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一、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田春柳[1](2020)在《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观察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伴有瞳孔异常无晶状体眼的临床疗效、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自身对照研究的方法,共观察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伴有虹膜破损、瞳孔异常的无晶状体(包括无晶状体和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6例(16眼)。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568岁,平均(43.75±12.27)岁。所有患者均行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并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的视力(转化为LogMAR)、眼压、瞳孔直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脉络膜厚度以及视功能问卷得分的差异,观察手术中和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运用SPSS25.0软件来进行统计分析,对各项指标术前以及术后的对比观察,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后不同时间结果之间的检验运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患者手术后的裸眼视力(UCVA)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平均UCVA为1.82±0.84,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8±0.17、0.63±0.21、0.53±0.19、0.49±0.19、0.48±0.19,和术前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不同时间点的UCVA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7,P<0.05),术后1周及1月之间的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值为0.39±0.23,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依次是0.61±0.20、0.54±0.23、0.43±0.19、0.41±0.20、0.38±0.18;术前与术后3天、1周的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月、3月、6月的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的增长BCVA有所恢复,术后1周与1月间的BC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眼压平均为(15.19±2.92)mmHg,术后3天、1周、1月、3月、6月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6.02±3.89)mmHg、(15.80±4.91)mmHg、(14.38±2.02)mmHg、(14.26±2.10)mmHg、(14.29±1.85)mmHg,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平均瞳孔直径(6.52±0.62)mm,术后为(3.63±0.32)mm,二者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术前瞳孔最长径和最短径的差值平均为(1.45±1.55)mm,术后(0.67±0.4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患者的瞳孔居中呈近圆,直径小于人工晶状体光学面积。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平均为(241.00±39.30)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250.94±47.74)μm、(267.94±53.36)μm、(257.06±48.66)μm、(252.69±47.38)μm,术后CRT较术前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平均为(287.56±62.38)μm,术后1周、1月、3月以及6月分别为(302.75±59.98)μm、(305.81±61.89)μm、(304.75±62.13)μm、(302.69±61.37)μm,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畏光、羞明症状缓解,对患者进行视觉质量调查,除了眼部不适和色觉两项在手术前后的得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术后子量表评估得分均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术中1例出现前房少量出血,经止血操作后出血停止;术后3例眼压高,经降眼压眼药水点眼或临床观察之后得到恢复;1例出现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手术临床效果安全、有效,不仅能够提高患者视力水平,还能够最大程度恢复眼前节形态,消除畏光、眩光等症状,进而满足患者对提高视觉质量的追求。

安良宝[2](2020)在《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两种不同术式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术的疗效,为临床医生在工作中选择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方式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5年1月到2019年6月于沈阳何氏眼科医院进行人工晶体巩膜悬吊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9例(40眼),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划分为A、B两组,A组18例(19眼)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固定,B组21例(21眼)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以上患者手术均由该医院同一位手术医生完成。收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后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应用SPSS 24.0软件对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收集两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眼压异常、玻璃体积血与手术相关早期并发症,随访期间记录缝线暴露、人工晶体位置、人工晶体再脱位、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晚期并发症。结果:1.A组手术时间34.3±7.4min、B组22.7±8.0min,A、B两组手术时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5)。2.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5±0.24,B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7±0.26,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P=0.861,P>0.05)。术后1周A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48±0.17,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36±0.14,A、B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P<0.05)。术后6个月A组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log MAR0.25±0.15,B组最佳矫正视力log MAR0.24±0.1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53,P>0.05)。得出B组术式较A组术式对患者术后恢复提升视力更快,长期观察两组患者视力恢复相当。3.A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80±332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376±31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972,P>0.05),术后6个月A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414±321个/mm2,B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275±297个/mm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843,P>0.05)。得出两组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数减少相当。4.眼压:收集患者术后1天,1周及3个月眼压数值;术后1天A组1例低眼压,予以包扎术眼,安静休息,1周后恢复正常;术后1天A组有2例高眼压,B组有1例高眼压,但均未超过30mmhg,予以2%美开朗滴眼液,日2次滴术眼,术后1周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术后3个月A、B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5.术后并发症:早期并发症,A组角膜水肿1例(5.3%),高眼压2例(10.5%),低眼压1例(5.3%),玻璃体积血1例(5.3%),;B组高眼压1例(4.8%),玻璃体积血2例(9.5%)。晚期并发症:A组缝线暴露5例(26.3%),人工晶体脱位1例(5.3%),网膜脱离1例(5.3%),黄斑水肿1例(5.3%),虹膜夹持1例(5.3%);B组黄斑水肿1例(4.8%),虹膜夹持1例(4.8%),随访观察中。A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6.3%,B组早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4.3%;A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21.1%,B组晚期并发症总体发生率9.5%;因只有A组手术方式术中需悬吊缝线,所以A组晚期缝线暴露并发症未作为两组比较内容。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B组低于A组,但两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无线结人工晶体经睫状沟巩膜缝线悬吊和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均能显着提高和改善缺少有效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术后视力和视觉质量,两种手术方法安全可行,均可作为此类手术的选择。2.无缝线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是近年人工晶体悬吊固定的新技术,手术用时短,术后视力提升恢复迅速,规避了传统和既往改良悬吊手术中缝线相关并发症,其他短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同时手术所用耗材少,患者花费减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3.本研究两组患者入选病例数有限,缺乏大样本对照;人工晶体巩膜内固定手术的长期稳定性还需更长时间随访观察。

张丹丹,冯强[3](2019)在《悬吊固定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悬吊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在最近两年期间在我院确诊患有外伤性白内障疾病需要进行治疗的20名患者。通过临床确认20名患者共有24只眼睛患有外伤性白内障,对此20名患者安排进行白内障手术摘除,睫状沟固定植入悬吊型人工晶体。手术治疗后观察记录20名患者24眼的视力恢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结束之后,视力恢复到0.1到0.3的患者有1名1眼,占总人数的5%;视力恢复到0.3到0.5的患者有16名19眼,占总人数的80%;视力恢复到0.4到0.6的患者有3名4眼,占总人数的15%,并且没有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结论悬吊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在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应用。

郑晚秋[4](2019)在《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目的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应用前房维持器辅助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验证有效而安全的ACM灌注压力。方法 将42只猪眼随机分为7组,每组6眼,制造后囊破裂模型后,均在ACM维持前房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房维持器灌注瓶高度(Bottle Height,BH)设置为40cm、50cm、60cm、70cm、80cm、90cm、100cm。记录每个ACM灌注瓶高度6只猪眼中出现角膜内皮皱褶、角膜水肿、前房波动、虹膜颤动的例数。结果 不同BH间角膜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01)。其中组间角膜情况比较,与BH50cm组比较,40cm组角膜更容易出现皱褶(X2=8.571,P=0.015)。BH50cm、60cm、70cm、80cm、90cm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X2=3.214,P>0.05)。BH100cm较90cm组角膜水肿比例更高(X2=8.571,P=0.015)。BH40cm较60cm、70cm、80cm、90cm、100cm组更多出现前房波动和虹膜震颤(X2=8.571,P=0.015)。结论 在猪眼晶状体后囊破裂模型中,前房维持器下保持适当的前房灌注压力可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目的 研究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出现后囊膜破裂的患者22例(22眼),前房维持器辅助下处理晶体残留皮质。统计患者术后1d、7d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情况、前房炎症反应、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正常、角膜水肿轻、前房炎症反应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应用前房维持器可稳定前房,减轻玻璃体扰动,以免后囊破裂进一步扩大,有利于晶体残留皮质清除。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 研究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前房维持器辅助处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ACM辅助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第1d、术后第7d的视力、角膜情况、前房炎症、眼压情况,记录术中、术后3m有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果 一共纳入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患者12例(18眼)。术后第1d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显着高于术前(t=0.533,P=0.003);术后第1d,角膜水肿1级4眼(22.22%),2级3眼(16.67%);房水闪辉0级12眼(66.67%),1+级2眼(11.11%),2+级2眼(11.11%),3+级1眼(5.56%),4+级1眼(5.56%),前房细胞0级13(72.22%),0.5+级2(11.11%),1+级1眼(5.56%),2+级1眼(5.56%),3+级1眼(5.56%)。术后1d出现高眼压3眼(16.67%)。术后第7d所有患者角膜无水肿、前房无明显炎症反应,眼压正常,术中、术后随访3月所有患者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前房维持器辅助下施行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祛除术,手术操作步骤简易,术中前房稳定、IOP波动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较好的辅助效果。

杨林[5](2019)在《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IOL)术后的稳定性及疗效,并比较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固定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6年11月到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进行晶切及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并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的患者共25人26只眼,按手术方式分两组:DSF-IOL组(单襻双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3人14只眼;SSF-IOL组(单襻单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2人12只眼,术中均采用三件式IOL(型号:AR40e)。观察细胞内皮细胞计数、IOL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IOL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IOL偏心距离和襻的位置,其中IOL位置通过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应用IBM-SPSS 20.0和Graphpad prism 8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绘图,计量资料(年龄、视力、IOL倾斜及偏心等)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D)为方式记录;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1、DSF-IOL组及SSF-IOL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SF-IOL组在垂直方向的偏移距离及偏移度均小于SSF-IOL组(P<0.05);两组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偏心距离和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SF-IOL组共有28个襻:位于睫状沟15例(53.6%),睫状冠12例(42.8%),睫状冠内1例(3.6%);SSF组共24个襻:睫状沟12例(50.0%),睫状冠10例(41.7%),睫状冠内2例(8.3%)。两组襻位置呈对称分布各有3例(21.4%)和3例(25%)。结论:1、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行二期IOL植入,两种手术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视力效果;2、单襻双线组较单襻单线组人工晶体在垂直方向具有更小的偏移程度,可以作为二期IOL睫状沟悬吊的优先选择;3、UBM可作为评估术后IOL稳定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杨钊,黎海平[6](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刘贺婷[7](2015)在《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通过测定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的含量变化,了解上述炎症因子与外伤性白内障之间的关系。2、分析我院接诊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构成,了解OTS眼外伤评分系统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力预测中的价值。比较人工晶体一期植入和二期植入的结果。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的治疗上,报道一种新的两点式人工晶体睫状沟悬吊固定的手术方式。方法:第一部分:选择外伤后(10.90±1.41)天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A组)21例进行房水中炎症因子的检测,同时选择我科住院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名(20只眼,B组)和需要做前房穿刺的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患者20名(20只眼,C组)作为对照组。抽取三组患者的房水,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A、B、C三组房水中IL-6.TGF-β、FGF、VEGF的含量,对三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外伤性白内障患者伤后房水中这些炎症因子含量的变化情况。第二部分: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08年10月到2013年12月在我科就诊并手术的104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组患者的病因学构成,用OTS眼外伤评分系统对上述患者进行评分,将预测视力和实际视力做比较,评估OTS系统对视力预测的准确性。将104例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按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分为A、B两组,比较两组间术后视力、并发症之间的差异。选择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16例。经巩膜两点法固定植入折叠型-片式后房型的人工晶体。测术后3天、1周、1月、6月和24个月的视力、等效球镜(SE)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晶体位置。结果:第一部分:A组房水中工L-6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房水中TGF-β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B、C组房水中FGF的含量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房水中VEGF含量均比B、C两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OTS评分系统在指数~0.1和≥0.5视力组的预测灵敏度都达到100%,0.1~0.5视力组灵敏度91.9%,特异度100%。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点睫状沟悬吊固定四襻式人工晶体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比术前提高,结果有统计学差异。术前和术后的等效球镜、角膜内皮计数均无明显变化。术后并发症方面未见感染、晶体移位、缝线暴露、视网膜脱离、眼内炎,发生2例黄斑部水肿(12.5%)。结论:闭合性眼外伤引起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房水中IL-6、TGF-βVEGF含量较正常人升高;FGF的含量与正常比较无明显变化。OTS评分系统对外伤性白内障有良好的视力预测作用。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中一期和二期植入人工晶体术后视力不同,但二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差异。对于无足够囊膜支撑的外伤性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经巩膜两点法固定四襻式人工晶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梁永强,姜双东,周丽萍[8](2012)在《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无后囊无晶体眼临床对比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和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无后囊膜无晶状体眼105例(110眼),55眼行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植入术,55眼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TOP)、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时虹膜固定组BCVA为(0.50±0.26),32眼VA高于术前BCVA,23眼BCVA≥0.5,裸眼视力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术组。结论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可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罗伟玲[9](2011)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用于外伤后无晶状体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 RGPCL)用于外伤后无晶状体眼视功能重建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7例(16男1女)单眼眼外伤后无晶状体眼做回顾性研究。17例患者均单眼佩戴RGPCL,其中包括9例虹膜缺失患者佩戴棕色镜片,并记录其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最佳框架眼镜矫正视力(best spectacle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SCVA)及最佳角膜接触镜矫正视力(best contact lens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LCVA)。结果:17例单眼外伤无晶状体眼患者佩戴RGPCL,其中8片为无色镜片,9片为棕色镜片。用框架眼镜矫正,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0.3有7眼(41.2%),BCVA≥0.5有4眼(23.5%);RGP角膜接触镜矫正,BCVA≧0.3有15眼(88.2%),BCVA≥0.5有10眼(58.8%)。每天佩戴RGPCL8小时以上16例(94.1%),1例选择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7例(41.2%)出现角膜点状着色,4例(23.5%)发生巨乳头状结膜炎,2例(11.8%)戴镜前角膜有新生血管,随访结束时新生血管未见明显变化,无角膜水肿或感染情况发生。1例在随访过程中镜片破碎,之后补配同样规格镜片,其余镜片均完整。结论: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在单眼外伤后无晶状体引起的屈光异常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可以矫正角膜疤痕引起的不规则散光。棕色镜片可以改善虹膜缺失造成的畏光,同时起到美容的效果。

陈宋宏,郑潮标[10](2010)在《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与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囊不能支撑的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较好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对在本院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65例)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54例)进行临床随访比较。结果术后脱残率(矫正视力>0.3)两组差异无显着性,缝线固定组人工晶体移位的发生率较高,两组差异有显着性,早期高眼压前房型组的发生率较高,两组有显着性差异,但1个月后高眼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角膜内皮水肿、葡萄膜炎、前房出血、瞳孔变形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着性。结论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较简单,并发症少。

二、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主要设备和药品
        2.1 主要设备
        2.2 主要药品
    3 方法
        3.1 术前检查及准备
        3.2 手术步骤
        3.3 术后处理
        3.4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裸眼视力(UCVA)
    2 最佳矫正视力(BCVA)
    3 眼压
    4 瞳孔直径
    5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和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
    6 自觉症状和视功能问卷
    7 并发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二、术前检查
    三、手术方法
    四、术后检查数据收录采集
    五、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悬吊固定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猪眼后囊破裂模型白内障摘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的作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房维持器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视轴区混浊中的应用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无囊膜支撑的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一般资料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DSF-IOL组和SSF-IOL组纳入标准
        2.2.3 DSF-IOL组及SSF-IOL排除标准
        2.2.4 人工晶体的选择及特点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4 研究方法
        2.4.1 全身检查
        2.4.2 眼科一般检查
        2.4.3 UBM检查
        2.4.4 手术方法
        2.4.5 随访数据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2 视力及屈光度分析
    3.3 眼压分析
    3.4 前房深度分析
    3.5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
    3.6 两组患者IOL光学面位置分析
        3.6.1 UBM检查结果分析
        3.6.2 相关性分析
    3.7 两组患者手术位点和IOL襻的位置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瞳孔情况
    3.9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A UBM 检查及测量示意图
附图B 病例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闭合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的变化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研究
    研究背景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9)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用于外伤后无晶状体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个人简历

四、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观察[D]. 田春柳. 青岛大学, 2020(01)
  • [2]两种不同方式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疗效的临床观察[D]. 安良宝.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悬吊固定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临床观察[J]. 张丹丹,冯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1)
  • [4]前房维持器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D]. 郑晚秋.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5]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D]. 杨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6]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7]外伤性白内障房水中炎症因子含量的测定及手术方式的研究[D]. 刘贺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9)
  • [8]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治疗无后囊无晶体眼临床对比观察[J]. 梁永强,姜双东,周丽萍. 中国医学创新, 2012(02)
  • [9]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用于外伤后无晶状体眼视功能重建的疗效观察[D]. 罗伟玲. 浙江大学, 2011(04)
  • [10]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与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比较[J]. 陈宋宏,郑潮标.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06)

标签:;  ;  ;  ;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合固定在外伤性白内障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