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引种研究

大白菜引种研究

一、大百脉根草地麦库引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芳[1](2018)在《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饲用性能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脉根既可作优良饲草,也可作草坪植物和生态草,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高产、优质百脉根种质资源的筛选与选育是提高其利用价值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里奥(Lotus corniculatus L.cv.’Leo’)、迈瑞佰(Lotus corniculatus L.cv.’Mirabal’)、佐治亚(Lotus corniculatus L.cv.’Georgia’)为对照(分别记作CKL、CKM、CKG),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引进到河西走廊地区(武威黄羊镇)的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产量性状、营养价值及光合生理参数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相关性分析及通径分析对百脉根种质材料的饲用性能及光合生理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筛选出高产优质的百脉根种质材料,为今后百脉根优良种质资源的推广种植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的绝对株高分布于36.00-84.00 cm,鲜草产量的变化范围为6516.04-55374.60 kg·hm-2,干草产量分布在1628.75-10407.61 kg·hm-2,再生速度分布在0.38-2.19 cm·d-1,再生强度分布在0.60-5.72 g·m-2·d-1。根据干草产量、绝对株高、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4个产量性状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第I类为产量性状较好的12份材料及对照材料迈瑞佰(CKM),包括Zxy06p-2338(X11)、Zxy06p-2376(X12)、Zxy08p-4693(X23)等;第II类为产量性状中等的38份材料及对照材料里奥(CKL)、佐治亚(CKG),包括Zxy06p-1648(X2)、Zxy06p-2228(X9)、Zxy08p-4779(X26)等;第III类为产量性状较差的11份材料,包括Zxy06p-2116(X6)、Zxy06p-2287(X10)、Zxy08p-5019(X30)等。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干草产量与株高、再生速度、再生强度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9,0.47,0.49。2.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的磷含量变异最明显,变异系数最大,为12.96%;钙含量、相对饲喂价值和粗蛋白含量的变异较明显,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1.66%、10.47%、9.13%;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65%、8.07%、6.33%,变异明显;干物质含量的变异最不明显,仅为0.35%。根据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其中综合营养价值最高的材料为Zxy09p-5647(X41);营养价值较高的百脉根种质材料共有4份及对照材料佐治亚(CKG),分别为Zxy08p-4687(X22)、Zxy08p-5070(X32)、Zxy09p-5809(X44)、Zxy09p-6485(X60);营养价值中等的百脉根种质材料有38份及对照材料迈瑞佰(CKM),里奥(CKL),占总数的62.30%,包含Zxy06p-1775(X4)、Zxy09p-5991(X45)、Zxy06p-2663(X14)、Zxy09p-6275(X48)、Zxy08p-4892(X27)等;营养价值较差的百脉根种质材料有18份,占总数的29.51%,比如Zxy06p-1608(X1)、Zxy08p-4768(X25)、Zxy08p-5019(X30)、Zxy09p-5694(X43)、Zxy09p-6268(X47)等。3.通过光合参数权重值,聚类分析将61份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可划分为3类,第I类包含Zxy06p-1648(X2)、Zxy08p-4693(X23)、Zxy09p-5642(X40)等12份种质材料,光合性能较优,其中排在前5位分别为Zxy08p-4693(X23)、Zxy06p-2376(X12)、Zxy09p-5642(X40)、Zxy09p-6464(X57)、Zxy09p-6300(X49);第II类包含Zxy06p-2205(X8)、Zxy08p-4916(X28)、Zxy09p-6365(X52)等26份材料及对照佐治亚(CKG)、迈瑞佰(CKM),光合性能中等;第III类包括Zxy06p-2287(X10)、Zxy08p-4528(X16)、Zxy09p-5809(X44)等20份材料及对照里奥(CKL),光合性能差。4.通过简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67;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胞间CO2浓度与气孔导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气孔限制值与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其余光合参数对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速率的直接作用依次为气孔导度(P=1.06)>气孔限制值(P=1.00)>胞间CO2浓度(P=0.56)>水分利用率(P=0.51)>蒸腾速率(P=0.43)。综上所述,对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的是气孔导度,其次是气孔限制值。5.供试百脉根种质材料的生产性能与各光合参数简单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干草产量与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最高,为0.71,且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0.93)。百脉根种质材料株高与光合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61。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和气孔限制值对百脉根种质材料干草产量的直接效应或间接效应均较小。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品质特性与各光合参数的相关性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综合来看,光合速率是影响百脉根干草产量、株高的关键因素。6.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引进的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产量特性、营养品质特性和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1类群的综合性状较好,共有14份百脉根种质材料和对照材料迈瑞佰(CKM)、佐治亚(CKG),包括Zxy06p-1648(X2)、Zxy06p-1785(X5)、Zxy08p-4693(X23)、Zxy08p-4892(X27)、Zxy09p-5809(X44)、Zxy09p-6368(X53)等;第2类群的综合性状中等,共有38份百脉根种质材料及对照材料里奥(CKL),包括Zxy06p-1775(X4)、Zxy06p-2205(X8)、Zxy08p-4687(X22)、Zxy08p-5365(X34)、Zxy09p-5647(X41)、Zxy09p-6471(X58)等;第3类群的综合性状较差,共有9份百脉根种质材料,分别为Zxy08p-4589(X19)、Zxy08p-4779(X26)、Zxy08p-5019(X30)、Zxy09p-5991(X45)、Zxy09p-6019(X46)、Zxy09p-6339(X50)、Zxy09p-6358(X51)、Zxy09p-6401(X54)、Zxy09p-6478(X59)。

张本瑜,师尚礼[2](2016)在《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为挖掘利用优质百脉根种质资源,促进其育种工作,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分析两种方法,对引进的69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69份材料各具特点,差异明显,类型广泛。单株重变异系数最大,为57.58%,变异明显;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仅为6.92%。通过主成分分析,从9个农艺性状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即草产量、生育期(成熟)和千粒重,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7.468%。利用这3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69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划分为三大类群。第Ⅰ类群属晚熟半匍匐中产型材料,第Ⅱ类群属早熟匍匐低产型材料,第Ⅲ类群属中熟直立高产型材料。结果表明,第Ⅲ类群材料综合产量性状最好。

张本瑜[3](2016)在《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文中提出百脉根种质资源丰富,不仅是优良的蛋白质饲草,还是观赏性较好的草坪地被植物和水土保持及改良土壤的生态草,综合利用价值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筛选和选育适应性强且优质高产的百脉根品种成为提高其利用价值的重要途径。本试验以已登记的3份百脉根材料,里奥(Lotus corniculatus L.’Leo’)、迈瑞伯(Lotus corniculatus L.cv.’Mirabal’)、佐治亚(Lotus corniculatus L.’Georgia’)为对照,对引进的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在西北绿洲的适应性及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观察,并对其产量及营养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聚类分析对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对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不同性状表现和生产需要的种质材料,为今后大范围的推广、种植及优质百脉根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西北绿洲(武威黄羊镇),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除Zxy06p-1738、Zxy06p-1748和Zxy06p-1813不能返青;Zxy09p-5822越冬率较低,仅45.45%,越冬后的材料不能正常生长;Zxy08p-4706返青后一直处于营养生长状态而不能开花;Zxy08p-4843、Zxy08p-4868、Zxy08p-5397、Zxy08p-5402、Zxy08p-5484、Zxy09p-5778及Zxy09p-6170均能开花但不结荚,其余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均能正常生长完成生育期。2.返青期集中在4月中旬,成熟期分散于7月初8月初;生育期82114d;生长高度39.0072.10cm;分枝数1075个/株;节间长3.4010.00cm;节间数1114节;叶长1.402.90cm,叶宽0.651.90cm;平均生长速度为1.24cm/d,生长速度变异系数仅11.87%,变异最不明显;直立性系数变异也不明显,变异系数为18.03%,平均直立性系数为67.00%;单株重为39.001225.70g,变异系数达58.04%,变异最明显;鲜草产量为3120.0081713.33 kg/hm2,变异系数为54.65%,变异明显;干草产量为709.67016758.52kg/hm2,变异系数为51.97%,变异明显;叶茎比为0.382.08,变异系数为39.40%,变异较明显;干鲜比为0.140.34,变异系数为15.81%,变异不明显;每花序荚果数2.005.00个,平均3.05个;每荚种子数9.0035.00粒,平均17.09粒;千粒重1.211.91g,平均为1.34g。3.采用简单相关性分析法对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单株产量、株高及分枝数,干草产量与单株产量、株高及分枝数,单株产量与分枝数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千粒重与每花序小荚果数、每荚种子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能完成生育期的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成3个类群。第1类群共29种质材料,包括zxy06p-1608、zxy06p-1648及zxy06p-1687等,属中熟匍匐快速生长型中等草产量材料,直立性系数小,匍匐程度较大,盖度较大,可作为景观地被植物材料;第2类群共24份种质材料,包括zxy06p-2663、zxy08p-4719及zxy08p-4768等,属晚熟直立慢速生长型种质材料,牧草产量低;第3类群共8份种质材料,包括zxy06p-2205、zxy06p-2228、zxy06p-2287、zxy06p-2666、zxy08p-4693、zxy09p-5809、zxy09p-6365和zxy06p-2376,属早熟半匍匐中速生长型种质材料,草产量高,但生育期短。4.对能完成生育期的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营养价值指标权重:干物质(0.260)、粗灰分(0.229)、粗蛋白(0.191)、酸性洗涤纤维(0.182)、中性洗涤纤维(0.138),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及聚类分析,将61份种质材料分为3类,第1类为营养价值高的10份种质材料,包括zxy09p-6485、zxy08p-4916、zxy08p-4768、zxy08p-5053、zxy06p-2153、zxy09p-6275、zxy09p-6408、zxy06p-1648、zxy09p-6401和zxy09p-5642,其中最高的为zxy09p-6485,其相对饲喂价值也最高,达195.24,粗蛋白的含量最高,达23.02%,zxy08p-5053、zxy08p-4916的营养价值次之,但其相对饲喂价值排名分别为第10名、第2名;第2类为营养价值中等的33份材料,包括zxy09p-5991、zxy08p-4687、zxy08p-4589等;第3类为营养价值低的18材料,包括zxy09p-5647、zxy06p-2666、zxy09p-6368等,最低的为zxy06p-2666,其相对饲喂价值也最小,仅57.21。5.俄罗斯百脉根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呈现多态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分析评价引进的能完成生育期的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生产性能,结果表明:zxy08p-4916为第1等级,综合性状好,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高,相对饲喂价值高。第2等级共8份材料,综合性状良好,包括zxy09p-6485、zxy09p-6268、zxy06p-2376、zxy06p-2205、zxy06p-1648、zxy06p-2153、zxy06p-2287及zxy08p-4589。第3等级共31份材料,可视为一般种质材料,包括zxy08p-4693zxy09p-5642、zxy08p-4687等;第4等级共21份材料,综合性状较差,包括zxy09p-6478、Zxy09p-6365及Zxy08p-5019等。

马婧[4](2012)在《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表达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是原产于我国的一种蓼科(Polygonaceae)荞麦属(Fagopyrum Mill.)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根状茎中活性物质(主要为类黄酮次生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抗肿瘤、抗炎等多种药效学功能,而成为了多种重要的预癌、抗癌药物的主要成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同时也使得金荞麦野生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而濒临灭绝,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植物,这就使野生金荞麦生物活性物的工厂化生产显得十分迫切。多年来,国内外关于金荞麦资源收集、多样性、生理特性、育种、药效学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基于与活性成分合成相关的功能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国内外还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金荞麦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基因(FdLAR、FdDFR、FdCHS、 FdMYBP1)的克隆和功能的初步分析,阐明金荞麦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下一步利用基因工程手段,通过调控野生金荞麦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途径而实现药用活性物质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金荞麦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FdLAR)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采用简并PCR结合RACE技术,从金荞麦中分离得到了一个无色花色素还原酶LAR(leucoanthcyanidin4-reductase,LAR)基因FdLAR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 JN793953).序列分析表明,FdLAR基因cDNA全长1158bp,含有1个1176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无内含子,编码一个长391个aa的蚩白质。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FdLAR基因的编码蛋白与其他已知物种中的LAR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草莓(Fragaria chiloensis,ADP37950.1)的LAR蛋白相似性最高,为75%,而与大戟科的蓖麻(Ricinus communi)的LAR蛋白遗传距离最近。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金荞麦FdLAR蛋白具有植物LAR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在N端具有NADPH结合位点和底物特异结合位点,氨基酸序列中无信号肽,属于亲水性蛋白,可能定位于线粒体基质中,具有酶的典型三级结构特征。构建了FdLAR和F’dDFR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表达菌株Transetta(DE3)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以FdDFR/FdLAR酶催化反应体系为整体,在NADPH存在的反应体系中,测定两种重组蛋白的酶活,结果显示FdDFR/FdLAR体外重组蛋白能够催化起始底物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向下游终产物儿茶素[(+)catechin]转化,具有相应的生物酶活,且具有底物特异性。构建了FdLAR基因的植物超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通过分析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表达水平与类黄酮积累之间的关系,对FdLAR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通过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基因组DNA的PCR检测及荧光定量PCR检测,获得了阳性转基因烟草15株。15株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类黄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T2株最为明显,是野生型的7倍。进一步检测转基因烟草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发现,FdLAR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类黄酮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说明克隆得到的FdLAR基因是金荞麦类黄酮合成途径后期的一个关键基因。(2)金荞麦查尔酮合成酶基因(FdCHS)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根据已在NCBI登录的金荞麦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 CHS)基因FdCHS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其编码框全长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超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Transetta(DE3)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以香豆酰-CoA (4-Coumaroyl-CoA)和丙二酰CoA (Malonyl-CoA)作为底物,测定其酶活,结果显示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正常的生物酶活,能够将其特异底物转化为下游产物。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获得转基因烟草,通过分析转基因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类黄酮积累之间的关系,对FdCHS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获得的11株转基因烟草中,有10株叶片中类黄酮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T3株最为明显,是野生型的3.4倍。而T10株类黄酮含量没有显着提高,进一步检测转基因烟草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发现,FdCHS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类黄酮含量总体上成正相关关系,而T10株中没有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发生了同源基因的共抑制现象。说明FdCHS基因是金荞麦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植株中类黄酮类物质的积累。(3)金荞麦类黄酮的生物合成与金荞麦FdCHS, FdDFR、FdLAR及FdMYBPl基因的表达特征分析研究了金荞麦在不同发育时期各个组织中类黄酮含量和相应组织中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相关的3个重要结构基因FdCHS、FdDFR、FdLAR和1个转录调控因子MYBPl的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荞麦不同组织中的类黄酮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幼苗的营养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类黄酮含量总体情况是叶>根>茎,在生殖生长阶段的总体变化规律为根状茎>花>叶>茎。3个结构基因在金荞麦不同生育期的表达变化趋势却基本保持一致,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表达模式。根据4个基因在茎段中高表达和根状茎中的低表达,对应其茎段中的低类黄酮含量和根状茎中的高类黄酮含量结果推测:金荞麦类黄酮合成和积累的部位存在差异,茎段可能是类黄酮合成的重要部位,但是类黄酮并不同在茎段中持续的大量积累,而是转移至根状茎积累。进一步对生殖生长期不同组织中与类黄酮合成紧密相关的DFR/LAR酶活进行测定,发现茎段中的酶活均高于其他组织,说明其中发生着大量与类黄酮合成相关的酶催化反应,进一步证明了金荞麦类黄酮合成和积累的组织特异性,其类黄酮合成的主要部位是茎段,并向下运输至根状茎大量积累。

张健,蒋安,陈佳,何玮[5](2011)在《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牧草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在海拔640m的重庆市巴南区樵坪试验基地对由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加拿大引进的56个豆科牧草品种和19个禾本科牧草品种进行了野外生长观测和室内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类似于樵坪低山丘陵区生态条件下,适宜的优良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百脉根(马库)、苇状羊茅(法恩)和鸭茅(道森、斯巴达);在大面积种植牧草时,可参考选择这些牧草品种。

崔亚飞[6](2009)在《百脉根早熟品系特征特性的研究及再生体系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早熟品系是从迈瑞伯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cv.Mirabal)中选育的新品系。通过对百脉根早熟品系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产性能以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以期为早熟品系的生产应用及百脉根日后的转基因及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百脉根早熟品系与原始群体相比,早熟品系的自然高度明显低于原始群体的自然高度,早熟品系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之差为18.78cm,而原始群体自然高度与绝对高度之差为5.29cm,表明早熟品系与原始群体相比具有较高的匍匐性。在单株密植栽培条件下,整个生育期内分枝数变化不大,但分枝长度变化很大,对产量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分枝的进一步伸长和草层高度的增加,自然高度极易限制侧枝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最终影响百脉根的单株草产量。早熟品系单株荚果的平均数(211.35个)明显多于原始群体单株荚果的平均数(155.29个),早熟品系单荚种子粒数的平均数(23.96个)高于原始群体单荚种子粒数的平均数(19.97个),由此表明早熟品系能够获得更高的种子产量。2分别对与百脉根早熟品系单株草产量有关的11个性状和对单株种子产量有关的7个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分枝长度(X2)、分枝节间数(X3)、分枝茎粗(X4)、侧枝数(X6)、侧枝长度(X7)、侧枝节间数(X8)、侧枝茎粗(X9)与单株草产量(Y)的作用达到极显着水平,分枝数(X1)、自然高度(X11)与单株草产量的作用达到显着水平,而分枝叶柄长度(X5)、侧枝叶柄长度(X10)则与单株草产量的作用不显着。荚果数/结荚花序(X5)、荚长(X6)、种子粒数/豆荚(X7)、与单株种子产量(Y)的作用达到极显着水平,分枝数(X1)、结荚花序数(X4)与单株种子产量的作用达到显着水平,而花序数(X2)、小花数/花序(X3)则与单株种子产量的作用不显着。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1个性状对草产量的直接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度(1.1216) >分枝节间数(0.3463) >侧枝长度(0.1146) >分枝数(0.1064) >分枝茎粗(0.0846) >侧枝节间数(0.0342)>侧枝茎粗(0.0289) >侧枝数(0.0216) >侧枝叶柄长度(-0.0436) >分枝叶柄长度(-0.0654) >自然高度(-0.7482)。7个性状对种子产量的直接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种子粒数/豆荚(0.4335) >结荚花序数(0.2411) >荚果数/结荚花序(0.2193) >小花数/花序(0.2125)>荚长(0.1369)>分枝数(0.1300)>花序数(-0.2617)。百脉根不同植株间生育期相差很大,即使是同一植株的初花期和终花期相距也很大,种子成熟及不一致,给收种造成困难。百脉根具有较强的裂荚性,随成熟度的提高裂荚性急剧增加,种子损失加大,正常成熟的荚果,其百分率随采种日期推迟而逐渐增加,当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又逐渐减少。本试验的最大峰值是在7月12日采收的荚果,达到64.9%。百脉根种子收获的质与量受到裂荚荚果和成熟荚果数量的制约,当大多数荚果进入黄熟期时收获的种子粒大饱满,千粒重大,产量高,7月12日收获的种子产量最高达536.5公斤.公顷-1,在此之前种子产量随时间的推移由低到高,千粒重由小变大,到7月12日之后由于荚果成熟后自行爆裂弹散出成熟种子,致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随时间的推移而急剧减少,所以最佳收获时期在7月12日左右。百脉根绿熟期的种子的发芽特性虽不及其它成熟期的高,但仍具有相当的种用价值,基于百脉根的强裂荚性,可以考虑适当早收。3再生性是多年生牧草的一个重要特性,大部分多年生牧草在刈割或放牧后能够再生,再生性强弱是生活力强弱的一种表现,也是衡量其经济性能的指标。本实验以百脉根早熟品系单株为试验材料,观测指标有株高、再生速度、再生分枝数、再生强度和单株重,主要对单株的再生性能加以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单株第1茬性状变异很大,以分枝数、单株重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2.07%,22.16%;以株高和生长速度变异系数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5.74%,18.84%。再生性状变异以再生总重、再生分枝数、再生强度变异系数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4.71%,32.55%,24.38%;以再生株高和再生速度变异系数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12.98%,18.75%。各茬的的产草量对全年产草量的贡献以第1茬和第2茬所占比值较高,第1茬58%,第2茬25%,第3茬17%。

张健,黄勇富,蒋安[7](2009)在《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三峡库区的自然条件、农牧业发展及适生牧草现状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适生栽培牧草的区划意见,并对各分区的基本特点、生产方向和适宜栽培的适生草种进行了介绍,为发展人工种草、推动三峡库区草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闫向忠[8](2007)在《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及组培再生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早熟品系是从迈瑞伯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 L.cv.Mirabal)中选育的新品系。通过对百脉根早熟品系的生长发育特性和生产性能以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以期为早熟品系的生产应用及百脉根日后的转基因及其他生物技术的应用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早熟品系在甘肃景泰地区生长发育良好,并能安全越冬,新品系虽源于迈瑞伯,但其生育期(92d)显着缩短于原始群体迈瑞伯(110d)。种子成熟期(19/7)比同期种植的原始群体迈瑞伯(16/8)提前26d,使在温热地区一年收两茬种子有实现的可能。新品系群体在盛花期平均株高为40.20cm、分枝数为68.85个、小花数为7.15个。2早熟品系草群结构分析表明成熟期新品系叶量集中于植株中层。干、鲜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经方差分析均显着高于原始群体迈瑞伯,早熟品系年均鲜草产量为42.593t/hm2,干草产量为10.553 t/hm2,种子产量平均达658.3kg/ hm2,而迈瑞伯年均产鲜草29.490t/hm2,干草7.562 t/hm2,种子产量平均为601.2 kg/ hm2。早熟品系初花期植株粗蛋白质含量为23.90%;各生育期产量和营养物质动态变化表明,新品系的最佳利用期为现蕾至初花期,此时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优的质量。3组培再生体系建立的实验表明,百脉根的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2,4-D1.5 mg·L-1+KT0.5 mg·L-1+蔗糖30g·L-1,愈伤组织诱导率在80%以上。来自不同部位的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以较粗壮的茎尖和子叶部分作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效果较好,诱导率高达84.6%87.4%。激素和蔗糖的浓度对百脉根愈伤组织的出愈率有很大的影响。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入MS+NAA0.1mg·L-1+6-BA1mg·L-1的分化培养基中可分化不定芽,且在蔗糖浓度为20 g·L-1时,产生丛生芽的数目最多。最佳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为MS+NAA0.05mg·L-1,生根数量多且速度快,炼苗和移栽生长良好。

张健[9](2007)在《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三峡库区以丘陵山地为主,幅员面积576万hm2,草地资源十分丰富,现有天然草原面积134万hm2,可利用草原面积119万hm2,分别占幅员面积的23.2%和20.6%。当地多数区县的畜牧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总产值的40%,畜牧养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部分偏远山区,草地畜牧业几乎是当地农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三峡库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北有大巴山地阻挡,雨量充沛,冬季温暖,夏季阳光灿烂,水热条件优良,为牧草种植和发展草地畜牧业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三峡库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规划及重庆市“十一五”草业与草原生态建设规划等,三峡库区既是重庆市发展草食牲畜和全国山羊优势区,又是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但是,三峡库区最低点海拔73.1米,最高点海拔2796.8米,相对高差2723.7米,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在低海拔地区,年均气温17.5~19.0℃,极端最低气温-1.7~9.2℃;在高海拔地区,年均气温在14℃以下,极端最低气温低于-10℃。因此,适生牧草的品种和种植技术完全不同。此外,三峡库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干旱频繁,土壤肥力差,土壤养分供应不足,严重影响牧草生长。在偏远落后地区,以天然草地和本地的野生牧草为主,产量低,品质差,利用期短,难于满足当地草食家畜的饲料需要,极大地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脱贫致富,迫切需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栽培牧草品种繁多、区域性广,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在草场建设时,首先要根据自然条件划分适宜的栽培区域,因地制宜,适草种植。实行牧草种植区划,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还可以避免盲目引种造成失败,为人工种草及牧草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当地草业的发展。所以,按照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合理规划,则是实行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栽培、充分发挥牧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开展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为地方品种驯化、引进品种选育、草业高效利用及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不仅可在当地推广应用,对长江上游其它省(区、市)类似生态条件地区同样具有推广利用价值或指导作用。在三峡库区,海拔高度是气候、土壤、地貌、社会、经济、种植和农牧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在三峡库区高、中、低海拔建立牧草引种观测试验点,对国内外引进的约150个牧草品种进行了多年多点的适应性试验研究,包括牧草的生育期、产量、主要营养成分、生长高度、抗逆性及适口性等,初步筛选出比较适生的牧草品种24个。然后,调查研究三峡库区的自然、社会和生态条件,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域进行合理分区。在不同区域内,以上述引种试验初步筛选出的优良牧草品种为材料,研究它们在不同区域内的栽培利用模式。最后,选择三峡库区大面积种植、典型且具有代表性的三种适生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为对象,研究了施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牧草的科学种植、合理施肥、高产优质和发展三峡库区的牧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为此,论文作者研究了三峡库区牧草品种的适应性、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牧草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以及三种主推牧草——扁穗牛鞭草、紫花苜蓿和巫溪红三叶的平衡施肥技术等。结果表明:(1)在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阿尔冈金、德福)、红三叶(瑞文德)、百脉根、狼尾草、饲用高粱(大力士)、苇状羊茅(多维)和鸭茅(大拿);在类似于巴南区樵坪中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苇状羊茅(法恩)、鸭茅(道森、斯巴达)、多花黑麦草、紫花苜蓿(畜科2号、塞特、盛世)和百脉根(马库);在类似于巴南区渔洞低海拔点生态条件下,适生牧草品种有:扁穗牛鞭草(重高)、多花黑麦草(特高、Ya97-2)、紫花苜蓿(游客、特瑞、丰叶721、全能+Z、亮苜2号等)。这些优良牧草品种不但产量高、品质佳,而且其适应性和适口性好。(2)根据牧草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三峡库区可以分为三大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半山半坝种植区和农田牧草种植区。山区山地种植区:海拔1000~1600米,年均温8.9-13.4℃,≥0℃积温4510~5295℃,年降水量1353~1575mm,年日照时间1432~1785h,区内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垂直分布。适合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鸭茅、红三叶、白三叶等优良牧草品种。半山半坝种植区:海拔500~1000米,年均温14.8℃~16.0℃,≥0℃积温5296~5818℃,年降水量1183~1352mm,年日照时间959~1107h。适合种植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狼尾草等优质牧草品种。农田牧草种植区:海拔250~500m,年平均气温17.3~19.6℃,≥0℃积温5819~6342℃,年降水量1055~1182mm,年日照时间861~958h,且库、塘较多,有充足的灌溉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扁穗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麦草、饲用高粱、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品种。(3)在三峡库区类似于巫山花竹坪高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的最佳混播模式为:Ⅰ、40%鸭茅+40%苇状羊茅+10%白三叶+5%紫花苜蓿+5%百脉根,播种量为30kg/hm2;Ⅱ、80%鸭茅+10%百脉根+5%白三叶+5%紫花苜蓿,播种量为30kg/hm2;两种混播方式建植的人工草地鲜草产量分别可达81375kg/hm2和92625kg/hm2,豆禾比例分别为0.32和0.35,品种构成相对稳定,为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在三峡库区类似于云阳双柏路中低海拔生态环境条件下,建植高产优质人工草地适宜的牧草组合为:30%苇状羊茅+30%鸭茅+20%红三叶+20%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鲜草产量可达81656.0kg/hm2,豆禾比例为0.72,品种构成稳定,牧草营养价值高,为中低海拔地区适宜的牧草混播组合。(4)在三峡库区,中高海拔坡耕地种植牧草所选品种以紫花苜蓿(游客)、红三叶(巫溪)、鸭茅(大拿)、苇状羊茅(多维)为主。比较理想的播种方式为多种牧草混播,即紫花苜蓿(播种量6.0kg/hm2)+鸭茅(播种量9.0kg/hm2)+红三叶(播种量6.0kg/hm2)+苇状羊茅(播种量9.0kg/hm2)混播。比较经济适用的施肥方式为:羊粪15000kg/hm2+复合肥(N:P2O5:K2O=15%:5%:5%)225kg/hm2。在中高海拔的坡耕地采用上述牧草种植方式,鲜草产量最高,达到43060kg/hm2,经济效益最好,对于维持草地土壤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5)配方施肥试验表明,施肥显着提高了牧草的产量和品质(以下施肥处理均为每公顷草地施肥量kg/hm2)。种植在强酸性土壤上的巫溪红三叶,配方施用N60P120K135的鲜草总产量最高,高于对照185.0%;在酸性和中性土壤上,配方施用N90P120K90的鲜草总产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5.0%和95.5%。施肥还可显着提高巫溪红三叶粗蛋白含量。开花初期刈割巫溪红三叶,施用N60P6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13.1%(强酸性土壤)和46.0%(中性土壤);但在酸性土壤上,施用N90P120K90的粗蛋白含量最高,高于不施肥者43.6%。种植紫花苜蓿,以施用复合肥+微量元素(N90P120K150+Mg15Mo15B15)的产量最高,品质最好,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种植扁穗牛鞭草,施用N375P120K150复合肥的鲜草产量最高,达113950.1kg/hm2;施用N300P120K0复合肥,扁穗牛鞭草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粗蛋白质含量为最高,分别为12.83%和11.32%。此外,扁穗牛鞭草的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N90P120K150复合肥,1kgP2O5可以增产扁穗牛鞭草88.3kg,但最佳施磷量还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

赵俊权[10](2007)在《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混播草地在提高草地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中国草地建设和管理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进行高效节能生产是十分必要的。云南种草养畜系统的研究体系,从18个国家引进的牧草栽培品种(CV.cultivar)661个栽培品种,在云南七个不同气候类型地区16个点进行性适应性试验、观察、测定,并逐年完成若干次(DM)测定,对植物学特征。经20年各种生态层次试验,筛选出在云南适应性比较突出、产草量高、适口性好、以及能结籽的禾本科牧草10个牧草栽培品种,豆科牧草8个栽培品种。混播比例豆科栽培品种和禾本科栽培品种按最佳播种量,对照组和各个处理的播种量完全一致,在各个处理只增加品种。本文主要对人工混播草地栽培品种不施肥,用豆科牧草品种混播组合直接提供给禾牧草品种作氮素营养,探讨人工草地初级生产力群落稳定性及人工草地的生态学机制获得一系列的新结论。主要结论如下:1.混播草地初级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成正相关,其中混播草地的功能群具有重要作用。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品种1与豆科牧草品种1个种的混播,禾本科牧草品种2与豆科牧草品种1的混播,豆科牧草品种2与禾本科牧草品种1的混播,禾本科牧草品种2与豆科牧草品种2的混播,禾本科牧草品种3与豆科牧草品种3的混播,禾本科牧草品种4与豆科牧草品种4的混播。由于功能群的不同牧草干物质产量、豆科牧草的固氮能力、群落稳定性、各个组合之间结果不同。2.多品种混播能充分地利用光、肥、气、热等自然资源,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且多品种混播能更好地发挥各品种不同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丰富物种多样性,提高草地的生态稳定性,延长草地寿命。对于豆科禾本科混播草地,其最大优势为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作用,这种草地以其较高的生产力,具有较好的适口性和经济效益。复杂组合(8组分)的干物质产量明显高于简单组合(2组分),混播人工草地比单播人工草地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随着牧草栽培品种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大,群落稳定性较大提高。3.混播组合DM的比较和RYT值分析品种越多的组合,其RYT值越高:超过3个品种的组合的RYT值均远大于1,说明这些组合的组分种群之间在不同时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的总和为正值,混合成分间的直接竞争或相互干扰相对较低,这时候组分种群共同利用资源比单个利用资源更有效。而只有2个品种的组合的RYT值几乎等于1,说明组分种间或者没有干扰,或者存在不对称干扰,同时表明所有这些品种有较好的种间相容性。4.不同组合的人工群落其稳定性与品种数没有相关性,28个组合中仅8个组合出现显着回归关系:它们是G1,G9,G12,G13,G16,G19,G21和G26,回归直线均与平衡线相交于一点(平衡点),表明8个组合的群落能够达到稳定,说明高产量的群落不一定稳定。平衡点表明群落达到稳定时豆科牧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不同的品种组合,群落达到稳定时,豆科牧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不同组合中豆科禾本科比率随时间延伸而增高(正的斜率和显着的相关性),说明豆科牧草越来越占优势。5.群落稳定性是人工混播草地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主要影响因素有种间相容性、干扰活动和混播组分多样性等。禾本科栽培品种东非狼尾草威提特、豆科栽培品种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禾本科栽培品种非洲狗尾草纳罗克、豆科栽培品种白三叶海弗表现出种间或豆科、禾本科类群间较好的相容性,形成稳定平衡的人工群落。6.刈割对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的影响,过频过强的刈割将导致牧草干物质生产的减少,连续刈割或太贴近地面刈割,最终会伎植物体内营养耗尽,变得脆弱。二个月刈割一次,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品种有足够的再生时间;留茬高度2.5cm的刈割,对禾本科牧草有效控制种间竞争,对促进豆科牧草品种分蘖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能提高牧草产量,增加豆科牧草比例,比较适宜这些栽培品种。7.从草地经济生产和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人工草地特别是永久性人工草地建设以多品种混播为佳,其中又以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为最好。豆科牧草共生固氮是对共生的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都有益的代谢过程。豆科牧草提供共生的细菌或小共生体适宜的环境,使它能从牧草中获得营养用于生长和繁殖。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固氮能力,是影响豆科牧草混播草地的主要因素,不同豆科牧草栽培品种固氮效率也是相差很大。以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豆科牧草栽培品种固氮效率最高,白三叶海弗豆科牧草栽培品种次之,紫花苜蓿豆科牧草栽培品种威克田最低。混播草地在经济有效的提高草地生产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我国草地建设和管理资金不足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豆科牧草的固氮价值进行高效节能生产是十分必要的。所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更深入系统的研究混播草地的组成、结构和豆科牧草的固氮效能和规律,是草地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8.不同的品种组合,群落达到稳定时,豆科牧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豆科牧草在群落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5.3%时,群落即达到稳定。种群和群落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特别是豆科与禾本科之间形成了互利或偏利的关系,群落和种群的变化受竞争关系的影响减少。9.T28是各个组合中的DM产量最高87943.41 KgDM ha/yr,年际变化不明显,最高峰值都出现在到2003年仍维持较高产量。禾本科品种,东非狼尾草威提特三年均产量最高,达到1684.44 KgDM ha/yr非洲狗尾草纳罗克1521.11 KgDM ha/yr,而且一直维持着较高水平。豆科牧草品种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1117.78KgDM ha/yr,白三叶海弗944.44 KgDM ha/yr,各组合维持较高产量强弱顺序为T 27>T 28,以上结果表明,在选定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后组合中,DM产量的高低的变化模式取决于禾本科牧草的生长模式和产量,东非狼尾草威提特和非洲狗尾草纳罗克组合是持久稳产。10.通过17年中对这些栽培品种草地产量的动态分析,虽然年与年之间有波动,种群和群落都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稳定,特别是豆科与禾本科之间形成了互利或偏利的关系,群落和种群的变化受竞争关系的影响减少,而在气候等群落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波动。干物质产量高栽培品种在禾本科东非狼尾草威提特和非洲狗尾草纳罗克;豆科牧草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和白三叶海弗在区域试验中或者是在大面能够达到群落稳定,保持较高干物质产量。

二、大百脉根草地麦库引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百脉根草地麦库引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饲用性能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百脉根国内外研究概况
        1.1 百脉根种质资源概况
        1.2 百脉根引种适应性及育种研究
        1.3 百脉根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2.百脉根产量特性研究
        2.1 株高
        2.2 产量
        2.3 再生性
    3.百脉根品质特性研究
        3.1 营养成分
        3.2 营养价值评价
    4.百脉根光合特性研究
        4.1 光合速率
        4.2 蒸腾速率
        4.3 水分利用率
    5.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产量性能研究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5 数据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绝对株高
        2.2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鲜草产量
        2.3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干草产量
        2.4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再生速度
        2.5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再生强度
        2.6 百脉根种质材料产量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
        2.7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产量性状聚类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价值评价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供试材料采样方法
        1.5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1.6 数据分析及灰色关联度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成分分析
        2.2 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指标的变异分析
        2.3 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生理特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1.6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速率比较
        2.2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蒸腾速率比较
        2.3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水分利用率比较
        2.4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胞间CO_2浓度比较
        2.5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气孔导度比较
        2.6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的气孔限制值比较
        2.7 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8 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速率与其他光合参数的通径分析
        2.9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能力综合评价
    3.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品质相关性分析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产量性能测定方法
        1.4.2 品质特性测定方法
        1.4.3 光合特性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结果分析
        2.1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2.2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构成因子通径分析
        2.3 不同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生理特性与品质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六章 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综合评价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供试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1.4.1 产量特性测定方法
        1.4.2 品质特性测定方法
        1.4.3 光合特性测定方法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2.结果分析
        2.1 不同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综合评价
    3.讨论
    4.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1.讨论
        1.1 百脉根种质材料的产量性能
        1.2 百脉根种质材料的营养价值
        1.3 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生理特性
        1.4 百脉根种质材料光合生理参数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2.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2)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不同农艺性状的变异性分析
    2.2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不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主成分分析
    2.4 供试俄罗斯百脉根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3)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来源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1 牧草种质资源
        1.2 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利用及保护
        1.3 牧草种质资源评价
    2 百脉根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2.1 百脉根概述
        2.2 百脉根引种、育种研究
        2.3 百脉根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2.4 抗寒耐旱百脉根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研究
        2.5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
    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对西北绿洲环境的适应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对西北绿洲环境的适应性及植物学、生物学特性
        2.1.1 生育期
        2.1.2 越冬率
        2.1.3 生长高度
        2.1.4 分枝数
        2.1.5 节间长
        2.1.6 节间数
        2.1.7 叶长、叶宽及长宽比
        2.2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2.2.1 生长速度
        2.2.2 直立性系数
        2.2.3 单株重
        2.2.4 鲜草产量
        2.2.5 干草产量
        2.2.6 叶茎比
        2.2.7 干鲜比
        2.2.8 小荚数/花序
        2.2.9 种子数/荚
        2.2.10 千粒重
        2.3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及分析
        2.3.1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简单相关性分析
        2.3.2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种子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3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2.3.4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营养品质及相对饲喂价值评价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来源
        1.2 营养成分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营养品质及相对饲喂价值分析
        2.2 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第四章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生产性能相关性状变异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测定指标及评价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生产性能相关性状变异性分析
        2.2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生产性能相关性状数据类型分布特征
        2.3 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生产性能综合评价
    3 讨论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4)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表达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金荞麦研究进展
        1.1 金荞麦的种属关系及植物分类
        1.1.1 种属关系
        1.1.2 植物分类
        1.2 金荞麦的分布和生态坏境
        1.2.1 金荞麦的分布
        1.2.2 金荞麦的生态环境
        1.3 金荞麦化学及有效成分研究
        1.4 金荞麦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引用
        1.4.1 性味及功能
        1.4.2 药理作用
        1.4.3 临床应用
        1.5 金荞麦的栽培引种及组织培养
        1.6 金荞麦开发与利用
        1.7 展望
    2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1 类黄酮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2.2 类黄酮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功能
        2.2.1 类黄酮决定植物花色
        2.2.2 类黄酮与植物花粉育性的关系
        2.2.3 类黄酮与植物抗菌、抗病的关系
        2.2.4 新观点-类黄酮作为细胞信号分子
        2.3 类黄酮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 类黄酮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活性
        2.3.2 类黄酮的防癌、抗癌功能研究
        2.3.3 类黄酮与心血管疾病
        2.3.4 类黄酮抗菌抗病毒功能
        2.3.5 类黄酮的免疫调节功能
        2.4 荞麦属类黄酮研究现状
    3 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及重要基因的调控
        3.1 植物类黄酮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影响因素
        3.1.1 植物类黄酮的生物合成途径
        3.1.2 影响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因素
        3.2 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及调控基因
        3.2.1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
        3.2.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转录调控因子
        3.3 植物类黄酮次生代谢调控及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3.4 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金荞麦无色花色素还原酶基因(FdLAR)的克隆及功能初步分析
    3.1 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菌株与载体
        3.1.3 试剂盒及主要试剂
        3.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5 自配的主要试剂
        3.1.6 烟草转化基本培养基
        3.1.7 GUS染液的配制
    3.2 常规方法介绍
        3.2.1 RNA的提取
        3.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3.2.3 RNA的质量检测
        3.2.4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3.2.5 DNA质量的检测
        3.2.6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目标DNA片段的回收
        3.2.7 质粒DNA的提取
        3.2.8 连接反应
        3.2.9 CaCl_2法制备大肠杆菌TOP10/Rossta感受态细胞
        3.2.10 连接产物或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3.2.11 农杆菌GV3103电转化感受态的制备
        3.2.12 电击法转化农杆菌GV3103感受态细胞
        3.2.13 重组子的鉴定、测序
    3.3 具体方法及步骤
        3.3.1 从金荞麦混合样总RNA合成第一链cDNA
        3.3.2 金荞麦FdLAR基因的克隆
        3.3.3 金荞麦FdLA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4 金荞麦FdLAR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功能验证
        3.3.5 FdLAR基因转化烟草的功能验证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金荞麦FdLAR基因的克隆
        3.4.2 金荞麦FdLAR基因编码蛋白同源性
        3.4.3 金荞麦FdLAR基因编码蛋白性质与结构分析
        3.4.4 金荞麦FdLA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4.5 金荞麦FdLAR重组蛋白的获得和纯化
        3.4.6 金荞麦FdLAR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3.4.7 金荞麦FdLAR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3.4.8 转FdLAR基因烟草的获得及检测
        3.4.9 FdLAR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3.5 小结与讨论
    3.6 展望
第4章 金荞麦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FdDFR)、查尔酮合成酶基因(FdCHS)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金荞麦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DNA的连接、转化及测序
        4.1.2 从金荞麦混合样总RNA合成第一链cDNA
        4.1.3 金荞麦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FdDFR)、查尔酮合成酶基因(FdCHS)的克隆
        4.1.4 FdDF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5 FdDFR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1.6 FdDFR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4.1.7 FdCH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8 FdCHS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1.9 FdCHS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4.1.10 FdCH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1.11 FdCHS基因转化烟草的功能验证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金荞麦FdDFR基因和FdCHS的克隆
        4.2.2 FdDFR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3 FdDFR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2.4 FdDFR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4.2.5 FdCHS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6 FdCHS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2.7 FdCHS重组蛋白的酶活测定
        4.2.8 FdCHS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4.2.9 转FdCHS基因烟草的获得及检测
        4.2.10 FdCHS基因在转基因烟草中的荧光定量表达分析及类黄酮含量测定
    4.3 小结与讨论
    4.4 展望
第5章 金荞麦类黄酮的生物合成与金荞麦FdCHS、FdDFR、FdLAR及FdMYBP1基因表达特征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金荞麦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中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1.2 金荞麦花期各个组织中DFR/LAR酶的提取及酶活测定
        5.1.3 FdCHS、FdDFR、FdLAR、FdMYBP1基因在金荞麦发育不同阶段各个组织中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金荞麦各部位组织总RNA的提取
        5.2.2 金荞麦不同发育阶段各组织中类黄酮含量的测定
        5.2.3 FdCHS、FdDFR、FdLAR和FdMYBP1基因在金荞麦发育不同阶段各个组织中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5.3 小结与讨论
    5.4 展望
第6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
附录2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5)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牧草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分析
    1.4 测定项目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豆科牧草品种
    2.2 禾本科牧草品种
    2.3 牧草品种综合指标观测结果
3 结论

(6)百脉根早熟品系特征特性的研究及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百脉根的分布
    1.2 百脉根的植物学特征
    1.3 百脉根的生物学特性
    1.4 百脉根的利用价值
        1.4.1 饲用价值
        1.4.2 果园生草
        1.4.3 草场改良
        1.4.4 其他用途
    1.5 国内外百脉根研究现状
    1.6 国内外百脉根育种研究进展
    1.7 牧草的再生性
第二部分 百脉根早熟品系特征特性研究
    2.1 研究方法与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3.1 物候期观测
        2.1.3.2 植株高度
        2.1.3.3 草层结构
        2.1.3.4 经济性状
        2.1.3.5 根的形态
    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百脉根早熟品系植物学性状数量特征
        2.3.1.1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株高统计描述
        2.3.1.2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分枝数统计描述
        2.3.1.3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分枝长统计描述
        2.3.1.4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分枝茎粗统计描述
        2.3.1.5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节间长统计描述
        2.3.1.6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叶长统计描述
        2.3.1.7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叶宽统计描述
        2.3.1.8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小花数/花序统计描述
        2.3.1.9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结荚数/结荚花序统计描述
        2.3.1.10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荚长统计描述
        2.3.1.11 百脉根早熟品系群体种子数/荚果统计描述
        2.3.1.12 根的形态
        2.3.2 物候期
        2.3.3 草层结构
        2.3.4 生产性能
        2.3.4.1 鲜干草产量
        2.3.4.2 百脉根早熟品系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4.3 百脉根早熟品系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偏相关分析
        2.3.4.4 百脉根早熟品系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2.3.4.5 种子产量
        2.3.4.6 百脉根早熟品系种子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3.4.7 百脉根早熟品系种子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偏相关分析
        2.3.4.8 百脉根早熟品系种子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通径性分析
        2.3.5 成熟期种用特性的研究
        2.3.5.1 不同采种期各类荚果及花朵动态
        2.3.5.2 不同成熟期种子粒级分配、产量及千粒重变化
        2.3.5.3 不同成熟期种子营养成分及发芽特性的变化
    2.4 小结与讨论
第三部分 百脉根早熟品系的再生性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 试验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第1 茬性状基本特征及其变异分析
        3.3.2 单株再生性状变异分析
        3.3.3 各茬单株再生性状比较分析
        3.3.4 单株产草量特性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讨论
图版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及组培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百脉根的分布
    1.2 百脉根的植物学特性
    1.3 百脉根的生物学特性
    1.4 百脉根的利用价值
        1.4.1 饲用价值
        1.4.2 果园生草
        1.4.3 草场改良
        1.4.4 其他用途
    1.5 国内外百脉根研究现状
    1.6 百脉根育种方法
        1.6.1 选择育种
        1.6.2 杂交育种
        1.6.3 杂种优势利用
        1.6.4 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1.6.5 国内外百脉根育种研究进展
    1.7 早熟品种的选育
    1.8 植物组织培养
        1.8.1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交换
        1.8.2 脱毒及离体快繁
        1.8.3 花药培养和育种
        1.8.4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8.5 植株的遗传转化
        1.8.6 植物组织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第二部分 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特性研究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时间及地点
    1.3 实验设计与方法
        1.3.1 实验设计
        1.3.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3 数据分析
    1.4 结果与分析
        1.4.1 物候期
        1.4.2 植物学特征
        1.4.3 早熟品系草层结构
        1.4.4 参试各品种产草量比较
        1.4.5 种子产量
        1.4.6 草产量与相关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1.4.7 参试各品种生长速度及越冬率比较分析
        1.4.8 早熟品系品质动态分析
    1.5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百脉根的组织培养
    1.1 材料与处理
    1.2 愈伤组织的诱导
        1.2.1 愈伤组织诱导条件
        1.2.2 愈伤组织的增殖
    1.3 芽的诱导分化
        1.3.1 不同培养基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1.3.2 不同蔗糖浓度对芽分化的影响
    1.4 根的诱导
    1.5 炼苗和移栽
    1.6 结果与分析
        1.6.1 愈伤组织诱导
        1.6.2 愈伤组织增殖结果与分析
        1.6.3 芽分化
        1.6.4 不同培养基对百脉根生根的影响
        1.6.5 再生苗的移栽
    1.7 讨论与小结
        1.7.1 百脉根愈伤组织形成及增殖
        1.7.2 愈伤组织的增殖
        1.7.3 芽的分化
        1.7.4 生根
结论
图版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国内外牧草种植区划及栽培利用概况
    1.1 牧草种植区划在农牧生产中的作用
    1.2 牧草种植区划的研究进展
        1.2.1 国外牧草区划
        1.2.2 国内牧草区划
        1.2.3 牧草区划研究方法
    1.3 牧草栽培利用的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牧草品种选育
        1.3.2 不同生态条件下适宜牧草品种的选择、栽培与利用
        1.3.3 牧草平衡施肥
        1.3.4 主要适生牧草的研究进展
        1.3.5 农用坡耕地水土保持牧草草种的研究
        1.3.6 国内外牧草栽培利用与草业发展
        1.3.7 牧草栽培利用对草地畜牧业的重要贡献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技术路线
    2.3 创新点
    2.4 主要研究内容
        2.4.1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2.4.2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2.4.3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第3章 三峡库区牧草适应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高海拔试验点(巫山花竹坪)
        3.3.2 中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樵坪)
        3.3.3 低海拔试验点(巴南区渔洞)
        3.3.4 供试品种的系统聚类分析
        3.3.5 其它
    3.4 小结
第4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
    4.1 基本概况
    4.2 自然条件
        4.2.1 地形
        4.2.2 气候
        4.2.3 土壤
    4.3 社会条件
    4.4 适生牧草分区的原则与方法
    4.5 适生牧草种植分区
        4.5.1 类型I:三峡库区山区山地种植区
        4.5.2 类型II:三峡库区半山半坝种植区
        4.5.3 类型III:三峡库区农田牧草种植区
    4.6 小结
第5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 高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小结
    5.2 中低海拔区牧草种植模式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
        5.2.4 结论
    5.3 农业坡耕地牧草种植技术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
        5.3.4 结论
    5.4 小结
第6章 三峡库区适生牧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
    6.1 巫溪红三叶施肥技术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结果与分析
        6.1.3 结论
    6.2 紫花苜蓿施肥技术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分析
        6.2.3 结论
    6.3 扁穗牛鞭草施肥技术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分析
        6.3.3 结论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2.1 三峡库区优良豆科、禾本科混播定植施肥试验研究
        7.2.2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过程中牧草对各种营养元素需求量的研究
        7.2.3 加强适生牧草区划研究,重点培育地方优良牧草品种
        7.2.4 加强草场生态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10)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1.1 种内竞争与个体生长
        1.1.1 种内竞争
        1.1.2 种内竞争与个体生长
    1.2 种间竞争与演替的影响
        1.2.1 种间竞争
        1.2.2 种间竞争对混播草地演替的影响
    1.3 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研究进展
    1.4 混播草地演替研究方法的进展
    1.5 本研究的背景
        1.5.1 建植人工草地势在必行
        1.5.2 地形地貌
        1.5.3 气候条件的复杂性
        1.5.4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的自然条件
    2.2 研究方法
    2.3 试验材料与混播组合
    2.4 田间设计
    2.5 观测内容
        2.5.1 牧草生物量测定
        2.5.2 植物高度、密度、盖度测定
    2.6 分析方法
        2.6.1 种间相容性对牧草干物质生产和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2.6.2 数据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混播群落DM产量及其动态变化与群落稳定性
        3.1.1 刈割组合DM产量的动态变化
        3.1.2 混播组分多样性
        3.1.2.1 本试验中混播组分多样性有3个梯度
    3.2 种群消长动态与群落稳定性
    3.3 混播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3.4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分析
        3.4.1 混播组合DM的比较和RYT值分析
        3.4.2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分析
        3.4.3 各混播组合种群消长动态
    3.5 混播草地群落时间稳定性
    3.6 复杂组合豆禾比动态变化
    3.7 种群DM产量与种间竟争力
        3.7.1 肯尼亚白三叶莎弗雷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3.7.2 白三叶海弗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3.7.3 非洲狗尾草纳罗克种群与种间竞争力
    3.8 人工草地群落的动态及稳定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豆科牧草的固氮作用
    4.2 牧草栽培品种与稳定
    4.3 环境因子与稳定
    4.4 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
    4.5 混播人工草地可持续利用
第五章 主要结论
    1. 人工草地的生态环境与栽培品种
    2. 种群DM产量与种间竟争力
    3. 人工草地群落的动态及稳定性
    4. 混播豆科牧草的固氮
    5. 混播组合人工群落稳定性和种群消长分析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大百脉根草地麦库引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61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材料饲用性能及光合特性研究[D]. 吴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2]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J]. 张本瑜,师尚礼. 草业科学, 2016(09)
  • [3]73份俄罗斯百脉根种质资源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D]. 张本瑜.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4]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 Hara]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功能验证及表达特性分析[D]. 马婧. 西南大学, 2012(12)
  • [5]三峡库区低山丘陵区牧草适应性研究[J]. 张健,蒋安,陈佳,何玮. 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 2011(05)
  • [6]百脉根早熟品系特征特性的研究及再生体系建立[D]. 崔亚飞.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6)
  • [7]三峡库区适生牧草种植区划研究[J]. 张健,黄勇富,蒋安. 中国草食动物, 2009(02)
  • [8]百脉根早熟品系农艺性状及组培再生体系研究[D]. 闫向忠. 甘肃农业大学, 2007(01)
  • [9]三峡库区牧草种植区划及适生牧草栽培利用技术研究[D]. 张健. 西南大学, 2007(04)
  • [10]18种引进优良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及可持续利用研究[D]. 赵俊权. 兰州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大白菜引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