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伊朗精油对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一些伊朗精油对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一、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IRANIAN ESSENTIAL OILS ON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政[1](2021)在《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以松针精油作为青贮添加剂,研究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并以青贮饲料中的嗜酸乳杆菌、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种,探索松针精油的抑菌效果和抑菌机制,从而初步阐明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本论文共分为三个试验,具体方法如下:试验一: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苜蓿鲜草于6月份初花期(第二茬)收割,凋萎3小时。试验分4组进行,在苜蓿中分别添加0 mg/kg(CON),160 mg/kg(PNE1),320 mg/kg(PNE2),480 mg/kg(PNE3)的松针精油,制作青贮饲料。青贮60 d后,取样进行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分析。试验二:松针精油对青贮饲料中3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以影响青贮品质的嗜酸乳杆菌、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作为供试菌株,研究松针精油对供试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抑菌圈直径和生长曲线的影响。试验三: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以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菌体形态结构、细胞内容物释放量、细胞膜脂肪酸含量、细胞膜蛋白构象、苹果酸脱氢酶活性、蛋白质表达、DNA含量、DNA拓扑异构酶活性以及DNA限制性酶切图谱等方面探索松针精油的抑菌机理。结果:试验一:(1)与CON组相比,添加松针精油提高了苜蓿青贮的粗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而对干物质含量没有影响(P>0.05)。(2)各松针精油组苜蓿青贮的p H、氨态氮/总氮值显着低于CON组(P<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PNE2和PNE3组的乳酸含量显着高于CON组(P<0.05)。与CON组相比,添加松针精油使苜蓿青贮的乙酸水平显着降低(P<0.05),但各松针精油处理组间乙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PNE3组丙酸含量高于CON组、PNE1和PNE2组(P<0.05),CON组、PNE1组和PNE2组间丙酸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各松针精油组苜蓿青贮中均未检测到丁酸。(3)与CON组相比,各松针精油组苜蓿青贮中乳酸菌的数量显着增加(P<0.05),酵母菌和好氧细菌的数量显着降低(P<0.05),未检测到霉菌。添加松针精油显着提高了苜蓿青贮的有氧稳定性(P<0.05)。试验二:松针精油对嗜酸乳杆菌没有抑制作用,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4.1125 mg/m L和16.4500 mg/m L,并且最大浓度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52 mm和9.46 mm。与对照组相比,精油组中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迟缓期延长,对数生长期缩短,生长速率下降,最大活菌数大幅度降低。试验三:松针精油通过改变菌体形态结构,膜脂肪酸含量和膜蛋白构象,使细胞膜受损,同时抑制苹果酸脱氢酶和DNA拓扑异构酶的活性,降低蛋白质表达量和DNA含量,从而抑制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结论:添加松针精油有助于改善苜蓿青贮的营养特性和发酵品质,提高有氧稳定性。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松针精油主要通过破坏菌体细胞膜,抑制菌体细胞的能量代谢、蛋白质表达以及DNA合成等方式抑制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繁殖,而对嗜酸乳杆菌没有抑制作用。因此,松针精油可能是通过抑制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繁殖,使乳酸菌迅速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改善苜蓿青贮饲料的品质。

冯升来[2](2021)在《四种蒿属精油及1,8-桉叶素对采后辣椒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及保鲜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蒿属(Artemisia L)植物具有强烈的香气和苦味,其精油具有抗菌、抗氧化、杀虫等活性;这类植物在人类疾病控制和制药工业中被广泛应用。采后的辣椒易被病原菌侵染导致腐烂,腐烂的辣椒营养含量降低;因此本文以四种蒿属植物精油为材料,研究其特性和对辣椒致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对辣椒的保鲜效果,分析辣椒中抗坏血酸、总酚和类黄酮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精油的保鲜效果,为蒿属植物精油在果蔬保鲜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内容如下:1.四种蒿属精油的GC-MS分析结果显示,每种精油成分在总含量在99%以上,萜品烯-4-醇、β-石竹烯和1,8-桉叶素是共有化合物;四种植物精油的抗氧化强弱为黄花蒿精油>猪毛蒿精油>华北米蒿精油>莳萝蒿精油;通过感官评价分析,四种精油感官评价中蒿香评分最高,果香和酸香评分最低,并且感官属性周围化合物对精油气味贡献程度较大。2.从腐烂的辣椒果实中分离出13株微生物,根据科赫式法,确定4种细菌和2种真菌为辣椒采后病原菌;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6株致病菌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胡萝卜果酸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芳香果胶杆菌(Pectobacerium aroidearum)、平流层芽孢杆菌(Bacillus stratosphericus)、衣孢镰刀菌变种(Fusarium chlamydosporum)和古链格孢(Alternaria angustiovoidea);在不同p H值、温度和盐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12h后,四种细菌均能在一定条件范围内生长;趋化试验结果发现,致病菌均能够在辣椒的根、茎、叶和果实提取物中正常生长。3.使用四种蒿属精油和1,8-桉叶素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蒿属植物精油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并且猪毛蒿精油、黄花蒿精油和1,8-桉叶素适合作为保鲜材料。本研究确定了黄花蒿和猪毛蒿精油及1,8-桉叶素对细菌的MIC、MBC和EC50值在1.25~15μg/mL和5.38~26.25μg/mL之间。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精油及1,8-桉叶素能够破坏菌体细胞壁,导致内容物质渗出,表面出现褶皱破碎;体内保护和治疗结果表明,猪毛蒿精油和1,8-桉叶素是一种良好的采后保鲜材料。4.测定并分析体内试验中辣椒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当辣椒被致病菌侵染时,分别在不同时段测定辣椒中丙二醛、可溶性蛋白、总酚和类黄酮等生理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结果表明,猪毛蒿精油和1,8-桉叶素均能够延长辣椒果实的货架期,防治了品质的下降,保护了体内的营养成分。

鞠健[3](2021)在《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包的霉变腐败不只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真菌产生的毒素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如何有效控制面包的霉变腐败,延长其货架期已成为阻碍当前我国面包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天然保鲜剂因其没有化学合成保鲜剂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及威胁健康等问题,已成为国内外食品保鲜行业研究的热点。然而,天然保鲜剂存在使用成本高、效率低及作用靶向不明确等问题。精油作为主要的天然植物源保鲜剂,由于香气阈值低,作用时效短,易氧化分解及其在食品基质中的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高于体外MIC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协同抑菌的角度出发来探究丁香酚和柠檬醛组合(SEC)对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协同作用机理,以期从协同效应的角度来降低精油在食品保鲜中的使用剂量和成本,提高其抑菌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含精油的多孔淀粉微胶囊活性抗菌小包装,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缓释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微胶囊在面包保鲜中的添加量。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个部分:1、具有协同抗菌效应组合的筛选及其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本研究选取10种已报道的在烘焙产品保鲜中较为常用的天然保鲜剂,针对烘焙产品中常见的腐败真菌,同时也是引起面包腐败的主要微生物种,娄地青霉(Penicillium roqueforti,以下简写P.roqueforti)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以下简写A.niger)进行抗菌活性研究。根据MIC值采用棋盘法对10种天然保鲜剂进行复配后发现对两种真菌均有协同抑菌作用的组合仅有1组,即丁香酚和柠檬醛(标记为SEC),其在协同抑菌作用中的MIC值比单独使用时的MIC值降低了75%~76%,有效降低了单种活性成分的作用浓度。通过建模和分子对接发现丁香酚和柠檬醛能够通过不同的氨基酸残基与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壁中的β-1,3-葡聚糖合成酶蛋白和几丁质合成酶蛋白的活性位点相结合从而抑制了细胞壁的正常合成。当SEC在1 MIC时对两种真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均达到了87%以上,且对菌丝生长和菌丝形态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货架期实验初步证明SEC与单独的丁香酚或柠檬醛相比能够更好的延长面包的货架期,且对面包的感官无显着影响。2、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协同作用机理SEC组合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完整性造成了严重损伤。SEC能与膜蛋白中的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和苯丙氨酸(Phe)相结合,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其中SEC与它们的结合主要是以氢键为主,范德华力为辅。此外,SEC导致两种真菌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升高,膜的流动性增强,膜蛋白被降解。SEC、丁香酚和柠檬醛能够引起ROS爆发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它们通过调控NOX基因的表达来诱导ROS的积累引起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而柠檬醛在SEC对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协同效应中起主导作用。丁香酚和柠檬醛的亲脂性有助于它们在细胞膜中的溶解和渗透,降低麦角固醇的合成,其中丁香酚在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作用中的贡献率大于柠檬醛。由于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细胞内容物泄漏、DNA降解和电导率增加。在SEC损伤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的过程中丁香酚起主要作用。细胞形态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3、S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线粒体损伤和能量代谢的影响SEC可导致两种真菌的线粒体形态出现严重变形或塌陷,膜电位显着升高,发生膜电势超级化现象。其中丁香酚在SEC对线粒体形态和膜电位影响的协同作用中的贡献度大于柠檬醛。对三羧酸循环(TCA)中关键酶活性的研究表明SEC抑制了琥珀酸脱氢酶(SDH)、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丙酮酸脱氢酶(PDH)、苹果酸脱氢酶(MDH)、柠檬酸合成酶(CS)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的活性,其酶活性的下降率在71.45%~98.38%之间。此外,SEC降低了细胞内ATP的合成和ATPase的活性,扰乱了正常的TCA循环,破坏了线粒体的正常功能。通过能量代谢发现SEC处理导致β-半乳糖苷酶,碱性磷酸酶,总腺苷酸含量和能荷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两种酶活性的下降率在12%~19%之间,能荷的下降率在6.9%~13%之间。此外,SEC抑制了娄地青霉SDH、IDH和FH相关功能的基因表达,诱导了它们在黑曲霉中的表达。这些基因表达的突变,严重扰乱了正常的TCA循环和能量代谢,最终导致细胞凋亡。4、一种延长面包货架期的新方法:含SEC的活性抗菌小包装以SEC和多孔淀粉为基材开发了一种含SEC的多孔淀粉微胶囊抗菌活性小包装(PSMA)。体外测试表明PSMA对两种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PSMA在25℃时属于一级动力学释放,在35℃和45℃时处于扩散和一级释放之间。在25℃贮藏条件下,在PP(聚丙烯)和HDPE(高密度聚乙烯)包装中,PSMA能将面包的货架期延长到第13 d。而在这两种包装中,单独含丁香酚和柠檬醛抗菌活性小包装组中面包的货架期均为11 d和9 d。PSMA与单独的丁香酚和柠檬醛抗菌活性小包装相比能够更有效的抑制面包中霉菌和酵母菌的生长。当抗菌小包装中微胶囊的添加量为1 g,1.5 g和2 g时,分别在贮藏第13 d,第7 d和第5 d达到或超过协同最低抑菌浓度值0.190 mg/m L。通过货架期实验发现SEC在气相状态条件下的抑菌活性高于液体状态。最终,感官评价表明在PP和HDPE包装中使用PSMA对面包的感官属性没有显着性的影响。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高效天然抗菌剂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延长烘焙产品的货架期提供方法借鉴。

李亚倬[4](2021)在《雪菊精油微胶囊对熏马肠中产酪胺菌TDC基因表达及产酪胺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熏马肠是一种传统的自然发酵马肉香肠,产自新疆,酪胺含量偏高。为提高熏马肠的食品安全性,本试验立足于熏马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结合从熏马肠样品中初步筛选出两株高产酪胺的希氏肠球菌N47(E.hirae)和杜兰氏肠球菌N54(E.durans),利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技术探究雪菊精油(CTEO)和雪菊精油微胶囊(CTM)对酪氨酸脱羧途径(TDC)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最后结合HPLC法验证雪菊精油包埋前后对酪胺积累的抑制作用,为加强熏马肠的食用安全和控制提供新思路。(1)熏马肠中含TDC基因的产酪胺优势菌的分离与鉴定利用微生物平板单层培养双层显色法,初步分离熏马肠样品中的产酪胺优势菌株,共获得89株产胺阳性菌。再经由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得到75株含有酪氨酸脱羧酶(tyr DC)基因的菌株。最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含有tyr DC基因的菌株产酪胺能力进行检测。最终挑选出两株最强的产酪胺菌株,经测序比对结果为希氏肠球菌N47(190.757μg/m L)和杜兰氏肠球菌N54(210.034μg/m L),用于后续试验。(2)雪菊精油和雪菊精油微胶囊对希氏肠球菌N47和杜兰氏肠球菌N54产酪胺的影响研究以高产酪胺的E.hirae N47和E.durans N54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倍稀释法,得出CTEO和CTM对其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利用RT-q PCR分析供试菌在CTM作用下供试菌TDC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利用HPLC技术检测CTM对两株菌产酪胺的影响。结果表明:CTEO和CTM对供试菌株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CTM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P<0.05);CTM对E.hirae N47和E.durans N54的MIC分别为0.78 mg/m L和1.56 mg/m L;CTM可以显着抑制TDC基因簇中tyr DC和tyr P基因的表达(P<0.05),从而降低酪胺积累量。当CTM的添加量为MIC时,E.hirae N47和E.durans N54产酪胺量较酪氨酸组分别降低了93.34%和89.43%。综上所述,CTM可以通过抑制E.hirae N47和E.durans N54的数量和降低酪胺合成途径中基因的表达来抑制酪胺的产生。(3)雪菊精油和雪菊精油微胶囊对熏马肠发酵过程中产酪胺菌产酪胺的影响将E.hirae N47和E.durans N54作为接种剂接种于手工制作的熏马肠中,并添加CTEO和CTM,模拟低温自然发酵条件,分别在发酵的第0、2、7、14、21和28天取样,对熏马肠的水分含量、pH、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微生物、酪氨酸脱羧酶基因表达量及酪胺积累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CTEO和CTM能够抑制E.hirae N47和E.durans N54的生长和tyr DC基因的表达,显着降低酪胺的积累(P<0.05)。添加CTEO和CTM可使熏马肠中酪胺含量分别减少65.03%和75.81%。因此,在制作熏马肠过程中加入CTM能够有效减少酪胺的产生,提高新疆熏马肠的食用安全性。

郝渊鹏,李静一,杨瑞,李慧,白红彤,石雷[5](2020)在《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性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芳香植物精油为具特征性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的一种重要次生代谢物质。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由其化学成分和浓度决定,其中酚类、含氧萜类和萜烯类在抗菌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活性。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机制主要涉及脂肪酸外膜的改变、细胞质膜的损坏、质子动力的消耗、代谢物及离子泄露。在畜牧业生产体系中,抗生素的无序使用不仅可能引发"超级细菌"的产生,其残留亦会造成畜产品不安全和环境污染。芳香植物精油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抗菌剂,毒性较低且无残留,作为饲料添加剂可用于维持动物机体的健康,有望成为重要的抗生素替代品。该文阐述了芳香植物精油的活性成分、抗菌作用机制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抗菌机理研究和新技术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郭娟,张进,王佳敏,朱全山[6](2021)在《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天然抗菌剂无毒、来源广、抗菌效果显着,且可加工利用,是目前维持新鲜食品品质及保障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一类化合物,已成为食品行业和包装领域关注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已经开发使用的植物源天然抗菌剂、动物源天然抗菌剂和微生物源天然抗菌剂的种类、来源、抗菌机理和应用效果;分析了3类天然抗菌剂的主要抗菌活性成分、抗菌特征及在食品包装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总结了使用天然抗菌剂时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为今后制备含有天然抗菌剂的包装系统提供参考依据,并探讨了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邱亦亦[7](2020)在《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昆仑雪菊系菊科(Compositae)金鸡菊属(Coreopsis)一类具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植物,富含各种活性的天然产物,其提取物展现出包括抗氧化、抗菌、降血压、降血糖及降脂在内的系列优异的生物学活性。目前,对昆仑雪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黄酮和多糖类物质,而对于昆仑雪菊挥发油特别是油树脂的研究相对较少,这极大限制了昆仑雪菊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基于此,本学位论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昆仑雪菊的油树脂(CTO)成分,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萃取条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针对昆仑雪菊油树脂易挥发、水溶性差等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其乳化包埋研究,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CTO-NE),评价了该乳化体系对常见四种致病微生物的抑菌能力,初步探究了其抗菌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昆仑雪菊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昆仑雪菊油树脂,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其萃取条件。通过GC-MS分析萃取得到油树脂的化学成分,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最优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7.5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3 h,该条件下油树脂得率达到3.171±0.019%。和传统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精油相比,超临界萃取得到的昆仑雪菊油树脂成分更加丰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挥发性与非挥发性组分含量均较高。(2)采用PIT法构建了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体系,研究不同乳化剂、HLB以及含水量对乳液体系的影响,评价乳液的储藏性能。得到以下结论:以Span80/Tween80为混合乳化剂,在HLB=13时,按CTO:乙醇:乳化剂=1:1:3的比例能够制备相应的CTO-NE系列。该条件下形成的含水量95%的纳米乳液粒径为94.0±9.0 nm,?-电位为-42.3±4.6 m V,PDI值0.185±0.018。改变乳液含水量并进行研究,发现含水量为5%-15%时,乳液为W/O型微乳体系;含水量为20%-35%时,乳液转变为双连续型;当含水量达到40%-95%,乳液由双连续结构转变为O/W型。CTO-NE系列具有良好的储藏性能,常温储藏3周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3)通过抑菌圈实验、MIC测定及微生物致死动力学实验研究乳液体系对典型的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以及酵母型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初步探究其抑菌机理。得到实验结果如下:乳化包埋显着加强了CTO的抑菌活性,相比单纯的CTO,CTO-NE处理组抑菌圈更大。CTO和CTO-NE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酵母型真菌的抑制效果好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所试验菌株的敏感性排序为: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随着含水量的上升,纳米乳液的抑菌能力逐渐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CTO-NE可能通过降低细菌和真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破坏细菌和真菌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胞内容物外泄等发挥抑菌活性。

张嵩[8](2020)在《三聚甘油单月桂酸酯的酶法合成、广谱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甘油单中链脂肪酸酯是传统的食品添加剂,兼具乳化性和抑菌防腐性能。目前采用的月桂酸单甘酯等甘油单中链脂肪酸酯存在水溶性差、影响食品风味等问题,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聚甘油中链脂肪酸酯以其极性可调、无杂味、抗菌谱广等特点,成为发展的方向,但是聚甘油中链脂肪酸酯合成路线长、分离纯化困难,目前研究与应用多是采用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来进行,缺少高纯单体的抑菌活性和系统深入的机理研究。因此,本论文制备了三聚甘油单月桂酸酯(TGML)高纯单体,深入研究了TGML的广谱抗菌活性以及其多种作用机制,并在复原牛奶中进行了应用探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TGML的酶法合成、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采用脂肪酶Lipozyme 435催化三聚甘油和月桂酸合成TGML,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三聚甘油:月桂酸为1.08:1(mol:mol),反应温度为84.93℃,反应时间为6 h,酶添加量为1.32%,产物中TGML含量为49.76%;粗产物经二级分子蒸馏结合乙酸乙酯加水萃取可获得纯度为98.30%的三聚甘油单酯纯品;经过傅里叶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和核磁共振碳谱表征,纯品确是TGML,且为线性构型。(2)TGML的理化性质和表面活性研究:TGML为无色无味的高纯单体;相比于甘油单硬脂酸酯,TGML的酸值、皂化值和熔点明显更低,碘值稍高;TGML的亲水亲油平衡值为9.89,可作为水包油型乳化剂;表面活性比较可知TGML的界面性质要明显优于甘油单硬脂酸酯。(3)TGML对致病性细菌和酵母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TGML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隐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均低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pH不影响TGML抗菌效果;其对致病菌的抑制时间也优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抗菌机制实验揭示TGML会增加细菌和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破坏细胞完整性,导致细胞表面凹陷和孔洞,并同步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生物大分子合成抑制。(4)TGML对食源性霉菌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的研究:TGML对霉菌菌落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于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其对黄曲霉,串珠镰刀菌和鲜绿青霉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79.00、44.86和10.59μg/m L;在不同pH条件下,TGML的抗霉菌活性保持稳定;TGML显示出对霉菌孢子萌发的显着抑制效果;抗菌机制研究表明TGML会降低霉菌麦角甾醇含量,增加胞内物质泄漏,抑制呼吸酶活,但不影响脂质过氧化。(5)TGML的应用研究:TGML显示出对复原牛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显着抑制效果;温度高于或低于室温会增强TGML抑菌活性,降低pH也会提升TGML抗菌作用,但离子强度对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模拟胃液会削弱TGML在牛奶中的抗菌效果;TGML和环境因素(温度、pH和离子强度)不会改变牛奶的颜色和香气。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酶法合成、分子蒸馏结合乙酸乙酯加水萃取的纯化工艺,获得纯度为98.30%的TGML高纯单体;TGML具有对食源性细菌、酵母和霉菌的广谱抑菌活性,并阐明了其对胞膜和胞内多种干扰作用的协同抑制机制。因此,本研究将会为食品、药品及日化行业提供一种兼具乳化性与防腐性的多功能添加剂,极具应用价值;并且抗菌机制的系统研究也为抗菌剂的开发与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

朱薇多[9](2020)在《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制备、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往往会影响产品的外观、风味、营养成分、货架期等性质,从而对其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利用保鲜剂、抗菌剂等更好的保存食品。然而,目前应用于食品工业中的许多防腐剂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产品,人们对其安全性存在争议。因此,开发绿色、天然和安全的抗菌剂来替代这些化学合成防腐剂,进一步提高食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抗菌乳液是利用表面活性剂、抗菌剂和脂溶性载体等制备的乳状液,由于它的包埋、缓释和保护活性成分等诸多优势,大大提高了植物精油等天然抗菌剂的抗菌活性,近年来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文以天然茶皂素为表面活性剂,香芹酚作为抗菌剂,中碳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CT)作为成熟抑制剂,制备了抗菌乳液递送体系,并系统研究了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体系的稳定性、抗菌活性、抗菌机理及其在冷却牛肉保鲜中应用,同时以Tween80稳定的体系作为对照,比较了不同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抗菌乳液体系的性质。研究结果为新型天然抗菌乳液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探究了表面活性剂含量与油相组成对乳液抗菌效果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抑菌圈实验,确定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优化配方为:1%茶皂素和10%油相(60%香芹酚+40%MCT油)。结果发现,Tween80稳定的体系需要更高比例的表面活性剂(5%Tween80)和成熟抑制剂(40%香芹酚+60%MCT油),才能形成与之同样具有较小平均液滴直径的稳定纳米乳液(d<190nm);抑菌实验发现,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3.57 cm,而Tween80稳定的体系抑菌圈直径只有1.70 cm;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3.91 mL/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7.81 mL/L,Tween80稳定的香芹酚乳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为15.63 mL/L,对大肠杆菌MIC值为31.25 mL/L。结果表明茶皂素稳定的体系抗菌活性显着高于Tween80稳定的体系,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大肠杆菌。同时,该体系在存储30d仍保持稳定(d<250nm),其贮藏稳定性较好。其次,通过菌体形态观察以及模拟香芹酚的分配率、细胞膜通透性、细胞蛋白泄露和细胞膜电位的测定等手段,揭示抗菌递送体系抗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12 h未经抗菌乳液处理的大肠杆菌菌液电导率从126.1 μs/cm增至137.7 μs/cm,蛋白质泄露量从37.5 μg/mL增至47.9 μg/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电导率从133.4μs/cm增至137.8μs/cm,蛋白质泄露量从37.8μg/mL增至59.2μg/mL,与此同时,经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处理的大肠杆菌菌液电导率从143.8 μs/cm增至154.8 μs/cm,蛋白质泄露量从82.0 μg/mL增至104.4 μg/mL,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电导率从143.2 μs/cm增至161.2μs/cm,蛋白质泄露量从79.2μg/mL增至109.6 μg/mL;经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处理的大肠杆菌细胞膜电位由409 AU降低至234 AU,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电位由358 AU降低至193 AU;相比于Tween80,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使抑菌剂(香芹酚)更快、更多的被转移到细菌的细胞中,使细胞膜完整性破坏,细胞中的电解质离子及蛋白质等泄漏,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综上实验结果表明,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抗菌效果优于Tween80抗菌乳液,且递送体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破坏性高于大肠杆菌。最后,使用乳液递送体系处理冷却牛肉后存储于4℃条件下,每5 d测定菌落总数、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并进行感官评分确定牛肉的新鲜度。研究发现,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可延长冷却牛肉的货架期至20 d以上,Tween80稳定的体系将冷却牛肉货架期延长至10~15 d,而空白组的货架期仅有5 d左右。说明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对冷却牛肉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天然茶皂素和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香芹酚具有协同抗菌作用,通过构建抗菌乳液递送体系,显着提高了香芹酚的抗菌活性。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组成:1%茶皂素,水相90%、油相10%(60%香芹酚+40%MCT)。由于该递送体系可以使抗菌剂(香芹酚)更快、更多地被转移到细菌的细胞中,使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完整性破坏,细胞电解质及蛋白质等泄漏,最终导致细胞死亡,所以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效果优于大肠杆菌。同时,抗菌乳液贮藏稳定性较好,可以有效延长冷却牛肉货架期至20 d以上。

萨仁高娃[10](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二、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IRANIAN ESSENTIAL OILS ON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IRANIAN ESSENTIAL OILS ON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论文提纲范文)

(1)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青贮原料表面附着的主要微生物
        2.2 青贮饲料中的主要微生物
        2.3 青贮添加剂
        2.4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2.4.1 植物精油的定义及化学成分
        2.4.2 松针精油的化学成分
        2.5 植物精油的抑菌效果研究
        2.5.1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的抑菌活性
        2.5.2 松针精油的抑菌活性
        2.6 植物精油的抑菌机理
        2.7 植物精油在饲料中的应用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试验设计
        1.2.3 感官评定
        1.2.4 营养成分分析
        1.2.5 发酵品质测定
        1.2.6 青贮微生物数量分析
        1.2.7 有氧稳定性测定
        1.2.8 数据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苜蓿青贮感官评定
        1.3.2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1.3.3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3.4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1.3.5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饲料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1.4 讨论
        1.4.1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1.4.2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4.3 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1.5 小结
    试验二松针精油对青贮饲料中3 种微生物的抑菌效果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菌悬液的制备
        2.2.2.2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2.2.3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2.2.4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松针精油对青贮饲料中3 种微生物的抑菌活性
        2.3.2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2.3.3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松针精油对青贮饲料中3 种微生物的抑菌活性
        2.4.2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2.5 小结
    试验三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菌机理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2.1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
        3.2.2.2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内容物释放量的影响
        3.2.2.3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膜脂肪酸变化的影响
        3.2.2.4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膜蛋白的影响
        3.2.2.5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2.2.6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DNA含量的影响
        3.2.2.7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蛋白表达的影响
        3.2.2.8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3.2.2.9 松针精油对DNA的直接作用
        3.2.2.10 松针精油对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影响
        3.2.2.11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
        3.3.2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内容物释放量的影响
        3.3.3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膜脂肪酸变化的影响
        3.3.4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膜蛋白的影响
        3.3.5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MDH活性的影响
        3.3.6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蛋白表达的影响
        3.3.7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DNA含量的影响
        3.3.8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DNA拓扑异构酶活性的影响
        3.3.9 松针精油对DNA的直接作用
        3.3.10 松针精油对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细胞膜的影响
        3.4.2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4.3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3.4.4 松针精油对串珠镰刀菌和梭状芽孢杆菌DNA的影响
        3.5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创新点
    1.1 全文结论
    1.2 创新点
    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四种蒿属精油及1,8-桉叶素对采后辣椒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及保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蒿属植物精油概述
        1.1.1 精油的提取工艺
        1.1.2 精油成分的研究现状
        1.1.3 植物精油的特性研究
        1.1.4 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方面的应用
    1.2 果蔬采后病害研究现状
    1.3 辣椒采后概述
        1.3.1 辣椒概况
        1.3.2 辣椒致病菌概况
    1.4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
        1.4.1 低温贮藏
        1.4.2 气调贮藏
        1.4.3 涂膜贮藏
        1.4.4 制剂贮藏
    1.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与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四种蒿属精油的组成成分及特性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蒿属精油的提取方法
        2.2.2 蒿属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2.2.3 精油抗氧化活性
        2.2.4 精油杀虫活性
        2.2.5 精油气味感官评价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四种植物精油化学成分
        2.3.2 四种植物精油的红外光谱分析
        2.3.3 抗氧化活性结果
        2.3.4 精油的杀虫活性结果
        2.3.5 感官评价结果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3章 辣椒采后致病菌分离鉴定及特性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分析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辣椒致病菌的分离
        3.2.2 致病性强弱测定
        3.2.3 辣椒致病菌的鉴定
        3.2.4 辣椒致病菌特性
        3.2.5 致病菌趋化性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致病性强弱分析
        3.3.2 致病菌的鉴定结果
        3.3.3 致病菌的特性结果
        3.3.4 致病菌的趋化性结果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4章 精油及单体的抑菌活性测定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分析软件
    4.2 试验方法
        4.2.1 精油及单体对致病菌抑菌活性测定
        4.2.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
        4.2.3 病原真菌的毒力分析
        4.2.4 精油对病原菌细胞壁的影响
        4.2.5 精油及其单体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精油及单体的抑菌活性
        4.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4.3.3 精油及单体毒力分析
        4.3.4 精油对病原菌菌体细胞壁的影响
        4.3.5 体内试验效果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5章 辣椒生理指标的测定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分析软件
    5.2 试验方法
        5.2.1 辣椒中总酚和类黄酮化合物的测定
        5.2.2 辣椒中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5.2.3 辣椒中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5.2.4 辣椒中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5.2.5 辣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5.2.6 辣椒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总酚和类黄酮的影响
        5.3.2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抗坏血酸的影响
        5.3.3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3.4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丙二醛的影响
        5.3.5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5.3.6 精油和1,8-桉叶素对辣椒中叶绿素的影响
    5.4 讨论与结论
        5.4.1 讨论
        5.4.2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烘焙产品主要的保鲜方法
        1.1.1 化学保鲜法
        1.1.2 生物保鲜法
        1.1.3 物理保鲜法
    1.2 植物精油
        1.2.1 植物精油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1.2.2 植物精油及其成分的抗真菌活性
        1.2.3 精油与其化学成分的相互作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娄地青霉和黑曲霉具有协同抑菌效应组合的筛选及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菌种活化
        2.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3.3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3.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3.5 FIC指数的测定
        2.3.6 S_(EC)与β-1,3-葡聚糖合成酶和几丁质合成酶的建模与分子对接
        2.3.7 S_(EC)的抑菌活性及在面包保鲜中应用的初步评价
        2.3.8 S_(EC)在延长面包货架期中的应用潜力评估
        2.3.9 感官评价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抑菌剂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活性
        2.4.2 S_(EC)与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建模结果与分子对接
        2.4.3 S_(EC)与几丁质合成酶的建模结果与分子对接
        2.4.4 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体外抑菌效果
        2.4.5 S_(EC)对面包货架期和感官得分值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分子水平上揭示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细胞膜的协同作用机理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3.2 膜蛋白的荧光光谱测定
        3.3.3 S_(EC)小分子与膜蛋白中氨基酸结合力的测定
        3.3.4 膜蛋白电泳的测定
        3.3.5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3.3.6 活性氧的积累及细胞活力和细胞膜完整性的测定
        3.3.7 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的测定
        3.3.8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3.3.9 麦角固醇含量的测定
        3.3.10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测定
        3.3.11 细胞内容物(核酸和蛋白质)泄露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3.3.12 SEM和 TEM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
        3.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_(EC)对膜蛋白的影响
        3.4.2 S_(EC)与细胞膜中氨基酸残基结合力的分析
        3.4.3 S_(EC)对细胞膜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3.4.4 S_(EC)对膜蛋白降解的影响
        3.4.5 S_(EC)对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4.6 S_(EC)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4.7 S_(EC)对NADPH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8 S_(EC)对麦角固醇含量的影响
        3.4.9 S_(EC)对DNA降解的影响
        3.4.10 S_(EC)对细胞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4.11 S_(EC)对细胞膜完整性和活力丧失的影响
        3.4.12 S_(EC)对细胞形态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_(EC)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线粒体损伤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2 微生物的培养
        4.3.3 线粒体形态的观察
        4.3.4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4.3.5 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4.3.6 ATP含量和活性的测定
        4.3.7 β-半乳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测定
        4.3.8 能荷的测定
        4.3.9 三羧酸循环中代谢产物的测定
        4.3.10 三羧酸循环中关键分子基因表达的测定
        4.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S_(EC)对线体形态和膜电位的影响
        4.4.2 S_(EC)对三羧酸循环中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4.3 S_(EC)对ATP含量和三种ATP酶活性的影响
        4.4.4 S_(EC)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4.4.5 S_(EC)对三羧酸循环代谢产物的影响
        4.4.6 S_(EC)对琥珀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延胡索酸水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种延长面包货架期的新方法:含S_(EC)的活性抗菌小包装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含S_(EC)多孔淀粉微胶囊的制备
        5.3.2 包埋率的测定
        5.3.3 体外抗真菌活性的测定
        5.3.4 缓释动力学的测定
        5.3.5 S_(EC)在面包货架期间的释放量及面包货架期的测定
        5.3.6 感官评定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_(EC)抗菌小包装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分析
        5.4.2 含S_(EC)多孔淀粉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5.4.3 S_(EC)抗菌小包装对面包货架期的影响
        5.4.4 S_(EC)在面包货架期间释放量的分析
        5.4.5 切片面包的抗菌活性分析
        5.4.6 感官评价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雪菊精油微胶囊对熏马肠中产酪胺菌TDC基因表达及产酪胺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熏马肠的概述
    1.2 生物胺的概述
        1.2.1 生物胺和酪胺
        1.2.2 生物胺检测方法
        1.2.3 生物胺的产生和控制
    1.3 昆仑雪菊的概述
        1.3.1 昆仑雪菊
        1.3.2 雪菊精油的生理作用
    1.4 微胶囊技术概述
        1.4.1 微胶囊技术
        1.4.2 植物精油微胶囊
        1.4.3 精油微胶囊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1.5 生物胺研究进程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1.6 主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熏马肠中含TDC基因的产酪胺优势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传统微生物法初筛产生物胺菌
        2.2.2 PCR技术分离含TDC基因的菌株
        2.2.3 HPLC测定菌悬液中酪胺含量变化
        2.2.4 DNA测序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传统微生物试验初步分离的结果
        2.3.2 PCR扩增结果
        2.3.3 高效液相测定菌株产酪胺能力
    2.4 结论
第三章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希氏肠球菌和杜兰氏肠球菌产酪胺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雪菊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分析
        3.2.2 雪菊精油微胶囊扫描电镜观察
        3.2.3 雪菊精油微胶囊抑菌能力的测定
        3.2.4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供试菌生长过程中pH值和OD_(600)值的影响
        3.2.5 TDC基因簇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3.2.6 HPLC测定菌液中酪胺的含量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雪菊精油标准曲线的建立
        3.3.2 雪菊精油微胶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3.3 雪菊精油微胶囊的抑菌能力
        3.3.4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供试菌生长过程中OD_(600)的影响
        3.3.5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待测菌生长过程中pH的影响
        3.3.6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供试菌基因表达分析
        3.3.7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供试菌产酪胺能力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雪菊精油微胶囊对熏马肠发酵过程中产酪胺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熏马肠的制作
        4.2.2 pH和水分含量的测定
        4.2.3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4.2.4 tyrDC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4.2.5 微生物分析
        4.2.6 质构分析
        4.2.7 颜色特性
        4.2.8 酪胺的测定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H值和水分含量的变化
        4.3.2 TBARS的变化
        4.3.3 微生物分析
        4.3.4 发酵过程中tyrDC基因表达测定
        4.3.5 质构分析
        4.3.6 颜色特性分析
        4.3.7 酪胺的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性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芳香植物与植物精油
2 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活性比较
    2.1 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性
    2.2 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成分
    2.3 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机理
3 芳香植物精油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1 提高动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3.2 改善动物消化道菌群的分布
    3.3 缓解动物病害
    3.4 增强动物的免疫力
4 植物精油功能研究的新技术
    4.1 植物精油组配的抗菌性应用
    4.2 植物精油包被技术的抗菌性应用
    4.3 植物精油功能的组学研究应用
5 小结

(6)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抗菌剂及抗菌机理
    1.1 植物源抗菌剂
        1.1.1 植物精油
        1.1.2 植物抽提物
        1.1.3 皂苷
    1.2 动物源抗菌剂
        1.2.1 蜂胶
        1.2.2 溶菌酶
        1.2.3 乳铁蛋白
        1.2.4 葡萄糖氧化酶
    1.3 微生物源抗菌剂
        1.3.1 细菌素及多肽
        1.3.2 纳他霉素
        1.3.3 益生菌
2 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3 结语

(7)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缩写与术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昆仑雪菊及其研究进展
        1.1.2 昆仑雪菊主要成分研究进展
        1.1.3 昆仑雪菊的主要功效
    1.2 植物油脂的主要提取工艺
        1.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FE)
        1.2.2 其它常见提取方法
    1.3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及其乳化包埋研究进展
        1.3.1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活性
        1.3.2 植物精油、油树脂的抑菌机理研究概况
        1.3.3 植物油脂的包埋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4.2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萃取、分析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2.2.1 主要材料试剂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昆仑雪菊油树脂的超临界萃取
        2.2.4 昆仑雪菊精油的水蒸气提取
        2.2.5 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
        2.2.6 GC-MS测定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主要成分
        2.2.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萃取条件对昆仑雪菊油树脂得率的影响
        2.3.2 响应面实验优化
        2.3.3 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3.4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分析
        2.3.5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及验证
        2.3.6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精油成分分析与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纳米乳液制备研究
    3.1 前言
    3.2 主要试剂与设备
        3.2.1 主要试剂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3.3.1 CTO乳化工艺
        3.3.2 不同HLB的筛选
        3.3.3 乳化剂及助乳化剂比例筛选
        3.3.4 形态观察
        3.3.5 乳液差示热量扫描
        3.3.6 乳液黏度测定
        3.3.7 储藏性能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乳化剂的选择
        3.4.2 不同HLB值乳液的浊度变化
        3.4.3 HLB值对纳米乳液粒径、PDI的影响
        3.4.5 乳液微观形貌观察
        3.4.6 不同含水量差示热量扫描分析
        3.4.7 流变法鉴定乳液构型
        3.4.8 储藏稳定性与粒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仪器与设备
        4.2.1 实验菌株
        4.2.2 主要材料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条件和分析方法
        4.3.1 菌种的培养与保藏
        4.3.2 CTO-NE对四种菌的MIC测定
        4.3.3 CTO及 CTO-NE抑菌圈测定
        4.3.4 CTO-NE的抑菌动力学实验
        4.3.5 CTO-NE系列对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6 电镜观察
        4.3.7 实验设计和数据统计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昆仑雪菊油树脂及其纳米乳液的抑菌活性研究
        4.4.2 CTO-NE对实验菌株的MIC值分析
        4.4.3 CTO-NE系列的杀菌动力学曲线
        4.4.4 扫描电镜观察
        4.4.5 透射电镜观察
        4.4.6 CTO-NE对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8)三聚甘油单月桂酸酯的酶法合成、广谱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制备
        1.1.1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合成
        1.1.2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分离纯化
        1.1.3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检测
        1.1.4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结构表征
        1.1.5 聚甘油脂肪酸酯的安全性和理化性质
    1.2 抗菌性脂质
        1.2.1 脂肪酸和甘油单脂肪酸酯的抗菌活性
        1.2.2 脂肪酸和甘油单脂肪酸酯的抑菌机制
        1.2.3 聚甘油单脂肪酸酯的抑菌活性
        1.2.4 聚甘油单脂肪酸酯的抑菌机制
    1.3 复原奶粉的抑菌防腐
        1.3.1 复原奶粉抑菌防腐问题的由来
        1.3.2 阪崎克罗诺杆菌的安全风险
        1.3.3 复原奶粉中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制措施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TGML的酶法合成、分离纯化和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原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三聚甘油的合成方法
        2.3.2 三聚甘油的后处理
        2.3.3 聚合度检测
        2.3.4 HPLC-RID分析聚甘油组成
        2.3.5 三聚甘油的纯化
        2.3.6 TGML的酶法合成
        2.3.7 HPLC-ELSD分析
        2.3.8 TGML的分离纯化
        2.3.9 TGML的红外、质谱和核磁表征
        2.3.10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聚甘油的液相色谱图
        2.4.2 聚甘油的聚合度
        2.4.3 不同反应条件对TGML产量的影响
        2.4.4 模型拟合和显着性分析
        2.4.5 酯化反应的优化
        2.4.6 TGML的纯化
        2.4.7 ESI-MS表征
        2.4.8 FTIR表征
        2.4.9 NMR表征
        2.4.10 TGML的化学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GML的理化性质和表面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理化性质
        3.3.2 表面活性
    3.4 结果和讨论
        3.4.1 TGML的理化性质
        3.4.2 TGML的表面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GML对致病性细菌和酵母抑制效果及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菌种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MIC和 MBC测定
        4.3.2 pH对 TGML抗菌活性的影响
        4.3.3 抑菌稳定性
        4.3.4 细胞质膜渗透性的测定
        4.3.5 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质膜破坏
        4.3.6 扫描电镜(SEM)
        4.3.7 细胞周期分析
        4.3.8 胞内生物大分子测定
        4.3.9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抗菌效果
        4.4.2 pH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4.4.3 抗菌稳定性评价
        4.4.4 细胞质膜渗透性
        4.4.5 细胞质膜的完整性
        4.4.6 扫描电镜
        4.4.7 TGML的胞内抑制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GML对食源性霉菌的抑制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菌种和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5.3.2 抗霉菌效果测定
        5.3.3 菌丝生长抑制率和IC50测定
        5.3.4 pH对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5.3.5 孢子萌发率测定
        5.3.6 孢子质膜中麦角甾醇含量测定
        5.3.7 胞内核酸和蛋白泄露测定
        5.3.8 脂质过氧化测定
        5.3.9 线粒体脱氢酶和ATP酶活性测定
        5.3.10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TGML对霉菌的抑制效果
        5.4.2 pH对 TGML抗真菌活性的影响
        5.4.3 TGML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5.4.4 麦角甾醇含量变化
        5.4.5 胞内核酸和蛋白的泄露
        5.4.6 脂质过氧化评价
        5.4.7 TGML对线粒体ATP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GML的应用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仪器
        6.2.1 菌种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菌悬液的制备
        6.3.2 复原奶粉的制备
        6.3.3 TGML在复原奶粉中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制效果
        6.3.4 温度对TGML抗菌效果的影响
        6.3.5 pH对 TGML抗菌效果的影响
        6.3.6 离子强度对TGML抗菌效果的影响
        6.3.7 TGML在模拟胃酸中的抑制特性
        6.3.8 TGML在模拟胃液中的抗菌特性
        6.3.9 感官评价
        6.3.10 统计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TGML在复原牛奶中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制效果
        6.4.2 温度对TGML抑菌效果的影响
        6.4.3 pH对 TGML抑菌效果的影响
        6.4.4 离子强度对TGML抑菌效果的影响
        6.4.5 TGML在生理胃酸和模拟胃液中的抑菌特性
        6.4.6 感官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制备、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天然抗菌剂—精油
        1.1.1 精油的抗微生物活性及其成分
        1.1.2 精油抗微生物活性的评价方法
        1.1.3 精油的抗微生物机制
        1.1.4 评价抗菌机制的实验方法
        1.1.5 精油作为抗菌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1.1.6 提高食品中精油抗菌活性的方法—使用递送系统
    1.2 香芹酚
        1.2.1 香芹酚概述
        1.2.2 香芹酚的抗菌机理
        1.2.3 香芹酚应用概况
    1.3 茶皂素
        1.3.1 茶皂素的概述
        1.3.2 茶皂素的生物活性
    1.4 立题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制备及抗菌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2.3 实验方法
        2.3.1 抗菌乳液的制备
        2.3.2 乳液稳定性研究
        2.3.3 抗菌乳液平均液滴直径的测定
        2.3.4 抗菌乳液ZETA电位的测定
        2.3.5 细菌的培养
        2.3.6 牛津杯法测量抑菌圈的大小
        2.3.7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油相组成对抗菌乳液的影响
        2.4.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抗菌乳液的影响
        2.4.3 PH对抗菌乳液的影响
        2.4.4 抗菌乳液的稳定性研究
        2.4.5 乳液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茶皂素基香芹酚乳液的抗菌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3.3 实验方法
        3.3.1 抗菌乳液的制备
        3.3.2 细菌培养
        3.3.3 细菌的微观结构观察
        3.3.4 抗菌剂(香芹酚)的分配
        3.3.5 高效液相色谱法
        3.3.6 抗菌剂(香芹酚)的分配率数据分析
        3.3.7 细胞膜通透性
        3.3.8 细胞蛋白泄漏
        3.3.9 细胞膜电位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细菌细胞结构的形态学观察(SEM)
        3.4.2 香芹酚的分配率
        3.4.3 细胞膜通透性
        3.4.4 细胞蛋白的泄漏
        3.4.5 细胞膜电位(MP)
    3.5 本章小结
4 茶皂素基抗菌乳液在冷却牛肉中保鲜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抗菌乳液的制备
        4.3.2 冷却牛肉的预处理
        4.3.3 菌落总数测定
        4.3.4 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测定
        4.3.5 PH值测定
        4.3.6 感官评定
        4.3.7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菌落总数
        4.4.2 TVB-N含量
        4.4.3 PH值
        4.4.4 感官评定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1 绪论
    1.1 鲜切果蔬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1.3.1 物理防控技术
        1.3.2 化学防控技术
        1.3.3 生物防控技术
        1.3.4 综合防控技术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植物精油
        2.2.3 实验菌株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菌株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样品
        4.2.3 实验菌株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样品
        5.2.3 实验菌株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2.11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OME IRANIAN ESSENTIAL OILS ON Bacillus cereu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论文参考文献)

  • [1]松针精油对苜蓿青贮品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 孙建政.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2]四种蒿属精油及1,8-桉叶素对采后辣椒致病菌的抑菌活性及保鲜效果研究[D]. 冯升来.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丁香酚和柠檬醛对娄地青霉和黑曲霉的协同抑菌机理探究[D]. 鞠健. 江南大学, 2021(01)
  • [4]雪菊精油微胶囊对熏马肠中产酪胺菌TDC基因表达及产酪胺影响[D]. 李亚倬.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5]芳香植物精油的抗菌性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 郝渊鹏,李静一,杨瑞,李慧,白红彤,石雷. 植物学报, 2020(05)
  • [6]天然抗菌剂在食品包装中的研究进展[J]. 郭娟,张进,王佳敏,朱全山. 食品科学, 2021(09)
  • [7]昆仑雪菊油树脂的提取、纳米乳液制备及其抑菌活性评价[D]. 邱亦亦. 浙江大学, 2020
  • [8]三聚甘油单月桂酸酯的酶法合成、广谱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茶皂素基香芹酚抗菌乳液的制备、抗菌机理及应用研究[D]. 朱薇多.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10]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 萨仁高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些伊朗精油对蜡状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