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解答

问题与解答

一、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文献综述)

王艺臻[1](2021)在《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汉语字谜是以单个汉字为谜底的谜语。字谜的谜面根据汉字音、形、义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谜底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行了生动多样的描述。针对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有多种解读,本文采用非字面语言视角来探讨字谜的语义理解机制,将字谜看作一种非字面语言形式,并将谜面的常规语义定义为字谜的字面义,解谜所需的特殊语义定义为字谜的非字面义。字谜既具有非字面语言形式的普遍特征,又在以下两点上显着区别于其他非字面语言类型。第一,字谜的非字面义分别置于谜面与谜底之中,谜面所蕴含的非字面义呈中介作用,点明了解谜的具体规则,将谜面与谜底进行桥接;谜底则是非字面义的最终载体,依据“中介”所提供的规则而形成。谜面中的非字面义“中介”是破解字谜最为关键的线索。第二,字谜的非字面义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意义,解谜者需要从元语言范畴上将整字、笔画、部件看作二维平面事物进行切分与重构,才能够顺利获取谜底。以上两点充分体现了字谜作为非字面语言的认知特殊性与复杂性。当前语言学界对字谜的探索几乎均是理论型研究,很难科学直观地表明字谜的在线加工机制;心理学界虽然有一些涉及字谜的实证研究,但几乎均是把字谜当作工具来考察顿悟现象,并未将其视为一种语言现象加以解读。因此,关于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尚有许多亟待解决的疑问。本研究主要关注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字形字谜需要猜谜者增损离合谜面汉字的形态结构以得到谜底(如“又进村中——树”),意会字谜则是把谜面关键字词同义替换为谜底汉字的构字部件(如“所托非人——魏”)。通过比较两者在构造与理解上的异同,我们可以全面且深入地探究字谜的认知加工机制。本博士论文共有两个研究目标:其一是厘清汉语字谜加工的动态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其二是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对研究目标一的探究基于实验一至实验四。前三个实验均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其中实验一无启动条件,目的是考察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并明确字谜认知加工过程的不同阶段;实验二提供了字面语境与非字面语境,探讨不同语境如何制约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三提供了两种启发程度不同的原型字谜,研究原型启发效应如何推进字谜的语义通达进程;实验四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试图发现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神经活动。结果发现,字谜加工中必须首先提取谜面高凸显的字面义,随后才能推理得出解谜所需的低凸显的非字面义。具体来看有三个阶段:(1)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面常规义解读阶段。在这一阶段,字谜类型、语境类型等因素不会对加工产生影响,所诱发的神经活动也比较相似,原因在于字谜的谜面通常属于生活中常见的四字短语,认知个体此时仅需展开简单的直义语言加工。(2)字面义与非字面义的竞争阶段。在这一阶段,非字面语境及原型启发条件能够显着推进非字面义的通达,但字面语境可能会阻碍非字面义的通达。(3)非字面义加工阶段,即谜底非常规义获取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谜面中非字面义“中介”的确认,以及作为非字面义“载体”的谜底的形成。结果还发现,字谜难度越高,或语境强度越低,从字面义到非字面义“中介”的言语推理过程就越困难,反映语义可预测性程度(N400成分)与语义整合难度(LPC成分)的脑电成分的波幅就越大;而一旦确定了非字面义“中介”,从“中介”到“载体”的空间推理则比较简单,认知个体往往能够顺利地从“中介”过渡到“载体”,各种影响因素几乎不会再对解谜的结果产生影响。通过对两种字谜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比较,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意会字谜的加工难度高于字形字谜,具体体现在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前者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后者,前者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后者。研究目标二的实现以研究目标一为基础。我们基于相关理论,综合了过往文献与本研究中的所有实验结果,在博士论文最后提出了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阐释了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关联与互动作用,不仅对汉语字谜这种语言现象本身进行了更为透彻的解析,而且为非字面语言认知研究与人类语言的理解机制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全面的视角。

位自豪[2](2020)在《基于文本相似度的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研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教育是信息化时代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基本技术途径,同时,“互联网+教育”已被写入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教育信息化已经纳入国家战略。特别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以来,网络教育更是迅猛发展,因其方便、灵活、个性化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网络教育通常包括导学、授课、答疑、评价等多个环节,只有各环节均衡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有效提高网络教育质量。其中答疑环节往往依赖答疑系统为学员提供答疑解惑,帮助提高学员学习效果。然而目前我国网络教育的答疑环节未受到足够重视,市场上已有的多个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环节存在着薄弱之处:或答疑功能为即时消息形式,使得解答淹没在各种聊天消息中不方便检索;或教师不得不针对同一个知识点疑惑进行重复解答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多次提问导致效率低下;或答疑功能缺乏激励机制,教师以及学员参与度不高;或答疑形式过于简单,使用体验不够友好。据此本文基于文本相似度计算设计实现了一个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为解决学员提问重复教师重复答疑的问题,将文本相似度计算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之中。基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建立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设计实现了基于相似度计算的匹配相似提问算法。经过训练后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匹配相似提问算法中有较好应用效果,可以有效降低教师重复答疑的工作量。(2)结合对已有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的调研和分析,设计实现了一个新颖的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对提问功能、解答功能、金币激励等主要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设计,并进行了系统架构和数据库设计。为提高用户对答疑系统的使用率,专门设计了一套金币激励方案,答疑教师解答提问可以获得相应金币,学员用户的提问获得他人认可也可获得金币返还。(3)对基于本文相似度计算的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和实现。采用Django WEB框架、Python语言以及MTV(Model–Template–View)模型搭建了系统,阐述了学员提问,教师解答,全文检索等主要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本文研究并构建的系统作为文本相似度计算在网络教育答疑环节的尝试和应用,结合金币激励机制为用户提供友好答疑体验,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答疑环节的子系统,为网络教育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撑。

姚怡亦[3](2020)在《考虑桩土动力滑移的浮承桩纵向振动若干解析模型与解答》文中指出浮承桩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桩型,其纵向振动理论的研究对于桩基抗振防振设计及动力测桩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浮承桩纵向振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模拟桩与桩周土及桩与桩底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已有桩底虚土桩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动力开尔文模型考虑桩与桩侧土之间的滑移,解析求解了均质和层状土中浮承桩桩顶动力阻抗及速度响应解析解,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参数分析对浮承桩纵向振动特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桩土动力滑移,建立均质地基中桩土纵向振动耦合模型。利用解析方法求解得到桩顶动力阻抗解析解和速度时域响应半解析解,并将本文所得解退化到己有解验证其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桩周土与实体桩界面刚度系数、实体桩与虚土桩的桩长、桩周土与桩底土剪切波速对浮承桩振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桩土动力滑移模型较完全耦合模型能更合理的考虑桩土间的相互作用,本文模型在应用到浮承桩纵向振动特性分析时有其较好的优越性。(2)在均质地基桩土耦合模型基础上,建立成层地基中桩土耦合模型,并通过考虑桩土间动力滑移和动力阻抗传递方法解析求解得到浮承桩桩顶动力阻抗解析解和速度时域响应半解析解。从桩周土的成层性和实体桩桩身的缺陷性两方面入手,分析了桩周土与实体桩桩身界面刚度系数、桩周土剪切波速、厚度和模量、实体桩桩长、实体桩缩径和扩径以及缺陷长度和位置对浮承桩纵向振动的影响规律。(3)将本文基于土体三维轴对称模型所得桩顶动力响应与土体平面应变情况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范围内桩周土与实体桩界面刚度系数、实体桩桩身弹性波速、实体桩桩长以及桩周土剪切波速、实体桩缩径和扩径对浮承桩纵向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低频范围内,土体平面应变模型会存在较大误差,此时应采用土体三维轴对称模型。

冯梦菲[4](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习题理解和应用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在线教育平台是现代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目前的线上教育现状显示,优质的老师仍然是稀缺资源,这制约着在线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同时,目前的国家政策指出:“为解决社会的教育需求,应当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在线学习教育平台中去”。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学生自动地推荐相似的题目是人工智能在线教育领域中的核心应用,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设计合适的习题相似度模型,对于提升习题推荐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传统的相似习题识别模型有两点不足:(1)仅仅能够得到分开不相似习题表征的超平面,没有着重于增加不相似习题之间的距离,同时减少相似习题之间的距离;(2)仅仅关注问题文本能带来的信息,忽略了习题解答的作用。这些不足导致目前的模型推荐相似习题的结果不准确。因此,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综合全面的习题向量空间表征,设计准确的习题相似度模型,提供寻找相似习题的应用工具。本文针对上述不足创新性地设计能够提升习题表征能力和相似习题推荐效果的习题相似度模型,基于真实在线教育系统的中文数学习题数据集进行实验,具体贡献如下。1)为了将习题映射到相似习题距离较近、不相似习题距离较远的习题表征空间中,利用孪生神经网络架构设计出基于Siamese架构和Triplet架构的习题相似度模型SBERT-CLS和TBERT-CLS。后者的MAP分数为0.61,比表现最好的基线模型VSM高0.23(即相对提升了60.5%)。2)为了更好地捕获习题问题和解答文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设计出不仅支持两道习题问题文本和解答文本的各自匹配,还支持一道习题的问题文本和另一道习题的解答文本之间匹配的习题相似度模型SBERT-QA和TBERT-QA。后者的MAP分数为0.65,比仅考虑习题问题文本的TBERT-CLS高出0.04(即相对提升6.6%)。3)为了进一步获取综合全面的习题文本表征,本文利用Text-CNN进行池化操作,设计出习题相似度模型SBERT-CNN、TBERT-CNN、SBERT-QA-CNN和TBERT-QA-CNN。其中TBERT-QA-CNN的MAP分数为0.66,比未加入CNN池化的TBERT-QA高出0.01(即相对提升1.5%),比表现最好的基线模型VSM高出0.28(即相对提升73.7%)。本文对设计的习题相似度模型获得的习题表征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用实际推荐案例比较了各模型在推荐相似习题任务上的具体表现,证明了本文设计的模型在改进习题推荐上的效果,验证了模型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梁国瑛[5](2020)在《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教育的形态,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特别是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物理实验教学。习题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优化和创新物理习题教学的手段和方式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本研究尝试通过应用虚拟仿真软件于高一物理习题教学,研究其对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影响,并总结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希望能对优化物理习题教学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通过访谈教师和学生,了解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需求与建议,结合经验之塔原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探讨了将虚拟仿真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条件,建构了两种相应的教学模式。(2)根据物理课程标准要求,选取高中运动学部分的习题教学内容,包括v-t图像的应用与生成、x-t图像的应用与生成、加减速运动情况判断、追及与相遇、刹车运动、竖直上抛运动等,采用Ph ET互动仿真程序和NOBOOK虚拟仿真软件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用其中两个实践案例分别介绍本研究中两种教学模式。(3)采用前述教学设计在实验班进行了三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调查与成绩检测定量分析了虚拟仿真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对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发现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业成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包括增加学生在学习投入、因果认识、实验操作和攻克难题维度上的行为倾向与情感渴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提高学生自我确信、目标达成维度上的自我效能评估。(4)根据研究过程中的教学经验与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分析了虚拟仿真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功能定位,探讨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郭新敏[6](2020)在《逆向拍卖视角下众包竞赛最优信息反馈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共享经济的不断涌现,众包竞赛(Crowdsourcing Contest)已逐渐成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多阶段众包竞赛中,组织者通过向解答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信息反馈策略以最大化其效益。众包竞赛中信息反馈的内容要素、类型及其效应推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新型产业的崛起。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博弈论进行建模,以及使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验,从逆向拍卖视角探讨了众包竞赛情境下不同反馈策略的效应,探讨得出众包竞赛不同阶段的最优信息反馈策略,为组织者和解答者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别众包竞赛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对信息反馈策略展开研究,在第一阶段,构建博弈模型并将解答者是否诚实反馈自身的质量属性信息、组织者是否对解答者反馈的信息进行核实,求解出二者之间的均衡,推出是否应反馈解答者的质量属性,以及相对应的组织者效益。在第二阶段,构建以伯川德模型为基础的博弈模型,探讨出在第一阶段结束之后,组织者采用完全反馈策略和不完全反馈策略对众包双方的影响,且运用MATLAB软件得出仿真结果。此外,在本文的最后又分别从组织者、解答者的视角提出在众包竞赛中使信息反馈更高效的合理建议。结论表明:(1)在众包竞赛开始之前,组织者应增大核实解答者质量属性的效率,增强对失信行为的惩罚,降低组织者进行核实的成本以及解答者虚报反馈信息所得到的额外收益。当异质的解答者人数分布不均匀时,反馈质量属性值将提高组织者的效益;而当解答者人数分布较均匀时,不反馈将使组织者效益更高。(2)在众包竞赛过程中,当解答者的能力分布较均匀时,组织者采取完全反馈策略将会导致解答者追加更多的努力;当解答者的能力差距过大时,组织者采取非完全反馈策略可使解答者提交出更符合组织者要求的解答方案。(3)为使众包竞赛保持高效性,组织者应注重对解答者的诚信引导,在选取信息反馈策略时考虑到解答者意愿,视实际情况而选择相应的信息反馈策略,构建奖惩机制,明确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行;解答者要重视自身的诚信行为,注重增强自身的能力,众包双方实现双赢。

蔡佳佳[7](2020)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考制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教育选拔制度之一.自中国提出新一轮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后,其对于高考制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高考试卷便是高考制度改革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主要对2017年至2019年全国数学理科Ⅰ卷、全国数学文科Ⅰ卷、浙江卷从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内容、数学核心素养考查情况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得出如下结论:(1)试卷题型结构:在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文、理试卷与浙江卷均为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而全国Ⅰ卷与浙江卷相比多一道选做题,浙江卷则在填空题中设计四道多空题.题型结构上,全国Ⅰ卷是“12+4+5+1”的形式,浙江卷是“10+7+5”的形式,且在三年内题型结构无变化.(2)试卷内容:相同主线下解答题的考查中理科卷难度一般高于文科试卷而低于浙江卷.在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三条主线下,函数主线、几何与代数主线考查分值较高,且发现一般情况下全国Ⅰ卷几何与代数主线分值会略高于函数主线,但浙江卷与之相反.概率与统计主线考查中浙江卷最低的,其不仅是在解答中未涉及概率与统计内容,而且也是唯一一份在解答题中涉及三角函数内容的试卷.(3)数学核心素养:在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运算素养考查分值最高,其次为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素养,而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素养的考查分值较低.在核心素养的三水平中,第2水平考查分值最高、第1水平次之、第3水平分值较低且涉及素养较少.本文在基于研究所得的结论,对于高考试卷命题提出建议:(1)合理调整题型结构与分值,增加试题思维量;(2)试卷内容浅入深出、注重综合内容考查;(3)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全面考查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还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提出几点建议.

马子涵[8](2020)在《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数学多元表征是指对同一数学对象以不同方式进行表征,它对于学生从不同方向和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多样化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应用题是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察,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的数学建模素养的重要体现.以往对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理解、运算技能等方面,为探究其与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从而为高中教师提供提高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教学新思路,因此提出了本研究课题.本研究主要从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进行展开.在文献研究方面,主要界定了数学多元表征、数学应用题等核心概念.在实证研究方面,以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多元表征调查问卷和数学应用题测试卷两套试卷.其中多元表征调查问卷以高中数学三大内容:函数、代数与几何、概率与统计为维度,共设计六个概念:单调函数、三角函数、向量、抛物线、概率、期望.数学应用题测试卷共四道题目,与多元表征调查问卷中的六个概念相关.本研究试图探索的问题包括:(1)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的现状;(2)不同类型学生多元表征水平间的差异,主要涉及性别、班级、学校三个类型;(3)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现状;(4)不同类型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差异,主要涉及性别、班级、学校三个类型;(5)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关系.经过统计分析,共得到如下结论:(1)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总体层次偏低,缺乏丰富性;(2)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与女生的多元表征水平不存在显着差异,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的多元表征水平存在显着差异;(3)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总体偏差、有待提升;(4)普通班与重点班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男生与女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不存在显着差异,优等学校与中等学校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显着差异;(5)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存在中度相关,即多元表征水平越高,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越强,反之亦然.最后,本研究提出了提升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建议和教师开展多元表征教学的建议,以及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期展望.

许春红[9](2020)在《哲学异质性视域下的《逻辑哲学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哲学异质性的视角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进行异质性研究,旨在通过这样的研究过程挖掘《逻辑哲学论》中的异质性要素和思想,对其进行高阶符号指谓的解读,力图在这个解读过程中理清《逻辑哲学论》的思想脉络、逻辑结构、可说与不可说的关系,为接近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本意提供一种文本意义的参考。这个解读的过程也是在为它的符号指谓划界的过程。在这个划界分析中,既能为更加清晰地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做力所能及的贡献,同时也在探寻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异质性精神何以可能,为哲学研究敞开更多的自由空间。从哲学异质性的视角来看,通过否定直观经验来进行哲学论证大有问题。直观经验固然有其自身的局限,但超直观范围的问题才是哲学真正在乎的领域。当人们以自然直观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时,并没有问题的产生,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问题的产生源于概念的使用。而异质性哲学认为,人的实践逃脱不了符号指谓,它必然是以符号指谓为中介的行为,符号指谓的真实与否对于实践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异质性哲学力图通过分析语言中的不恰当概括和逻辑推定来拯救实践,拯救实践的过程也是充分彰显哲学异质性精神的过程。尽管异质性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目的迥异,一者意在拯救实践,另一者意在拯救哲学,但由于它们都针对同样的问题,即语言符号是否能及怎样能适当地传达真实的意义,故二者在方法上可以共享。由此,我们便获得了从异质性哲学所提供的哲学异质性的视角对《逻辑哲学论》进行异质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文章的大致脉络是在展示西方形而上学同质性追求道路上的异质性遭遇基础上,给出异质性哲学中关于哲学异质性的主要概念和论证方式,从哲学异质性的视角,运用异质性的思维方法和评判原则对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异质性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文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关于《逻辑哲学论》的异质性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和评析,为后续的研究奠定文献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章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关于哲学异质性内涵及其机理的分析。主要内容是对哲学异质性的概念进行界定,界定的方式是以西方哲学的同质性追求历程当中所面临的异质性遭遇的个例为基础,包括:希腊哲学本体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在对哲学异质性遭遇的个案分析基础上,给出异质性哲学中关于哲学异质性机理的关键概念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指谓异质性的基础和内容、述谓异质性的基础和内容。此部分为作为文章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章的第三部分对《逻辑哲学论》异质性的直接思想来源进行了阐述,认为弗雷格和罗素思想中的异质性因素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异质性的直接思想来源,并对弗雷格和罗素哲学思想当中的异质性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的第四部分是重点部分,对《逻辑哲学论》异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主要包括:关于划界问题的异质性分析、关于世界的异质性分析、关于命题的异质性分析、关于沉默之域的异质性显现。文章的第五部分着重讨论了《逻辑哲学论》异质性的启示,主要是从《逻辑哲学论》所蕴含的异质性精神对于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影响来讨论的。从这样的讨论中,既能够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变化,又能够深刻体会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变化中的不变的精髓,主要的内容包括:说明性与描述性相统一的言说之路、真善美相统一的信仰之路、问题与解答相统一的实践之路。文章的结论:从哲学异质性的视角看,逻辑推定的思想效益因直观认定的无法比拟而呈现不断扩大之势,从而不断侵蚀直观认定的地盘,西方哲学的发展就是其真实的写照。然而,哲学发展的本身不断地证明不管逻辑推定对直观认定的侵蚀达到何种地步,都不可能完全代替直观认定,包揽所有意义单元的结合事宜。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虽然有逻辑侵蚀直观之势,但其哲学所蕴含的异质性精神不可避免的开启了哲学研究的自由空间。如何能够把言说之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实践的整体设计和谋划中,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思考,而且在这样的努力中异质性精神必然不可或缺。

陈宗良[10](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问答系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智能客服、智能AI助手等领域,但是现存于市面上的智能问答系统对于中文古诗词领域的应用与研究却很匮乏。近年来,随着坚持文化自信这一目标的提出,“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由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热门综艺的播放,人们对中文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的学习越来越热爱。传统方式下,人们学习中文古诗词时,遇到问题通常会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对未知问题进行检索,但是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大多是一些网页链接或者一段话,更有甚者检索出的网页答案是广告,需要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甄别正确信息。问答系统因其能够快速理解用户的意图,并且直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答案而越来越受到欢迎。传统的问答系统多是基于模板匹配或者基于深度学习生成式产生问题答案。面对日益增多的知识数据,基于模板匹配的问答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模板库,基于深度学习生成式的问答系统可能会产生语句不通顺或者与问题意图不符的答案。而基于知识图谱的问答系统通过将知识以三元组的形式进行存储,为问答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来源的同时,能够为用户提供准确且简洁的结果,方便用户查询使用,吸引用户去学习未知的知识。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利用知识图谱来研究与实现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通过此系统,中文古诗词问题能够被精确地理解和映射到知识图谱上进行解答。首先需要通过爬虫技术将网络上存在的中文古诗词知识进行爬取,然后根据概念层设计将其存储在图数据库中。其次使用rasa问答系统框架对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问题进行理解与解答,最后将匹配的最佳答案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返回给用户。因此,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构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模型包括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模块、人机交互模块、问题理解模块和问题解答模块。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模块主要负责将非结构化中文古诗词数据按照概念层设计存储为三元组知识表达形式。人机交互模块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提出与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问答系统则将查询到的问题答案传递给用户。问题理解模块主要负责解析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自然语言问题,提取出问题的实体以及意图。问题解答模块主要负责将问题转化成逻辑表达式,通过Cypher语句连接Neo4j图数据库进行结果查询,同时将匹配到的最优答案反馈给用户。(2)给出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由于网络上存在着不同结构的中文古诗词知识,而且大量的知识存在于非结构化的数据中,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获取和知识存储。根据待爬取的古诗词网站特性,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中文古诗词知识。并根据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概念层设计将其以三元组的形式进行存储,同时还需要对不同数据源的知识进行知识融合,从而实现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3)给出中文古诗词问题理解与解答方法。对于用户提出的中文古诗词问题,使用Rasa NLU模块对其进行问题理解,解析出问题中包含的中文古诗词实体以及意图。然后使用Rasa Core根据Rasa NLU理解出的问题意图和实体类别构建对应的图数据库查询语句连接知识图谱进行问题解答,同时将用户对话历史记录使用MongoDB进行存储,在后续分析用户问题时可以更好的联系上下文历史信息来提高对问题意图解析的准确率,最后将解答出的结果返回给用户。(4)实现与测试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根据系统的整体流程以及功能结构对各个模块进行编码实现,同时建立一个关于中文古诗词的问答集作为测试数据对问答系统的功能进行测试。其次将构建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与传统的搜索引擎在中文古诗词问答方面进行对比测试,然后与商用中文问答系统苹果Siri在中文古诗词问答领域做测试,最后将本文实现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部署到腾讯云服务器上,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中文古诗词问答服务。为了验证本文构建的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的有效性,我们通过线上采集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对问答系统进行运行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对于458个中文古诗词相关问题,本文构建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能够正确回答92%以上的问题。同时与传统的搜索引擎以及商用的中文问答系统在中文古诗词问答方面进行对比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在多轮对话,上下文联系方面能够做出更有效以及更准确的回答,准确率可达98%以上。能够有效的解决市面上关于中文古诗词领域问答系统匮乏的这一局面,同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查询中文古诗词相关的问题,提高用户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成本。

二、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字谜的界定与分类
    1.3 研究目标与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5 研究意义
    1.6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汉语字谜的语义理解与建构
        2.1.1 语法修辞视角
        2.1.2 概念整合视角
        2.1.3 关联理论视角
        2.1.4 认知拓扑视角
        2.1.5 非字面语言视角
    2.2 汉语字谜理解的实证研究
        2.2.1 字谜认知加工的动态进程
        2.2.2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2.2.3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2.2.4 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与神经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
    3.1 理论基础
        3.1.1 基于“加工阶段”的非字面语言理论与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理论
        3.1.2 基于“凸显度”的非字面语言理论
    3.2 研究手段
        3.2.1 眼动追踪技术
        3.2.2 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
    3.3 实验材料评定及汉语字谜库创建
        3.3.1 字谜初选
        3.3.2 字谜谜面的规约度评定(预实验a)
        3.3.3 字谜的主客观难度与合理性评定(预实验b)
        3.3.4 字谜启动语义的评定(预实验c)
        3.3.5 原型字谜与干扰字谜的主客观启发程度评定(预实验d)
        3.3.6 字谜匹配选项的评定(预实验e)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一: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义通达进程的眼动研究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材料
        4.2.4 实验仪器
        4.2.5 实验流程
        4.2.6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行为数据
        4.3.2 眼动数据
    4.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义通达
        4.4.1 字谜加工中语义通达的三个阶段
        4.4.2 字谜类型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二: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眼动研究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材料
        5.2.4 实验仪器
        5.2.5 实验流程
        5.2.6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行为数据
        5.3.2 眼动数据
    5.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语境效应
        5.4.1 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阻碍作用
        5.4.2 非字面语境对字谜语义通达的促进作用
        5.4.3 字谜加工中语境效应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三: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原型启发效应的眼动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被试
        6.2.3 实验材料
        6.2.4 实验仪器
        6.2.5 实验流程
        6.2.6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行为数据
        6.3.2 眼动数据
    6.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原型启发效应
        6.4.1 原型启发效应对字谜语义通达的催化作用
        6.4.2 不同原型类型的具体启发效果
        6.4.3 字谜难度对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6.4.4 对“低凸显假说”理论的反思
    6.5 本章小结
7 实验四: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神经活动的ERP研究
    7.1 实验目的
    7.2 实验方法
        7.2.1 实验设计
        7.2.2 实验被试
        7.2.3 实验材料
        7.2.4 实验流程
        7.2.5 脑电记录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行为数据
        7.3.2 脑电数据
    7.4 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的神经活动
        7.4.1 字谜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神经活动及本质特征
        7.4.2 字谜类型与启动类型对字谜神经加工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汉语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特征
    8.1 汉语字谜的一般认知特征
        8.1.1 非字面义的二重性特征
        8.1.2 非字面义的元语言特征
        8.1.3 语义通达的分步加工特征
        8.1.4 语境制约下的低凸显性特征
        8.1.5 原型启发下的快速解码特征
    8.2 字形字谜与意会字谜的认知神经加工比较
        8.2.1 意会字谜的言语推理过程难于字形字谜
        8.2.2 意会字谜的非字面义通达晚于字形字谜
        8.2.3 意会字谜的原型启发效应弱于字形字谜
    8.3 字谜与其他非字面语言形式的认知神经加工异同
        8.3.1 与其他低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2 与中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3 与高规约度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异同
        8.3.4 在“汉语非字面语言规约层级递进模型”的位置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9.1.1 厘清汉语字谜认知加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
        9.1.2 构建汉语字谜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字谜自身指标的量化
    附录2:两种语义启动项的量化
    附录3:三种配对字谜的启发量
    附录4:三类选项(除正确选项外)的相关量化
    附录5:练习材料及填充刺激
    附录6:实验一至实验四的指导语
    附录7:眼动与ERP实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文本相似度的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研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答疑系统现状
        1.2.2 文本相似度计算研究现状
        1.2.3 当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2.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开发相关技术概述
    2.1 文本相似度计算技术BERT
        2.1.1 BERT简介
        2.1.2 BERT的优缺点
    2.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开发工具简介
        2.2.1 主要开发语言Python简介
        2.2.2 使用Python开发的原由
        2.2.3 主要开发工具的选择与Py Charm简介
        2.2.4 数据库选择
        2.2.5 开发环境搭建
    2.3 本章小结
3.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的构建和相似提问匹配算法设计
    3.1 基于BERT的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训练流程
    3.2 数据集的获取与处理
        3.2.1 数据集的获取
        3.2.2 数据集的预处理
    3.3 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的训练
        3.3.1 BERT预训练模型文件构成和使用方式
        3.3.2 数据集的输入和问句文本对向量化
        3.3.3 训练参数设置
        3.3.4 构造模型结构并训练模型
        3.3.5 训练结果的输出
    3.4 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训练结果评估
        3.4.1 文本相似度计算模型的评估指标
        3.4.2 训练结果的评估
    3.5 相似提问匹配算法的设计
        3.5.1 算法设计思路
        3.5.2 算法执行流程
    3.6 本章小结
4.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4.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需求分析
        4.1.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功能需求
        4.1.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性能需求
    4.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总体设计
        4.2.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2.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技术架构
        4.2.3 网络教育平台系统用例图
    4.3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重要功能设计
        4.3.1 学员提问功能和匹配相似提问设计
        4.3.2 教师解答功能的设计
        4.3.3 金币奖励机制设计
    4.4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user用户实体
        4.4.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question提问实体
        4.4.3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answer实体
        4.4.4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deal金币交易实体
    4.5 本章小结
5.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的实现
    5.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重要功能的实现
        5.1.1 提问以及相似提问匹配功能的实现
        5.1.2 教师解答功能的实现
        5.1.3 金币激励机制的实现
        5.1.4 全局检索功能的实现
    5.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主要功能使用界面
    5.3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运行环境和部署流程
    5.4 本章小结
6.系统测试
    6.1 测试方法和测试工具
    6.2 功能性测试
    6.3 非功能性测试
    6.4 本章小结
7.总结和展望
    7.1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研究总结
    7.2 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考虑桩土动力滑移的浮承桩纵向振动若干解析模型与解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桩周土与桩完全接触的理论研究
        1.2.2 桩周土与桩非完全接触的理论研究
        1.2.3 桩周土与桩的数值研究
        1.2.4 桩底土-桩相互作用
    1.3 虚土桩法
    1.4 粘弹性本构模型
        1.4.1 Maxwell流体模型
        1.4.2 Kelvin固体模型
        1.4.3 分数导数粘性模型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工作
        1.5.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
        1.5.2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均质土中考虑桩土界面非完全粘结的单桩振动特性
    2.1 引言
    2.2 定解问题力学模型建立
        2.2.1 计算简图及基本假定
        2.2.2 定解问题
    2.3 定解问题求解
        2.3.1 土体振动方程求解
        2.3.2 桩身振动方程求解
    2.4 算例分析
        2.4.1 解析解答合理性验证
        2.4.2 桩顶动力阻抗影响因素分析
        2.4.3 桩顶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2.5 结论
3 成层土中考虑桩土界面非完全粘结的单桩振动特性
    3.1 引言
    3.2 定解问题力学模型建立
        3.2.1 计算简图及基本假定
        3.2.2 定解问题
    3.3 求解定解问题
        3.3.1 虚土桩桩底土振动方程的求解
        3.3.2 虚土桩桩身振动方程求解
        3.3.3 实体桩桩周土振动方程求解
        3.3.4 实体桩桩身振动方程求解
    3.4 算例分析
        3.4.1 成层性对桩顶动力阻抗影响因素分析
        3.4.2 缺陷桩桩顶动力阻抗影响因素分析
        3.4.3 桩顶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3.5 结论
4 在均质土中使用两种桩周土动力模型对比
    4.1 引言
    4.2 均质地基中平面应变模型理论解
        4.2.1 计算简图及基本假定
        4.2.2 定解问题
        4.2.3 土体振动方程求解
        4.2.4 桩身振动方程求解
    4.3 均质地基中平面应变理论解与本文解对比
        4.3.1 在均质地基中两模型动力阻抗曲线对比分析
        4.3.2 在均质地基中两模型动力响应曲线影响比较
    4.4 结论
5 在成层土中使用两种桩周土动力模型对比
    5.1 引言
    5.2 定解问题建立与求解
    5.3 成层地基中平面应变理论解与本文解对比
        5.3.1 在成层地基中两模型动力阻抗曲线对比分析
        5.3.2 在成层地基中两模型动力响应曲线对比分析
    5.4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基于深度学习的习题理解和应用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本表征相关研究
        1.2.2 习题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技术背景
    2.1 深度学习
        2.1.1 循环神经网络RNN
        2.1.2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
        2.1.3 卷积神经网络CNN
        2.1.4 Transformer模型
    2.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2.2.1 TF-IDF和向量空间模型
        2.2.2 语言模型
        2.2.3 Word2vec模型
        2.2.4 BERT模型
    2.3 孪生神经网络架构
    2.4 模型评估
    2.5 工具
        2.5.1 PyTorch神经网络框架
        2.5.2 Scikit-Learn工具包
        2.5.3 Gensim工具包
    2.6 本章总结
3 习题数据统计分析及任务定义
    3.1 习题数据集介绍
    3.2 习题数据统计分析
    3.3 寻找相似习题任务的定义
    3.4 现有模型(VSM)在习题任务上的表现
    3.5 本章总结
4 基于孪生神经网络架构的模型设计
    4.1 基本思想
        4.1.1 BERT模型的习题表征效果
        4.1.2 孪生神经网络架构的引入
    4.2 基于孪生神经网络架构的模型结构
        4.2.1 SBERT模型
        4.2.2 TBERT模型
        4.2.3 CNN池化操作
    4.3 数据集的构建
    4.4 结果分析
        4.4.1 模型训练效果
        4.4.2 寻找相似习题任务
        4.4.3 习题表征可视化
    4.5 本章总结
5 基于习题问题与解答的融合模型设计
    5.1 设计思路
    5.2 基于习题问题与解答的融合模型结构
        5.2.1 SBERT-QA模型
        5.2.2 TBERT-QA模型
    5.3 数据集的构建
    5.4 结果分析
        5.4.1 模型训练效果
        5.4.2 寻找相似习题任务
        5.4.3 习题表征可视化
    5.5 本章总结
6 性能对比与应用分析
    6.1 模型整体表现
    6.2 具体案例分析
    6.3 本章总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进展
        2.2.1 物理习题教学现状与教学优化
        2.2.2 虚拟仿真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3 理论基础
        2.3.1 戴尔“经验之塔”原理
        2.3.2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案
    3.2 研究方法
    3.3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需求调查
    3.4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应用条件
    3.5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模式
    3.6 虚拟仿真软件简介与教学应用案例设计
        3.6.1 NOBOOK虚拟仿真软件
        3.6.2 PhET互动仿真程序
4 研究对象选择与实验前测
    4.1 教育干预前的成绩检验分析
    4.2 物理学习兴趣问卷调查与分析
        4.2.1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问卷
        4.2.2 物理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与分析
        4.3.1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
        4.3.2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实践
    5.1 主要习题教学内容
    5.2 教学实验过程简介
    5.3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案例1
        5.3.1 教学过程
        5.3.2 学生随堂检测分析
    5.4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案例2
        5.4.1 教学过程
        5.4.2 学生随堂测分析
    5.5 小结与反思
6 教育实验成果评估
    6.1 物理成绩检验分析
    6.2 物理学习兴趣后测问卷分析
    6.3 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后测问卷分析
    6.4 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教学建议
        7.2.1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功能定位
        7.2.2 虚拟仿真软件应用于物理习题教学的教学策略
    7.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关于本研究中NOBOOK的使用声明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6)逆向拍卖视角下众包竞赛最优信息反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众包竞赛中信息反馈的内容要素
        1.2.2 众包竞赛中信息反馈策略的类型
        1.2.3 众包竞赛中信息反馈策略的效应
        1.2.4 众包竞赛和逆向拍卖的关系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
    2.1 众包竞赛的相关理论
        2.1.1 众包竞赛的概念
        2.1.2 众包竞赛相关设计要素
        2.1.3 众包竞赛的流程
    2.2 非合作博弈理论
        2.2.1 博弈的均衡分类及求解方法
        2.2.2 库诺特寡头竞争模型
        2.2.3 伯川德模型
    2.3 逆向拍卖的相关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众包竞赛中解答者诚实反馈的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描述与变量界定
    3.3 第一阶段博弈均衡分析
        3.3.1 模型求解
        3.3.2 进一步讨论
    3.4 第二阶段博弈均衡分析
        3.4.1 无反馈情形下的求解
        3.4.2 反馈情形下的求解
    3.5 仿真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众包竞赛中组织者信息反馈的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变量界定
    4.3 不同反馈策略下的效应
        4.3.1 完全反馈策略的效应
        4.3.2 非完全反馈策略的效应
    4.4 仿真研究
        4.4.1 第一阶段不同反馈策略效应的仿真
        4.4.2 第二阶段不同反馈策略效应的仿真
        4.4.3 两阶段叠加效应的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改进众包竞赛信息反馈策略效果的建议
    5.1 组织者视角的策略
    5.2 解答者视角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数学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高考数学试卷研究综述
        二、数学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试卷结构与内容分析
    第一节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第二节 试卷内容分析
        一、2017年试卷内容分析
        二、2018年试卷内容分析
        三、2019年试卷内容分析
    第三节 三年试卷内容趋势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试卷分析
    第一节 2017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第二节 2018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第三节 2019 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分析
    第四节 三年数学核心素养考查趋势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一、试卷题型结构分析结论
        二、试卷内容分析结论
        三、数学核心素养分析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高考卷命制建议
        二、教师教学建议
        三、学生学习建议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的现状
        1.3.2 不同类型学生多元表征水平间的差异
        1.3.3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现状
        1.3.4 不同类型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间的差异
        1.3.5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调查法
        1.4.3 测试法
2. 文献综述
    2.1 数学多元表征相关综述
        2.1.1 表征
        2.1.2 多元表征
        2.1.3 数学表征
        2.1.4 数学多元表征
    2.2 数学解题相关综述
        2.2.1 国内数学应用题研究综述
        2.2.2 国外数学解题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调查研究问卷设计
        3.1.1 调查研究目的
        3.1.2 调查研究方法
        3.1.3 调查研究对象
        3.1.4 调查问卷设计
        3.1.5 调查问卷评分标准
    3.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设计
        3.2.1 测试研究目的
        3.2.2 测试研究方法
        3.2.3 测试研究对象
        3.2.4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设计
        3.2.5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评分标准
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1 调查研究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4.1.1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总体性分析
        4.1.2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性别差异结果与分析
        4.1.3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班级差异结果与分析
        4.1.4 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学校差异结果与分析
    4.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的统计与分析
        4.2.1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总体性分析
        4.2.2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性别差异结果与分析
        4.2.3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班级差异结果与分析
        4.2.4 高中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学校差异结果与分析
    4.3 多元表征成绩与数学应用题成绩相关性的统计与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5.2.1 多元表征教学建议
        5.2.2 数学应用题教学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多元表征调查问卷
附录2 数学应用题测试卷
致谢

(9)哲学异质性视域下的《逻辑哲学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逻辑哲学论》的研究概况
        1.2.2 国内关于《逻辑哲学论》的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研究特色
        1.3.2 论文的理论创新
第2章 何谓哲学异质性
    2.1 异质性是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2.1.1 希腊哲学的本体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
        2.1.2 近代哲学的知识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
        2.1.3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追求与异质性遭遇
    2.2 哲学异质性的内涵
        2.2.1 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
        2.2.2 指谓异质性
        2.2.3 述谓异质性
    2.3 哲学异质性的表现形式
        2.3.1 作为哲学要素的哲学异质性
        2.3.2 作为思维方式的哲学异质性
        2.3.3 作为研究主题的哲学异质性
第3章 《逻辑哲学论》的异质性思想来源
    3.1 《逻辑哲学论》的理论结构和核心内容
        3.1.1 《逻辑哲学论》的理论结构
        3.1.2 《逻辑哲学论》的核心内容
    3.2 弗雷格与罗素哲学思想中的异质性要素
        3.2.1 弗雷格概念文字的异质性奠基
        3.2.2 罗素逻辑原子主义的异质性发展
第4章 《逻辑哲学论》的异质性分析
    4.1 关于划界问题的异质性分析
        4.1.1 可说与不可说的划界异质性
        4.1.2 言说的显示与显示的言说——与康德哲学进行比较
    4.2 关于世界的异质性分析
        4.2.1 逻辑成为世界主词的范畴谓词
        4.2.2 世界是所有如此的情况——语言符号对自然直观的异质性自觉
        4.2.3 世界是事实而非物的总和——语言符号开启世界的异质性空间
    4.3 关于命题的异质性分析
        4.3.1 关于命题结构的异质性分析
        4.3.2 关于命题意义的异质性分析
        4.3.3 关于命题类型的异质性分析
    4.4 关于沉默之域的异质性显现
        4.4.1 沉默之域的异质性存在方式——背景
        4.4.2 沉默之域的异质性主体——界限
        4.4.3 沉默之域的异质性指向——生活(实践)
第5章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异质性启示
    5.1 说明性与描述性相统一的言说之路
        5.1.1 《逻辑哲学论》中的说明澄清描述
        5.1.2 《哲学研究》中的描述显现说明
    5.2 真善美相统一的信仰之路
        5.2.1 语言批判对“真”的诠释
        5.2.2 沉默之域对“善”的践行
        5.2.3 完满人生对“美”的实现
    5.3 问题与解答相统一的实践之路
        5.3.1 通过描述世界来解答人生问题——问题的消失
        5.3.2 通过生活的显示来解答人生问题——改变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知识图谱
    2.2 网络爬虫
    2.3 问答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
    3.1 问题分析
    3.2 系统总体架构
    3.3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模型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构建和问题理解与解答
    4.1 中文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
    4.2 中文古诗词问题理解方法
    4.3 中文古诗词问题解答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实现与运行测试
    5.1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开发环境
    5.2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实现
    5.3 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运行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四、Questions and Answers(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字谜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 王艺臻. 浙江大学, 2021(08)
  • [2]基于文本相似度的网络教育平台答疑系统研建[D]. 位自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考虑桩土动力滑移的浮承桩纵向振动若干解析模型与解答[D]. 姚怡亦.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基于深度学习的习题理解和应用算法研究[D]. 冯梦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虚拟仿真软件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梁国瑛. 广州大学, 2020(02)
  • [6]逆向拍卖视角下众包竞赛最优信息反馈策略研究[D]. 郭新敏.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7]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数学试卷的比较研究[D]. 蔡佳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高中生多元表征水平与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马子涵.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哲学异质性视域下的《逻辑哲学论》研究[D]. 许春红. 辽宁大学, 2020(01)
  • [10]基于知识图谱的中文古诗词问答系统研究与实现[D]. 陈宗良.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问题与解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