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更坡改梯改水土保持的位置及作用

石更坡改梯改水土保持的位置及作用

一、石埂坡改梯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克彤,受娜[1](2020)在《现代农地水土保持研究与展望》文中认为水土流失是我国面临的一大生态难题,随着多年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了多种农地水土保持措施,如坡耕地修筑等高梯田可以减缓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作物留茬可以有效防止水蚀和风蚀,施用有机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增强土壤抗蚀性。能否将这些措施协同利用,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牲畜养殖量,将牲畜粪便腐熟后还田,进而将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形成一条完整的水土保持循环生态链,对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

丁新辉[2](2020)在《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从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思路和评价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生态技术的评价理论。首次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评价生态技术。综合比较多种评价方法,根据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情况,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与熵权法和粗糙集法,对我国生态治理技术使用效果进行了分区域分问题评价,梳理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京津风沙源区、南方石漠化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生态治理技术,对不同区域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生态治理工程选择生态治理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土石山区板栗林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包括水平沟、水平阶、木枋、地埂、苔藓覆盖、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由于板栗生产方式和栗农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区普遍使用的水保措施有水平沟、地埂、木枋。经实际调查,木枋措施的减流拦沙效果并不理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防治措施下板栗林土壤侵蚀特征因子受降雨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水平沟和地埂的作用下,板栗林下水土流失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无措施情况下则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流域尺度上,主要采用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以恢复板栗林生产力;而在坡面尺度上,采用水平沟和地埂等工程措施,配合生草覆盖和苔藓覆盖等生物措施,从而实现小流域间和坡面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协同作用。(2)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植物治沙、机械沙障固沙、封沙育草、机械沙障与栽植灌木相结合等。目前在评价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效果时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本研究基于文献频次法和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14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指标,构建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技术效益为主导,兼顾功能性和应用性综合评价,从而对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6种沙障固沙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麦草沙障、秸秆沙障、粘土沙障、砾石沙障、塑料沙障和沙袋沙障6种经济性、技术性能和环境效益较优的技术模式,为沙障固沙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针对南方岩溶区石漠化问题,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封育、经济林、优良牧草、石改梯、植物篱埂、整地、饲料青贮、引流截水和能源开发。本研究选择对植物防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和封育3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采用TOPSIS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熵权法确定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评价结果为植物防护工程模式最佳,坡改梯工程模式次之,封育模式最末,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结合鱼鳞坑、水平阶等工程措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防护。(4)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按治理范围可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按治理对象可分为坡面治理技术、沟道工程技术、矿山修复技术和水库绿化技术。本研究以6种生态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2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因子,共有12个2级指标;然后对梯田、坝地、造林、种草、经济林、封育6种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指标间的不可分辨关系实现属性约简,获得由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组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属性重要性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6种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经济林(11.67)>坝地(11.17)>梯田(11.0)>种草(9.67)>造林(9.17)>封育(8.67)。

丽达[3](2020)在《河北涉县王金庄梯田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功能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梯田农业与乡村的生态生产密不可分,也是中国特色的农业景观的典范,其内涵与我国提出的“美丽乡村”概念一脉相承。而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转型发展和综合生态效益的提升,以及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使梯田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之一。这对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旅游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角度多学科交融,分析了梯田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要素及国内外典型梯田营造特征,并以河北涉县王金庄梯田为研究对象,构建具有生态性、可观赏性的旱作梯田农业观光园。理想的梯田景观是人地耦合的生命共同体,需要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互作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梯田研究现状基础上,从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环境要素、硬质景观要素和景观形态格局等方面对国内外典型梯田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利用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美学理论对王金庄梯田农业观光景观进行规划和设计。结合项目区实际的土地利用类型,立足“山-水-林-田-人”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耦合原理,在实施综合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梯田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多渠道的产业链,本方案考虑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性能,建设和发展增值化的现代农业,以及展示农业景观文化,对景观要素的设计和格局做合理化调整。通过对农业资源和景观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展示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以“一轴,三带,六区,多点”布置结构,因地制宜对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建设创造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景观融合的梯田农业观光园。本研究成果对梯田生态景观的开发模式和方法提供了参考,不仅提升梯田观光审美性和生态效益,也为有效保持和维护梯田面貌并促进其可持续发挥提供思路。

刘丽[4](2020)在《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梯田、建设坝系、生态工程等。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的16亿t减少到近年的3亿多t,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在已有的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研究中,往往将工程措施(治坡、治沟、治沙、水利工程)、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耕作措施一并讨论,而现实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往往是政府进行投入(如修建谷坊、退耕还林等),农户参与;耕作措施的实施中,农户是主体,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进行选择,农户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做出的技术选择和采用行为,政府主要负责技术推广服务。农户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显着减少了径流冲刷,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农业产量。随着农村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农户在经济、资源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这些差异导致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学者更多关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如何?农户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技术采用意愿、技术采用决策(包括技术采用强度)、技术效果等动态技术采用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在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得到重视。解决以上问题是提高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进行梳理,推导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机理;基于2019年1月-3月对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的1237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多元线性回归、Logit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有序Probit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采用意愿、采用决策及效果的影响,旨在把握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在所调查的1237个样本中,农户对技术本身的认知水平较高,70%的农户都听说过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农户对三项技术的便利性认知和技术风险认知水平不高。仅有25.22%的农户愿意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深松耕技术采用愿意最高,61.68%的农户愿意采用;56.35%的农户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33.39%的农户没有采用任何一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9.64%的农户采用了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32.09%的农户采用了两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4.88%的农户采用了三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74.11%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71.08%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8.2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85.0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仅有39.3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2)构建衡量农户资源禀赋的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禀赋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两个角度测度。资源禀赋水平中,经济资源禀赋主要是从农户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角度进行衡量,包括农户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收入来源途径。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耕地规模和耕地质量,包括实际耕种面积、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社会资源禀赋主要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情况。资源禀赋结构方面,运用熵值法测度,将样本农户划分为经济占优型、自然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经济占优型农户有413户,占总样本的33.4%;自然占优型农户有366户,占总样本的29.6%;社会占优型农户有458户,占总样本的37%。(3)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认知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正向影响。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中,不同禀赋类型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灌溉条件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对于等高耕作技术,技术认知在实际耕种面积对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中为部分中介;对于深松耕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耕地细碎化程度影响技术采用意愿的为部分中介;对于秸秆还田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实际耕种面积、耕地细碎化、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技术采用意愿中为部分中介。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明显差异。(5)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采用意愿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决策中发挥中介效应。其中,在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实际耕种面积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完全中介;技术采用意愿在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部分中介。在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影响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有明显差异。(6)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声望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明显差异。(7)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负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明显差异。

杨文婷[5](2020)在《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水土保持研究已近百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黄河流域向全国逐步推广至今,具有丰富的治理模式及经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发现实施小流域蓄、排、引等水土保持工程也能达到海绵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海绵城市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有差异、有侧重、有交叠,本质均以节水、蓄水、净水为前提,进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海绵城市拓展流域治理提供应用视角及思路。根据Meta-analysis法定性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建设体系、技术支撑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作为海绵城市技术落地的基础支撑,因此,参考其区划、运行管理机制及技术措施体系等初步构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过程中,首次利用水土保持区划的方式方法,结合现有海绵城市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海绵城市区划进行优化,并创新性地将部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纳入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海绵城市建设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参照,以流域为单元进行基础划分,既保证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可避免海绵城市空间尺度的重复,对海绵城市建设范围的边界界定有一定的启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杨建辉[6](2020)在《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晋陕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地貌复杂、生态脆弱,季节性雨洪灾害、水土流失及场地安全问题突出。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用地紧张导致建设范围由平坦河谷阶地向沟壑谷地及其沟坡上发展蔓延,引发沟壑型场地大开大挖、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生态破坏、地域风貌缺失等系列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论文基于海绵城市及BMPs、LID等雨洪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通过对聚落场地水文过程与地表产流机制的分析,借鉴传统地域性雨洪管理实践经验与智慧,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提出了雨洪管控的适地性规划策略、场地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在规划实践中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水土保持、雨水利用、生态恢复、场地安全、地域海绵、风貌保持等多维雨洪管控目标。论文的主体内容如下。一是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研究,核心内容是从理论与方法上研判雨洪管控的可行思路;二是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总结和凝练,一方面总结和继承传统,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海绵城市技术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彰显传统技术措施的地域性优点并发现其不足,改进后融入现代体系;三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包含场地的地貌特征、产流机制、雨洪管控的尺度效应、雨洪管控的影响因子等内容,分析皆围绕地表水文过程这一主线展开;四是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包含技术途径和总体框架以及目标、措施、评价、法规4大体系和规划步骤等内容;五是聚落场地尺度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策略与措施的融合改造、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以及适宜场地模式,核心是解决适地性目标、策略与措施以及多学科方法如何在场地层面落地的问题。研究的特色及创新点如下。(1)以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类型化场地空间要素布局方法为核心,整合传统与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建构了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雨洪管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归纳形成了雨洪管控适宜场地建设模式和适地化策略;(2)引入适宜性评价方法,融合多学科技术体系,构建了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技术途径和规划技术体系;(3)从水观念、雨水利用与管控技术、场地建设模式三个层面总结凝炼了黄土高原传统雨洪管控的经验智慧与建设规律。研究首次将BMPs理念、LID技术方法、传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与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地域特点相结合,从理念、方法及措施三方面为我国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提供了地域性的补充和完善及实践上的现实指导,进一步从方法论上回应了当前和未来本地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中的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规划方法创新。

刘鹤龄[7](2019)在《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方土石山区是我国水土流失重要类型区之一,水蚀引起的土壤碳素及氮素流失造成了该区域土壤的退化及区域非点源污染,水土保持措施作为控制产流产沙、水土流失最重要的措施,其对土壤元素的输入和输出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探究更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以避免土壤养分流失,进而为北方土石山区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养分效应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为该区水土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本文选取了典型的北方土石山区—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白马小流域径流小区,小区水土保持措施包括:①草类措施小区:天然荒草小区、条播白羊草小区;②植物+工程措施小区:不同植物鱼鳞坑小区(黄刺玫鱼鳞坑小区、山桃鱼鳞坑小区、侧柏鱼鳞坑小区)、不同工程措施侧柏小区(侧柏鱼鳞坑小区、侧柏水平沟小区、侧柏水平阶小区、侧柏隔坡梯田小区、侧柏石坎梯田小区)。本文对这些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全氮含量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着(户<0.05),其中草类措施中,白羊草条播(26.13 g·kg-1)最适合坡上部位土壤有机碳的保护,而天然荒草整坡土壤有机碳条件最佳(24.86 g·kg-1),为无措施小区的113.41%;在不同植物措施鱼鳞坑中,黄刺玫最适合坡上部位土壤有机碳的保护(27.37g.kg-1),侧柏整坡土壤有机碳(25.04g·kg-1)含量最高,为无措施小区的114.23%;在不同工程措施侧柏中,水平阶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33.33g·kg-1),石坎梯田最低(18.19g·kg-1),分别为无措施小区的152.05%、82.98%,且差异显着(P<0.05)。综合9种措施,针对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最适宜选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侧柏水平阶。(2)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显着(P<0.05),草类措施中,天然荒草整坡土壤全氮条件最佳(2.09g·kg-1),为无措施小区的115.47%;不同植物措施鱼鳞坑中,侧柏小区整坡土壤全氮含量最高(2.13 g·kg-1),为无措施小区的117.68%,与其他三措施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不同工程措施侧柏中,水平阶整坡土壤全氮含量最高(2.21 g· kg-1),石坎梯田最低(1.53 g·kg-1),分别为无措施小区的122.01%、84.53%,且差异显着(P<0.05)。综合9种措施,针对土壤全氮的累积,最适宜选用的水土保持措施为侧柏水平阶。(3)不同水土保持措施间,0-10cm表层土壤与0-30cm 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大小规律较为一致,表层土壤可作为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而土壤全氮一致性较低。

王慧娟[8](2019)在《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土高塬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腹地,是世界上黄土塬地貌最典型、塬面面积最大的区域。该区耕地分布集中,村落密布,是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同时为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和优质苹果生产地,也是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城镇开发建设和交通领域的兴起,塬面硬化面积逐渐扩大,地表产汇流规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塬面不断被蚕蚀,局地沟道侵蚀严重,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制约该区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土地资源利用等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选取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对“固沟保塬”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水土保持学和土壤侵蚀学理论为基础,选取黄土高塬沟壑区董志塬、洛川塬和太德塬为研究区,以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主要研究内容,深入调查,在全面了解研究区的自然条件基础上,分析水土流失成因及其特点,研究确定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布设,结果表明: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措施的不同功能,将研究区布设的措施划分为蓄水措施、截排水措施、边埂防护措施、沟头防护措施、林草措施、条田工程措施及其他配套措施等7类措施;按研究区不同措施的利用价值归纳整合,研究提出适应黄土塬面不同地形条件、侵蚀状况及实际需求的防治措施布设及技术指标,形成各类单项措施点、线、面综合防治模式,即沟头防护模式、塬坡面恢复发展模式、农业节水灌溉模式、经济果业林发展模式、城市景观模式、“塬、坡、沟”三道防线全方位综合防护模式和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通过本次研究,探索找到适用于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体系,达到“固沟保塬”、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维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符合新时期塬面治理的理念,为正在编制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标准提供技术支撑。

陈世发,白永会,戴金梅,王丽园,孙丽丽,邱占林[9](2018)在《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基于粤北和闽西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户是水土流失的承受体,也是水土保持的受益体。为研究不同区域的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粤北山区与闽西山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调查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建立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表明:(1)粤北山区与闽西山区的纯农户对水土流失影响的PSR值高于兼业农户,粤北山区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压力值高于闽西山区,但状态值与响应值低于闽西山区,使PSR值低于闽西山区;(2)闽西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时间长,政府对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大,使农户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高,造成PSR值高于粤北山区;(3)粤北山区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压力大,农户对水土流失认知程度不足,水土保持意识低;闽西山区贫困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压力相对较小,农户对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认知程度,且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意识。

刘明生[10](2017)在《大英县金元镇三个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整理可以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获得巨大的土地效益。土地整理作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解决土地细碎问题,改善农村基础建设、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及景观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农民收入、农村发展,被世界各国看作是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动力。本文选取大英县金元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提出该区域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对规划区的工程布局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规划区的土地规划整理,可新增耕地面积769.23亩,人均增加0.16亩,新增耕地率为10.58%,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2)通过实施坡改梯、格田整理、旱地、水地整理以及配套蓄水池,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同时又保证了旱地灌溉用水,提高旱地的生产水平。通过田块之间的归并,将不规整的耕地,改为规整、方正的耕地,提高耕作效率,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3)规划区内规划整治山平塘、维修整治排灌沟,使规划渠道基本形成网状结构,有效提高了规划区内的排涝能力。在水田区域内采取硬化田坎措施,调高水田的蓄水能力,同时又可进行稻田养鱼,提高了耕地效益。(4)本次土地整理规划整治3.0 m砼田间道、砼路面错车道、田间道配套挡土墙、维修加固田间道挡土墙、生产路,使规划区内道路形成了环状的交通网,方便群众进入田间地块耕地。(5)大英县金元镇石宝沟村、金元村、洞坡村土地整理规划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其他工程。该规划设计工程总投资1055.67万元,新增耕地净收益为134.35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需7.86年。本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生态效益是明显的,经济效益是可行的。

二、石埂坡改梯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埂坡改梯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农地水土保持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耕作方式是减缓农地水土流失的基本方法
2 农地应适当增加作物或残茬等地表覆盖物
3 农地有机质含量增高对水土保持有积极作用
4 农地水土保持展望
    4.1 农地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一
    4.2 农地水土保持应当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4.3 农地水土保持应分轻重缓急
    4.4 农地水土保持是多种生态问题的过渡与统一
5 结语

(2)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1.2.2 工程技术综合评价
        1.2.3 生物技术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生态技术评价理论分析
    2.1 生态技术评价依据
        2.1.1 评价目的
        2.1.2 被评价对象
        2.1.3 评价者
        2.1.4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2.1.5 权重系数
        2.1.6 综合评价模型
        2.1.7 评价结果
    2.2 生态技术评价原则
    2.3 生态技术评价思路
        2.3.1 事前评价
        2.3.2 事中评价
        2.3.3 事后评价
    2.4 生态技术评价过程
        2.4.1 确定研究范围
        2.4.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归一化
        2.4.3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第3章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3.1 燕山山区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燕山山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板栗林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技术
    3.3 不同生态技术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3.3.1 小区布设
        3.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3.3.3 典型相关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4.1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4.1.1 治沙沙障比选
        4.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4.2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技术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体系
    4.3 基于分层模糊积分法的沙障固沙技术综合评价
        4.3.1 评价对象
        4.3.2 指标值及隶属度的计算
        4.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5.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5.1.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
        5.1.2 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5.2 基于TOPSIS法的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研究方法
        5.2.3 指标体系建立
    5.3 西畴县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6.1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6.2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河北涉县王金庄梯田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梯田研究动态
        1.3.2 国内梯田研究动态
        1.3.3 农业景观规划发展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概念和相关理论认知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梯田
        2.1.2 梯田农业
        2.1.3 观光农业
        2.1.4 梯田农业观光园
    2.2 相关理论概述
        2.2.1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2 区位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4 景观美学理论
    2.3 梯田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要素
        2.3.1 自然景观要素
        2.3.2 社会环境要素
        2.3.3 景观设计要素
第三章 国内外典型梯田营造解析
    3.1 国外梯田营造研究
        3.1.1 古印加梯田营造分析
        3.1.2 意大利五渔村梯田营造分析
    3.2 国内梯田营造研究
        3.2.1 太行山区土石梯田营造分析
        3.2.2 黄土高原土坎梯田营造分析
        3.2.3 南北水旱梯田营造对比分析
    3.3 总结
第四章 河北涉县王金庄梯田环境与空间布局解析
    4.1 项目概况
        4.1.1 背景与政策分析
        4.1.2 区位与交通分析
    4.2 前期分析
        4.2.1 气候特征分析
        4.2.2 地形与水文特征
        4.2.3 自然资源特征
        4.2.4 社会资源特征
    4.3 王金庄梯田空间布局特征
        4.3.1 梯田与聚落发展
        4.3.2 梯田形态格局
    4.4 SWOT分析
第五章 王金庄梯田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5.1 规划原则与设计策略
        5.1.1 设计原则
        5.1.2 设计理念
        5.1.3 设计策略
        5.1.4 规划目标
    5.2 规划设计定位
        5.2.1 总体定位
        5.2.2 规划结构
        5.2.3 功能分区规划
    5.3 梯田农业观光景观设计
        5.3.1 空间格局优化
        5.3.2 景观廊道布局
        5.3.3 道路交通规划
        5.3.4 修复治理设计
        5.3.5 植物景观设计
    5.4 专项设计
        5.4.1 视觉标识设计
        5.4.2 生态构筑物设计
        5.4.3 照明规划设计
        5.4.4 梯田智慧设施设计
        5.4.5 基础设施设计
        5.4.6 产业与活动规划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品集

(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户技术采用研究
        1.3.2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研究
        1.3.3 农户资源禀赋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禀赋
        2.1.2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2.1.3 农户技术采用
    2.2 相关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
        2.3.1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2.3.3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决策的影响
        2.3.4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情况
        3.2.1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情况分析
        3.2.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情况分析
        3.2.3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情况分析
        3.2.4 样本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3.3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水平不高
        3.3.2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低
        3.3.3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实际采用率偏低
        3.3.4 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评价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源禀赋测度
    4.1 资源禀赋测度体系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资源禀赋测度过程
        4.2.1 资源禀赋水平测度方法
        4.2.2 资源禀赋水平因子分析结果
        4.2.3 资源禀赋结构测度方法
        4.2.4 资源禀赋分析结果
    4.3 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1 经济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2 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3 社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5.3.1 统计推断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源禀赋水平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6.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6.3.1 统计推断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7.3.1 统计推断
        7.3.2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资源禀赋和采用意愿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效果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8.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8.3.1 统计推断
        8.3.2 模型构建
    8.4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影响
        8.4.1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
        8.4.2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生态效果的影响
    8.5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分析
        8.5.1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
        8.5.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及海绵城市概述
    2.1 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水土保持概念
        2.1.2 水土保持发展历程
    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理论
        2.2.1 小流域综合治理概念
        2.2.2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2.2.3 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
        2.2.4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及总结
        2.2.5 国外小流域综合治理案例
    2.3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3.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
        2.3.2 海绵城市国外发展及其主要研究
        2.3.3 海绵城市国内发展及现状
    2.4 海绵城市建设核心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
    3.1 基本概念及核心理论相关性
        3.1.1 基本概念相关性
        3.1.2 核心理论相关性
    3.2 建设内容(实施方法/途径)相关性
    3.3 措施体系及技术支撑相关性
        3.3.1 措施体系相关性
        3.3.2 技术支撑相关性
    3.4 运行管理及效益机制相关性
    3.5 案例调查相关性分析
    3.6 海绵城市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关系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4.1 以流域为单元建设海绵城市的优势及必要性
        4.1.1 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势
        4.1.2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流域治理的必要性
    4.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规划原则及范围划分
        4.2.1 治理规划原则
        4.2.2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范围划分
    4.3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管理
        4.3.1 理念及目标
        4.3.2 管理主体和对象
        4.3.3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4.3.4 管理运行
        4.3.5 绩效考核制度
        4.3.6 监测评价体系及数据库构建
        4.3.7 宣传推广、民众参与及监督
    4.4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及方法
        4.4.1 流域治理基本思路
        4.4.2 以流域为单位基本规划、保护原有生态系统
        4.4.3 生态自然修复
        4.4.4 以流域为单位布控设计,形成综合治理体系
        4.4.5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技术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绵城市流域治理实例——深圳市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基本情况
        5.1.3 项目现状与问题识别分析
    5.2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水系(片区)划分
    5.3 以流域为单元的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划分
    5.4 以流域为单元构建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及成效
        5.4.1 建设总体目标及建设策略
        5.4.2 主要建设内容及成本效益分析
        5.4.3 主要技术措施
        5.4.4 管理运行及实施保障措施
        5.4.5 分析与展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表1 我国部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附录2
    问卷调查一(新泉井小流域)
    问卷调查二(永安堡小流域)
    问卷调查三(长坑水库小流域)
    问卷调查四(坪山区海绵城市建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地域现实问题
        1.1.2 地域问题衍生的学科问题
        1.1.3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1.4 研究范围
        1.1.5 研究目的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总结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及相关概念
        1.3.2 小流域及相关概念
        1.3.3 雨洪管控及相关概念
        1.3.4 适地性及相关概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
    2.1 雨洪管控的水文学基础理论
        2.1.1 水循环与水平衡理论
        2.1.2 流域蒸散发理论
        2.1.3 土壤下渗理论
        2.1.4 流域产流与汇流理论
    2.2 雨洪管控的基本方法与技术体系
        2.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2.2 低影响开发(LID)
        2.2.3 其它西方技术体系
        2.2.4 海绵城市技术体系
        2.2.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技术体系
        2.2.6 分析总结
    2.3 适地性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适宜性评价相关理论
        2.3.2 地域性相关理论
    2.4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
        2.4.1 西安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2 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3 上海临港新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
        2.4.4 历史上的适地性雨洪与内涝管控经验
    2.5 相关理论方法与实践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5.1 水文学基础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2.5.2 现有方法与技术体系对本研究的启示
        2.5.3 雨洪管控的适地性探索与经验对本研究的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晋陕黄土高原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与民间智慧
    3.1 雨洪管控的地域实践
        3.1.1 小流域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1.2 聚落场地中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实践
    3.2 雨洪管控的地域传统经验与措施
        3.2.1 流域尺度下的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地域经验
        3.2.2 场地尺度下雨洪管控与雨水利用的地域经验
    3.3 雨洪管控的民间智慧与地域方法总结
        3.3.1 基于地貌类型的系统性策略
        3.3.2 朴素的空间审美和工程建造原则
    3.4 传统雨洪管控方法的价值与不足
        3.4.1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意义与价值
        3.4.2 传统经验与技术措施的不足
        3.4.3 产生原因与解决策略
    3.5 本章小结
4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特征与产流机制分析
    4.1 地貌特征
        4.1.1 沟壑密度
        4.1.2 沟壑长度及深度
        4.1.3 坡度与坡长
    4.2 雨洪特征
        4.2.1 雨洪灾害的空间分布
        4.2.2 雨洪的季节性特征
        4.2.3 雨洪的过程特征
    4.3 产流机制
        4.3.1 雨洪过程与产流机制
        4.3.2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4.4 尺度效应
        4.4.1 雨洪管控中的尺度效应
        4.4.2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过程的特征尺度
        4.4.3 黄土高原沟壑型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的尺度选择
    4.5 雨洪管控的影响因素
        4.5.1 自然与社会环境
        4.5.2 地域人居场地雨洪管控及雨水利用方式
        4.5.3 雨洪管控、雨水资源利用与场地的关系
        4.5.4 雨洪管控与场地建设中的景观因素
    4.6 基于产流机制的地域现状问题分析
        4.6.1 尺度选择问题
        4.6.2 部门统筹问题
        4.6.3 技术融合问题
    4.7 本章小结
5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适地性雨洪管控体系建构
    5.1 适地性雨洪管控技术途径
        5.1.1 基于水土保持与雨水利用思想的传统技术途径
        5.1.2 基于LID技术的“海绵城市”类技术途径
        5.1.3 雨洪管控适地性技术途径
    5.2 总体框架与方法
        5.2.1 总体技术框架
        5.2.2 基于适地性评价的核心规划设计步骤
        5.2.3 雨洪管控的空间规划层级
        5.2.4 雨洪管控方法的体系构成
    5.3 雨洪管控的多维目标体系
        5.3.1 雨洪管控目标
        5.3.2 水土保持目标
        5.3.3 场地安全目标
        5.3.4 雨水资源化目标
        5.3.5 景观视效目标
        5.3.6 场地生境目标
        5.3.7 成本与效益目标
        5.3.8 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5.4 雨洪管控的综合措施体系
        5.4.1 传统雨水利用及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体系
        5.4.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类措施体系
    5.5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的适地性评价体系
        5.5.1 适地性评价因子的提取与量化
        5.5.2 雨洪管控目标与措施适地性评价方法建构
        5.5.3 雨洪管控目标适地性评价
        5.5.4 雨洪管控措施适地性评价
    5.6 政策法规与技术规范体系
        5.6.1 政策法规
        5.6.2 技术规范
    5.7 本章小结
6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与模式
    6.1 针对场地类型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1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的类型
        6.1.2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3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1.4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适地性雨洪管控目标
    6.2 基于水文过程的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策略
        6.2.1 基于BMPs的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规划策略
        6.2.2 源于地域经验的小流域雨洪管控策略与方法
        6.2.3 BMPs策略与地域性雨洪管控策略的比较与融合
    6.3 融合改造后的雨洪管控适地性场地技术措施
        6.3.1 传统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1.1 传统技术措施的主要特征
        6.3.1.2 传统技术措施的局限性
        6.3.2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6.3.3 场地雨洪管控技术措施的融合改造
        6.3.4 分析总结
    6.4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要点
        6.4.1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类型
        6.4.2 雨洪管控目标导向下的场地空间要素布局原则
        6.4.3 生活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4 生产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5 生态型聚落场地的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要点
        6.4.6 空间要素选择与布局的核心思路
    6.5 雨洪管控的适宜场地模式
        6.5.1 场地尺度的适宜建设模式
        6.5.2 小流域尺度场地的适宜建设模式
        6.5.3 分析总结
    6.6 本章小结
7 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实践
    7.1 陕北杨家沟红色旅游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专项规划研究
        7.1.1 杨家沟红色旅游区总体规划目标与景区小流域海绵建设目标
        7.1.2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评价与选择
        7.1.3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分解
        7.1.4 杨家沟景区小流域雨洪管控措施规划布局
        7.1.5 案例总结
    7.2 晋中市百草坡森林植物园海绵系统适地性规划实践
        7.2.1 现实条件
        7.2.2 现状问题
        7.2.3 场地地貌与水文分析
        7.2.4 适地性评价
        7.2.5 场地规划设计与方案生成
        7.2.6 案例总结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规划理论方法创新
        8.2.2 技术体系创新
        8.2.3 研究方法与结果创新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目录
附录B 表目录
附录C 附表
附录D 附图
附录E 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2.2 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全氮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白马小流域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条件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1.1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3.1.2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野外样地布设
        3.2.2 土壤采样
        3.2.3 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测定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1 草类措施小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1.1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1.2 0-30cm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2 植物+工程措施小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2.1 不同植被鱼鳞坑措施小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2.2 不同工程侧柏措施小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1 草类措施小区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1.1 不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1.2 0-30cm土壤平均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2 植物+工程措施小区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2.1 不同植被鱼鳞坑措施小区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2.2 不同工程侧柏措施小区土壤全氮含量特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黄土塬演化过程
        1.3.2 黄土塬区水土流失成因研究
        1.3.3 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及其布设研究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三大塬区基本情况
    2.2 研究区水土流失基本概况
        2.2.1 水土流失特点
        2.2.2 水土流失成因
        2.2.3 水土流失危害
        2.2.4 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及存在问题
    2.3 小结
3 研究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技术指标研究
    3.1 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理论基础
        3.1.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指导思想
        3.1.2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原则
    3.2 研究区塬面措施布设
        3.2.1 太德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2.2 洛川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2.3 董志塬区主要措施布设
    3.3 措施技术布设研究
        3.3.1 蓄水措施
        3.3.2 截排水措施
        3.3.3 边埂措施
        3.3.4 沟头防护措施
        3.3.5 林草措施
        3.3.6 条田工程措施
        3.3.7 其他工程
    3.4 小结
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
    4.1 典型沟头防护模式
    4.2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
    4.3 “塬、坡、沟”全方位综合防护模式
    4.4 小流域综合开发模式
    4.5 小结
5 结语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讨论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基于粤北和闽西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不同农户类型的生计行为划分
    2.3 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的PSR模型框架
    2.4 指标标准化与计算结果
    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2.5.1 层次分析方法
        2.5.2 熵值法
        2.5.3 组合赋权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压力的影响分析
    3.2 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状态的影响分析
    3.3 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响应的影响分析
    3.4 贫困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综合影响的PSR分析
    3.5 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综合影响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10)大英县金元镇三个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土地整理的概念
        1.2.2 土地整理理论基础
        1.2.3 土地整理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土地利用现状及整理潜力分析
    2.1 规划区基本概况
        2.1.1 区位特征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1.4 基础设施条件
    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2.2.1 土地利用结构
        2.2.2 土地利用程度
    2.3 土地整理可行性分析
        2.3.1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2.3.2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3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3.1 规划依据、标准和目标
        3.1.1 规划依据
        3.1.2 规划标准
        3.1.3 规划目标
    3.2 总体布局
        3.2.1 土地利用规划布局
        3.2.2 工程布局
    3.3 规划工程设计
        3.3.1 土地平整工程
        3.3.2 灌溉排水工程
        3.3.3 道路工程
        3.3.4 其他工程
4 效益分析
    4.1 社会效益
    4.2 生态效益
    4.3 经济效益
        4.3.1 新增耕地效益
        4.3.2 静态经济评价指标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石埂坡改梯在水土保持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农地水土保持研究与展望[J]. 杨克彤,受娜.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19)
  • [2]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丁新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3]河北涉县王金庄梯田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 丽达. 大连工业大学, 2020(08)
  • [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D]. 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基于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研究 ——以深圳市坪山区为例[D]. 杨文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晋陕黄土高原沟壑型聚落场地雨洪管控适地性规划方法研究[D]. 杨建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全氮的影响[D]. 刘鹤龄.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黄土高塬沟壑区塬面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研究[D]. 王慧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9]贫困农户生计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基于粤北和闽西的对比研究[J]. 陈世发,白永会,戴金梅,王丽园,孙丽丽,邱占林.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6)
  • [10]大英县金元镇三个村土地整理规划设计[D]. 刘明生.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石更坡改梯改水土保持的位置及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