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沥青面层平整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余朋里[1](2021)在《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四五”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起步期,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当前首要目标。但随着国家公路网的建设、展开,部分路段的交通量迅速增长,沥青路面不可避免出现了各种病害,道路服务水平下降。为改善道路使用情况,目前多采用改扩建方式进行处治。改扩建工程中需对旧路路况进行准确、合理的检测评价,而国内缺少一定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基于此,本文依托二赛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对于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建立展开研究。本文首先调查二赛路面的病害情况,依托《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 5210-2018)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改扩建工程的特点,判断现有标准的路面技术状况指数PQI指标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改扩建工程,为优化此评价体系建立了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最后将建立的评价模型应用于二赛改建工程,利用标准评价结果与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具有一定准确性,可为其他改扩建工程路面性能评价及处治提供参考依据。结论如下:(1)通过对二赛公路进行路况调查,二赛路面存在病害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路面块裂和龟裂,并且部分路段基层破损严重。(2)利用《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评定得出二赛公路PQI均值为81.50,路面使用性能状况为良等级。通过雷达检测表明部分PQI指标评定良、中等级路段存在基层松散、破碎和缺陷情况,结合改扩建工程实际要求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等级不符合实际路况。(3)通过选用集对分析理论综合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路面跳车指数PBI、路面抗滑性能指数SRI、路面结构强度指数PSSI及博弈论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综合权重建立评价模型,模型考虑指标更加全面;优化权重时对PSSI指标赋权重视了路面结构强度对评价结果的影响。(4)利用标准中的评价方法和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模型验证,结合二赛道路的PSSI指标数值大部分低于60且数值波动性大以及钻芯取样、探地雷达结果表明路段基层结构破坏严重等情况分析,博弈论-集对分析模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赵宇[2](2021)在《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越来越便利,我国桥梁的数量也从七、八十年代的上万座到二十一世纪的百万座,高铁桥梁总长更是超过一万公里。在这种环境下,对于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的要求逐渐增加,人们追求的观念从量上升到了质。而沥青铺装层作为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和车辆荷载的桥梁结构,它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能和行车的舒适性。桥梁铺装层分为沥青面层和防水粘结层,既有承受车辆荷载的作用,又有防止外界水等因素造成损害的作用。在东北季冻地区,夏天高温炎热,冬季低温寒冷,对桥面铺装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重交通下,各种病害现象频频出现。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行车的舒适性,本文考虑东北季冻区环境下桥面铺装的病害现象,将其归纳分类并分析其产生机理,之后给出规范中沥青铺装层材料的性能指标。采用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上面层的材料并通过室内试验测试其相关的路用性能,通过小梁弯曲试验得到其在低温环境下,最大弯拉应变为2926με,通过车辙试验得到其在高温环境下动稳定度为3198次/mm,通过冻融劈裂试验得到其冻融劈裂比为89.4%,性能都符合规范中的技术指标。之后通过单轴蠕变试验测得其粘弹性性能参数。然后运用剪切试验和拉拔试验测量几种性能优异的防水粘结层的粘结性能和剪切性能,并且使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考虑粘结性能、剪切性能、温度性能、厚度、成本造价、施工难易度这几个影响因素,最后优选出适合季冻区环境下使用的防水粘结层为SBS改性沥青防水粘结层。然后将选出的材料应用在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季冻区普通公路高适应性耐久型桥面铺装材料推广”中,并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整桥模型研究桥面沥青铺装层的力学性能,得到位移的模拟值和测量值误差小于5%,满足精度要求。最后进行参数分析,发现超载现象对防水粘结层影响更大,刹车现象对沥青面层影响更大,对于加载位置,跨中处比支点处铺装层的位移和应力更大。
牟压强[3](2021)在《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公路网,截止2019年末,全国公路养护里程数达到了总里程数的98.8%,国家每年投入巨额养护维修资金,针对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和建设新一代高性能道路的需求,长寿命路面技术是我国未来路面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超薄罩面是一种能有效改善路表功能性能的材料,既能用于养护也能用于新建路面,符合国家倡导建设“环保、低碳、节能、减排、降噪”道路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超薄罩面力学性能要求高,普通沥青超薄罩面在服役过程中容易在路面结构层间和罩面层发生病害(主要表现为集料削落、脱层、滑移及反射裂缝等),严重影响路面的服务水平和使用寿命。环氧沥青作为一种热固性长寿命材料,具有优异的黏结、抗剪切、高温及耐疲劳性能。为在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提下,铺筑高性能长寿命路面,课题组提出将环氧沥青材料应用到超薄罩面层间和面层的方案,以满足超薄罩面较高的力学性能要求。为分析和评价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层间和面层的性能,本文系统开展了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混合料路用性能、疲劳性能、抗反射裂缝性能及层间黏结性能方面的试验和分析;除此之外,还结合环氧沥青混合料的化学改性特点和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的工艺特点,针对施工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展开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工程实践中。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路用性能方面的结论: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达到了85.08k N,浸水残留稳定度比达96.4%,冻融劈裂强度比达83.9%,动稳定度达到了55090次/mm,低温抗拉应变为3012,抗弯拉强度为6.02MPa;假设设计交通量为1×108时,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为2.18,而SBS改性沥青SAC-10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为4.82,即环氧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结构系数仅为普通沥青的45%。说明环氧沥青SAC-10混合料强度高、抗水损坏能力好、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能优、抗疲劳性能好,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长寿命路表材料,采用环氧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铺装层时,可大大降低铺装结构层的厚度。(2)水泥混凝土面板-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加铺层层间黏结性能方面的结论:该类路面结构层间具有较强的层间黏结性能。不同试验温度条件下,环氧沥青黏结材料最佳用量不同;加载速率对剪切强度有很大的影响,两种沥青黏结材料复合试件剪切强度随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浸水损害、长期老化后,环氧沥青黏结材料黏结性能均显着优于SBS改性沥青,且长期老化后,环氧沥青黏结材料的层间黏结性能反而增长。(3)沥青混凝土做基层-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加铺层层间抗剪性能方面的结论:该类路面结构层间具有较强的抗剪强度。针对该路面形式,相比于冷粘结无黏结材料施工工艺,采用热粘结工艺或撒布环氧沥青黏结材料,均会显着提高路面的层间抗剪强度,但热粘结施工工艺对路面层间抗剪强度的增加更为有效;在相同层间处理方式下,超薄罩面级配为SAC-10时路面层间抗剪强度最大,AC-10次之,SAC-13最小。于复合式路面层间同时采用热粘结工艺和撒布环氧沥青黏结材料两种处理方式,不如单独采用其中一种对层间抗剪强度的改善程度大。(4)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抗反射裂缝性能方面的结论:推荐0.135mm作为环氧沥青混合料OT(Overlay Tester)试验的目标位移值;环氧沥青混合料相较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抗反射裂缝性能,冻融破坏对两种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影响比长期老化大;对于最大荷载-周期数曲线,环氧沥青混合料符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符合幂函数变化规律。(5)结合环氧沥青混合料材料特点和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的工艺特点,对环氧沥青B组分混合料现场待料、环氧沥青混合料现场碾压、环氧沥青A组分添加量、拌和功、养生时间、B组分储存时间及容留时间等展开了室内模拟试验研究,详细分析总结了工程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施工的实时控制及施工质量的保障提出了相应的措施。(6)以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武定—倘甸—寻甸)禄劝1号隧道右幅沥青铺装工程为实体应用,将本文研究成果用于工程实践中。
高娣[4](2021)在《滁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滁宁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干线公路,是安徽、江苏、河南省公路网的核心组成部分。自2006年建成通车以来,为当地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道路使用时间的延长和交通荷载的增加路面出现了多种病害,路面后期维修养护不仅耗费大量资金且造成环境污染,路面预养护作为一种主动养护方式,在延缓路面破坏、增加路面使用期限的同时降低了工程造价。本文在多种预养护措施的基础上研究适合滁宁高速路面的预养护方案,为有关养护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经济及社会意义。本文基于滁宁高速公路路面检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法剖析路面破损情况。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影响滁宁高速路面性能的主要因素。运用广义加权组合预测法,构建适合滁宁高速公路的预测模型。依据费用效益评估法计算预养护的时机,采用多目标决策算法进行最终方案的确定。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遴选指标。采用描述统计法对滁宁高速公路2010~2019路面检测数据进行总结并分析,归纳该路面的主要病害类型。再依据主要病害,结合沥青路面性能评定标准和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建立滁宁高速路面状况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梳理影响滁宁高速公路路面性能的因素,以主要因素为自变量,路面性能为因变量,分别建立灰色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依据广义加权平均法求组合预测的加权系数,构建组合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实例分析,掌握滁宁高速路面未来发展趋势。(3)确定预养护时机。采用列举法将目前常见的计算沥青路面预养护时机的方法进行介绍,简要阐述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通过分析比选,费用效益法能够定量计算预养护的时间,费用采用等额年费用法计算,效益通过衰变曲线与临界值围成的面积计算,最终可得到滁宁高速的预养护的时间。(4)方案比选。依据多目标决策算法,以节约成本、降低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为目标,构建目标函数,借助MATLAB平台,编写多目标的程序,运行得到多个预养护方案,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最终的预养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灰色系统与BP神经网络有效结合,能够更加精准的预测路面衰变趋势,从而选择最佳养护时机,以MATLAB软件为平台,通过多目标决策算法能够快速、有针对性的提出符合滁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预养护方案。提出的方案不仅适用本工程,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龚睿[5](2020)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公共设施,为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1988年沈大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等我国大陆首批高速公路通车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的里程数不断增加,201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4.9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沥青路面是高速公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占比超过了95%,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依然存在着养护决策粗放、投入产出不协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养护的质量、成本和效益。借助全寿命周期养护理念,引入中长期养护规划,有计划的进行养护维修,对提高高速公路路面的服务水平、延长使用寿命、节省养护资金、提高资源利用率、指导养护资金的筹措安排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养护规划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对设计养护规划的核心理论、方法及模型展开了研究,然后以南沙港快速路为依托,重点对路面检测评价、交通量数据分析、养护技术措施和工程规划进行了研究,分路段分阶段的对南沙港快速路进行了10年期的养护规划。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采用10年、5年、1年三个时间跨度分别分析了交通量的变化,在充分考虑了路网变化、区域交通量的基础上,采用二次指数平滑法对未来10年的交通量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OD交通量数据、三种基本类型的断面当量轴载数据和本文提出的自然轮次数据。(2)从PQI及其分项指标、路面结构强度及模量、结构完整性、路面典型病害、路面混合料性能、回收沥青性能等方面,全面调查和分析了既有路面技术状况。(3)对自通车以来在南沙港快速路应用的养护工艺进行了分析,并调研了周边地区和行业内的相关工艺,再结合南沙港快速路的特点,筛选了适合南沙港快速路规划期内的工艺技术,最终建立了南沙港快速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措施库。(4)采用多模型预测路面性能,其中,采用弯沉数据验算基层疲劳开裂,并以此确定各基本单元的大修时间,采用修正S型曲线模型和技术状况数据预测十年后路面性能,用于确定中修时间,采用自然轮次数据和再修正S型曲线模型用于确定预防性养护罩面时机,此外,还辅助养护历史分析法和经验法对各种类型的养护进行修正。(5)根据预测结果,将规划期分为“3+4+3”三个阶段,即近期、中期、远期,分别制定了各个阶段的养护策略,再结合养护工艺技术措施库完成了规划期内沥青路面的养护工程规划和养护费用计算。
马宝君[6](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加,高速公路桥梁等项目日渐增多、建设进程快、发展迅猛成为目前交通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而随着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桥梁持续进行大力的开发建设,并不断地投入生产运营,导致前期建成的高速公路桥梁势必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病害。高速公路的桥梁是建设的难点和重点,其中桥面作为病害集中暴发区,总是会成为问题的焦点。高速公路桥面铺装病害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速公路的运营成本,更是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故需从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控制,研究高速公路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发生,提高高速公路桥梁等的服役时间,降低其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的造价,并且减少工程养护成本支出,从整体上提升高速公路桥梁等在运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渭武高速公路陇南段的建设为研究背景,研究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混合料配合比和组合结构的物理性能指标。首先针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早期损伤及病害成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发现,路面在施工和使用初期,主要有材料原因相关的病害有路面的表层裂缝、面层变形、铺装层表面损坏、层间的粘结防水损坏等。其次分析病害原因,从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入手探讨路面铺装层结构,发现初期病害的成因主要有桥面铺装层受力工况和材料的力学性能不相适应、荷载的计算不完全、铺装层间粘结的粘结度不够、原材料质量控制不足等。结果表明:防水层的粘结强度对路面主体结构的整体受力变形影响显着,防水粘结层的质量直接决定公路桥面铺装结构强度和耐久性能;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结构层上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及玄武岩等碱性有机制砂,下面层粗集料宜采用石灰岩碎石;细集料宜采用碱性石灰岩机制砂;上面层沥青宜采用SBS改性沥青,基质沥青为70#石油沥青,改性剂掺量为4%;下面层沥青宜采用70#石油改性沥青;沥青混合料矿粉宜采用洁净的优质石灰岩粉为原材料等。最后研究了铺装施工原材料性能的技术性能要求,研究了铺装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总结了沥青施工各环节的控制要点。结果表明:上面层为满足良好的抗车辙、抗滑和抗渗性能,宜采用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和低温缩裂性能的SMA-13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3-4.5%之间;下面层采用高温稳定性较好的SUP-20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控制在4%;为提高路面防水粘结材料的抗剪和抗拉的性能,采用抗渗性能为承受0.05MPa的SBR改性乳化沥青作为桥梁铺装层的主要粘结材料;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应从混合料的拌和控制、运输控制以及施工控制等各方面进行。
高亮[7](2020)在《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刺激着各国家和地区的公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美国为典型的公路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公路的里程数也在不断增加。实践证明,公路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影响公路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结构影响因素与管理影响因素两大类,在各因素影响下,能否按质按量的完成既定的公路工程建设任务,是对这类工程的一个考验。本文结合高立庄公路建设项目案例,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结合项目管理现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及Freefat软件对项目可能存在或已经存在的实体质量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找到可能引起路基、路面、原材料故障的情况;再由定量分析,找出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底事件,对其进行临界重要度排序,对重要程度较大的问题给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企业目标。最后根据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项目整体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项目目前质量管理水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
王德玺[8](2020)在《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以及行车的舒适性,且便于保养维护,其中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另一方面,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具有变异性,这些变异性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道路的质量,降低了道路使用的效能。因此,有必要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变异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能够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的办法。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原材料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沥青性能变异的指标影响因素,从五个方面对集料变异性以及矿粉质量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沥青混合料变异的机理和分类入手,对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沥青混合料配合的优化设计;二、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角度研究了压实质量的变异性,讨论了压实度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和改进对策,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不均匀改进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影响改进效果的关键因素;三、结合施工过程,针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原材料的变异性进行控制,从沥青质量控制和集料的加工工艺技术两方面,并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的质量变异性提出了基层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及碾压、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控制以及施工缝的处理等四点控制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实际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变异性的研究角度出发,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对集料易出现质量变异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主要内容如矿料级配、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等进行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再依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浩臣[9](2019)在《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速公路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路面是否会出现早期破坏现象。结合工程实践来看,影响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因素较多,需要通过多项检验指标进行反映,各项指标都会给路面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想要实现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还要结合工程实际对路面施工中质量变异性展开分析,以便提出有效的手段进行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基于这种认识,论文在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施工情况,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的沥青原料、集料和混合料质量控制问题展开了分析,发现工程采用的沥青原料针入度、软化点的变异系数相对略大,主要是受到原料、生产工艺、储存条件和试验精度的影响;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变异系数大的情况,沥青层面用集料变异系数范围在0.48-2.09之间,与工程采用的集料存在单粒级级配不规格问题和集料二级破碎方式有关;而工程采用的沥青混合料会受到沥青含量、混合料级配、出场温度、摊铺离析情况和碾压压实度变异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各个施工阶段离析、温度等因素的有效控制。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进行动态控制时,需要明确不同施工过程的控制因素,通过加强监控管理实现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动态控制需求角度可以完成施工前和施工中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建立。论文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收集,然后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完成判断矩阵的建立,最终对体系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从而为动态控制系统关键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对筛选的指标进行数理统计,提出科学的动态控制方法,可以为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功能开发指明方向。结合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需求,论文提出了利用质量控制图实现对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的技术方法,通过对施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以确定施工过程是否稳定,继而实现对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但考虑到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包含大量检验指标,无法全部实现动态控制。结合指标选择的代表性、可行性等原则,在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上选择了沥青用量、级配、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五项关键性指标。从沥青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和厚度的动态控制上来看,可以通过指标数据分析加强施工质量变异性控制。考虑到工程施工各种混合料需要经过换筛和重新调整生产配合比,实践工作中较难进行质量控制图的绘制,提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利用系统构建的数据库实现对控制图数据的及时刷新,并采用“移动质控线”法将μ±2σ作为施工质量控制图的上、下限。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进行数据库构建,并采用VC++实现系统各项功能设计,完成了具有较高自动化程度的动态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以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的施工数据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系统能够用于实现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关键指标的有效动态控制。
李海莲[10](2019)在《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路网体系已基本形成。但由于高速公路里程和交通流量的持续增长,大多数高速公路已经进入养护维修高峰期。同时受西北寒旱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高寒气候、高原冻土、大风干旱和恶劣多变的气候条件影响,使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不断增加且成因更趋复杂。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及智能算法,结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历史,深入分析和研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衰变机理,研究建立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及预测模型,并结合养护资金及养护规划目标,构建路面养护智能决策体系,不仅对进一步提高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而且为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技术支持。基于已有文献研究,本文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为主线,综合应用粗糙集、网络分析法、区间数、模糊分析、多维联系数等理论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西北寒旱地区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性能预测及路面养护决策与优化过程中涉及的路面技术状况评价、路面性能衰变预测、养护路段确定及措施选择、养护费用分配及养护决策优化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通过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内涵及其评价过程发展历程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基于路面技术状况的多元复杂系统,重点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结构性能、功能性能、车辙性能、安全性能、结构承载力等之间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同时结合高速公路的周围气候、交通流量、路龄及施工与运营管理等要素对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的影响做了深入的分析,系统总结了沥青路面损坏的类型及表现特征;并通过对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通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深入分析,研究建立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对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产生机理及主要类型的系统深入分析,结合传统评价方法中固定指标权重难以反映实际路况性能的不足,利用粗糙集知识粒度及网络分析法等理论,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出发,构建了基于粗糙集知识粒度理论和ANP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权重标定方法。同时,结合区间数理论、模糊评价方法及粗糙集不完备信息系统,构建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并以甘肃省管辖高速公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3)通过对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影响因素及传统预测方法的系统总结和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和改进的萤火虫算法,构建了基于IFA-SVM的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并引入领域搜索及可变步长策略,克服寻优过程中萤火虫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发生随机移动,指导支持向量机模型参数寻优选择,进而选择对应性能指标实现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的有效预测。并通过实例预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分析。(4)通过对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目标的分析,进一步梳理了路面养护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应的技术方案。结合《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 5421-2018)等标准,根据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及其病害特征,建立了路面养护决策标准,构建了集高速公路路面技术状况、路龄、交通流轴载、养护历史、养护资金及养护规划目标于一体的养护决策模型,提出了养护路段划分方法和养护方案决策与优化技术。(5)根据所建模型及其对应的方法与技术,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及智能信息处理算法,使用Python的Web开放框架Django及其集成插件,结合GIS技术平台和MySQL数据库技术管理平台,搭建了基于B/S架构的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养护方案智能决策系统。并结合实例测试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各类理论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二、沥青面层平整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面层平整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总结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2 二赛一级公路现状调查检测及使用性能评价 |
2.1 项目概况及工程背景 |
2.1.1 工程背景 |
2.1.2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3 气候概况 |
2.2 路面状况调查与病害特征分析 |
2.2.1 路面典型病害及成因分析 |
2.2.2 结构内部状况分析 |
2.3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及使用性能评价 |
2.3.1 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
2.3.2 基于标准的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2.3.3 评价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建立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 |
3.1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优化权重 |
3.1.1 序关系分析法 |
3.1.2 熵值法 |
3.1.3 博弈论组合赋权法 |
3.2 集对分析理论优化评价指标 |
3.2.1 集对分析原理 |
3.2.2 综合联系度确定 |
3.3 评价模型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博弈论-集对分析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的验证 |
4.1 博弈论-集对分析路面使用性能评价 |
4.2 物元理论路面性能评价 |
4.3 评价结果对比 |
4.3.1 上行路段评价结果 |
4.3.2 下行路段评价结果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工程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铺装层中沥青混合料的研究现状 |
1.2.2 防水粘结层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沥青桥面作用及病害机理 |
2.1 沥青桥面的病害 |
2.1.1 裂缝及其成因 |
2.1.2 变形及其成因 |
2.1.3 坑槽及其成因 |
2.1.4 脱层及其成因 |
2.2 沥青铺装层的作用 |
2.2.1 沥青面层的作用 |
2.2.2 防水粘结层分类及作用 |
2.3 沥青桥面性能指标 |
2.3.1 沥青面层的性能指标 |
2.3.2 防水粘结层的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沥青桥面铺装层各层性能分析 |
3.1 硅藻土橡胶颗粒面层作用及基本性能 |
3.1.1 硅藻土橡胶颗粒改性沥青混合料作用 |
3.1.2 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 |
3.1.3 沥青面层基本性能 |
3.2 沥青混合料面层粘弹性性能 |
3.2.1 粘弹性材料基本原理及模型 |
3.2.2 沥青混合料粘弹性性能 |
3.3 防水粘结层性能分析及选择 |
3.3.1 防水粘结层重要性及基本性能 |
3.3.2 粘结性能 |
3.3.3 抗剪切性能 |
3.3.4 温度性能 |
3.3.5 综合分析及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体工程沥青铺装层受力分析 |
4.1 实体工程测量数据 |
4.1.1 桥面施工及埋设传感器 |
4.1.2 数据采集及整理 |
4.2 有限元建模分析 |
4.2.1 有限元计算原理 |
4.2.2 有限元软件相关介绍 |
4.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沥青铺装层参数分析 |
4.3.1 沥青面层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3.2 桥梁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 沥青铺装层工况分析 |
4.4.1 车载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2 车辆刹车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4.3 荷载加载位置对沥青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环氧沥青黏结材料及其黏结性能 |
1.2.2 沥青路面抗反射裂缝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氧沥青超薄罩面路用性能 |
2.1 原材料 |
2.1.1 沥青 |
2.1.2 集料和填料 |
2.1.3 集料筛分结果 |
2.2 配合比设计 |
2.2.1 设计级配 |
2.2.2 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
2.3 路用性能测试 |
2.3.1 水稳定性 |
2.3.2 高温稳定性 |
2.3.3 低温抗裂性 |
2.3.4 间接拉伸疲劳试验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水泥混凝土基层试件层间黏结性能研究 |
3.1 试验方案 |
3.2 试件制备及层间处理 |
3.3 试件加载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3.4.1 黏层油撒布量及温度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3.4.2 剪切速率对层间抗剪强度的影响 |
3.4.3 复合试件拉拔强度 |
3.4.4 界面浸水对界面强度的影响 |
3.4.5 界面老化对界面强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沥青混凝土基层试件层间抗剪强度研究 |
4.1 试验方案 |
4.2 试件制备及层间处理 |
4.3 试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4.3.1 试验测试结果 |
4.3.2 直观分析 |
4.3.3 方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氧沥青超薄罩面抗开裂性能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件制备 |
5.3 试件加载 |
5.4 试验结果分析 |
5.4.1 不同目标位移值下的OT结果 |
5.4.2 常规条件下的OT结果 |
5.4.3 长期老化后的OT结果 |
5.4.4 冻融后的OT结果 |
5.4.5 不同条件对抗反射裂缝性能的影响 |
5.4.6 OT曲线拟合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研究 |
6.1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介绍 |
6.2 环氧沥青混合料“后掺法”施工工艺研究 |
6.2.1 模拟现场待料 |
6.2.2 模拟现场碾压 |
6.2.3 模拟环氧沥青A组分添加量 |
6.2.4 拌和功及养生时间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6.2.5 储存时间及容留时间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体工程应用 |
7.1 工程概况 |
7.2 路面结构组合及混合料选择 |
7.3 环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
7.3.1 原材料检测 |
7.3.2 目标配合比设计 |
7.3.3 性能检验 |
7.4 环氧沥青混合料生产配合比设计 |
7.4.1 原材料检测 |
7.4.2 生产配合比设计 |
7.4.3 性能检验 |
7.5 施工质量检测 |
7.5.1 燃烧炉级配和油石比检验 |
7.5.2 室内环氧沥青混合料测试结果 |
7.5.3 环氧沥青混合料温度检测 |
7.5.4 现场马歇尔击实试验 |
7.6 路面铺筑效果评价 |
7.6.1 摊铺厚度 |
7.6.2 密水性能 |
7.6.3 抗滑性能 |
7.6.5 平整度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4)滁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指标研究现状 |
1.3.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研究现状 |
1.3.3 沥青路面预养护决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指标选择 |
2.1 工程概况 |
2.2 滁宁高速沥青路面病害调研 |
2.2.1 滁宁高速路面检测数据处理 |
2.2.2 裂缝类病害 |
2.2.3 变形类病害 |
2.3 预养护沥青路面状况评价 |
2.3.1 控制性指标 |
2.3.2 综合性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预测 |
3.1 滁宁高速路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
3.1.1 内在因素 |
3.1.2 外在因素 |
3.1.3 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3.2 预测模型的选择 |
3.2.1 灰色系统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2 BP神经网络预测算法 |
3.3 组合预测模型及权重确定 |
3.4 实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沥青路面预养护时机研究 |
4.1 确定预防性养护时机的方法 |
4.2 预养护时间的研究 |
4.2.1 评价指标触发的临界点 |
4.2.2 沥青路面预养护效益研究 |
4.2.3 沥青路面预养护费用计算 |
4.2.4 最佳预养护时机分析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预防性养护方案选择 |
5.1 预防性养护决策模型研究 |
5.1.1 目标函数建立 |
5.1.2 预养护方案编码 |
5.1.3 预养护决策模型构建 |
5.1.4 最优养护方案的选择 |
5.2 预防性养护评价模型的建立 |
5.3 实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的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1.3.1 养护规划的研究现状 |
1.3.2 行业内应用情况 |
1.3.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养护规划的核心方法及理论研究 |
2.1 交通量的分析及预测研究 |
2.1.1 当量作用次数 |
2.1.2 交通量预测研究 |
2.2 道路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研究 |
2.3 路面性能预测研究 |
2.3.1 路面性能预测的基本思路 |
2.3.2 通过各结构层面模型计算累计当量轴次 |
2.3.3 修正S曲线模型预测路面指标 |
2.3.4 表面功能层寿命预测 |
2.3.5 以路面病害发生率(养护维修)推断路面性能 |
2.3.6 路面经验性综合判断 |
2.4 养护工艺技术研究 |
2.5 分阶段的养护策略研究 |
第三章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
3.1 交通量现状调查 |
3.1.1 近十年交通量分析 |
3.1.2 近五年交通量分出口、分月、分类型统计分析 |
3.1.3 近一年交通量分OD、分断面统计分析 |
3.1.4 断面当量轴载 |
3.1.5 车辆自然轮次 |
3.2 交通量预测 |
3.2.1 路网变化及区域经济的影响 |
3.2.2 交通量及轴载次数预测 |
第四章 技术状况检测及评价 |
4.1 道路性能指标分析及评价 |
4.2 运营期间的道路典型病害 |
4.2.1 横向裂缝 |
4.2.2 纵向裂缝 |
4.2.3 路面龟裂、沉陷、唧浆 |
4.2.4 松散、材料老化 |
4.2.5 路基沉降及平整度不良 |
4.3 路面结构调查及评价 |
4.3.1 路面结构强度及模量计算 |
4.3.2 结构完整性及结构性病害分析 |
4.4 路面材料检测及评价 |
4.4.1 路面材料力学性能 |
4.4.2 回收沥青指标性能 |
第五章 养护规划方案 |
5.1 南沙港快速路主要特点 |
5.2 道路的分段、分类 |
5.3 分段、分类路面性能预测 |
5.4 养护措施库的建立 |
5.4.1 适用的基本工艺类型 |
5.4.2 组合化的养护措施库 |
5.5 养护规划方案 |
5.5.1 养护工程规划策略 |
5.5.2 规划期时间段细分 |
5.5.3 养护规划及费用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概况 |
1.2.2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概况 |
1.2.3 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发展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选题目的 |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桥面铺装层病害分析及质量控制 |
2.1 工程实例介绍 |
2.2 桥面铺装层病害调查 |
2.3 桥面铺装层病害原因分析 |
2.3.1 结构理论与设计的影响 |
2.3.2 水的影响 |
2.3.3 温度的影响 |
2.3.4 施工工艺的影响 |
2.3.5 桥面防水粘结层的影响 |
2.3.6 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的影响 |
2.4 桥面铺装受力情况分析 |
2.4.1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的受力特点 |
2.4.2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结构受力分析 |
2.4.3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结论 |
2.5 材料质量控制 |
2.5.1 集料的质量控制 |
2.5.2 沥青质量控制 |
2.5.3 填料质量控制 |
2.5.4 纤维的质量控制 |
2.5.5 混合料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桥面铺装桥面防水粘层材料及性能研究 |
3.1 桥面铺装防水粘层材料应具备的功能 |
3.2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和铺装层结构型式 |
3.2.1 本文研究的防水粘层材料 |
3.2.2 研究的桥面结构型式 |
3.3 不同防水粘层材料的层间抗剪性能 |
3.4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拉性能 |
3.5 不同粘层材料的层间抗渗性能 |
3.5.1 加压渗水试件的制备 |
3.5.2 加压渗水装置的开发与加压渗水试验 |
3.5.3 加压渗水试验结果分析 |
3.6官亭1#特大桥公路桥面铺装工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面铺装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4.1 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确定 |
4.1.1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
4.1.2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确定 |
4.2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
4.2.1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4.2.2 确定最佳油石比 |
4.3 铺装上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
4.3.1 谢伦堡析漏试验检验(烧杯法) |
4.3.2 肯塔堡飞散试验检验 |
4.3.3 沥青混合料抗水损害试验检验 |
4.3.4 动稳定度试验检验 |
4.3.5 低温抗裂性检验 |
4.4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研究 |
4.4.1 初选级配 |
4.4.2 沥青用量的估计 |
4.4.3 试验级配的评价 |
4.4.4 选择设计级配的沥青用量 |
4.4.5 最大次数验证 |
4.4.6 设计结论 |
4.5 铺装下层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性能验证 |
4.5.1 水稳定性检验 |
4.5.2 高温稳定性检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施工质量控制 |
5.1 沥青混合料拌合质量控制 |
5.1.1 矿料级配的控制 |
5.1.2 拌合温度的控制 |
5.1.3 油石比的控制 |
5.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控制 |
5.2.1 桥面板的准备工作 |
5.2.2 机械设备要求 |
5.2.3 防水粘层材料施工质量控制 |
5.3 沥青混合料摊铺质量控制 |
5.4 桥面铺装压实质量控制 |
5.4.1 合理的碾压温度 |
5.4.2 合理的压实速度与遍数 |
5.4.3 压实中的其他问题 |
5.4.4 沥青混合料碾压工程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渭武高速公路官亭1#特大桥桥面铺装工程性能检测 |
6.1 检测指标要求 |
6.2 检测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建议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公路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
2.1.1 质量管理的定义 |
2.1.2 公路质量的概念 |
2.1.3 公路质量控制的原则 |
2.1.4 公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
2.2 影响公路质量的原因分类 |
2.3 故障树简介 |
2.3.1 故障树概念及术语符号 |
2.3.2 布尔规则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项目概况及质量管理现状 |
3.1 项目简介 |
3.2 技术指标及施工环境 |
3.3 路基、路面设计简介 |
3.3.1 路基设计简介 |
3.3.2 路面设计简介 |
3.4 质量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3.4.1 质量管理制度 |
3.4.2 质量管理组织 |
3.4.3 管理执行效果分析 |
3.4.4 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道路工程质量问题 |
4.1 故障树的建树及分析 |
4.1.1 故障树的建树方法和步骤 |
4.1.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4.1.3 故障树的定量分析 |
4.2 运用故障树分析方法对高立庄道路工程质量进行分析 |
4.2.1 高立庄公路故障树概述 |
4.2.2 路基故障分析 |
4.2.3 路面故障分析 |
4.2.4 原材料故障分析 |
4.2.5 各故障总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道路质量控制措施 |
5.1 路基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
5.2 路面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
5.3 原材料质量故障控制措施 |
5.4 其他质量控制制度和措施 |
5.5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成熟度评价 |
6.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6.2 质量管理体系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
6.2.1 质量管理成熟度划分标准 |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6.3 实施评价与结果分析 |
6.3.1 模糊矩阵的建立及其计算 |
6.3.2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
1.4.1 论文创新之处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研究 |
2.1 沥青原材性能变异性分析 |
2.1.1 沥青原材变异性指标分析 |
2.1.2 沥青原材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
2.2 集料原材变异性分析 |
2.2.1 集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
2.2.2 集料密度及吸水率变异性分析 |
2.2.3 集料压碎值变异性分析 |
2.2.4 集料针片状含量变异分析 |
2.2.5 粗集料中小于0.075mm含量对热拌沥青混合料影响的分析 |
2.3 矿粉质量变异性分析 |
2.3.1 矿粉细度变异性分析 |
2.3.2 矿粉用量变异性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研究 |
3.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和类型 |
3.1.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 |
3.1.2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分类 |
3.2 矿料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
3.2.1 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 |
3.2.2 考虑级配变异性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 |
3.3 空隙率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
3.4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生产过程控制的要点 |
3.5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的要点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研究 |
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定义 |
4.2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
4.2.1 压实度变异性的内容 |
4.2.2 压实度变异性影响因素 |
4.2.3 指标参数的变异性 |
4.2.4 压实度评定 |
4.2.5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计算实例 |
4.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
4.4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 |
4.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模型 |
4.4.2 量化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
4.4.3 量化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研究 |
5.1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的控制 |
5.1.1 沥青质量主要控制措施 |
5.1.2 集料加工控制技术 |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
5.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控制策略 |
5.3.1 基层的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的控制 |
5.3.2 热拌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 |
5.3.3 热拌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控制 |
5.3.4 施工缝的处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1 国外研究情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 |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 |
2.1 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概况 |
2.2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 |
2.2.1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要求 |
2.2.2 沥青原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2.3 沥青原料质量控制方法 |
2.3 集料质量控制 |
2.3.1 集料质量控制要求 |
2.3.2 集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3.3 集料质量控制方法 |
2.4 混合料质量控制 |
2.4.1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要求 |
2.4.2 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分析 |
2.4.3 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指标体系研究 |
3.1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 |
3.2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3.2.1 指标筛选方法 |
3.2.2 指标赋权方法 |
3.3 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建立 |
3.3.1 体系控制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质量动态控制 |
4.1 动态控制技术原理 |
4.1.1 质量控制图原理 |
4.1.2 质量控制图的判异 |
4.2 关键质量控制指标 |
4.2.1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原则 |
4.2.2 关键质控指标的选取结果 |
4.2.3 关键指标的控制分析 |
4.3 路面压实度控制 |
4.4 路面平整度控制 |
4.5 路面厚度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5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动态控制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需求 |
5.2 系统工作原理 |
5.3 系统总体结构 |
5.4 系统功能实现 |
5.4.1 系统软件开发 |
5.4.2 系统功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因素分析 |
2.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及影响因素 |
2.1.1 路面技术状况的内涵 |
2.1.2 路面技术状况的影响因素 |
2.2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2.2.1 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历程 |
2.2.2 沥青路面破损类型 |
2.3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通用评价指标体系 |
2.3.1 路面性能评价方法 |
2.3.2 分项指标评价标准 |
2.3.3 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
2.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2.4.2 分项指标评价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北寒旱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权重标定方法研究 |
3.1 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概况 |
3.1.1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规划与建设 |
3.1.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网区域划分 |
3.2 甘肃省高速公路路面病害情况 |
3.2.1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调查 |
3.2.2 高速公路分区沥青路面病害情况 |
3.2.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主要病害成因分析 |
3.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综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3.3.1 评价指标权重标定过程 |
3.3.2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标定算法 |
3.3.3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标定算法 |
3.3.4 评价指标权重优化标定 |
3.4 实例分析 |
3.4.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网络结构 |
3.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主观权重 |
3.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客观权重 |
3.4.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指标权重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4.1 模糊区间数评价理论 |
4.1.1 区间数基本理论 |
4.1.2 综合评价原理 |
4.2 基于模糊区间数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4.2.2 评价区间的确定及量化 |
4.2.3 区间数评价结果确定 |
4.3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4.3.1 评价指标测度值界定 |
4.3.2 评价指标值模糊处理 |
4.3.3 评价指标权重模糊区间确定 |
4.3.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价 |
4.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因素分析 |
5.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通用方法 |
5.2.1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衰变模式 |
5.2.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通用预测方法 |
5.3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3.1 SVM基本原理 |
5.3.2 FA基本原理 |
5.3.3 IFA-SVM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模型 |
5.4 甘肃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 |
5.4.1 沥青路面性能检测基础数据 |
5.4.2 沥青路面性能检测基础数据预处理 |
5.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 |
5.4.4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预测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体系研究 |
6.1 沥青路面养护目标及分类 |
6.1.1 养护目标 |
6.1.2 养护技术分类 |
6.2 沥青路面养护策略及确定 |
6.2.1 高速公路路面单元养护类型及划分标准 |
6.2.2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路面养护策略及确定标准 |
6.3 沥青路面养护路段划分与优化 |
6.3.1 养护路段划分原则 |
6.3.2 养护路段划分方法 |
6.4 沥青路面养护决策与优化 |
6.4.1 养护决策指标体系 |
6.4.2 养护决策层次模型 |
6.4.3 基于多维联系数的养护决策方法 |
6.4.4 基于养护效益与目标的养护方案优化 |
6.5 养护方案决策优化实例 |
6.5.1 路线基本概况 |
6.5.2 养护路段划分及优化 |
6.5.3 养护方案决策与优化 |
6.5.4 养护决策与规划方案 |
6.6 本章小结 |
7 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智能养护决策管理系统 |
7.1 系统设计与技术框架 |
7.2 系统总体架构 |
7.3 系统功能结构 |
7.4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沥青面层平整度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博弈论—集对分析的旧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模型研究[D]. 余朋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一种季冻区高适配性沥青桥面铺装受力分析及性能研究[D]. 赵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3]环氧沥青超薄罩面关键技术研究[D]. 牟压强.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滁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养护方案研究[D]. 高娣.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长期养护规划应用研究[D]. 龚睿.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山区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质量的控制技术研究[D]. 马宝君. 长安大学, 2020(06)
- [7]高立庄公路质量控制与评价研究[D]. 高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8]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D]. 王德玺. 新疆大学, 2020(07)
- [9]蓬莱至栖霞高速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D]. 王浩臣.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10]西北寒旱地区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分析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D]. 李海莲.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