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卧床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

老年卧床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

一、老年卧床不起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佳[1](2021)在《基于上肢肌肉建模的虚弱评估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虚弱是影响老龄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身体虚弱在初期表现并不明显,但其程度的加深会影响老年人的肢体活动能力,严重时会导致中风和瘫痪,影响生活质量。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因此,及时发现身体虚弱的早期症状,进行适当的干预治疗,对于延缓身体虚弱进程、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近年来,虚弱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国际上康复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针对目前国内对于虚弱评估的研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完整的虚弱评价系统的现状,面向老年群体开发了一个基于上肢肌肉建模的虚弱评估系统,为后续的干预治疗提供诊疗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是:1、虚弱评估方法研究。传统的虚弱评估方法多数是基于固定的虚弱评价表,难以实现针对不同个体的准确评估。本论文提出以上肢肌力为出发点的虚弱测评,通过对比受试者的肌力数据与其健康状态的肌力数据,量化评定其虚弱程度。2、上肢肌肉模型构建。结合肌力的产生原理,在简化肌肉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障碍物集方法对上肢肌肉进行了肌肉路径建模。同时,基于Hill型肌肉模型,结合公共实验数据确定了上肢肌肉建模所需的最佳肌肉纤维长度、肌肉峰值力、肌腱松弛长度和收缩角等肌肉参数,完成了上肢肌肉模型构建,并通过与Anybody肌肉模型的仿真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所建立的上肢肌肉模型的可信度。3、虚弱评估系统设计。针对早期虚弱评估实验无法量化受试者虚弱程度的局限,结合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方法等,改进设计了基于上肢肌肉模型的弹性绳实验,并完成了虚弱评估实验系统的搭建。该系统安全性高,可靠性强,适用人群广泛。4、虚弱评估实验。研究、分析了现有虚弱评估阈值,制定了以肌力为指标的虚弱评估标准和虚弱程度等级表。在此基础上,结合八名受试者的虚弱评估实验数据,将其分为同心收缩、等距收缩和偏心收缩三个阶段,并采用周期分段算法,通过相位图和热频谱图分析,结合虚弱评估标准评定了各受试者的虚弱程度。5、基于虚弱评价结果的上肢训练系统。结合弹性绳实验原理,设计了基于虚弱评价结果的上肢训练系统,面向不同虚弱程度的患者提出了不同的训练建议。该训练系统可应用于轻度和中度虚弱患者。

马秦[2](2020)在《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随着我国肥胖人口快速增加,减肥方法也成为体育科研的热点之一,传统的减肥方法是以有氧运动为主要方式,近几年来,高强度运动减肥效果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本研究对肥胖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心率变异性等指标分析,旨在揭示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对肥胖青少年运动能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为青少年减肥研究探索科学的方法及健身指导。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测量法、数理统计法。首先分析、归纳、总结运动减肥、心率变异性等相关文献,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然后选择初一~初二45名13-15岁BMI值在26-28 kg/m2之间的肥胖男生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TABATA训练组、有氧运动组、对照组)、每组各15名,对其进行8周的训练干预。测试的指标有:身体形态如身高、体重、身体成分;运动能力有1000米跑、实心球、立定跳远;心率变异指标LF、HF、LF/HF、SDNN、RMSSD。研究结果:身体形态方面,有氧组实验后体重、BMI、脂肪量、体脂率显着下降(P<0.01,P<0.05,P<0.01,P<0.01);TABATA组实验后肌肉量、基础代谢率显着上升(P<0.05,P<0.01),脂肪量、体脂率显着下降(P<0.05,P<0.05)。TABATA组体重、BMI指数、脂肪量、体脂率、瘦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率显着高于有氧组(P<0.01,P<0.05,P<0.05,P<0.05,P<0.05,P<0.05,P<0.01)。运动能力方面,有氧组实验后1000米跑成绩显着优于实验前(P<0.05),TABATA组受试者实验后投实心球、立定跳远成绩显着优于实验前(P<0.01),实验后TABATA组抛实心球、立定跳远显着优于有氧组实验后水平(P均<0.01)。心率变异方面,有氧组实验后RMSSD、LF指标显着高于实验前(P<0.01),TABATA组实验后SDNN、RMSSD、LF、HF水平显着高于实验前(P均<0.01),TABATA组实验后SDNN显着高于对照组和有氧组(P<0.01,P<0.05),实验后LF、HF指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0.05),显着高于有氧组(P<0.05,P<0.05)。研究结论:1、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对于改善13-15岁肥胖少年身体形态均能起促进作用,有氧运动通过降低脂肪含量和体脂率改善身体形态,TABATA运动在减脂的同时能够增加肥胖少年的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更有助于减肥效果的保持。2、有氧运动和TABATA运动在促进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提升方面各有侧重,8周有氧运动对于肥胖少年1000米跑成绩的提升作用明显,提示其在促进有氧耐力提升方面有优势,TABATA运动对于肥胖少年投实心球、立定跳远的提升作用明显,提示其在促进上肢力量、下肢爆发力方面有优势。3、TABATA训练对于13-15岁肥胖少年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有氧运动,对于提升心率变异性、提升副交感神经敏感性、矫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敏感性失衡的作用更加明显。

张倩茹[3](2019)在《升陷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虚型患者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自主神经量表(SCOPA-AUT)、帕金森病中医症状积分量表(PD-TCMS)评分的变化。2.观察“升陷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虚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的82例PD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41例,对照组41例。其中中药组给予升陷汤颗粒,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含有1/10升陷汤药量,并且气味、颜色相同)。每次1包,每天分早晚2次服用。观察疗程为直至患者开始服用抗帕金森病的西药,评估两组患者UPDRS、SCOPA-AUT、PD-TCMS量表评分的变化,观察“升陷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虚型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纳入的82例患者中,中药组脱落3人,对照组脱落4人。最终75例完成随访(中药组38人,对照组37人),结果如下:1.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两组UPDR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前后SCOPA-AUT评分比较:中药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中药组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体温调节功能方面较对照组改善(P<0.05),而心血管系统、瞳孔调节功能、性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中药组对于便秘、流涎、尿频、尿急、白天多汗的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前后中医主症评分比较:中药组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上升(P>0.05)。将两组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治疗前后中医次症评分比较:中药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且中药组对于自汗、大便艰难、气短乏力及其中医次症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5.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分比较:中药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将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服中药时间比较:中药组(177.50±34.92)天,对照组(156.16±30.37)天,将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后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升陷汤可以改善早期PD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对于便秘、流涎、尿频、尿急、白天多汗疗效显着。2.升陷汤可以显着改善早期PD患者PD-TCMS评分中的自汗、大便艰难、气短乏力症状。3.升陷汤可以推迟早期PD患者开始服用西药的时间,可能具有延缓PD病程进展的作用。4.升陷汤在服用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即安全有效。

姜媛媛[4](2019)在《不同呼吸频率的养生筑基功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采用不同呼吸频率“养生筑基功”的练习,观察其改善Ⅰ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的效果,并探讨不同频率逆腹式呼吸之间效果的差异,希望能为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提供有效方法和选择,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项目,推广普及“养生筑基功”以及更好的应用腹式呼吸进行康复锻炼服务。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实验法,选取来自北京市海淀区航天科工二院社区服务中心Ⅰ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0名,将其分为相等人数的两组。以“养生筑基功”为练习手段,分别结合频率为8次/min和6次/min逆腹式呼吸的锻炼3个月,每周5次,每次45分钟;并对受试者进行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和血压等指标的测试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经过三个月的干预实验后,两组受试者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显着性下降(P<0.01)。2、经过三个月干预实验后,第一组受试者PNN50、TP、HF指标显着增高(P<0.05)。第二组受试者SDNN指标显着增高(P<0.05),PNN50、TP、HF指标极显着增高(P<0.01)。3、实验后第二组受试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第一组下降明显(P<0.05)。4、实验后受试者第二组PNN50、HF等指标的改善效果优于第一组(P<0.05)。研究结论:1、“养生筑基功”锻炼能够有效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降低血压。2、练习“养生筑基功”,运用不同的腹式呼吸频率会对血压产生不同的影响。3、改善I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与降血压效果呈正比。研究建议:1、建议在Ⅰ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养生筑基功”康复练习。2、进一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养生筑基功”有效呼吸频率的实验分析,以便于更加有的放矢、安全有效的开展练功活动。3、本次实验干预作为对高血压受试者的辅助治疗,不能代替传统的药物治疗,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保证高血压患者的锻炼次数、锻炼时间以及强度,在锻炼过程中应遵守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的原则,并且要严格遵循医嘱,这样才对高血压患者的安全以及改善血压的效果有着基本的保证。

陶兢兢[5](2019)在《不同证候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压变异性(BPV)是相关的靶器官损害、心血管事件和中风等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术(MT)后短期血压变异性与神经功能结局及出血转化的相关性;(2)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3)不同证候AIS患者MT后短期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收治的126例接受MT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时中医证候要素、机械取栓术前术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机械取栓术后24h内每2小时记录的血压、入院NIHSS评分及90天mRS评分。以90天mR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以出血转化情况为次要结局指标,评估机械取栓术后24小时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连续变异度(SV))分别与不良预后及出血转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证候血压变异性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在各基线资料的校正下,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分别对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未发现BPV与出血转化及不良预后具有显着相关性(P值均>0.05)。(2)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发现,舒张压标准差(DBP SD)与不良预后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7,OR=7.547,95%CI:1.73-32.98),但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其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风证、火热证、痰证、风证+痰证、痰证+气虚证之间的血压变异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均动脉压平均值(MAPmean)在痰证患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证+痰证患者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收缩压标准差(SBP SD)及平均动脉压标准差(MAP SD)、平均动脉压变异系数(MAP CV)、平均动脉压连续变异度(MAP SV)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及出血转化无显着相关性。(2)MAPmean可能是痰证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BPV可能是影响风证+痰证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以SD的影响最为显着。

曹倩[6](2019)在《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应用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从躯体功能、神经精神状态、疾病、用药管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评估及相关干预,研究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控制血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方面的作用,从而延缓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集2016年06月2017年06月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其中12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近期没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4)没有不受控制的恶性肿瘤;5)没有单或多器官功能衰竭;6)全部高血压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即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诊室收缩压≥140mm Hg和(或)舒张压≥90mm Hg,或既往明确诊断过高血压,正在接受降压治疗。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1例。在开始进行CGA之前,先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等,同时测量并记录患者的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血压标准差及24小时血压变异系数。试验组在降压药口服治疗的同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评估一般在入院后3天内完成,然后依据评估所得结果实施相应干预措施;干预时间为3个月,干预结束后再次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和一般生活指导。最后再监测两组的偶测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标准差及24小时血压变异性,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所有资料均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x±表示,进行正态性检验后,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偶测血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偶测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低[(132.720±10.526)/(69.280±6.491)m m Hg、(147.210±8.849)/(69.610±4.631)mm Hg vs(165.540±9.275)/(82.460±8.869)mm Hg、(164.260±8.991)/(81.920±9.740)mm Hg,P<0.01];试验组偶测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3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24小时动态血压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4小时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131.570±10.140)/(69.050±6.040)mm Hg、(144.300±8.688)/(70.510±4.884)mm Hg vs(161.330±10.102)/(80.840±7.862)mm Hg、(161.280±8.922)/(80.100±7.726)mm Hg,P<0.01];试验组24小时收缩压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4两组患者入院治疗前24小时动态血压变异性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压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试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能够提高或维持其的生活质量,使降压治疗效果更优化。

冯耀辉,施阳[7](2018)在《电针治疗老年餐后低血压30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初步探讨电针治疗餐后低血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老年病科住院老年卧床鼻饲患者60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电针组和假电针组,电针组患者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假电针组患者安慰针针刺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非穴点。治疗2周,每天一次,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早餐后2小时内血压下降最大值变化,24小时心率、血压变异性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着性增高(P=0.04),治疗组患者餐后2小时的收缩压最大下降幅度显着性减低(P=0.00),24小时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显着性升高(P=0.00),24小时收缩压变异性显着性减低(P=0.02)。结论电针治疗可以减少餐后低血压发生,降低餐后血压下降幅度,是治疗餐后低血压的有效方法之一。

张文玲[8](2018)在《脑血管病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脑血管病或中风被定义为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可归因于局灶性血管性病因,它已成为我国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脑血管病后容易损伤自主神经中枢,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导致脑源性猝死。传统上评估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以确定其高级神经功能,如颅神经,运动系统,感觉系统,锥体外系统,小脑功能和自主功能的参与程度。但自主功能测试通常没有被赋予其应有的重要性。这是因为自主功能测试的复杂性以及对患者进行测试所面临的相对技术难度。由于在有些卧床不起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中通常实行其他检查是不可能的,所以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更简单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静息时HRV的检测和其非侵入性测量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作用。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脑血管病与心脏自主神经之间的关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Pub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n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收集建库至2017年11月。应用Review Manager 5.3.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森林图及漏斗图。纳入的连续性变量采用MD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可能出现的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如各组研究资料足够相似,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如亚组有异质性,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并对其应用Begg和Egger检验进一步评价发表偏倚。研究结果:按照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篇中文,6篇英文,Meta分析表明:脑血管病组的SDNN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病组的SDANN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血管病组的RMSSD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左半球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半球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右半球与左半球自主神经损伤程度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干卒中后自主神经功能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延髓与脑桥自主神经损伤程度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后时间>1个月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后夜间自主神经功能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血管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后,心脏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与病灶位置有关,右侧半球损害时较严重,其中以右侧岛叶更为严重;脑干受损后以延髓病灶更严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后影响了正常的昼夜节律,从而增加了心脏损害的机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后所需要的恢复时间较长。

屈红林[9](2015)在《运动与心率变异》文中指出心率变异性(HRV)是一种能有效评价人体内植物性神经功能状况的无创性指标〔1,2〕,具有高度敏感、可重复等特点。HRV有时又称为心率振荡或心率波动,分析时主要通过连续测量机体正常的心动周期变化,反映心率改变。本文对运动与HRV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HRV的概念及测定方法1.1 HRV产生机制及研究意义HRV主要反映神经体液因素与窦房结相互的作用平衡关系,是用来评价神经体液对心血

王红雨[10](2015)在《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健康体适能是体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对维持或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缺少针对70岁以上高龄人群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从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评价指标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制定出适合高龄人群进行测试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开展高龄人群的体质监测、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完成专家咨询问卷,采用两轮Delphi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取100名(男、女各50名,分为70-74岁组、75-79岁组、80-84岁组和85岁以上组)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量,从指标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和区分度进行检验;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式,选取11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测试,获取有效样本789名,依据有效样本的测试数据,采用百分位数法进行数据建模,并初步建立评价标准;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身体成分对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身体成分指标的适宜界值,通过实地走访,收集240名70岁以上高龄老人最近一次的健康体检结果,作为验证适宜界值科学性的依据;采用高龄老人体力活动问卷、SF-12健康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我国不同地域7个城市高龄老人的体力活动和生活质量状况,探讨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法建立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状况的预测模型。结果:(1)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为86.7%和73.1%,经过两轮咨询,专家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威度系数为0.86和0.83,对一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67(2c=78.31,p<0.01),对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81(2c=84.33,p<0.01)、0.79(2c=74.54,p<0.01)、0.74(2c=71.32,p<0.01)、0.76(2c=72.47,p<0.01)、0.51(2c=34.48,p<0.01);按照指标筛选原则初步确定身体成分、肌力与肌耐力、柔韧性、心肺功能和平衡能力5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测量指标。(2)经信度检验,测试指标的重测相关系数在0.767-0.954(p>0.05)之间,表明测量指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经Bartlett球度检验,KMO值为0.719(p<0.01),可以认为指标间具有共同因素存在,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所得4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是5.113,3.917,2.435,2.128,其累计解释变量达到61.8%;经区别度检验,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区分由于年龄、性别特征和不同测试水平导致的差异(p<0.05),经专家讨论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测量指标。(3)不同性别之间,女性BMI、腰高比均值高于男性,柔韧性好于男性,男性肌力、心肺耐力、平衡能力好于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血压、安静脉搏指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且没有随年龄增长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其余指标均随年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比较,柔韧性、肌力、心肺耐力变化幅度最大,除70-74岁与75-79岁组外,其余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标准比较,我国高龄老人的腰围、腰臀比和腰高比数值较大;与美国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常模比较,我国高龄老人柔韧性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大,肌力、平衡能力、心肺耐力评价常模数据波动幅度较小。(5)随着BMI的增加,患高血压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BMI、腰高比的增加,患高血脂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高比的增加,患糖尿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随着腰围、腰高比的增加,患心脏病的相对风险在逐步增大,其中风险增加最为明显的比值比位于P90处;采用ROC曲线确立的BMI、腰围、腰高比的适宜切点所对应的百分位置为P50P75;以适宜切点划分形成的肥胖组与正常组其生理生化指标水平和疾病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高龄老人锻炼的时间主要为0.51h/次(42.5%),强度主要为中小强度/次(41.6%),频率主要为67次/周(79.2%);男性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年龄增长得分出现下降,其中70-74岁组与80-84岁组、85岁及以上组比较,75-79岁组与85岁及以上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为69.8%,中体力活动组为66.8%,低体力活动组为56.4%,且高、中体力活动组与低体力活动组的健康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本研究最终形成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构建的指标测量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区分度,能够客观反映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状况。(2)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其中75-79岁组与80-84岁组的比较,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提示我们要重点关注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健康体适能。(3)依据测试数据特点制定了不同性别的身体成分评级标准及不同性别、年龄的肌力、心肺耐力和平衡能力评价标准。(4)身体成分相关指标对预测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价值,其确立的适宜界值可以作为诊断相关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标准。(5)规律的体力活动和较高的健康体适能水平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效益;构建的健康体适能回归方程对高龄老人健康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健康体适能对健康生活质量的影响。

二、老年卧床不起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卧床不起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上肢肌肉建模的虚弱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虚弱的概念
        1.2.2 虚弱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上肢肌肉模型构建
    2.1 肌力产生及肌肉结构简化
        2.1.1 肌力的产生
        2.1.2 上肢肌肉的结构简化
    2.2 肌肉路径建模
        2.2.1 正确肌肉路径的意义
        2.2.2 肌肉路径的模拟方法
    2.3 上肢肌肉模型构建
        2.3.1 上肢肌肉模型
        2.3.2 建模参数
    2.4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上肢肌肉模型的虚弱评估系统
    3.1 虚弱评估实验设计
        3.1.1 早期实验设计
        3.1.2 改进实验设计
    3.2 虚弱评估实验系统搭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弱评估实验及评价结果
    4.1 虚弱评估实验
        4.1.1 虚弱评估实验流程
        4.1.2 原始实验数据
        4.1.3 实验数据处理
    4.2 虚弱评价标准
    4.3 虚弱评价结果
        4.3.1 受试者的相位图分析
        4.3.2 受试者的热频谱图分析
        4.3.3 虚弱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虚弱评价结果的上肢训练方案
    5.1 常见的虚弱治疗手段
    5.2 基于虚弱评价结果的上肢训练方案
        5.2.1 系统介绍
        5.2.2 训练强度和剂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自主神经系统
        1.1.1 自主神经系统组成及功能
        1.1.2 心率变异性(HRV)与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相关性
        1.1.3 心率变异性(HRV)的评价指标
    1.2 肥胖
        1.2.1 肥胖的形成与诊断
        1.2.2 青少年肥胖与疾病发病率
    1.3 肥胖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1.4 运动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1.4.1 运动对健康人群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1.4.2 运动对肥胖和疾病人群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
    1.5 塔巴塔(TABATA)训练方法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1.5.1 塔巴塔(TABATA)的概念及操作方法
        1.5.2 TABATA训练对身体形态的影响
        1.5.3 TABATA训练方法对有氧和无氧的能力影响
        1.5.4 TABATA训练方法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2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减肥效果的影响
        3.1.1 实验前后身体形态指标测试结果
        3.1.2 实验后身体形态指标组间对比结果
    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的影响
        3.2.1 实验前后运动能力指标测试结果
        3.2.2 实验后运动能力指标组间对比结果
    3.3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HRV影响结果比较
        3.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的HRV时域影响结果比较
        3.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的HRV频域影响结果比较
4 讨论与分析
    4.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减肥效果的影响分析
        4.1.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4.1.2 不同运动形式对肥胖青少年身体成分的影响分析
    4.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
        4.3.1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安静状态下时域指标的影响分析
        4.3.2 不同运动形式对13-15岁肥胖少年安静状态下频域指标的影响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升陷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虚型患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研究方案
    1.1.研究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中医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
        1.1.7 终止标准
    1.2.试验设计
        1.2.1 研究对象来源
        1.2.2 样本量
        1.2.3 药物选择
        1.2.4 治疗方案
        1.2.5 药品管理
        1.2.6 服药时间
        1.2.7 资料收集
        1.2.8 观察方法
    1.3.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2.1.入组时基线情况分析
        2.1.1 入组时一般情况比较
        2.1.2 入组时UPDRS评分比较
        2.1.3 入组时H-Y分期比较
        2.1.4 入组时SCOPA-AUT评分比较
        2.1.5 入组时PD-TCMS评分比较
    2.2.治疗结果分析
        2.2.1 治疗3个月时UPDRS评分比较
        2.2.2 治疗3个月时SCOPA-AUT评分比较
        2.2.3 治疗3个月时PD-TCMS评分比较
        2.2.4 治疗终点时UPDRS评分比较
        2.2.5 治疗终点时SCOPA-AUT评分比较
        2.2.6 治疗终点时PD-TCMS评分比较
        2.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2.2.8 两组患者服药时间的比较
    2.3.安全性评估及不良反应记录
3.分析和讨论
    3.1.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3.2.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
        3.2.1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3.2.2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3.2.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3.2.4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症状
        3.2.5 瞳孔调节功能障碍的症状
        3.2.6 性功能障碍的症状
    3.3.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3.3.1 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3.3.2 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3.3.3 泌尿系统功能障碍的治疗
        3.3.4 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3.3.5 瞳孔调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3.3.6 性功能障碍的治疗
    3.4.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
    3.5. PD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现状
    3.6. 大气理论与升陷汤
    3.7. 升陷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3.8. 升陷汤的疗效分析
        3.8.1 对UPDRS评分的影响
        3.8.2 对SCOPA-AUT评分的影响
        3.8.3 对PD-TCMS评分的影响
        3.8.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3.8.5 两组患者服中药时间的比较
    3.9. 小结和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病例观察表

(4)不同呼吸频率的养生筑基功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腹式呼吸综述
        2.1.1 腹式呼吸的作用
        2.1.2 腹式呼吸的应用
        2.1.3 腹式呼吸调节对高血压的影响
        2.1.4 腹式呼吸调节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2 养生筑基功综述
        2.2.1 养生筑基功的发展
        2.2.2 养生筑基功的特点
        2.2.3 小结
    2.3 心率变异性综述
        2.3.1 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学基础
        2.3.2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
        2.3.3 运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3.4 高血压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4 高血压综述
        2.4.1 高血压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2.4.2 高血压的临床治疗
        2.4.3 有氧运动防治高血压的研究综述
        2.4.4 传统体育锻炼防治高血压的研究综述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变化
        4.1.1 实验前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测试结果
        4.1.2 第一组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测试结果
        4.1.3 第二组实验前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测试结果
        4.1.4 实验后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的测试结果
    4.2 实验前后血压的变化
        4.2.1 第一组实验前后血压的测试结果
        4.2.2 第二组实验前后血压的测试结果
        4.2.3 两组实验前后血压的测试结果对比
    4.3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改善受试者心率变异性的原因
        4.3.2 改善受试者血压的原因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实验口令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不同证候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血压变异性的理论研究进展
        1.1.1 血压变异性的概念、分类及检测方法
        1.1.2 血压变异性的指标
        1.1.3 血压变异性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1.1.4 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管理及血压变异性的研究
        1.2.1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的血压管理
        1.2.2 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1.3 中风与中医证候的研究
        1.3.1 中风的证候诊断研究
        1.3.2 中风急性期证候的分布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1.1 一般资料
        2.1.2 血压指标特征
        2.1.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
        2.1.4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分析
        2.1.5 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之间基线资料的比较
        2.1.6 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分析
        2.1.7 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8 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1.9 中医证候的分布特征
        2.1.10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证候分布特征
        2.1.11 不同证型之间血压指标的比较
        2.1.12 不同证型的BPV在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的比较
    2.3 讨论与分析
        2.3.1 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3.2 BPV与AIS接受MT治疗患者HT的相关性分析
        2.3.3 影响AIS患者MT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2.3.4 AI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2.3.5 不同证候AIS患者MT后血压变异指标分析
    2.4 局限性及展望
    2.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过程中的偏倚及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试验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的比较
    3.2 CGA相关资料及干预情况
    3.3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偶测血压的比较
    3.4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的比较
    3.5 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24 小时血压变异性的比较
4 讨论
    4.1 CGA及干预对老年高血压综合治疗的影响
    4.2 CGA影响血压的机制
    4.3 CGA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4.4 创新与不足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7)电针治疗老年餐后低血压30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治疗
    1.6 治疗方法
        1.6.1 针具
        1.6.2 取穴
        1.6.3 操作方法
        1.6.4 饮食
    1.7 观察指标
        1.7.1 血压
        1.7.2 血压变异性
        1.7.3 动态心电图
        1.7.4 临床有效率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最大降幅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3 讨论

(8)脑血管病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数据提取
    1.6 统计学方法
    1.7 文献筛选流程
    1.8 文献质量评价情况
第2章 结果
    2.1 Meta分析结果
        2.1.1 SDNN
        2.1.2 SDANN
        2.1.3 RMSSD
        2.1.4 左半球
        2.1.5 右半球
        2.1.6 左半球与右半球
        2.1.7 脑干
        2.1.8 延髓与脑桥
        2.1.9 时间大于1个月
        2.1.10 夜间
    2.2 异质性检验结果及亚组分析
        2.2.1 SDNN亚组分析
        2.2.2 时间大于1个月的亚组分析
    2.3 偏倚分析
    2.4 研究局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运动与心率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1HRV的概念及测定方法
2运动员HRV变化及其重要性
3以HRV来评定运动引起心血管功能变化的分析
4HRV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5研究的局限性与前景

(10)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依据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老年人体质研究进展及展望
        1 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国内外老年人体质研究的进展
        3 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的关系
        4 小结
第一部分 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检验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指标体系的检验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的测量与评价
    一、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的测量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标准的初步建立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一、基于代谢综合征评价基础上身体成分相应指标的应用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二、高龄老年人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与健康状况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老年卧床不起患者心率变异性特点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上肢肌肉建模的虚弱评估系统[D]. 秦佳.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有氧运动与TABATA训练对13-15岁肥胖少年运动能力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干预研究[D]. 马秦.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5)
  • [3]升陷汤治疗早期帕金森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气虚型患者的疗效研究[D]. 张倩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不同呼吸频率的养生筑基功锻炼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D]. 姜媛媛.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5]不同证候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术后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陶兢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老年综合评估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曹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7]电针治疗老年餐后低血压30例[J]. 冯耀辉,施阳. 环球中医药, 2018(07)
  • [8]脑血管病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Meta分析[D]. 张文玲. 吉林大学, 2018(01)
  • [9]运动与心率变异[J]. 屈红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18)
  • [10]70岁以上高龄老人健康体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王红雨. 苏州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老年卧床患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