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

一、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症状、体征积分与单项主症评分的改变,观察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为治疗慢性盆腔炎提供一个新的优化方案。方法:本研究共收治病人人数60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使用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口服妇科千金片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分别记录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症状、体征积分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单项主症评分、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症状、体征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后及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说明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且远期疗效较好。2.单项主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方法均使患者的主要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后组间比较,在改善腰骶胀痛和带下异常症状方面两种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P(29)0.05),但对于改善下腹疼痛症状,治疗组的效果更显着(P(27)0.01)。3.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使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27)0.01),表明治疗组在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方面效果更明显。4.临床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说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对于缓解下腹疼痛症状有明显效果。2.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且远期疗效好,复发率更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吴素素[2](2021)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中医院针灸科、妇科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病例的门诊患者共60例,将60例受试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行气化瘀针刺处方由董氏奇穴中的妇科、还巢二穴,传统经穴的三阴交、次髎、中极、子宫、关元、太冲、血海组成。观察组周一至周六每日治疗1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妇科千金片进行治疗,一次6片,一日3次,月经期停止治疗,经净后继续治疗,疗程同观察组。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及体征积分、轻度升高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变化情况,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疗效评定,并随访2个疗程结束后一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结果:收集的病例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最后完成病例为6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病情分度、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1.临床疗效: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达76.67%,两组的综合疗效、证候疗效、体征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疗效对比,观察组为83.33%,对照组为70%,表明观察组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的综合临床疗效仍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连续治疗4周后,症状、体征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C反应蛋白值比较:治疗前两组C反应蛋白值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C反应蛋白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进行对比,在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值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2.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对症状、体征的改善均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3.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在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轻度炎症方面优于口服妇科千金片。

王玫君[3](2020)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探索针刺和盆浴对于慢性盆腔炎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的改善,以及探讨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协同作用,以判断针刺结合盆浴对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补充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慢性盆腔炎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是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以辨证为湿热瘀结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并将这些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在单纯西药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盆浴治疗,对照组则釆用单纯西药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均为7天/疗程,共计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综合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Mcgill疼痛问卷、SF-36问卷、阴道清洁度、盆腔积液或炎性肿块情况等指标,评价两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实验开始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构成、病程长短、病情分级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综合疗效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局部体征评分变化在治疗前后均有改善(P<0.05),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Mcgill疼痛问卷和SF-36问卷积分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阴道清洁度变化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经过干预后,两组盆腔积液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肿块情况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盆浴能够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综合疗效,通过改善中医证候和局部体征,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单纯西药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不增加副作用,是一种安全可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谢金梅[4](2020)在《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进行治疗并与中药灌肠疗法相对照,观察其临床疗效并进行客观评价,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治疗该病的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将临床上所收集的符合本课题研究纳入标准的68例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少腹逐瘀汤加减中药灌肠治疗,每天1次,每疗程10次,治疗3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热敏灸疗法治疗,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采用中医症候评分、局部体征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超声检查结果作为观察指标。对治疗前、治疗后的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记录,并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以观察远期疗效及其复发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表现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所制定的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同时详细记录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出现的时间、具体的症状以及处理的结果等。研究中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症候、体征及综合积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组内及对照组组内的各项积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相关积分。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在治疗后比较,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佳。两组患者治疗后局部体征积分及综合积分经t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临床体征及综合症状积分的改善治疗组疗法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运用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94.11%)明显高于对照组(70.59%)。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局部体征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94.1%)大于对照组(79.40%),即治疗组疗法比对照组在改善临床体征方面有更好的效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疗法的综合疗效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疗效(91.17%)高于对照组(76.47%)。3.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评分(WHOQOL-BREF):两组患者评分采用t检验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领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心理领域、及对自身健康状态的评分最低,对生理领域、社会领域评分较低,对环境领域评分一般;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疗法均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各领域状态;两组组间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在对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自身健康状况评价的比较分析中,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疗法效果比对照组更好,而两组患者在社会领域和环境领域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组疗法对其均有改善。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VAS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疼痛评分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减轻患者疼痛不适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治疗前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指标均有显着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法对血液流标学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疗法。6.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超声检查结果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5.20%),说明治疗组改善或消除盆腔积液及炎性包块的效果优于对照组。7.复发率:两组患者结束治疗后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患者例数,经Kaplan meier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小于对照组,且远期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疗法可明显改善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症状及局部体征,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生活质量,疗效显着。且热敏灸疗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经济实惠,适合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

任玲玲[5](2020)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究自拟芪炎康颗粒应用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气虚血瘀证,观察该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研讨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的机制。为该疾病的诊疗拓展更宽的思路,为自拟芪炎康颗粒用于临床患者治疗的有力手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医以及西医关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选择入组患者。本试验课题病例的选择来源于吉林省中医院就诊的妇科门诊患者,2018年12月-2019年10月为病例收集时间。按照上述标准共收集72例患者,将入组人员按照就诊时间分为2组。本研究试验依照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截止到科研论文撰写前期的数据处理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入组病例均减少一个,最终每组35名入组患者的实验数据用于统计学分析以及本实验结论的获取。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自拟芪炎康颗粒、中成药丹黄祛瘀胶囊药物治疗,观察治疗组以及对照组2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将上述试验数据给予科学严谨的分析,完成统计学评估,用于验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应用自拟芪炎康颗粒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经过临床治疗整个阶段过程中,两组患者中均有1人因多方面原因中途退出了试验研究,因此共有7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两组人数均等为35例),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治疗前后的改变得出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1.43%(治疗组)、88.57%(对照组),由此得出治疗此病自拟芪炎康颗粒占有更大的优势,值得大力推广,运用于临床。结论:70例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经过严格、周密的数据统计,结果得出自拟方芪炎康颗粒治疗本病不但具有突出的成效、而且无伤害、值得依靠。通过临床实践及患者用药后整体疗效剖析,自拟芪炎康颗粒医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胜于丹黄祛瘀胶囊。该药值得在临床上更深入推行。

韩英[6](2020)在《妇产科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药灌肠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并从一般资料、观察方法以及观察效果进行分组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存在差异,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状况对比,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药灌肠治疗将药物直接放置于患者病灶中,起到局部消炎效果,提升治疗效率,中药灌肠联合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值得临床推广。

姚霞[7](2020)在《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治疗SPID盆腔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根据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PID)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特征,在运用妇科名医验方“盆炎通络方”内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药保留灌肠外治,观察中药内外合治对SPID慢性盆腔痛的改善情况,为探索中医药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有效诊疗方案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SPID慢性盆腔痛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最终进入研究统计分析共57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均内服中药盆炎通络方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盆炎通络方内服的基础上加用8天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运用NRS、VRS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等综合疗效。通过整理数据,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盆腔痛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NRS、VRS评分方面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NRS、VRS评分P值分别为0.025、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在改善盆腔疼痛程度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2、综合疗效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1.48%;观察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P=0.034<0.05)。3、主症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下腹疼痛、腰骶痛方面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下腹疼痛、腰骶痛P值分别为0.021、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改善盆腔痛(下腹疼痛、腰骶痛)疗效优于对照组。4、各次症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带下异常、性交及经期前后疼痛加重、烦躁易怒、情绪抑郁、失眠方面都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神疲乏力方面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月经失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带下异常、性交及经期前后疼痛加重P分别为0.023、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不调、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神疲乏力、失眠P值分别为0.893、0.760、0.778、0.969、0.4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带下异常,性交及经期前后疼痛加重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5、局部体征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子宫活动度及压痛、一侧附件区增厚及包块、一侧附件区压痛方面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宫骶韧带增厚及压痛方面差异也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子宫活动度及压痛、宫骶韧带增厚及压痛、一侧附件区增厚及包块P值分别为0.429、0.487、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侧附件区压痛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缓解附件区压痛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6、盆腔积液疗效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盆腔积液均有显着减少(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盆腔积液暗区径线值P=0.009;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在促进盆腔积液吸收方面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内服内外合治、单纯内服盆炎通络方皆能改善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SPID慢性盆腔痛,内外合治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2、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内服内外合治、单纯内服盆炎通络方都能改善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SPID慢性盆腔痛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内外合治在改善附件区压痛、带下异常、性交及经期前后疼痛加重方面优于单纯中药口服治疗。3、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内服内外合治、单纯内服盆炎通络方都能促进肝郁脾虚湿热瘀结型SPID慢性盆腔痛盆腔积液吸收,且内外合治优于单纯中药内服治疗。

刘朝芬[8](2020)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4月进入该院接受中药灌肠治疗的5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该次研究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将之分组探讨,即常规组、研究组,各28例。其中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则在常规化护理的同时加强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满意度、并发症以及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96.43%、满意度92.86%均显着高于常规组71.43%、75.00%(χ2=11.156、10.667,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0.71%、复发率7.14%均低于常规组28.57%、25.00%(χ2=14.115、10.667,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中药灌肠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配合,能够帮助患者进一步巩固疗效,且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

郭龙龙,何丹[9](2019)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三大中医疗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PID)现为妇科门诊及住院部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单独或配合运用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普通针刺在内的三大中医疗法,可达到显着的治疗效果。口服中药的主要优势在于疗效显着、使用方便及调理人体阴阳,改善疾病预后,在应用抗生素难尽其效时选用该法较为适宜。中药灌肠具有疗效佳、起效快、疗程短等优势,在患者症状较重、拒绝口服中药、内服较多其他药物及合并肠道疾病时可优先选择该法。针刺治疗止痛效果显着,而且环保廉价,以慢性盆腔痛为主要症状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优先选择此法。三种疗法的合理配合,进一步增加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朱新美[10](2019)在《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方法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患者86例均分为两组,试验组用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对照组用抗生素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9.07%(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效果好,炎症消退快、生活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二、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论文提纲范文)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及判定标准
    2.3 指标检测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单项主症评分比较
    3.5 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3.6 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7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4.2 祖国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
    4.3 治疗机制探讨
    4.4 腹针疗法特色治疗
    4.5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A: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附表B:中医体征评分量表
    附表C:患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不良事件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
        2.3 随机分组(见附录 G)
        2.4 设计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观查指标
        3.3 疗效评定标准
        3.4 评定时间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学要求(见附录 L)
    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及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2 两组证候疗效比较
        3.3 两组体征疗效比较
        3.4 两组2 个疗程结束1 个月后的综合疗效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情况的比较
        3.7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值情况比较
    4 脱落、剔除病例及安全性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
        1.3 历代医家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1.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2 西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认识
        2.1 对病因的认识
        2.2 对病机的认识
    3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治疗概况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3.3 中西医联合治疗
        3.4 治疗概况总结
    4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目前治疗的局限性
    5 行气化瘀法的立法依据及选穴依据
        5.1 行气化瘀法的来源
        5.2 行气化瘀法穴组的组成依据分析
        5.3 选穴依据具体分析
    6 针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依据
    7 对照组选择依据
    8 研究对象选择依据
    9 临床疗效评价与研究结果分析
        9.1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9.2 临床疗效评价与分析
        9.3 小结
    10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方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研究
        二、病因研究
        三、病理机制
        四、临床症状
        五、诊断标准
        六、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分型
        三、治则治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分级量化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中止或剔除标准
        七、临床研究记录
        八、不良事件记录和报告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案
        二、治疗方案
        三、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四、统计学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情况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四、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局部体征疗效评分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积分和SF-36 问卷积分比较
        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清洁度情况比较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和炎性肿块情况比较
        八、不良反应安全性检测
    第四节 讨论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现状
        二、针刺结合盆浴理论依据
        三、针刺结合盆浴的作用机理
        四、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概述
        1.1 病名研究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中医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内治法
        2.2 中医外治法
    3 慢性盆腔炎的西医概述
        3.1 基本认识
        3.2 病因病机
    4 现代医学治疗CPID的研究进展
    5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试验设计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选题依据
        4.2 热敏灸对CPID的治疗作用机理探讨
        4.3 热敏灸治疗CPID的优势探讨
        4.4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CPID的探讨
        4.5 研究结果分析
        4.6 CPID的预防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方法
        2.1 中医治疗方法
        2.1.1 中药汤药口服疗法
        2.1.2 中成药治疗
        2.1.3 中医外治法
        2.1.4 内外合治法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治疗
    3 总结
1 临床资料与标准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疗标准
        1.2.1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可行性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入组方法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注意事项
3 观察方法
    3.1 观察指标
        3.1.1 安全性评价指标
        3.1.2 疗效性评价指标
        3.1.3 疗程
        3.1.4 随访
    3.2 症状、体征分度与评分标准
    3.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研究成果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妇产科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7)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治疗SPID盆腔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的目的
    2.病例的来源
    3.诊断标准
    4.病例选择
    5.研究方法
    6.各项评分标准
    7.疗效判定标准
    8.安全性评价标准
    9.统计学处理原则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1.1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1.2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比较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VRS评分比较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盆腔积液比较
    2.疗效情况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RS、VR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次症积分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局部体征积分比较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腔积液比较
    3.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现代医学对SPID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2.中医学对SPID慢性盆腔痛的认识
    3.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治疗SPID慢性盆腔痛的方药分析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临床疗效分析
    5.内外合治改善SPID慢性盆腔痛优势分析
    6.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知情同意书
附表
致谢

(8)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
        1.2.2 护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2.2 护理总满意度
    2.3 并发症以及复发率
3 讨论

(9)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三大中医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汤药口服
    1.1 主要优势
        第一,口服中药使用方便,提供患者多样选择性。
        第二,口服中药整体调理人体脏腑阴阳,改善预后。
    1.2 运用时机
2 中药灌肠
    2.1 主要优势
        第一,效果良好。
        第二,起效快,疗程短。
    2.2 运用时机
3 普通针刺
    3.1 主要优势
    3.2 运用时机
4 综合治疗
    4.1 主要优势
    4.2 运用时机
5 小结

(10)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疗效评估
    5.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指标比较
    3.两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讨 论

四、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腹针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行气化瘀法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素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针刺结合盆浴治疗湿热型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D]. 王玫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临床观察[D]. 谢金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5]自拟芪炎康颗粒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任玲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妇产科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分析[J]. 韩英. 人人健康, 2020(10)
  • [7]中药灌肠配合盆炎通络方治疗SPID盆腔痛的临床观察[D]. 姚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探析[J]. 刘朝芬. 系统医学, 2020(01)
  • [9]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三大中医疗法[J]. 郭龙龙,何丹. 现代中医药, 2019(05)
  • [10]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性包块的疗效[J]. 朱新美. 江苏医药, 2019(06)

标签:;  ;  ;  ;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