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朗格综合征一例

德朗格综合征一例

一、De Lange氏综合征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洁,李涵,王晨静,栗河舟,秦红岩,袁二凤[1](2022)在《胎儿透明隔腔内线样高回声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产前超声提示胎儿透明隔腔(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病例的妊娠结局,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的34例病例,将其分为孤立性CSP内存在线样高回声(A组,15例)以及合并其他异常(B组,19例)两组,并对两组孕妇的基本情况、胎儿CSP宽度、产前超声特点以及产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3例及B组5例胎儿经MRI检查发现CSP未见明显异常;B组中4例行CMA分析检测的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行单基因检测的4例中,其中1例存在基因变异,与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1型相关。23例(包括A组全部15例和B组8例)出生后(3~33月)与同龄儿比较未见明显异常;4例因多发畸形引产;7例失访。结论:孤立性CSP内线样高回声预后较好,合并其他异常时其预后情况主要取决于伴发畸形的严重程度;超声医师需熟悉CSP及穹窿柱的声像图表现避免误诊。

铁晓玲,杨颖,车凤玉,刘黎礼[2](2022)在《NIPBL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1例德朗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文中提出患儿, 女, 5月26天, 以"发现运动发育落后3月"入院。现病史:患儿3月龄起, 家属发现患儿运动发育落后, 表现为竖头不稳, 未予治疗。随月龄增长患儿运动发育落后明显。面容异常主要表现为:低额头、发际线低、双手通贯掌、连眉、双手小(见图1)、听力弱。现患儿竖头稳、不会翻身、不会坐、无主动伸手抓物意识, 偶尔能发"a, o"等喉音, 能逗笑出声, 追物循声反应差, 表情欠丰富。病程中否认有频繁呕吐、喂养困难及反复抽搐史。无发育倒退现象。专科查体:四肢肌力V-级, 四肢肌张力增高;拉起反射未见明显异常, 立位悬垂反射:肩后缩, 双侧拇指内收, 双下肢硬性支撑, 尖足;腱反射正常;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头颅核磁共振:双侧额、颞脑外间隙增宽;视觉诱发电位:双眼潜伏期延长, 双眼振幅降低。听性脑干反应电位:双耳BAEP异常。心脏B超:卵圆孔未闭。双侧髋关节发育Ⅰ型。血尿筛未见异常;染色体核型:46, XX。家族史:父母均体健。

宿潇潇,彭慧芳,姜宏卫,娄丹,姜志红[3](2022)在《德朗热综合征1例并中国109例文献复习》文中提出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CdLS)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系统的先天发育异常综合征[1],主要特征有特殊面容、宫内/生后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行为异常、肢体畸形及其他内脏器官受累[2]。国外报道每10 000~30 000名活产新生儿中发生1例[3]。

张芳敏,韩子明,王晓月,赵德安,韩玫瑰,黄倩,朱小娟,刘佩佩,王凌超[4](2022)在《SMC1A基因c.2923C>T突变致反复癫痫发作的德朗热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德朗热综合征(CdLs)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类型, 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确诊的1例CdL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其基因检测结果。结果患儿, 女, 2岁8个月, 外貌特殊, 鼻梁低平, 眼距增宽, 招风耳, 嘴角下斜, 腭弓高, 小颌畸形, 反复癫痫发作, 言语及智力发育落后, 基因检测结果示SMC1A基因c.2923C>T突变, 诊断CdLs 2型。结论 CdLs属于较为罕见的遗传代谢病, 临床表现常有特殊的面容及体征。SMC1A基因突变在国内仅有1例报道, 而SMC1A基因c.2923C>T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扩大了SMC1A基因变异谱。

王荻兰,杨玉,杨利,石乔,徐磊,黄慧[5](2021)在《2例德朗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德朗热综合征(Cornelia de Lange syndrome, CdLS)又称为阿姆斯特丹侏儒症,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遗传性疾病,具有独特颅面特征、生长迟缓、认知障碍、肢体缺陷、多毛症和多系统受累等临床特点[1]。CdLS是由黏连蛋白复合体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这些黏连蛋白复合体相关基因有7个,包括NIPBL、SMC1A、SMC3、RAD21、BRD4、HDAC8和ANKRD11(R4)[2],其主要作用包括调节姐妹染色单体聚合和分离、

冯宇[6](2021)在《90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高通量测序检测及遗传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利用基于高通量测序的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技术(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对90例发育迟缓的患儿进行遗传学检测和分析,以核型分析结果和相应临床表型作为参考,探讨发育障碍疾病的致病性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s)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筛选可能致病的候选基因,寻找相对高频的致病性CNVs,明确致病原因。对部分CNV-seq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寻找可能的致病位点。探讨发育迟缓患儿的相关遗传学机制,为父母再生育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收集从2017年到2019年在山西省儿童医院(山西省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发育迟缓、并已做过核型分析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临床表型,遗传学资料等);收集患者外周血进行CNV-seq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致病性分析;利用Clin Var、DECIPHER、OMIM、DGV等数据库对CNV-seq检测结果进行注释,依据ACMG评估CNVs的致病性,并通过Pub Med数据库检索相关的报导文献;对部分CNV-seq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通过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对结果进行生信分析,结合临床表型,明确患儿变异基因的致病性。结果:检测90例发育迟缓患儿,致病性CNV检出相对高频的是7、8和22号染色体,检测出致病性或可能致病性CNVs 18例,CNV-seq阳性检出率为20%(18/90)。其中ACMG判定致病性,有报导致病性CNVs案例的15例,可能致病CNVs案例3例。CNV-seq阴性结果共72例,其中临床意义未明的CNVs变异(VOUS)有32例,结果正常的CNVs有35例,多态性CNVs有5例。核型分析明确提示发育障碍疾病患者4例,可能与疾病相关者1例,通过CNV-seq全部得以确认。对其中10例CNV-seq检测结果阴性的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查后,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NVs)结果正常的患儿中,检测到一例KMT2A基因新发无义变异导致的Wiedemann-Steiner综合征。结论:本研究证实了CNVs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的重要病因,以及大于1Mb的微缺失/微重复具有更高致病性的特征。致病性CNV检出相对高频的是7、8和22号染色体,且检出的微缺失/重复片段大多已知与发育迟缓疾病密切相关,并筛选出可能致病的候选基因。CNV-seq是诊断该类疾病的一线检测方法,与传统核型分析相比,CNV-seq是一种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更高效的基因检测技术,能检测大多数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所致疾病,并解释相关临床表型。与全外显子组测序(WES)联合应用,对CNV-seq结果阴性患儿检测,能及时发现部分发育障碍相关疾病及其可能致病的基因位点。建立不同基因组CNVs、基因变异与患者表型之间的相关性,能为疾病诊断及再次生育提供遗传学依据。

耿冬峰[7](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袁婷婷[8](2021)在《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超声诊断为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1197例病例,对其超声类别进行分类;其中413例病例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进行检测,对所有遗传学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1197例CAKUT胎儿的超声特征主要表现为肾积水、多囊性发育不良肾、肾发育不全和重复肾等。413例孕妇同意行介入产前诊断并进行遗传学检测,80例(19.37%,80/413)有显着的遗传学异常结果:其中25例为染色体数目异常,2例为染色体结构异常,380例行CMA检测显示40例有致病性/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0.53%,40/380),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综合征是CAKUT中最常见的致病性拷贝数变异;26例行WES检测显示13例有致病性/可疑致病/临床意义未明的变异(50.00%,13/26)。孤立性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为11.36%(36/317),合并其它系统异常的遗传学异常发生率为45.83%(44/96)(11.36%vs 45.83%,p<0.05)。对所有病例的妊娠结局进行追踪随访,活产755例,引产331例,宫内死亡10例,自然流产3例,失访98例。经产后超声诊断尿路异常的490例患者中,56例接受手术治疗,大部分因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引起的泌尿系梗阻,除1例肾积水术后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恢复良好。在13例出生后不久死亡的胎儿中,只有3例是由于泌尿道梗阻导致的,2例为婴儿型多囊肾;余423例出生后生长发育均正常。患肾积水的胎儿出生后手术率为15.94%(40/251),术后恢复好。109例多囊性发育不良肾活产胎儿中3例(2.75%,3/109)出生后行患侧肾切除术。存在遗传学异常的泌尿系统畸形的患儿中,13例活产,其中4例出现生长发育迟缓,1例产后1年因心脏异常死亡。产前遗传结果正常的329例患儿中,243例活产,其中2例出生后不久死亡,70例人工终止妊娠,4例胎死宫内,12例失访。妊娠晚期的肾盂前后径被用来预测产后是否需要手术,当肾盂前后径截断值为17.5mm时,预测灵敏度为63.2%,特异性为94.7%。结论:CAKUT主要的遗传学病因是拷贝数异常和基因异常。CMA在CAKUT并且核型正常CAKUT胎儿中有重要的价值,可将检出率提高4%;WES能显着提高产前诊断中不明原因CAKUT胎儿的遗传学检出率。孤立的泌尿系统异常的胎儿出生后预后良好,存在肾积水比其它泌尿系统异常的患儿出生后手术的可能性大,但大多数预后良好;合并其它系统异常尤其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的胎儿预后不佳。无基因异常的孤立性CAKUT患儿预后不良的概率为2.56%(6/234)。妊娠晚期肾盂前后径≥17.5mm可用于预测胎儿出生后是否需要手术。

李文静,闫有圣,童笑梅[9](2021)在《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1例新发基因突变报道并文献综述》文中认为Cornelia de Lange(CdLS)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累及多系统的先天性疾病,其主要特征包括颅面部畸形、肢体缺陷、智力发育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内脏器官受累。本文总结1例CdLS患儿临床表现,报道其新发基因突变结果,回顾分析国内31例CdLS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该疾病目前的临床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做到及时诊治。

刘明芳,董丽萍[10](2021)在《高苯丙氨酸血症并德朗热综合征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2018年2月1例经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高苯丙氨酸血症(HPA)并德朗热综合征(CdLS) 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22个月,临床表现为特殊面容,全身毛发多,尤其头额面部,头发黑密,发际线低,眉毛浓密,一字眉,耳位偏低,鼻小,人中浅,左手通贯掌,心音有力,节律齐,心前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全身皮肤有紫色大理石花纹,腹软,四肢肌张力高;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变异c.1256A>G(p.Q419R)来源于母亲,c.4421G>A(splicing)来源于父亲;SMC1A基因是X连锁显性遗传,突变位点c.19791980insTGAA为自发变异。本研究同时回顾了HPA诊治及国内23例CdLS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以提高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二、De Lange氏综合征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 Lange氏综合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胎儿透明隔腔内线样高回声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CSP宽度
    2.3 超声表现
    2.4 MRI表现
    2.5 遗传学检查结果
    2.6 随访结果
3 讨论

(3)德朗热综合征1例并中国109例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2.1 中国109例CdLS一般特点
    2.2 中国CdLS基因突变特点
    2.3 中国109例CdLS临床特点
    2.4 国内外研究进展

(5)2例德朗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诊治经过
    1.2 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
2 讨论

(6)90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高通量测序检测及遗传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血液样本的采集
        1.2.2 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
        1.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4 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CNV-seq)
        1.2.5 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WES)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核型分析结果
    2.2 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分析
    2.3 传统核型分析与低深度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的比较
    2.4 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结果分析
    2.5 临床表型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发育迟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英中文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3.1 1197例胎儿泌尿系统畸形产前超声结果
    3.2 遗传学检测结果
    3.3 妊娠结局
讨论
    1.CAKUT胎儿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2.CAKUT胎儿的CMA分析
    3.CAKUT胎儿中的WES分析
    4.CAKUT胎儿的预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胎儿先天性泌尿系统异常的产前诊断及预后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1例新发基因突变报道并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病例资料
    1.临床资料:
        (1)入院情况。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
        (4)诊疗经过。
    2.文献资料:
二、致病基因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
三、CdLS的临床特点
    1.头面部特征:
    2.骨骼及肌肉系统特征:
    3.消化系统异常:
    4.循环系统异常:
    5.泌尿及生殖系统异常:
    6.智力发育障碍及行为异常:
五、总结

四、De Lange氏综合征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胎儿透明隔腔内线样高回声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J]. 李洁,李涵,王晨静,栗河舟,秦红岩,袁二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2(02)
  • [2]NIPBL基因新发变异导致的1例德朗热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J]. 铁晓玲,杨颖,车凤玉,刘黎礼. 国际遗传学杂志, 2022(01)
  • [3]德朗热综合征1例并中国109例文献复习[J]. 宿潇潇,彭慧芳,姜宏卫,娄丹,姜志红.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02)
  • [4]SMC1A基因c.2923C>T突变致反复癫痫发作的德朗热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J]. 张芳敏,韩子明,王晓月,赵德安,韩玫瑰,黄倩,朱小娟,刘佩佩,王凌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02)
  • [5]2例德朗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征分析[J]. 王荻兰,杨玉,杨利,石乔,徐磊,黄慧.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6)
  • [6]90例发育迟缓患儿的高通量测序检测及遗传学分析研究[D]. 冯宇.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8]胎儿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的遗传学病因及妊娠结局分析[D]. 袁婷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Cornelia de Lange综合征1例新发基因突变报道并文献综述[J]. 李文静,闫有圣,童笑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1(02)
  • [10]高苯丙氨酸血症并德朗热综合征1例[J]. 刘明芳,董丽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02)

标签:;  ;  ;  ;  ;  

德朗格综合征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