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来萌萌[1](2021)在《基于STSE教育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社会对于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世界各国将人才培养的目光逐渐投放在项目式学习的发展之上,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本研究梳理了项目式学习和STSE教育的国内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一线化学教师的项目式学习认知程度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目前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较少。STSE教育理念强调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本研究我们选择基于高中化学STSE实践教育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使项目式学习实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本研究通过分析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要素,创建了项目式学习的理论框架,同时梳理了高中化学课本中关于STSE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以《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为项目主题开发了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三个项目任务:“电池绘图”“调研报告”和“工艺流程”。为了拓展课外资源,笔者制作了锂离子电池科学知识的相关科普类微课。教学设计以真实情境中的项目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最后,邀请5位专家分别对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笔者基于专家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使之更加符合项目式学习的要求。

孟兆磊[2](2021)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墨被誉为“工业黑金”,主要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两大类,在现代工业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生产国,目前的年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随着资源的深入开采利用,我国天然石墨行业有限的资源储量与快速新增的市场需求、严格的环保政策与粗放的开采方式、不断提升的技术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技术研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科学合理地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实现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成为学界和行业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研究了石墨行业的发展规律:从供给方面,在梳理石墨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揭示了石墨生产周期的波动规律;在需求方面,运用定量方法对石墨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进行了预测。本文围绕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题,结合天然资源、产能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现行政策的分析,给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分析了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周期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的基本规律。利用滤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连续40年的生产数据,结果显示:国内外天然石墨产销发展周期时间长度基本一致,都是波谷对波谷周期为10年左右,波峰对波峰周期为12年左右。目前国内外的天然石墨行业发展均处于刚刚经历过一次极值的阶段,近期预计会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出现发展拐点的概率较小。第二,以满足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石墨需求量进行了预测,具体包括:对天然石墨的总需求量和一些重要行业对各类天然石墨的需求量影响预测。研究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关键因素,确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并据此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进而给出了相应的量化关系。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了影响天然石墨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有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关联行业发展和政策影响。将这四个关键影响因素细分为12个量化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2个量化指标计算的结果为:对于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专利数量、锂电池产量、电动汽车销量;对于隐晶质石墨,关键指标为粗钢产量和高品质无烟煤价格。GDP水平则对两类石墨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进行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分析,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模型,预测了不同场景、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天然石墨的需求变化。模型主要分为人口、钢铁、政策和石墨预测四个子系统,包括35个辅助变量、3个水平变量、4个流量变量和2个影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态场景下,以探明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资源量可满足未来242.69年的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保证未来55年的供需平衡。以可开采储量计算,国内晶质石墨可满足59.1年供需平衡,隐晶质石墨可满足13.4年的供需平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急速增长和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石墨消费量大幅度攀升,仅靠天然石墨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二者的探明储量都只能满足30年左右的市场需求,可开采储量满足年限更短。因此,应充分考虑高品质无烟煤对隐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以及人造石墨对晶质石墨的替代作用。在有人造石墨替代的前提下,晶质石墨的可持续发展周期延长至103年。进而提出了促进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四,利用语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原有天然石墨行业管理政策的重点及其作用,结合前述研究成果,从两个维度给出了天然石墨行业的发展建议:横向上从行业本身、产业链两个角度提出了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拓展高新材料产业链的建设思路;纵向上给出了带有时间节点的发展路径建议。为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决策依据。

孙会民[3](2021)在《电解质体系优化用于提升醌类正极材料储锂/钠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关于锂/钠二次电池的研究大都是基于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无机材料作为正极,其比容量难以突破较低的理论比容量;制作工艺也相对复杂;原料中含有的重金属,极易造成环境污染。此外,现有的锂二次电池体系使用的有机电解液体系存在安全隐患,过充时易发生爆炸。与之相比,有机电极材料具有结构可设计性强、原料易获取、环境友好等优点,是非常有可能被大规模化生产应用的一类储能材料。而醌类材料作为有机电极材料的一种,其羰基可以作为嵌锂/钠等金属离子的活性位点,不局限于一种电池体系,又因其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可逆性被认为是最适合作为锂/钠离子电池的有机材料。然而,醌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易溶于现有的有机电解液体系,导致其放电容量衰减,电池循环稳定性差,无法展现出其高容量的优点,从而限制了此类化合物在锂/钠二次电池中的应用。基于此,本论文针对如何保持醌类正极的循环稳定性展开研究。选取了杯[四]醌(Calix[4]quinone,C4Q)和柱[五]醌(Pillar[5]quinone,P5Q)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正极。利用丁二腈塑晶态(SN-PCE)、离子液体(IL)和高浓度锂盐乙腈(HCE-AN)三种不同的电解质体系替代传统的碳酸酯类电解液,使醌类化合物的溶解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电池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都得到了显着提升。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丁二腈塑晶态电解质在有机二次电池的应用,首次构建了醌类正极材料P5Q在丁二腈体系中的钠离子电池。通过对金属钠负极钝化处理,可以避免丁二腈的聚合反应。使P5Q在SN-PCE体系中储钠性能表现得非常出色。实验证明,在0.2 C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初始容量为412 mAh g-1,循环300圈后容量稳定在287mAh g-1,容量保持率高达70%。与此同时,还系统研究了C4Q在SN-PCE体系中的储锂性能。SN-PCE体系在较低的电压范围内(1.5-3.5 V),不需要额外添加剂就可以实现稳定的C4Q电极脱出/嵌入Li+的过程。在0.1 C电流密度下,C4Q首次放电容量为424 mAh g-1,1000次长循环后仍保持在254 mAh g-1;即使在2 C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容量仍有140 mAh g-1,展示出了C4Q在SN-PCE体系电池中稳定的循环寿命。说明稳定的SN-PCE体系不仅能够展现出醌类电极首圈的高容量还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寿命。(2)研究了醌类正极在离子液体中的储锂/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表明,离子液体[PY13][TFSI]体系使醌类正极展现出了可以与无机材料相媲美的循环寿命。C4Q与浓度为0.3 M的Li[TFSI]/[PY13][TFSI](Li[TFSI]: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PY13]:吡咯烷阳离子)电解质组合的锂离子电池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在0.1 C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为363 mAh g-1,为理论容量的82%,循环100圈后的放电比容量为280 mAh g-1,循环1000圈后仍然保持在262 mAh g-1。当电流密度从0.1 C经过40次循环逐渐增加到1 C时,放电容量仍有154 mAh g-1。在同样浓度下,P5Q和Na[TFSI]/[PY13][TFSI]组合的钠离子电池体系,也有不俗的性能表现。在0.2 C电流密度下,初始容量为388 mAh g-1,为理论容量的87%,在经历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70%。当电流密度为1 C时,仍获得了225 mAh g-1的可逆容量。说明盐浓度为0.3 M的[PY13][TFSI]的离子液体电解质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使电池兼具稳定的循环性能和出色的倍率性能。(3)首次构建了醌类正极P5Q在高浓度乙腈体系中的锂离子电池。实验表明,P5Q在HCE-AN体系中展现出了优异的快充能力。当LiTFSI浓度为4.2 M时,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500次循环后,可保持300 mAh g-1以上的高比容量;在2 C大倍率下,容量仍能超过150 mAh g-1,即使在10 C的超大倍率下,也展现了近100 mAh g-1的可逆容量,同时HCE-AN体系也能够很好地抑制P5Q的溶解-沉积,大大提升P5Q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此外,该研究还拓宽了如何设计、使用价格低廉的有机溶剂作为电解液的思路,对推进有机二次电池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昊[4](2021)在《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多孔碳材料因其具有孔结构可调控、易于与其他活性物质复合等特点,被认为是制备高电化学性能电极材料的最佳候选者。然而大多数多孔碳材料为粉末状,限制了其在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而其他一些柔性多孔碳材料制备过程则相对繁琐,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孔结构发达且易修饰的柔性多孔碳材料构建技术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膜技术,可以通过非溶剂诱导相分离(NIPS)构建发达的多孔结构并实现柔性特点,目前在分离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在涉及构建多孔碳材料并应用于储能领域的研究尚亟待开展。为此,本文开展以下几项研究:1)以聚丙烯腈(PAN)为前驱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聚偏氟乙烯(PVDF)为致孔剂,通过NIPS膜技术和碳化技术,制备了3D多级纳米孔结构的柔性碳基膜材料。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0.05 A g-1电流密度下,在三电极体系和两电极体系中,比电容分别为265 F g-1和212 F g-1。组装成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在60o下弯曲100次,仍能保持92%的初始电容值,长循环2000圈后,电容保持率仍然高达81%。2)以PAN为前驱体,PVP为致孔剂,通过不同碳化温度制备了3D多级纳米孔结构可控的互穿网络结构电极膜。作为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在锂离子电池(LIBs)和钠离子电池(SIBs)中分别获得了351.8 m A h g-1和237.4 m A h g-1的可逆容量。在200 m A g-1下循环200次,均表现出稳定的循环性能。3)以PAN为前驱体,PVP为致孔剂,石墨烯为柔性单元、纳米硅为活性物质,构建了PAN/石墨烯/纳米硅碳基复合电极膜,作为LIBs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可逆容量高达1135.7 m A h g-1,纳米硅和复合电极膜的有效利用率分别高达92.6%和92.9%,表明纳米硅的体积效应得以有效缓解。4)以Sn Cl4·5H2O和硫代乙酰胺为原料,电极膜为基体,通过溶剂热技术,制备了Sn S2-CM复合电极膜,作为LIBs和SIBs负极材料,在50 m A g-1下分别表现出839.8 m A h g-1和573.7 m A h g-1的可逆容量。将膜结构进行破碎,阐明了电极膜的膜孔结构对纳米活性物质的体积膨胀存在“约束行为”。5)以Na2Mo O4·2H2O和C3H7NO2S为原料,电极膜为基体,通过水热技术,制备了CM@Mo S2复合电极膜。作为SIBs负极材料,50 m A g-1下,可逆容量可达472.2 m A h g-1,200 m A g-1下循环1000个周期后可逆容量保持94.2%。以其为负极,活性炭AC为正极,组装CM@Mo S2//AC钠离子电容器,2 A g-1高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可逆容量仍保持83.4%,平均每圈容量衰减0.00332%。

李航[5](2021)在《碘、溴及氯阴离子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锂离子电池由于安全性和成本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储能需求,寻找锂离子电池的替代品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目前金属离子电池的研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进展,但是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距离商业化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非金属离子电池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以碘、溴、氯三种卤素元素为主,对非金属离子电池展开研究,分别对其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体系以及充放电原理进行探究。首先研究了碘离子电池,依据碘离子在碳黑材料中的插层机理,搭建了新型可充电碘离子电池。电池采用了乙二醇碘化钾有机体系电解液,电解液体系不但安全环保,而且解决了碘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问题,同时电池搭配锌箔和铜箔两种负极材料,最大循环寿命超过10000次。其次开展了溴离子电池的实验,依据溴离子在碳黑材料中的吸附机理,搭建了新型可充电溴离子电池。采用了乙二醇溴化铵有机体系电解液,电解液不产生有害物质,同时找到了锌、铜和镍三种电池负极材料,测得电池最大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在溴离子电池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对溴化铜的电池进行了延伸研究,基于乙二醇水热反应合成了酸性酯类体系的电解液,解决了溴化铜在电解液中不稳定的问题,使电池循环寿命超过8000次,同时循环效率不低于82%。最后在氯离子电池的研究方面,我们选用石墨纸作为电池正极材料,避免了传统氯离子电池活性物质溶解的缺陷。电池采用了水系四甲基氯化铵电解液,搭配锌金属负极,循环寿命超过4000次。与此同时,电解液在氟化锂促进作用下,电池的循环寿命超过了10000次。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聚乙烯醇成膜技术合成了柔性固态电解质应用到氯离子电池中,组装了柔性氯离子电池,实现了氯离子电池在不同弯曲角度下的充放电。

李昆儒[6](2021)在《源自溪木贼的生物质多孔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硅负极材料以其超高的理论容量(4200 mAh/g)、丰富的来源和合适的工作电压(<0.5 V vs.Li+/Li)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硅负极材料还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一方面,硅负极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300%),使硅电极材料粉化,导致其电化学性能不可逆转的衰减。另一方面,现有的硅基材料制备方法复杂且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低成本溪木贼为原料,构建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多孔硅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以低成本溪木贼为原料合成了多孔3D-bio-SiO2。结果表明:多孔3D-bio-SiO2由直径约9-15 nm的初级颗粒组成。这些初级颗粒的聚集形成了比表面积为227 m2/g、孔体积为0.43 cm3/g的多孔结构。随后通过深度还原-浅度氧化工艺将3D-bio-SiO2转化为由30 nm初级颗粒组成的3D-bio-Si。最后,通过对3D-bio-Si进行碳包覆,制备出比表面积为232 m2/g的3D-bio-Si/C。3D-bio-Si/C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电流密度为1 A/g的条件下,循环400次后的可逆比容量仍可达933.4 mAh/g,容量保有率为89%。(2)以低成本的溪木贼为碳源和硅源,采用盐酸除杂和碳化的方法制备了多孔SiO2/C复合材料。所制备的多孔SiO2/C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181.139m2/g)和孔体积(0.223cm3/g),其三维网络结构由约14.6 nm的SiO2/C初级颗粒组成。SiO2/C复合材料表现出超高的电化学性能,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95次后,比容量仍保持在526.9mAh/g。(3)在250℃的AlCl3熔盐中,采用原位低温镁热还原法制备了多孔Si/C复合材料,避免了高稳定性Si C的形成。XRD结果表明,在原位低温镁热还原工艺下,当反应时间为48h时,SiO2/C复合材料还原为Si/C复合材料的效果最好。Si/C复合材料是由直径约为13.66 nm的纳米硅颗粒均匀分散在非晶态碳基体中形成的特殊结构。在第一次循环中,Si/C复合材料可以提供4010.3(放电容量)和2100.3 mAh/g(充电容量)的高比容量。经95次循环后,在0.5 A/g的电流密度下,Si/C复合材料的容量仍保持在990.7 mAh/g。Si/C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得益于初级硅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非晶态碳基体中所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这种三维网络结构不仅含有丰富的介孔可以极大地缓冲硅电极的体积膨胀,而且原位生成的碳基体大大提高了硅负极的电子导电性,保证了Li+在循环过程中的快速传输。本工作为制备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提供了一种简单、绿色、低成本、可大规模生产的方法。

王艺博[7](2019)在《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回收废磷酸铁锂电池中金属锂的研究》文中指出磷酸铁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主要装配电池,其报废量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激增。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含有稀有轻金属锂,具有重要的资源再生价值。目前有关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锂的再生回收技术研究报道较少,且存回收率偏低、再生锂(或锂化合物)中杂质离子多等问题。本论文选用溶剂萃取法作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锂再生回收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了磷酸三丁酯高效萃取锂离子的主要作用因子和调控关键,较为深入地研究了磷酸三丁酯萃取分离回收正极材料中锂的适宜条件及锂、铁的转移行为,并借助拉曼光谱等分析方法探讨了磷酸三丁酯选择性提取锂的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效回收废磷酸铁锂电池中锂提供重要参考。本论文首先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氯离子供给剂、Fe3+与Li+摩尔比以及Cl-浓度对磷酸三丁酯萃取锂离子效果的影响,结果得出在使用FeCl3、AlCl3作为氯离子供给剂,向水溶液中提供5mol/L的氯离子,且保证水溶液中的Fe3+与Li+的摩尔比为1.5为最佳萃取条件。该条件下,磷酸三丁酯对不同浓度的Li+的萃取率皆可达到85%以上。使用盐酸进行反萃,6mol/L条件下反萃率为91%。根据模拟试验结果,针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中同时含有铁、锂的特点,利用盐酸与过氧化氢组成的浸出体系,获取同时含有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氯化锂的溶液,通过补充协萃剂并进一步优化萃取条件,构建了磷酸三丁酯高效分离回收正极中锂的适宜条件。在相比O/A为0.5时、经过二级萃取,锂离子萃取率为92%。用6mol/L盐酸对有机相中的Li+进行三级反萃后,反萃率为93%。通过磷酸三丁酯选择性萃取锂离子,可有效控制正极材料中的伴随元素的同步转移,获取的高纯锂离子溶液有利于制备锂或锂化学品。最后本论文借助拉曼光谱、离子色谱等技术手段,通过分析萃取有机相的拉曼光谱图、萃余液中Cl-浓度变化,以及将拉曼光谱图中有机物特征峰面积与水溶液中的Li+浓度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磷酸三丁酯萃取过程锂离子与[FeCl4]-络合阴离子的同步转移规律,由此揭示正极材料中锂是以[LiFeCl4]·nTBP的形式被萃取分离机制。

林耀建[8](2017)在《G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G项目投资方H公司引进全套国外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和检测设备,与中国科学院XX应用化学研究所和XX大学以及XX师范大学分别签订长期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聘请国际相关专家组建技术顾问团对引进设备进行技术突破和研发,获得5微米、7微米超薄单层隔膜与动力用高孔陶瓷涂层膜的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拥有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在赛迪顾问和中国电池网联合发布《中国锂离子电池隔膜行业白皮书(2015)》被评定为中国湿法隔膜企业综合排名位居第一,在“企业产品和技术水平”上单项第一;被行业誉为“中国湿法第一膜”,其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打破国内高端湿法隔膜由日韩公司垄断的局面。本论文以G项目为分析研究对象,并根据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结合商业计划书的基本要求,共分六章分别对项目作全面分析。第一章,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内容及框架;第二章,项目简介;第三,项目投资环境分析;第四,市场目标与营销策略;第五章,项目财务分析,第六章,项目风险及对策。本论文采用了大量的资料和数据,从多重维度地对G项目投资运作、目标市场与营销策略、财务和风险分析等众多参数进行了论证分析,把综合经济信息充分揭露给决策层,为是否投资提供准确有效的决策依据。首先,重点对G项目的市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竞争环境的分析,并综合运用SWOT方法分析项目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做到扬长避短,得出项目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一定的威胁。并在基础上运用STP营销方法进行市场定位,制定其市场营销策略;其次,重点对项目进行财务分析,特别是对项目现金流量测算及动态盈利,并结合项目的总投资、总成本、产品价格等多个参数,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出项目的盈亏平衡点是42.7%(即项目的销售收入达到23058.00万元时项目不亏不盈)和项目的FIRR为28.46%。并结合项目的市场、政策、技术落后以及资金周转等风险因素的分析论证,市场风险是项目可知所要面对的风险之首,次之风险是技术落后和资金周转。制定与其匹配风险对策让上述风险消减或降到最低。最后,可得项目的经营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G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且经济效益较高,结论是投资该项目是可行的。

韩冰[9](2014)在《天津开展新能源领域科技新高地建设的思考》文中指出新能源作为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天津已在绿色电池、风能、太阳能光伏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色。但天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仍存在科技对产业的拉动和促进作用不足,产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内生发展动力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现状和产业链分析,运用创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天津在新能源领域建设科技新高地的总体建设思路,并在体制机制设计、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衣思平[10](2012)在《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与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气候对世界上大多数地区而言颇为异常,温室气体排放日盛一日,气候变暖,环境破坏是造成各种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化石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对亟待解决的能源环境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重大意义。与此同时全球在低碳经济、环境保护的呼声下,交通工具正在开始向低排放,低噪音,安全、绿色的新能源交通工具过渡。新能源交通工具势必以安全、高效能的绿色电池作为基础。因此新型绿色环保锂离子动力电池将在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等面的重大技术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研究和利用也逐渐得到了重视。由于其绿色环保的特性,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政策的鼓励下,我国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也越来越多,然而,锂离子动力电池对我国的许多部门还是个新鲜事物,在此类项目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我国而言,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存在政策变化大、市场竞争激烈无序,标准体系不健全、锂离子动力电池知识普及度低等现象。本研究结合目前项目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结合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特点,引入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通过分析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特点,结合项目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项目的不确定事件和活动,以不确定性为基础,建立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风险识别系统,使用FTA的方法建立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技术风险识别体系。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度量,对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风险按照发生概率和危害度进行排序。根据风险度量的结果,给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的监控方法。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当前阶段,技术风险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最大的风险。市场价格是影响项目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生产规模也是影响项目收益的重要指标。原始创新缺乏、知识产权问题、技术发展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产业化技术不成熟、关键材料及生产装备的产业化技术落后等是锂离子电池新建项目最大的技术风险。风险分担、风险遏制、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容忍是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采取的主要风险应对方法。

二、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SE教育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核心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关键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3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3.3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4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4 化学教师对项目式学习认知程度调查
    4.1 调查目的
    4.2 调查对象
    4.3 问卷设计
    4.4 调查结果
    4.5 调查结论
5 基于高中化学STSE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与开发
    5.1 高中化学STSE教育
    5.2 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结构
    5.3 基于高中化学STSE教育实践活动的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
    5.4 专家评价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6.3 对项目式学习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2.1.1 经济周期理论
        2.1.2 产业周期理论
        2.1.3 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2.2.1 波特战略管理理论及延伸
        2.2.2 战略管理理论在行业研究中的应用
    2.3 石墨行业的相关研究
        2.3.1 石墨行业的基本介绍
        2.3.2 技术角度的研究
        2.3.3 政策角度的研究
        2.3.4 评价角度的研究
    2.4 研究方法综述
        2.4.1 Dematel方法
        2.4.2 系统动力学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天然石墨行业生产趋势分析
    3.1 国际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现状
        3.1.1 石墨矿产储量情况
        3.1.2 天然石墨产量分布情况
        3.1.3 天然石墨产业发展趋势
        3.1.4 全球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概况
        3.2.1 我国石墨矿储量情况
        3.2.2 我国天然石墨产量与产区
        3.2.3 天然石墨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3.2.4 国内代表性石墨企业概况
    3.3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规律分析
        3.3.1 国内外天然石墨生产波动性分析
        3.3.2 国内外GDP与石墨生产关系分析
        3.3.3 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天然石墨需求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1 天然石墨需求影响指标池的确定
        4.1.1 基于Dematel的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4.1.2 影响因素指标池确定
    4.2 晶质石墨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2.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2.2 回归分析
    4.3 隐晶质石墨的需求影响因素确定
        4.3.1 主要影响因素介绍
        4.3.2 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情景的我国天然石墨需求量发展趋势研究
    5.1 场景设置
        5.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场景设置
        5.1.2 专利数量的场景设置
        5.1.3 人口迁移的场景设置
    5.2 系统分析
    5.3 系统结构及可靠性验证
        5.3.1 人口模块
        5.3.2 钢铁模块
        5.3.3 预测模块
    5.4 系统结果分析
        5.4.1 分场景的趋势分析
        5.4.2 按因素的趋势分析
        5.4.3 趋势分析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石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
    6.1
        6.1.1 可持续发展潜力静态分析
        6.1.2 分场景的潜力动态分析
    6.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6.2.1 人造石墨发展现状
        6.2.2 人造石墨替代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动态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关于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分析
        7.1.1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相关政策的演变
        7.1.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分领域的政策分析
        7.1.3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现有政策内容总结
    7.2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7.2.1 加强天然石墨矿产勘查,确保可持续性资源供给
        7.2.2 加强统筹规划和规范管理,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7.2.3 推进石墨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发挥资源优势
    7.3 我国石墨产业链重点发展建议
        7.3.1 关于我国石墨提纯产业的发展建议
        7.3.2 关于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产业的发展建议
        7.3.3 关于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建议
    7.4 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7.4.1 战略基础阶段(2020~2025年)
        7.4.2 战略成长阶段(2025~2030年)
        7.4.3 战略提升阶段(2030~2035年)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电解质体系优化用于提升醌类正极材料储锂/钠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二次电池
        1.2.1 锂离子电池研究背景
        1.2.2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钠离子二次电池
        1.3.1 钠离子电池研究背景
        1.3.2 钠离子二次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有机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共轭羰基化合物
        1.4.2 自由基聚合物
        1.4.3 导电聚合物
        1.4.4 有机硫化物
    1.5 有机正极材料性能优化方法
        1.5.1 固载活性物质
        1.5.2 分子结构优化
        1.5.3 电解质优化
        1.5.3.1 固态电解质体系
        1.5.3.2 离子液体电解液体系
        1.5.3.3 高浓度电解液体系
    1.6 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方法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2.4 理论计算方法
    2.5 锂/钠二次电池的组装
    2.6 不同电解质体系的配置过程
        2.6.1 丁二腈电解质体系
        2.6.2 离子液体电解质体系
        2.6.3 高浓度乙腈电解质体系
第3章 醌类正极的选择、合成及其电极反应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醌类正极材料的DFT计算
    3.3 醌类正极材料的合成
        3.3.1 杯[四]醌的合成
        3.3.2 杯[四]醌的表征
        3.3.2.1 核磁测试
        3.3.2.2 质谱测试
        3.3.2.3 红外测试
        3.3.3 柱[五]醌的合成
        3.3.4 柱[五]醌的表征
        3.3.4.1 核磁测试
        3.3.4.2 质谱测试
        3.3.4.3 红外测试
    3.4 醌类电极反应机理研究
        3.4.1 普通电解液中的循环伏安测试
        3.4.2 非原位红外测试
        3.4.3 充放电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醌类正极丁二腈固态电池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丁二腈固态电池体系的构建
    4.3 C4Q-LiTFSI/SN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
        4.3.1 循环伏安测试
        4.3.2 充放电性能测试
        4.3.3 倍率性能测试
        4.3.4 电极动力学过程研究
        4.3.5 浸泡实验对比照片
    4.4 P5Q-NaClO_4/SN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
        4.4.1 循环伏安测试
        4.4.2 充放电性能测试
        4.4.3 倍率性能测试
        4.4.4 电极动力学过程研究
        4.4.5 浸泡实验对比照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醌类正极离子液体电池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离子液体电池体系的构建
    5.3 C4Q-Li[TFSI]/[PY13][TFSI]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
        5.3.1 循环伏安测试
        5.3.2 充放电性能测试
        5.3.3 倍率性能测试
        5.3.4 电极动力学过程研究
        5.3.5 优化效果对比
    5.4 P5Q-Na[TFSI]/[PY13][TFSI]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
        5.4.1 循环伏安测试
        5.4.2 充放电性能测试
        5.4.3 倍率性能测试
        5.4.4 电极动力学过程研究
        5.4.5 优化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醌类正极高浓度乙腈电池体系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高浓度锂盐乙腈电池体系的构建
    6.3 P5Q-LiTFSI/AN体系电化学性能研究
        6.3.1 循环伏安测试
        6.3.2 充放电性能测试
        6.3.3 倍率性能测试
        6.3.4 电极动力学过程研究
    6.4 优化效果对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级电容器
        1.2.1 超级电容器储能原理概述
        1.2.2 超级电容器组成与结构
        1.2.3 超级电容器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1.3 碱金属离子电池
        1.3.1 锂离子电池
        1.3.2 钠离子电池
    1.4 离子电容器
        1.4.1 碱金属离子电容器的发展
        1.4.2 离子电容器组成与工作机理
        1.4.3 离子电容器分类
        1.4.4 离子电容器的优势
        1.4.5 离子电容器的问题
    1.5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概述
        1.5.1 导电聚合物电极
        1.5.2 金属氧化物电极
        1.5.3 碳基材料电极
    1.6 碱金属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概述
        1.6.1 过渡金属硫化物、硒化物和氮化物
        1.6.2 Ti/Nb基化合物
        1.6.3 有机材料
        1.6.4 MXenes材料
        1.6.5 NASICON材料
        1.6.6 碳材料
    1.7 膜技术介绍
        1.7.1 膜制备方法
        1.7.2 膜材料
        1.7.3 碳膜及其应用
    1.8 课题提出
    1.9 研究内容
第二章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及其超级电容器储能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
        2.2.1 实验材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电极膜制备
        2.2.4 电极膜电化学测试
        2.2.5 软包全固态超级电容器组装与测试
    2.3 3D纳米多级孔柔性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2.4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电化学性能
        2.4.1 超级电容器三电极体系
        2.4.2 超级电容器两电极体系
        2.4.3 柔性软包全固态超级电容器性能
    2.5 结论
第三章 3D多级纳米孔柔性“电极膜”构建与设计及其锂/钠储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3D纳米多级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构建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2.3 互穿网络结构电极膜制备
        3.2.4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3.3 3D纳米多级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3.4 3D多级纳米孔互穿网络结构柔性电极膜储能性能
        3.4.1 电极膜储锂性能
        3.4.2 电极膜储钠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前修饰”构建3D网状结构多级共混碳基复合电极膜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多级共混碳基复合电极膜制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2.3 碳基复合电极膜制备
        4.2.4 锂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4.3 碳基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4.4 碳基复合电极膜储能性能
    4.5 有效利用率评价
        4.5.1 纳米硅有效利用率评价
        4.5.2 碳基复合电极膜有效利用率评价
    4.6 碳基复合电极膜循环后结构稳定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nS_2纳米花“后修饰”电极膜3D互穿网络结构及其锂/钠储能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后修饰”构建SnS_2-CM复合电极膜
        5.2.1 实验材料
        5.2.2 仪器设备
        5.2.3 SnS_2-CM复合电极膜制备
        5.2.4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5.3 SnS_2-CM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5.4 SnS_2-CM复合电极膜储能性能和储能表现
        5.4.1 锂离子电池体系储能性能
        5.4.2 钠离子电池体系储能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状MoS_2纳米片“后修饰”构建复合电极膜及其储钠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后修饰”构建CM@MoS_2复合电极膜
        6.2.1 实验材料
        6.2.2 仪器设备
        6.2.3 CM@MoS_2复合电极膜制备
        6.2.4 钠离子电池组装与测试
        6.2.5 钠离子电容器组装与测试
    6.3 CM@MoS_2复合电极膜形貌及微结构
    6.4 CM@MoS_2复合电极膜钠离子电池储能性能
    6.5 CM@MoS_2//AC钠离子电容器储能性能
        6.5.1 AC电极储钠性能
        6.5.2 CM@MoS_2//AC钠离子电容器储能性能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碘、溴及氯阴离子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离子电池的发展现状
    1.3 卤素在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1 碘元素应用研究进展
        1.3.2 溴元素应用研究进展
        1.3.3 氯元素应用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制备过程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和实验设备
        2.1.1 实验化学试剂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2 正极片制备
    2.3 电解液的配置及组装
    2.4 电池材料表征
        2.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4.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2.4.3 扫描电镜实验(SEM)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5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2.4.6 液质联用测试(HPLC-MS)
3 碘离子电池的研究
    3.1 正极材料的选取及表征
    3.2 正极材料的表征
        3.2.1 正极材料XPS表征
        3.2.2 正极材料XRD和IR表征
    3.3 电解液体系的选择及性能测试
        3.3.1 电解液不同体系的比较
        3.3.2 不同电解液浓度和负极材料的性能测试
    3.4 负极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研究
    3.5 小结
4 溴离子电池和溴化铜电池的研究
    4.1 溴离子电池研究结果与讨论
        4.1.1 电池充放电机理及表征
        4.1.2 溴离子电池电解液体系及性能测试
    4.2 溴化铜电池研究结果与讨论
        4.2.1 电池充放电机理表征
        4.2.2 溴化铜电池电解液体系及性能测试
    4.3 小结
5 氯离子电池的研究
    5.1 氯离子电池研究结果与讨论
        5.1.1 电池工作与原理及性能测试
        5.1.2 电解液及负极材料表征分析
    5.2 柔性氯离子电池测试
    5.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源自溪木贼的生物质多孔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史
        1.2.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
        1.2.3 锂离子电池的优点和缺点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1.3.1 负极材料的选择要求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分类
    1.4 锂离子电池硅负极材料
        1.4.1 硅负极的研究意义
        1.4.2 硅负极的储锂机制
        1.4.3 硅负极的技术瓶颈
    1.5 硅基负极材料性能的改善方案
        1.5.1 硅纳米材料
        1.5.2 硅碳复合材料
        1.5.3 多孔硅材料
    1.6 可再生生物质硅材料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表征方法
        2.2.1 X射线衍射技术(XRD)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SEM)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
        2.2.4 拉曼光谱分析
        2.2.5 红外光谱分析
        2.2.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2.7 比表面与孔径分析
        2.2.8 热重分析
        2.2.9 小角X射线散射(SAXS)
    2.3 电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测试
        2.3.1 电极的制备
        2.3.2 纽扣电池的组装
        2.3.3 纽扣电池的电化学测试
    2.4 研究路线
第三章 生物质多孔硅基复合材料的中温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三维多孔生物质二氧化硅的提取
        3.2.2 三维多孔生物质硅的还原
        3.2.3 三维多孔生物质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合成过程分析
        3.3.2 材料的物相分析
        3.3.3 热重分析
        3.3.4 形貌分析
        3.3.5 比表面与孔径分布分析
        3.3.6 分级结构分析
        3.3.7 电化学性能分析
        3.3.7.1 材料的充放电和循环伏安曲线
        3.3.7.2 材料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质多孔硅基复合材料的低温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多孔二氧化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4.2.2 多孔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合成过程分析
        4.3.2 材料的物相分析
        4.3.3 材料的热重分析
        4.3.4 材料的形貌分析
        4.3.5 比表面与孔径分布分析
        4.3.6 材料的分级结构表征
        4.3.7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回收废磷酸铁锂电池中金属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锂电池概况
        1.1.2 动力锂电池社会保有量与报废量预测
        1.1.3 废旧动力电池的影响
        1.1.4 研究意义
    1.2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研究现状
        1.2.1 湿法处理
        1.2.2 干法处理
        1.2.3 其他处理工艺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磷酸三丁酯萃取-反萃锂的模拟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3 试验及分析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氯离子供给剂对萃取的影响
        2.4.2 Fe~(3+)与Li~+摩尔比对萃取的影响
        2.4.3 Li~+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2.4.4 Cl~-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2.4.5 不同浓度盐酸反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酸三丁酯选择性萃取正极材料中锂的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3.3 试验及分析方法
        3.3.1 试验方法
        3.3.2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正极活性材料酸浸出效率
        3.4.2 正极活性材料中锂的萃取与反萃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磷酸三丁酯萃取正极材料中锂的机制分析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4.3 试验及分析方法
        4.3.1 试验方法
        4.3.2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磷酸三丁酯萃取锂的基本原理
        4.4.2 萃取过程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G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商业计划书的写作要求
        1.2.2 有关项目战略及策略的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项目简介
    2.1 公司简介
        2.1.1 组织架构
        2.1.2 核心管理团队
    2.2 隔膜简介
    2.3 项目概况
        2.3.1 投资方案
        2.3.2 技术方案
        2.3.3 环境保护方案
    2.4 投资动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行业监管
        3.1.2 行业政策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概况
        3.2.2 行业发展趋势
        3.2.3 国内产业的优势
        3.2.4 行业壁垒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国际竞争分析
        3.3.2 国内竞争分析
    3.4 项目SWOT分析
        3.4.1 优势(S)
        3.4.2 弱势(W)
        3.4.3 机会(O)
        3.4.4 威胁(T)
        3.4.5 组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市场与营销策略
    4.1 目标市场分析
        4.1.1 全球市场分析
        4.1.2 国内市场分析
        4.1.3 市场需求分析
    4.2 营销策略
        4.2.1 市场细分与选择
        4.2.2 市场定位
        4.2.3 产品策略
        4.2.4 价格策略
    4.3 项目实施策略
        4.3.1 技术策略
        4.3.2 生产策略
        4.3.3 产品认证策略
    4.4 销售组织与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财务分析
    5.1 投资估算
        5.1.1 数据设定
        5.1.2 投资估算
    5.2 营业收入预测
    5.3 成本费用预测
    5.4 利润与分配
    5.5 投资资金计划与筹措
    5.6 现金流量表和动态盈利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险及对策
    6.1 盈亏平衡与敏感性分析
        6.1.1 盈亏平衡
        6.1.2 敏感性分析
    6.2 政策风险与对策
    6.3 市场风险及对策
    6.4 技术落后的风险及对策
    6.5 资金周转风险及对策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天津开展新能源领域科技新高地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天津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三、天津市新能源发展产业链分析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二)风电产业链
    (三)绿色电池产业链
四、天津新能源科技新高地建设的总体策略和措施
    (一)提升产业整体实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二)跟踪技术发展方向,在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三)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
    (四)建设新型研发体系,打造完整创新链
    (五)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实施开放创新战略
    (六)培育并聚集高端科技人才和新型创业企业家

(10)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的必要性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风险定义及其特征和相关概念
        2.1.1 风险定义
        2.1.2 风险的特征
        2.1.3 项目风险管理
    2.2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2.1 全球锂离子电池现状与发展趋势
        2.2.2 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技术现状与规划
    2.3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风险管理
        2.3.1 日本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风险管理
        2.3.2 美欧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风险管理
        2.3.3 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风险管理现状
第3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识别
    3.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特点分析
        3.1.1 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特点分析
        3.1.2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新建目的风险分类及风险因素分析
    3.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技术风险识别方法
        3.2.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技术风险分析
        3.2.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技术风险识别体系
    3.3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经济风险识别方法
        3.3.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主要经济指标
        3.3.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经济风险识别体系
    3.4 锂离子动力电池建设项目的政策风险识别方法
        3.4.1 现阶段我国锂离子电池相关法律和政策解读
        3.4.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的产业政策风险识别
第4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度量
    4.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技术风险的度量方法
        4.1.1 项目不同阶段技术风险发生概率及危害度分析
        4.1.2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技术风险度量矩阵
    4.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经济风险度量方法
        4.2.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敏感度分析
        4.2.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经济风险度量
第5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应对与监控
    5.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应对
        5.1.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优先级分析
        5.1.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各类风险的应对策略
    5.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监控
        5.2.1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监控过程
        5.2.2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监控方法
第6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简介
        6.1.2 项目业主单位简介
        6.1.3 项目管理简介
    6.2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风险管理
        6.2.1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技术风险识别及度量
        6.2.2 天津力神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6.2.3 天津力神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出现的主要风险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建议
        研究的不足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SE教育的高中化学项目式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 来萌萌.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我国天然石墨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孟兆磊.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3]电解质体系优化用于提升醌类正极材料储锂/钠性能的研究[D]. 孙会民. 燕山大学, 2021(01)
  • [4]基于NIPS膜技术碳基膜材料的构建与修饰及其储能性能研究[D]. 刘昊. 天津工业大学, 2021(01)
  • [5]碘、溴及氯阴离子电池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李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源自溪木贼的生物质多孔硅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 李昆儒.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以磷酸三丁酯为萃取剂回收废磷酸铁锂电池中金属锂的研究[D]. 王艺博.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G项目商业计划书[D]. 林耀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9]天津开展新能源领域科技新高地建设的思考[J]. 韩冰. 天津经济, 2014(05)
  • [10]锂离子动力电池新建项目风险管理与研究[D]. 衣思平. 山东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天津市绿色电池及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