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遍性质,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学研讨会上的报告(武汉,1999)

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遍性质,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学研讨会上的报告(武汉,1999)

一、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旭,许立新[1](2017)在《生物学本科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结课内容浅析》文中研究说明课程"生物化学"是生物科学及多种相关学科的核心基础课,内容庞杂。对结课总结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包括生命由基于普通有机化学基团组成的复杂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构成,生物大分子的高级结构由低级结构所决定,螺旋结构是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主要基元,高级结构的组建动力源自分子的内在属性,这种内在属性也同时赋予分子间的自组织特征以及生命的"耗散"特征;生物分子结构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程度,生物超分子体系是生物功能的主要载体形式,分子起作用的过程即是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或分子识别过程,反应结果及生命过程遵循"蝴蝶效应";对生命现象本质的理解已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刘志斌[2](2012)在《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罗森堡(Alexander Rosenberg,1946—),美国北卡罗莱州杜克大学哲学教授,1993年拉卡托斯奖获得者。罗森堡早期的学术研究集中于社会科学哲特别是经济学哲学领域,后来逐渐转向了生物哲学领域,尤其对分子生物学和功能、进化生物学的关系颇感兴趣。他是为数不多的坚持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的生物哲学家之一。本文立足于还原论和自然选择理论的双重视域,围绕“达尔文还原论”思想进行阐述和评判。在笔者看来,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坚持了还原的物理主义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也为调和还原论与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本文以罗森堡的学术专着和论文为基本文献;以其所提倡的“达尔文还原论”为基本线索,以文本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统一的方法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不足等内容。第二章主要是围绕罗森堡的“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理论渊源及背景分析而展开。在笔者看来,“达尔文还原论”思想既继承了进化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成果,也继承了还原论的研究传统;是在反还原的物理主义占据主流话语权的背景下提出的。第三章主要是探讨“达尔文还原论”的原则与诉求。在罗森堡看来,无论是功能生物学,还是分子生物学,进化论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重构有关还原的争论。他引入了“可能性”解释与“必要性”解释的概念,强调必须完善生物学的“必要性”解释,但是仍然有一个待解之题——自然选择理论。第四章主要探讨生物学定律和分子生物学解释的问题。罗森堡认为除了自然选择理论之外,生物学没有其他一般定律;同时生物学解释也是历史性的,一直到分子生物学的解释,并且他还尝试着用布尔数学体系的开关规则来解释发育的过程。第五章主要探讨适合度的问题。在罗森堡看来,任何成功的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解释都必须做两件事情——定义适合度和在经验上区分漂变与选择,而这两件事情都必须由一个包含单个有机体的理论才能完成。罗森堡指出,适合度是一个初始概念,没有恰当的定义。生态适合度作为一种随附性质,随附在个体与它的环境的所有关系之上,促成了个体的繁衍。第六章主要探讨分子自然选择原理。罗森堡指出,自然选择原理不是本体论上的突现的,也不是物理学或化学的派生定律,而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从而在根本上调和了还原论与自然选择理论的冲突。第七章主要是对罗森堡的“达尔文还原论”思想进行评判。笔者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达尔文还原论”的支持和反对意见,力图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最后以合成生物学的最新成果为例,试图在原则上为还原论做一小小的辩护。本文的理论成果表现在:国内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罗森堡的生物哲学思想;追溯“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理论渊源和背景,阐述其主要内容,展现其理论贡献和意义;给出罗森堡生物哲学思想的理论定位:还原的物理主义。

赵斌[3](2011)在《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文中研究说明生物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数学理论基础的交叉学科,以往数学史界对这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发展关注不够,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首先对生物数学的知识体系进行整体疏理→然后把握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关节点→选择一类具有代表性的生物数学模型(种群动态数学模型),以该模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作为突破口→通过猜想,重新构造各个阶段的关节点产生原因→最后,以相关原始文献验证上述猜想。在上述方法的指导下,本文获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以一类在生物数学中运用最为广泛和深入,发展最为系统和成熟的模型——种群动态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作为突破口,探析了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的历史轨迹,并详细介绍了这类生物数学模型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十五种形态:沈括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斐波那契的家兔增长动态数学模型、徐光启的人口增长动态数学模型、格朗特的生命表模型、欧拉的人口几何增长动态数学模型、马尔萨斯模型、逻辑斯蒂克模型、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的扩展模型、单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多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复合种群动态数学模型、郝林种群动态模型、混沌种群动态模型;同时指出该类模型在生物数学起源与形成中的重要价值与不可忽略的实践意义。2.详尽分析了生物数学四大分支:生物统计学、数量遗传学、数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指出了这四大分支的特征。3.通过文献研读与历史分析及比较研究,重点讨论了四位关键人物(孟德尔、沃尔泰拉、高尔顿、费希尔)对生物数学的巨大贡献——虽然他们所做的部分工作在当时被人们所忽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所作工作对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产生的重大影响被后人更深刻地加以认识。4.探析了生物数学的社会化过程,主要从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生物数学社团的成立、生物数学奖励四个方面加以详细阐述。5.探讨了生物数学的一些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生物数学研究中的三个发展方向:生物数学将广泛渗透与应用于生物医学、多物种复合种群模型将趋于成熟、将创造出更适合于生物学的新数学。6.最后介绍了生物数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倡导发扬老一辈生物数学家的创业精神,为加快中国生物数学的发展而奋斗。

蒋园园[4](2010)在《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受现代科学理性的影响,在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中,不少学者惯于“简化处理”的思维路线,过于强调执行规律的“真理性”,追求揭示执行诸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探寻教育政策失败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时,忽略用多元化的信念来解明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然而,对于极其复杂的教育政策执行,是无法用简单的眼光来打量与把握的。随着我国步入社会转型期,一些长期困扰教育政策执行的问题愈发凸显出来,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复杂过程和复杂程度,是根本不能用简单性和简单方法进行描述和处理的。在追求精简的教育政策执行经常性失灵的情况下,后现代政策运动已意识到,传统的简单化思维方式在解读教育政策执行问题时突然显得那样的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运用多元的、综合化的复杂性范式,把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相关要素,都纳入到教育政策执行复杂系统之中来加以思考,以达到对于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完整性把握。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复杂理论,为我们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开辟了一条蹊径。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启发我们,从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性思维,这是研究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思维门径。教育政策过程的形态不应该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线性的控制”,而应该是“弹性的修正”。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充满着不可预测的变量,对这些变量进行科学的分析应该提到教育管理学者的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本研究以“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尝试在复杂理论的视阈下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展开研究。用复杂性思维来重新认识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从复杂理论与教育政策执行联结的维度,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研究作出一次个人的自觉有限回应。力图通过扎实的研究综合考查教育政策执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等变量,以及这些变量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对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予以揭示;在强调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基础上,以复杂理论为工具来分析社会转型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弱化和驾驭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策议,为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注入新的气息。论文由八部分组成,分别是引论,文献综述,复杂性笼罩下的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问题,新课改政策执行现状透视,一种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新视阈:复杂理论引介,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分析,驾驭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策略,结语。论文在个案剖析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一、提出了“教育政策执行简单抑或复杂?”“思维变与不变”的设问,这是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的逻辑前提。论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问题和新课改政策执行个案的实然分析,透过影响教育政策执行效率的因素认识复杂性,解析复杂性;将影响教育政策实现的复杂性因素及其作用归纳整合,使它们之间的联系呈现出来。笔者认为,教育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且具有高度权变性的现象,它包括了相互依赖性,选择程度和行为改变等多种组成部分;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结构一直处于不稳定的波动状态,凸显了一种复杂的立体网络状连接关系。单凭简单性研究是难以把握的,必须运用复杂性思维,全面、深刻地理解。第二、引介一种研究教育政策复杂性的新视阈——复杂理论,为用复杂性思维研究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奠定理论基础。笔者认为,以复杂性思想为指导、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研究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这正好适应了教育政策执行本身的复杂现象。在目前学术文献尚缺的情况下,走进复杂理论,加深了学界对教育政策执行不稳定性、不可预测的随机性的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克服简单性思维的桎梏,从宏观上理清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复杂性,进而分析、归纳出有效的对策和方法,指导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研究和各项具体的教育政策执行实践活动。第三、运用复杂理论重新阐释教育政策执行的复杂性。为什么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笔者认为,除了政策执行技术细节的问题,影响其运作更主要的方面是作为政策系统的复杂性问题,而这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预见和解决的问题。这并非是由教育政策执行的特性得出的反面推断,而是执行过程表现出的不确定性、涌现性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中的复杂性问题,更多的是指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的多因素性、多层次性、多变性以及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行为和演化。第四、将研究视角与复杂性问题进行衔接,来关注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形成的条件,包括中介物、共同活动的环境,以及在这一共同环境中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式,在应然的层面上探索应用复杂理论解决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问题的途径。通过对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涌现和自组织临界态的分析,笔者尝试性地提出了弱化和驾驭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策略:其一,将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理解为复杂适应系统,在教育政策链的联系中弱化复杂性;其二,把复杂性作为创新和改进的一种激励因素,在学校的变革中驾驭复杂性。

刘晓[5](2010)在《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DNA序列编码特性分析》文中提出现代生物学的研究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而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由于生物系统自身的复杂性,需要将多种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到该领域。随着基因工程所获得的基因数据的急速增加,引起了人们采用新方法、技术和工具对其进行分析的兴趣。由于生物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传递、编码与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息传输与编码的相似性,因此将现代通信工程中的纠错编码理论应用于生物遗传序列的研究和测试系统的设计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本文基于通信工程的纠错编码理论对生物系统信息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对若干对象的序列进行分析,旨在为通信纠错编码理论在生物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工作如下:1、根据三联体密码在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三联体密码(而不是单个碱基)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信息单元,同时考虑相邻密码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借鉴通信编码理论中分组码编码模型的设计、分析方法,通过试验选定基于分组码的(6,3)分组码模型。选定GC含量不同的12种原核生物和9种真核生物作为分析对象,利用(6,3)分组码模型对它们的DNA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码距作为特征参数与分析对象的生物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表明原核与真核分析对象的平均码距在起始密码子附近和终止密码子附近均呈现出显着变化,在原核生物的SD区域也有显着变化。2、在纠错编码中,卷积码是一种具有较好性能的信道编码方式,理论和实际上均已证明卷积码的性能至少不比分组码差,应该可以寻找更好的卷积编码模型来分析DNA序列的编码特性。参考分组码模型分析方法和结果,借鉴通信编码理论中卷积码编码模型的设计、分析方法,基于密码子简并性、密码子上下文关联性、碱基短程关联占优特性,使用三联体密码作为基本信息单元,设计了(6,3,1)卷积码分析模型。利用(6,3,1)卷积码模型对所选12种原核生物和9种真核生物DNA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核与真核分析对象的平均码距在起始密码子附近和终止密码子附近均呈现出显着变化,在原核生物的SD区域有显着变化。此外,所有对象的平均码距曲线在编码区表现出明显的周期3特性。根据观察到的不同GC含量的分析对象平均码距曲线分离的特性(特别是对于原核生物),我们在实验中新定义了一个参数:特征平均码距(CACD),它与GC含量具有关联,与原核生物GC含量具有较好的比例特性。这赋予了编码参数以生物特征,表明卷积码模型在生物信息研究中具有深入研究和应用的潜力。由于上述分析模型的设计是基于生物遗传信息的通用特性提出,因此对分析对象没有依赖性,可以对多类对象进行分析而不需要对模型调整。3、侧重于基于卷积码的分析模型,根据碱基短程关联占优特性,对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考虑通常分析方法中常采用将单个碱基作为基本信息单元,选定(2,1,1)卷积码模型进行分析。考虑过渡状态的对比,选定(3,2,1)卷积码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编码输出长度、码距计算码长等参数的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效果较好的(6,3,1)、(3,2,1)和(2,1,1)模型作为分析模型。4、将基于纠错编码的分析模型应用于序列相似性分析。使用所设计的(6,3,1)、(3,2,1)和(2,1,1)卷积码模型对11个物种(包括人,山羊,负鼠,鸡,狐猴,小鼠,大鼠,兔子,牛,大猩猩和黑猩猩)的β-球蛋白第一个外显子编码序列的相似性/不相似性进行分析。利用L/L和M/M矩阵的归一化最大特征值构建8分量矢量,计算其两两端点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分析结果反映出3种灵长类对象(人,黑猩猩,大猩猩)之间由于进化关系而存在的强相似性,而与负鼠(距现存哺乳动物最远物种)和鸡(其中唯一非哺乳动物对象)的相似性很弱。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反映所分析的DNA序列的重要信息。

孙咏萍[6](2005)在《线粒体与细胞核的非标准密码表及其进化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人们已在众多生物线粒体和生物细胞核中发现了普适密码的反常现象,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主要致力于各类物种线粒体及细胞核的反常密码的研究,目的是给出反常密码统一的理论解释和推导线粒体、细胞核非标准密码表的进化关系,指出各个非标准密码表都可能是标准密码表进化变异的结果,反常密码出现的顺序关系与物种进化的历史顺序基本一致。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综述了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给出了反常密码的统一理论解释和理解密码进化必要的基础知识;第二章根据突变危险性极小化法,导出线粒体及细胞核非标准遗传密码表的总体突变危险性极小表,证明了各非标准遗传密码表是在一些约束条件下的总体突变危险性极小表,这项工作给出反常密码统一的理论解释,说明反常密码仍遵循分子进化的稳定性原理,并受到冻结偶然性制约,同时也反映出它们由标准密码表演变而来的痕迹;第三章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提出距离幅定义规则(DADR),分别构建标准密码表与线粒体非标准密码表、标准密码表与细胞核非标准密码表之间的进化关系,得到的进化关系和物种出现的历史顺序相吻合。此项研究还发现氨基酸与终止信号间的无义突变和其逆过程是重建进化树的关键因素。尽管氨基酸与终止信号的理化距离很大,但它们间的突变还是较频繁地发生,而且在密码表的诸密码子间存在干涉现象;密码进化总体上趋向于终止密码子减少的方

林侠[7](2002)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暨基因技术发展的科学与哲学解析》文中认为目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工作草图”已经发表,全部序列的测序工作已经接近完成。然而,在给人们带来新的科学知识、理论、技术,宝贵的医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人类基因组计划也会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知识、技术、价值问题分属于不同的层面,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众多研究者分工协作地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冷静的分析、研究、评估甚至是批判。本文的着重点是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内涵,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其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方面的意义,以及HGP对社会、法律和伦理方面的影响四个方面,对“人类基因组计划”进行考察和评估,并对基因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趋向作一些分析。目的在于及时认清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基因技术与理论的主要科学与技术内容,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及其对科学、认知、伦理、包括哲学在内的多种学科与理论的启发和挑战。 众所周知,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初,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个人的方式进行的,即使如此,那时的科学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合作和交流。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这种协作精神正在日益发扬光大。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项重大意义在于,这个人类科学史上的创举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模式来完成的,由各国政府及民众公益团体资助,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日本、英国与美国6个国家的20个中心组成国际协作组,负责这一计划的实施。所有的数据都将在公共网站上即时公布,而且对于这些数据的使用与传播没有任何的限制,“全球合作、免费共享”。 因此,我们应当探索并采取一种高效率的管理机制与我国现有科研机制的创新相结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打破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尽快跨越发展生物高新技术所面临的极高的资金壁垒和技术壁垒,抓住机遇,走出一条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具体情况的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新路,从而使我国在21世纪这个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基因技术领域有自己独立的一席之地。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①“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以及所谓的“后人类基因组计划”、“蛋白质组计划”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生物学的世纪和一个基因技术的时代。 ②现代高技术学科有一个较为普遍、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不再象经典科学那样:科学理论有着较为明显的逻辑结构,并与其技术和应用都存在着明显的分野;现代高技术,其理论、技术和应用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分。以生物高技术为例:基因理论和基因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此,其技术、实验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理论假说交织在一起,呈现混合生长的态势。在很大程度上,技术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决定着人们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知程度。 ③通过对基因理论和基因技术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出:现代的生物高新技术呈现出逐渐加速的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趋势;如,基因技术与蛋白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和混合生长——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芯片技术以及设想中的生物计算机技术。 ④生物体是复杂系统。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基因理论和技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大都是运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方面。然而,迄今为止生物还原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生物现象就可以完全还原为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生物理论就可以最终完全由物理和化学定律来书写,那种较为强硬的还原论观点认为:“生命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理、化学现象”将来并不一定就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人体无可置疑是一个复杂系统, ④生物体是复杂系统。客观地讲,到目前为止基因理论和技术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大都是运用还原论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所取得的;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在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方面。然而,迄今为止生物还原论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生物现象就可以完全还原为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生物理论就可以最终完全由物理和化学定律来书写,那种较为强硬的还原论观点认为:“生命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物理、化学现象”将来并不一定就被证明是正确的:因为,人体无可置疑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考虑到人类的意识和智慧问题,可以讲,作为生物体的人本身和人的意识是我们迄今为止所研究的问题中最为复杂的系统——这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整体和突现的特性。 ⑤生物科学和物理、化学科学的不同,在于它必须面对群体现象(与本质论相对)、几率和偶然性(与决定论相对)、多元性和多态性(与普适论相对)和整体性和突现(与还原论相对)。 ③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认识基因奥秘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面对生物现象和生物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不连续性(断续性)、不可分离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工作草图”刚刚完成,其“精细图”尚未完成,预计可在2003年内完成。因而,无论其理论、技术及应用都仍在迅猛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其潜?

罗辽复[8](2000)在《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第2 至第6 节为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述了分子进化中的5 个普适性质:分子手性,遗传密码,核苷关联的短程为主性及其进化相关性,以最大信息原理概括突变和选择的进化机制,由二维结构序列决定的蛋白质框架结构.第一节为作者在开幕式上致词的一部分,讨论了理论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应听众要求,发表于此.

二、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学本科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结课内容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命体的构建源于化学、高于化学
    1.1 从纯化学分子的角度理解生命体的组成
    1.2 螺旋结构是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的主要形式
    1.3 协同现象是生物大分子高级结构形成时的普遍现象
    1.4 自组织 (self-organization) 现象是生物大分子在聚集成超分子体系时的共同特征
    1.5 生命体及生物界的构建特征———耗散特征
2 生物超分子体系是生物功能的主要载体
    2.1 分子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性
    2.2 生物超分子体系是生物大分子发挥功能的主要载体
    2.3 分子间相互作用过程即是分子识别过程
    2.4 大分子内的小基团的改变导致整体结构的改变, 甚至影响细胞的形态
3 从分子层面更容易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
    3.1 从分子结构和作用机制角度能更客观地阐明生命的本质
    3.2 现代分子生物学更好地诠释生物化学的内涵
    3.3 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分子结构的进化, 分子结构的改变源于功能所需
4 关于生物分子的大小、形状与方向问题[13]
    4.1 生物分子的大小比较
    4.2 生物大分子的形状、方向是研究人员为便于理解和记忆所人为设定的
    4.3 左手螺旋与右手螺旋之分仅与形成螺旋时的最初走向有关, 与起点选择无关
5 用辩证的、发展的理念来理解“生物化学”
    5.1 生命科学发展迅速, 一些传统概念正在被颠覆
    5.2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极大丰富和指引了生物化学学科的发展
6 结束语

(2)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三、论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注释
第二章 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主要渊源和背景分析
    一、“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主要渊源
    二、“达尔文还原论”的背景分析
    注释
第三章 “达尔文还原论”研究纲领的原则和诉求
    一、后实证主义的理论还原的困境
    二、生物哲学中反还原论的困境
    三、“达尔文还原论”的原则——“必要性”解释
    四、“达尔文还原论”的诉求——完善生物学的“必要性”解释
    五、小结
    注释
第四章 罗森堡对生物学定律和分子生物学解释的探讨
    一、生物学缺乏严格的定律
    二、生物学中数学模型的解释力
    三、自然选择原理——生物学的唯一定律
    四、生物学解释是历史的解释,直至大分子解释
    五、分子发育生物学解释中的发育程序
    六、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罗森堡对于适合度问题的探讨
    一、适合度的概率倾向定义的局限
    二、生态适合度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熵的差异
    三、生态适合度与漂变
    四、小结
    注释
第六章 罗森堡对分子自然选择原理的探究
    一、物理主义和自然选择
    二、自然选择原理是基本的物理定律
    三、下向因果与多级选择模型
    四、小结
    注释
第七章 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评判
    一、“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贡献
    二、“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的争议
    三、生物学经验发现之上还原论的进一步完善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2.1 研究思路
        1.2.2 创新点
    1.3 生物数学简介
        1.3.1 生物数学概念厘定
        1.3.2 生物数学的主要分支
    1.4 结构编排
        1.4.1 一类生物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1.4.2 生物数学四大分支的起源与形成
        1.4.3 四位重要人物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1.4.4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及发展方向展望
        1.4.5 中国生物数学的开拓
第二章 一类生物数学模型的产生和发展
    2.1 沈括的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2.2 斐波那契的家兔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3 徐光启的人口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4 格朗特的生命表模型
    2.5 欧拉的人口几何增长动态数学模型
    2.6 传染病动态数学模型
    2.7 马尔萨斯模型
    2.8 逻辑斯蒂克(Logistic)模型
    2.9 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
    2.10 洛特卡—沃尔泰拉模型的扩展模型
    2.11 单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
    2.12 多种群扩散动态数学模型
    2.13 复合种群动态数学模型
    2.14 郝林种群动态模型
    2.15 混沌种群动态模型
    2.16 小结
第三章 生物统计学的起源与形成
    3.1 拉普拉斯与生物统计学
    3.2 凯特勒特与生物统计学
    3.3 孟德尔与生物统计学
    3.4 高尔顿与生物统计学
    3.5 卡尔·皮尔逊与生物统计学
    3.6 戈塞特与生物统计学
    3.7 费希尔与生物统计学
    3.8 奈曼—伊亘·皮尔逊假设检验理论
    3.9 生物统计学常用术语的产生
第四章 数量遗传学的起源与形成
    4.1 孟德尔与数量遗传学
    4.2 哈代—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
    4.3 数量遗传学的产生与发展
    4.4 沃森—克里克脱氧核糖核酸右手双螺旋结构
    4.5 木村兹生与数量遗传学
    4.6 拓扑数量遗传学
第五章 数学生态学的起源与形成
    5.1 奥德姆与数学生态学
    5.2 迈克阿瑟与数学生态学
    5.3 罗伯特·梅与数学生态学
    5.4 数学生态学中的牛顿定律
    5.5 数学生态学中的模糊数学
第六章 生物信息学的起源与形成
    6.1 遗传算法的产生和发展
    6.2 生物信息学中的主要数学方法
第七章 四位重要人物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1 孟德尔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2 沃尔泰拉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3 高尔顿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7.4 费希尔对生物数学的影响
第八章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及发展方向展望
    8.1 生物数学的社会化
        8.1.1 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
        8.1.2 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
        8.1.3 生物数学社团的成立
        8.1.4 生物数学奖励
    8.2 生物数学的发展方向展望
        8.2.1 生物数学将广泛渗透与应用于生物医学
        8.2.2 多物种复合种群模型将趋于成熟
        8.2.3 将创造出更适合于生物学的新数学
第九章 中国生物数学的开拓
    9.1 生物数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
        9.1.1 六位学者的开创性工作
        9.1.2 数学生态学学术活动
        9.1.3 生物数学讨论会
    9.2 中国生物数学教育的兴办
    9.3 生物数学社团的产生
    9.4 生物数学专门期刊的创办
    9.5 生物数学专着的出版及重要记载
    9.6 生物数学学术会议频繁开展
        9.6.1 全国性生物数学学术会议
        9.6.2 省级生物数学年会
        9.6.3 国际生物数学学术会议
        9.6.4 双边生物数学会议
    9.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取得的学术成果
    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缺乏有效的执行再好的教育政策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二、教育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
        三、揭示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须打开复杂理论视阈
    第二节 主题词界定
        一、复杂理论视阈
        二、教育政策执行
        三、复杂性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文献收集范围
    第二节 研究进展述评
第三章 教育政策执行简单抑或复杂?来自个案的思考
    第一节 现实的混沌:不相对称的教育事权与财权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财政问题的复杂性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问题的复杂性
    第二节 实际的分岔:不相协同的政策内容与行动
        一、无从:教育政策执行整体性的欠缺
        二、模糊:简单化处理的现状及其影响
第四章 思维的变与不变?——以新课改政策执行为例
    第一节 不断扩大的漩涡:学生学业负担的增与减
        一、比课业负担更为复杂的学业压力感
        二、问题的缓解远远不只是个"减"字
    第二节 没有意义的改造:教师群体的困惑与压力
        一、新课改政策接受程度差异的复杂性
        二、教师执行能力和执行动力的复杂性
第五章 一种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新视阈——复杂理论
    第一节 复杂理论的提出和复杂理论的观点及效能
        一、复杂理论的由来
        二、复杂理论的基本观点
        三、复杂理论的效能
    第二节 复杂性思维之于教育政策执行研究的价值
        一、运用复杂思维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适宜性
        二、复杂理论研究教育政策执行的方法论意蕴
        三、为革新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范式带来的启示
第六章 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分析:基于复杂理论视阈
    第一节 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涌现及内在机理探寻
        一、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涌现的生成路径
        二、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涌现的内在机理
    第二节 教育政策执行复杂系统自组织临界性厘清
        一、教育政策执行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性
        二、教育政策执行复杂系统的临界状态
第七章 驾驭教育政策执行复杂性的策略——转换思维
    第一节 将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理解为复杂适应系统
        一、构建教育政策执行系统的演化机制
        二、改善教育政策执行自组织所需条件
    第二节 把复杂性作为创新和改进的一种激励因素
        一、从教育政策链的联系中弱化复杂性
        二、在学校变革中驾驭政策执行复杂性
第八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5)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DNA序列编码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生物信息学概述
        1.1.1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和发展
        1.1.2 生物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信号处理技术在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
        1.2.1 信号处理方法在生物信息学方面的应用
        1.2.2 纠错编码理论在生物信息方面应用
    1.3 本研究工作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文内容(章节)结构安排
2 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概述
    2.1 DNA 的组成与分子结构
        2.1.1 DNA 的分子结构
        2.1.2 DNA 的各级结构
    2.2 遗传密码及其性质
        2.2.1 遗传密码
        2.2.2 遗传密码主要性质
    2.3 生物信息传递过程
    2.4 中心法则(Genetic Central Dogma)
    2.5 突变
    2.6 本章小结
3 通信编码理论背景知识概述
    3.1 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
    3.2 纠错编码(信道编码)
        3.2.1 纠错编码基本原理
        3.2.2 纠错编码分类
        3.2.3 分组码
        3.2.4 卷积码
    3.3 信道编码定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序列分析模型的设计
    4.1 用于分析的模型
        4.1.1 相关分析模型
        4.1.2 现阶段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应用
    4.2 分析模型的设计
        4.2.1 序列的各种信号表达方法
        4.2.2 基本信息单元
        4.2.3 密码子上下文关联
        4.2.4 长程相关性与短程关联优势
        4.2.5 序列运算——分组码模型
        4.2.6 序列运算——卷积码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序列分析研究
    5.1 分析序列的选取与获得
        5.1.1 数据库
        5.1.2 选取分析对象——模式生物
        5.1.3 选取分析对象——分类学知识初步
        5.1.4 选取分析对象——GC 含量
        5.1.5 ORF 分析软件
        5.1.6 小结
    5.2 利用分组码模型分析
        5.2.1 分组码模型下序列分析的算法
        5.2.2 分组码模型下的序列分析
        5.2.3 分组码模型分析方法小结
    5.3 利用卷积码模型分析
        5.3.1 卷积码模型下序列分析的算法
        5.3.2 卷积码模型下的序列分析
        5.3.3 卷积码模型分析方法小结
    5.4 基于短程关联优势的卷积码模型分析
        5.4.1 算法
        5.4.2 基于短程关联优势的几种卷积码模型对比分析
        5.4.3 基于短程关联优势的卷积码模型分析小结
    5.5 利用卷积码模型进行相似性分析
        5.5.1 相似性分析的概述
        5.5.2 基于卷积码模型的遗传序列相似性分析
        5.5.3 基于卷积码模型的相似性分析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线粒体与细胞核的非标准密码表及其进化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一、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一)、起始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
    (二)、密码无标点符号
    (三)、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和简并规则
        1、密码的简并性
        2、遗传密码的简并规则
    (四)、氨基酸的亲水-疏水畴特征
    (五)、密码的通用性和进化性
    (六)、总结
二、非标准密码表的进化稳定性
    (一)、引言
    (二)、非标准遗传密码突变危险性的全局极小化
        1、非标准密码表数据采集
        2、总体突变危险性极小表
    (三)、约束条件的引入和非标准密码表的导出
    (四)、结论
三、密码表的进化关系
    (一)、引言
    (二)、非标准密码表数据采集
    (三)、模型选取
        1、模型算法
        2、距离幅定义规则(DADR)
(四)、遗传密码表的进化关系
    1、线粒体密码表的进化关系
    2、细胞核密码表的进化关系
    3、分析与结论
    4、非距离幅定义规则下的参数调节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人类基因组计划暨基因技术发展的科学与哲学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生命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第一篇 基因科学发展的前沿探索
    第一章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回顾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简介
        第二节 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
    第二章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同步发展及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应用
        第一节 数据、信息、知识和产业
        第二节 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推动力
        第三节 生物信息学学科分类与数据类型
        第四节 基因组生物学及其科学内涵
        第五节 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同步发展
    第三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成果与内涵
        第一节 基因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技术
        第二节 DNA测序的方法和艺术
        第三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成果
        第四节 人类基因组序列所揭示的新的科学内涵
第二篇 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章 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科学----真正永无止境的前沿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概观
        第三节 基因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 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
    第五章 我国生物高新技术前沿领域的发展战略和科研实力分析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
        第二节 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三节 我国在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研发现状和科研进程
        第四节 我国基因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我国开展人类基因组研究的优势与策略
第三篇 基因科学的哲学和伦理分析
    第六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伦理思考
        第一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ELSI”研究
        第二节 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对传统伦理价值系统的冲击
        第三节 基因技术与人的生命和生存状态
        第四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ELSI”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七章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哲学解析
        第一节 从遗传因子到DNA:基因概念涵义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还原论和整体论
        第三节 基因组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研究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未完成的探索
附录一、 人类基因计划关键词和术语解释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8)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生物物理学
2 分子手性的起源
3 遗传密码的进化稳定性
4 核苷关联的短程为主性及短程关联的进化依赖性
5 序列进化遵循最大信息原理
6 蛋白质的框架结构

四、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学本科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结课内容浅析[J]. 赵东旭,许立新. 生物学杂志, 2017(03)
  • [2]罗森堡“达尔文还原论”思想研究[D]. 刘志斌. 复旦大学, 2012(02)
  • [3]生物数学的起源与形成[D]. 赵斌. 西北大学, 2011(08)
  • [4]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 蒋园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5]基于纠错编码理论的DNA序列编码特性分析[D]. 刘晓. 重庆大学, 2010(12)
  • [6]线粒体与细胞核的非标准密码表及其进化关系的研究[D]. 孙咏萍. 内蒙古大学, 2005(04)
  • [7]人类基因组计划暨基因技术发展的科学与哲学解析[D]. 林侠.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2(01)
  • [8]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适性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研讨会(武汉,1999)上的报告[J]. 罗辽复.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1)

标签:;  ;  ;  ;  ;  

分子进化的几个普遍性质,在全国理论生物物理学研讨会上的报告(武汉,199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