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 管理 三人行

K/A 管理 三人行

一、K/A管理三人行(论文文献综述)

郎吉圣[1](2021)在《价值共创视角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策略选择与成长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李思婷[2](2021)在《PCK视角下幼儿园教师音乐领域专业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谷冰莹[3](2021)在《公办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个案研究 ——以C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宝松[4](2021)在《军曹鱼盐度适应相关miRNA的鉴定、功能分析及其靶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提出军曹鱼作为广盐性硬骨鱼类,成鱼盐度耐受性强,能适应22.5-44.5‰的海水盐度变化并生长良好。研究表明,miRNA参与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进程,但目前对于军曹鱼miRNA如何参与渗透压调节尚未有报道。本研究通过鉴定低盐适应下军曹鱼鳃组织的miRNA表达谱,获取差异表达miRNA及靶基因,同时联合课题组前期转录组数据,筛选负调控的miRNA-m RNA。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加以验证,并克隆分析盐度相关基因(NHE3、NKAα1a、PRLR1)。基于军曹鱼全基因组,鉴定分析NHE和NKA基因家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盐适应下军曹鱼鳃组织的miRNA表达谱鉴定与分析军曹鱼在10‰和30‰盐度适应4周后,通过高通量测序分别检测鳃miRNA表达谱,并鉴定到409个已知的miRNA和139个novel miRNA。依照条件(P-value<0.05,fold change>2),筛选出56个差异表达的miRNA(DEM),其中显着上调22个miRNA,下调34个miRNA。此外,DEMs靶基因的功能注释表明,GO条目主要与代谢、免疫反应和离子转运相关联,top 20 KEGG Pathway包含催乳素信号通路、色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随机选择8个miRNA(5个已知的miRNA和3个novel miRNA)进行q PCR验证,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检测的8个miRNA的表达模式与高通量测序数据一致。2.双荧光素酶验证miRNA-m RNA的靶标关系基于课题组已有转录组数据,通过联合分析miRNA表达谱,筛选得到差异表达miRNA-m RNA靶基因关系对,并从中选取两组关系对(mi R-1335-3p与NHE3、mi R-1788-3p与NKAα1a)。根据靶基因结合位点,合成靶基因3′-UTR,构建相应的野生型(NHE3-pmir GLO-WT和NKAα1a-pmir GLO-WT)与突变型(NHE3-pmir GLO-MUT和NKAα1a-pmir GLO-MUT)重组质粒,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来检验两者功能关系。实验结果表明,NHE3-pmir GLO-WT和NKAα1a-pmir GLO-WT分别与mi R-1335-3p和mi R-1788-3p共转染后,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发生显着降低,而突变型质粒共转染结果显示,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无显着差异变化,表明mi R-1335-3p和NHE3以及mi R-1788-3p和NKAα1a之间确实存在负向调控关系。3.NHE3、NKAα1a、PRLR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基于DEM靶基因,选取盐度相关基因NHE3、NKAα1a、PRLR1,进行全长c DNA克隆、序列比较、系统进化分析和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NHE3、NKAα1a、PRLR1的c DNA全长分别为3579、3526、2629 bp,ORF分别为2718、3075、1953 bp,氨基酸长度分别为905、1024、650 aa。q RT-PCR结果显示,NHE3、NKAα1a、PRLR1基因在鳃、肠、心等9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鳃表达丰度最高。随着盐度降低,NHE3基因在鳃中显着上调,肠在低盐和高盐适应后出现显着上调,而体肾与肠变化趋势相反,为显着下调。NKAα1a在鳃和肠中受低盐和高盐刺激后均显着上调,而在体肾中受高盐影响后显着下调。PRLR1在鳃、肠和体肾中表达丰度与水体盐度成反比。4.NHE和NKA基因家族鉴定与分析结合军曹鱼全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分析软件,开展NHE和NKA基因家族成员鉴定,成功获取完整的军曹鱼NHE和NKA基因家族成员。使用MEME网站和TBtools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NHE和NKA含有10种不同的motif,且motif在基因上排列整齐规律。q RT-PCR检测NHE和NKA基因家族表达模式,NHE和NKA广泛存在于鳃、脑、心等9种组织,NHE高表达组织为鳃、体肾和脑,NKA为鳃、脑、心脏。盐度适应结果显示,NHE1受高盐或低盐刺激后在肠中显着上调,而体肾与盐度变化成正比。随着盐度上升,NHE2c在鳃、肠和体肾中均呈现显着下调趋势。低盐适应后,NKAα1b和NKAβ3a在鳃中均显着下调,NKAα3a和NKAβ3a在肠中分别显着上调和下调,而NKAα1b、NKAα3a和NKAβ3a在体肾中均显着上调。高盐适应后,NKAα1b和NKAβ3a在鳃中变化趋势与低盐适应一致,而NKAα3a和NKAβ1b出现显着上调现象。

张洁[5](2021)在《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太空飞行、长期卧床、久坐、肢体制动等不仅会引起肌萎缩,还会诱发骨质疏松,导致机体运动功能减退。冬眠哺乳动物在历经冬眠长期不活动状态后,肌骨仍能得以良好维持。冬眠动物独特的对抗废用性肌骨功能减退的机制已成为一大研究热点。鉴于骨骼肌蛋白代谢平衡与骨代谢平衡分别是骨骼肌与骨骼得以良好维持的关键机制,本研究假设一,冬眠期动物可能通过维持肌骨代谢平衡继而维持肌骨形态和功能。鉴于骨骼肌蛋白代谢与骨代谢受许多共调节因子的调控,本研究假设二,冬眠期动物肌骨代谢可能受一些肌骨共调节因子的调控。鉴于已有的冬眠动物骨骼肌转录组学结果提示,冬眠期肌骨正调节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上调,负调节因子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下调,表现出与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变化相反的现象,本研究选择上述两个肌骨共调节因子,从肌骨整合研究的全新角度出发,对季节循环及冬眠-阵间觉醒循环中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后肢肌骨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时程性研究,旨在为揭示冬眠动物运动系统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新见解。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夏季活跃组、冬眠前组、冬眠组、阵间觉醒组、觉醒后再入眠组及出眠组六组达乌尔黄鼠的胫部肌骨(比目鱼肌、胫骨前肌、胫骨)和股部肌骨(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骨)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冰冻切片、免疫荧光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拍照技术对骨骼肌的肌纤维横截面积进行检测;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骨骼的骨微观结构参数进行检测;采用三点弯曲实验技术对骨骼的力学性能指标进行检测;采用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骨骼肌中类糜蛋白酶活性进行检测;采用组织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骨骼的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进行检测;采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技术对骨骼的破骨细胞分化程度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骨骼肌/骨骼组织中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肌骨中IGF-1与其受体IGF-1R的共定位水平进行检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对骨骼肌蛋白合成指标包括4E-BP1、p-4E-BP1(Thr37/46)、S6K1和p-S6K1(Thr389),蛋白降解指标包括MAFbx和Mu RF1,骨形成指标包括RUNX2、ALP、COL-1、OCN和OPG,骨吸收指标包括MMP9、Cathepsin K和RANKL,IGF-1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包括PI3K、p-PI3K(Tyr607)、Akt、p-Akt(Thr389)、m TOR、p-m TOR(Ser2448)、FOXO1、p-FOXO1(Ser256)、GSK3β)、p-GSK3β(Ser9)、SGK-1、p-SGK-1(Thr256)、β-catenin,myostatin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包括myostatin、Act RIIB、Smad2/3、p-Smad2(Ser465/467)/3(Ser423/425)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研究结果本研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夏季活跃组为对照,观察动物在入眠准备阶段(冬眠前组)、冬眠期不同状态(冬眠组、阵间觉醒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以及出眠后(出眠组)相关指标的变化;其二是以冬眠组为对照,观察阵间觉醒组及觉醒后再入眠组相关指标的变化。1.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形态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或冬眠组相比,不同组骨骼肌的肌重和肌纤维横截面积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出眠组胫骨皮质骨厚度下降51%,骨表面积骨体积比值增加71%,骨小梁厚度下降43%,骨小梁分离度下降54%,骨小梁数目增加108%,股骨骨小梁间距增加60%。不同组骨骼的骨重、骨长、力学性能指标和多数骨微观结构参数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代谢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股内侧肌中p-4E-BP1/4E-BP1比值升高80%,胫骨前肌中类糜蛋白酶活性升高62%,不同组骨骼肌中p-S6K1/S6K1比值、MAFbx和Mu RF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或冬眠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胫骨皮质骨成骨细胞数目分别增加110%和68%;与冬眠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胫骨松质骨破骨细胞数目增加105%;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股骨破骨细胞表面长度/骨表面长度增加128%;不同组骨形成关键指标RUNX2,ALP,COL-1和OCN,骨吸收关键指标MMP9,Cathepsin K的蛋白表达水平和OPG/RANKL比值未发生显着变化。3.不同时期肌骨共调节相关指标的变化(1)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冬眠前组和阵间觉醒组IGF-1及其受体IGF-1R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升高50%和35%;与夏季活跃组相比,阵间觉醒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p-SGK-1/SGK-1比值分别升高54%和62%,不同组IGF-1的蛋白含量、p-PI3K/PI3K、p-Akt/Akt、p-m TOR/m TOR、p-FOXO1/FOXO1和p-GSK3β/GSK3β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2)与夏季活跃组相比,觉醒后再入眠组股骨中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84%,不同组股骨中IGF-1蛋白含量、IGF-1和IGF-1R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PI3K/PI3K、p-Akt/Akt和p-GSK3β/GSK3β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3)与夏季活跃组相比,觉醒后再入眠组股内侧肌中myostatin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70%,不同组Act RIIB的蛋白表达水平和Smad2/3/p-Smad2/3比值均未发生显着变化。(4)与夏季活跃组相比,冬眠组和觉醒后再入眠组股骨中p-Smad2/3/Smad2/3比值分别降低58%和53%,不同组Act RIIB的蛋白表达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研究结论季节循环中与夏季活跃组相比,以及冬眠-阵间觉醒循环中与冬眠组相比,不同组达乌尔黄鼠后肢肌骨形态指标多数维持稳定,仅出眠组少数骨微观结构参数出现退行性变化,且胫骨出现骨小梁丢失的同时伴随着骨小梁生成现象;不同组达乌尔黄鼠后肢肌骨代谢指标中多数未发生显着变化,少数在阵间觉醒期上调;不同组肌骨正性共调节因子IGF-1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多数指标稳定表达,少数在阵间觉醒或觉醒后再入眠时上调,肌骨负性共调节因子myostati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中多数指标稳定表达,少数在阵间觉醒或觉醒后再入眠时下调。

董宇轩[6](2021)在《表达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工程菌构建及抗肿瘤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免疫疗法的蓬勃发展,一个全新的肿瘤治疗时代渐渐开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CAR-T)、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等免疫疗法在白血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等肿瘤的治疗中的出色表现,为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让多种类型的血液肿瘤的治愈成为可能!但免疫疗法对恶性实体瘤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限制了免疫疗法的开发和临床应用。所以,如何扩大免疫疗法的选择范围,提高免疫疗法对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肿瘤细菌疗法经过近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迎来了合成生物学时代。基于合成生物学设计理念充分改造细菌,赋予细菌靶向、治疗和时空可控等功能,有望将其与肿瘤免疫疗法有机结合,来实现更好的实体瘤干预效果。目前有多项研究报道了利用改造细菌靶向递送细胞因子、化疗前体药物等抗肿瘤方法,由此介导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和迁移等机制诱导免疫细胞清除肿瘤。现有研究表明细胞因子白介素-10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可以激活瘤内免疫细胞,扭转瘤内免疫抑制微环境。本课题以益生菌大肠杆菌Nissle 1917为底盘微生物,利用其安全、低毒、肿瘤靶向性强等优点,通过加装免疫调节元件,使其在瘤内特异性表达并释放白介素-10,命名为溶瘤菌Nissle 1917。结果表明,溶瘤菌Nissle 1917在膀胱癌荷瘤小鼠模型上具有很好的肿瘤靶向性,并且对实体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本课题在细菌介导免疫疗法中的研究结果,验证了肿瘤细菌疗法在未来进入临床的可行性。将其作为癌症患者的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案,使更多患者获益。

赖晓敏[7](2021)在《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科技兴农战略下,中国农业专利事业发展迅速,但发展过程中的研发不平衡与转化不充分问题愈发突显。得益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中国农业专利规模持续扩大,新增专利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且增速不断加快,后发优势明显,在特定技术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甚至是“领跑”的跨越。与此同时,专利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研发不平衡、转化不充分问题,前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在数量布局、质量层次和研发主体结构上存在失衡现象,后者主要表现为农业专利的加速扩张与农业经济的增速放缓不相适应,二者的脱钩反映出农业专利的质量不高与应用转化不足。对此,围绕如何量化并解释中国农业专利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研究依次从专利数量、专利质量和专利经济效果三方面入手,综合利用专利文献计量、空间计量经济学、二元选择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在量化把握农业专利数量与质量水平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国农业专利产出数量水平的均衡收敛机制,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的长期优化机制,以及农业专利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的转化扩散机制,并据此提出推动中国农业高质量专利研发与转化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中国来源和受理的农业专利规模整体不断扩大,1985-2019年中国来源和受理的累计农业发明申请、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数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一;中国农业专利多布局在以植物栽培、农药、饲料、养殖管理和肥料等小类为主的农业生产领域和以食品饮料加工处理小类为主的食品加工领域;首要应用行业是以农业生产专用设备制造、农业中间品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制造业,其次是以各种农作物种植栽培为主的农林牧渔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是研发主力,个体占比趋于下降。整体上,专利数量和申请人规模在1985-1995年技术引进期较小,此后进入技术发展期,并在2008-2019年技术发展期第二阶段加速增长;不同技术领域和研发主体的技术生命周期演进存在一定差异。(2)中国农业专利呈现自东向西递减分布,数量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华东区、华北区、东北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且各区域研发主体结构不同;数量水平的省域分布高度失衡,失衡主要由区域间差异引起,区域内相对均衡;数量水平分布具有负空间自相关性,省域分布以低高聚类为主,其次是高低聚类。发明申请和实用新型水平的省域分布呈绝对β收敛,且在技术相似和产业相似两种关联矩阵下的收敛速度快于反距离和邻接关系两种地理矩阵,而科研机构和企业三类专利水平均呈绝对β收敛,个人则仅发明授权和实用新型水平收敛;引入控制变量后,全样本和各主体的三类专利水平仍呈现条件β收敛,其中技术市场发育对各专利水平增速均有促进效果。(3)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水平符合技术生命周期演化特点,在1996年进入技术发展期之后质量水平被稀释下降,质量综合指数由期初的0.70降至期末的0.40,质量的子维度技术通用性、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在发展期有所下降;空间分布上,技术创新性、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呈现东高西低特点,三者分布在前期呈现一定的空间失衡,而技术通用性和综合质量水平始终较为均衡。专利规模扩张也带来泡沫专利规模的上升,累计泡沫23,135件,整体泡沫化程度为11.70%,泡沫规模在2008-2019年呈加速上升趋势,但泡沫化程度略有下降;泡沫专利空间格局与农业专利总量格局一致,即东多西少,省域分布由失衡转为均衡,但本土专利的泡沫化程度远高于境外来源专利。无论是Logit、Probit和异方差Probit模型,还是随机森林和BP神经网络算法,各方法对非泡沫专利的预测精度均趋于100.00%,但在泡沫专利的预测上,仅随机森林算法在训练样本内有99.24%的预测精度,其余方法均有明显第一类错误。(4)静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构成受本地和相关地区农业研发要素投入、研发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在关联矩阵下对专利技术创新性和法律经济的间接效应为负,经费投入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直接效应为正,对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均为负;科研机构发育对技术创新性具有正向间接效应,企业发育在地理矩阵下对法律价值和整体质量的间接效应为正,在关联矩阵下对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基础研究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负,技术市场对技术通用性、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各效应均为正,科技转化服务对法律价值和综合质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对临近地区技术创新性的间接效应为正,信息化在地理矩阵下对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的间接效应为负,但对经济价值为正。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表明专利的技术通用性和法律价值具有累积性,受经济价值影响,综合质量在地理矩阵下具有累积效应,在关联矩阵下具有收敛性;动态模型中上述长期边际效应依旧成立,并进一步证实长期与短期效应的作用方向多相反。(5)以种植业为例,各空间模型中农业有效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回归系数均显着为正,并大于普通面板模型结果,表明农业专利同时存在地理临近和技术供需联系两种扩散渠道;反距离矩阵、邻接关系矩阵、技术相似矩阵和产业相似矩阵四种空间权重下,专利对农业经济产出的总贡献分别为12.30%、12.72%、13.41%和13.16%,贡献率仅次于化肥(50.00%左右)和劳动(20.00%左右)投入,与机械投入(10.00%左右)相近;专利对农业经济的总贡献效应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四种矩阵下的直接效应分别为11.97%、16.07%、18.29%和14.36%,而间接效应分别为0.33%、-3.35%、-4.88%和-1.21%,这种差异化的间接效应表明专利的空间溢出包含由技术扩散产生的正向辐射增益效应和农业物候相似凸显的专利权负向排他效应两部分。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三个方面:(1)拓展并验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在探讨农业科技研发绩效和经济贡献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反距离矩阵和邻接关系矩阵刻画的常见地理溢出效应,还基于夹角余弦定理拓展并检验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相似地区间的技术供需关联溢出效应。(2)基于专利视角测度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效果。相比以往研究采用的政府科技经费投入变量,专利作为应用研究的直接成果,避免了兼顾基础研究的政府经费投入会夸大实际技术研发支出,并能全面涵盖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各类技术研发主体。(3)探索了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综合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和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建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量化了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现状格局,并讨论了研发要素投入、科研主体发育和创新外部环境三方面因素对综合质量及其子维度构成的影响。

覃钰[8](2021)在《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关键。特殊教育新教师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其专业成长是我国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壮大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新教师时期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对后续的专业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特殊教育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当前特殊教育研究的需要,也是教师个体的成长的主观诉求。作为教师职业生涯的起点阶段,特殊教育新教师在成长时面临着许多难以避免的困惑,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断经历着这样或那样的动荡。本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以叙事研究的方式对广西地区A校一名特殊教育新教师进行个案研究。本研究梳理了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的专业成长的历程,对其成长故事进行了解释性理解和分析,以探求其故事背后的教育意蕴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入职为分界点,分别对刘芸老师的职前培养、职后成长以及未来选择三方面进行立体的故事呈现和解析,重点探讨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如何成为特殊教育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成长三方面内容,解析在入职后三年的成长过程中其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发现,凭借着良好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基础和强烈的自我成长意识,在三年的任职时间里,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顺利地度过了入职适应期,并且其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长,逐渐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合格教师。本研究还对其专业成长动力和阻力系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科研意识、重视并撰写反思性文本、学校明确发展定位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四方面的发展建议。新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成长经历不可复制,但其成长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情景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值得细细品味。作为教育叙事研究,本研究无意探求研究的普适性结论和意义,更注重故事的真实还原和情景化意义解释,以及从成长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与感悟。本研究呈现了特殊教育新教师刘芸的丰富、鲜活的成长历程和故事,鼓励读者对其成长故事进行自我的诠释和意义建构,期望能引起读者一定的思考和启发,更多的关注到特殊教育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吴进[9](2021)在《金属有机框架改性及其富集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能利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多种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离子,严重危害着生态环境。吸附法是去除放射性污染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的关键是利用高性能吸附剂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具有大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等优点,所以是吸附放射性污染物的理想材料。然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MOF材料不能满足放射性污染治理的需求,其吸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通过改性MOF材料,提高其吸附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离子的性能并研究其吸附机理,最终制备出满足工程应用的MOF复合材料。论文内容主要包括:(1)利用简易的合成方法将乙二胺四乙酸(EDTA)修饰在MOF(UiO-66)的孔道中,合成了 EDTA修饰的UiO-66(UiO-66-EDTA)吸附材料。表征数据证明其具有稳定的八面体结构,且表面含有丰富的羧基和胺基官能团。因EDTA中的官能团具有相对“硬”的和相对“软”的化学特性,所以该材料能高效吸附“硬酸”Eu3+、“软酸”Hg2+和“交界酸”Pb2+,批实验结果表明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95.2、371.6和357.9 mg.g-1,对11种共存金属离子的去除效率达到99%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金属离子与该材料表面的羧基(-COOH)和叔胺基团(C-N(C)-C)产生络合反应是吸附的主要机理。(2)针对典型的放射性Sr2+和Cs+污染物,改进了现有的合成方法,成功制备了-SO3H修饰的UiO-66-NH2材料(UiO-66-NH-SO3H)。批实验结果表明UiO-66-NH-SO3H能选择性吸附核素Sr2+和Cs+,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173.3和218.0 mg·g-1。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吸附核素的吸附机理是金属离子与-SO3H络合、静电吸引和离子交换。(3)针对放射性废水中难去除的99Tc污染物,宏量制备了 Th-Ni MOF材料,并通过简便的方法进一步改性Th-Ni MOF材料,成功得到了无纺布和MOF的复合工程材料(Th-Ni@PP)。批实验结果表明Th-Ni@PP能快速高效选择性吸附Re(VII)(放射性99Tc的类似物),最大吸附容量高达286.6 mg.g—1。批实验结果和微观表征结果证明离子交换、配位络合和静电吸附是该材料吸附核素的作用机理。该MOF复合工程材料合成方法和高效吸附Re(VII)的结果为MOF材料工程化应用去除放射性99Tc核素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婧琪[10](2021)在《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轨道交通线网生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顽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承载量大、具有单独路由、绿色环保,这些优势为解决城市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提供一道良策。然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客流时空不平衡、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成本高等的问题。究其原因部分在于线网规划方案与城市发展和延伸趋势不符,导致需求与供给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不能很好匹配。鉴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成本高、建成后难以改造等特点,探索能够在建设轨道交通之前,平衡居民出行需求和建设成本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归纳总结理论研究角度和实际应用角度的既有线网规划方法,发现其中量化分析较为欠缺,方案主观随意性较大,使得方案的不确定性较强。因此本文致力于尽最大可能将线网生成过程进行量化分析,构建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生成方法。线网生成模型中的约束条件,可分为线网空间布局约束和线网规模约束两大类。在线网空间布局约束方面,详细阐述复杂网络组团划分中Infomap算法的原理和优势,选其作为本文城市组团划分的算法,确定线网大致走向;其次阐述了轨道交通线网与道路网和常规公交站点分布情况相适应的理论依据,基于城市道路网络和常规公交站点分布确定线网备选路由。在线网规模约束方面,采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熵值法等方式,主要对线网密度,线网客流强度和线网规模三个参数进行推算。接着本文详细论述了线网生成模型的构建方法。线网生成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组团间线网生成、组团内线网生成和线网整合与优化。组团间线网生成模型基于城市空间组团划分结果,以路段客流为约束条件,生成组团间连接关系,确定线网空间形态。组团内线网生成模型以平衡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和乘客使用成本为目标,以线网密度、客流强度、线网规模等为约束条件,筛选出组团内部线路布设备选路段集合。线网整合与优化模型同样以平衡线网建设成本和乘客出行成本为目标,以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相关的参数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线网布局和线路布局,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选取国内Z市作为案例城市,应用本文的“组团间线网生成——组团内线网生成——线网整合与优化”的线网生成方法,确定概念性线网布设方案,并将模型生成线网与案例城市Z市实际线网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线网生成方法的改进方向。同时将仅应用线网整合与优化模型、未进行组团划分而生成的线网与按照“组团间线网生成——组团内线网生成——线网整合与优化”的线网生成方法生成线网进行对比分析,论证组团划分步骤的必要性。

二、K/A管理三人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A管理三人行(论文提纲范文)

(4)军曹鱼盐度适应相关miRNA的鉴定、功能分析及其靶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miRNA的概述
    1.2 miRNA在水生动物中的研究概况
        1.2.1 miRNA温度适应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2.2 miRNA氨氮胁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2.3 miRNA溶解氧胁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2.4 miRNA盐度适应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硬骨鱼类盐度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1.3.1 硬骨鱼类盐度适应相关的细胞
        1.3.2 硬骨鱼类盐度适应相关的离子通道
        1.3.3 硬骨鱼类盐度适应相关的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军曹鱼响应低盐适应过程的miRNA转录组分析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慢性盐度适应实验
        2.3.2 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2.3.3 miR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2.3.4 miRNA文库数据处理及分析
        2.3.5 miRNA靶基因预测及差异分析
        2.3.6 差异表达miRNA(DEMs)的筛选和富集分析
        2.3.7 qPCR验证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miRNA文库测序结果分析
        2.4.2 已知miRNA 的注释和新miRNA 的预测及其表达分析
        2.4.3 DMEs的靶基因的鉴定和富集分析
        2.4.4 qPCR验证
    2.5 讨论
3 双荧光素酶验证miRNA-m RNA靶标关系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野生型(WT)与突变型(MUT)的靶基因3′-UTR的设计与合成
        3.2.3 靶基因NHE3与NKAα1a的3′-UTR WT和 MUT重组质粒的构建
        3.2.4 细胞转染试验
        3.2.5 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miR-1335-3p 与 NHE3、miR-1788-3p 与 NKAα1a结合位点的预测
        3.3.2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3.3 靶基因验证结果
    3.4 讨论
4 盐度适应相关基因NHE3、NKAα1a、PRLR1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实验动物
    4.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与组织采集
        4.3.2 总RNA的提取和c DNA第一链合成
        4.3.3 NHE3、NKAα1a、PRLR1 基因的克隆
        4.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4.3.5 NHE3、NKAα1a、PRLR1 基因组织分布及慢性盐度适应的表达模式
    4.4 实验结果
        4.4.1 NHE3、NKAα1a、PRLR1 基因全长克隆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4.4.2 NHE3、NKAα1a、PRLR1 基因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
        4.4.3 NHE3、NKAα1a、PRLR1 组织表达分析
        4.4.4 不同盐度下军曹鱼NHE3、NKAα1a、PRLR1 的表达分析
    4.5 讨论
        4.5.1 盐度适应下军曹鱼NHE3 基因的响应
        4.5.2 盐度适应下军曹鱼NKAα1a基因的响应
        4.5.3 盐度适应下军曹鱼PRLR1 基因的响应
5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分析
    5.1 实验动物
    5.2 实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5.3.2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结构分析及基因组定位
        5.3.3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5.3.4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5.4.2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结构分析及基因组定位
        5.4.3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进化分析
        5.4.4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分析
        5.4.5 军曹鱼NHE和 NKA基因家族盐度适应表达分析
    5.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形态的变化
        1.1.1 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肌骨形态的变化
        1.1.2 冬眠动物冬眠状态下肌骨形态的变化
    1.2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代谢的变化
        1.2.1 非冬眠动物废用状态下肌骨代谢的变化
        1.2.2 冬眠动物冬眠状态下肌骨代谢的变化
    1.3 废用状态下哺乳动物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变化
        1.3.1 肌源性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3.2 骨源性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3.3 肌骨共调节因子的作用及其在废用状态下的变化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形态的变化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分组
        2.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2.2.3 骨骼肌冰冻切片
        2.2.4 骨骼肌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共聚焦拍照
        2.2.5 骨骼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tomography,Micro-CT)
        2.2.6 骨骼三点弯曲实验
        2.2.7 数据统计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骨骼肌形态的变化
        2.3.2 骨骼形态的变化
        2.3.3 骨骼力学的变化
    2.4 讨论
第三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代谢的变化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分组
        3.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3.2.3 组织蛋白提取
        3.2.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3.2.5 骨骼肌类糜蛋白酶活性检测
        3.2.6 骨骼石蜡切片
        3.2.7 骨骼切片H&E染色
        3.2.8 骨骼切片TRAP染色
        3.2.9 数据统计及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骨骼肌蛋白合成水平的变化
        3.3.2 骨骼肌蛋白降解水平的变化
        3.3.3 骨形成水平的变化
        3.3.4 骨吸收水平的变化
    3.4 讨论
第四章 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肌骨共调节因子的变化
    4.1 前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动物分组
        4.2.2 组织选取与收集
        4.2.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
        4.2.4 骨骼肌冰冻切片
        4.2.5 骨骼肌切片免疫荧光双染及共定位水平检测
        4.2.6 骨骼石蜡切片
        4.2.7 骨骼切片免疫荧光双染及共定位水平检测
        4.2.8 组织蛋白提取
        4.2.9 Western blot
        4.2.10 数据统计及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骨骼肌中IGF-1 蛋白含量的变化
        4.3.2 骨骼肌中IGF-1与IGF-1R共定位水平的变化
        4.3.3 骨骼肌中IGF-1 下游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的变化
        4.3.4 骨骼中IGF-1 蛋白含量的变化
        4.3.5 骨骼中IGF-1与IGF-1R共定位水平的变化
        4.3.6 骨骼中IGF-1 下游信号通路中关键指标的变化
        4.3.7 骨骼肌中myostatin及其下游关键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4.3.8 骨骼中myostatin下游关键指标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4.4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表达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工程菌构建及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肿瘤细菌疗法概述
        1.1.1 细菌疗法的研究背景
        1.1.2 肿瘤细菌疗法的明星范例
        1.1.3 细菌疗法的优势
        1.1.4 细菌载体的递送药物策略
    1.2 大肠杆菌菌株Nissle1917研究概述
        1.2.1 大肠杆菌Nissle1917的研究背景
        1.2.2 大肠杆菌Nissle1917治疗肿瘤的研究优势
        1.2.3 大肠杆菌Nissle 1917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1.3 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研究概述
        1.3.1 白介素-10——抑制炎症的关键细胞因子
        1.3.2 白介素-10——抑制炎症反应对肿瘤的促进作用
        1.3.3 白介素-10——扭转瘤内免疫抑制环境的关键
    1.4 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及分泌策略的研究概述
        1.4.1 大肠杆菌一步分泌系统
        1.4.2 大肠杆菌两步分泌系统
        1.4.3 重组蛋白跨膜分泌策略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菌株与细胞
        2.1.2 主要引物与质粒
        2.1.3 培养基与抗生素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6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PCR反应与质粒构建
        2.2.2 细菌感受态的制备与质粒电转
        2.2.3 λ-Red同源重组技术与基因编辑
        2.2.4 鼠源白介素-10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2.5 SDS-PAGE凝胶电泳与免疫印迹杂交鉴定分析(WesternBlotting)
        2.2.6 鼠源白介素-10蛋白表达与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
        2.2.7 鼠源白介素-10蛋白的表达及体外功能鉴定
        2.2.8 小鼠MB49膀胱癌皮下肿瘤模型的构建
        2.2.9 细菌在荷瘤小鼠模型各器官分布情况的涂布计数实验
        2.2.10 细菌抗肿瘤效果的测定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鼠源白介素-10的诱导型表达系统的构建
        3.1.1 BL21(DE3)-ompF-mIL-10的克隆及测序
        3.1.2 BL21(DE3)-pelB-mIL-10的克隆及测序
        3.1.3 鼠源白介素-10蛋白诱导表达及分泌的定性表征
        3.1.4 鼠源白介素-10蛋白诱导表达及分泌的定量表征
    3.2 大肠杆菌表达鼠源白介素-10蛋白的体外功能鉴定
        3.2.1 大肠杆菌表达白介素-10的纯化
        3.2.2 小鼠CD8~+T细胞的分选和体外培养
        3.2.3 白介素-10蛋白的功能鉴定
    3.3 鼠源白介素-10的厌氧组成型表达系统的构建
        3.3.1 Nissle-pFNRsp-pelB-mIL-10的克隆及测序
        3.3.2 Nissle细胞壁相关基因的敲除
        3.3.3 鼠源白介素-10蛋白在厌氧条件下表达及分泌的定量表征
    3.4 溶瘤菌大肠杆菌Nissle1917的抗肿瘤效果评测
        3.4.1 溶瘤菌大肠杆菌Nissle1917在瘤内及正常组织内的活菌计数
        3.4.2 溶瘤菌大肠杆菌Nissle1917对荷瘤小鼠C57体重的影响
        3.4.3 溶瘤菌大肠杆菌Nissle1917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专利研发
        1.3.2 专利评价
        1.3.3 专利转化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创新理论
        2.1.2 TRIZ创新方法理论
        2.1.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农业专利
        2.2.2 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2.2.3 农业专利质量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农业专利的数量增长与趋同
        2.3.2 农业专利的质量评价与甄别
        2.3.3 农业专利的有效应用与转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格局与技术生命周期
    3.1 数据来源与研发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分布
        3.2.1 中国农业专利的全球地位
        3.2.2 中国农业专利的IPC分布
        3.2.3 中国农业专利的行业分布
        3.2.4 中国农业专利的主体分布
    3.3 中国农业专利的技术生命周期
        3.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整体发展阶段
        3.3.2 主要农业技术领域的生命周期比较
        3.3.3 三大主体的农业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与收敛性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数据来源
    4.2 中国农业专利的空间分布
        4.2.1 中国农业专利的省域分布
        4.2.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均衡性
        4.2.3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
    4.3 中国农业专利的收敛性
        4.3.1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绝对β收敛
        4.3.2 中国农业专利水平的条件β收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质量分布与泡沫甄别——以授权发明为例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
        5.1.2 数据来源
    5.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分布
        5.2.1 基于综合评价指数的专利质量比较
        5.2.2 基于专利宽度的技术通用性分析
        5.2.3 基于专利被引的技术创新性分析
        5.2.4 基于专利权利要求的法律价值分析
        5.2.5 基于专利存续期的经济价值分析
    5.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1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规模
        5.3.2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分布
        5.3.3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空间均衡性
    5.4 中国农业泡沫专利识别
        5.4.1 基于二元选择模型的泡沫专利识别
        5.4.2 基于机器学习分类的泡沫专利识别
        5.4.3 两类泡沫专利识别方法结果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
    6.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来源
        6.1.3 空间自相关检验
    6.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6.2.1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影响因素
        6.2.2 中国农业专利综合质量边际影响
    6.3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
        6.3.1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通用性路径
        6.3.2 中国农业专利技术创新性路径
        6.3.3 中国农业专利法律价值路径
        6.3.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价值路径
    6.4 考虑创新累积效应的稳健性检验
        6.4.1 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稳健性
        6.4.2 技术通用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3 技术创新性影响因素稳健性
        6.4.4 法律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4.5 经济价值影响因素稳健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效果评价——以种植业为例
    7.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1.1 空间计量模型
        7.1.2 数据来源
    7.2 中国农业专利的经济贡献分析
        7.2.1 模型适配度检验
        7.2.2 地理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2.3 供需视角下经济贡献分析
    7.3 中国农业专利的边际经济贡献
        7.3.1 地理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3.2 供需视角下边际经济贡献
    7.4 中国农业专利经济效果的稳健性检验
        7.4.1 模型互为因果的内生性讨论
        7.4.2 异方差空间面板杜宾模型
        7.4.3 含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
        7.4.4 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1.1 中国农业专利数量加速增长,省域间数量水平呈现β收敛
        8.1.2 中国农业专利质量阶段性下降,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8.1.3 中国农业专利具有显着经济贡献,贡献以本地直接效应为主
    8.2 政策建议
        8.2.1 优化农业技术研发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专利产出合理收敛
        8.2.2 壮大市场化农业技术研发主体,加快农业技术诱致性创新
        8.2.3 构建农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促进农业高质量专利应用转化
    8.3 讨论
        8.3.1 研究不足
        8.3.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政策导向:特殊教育发展需要
        (二)个人情意:对教师群体的关怀
        (三)自我关怀:对自身发展的关注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二)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四、基本概念界定
        (一)特殊教育教师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
        (三)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
    五、研究途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基本伦理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与资料处理
第一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生活白描
    一、学校呈现:一座温馨轻松的校园
        (一)校园环境:基本完善
        (二)教学环境:温馨有序
        (三)合作环境:失衡紧缺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生活呈现
        (一)工作时间:严丝合缝
        (二)工作空间:门窗紧锁
        (三)工作日常:繁冗复杂
第二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一、职前成长篇:“我”与特殊教育相遇
        (一)“我”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
        (二)“我”如何成为特殊教育教师
    二、职后成长篇:“我”的成长足迹
        (一)第一年:跌跌撞撞
        (二)第二年:若有所思
        (三)第三年:娴熟有余
    三、未来选择篇:“我”的坚守与未知
        (一)坚守:“如果能重来还会选特教”
        (二)编制:“是我看重的条件”
        (三)婚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系统分析
    一、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系统分析
        (一)内在认知驱动
        (二)外在环境支持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阻力系统分析
        (一)内在阻力分析
        (二)外在阻力分析
第四章 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建议
    一、特殊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之路总结及思考
        (一)专业理念之成长
        (二)专业知识之成长
        (三)专业能力之成长
    二、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一)唤醒教师个体科研意识
        (二)重视反思性文本的生成
        (三)明确学校未来发展定位
        (四)构建教师社会支持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金属有机框架改性及其富集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核能发展产生的金属污染物
        1.1.1 放射性核素污染现状
        1.1.2 重金属污染现状
    1.2 去除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方法
        1.2.1 离子交换法
        1.2.2 化学沉淀法
        1.2.3 电凝聚法
        1.2.4 吸附法
    1.3 MOF材料概述
        1.3.1 MOF材料的合成
        1.3.2 MOF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依据
第2章 吸附技术中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2.1 批实验法
        2.1.1 吸附动力学
        2.1.2 吸附热力学
    2.2 吸附机理主要研究技术
    2.3 理论计算
第3章 EDTA改性UiO-66吸附水中的Eu(Ⅲ)、Hg(Ⅱ)和Pb(Ⅱ)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UiO-66及其改性材料的合成
        3.2.3 吸附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批实验
        3.3.3 XPS分析与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磺酸功能化UiO-66-NH_2富集水中的Sr~(2+)和Cs~+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2 材料的制备
        4.2.3 批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批吸附实验
        4.3.3 吸附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MOF-聚丙烯复合材料富集Re(Ⅶ)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5.2.2 材料的制备
        5.2.3 批实验
    5.3 结果和讨论
        5.3.1 吸附剂材料的表征分析
        5.3.2 批实验
        5.3.3 材料的吸附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或接收的学术论文

(10)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轨道交通线网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2.2 组团划分在交通领域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空间布局
    2.1 城市空间结构约束
        2.1.1 组团划分定义
        2.1.2 Infomap组团划分原理
    2.2 建设条件约束
        2.2.1 与道路网匹配
        2.2.2 与常规公交适应
    2.3 客流分配理论
        2.3.1 Logit客流分配法
        2.3.2 BPR函数计算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约束
    3.1 线网密度推算
    3.2 线网客流强度推算
        3.2.1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2.2 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推算方法
    3.3 线网规模推算
        3.3.1 常用推算方法
        3.3.2 基于熵值法的线网规模推算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轨道交通线网生成方法构建
    4.1 城市空间组团划分
    4.2 组团间线网生成模型
    4.3 组团内部线网生成模型
        4.3.1 广义出行成本目标函数
        4.3.2 约束条件
    4.4 线网整合与优化模型
        4.4.1 广义出行成本目标函数
        4.4.2 约束条件
    4.5 本章小结
5 轨道交通线网方案评价
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生成案例分析
    6.1 案例城市基本情况
        6.1.1 城市发展现状
        6.1.2 道路网
        6.1.3 常规公交线网
    6.2 城市空间组团划分
    6.3 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约束
        6.3.1 全网线网密度
        6.3.2 全网客流强度
        6.3.3 全网线网规模
    6.4 组团间线网生成
        6.4.1 计算道路阻抗
        6.4.2 组团间线网布设
    6.5 组团内线网生成
    6.6 线网整合与优化
    6.7 线网方案评价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线网生成模型符号含义汇总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K/A管理三人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价值共创视角下物流服务集成商策略选择与成长影响研究[D]. 郎吉圣.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2]PCK视角下幼儿园教师音乐领域专业发展的研究[D]. 李思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公办幼儿园教师课程领导力的个案研究 ——以C市S幼儿园为例[D]. 谷冰莹. 吉林师范大学, 2021
  • [4]军曹鱼盐度适应相关miRNA的鉴定、功能分析及其靶基因表达研究[D]. 黄宝松.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5]冬眠达乌尔黄鼠骨骼肌与骨骼形态、代谢及共调节因子的时程性研究[D]. 张洁. 西北大学, 2021(10)
  • [6]表达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工程菌构建及抗肿瘤研究[D]. 董宇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7]中国农业专利的数量、质量与经济效果研究[D]. 赖晓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8]特殊教育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覃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9]金属有机框架改性及其富集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的研究[D]. 吴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10]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轨道交通线网生成研究[D]. 李婧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标签:;  ;  ;  ;  ;  

K/A 管理 三人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