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汾河浅断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太原市汾河浅断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一、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航,李大虎,赵晶,张理,陈学芬[1](2021)在《甘孜—玉树断裂南段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隐伏断裂段和余震活动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尤其是NW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对选址重建及断裂合理避让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甘孜—玉树断裂南段为探测目标,在探测工作中采取了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道短排列接收、共反射点多次覆盖观测的工作方式,进行跨断层的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查明了甘孜—玉树断裂南段的空间展布位置和近地表构造形态,地震剖面揭示出的地层反射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特征,且在横向上反射波同相轴可以连续追踪,地层界面的起伏变化形态和断裂构造特征也非常清楚,解译出了3支断层在覆盖层中呈花状构造展布,符合大型走滑断裂的构造样式。探测定位结果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工程选址工作中避开断裂带、减少未来可能造成的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庆雅[2](2020)在《典型滑坡区域场景解析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征提取》文中提出太原西山矿区是山西省内重要的大型矿区,区域内的滑坡灾害会影响矿区正常的生产活动,滑坡灾害发生后,进行滑坡区域识别对灾后应急救援和灾损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也被广泛应用在资源调查、应急救援和灾损评估等领域。由于滑坡灾害区域往往物质构成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且不同滑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会造成较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滑坡信息提取中反而没有较高的精度。因此展开对滑坡特征的分析并将其映射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实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滑坡特征提取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从滑坡局部区域地学环境、滑坡体和滑坡子区域三个层次对典型实地滑坡区域场景进行了层次化表达。局部区域地学环境层关注滑坡影响区域地形地貌和滑坡对其它地物要素的破坏,滑坡体层次关注滑坡体类型、运动几何特征及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滑坡子区域层关注滑坡内部具体子区域的物质构成和结构特征等。对比分析了滑坡在中低分辨率遥感影像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的光谱和空间特征差异。利用滑坡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表现出的特殊的光谱、色调、形态及纹理等特征,将不同层次的实地滑坡特征映射到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以太原西山偏桥沟滑坡为例,在局部区域地学环境层分析了滑坡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地表覆盖,阐述了滑坡与其一定范围内的地物要素在影像上的特征差异,定量对比了滑坡与周围林地在光谱特征上的差异;在滑坡体基本特征层描述了滑坡的形态和运动特征,重点分析滑坡体在影像上的纹理、颜色与空间位置特征;在滑坡子区域特征层,通过实地照片与无人机影像的对比,对滑坡进行了分区,分析了滑坡各不同子区域内部的光谱、颜色、纹理、几何及上下文特征。利用0.03m的无人机影像分别从纹理特征和显着性特征两个方面实现影像上滑坡特征的提取与分析,通过基于纹理特征的图像分割划分了滑坡体的子区域,利用显着性特征检测了滑坡堆积区域内的块石,并在MATLAB中进行了程序设计实验。通过Gabor滤波分析提取了滑坡体的纹理特征,并结合颜色与空间位置特征用k均值聚类算法(k-means clustering algorithm)对滑坡体进行了分割,结果表明,Gabor纹理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划分出滑坡体上的各同质性区域,实现对滑坡体信息的提取;分析了滑坡堆积区块石的亮度及分布特征,通过视觉显着性检测结合形状特征提取了不同分布的块石,实验证明,滑坡堆积区块石的亮度特征对于块石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

韩晓飞,扈桂让,张丽,史双双,董斌[3](2020)在《基于浅层地震勘探的田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田庄断裂作为联系太原盆地东西两侧控制性断裂的隐伏断裂,深刻影响着太原盆地中、北部的构造格局,构造活动使得沿该断裂中小震活动不断。从勘探成果和整理资料来看,田庄断裂晚更新世及以前和南堰断裂南段(文水断裂)一起控制着太原盆地北部构造格局;全新世以来,交城断裂控制了太原盆地主沉降中心,而田庄断裂控制了盆地北部的次级沉降中心。田庄断裂东段分段是由于西温庄隆起向南延伸至清交凹陷所致。田庄断裂主断裂活动性质强,上端点距离地表浅,应对断裂的活动性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其地震危险性。

张龙飞,韩晓飞,史双双[4](2020)在《太原盆地田庄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分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浅层地震勘探和联合钻孔剖面综合探测是研究城市隐伏活动断裂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查明太原盆地田庄活动断裂的空间展布、活动性质及活动时代等地质特征,综合浅层地震勘探、联合钻孔剖面、测年方法对断裂全段空间展布进行了精确定位,对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精细分析,给出了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分段研究结果.研究表明田庄断裂全长33.5 km,断裂全段均发育北支及南支断裂,主断裂为北支断裂,断面近似呈"Y"及"N"字形结构特征.根据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差异可将断裂划分为四段,其中断裂中段及中-东转折段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最小上断点埋深分别为39.3 m及37.4 m,晚更新世以来断裂平均滑动速率为0.0283~0.0292 mm/a,最大滑动速率为0.0326~0.0415 mm/a;断裂东段最小上断点埋深为63.5 m,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最大滑动速率为0.0134 mm/a,平均滑动速率为0.0092 mm/a;断裂西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期;断裂中段及中-东转折段活动性明显大于断裂西段及东段.首次基于联合钻孔剖面及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查明了田庄断裂中段、中-东段及东段的活动性质,查明了田庄断裂全段的精确空间展布,首次提出了断裂的分段模式并进行了断裂活动性及活动速率研究,首次对断裂全段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填补了田庄断裂全段基底以上地质结构特征研究的空白.研究结果可以为太原盆地城市防震减灾规划、震害预测、区域性地震安全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刘远志,刘胜,李大虎,夏友钢,李颖,周德帅[5](2019)在《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在城市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以成都天府新区苏码头断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三小三高二绝招"的工作方法,通过静校正、多域多方法联合噪音衰减和精细的速度分析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地震时间剖面,揭示苏码头断裂的展布位置、构造形态及变形样式等。结果表明,区域构造以冲起式为主,在反冲断层与逆冲断层之间形成冲起构造或逆冲三角构造,在地震剖面上有明显的楔状特征。通过地震测线的断层走向以NE为主,倾向以SE为主,部分断层倾向为NW。

郭春杉[6](2019)在《运城盆地主要断裂活动性及其相关块体变形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也是一个大陆内部活动盆地广泛发育的国家,一系列强震发生在陆内盆地中。汾渭断陷带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东南缘,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构造单元。运城盆地是汾渭断陷带断陷最深的盆地之一,形成于古近纪,受控于中条山北麓断裂,为东南深西北浅的半地堑式盆地。自从运城盆地形成以来,盆地内部发育形成多条NE-NNE方向的断裂,控制着运城盆地NE或近NEE向构造隆起和盆地沉降。中条山北麓断裂经历了长期的构造演化历程,控制着运城盆地的构造演化,使得该断裂东南侧的中条山块体不断抬升而西北侧运城盆地不断断陷接受沉积。中条山北麓断裂的活动方式及滑动速率对于理解运城盆地构造格架至关重要,同样对运城盆地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有着重要意义。峨嵋台地南缘断裂作为运城盆地北部的控盆断裂,同样对盆地演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活动性对构建运城盆地相关块体的运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运城盆地内部发育鸣条岗次级隆起,通过对隆起边界地裂缝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鸣条岗南侧断裂全新世具有一定的活动性。鸣条岗块体运动方式和活动性的研究对运城盆地构造演化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鄂尔多斯东南缘弧形拉张区地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子课题“鄂尔多斯东南缘主要活动断层古地震与破裂分段”的资助下,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对中条山块体、峨嵋台地、鸣条岗次级隆起区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地貌调查、无人机测量、断层剖面分析以及地层年代测定等方面的工作,对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习性、地貌面变形以及活动速率开展了详细研究,并结合前人在区域上钻孔(剖面)、古地磁等资料分析了相关块体差异隆升量,取得了以下认识:(1)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存在一系列与主断层相平行的次级断裂,愈靠近盆地内部,断层发育时间愈晚、活动性越强;晚更新世以来盐池一带主要发育三期洪积扇,最早一期洪积扇废弃年龄为14.1-15.7 ka,地貌面上的断层陡坎平均高度10.2-11.7 m;断层的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5-0.83 mm/a;小李村南15.7±2.5 ka以来断裂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45-0.62 mm/a;107.4±18.6 ka以来平均垂直滑动速率>0.1 mm/a,晚更新世断裂的活动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2)鸣条岗地裂缝展布由南西到北东从下王村-陶村-半坡村-五曹村-辛曹村-司马村,总体走向50°,总长约15公里,该地裂缝的最大活动速率约8 mm/a;鸣条岗地裂缝成因属于盆地拉张应力作用加地下水超采和渗透的耦合模式:构造断裂是地裂缝的控制因素,其控制地裂缝的出露位置和规模;超采地下水、表水渗透是现今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鸣条岗地裂缝成因机理为断裂控缝,抽水诱缝和潜蚀扩缝;野外调查发现五曹村发育两条地裂缝,根据地裂缝形态,地面沉降情况,认为鸣条岗地裂缝符合“Y”字型裂缝发育模式。(3)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中条山块体、峨嵋台地块体、鸣条岗次级块体均发生顺时针的掀斜变形;其中峨嵋台地块体、鸣条岗块体抬升方式由北东向南西方向逐渐抬升。上新世晚期以来中条山块体比峨嵋台地隆升量高约300m;第四纪以来中条山北麓断裂活动量约700 m,块体掀斜量超过100 m;第四纪以来峨嵋台地南缘断裂活动量约300 m,中更新世以来活动量约150 m;鸣条岗次级隆地早更新世晚期以来鸣条岗隆升量约100-150 m,中更新世快速抬升,隆升量超过100m。

方昊然[7](2019)在《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陆续建成,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快速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是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地下水的开采等引发的地面沉降及基础设施形变,这些问题日益危害基础设施的健康,迫切需要“体检”。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监测,传统的测量手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成本高,无法持续监测等。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测量技术,以其范围广,精度高,全天时等特点,可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持续性观测。本论文依托于“天空地协同遥感监测精准应急服务体系构建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专项,以太原市和深圳市福田区作为研究区,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监测,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第一,以改进PS点识别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出发点,同时在相干系数阈值和振幅离散差阈值双重指标选点的基础上,利用距离阈值与三维连通性(一维时间,二维空间)对PS点集进行优化筛选。第二,对PS构网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传统Delaunay三角网的局限性,借助控制测量的思想,构建了自由连接网与Delaunay三角网模型,并基于模型相关系数对PS网络进行优化。在相位解缠方面,首先借助零空间矩阵及整数规划完成一级控制网高精度相位解缠;其次通过最小费用流对二级三角网进行解缠。在相位解缠还原真实差分相位的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求解PS参数,对残余相位进行滤波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方法,研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处理程序,实现了自动化解算。第三,以太原市为实验区分析了太原市区域沉降情况,指出太原市的四个沉降漏斗并说明其发展趋势,说明雷达干涉测量在传统采空区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的适用性。针对石太客专等交通基础设施形变进行分析评价,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对比传统PS-InSAR算法,改进算法在大气延迟估计、相位解缠和提高解算方程冗余度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算法。第四,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在沿海大气相位复杂,填海造陆、软土基础等情况下,利用本文提出的算法对深圳市福田区的地铁,通关口岸及综合交通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进行形变监测,精确提取了其形变量,说明了这些基础设施沉降情况。利用构建影像金字塔的策略,利用python编写了基于google earth的InSAR解译可视化程序,直观方便地查看形变监测结果。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证明,本文的改进算法在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中,可以很好的抑制噪声及大气延迟影响,能够准确获取基础设施的形变场,从而精确地提取其形变量。

刘媛媛[8](2018)在《不同尺度综合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机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因其具有大范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地表形变监测中,但其本身也受诸多技术局限限制,例如时间、空间基线失相干,DEM误差和大气延迟效应,使其在地表形变监测中难以获得可靠的监测结果。为克服上述限制因素对形变监测的影响,以长时间序列SAR影像上具有稳定后向散射特性的相干点目标作为研究对象的时序InSAR技术应运而生,不仅提高了InSAR形变监测的精度,还能够提供长时序的InSAR形变监测结果,使得InSA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然而,由于时序InSAR技术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在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中仍面临诸多技术难题,如常规SBAS方法时序形变监测时因多数据子集而导致的秩亏问题、低相干条件下高相干点目标的有效识别、时序InSAR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以及监测成果的精度评定问题等。此外,在很多区域时序InSAR监测获取的形变可能是同时包括构造断裂、岩浆活动、地下水开采、地下采矿、滑坡、地裂缝等的多源综合形变,并未有效分离不同尺度形变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山西省太原盆地的地表形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时相、多轨道的SAR影像数据,开展了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高精度、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研究,并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模型对地面沉降与构造断裂等不同尺度的地表形变进行分离,扩展了时序InSAR技术的应用广度与深度。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常规D-InSAR技术以及多类时序InSAR技术,总结了各类时序InSAR技术的应用特点,提出在实际的地表形变监测应用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研究区的地质地貌、SAR影像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选取合适的、有效的InSAR时序分析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方法选取提供了参考。(2)从常规短基线集(SBAS)时间序列的形变模型出发,系统分析并推导了当短基线干涉组合中包含多个独立数据子集时,常规SBAS利用奇异值分解进行时间序列求解时附加的形变基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约束的SBAS时间序列地表形变解算方法,即以探测出的形变周期作为约束条件进行时序解算,有效地克服了常规SBAS中由于多数据子集导致的基准缺失。研究表明,基于模型约束的SBAS方法能够获取更加真实的地表形变时间序列。(3)综合PS-InSAR与SBAS技术的优点,重点研究了短基线干涉组合的SAR干涉点目标时序InSAR技术,提出了基于幅度离散指数法、相干系数阈值法以及基于像元子视相干系数阈值的点目标检测的多重阈值高相干点目标识别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常规PS-InSAR技术对SAR影像数据量的依赖;提出了适合短基线干涉组合模式的非线性形变估计方法,有效地反演了非线性形变分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长条带SAR数据的计算效率、误差传递等因素对形变监测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分块的时序InSAR处理方案,研究并解决了不同数据子块的基准统一问题;针对相邻轨道InSAR监测成果的有效拼接问题,研究并解决了不同轨道坐标系与参考基准统一的问题,并建立了利用相邻轨道重叠区冗余的形变观测数据检验独立观测精度的方法。太原盆地地区的三个相邻轨道SAR影像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相邻轨道重叠区域的监测精度优于5.0mm/a。(4)采用短基线干涉组合的SAR干涉点目标时序InSAR技术对太原地区的地表形变进行了长时间序列、高精度的形变监测,并结合地下水位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间的相关性分析,同时利用InSAR地面沉降结果计算了太原地区地下含水层研究中的重要水文地质特征参数——骨架释水系数,并绘制了太原地区的骨架释水系数的空间分布图,最后分析了该区地面沉降的成因机理,证实了地下水开采是引起太原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与第四系地层分布尤其是粘性土层的分布密切相关。(5)针对雷达视线向一维形变难以揭示地表真实形变特征,研究了融合多轨道SAR数据的二维形变时序估计方法,利用清徐-交城地区的ALOS PALSAR与Envisat ASAR数据进行了实验,获取了该区的二维形变时间序列;在Okada均匀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地表形变的特点与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的简化矩形位错模型,成功地分离了地面沉降形变与构造断裂形变,研究结果表明交城断裂的活动速率约为5mm/a,与已有监测资料具有较高的一致性。(6)针对高速铁路沿线高相干点目标空间分布不均匀,已有的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方法难以获得预期监测结果的问题,给出了一种顾及相邻高相干点目标空间相关性的形变解算方法;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均表明附加距离限制的Delaunay三角网构建的PS基线网络模型明显优于常规GAMMA IPTA构建的基线网络模型,更适合高速铁路等线性工程形变监测。

曾金艳,李自红,陈文,扈桂让,闫小兵[9](2017)在《综合探测方法在太原盆地东山山前断层探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东山山前断层位于太原盆地东部,是盆地北端的边界断层。在多道直流电法和浅层地震勘探初步确定断层位置的基础上,采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对断层进行准确定位,并结合年代样品测试确定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通过探测得到:东山山前断层是由三条断层组成的断裂带,长22km,宽约800m。断层上断点埋深约16.7m,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最大断距约23.96 m,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此结果修正了前人认为其为晚更新世活动断层的结论。三种探测方法中,多道直流电法勘探只能初步确定断层的位置,采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和钻孔联合剖面相结合的探测方法是确定隐伏断层位置、判定断层活动性的有效方法。

唐伟[10](2017)在《利用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InSAR大气对流层延迟与水汽反演》文中认为过去近30年,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作为一种大地测量的手段,在地面高程获取和地表形变监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气压、温度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引起的对流层延迟是InSAR大地测量应用的主要误差源,为了获取高精度的地表高程或形变信息,必须消除或削弱大气延迟“噪声”。反之,这种大地测量应用上的“噪声”却是对大气科学的一种极为有用的“信号”。由于大气水汽总量的时空变化是引起InSAR对流层延迟的最主要因素,一旦从干涉相位图中精确求得这一延迟“信号”,就可以反演对流层中的水汽总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本文针对InSAR技术中对流层延迟校正及大气水汽反演问题,开展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气象再分析资料校正InSAR对流层延迟的有效性和鲁棒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以美国南加州地区的51景Envisat ASAR数据形成的69幅干涉图为例,对比分析了两种气象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North American Regiona l Reanalysis,NARR)的校正效果,通过与MERIS水汽延迟校正结果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对在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垂直分层延迟和湍流混合延迟)气象再分析资料的校正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该方法的适用性条件。(2)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假设大气延迟在时间上是不相关的,从而采用时间维-空间维滤波方法分离形变相位和大气延迟相位。但大气水汽的季节性变化使得大气延迟在时间上存在相关性的信号,不满足大气时间不相关的假设条件。本文以太原盆地为实验区,分析了该地区大气延迟的季节性周期变化,这种大气延迟可以分为系统项(季节性信号)和随机项(非季节性信号),系统项的季节性信号是造成时空滤波器滤除大气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流层延迟校正的时序InSAR分析方法:利用气象再分析资料估计和去除大气的季节性延迟,将残余延迟相位视为随机项,再利用时空滤波方法减弱随机项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于太原盆地地表形变监测,利用MERIS数据验证了大气延迟校正方法的有效性,并与地面GPS站的形变时间序列及地面重力数据比较分析盆地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3)针对InSAR气象学应用,本文提出融合InSAR干涉图、气象再分析资料和地面GPS水汽产品获取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大气水汽分布信息的算法。为了从InSAR干涉相位中(包括静力学延迟和湿延迟)提取湿延迟分量,本文提出利用ERA-Ⅰ计算并扣除静力学延迟的影响,同时提出利用ERA-Ⅰ进行湿延迟到PWV转换系数的计算。针对InSAR解缠相位为相对量的问题,提出了利用GPS对InSAR获得的大气水汽含量进行定标的算法。利用美国南加州的8景Envisat ASAR影像组成10幅干涉图进行实验,对InSAR技术反演大气水汽总量的可靠性和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InSAR反演大气水汽总量PWV的精度达到2 mm,满足气象学上探测大气水汽的精度要求。综合分析认为,气象再分析资料的优势在于其数据可随时获得、免费和全球覆盖,它可以显着减弱大尺度的垂直分层延迟对干涉图相位的影响。将气象再分析资料融入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中,可减弱垂直分层延迟的季节性影响,结合时空滤波器可进一步减弱湍流混合延迟,从而获取更真实可靠的地形高程和地表形变信息。InSAR还可以应用于气象学上进行大气水汽含量的反演,特别是随着SAR数据的时空分辨率的不断提升(如Sentinel-1卫星的升空),同时通过融合多传感器、多角度的各种SAR卫星数据,InSAR可以实时或近实时地获取大范围的、高空间分辨率的大气水汽时空分布。这种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大气水汽时空分布信息对于数值天气预报和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极具应用价值,这将进一步推动大气科学研究乃至气象学的发展。

二、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2)典型滑坡区域场景解析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征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分类
        1.2.2 滑坡编目
        1.2.3 滑坡遥感特征提取与识别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1.4 地层岩性
        2.1.5 地质构造
        2.1.6 人类工程活动
        2.1.7 地质灾害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滑坡区域场景解析
    3.1 滑坡场景层次化表达
        3.1.1 滑坡局部区域地学环境
        3.1.2 滑坡体
        3.1.3 滑坡子区域
    3.2 滑坡影像特征
    3.3 偏桥沟滑坡区域场景解析
        3.3.1 滑坡局部区域地学环境特征
        3.3.2 偏桥沟滑坡体特征
        3.3.3 偏桥沟滑坡子区域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滑坡特征提取
    4.1 纹理特征与滑坡体子区域划分
        4.1.1 纹理特征描述
        4.1.2 纹理特征提取与图像分割方法
        4.1.3 分割结果分析
    4.2 显着性特征与滑坡堆积区块石检测
        4.2.1 视觉显着性相关概念与机制
        4.2.2 堆积区特征分析
        4.2.3 堆积区块石检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浅层地震勘探的田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构造背景
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测线布设
    2.2 数据处理
3 探测剖面解释
    3.1 成果解释说明
    3.2 地震主要剖面解释
4 讨论及分析
5 结论

(4)太原盆地田庄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分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田庄断裂带区域地质背景
2 田庄断裂浅层地震探测及几何特征分段
    2.1 田庄断裂浅层地震勘探
    2.2 田庄断裂几何特征分段
3 田庄断裂活动速率分段精细厘定
    3.1 断裂中段活动速率厘定
    3.2 断裂中-东转折段活动速率厘定
    3.3 断裂东段活动速率厘定
    3.4 结果分析
4 结 论

(5)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在城市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以成都天府新区苏码头断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2 资料采集方法
    2.1 观测系统
    2.2 采集实验
        1) 观测系统参数:
        2) 激发:
        3) 接收:
3 地震数据处理
4 地震剖面解译与断裂定位
    4.1 地震剖面解译
    4.2 层位标定
    4.3 综合地质解译
5 结 语

(6)运城盆地主要断裂活动性及其相关块体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1 盆地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层特征
    2.3 构造地貌分区
    2.4 主要活动断裂
    2.5 小结
第三章 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段晚更新世滑动速率研究
    3.1 洪积扇识别
    3.2 年代样品采集及测试
    3.3 微地貌无人机测量
    3.4 探槽剖面分析
    3.5 中条山北麓断裂解州晚更新世以来滑动速率
    3.6 中条山北麓断裂其他调查点无人机地貌测量补充
    3.7 小结
第四章 鸣条岗次级隆起活动性调查
    4.1 地裂缝分布发育特征
    4.2 地裂缝成因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运城盆地相关块体差异构造运动研究
    5.1 钻孔资料搜集整理
    5.2 区域地貌面发育情况
    5.3 相关块体差异运动对比
    5.4 区域变形机制探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存在不足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雷达干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InSAR测量基本原理
    2.2 D-InSAR测量技术
        2.2.1 D-InSAR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2.2 D-InSAR数据技术流程
        2.2.3 D-InSAR的局限性分析
    2.3 MT-InSAR监测方法
        2.3.1 PS-InSAR基本理论与方法
        2.3.2 PS-InSAR主要技术流程
        2.3.3 PS-InSAR技术局限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雷达干涉测量的地表形变建模和解算方法
    3.1 PS目标点初选
        3.1.1 相关系数阈值法
        3.1.2 相位离散差阈值法
        3.1.3 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
    3.2 PS目标点集精化筛选
        3.2.1 PS点集欧氏距离检验
        3.2.2 PS点集时间域连通性检验
        3.2.3 PS点集空间域连通性检验
    3.3 PS干涉网络建立与优化
        3.3.1 PS点自由连接网
        3.3.2 基于模型相关系数的网络优化
        3.3.3 自由连接网与Delaunay三角网分级构网
    3.4 相位解缠算法改进
        3.4.1 最小费用流法
        3.4.2 零空间矩阵解缠优化
        3.4.3 整数规划求解整周模糊度
    3.5 干涉网络相位反演
        3.5.1 PS干涉网络平差
        3.5.2 间接平差求解PS参数
        3.5.3 残余相位分解
    3.6 本章小结
4 太原市地表形变与基础设施形变监测与分析实验
    4.1 研究区概况
        4.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4.1.2 沉降发展历史
    4.2 实验数据
        4.2.1 SAR影像数据
        4.2.2 DEM数据
    4.3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3.1 PS-InSAR数据处理
        4.3.2 改进算法数据处理
    4.4 结果分析
        4.4.1 太原市城市区域沉降分析
        4.4.2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形变监测
    4.5 本章小结
5 深圳市福田区基础设施形变监测及可视化研究
    5.1 深圳市福田区形变监测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采用数据情况
        5.1.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2 InSAR解译结果可视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不同尺度综合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时序InSAR地表形变监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表形变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1.2.3 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存在的问题
    1.3 太原盆地地表形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太原盆地地表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1.3.2 太原盆地地表形变成因机理研究发展现状
        1.3.3 太原盆地地表形变监测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InSAR形变时间序列解算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D-InSAR形变监测原理
        2.2.1 InSAR高程测量基本原理
        2.2.2 D-InSAR形变监测基本原理
        2.2.3 D-InSAR形变监测数据处理流程
    2.3 D-InSAR形变监测误差来源及减弱措施
        2.3.1 去相干误差
        2.3.2 干涉图相位噪声
        2.3.3 基线误差
        2.3.4 大气延迟误差
        2.3.5 DEM误差
        2.3.6 相位解缠误差
        2.3.7 地理编码误差
    2.4 时序InSAR技术简介及影响因素分析
        2.4.1 干涉图堆叠(Stacking)技术
        2.4.2 PSI技术
        2.4.3 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
        2.4.4 CT-InSAR技术
        2.4.5 TCP-InSAR技术
        2.4.6 时序InSAR技术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附加约束条件的SBAS时序形变解算模型
    3.1 引言
    3.2 常规短基线集(SBAS)时序形变模型与形变基准
        3.2.1 最小二乘法
        3.2.2 奇异值分解法
        3.2.3 SVD的形变基准分析
    3.3 附加约束条件的SBAS时序形变法
    3.4 附加约束条件的SBAS时序形变法试验
        3.4.1 模拟数据试验
        3.4.2 真实数据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序InSAR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4.1 序言
    4.2 SAR干涉点目标(IPTA)时序分析技术
        4.2.1 主影像的选取
        4.2.2 PSC识别
        4.2.3 差分干涉相位迭代计算
        4.2.4 大气相位及非线性形变估计
    4.3 时序InSAR大范围地表形变监测关键技术
        4.3.1 长条带SAR数据的时序InSAR监测
        4.3.2 相邻轨道InSAR监测成果的拼接
    4.4 时序InSAR技术在太原盆地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4.4.1 太原盆地概况
        4.4.2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4.4.3 结果分析
        4.4.4 精度评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融合多传感器SAR数据的太原市地面沉降时序监测及其成因分析
    5.1 引言
    5.2 太原市地质概况
        5.2.1 区域地形地貌
        5.2.2 区域地质特征
    5.3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5.3.1 SAR数据
        5.3.2 SAR精密轨道数据
        5.3.3 其它数据
        5.3.4 InSAR数据处理
    5.4 太原市地面沉降结果与精度评定
        5.4.1 太原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年平均形变速率
        5.4.2 太原市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形变时间序列
        5.4.3 InSAR结果精度评定
    5.5 太原市地面沉降机理分析—地下水含水层参数估计
        5.5.1 土层垂向一维变形的数学模型——一维渗透固结模型
        5.5.2 含水层系统的参数估计
    5.6 太原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5.6.1 地下水开采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
        5.6.2 构造活动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
        5.6.3 第四系地层对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
        5.6.4 其他影响因素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融合多轨道SAR数据的二维时序形变估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融合多轨道SAR数据的二维形变时序估计算法
        6.2.1 InSAR多维时序形变估计的意义
        6.2.2 融合多轨道SAR数据的二维时序形变估计关键技术研究
    6.3 清徐-交城地区的二维形变时间序列估计与分析
        6.3.1 研究区域概况
        6.3.2 SAR数据与数据处理
        6.3.3 InSAR形变结果分析与精度评定
    6.4 清徐-交城地区地面沉降机理分析
        6.4.1 均匀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
        6.4.2 InSAR监测数据反演地面沉降形变
    6.5 交城断裂形变监测
    6.6 地裂缝形变监测分析
        6.6.1 清徐-交城地区地裂缝概况
        6.6.2 清徐-交城地区地裂缝形变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改进的PS-InSAR技术及其在线性工程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改进的PS-InSAR技术
        7.2.1 PS基线网络建立及信息存储方案
        7.2.2 PS差分相位模型与形变参数估计
    7.3 模拟数据试验
        7.3.1 形变信号模拟
        7.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 大西高铁沿线(太谷-祁县段)地表形变监测分析
        7.4.1 研究区域概况
        7.4.2 InSAR数据处理
        7.4.3 监测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综合探测方法在太原盆地东山山前断层探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东山山前断层概况
2 地球物理探测
    2.1 多道直流电法勘探
    2.2 浅层地震勘探
    2.3 地球物理勘探综合结果
3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4 结论与讨论

(10)利用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InSAR大气对流层延迟与水汽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InSAR及时间序列InSAR技术基本原理
    2.1 InSAR干涉测量基本原理
        2.1.1 InSAR提取地表高程
        2.1.2 InSAR提取地表形变
    2.2 干涉测量的基本误差源
        2.2.1 失相干
        2.2.2 DEM误差
        2.2.3 轨道误差
        2.2.4 大气延迟误差
    2.3 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
        2.3.1 点目标识别
        2.3.2 大气延迟估计
        2.3.3 轨道误差校正
        2.3.4 参数估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涉图的对流层延迟效应
    3.1 大气分层理论
    3.2 大气折射率
    3.3 干涉图中的对流层延迟
    3.4 对流层延迟对InSAR测高及形变的误差分析
        3.4.1 对测高的误差分析
        3.4.2 对形变的误差分析
    3.5 InSAR对流层延迟校正方法及软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的对流层延迟校正
    4.1 气象再分析资料简介
    4.2 实验区与数据
    4.3 对流层延迟校正效果评价与分析
        4.3.1 静力延迟的重要性
        4.3.2 与MERIS改正结果比较
        4.3.3 ERA-Ⅰ与NARR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4.3.4 垂直分层延迟与湍流混合延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气象再分析资料对流层延迟校正的时间序列InSAR分析方法
    5.1 StaMPS大气时空滤波的局限性
    5.2 研究区和实验数据
        5.2.1 太原盆地概况
        5.2.2 太原盆地地面沉降历史与现状
        5.2.3 实验数据
    5.3 大气的季节性变化
    5.4 ERA-Ⅰ对流层延迟校正的InSAR时序方法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5.5.1 对流层延迟改正效果
        5.5.2 太原盆地地面沉降结果
        5.5.3 InSAR形变与GPS比较
        5.5.4 太原盆地地面沉降与重力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InSAR技术反演大气水汽总量
    6.1 从InSAR大地测量学到InSAR气象学
        6.1.1 现有的水汽探测手段及特点
        6.1.2 InSAR反演大气水汽含量研究进展
    6.2 实验区与数据
    6.3 InSAR水汽遥感的理论与方法
        6.3.1 InSAR干涉图提取湿延迟
        6.3.2 天顶湿延迟与大气水汽总量转换系数
        6.3.3 InSAR遥感大气水汽总量的理论精度分析
    6.4 基于地面GPS-PWV数据定标
    6.5 InSAR遥感大气水汽总量的基本流程
    6.6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1 GPS大气水汽总量观测结果
        6.6.2 InSAR大气水汽总量观测结果
        6.6.3 InSAR △PWV与MERIS △PWV比较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四、太原市汾河断裂浅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甘孜—玉树断裂南段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J]. 赵航,李大虎,赵晶,张理,陈学芬. 四川地震, 2021(01)
  • [2]典型滑坡区域场景解析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特征提取[D]. 王庆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浅层地震勘探的田庄断裂构造特征研究[J]. 韩晓飞,扈桂让,张丽,史双双,董斌. 科技通报, 2020(05)
  • [4]太原盆地田庄断裂几何特征及活动性分段研究[J]. 张龙飞,韩晓飞,史双双.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0(03)
  • [5]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在城市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以成都天府新区苏码头断裂为例[J]. 刘远志,刘胜,李大虎,夏友钢,李颖,周德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9(09)
  • [6]运城盆地主要断裂活动性及其相关块体变形特征研究[D]. 郭春杉.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2019(08)
  • [7]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城市基础设施形变监测研究[D]. 方昊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不同尺度综合地表形变InSAR时序监测与机理分析[D]. 刘媛媛. 长安大学, 2018(01)
  • [9]综合探测方法在太原盆地东山山前断层探测中的应用[J]. 曾金艳,李自红,陈文,扈桂让,闫小兵. 地震工程学报, 2017(06)
  • [10]利用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InSAR大气对流层延迟与水汽反演[D]. 唐伟.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太原市汾河浅断层高分辨率地震探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