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

一、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汪华林[1](2016)在《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躁狂症的效果对比》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并分析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躁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躁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每组各有39例患者。为两组患者均使用碳酸锂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为常规组患者加用氯氮平进行治疗,为试验组患者加用利培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BRMS(躁狂量表)的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TESS(副反应量表)的评分。结果:在进行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和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BRMS的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躁狂症均可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是,与使用氯氮平相比,使用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不良反应更少。

付旭,刘盈,秦晓霞[2](2016)在《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理科收治的90例躁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患者给予喹硫平(起始剂量为25 mg/次,2次/d,每隔13 d每次增加25 mg,逐渐增至治疗剂量300600 mg/d,分23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联合碳酸锂(治疗初期0.5 g/d,37 d内加至每天1.01.5 g)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培酮(起始剂量12 mg/次,1次/d,剂量可根据个体需要进行调整。剂量增加的幅度为12 mg/d,剂量增加至少隔日或间隔更多天数进行。7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联合碳酸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显着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BR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BRM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着低于对照组(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治疗狂躁症的效果显着优于利培酮,且能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赵日霞[3](2016)在《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睡眠剥夺躁狂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从行为学角度探讨针刺疗法的抗躁狂效果,以Glu/GABA平衡调节系统为切入点,通过检测大鼠海马GLU及GABA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和谷氨酸NMDA受体亚基和GABAA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来研究Glu/GABA兴奋/抑制平衡调节系统在躁狂状态下病理改变的分子机制,探讨针刺的抗躁狂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分子靶点,初步为针刺治疗躁狂症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基础。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MMPM)建立躁狂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针刺穴位组采用针刺“百会”、“内关”、“三阴交”穴进行处理,每次30分钟,每天一次;针刺非穴组:在上述3穴位旁边的非穴位点进行针刺,针具、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均同针刺组;丙戊酸钠组:予丙戊酸钠300mg/kg体重,溶于2m1纯净水中灌胃,1次/天,连续7天。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并进行旷场试验。第8天处死所有大鼠,检测大鼠海马脑区GABA及Glu能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以及检测各组动物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GABAA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1.精神、行为变化方面模型组大鼠睡眠剥夺1天后表现兴奋,在不同平台间四处乱窜,对外界轻微声、光刺激敏感,对声光刺激表现出惊恐状;睡眠剥夺3天后表现为呆滞,头面部肌肉轻微抽动伴有须动,蹲在平台上低头思睡,常因打盹而反复跌落水中,惊醒后又爬上平台,活动、进食减少,刺激后出现乱咬等攻击性行为。睡眠剥夺57天大鼠精神不振,进食活动少,出现全身毛发竖起,极度易激惹,攻击撕咬行为增多。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有类似表现。2.睡眠潜伏期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显着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且组内各大鼠个体的睡眠潜伏期均超过30min,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3个治疗组的睡眠潜伏期均显着缩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治疗组间两两比较,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睡眠潜伏期均较针刺非穴组显着缩短(p<0.01;p<0.05),而针刺穴位组与丙戊酸钠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3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其中针刺穴位和丙戊酸钠的治疗作用相当,均优于针刺非穴。3.旷场试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水平活动得分均显着降低(p<0.01),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水平活动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刺穴位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则较模型组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与针刺穴位组相比,丙戊酸钠组和针刺非穴组的水平活动得分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垂直活动得分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造模可导致大鼠垂直活动减少。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针刺穴位组和针刺非穴组3个治疗组的垂直活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种干预措施对大鼠垂直活动无明显影响。4.glu和gaba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glu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加(p<0.01),而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提示:睡眠剥夺造模可致大鼠海马glu含量增加而gaba含量减少;与模型组相比,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组glu阳性神经元表达显着下降(p<0.01),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显着升高(p<0.01,p<0.05),但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可有效改善睡眠剥夺所致大鼠海马的glu含量增加和GABA含量减少,而针刺非穴位则无此作用。5.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NR2B和GABAAR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R2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NR2B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针刺非穴组无显着差异(P>0.05)。丙戊酸钠组和针刺穴位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5组间NR1和NR2A和GABAAR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1.针刺穴位能有效改善睡眠剥夺躁狂模型大鼠的睡眠潜伏期延长现象,并一定程度减轻因长期睡眠剥夺所致的体能消耗状态下的部分行为抑制,有较好的抗躁狂作用,其效果优于丙戊酸钠和非穴位针刺。2.睡眠剥夺法造模可致大鼠海马CA1和CA3区GLU含量增加,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可有效改善睡眠剥夺所致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的GLU和GABA含量失衡,而针刺非穴位则无此作用。提示调整海马脑区GLU和GABA的含量失衡可能是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抗躁狂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之一。3.睡眠剥夺可使GLU的NMDA受体NR2B表达增多,丙戊酸钠和针刺穴位抗躁狂的作用途径可能通过减少NR2B的表达减轻GLU的兴奋性毒性有关。

黄晓娜[4](2013)在《针刺对躁狂型大鼠GLU/GABA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实验以睡眠剥夺的形式建立躁狂症的大鼠模型,分析躁狂症对大鼠的海马脑区GABA及GLU能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以及分析躁狂症对大鼠体重、进食量和睡眠潜伏期的影响,从而了解躁狂症的产生机制以及影响,进而推动对躁狂症的治疗。深入探讨针剌是否能够治疗躁狂症,以及其治疗的作用机制,为防治躁狂症在实验和临床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对躁狂症的治疗作用,探索较佳针刺方法,以更好地发挥针灸的作用。方法:将SPF级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约140-160g,置于7:00-19:00光照、19:00-7:00黑暗的实验室中,饲养1周后,对50只大鼠进行编号,查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躁狂模型。以长110cm,宽60cm,高40cm的储物箱作水槽,其中放置5个直径为6.5cm,高8.0cm的广口瓶作平台,平台间间隔15cm,在平台周边注满水,水面距平台面约1.0cm,大鼠在平台上可自行饮水,并可在平台间活动。当大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由于全身肌肉张力降低,节律性地垂头触水而觉醒,从而使动物始终不能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室内温度控制在22℃-24℃,睡眠剥夺期间40W日光灯照射持续照射,水糟中的水每天更换。实验前1周将大鼠放在平台上,每天适应1小时。睡眠剥夺共持续7天。空白对照组直接采用平常用的鼠箱,但在其底部并不放置垫料,而是放置清水,把大鼠放在网上,网下置水至离网格1cm,其他条件均相同,以形成与其他组相似的环境。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穴位针刺组在造模的同时进行治疗。穴位针刺组,参照《实验针灸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大鼠穴位定位,取“四神针”、“内关”、“三阴交”穴,取规格为0.22×5mm麦粒型皮内针用于“四神针”的针刺,常规消毒,左手固定老鼠头部,右手用镊子夹住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将针平刺入穴位(针尖均朝百会方向),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非穴位针刺组,在上述三穴位旁边的非穴位点进行针刺,针具、针刺方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均同穴位针刺组。丙戊酸钠组,予丙戊酸钠300mg/kg体重,溶于2ml纯净水中灌胃,1次/天。水环境处理7天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精神、行为、记录脱离水环境到第一次进入睡眠的时间(即睡眠潜伏期)和12小时进食量,并进行旷场试验。第8天处死所有大鼠,检测GABA及GLU的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1.体重方面,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症影响体重的增加;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均能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穴位针刺不能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对体重增加的影响,两者效果差别不大。2.进食量方面,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躁狂症对于进食量无明显影响;丙戊酸钠组、穴位组及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丙戊酸钠和针刺能促进进食。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与穴位针刺均能促进进食,其差别不大。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穴位针刺较非穴位针刺更能刺激大鼠食欲,增加其进食量。3.睡眠潜伏期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丙戊酸钠组、穴位组与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三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穴位针刺效果更佳。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穴位针刺较非穴位针刺更有效缓解躁狂症导致睡眠潜伏期延长。4.旷场试验结果,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行次数P<0.05,站立次数P<0.01),提示躁狂可导致大鼠活动增多;丙戊酸钠组与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能缓解躁狂症增加大鼠的活动,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非穴位针刺不能缓解躁狂症对活动的增多。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对活动的增多,两者效果差别不大。5.GLU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表现为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非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LU含量增加,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别。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LU含量增加,穴位针刺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穴位针刺组。6GABA方面,空白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躁狂可表现为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组和穴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明显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非穴位组跟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穴位针刺能改善躁狂症导致的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丙戊酸钠组合穴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ABA含量减少,两者效果无明显差别。穴位组与非穴位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缓解躁狂症导致海马内GABA含量增加,穴位针刺组治疗效果优于非穴位针刺组。结论:1.躁狂症会影响大鼠的体重,而丙戊酸钠、穴位针刺、非穴位针刺均能缓解躁狂症对大鼠体重生长的影响,穴位针刺与丙戊酸钠的作用相当,丙戊酸钠组及穴位针刺组优于非穴位针刺组。丙戊酸钠及穴位针刺均能促进大鼠进食,从而缓解躁狂症对体重的影响。2.对于躁狂症导致的睡眠潜伏期延长及活动增多,丙戊酸钠组、穴位针刺组和非学位针刺组均有疗效,其中丙戊酸钠组及穴位针刺组作用较非穴位针刺组明显。丙戊酸钠及针刺均对躁狂症有治疗作用。3.躁狂症会导致海马的GLU阳性表达上升,GABA阳性表达下降,证明躁狂症发病与GLU/GABA系统有关,丙戊酸钠和穴位针刺均可调节这一系统,对躁狂症有治疗作用。

黄承繁,柏彩云[5](2008)在《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急性躁狂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用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以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以副作用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第1、2周末BRM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8周末BRMS评分与对照组相当,治疗8周末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近(P>0.05);研究组治疗后各时段TE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疗效好,安全性好,起效较慢。

丁冬红,郑玉英,崔爱军[6](2007)在《利培酮与氯氮平辅助治疗老年躁狂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利培酮与氯氮平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老年躁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2例老年躁狂症随机分为两组,在服用碳酸锂的基础上分别合并利培酮或氯氮平治疗。疗程6周,采用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与氯氮平疗效相当,利培酮起效时间迟于氯氮平,但不良反应较轻,依从性好。结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与氯氮平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总体疗效相当,但安全性较高。

张光勇,谢巧明,王玉秀,刘从敏[7](2006)在《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利培酮、氯氮平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各型躁狂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使用碳酸锂的同时分别联合利培酮、氯氮平或氯丙嗪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用躁狂评定量表(MR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的疗效与氯氮平或氯丙嗪合并碳酸锂相近,不良反应轻于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但其起效时间迟于氯氮平组,与氯丙嗪组相似。结论: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急性躁狂的一个选择。

金卫东[8](2005)在《利培酮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系统评价了解目前国内关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研究状况以及治疗效果。方法检索国内9篇关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研究论文,应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评估。结果在9项研究中有5项对照研究。利培酮治疗效应相当明显(ES=1.08~5.07),但是其疗效与对照药物氯氮平差异不显着(2χ=0.15~2.79,P>0.05),而副作用显着少于对照药物,差异显着(Z=4.315,P<0.01)。结论利培酮治疗躁狂症效果比较可靠,副作用少,联合治疗效果可能更好,但需要设计完好的研究进一步证明。

孙振晓,刘存明,于相芬,王爱萍[9](2004)在《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述了利培酮在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症、精神发育迟滞、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孤独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气功所致精神障碍、谵妄、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变形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

张建球,邱述领[10](2003)在《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青少年期躁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比较利培酮和氯丙嗪分别合并碳酸锂治疗青少年期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CCMD - 3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期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症患者 7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在使用碳酸锂的同时 ,分别合并利培酮或氯丙嗪进行为期 8周的治疗。结果 利培酮组在治疗第 8周周末显效率为 77 14 % ,有效率为 94 2 8% ,与氯丙嗪组相近 ,但副反应少于氯丙嗪组 ,且有显着差异 (P <0 0 5 )。结论 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青少年期有精神病性躁狂症的疗效好、安全性高。

二、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躁狂症的效果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BRMS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TESS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2)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BRM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3)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针刺对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MMPM)躁狂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
    1.实验材料
    2. 干预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脑区GLU和GABA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Glu/GABA兴奋/抑制平衡系统的调控作用研究
    1.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针刺对躁狂型大鼠GLU/GABA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躁狂症的认识
        一、躁狂症的定义与诊断
        二、躁狂症的误诊误治
        三、躁狂症发病的原因与机制
    第二节 躁狂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一、古代中医对躁狂的定义
        二、古代中医对躁狂病机的认识
        三、古代中医对躁狂的治疗
    第三节 躁狂症的治疗现状
        一、躁狂症的西药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躁狂症的中药治疗
        四、躁狂症的针药结合治疗药结合
        五、躁狂症的针刺治疗
        六、电休克疗法
        七、心理疗法及精神音乐疗法
        八、总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一、实验基本条件
    二、实验方法和过程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利培酮与氯氮平辅助治疗老年躁狂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
    2.2 BRMS评定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7)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MRS总分比较 (表2)
    2.2 3组治疗各周末有效率比较
    2.3 药物平均剂量和合并用药情况
    2.4 不良反应
3 讨论

(9)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器质性精神障碍
    1.1 痴呆病人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BPSD)
    1.2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所致精神障碍
2 情感性精神障碍
    2.1 抗躁狂作用
    2.2 抗抑郁作用
    2.3 对快速循环型双相情感障碍 (RCBD) 的疗效
3 边缘型人格障碍
4 强迫症
5 精神发育迟滞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
7 抽动障碍
8 孤独症
9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
10 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11 谵妄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13 躯体变形障碍
14 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10)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青少年期躁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用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躁狂症的效果对比[J]. 汪华林. 当代医药论丛, 2016(13)
  • [2]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躁狂症的效果比较[J]. 付旭,刘盈,秦晓霞. 中国医药导报, 2016(14)
  • [3]针刺对躁狂模型大鼠海马GLU/GABA兴奋/抑制调节系统作用研究[D]. 赵日霞. 云南中医学院, 2016(12)
  • [4]针刺对躁狂型大鼠GLU/GABA的影响[D]. 黄晓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阿立哌唑合并碳酸锂治疗急性躁狂症对照研究[J]. 黄承繁,柏彩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9)
  • [6]利培酮与氯氮平辅助治疗老年躁狂症研究[J]. 丁冬红,郑玉英,崔爱军.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04)
  • [7]抗精神病药合并碳酸锂治疗躁狂症对照研究[J]. 张光勇,谢巧明,王玉秀,刘从敏.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6(01)
  • [8]利培酮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系统评价[J]. 金卫东. 循证医学, 2005(06)
  • [9]利培酮在非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进展[J]. 孙振晓,刘存明,于相芬,王爱萍. 山东精神医学, 2004(02)
  • [10]利培酮合并碳酸锂治疗青少年期躁狂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 张建球,邱述领. 四川精神卫生, 2003(02)

标签:;  ;  ;  ;  ;  

利培酮联合碳酸锂治疗躁狂症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