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W止水条在地下防水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大奎[1](2017)在《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人口高密度化减少了人均地上使用空间,拥堵的交通系统又使得这种情况加剧。地下空间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不仅可以减轻地上交通压力30%~40%,还能提供更多的额外空间。目前,国内外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主要表现在地下交通运输系统、地下城市综合体和地下管网系统等方面。虽然地下空间前景可观,但其建造技术比地上建筑复杂,成本也较高,特别是地下室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而地下建筑堵漏技术是防水界一直研讨的课题。虽然防水施工技术不断发展,已经从刚性防水,柔性防水发展到当前的刚柔并济防水,地下工程验收通过率也逐渐提高,但地下室渗漏水率也在不断提高,渗漏水很难根治,这种现象被称为"地下癌症"。地下建筑渗漏水主要有两个表象,即渗水和漏水。本文以已存在湿渍面上有无线流定义了渗水和漏水,分析了地下建筑水平施工缝、墙体表面不规则裂缝、穿墙管道和外墙后浇带等部位的渗漏原因和当前的治理措施。其中,前三项为渗水部位,治理相对简单;而外墙后浇带一侧处出现了长为12cm、宽为0.33mm的裂缝,根据表象定义为漏水部位,说明原防水施工方案失效,研究治理后浇带漏水的施工技术是本文的出发点。借鉴混凝土断裂力学中的张开型裂缝计算原理和通过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本文分别计算出最大裂缝宽度和应力强度因子,再将两者的理论计算数据与ANSYS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来达到突出数值模拟的简捷。通过数值模拟云图,从二维平面和三维空间分析裂缝尖端、裂缝周边的应力应变变化,找出了裂缝产生的具体原因,从而制订了行之有效的防水施工技术方案,即本文提出的原始方案,将此原始方案应用于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防水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原始方案进一步优化,从改善裂缝受力的方式出发,提出了适用于地下一层混凝土浇筑前的外墙后浇带防水的第一优化方案,此方案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第一优化方案并没有考虑延长深水路径降低水流势能,于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优化方案,此方案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种类、级别的防水材料在达到防水效果的同时,也可减少成本。第一优化方案适用于地下水丰富和地下一层、一层的外墙后浇带防水中,经实践检验,其防水效果甚好。以上三种方案的防水效果皆能达到我国防水施工规范的要求,这是本文的研究成果,也是本文的结论。另外,在以上三种方案的实际应用和推广中,又提出了拱形方案的设想,即把外墙后浇带处部分墙体起拱,充分利用混凝土抗压强度使得新旧结合面处具有互融性质的防水材料粘结得更加紧密。
刘强[2](2016)在《大断面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临海隧道修建过程中,隧道防排水是制约隧道修建和运营安全的关键因素,由于临海隧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隧道防排水技术越来越引起工程界的关注。本文以拱北隧道工程为背景,基于理论分析和大量室内试验,详细研究临海隧道防排水理论和技术,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地下水水力学理论和复变函数方法,建立了临海隧道渗流场分析的解析模型,推导了均质围岩中临海隧道水压力分布和涌水量的解析公式。以拱北隧道暗挖段为工程背景,对临海隧道渗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注浆圈和初期支护的厚度和渗透系数对隧道周围水压力和渗流量、结构安全性影响较大。(2)基于模型试验相似理论,推导了相似准则,以拱北隧道为工程背景,进行了水土压共同作用下的隧道模型试验。表明:全封堵情况下,衬砌须承受全部静水压力,不能折减;在限制排放的情况下,排水系统对隧道周围水压力分布和大小影响很大,隧道周围水压力和隧道控制排水量成反比例线性关系,距离排水口越近,水压力折减效果越明显。随着外水头的增大,变形缝应变呈线性增加,变形缝设置成排水后,能有效减小所受水压力。(3)分析了临海隧道衬砌混凝土自防水性能的影响因素,基于系统化的混凝土配合设计方法。开展了不同水胶比和掺和料掺量的混凝土自防水性能优化设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配合比基础上单掺质量分数20%的粉煤灰、复掺质量分数20%的粉煤灰和10%的矿渣能够满足工程质量要求,相对较优。然后,通过混凝土在临海侵蚀环境下的自防水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复掺质量分数20%的粉煤灰和10%的矿渣混凝土的自防水性能最好。研究所得结果可为拱北隧道衬砌结构混凝土配合比提供参考。(4)运用理论分析和室内试验方法对临海隧道细部防水构造进行了优化,研制了新型背贴式可排水止水带和中埋式可排水止水带结构,为有效提高止水带的耐化学腐蚀性能,可在止水带三元乙丙材料中添加质量分数5%的石墨。由止水带耐水压试验发现,新型背贴式止水带和中埋式止水带耐水压极限值分别为1.2MPa和1.8MPa,满足临海隧道工程需要。依据研究成果,对拱北隧道变形缝防水结构进行了优化,通过在边墙采用背贴式可排水止水带和底板设置中埋式可排水止水带,对边墙和底板的渗漏水进行有效排导。(5)临海隧道变形缝是防水的薄弱环节,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对拱北隧道明挖段变形缝间距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明挖段变形缝的设置间距应调整为100m,优化后变形缝为70个,减少42个,占比37.5%。
郑立金[3](2014)在《地下室防水工程综合技术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的增多和向地下要空间的要求,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地下水将通过毛细作用、渗透作用和侵蚀作用对地下工程造成损害。因此地下工程防水成功与否,不仅是建筑物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而且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本文主要通过对地下防水混凝土抗裂措施、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施工及后浇带、施工缝防水构造措施的综合技术应用,使地下室的防水施工达到更好的效果。
向焕亮,田军伟[4](2012)在《地下防水施工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建筑的不断增多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商开始将视线转向地下建筑工程中,但地下室施工中出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地下防水。本文针对地下室工程防水材料的应用及防水技术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尤昌懋[5](2011)在《某地下室遇水膨胀止水条施工应用技术》文中认为本文对缓膨型膨润土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BW-S)的物理参数、性能指标和技术特点进行了概述,重点介绍了其在某办公楼工程地下室墙体施工缝和基础底板后浇带中的应用技术。
张凯[6](2011)在《天然气发电厂屋面渗漏治理》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单组分聚氨酯在地铁工程应用中的体会,分析了影响施工质量的防治措施及做法。
李又明[7](2010)在《高水位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措施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下水位较高、水压较大的条件下,超深地下建筑物结构施工中,地下结构防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从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桩部位、角部位、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等部位介绍超深地下建筑物结构防水施工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唐孟雄[8](2008)在《地下室底板分块独立结构的分块缝防水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提出了在标准抗渗试验和大比例尺抗渗试验模型的分块缝构造方法以及分块缝抗渗试验方法。标准抗渗试验试件分两次成型,在试件中心区用模板分隔,先浇筑外围混凝土,初凝后,分块缝中放置止水条再浇筑中心区混凝土。大比例尺抗渗模型分隔成三至四段,间隔分次浇筑混凝土。试验得到,选用遇水膨胀橡胶止水条和卷材防水措施,模拟实际工程中的分块缝止水条件,在0.70.8MPa水压下分块缝不渗水,可以满足实际工程中地下室底板设置分块缝的防渗需要。若在分块缝中设置多道防水措施,分块缝的防水等级可进一步提高。
李建新[9](2008)在《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地下水位较高、水压较大的条件下,地下建筑物结构施工中,地下结构防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从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桩部位、角部位、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等介绍了地下建筑物结构防水施工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了工程实例中,说明了其在工程实践中具有的工程应用价值.
刘霁,陈建宏,周曦[10](2008)在《超深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地下水位较高、水压较大的超深地下建筑物结构施工中,地下结构防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和耐久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从防水材料的选择和桩部位、角部位、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等部位介绍超深地下建筑物结构防水施工的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二、BW止水条在地下防水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W止水条在地下防水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地下空间及防水现状的分析 |
1.3.1 国内外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
1.3.2 地下空间防水技术研究现状 |
1.4 我国地下室防水做法及面临的问题 |
1.4.1 地下防水工程具体做法 |
1.4.2 组合防水 |
1.4.3 复合防水技术的几方面建议 |
1.4.4 地下防水面临的问题 |
1.5 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某项目一期工程地下室渗漏原因的分析 |
2.1 渗水和漏水部位及其原因分析 |
2.1.1 水平施工缝 |
2.1.2 墙体表面不规则裂缝 |
2.1.3 穿墙管道 |
2.1.4 后浇带裂缝 |
2.2 某项目一期工程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施工 |
2.2.1 施工准备 |
2.2.2 施工方案 |
2.2.3 防水效果 |
2.3 后浇带漏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
2.4 研究解决后浇带渗漏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 |
3.1 地下室外墙裂缝理论的研究现状 |
3.2 混凝土基本特性和破坏机理的分析 |
3.2.1 混凝土的基本特性 |
3.2.2 混凝土的破坏机理 |
3.3 张开型裂缝的理论分析和计算 |
3.3.1 张开型裂缝的理论分析 |
3.3.2 张开型裂缝尖端应力计算 |
3.4 张开型裂缝的有限元分析 |
3.4.1 建立几何模型 |
3.4.2 单元格划分 |
3.4.3 约束和荷载施加 |
3.4.4 定义裂缝信息 |
3.4.5 求解与分析 |
3.5 横截面裂缝尖端的有限元分析 |
3.5.1 建立几何模型 |
3.5.2 横截面裂缝模型单元格划分 |
3.5.3 横截面裂缝模型的约束和施加荷载 |
3.5.4 定义横截面裂缝信息 |
3.5.5 求解与分析 |
3.6 三维裂缝的有限元分析 |
3.6.1 建立三维模型 |
3.6.2 约束与荷载施加 |
3.6.3 求解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理论分析的实际工程应用 |
4.1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
4.2 一期工程地下室外墙后浇带渗漏的治理 |
4.2.1 施工准备 |
4.2.2 裂缝堵漏施工 |
4.2.2.1 已存在裂缝区域的堵漏方案 |
4.2.2.2 无明显裂缝区域的堵漏方案 |
4.2.3 防水效果 |
4.3 二期工程地下室外墙后浇带优化设计与施工 |
4.3.1 设计方案 |
4.3.2 施工方案 |
4.3.3 第一优化方案的防水效果 |
4.4 第二优化方案 |
4.5 应用与推广 |
4.5.1 优化方案的工程应用 |
4.5.2 推广 |
4.6 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方案成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结论 |
5.3 论文不足 |
5.4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三维空间模型ANSYS命令流 |
附录C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标准 |
附录D 不同防水等级的适用范围 |
(2)大断面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依托工程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隧道渗流场理论研究现状 |
1.2.3 隧道结构防排水试验研究 |
1.2.4 衬砌混凝土自防水性能研究现状 |
1.2.5 隧道细部结构防水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内容 |
1.4 本文创新点 |
2 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系统研究 |
2.1 概述 |
2.2 隧道防排水方法 |
2.2.1 城市地铁隧道防排水经验 |
2.2.2 越江隧道防排水经验 |
2.2.3 海底隧道防排水经验 |
2.3 影响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的因素 |
2.3.1 水压影响 |
2.3.2 工程地质因素 |
2.3.3 施工方法 |
2.3.4 断面形式和尺寸 |
2.3.5 结构防排水方式 |
2.4 临海隧道防排水理念 |
2.5 大断面临海隧道防排水体系 |
2.6 本章小结 |
3 临海隧道渗流场分布理论研究 |
3.1 概述 |
3.2 临海隧道渗流场解析解 |
3.2.1 基本假定及计算模型 |
3.2.2 围岩内的渗流场 |
3.2.3 注浆圈及衬砌内的渗流场 |
3.2.4 渗流场解析解结果 |
3.3 拱北隧道渗流场分布规律 |
3.3.1 注浆圈参数影响 |
3.3.2 初期支护参数的影响 |
3.3.3 二次衬砌参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试验研究 |
4.1 概述 |
4.2 相似常数推导 |
4.2.1 相似定理 |
4.2.2 相似常数推导 |
4.3 试验设计 |
4.3.1 试验目的 |
4.3.2 主要试验设备 |
4.3.3 试验数据采集 |
4.3.4 相似材料 |
4.3.5 试验荷载 |
4.3.6 主要试验步骤 |
4.4 不同防排水方式下隧道渗流场分布及结构内力特征 |
4.4.1 不同排量水压分布规律 |
4.4.2 衬砌结构安全性分析 |
4.4.3 衬砌结构受力特征 |
4.5 全包与半包防水板对衬砌结构受力影响的对比试验 |
4.5.1 全封堵条件下水压分布规律 |
4.5.2 限排条件下水压分布规律 |
4.5.3 衬砌结构安全性分析 |
4.5.4 全包段与半包段结构变形规律 |
4.6 变形缝处结构应变研究 |
4.6.1 应力场中变形缝应变 |
4.6.2 变水头过程中变形缝应变 |
4.6.3 不同排量下变形缝水压分布 |
4.7 本章小结 |
5 临海隧道衬砌混凝土结构自防水性能试验研究 |
5.1 概述 |
5.2 混凝土自防水性能的影响因素 |
5.3 混凝土结构环境条件及控制指标 |
5.3.1 拱北隧道环境条件 |
5.3.2 地下水对结构的腐蚀性 |
5.3.3 环境类别及环境作用等级 |
5.3.4 混凝土控制指标 |
5.4 衬砌混凝土基于自防水性能试验研究 |
5.4.1 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及优化设计 |
5.4.2 初步建议配合比 |
5.5 临海环境对混凝土自防水性能的影响研究 |
5.5.1 碳化作用 |
5.5.2 硫酸盐侵蚀作用 |
5.5.3 碳化和硫酸盐侵蚀耦合作用 |
5.5.4 建议配合比 |
5.6 提高衬砌混凝土防水性能的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细部结构防水研究 |
6.1 概述 |
6.2 细部结构防水失效机理分析 |
6.3 止水带优化研究 |
6.3.1 止水带结构形式优化 |
6.3.2 止水带结构力学分析 |
6.3.3 止水带耐腐蚀性研究 |
6.3.4 止水带耐水压试验研究 |
6.4 细部结构防水构造优化设计 |
6.4.1 拱北隧道工程既有防水设计 |
6.4.2 变形缝防水构造调研 |
6.4.3 变形缝防水构造优化设计 |
6.5 变形缝间距优化研究 |
6.5.1 变形缝设置现状分析 |
6.5.2 变形缝设置机理 |
6.5.3 明挖段变形缝间距优化 |
6.6 施工缝防水构造研究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地下室防水工程综合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程概况 |
二、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
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
2、混凝土温度及收缩裂缝控制措施 |
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
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作用机理及特点 |
2、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桩头防水处理的做法 |
3、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防水技术措施 |
四、后浇带、施工缝防水细部构造措施 |
1、施工缝防水措施 |
2、后浇带 (基础底板、地下室外墙) 防水构造措施 |
结论 |
(5)某地下室遇水膨胀止水条施工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遇水膨胀止水条的应用技术 |
2.1 材料简介 |
2.2 主要施工工艺 |
2.2.1 遇水膨胀止水条在地下室墙体的施工技术 |
2.2.2 遇水膨胀止水条在后浇带的施工技术 |
3 结语 |
(8)地下室底板分块独立结构的分块缝防水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底板分块缝防水构造及材料选取 |
2.1 地下室底板分块缝防水构造措施 |
2.2 防水材料的选取 |
3 试验模型及试验要求 |
3.1 试验目的及测试内容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模型制作 |
(1) 标准尺寸模型试验试件。 |
(2) 大比例尺模型试验的试模。 |
4 试验结果分析 |
4.1 标准尺寸试件模型试验 |
4.2 大比例尺模型试验 |
4.2.1 第1次模型试验 |
4.2.2 第2次模型试验 |
4.2.3 第3次模型试验 |
4.2.4 第4次模型试验 |
4.2.5 第5次模型试验 |
4.2.6 第6次模型试验 |
4.2.7 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小结 |
5 结 论 |
(9)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水结构基层处理 |
2 地下结构各部位防水施工 |
2.1 桩部位防水施工 |
2.1.1 防水涂料的施工 |
2.1.2 遇水膨胀橡胶条施工 |
2.1.3 防水砂浆的施工 |
2.1.4 嵌缝材料的施工 |
2.2 地下结构角部位防水施工 |
2.3 地下结构后浇带防水施工 |
2.4 地下结构施工缝防水施工 |
2.5 地下结构变形缝防水施工 |
3 工程实例 |
3.1 桩头防水 |
3.2 基础底板导墙防水 |
3.3 后浇带防水 |
4 结束语 |
(10)超深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防水结构基层处理 |
2 桩部位防水施工 |
2.1 防水涂料的施工 |
2.2 遇水膨胀橡胶条的施工 |
2.3 防水砂浆的施工 |
2.4 嵌缝材料的施工 |
3 防水结构角部防水施工 |
4 防水结构后浇带防水施工 |
5 施工缝的防水施工 |
6 变形缝的防水施工 |
7 工程实例 |
7.1 桩头防水 |
7.2 底板基础导墙防水 |
7.3 后浇带防水 |
8 结束语 |
四、BW止水条在地下防水工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技术的研究[D]. 孙大奎.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2]大断面临海隧道结构防排水技术研究[D]. 刘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16(10)
- [3]地下室防水工程综合技术的应用[J]. 郑立金. 住宅产业, 2014(07)
- [4]地下防水施工控制分析[J]. 向焕亮,田军伟. 门窗, 2012(07)
- [5]某地下室遇水膨胀止水条施工应用技术[J]. 尤昌懋. 中国建筑防水, 2011(18)
- [6]天然气发电厂屋面渗漏治理[A]. 张凯. 全国第十三届防水材料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1
- [7]高水位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措施与应用[J]. 李又明. 建筑技术开发, 2010(05)
- [8]地下室底板分块独立结构的分块缝防水性能试验研究[J]. 唐孟雄. 建筑科学, 2008(11)
- [9]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J]. 李建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10]超深地下结构的防水施工方法与应用[J]. 刘霁,陈建宏,周曦.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