.2.8 抑菌物质的HPLC-MS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放线菌G9发酵上清液对灰霉菌丝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浓度的放线菌G9发酵上清液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4.3.3 放线菌G9发酵滤液对灰霉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4.3.4 放线菌G9发酵液对灰霉病在离体叶片的防效
        4.3.5 放线菌G9发酵液对灰霉病在离体果实的防效
        4.3.6 抑菌物质稳定性
        4.3.6.1 抑菌物质的热稳定性研究
        4.3.6.2 抑菌物质的pH耐受性研究
        4.3.6.3 抑菌物质的酶稳定性研究
        4.3.7 抑菌物质的粗提和HPLC检测
        4.3.8 抑菌物质的HPLC-MS分析
    4.4 本章讨论及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9)番茄灰霉病生防链霉菌筛选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原菌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方法
        1.2.1 拮抗放线菌筛选
        1.2.2 菌株T22产胞外酶活性定性检测
        1.2.3 菌株T22产胞外酶活性定量检测
        1.2.4 菌株T22对番茄灰霉病的离体防效
        1.2.5 菌株T22对番茄种子发芽的影响
        1.2.6 菌株T22种类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株筛选
    2.2 拮抗菌T22产酶活性检测
    2.3 拮抗菌T22对番茄灰霉病离体防效
    2.4 拮抗菌T22无菌发酵滤液对番茄种子发芽的影响
    2.5 拮抗菌T22种类鉴定
        2.5.1 菌株T22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
        2.5.2 菌株T22分子生物学鉴定
3 讨论与结论

(10)内生细菌ZSY-1对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的防治及促生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内生菌的定义与发展
    2. 植物内生细菌的来源与分布
    3. 植物内生细菌的研究意义
    4.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5. 植物内生细菌抗病、促生国内、外研究进展
        5.1 植物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5.2 植物内生细菌抗菌物质种类
        5.3 植物内生细菌的促生特性
    6. 植物内生细菌资源的开发及应用进展
    7. 番茄灰霉和早疫病害研究进展
    8.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抗真菌特性及分类地位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菌种活化
        1.4 拮抗细菌的筛选
        1.5 内生细菌定殖特性研究
        1.6 内生细菌ZSY-1对番茄灰霉病害的田间防效测定
        1.7 内生细菌ZSY-1抗真菌谱测定
        1.8 内生细菌ZSY-1分类地位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细菌筛选结果
        2.2 拮抗细菌在番茄中的定殖特性
        2.3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的番茄灰霉病害田间防效
        2.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抗真菌谱
        2.5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的分类地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脂肽次生代谢物抑菌活性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
        1.3 次生代谢物抑菌特性分析
        1.4 抗菌物质种类及抑菌特性分析
        1.5 脂肽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及抑菌活性测定
        1.6 脂肽抗菌物质的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次生代谢物抑菌特性
        2.2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次生抗菌物质种类及抑菌特性
        2.3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脂肽抗菌物质的分离、纯化结果
        2.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脂肽抗菌物质的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研究及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耗材
        1.3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抗真菌谱
        1.5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成分GC-MS检测
        1.6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活性
        2.2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抑菌谱
        2.3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GC-MS检测条件优化
        2.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物质GC-MS检测结果
        2.5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挥发性抗菌物质种类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对番茄幼苗的促生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材料
        1.3 供试培养基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及代谢物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1.5 盆栽试验设计及过程
        1.6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促生机制初探
    2. 结果与分析
        2.1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及其代谢物对番茄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发酵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促生机制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制备工艺和田间防效探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3 菌株活化
        1.4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发酵培养和抗逆性芽孢制备
        1.5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的制备
        1.6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和A.solani的番茄离体防效测定
        1.7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最佳稀释倍数筛选
        1.8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田间药效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2.3 分散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2.4 润湿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2.5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2.6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2.7 可湿性粉剂离体防效
        2.8 可湿性粉剂最佳稀释倍数
        2.9 贝莱斯芽孢杆菌ZSY-1可湿性粉剂田间药效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番茄灰霉病菌拮抗菌的筛选和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六株拮抗芽胞杆菌对土传病害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 宋文欣. 广西大学, 2020(07)
  • [2]生防菌株S7和Y10的分离鉴定及对人参灰霉病的防病作用[D]. 李泳. 延边大学, 2020(06)
  • [3]番茄灰霉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防治效果研究[D]. 潘晓梅.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4]植物灰葡萄孢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机理的研究进展[J]. 肖景惠,逄飞,倪瑞琪,迟乃玉,王梦雨. 中国蔬菜, 2019(09)
  • [5]G-1菌株的鉴定及其对番茄灰霉病菌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D]. 马超.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葡萄灰霉菌产孢类群划分及其生物防治研究[D]. 王忠兴. 宁夏大学, 2019
  • [7]番茄主要病害拮抗菌株的鉴定、室内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D]. 史莉莉.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8]一株灰霉拮抗菌的分离鉴定、生防效果评价与抑菌物质初探[D]. 曹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番茄灰霉病生防链霉菌筛选及鉴定[J]. 赵娟,刘霆,刘伟成,刘德文,张殿朋,卢彩鸽. 微生物学通报, 2019(10)
  • [10]内生细菌ZSY-1对番茄灰霉病和早疫病的防治及促生效果研究[D]. 高振峰. 山西农业大学, 2018

标签:;  ;  

番茄灰霉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