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河地区深层孔店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贾红义,汤梦静[1](2022)在《论复合型花状构造》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沉积盖层广泛发育"负花状"构造,地质成因复杂多样。本文就惠民凹陷发育的两种复合型花状构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地震剖面上表现形式相类似但其地质成因机制却有着本质的差别。基于地球物理资料及大量研究成果,通过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深入剖析和古地质构造恢复,认为复合型花状构造发育受控于其所在的构造部位、局部应力场变化情况、断裂活动强弱转化过程、地幔物质上涌引起的底劈拱张、沉积压实及岩石力学性质和坡度被动变形等地质因素。惠民凹陷临北断阶带发育的垒背花状构造是古近纪应力场发生转换、多期断裂与断陷构造活动相叠加的结果。盘河隆背花状构造受控于沙四段沉积晚期基底卷入型的底辟隆升作用,与中央隆起带的持续活动有关。基于本文讨论,两种构造样式可统一划归为似花状构造,属复合型构造样式。由此提出走滑构造体系判识问题并引发思考与讨论。
赵子龙[2](2020)在《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作为流体矿产,其运聚作用反映其时、空演化的地质过程,是油气成藏理论和勘探目标优选的重要组成部分。渤中凹陷深层油气勘探效果突出,但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研究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渤中凹陷多次洼差异性烃源条件下的油气来源,输导体系与流体动力联合作用下的油气运移、成藏过程的研究,旨在探讨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以及勘探和目标区优选。立足30余口深层探井、评价井的基础地质资料,选取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油气藏作为主要解剖区。通过岩心观察、显微薄片、油/气物性、有机/无机地化等翔实的资料,研究油气来源和深部流体示踪、输导格架发育特征、流体动力恢复与演化,以及优势运移指向,借助流体驱替物理实验和Petro Mod?数值模拟等正演手段,分析油气运聚成藏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渤中凹陷西南部深层油气主要来自富烃深次洼中的主洼、南洼和西南洼烃源岩,层位上以沙河街烃源贡献为主,东营组次之。热膨胀与底辟作用下的构造背景,岩相学组合和有机/无机地化特征,反映深部流体主要源于上地幔深部,略受壳源物质混染,借助深大断裂-裂缝体系,在喜马拉雅期发生以中心式和裂隙式区域喷发活动。渤中凹陷输导体系主要发育有高渗岩体、断层、不整合面和裂缝。多期形成的北北东和近南北向的正平移断裂、北西和北东向共轭走滑断裂,在新构造运动期间得以活化和再发育,为深层流体提供优势运移通道。裂缝主要包括近垂直缝、斜交缝和水平缝。水平缝形成时间要早于近垂直缝,近垂直缝早于斜交缝。多期次构造演化和烃源岩生、排烃增压耦合均有助于裂缝网络的形成。超压成因主要有沉积型超压、生烃增压和断裂引起的压力传递,其中沉积型超压和生烃增压是渤中凹陷超压的主要贡献者。流体动力演化整体表现为油势梯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约5.3Ma以来油势梯度达到最大。渤中凹陷深层油气经历了早油、晚气的混合运移过程,约5.3Ma以来天然气发生规模运聚过程。在流体势梯度驱动下,油气沿着断层-裂缝-高渗岩层-不整合面发生垂向和侧向长距离运聚,形成了“多源汇聚供烃-早油晚气-长距离垂、侧向差异运聚”的油气成藏模式。
王改卫,张海义,郭轩,王孝辕,汪晶[3](2020)在《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北部,由于缺乏完整的三维地震资料,且局部三维地震资料中深层成像条件差,难以进行全区对比,导致研究区存在中深层凹陷结构认识不清、古近系地层划分归属全区认识不统一、孔店组―沙四段地层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与围区存在较大差异等问题。在中浅层持续勘探过程中发现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缺乏勘探接力层系等问题,严重制约勘探进程。为此,利用研究区全新的三维大连片地震数据,结合新钻井岩性、古生物、锆石、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开展古近系区域地层对比及演化规律研究。落实各级不整合面归属,调整孔店组―沙四段与沙三段的分界,明确新生界底界。调整后,沙三段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900 m,新生界底界最大下移深度达2 300 m,并新增一套勘探层系。地层结构新认识明确了黄河口凹陷箕状结构特征,落实了孔店组―沙四段展布规律。根据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资源规模进行重新计算,新增油气资源量7.4×108t,解决了油气资源规模与上报储量不匹配的矛盾。通过拓展中深层勘探层系,在孔店组落实一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有利构造圈闭。
闫晓倩[4](2020)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期构造沉积演化》文中指出东营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东南部,目的层孔店组主要为古近纪发育的一套陆相碎屑岩-湖相泥岩沉积。近年来随着孔店组油气资源的相继发现,已被作为胜利油田下一步接替的重要勘探层系。鉴于此,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论文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组地层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识别沉积相标志、分析主要活动断层的剖面特征、计算各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后,对研究区内孔店期发育的沉积相类型、沉积展布状态以及地震界面的识别、构造格局及演化特征进行剖析,完成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新生代古近纪孔店组沉积期的沉积体系纪构造格局的研究,并对此时期内断裂活动对地层的控制作用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分析了孔店组的沉积相类型,认为孔一段沉积期存在有两种不同的沉积体系,即冲积扇-洪水漫湖-干盐湖沉积体系和周期性湿润期的湖泊-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前者包含了冲积扇、辫状河、洪水漫湖和干盐湖等沉积相类型,后者包括了湖泊、近岸水下扇和风暴相。而在孔二段沉积期,研究区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和湖泊相等沉积相类型,湖泊相又可划分为滨浅湖滩坝、半深湖和深湖等沉积亚相。(2)分析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孔一期时,在盆地边缘为冲积扇沉积,向盆地内部过渡为洪水漫湖沉积,在盆地的北部洼陷带演变为干盐湖沉积;而孔二段沉积期,南部斜坡带主要发育了滨浅湖滩坝沉积,向北部利津-民丰洼陷演变为半深湖-深湖沉积,盆地北部陡坡带冲沟部位则发育了近岸水下扇体。(3)在研究区内部,综合地震、测录井等资料,在构造地层划分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不同地层单元的残余地层厚度,再结合研究区断裂发育特征、平衡剖面分析结果等厘定了目的层古构造格局。孔二期,北西向断层体系仍然控制了整个研究区的古构造格局,东营凹陷表现为一个北东断南西超的半地堑。而到了孔一期,郯庐断裂带由早期的左旋走滑转变为右旋走滑特征,早期的北西向断裂体系活动强度逐渐减弱,北东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层体系开始逐渐控制了整个研究区的古构造格局,东营凹陷整体表现为一个北断南超的半地堑。
范凌波[5](2020)在《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区域地质、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以断裂演化为主线,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详细分析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主干断裂平面展布特征、剖面组合样式、多期演化过程和活动性,深入探讨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对油气赋存的控制作用,重点分析其与烃源展布、圈闭类型和油气输导等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取得以下主要成果:研究区伸展-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区域构造格局,主要发育伸展、走滑和叠合走滑三类构造样式,根据断裂组合样式展布特征发现:伸展断裂平面上近EW向展布,剖面上主要呈铲式、板式形态,发育“y”字型、反“y”字型和似花状三种组合样式;东支走滑断裂平面呈NNE向展布,为黄河口东洼与庙西南洼的边界断裂,剖面整体表现为高角度板式或直立断层,浅层局部发育负花状和半花状构造,丝带效应和海豚效应明显;叠合走滑断裂体系主要发育在东支走滑断裂带的叠置区域,剖面多表现为伸展主干断坡中部被走滑断裂切割,同时浅层叠加形成多级“y”字型和负花状构造样式。研究区主干断裂经历四期活动演化:孔店-沙四段沉积期为强烈断陷期,洼陷内近EW向的伸展断裂活动明显,如莱北2号、渤南1号、庙西2号断层等,控制了黄河口东洼和庙西南洼的沉积;沙三段沉积期为断裂继承性伸展期,断裂伸展活动达到最强;沙二段-东营组沉积期为强走滑-弱伸展期,断裂伸展活动逐渐减弱,走滑作用增强,浅层次级断裂开始发育;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期为强走滑期,花状构造发育明显,次级断裂广泛发育,并与主干断裂组成多种构造样式。同时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定量评价断层活动性,明确伸展断裂活动高峰时期为沙三段沉积期,其中莱北2号断裂该时期最大活动速率可达112m/Ma。黄河口东洼-庙西南洼油气发现主要沿断裂带展布,研究认为伸展断层规模控制烃源岩沉积,断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类型,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的运移。在此基础上,研究三类断裂体系与油气赋存关系,认为黄河口东洼油气成藏具有“两层主力烃源岩生烃、断裂控制运移、近源晚期成藏”特征;庙西南洼油气成藏具有“烃源岩北富南贫、断裂控制运移、近源运移成藏”特征。
李守开[6](2019)在《惠民凹陷新生代变换构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惠民凹陷属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西南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在该区开展新生代伸展变换构造研究不仅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深入认识该区的伸展盆地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与油气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新生代断裂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年代学的系统解析,进一步识别新生代伸展变换构造带的分布并划分类型,探讨其形成的控制因素、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关系。本区的新生代断层可分为四级。这些断层按平面分布与组合型式可划分为5种主要类型:锯齿状-肘状弯曲、断层分叉、雁列-帚状断层组合、侧列-平行式断层组合和限制-切割型交接断层组合。按剖面上的共生组合可划分为5种构造组合样式:铲状-坡坪式低角度正断层及伴生构造组合、斜滑正断层构造组合、铲状正断层扇、阶梯状或多米诺式构造以及地堑—地垒构造。宁南—无南断层带主要在孔店组沉积期强烈活动。临商断层带在沙三-沙二段沉积期活动最为强烈,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仍有较强烈活动。夏口断层带在孔店组沉积期活动较强;沙四段沉积期活动较弱;沙三段-沙二段沉积期活动最为强烈;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仍有较强的继续活动。该区可划分为3个一级变换构造带、8个二级变换构造带和10个主要的三级变换构造带;控制其发育的主要因素为:中生代先存基底断裂、大型正断层系的分段活动与生长连接和不均匀伸展作用。孔店组沉积期形成了一级变换构造带的雏形与沿宁南-无南断层发育的二级变换构造带的轮廓;沙四段沉积期形成了沿夏口断层发育的二级变换构造带的雏形;沙三-沙二段沉积期形成了沿临商断层发育的二级变换构造带轮廓;沙一-东营组沉积期主要形成众多的三级变换构造带。变换构造带控制了主力生烃洼陷的形成,影响了储集层的发育,并可提供相关的油气圈闭。本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目标应主要集中在临南洼陷及周缘的二级和三级伸展变换构造带附近。
陈亮[7](2019)在《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认为济阳坳陷新生代发育于走滑-伸展背景之下,区内断层同时具有伸展和走滑活动,各时期应力场的变化对继承性断层也会产生影响,但目前对断层走滑活动的特征、应力场变化的影响和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从几何学和运动学角度出发对断层活动性质进行判别,分析其活动特征,对比不同区域断层活动的差异,分析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据此得到以下认识:首先,从地震资料和前人成果入手,分析了研究区断层静态特征,发现盆地主要存在NW、NE、近EW向三组断层,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在坳陷西部临南洼陷、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发育伸展-走滑构造样式。其次,通过断层活动性的计算对不同凹陷控凹、控洼断层伸展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将断层分为早断早衰型、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三类,其中继承型和早断晚衰型各又可分为2类,整体上由西南向北东活动高峰期和衰退期后移。认为存在斜向拉张和单剪两种走滑机制,将济阳坳陷分为三个走滑区域,并通过计算断层走滑量,分析地震剖面、平衡剖面认为:西部临南洼陷主要走滑时期为沙二、东营期,西强东弱;东部滨海地区和八面河地区自沙四期开始发生走滑活动,主要走滑时期为新近系;工区其余地区长期发育的断层主要受斜滑拉张,走滑强弱与断层走向和区域应力有关。最后,分析了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断层活动控制凹陷由NW向反转盆地过渡为NE向张扭盆地;斜滑运动影响沉积体系的发育位置、相态类型、展布形态和沉积厚度;油源断层是工区4种输导体系的主要通道,走滑活动促进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沿走向输导可对油气运移方式进行补充;按照断层活动特征总结了上部富油和中部富油两大类4小类富油模式。整体而言,伸展运动影响生储盖的垂向组合,决定复式油气聚集带的横向展布和储量规模;走滑运动对油气的分布起改造作用,走滑强烈区段油气比较富集;油气环绕洼陷以断裂为主体呈带状分布,由西南向北东油气富集层系变新。
于正军[8](2010)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富油凹陷,具有明显的复式成藏特点。随着中、浅层油气藏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层油气藏已成为现今勘探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以孔店组为主要目的层系的深层勘探始终没有取得大的突破,其原因在于对深层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和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上的不足,尤其是孔店组生烃潜力的认识不足。本文选择孔店组二段开展深层烃源岩的地球物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在前期深层地震攻关的基础上,重点应用优质的大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其它地质资料,开展了孔店组二段的层序地层分析,探索少井地区或层系深层烃源岩的地震识别和描述方法。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技术系列,并在实际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展现了东营凹陷孔店组这一新领域广阔的勘探前景。本文首次利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揭示了孔二段烃源岩的地震识别特征和分布规律。孔二段烃源岩具有四个明显的地震识别标志:①层序特征:典型的反射密集段,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段内无不整合;②动力学特征:强振幅,低频率,高连续性,时频特征为反旋回;③运动学特征:速度谱上表现为低梯度段;④几何学特征:具有一定的厚度,分布范围及足够的埋藏深度。基于资料品质较好的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精细落实了东营凹陷孔二段的构造特征,明确了目的层段的厚度变化规律。利用地震属性和速度特征圈定了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辛镇和博兴地区。首次探索利用地震方法预测烃源岩的资源量,预测孔二段资源量为4.6×108t。展现了地震资料及基于地震的物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的作用将会日益增大,对其它地区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刘瑞红,陈海云,付建伟[9](2010)在《惠民凹陷盘河构造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惠民凹陷盘河深部构造,使勘探向深部拓展,利用近期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研究了惠民凹陷盘河深层的构造特征与圈闭发育规律。从油源、储层、盖层及油气运聚条件入手,深入研究盘河构造深层成藏规律,分析油气成藏的类型与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盘河构造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两组断裂,北掉断层仅在早期发育,是局部圈闭形成的关键,南掉断层发育较晚但长期活动,对油气运移与成藏起主要作用。临南洼陷内生成的油气通过极为发育的断裂体系以侧向运移和阶梯状运移方式聚集到盘河深层构造圈闭中,形成了主要以反向断块为主的复杂断块油藏,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反向断阶带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司学强[10](2008)在《惠民凹陷孔店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指出惠民凹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目前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沙三段及其以上层位中,深层的认识程度较低,为了维持油田的稳定发展,必须对深层加大研究力度,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区。本论文以惠民凹陷深层孔店组原型盆地研究为基础,选择典型的地震大剖面进行综合地质解释,突出孔店构造转型期对盆地演化的控制作用,同时研究盆地的沉积体系,明确物源方向,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利用现有地质分析化验资料对孔店组储层成岩阶段、储层性质进行分析;在基础石油地质研究基础上,开展成藏条件和成藏规律的研究,最终对孔店组有利目标区进行预测,从而达到开拓油气勘探新领域的目的。论文运用层序地层学观点建立了深层孔店组~沙四段的地层格架,随后对凹陷内一、二级断层活动速率进行研究并对主干测线进行平衡剖面分析,研究认为控制孔店组沉积的断层为夏口断层、宁南断层和无南断层,虽然齐河断层是惠民凹陷南部的边界断层,但夏口断层才是惠民凹陷南部孔店组沉积的主控断层。孔店组充填体为一个从夏口断层上盘向北西方向逐渐减薄的楔形体,夏口断层与齐河断层之间为一个薄层沉积。孔店组的沉积中心主要位于夏口断层至滋镇南部一带及林樊家地区的北部。在地震相、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的分析基础上,认为惠民凹陷孔店组主要发育末端扇沉积,局部地区发育辫状三角洲沉积。由构造演化可知,宁南断层、无南断层虽然孔店组活动性较强,但随着向南延伸,断层面向南变缓呈坡坪状。孔店组时期在此平缓的地形上发育了末端扇沉积;夏口断层以南地形平缓,也发育大范围的末端扇沉积,在此沉积背景下,孔店组发育大面积粒度较细的砂岩体。在林樊家地区以南地区,孔店组初期地形相对较陡,发育面积较小的辫状三角洲沉积,随着盆地扩张,辫状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论文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等先进的岩矿分析测试技术,对孔店组储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储层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孔二段储层成岩演化程度高,属于中成岩B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烈,砂岩致密,局部见裂缝发育,颗粒以线—凹凸接触为主。原生孔隙因成岩作用大量消失,次生孔隙不发育,孔隙组合为少量的粒间、粒内溶孔,孔喉结构多为小孔微喉型,储层物性较差,多属IV类储集层。孔一段储层处于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强烈,颗粒以线接触为主。部分断裂发育或胶结相对较弱的地区溶蚀作用较强,孔隙组合为粒间、粒内、铸模孔为主,储层物性要好于孔二段储层,多属Ⅲ类储集层。另外发现孔店组不同的砂岩单元在成岩过程中对成岩作用的反应有所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成岩相,不同成岩相控制的砂岩单元按一定规律组合时可形成成岩圈闭。论文根据孔店组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化资料,认为孔二段的烃源岩已达高成熟阶段,而孔店组的砂岩储层处于中成岩A-B阶段,砂岩整体较致密且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孔二段生成的气运移到孔店组致密砂岩层中,形成致密砂岩气藏,研究认为孔店组致密砂岩气藏具有“深盆气藏”的特征。另外,在中央隆起带部位,临南洼陷沙三下、沙四上、孔二段三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沿断裂向上运移到隆起带上的孔店组储层中成藏,因此位于中央隆起带的圈闭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论文在综合分析各种成藏条件的基础上,最终对孔店组进行了有利区预测,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明确了方向。
二、盘河地区深层孔店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盘河地区深层孔店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论复合型花状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复合型似花状构造 |
2.1 垒-背花状构造 |
2.2 隆-背式花状构造 |
3 成因分析 |
4 问题与讨论 |
5 结 论 |
(2)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题目来源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油气来源与深部流体 |
1.2.2 输导体系 |
1.2.3 流体动力 |
1.2.4 成藏模式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构造背景 |
2.2 地层特征 |
2.3 油气地质特征 |
2.3.1 烃源岩 |
2.3.2 储集层 |
2.3.3 盖层 |
2.3.4 分布层位与油气藏类型 |
2.4 小结 |
第三章 油气来源与深部流体示踪 |
3.1 油气来源 |
3.1.1 油气组分与热成熟度 |
3.1.2 天然气成因 |
3.1.3 不同构造油源对比 |
3.2 深部流体示踪 |
3.2.1 岩相组合特征 |
3.2.2 地球化学特征 |
3.2.3 深部流体活动模式 |
3.3 小结 |
第四章 输导体系发育特征 |
4.1 输导体系 |
4.1.1 高渗岩体 |
4.1.2 断层 |
4.1.3 不整合面 |
4.2 断裂演化与形成机制 |
4.2.1 断裂演化 |
4.2.2 形成机制 |
4.3 裂缝类型与形成机制 |
4.3.1 裂缝类型 |
4.3.2 发育期次 |
4.3.3 形成机制 |
4.4 输导体系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流体动力恢复与演化特征 |
5.1 现今温压特征与超压成因 |
5.1.1 温度特征 |
5.1.2 压力特征 |
5.1.3 超压成因 |
5.2 古压力场恢复 |
5.2.1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
5.2.2 盆地模拟参数准备与选取 |
5.2.3 模拟结果有效性验证 |
5.3 流体动力场演化 |
5.3.1 垂向上流体动力场演化 |
5.3.2 平面上流体动力场演化 |
5.4 流体动力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影响 |
5.4.1 泥岩压实计算的剩余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5.4.2 数值模拟的剩余压力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机理 |
6.1 输导体系与流体动力联合控制下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 |
6.1.1 充注时间 |
6.1.2 运移方向 |
6.1.3 优势运聚区域 |
6.2 地化指标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
6.2.1 饱和烃生标参数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
6.2.2 原油含氮化合物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
6.2.3 油包裹体定量荧光参数约束下的原油优势运聚指向 |
6.3 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
6.3.1 油气充注历史 |
6.3.2 流体驱替实验 |
6.3.3 油气成藏模式 |
6.4 小结 |
结论与认识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古近系地层结构 |
2.1 岩性组合特征及地层归属确定 |
2.2 地震相特征 |
3 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 |
4 油气资源规模重新评价 |
4.1 人工智能快速识别评价烃源岩技术 |
4.2 油气资源量计算 |
5 勘探潜力及评价 |
5.1 孔店组成藏条件分析 |
5.2 孔店组勘探潜力区评价 |
6 结论 |
(4)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期构造沉积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济阳坳陷研究现状 |
1.2.2 东营凹陷深层原型盆地的研究现状 |
1.2.3 东营凹陷构造演化的研究现状 |
1.2.4 构造-沉积相关性研究现状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 |
2.东营凹陷区域地质概况 |
2.1 盆地地质概述 |
2.2 盆地构造格架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3.凹陷的构造层序及充填特征 |
3.1 地震层序的识别及地质意义 |
3.2 研究区古近系构造层序及充填特征 |
4.东营凹陷孔店期构造特征 |
4.1 孔店期断层的几何学特征 |
4.1.1 孔店期断层的剖面几何学特征 |
4.1.2 孔店期断层的平面展布特征 |
4.2 东营凹陷孔店期断层的运动学特征 |
4.2.1 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定量分析 |
4.2.2 断层剖面运动学特征 |
5.东营凹陷孔店组的沉积特征 |
5.1 沉积相标志 |
5.1.1 岩石颜色 |
5.1.2 岩性特征 |
5.1.3 沉积构造 |
5.1.4 地震相 |
5.2 沉积相类型 |
5.2.1 冲积扇 |
5.2.2 洪水漫湖沉积 |
5.2.3 干盐湖 |
5.2.4 湖泊相 |
5.2.5 近岸水下扇 |
5.2.6 滩坝 |
5.3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5.3.1 单井相分析 |
5.3.2 东营凹陷孔店组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
6.东营凹陷断层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探讨 |
6.1 东营凹陷古近系早期断层活动对地层沉积的控制关系 |
6.2 东营凹陷古近系早期断层活动对火山岩发育的控制 |
7.主要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 工作量情况 |
1.7 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格局 |
2.1.1 黄河口东洼 |
2.1.2 庙西南洼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章 主干断裂发育特征 |
3.1 主干断裂特征 |
3.1.1 伸展断裂体系 |
3.1.2 走滑断裂体系 |
3.1.3 叠合走滑断裂体系 |
3.2 主干断裂组合样式展布特征 |
第4章 主干断裂演化特征 |
4.1 渤南地区构造演化背景 |
4.2 主干断裂演化特征 |
4.2.1 黄河口东洼断裂演化分析 |
4.2.2 庙西南洼断裂演化分析 |
4.3 主干断裂演化差异对比 |
4.3.1 主干断裂活动速率对比 |
4.3.2 主干断裂活动时期对比 |
第5章 主干断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 |
5.1 成藏地质条件 |
5.2 渤南地区南段断裂控藏作用 |
5.2.1 伸展断裂规模控制烃源岩展布 |
5.2.2 断裂组合样式控制圈闭类型 |
5.2.3 断裂活动性控制油气运聚 |
5.3 断裂类型与油气赋存关系 |
5.3.1 伸展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
5.3.2 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
5.3.3 叠合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惠民凹陷新生代变换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思路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2.3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
2.3.1 构造单元划分 |
2.3.2 主要次级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2.4 构造层与构造运动 |
第3章 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 |
3.1 新生代断层分级 |
3.2 新生代断层的平面分布与组合形式 |
3.3 新生代断层的剖面构造样式 |
3.4 主要断层新生代活动特征 |
3.4.1 宁南—无南断层带 |
3.4.2 临商断层带 |
3.4.3 夏口断裂带 |
3.4.4 营子街断层 |
第4章 新生代变换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 |
4.1 伸展变换构造的分类 |
4.2 新生代伸展变换构造特征 |
4.2.1 一级变换构造带特征 |
4.2.2 二级变换构造带特征 |
4.2.3 三级变换构造带特征 |
4.3 新生代伸展变换构造的成因 |
4.3.1 中生代先存基底断裂构造的影响 |
4.3.2 新生代大型正断层系的分段活动与生长、连接 |
4.3.3 不均匀伸展作用与伸展应变的不均匀分布 |
4.4 新生代伸展变换构造带的演化 |
第5章 变换构造与油气关系 |
5.1 变换构造影响烃源岩的分布 |
5.2 变换构造影响储层砂体的分布 |
5.3 变换构造影响圈闭的形成 |
5.4 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断层活动性研究现状 |
1.2.2 断层活动对成藏影响研究现状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研究区位置 |
2.2 构造分区及演化特征 |
2.2.1 构造分区 |
2.2.2 构造演化特征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2.3.1 古近系 |
2.3.2 新近系 |
2.3.3 生储盖特征 |
第三章 断层几何特征 |
3.1 断层级别 |
3.2 断层空间分布 |
3.2.1 平面分布特征 |
3.2.2 剖面分布特征 |
3.2.3 断层组合样式及分布 |
第四章 断层活动特征 |
4.1 断层活动背景分析 |
4.2 断层活动定性定量分析 |
4.2.1 断层活动性研究方法 |
4.2.2 断层伸展活动分析 |
4.2.3 断层走滑活动分析 |
4.3 断层间的关系 |
第五章 断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5.1 研究区油气藏分布特征 |
5.2 断层活动对沉积体系的影响 |
5.2.1 断层活动影响凹陷、洼陷发育 |
5.2.2 断层活动影响沉降中心迁移 |
5.2.3 断层活动影响泥岩层发育 |
5.2.4 断层活动影响砂砾岩扇体发育 |
5.2.5 断层活动改善储层物性 |
5.3 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
5.3.1 断层构成输导体系主要通道 |
5.3.2 派生应力促进优势运移方向 |
5.3.3 沿走向运移对油气输导进行补充 |
5.4 断层活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5.4.1 对生储盖组合的影响 |
5.4.2 对圈闭的影响 |
5.4.3 对油气富集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东营凹陷烃源岩研究现状 |
1.2.2 孔店组地震勘探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3 完成工作量 |
1.3.4 创新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质演化史 |
§2.2 东营凹陷孔店组勘探概况 |
2.2.1 深层勘探历程 |
2.2.2 孔店组勘探概况 |
第3章 孔店组地层层序分析 |
§3.1 孔店组起源及对比 |
3.1.1 孔店组起源 |
3.1.2 渤海湾盆地孔店组地层对比 |
§3.2 济阳坳陷孔店组分布特征 |
3.2.1 岩石地层特征 |
3.2.2 地层界限分析 |
3.2.3 分布特征 |
§3.3 济阳坳陷邻区孔店组发育特征 |
3.3.1 黄骅坳陷 |
3.3.2 潍北凹陷 |
3.3.3 临清坳陷 |
§3.4 孔店组二段地层层序划分 |
第4章 孔店组地震相、沉积相研究 |
§4.1 地震相研究 |
4.1.1 地震层序的划分 |
4.1.2 地震相特征分析 |
§4.2 沉积相特征分析 |
4.2.1 单井沉积相分析 |
4.2.2 主要井孔地震相、沉积相特征 |
4.2.3 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 |
4.2.4 沉积类型及分布 |
第5章 孔二段烃源岩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 |
§5.1 层序地层学特征 |
5.1.1 具有典型的反射密集段特征 |
5.1.2 具有平行、亚平行反射结构 |
5.1.3 层序段内不发育不整合 |
§5.2 动力学特征 |
5.2.1 单参数分析 |
5.2.2 多参数分析 |
5.2.3 研究方法 |
5.2.4 动力学特征分析 |
§5.3 运动学特征 |
5.3.1 欠压实带的形成机制和地震特征 |
5.3.2 孔二段的速度特征分析 |
§5.4 几何学特征 |
5.4.1 剖面特征 |
5.4.2 平面演化特征 |
5.4.3 地层分布规律 |
§5.5 正、反演特征 |
5.5.1 正演特征分析 |
5.5.2 反演特征分析 |
第6章 孔二段烃源岩描述方法及应用 |
§6.1 描述方法研究 |
6.1.1 构造精细解释 |
6.1.2 厚度求取 |
6.1.3 属性分析 |
§6.2 孔二段烃源岩的分布特征 |
6.2.1 构造特征 |
6.2.2 断裂展布特征 |
6.2.3 孔二段烃源岩厚度分布特征 |
§6.3 资源量预测 |
6.3.1 计算方法 |
6.3.2 参数确定 |
6.3.3 预测结果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惠民凹陷盘河构造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层特征 |
2 构造特征 |
3 油气成藏条件 |
3.1 烃源条件 |
3.2 储层条件 |
3.3 盖层条件 |
3.4 油气运聚规律 |
4 有利的勘探方向 |
5 结论 |
(10)惠民凹陷孔店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0.4 主要创新成果 |
1. 地质背景 |
1.1 惠民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
1.1.1 古近系 |
1.1.2 新近系 |
1.1.3 第四系 |
1.2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1.2.1 中生代构造分期与地壳运动 |
1.2.2 各期盆地演化特征 |
1.2.3 惠民凹陷中生代演化特征 |
1.3 惠民凹陷构造单元特征 |
2. 层序格架建立与构造演化分析 |
2.1 层序地层分析 |
2.1.1 地震层序边界特征 |
2.1.2 层序界面的特征及识别 |
2.2 断裂活动分析 |
2.2.1 断层活动性定量分析方法讨论 |
2.2.2 断层活动性分析 |
2.2.3 断层组合特征 |
2.3 平衡剖面分析 |
2.3.1 平衡剖面技术简介 |
2.3.2 平衡剖面技术在惠民凹陷古近系的应用 |
2.4 孔店组盆地原型分析 |
3. 孔店组沉积体系研究 |
3.1 孔店组砂岩类型及岩石学特征 |
3.2 孔店组沉积构造特征 |
3.2.1 层理构造 |
3.2.2 侵蚀构造 |
3.2.3 变形构造 |
3.2.4 生物成因构造 |
3.3 孔店组地震相分析 |
3.3.1 地震相标志的基本类型 |
3.3.2 孔店组地震相类型 |
3.3.3 孔店组地震相平面分布 |
3.4 孔店组沉积相分析 |
3.4.1 末端扇沉积 |
3.4.2 辫状三角洲沉积 |
3.5 沉积相分布及沉积模式 |
3.5.1 沉积相分布 |
3.5.2 沉积模式 |
4. 孔店组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性质 |
4.1 成岩作用类型 |
4.1.1 压实作用 |
4.1.2 压溶作用 |
4.1.3 胶结作用 |
4.1.4 溶蚀作用 |
4.1.5 交代作用 |
4.2 成岩演化阶段划分与成岩相分析 |
4.2.1 成岩阶段划分 |
4.2.2 成岩相与成岩圈闭 |
4.3 储层性质与储层评价 |
4.3.1 孔隙结构特征 |
4.3.2 储层物性特征 |
4.3.3 储层性质的影响因素 |
4.3.4 储层评价 |
5. 油气成藏因素分析及有利区预测 |
5.1 烃源岩分布与评价 |
5.1.1 暗色泥岩分布 |
5.1.2 有机质丰度特征 |
5.1.3 有机质类型 |
5.1.4 烃源岩热演化特征 |
5.2 输导体系类型 |
5.2.1 断裂输导体系 |
5.2.2 骨架砂体输导体系 |
5.2.3 不整合面输导体系 |
5.2.4 输导体系的组合 |
5.3 圈闭条件 |
5.3.1 构造圈闭 |
5.3.2 岩性圈闭 |
5.3.3 成岩圈闭 |
5.3.4 复合圈闭 |
5.4 成藏要素配置及成藏模式 |
5.4.1 生储盖组合的配置 |
5.4.2 输导体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 |
5.4.3 成藏模式 |
5.5 有利区域预测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教材及专着的编写 |
四、盘河地区深层孔店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复合型花状构造[J]. 贾红义,汤梦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01)
- [2]渤中凹陷深层油气运聚成藏机制[D]. 赵子龙. 西北大学, 2020(12)
- [3]黄河口凹陷古近系地层结构新认识与勘探潜力评价[J]. 王改卫,张海义,郭轩,王孝辕,汪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20(05)
- [4]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孔店期构造沉积演化[D]. 闫晓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黄河口-庙西凹陷叠合走滑断裂体系差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D]. 范凌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惠民凹陷新生代变换构造研究[D]. 李守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济阳坳陷新生代断裂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D]. 陈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深层烃源岩地震识别与描述技术研究[D]. 于正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06)
- [9]惠民凹陷盘河构造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J]. 刘瑞红,陈海云,付建伟. 科技导报, 2010(04)
- [10]惠民凹陷孔店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司学强.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