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王藏玉

战国中山王藏玉

一、战国中山王■藏玉(论文文献综述)

王方[1](2020)在《战国“水田”纹服饰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水田"纹服饰是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服饰类型,一般被认作是中山白狄的传统服饰。通过对出土的穿有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的梳理比对,可以发现"水田"纹服饰分布广泛,除以纹饰为共性特征,在服饰结构、纹饰布局、形制款式方面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类服饰是华夏文化与北部戎狄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早期形成时可能受到白狄文化的影响,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服饰文化的一个支脉,且穿着人群的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同时,本文全面收集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穿着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存世品作为比对材料,对此类服饰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出了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对玉器表现的服饰形象的局限性问题略作思考,并在服饰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层面进行探索。

张远山[2](2020)在《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下):龙星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之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六。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商周龙身主纹是标示大火星即心宿二的龙星纹,梳理龙星纹四型及其衍生纹样,阐释其天文历法宗教神话内涵。

杨岐黄[3](2020)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璧贯穿了我国古代玉器发展的全过程,是古代玉器发展演变及玉文化滥觞繁盛的实践者与见证者,在玉文化的发展演变及考察研究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玉璧承载了近万年来人们对自然、社会、人伦的观察,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生死观、伦理观、等级观、价值观等意识观念,可以说玉璧的演变史就是古代玉文化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全国范围内新石器至汉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玉璧为对象,兼以部分有明确出土地点的征集、采集标本,以时代为序,从形制、制作工艺、使用、功能等几个方面入手,结合历史文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玉璧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厘清玉璧在形制、制作工艺、功能、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玉璧的起源、定名、所蕴含的观念等相关问题进行多维思考与探讨。玉璧的形制在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经历了数次演变,大型圆璧逐渐成为主要玉璧种类,多孔璧及其他造型的单孔壁,如牙璧、璜联璧、有领璧等衰落。纹饰璧替代素面璧成为玉璧主要类型。玉璧的形制变化逐步由器物形态的差异,转变为玉璧纹样的差异。玉璧在出现伊始的制作方式承袭新旧石器时代石器加工方法。切割、管钻技术的应用,是玉璧制作的第一次技术提升,为玉璧的量化、器形规范提供了技术条件,这两种制作技术充分发挥其作用,应该还有赖于旋转工具的辅助。春秋时期铁质砣具的出现与使用是玉璧的制作又一次技术提升,从技术层面促成了东周时期及汉代玉璧的大量出现,纹饰玉璧比例的大幅提高,并且纹样更为丰富、复杂。璧的出现基于先民原始的、朴素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模仿。玉璧的概念在发展中不断变化与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改变。各时期的流行观念与思想对玉璧的功能衍生与转化有着深刻的影响。玉璧的使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与等级制度在西周时形成,并在汉代完备。璧的承载形式逐渐多样化,玉璧的地位也随着时代与功能的改变而得到逐步提升。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可将这一阶段玉璧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是玉璧的起源及定型阶段,规范玉璧的形制;第二阶段为商周时期,是玉璧的延伸发展阶段,规范玉璧的功能;第三阶段为汉代,是玉璧的鼎盛发展阶段:玉璧的形制及功能完备。玉璧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我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政权组织形式的演变,三个发展阶段与我国文明演进的古国、王国、帝国阶段大致相合。玉璧作为被选中的权力象征物,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接纳、赋予自身更多的功能与意义以适应权力拥有者的需求,在古人对玉器种类不断的摒弃、调整、创新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发展。其背后所蕴藏的动因是玉璧研究的意义所在。

薛玉芳[4](2020)在《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丧葬玉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苏地区是汉代诸侯国的主要封地之一,出土的墓葬等级较为齐全,玉器数量较多,其中丧葬玉器所占比重较大。江苏地区出土的玉器的墓葬(群)有93座,其中出土丧葬玉器的墓葬(群)有76座,出土的丧葬玉器至少有233件。出土的位置主要分布在江苏地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中徐州和扬州出土的丧葬玉器器类最全、数量最多,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江苏地区在汉代形成的以玉衣为主的丧葬玉器组合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在西汉早期,徐州地区的楚国出土的丧葬玉器发展序列最为清晰。在西汉早期偏早的时期,丧葬玉器的组合由玉面罩、窍塞、玉琀、玉握和敛葬用璧共五种组成。这个时期形成了以玉面罩为主的丧葬用玉组合,窍塞中只出现了口琀。西汉早期偏晚,此时丧葬玉器的组合由玉衣(套)、九窍塞、玉枕、玉握和殓葬用璧五种组成,玉面罩发展成了玉衣(套),这一时期玉衣的形制较为完备,丧葬玉器组合逐渐的发展成熟和完善。西汉中期,丧葬玉器组合由玉衣、九窍塞、玉枕、玉握和殓葬用璧五种组成。徐州地区楚国和扬州地区的广陵国出土的丧葬玉器发展序列较为清晰。丧葬用玉的组合已经完善和成熟,但丧葬玉器的出土数量有所减少,在扬州地区出现了琉璃质代替玉质的丧葬用玉新形制。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丧葬玉器的组合为玉衣、九窍塞、玉枕、玉握和殓葬用璧五种。扬州地区的广陵国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高等级墓葬的出现了玉衣新形制,开始使用琉璃质玉衣,中下层阶级的墓葬形成了以木面罩为主的新的丧葬组合形制。玉衣的材质建逐渐多样化,使用的人群等级范围扩大,但出土的玉衣数量数量却有所减少。东汉中晚期,丧葬玉器的组合为玉衣、九窍塞、玉握和殓葬用璧五种组成。由于丧葬制度已经逐渐规范,以及受国力衰弱、佛教、薄葬风气的兴起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出土的以玉衣为主的丧葬玉器数量大为减少,丧葬玉器的使用出现了衰落趋势。江苏地区环境高温潮湿,出土的丧葬玉器出现了白化、侵染等现象。虽然出土的丧葬玉器数量众多,但多由青玉制作而成,口琀、窍塞和玉握等部分小型的圆雕玉器利用白玉制作而成,而用料较多的玉衣(套)、玉面罩则使用残旧玉器进行改制弥补用量不足。江苏地区出土的丧葬玉器的制作工艺、玉器造型和纹饰特征上既与主流保持着一致性又有创新,扬州地区率先使用了“汉八刀”的玉器制作工艺,极富地域特色。江苏地区有悠久的生产玻璃器的基础,厚葬之风刺激了丧葬玉器的需求,在西汉中期以后催生了玻璃器作为玉器的仿生品在丧葬中大量使用,部分玻璃质丧葬玉器还模印纹饰、镶嵌金箔。除此之外,漆面罩在全国范围内只出土江苏地区的扬州和连云港地区,漆面罩并作为丧葬玉器的补充形式独居特色。受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楚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圈和广陵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圈形成了不同的丧葬用玉特征。楚国的丧葬玉器使用数量多、用料大、雕刻风格雄浑豪迈,而广陵国的丧葬玉器的使用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用料小、雕刻精细、风格秀丽,多玻璃质代替玉器随葬。除此之外丧葬玉器的使用还反映了不同的等级差异:墓主等级越高丧葬用玉的规格越高,但是在受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女性的政治地位再高也要服从于家庭地位。先秦时期对生死观念的讨论,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提倡通过修身奋斗积极入世的思想,以道家为代表顺其自然安之若素思想,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念,但仍对汉代生死观念产生重大了影响。在汉代受道家黄老思想的影响追求长生羽化升仙的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刺激厚葬之风盛行使汉代的丧葬玉器的使用达到高峰。东汉之后受佛教、道教等多种思想和国力衰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丧葬玉器的使用逐渐衰落。

段新霞[5](2020)在《中山国墓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以东的滹沱河中下游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数建立的国家,其族属是白狄族鲜虞部的一支。本文主要以中山国墓葬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整理了已发表的墓葬资料,对随葬典型器物和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分析,建立中山国墓葬的年代框架,进而对中山国墓葬所反映的华夏化现象展开讨论。第一章是绪论,对中山国墓葬的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从中山国史研究和中山国墓葬研究两个方面梳理研究综述,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中山国墓葬中的典型器物,即11种陶器和7种铜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根据器物形制的变化规律与器物组合关系,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将墓葬分为五期六段,建立中山国墓葬的时间框架。第三章对中山国墓葬形制进行类型学分析。根据墓葬所用材质差异和营造方式的不同,将墓葬分为土坑墓、石构墓、积沙墓和洞室墓四类。再结合墓主身份、墓葬形制及规模、随葬品的种类及数量等情况,将中山国墓葬分为四个等级。第四章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以中山国随葬器物和墓葬形制为研究中心,讨论中山国华夏化的相关问题。第一,分析墓葬所反映的华夏化进程:春秋中期多积石墓,随葬器物多金盘丝、绿松石饰件等北方式器物;春秋晚期,积石葬俗开始分化,出现象征性积石形式,随葬品除北方式器类外,出现了中原式的陶器组合;战国早期,石构墓形式多样,出现了华夏国家的车马陪葬制度。铜器既有中原式的礼器组合,也有北方系风格的器类.陶器组合沿袭了上一期;战国中期,积石葬俗转变为王墓防盗措施,车马陪葬制度更盛。随葬品除少数器物具有北方风格外,整体与华夏国家一致;战国晚期,墓葬形制与随葬器物完全中原式。第二,分析中山国墓葬等级与华夏化程度之间的关系。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墓葬等级越高,华夏化覆盖范围愈大,程度亦愈深。第三,对中山国墓葬所见华夏化的原因进行探讨,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时代背景,二是其他国家的影响,三是鲜虞中山与诸夏交流,四是鲜虞中山自身原因。第五章是结语,对本文各章节的内容进行概括。

张远山[6](2020)在《《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五 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上):肥遗龙》文中研究说明该文为作者所创伏羲学的第三部分《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五。根据考古、文献双重证据,论证龙纹第一造型卷尾龙之外的龙纹第二造型:一首两身肥遗龙,阐释其天文历法宗教神话内涵。

耿庆刚[7](2019)在《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动物纹样是造型艺术的一大分支,各地区动物纹样之间有相当大的变化与差异性,本文以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为研究对象,动物纹样及其载体一方面具有物的属性,其作为“符号”又具有意识属性,对研究东周社会,即从方国到帝国转化阶段有重要意义。在东周考古学文化分区系的基础上,对晋系、楚系、齐鲁系、秦系、燕系、徐舒系、吴越系、巴蜀系动物纹样进行研究,依据动物种类,并对龙、凤、虎等大宗动物纹样进行类型学研究,概括各区系动物纹样特点。在此基础上,对龙、凤、虎、牛、兽蛇与人蛇主题、神怪主题进行综合研究,概述其发展阶段性;最后对列国之间动物纹样的交流与互动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春秋早期,晋系、楚系、齐鲁系等在以龙造型为核心的动物纹样选择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春秋中期开始分化,晋系新出现“翼龙”、“龙身凤”、鸟兽衔蛇与践蛇等动物纹样,楚系新出现“兽身龙”等动物纹样,晋系、楚系动物纹样对其它地区影响较大;春秋晚期以来,各区系动物纹样发生了较大转型,写实性动物纹样渐趋增多,至战国中晚期,并且各区系龙造型有混同的趋势。这一过程,始终存在相同的装饰风格出现在不同的区系中的现象,应该有共同的价值认同观念,追求相似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艺术语言与思想信仰的共同性,才是大一统局面得以形成的文化基础。

朱乃诚[8](2019)在《汉代玉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代是玉蝉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流行的玉蝉主要有三种,即蛹状卵型、素面简易型和多棱角成熟型。其中,蛹状卵型玉蝉流行于西汉早期,数量不多,西汉中期之后不见;素面简易型玉蝉流行于西汉早期,数量较多,西汉中期及之后数量较少;多棱角成熟型玉蝉约从西汉早期开始出现,西汉中期渐兴,流行于西汉晚期直至东汉。汉代流行的这三种玉蝉,都是商周时期玉蝉形制演化发展的结果,而其文化传统可追溯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其中多棱角成熟型玉蝉的形制是在前期玉蝉形制的基础上于汉代形成的一种新的形制,时代特征最为鲜明。西汉中期以后,玉蝉的形制演化主要以多棱角成熟型玉蝉的形制演化为主。汉代玉蝉的形制是由石家河文化晚期经商周演化发展而来。玉蝉作为口琀,可能始于商代晚期。在东周以来《礼经》的影响下,汉代丧葬习俗中的用玉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玉蝉的广为流行。

石帅帅[9](2016)在《毛公鼎铭文集释》文中研究指明毛公鼎又称毛公鼎,於道光末年出土於陕西岐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器端庄古朴,全铭共500字(含重文、合文及失铸2字),是传世青铜器中单件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孙诒让称许其为“盖《文侯之命》之亚也”。本文主体是毛公鼎铭文集释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毛公鼎器物流传、拓本种类、年代研究简史、铭文考释简史进行简单梳理、考证;第二部分为铭文集释,尽量全面地收集2016年4月之前涉及毛公鼎铭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每一句集释都下按语,简洁梳理重点字的考释过程,并探讨它们在整体金文中的用法;第三部分为三篇札记,对一些有心得的问题做了详细探讨,整体还比较粗疏。本文的撰写是资料整理性质的工作,希望对以後学界相关的研究有所助益。但由於毛公鼎研究时间跨度大、讨论学者多,其中集释的整理和按语的下断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参考者需要注意的。

莫阳[10](2015)在《战国中山王墓研究 ——一种艺术史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山是战国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重要诸侯国。中山国的文化面貌,及其华夏化的过程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文化变迁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发掘的灵寿城和两处大墓,不仅弥补了古代史籍记载中的不足,还为研究中山国文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本文由中山国王陵入手,从艺术史的角度探讨其规划营建过程中的诸问题,并试图藉此考察中山国文化身份转换的轨迹。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考古学还是艺术史,在观察墓葬材料时,都倾向抽取单个器物或门类进行讨论。本文力图避免将都城遗址、墓葬和器物三者割裂来看,而试图由作品生成的角度,将它们置于共同的背景下观察。本文认为,不仅王陵内的器物可被视为作品进行解读,王陵本身从规划到完成的过程,亦可被视为人力创造的作品。甚至王陵存在的城市及空间,都是预先进行过规划和设计的,而不是随心的产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将整个墓葬视为作品,讨论其生成的过程,以及它与参与构筑墓葬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山王(?)墓提供了观察墓葬从规划到营建过程的绝佳范例。通过对这一墓葬的观察,可以看到(?)墓作为作品,其生成过程包含了多个作者群体的参与。从王陵自身来看,它的营建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不同作者角色理念的博弈决定了作品的呈现;而从王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来看,历史、社会的种种因素也影响和制约作者群体的创作。对作品本体及其所处时空进行观察,恰恰为我们理解设计者和制作者如何从各自角度认识和塑造墓葬这一巨大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

二、战国中山王■藏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国中山王■藏玉(论文提纲范文)

(1)战国“水田”纹服饰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田纹服饰的考古发现
    1. 中山王族三号墓出土玉人
    2. 洛阳西工区战国墓出土玉人
    3. 临淄单家庄一号墓出土玉人
    4. 侯马西高祭祀遗址730号坑出土玉人
    5. 枣阳九连墩二号墓出土玉佩
    6. 荆州院墙湾一号墓出土玉佩
    7. 荆州熊家冢四号殉葬墓出土玉佩
二水田纹服饰的基本特点
三水田纹服饰的文化属性
四传世品所见的水田纹服饰及相关问题
    1. 上海博物馆藏玉人
    2. 天津博物馆藏玉人
    3. 蓝田山房藏玉人
    4. 哈佛大学福格艺术馆藏玉人
    5. 私人收藏家Bahr藏玉人
    6. 台北震旦艺术博物馆藏玉人(2件)
五余论

(2)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下):龙星纹(论文提纲范文)

弁言 龙星纹是华夏第一星象纹
一、作为龙身主纹的龙星纹四型
二、见于饕餮纹的龙星纹四型
三、龙星纹四型衍生纹样
四、商代神话“参为夏星,辰为商星”辨析
结语 龙星纹是青铜纹样植根天文的核心密码

(3)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时空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时空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研究
    2.1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2.2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2.2.1 东北北部地区
        2.2.2 燕辽地区
        2.2.3 海岱地区
        2.2.4 长江中游地区
        2.2.5 长江下游地区
        2.2.6 中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
        2.2.7 甘青地区(黄河上游地区)
    2.3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型式分析
        2.3.1 单孔壁
        2.3.2 联璧
    2.4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制作方式
        2.4.1 成坯
        2.4.2 钻孔及成形
        2.4.3 修整成器
    2.5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使用
        2.5.1 玉璧的出土位置
        2.5.2 玉璧的出土组合
        2.5.3 玉璧的使用方式
    2.6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功能愈用途
        2.6.1 佩饰
        2.6.2 身份、地位的象征
        2.6.3 沟通天地、神灵的法器
        2.6.4 财富货币
        2.6.5 随葬
        2.6.6 乐器
    2.7 新石器时代至夏纪年时期玉璧的分期与特征
第三章 商代玉璧研究
    3.1 商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3.2 商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3.2.1 商文化地区
        3.2.2 四川地区
        3.2.3 湘江与资江下游地区
        3.2.4 赣鄱流域
        3.2.5 闽粤地区
    3.3 商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3.3.1 圆璧
        3.3.2 有领璧
        3.3.3 牙璧
        3.3.4 有领牙璧
    3.4 商代玉璧制作工艺
    3.5 商代玉璧的使用
        3.5.1 商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3.5.2 商代玉璧出土位置
        3.5.3 商代玉璧出土组合
        3.5.4 商代玉璧使用方式
        3.5.5 商代玉璧的等级关联
    3.6 商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3.6.1 祭祀用器
        3.6.2 财富宝货
        3.6.3 身份地位象征
        3.6.4 纳贡之物
        3.6.5 随葬用器
        3.6.6 乐器
    3.7 商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3.7.1 商代玉璧的分期
        3.7.2 商代玉璧的分区
第四章 西周玉璧研究
    4.1 西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4.2 西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4.2.1 周原地区
        4.2.2 丰镐地区
        4.2.3 洛邑及周边地区
        4.2.4 晋及其周边地区
        4.2.5 燕及其周边地区
        4.2.6 鲁及其周边地区
        4.2.7 其他诸侯国
        4.2.8 四川地区
        4.2.9 湖湘地区
    4.3 西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4.3.1 圆璧
        4.3.2 有领璧
        4.3.3 牙璧
        4.3.4 璜联璧
    4.4 西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4.5 西周玉璧的使用
        4.5.1 西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4.5.2 西周玉璧出土位置
        4.5.3 西周玉璧出土组合
        4.5.4 西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4.6 西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4.6.1 礼仪用器
        4.6.2 祭祀用器
        4.6.3 宾赠用器
        4.6.4 丧葬用器
    4.7 西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4.7.1 西周玉璧的分期
        4.7.2 西周玉璧的分区
第五章 东周玉璧研究
    5.1 东周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5.2 东周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5.2.1 成周及其周边地区
        5.2.2 晋及其周边地区
        5.2.3 齐鲁及其周边地区
        5.2.4 秦及其周边地区
        5.2.5 吴越及其周边地区
        5.2.6 楚及其周边地区
        5.2.7 燕及周边地区
        5.2.8 滇及其他地区
    5.3 东周玉璧的型式分析
        5.3.1 圆璧
        5.3.2 出廓璧
        5.3.3 有领璧
        5.3.4 牙璧
        5.3.5 双联璧
    5.4 东周玉璧的制作工艺
    5.5 东周玉璧的使用
        5.5.1 东周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5.5.2 东周玉璧出土位置
        5.5.3 东周玉璧出土组合
        5.5.4 东周玉璧的使用制度
    5.6 东周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5.6.1 礼仪用器
        5.6.2 祭祀用器
        5.6.3 盟誓用器
        5.6.4 宾赠用器
        5.6.5 丧葬用器
        5.6.6 财富货币
        5.6.7 佩饰
        5.6.8 陈设用器
    5.7 东周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5.7.1 东周玉璧的分期
        5.7.2 东周玉璧的分区
第六章 汉代玉璧研究
    6.1 汉代的文化框架与背景
    6.2 汉代玉璧的发现与分布
        6.2.1 陕西地区(关中地区)
        6.2.2 河南地区
        6.2.3 河北、山西地区
        6.2.4 山东地区
        6.2.5 江苏地区
        6.2.6 两湖地区
        6.2.7 云贵地区
        6.2.8 福建、两广地区
        6.2.9 其他地区
    6.3 汉代玉璧的型式分析
        6.3.1 圆璧
        6.3.2 出廓璧
        6.3.3 有领璧
        6.3.4 其他玉璧种类
    6.4 汉代玉璧的制作工艺
    6.5 汉代玉璧的使用
        6.5.1 汉代玉璧出土遗迹类型
        6.5.2 汉代玉璧出土位置
        6.5.3 汉代玉璧出土组合
        6.5.4 汉代玉璧使用方式
        6.5.5 汉代玉璧的使用制度
    6.6 汉代玉璧的功能与用途
        6.6.1 礼仪用器
        6.6.2 祭祀用器
        6.6.3 丧葬用器
        6.6.4 财富货币
        6.6.5 馈赠用器
        6.6.6 佩饰
        6.6.7 陈设用器
        6.6.8 建筑装饰用器
    6.7 汉代玉璧的分期与分区
        6.7.1 汉代玉璧的分期
        6.7.2 汉代玉璧的分区
第七章 相关问题探讨
    7.1 玉璧的起源问题探讨
    7.2 玉璧形器的定名
    7.3 玉璧的形制演变
    7.4 玉璧制作工艺的发展脉络
    7.5 玉璧的使用习俗与制度
    7.6 玉璧功能的发展演变
        7.6.1 玉璧的出土位置与玉璧功能的关联
        7.6.2 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基础功能的转化
        7.6.3 各时期的流行观念对玉璧功能的影响
    7.7 玉璧承载形式的转变
    7.8 玉璧在玉器中的地位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丧葬玉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丧葬玉器概况
    一、丧葬玉器的出土概况
        (一) 西汉早期
        (二) 西汉中期
        (三) 西汉晚期
        (四) 东汉时期
    二、出土丧葬玉器的墓葬分布
第二章 江苏地区丧葬玉器的分类和制度
    一、江苏地区丧葬玉器的分类
        (一) 玉面罩
        (二) 玉衣
        (三) 玉琀
        (四) 玉九窍塞
        (五) 玉枕
        (六) 镶玉漆棺
        (七) 敛葬用璧
        (八) 玉握
    二、江苏地区丧葬用玉特征
    三、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丧葬用玉制度
第三章 江苏地区丧葬玉器的制作工艺
    一、玉料
        (一) 丧葬用玉的质地和颜色
        (二) 丧葬用玉的出土特征
    二、工艺
        (一) 玉片的制作
        (二) 窍塞的制作
        (三) 口琀和玉握的制作
        (四) 丧葬用璧的制作
        (五) 玉枕的制作
    三、造型
        (一) 玉片制作工序
        (二) 玉璧的制作工序
        (三) 九窍塞和玉握制作工序
    四、纹饰
        (一) 玉面罩片纹饰
        (二) 玉衣片纹饰
        (三) 丧葬用璧纹饰
        (四) 玉枕纹饰
第四章 江苏地区丧葬玉器的相关问题研究
    一、玻璃器对江苏地区汉代丧葬玉器的影响
    二、诸侯国的随葬玉器特征
        (一) 徐州地区
        (二) 扬州地区
        (三) 产生差异的原因
    三、丧葬玉器反应的等级差异
        (一) 墓主身份等级越高丧葬用玉的规格越高
        (二) 女性的政治地位服从于家庭地位
    四、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面罩梳理
        (一) 西汉早中期—徐州地区玉面罩
        (二) 西汉中晚期—连云港、扬州地区漆面罩
        (三) 西汉晚期—扬州地区纱面罩
    五、丧葬用玉反映的思想观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山国墓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时空范围及相关概念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墓葬分期与断代
    第一节 典型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第二节 分期与断代
第三章 墓葬形制与等级
    第一节 墓葬形制
    第二节 墓葬等级
第四章 墓葬所见华夏化问题研究
    第一节 墓葬所见华夏化进程
    第二节 墓葬等级与华夏化程度
    第三节 华夏化原因分析
第五章 结语
附表一: 随葬器物的分期图
附表二: 墓葬形制的类型学分析
附表三: 墓葬各等级特点及典型墓葬
附表四: 中山国各期墓葬随葬品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五 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上):肥遗龙(论文提纲范文)

弁言 龙纹是商周铜器的最大纹样群
一、旋转式肥遗龙:苍龙七宿的动态表达
    1.衔尾肥遗龙:顺时针、逆时针。
    2.螺旋肥遗龙:外旋式、内旋式。
    3.内旋肥遗龙常见之处:牺尊的翅膀、关节。
二、展开式肥遗龙:阴阳合历的形象表达
    1.展开式肥遗龙:“一首两身”强化型。
    2.战国万舞造型:展开式一首两身肥遗龙。
    3.肥遗龙、肥遗虎的共同源头:万舞造型。
结语 饕餮纹并非肥遗纹

(7)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简史
        1.2.1 理论探讨
        1.2.2 综合研究与区域研究
        1.2.3 纹样与中西交流
    1.3 研究方法
        1.3.1 区系划分
        1.3.2 类型学
        1.3.3 文化因素分析法
    1.4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形态学研究
    2.1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1.1 龙
        2.1.2 凤
        2.1.3 鸟
        2.1.4 虎
        2.1.5 蛇
        2.1.6 牛
        2.1.7 猴
        2.1.8 马
        2.1.9 猪
        2.1.10 羊
        2.1.11 类犀动物
        2.1.12 狩猎纹
        2.1.13 晋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2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2.1 龙
        2.2.2 凤
        2.2.3 虎
        2.2.4 豹
        2.2.5 熊
        2.2.6 蛇
        2.2.7 蛙
        2.2.8 斗兽
        2.2.9 猪
        2.2.10 雁
        2.2.11 鹤
        2.2.12 鸱鸮
        2.2.13 其它鸟类
        2.2.14 羊
        2.2.15 秦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3.1 龙
        2.3.2 凤
        2.3.3 鸟
        2.3.4 鸳鸯
        2.3.5 虎
        2.3.6 蛇
        2.3.7 骆驼
        2.3.8 鹿
        2.3.9 牛
        2.3.10 猪
        2.3.11 马
        2.3.12 狩猎纹
        2.3.13 楚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4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4.1 龙
        2.4.2 凤
        2.4.3 鸟、鹰
        2.4.4 虎
        2.4.5 蛇
        2.4.6 蛙
        2.4.7 猴
        2.4.8 类犀动物
        2.4.9 马
        2.4.10 牛
        2.4.11 象
        2.4.12 齐鲁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5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5.1 龙
        2.5.2 凤
        2.5.3 虎
        2.5.4 鹿
        2.5.5 鸟
        2.5.6 蛇
        2.5.7 猴
        2.5.8 象
        2.5.9 狼
        2.5.10 犀牛
        2.5.11 燕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6 徐舒青铜器系动物纹样
        2.6.1 龙
        2.6.2 神人珥蛇、操蛇
        2.6.3 兽面
        2.6.4 虎、羊、鸟等
        2.6.5 徐舒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7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7.1 龙
        2.7.2 蛇
        2.7.3 虎
        2.7.4 鸟
        2.7.5 吴越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2.8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
        2.8.1 龙
        2.8.2 神人操蛇
        2.8.3 虎
        2.8.4 鸟
        2.8.5 蝉
        2.8.6 猪
        2.8.7 鹿
        2.8.8 犀牛
        2.8.9 兽
        2.8.10 巴蜀系青铜器动物纹样特征
第三章 东周动物纹样来源及其发展阶段性
    3.1 龙
    3.2 凤
    3.3 虎
    3.4 牛
    3.5 兽蛇、人蛇
    3.6 神怪
第四章 东周动物纹样所见列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4.1 其它区域所见晋系动物纹样
        4.1.1 翼龙
        4.1.2 涡龙纹
        4.1.3 凤
        4.1.4 兽面纹
        4.1.5 鸟蛇、兽蛇
        4.1.6 写实动物
    4.2 其它区域所见楚系动物纹样
        4.2.1 兽身龙
        4.2.2 蜥蜴形龙
        4.2.3 凤
    4.3 其它区域所见齐系动物纹样
    4.4 其它区域所见吴越、徐舒、秦、巴蜀系动物纹样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动物纹样的继承与选择
    5.2 动物纹样视角下的东周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汉代玉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代玉蝉的形制类型
二、汉代玉蝉的形制演变及其年代分析
三、汉代玉蝉的文化传统
结语

(9)毛公鼎铭文集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毛公鼎器物流传
    第三节 毛公鼎拓本种类
    第四节 毛公鼎年代研究简史
        一、清末
        二、民国
        三、建国至今
    第五节 毛公鼎铭文考释简史
        一、清末
        二、民国
        三、建国至八十年代
        四、八十年代至今
第二章 集释
    凡例
    释文
    集释
第三章 字词札记三则
    说金文中的“”
    古成语“不易”解
    《尚书》“胥伯”、毛公鼎“楚赋”为“赋税说”献疑
附录一 毛公鼎器形图
附录二 毛公鼎铭文拓本
参考文献

(10)战国中山王墓研究 ——一种艺术史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从四龙四凤方案说起
第一章 (?)与(?)时代的中山国
    第一节 (?)墓发掘前有关中山国历史的知识
    第二节 平山三器与譬时代的中山国
    第三节 被观看的铭文——作为作品的平山三器
    小结:(?)的意志
第二章 匠师:作品背后的手
    第一节 制器与职司
    第二节 物勒工名与中山国的铜器制造
    第三节 量产与定制——铜器的分化和工匠的阶级
    第四节 工官:制作者与设计者
第三章 (?)墓:作品的角度
    第一节 中山王的理想——兆域图
    第二节 兆域图的图绘与尺度
    第三节 现实:地上遗迹
    第四节 映像:地下墓室
    小结:未竟的理想
第四章 (?)墓与外部世界
    第一节 消失的垣墙
    第二节 陵园与陵区
    第三节 野心或妥协:视觉权力的争夺
    第四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视觉权力
结语
附录一 几案或博局?
附录二 中山国史编年表
附录三 平山三器铭文集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战国中山王■藏玉(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国“水田”纹服饰探讨[J]. 王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20(07)
  • [2]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下):龙星纹[J].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4)
  • [3]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玉璧研究[D]. 杨岐黄. 西北大学, 2020(07)
  • [4]江苏地区出土的汉代丧葬玉器研究[D]. 薛玉芳. 河南大学, 2020(04)
  • [5]中山国墓葬研究[D]. 段新霞. 山东大学, 2020(12)
  • [6]《青铜之道》系列论文之五 两龙纹的衍生纹样(上):肥遗龙[J].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3)
  • [7]东周青铜器动物纹样研究[D]. 耿庆刚. 西北大学, 2019(01)
  • [8]汉代玉蝉研究[J]. 朱乃诚. 文博学刊, 2019(01)
  • [9]毛公鼎铭文集释[D]. 石帅帅. 吉林大学, 2016(10)
  • [10]战国中山王墓研究 ——一种艺术史的视角[D]. 莫阳. 中央美术学院, 2015(11)

标签:;  ;  ;  ;  ;  

战国中山王藏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