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光谱特性研究进展

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光谱特性研究进展

一、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其波谱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郎利娟[1](2021)在《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对硕士期间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对364种滇西植物进行了体外降脂活性的筛选;第二章为丽江山荆子(Malus rockii)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第三章论述了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的体内降脂活性研究;第四章综述了苹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目的:寻找植物来源的新型降脂天然产物或先导成分,研究其相关降脂作用机制,从而为开发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不同比例的油酸和棕榈酸钠诱导Hep G2细胞产生脂质堆积,建立体外高脂模型,对采自滇西地区的植物样品以及从丽江山荆子中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降脂活性测定,油红对细胞内的脂质进行染色,酶标仪检测油红的OD值,最后通过降脂率来评价供试品的降脂活性;利用柱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对丽江山荆子的枝叶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所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通过高脂饲料喂养金黄地鼠建立高脂模型,最后进行地鼠相关血脂指标的测定,以此来评价丽江山荆子主成分根皮苷的体内降脂活性及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1、共筛选了364个植物样品,其中有43个植物样品的降脂率大于15%,占总供试样品的11.8%;降脂率大于10%的植物样品有105个,占总供试样品的28.8%;其中0049AE、0054BE、0315CE降脂率均大于20%,分别为(20.46±7.72)%、(20.15±11.32)%、(30.07±6.74)%。2、从丽江山荆子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Fr.A段分离得到了8个单体化合物,Fr.E段、Fr.F段分离得到了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根皮苷(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木栓酮(3)、表木栓醇(4)、羽扇豆醇(5)、3β-hydroxyglutin-5-ene(6)、β-谷甾醇(7)、卡枯醇(8)、十八醇(9)。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100、200、300、400μM时有一定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分别为(2.76±3.64)%、(9.64±6.26)%、(3.89±3.02)%、(5.75±4.70)%,其中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率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为(2.19±3.87)%;化合物2~4、6~9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能显着降低血清中TC、TG、LDL-C、HDL-C浓度,对肝脏中的TC、TG、LDL-C、HDL-C无明显降低作用;脏器指数及脏器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根皮苷对各脏器无毒性作用,200、50 mg/kg根皮苷组均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肪病变,对地鼠各脏器及血液学各项指标的安全性高于洛伐他汀;经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发现根皮苷与人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具有良好的亲和力,进一步Western Blot实验验证,结果显示根皮苷能显着增加高脂血症地鼠肝脏CYP7A1蛋白的相对表达。结论:1、供试364个植物样品中共有105个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体外降脂活性,降脂率均大于10%,其中编号为0315CE的供试品降脂活性最好。2、从丽江山荆子中共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5个三萜类,1个二氢查尔酮类,1个豆甾醇类,两个其他类,其主成分为根皮苷。化合物2、4、6、8为首次从苹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的体外降脂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终浓度为200μM时,降脂活性最高。化合物5终浓度为200μM时有较弱的体外降脂活性,其余化合物终浓度为200μM时均无体外降脂活性。3、丽江山荆子的主成分根皮苷的抗高脂血症作用的总体表现可能优于洛伐他汀,其作用靶点可能为CYP7A1。

陆晓珊[2](2021)在《土家族药物黑老虎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土家族药物黑老虎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IA)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甲氨蝶呤(MTX)组、黑老虎低剂量组(HLH-L)、黑老虎中剂量组(HLH-M)和黑老虎高剂量组(HLH-H),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尾根部皮下注射0.1ml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建立大鼠AIA模型。自造模当天开始至第36天,MTX组:甲氨蝶呤(1mg/kg),每周一次灌胃给药;黑老虎低、中、高剂量组每天一次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200mg/kg、400mg/kg、800mg/kg;模型组:每日灌胃同体积0.3%CMC-Na溶液。造模后每天观察大鼠发病情况和精神状态,每3天称量大鼠体质量。从造模后第9天开始,每3天测量大鼠足体积及对四肢进行关节评分。治疗结束后,麻醉处死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取材。小动物CT扫描大鼠后足,评价关节骨破坏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Bio-Plex悬液芯片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IL-2、IL-4、IL-5、IL-6、IL-7、IL-10、IL-12(p70)、IL-13、IL-17A、IL-18、G-CSF、GM-CSF、GRO/KC、IFN-g、M-CSF、MIP-1α、MIP-3α、RANTES、TNF-α、VEGF、MCP-1细胞因子的含量。2.细胞实验,观察黑老虎酸F(Seco-coccinic acid F,SCAF)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增殖的影响。将对数生长期的RAW267.4细胞接种至96孔板,随机分组,LPS组:加入终浓度0.1μg/ml的LPS;LPS+药物组:加入终浓度0.1μg/ml的LPS及浓度为2.5、5、10、20μM的SCAF,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体重显着下降(P<0.001或P<0.0001),足肿胀体积显着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MTX组、HLH-M组和HLH-H组的足肿体积和关节评分指数均显着下降(P<0.05),HLH-L组无显着差异(P>0.05)。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HLH-L组骨破坏严重,滑膜增生,关节腔隙狭窄消失,关节变形,滑膜组织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MTX组、HLH-M组和HLH-H组骨破坏程度较轻,关节平滑,关节结构完整。3.与模型组相比,MTX组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IL-2、IL-7、GM-CSF、GRO/KC、MIP-1α、MIP-3α、VEGF、MCP-1、TNF-α和IL-6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或P<0.0001);HLH-L组大鼠血清中IL-7、GM-CSF、GRO/KC、MIP-1α、VEGF和MCP-1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或P<0.0001);HLH-M组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IL-2、IL-7、GM-CSF、GRO/KC、MIP-1α、MIP-3α、VEGF、MCP-1、TNF-α和IL-6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或P<0.0001);HLH-H组大鼠血清中IL-1α、IL-1β、IL-7、GM-CSF、GRO/KC、MIP-1α、MIP-3α、VEGF和MCP-1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或P<0.0001)。4.细胞实验结果:与LPS组相比,LPS+SCAF 20μM组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的生长,P<0.0001。结论:1.黑老虎可有效改善AIA模型大鼠足肿胀度,增加体重,降低关节评分,保护骨关节,减少骨破坏。2.黑老虎治疗RA可能是由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通过抑制IL-1α、IL-1β、IL-2、IL-7、GM-CSF、TNF-α、IL-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从而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抑制GRO/KC、MIP-1α、MIP-3α、MCP-1等炎症趋化因子,阻断其对免疫细胞或其他相关细胞的趋化,减少炎症的发生,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减轻骨破坏程度;抑制VEGF的表达,改变血管通透性,减少滑膜血管翳形成。3.Seco-coccinic acid F可以抑制由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的增殖和生长,推测其可能是黑老虎的抗炎活性成分之一。

冯可钰[3](2020)在《基于三维色谱/高分辨质谱强化扫描技术的白钩藤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系统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是质量控制与生物效应研究的基础。中药中往往多类活性成分共存,酸碱性差异大,分子量、极性与含量跨度广,这为中药或天然药物来源的活性成分发现带来极大的障碍。液质联用技术是当前中药分析与中药活性分子快速发现的最常用技术之一,但受限于单一分离机制与低专属性的扫描方法,许多微量活性成分无法被表征与鉴定。白钩藤(Uncaria sessilifructus Roxb.)为茜草科钩藤属藤本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广西;西双版纳傣族称之为“怀免王”,是西双版纳傣医习用药材,也是西双版纳傣医院制剂中的处方药材,在该地区应用广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钩藤具有降压、抗癌、消炎、镇痛、增强免疫、抗惊厥、抗癫痫、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钩藤属植物是多类活性成分共存的典型,其中生物碱与三萜酸是两类主要的功效成分,但当前对于白钩藤多成分表征缺乏有力的分析技术,阻碍了白钩藤的现代研究与进一步开发利用。本论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MS),以白钩藤中的生物碱和三萜酸类为主要目标,构建离线全三维液相色谱,通过整合高度正交的不同机制色谱进行充分色谱分离;建立包含母离子列表(PIL)改进型数据依赖采集(DDA)技术,灵敏监测生物碱与三萜酸目标成分,同时采集其它未知质量数成分的裂解信息;进而通过对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及对裂解规律研究等,实现白钩藤多成分的系统表征与鉴定,系统阐释其物质基础。建立基于离子交换色谱(IEC)-亲水相互作用色谱(HILIC)与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RP-UHPLC)三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实现了生物碱与三萜酸的分类、系统表征。考虑到生物碱与三萜酸类在酸碱度上极大的差异特征,本论文设计了基于酸碱度(第一维)、极性(第二维)、分配(第三维)差异的三维色谱组建思路。首先,以生物碱与三萜酸类组分分离为目标,第一维色谱分别考察了阴离子交换色谱柱与阳离子交换色谱柱,证实Pheno SphereTM SCX阳离子交换色谱柱能够完全保留生物碱,进而实现与三萜酸类(不保留)组分分离,最佳流动相为甲醇:20 m M醋酸铵/0.05%甲酸水=58:42。接着,以经IEC制备得到的总生物碱与总三萜酸为目标,分别建立二维色谱分离系统。通过固定相(9种色谱柱)与流动相筛选,使用CSH Phenyl-Hexyl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作流动相,同条件下实现总生物碱与总三萜酸较好的色谱分离(第三维色谱);继而以16个成分的分离为指标,比较6根HILIC色谱柱,通过比较它们对于生物碱与三萜酸分离与CSH Phenyl-Hexyl色谱柱差异,选择正交性最好的Acchrom XAmide(R2=0.1619)色谱柱、乙腈/0.1%甲酸水作流动相,作为第二维HILIC分离条件。所建立的SCX×CSH Phenyl-Hexyl×XAmide离线全三维液相色谱实现了白钩藤中生物碱与三萜酸类组分分类分离,选择性高、峰容量极大提高。在Q Exactive Q-Orbitrap高分辨质谱仪上建立快速正负模式切换PIL/Full MS/dd-MS2(top N)采集方法,设置动态排除与“If idle-pick others”,分别在正、负ESI模式下实现了白钩藤中生物碱与三萜酸的灵敏表征。首先,通过质量亏损过滤(MDF)算法过滤白钩藤一级质谱数据,得到17个生物碱质量数与9个三萜酸质量数,分别构建各自母离子列表。优化了主要离子源参数(喷雾电压、毛细管温度、辅助气温度)与裂解能量,结果在喷雾电压3.5 k V,毛细管气温度400℃、辅助气温度450℃时多个生物碱与三萜酸指标成分响应最好,最优裂解能量为30 V/40 V/50 V。该质谱扫描方法因为PIL引入可以极大提高对目标质量数鉴定能力,同时采集到未知质量数的二级质谱信息,是一种同时靶向与非靶向中药多成分的系统表征技术。简化的方法学验证表明所建立的离线全三维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RSD<5%)与重现性(RSD<10%)。通过对第二维色谱分离得到的14个分段样品(8个生物碱分段和6个三萜酸分段)高分辨质谱数据解析,总共检测出308个化合物,其中目标化合物为128个,非目标化合物为180个。将鉴定的化合物主要分为两类:85个生物碱类化合物,29个三萜酸类化合物,以及14个其他类化合物。相对于传统的一维色谱分离方法,该方法的理论色谱峰容量大幅度提高,增强了对白钩藤多成分的鉴定能力。本论文首次建立IEC×HILIC×RPLC离线三维色谱对酸、碱性活性成分共存的中药成分进行分离,结合高效、灵敏的正负切换改进型DDA扫描,实现中药白钩藤多成分的深度表征,有利于钩藤属中药的质量控制与开发利用。同时,本论文也为中药复杂体系系统表征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徐小净[4](2019)在《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优良药用价值的可食用植物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在我国的应用历史悠久。对其化学成分和营养成分的研究对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HH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皮和绿藻门石莼科植物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分离手段从荸荠果皮和浒苔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 28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手段(红外光谱、质谱、核磁共振等)结合它们的理化性质,鉴定了全部28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从荸荠皮中分离得到了 20个化合物:β-谷甾醇(B1)、16-三十一酮(B2)、白桦酯酸(B3)、β-胡萝卜苷(B4)、pheno1,2,4-bis(1,1-dimethylethyl)-,1,1’,1"-phosphite(B5)、(3ββ)-Lup-20(29)-ene-3,30-diol(B6)、肉桂酸(B7)、桦木醇(B8)、阿魏酸(B9)、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B10)、对香豆酸(B11)、山奈酚(B12)、槲皮素(B13)、绿原酸(B14)、17-33 ketones(B15)、咖啡酸(B16)、芦丁(B17)、香豆素(B18)、对羟基苯甲酸(B19)、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B20)。从浒苔中分离得到了 8个化合物:β-谷甾醇(H1)、α-生育酚(H2)、对羟基苯甲酸乙酯(H3)、2’-脱氧尿嘧啶核苷(H4)、腺嘌呤(H5)、棕榈酸(H6)、balansenateⅡ(H7)、反式植醇(H8)。其中 B2、B5、B6、B8、B10、B15、B20、H3、H4、H6、H7、H8为首次从这两种植物中分离得到。MTT法肿瘤细胞增殖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B15对MGC-803、SKOV3、T24细胞均显示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IC50值分别达到20.02、25.65、10.20 μM,抑制能力均强于阳性对照5-Fu。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AO/EB染色、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和ROS测定等一系列生化实验结果证明B15可以特异性诱导T24凋亡,提高细胞内ROS的水平,引起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并确定凋亡通路为线粒体途径。本文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同时研究了部分化合物的抗菌能力,结果表明,受试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MIC(μg/mL)值在32~128之间;B12、B1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强,其MIC(μg/mL)值分别为16、32;B14、B16、B19、H2、H4、H8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较强,其MIC(μg/mL)值分别为32、32、32、32、16、32;对绿脓杆菌抑制作用较强的有B3、B9、B12、B16、H2、H3,其MIC(μg/mL)值分别为 32、32、32、16、16、32。论文还研究了荸荠皮的营养成分,研究发现荸荠皮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多种矿物元素以及多种氨基酸。论文对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丰富了可食用植物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范畴,减少了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污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可食用植物的药用价值与保健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段林坪[5](2018)在《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Lem.)A.C.Smith]是五味子科 Schisandraceae一种集食用、观赏和药用于一体的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野生植物,其果实是开发潜力较大的药食两用型水果。海南产黑老虎藤茎可用于食品保鲜、保健和改善风味,但对于其成分和功效的研究则比较少,为了丰富黑老虎的化学成分,同时发现活性物质,解释其保鲜原理和保健功效,为黑老虎资源的利用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实验对黑老虎藤茎中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并对提取物和单体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的测试。本研究通过多种柱色谱技术从黑老虎藤茎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分离纯化得到23个单体化合物,并利用多种波谱学方法结合各单体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别将其结构解析为:黑老虎酸A(kaccinic acid A)(1)、环阿屯酮(cycloartenone)(2)、24-methyl-8-lanoten-3-one(3)、(22Z,24E)-3-oxoprotosta-27 12,22,24-trien-26-oic acid(4)、cubenol(5)、(+)-T-cadinol(6)、(+)-(1S,4R)-7-羟基去氢白菖烯(7)、guaia-1(5),7(8),9(10)-triene(8)、泽泻醇(alisol)(9)、guai-3-en-10α-ol(10)、别香橙烯-4β,10α-diol(11)、石竹烯氧化物(12)、arisantetralone B(13)、kadsuralignan C(14)、neglectalignans D(15)、binankadsurin A(16)、wilsonilignan B(17)、yunnankadsurin B(18)、guayacasin(19)、2A2,4-十一烷酸甘油酯(20)、2△2,4-十四烷酸甘油酯(21)、十二烷酸乙酯(ethyl dodecanoate)(22)和甘油丙酯(23)。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化合物3和19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4、5、7、8、9、10、11和12均为首次从黑老虎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化合物2、3、6-9、11-15、17、19和2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r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白色念珠球(Candida albicans)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9、11、12、13、15和1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8表现出显着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0.26±0.1 1mm。化合物13对大肠杆菌也具有一定抑制活性,抑菌圈的直径为7.83±0.13mm。所测化合物中对白色念球菌均无抗菌活性。通过Ellman法和优化后的PNPG法对化合物1、4、5、7、8、10、13、14、16、18、20和22进行乙酰胆碱酯酶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4、16和20具有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4和7具有中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32.77±0.3%、25.75±0.4%和32.72±0.3%。化合物1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活性,抑制率为46.69%±0.6%,接近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抑制率。

周明[6](2018)在《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植物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探究。第二章对菊科(Compositae)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无毛蟹甲草(Parasenecio subglaber)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的探究。第三章对1977-2018年间所报道的倍半萜类生物碱进行了综述。运用MCI反相树脂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ODS反相硅胶柱层析、正相硅胶柱色谱、HPLC等分离方法对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经HRESIMS、NMR、IR、UV、ECD以及X单晶衍射等波谱技术鉴定,并结合文献数据分析以及与标准品对照,最终,分别从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中纯化鉴定出43和63个单体化合物,去除共有成分,总共104个化合物,其中47个新化合物,包括新骨架类化合物8个,新结构化合物39个,涵盖三萜、木脂素、倍半萜、生物碱、黄酮、甾体以及其它小分子类型。同时,利用MTT法对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免疫抑制活性及神经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估。一、兴山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隶属木兰亚纲八角目,由五味子属(Schisandra)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组成。五味子科植物具重要的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用药记录显示约有26种该科植物可入药,部分五味子科植物果实有安神宁心、滋补强壮和止咳化痰等功效,而根、茎和叶能活血散瘀、消肿解痛、祛风除湿。兴山五味子(Schisandra incarnata Stapf)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植物,主产于湖北西部及西南地区,其藤茎可治疗跌打损伤,而果实则有收敛,止泻之效,亦可食用。为进一步开发五味子科植物的药用价值,挖掘结构新颖、活性优良的化合物,我们系统研究了产自湖北兴山县的兴山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我们从兴山五味子藤茎中分离鉴定出43个化合物,其中13个新化合物,包括1个含三环[5.2.1.01,6]癸烷片段的新骨架降三萜、8个新三萜、1个新木脂素、1个新单萜以及2个新倍半萜。本课题测试了部分三萜类化合物S2、S7、S8、S10、S13-S15、S17和S20对四种肿瘤细胞HepG2、PC3、Hela和HT-2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这些三萜类化合物均无显着的细胞毒活性。另外,本课题研究了部分三萜类化合物S1、S2、S7、S8、S10、S13-S15、S17和S20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浓度为100μM时,大部分选测化合物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S13的抑制作用最显着;S13对T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中等强度抑制作用[S13和阳性药环孢霉素A(CsA)的IC50分别为6.32和0.02μM],对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与阳性药霉酚酸酯(MMF)同等强度的抑制作用(S13和MMF的IC50分别为11.49和17.88μM);而且,与阳性药CsA、MMF相比,浓度为100μM的所有选测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均无明显的毒性。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蟹甲草属(Parasenecio)植物系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Senecioneae),全球总共约80种,我国境内分布50余种,其中约26种植物在我国有药用记载,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痢疾、咽喉肿痛等疑难杂症。无毛蟹甲草(Parasenecio subglaber),多年生草本,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等省,富清热解毒之功效。为探索蟹甲草属植物的活性成分、开发其药用资源,本课题组对采自湖南新宁的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借助色谱分离方法和波谱鉴定技术,我们从无毛蟹甲草全草中纯化鉴定出63个化合物,其中34个新化合物,包括7个含艾利莫芬烷型倍半萜片段的吲哚生物碱新骨架化合物、26个新倍半萜、1个新三萜。本课题测试了部分化合物W2-W8、W10、W13-W15、W17-W19、W21-W23、W25、W28、W29、W31和W46对四种肿瘤细胞HepG2、PC3、Hela和HT-29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这些成分无显着的细胞毒活性。本课题还研究了部分化合物W2、W3、W5-W7、W13、W17、W19、W21、W22、W28、W29、W31和W46对CoCl2和H2O2诱导的人神经母瘤细胞SH-SY5Y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损伤模型组相比,CoCl2损伤模型实验中10μM的W22可以提高细胞存活率13%;H2O2损伤模型实验中化合物W2(0.016和0.4μM)、W3(10μM)、W6(0.4μM)和W29(10μM)可提高细胞存活率10%左右,且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其它不同浓度的选测化合物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本课题探究了化合物W2-W8、W10、W13-W15、W17-W19、W21-W23、W25、W28、W29、W31和W46的免疫抑制活性。结果显示,浓度为50μM时,大部分化合物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和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W21、W22和W29对B淋巴细胞增殖具有中等强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3.11、33.85和26.62μM(阳性药MMF的IC50为17.88μM);而且,与阳性药CsA、MMF相比,浓度为50μM的所有选测化合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均无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荆然[7](2017)在《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及其在甘味颗粒中的配伍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测定五味子三个不同炮制品中有效成分含量,以动物在体实验对五味子三个不同炮制品生五味子、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的抗抑郁作用进行比较,筛选抗抑郁效果最佳的炮制品;以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五味子在甘味颗粒中的配伍作用,阐释五味子在该方剂中的配伍意义。方法:1.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三个不同炮制品生五味子、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6种成分的含量。2.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2.1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用10℃冷水中强迫游泳5min、高速摇晃(2次/s)15min等10种不同刺激方法,造模28天,建立小鼠抑郁模型,以敞箱实验、悬尾、强迫游泳三种行为学指标,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肾上腺素皮质酮(CORT)三种血液生化指标对五味子三种不同炮制品的抗抑郁作用进行比较,筛选抗抑郁药效最佳的炮制品。2.2五羟甲基糠醛对五味子抗抑郁作用影响本实验采用行为绝望模型,研究五羟甲基糠醛对五味子抗抑郁作用的影响。3.五味子在甘味颗粒中配伍作用研究用抗抑郁药效最佳的五味子炮制品制得甘味颗粒,以及去五味子后的甘味颗粒拆方,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以敞箱实验、悬尾及强迫游泳实验,以及血清中DA、5-HT、CORT、IL-4、IL-6含量作为检测指标,探讨五味子单味药、甘味颗粒及拆方对抑郁小鼠的治疗作用。4.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甘草素的血药浓度。考察实验方法的特异性、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灵敏度,采用DAS3.2.8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5.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组织分布研究在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给药后20min,30min,6h分离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脑、胃,精密称取0.5g,剪碎后加0.5mL纯净水匀浆,按血浆样品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进样分析。探讨甘味颗粒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生五味子、酒五味子、醋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相同分别为5.20 mg/g,1.36 mg/g,0.15 mg/g,1.10mg/g,2.34 mg/g;生五味子中五羟甲基糠醛含量为0.10mg/g,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中五羟甲基糠醛含量均为0.26 mg/g。2.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2.1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与模型组相比,生五味子可以增加抑郁小鼠敞箱站立次数(P<0.01)及敞箱中央格穿越次数(P<0.05),降低抑郁小鼠悬尾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P<0.05),同时增加抑郁小鼠血清中5-HT、DA含量,降低抑郁小鼠血清中CORT含量(P<0.01);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对抑郁小鼠敞箱站立次数、敞箱中央格穿越次数、以及血清中5-HT含量无影响(P>0.05),但可以降低抑郁小鼠悬尾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加抑郁小鼠血清中DA含量、降低CORT含量(P<0.01,P<0.05)。2.2五羟甲基糠醛对五味子抗抑郁作用影响生五味子、酒五味子和五味子+五羟甲基糠醛组都可以降低抑郁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不动时间(P<0.01,P<0.05);生五味子组和生五味子+五羟甲基糠醛组之间没有差别(P>0.05),生五味子组和酒五味子组之间有差别(P<0.05)。3.五味子在甘味颗粒中的配伍作用研究与模型组相比,甘味颗粒可以提高抑郁小鼠清洁次数(P<0.05),敞箱站立次数和敞箱中央格穿越次数(P<0.01),提高抑郁小鼠血清中DA、5-HT含量(P<0.05、P<0.01),降低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P<0.01),以及血清中CORT、IL-4、IL-6含量(P<0.01);五味子可以提高抑郁小鼠敞箱站立次数(P<0.05),敞箱中央格穿越次数(P<0.01),以及血清中DA、5-HT的含量(P<0.05),降低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P<0.01)和血清中CORT、IL-4、IL-6含量(P<0.01);拆方可以提高抑郁小鼠敞箱中央格穿越次数(P<0.01),降低抑郁小鼠强迫游泳及悬尾不动时间(P<0.01、P<0.05),以及血清中CORT、IL-4含量(P<0.01)。4.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在甘味颗粒中其它药味的影响下,达峰时间提前,血浆中最高血药浓度降低,表观分布容积变大,半衰期延长,药-时曲线下面积减小。甘草素在五味子的影响下,血浆中最高血药浓度升高,表观分布容积增大,半衰期延长,药-时曲线下面积增大。5.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组织分布研究灌胃药液后,各成分在同一组织中分布均匀,不同组织间同一种成分的浓度有差异,灌胃药液后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主要分布于胃、肺、肾。五味子单味药给大鼠灌胃后,五味子醇甲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脑组织中留存较长时间,但甘味颗粒给大鼠灌胃后,五味子醇甲在脑组织却未检测到。结论:五味子炮制后,其中木脂素类成分没有变化,五羟甲基糠醛含量却有明显提高;生五味子抗抑郁作用强于酒五味子和醋五味子,可见五味子用于抗抑郁应该用生品,五羟甲基糠醛不是影响五味子抗抑郁作用的因素;用生五味子入药的甘味颗粒抗抑郁效果强于五味子单味药和去除五味子的拆方,甘味颗粒中甘草素在五味子的影响下生物利用度升高,体内留存时间延长,可以在体内发挥长效作用,五味子中的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受到甘味颗粒中其它药味的影响,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组织分布发生变化。

沈玮芸[8](2016)在《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植物内生真菌种类丰富多样,它们的全部或部分生活阶段在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对宿主不表现明显病害。植物内生真菌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内生菌由于其次生代谢产物种类丰富、结构新颖、活性优良,有一些甚至还能产生与宿主植物有效成分化学结构、功能相近的化合物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狭叶南五味子作为一味中国传统中药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主要用于治疗骨折和月经不调等疾病。天然产物研究表明五味子类植物主要的两种成分是木质素类和三萜类。其中,近年来从五味子科植物中发现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萜类化合物,并且具有抗炎、抗肿瘤、抗HIV等多种药学活性,这些研究成果都引起人们新的兴趣。然而,目前对于五味子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并且对于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系统研究基本没有。基于此,本研究以团队前期分得的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色谱筛选方法寻找可以产生五味子代表活性三萜——尼哥纳乐酸(nigranoic acid)的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分子学的鉴定。其次,选用一株前期筛选出的可以转化狭叶南五味子的内生真菌,扩大培养,利用一系列的色谱分离手段,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分析,再结合各种波谱数据,解析化合物结构,以获得一系列新颖的五味子三萜类化合物。该项研究通过分析代谢产物的不同来探究内生真菌与植物的关系,以及其在植物本身代谢中的作用。同时研究得到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可以为进一步的活性研究以及内生真菌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具体结果如下:实验室在前期的工作中已经从狭叶南五味子的根茎部分得到了293株内生真菌,初步归属于22个属。采用改良液体培养基(PDB)让这些菌分别进行小规模发酵,并对发酵液进行萃取,得到发酵粗产物。以nigranoic acid为标准品,利用薄层色谱(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到了一株保藏名为SWUKD 3.1601的菌株可能有产nigranoic acid的能力。根据菌株的宏观显微形态,同时结合分子生物学的鉴定方法(以ITSl和ITS4为引物,对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建树)鉴定目标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哈茨木霉在以往的研究中主要是作为生物防治菌,常被用来预防由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这个研究也提供了一个依靠发酵获得nigranoic acid的方法,为解决植物资源有限的问题提供新途径。另外,筛选出一株具有显着催化活性并且次生代谢产物丰富的内生真菌,鉴定为青霉菌(Penicillium ochrochloron SWUKD4.1850)。以狭叶南五味子藤茎部分作为固体培养基,接种该菌进行大量发酵。用丙酮浸提得到次生代谢的粗产物。采用常规的分离技术:以薄层色谱(TLC)示踪,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对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得到的单体化合物利用各种现代波谱技术(UV、IR、旋光、EI-MS、HR-ESI-MS、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ROESY、X单晶衍射等)进行结构解析鉴定,最终确定得到了12个五味子三萜化合物。其中wuweizidilactone Q(1),henrischinins D-I(2-7)为7个新发现的化合物,henrischinin A(8),henrischinin B(9),schirubridilactone D(10),wuweizidilactone D(11),lancifodilactone D(12)为5个已知的五味子三萜。这些五味子三萜根据结构特征主要归属于18-Norschiartane-type,(21,24-Cyclo)-3,4;9,10-seco-cycloartane-type,Schisanartane-type,18(13,14)-abeo-Schiartane-type四个大类。其中已知的化合物henrischinin A-B被报道具有抗HSV-2(EC50=0.24mg/mL)活性,对癌细胞有毒性(HL-60 IC50=16.5,10.5μM),schirubridilactone D具有抗HIV-1活性(EC50=80.8mg/mL)。与五味子本身就含有的五味子三萜相比,内生真菌共发酵得到的三萜的氧化度普遍较高,推测可能是微生物对宿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转化,说明五味子萜类的生成可能与植物内内生真菌的存在和参与有关。本工作通过对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了特殊的菌株和一些结构新颖的次生代谢产物,预示了植物内生真菌作为植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能产生具有新结构或新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资源。

朱力杰[9](2014)在《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主要分布于东北亚地区,其果实和藤茎中富含大量木脂素、三萜等生物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和药品领域。本研究以北五味子藤茎为原料,对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干预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北五味子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1、将高速逆流色谱和制备型液相色谱两种技术相结合,建立了一种从北五味子中分离木脂素的方法。北五味子藤茎粉末经70%乙醇粗提后,采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梯度乙醇洗脱,得到的样品采用溶剂系统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1:1:1,V/V)的高逆流色谱和流动相为乙腈-水(50:50,V/V)的制备型液相色谱进行进一步分离,并对这两种色谱方法的效率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的6种木脂素单体采用紫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谱进行结构鉴定,所有化合物的纯度均在91%以上。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将树脂纯化产物认定为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2、采用小鼠建立了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20d后血清和肝脏的生理生化指标、抗氧化活力以及肝脏HE染色病理切片考察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的保肝作用。小鼠在摄入50%乙醇后,肝组织及细胞出现严重损伤,血清及肝脏各指标出现异常;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各剂量组的病变明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恢复正常,抗氧化酶的活性得到增强。试验结果表明,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能够降低血清中ALT、AST、ALP、TC、TG和LDL-C的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降低肝匀浆中MDA的含量,提高SOD、GSH、T-AOC的含量,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3、采用大鼠建立了慢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30d、60d和90d血清中肝功能指标、血脂水平及氧化-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发现机体对于酒精的摄入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在摄入30%乙醇后,TC、TG和MDA的水平显着升高,HDL-C、SOD、 GSH、GSH-Px和CAT的水平显着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精摄入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逐渐增强,在90d较30d有较为明显的变化。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摄入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明显恢复,同30%乙醇组相比,高剂量组TC、TG和MDA的水平显着下降,HDL-C、SOD、GSH、GSH-Px和CAT的水平显着上升。4、采用大鼠灌胃给予不同浓度乙醇90d后,30%乙醇组肝脏发生较为明显的脂肪变性,肝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肝匀浆MDA、ROS水平升高,GSH、GSH-Px、CAT水平下降,肝微粒体CYP2E1的表达和活性增强,HO-1的表达和活性遭到抑制。在给予不同剂量,特别是高剂量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后,大鼠肝脏的脂肪病变明显减轻消退,肝功能显着恢复,抑制了CYP2E1的异常活化,HO-1的活性、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以上试验结果说明,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于酒精摄入引发的急性和慢性肝损伤都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1)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能够缓解乙醇代谢引发的脂质过氧化作用,清除氧自由基,保护肝细胞及细胞器的功能和结构;(2)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能够调控乙醇代谢中关键酶,尤其是CYP2E1的表达,从而减少ROS的生成,减轻对肝脏造成的氧化损伤;此外还能够诱导HO-1的表达,激活其被乙醇抑制的抗氧化作用,将CYP2E1作为底物降解从而降低其活力,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进而改善酒精摄入造成的氧化损伤。

李斌,李元苏,孟宪军,薛雪,朱力杰[10](2012)在《北五昧子藤茎三萜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乙醇浸提法从北五味子藤茎中提取三萜类化合物,再经初步纯化后,进行三萜的抗氧化活性实验。通过总还原力测定法、Fenton法、改良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DPPH法、猪油体系抗氧化法,分别对北五味子藤茎提取物的总还原力、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过氧化值(POV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北五味子藤茎三萜有较好的还原能力;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清除率50%所对应的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6mg/mL和0.077mg/mL,但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效果不是很显着;有一定地抑制油脂氧化的作用但弱于抗坏血酸、TBHQ,抗坏血酸对三萜的抗氧化性有协同增效作用。

二、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其波谱特征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其波谱特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丽江山荆子枝叶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
第一章 364 种滇西植物体外降脂活性筛选
    前言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实验试剂及供试物样品的配制
        2.2 Hep G2 细胞的复苏、传代及体外高脂模型的建立
        2.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测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浓度诱导剂的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3.2 高脂模型方法建立
        3.3 供试植物样品体外降脂活性筛选结果
    4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丽江山荆子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
    前言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提取和分离
        2.2 HPLC 法测定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2.3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根皮苷细胞毒性测定
        2.4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3 实验结果
        3.1 已知化合物结构解析
        3.2 化合物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
        3.3 丽江山荆子不同部位的根皮苷含量
        3.4 辛伐他汀、洛伐他汀及丽江山荆子主成分细胞活力测定结果
        3.5 化合物降脂活性测定
    4 结果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丽江山荆子主成分体内降脂活性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喂养饲料
        1.5 供试品
    2 实验方法
        2.1 金黄地鼠高脂模型的诱导、分组及给药
        2.2 实验指标及检测方法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金黄地鼠体重变化
        3.2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脂浓度的影响
        3.3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肝脏脂质浓度的影响
        3.4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仓鼠粪便脂质浓度的影响
        3.5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6 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3.7 根皮苷对高脂血症地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8 网络药理学及分子模拟对接结果
        3.9 Western Blot结果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苹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前言
    1.化学成分
        1.1 黄酮类
        1.2 三萜类
        1.3 酚类
        1.4 甾体类
        1.5 骈双四氢呋喃型木脂素类
        1.6 脂肪酸类
        1.7 单糖
        1.8 二萜类
        1.9 其他
    2.药理活性
        2.1 抗氧化作用
        2.2 癌细胞毒性及抗肿瘤作用
        2.3 抗菌作用
        2.4 降糖、降脂作用
        2.5 促进免疫调节
        2.6 对肝脏保护作用
        2.7 抗炎作用
        2.8 美白作用
        2.9 抗衰老作用
        2.10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2.11 抗辐射作用
        2.12 促凝作用
        2.13 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
        2.14 急性毒性
        2.15 促排铅作用
        2.16 抗病毒作用
        2.17 对乙醇所致小鼠DNA损伤的保护作用
        2.18 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
        2.19 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土家族药物黑老虎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RA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黑老虎化学成分的研究
        1.2.1 木脂素类
        1.2.2 三萜类
        1.2.3 其他
    1.3 黑老虎药理作用的研究
        1.3.1 抗肿瘤作用
        1.3.2 抗HIV病毒作用
        1.3.3 抗炎作用
        1.3.4 抗氧化作用
        1.3.5 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3.6 肝保护作用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1.3.7 其他
第二章 黑老虎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药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黑老虎根醇提物的提取
        2.2.2 AIA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2.2.3 观察大鼠一般情况
        2.2.4 大鼠足肿胀体积的测量
        2.2.5 四肢关节炎指数评分
        2.2.6 放射学检查
        2.2.7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8 细胞因子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大鼠一般情况
        2.4.2 黑老虎对大鼠足肿胀体积的影响
        2.4.3 黑老虎对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的影响
        2.4.4 黑老虎对大鼠骨破坏的影响
        2.4.5 黑老虎对大鼠踝关节病理组织切片的影响
        2.4.6 黑老虎对大鼠血清中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eco-coccinic acid F 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的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株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Seco-coccinic acid F对 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炎症模型的作用
    3.3 实验结果
        3.3.1 SCAF 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三维色谱/高分辨质谱强化扫描技术的白钩藤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离子交换色谱-亲水相互作用色谱-反相超高效液相色谱离线全三维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维度增强表征技术的构建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1.2 实验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4 IEC-HILIC-RP UHPLC三维色谱分离条件
        1.5 Q-Orbitrap质谱参数
    2 离线全三维色谱的构建与评价
        2.1 第一维总提物分段制备色谱条件
        2.2 第三维RP-UHPLC构建与优化
        2.3 第二维HILIC构建与优化
        2.4 离线全三维色谱优势
    3 Q-Orbitrap质谱参数优化
        3.1 喷雾电压
        3.2 毛细管温度
        3.3 辅助气温度
        3.4 裂解能量
    4 方法学验证
        4.1 精密度
        4.2 重复性
        4.3 稳定性
    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离线全三维色谱-高分辨质谱母离子列表同时靶向/非靶向扫描技术白钩藤系统物质基础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试剂与药品
        1.2 实验仪器
        1.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4 母离子列表设置
    2 母离子列表构建
        2.1 生物碱与三萜酸母离子列表
        2.2 母离子列表触发DDA优势
    3 白钩藤多成分鉴定
        3.1 基于第一维IEC分段样品的制备
        3.2 基于第二维HILIC分段样品的制备
        3.3 分段样品数据采集
        3.4 两类标准品化合物多级质谱裂解规律
        3.5 白钩藤化学成分鉴定
    4 本章小结
结果与讨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钩藤属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
鉴别反应一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可食用植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可食用植物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
        2.2.1 多糖类
        2.2.2 黄酮类
        2.2.2.1 黄酮类单体化合物
        2.2.2.2 黄酮类混合物
        2.2.3 萜类
        2.2.3.1 单萜
        2.2.3.2 倍半萜
        2.2.3.3 二萜
        2.2.3.4 三萜
        2.2.4 生物碱类
        2.2.5 其他
    2.3 展望
第三章 荸荠皮化学成分及营养成分研究
    3.1 前言
    3.2 荸荠皮的化学成分
        3.2.1 化合物名称
        3.2.2 化合物结构
        3.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3.3 干燥荸荠皮的营养成分
        3.3.1 一般营养成分
        3.3.2 矿物元素含量
        3.3.3 氨基酸含量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及试剂
        3.4.2 药材
        3.4.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3.4.4 营养成分测定
        3.4.4.1 一般营养成分测定
        3.4.4.2 矿物元素含量测定
        3.4.4.3 氨基酸含量测定
    3.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第四章 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
    4.1 前言
    4.2 浒苔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
        4.2.1 化合物名称
        4.2.2 化合物结构
        4.2.3 化合物结构鉴定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及试剂
        4.3.2 药材
        4.3.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第五章 抗菌活性研究
    5.1 荸荠皮中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5.2 浒苔中部分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3.2 实验步骤
    5.4 总结及讨论
第六章 抗肿瘤活性研究
    6.1 荸荠皮中部分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6.1.1 抗肿瘤活性评价
        6.1.2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情况
        6.1.3 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检测T24细胞凋亡情况
        6.1.4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检测T24细胞凋亡情况
        6.1.5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结果分析
        6.1.6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结果分析
        6.1.7 细胞内ROS检测结果分析
    6.2 浒苔中部分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6.3 实验部分
        6.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3.2 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
        6.3.3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
        6.3.4 Hoechst 33258染色
        6.3.5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
        6.3.6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
        6.3.7 Western blot蛋白印记分析
        6.3.8 细胞内ROS检测
    6.4 总结及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5)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黑老虎简介
    1.2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2.1 木脂素类化合物
        1.2.2 三萜类化合物
        1.2.3 倍半萜类成分
        1.2.4 其他成分
    1.3 药理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1.3.1 抗氧化作用
        1.3.2 抗HIV作用
        1.3.3 抗菌消炎作用
        1.3.4 调节血脂作用
        1.3.5 保肝作用
        1.3.6 抗肿瘤作用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
    2.2 仪器设备与耗材
        2.2.1 仪器设备
        2.2.2 耗材
    2.3 常用试剂和显色剂
        2.3.1 常用试剂
        2.3.2 常用色谱分离用显色剂
    2.4 活性测试所用材料
    2.5 提取方法
    2.6 分离纯化过程
    2.7 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方法
        2.7.1 核磁共振谱分析
        2.7.2 质谱分析
        2.7.3 红外光谱(IR)和紫外光谱(UV)
        2.7.4 比旋光度
    2.8 活性测定方法
        2.8.1 抗菌活性测试
        2.8.2 乙酞胆碱酯酶的活性测试
        2.8.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黑老虎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1.1 黑老虎中的化合物结构
        3.1.2 黑老虎中新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3.1.3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波谱数据
    3.2 黑老虎中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3.2.1 抗菌活性
        3.2.2 乙酞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3.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6)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附件
第一章 兴山五味子藤茎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1.1 分离与鉴定
    1.2 结果与讨论
        1.2.1 新骨架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2.2 新结构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1.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2.4 部分三萜类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1.2.5 部分三萜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1.3 实验部分
        1.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1.3.2 提取分离流程
        1.3.3 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
        1.3.4 免疫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1.3.5 化合物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前言
    2.1 分离与鉴定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新骨架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2 新结构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2.2.3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4 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2.2.5 部分化合物的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2.2.6 部分化合物的免疫抑制活性研究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设备与材料
        2.3.2 提取分离流程
        2.3.3 细胞毒活性筛选实验
        2.3.4 神经保护作用筛选实验
        2.3.5 免疫抑制活性筛选实验
        2.3.6 化合物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倍半萜类生物碱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及其在甘味颗粒中的配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前言
第一章 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
    第一节 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节 五羟甲基糠醛对五味子抗抑郁作用影响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章 五味子在甘味颗粒中配伍作用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五章 五味子及其在甘味颗粒中配伍的组织分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狭叶南五味子概述
    1.2 五味子三萜类化合物
    1.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第2章 引言
    2.1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3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3章 产尼哥纳乐酸(NIGRANOIC ACID)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的筛选
    3.1 材料与仪器
    3.2 过程与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内生真菌SWUKD4.1850发酵狭叶南五味子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4.1 材料与仪器
    4.2 过程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SWUKD3.1850的ITS片段测序结果
    附录B 部分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C 缩写词表
    附录D 在学期间(待)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致谢

(9)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五味子概述
        1.1.1 五味子的种类
        1.1.2 北五味子的化学成分
        1.1.3 北五味子的保健功能
    1.2 北五味子三萜、木脂素研究进展
        1.2.1 北五味子三萜概述
        1.2.2 北五味子三萜的生物活性
        1.2.3 北五味子木脂素概述
        1.2.4 北五味子木脂素的生物活性
        1.2.5 三萜、木脂素的分离制备
        1.2.6 三萜、木脂素的结构鉴定
    1.3 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3.1 酒精性肝病概述
        1.3.2 酒精性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1.3.3 酒精代谢与酒精性肝损伤
        1.3.4 北五味子提取物干预酒精性肝损伤的研究概况
    1.4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的化学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的制备
        2.1.4 HSCCC两相溶剂系统的选择及样品的制备
        2.1.5 HSCCC的样品分离
        2.1.6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及HSCCC各组分的HPLC分析条件
        2.1.7 制备型HPLC的样品分离
        2.1.8 单体化合物的紫外光谱、质谱及核磁共振检测条件
    2.2 结果与分析
        2.2.1 HSCCC溶剂系统的选择及分离
        2.2.2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及HSCCC各组分的HPLC分析
        2.2.3 制备型HPLC的进一步分离
        2.2.4 HSCCC和制备型HPLC的比较分析
        2.2.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3.1.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3.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一般情况观察
        3.2.2 小鼠肝脏的总体观察
        3.2.3 小鼠肝组织光镜检查
        3.2.4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3.2.5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3.2.6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大鼠酒精摄入过程中血清脂质水平及抗氧化能力变化的干预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剂量分组设置与样本采集
        4.1.4 检测指标及方法
        4.1.5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酒精摄入及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干预过程中大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动态变化
        4.2.2 酒精摄入及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干预过程中大鼠血清氧化-抗氧化水平的动态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大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剂量分组设置与样本采集
        5.1.4 肝脏病理学检查
        5.1.5 血清、肝脏及肝微粒体相关指标的检测
        5.1.6 肝微粒体中CYP2E1和HO-1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
        5.1.7 肝微粒体中CYP2E1和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析
        5.1.8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病理结构的影响
        5.2.2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5.2.3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脏氧化-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5.2.4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微粒体CYP2E1表达的影响
        5.2.5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微粒体HO-1表达的影响
        5.2.6 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慢性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微粒体CYP2E1及HO-1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北五昧子藤茎三萜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北五味子藤茎三萜样品的制备
        1.2.1.1 提取
        1.2.1.2 初步纯化
        1.2.2 北五味子藤茎三萜的抗氧化性能实验
        1.2.2.1 还原力的测定
        1.2.2.2 羟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1.2.2.3 O2-·清除作用的测定
        1.2.2.4 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
        1.2.2.5 北五味子藤茎三萜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还原力的测定
    2.2 对·OH清除作用的测定
    2.3 对O2-·清除作用的测定
    2.4 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的测定
    2.5 北五味子藤茎三萜不同添加量在猪油中抗氧化效果
3 结论

四、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其波谱特征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丽江山荆子主成分降脂活性研究[D]. 郎利娟. 大理大学, 2021(09)
  • [2]土家族药物黑老虎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药效作用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D]. 陆晓珊.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三维色谱/高分辨质谱强化扫描技术的白钩藤化学成分研究[D]. 冯可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荸荠皮和浒苔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菌活性研究[D]. 徐小净. 东南大学, 2019(05)
  • [5]黑老虎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段林坪.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兴山五味子藤茎和无毛蟹甲草全草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周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5)
  • [7]五味子不同炮制品抗抑郁作用比较及其在甘味颗粒中的配伍作用研究[D]. 荆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7(12)
  • [8]狭叶南五味子内生真菌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 沈玮芸. 西南大学, 2016(02)
  • [9]北五味子总三萜、木脂素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朱力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14(01)
  • [10]北五昧子藤茎三萜抗氧化活性研究[J]. 李斌,李元苏,孟宪军,薛雪,朱力杰. 食品工业科技, 2012(03)

标签:;  ;  ;  ;  ;  

五味子三萜成分及光谱特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