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

一、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罗学辉,杜绍龙[1](2022)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直径大小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文中指出背景:重建前交叉韧带后患者功能的康复与不同重建方式、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形态及直径、不同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相关临床研究认为移植物的直径在7-10 mm范围内,直径越大膝关节恢复功能越好、并发症越少。目的: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直径大小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90例,均采用自体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根据自体肌腱编织后直径的大小分为7 mm组(n=26)、8 mm组(n=43)及9 mm组(n=21)。术后随访1年,应用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KT-1000试验及后交叉韧带指数评价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试验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8 mm组患者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高于7 mm组、9 mm组(P <0.05),7 mm组与9 mm组患者的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2)7 mm组患者的KT-1000试验胫骨前移距离与后交叉韧带指数均大于8 mm组、9 mm组(P <0.05),8 mm组患者的后交叉韧带指数小于9 mm组(P <0.05),8 mm组与9 mm组KT-1000试验胫骨前移距离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结果表明对于单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中,重建移植物直径8,9 mm有可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移植物直径为8 mm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功能,偏小或者偏大的移植物直径可能会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带来某些因素的影响。

赵正吕,李彦林,王旭,刘德健,张艳[2](2022)在《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已经成为后交叉韧带严重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掌握各类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移植材料被认为是影响后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的重要环节。目的:对后交叉韧带重建自体移植材料、异体移植材料、人工韧带等移植物的优缺点展开综述,提出改良策略及展望。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移植材料(如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人工韧带等)方面的文献,文献发表时间设置为2000-2020年。将符合检索词所得的文章进行初筛,保留与综述内容相关且具有各类后交叉韧带移植物优缺点分析的相关文献,进一步详细分析、归纳并总结。结果与结论: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各有其优缺点,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运用韧带增强装置、内减张技术或者肌腱表面涂层技术处理移植物可改善后交叉韧带重建效果。短期内自体肌腱、异体肌腱及人工韧带都是重要的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来源;远期随着人工韧带和组织工程韧带研究的进步,有望彻底解决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材料的问题。临床医生选择后交叉韧带移植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所期望的活动水平、参与的活动类型及患者的职业特点、医生所掌握的重建技术与习惯及与移植物相匹配的固定材料等方面的问题,选择适宜的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

蔡伟创,徐一宏,徐卫东[3](2021)在《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及病理生理与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交叉韧带是膝关节的重要稳定结构,在膝关节运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运动医学及关节外科的发展,后交叉韧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综述了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研究进展,梳理后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并阐述后交叉韧带缺失给膝关节带来的病理生理改变,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后交叉韧带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万亭[4](2021)在《自体腓骨长肌腱作为移植物对供体踝关节功能的影响:Meta分析和个案分享》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去评价腓骨长肌腱(peroneus longus tendon,PLT)作为自体移植物对供体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我们检索了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和中国医学生物文献数据库。收集了从数据库的建立到2021年3月发表的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作为移植物的研究,通过MINORS评价纳入研究,利用Revman5.4及TSA软件(http://www.cyu.dk/tsa)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TSA)。并以临床个案为例,观察腓骨长肌腱作为自体移植物的实用性。结果:我们的meta分析最终纳入了12篇相关的研究,其中涉及418例患者,荟萃分析过程中有1篇文献异质性较大,进行分析后排除,剩下的11篇文献继续进行荟萃分析,与术前相比,术后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edic Ankle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评分下降0.17分(WMD,-0.17;95%CI,[-0.33,-0.01],I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显示,TSA证明当前可用的证据还不够可靠,需要再进一步研究。结论:从目前的研究看,采用腓骨长肌腱虽然会使踝关节AOFAS评分下降,但从AOFAS评分的细则看,分数仍在90~100分(满分100分)这个区间,该评级为优。我们认为,腓骨长肌腱的切取对踝关节功能评分影响较小,可以被推荐作为自体移植物用于韧带重建。

滕飞[5](2021)在《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有效长度及胫骨隧道螺钉固定方向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中,移植物有效长度被认为是影响重建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这种因素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拟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在体外模型上探究不同的移植物有效长度对于PCL重建效果的影响。此外,胫骨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已被证明相较于远端固定有更优的初始生物力学性能,但对于固定螺钉在隧道内的方向缺乏足够的研究。据此,本研究第二部分拟对PCL重建中胫骨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时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初始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对比。方法:第一部分研究用牛伸趾肌腱和猪胫骨建立体外PCL重建模型,分别对短(35mm,n=10,组1)、中(55mm,n=10,组2)、长(65mm,n=10,组3)3组不同有效长度的移植物进行生物力学试验,本实验中设定的移植物的不同有效长度=关节腔内的移植物长度+股骨隧道入口至固定点之间的移植物长度(本实验的3种有效长度依次分别模拟股骨隧道中PCL移植物在3种常用固定方式下的有效长度:隧道近端界面螺钉固定技术、Rigid Fix技术和Endobutton技术),记录载荷-延伸曲线、极限载荷(N)、试验期间移植物的延伸(mm)、拉伸刚度(N/mm)、能量消耗(J),通过实验人员肉眼观察失败模式。第二部分研究所用的模型和需要记录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类似,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的实验组分别为胫骨隧道近端螺钉固定方向由前向后组(n=10,组1)和由后向前组(n=10,组2)。结果:第一部分3个组所有的模型都失败了,除了组1的两个移植物断裂外,其余各组的移植物最后均从胫骨隧道中拔出。组1的拉伸刚度、极限载荷显着大于组2和组3(拉伸刚度:组1 vs组2,50.49±11.43N/mm vs 31.20±10.44N/mm,p<0.001;组1 vs组3,50.49±11.43N/mm vs 19.18±6.18N/mm,p<0.001。极限载荷:组1 vs组2,452.40±54.52N vs 338.50±26.79N,p<0.001;组1 vs组3,452.40±54.52N vs 268.70±28.30N,p<0.001)。组1和组3的能量消耗具有显着差异(能量消耗:组1 vs组3,9.61±3.25J vs 5.22±2.43J,p=0.002)。在150N的施加载荷下,组3肌腱的延伸明显长于组1肌腱的延伸(组1,1.77±0.83mm vs组3,4.14±1.75mm,p=0.047)。在施加载荷达200N时,组1和组3的肌腱的延伸也存在显着差异(组1,2.62±1.10mm vs组3,7.06±3.20mm,p=0.006)。第二部分两个组的重建模型在失败模式上没有显着差异,所有的模型都失败了,各组的移植物最后均从胫骨隧道中拔出。组1的拉伸刚度、极限载荷以及能量消耗与组2相比没有显着差异(拉伸刚度:组1 vs组2,38.44±10.08N/mm vs39.85±12.77N/mm,p=0.786。极限载荷:组1 vs组2,428.11±32.97N vs415.61±41.52N,p=0.465。能量消耗:组1 vs组2,7.81±3.41J vs 6.08±3.66J,p=0.291)。结论:在PCL重建手术中,有效长度短的移植物的初始生物力学性能优于中、长有效长度的移植物,移植物的有效长度应该被认为是重建手术中的一个重要变量。此外,在经胫骨隧道PCL重建术中,使用螺钉在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时,由前向后和由后向前两种不同的螺钉方向均具有良好的初始生物力学性能且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

赵正吕[6](2021)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的临床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变化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88例PCL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减张组和传统组,每组44例。其中减张组应用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治疗,传统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解剖单束重建PCL及术后常规康复治疗,不应用内减张技术。2.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6月、12月IKDC评分、HS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术前和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部分患者于术后1~2年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依据敖英芳教授改良版二次镜检评分标准和MAS评分标准对两组PCL移植物形态学进行评估分析。3.使用OptiKnee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并记录健康志愿者44例和纳入研究的8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6月、12月膝关节的运动周期(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和6个运动学指标(前屈后伸角、内外旋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进行测量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切口 Ⅰ期愈合,无感染,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6月复查X-ray、CT、MRI提示韧带与骨隧道均愈合良好。2.减张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6例,Ⅱ度松弛4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术后韧带Ⅰ度松弛10例,Ⅱ度松弛8例,无Ⅲ度松弛,传统组有2例术后3月复查时关节僵硬,行手法松解后恢复尚可。3.两组内IKDC评分、HSS评分、Lysholm评分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各时间点组内比较评分均逐渐提高(P<0.05);除术后6月减张组较传统组获得较好的HSS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术后1月、2月、3月患膝屈曲角度较术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减张组较传统组术后各时间点获得更好的患膝屈曲角度(P<0.05)。4.术后1~2年减张组16例,传统组14例患者行二次关节镜检查,MAS评分减张组优良率为87.5%,传统组优良率为78.57%。减张组改良版二次镜检韧带评分较传统组在韧带完整性、韧带张力、韧带滑膜覆盖的评分稍高,但两组间移植物愈合形态学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重建韧带无再次断裂,少量病例后交叉韧带与前交叉韧带粘连,部分纤维束断裂,韧带张力减弱、滑膜覆盖和色泽尚可。5.术前两组患者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内外旋角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间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的膝关节步态分析数据比较中,最大步长均值、最小步长均值、步频均值、屈伸范围、内外翻范围、内外旋范围、上下位移范围、内外位移范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较术前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屈伸角度是逐渐恢复至正常。7.术后3月两组最小步长均值小于健康组,步频均值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月上下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月上下位移范围、前后位移范围要大于健康组(P<0.05),且术后12月减张组前后位移范围要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张组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结 论]1.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可提高患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利于早期康复锻炼,尽早恢复患膝功能。2.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早期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运动学功能,膝关节的前后向松弛明显改善。

李根[7](2021)在《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中应用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关节外科收治的接受由同一术者行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治疗的单纯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获得完整随访的共52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9例;左腿21例,右腿31例;患者平均年龄32.50±8.68岁。根据术中移植物的不同分为两组:LARS韧带组(25例)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组(27例)。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长外,性别、年龄、损伤侧别、伴发损伤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术后均按功能康复指导锻炼,术后定期随访,通过KT-1000测量膝关节的松弛度客观评价膝关节的稳定性,采用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进行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的功能。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随访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及韧带松弛度的差异性。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对自体肌腱加高强线组和LARS韧带组术前与术后各项指标进行比较。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Tegner评分(1.8±0.7,5.8±0.6),Lysholm评分(46.6±16.8,91.0±6.3),IKDC评分(54.5±6.3,83.3±3.3),该组三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膝关节功能术后较术前有所改善;LARS韧带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功能评分分别为:Tegner评分(1.7±0.8,5.7±0.7),Lysholm评分(51.9±18.5,91.3±5.9),IKDC评分(54.4±4.2,82.2±3.1),该组三种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亦说明膝关节功能术后优于术前。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KT-1000测量值(10.73±1.46,3.77±1.76),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膝关节稳定性优于术前。LARS韧带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膝关节KT-1000测量值(10.55±1.53,2.44±0.60),有统计学差异(P<0.05),亦表明膝关节稳定性术后较术前有所改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2.5±0.6),Lysholm评分(65.7±11.0),IKDC评分(55.8±2.6),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4.3±0.7),Lysholm评分(73.7±6.5),IKDC评分(65.3±4.6),两组的三种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LARS韧带组膝关节功能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后6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3.5±0.5),Lysholm评分(74.6±6.4),IKDC评分(70.6±4.7),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5.0±1.4),Lysholm评分(86.7±4.6),IKDC评分(79.7±2.9),两组的三种功能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ARS韧带组膝关节功能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术后12个月: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Tegner评分(5.8±0.6),Lysholm评分(91.0±6.3),IKDC评分(83.3±3.3),LARS韧带组Tegner评分(5.7±0.7),Lysholm评分(91.3±5.9),IKDC评分(82.2±3.1),两组的三种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LARS韧带组功能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无差异。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KT-1000测量值结果,术后3个月时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与LARS韧带组KT-1000测量值分别为(2.47±0.52;2.38±0.39)、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3.02±0.75;2.35±0.60)、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3.77±1.05;2.44±0.50),两组组间进行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结果有差异,LARS韧带组稳定性优于自体肌肌腱加高强线组。结论: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与LARS韧带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均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术后效果满意,但LARS韧带术后稳定性更佳,康复周期更短。

宋艳[8](2020)在《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数字解剖学及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osterolateral Complex,PLC)是位于膝关节后外侧的一个解剖结构和力学性能复杂的功能复合体。它由多条肌腱和韧带组成,主要起着维持膝关节后外侧部位静态和动态稳定性的作用,防止膝关节的内翻、外旋和胫骨后移。膝关节的损伤时常伴随着PLC的损伤,PLC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对PLC解剖结构、力学性能及手术重建方案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PLC的解剖学研究大多基于大体解剖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的方法进行,由于PLC结构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对其具体组成、三维形态、毗邻关系的研究仍然不足。以往的研究发现,由于不同人种间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关节的形态、大小等存在差异,应该针对性地进行临床全膝关节置换术方案的设计。然而目前不同人种间膝关节PLC解剖结构的差异性研究还很少,还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手术方案设计的解剖学参考数据。此外,基于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膝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已经广泛开展,但是膝关节合并PL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对PLC结构的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仍然缺乏。因此,PLC的解剖学、手术隧道方案优化和生物力学性能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目的:1.拟基于薄层高精度的中国可视化人(Chinese Visible Human,CVH)数据集图像,对PLC进行数字解剖学研究,研究其组成结构、三维形态和毗邻关系。2.将CVH数据集和美国可视化人项目(Visible Human Project,VHP)数据集中PLC的组成结构、三维形态和毗邻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亚洲和高加索人种间PLC结构的解剖学差异。3.对CVH和VHP数据集中PLC结构在股骨和腓骨的腱-骨结合部进行数字解剖学研究,确定这些结构起止点腱-骨结合部形态、接触面积、各结构中心点及其距离的详细信息,以期为骨科临床治疗中PLC骨隧道方案选择提供帮助。4.以CVH数据集三维重建模型为基础,构建膝关节合并PLC结构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为开展PLC结构的有限元生物力学实验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了7例CVH(CVH-1、CVH-2、CVH-5左右膝关节横断面和1例膝关节冠状面)图像集,4例VHP【美国可视化人男性(Visible Human Project-male,VHP-male)和美国可视化人女性(Visible Human Project-female,VHP-female)左右膝关节横断面】图像集,获取了成人和胚胎的膝关节组织学切片染色(苏木精-伊红、Masson、Mallory–Cason)图像。将组织学切片染色图像和数字人真彩色断层图像中结构的自然颜色作为PLC结构识别参考,通过Amira软件,对膝关节骨、PLC及其毗邻结构进行数据分割和三维重建。此外,本研究将CVH图像与相对应位置的MRI图像进行了对比和研究。对膝关节三维重建图像中PLC的结构进行了测量,并分别计算了CVH和VHP数据集中每个结构测值的均值和标准差。在此基础上,选择CVH-1、CVH-2、CVH-5和VHP-male、VHP-female的左右膝关节数据集,对PLC中腓侧副韧带(Fibular Collateral Ligament,FCL)、腘肌肌腱(Popliteus Tendon,PT)、股二头肌肌腱(Biceps femoris Tendon,BT)、腘腓韧带(Popliteofibular Ligament,PFL)在股骨和腓骨的腱-骨结合部进行计算、识别和三维重建,对腱-骨结合部的形态、接触面积、中心点和其相互之间的距离等进行测量和研究。以CVH-5右膝关节的三维重建模型为基础,优化处理后,通过Altair Hyper Works软件,构建膝关节合并PLC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与讨论:1.成功重建了7例CVH膝关节数据集和4例VHP膝关节数据集的PLC及其毗邻结构的三维模型,基于CVH-5右膝关节模型成功创建了一个交互式可视化3D-PDF文件,可以从任意角度和任意方位对膝关节PLC的组成结构、三维形态和毗邻关系进行可视化观察和解剖学研究。2.发现PLC主要由FCL、PFL、弓状韧带(Arcuate Popliteal Ligament,APL)、PT、腓肠豆腓骨韧带(Fabellofibular Ligament,FFL)和BT组成,包括近端和远端结构。PLC的近端,从前到后,是PT、FCL和APL外侧头的起源,它们共同位于股骨外侧髁处;PLC的远端,从前到后,是FCL、BT、APL、PFL和FFL的止点,它们共同位于腓骨头的后外侧。这些结构具有相邻的起点或止点,研究认为它们共同作用以保持PLC的稳定性。在CVH数据集中APL呈“Y”形,出现率为100%,它的外侧头和内侧头分别起源于靠近股骨外侧髁的纤维囊的后外侧部分和内侧下部,在VHP数据集中,仅在VHP-male右膝关节中发现了APL结构,出现率为25%,其形状不规则,无明显内外侧头。通过解剖学观察,本研究认为PT、PFL和FCL是PLC的主要力学结构,中国人的APL也是PLC的重要力学结构,美国人的APL却不是,建议中国人PLC手术方案应根据自身解剖特征设计。3.VHP数据集中PLC结构的测值普遍大于其在CVH数据集中的测值,如PT的主干长度和宽度,FCL的长度、宽度和厚度,PFL的宽度,BT的长度和宽度,APL的长度。也有少数的PLC结构在VHP数据集中的测值与其在CVH数据集中测值差别不大甚至略小,如PT的外侧束与内侧束的长度,PFL的长度。对于PT、FCL和PFL这三个PLC主要力学结构的测量和计算,PT主干和FCL长度在CVH与VHP数据集中的比值约为0.71,PT主干、FCL、PFL的宽度在CVH与VHP数据集中比值约为0.77。研究可见,美国人较中国人PLC解剖结构尺寸大,推测不同人种均存在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的PLC结构尺寸和力学性能;此外,膝关节骨的测值在VHP数据集中较CVH数据集中大,推测骨发育中的形态和大小决定附着其上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等软组织的形态和大小。4.通过对PLC结构腱-骨接合部的三维重建图像的观察和测值,发现不同标本间其形态和接触面积存在很大差异,但其中心点在骨上有基本一致的位置和附着规律。CVH数据集中PLC结构腱-骨结合部的测值均小于VHP数据集中相对应的测值,证明中国人的PLC解剖结构比美国人的小,和我们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CVH数据集中FCL和PT的股骨腱-骨结合部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为7.73±1.44 mm,该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人采用PLC股骨单隧道重建方案也可以获得很好的力学稳定性,且建议应该选择FCL和PT在股骨的腱-骨结合部中心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手术隧道点位置。5.成功构建了膝关节合并PLC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由18个部件组成,包含股骨、胫骨、腓骨及其软骨、髌骨、髌韧带、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MM)、外侧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LM)、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FCL、PT、PFL、APL和BT。模型总计559800个单元,精确度高,能展现膝关节合并PLC结构的复杂几何外型和接触关系,能够有效模拟和反映各种力学场下PLC结构的应力与应变,可以弥补膝关节合并PL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及其相关研究仍不充分的缺点。结论:1.CVH图像集具有薄层,高精度和真彩色的优点,以此为基础的数字解剖学研究更为准确地显示了PLC的组成结构、三维形态和毗邻关系,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在MRI图像中对PLC结构识别和诊断的准确度。2.通过观察和研究PLC解剖结构和交互式可视化的3D-PDF,发现FCL、PFL、APL、FFL和PT位于膝关节后外侧部的毗邻位置,它们的起点或止点均位于PLC结构的近端或远端;本研究推测中国人的APL在PLC中具有较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3.发现VHP数据集的膝关节骨和PLC结构的测值普遍大于CVH数据集中的测值,且呈一致的比例关系,推测不同人种均存在与之相匹配的不同的PLC结构尺寸和力学性能;提出了应该根据中国人膝关节骨及PLC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制定合适的手术隧道方案。4.提出了一种适合中国人PLC重建手术的股骨单隧道方案;本研究数据可以为临床医生进行PLC重建手术时,设计和选择股骨隧道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中国人进行PLC股骨单隧道重建后膝关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提供了解剖学数据支持。5.高精度的膝关节合并PLC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开展PLC的有限元生物力学实验奠定了基础,进而弥补中国人PLC的力学性能研究少,研究不充分的现状,为优化PLC重建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王伟健[9](2020)在《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十年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腓骨长肌腱作为重建后交叉韧带的新兴移植材料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尤其是供区踝关节远期的稳定性受到质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十年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查体结果、膝关节与踝关节功能评分来评估患者术后十年功能恢复情况。对比腓骨长肌腱与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的远期疗效、供区并发症情况。为临床上采用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0年4月期间,45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均来自唐山市人民医院和唐山市第二医院,其中24例为腓骨长肌腱重建患者、21例为腘绳肌腱重建患者,时间均为术后10年以上。年龄在18~73岁之间,将腓骨长肌腱重建患者设为A组,腘绳肌腱重建患者设为B组。分别测量患侧下肢周径、进行IKDC、Lysholm、Tegner膝关节评分以及踝关节功能AOFAS、Maryland评分。对比两组与术前、健侧及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临床研究:两组间患者术后10年随访下肢周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7,P=0.136);两组术后10年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4,P=0.102;t=0.381,P=0.197;t=0.072,P=0.901;t=0.091,P=0.871;t=0.315,P=0.206;t=0.266,P=0.280),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7.534,P<0.001;t=-41.766,P<0.001;t=-20.071,P<0.001;t=-27.455,P<0.001;t=-45.004,P<0.001;t=-41.855,P<0.001),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7,P=0.314;t=0.061,P=0.886;t=1.269,P=0.296);两组KT2000测定中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3,P=0.913;t=0.016,P=0.826),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0.604,P<0.001;t=-39.855,P<0.001),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5,P=0.886);A组中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及Maryland评分与健侧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63,P=0.314;t=1.569,P=0.217)。结论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远期临床效果不弱于腘绳肌腱,且具有取腱简单方便、供区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图0个;表17个;参188篇。

刘杨洋[10](2020)在《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病例选自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2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365岁,平均37.32±12.35岁。交通伤15例,运动伤9例,跌碰伤4例。手术方式采用全关节镜下前内、外侧常规入路及后内、外侧入路治疗。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HSS)评分主观评价。应用KT-1000客观评估膝关节稳定性。结果:6个月随访时有2例患者愈后有Ⅰ度后抽屉试验阳性,余均为阴性。2例活动度<120°,余均≥120°,均无膝关节不稳。膝关节主观评分数据均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P>0.05)。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70°115°,平均95.36?12.90°,术后6个月关节活动度为110°145°,平均129.64?9.62°,术后较术前提高(t=14.57,P<0.001)。膝关节术后6个月随访HSS评分85.82?3.74较术前33.89?4.34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膝关节术后6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91.07?2.46较术前40.25?2.44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T-1000测量患膝与健膝胫骨后移值:屈膝90°时患侧为2.51±0.16 mm,健侧为2.45±0.1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可靠,它是一种准确性高、并发症小、骨愈合良好的手术方法,能彻底的探查及清创,更精准的固定及缝合,且固定牢靠、操作相对简化、安全微创、仿生物力学固定,无需二次手术,较传统切开术式整体优势明显,可造福广大患者。

二、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直径大小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方法
        1.4.1 前交叉韧带重建方法
        1.4.2 术后处理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试验流程图
    2.3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2.4 各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比较
    2.5 各组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比较
    2.6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Discussion

(2)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的提取
2 结果Results
    2.1 自体移植材料的特点及优势
    2.3 人工韧带的特点及优势
    2.4 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改进与趋势
        2.4.1 韧带增强装置
        2.4.2 内减张技术辅助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物
        2.4.3 肌腱移植物表面涂层技术
        2.4.4 组织工程韧带
3 总结Summary

(3)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及病理生理与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特点
    (一)国人PCL长度较西方人种短,宽度较西方人种小
    (二)前外侧束和后内侧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解剖及功能结构
    (三) PCL的股骨附丽足印区面积大而胫骨止点形态及大小较恒定
        1. PCL股骨止点足印区宽大,解剖界限清晰
        2. PCL胫骨止点形态、大小较为恒定,附着区集中于PCL窝后半部分
        3. PCL止点的组织学研究
        4. PCL重建时的考量
二、后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功能
    (一)膝关节最主要的后方稳定结构,但低屈曲下作用有限
    (二)被低估的旋转稳定性功能
    (三)增强膝关节本体感觉作用
        1. 运动力学研究
        2. 组织学研究
三、PCL的缺失导致膝关节的病理生理改变
    (一)膝关节内侧间室压力增加
    (二)膝关节其他韧带的退变
    (三)膝关节周围肌群的功能受限
四、小结与展望

(4)自体腓骨长肌腱作为移植物对供体踝关节功能的影响:Meta分析和个案分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第2 章 材料和方法
    2.1 文献检索以及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数据提取
    2.4 文献质量评价
    2.5 统计学分析
    2.6 试验序贯分析
    2.7 发表性偏倚
第3 章 结果
    3.1 文献纳入流程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3 研究的质量评价
    3.4 meta分析及亚组分析结果
        3.4.1 主要结局指标:AOFAS评分
        3.4.2 敏感性分析及亚组分析
    3.5 试验序贯分析
    3.6 发表性偏倚
第4 章 讨论
第5 章 结论
第6 章 PLT联合对侧腘绳肌腱重建多重韧带的个案分享
    6.1 病例资料和手术方法
        6.1.1 病例资料
        6.1.2 手术方法
    6.2 术后检查与康复锻炼
    6.3 结果
    6.4 讨论
        6.4.1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手术时限
        6.4.2 手术中的注意事项
    6.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自体腓骨长肌腱在重建韧带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有效长度及胫骨隧道螺钉固定方向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后交叉韧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概述
    1.2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和基本特点
    1.3 后交叉韧带损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3.1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方法和分类依据
        1.3.2 后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影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效果的因素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2.1 第一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有效长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2.1.1 制备PCL重建模型所需的猪胫骨和牛伸趾肌腱
        2.1.2 实验模型分组和移植物胫骨端固定方式
        2.1.3 生物力学测试
    2.2 第二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端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时界面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生物力学研究
        2.2.1 制备PCL重建模型所需的猪胫骨和牛伸趾肌腱
        2.2.2 实验模型分组和移植物胫骨端固定方式
        2.2.3 生物力学测试
    2.3 第三部分——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第一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有效长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3.1.1 猪胫骨和牛伸趾肌腱移植物的基本特征
        3.1.2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3.2 第二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端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时界面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生物力学研究
        3.2.1 猪胫骨和牛伸趾肌腱移植物的基本特征
        3.2.2 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第一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有效长度的生物力学研究
    4.2 第二部分——后交叉韧带重建中胫骨端隧道近端固定移植物时界面螺钉不同固定方向的生物力学研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解剖及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6)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临床疗效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内减张技术辅助PCL重建术后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8)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数字解剖学及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基于无形变高清断层图像的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断层解剖与三维可视化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国数字化人体和美国数字化人体中膝关节骨及 PLC 结构的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腱-骨结合部应用解剖学和三维可视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基于中国数字化人体的膝关节合并后外侧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十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1.1.3 手术方法
        1.1.4 术后功能锻炼指导
        1.1.5 术后10年随访评估
        1.1.6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A组与B组一般资料对比
        1.2.2 两组患者下肢周径对比
        1.2.3 膝关节功能评分
        1.2.4 两组膝关节KT2000测定研究对比
        1.2.5 A组踝关节功能评分
    1.3 讨论
        1.3.1 后交叉韧带解剖和功能
        1.3.2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疗进展
        1.3.3 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存在的问题
        1.3.4 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短期疗效
        1.3.5 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远期疗效
        1.3.6 腓骨长肌腱相比腘绳肌腱的优势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的损伤及重建的研究进展
    2.1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结构
        2.2.1 后交叉韧带的解剖特点
        2.2.2 后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
    2.3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2.3.1 询问病史
        2.3.2 全面的体格检查
        2.3.3 影像学检查
    2.4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
        2.4.1 保守治疗
        2.4.2 手术治疗
        2.4.3 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移植材料
    2.5 自体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2000IKDC膝关节主观评价表
附录B 膝关节Lysholm评分表
附录C Tegner运动水平评分
附录D 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OrthopedicFootandAnkleSociety,AOFAS)评分
附录E 足功能评分标准Maryland评分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10)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资料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康复
        2.3 疗效评定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移植物直径大小与膝关节功能的关系[J]. 罗学辉,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34)
  • [2]后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特点与选择[J]. 赵正吕,李彦林,王旭,刘德健,张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10)
  • [3]后交叉韧带的解剖及病理生理与生物力学研究[J]. 蔡伟创,徐一宏,徐卫东.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1(04)
  • [4]自体腓骨长肌腱作为移植物对供体踝关节功能的影响:Meta分析和个案分享[D]. 万亭. 南昌大学, 2021(01)
  • [5]后交叉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有效长度及胫骨隧道螺钉固定方向的相关研究[D]. 滕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6]内减张技术辅助后交叉韧带重建的疗效及膝关节运动学分析[D]. 赵正吕.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7]LARS韧带与自体腘绳肌腱加高强线保残重建后交叉韧带疗效比较[D]. 李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的数字解剖学及有限元生物力学研究[D]. 宋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腓骨长肌腱和腘绳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术后十年对比研究[D]. 王伟健.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关节镜下采用Endobutton钛板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临床研究[D]. 刘杨洋.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重建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