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中炎性细胞、IL-6、IL-8、TNF-α水平分析

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中炎性细胞、IL-6、IL-8、TNF-α水平分析

一、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液中炎性细胞及IL-6、IL-8、TNF-α水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蔡永桥,李静,李静婷,姚伟珉,杭晶卿,王旋[1](2021)在《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的支气管哮喘全程药学服务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支气管哮喘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效果。方法选取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理论制定个体化药学干预措施。完成哮喘患者医院内药学监护和管理;临床药师与患者签约成为家庭药师,实现实时监护和陪伴;通过医师药师联合门诊形式,在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基础上,确立定期随访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控制阶段,运用新媒体为患者进行科普、咨询和健康管理。评估干预前后哮喘控制情况、用药依从性、吸入给药装置使用、哮喘急性加重次数、肺功能、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分类及炎性因子表达及医疗费用。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哮喘控制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吸入给药装置使用评分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肺功能改善,急性发作次数显着减少(P<0.05,P<0.01),医疗费用显着下降(P<0.01);干预后诱导痰中嗜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占比显着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降低。结论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的住院-居家-门诊"三位一体"闭环式、持续化支气管哮喘慢病药学管理模式可显着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改善支气管哮喘控制水平,减少急性发作次数,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高金莹[2](2020)在《姜酮通过激活AMPK/Nrf2/HO-1通路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起保护作用》文中认为本实验以小鼠肺上皮细胞MLE-12细胞系以及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姜酮对过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哮喘小鼠模型的影响以及潜在分子机制。本实验共分3个部分:(1)姜酮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保护MLE-12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为了找出对细胞活性无影响的姜酮刺激浓度,我们用20μM,50μM,100μM,200μM,500μM的姜酮分别刺激MLE-12细胞,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姜酮浓度不高于200μM时,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当加入姜酮的浓度为500μM时,细胞活力出现明显下降(P<0.05),因此之后的实验选取姜酮刺激浓度为20-200μM;通过H2O2刺激细胞制造细胞过氧化损伤模型,被H2O2刺激后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5),在治疗组,姜酮显着减轻H2O2诱导的细胞活力的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P<0.01)。ROS水平检测、过氧化水平检测以及LDH活性测定的结果发现,姜酮可以减轻H2O2诱导MLE12细胞产生的活性氧水平升高、MDA水平升高、SOD表达下降和LDH的活性升高,并且呈浓度依赖性。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结果发现姜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减少CCCP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丧失,当姜酮浓度为200μM时,CCCP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丧失的水平最低。免疫印迹试验提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姜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了LPS诱导的p-IκB、p-p65以及细胞核内的p65的表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实验发现姜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了H2O2诱导的MLE-12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的IL-1β和TNF-α的水平(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姜酮降低了MLE-12细胞中IL-1β和TNF-α的m RNA的表达水平,并且同样呈浓度依赖性(P<0.05)。实验说明姜酮可以通过抑制经典的炎症反应途径NF-κB信号通路发挥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减少活性氧及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提高抗过氧化酶活性。(2)姜酮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通过卵清蛋白(OVA)致敏混悬液腹腔注射及5%OVA雾化吸入的方式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OVA)、姜酮50mg/kg体重治疗组(OVA+ZIN50)以及姜酮100mg/kg体重治疗组(OVA+ZIN100)。通过无创全身体积描记系统检测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发现,OVA+ZIN100组小鼠的Penh值低于OVA+ZIN50组及OVA组,与OVA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发现,姜酮可明显降低肺泡灌洗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OVA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改变。对小鼠灌洗液上清中细胞因子检查发现,姜酮治疗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上清中IL-4、IL-5及IL-13水平较OVA组明显下降(P<0.05),同时IFN-γ水平与OVA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同样呈剂量依赖性。免疫印迹试验结果发现姜酮治疗组小鼠肺组织中p-p65及p-lκB表达下调,与OVA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样呈给药剂量依赖性变化,OVA+ZIN100组p-p65及p-lκB表达水平低于OVA+ZIN50组小鼠。免疫组化检查发现姜酮以治疗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p65蛋白转入细胞核。组织切片染色发现,姜酮有效的减少了哮喘小鼠气道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以及小气道周围组织纤维化的改变。体外免疫印迹试验发现姜酮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上调核内Nrf2蛋白及HO-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体内试验发现姜酮明显上调了哮喘小鼠核内Nrf2蛋白及HO-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OVA组有显着差异(P<0.01),上调方式同样呈给药剂量依赖性。免疫组化检查发现姜酮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了Nrf2蛋白转入细胞核以及HO-1蛋白的表达。研究证明,激活Nrf2/HO-1途径可能姜酮减轻哮喘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的潜在机制。(3)姜酮通过激活AMPK/Nrf2/HO-1信号通路发挥作用MLE-12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治疗组(ZIN100)和治疗+Compound C组(ZIN100+CC)。小鼠随机分为姜酮100mg/kg体重治疗+Compound C治疗组(OVA+ZIN100+CC)和姜酮100mg/kg体重治疗+Nrf-2敲除组(OVA+ZIN100+Nrf-2Len)。体外实验发现ZIN100+CC组细胞活力较ZIN100组明显下降,ZIN100+CC组细胞SOD活性下调,LDH活性及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免疫印迹试验结果发现,ZIN100组细胞的磷酸化AMPK(p-AMPK)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经Compound C处理后,p-AMPK水平下调,同时伴有核内Nrf2蛋白水平及HO-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P<0.05)。体内实验发现,与OVA+ZIN100组比较,OVA+ZIN100+CC组和OVA+ZIN100+Nrf-2Len组肺泡灌洗液上清中IL-4、IL-5及IL-13水平明显升高(P<0.05),IFN-γ水平明显下降(P<0.05)。组织染色结果发现,与OVA+ZIN100组比较,无论给予Compound C腹腔内注射处理还是Nrf2 sh RNA慢病毒气道内滴入,均可以导致小鼠哮喘模型的气道上皮中炎性细胞明显增多,杯状细胞明显增生及小气道周围组织纤维化加重。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提示与姜酮治疗组比较,Compound C处理组小鼠肺组织中细胞核内Nrf2蛋白及p-AMPK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1),而Nrf2sh RNA慢病毒处理组仅对核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但对上游蛋白p-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姜酮通过AMPK/Nrf2/HO-1途径发挥对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对哮喘小鼠的治疗作用。

吕俊[3](2019)在《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感染后咳嗽风痰恋肺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症候指标、咳嗽缓解时间及复发情况、莱彻斯特咳嗽量表(LCQ)、HARQ气道反流量表积分、诱导痰中SP、IL-6的差异。观察蝉芩颗粒对大鼠肺组织病理、血清中速激肽(SP)及IL-6、TNF-a的影响;蝉芩颗粒对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EP3、TRPV1 m RNA水平及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此探讨蝉芩颗粒在风痰恋肺证感染后咳嗽治疗中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研究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及呼吸科门诊、浦东新区老年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门诊感染后咳嗽风痰恋肺证患者85例。随机分为蝉芩颗粒组43例和复方甲氧那明组(阿斯美)42例,疗程2周。通过比较两组症候指标、咳嗽缓解时间、咳嗽复发情况、LCQ量表测评、HARQ气道反流量表测评、诱导痰中SP、IL-6的差异。观察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神经源性炎症的影响。第二部分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选取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阿斯美对照组及蝉芩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6只。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中SP、IL-6、TNF-α的含量;RT-PCR测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EP3、TRPV1 m RNA水平;Western-blot测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观察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干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研究1.症状体征: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咳嗽、咽痒、咳痰、气短、恶风五个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咳嗽、咽痒、咳痰、气短、恶风;蝉芩颗粒在咳嗽、咽痒两个症状评分上与阿斯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缓解患者咳嗽、咽痒症状的疗效优于阿斯美;两组口干、大便干结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蝉芩颗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斯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可缓解患者口干、大便干结症状。2.咳嗽缓解时间:蝉芩颗粒组咳嗽缓解时间短于阿斯美对照组(P<0.05)。3.LCQ量表:蝉芩颗粒组在生理、心理、社会区域得分、LCQ总积分上高于阿斯美组,整体疗效较阿斯美组好(P<0.05)。4.HARQ量表: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HARQ量表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认为蝉芩颗粒组疗效优于阿斯美对照组。5.疾病疗效:两组疾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蝉芩颗粒组疗效较阿斯美组好。6.诱导痰中SP值: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治疗前后诱导痰中SP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降低诱导痰中SP值。7.诱导痰中IL-6值:蝉芩颗粒组和阿斯美组治疗前后诱导痰中IL-6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均可减少诱导痰中IL-6值,减轻气道炎症;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作用的机制研究1.咳嗽次数及潜伏期: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咳嗽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鼠咳嗽次数;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比较,咳嗽潜伏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咳嗽激发实验诱发的咳嗽,改善咳嗽敏感性。2.血清SP值: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中SP值下降(P<0.05);各治疗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蝉芩颗粒各剂量和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SP值。3.血清IL-6值:治疗后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阿斯美组血清中IL-6值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高剂量蝉芩颗粒与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IL-6值。4.血清TNF-α值:治疗后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及阿斯美组血清中TNF-α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斯美组与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中、高剂量蝉芩颗粒及阿斯美均可降低血清中TNF-α值,阿斯美组TNF-α值最低。5.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高剂量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高剂量蝉芩颗粒可降低肺组织COX-2 m RNA水平。6.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 RNA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中TRPV1 m RNA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各治疗组均可降低肺组织中TRPV1 m RNA水平;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P<0.01),蝉芩颗粒低、高剂量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斯美组TRPV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治疗后,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蝉芩颗粒中、高剂量组、阿斯美组较低剂量组TRPV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蝉芩颗粒和阿斯美可抑制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模型背根神经节和肺组织中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结论:1.蝉芩颗粒可改善感染后咳嗽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神经源性炎症。2.蝉芩颗粒可减少大鼠血清中SP、IL-6、TNF-α值的含量,减少背根神经节和肺组织中COX-2、TRPV1 m RNA的表达,减少TRPV1通道蛋白的表达。可能是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机制之一。

朱予津[4](2019)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差异SNP的功能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探索新型lncRNA的调控机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发病机制、个体化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入选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生物标志物(发病年龄、吸烟史、家族及个人过敏史、总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及诱导痰Eos%、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ACT、ACQ评分、焦虑抑郁情绪测定、IL-5、IL-6、IL-8、IL-13、TNF-α),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上述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109个哮喘相关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SNP。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找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差异SNP。2.利用Sanger测序技术验证Th2型炎症通路活化关键转录因子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A>G 突变。3.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研究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A>G突变功能。4.检测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入选12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6例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及6例健康对照者,收集上述受试者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技术筛选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特异表达lncRNA并分析其生物功能。2.利用PCR技术对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的进行验证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3.利用JURKAT细胞及人CD4+T淋巴细胞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参与Th2型炎症通路分析。第三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1.利用荧光标记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新型lncRNA(LNC000127)定位分析。2.利用干扰RNA敲减JURKAT细胞中的新型lncRNA(LNC000127),构建慢病毒稳转细胞系并鉴定。3.利用PCR芯片及Western-Blot探索新型lncRNA(LNC000127)在Th2型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第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检测了 109个哮喘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共检测出47个差异SNP(P<0.05),其中位于启动子16个,位于外显子31个。外显子新发现2个新型SNP,分别位于IRF2,NFKB1基因。2.在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中发现12例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P<0.05)。3.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GATA3 rs1269486 A>G突变位点等位基因为G时较位点为A时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显着增强(P<0.05),说明GATA3 rs1269486多态性位点由A突变为G后可能提高了 GATA3基因转录活性。4.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GATA3 rs1269486 A>G等位基因为A的患者比较,携带等位基因G的患者家族哮喘遗传比例更高、重症患者比例更高、气流持续受限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焦虑状态更重(P<0.05),而FEV1/FVC%及PEF%更低(P<0.05)。GATA3基因启动子SNP rs1269486 A>G突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FVC%及PEF%呈负相关。第二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1.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组差异表达的lncRNA 190个,其中表达上调的81个,表达下调的109个;在差异表达的190 个lncRNA 中发现 3 个lncRNA(LNC000127,RP11-408H1.3,OIP5-ASl)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Th2型炎症通路相关基因共表达,其中发现了新型lncRNA:LNC000127。2.通过PCR验证,新型LNC000127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组中明显升高(P<0.05),与中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总Ig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中Eos%、家族哮喘遗传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P<0.05);而FEV%和FEV1/FVC%更低(P<0.05)。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及FEV1/FVC%呈负相关。3.新型LNC000127在PMA/CD28刺激的JURKAT细胞及人CD4+T细胞中表达升高(P<0.05)。第三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1.新型LNC000127定位于JURKAT细胞的细胞核内。2.干扰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pLKD-CMV-G&PR-U6-shRNAY6472敲减JURKAT中的新型LNC000127效率最高(P<0.05)。3.敲减新型LNC000127可导致JURKAT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转录因子GATA3、STAT5A及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D40L、CCR8、CRLF2表达下降(P<0.05)。结论:1.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57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109个哮喘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及外显子SNP。发现12例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携带GATA3 rs1269486A>G突变(突变率21%),该突变可使GATA3基因转录活性升高,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哮喘遗传倾向、且病情更重、肺功能更差、焦虑状态更重以及血IL-5水平更高,而且携带GATA3 rs1269486 A>G突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FVC%及PEF%呈负相关,因此提示GATA3 rs1269486 A>G突变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相关,并有可能成为该表型哮喘的生物标志物。2.首次发现的新型LNC000127在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中表达显着升高且新型LNC000127高表达的患者总IgE、FeNO、外周血及诱导痰中Eos%、家族哮喘遗传比例及血IL-5水平更高,而FEV1%和FEV1/FVC%更低,新型LNC000127表达升高的患者外周血IL-5与FEV1%及FEV1/FVC%呈负相关,提示新型LNC000127有可能成为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并与临床特征及肺功能密切相关。3.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携带的新型LNC000127参与了转录因子GATA3,STAT5A 及 CCR8、CD40L、CRLF2 等 T 淋巴细胞表面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调控,其可能通过TCR-STAT-GATA3通路影响Th0型细胞向Th2型细胞分化,从而可能参与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发病机制。未来新型LNC000127有可能成为GATA3基因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的治疗靶点。

梁杨丽,毛兵[5](2018)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及诱导痰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浆及诱导痰中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201例为COPD组,根据改良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评分、COPD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急性加重发作次数分为4个亚组,A组11例(mMRC评分为0~1级,CAT评分<10分,急性加重发作次数0~1次),B组33例(mMRC≥2级,CAT评分≥10分,急性加重发作次数0~1次),C组32例(mMRC评分为0~1级,CAT评分<10分,急性加重发作次数≥2次),D组125例(mMRC评分≥2级,CAT评分≥10分,急性加重发作次数≥2次);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检测各组血浆及诱导痰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结果 COPD组血浆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组血浆IL-6[(2.61±1.16)ng/L]、IL-8[(16.56±5.52)ng/L]、hs-CPR[(1 862.26±578.39)mg/L]、TNF-α[(373.39±136.24)nmol/L]水平高于C组[(2.07±0.83)ng/L、(14.06±7.26)ng/L、(1 736.19±548.37)mg/L、(380.01±128.65)nmol/L]、B组[(1.87±0.62)ng/L、(12.13±4.70)ng/L、(1 636.54±449.45)mg/L、(301.17±134.60)nmol/L]和A组[(1.69±0.43)ng/L、(9.09±2.57)ng/L、(1 602.34±390.26)mg/L、(258.14±49.48)nmol/L](P<0.05),C组高于B组和A组(P<0.05);COPD组诱导痰IL-6、IL-8、hs-CRP、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D组诱导痰IL-6[(289.46±131.25)ng/L]、IL-8[(1 409.29±446.95)ng/L]、hs-CRP[(3 614.89±723.25)mg/L]、TNF-α[(1 212.25±247.37)nmol/L]高于C组[(209.39±131.38)ng/L、(921.72±359.77)ng/L、(3 291.68±630.75)mg/L、(779.77±213.75)nmol/L]、B组[(194.29±77.29)ng/L、(966.63±318.65)ng/L、(3 219.12±762.31)、(1 191.50±362.56)nmol/L]和A组[(147.16±32.68)、(894.78±278.33)、(3 139.95±605.17)、(780.20±396.38)nmol/L](P<0.05);A、B、C、D组诱导痰IL-1β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血浆及诱导痰炎性因子水平随mMRC、CAT评分增加相应增高。

杨振朋[6](2018)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的表达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患儿在急性发作期、临床缓解期及健康儿童血清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表达水平,探讨IL-13、IL-6、IL-17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的哮喘患儿,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6-14岁患儿作为研究组。按照《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防治指南》[1](2016年版)的诊断标准将哮喘组分为急性发作组及临床缓解组,急性发作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8±2.7岁,临床缓解期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6-14岁,平均8.5±1.4。同期、同年龄组在门诊健康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儿童的肺功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各组儿童血清中IL-13、IL-6、IL-17的表达水平,并记录FEV1%、PEF%的值。采用Pearson秩相关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各个组之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1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13水平39.76±5.87与临床缓解期组血清IL-13水平26.79±4.29、健康对照组血清IL-13水平24.75±5.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临床缓解组患儿血清IL-13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16水平90.10±12.35与临床缓解组血清IL-6水平49.76±12.81、健康对照组血清IL-6水平46.89±10.7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临床缓解组患儿血清IL-6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哮喘急性发作期组患儿血清IL-17水平89.82±10.33与临床缓解组血清IL-6水平68.17±8.25、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水平65.46±8.9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临床缓解组患儿血清IL-17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发作期患儿IL-13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FEV1(%)r=-0.532,P<0.05,PEF(%)r=-0.483,P<0.05;急性发作期患儿IL-6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FEV1(%)r=-0.495,P<0.05,PEF(%)r=-0.462,P<0.05;急性发作期患儿IL-17水平与肺功能呈负相关,FEV1(%)r=-0.500,P<0.05,PEF(%)r=-0.421,P<0.05;临床缓解期患儿IL-13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FEV1(%)r=-0.254,P>0.05,PEF(%)r=0.281,P>0.05;临床缓解期患儿IL-6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FEV1(%)r=0.232,P>0.05,PEF(%)r=0.230,P>0.05;临床缓解患儿IL-17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FEV1(%)r=0.201,P>0.05,PEF(%)r=0.143,P>0.05。结论1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在哮喘急性发作期表达明显增高。2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在哮喘临床缓解期表达明显下降。3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在急性发作期的表达与肺功能成反比。

林玫[7](2018)在《屋尘螨诱导气道上皮炎症介质的表达机制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调控作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屋尘蟎刺激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炎症介质的改变目的通过测定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在被屋尘螨和地塞米松刺激前后,IL-29、IL-6及NF-κB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联,进一步探讨三者与屋尘螨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关系。方法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300ng/mL屋尘螨)、C组(100ng/mL屋尘螨)、D组(3000ng/mL屋尘螨)、E组(300ng/mL屋尘螨 +100 ng/mL地塞米松),检测各组细胞IL-29、IL-6及NF-κB/p65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上清液中IL-29及IL-6的蛋白含量。结果屋尘螨刺激24小时后,B组、C组、D组的IL-29、IL-6蛋白及mRNA、NF-κB/p65mRNA表达明显的高于A组,并且,E组经屋尘螨和地塞米松共刺激24小时后,IL-29、IL-6蛋白及mRNA、NF-κB/p65mRNA表达明显低于那些仅被屋尘螨刺激的组别,但高于空白对照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1.983;415.311;65.377;283.037;294.367;P值均<0.01),且屋尘螨浓度越高,IL-29、IL-6蛋白及mRNA、NF-κB/p65mRNA表达水平增高越明显。且各组IL-29 mRNA、IL-6mRNA均与NF-κB/p65mRNA水平呈现正相关(r=0.899,P=0.000;r=0.883,P=0.000)。结论屋尘螨可能通过激活NF-κB炎症信号通路,进而引起IL-6、IL-29的表达增加,参与屋尘螨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第二部分屋尘螨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炎症介质的机制目的通过测定NF-κB/p65 siRNA对屋尘螨刺激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NF-κB及IL-6、IL-29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屋尘螨致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300ng/mL屋尘蟥)、C组(300ng/mL屋尘螨+NFκB-siRNA)、D组(300ng/mL屋尘螨+siRNA阴性对照)。检测各组细胞IL-6、IL-29、NF-κB/p65mRNA、NF-κB/p65核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及细胞上清液中IL-29及IL-6的蛋白含量。结果C组经NF-κB/p65 SiRNA转染及屋尘螨作用24小时后,NF-κB/p65mRNA、NF--κB/p65核蛋白、IL-6mRNA、IL-29mRNA及细胞上清液中IL-6及IL-29的蛋白含量仍然高于A组,但低于B组及D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93.456;228.565;135.168;55.725;162.279;108.313;P值均<0.01)。结论NF-κB/p65 siRNA有效的抑制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F-κB/p65的表达后,炎症因子IL-6、IL-29表达亦减少。实验进一步证明NF-κB信号通路是屋尘螨诱导气道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IL-6、IL-29的通路之一。第三部分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屋尘螨诱导的气道炎症及炎症介质的调控目的测定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屋尘蟥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及小鼠气道的NF-κB及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并观察其对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探索气道炎症新的干预措施。方法细胞实验: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分为A组(空白对照)、B组(屋尘螨)、C组(屋尘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Zopo),检测各组细胞NF-κB/p65mRNA的相对表达量、NF-κB/p65核蛋白、上清液中IL-29及IL-6的蛋白含量。动物实验:小鼠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屋尘螨组)和C组(Zopo组),采用屋尘螨变应原制剂致敏和激发建立小鼠气道炎症模型。用小鼠肺功能仪无创肺阻抗法检测小鼠的气道反应性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方法观察小鼠气道及肺组织炎症浸润情况,细胞计数板对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各细胞分类及计数,检测各组小鼠BALF中IL-6、IL-8,IL-29,TNF-α的表达;测定小鼠肺组织NF-kB/p65 IL-6、IL-8、IL-29、TNF-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检测小鼠肺组织中NF-kB/p65核蛋白的表达强度。结果细胞实验显示:C组经屋尘螨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共同作用24小时后,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NF-κB/p65mRNA水平、NF-κB/p65核蛋白水平、IL-6蛋白水平、IL-29蛋白水平均明显的低于B组(F值分别为159.909;233.350;167.999;127.196;P值均<0.01)。动物实验显示:病理检查示Zopo组经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干预后,炎症细胞浸润较屋尘螨组明显减轻,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屋尘螨组降低(F值分别为100.179;698.70;157.260;P值均<0.05),且当乙酰甲胆碱浓度增加至25mg/ml、50mg/ml时,Zopo组小鼠的气道反应性较屋尘螨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899;60.486;P值均<0.05),进一步分析发现,Zopo组小鼠肺组织的NF-kB/p65mRNA、NF-κB/p65核蛋白水平均明显的低于屋尘螨组(F值分别为124.176;188.517;P值均<0.05),且IL-6、IL-8、IL-29、TNF-α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及蛋白水平均明显的低于屋尘螨组(F 值分别为75.162;172.151;59.133;68.042;92.659;133.655;102.864;79.230;P值均<0.05)。结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zopolrestat调控了 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明显减少了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明显减轻了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及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了小鼠气道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了屋尘螨诱导的小鼠气道炎症反应。

郭鹏[8](2018)在《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评价》文中认为背景支气管哮喘(brochial asthma,BA)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呼吸系统气道可逆性阻塞并伴随痰液分泌过多所导致的一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剌激过度反应。支气管哮喘属于呼吸道慢性炎症疾病,罹患该疾病的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喘息反复发作、呼吸窘迫、胸闷、夜间咳嗽等。儿科临床上支气管哮喘非常多见,该疾病呈季节性发病并好发于夏秋季节,其发病率据统计为0.11%2.03%,并且近年来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支气管哮喘患儿呼吸功能明显弱于正常儿童,常表现为胸闷、气促、喘息、双肺广泛性哮鸣音、咳嗽等症状,且病情极容易反复,若治疗措施不当或错失最佳治疗时机,病情可迅速进展为肺心病、肺气肿等,严重时可危及患儿生命。支气管哮喘患儿除外呼吸功能异常,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等大量炎症因子可导致气道炎症并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目前广泛用于BA雾化吸入治疗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该药物能够较好的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其疗效明确。然而,此类药物对白三烯类炎症介质的清除作用甚小。孟鲁司特钠为典型的白三烯类受体拮抗药,不但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关于孟鲁司特钠和布地奈德两种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文献报道相对偏少,且多数是对联合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简要的论述,目前尚缺乏联合用药如何影响患儿气道炎症反应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治疗水平。目的研究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意义,探讨口服孟鲁司特钠片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影响,并为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6年8月期间于本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2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用药组(设立为对照组,共124例)和联合用药组(设立为观察组,共122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吸氧、祛痰止咳、支气管扩张及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哮鸣音、呼吸困难、喘息消失时间及日间、夜间症状积分)、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及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另外,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测定两组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变化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诱导痰上清液炎性因子[白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变化情况。治疗期间,密切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并随访1年观察患儿哮喘发作次数,对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评价。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哮喘发作次数、病情分级等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对比研究具备可行性。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26%(115/122),显着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42%(96/12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住院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哮鸣音消失时间[(4.29±0.72)d]、呼吸困难消失时间[(3.43±0.56)d]、喘息消失时间[(2.55±0.37)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的[(6.71±1.25)d]、[(6.31±0.99)d]、[(4.34±1.02)d],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日间症状积分[(0.92±0.04)分]、夜间症状积分[(0.87±0.12)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日间症状积分[(1.62±0.26)分]、夜间症状积分[(1.96±0.53)分],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肺功能指标。治疗前,两组患儿肺功能各项指标(FVC、FEV1、FEV1/FVC)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FVC[(3.97±0.34)L]、FEV1[(2.73±0.29)L]、FEV1/FVC[(79.22±5.4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FVC[(2.82±0.56)L]、FEV1[(2.25±0.34)L]、FEV1/FVC[(71.26±7.3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IL-4、TNF-α)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儿IL-4[(43.82±9.96)ng/L]、TNF-α[(40.22±7.36)ng/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57.32±10.47)ng/L]、[(76.37±11.26)n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FeNO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FeNO水平无显着性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eNO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FeNO水平[(30.32±2.16)ppb]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的[(65.46±7.12)ppb],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诱导痰上清液炎性因子及ECP水平。治疗前,两组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8、IFN-γ、ECP水平均无显着性差别(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诱导痰上清液IL-8、IFN-γ、ECP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患儿IL-8[(72.88±13.09)ng/L]、IFN-γ[(63.56±8.25)ng/L]、ECP[(35.23±9.83)μg/L],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儿的[(92.40±11.74)ng/L]、[(41.76±6.33)ng/L]、[(67.14±6.64)μg/L],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随访结果。本组患儿均获随访1年,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观察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2.37±0.54)次]、[(1.76±0.25)次]、[(0.84±0.06)次],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的[(3.56±1.03)次]、[(2.62±0.43)次]、[(1.74±0.06)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9.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未见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且患儿均可耐受,其中观察组恶心3例,皮疹1例,一过性头痛2例;对照组患儿恶心4例,皮疹2例,一过性头痛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4.92%vs.对照组6.45%)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能够显着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控制了患儿哮喘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肺功能并促进其恢复,显着降低了患儿气道炎症反应和哮喘发作次数,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积极推广使用。

任吟莹[9](2017)在《B7-H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可溶性B7-H1(sB7-H1)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儿BALF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儿BALF中可溶性B7-H1(sB7-H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与Th1、Th2、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间的相关性,探讨sB7-H1的异常表达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作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治疗并符合诊断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26例,均采集住院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术中BALF,依据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分为中性粒细胞性哮喘组(A组)及非中性粒细胞哮喘组(B组),以同期住院行支气管异物取出术患儿15例为对照组(C组),并采集术中BAL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BALF中sB7-H1、IL-4、IL-6、IFN-γ、IL-17、GM-CSF的表达水平,分析sB7-H1与其他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中性粒细胞哮喘组患儿BALF中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高于非中性粒细胞哮喘组(P均<0.05),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非中性粒细胞哮喘组(P均<0.05)。中性粒细胞哮喘组患儿BALF中sB7H1、IL-6、IL-17、GM-CSF水平均显着高于非中性粒细胞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非中性粒细胞哮喘组患儿BALF中IL-4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哮喘组及对照组(P=0.014,P<0.001),IFN-γ水平低于中性粒细胞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中性粒细胞哮喘组BALF中sB7-H1的水平与GM-CSF、IL-6、IFN-γ、IL-17呈正性显着相关(r=0.879,P<0.001,r=0.718、P=0.006,r=0.791、P=0.001,r=0.726、P=0.005),与IL-4水平无显着相关(r=-0.349、P=0.242,);中性粒细胞哮喘组BALF中IL-17的水平与IL-6及GM-CSF呈正性显着相关(r=0.890,P<0.001,r=0.817,P=0.001),与IL-4水平无显着相关(r=-0.029、P=0.924)。结论:中性粒细胞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非中性粒细胞哮喘发生发展的免疫机制存在着部分差异,中性粒细胞哮喘的发生发展可能主要与sB7-H1、IL-6、IL-17及GM-CSF表达水平升高的Th17/IL-17免疫失衡有关,而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非中性粒细胞哮喘表现为Th2细胞的分泌亢进及Th1细胞功能低下的Th1/Th2的免疫失衡。中性粒细胞哮喘患儿BALF中sB7-H1的水平与Th17型细胞因子GM-CSF、IL-6、IL-17呈正性显着相关,sB7-H1通过Th17型细胞因子IL-17诱导IL-6及GM-CSF的分泌,导致中性粒细胞炎症的发生,介导中性粒细胞性哮喘发生。第二部分B7-H1抗体对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B7-H1抗体在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探讨B7-H1在中性粒细胞哮喘的免疫机制,特别是与Th1、Th2及Th17细胞的关系。方法:采购SPF级6-8周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四组:中性粒细胞哮喘组(A组)、PBS对照组(B组)、Ig G组(C组)、B7-H1抗体组(D组)。其中A、C、D组均在0、7、14天给予腹腔注射OVA+LPS致敏,从第22天起连续8天给予OVA半小时雾化吸入,此外,C组及D组在0、3、7、10、14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Ig G及B7-H1抗体。B组给予同剂量PBS注射和激发。各组小鼠于末次激发24小时后麻醉处死,采集血浆。小鼠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进行细胞总数计数及分类计数,采用细胞流式技术测定肺组织B7-H1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浆及BALF中IL-4、IL-6、IL-17、IFN-γ、TNF-α、C-GSF的水平;小鼠肺组织行HE染色、PAS染色及B7-H1免疫组化,观察肺组织炎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气道粘液分泌情况及肺组织B7-H1表达情况。结果:A组及C组小鼠BALF中总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B组小鼠(P均<0.05),加用B7-H1抗体后,D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低于A组及C组(P均<0.05),但仍高于B组小鼠(P<0.05);A组及C组小鼠肺组织中B7-H1阳性率及荧光强度均高于B组及D组(P均<0.05);A组及C组小鼠血浆及BALF中IL-17、IL-4、TNF-α、G-CSF水平显着高于B组(P均<0.05),但A组小鼠血浆及BALF中IFN-γ水平则显着低于B组(P均<0.05),A组BALF中IL-6水平显着高于B组(P<0.05),加用B7-H1抗体后,D组血浆IL-17、IL-4、TNF-α、G-CSF水平较A组和C组下降(P均<0.05),但高于B组(P<0.05)。D组BALF中IL-17、IL-6水平低于A组(P均<0.05),且与B组无差异,IL-4及TNF-α水平较B组升高(P均<0.05)且与A组及C组无显着差异(P均>0.05),G-CSF水平低于A组,但高于B组(P均<0.05);肺组织病理染色显示B组小鼠肺组织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粘液分泌,A组及C组小鼠肺组织及气道周围可见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气道内可见红色酸性粘液分泌亢进;D组小鼠肺组织及气道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粘液分泌较A组及C组减轻,但仍重于B组;免疫组化显示B组小鼠肺组织中几乎无B7-H1表达,A组及C组表达最高,D组小鼠气道周围及肺泡间质间质中可见少量B7-H1阳性DC。结论: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提示肺内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中性粒细胞哮喘的发生发展与Th1/Th2/Th17细胞失衡相关;B7-H1抗体治疗能降低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肺组织上B7-H1的表达,减轻肺组织结构病理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及气管内粘液的分泌,同时使Th2和Th17型细胞因子IL-4、IL-17、TNF-α、G-CSF、IL-6分泌减少,但对Th1细胞因子IFN-γ无明显作用,提示在中性粒细胞哮喘的诱导期给予B7-H1抗体可通过下调Th2和Th17免疫反应而部分阻断哮喘的进展,这也说明B7-H1对Th2及Th17具有正向刺激作用,对哮喘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古兴宇[10](2017)在《PM2.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失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的发生发展与Th1/Th2,Th17/Treg失衡密切相关。细颗粒物(PM2.5)能够导致包括呼吸系统在内的全身多种个系统和器官出现功能紊乱和病理状态,加重慢阻肺病情。Notch信号通路在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中过程起重要作用,其活性能够被γ-分泌酶抑制剂(GSI)阻断。目前有关PM2.5对慢阻肺免疫失衡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仍鲜见报道。目的:本研究采集PM2.5,通过复制慢阻肺小鼠模型,观察PM2.5暴露前后慢阻肺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亚群比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2/3/4受体及其下游产物Hes1/5、Hey1在慢阻肺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及血清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7和IL-10分泌,探讨PM2.5对小鼠Notch信号通路和免疫功能紊乱的影响,及其加速慢阻肺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SPF级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80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健康+PM2.5组,健康+GSI组,健康+PM2.5+GSI组,慢阻肺组,慢阻肺+PM2.5组,慢阻肺+GSI组,慢阻肺+PM2.5+GSI组。采集兰州市天水路交通主干线旁的PM2.5;采用单纯香烟烟雾暴露法建立慢阻肺小鼠模型,雾化吸入PM2.5干预,腹腔注射GSI;采用小鼠肺功能无创测量系统检测肺功能;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小鼠肺组织制作肺组织病理切片,行HE染色观察记录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尼龙毛柱法分离提纯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Th1%、Th2%、Th17%、Treg%并计算Th1/Th2、Th17/Treg比值;采用RT-PCR法检测T淋巴细胞Notch1/2/3/4受体、Hes1/5、Hey1分子m RNA含量;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T淋巴细胞Notch1/2/3/4受体、Hes1/5、Hey1分子蛋白表达;摘眼球法采集小鼠静脉血并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NF-γ、IL-4、IL-17、IL-10浓度。结果:(1)单纯香烟烟雾暴露法可成功建立慢阻肺小鼠模型。慢阻肺组小鼠体重(26.17±3.11)g较健康对照组(38.53±3.65)g明显减轻,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阻肺+PM2.5组小鼠体重(21.58±1.11)g较健康+PM2.5组和慢阻肺组(33.76±1.64、26.17±3.11)均明显减轻,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体重(25.94±4.06)g较慢阻肺+PM2.5组(21.58±1.11)g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阻肺组小鼠吸气峰值流速(PIF)和呼气峰值流速(PEF)(7.57±0.31、4.81±0.32)ml/s较健康对照组(9.75±0.45、7.77±0.33)ml/s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慢阻肺+PM2.5小鼠PIF和PEF(5.80±0.30、3.89±0.29)ml/s较健康+PM2.5组(8.42±0.38、6.11±0.22)ml/s和慢阻肺组(7.57±0.31、4.81±0.32)ml/s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PIF和PEF(6.65±0.36、4.27±0.31)ml/s较慢阻肺+PM2.5组(5.80±0.30、3.89±0.29)ml/s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可见慢阻肺小鼠肺组织出现明显的肺气肿改变和支气管炎症;慢阻肺+PM2.5组小鼠肺气肿改变和支气管炎症较慢阻肺组程度重;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肺气肿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和支气管炎症较慢阻肺+PM2.5组小鼠程度减轻;而健康对照组小鼠肺组织无此病理改变。(2)健康+PM2.5组Th1%、Th17%、Th1/Th2及Th17/Treg(19.61±1.22、18.16±1.37)%、(30.50±3.56、34.81±5.15)较健康对照组(7.84±0.73、5.59±1.49)%、(9.65±2.01、5.81±3.03)均升高,健康+PM2.5组Th2%、Treg%(0.65±0.09、0.53±0.08)%较健康对照组(1.13±0.39、1.18±0.60)%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慢阻肺组Th1%、Th17%、Th1/Th2及Th17/Treg(19.40±3.03、17.69±5.08)%、(31.85±3.67、22.50±7.72)较健康对照组(7.84±0.73、5.59±1.49)%、(9.65±2.01、5.81±3.03)均升高,慢阻肺组Th2%、Treg%(0.75±0.17、0.84±0.29)%较健康对照组(1.13±0.39、1.18±0.60)%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慢阻肺+PM2.5组Th1%、Th17%、Th1/Th2及Th17/Treg(37.60±2.86、32.16±6.06)%、(39.02±8.73、77.32±2.21)较健康+PM2.5组(19.61±1.22、18.16±1.37)%、(30.50±3.56、34.81±5.15)和慢阻肺组(19.40±3.03、17.69±5.08)%、(31.85±3.67、22.50±7.72)均升高,慢阻肺+PM2.5组Th2%、Treg%(0.51±0.14、0.45±0.16)%较健康+PM2.5组(0.65±0.09、0.53±0.08)%和慢阻肺组(0.75±0.17、0.84±0.2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慢阻肺+PM2.5+GSI组Th1%、Th17%、Th1/Th2及Th17/Treg(22.75±3.88、27.57±7.38)%、(33.53±5.07、38.72±1.50)较慢阻肺+PM2.5组(37.60±2.86、32.16±6.06)%、(39.02±8.73、77.32±2.21)均减低,慢阻肺+PM2.5+GSI组Th2%、Treg%(0.71±0.10、0.77±0.23)%较慢阻肺+PM2.5组(0.51±0.14、0.45±0.16)%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健康+PM2.5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m RNA含量(5.87±1.22、6.52±2.49、6.49±2.26、7.06±1.12、5.57±1.82、5.32±1.42、8.44±3.84)较健康对照组(1.03±0.29、1.09±0.46、1.01±0.13、1.06±0.38、1.10±0.55、1.08±0.44、1.06±0.43)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 m RNA含量(11.56±1.39、11.89±3.42、11.25±3.19、9.70±2.38、6.98±1.97、9.49±1.89、13.20±3.89)较健康对照组(1.03±0.29、1.09±0.46、1.01±0.13、1.06±0.38、1.10±0.55、1.08±0.44、1.06±0.43)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 m RNA含量(23.11±5.98、20.14±1.89、21.80±4.30、21.99±4.30、16.59±1.30、17.98±7.08、23.57±2.90)较健康+PM2.5组(5.87±1.22、6.52±2.49、6.49±2.26、7.06±1.12、5.57±1.82、5.32±1.42、8.44±3.84)和慢阻肺组(11.56±1.39、11.89±3.42、11.25±3.19、9.70±2.38、6.98±1.97、9.49±1.89、13.20±3.89)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GSI组小鼠脾脏T细胞Hes1/5、Hey1 m RNA含量(4.27±1.60、6.40±1.52、8.62±2.59)较慢阻肺组(6.98±1.97、9.49±1.89、13.20±3.89)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 m RNA含量(17.05±2.40、16.48±2.41、16.09±5.13、15.02±1.38、10.28±0.26、13.96±3.63、18.65±4.53)较慢阻肺+PM2.5组(23.11±5.98、20.14±1.89、21.80±4.30、21.99±4.30、16.59±1.30、17.98±7.08、23.57±2.90)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健康+PM2.5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蛋白表达量(0.78±0.04、0.88±0.06、0.76±0.05、0.93±0.07、0.89±0.07、0.83±0.09、0.87±0.04)较健康对照组(0.30±0.04、0.30±0.04、0.35±0.08、0.24±0.02、0.54±0.04、0.38±0.06、0.53±0.04)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蛋白表达量(1.11±0.13、1.06±0.05、0.89±0.05、0.99±0.14、0.97±0.05、1.16±0.07、0.95±0.07)较健康对照组(0.30±0.04、0.30±0.04、0.35±0.08、0.24±0.02、0.54±0.04、0.38±0.06、0.53±0.04)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表面Notch1/2/3/4受体、Hes1/5、Hey1蛋白表达量(1.51±0.09、1.63±0.10、1.34±0.13、1.54±0.14、1.51±0.06、1.75±0.14、1.81±0.17)较健康+PM2.5组(0.78±0.04、0.88±0.06、0.76±0.05、0.93±0.07、0.89±0.07、0.83±0.09、0.87±0.04)和慢阻肺组(1.11±0.13、1.06±0.05、0.89±0.05、0.99±0.14、0.97±0.05、1.16±0.07、0.95±0.07)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GSI组小鼠脾脏T细胞Hes1/5、Hey1蛋白表达量(0.81±0.06、0.59±0.05、0.79±0.05)较慢阻肺组(0.97±0.05、1.16±0.07、0.95±0.07)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Notch1/2/3/4受体、Hes1/5、Hey1蛋白表达量(1.36±0.10、1.35±0.07、1.11±0.07、1.23±0.10、1.28±0.07、1.47±0.08、1.40±0.13)较慢阻肺+PM2.5组(1.51±0.09、1.63±0.10、1.34±0.13、1.54±0.14、1.51±0.06、1.75±0.14、1.81±0.17)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健康+PM2.5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7(26.70±1.59、55.69±3.19)pg/ml分泌较健康对照组(17.67±1.71、44.14±3.86)pg/ml均增加,健康+PM2.5组小鼠血清中IL-4、IL-10分泌(20.20±1.39)pg/ml、(3.23±0.68)ng/ml较健康对照组(25.45±2.29)pg/ml、(4.15±1.40)ng/ml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7分泌(55.46±1.49、60.70±2.57)pg/ml较健康对照组(17.67±1.71、44.14±3.86)pg/ml均增加,慢阻肺组小鼠血清中IL-4、IL-10分泌(15.86±1.84)pg/ml、(2.60±0.47)ng/ml较健康对照组(25.45±2.29)pg/ml、(4.15±1.40)ng/ml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PM2.5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7分泌(71.27±1.57、71.15±3.69)pg/ml较健康+PM2.5组(26.70±1.59、55.69±3.19)pg/ml和慢阻肺组(55.46±1.49、60.70±2.57)pg/ml均增加,慢阻肺+PM2.5组小鼠血清中IL-4、IL-10分泌(12.66±1.37)pg/ml、(0.57±0.19)ng/ml较健康+PM2.5组(20.20±1.39)pg/ml、(3.23±0.68)ng/ml和慢阻肺组(15.86±1.84)pg/ml、(2.60±0.47)ng/ml均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慢阻肺+GSI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7分泌(49.83±2.20、54.30±3.00)pg/ml较慢阻肺组(71.27±1.57、71.15±3.69)pg/ml均减少,慢阻肺+GSI组小鼠血清中IL-4、IL-10分泌(16.82±1.19)pg/ml、(3.32±0.14)ng/ml较慢阻肺组(15.86±1.84)pg/ml、(2.60±0.47)ng/ml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血清中IFN-γ、IL-17分泌(60.95±3.15、65.19±2.64)pg/ml较慢阻肺+PM2.5组(71.27±1.57、71.15±3.69)pg/ml均减少,慢阻肺+PM2.5+GSI组小鼠血清中IL-4、IL-10分泌(14.40±1.29)pg/ml、(1.51±0.12)ng/ml较慢阻肺+PM2.5组(12.66±1.37)pg/ml、(0.57±0.19)ng/ml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相关性分析:各组小鼠Notch1/2/3/4、Hes1/5、Hey1蛋白表达与Th1/Th2、Th17/Treg分别呈正相关(r=0.854~0.867,P<0.01或P<0.05);各组小鼠Th1%与IFN-γ含量分别呈正相关(r=0.666~0.915,P<0.01或P<0.05);各组小鼠Th2%与IL-4含量分别呈正相关(r=0.650~0.804,P<0.01或P<0.05);各组小鼠Th17%与IL-17含量分别呈正相关(r=0.638~0.840,P<0.01或P<0.05);各组小鼠Treg%与IL-10含量分别呈正相关(r=0.652~0.804,P<0.01或P<0.05)。结论:单纯香烟烟雾暴露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慢阻肺模型;慢阻肺小鼠存在以Th1、Th17升高为主的免疫失衡;PM2.5可以导致健康小鼠出现以Th1,Th17异常升高为主的免疫紊乱,并加剧慢阻肺小鼠的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Notch信号通路参与慢阻肺免疫失衡的发生发展;PM2.5通过Notch信号通路的活化,加重慢阻肺的免疫紊乱。

二、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液中炎性细胞及IL-6、IL-8、TNF-α水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液中炎性细胞及IL-6、IL-8、TNF-α水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的支气管哮喘全程药学服务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管理方式
        1.2.1 在医院期间药学管理
        1.2.2 居家药学监护
        1.2.3 门诊回访
    1.3 管理效果评估
        1.3.1 肺功能情况
        1.3.2 ACT评分表
        1.3.3 MMAS-8调查
        1.3.4 吸入给药装置使用评分
        1.3.5 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分类及炎症因子表达
        1.3.6 医疗费用
    1.4 实验方法
        1.4.1 诱导痰收集及痰液处理
        1.4.2 细胞分类计数
        1.4.3 痰中炎性因子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评分
    2.3 急性加重次数
    2.4 肺功能
    2.5 痰液中炎性细胞分类
    2.6 痰液中炎性因子
    2.7 医疗费用
3 讨论

(2)姜酮通过激活AMPK/Nrf2/HO-1通路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起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哮喘的内型与表型
        1.1.1 哮喘的内型
        1.1.2 哮喘的表型
    1.2 哮喘的治疗进展
        1.2.1 非药物治疗
        1.2.2 传统药物治疗
        1.2.3 新型生物疗法的个性化哮喘治疗
        1.2.4 中药治疗
        1.2.5 其他治疗
    1.3 总结及展望
第 2 章 姜酮通过抑制 NF-κB 通路保护 MLE-12 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2 细胞培养
    2.3 实验方法
        2.3.1 CCK-8 检测测定获得细胞活力
        2.3.2 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2.3.3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2.3.4 过氧化水平检测
        2.3.5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测定
        2.3.6 建立脂多糖(LPS)诱导MLE-12 细胞损伤模型
        2.3.7 免疫印迹试验
        2.3.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2.3.9 q RT-PCR检测TNF-α和IL-1βm RNA水平
        2.3.10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姜酮保护MLE-12 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
        2.4.2 姜酮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MLE-12 细胞的炎症反应
    2.5 讨论
第3章 姜酮通过激活NRF2/HO-1 通路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建立卵清蛋白(OVA)诱发的小鼠哮喘模型
        3.3.2 气道高反应性(AHR)的测量
        3.3.3 支气管肺泡灌洗
        3.3.4 ELISA测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
        3.3.5 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的计数
        3.3.6 免疫印迹试验
        3.3.7 小鼠肺组织切片的制备
        3.3.8 组织切片染色
        3.3.9 免疫组化
        3.3.10 小鼠肺组织中过氧化水平测定
        3.3.11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姜酮降低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高反应性
        3.4.2 姜酮通过抑制NF-κB通路减轻哮喘小鼠模型的气道炎症反应
        3.4.3 姜酮通过激活Nrf2/HO-1 通路抑制过氧化水平
    3.5 讨论
第4 章姜酮通过AMPK激活气道上皮细胞的NRF2/HO-1通路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器材
        4.1.2 主要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分组
        4.2.2 小鼠分组
        4.2.3 CCK-8 检测测定获得细胞活力
        4.2.4 活性氧水平的检测
        4.2.5 过氧化水平检测
        4.2.6 LDH活性测定
        4.2.7 免疫印迹试验。
        4.2.8 ELISA测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水平
        4.2.9 组织切片染色
        4.2.10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抑制AMPK/ Nrf2通路阻断姜酮对MLE-12 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4.3.2 抑制AMPK/ Nrf2通路阻断姜酮对哮喘小鼠模型肺组织的保护作用
    4.4 讨论
第5章 结论
    5.1 姜酮通过抑制 NF-κB 信号通路的活化保护 MLE-12 细胞免受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损伤
    5.2 姜酮通过激活NRF2/HO-1 通路改善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
    5.3 姜酮通过 AMPK 信号激活肺泡上皮细胞的 Nrf2/HO-1 通路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引言
第一部分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影响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1.1.2 合格受试者的确定和退出
        1.2 研究方法
        1.2.1 随机方法
        1.2.2 对照方法
        1.2.3 病例数的确定
        1.2.4 药剂来源
        1.3 治疗方案
        1.3.1 治疗组
        1.3.2 对照组
        1.3.3 疗程
        1.3.4 其他
        1.4 观察指标
        1.4.1 症候指标
        1.4.2 咳嗽缓解时间
        1.4.3 咳嗽复发次数
        1.4.4 LCQ量表测评
        1.4.5 HARQ量表测评
        1.4.6 实验室指标
        1.4.7 指标的记录
        1.4.8 疗效判定
        1.4.9 不良反应观察
        1.5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依从性分析
        2.2 一般资料比较
        2.3 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2.3.1 咳嗽
        2.3.2 咽痒
        2.3.3 咳痰
        2.3.4 两组患者其他症状评分的比较
        2.3.5 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总分的比较
        2.4 对莱彻斯特咳嗽量表的影响
        2.4.1 两组患者生理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4.2 两组患者心理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4.3 两组患者社会区域得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4.4 两组患者LCQ总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5 两组HARQ积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2.6 咳嗽缓解时间比较
        2.7 咳嗽复发情况比较
        2.8 两组患者诱导痰中SP值比较
        2.9 两组患者诱导痰中IL-6值比较
        2.10 疾病疗效评价分析
        2.11 不良反应观察
    3 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神经源性炎症病理状态与“风痰恋肺”病机
        3.3 蝉芩颗粒用药分析
        3.3.1 蝉蜕、僵蚕
        3.3.2 桔梗、枳壳、甘草
        3.3.3 前胡、白前
        3.3.4 紫菀、半夏
        3.3.5 柴胡、黄芩
        3.3.6 射干、杏仁
        3.3.7 丹参、郁金
        3.4 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分析
        3.4.1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症状的影响
        3.4.2 蝉芩颗粒对感染后咳嗽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4.3 蝉芩颗粒对诱导痰中SP值的影响
        3.4.4 蝉芩颗粒对诱导痰中IL-6值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蝉芩颗粒对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3.1 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
        1.3.2 辣椒素(capsaicin,CAP)
        1.3.3 SP ELISA试剂盒
        1.3.4 IL-6 ELISA试剂盒
        1.3.5 TNF-αELISA试剂盒
        1.3.6 COX-2抗体
        1.3.7 EP3抗体
        1.3.8 TRPV1抗体
        1.4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神经源性炎症模型制备
        2.1.1 动物分组
        2.1.2 造模方法
        2.2 给药方法及疗程
        2.3 取材
        2.3.1 麻醉
        2.3.2 采血
        2.3.3 取肺组织标本
        2.3.4 取大鼠背根神经节
        2.4 检测方法
        2.4.1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2.4.2 ELISA法测血清SP、IL-6、TNF-α含量
        2.4.3 RT-PCR 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 COX-2、EP3、TRPV1m RNA
        2.4.4 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TRPV1 蛋白表达
        2.5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及实验方案调整分析
        3.2 动物的一般临床表现及咳嗽情况
        3.3 治疗后各组血清SP值比较
        3.4 治疗后各组血清IL-6值比较
        3.5 治疗后各组血清TNF-α值比较
        3.6 RT-PCR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COX-2、EP3、TRPV1mRNA的表达
        3.6.1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COX-2 m RNA表达
        3.6.2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EP3 m RNA表达
        3.6.3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RPV1 m RNA表达
        3.6.4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COX-2 m RNA表达
        3.6.5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
        3.6.6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1m RNA表达
        3.7 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TRPV1 蛋白表达
        3.7.1 各组大鼠肺组织中TRPV1蛋白表达
        3.7.2 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
        3.8 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4.1 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
        4.1.1 气道上皮损伤
        4.1.2 气道炎症
        4.1.3 气道高反应
        4.1.4 神经源性炎症
        4.1.5 咳嗽敏感性增高
        4.2 P物质与神经源性炎症
        4.3 TRPV1与神经源性炎症
        4.4 COX2-EP3-TRPV1 信号通路与神经源性炎症
        4.5 蝉芩颗粒对神经源性炎症影响
        4.6 蝉芩颗粒对IL-6、TNF-α的影响
        4.7 蝉芩颗粒对COX2-EP3-TRPV1 信号通路的影响
创新点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
附录三 莱彻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
附录四 HARQ问卷

(4)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及外显子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SANGER测序验证'>第二节 TH2型炎症通路活化关键转录因子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SANGER测序验证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功能研究'>第三节 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功能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第四节 GATA3基因启动子Rs1269486 A>G突变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研究及其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表达及其生物功能预测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验证及与临床特征及生物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LNCRNA参与TH2型炎症通路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新型LNCRNA(LNC_000127)在哮喘-TH2型炎症通路中的调控作用
    第一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FISH基因定位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敲减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节 新型LNCRNA(LNC_000127)对TH2型炎症通路的调控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及诱导痰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COPD患者综合评估与分组
        1.2.2 一般资料收集
        1.2.3 诱导痰处理及炎性因子检测
        1.2.4 血浆炎性因子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COPD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各组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各组诱导痰上清液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6)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哮喘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
        1.2.2 血清IL-13的表达
        1.2.3 血清IL-6的表达
        1.2.4 血清IL-17的表达
        1.2.5 急性发作组及临床缓解组肺功能结果比较
        1.2.6 IL-13、IL-6、IL-17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1.3.2 IL-13和支气管哮喘
        1.3.3 IL-6和支气管哮喘
        1.3.4 IL-17和支气管哮喘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IL-13、IL-6、IL-17表达与支气管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诊治研究进展
    2.1 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
        2.1.1 宿主因素
        2.1.2 环境因素
    2.2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
        2.2.1 诊断
        2.2.2 治疗
    2.3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
        2.3.1 Th17细胞分化
        2.3.2 Treg细胞分化
        2.3.3 Th17/Treg和哮喘
        2.3.4 IL-17及受体
        2.3.5 IL-13研究现状
        2.3.6哮喘中的IL-6
    2.4 总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哮喘患儿调查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屋尘螨诱导气道上皮炎症介质的表达机制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章 屋尘螨刺激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炎症介质的改变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屋尘螨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炎症介质的机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对屋尘螨诱导的气道炎症及炎症介质的调控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屋尘螨及白介素-29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B7-H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可溶性B7-H1(sB7-H1)在中性粒细胞性哮喘患儿BALF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三、方法
        四、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哮喘组及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
        二、哮喘组患儿BALF中细胞分类
        三、哮喘患儿与对照组BALF中细胞因子的水平比较
        四、中性粒细胞哮喘组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B7-H1抗体对中性粒细胞哮喘小鼠模型的 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结果
        一、动物行为学观察
        二、4 组小鼠BALF总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三、流式法检测4组小鼠肺组织B7-H1表达
        四、4 组小鼠血浆及BALF中细胞因子水平比较(IL-4、IL-6、IL-17、IFN-γ、TNF-α、G-CSF)
        五、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比较分析
        六、各组小鼠肺组织免疫组化B7-H1阳性细胞比较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新型共刺激分子 B7-H1 的生物学作用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PM2.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失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慢阻肺的病因
    1.2 慢阻肺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3 PM2.5对人体的影响
    1.4 Notch信号通路与慢阻肺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小鼠慢阻肺模型的确立
    3.2 脾脏T淋巴细胞纯度测定
    3.3 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较
    3.4 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Notch1/2/3/4受体、Hes1/5、Hey1 mRNA的含量
    3.5 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Notch1/2/3/4 受体、Hes1/5、Hey1 蛋白的表达
    3.6 小鼠血清IFN-γ、IL-4、IL-17、IL-10 的测定结果
    3.7 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香烟烟雾暴露法可成功建立慢阻肺小鼠模型
    4.2 慢阻肺存在Th1、Th17为主的免疫失衡
    4.3 PM2.5加剧慢阻肺免疫功能紊乱
    4.4 Notch信号通路在PM2.5 加剧慢阻肺免疫功能紊乱中发挥作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致谢

四、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液中炎性细胞及IL-6、IL-8、TNF-α水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药物治疗管理的支气管哮喘全程药学服务效果[J]. 蔡永桥,李静,李静婷,姚伟珉,杭晶卿,王旋. 医药导报, 2021(07)
  • [2]姜酮通过激活AMPK/Nrf2/HO-1通路对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起保护作用[D]. 高金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3]从COX-2角度探讨蝉芩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吕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基因启动子和IncRNA与临床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D]. 朱予津.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5]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及诱导痰中炎性因子水平变化[J]. 梁杨丽,毛兵.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8(11)
  • [6]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IL-13、IL-6、IL-17的表达及意义[D]. 杨振朋.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7]屋尘螨诱导气道上皮炎症介质的表达机制及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的调控作用[D]. 林玫.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8]孟鲁司特钠联用布地奈德对改善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和气道炎症反应的效果评价[D]. 郭鹏. 新乡医学院, 2018(11)
  • [9]B7-H1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任吟莹. 苏州大学, 2017(05)
  • [10]PM2.5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失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 古兴宇. 兰州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哮喘发作患儿诱导痰中炎性细胞、IL-6、IL-8、TNF-α水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