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OD和LPO水平的临床分析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OD和LPO水平的临床分析

一、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SOD、LPO含量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献[1](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程淼[2](2021)在《三草愈疡汤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临床观察及基于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三草愈疡汤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化疗后口腔黏膜炎(OM)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并从氧化应激角度分析三草愈疡汤的作用机制,为后续研究及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①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6例确诊为原发性骨肉瘤(OS)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对照组37例,两组均行含HD-MTX的MAP方案化疗,在两组均给予口腔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试验组给予三草愈疡汤含漱治疗,对照组予康复新液含漱治疗。②将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口腔黏膜炎分级、口腔情况评估进行组间比较,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③在研究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情况,评估药物安全性。④两组患者分别于行MAP方案化疗的前1天和第3天抽取全血,经离心取上清后检测氧化应激指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还原型谷胱甘肽)、LP0(脂质过氧化物)及MDA(丙二醛)的表达,比较干预前后组内及组间之间的差异,探讨三草愈疡汤的氧化应激机制。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吸烟、饮酒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OM发生率43.6%;对照组OM发生率67.6%,两组OM发生率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5)。③既往有吸烟史患者OM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OR=5.000,95%CI 1.014-24.649,P=0.048);既往饮酒史患者OM的发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OR=2.667,95%CI 0.502-14.161,P=0.250)。④基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疗效,试验组中完全缓解10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完全缓解5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4例,Z值为-2.235,P<0.05,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⑤两组口腔黏膜炎NCI分级比较,Z值为-1.060,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出现Ⅲ-Ⅳ度口腔黏膜炎毒性的发生率为29.5%,对照组出现Ⅲ-Ⅳ度口腔黏膜炎毒性的发生率为48%。⑥基于OAG(Oral Assessment Guideline)量表,两组口腔情况比较,两组第3、5、7、9、11天的积分,P<0.05,两组积分具有统计学差异;两组第0、15天积分,P>0.05,两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⑦对照组中,治疗前后MDA含量P<0.05,GSH-PX、GSH、SOD及LPO含量P>0.05,MDA表达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GSH-PX、GSH、SOD及LPO表达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⑧试验组中抗氧化因子GSH-PX、GSH及SOD的表达较治疗前升高,氧化损伤因子LPO及MDA的表达较治疗前减低,P<0.05,各氧化应激指标治疗前后表达有统计学差异。⑨两组用药后试验组GSH-PX、GSH、SOD表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LPO、MD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后各氧化应激指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①三草愈疡汤与康复新液比较可显着降低HD-MTX化疗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改善口腔整体情况,降低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②三草愈疡汤可提高抗氧化因子SOD、GSH-PX及GSH的表达,降低氧化损伤因子LPO及MDA的表达,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损伤。③三草愈疡汤疗效肯定,未见明显副反应,患者接受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崔玮[3](2020)在《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甘青虎耳草(Saxifraga tangutica Engl.)为常用藏药,生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四川等地海拔2900-4900m的针叶林灌丛中,味苦性凉,清泻肝胆,疗伤、治急性中耳炎、风热咳嗽。药理研究表明,甘青虎耳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消炎和抗肿瘤作用。甘青虎耳草中富含黄酮、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本研究进行了:1.甘青虎耳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通过超声波辅助乙醇浸提法提取得到甘青虎耳草粗黄酮,再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中黄酮纯度为48.5%,然后将萃取物经NKA-Ⅱ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得到的黄酮纯度达到82.07%。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设计正交试验优化了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条件:乙醇80%,料液比1:25 g/mL,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5min,提取次数4次。提取量可达81.73mg/g。2.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抗肿瘤作用研究。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与小鼠H22肝癌细胞共孵育,可诱导细胞凋亡,核酸电泳呈凋亡特征性梯状带;经流式细胞分析,凋亡率达31%。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与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P<0.05)。小鼠肝脏注射H22细胞建立小鼠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灌胃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对小鼠原位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33.0%、46.7%、64.3%;生存时间分别延长13.11%、33.01%、46.12%;肿瘤标志酶AFU、ALP、GGT水平显着下降(P<0.05),肝功能指标ALT、AST显着降低P<0.05)、ALB及A/G比值则显着升高(P<0.05);肝组织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SOD和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T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显着升高(P<0.05)。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为半数致死量(LD50)>10000mg/kg,显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为实际无毒。结论: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具有抗肝癌作用。

郝蓓莉[4](2020)在《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毒素,也被称作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特有的组成成分,也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内毒素通过肝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被枯否氏细胞吞噬,当进入肝脏的内毒素过多时,肝脏会发生损伤。肝脏是机体最重要的解毒器官,鸡的肝损伤是家禽养殖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HM)作为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肝脏保护和脂质调节等,在畜牧业发展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试验以鸡原代肝细胞和海兰白雏鸡为研究对象,研究DHM对LPS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DHM在兽医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分离培养获得鸡原代肝细胞,将其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LPS浓度为40μg·m L-1)、DHM组(20、40、80μM DHM)和DHM对照组(80μM DHM)。原代肝细胞融合率达80%时,DHM组和DHM对照组细胞给予相应浓度的DHM孵育2 h,模型组和DHM组给予40μg·m L-1 LPS,12 h后收集细胞和细胞上清液,应用试剂盒检测上清液中ALT、AST和LDH活性变化及细胞抗氧化指标(T-AOC、CAT、NO、LPO)的水平,RT-PCR法检测细胞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2、i NOS)m RNA的表达。将7日龄雏鸡分为6组,即对照组、模型组(LPS剂量为60 mg·kg-1)、DHM组(0.025%、0.05%、0.1%DHM)和DHM对照组(0.1%DHM)。DHM组和DHM对照组雏鸡饲喂添加相应剂量DHM的饲料,对照组和模型组饲喂正常饲料,连续饲喂14 d。模型组和DHM组腹腔注射LPS,对照组和DHM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2 h后收集血液和肝脏组织,检测血清中ALT、AST和LDH的活性及肝脏中氧化指标(T-AOC、CAT、NO、LPO)的水平,RT-PCR法检测雏鸡肝脏中炎症因子(IL-6、TNF-α、IL-12、i NOS)m RNA的表达,并制作石蜡切片,对肝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试验结果如下:(1)DHM对LPS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给予LPS 12 h后,与对照组相比,40、60、80、100μg·m L-1组LDH的活性均极显着升高(P<0.01),因此选用40μg·m L-1 LPS应用于后续的细胞试验。MTT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DHM处理鸡原代肝细胞12 h后,80、160、320、640、1280μM的DHM组,细胞活性极显着上升(P<0.01),不同浓度二氢杨梅素处理细胞24 h和48 h后,1280μM的DHM组细胞活力极显着升高(P<0.01),以上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上清液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40μM DHM组细胞上清液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说明40μM DHM减轻了LPS造成的肝细胞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CAT的活性及T-AOC的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LPO与NO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40μM DHM组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40μM DHM组NO和LPO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证明40μM DHM可以明显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NF-α,IL-6,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相比于模型组,40μM DHM组TNF-α、IL-6、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均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40μM和80μM DHM可以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表达来提高细胞的抗炎能力。(2)DHM对LPS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腹腔注射LPS剂量60 mg·kg-1后,雏鸡血清中ALT、AST和LDH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因此选用该剂量的LPS用于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与对照组相比,腹腔注射LPS后雏鸡血清中AST、AL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0.05%DHM组雏鸡血清中ALT、AST和LDH的活性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0.05%DHM降低了血清中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减轻LPS所致的雏鸡肝损伤。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降低(P<0.01),LPO和NO的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0.05%DHM组肝脏中CAT的活性和T-AOC的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LPO和NO的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说明DHM可以通过提高肝脏中抗氧化酶的活性,减少过氧化产物的含量来提高雏鸡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6、IL-12和i NOS的m RNA表达均极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0.05%DHM组TNF-α、IL-6、IL-12和i NOS的m RNA均极显着降低(P<0.01),结果表明0.05%DHM可以降低LPS所致的炎症因子的升高,说明二氢杨梅素对肝脏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有调节作用。病理组织学结果显示对照组肝脏结构完整,肝小叶结构清晰,细胞形态正常;模型组肝脏组织中肝索结构紊乱,细胞肿胀,肝索间隙变大并且有炎性细胞浸润;相比于模型组,0.025%DHM组肝细胞肿胀程度减小,炎性细胞浸润;给予0.05%和0.1%DHM后,雏鸡肝脏中肝小叶结构趋于正常,炎性细胞浸润减少,DHM减轻了LPS所致的雏鸡肝损伤。本研究成功复制了LPS所致的鸡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和雏鸡肝损伤模型,明确DHM可以通过调节肝细胞和肝脏中IL-6、TNF-α、IL-12和i NOS m RNA的表达,增强T-AOC、CAT的水平,降低NO和LPO的含量,增强肝细胞和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和抗炎能力,减轻LPS诱导的肝细胞损伤和雏鸡肝损伤。因此,二氢杨梅素可以通过调节抗氧化能力和抗炎能力来干预LPS诱导的鸡肝损伤。

聂琨梅[5](2019)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以及对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以探索有效的、安全可行的抗肝纤维化及延缓肝硬化进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进行为期48周的临床研究。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的肝功能(AST、ALT、TBIL)、肝纤维化四项(HA、LN、PC-Ⅲ、Ⅳ-C)、LSM、氧化应激指标(SOD、MDA、GSH-PX)、中医症候积分。并记录治疗24周、治疗48周HBV DNA的转阴率、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临床观察结束后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临床疗效:在治疗24周、4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指标:在治疗24周时,两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的ALT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AST、TBIL分别与对照组的AST、TBIL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纤维四项:在治疗24周时,两组患者的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Ⅳ-C)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的HA、LN、PC-Ⅲ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Ⅳ-C与对照组的Ⅳ-C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硬度值(LSM):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48周时的LSM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氧化应激指标:两组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在治疗24周、48周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HBV DNA病毒学应答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48周时HBV DNA的转阴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候积分:两组患者在治疗24周、48周时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观察:在临床研究期间,两组患者的安全性指标检测,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毒副作用的出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比较,更有效的提高患者血清中的SOD、GSH-PX,并降低脂质过氧化的产物MDA的产生。(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LSM、中医症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的作用更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LSM、中医症候,以抗肝纤维化及延缓肝硬化的进展。

杨启航[6](2019)在《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抗氧化和降血脂活性分析》文中认为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营养丰富,目前已大规模栽培,因而产生了大量废弃菌糠,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高脂血症是目前影响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不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还具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使用的化学药物对机体具有一定副作用,因此寻找天然、安全的治疗药物有重要意义。本课题以黑木耳菌糠为材料,通过水提、醇沉、脱蛋白、去色素后得到黑木耳菌糠多糖(Residue polysaccharides from Auricularia auricular,RPS),分析其抗氧化能力以及降血脂等生理活性,并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FT-IR)及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黑木耳菌糠多糖的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RPS体外抗氧化能力:以还原力、羟基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发现RPS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随着多糖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动物试验:RPS能明显提高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sade,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bility,T-AOC),降低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ation,LPO)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说明RPS能改善患病小鼠的氧化应激状态。RPS还能降低患病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其中LDL-C最低降幅达到了29.03%,说明RPS具有改善小鼠脂代谢的能力。患病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降低,最高降幅分别为39.06%、23.87%和20.97%,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也证明RPS能缓解患病小鼠的肝脏损伤。通过对小鼠血清中胰岛素(Insulin,INS)、脂联素(Adiponectin,ADPN)和瘦素(Leptin,LEP)的测定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表明RPS能改善患病小鼠的葡萄糖不耐受情况以及胰岛素抵抗情况。黑木耳菌糠多糖的结构分析:GPC、FT-IR和NMR分析表明,RPS是分子量为2.00×105Da、具有氨基残基的吡喃糖。以上结果表明,RPS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并能改善由高脂乳剂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的一系列生理性病变,证明RPS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的潜力,为抗氧化、降血脂天然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废弃菌糠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

武中林[7](2018)在《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的高发性与高致死性,严重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非手术治疗中晚期PLC首选方法。TACE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急性肝损伤(acute liver injury,ALI),严重肝损伤患者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甚至急性肝功能衰竭等导致治疗相关性死亡。如何减少TACE所致ALI,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一直是临床上治疗中晚期PLC的热点和难点问题。TACE包括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造成ALI的主要原因为:(1)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研究显示化疗药物及药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亲电子产物,可促使线粒体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造成氧化应激性肝损伤。(2)栓塞剂所致肝损伤,TACE术中常因肿瘤供养血管扭曲、打折导致难以完成超选择性灌注化疗栓塞(superselective perfusion chemoembolization,SPC)或因肝血窦、吻合支等因素致使栓塞剂进入正常肝组织,引起正常肝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肝细胞受损;缺血、缺氧以及缺血-再灌注致使肝组织产生大量ROS,进一步加重氧化应激性肝损伤。TACE的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对正常肝细胞的双重损伤,与ROS的生成,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线粒体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过量ROS引发的氧化损伤可能是造成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关于ROS在TACE所致ALI中的效应尚未阐明。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具有抗瘤活性强、抗瘤谱广的特点,常用于PLC的动脉灌注化疗。研究证实DOX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可产生严重的心、肝、肾毒性,尤其是导致剂量依赖性不可逆的心肌病变,大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可改善PLC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心、肝、肾毒性的保护措施,增加其临床应用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显示ROS是DOX的主要毒性效应机制,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 IG)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减轻钙超载等多种药理作用,能否改善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研究尚末见报道。TACE术后应用保肝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然而保肝药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及选择哪几类保肝药物联合应用,目前国内外并没有明确的用药指南及标准。因此明确不同保肝方案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出针对TACE所致ALI的最优保肝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Mg IG是一种新型多功能肝细胞保护剂,近年研究证实Mg IG不仅可预防化疗药物所致DILI,还对肝脏缺血-再灌注等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关于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的效果研究尚末见报道。锥形束CT三维肝动脉造影(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hepatic arteriography,CBCT-3DHA)为全面、精准的进行SPC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将SPC技术应用于TACE的治疗,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肝组织的损伤,而且可以提高TACE的远期疗效。目前关于CBCT-3DHA在PLC中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尚缺乏经验。因此明确CBCT-3DHA技术在原发性肝癌SPC中的应用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利用临床样本,结合实验动物模型,旨在:1)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进行多次检测,初步探讨TACE所致ALI的可能机制。2)通过建立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动物模型,对小鼠肝脏、心脏的组织病理学分析,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凋亡细胞的TUNEL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CK、CK-MB、LDH、AST、ALT水平检测,分析Mg IG对化疗药物DOX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联合防护作用及机制。3)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的比较,评价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效果。4)通过PLC患者介入术前、术后不同阶段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等指标的比较,分析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ALI效应及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在P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癌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目的:通过介入术前、术后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进行多次检测,分析其与ALI的关系及效应,探讨TACE所致ALI机制,为临床保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PLC患者30例,介入术前由CT、MRI、超声检查中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诊断,未接受过保肝治疗及任何其他治疗,采集介入术前3天内及介入术后第1、3、5天静脉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ALT、AST、TBIL、DBIL水平。结果:1介入术后第1、3、5天血清中MDA含量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介入术后第1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介入术后第3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术后第5天血清中SOD、GSH-Px水平均较介入术前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介入术后第1、3、5天血清中ALT、AST、TBIL、DBIL水平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CE所致ALI与ROS的生成密切相关,其损伤机制可能是过量ROS引发的氧化损伤,导致肝细胞膜及线粒体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致使血清中氧化物增多、肝酶升高、抗氧化物减少,最终导致氧化应激性肝损伤,不同时间肝脏氧化损伤表现不同。第二部分Mg IG对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探讨Mg IG对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TACE所致ALI的保肝治疗及临床抗肿瘤药物所致肝脏、心脏损伤的辅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清洁级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ly,i.p)。DOX组:DOX30mg/Kg,i.p。Mg IG干预组(干预组)分为:Mg IG低剂量组(L-Mg IG,10mg/Kg/d,i.p),Mg IG中剂量组(M-Mg IG,20mg/Kg/d,i.p),Mg IG高剂量组(H-Mg IG,40mg/Kg/d,i.p)。干预组每日上午给予Mg IG,连续用药10天,第8天下午DOX组及干预组给予DOX(30mg/Kg,i.p)一次,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i.p一次,第10天下午取血,离心取血清,检测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CK、CK-MB、LDH、AST、ALT水平;取小鼠肝脏、心脏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的Western-blot检测及凋亡细胞的TUNEL检测。结果:1小鼠肝脏、心脏组织切片病理形态学分析:DOX组小鼠肝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脂肪变、细胞核水肿、细胞溶解坏死;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结构破坏、部分细胞呈现变性和坏死。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损伤评分与干预组各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损伤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CK、CK-MB、LDH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AST、ALT、CK、CK-MB、LDH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小鼠血清中MDA含量及SOD、GSH-Px水平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血清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GSH-Px水平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清中的MDA含量明显减低,SOD、GSH-Px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有一定量的Bax、Bcl-2、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Bax明显低于Bcl-2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蛋白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DOX组比较,干预组各剂量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Bax、Caspase-3、NF-κBp65蛋白表达明显减弱,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凋亡细胞检测:正常对照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罕见TUNEL阳性细胞。DOX组小鼠肝脏、心脏组织中TUNE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干预组各剂量组,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gIG对动脉灌注化疗药物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Mg IG增强肝细胞、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凋亡有关。第三部分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对精准TACE所致ALI的保护效果研究目的:探讨Mg IG联合不同保肝药及不同保肝方案治疗TACE所致ALI效果,明确不同保肝方案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保肝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建议。方法:选择PLC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六组,每组30例,精准TACE术后给予两药联合保肝治疗,A组给予抗炎类+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异甘)+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多烯)];B组给予抗炎类+解毒类[异甘+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还原)];C组给予抗炎类+利胆类[异甘+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丁二)];D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解毒类(多烯+还原);E组给予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利胆类(多烯+丁二);F组给予解毒类+利胆类(还原+丁二),检测介入术前3天内及术后第1、4、6天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水平。结果:1六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及介入术后第1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同一组患者介入术后第1、4、6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4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A、B、C组明显低于D、E、F组,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D、E、F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六组患者介入术后第6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组间比较,A、B、C组明显低于D、E、F组,C组低于A、B组,E组低于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D、F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TACE所致ALI,Mg IG为首选保肝药,联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效果最佳,其次是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能迅速降低患者肝生化指标水平及改善肝功能。第四部分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效应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ALI效应及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在PL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PLC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介入组(简称常规组)与精准介入组(简称精准组);常规组60例行常规平板DSA引导下的常规TACE,精准组60例行常规平板DSA联合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检测介入术前3天内及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介入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累计X线辐射剂量、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介入术前3天内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介入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均较介入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常规组介入术后第1、3、5天的肝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明显高于精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精准组介入手术时间(78.58±5.15min)明显高于常规组(64.48±9.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的对比剂用量、累计X线辐射剂量与精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组超选择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LI是TACE术后无法避免的并发症,CBCT-3DHA辅助下的精准TACE实现了SPC,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正常肝组织,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肝损伤程度,虽然明显增加了介入手术时间,但未增加对比剂用量及累计X线辐射剂量。

秦泷[8](2014)在《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羊栖菜属褐藻门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植物,别名海大麦、鹿角尖,羊栖菜不但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显着的医学功用。药理学研究证实,羊栖菜富含丰富的包括多糖、蛋白在内的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在人体代谢过程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羊栖菜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此外,羊栖菜还具有抗病毒、抗凝血、降血糖和降血脂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本课题通过建立小鼠S180肉瘤模型,研究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来检验羊栖菜硒多糖的抗氧化及抗肿瘤能力,并对比检验了羊栖菜多糖的抗氧化及抗肿瘤能力。体内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硒多糖可以有效地抑制S180小鼠肉瘤的生长。与阴性组相比,羊栖菜硒多糖各剂量给药组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羊栖菜硒多糖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7.4%、67.8%和63.5%,明显高于羊栖菜多糖;羊栖菜硒多糖各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提升S180荷瘤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提示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有保护作用。同时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胸腺指数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羊栖菜多糖,提示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系统的促进作用可能高于羊栖菜多糖。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会对机体造成过氧化损伤,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并引发癌症,机体中产生了一系列抗氧化酶系统用来保护机体,对抗自由基造成的损伤。在羊栖菜硒多糖的体内抗氧化实验中,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氧化酶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这个酶系统中,SOD能够促使超氧阴离子转化为过氧化氢,羊栖菜硒多糖可有效的促进SOD的活力,与阴性组相比,羊栖菜硒多糖低、中、高剂量组均有显着性差异;CAT可以促使过氧化氢转化成水,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体内CAT的活力亦有促进作用,与阴性组相比,羊栖菜硒多糖各剂量组均有显着性差异;GSH亦能够在GSH-PX的作用下与氧自由基反应,将其消除。羊栖菜硒多糖各剂量组对GSH含量的影响与阴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同时羊栖菜硒多糖还能有效地促进GSH-PX的活力,与阴性组相比,羊栖菜硒多糖各剂量组均有显着性差异。羊栖菜硒多糖也能够一定程度的降低S180荷瘤小鼠体内MDA的含量,与阴性组相比,羊栖菜硒多糖高剂量组有显着性差异。与羊栖菜多糖给药组相比,相同剂量的羊栖菜硒多糖给药组S180荷瘤小鼠血清中SOD,GSH,GSH-Px的活力有显着提升。综上所述,羊栖菜硒多糖能够有效地抑制S180荷瘤小鼠肉瘤的生长,并提升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抗氧化系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能在·定程度上降低MDA的含量。由此可见,羊栖菜硒多糖能够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活性来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同时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氧化及抗肿瘤能力要高于羊栖菜多糖。

张学振[9](2008)在《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地的蓝藻水华频繁暴发,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生态灾难,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MC)导致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哺乳动物比鱼类对MC更加敏感,学者们就MC对此两类动物致毒效应差异的原因进行了一些推测:1)鱼类出现肝脏功能衰竭,不同于哺乳类动物的低血量休克以及由此引发的循环系统障碍;2)血液在鱼类肝脏的灌注速率低,仅为哺乳动物的1/4,使得MC转运慢;3)鱼类循环系统不发达,血压低(约为哺乳动物的1/4),对MC更具耐受性。然而,支持上述推测观点的实验性研究工作开展的却并不多。因此,本研究选择鲫和家兔为研究对象,开展腹腔注射MC染毒试验,探讨MC对鱼类和哺乳动物不同的致毒机制。主要从肝脏损伤、血液循环系统障碍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微囊藻毒素对血液循环系统损伤,还设计了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造血机能影响的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染毒及解剖特征腹腔注射MC对鲫染毒48h的LD50为250μg MC-LR/kgBW,而家兔的LD50为33μg MC-LRe/kgBW。对鲫以200,50μg MC-LR/kgBW剂量染毒,对家兔以50,12.5μgMC-LR/kgBW剂量染毒。于注射后1,3,12,24,48h取样。高剂量组鲫从12h开始出现大量腹水,且腹水中具有血液成分,RBC达(5.46±1.51)×104cells/μL,腹水中红细胞肿胀变形、细胞膜破裂、细胞核游离。而家兔并未出现腹水现象。2.肝脏损伤检测动物血清中肝脏损伤有关的酶学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乳酸脱氢酶(LDH),染毒后两类动物血清酶活性变化迅速,显着增加。两类动物抗氧化系统抵御活性氧(ROS)的响应机制不同。鲫在被MC染毒后,相关抗氧化酶(如SOD、CAT、GPx和GR等)活性在试验前半段(1-3h)出现升高的变化,而后半段(12-48h)时间里呈现持续下降。高剂量组鲫GPx活性在染毒1h即显着增加,比对照组水平增加了15.64±4.15%,而SOD、CAT酶活性在染毒后3h达峰值,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33.46±8.97%和68.38±12.47%。LPO水平在试验前半段时间里与对照组无显着变化,试验后期出现显着的升高。家兔抗氧化酶从试验一开始便持续走低,高剂量组家兔染毒后1h时肝脏SOD、CAT、GPx和GR等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40.47±8.15%、35.33±6.75%、41.67±10.23%和76.58±13.46%。LPO水平从1h即开始大幅上升直至试验结束。3.血液循环系统障碍两个剂量组鲫和低剂量组家兔随着肝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而出现循环血量的显着下降,组织器官血管渗漏及由此产生的血量下降是导致动物贫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染毒鲫肝脏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显着增强,高剂量组鲫在染毒后1h时即显着增加118.18±12.39%。染毒鲫循环血量显着降低,高剂量组鲫染毒48h时比对照组水平下降了55.45±4.50%。染毒家兔出现肝脏组织内毛细血管通透性显着增加的现象,高剂量组家兔3h时较对照组增加了152.63±8.53%。高剂量组家兔在MC染毒后,循环血量并无显着变化,而低剂量组家兔循环血量则在3-48h的时间里逐渐降低,直至48h的最低值,降幅达19.20±2.21%。染毒动物出现血压下降,但是鲫出现心率代偿性升高调节,而家兔则不能。染毒鲫平均动脉压(MAP)、平均舒张压(MDP)以及平均收缩压(MAP)等指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显着降低,高剂量组鲫1h的MAP值比对照组水平下降了60.99±4.38%;血压下降具有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染毒鲫出现心率(HR)显着升高,高剂量组鲫在染毒后1h即开始出现心率的显着上升至最高值,比对照组增加了120.78±11.25%,而后的3-24h时间里,虽然心率仍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但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直至48h时的最低值,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别。染毒家兔也出现血压下降的变化。高剂量组家兔在2h 30 min时的MAP仅为初始血压值的30.02±5.78%,家兔的生命体征微弱,濒临死亡。低剂量组家兔心率与对照组并无显着性差异,高剂量组家兔心率在3h时极显着地低于对照组心率(下降36.68±6.73%)。4.贫血与造血器官损伤染毒动物在试验后半段时间(24-48h)均呈现贫血症状,主要造血器官发生病理性损伤。鲫呈现RBC、Hb、Ht等指标的显着下降,高剂量组的上述三个指标在48h时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58.48±8.78%、55.79±7.54%和56.86±8.32%,呈现出明显的贫血现象;而MCV、MCH、MCHC等红细胞参数并无显着变化,表明鲫的贫血为正常红血球的贫血(normocytic anemia),Hb的显着降低说明并未出现溶血。鲫的主要造血器官肾脏、肝脏均发生显着的病理变化。低剂量染毒组家兔也具有RBC、Hb、Ht等血象指标的显着下降,48h时的上述指标仅为对照组的62.71±8.31%、81.03±11.76%、72.22±9.46%,也具有显着贫血症状(normocyticanemia)。对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进行超显微观察,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骨髓细胞具有显着的病理变化,染色质异常凝集,呈月牙形或半圆形变化、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等。5.微囊藻毒素对哺乳动物造血机能的影响本研究还开展了MC对家兔造血机能影响的探索性试验,因为迄今尚未见MC对动物造血机能影响的研究。连续注射MC至14d时血象指标如RBC、Hb、Ht等显着降低说明家兔出现贫血现象。造血生长因子显着下降,14d时EPO、IL-3、IL-6的三种正性造血生长因子水平仅为对照组的57.59±5.50%、51.63±6.38%和68.59±7.91%,表明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能力受到抑制。MTT法测定骨髓细胞增殖能力随着染毒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14d时家兔骨髓细胞增殖能力极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仅为对照组水平的69.23±8.56%,表明骨髓细胞增殖、分化能力受到损伤。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显着升高,14d时的微核率为对照组的3.9倍。透射电镜对骨髓的病理观察表明,骨髓细胞具有典型的凋亡形态特征,细胞核形状不规则,染色质呈月牙形或半圆形,并且异常凝集,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上述研究结果表明MC染毒能够导致哺乳动物主要造血器官-骨髓的损伤,导致动物造血机能的减退。

吴斌,黄辉[10](2003)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LPO含量和SOD活性的分析》文中提出

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SOD、LPO含量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SOD、LPO含量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1.2.1 实验药物
        1.2.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造模方法
        2.2 标本采集
        2.3 观察指标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2.4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3.6 肝功能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第四部分 讨论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三草愈疡汤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临床观察及基于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脱落和剔除标准
    (三) 样本量估计
    (四) 伦理原则
    (五) 实验资料
        1. 实验试剂
        2. 实验器材
二、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案
        1. 化疗方案
        2. 常规口腔护理
        3. 试验组治疗方案
        4. 对照组治疗方案
    (二) 临床观察指标
        1 一般指标
        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临床疗效评价
        3. 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
        4. 口腔情况评估
        5. 药物安全性评估
    (三) 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1. 血标本留取及存储
        2. 试剂配制
        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定
        4.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测定
        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6. 脂质过氧化物(LPO)测定
        7. 丙二醛(MDA)测定
    (四) 统计学方法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
        1. 两组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比较
        2. 两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比较
        3. 烟酒史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发生关系
        4. 药物安全性
    (二) 临床观察比较
        1. 两组中医临床症状积分的临床疗效评价比较
        2. 两组口腔黏膜炎NCI分级比较
        3. 两组口腔情况评估比较
    (三) 氧化应激比较
        1. 两组用药前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2. 两组用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3. 两组用药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四、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研究
        2. 现代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治疗
    (二) 祖国传统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的认识
        1. 祖国传统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研究
        2.祖国传统医学对于化疗性口腔黏膜炎治疗
    (三) 三草愈疡汤研究
        1. 三草愈疡汤临床疗效研究
        2. 三草愈疡汤网络药理学研究
        3. 三草愈疡汤抗氧化应激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化疗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虎耳草属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1.1 虎耳草属药材中活性物质的分离及成分分析
        1.1.2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临床应用
        1.3.2.1 治疗中耳炎
        1.1.2.2 治疗牙患
        1.1.2.3 治疗慢性气管炎
        1.1.2.4 治疗前列腺增生
        1.1.2.5 治疗荨麻疹
        1.1.3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的药理作用
        1.1.3.1 抗炎症作用
        1.1.3.2 抑菌作用
        1.1.3.3 治疗增生类疾病
        1.1.3.4 保肝护肝功能
        1.1.3.5 抗肿瘤作用
        1.1.4 虎耳草属常用藏药研究展望
    1.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2.1 中药治疗肿瘤的机理
        1.2.1.1 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细胞毒理作用
        1.2.1.2 对恶性肿瘤细胞程序调亡的作用
        1.2.1.3 对肿瘤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
        1.2.1.4 对恶性肿瘤细胞原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调控
        1.2.1.5 对恶性肿瘤宿主免疫功能的影响
        1.2.1.6 对恶性肿瘤的抑制和抗转移作用
        1.2.1.7 对恶性肿瘤的反突变作用
        1.2.1.8 对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1.2.1.9 对肿瘤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
        1.2.2 中药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应用研究
        1.2.2.1 活血化瘀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2 扶正固本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3 清热解毒药物的实验研究
        1.2.2.4 单复方和验方的实验研究
        1.2.2.5 中药预防肝癌的实验研究
        1.2.3 中西医结合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1.2.3.1 外科手术结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2 化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3 放疗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1.2.3.4 中药介入疗法治疗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
        2.1.4.1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流程
        2.1.4.2 黄酮含量的测定
        2.1.4.3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1.4.4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提取的正交试验
        2.1.5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提取
        2.1.6 黄酮纯度的计算
        2.1.7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
        2.1.7.1 树脂的预处理
        2.1.7.2 树脂的筛选
        2.1.7.3 静态吸附平衡时间考察
        2.1.7.4 静态解吸平衡时间的考察
        2.1.7.5 静态吸附上样液浓度的考察
        2.1.7.6 静态吸附洗脱液浓度的考察
        2.1.7.7 静态吸附上样液pH的考察
        2.1.7.8 NKA-Ⅱ大孔吸附树脂动态洗脱曲线的考察
        2.1.7.9 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纯化效果的考察
    2.2 结果
        2.2.1 芦丁标准曲线的建立
        2.2.2 料液比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3 乙醇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4 乙醇浸提次数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5 乙醇浸提时间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6 提取温度对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率的影响
        2.2.7 正交试验对甘青虎耳草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
        2.2.8 最佳提取工艺参数验证结果
        2.2.9 树脂筛选的结果
        2.2.10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平衡时间
        2.2.11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平衡时间
        2.2.12 上样液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3 洗脱剂浓度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静态解吸的影响
        2.2.14 上样液PH对甘青虎耳草黄酮静态吸附的影响
        2.2.15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动态洗脱曲线
        2.2.16 NKA-Ⅱ大孔树脂对甘青虎耳草黄酮乙酸乙酯部分的纯化效果
    2.3 讨论
第三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外抑瘤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相关试剂的配制
        3.1.4 主要仪器
        3.1.5 不同浓度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3.1.6 H22细胞的培养
        3.1.7 胎盼蓝染色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致死率
        3.1.8 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抑制率
        3.1.9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H22细胞的观察
        3.1.10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1.11 H22细胞凋亡率的检测
        3.1.12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3.2.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的影响
        3.2.3 H22细胞的基因组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3.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H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甘青虎耳草黄酮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株
        4.1.2 动物
        4.1.3 甘青虎耳草黄酮的制备
        4.1.4 试剂
        4.1.5 仪器
        4.1.6 甘青虎耳草黄酮急性毒性试验
        4.1.7 小鼠H22肝癌细胞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
        4.1.8 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4.1.9 小鼠抑瘤率和脏器指数的测定
        4.1.10 生命体征观察
        4.1.11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的测定
        4.1.12 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1.13 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的测定
        4.1.14 小鼠肝癌的病理学检测
        4.1.15 生存时间观察
        4.1.16 统计学处理
    4.2 结果
        4.2.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2.2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H22肝瘤的抑瘤效果
        4.2.3 一般状况观察
        4.2.4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癌诊断指示酶的影响
        4.2.5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4.2.6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肝组织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4.2.7 小鼠生存率分析
        4.2.8 甘青虎耳草黄酮对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和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4.2.9 甘青虎耳草总黄酮对H22肝癌小鼠肝组织形态的影响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4)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二氢杨梅素
        1.1.1 二氢杨梅素的研究进展
        1.1.2 二氢杨梅素的药理作用
        1.1.3 二氢杨梅素在畜牧业中的研究现状
    1.2 内毒素的研究概况
        1.2.1 禽革兰氏阴性菌研究概述
        1.2.2 内毒素的结构
        1.2.3 致病机理
    1.3 内毒素导致的肝损伤
        1.3.1 内毒素与炎症
        1.3.2 内毒素与肝损伤
    1.4 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和药品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1.5 动物饲养管理
    2.2 试验方法
        2.2.1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2.2.2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2.2.3 RT-PCR法分析炎症因子m RNA的表达水平
        2.2.4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1.1 鸡原代肝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3.1.2 内毒素诱导鸡原代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复制
        3.1.3 不同浓度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3.1.4 二氢杨梅素干预鸡原代肝细胞损伤的有效浓度筛选
        3.1.5 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中AST、ALT及 LDH活性的影响
        3.1.6 二氢杨梅素对鸡原代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1.7 二氢杨梅素作用下鸡原代肝细胞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3.2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3.2.1 内毒素诱导雏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
        3.2.2 二氢杨梅素对雏鸡血清中ALT、AST和 LDH活性的影响
        3.2.3 二氢杨梅素对雏鸡肝脏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2.4 二氢杨梅素作用下雏鸡肝脏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3.2.5 雏鸡肝脏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4 讨论
    4.1 内毒素诱导的鸡肝损伤模型的复制
    4.2 二氢杨梅素在内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抗氧化作用
    4.3 二氢杨梅素在内毒素诱导的肝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
    4.4 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及研究
        1.1 中医对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中医对肝硬化证型的研究
        1.4 中医药治疗的现代研究
        1.4.1 单味中药及中药提取物
        1.4.2 中药方剂及复方
    2 现代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研究
        2.1 流行病学
        2.2 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机
        2.3 乙肝肝硬化的治疗
        2.3.1 抗病毒治疗
        2.3.2 抗肝纤维化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3.1 疗效指标
        2.3.2 安全性观察
        2.4 疗效判定标准
        2.4.1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
        2.4.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基线比较
        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3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水平变化
        4.4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水平变化
        4.5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脏硬度值的变化
        4.6 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
        4.7 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病毒学应答情况
        4.8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变化
        4.9 安全性观察
    5 讨论
        5.1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硬化的理论依据
        5.1.1 肝体阴而用阳
        5.1.2 肝体阴而用阳与肝硬化的关系
        5.1.3 治疗肝硬化,重在肝的体阴而用阳
        5.2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组成及分析
        5.2.1 柔肝化纤颗粒药物分析
        5.2.2 柔肝化纤颗粒中药物的现代研究
        5.3 柔肝化纤颗粒治疗肝病的临床应用
        5.4 氧化应激对肝病的影响
        5.5 研究结果分析
    6 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抗氧化和降血脂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黑木耳概述
        1.1.1 黑木耳种属
        1.1.2 黑木耳分布
        1.1.3 黑木耳的营养成分
    1.2 食用菌多糖
        1.2.1 食用菌多糖的简介
        1.2.2 多糖生物活性
        1.2.2.1 抗氧化
        1.2.2.2 抗炎症
        1.2.2.3 抗衰老
        1.2.2.4 降血糖
        1.2.2.5 降血脂
        1.2.2.6 抗肿瘤
        1.2.2.7 免疫调节
        1.2.2.8 抗疲劳
        1.2.3 食用菌多糖提取
        1.2.3.1 机械法
        1.2.3.2 非机械法
        1.2.3.3 溶剂浸提法
        1.2.4 食用菌多糖分离纯化
        1.2.4.1 去蛋白
        1.2.4.2 脱色素
        1.2.4.3 去除无机盐
        1.2.4.4 多糖的纯化
    1.3 高脂血症
        1.3.1 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
        1.3.1.1 高脂血症与高血压
        1.3.1.2 高脂血症与糖尿病
        1.3.1.3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
        1.3.2 高脂血症的诱因
        1.3.2.1 饮食因素
        1.3.2.2 生活习惯
        1.3.2.3 年龄和性别因素
        1.3.2.4 遗传因素
        1.3.3 高脂血症的治疗
        1.3.3.1 药物治疗
        1.3.3.2 透析疗法
        1.3.3.3 外科手术治疗
        1.3.3.4 基因治疗
    1.4 菌糠研究概况
        1.4.1 食用菌菌糠
        1.4.2 食用菌菌糠的利用情况
        1.4.2.1 循环利用菌糠栽培食用菌
        1.4.2.2 用作禽畜饲料
        1.4.2.3 用作有机肥料
        1.4.2.4 用作沼气生产
        1.4.2.5 用作土壤改良剂和修复剂
        1.4.2.6 用作吸附剂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黑木耳菌糠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3.1.1 黑木耳菌糠多糖的制备
        2.3.1.2 黑木耳菌糠多糖含量测定
        2.3.2 RPS的分离纯化
        2.3.2.1 脱蛋白
        2.3.2.2 去色素
        2.3.3 黑木耳菌糠多糖的结构分析
        2.3.3.1 多糖分子量测定
        2.3.3.2 红外光谱扫描分析
        2.3.3.3 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2.3.4 黑木耳菌糠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4.1 还原力
        2.3.4.2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
        2.3.4.3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2.3.5 动物试验
        2.3.5.1 毒性试验
        2.3.5.2 动物试验设计
        2.3.5.3 指标检测
        2.3.6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RPS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3.1.1 RPS的还原力
        3.1.2 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3.1.3 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
    3.2 RPS体内抗氧化、降血脂活性
        3.2.1 毒性试验
        3.2.2 RPS对高脂血症小鼠体重和肝损伤的影响
        3.2.3 RPS对高脂血症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3.2.3.1 RPS对肝脏SOD活性的影响
        3.2.3.2 RPS对肝脏GSH-Px活性的影响
        3.2.3.3 RPS对肝脏CAT活性的影响
        3.2.3.4 RPS对肝脏T-AOC活性的影响
        3.2.4 RPS对高脂血症小鼠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3.2.4.1 RPS对肝脏LPO活性的影响
        3.2.4.2 RPS对肝脏MDA活性的影响
        3.2.5 RPS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5.1 RPS对血清ALT、AST和 ALP活性的影响
        3.2.5.2 RPS对血清HDL-C和 LDL-C含量的影响
        3.2.5.3 RPS对血清TG和 TC含量的影响
        3.2.5.4 RPS对血清LEP含量的影响
        3.2.5.5 RPS对血清INS和 ADPN含量的影响
        3.2.5.6 RPS对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的影响
        3.2.6 RPS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损伤修复的影响
    3.3 RPS的结构分析
        3.3.1 RPS的分子量分析
        3.3.2 RPS的红外光谱分析
        3.3.3 RPS的核磁共振分析
4 讨论
    4.1 RPS体外抗氧化活性分析
    4.2 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
    4.3 RPS保护肝脏的功效
    4.4 RPS与氧化应激
    4.5 RPS与脂质代谢
    4.6 RPS与胰岛素抵抗
    4.7 RPS结构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7)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原发性肝癌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gIG对DOX所致小鼠肝脏、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MgIG联合不同保肝药对精准TACE所致ALI的保护效果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原发性肝癌常规TACE与精准TACE所致急性肝损伤效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原发性肝癌多学科联合治疗概况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肿瘤的概述
        1.1.1 肿瘤的形成因素
        1.1.2 常见癌症及其临床表现
        1.1.3 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2 多糖和硒多糖的研究现状
        1.2.1 多糖药理作用
        1.2.2 硒多糖的药理作用
    1.3 羊栖菜的研究进展
        1.3.1 羊栖菜的活性成分
    1.4 羊栖菜多糖概述
        1.4.1 羊栖菜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4.2 羊栖菜多糖的免疫促进作用
        1.4.3 羊栖菜多糖的抗氧化作用
        1.4.4 羊栖菜多糖的抗病毒作用
        1.4.5 羊栖菜多糖的降血脂血糖作用
        1.4.6 羊栖菜多糖抗凝血作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的瘤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抑瘤率的影响
        2.3.2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血清SOD活力的影响
        3.3.2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血清CAT活力的影响
        3.3.3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血清GSH含量的影响
        3.3.4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血清GSH-PX活力的影响
        3.3.5 羊栖菜硒多糖对S_(180)荷瘤小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1 水体富营养化
        2 蓝藻水华
        2.1 蓝藻水华的形成
        2.2 蓝藻水华的危害
        3 蓝藻毒素
        3.1 肝毒素
        3.2 神经毒素
        3.3 其它毒素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况
        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2 微囊藻毒素的理化性质
        3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4 微囊藻毒素的降解
        5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制
    第三节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致毒效应研究
        1 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分布和累积
        2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生态毒理学效应
        3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致毒的病理观察
        4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的氧化损伤
        5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致毒的生化效应
    第四节 微囊藻毒素对哺乳动物的致毒效应
        1 微囊藻毒素对哺乳动物的肝毒性研究
        2 微囊藻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其它毒性研究
        3 关于微囊藻毒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第五节 课题立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对鲫的急性毒性研究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对鲫致毒的行为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微囊藻毒素制备与检测
        2.2 试验鱼
        2.3 LD_(50)的测定
        2.4 染毒与采样
        2.5 死亡率及行为观察
        2.6 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2.7 腹水标本制备和细胞病理检测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LD_(50)和死亡率
        3.2 呼吸频率变化
        3.3 异常游动行为
        3.4 解剖特征
        3.5 腹水细胞病理观察
        4 讨论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鲫肝脏的损伤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鱼
        2.2 染毒
        2.3 血样采集
        2.4 肝组织匀浆的制备
        2.5 肝脏显微结构样品制备与观察
        2.6 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2.7 肝组织抗氧化系统指标的测定
        2.7.1 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2.7.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2.7.3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的测定
        2.7.4 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测定
        2.7.5 脂质过氧化(LPO)的测定
        2.7.6 肝组织匀浆蛋白含量测定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肝脏系数变化
        3.2 肝脏的病理观察
        3.3 血清酶学指标变化
        3.4 血浆生化指标变化
        3.5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3.6 脂质过氧化(LPO)的变化
        4 讨论
        4.1 微囊藻毒素对鲫肝脏系数的影响
        4.2 微囊藻毒素对鲫肝脏的病理损伤
        4.3 微囊藻毒素对鲫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 微囊藻毒素对鲫肝脏氧化损伤
    第三节 微囊藻毒素对鲫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
        2.2 染毒
        2.3 外周血象指标测定
        2.4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2.5 肾脏显微结构样品制备与观察
        2.6 生物信号采集系统
        2.7 血压和心率数据的采集
        2.8 主动脉血压的测定
        2.9 循环血量的测定
        2.10 肝脏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外周血象指标的变化
        3.2 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 肾脏的病理观察
        3.4 动脉血压的变化
        3.5 心率变化
        3.6 循环血量变化
        3.7 肝脏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
        4 讨论
        4.1 微囊藻毒素对鲫血致贫血的毒性效应
        4.2 微囊藻毒素对鲫血液循环系统的损伤
第三章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的急性毒性研究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致毒的行为观察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LD_(50)的测定
        2.3 染毒与采样
        2.4 死亡率及行为观察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肝脏的损伤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染毒
        2.3 血液采样
        2.4 肝组织采样及匀浆制备
        2.5 血清酶学指标的测定
        2.6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7 肝脏脂质过氧化(LPO)含量的测定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3.2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3 脂质过氧化(LPO)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血液循环系统的损伤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染毒及采样
        2.3 血液采集及血象指标测定
        2.4 骨髓电镜观察样品制备
        2.5 动脉血压的测定
        2.6 血压和心率数据的采集
        2.7 循环血量测定
        2.8 肝脏毛细血管通透性测定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血象指标的变化
        3.2 骨髓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3.3 动脉血压的变化
        3.4 心率的变化
        3.5 循环血量的变化
        3.6 肝脏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
        4 讨论
        4.1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致贫血的毒性效应
        4.2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骨髓细胞的损伤
        4.3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血液循环系统的损伤
第四章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的亚急性试验
    第一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的肝脏损伤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动物染毒与采样
        2.3 血清样品及肝组织匀浆的制备
        2.4 血清酶、肝脏抗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产物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3.2 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3.3 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二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血象指标及造血生长因子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染毒
        2.2 血样采集与血清样品制备
        2.3 外周血象指标测定
        2.4 血清造血生长因子浓度测定
        2.4.1 EPO浓度测定
        2.4.2 IL-3和IL-6浓度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外周血象指标的变化
        3.2 血清造血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
        4 讨论
    第三节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骨髓细胞的损伤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仪器
        2.2 骨髓细胞样品制备
        2.3 MTT法测定骨髓细胞增殖
        2.4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观察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骨髓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2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变化
        3.3 骨髓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4 讨论
第五章 研究小结及展望
    1 小结
        1.1 LD_(50)和行为观察
        1.2 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1.3 肝脏的氧化损伤
        1.4 染毒动物贫血与主要造血器官的损伤
        1.5 循环血量的下降与贫血
        1.6 血压及心率变化
        1.7 染毒动物死亡原因分析
        1.8 微囊藻毒素对家兔造血机能的影响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LPO含量和SOD活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SOD、LPO含量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三草愈疡汤防治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后口腔黏膜炎临床观察及基于氧化应激作用机制研究[D]. 程淼.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藏药甘青虎耳草黄酮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崔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4]二氢杨梅素对内毒素诱导鸡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郝蓓莉.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肝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D]. 聂琨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黑木耳菌糠多糖的抗氧化和降血脂活性分析[D]. 杨启航.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所致急性肝损伤机制及保肝研究[D]. 武中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8]羊栖菜硒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抑瘤作用及血清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D]. 秦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9]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D]. 张学振.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1)
  • [10]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LPO含量和SOD活性的分析[J]. 吴斌,黄辉. 疾病控制杂志, 2003(05)

标签:;  ;  ;  ;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SOD和LPO水平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