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病同治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异病同治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一、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异病同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1](2021)在《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血栓心脉宁以"血脉双治"理论为基础,配伍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君二臣四"之制,由丹参、川芎等10味中药组成,共奏益气活血,开窍止痛之功。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心脉宁作用机制涉及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血管再生、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炎症反应等,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

彭珊珊[2](2021)在《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of Bronchial Asthma,CDBA)和变应性咳嗽(Allergic Cough,AC)的用药规律。同时通过临床研究,观察清养润肺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为中医药理论“异病同治”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儿”and“中医药”and“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or“哮喘迁延期”or“哮喘非发作期”作为关键字段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相关文献;相同方式以“儿”and“中医药”and“变应性咳嗽”or“慢性咳嗽”or“内伤咳嗽”or“久咳”为检索词进行全文高级检索,筛选出中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的相关文献,使用SPSS Modeler18.0和SPSS26.0对筛选后中药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2)纳入符合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气虚证患儿(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CDBA-LSQDS)78 例,以及变应性咳嗽肺脾气虚证(Allergic Cough-Lung and Spleen Qi Deficiency Syndrome,AC-LSQDS)患儿78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用导师经验方“清养润肺方”治疗,对照组均予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疗程为4周。分析比较同一中医证候的两种疾病治疗前后患儿主次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1)数据挖掘方面: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5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有黄芪、甘草、白术、茯苓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陈皮-茯苓,陈皮-白术,防风-黄芪,防风-白术,茯苓-白术,以及半夏-白术-茯苓,半夏-白术-陈皮,半夏-茯苓-陈皮,半夏-黄芪-茯苓,半夏-黄芪-白术等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7个新处方。中医药治疗小儿变应性咳嗽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文献102篇,通过频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有甘草、杏仁、陈皮、半夏、白术、桔梗等;通过关联规则形成黄芪-白术,半夏-桔梗-陈皮,茯苓-半夏-陈皮,黄芪-陈皮-防风,茯苓-黄芪-白术等高频药物组合;聚类规则形成了 8个新处方。(2)临床研究方面,总体疗效上:治疗2周后,CDBA-LSQDS患儿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SQDS患儿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BA-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气喘、鼻痒、咽痒、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咳嗽、胸闷、鼻塞、流涕、喷嚏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对咳嗽、胸闷、咽痒、喷嚏、精神、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气喘、鼻塞、鼻痒、流涕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AC-LSQDS组患儿疗效观察: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主症、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夜间咳嗽、咽痒、面色、精神、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日间咳嗽、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食欲食量等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对日间咳嗽、夜间咳嗽、咽痒、面色、食欲食量、大便、小便等症状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咳痰、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精神等症状的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肺脾二脏为核心辨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符合临床实践活动,清养润肺方治疗肺脾气虚证CDBA和AC患儿均产生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小儿肺系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异病同治的内涵。

季小钰[3](2021)在《强志组方对抽动障碍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强志组方对抽动障碍患儿及其合并的反复呼吸道感染(肾志不足、肺肾两虚)的异病同治干预效应,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将6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强志组方,对照组口服盐酸硫必利片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抽动障碍、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情和相应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变。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既往史、抽动障碍平均病程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2.治疗后两组患儿YGTSS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平均发病病程均明显减少(P均<0.01);治疗组抽动障碍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为34.38%(P<0.01);治疗组反复呼吸道感染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为87.50%(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为71.88%(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志组方对抽动障碍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干预效果优于盐酸硫必利片联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减轻抽动症状同时,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缩短呼吸道感染病程,达到改善患儿体质的效果。

李慧[4](2021)在《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藿香正气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确定的成方。具有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胸膈满闷、恶心呕吐等,尤其对夏季暑湿感冒效果显着,临床疗效确切应用广泛。本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藿香正气散的方证配伍规律,进一步阐发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理论,为藿香正气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论文第一部分是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总结归纳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的方证理论分析,归纳药物加减变化特点、主治疾病异同,为临床运用及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参考。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的古代文献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的现代医案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对现代医案进行收集整理的方式,探讨藿香正气散在现代临床中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以“藿香正气散”、“临床应用”、“治疗”、“治验举隅”为主题词,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搜索1955年至今符合筛选条件的医案,对医案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现代医案研究基础上,对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种疾病(急性胃肠炎、湿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探讨其“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标准选取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来筛选藿香正气散的有效活性成分;再通过疾病靶点数据库筛选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靶点;通过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究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结果:藿香正气散外可治疗“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的风寒表证,内可治疗“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的寒湿郁阻。其组方严谨,疗效显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及运用。近年来学者对藿香正气散不同剂型的药理研究逐渐深入,藿香正气散在药理方面具有解痉镇痛、抗菌、抗病毒、镇吐和调节胃肠功能等作用,其证治范围逐渐扩大。对古代医籍的研究发现,有946处条文谈及藿香正气散,其中有35本医书有完整功效主治的描述,对其中的文献进行分析,排除主治证与藿香正气散原方完全相同者,还有28处论述。其中有9本书籍的组成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不同,是医家根据主治证进行的相应药物加减。可以体现出对藿香正气散的灵活运用。医案研究结果可见,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中医疾病有泄泻、眩晕、呕吐、发热、感冒、腹痛、多寐等;主要治疗的西医疾病有腹泻、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湿疹等。藿香正气散主要治疗的症状中,疲乏、恶心、脘痞、大便溏、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藿香正气散主要的舌苔脉象为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若脉濡而缓,多为湿邪困脾。苔白腻、脉濡符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病机,可作为藿香正气散舌象脉象指征。从药物剂量和药味加减看,加味药物共计118味,出现频次366次。其中化湿药最多,共计29次;其次为消食药,共计28次;前十位加味药:神曲(15次),佩兰(15次),薏苡仁(14次),山楂(13次),葛根(11次),砂仁(11次),黄芩(10次),石菖蒲(10次),川芎(13次),黄连(9次)。虽然藿香正气散加味药物繁多,但所加药物多针对湿邪。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共同发病机制,构建“藿香正气散-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阐述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出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AG)、湿疹(eczema)和上呼吸道感染(URI)共有203个有效活性成分,283个作用靶点,45个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藿香正气散治疗上述三种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β-谷甾醇、β-胡萝卜素、柚皮苷、山奈酚、阿沙西汀、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等。可能通过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癌症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作用于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为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理学机制提供依据。结论:论文通过对藿香正气散的古代文献及现代医案的深入分析,得出了本方的临床运用规律。通过藿香正气散治疗急性胃肠炎、湿疹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得出藿香正气散对三种不同疾病的治疗主要通过参与抗炎、调控细胞因子、调节免疫代谢等生物过程,发挥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机制实现,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藿香正气散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依据。

杨明航[5](2021)在《蝎黄解痉止哮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病例收集,观察哪种常见的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最易引起感染后咳嗽,按照病例收集的时间顺序,对符合的病例口服蝎黄解痉止哮颗粒,观察患儿的各项症状积分变化,从而确定蝎黄解痉止哮颗粒治疗哪种常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后咳嗽疗效最佳,以便临床针对性用药及推广。方法:通过不设限的方法收集大于100例的临床上符合感染后咳嗽风邪犯肺证的患儿,观察哪种常见的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最易引起感染后咳嗽,本试验将临床按时间顺序收集的前93例病例进行统计,根据病原体名字分为三组,其中纳入细菌组31例、病毒组31例、支原体组31例。三组均给予蝎黄解痉止哮颗粒口服治疗;用药疗程为10天,共计1个疗程。记录治疗前后各项症状积分变化及临床数据资料,对三组的临床症状、患儿的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候等疗效进行积分统计,并对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25进行医学统计分析,客观地对三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1)病例统计:通过临床病例收集统计共计152例,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后咳嗽46例,占比为30%;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后咳嗽75例,占比为49%;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感染后咳嗽31例,占比为21%。(2)咳嗽程度:经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咳嗽的视觉模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细菌组和病毒组P=0.87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和支原体组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和支原体组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积分:通过对三组治疗前后主症和次症各项症状的下降积分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组和病毒组在主要和次要中医症候积分上均低于支原体组,在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其中细菌组与病毒组P=0.9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组与支原体组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病毒和支原体组P=0.00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疗效:细菌组治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7%;病毒组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支原体组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29%。其中细菌组与病毒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组和支原体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毒组和支原体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临床上病毒感染后最易引起感染后咳嗽。2.蝎黄解痉止哮颗粒能明显改善小儿感染后咳嗽(风邪犯肺证)患儿主症咳嗽和次症的症状积分,且在治疗细菌感染后和病毒感染后引起的感染后咳嗽优于支原体感染后引起的感染后咳嗽。

林繄依[6](2021)在《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意义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是中药获得上市资格,实现其现代化价值,进而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路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新的立足点,即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品种与其来源方剂之间的关系。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强调要优化中药审评审批管理、完善中药分类注册管理,提出“建立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为中药的临床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选取源于经典古方的中成药品种,全面收集与之相关的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研究证据三方面既存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系统梳理新时期中药评价的信息基础,构建涵盖上述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成为推动中药品种临床评价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法。目的以中成药通塞脉片及作为其来源方剂的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为例,参考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探索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即立足于中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之间的关系,从基础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并整合以医案文献为代表的人用经验,和以相关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系统评价为内容的研究证据,实践多元证据集的构建方法,进而明确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并找出其待开发的潜在优势应用领域。方法1 理论分析参考“三结合”理念形成多元证据集构建思路。并采用理论分析方法,收集梳理通塞脉片其来源古方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的相关古籍及现代研究成果,形成多元证据集的中医药理论基础。2 文献调查采用文献检索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 Data)、维普(VIP)、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 数据库,纳入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类相关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原始研究。以计量分析的方法描述纳入文献的发表趋势、文献类型、疾病种类等,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绘制病种证据图。统计并阅读分析病例报告类型的文献,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相关的医案进行比对分析,以病种为基点对通塞脉片进行临床定位,从而整合人用经验方面的证据。3 系统评价将通塞脉片、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采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方法,评判通塞脉片对相关指标的干预效果,从而整合研究证据。结果1通过理论分析,发现从药味和组方角度来说,四妙勇安汤清热解毒力强,且能滋阴养血,对于以热毒内蕴、阴血亏虚或阴虚血瘀为主证的病症有针对性。顾步汤清热解毒之力略逊,补气滋阴之力更强,适用于热毒攻伐、气阴两伤、瘀血阻滞之证。而通塞脉片身兼二方之长,但作用更为和缓,更宜于瘀血阻络、气阴不足为主证的疾病的恢复期。2历年来四妙勇安汤及通塞脉片的研究数量较多,总体呈上升态势。顾步汤则受关注度较低,相关的原始临床研究以及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研究数量均较少,年均不足一篇。通过计量及聚类分析,发现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的治疗范围既源于在古籍中的主治病种,又结合现代的临床实际而有了相当程度的扩大。四妙勇安汤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多属于中医的热证范畴,而通塞脉片相关研究中独有的病种和模型则多属于中医的虚证范畴。3经统计发现,四妙勇安汤与顾步汤的病例报告数量较多的病种与原方出处所载的主治病症“脱疽”基本相符。而临床医家在异病同治的辨证理念指导下,更将四妙勇安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做了极大的拓宽。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分析,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具体的、有别于其说明书的临床定位。4现有证据表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缩小主动脉斑块面积、主动脉斑块与管腔面积比;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C反应蛋白水平。通塞脉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能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四妙勇安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可以升高踝肱指数,降低全血粘度与血浆粘度。通塞脉片对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1从基础理论角度看,通塞脉片的临床定位在证候方面是气阴不足、瘀血阻络,在病种方面为脱疽与脑梗死恢复期,且头疮作为通塞脉片潜在的主治病种,有待将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2从人用经验角度看,虽然目前单纯通过病例报告暂时无法对通塞脉片进行明确的临床定位,但四妙勇安汤及顾步汤相关病例报告较为集中的病种如脱疽、心脑血管病乃至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均应视为通塞脉片的潜在临床定位方向。3从研究证据角度看,通塞脉片对血脂指标、CEC计数等均有良好效果,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方面有较高有效率,而其对炎症指标、病理指标、血粘度和踝肱指数等指标的作用,是将来研究可以选择的方向。4本课题以通塞脉片为例,系统梳理了现代中成药品种与其来源古方相关的基础理论、人用经验及研究证据,借鉴“三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理念,构建了三层结构的多元证据集,探索了中药品种“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为中药品种的临床定位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方法学方面的示例。

高龙霞[7](2020)在《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呼吸道的过敏性疾病,三者发病部位及解剖具有同源性、病因及发病机制具有相似性,临床表现相互交叉,我们将其统称为“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西医在控制本病发作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但随着药物的长期使用,副作用也愈加明显,部分患者出现初期有效但长期效减,甚至无效的现象,远期疗效不理想。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对于三个疾病多独立论治,缺乏对其共性病机及异病同治的探讨。本研究将从文献综述、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结合生物学佐证,探讨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异病同治研究。目的:1.通过文献综述,了解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分析中西医在本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为本病的异病同治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理论研究,对“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病证”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异病同治方案进行阐述与探讨。3.通过临床研究,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共性病机及临床特征进行挖掘,证明对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进行异病同治是临床需求,“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具有可行性。4.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法:1.理论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际,对“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创新思路进行理论梳理2.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349例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舌脉等信息,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总结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分布规律,并采用构成比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挖掘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病机演变规律。3.实验研究:选择SPF级BALB/c小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建立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给予温润辛金培本方药干预。给药结束后,制备各实验组小鼠的动脉血、肺组织、肺组织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标本。进行肺功能检测、肺组织损伤病理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E水平,测定肺组织中IL-4、IL-5、IL-17a、TNF-α,并对肺泡灌洗液进行EOS计数。结果:1.临床研究: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除主要症状之外,以口干、口苦、头晕、耳鸣、乏力、汗出、畏寒、纳少、腹胀、夜尿频、睡眠差、便干、便溏等肺脾两脏症状为多见,兼见他脏的虚衰或痰浊或郁热,为本虚标实之证;从舌脉来看,患者出现最多的舌色为淡红、暗红、淡暗,亦可见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以薄白苔为主,也可见黄腻苔;脉象则以细脉最为多见、其次为沉脉。通过因子分析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33个常见症状,得到11个公因子能够客观反映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分析11个公因子,反映出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中具有肺脾为核心的多脏虚的核心病机特点。通过聚类分析,将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常见症状分为7类,舌脉分为3类。提示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证型可能有肺卫不固、肺气亏虚、肺脾两虚、脾肾阳虚、痰浊、痰热、肺胃郁热等,体现了以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核心病机特点,以及本虚标实、寒热错杂的病理实质。2.实验研究:一般情况: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动物死亡,给予OVA雾化攻击后,模型组小鼠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挠鼻、挠面,鼻分泌物增多,随雾化次数增多部分小鼠出现精神萎靡、蜷缩,消瘦,排便排尿增多。正常组小鼠无上述症状表现,地塞米松组及各中药给药组上述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肺功能:乙酰甲胆碱浓度为3.125mg/ml、12.5mg/ml、50mg/ml时,模型组小鼠气道阻力升高(P<0.01),且气道阻力与乙酰甲胆碱的浓度呈正相关。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中剂量组在乙酰甲胆碱浓度为3.125mg/ml、12.5mg/ml、50mg/ml时气道阻力降低(P<0.05或0.01),高剂量组在乙酰甲胆碱浓度12.5mg/ml、50mg/ml时气道阻力均降低(P<0.05)。HE染色:正常组肺泡基本呈正常状态,管壁无增厚现象,管腔未见扩张和分泌物,支气管上皮完好,未见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支气管壁增厚,管腔扩张、有分泌,可见坏死的支气管黏膜上皮,肌层增生、有炎性细胞浸润,结构紊乱。醋酸地塞米松组支气管平滑肌增生不明显,少量上皮细胞变性,偶见炎性细胞浸润。中药组支气管壁偶见少许炎细胞浸润,肺泡壁无增厚,平滑肌轻度增生。BALF中EOS计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BALF中EOS计数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低、中、高剂量剂量组、醋酸地塞米松组小鼠BALF中EOS计数均降低(P<0.05或0.01)血清IgE: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gE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醋酸地塞米松组、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血清IgE水平降低(P<0.05或0.01);中药低、高剂量组有降低IgE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 IL-4、IL-5、IL-17a、TNF-α:IL-4:模型组小鼠肺组织中IL-4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醋酸地塞米松组、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4水平降低(P<0.01),中药低、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4呈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IL-5:模型组小鼠肺组织IL-5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地塞米松组、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5水平下降(P<0.05或0.01),中药低、高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5水平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醋酸地塞米松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小鼠IL-5下降明显(P<0.05)。IL-17a:模型组小鼠肺组织IL-17a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醋酸地塞米松组、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IL-17a下降明显(P<0.01),中药低、高剂量组IL-17a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模型组小鼠肺组织TNF-α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醋酸地塞米松组、中药中剂量组小鼠肺组织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1),中药低、高剂量组TNF-α虽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根植于临床实际,坚持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思路,遵循整体观念、顺应脏腑需求,恢复脏腑功能,是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思路的开拓创新。2.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表现为以肺脾为核心的多脏腑功能虚损,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对其进行异病同治符合临床实际,“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具有可行性。3.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思路基础上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方药可以有效改善过敏性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过敏性鼻炎动物模型的过敏症状,降低变态反应,减轻炎性损伤,纠正免疫失衡,实现了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异病同治,证明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具备有效性和可靠性。

马雪颜[8](2020)在《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气分热盛的证候,其核心病机特点为热盛、积滞和津伤。外感邪气、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禀赋不足等为胃肠积热的主要病因,由于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脾胃薄弱,故更易形成胃肠积热。作为儿童常见的证候,胃肠积热是影响多种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重要因素。团队前期研制了胃肠积热诊断量表,然而存在将诊断与评价功能混淆、假阴性率较高、部分条目分级描述不当等问题。目的:本研究拟研制与测评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工具,旨在为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提供量化工具,为胃肠积热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共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胃肠积热诊断模型构建与评价;二是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研制与评价。1胃肠积热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基于文献中的医案分析及相关教材、标准中的论述,提取胃肠积热相关四诊信息,经小组讨论后形成诊断模型的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65位专家,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以界值法初步筛选模型条目;(3)基于660例3-14岁儿童的临床数据,采用Lasso分析,筛选诊断模型的核心条目;(4)将数据按2:1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训练集采用逻辑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极限梯度提升法四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胃肠积热诊断模型,并根据其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选择最优模型;(5)基于测试集,对诊断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评价其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等。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补充、筛选后得到37个条目。660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42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318人。胃肠积热组453例,非胃肠积热组207例,两组之间性别未见统计学差异。经lasso分析后最终得到19个核心条目,包括舌苔厚、大便干结、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大便次数减少、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口臭、夜间汗出、舌苔黄、烦躁、舌质红、脉滑、手足心热、大便臭、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后加重、小便黄、唇红、呕吐酸臭、嗳气酸臭、排便费力,以上条目均分为有或无两级。采用XGBoost构建的胃肠积热证诊断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优,故将其作为最终模型。在测试集上进行诊断性试验,其准确率达到93.03%,与其在训练集上表现相当,灵敏度为95.07%、特异度为88.14%,漏诊率为4.93%,误诊率为11.86%。2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构建与评价方法:(1)依照研究一的方法形成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原始条目池;(2)采用二轮德尔菲法,选取了 75位专家,说明评价性量表特点后请专家对各条目重要性打分,并补充相关条目,根据各条目专家评分算术平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三个指标,以界值法初筛条目;(3)基于453例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通过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四种经典测验理论方法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保留至少四种方法保留的条目,采用等权法构建评价性量表,并依据数据分布特点确定程度界值。(4)将临床数据回代,评价量表的信度、效度、反应度及项目功能差异。结果:原始条目池共含41个条目,经德尔菲法筛选和补充后得到38个条目。453例研究对象中处于疾病状态的有310人,处于非疾病状态的有143人,研究对象胃肠积热评分为5.80±2.31。经经典测验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后得到26个条目,其中11个为二分类变量,包括面赤、唇红、咽红肿、舌红、舌苔黄、手足心热、脉数、脉滑、矢气臭、易呼吸道感染和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喜肥甘厚腻等)则加重;15个为四分类变量,包括恶热、口臭、口鼻气热、口渴喜冷饮、食欲异常(旺盛或不振)、腹痛、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便费力、大便臭、小便色黄、夜间汗出、夜卧不安(多动蹬被、磨牙、喜俯卧等)、烦躁和鼻痂。各条目权重相同,若量表总评分<15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轻;若15分≤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中;若总评分≥28分,则提示胃肠积热程度为重。量表分半信度为0.656,克朗巴赫系数为0.787,标准效度为0.515,P值<0.001,专家评分前27%高分组与后27%低分组研究对象的量表总分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脉数和口渴喜冷饮在3岁<年龄≤7岁和7岁<年龄≤14岁两组儿童之间存在项目功能差异。结论:本研究研制了适用于3-14岁儿童的胃肠积热证候诊断模型和评价性量表,其应用不受疾病状态限制。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及反应度,且多数条目在年龄上无项目功能差异。

陶嘉磊[9](2020)在《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物质基础库;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类黄酮组分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RSV潜在作用靶标;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对RSV肺炎小鼠模型的防治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聚焦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类黄酮组分抗RSV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类黄酮组分的纯化工艺与定性、定量检测方法:以药液质量浓度、树脂药材质量比、供试品pH、洗脱液体积、醇洗体积分数、洗脱体积流量为考察参数,并以类黄酮含有量为主要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聚酰胺树脂纯化工艺;应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切换扫描模式采集样品MS/MS数据,通过MS-FINDER平台结合人工核对方法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同时使用UPLC-MS/MS,以CSH-C18色谱柱、ESI,负离子模式SRM方式进行定量分析26种类黄酮。类黄酮组分网络药理学分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与STITCH数据平台对前期鉴定出的76种类黄酮进行成分靶标预测;基于Phenolyzer平台获取RSV相关靶点,利用STRING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同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利用空斑实验测定RSV毒力,通过RSV滴鼻诱发小鼠肺组织感染模型。造模12 h后使用类黄酮低、高剂量组进行灌胃给药,同时使用利巴韦林作为阳性对照,此外,在滴鼻造模前5天予以类黄酮预防性给药。在RSV感染第4与第6天对小鼠肺组织病理进行分析,并利用IHC方法分析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评价类黄酮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通过ELISA法和qPCR检测IL-1β、TNF-α、TGF-β1和IL-10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与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比例,评价类黄酮组分对于RSV感染小鼠炎症反应和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分别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RSV的F、G、NS1的核酸转录水平和F蛋白的表达量,同时针对F蛋白和RSV使用IHC验证类黄酮对RSV复制的影响;通过ELISA法和qPCR分别检测血清IFN-β以及IFN-α、IFN-β mRNA水平;利用 qPCR 对 MDA5、RIG-I、TBK1、IRF3、JAK1、TYK2、MX1、TRIM5、ISG15、IP-10 mRNA 进行检测,并通过 Western Blot 检测 TBK1、IRF3、p-TBK1、OAS1 水平,以及利用IHC半定量检测MX1、OAS1蛋白水平,评价类黄酮对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检测RSV感染第4天小鼠血清、肺组织中与糖代谢、TCA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探讨类黄酮对RSV感染小鼠能量代谢产物的影响以及与固有免疫的联系。结果:(1)最佳纯化工艺参数为药液质量浓度24 mg/mL,树脂药材质量比25:3,上样液pH值4.0,5 BV水洗除杂,醇洗体积分数80%,醇洗体积6BV,洗脱流量3.0mL/min。纯化后,类黄酮含有量从18.5%提高至68.9%,转移率为78.7%。(2)共有440种类黄酮被初步鉴定出,其中负离子模式266种,正离子模式234种,有60种类黄酮在两种模式下均有良好响应;已知清肺口服液组方各单味药类黄酮共计146种,有78种被检测出;儿茶素、木犀草素等26种类黄酮能够同时被定量检测,其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 square>0.9978)。(3)76种类黄酮共挖掘靶标368个,得到与RSV感染共同靶点87个,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山奈酚、木犀草苷是类黄酮中主要活性成分,靶标功能富集结果显示清肺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4)肺病理结果显示,RSV感染第4、第6天小鼠肺部均有严重的炎症反应,有大小不等的实变病灶、显着浸润的炎症细胞以及明显的血管组织、肺泡组织周边水肿。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肺组织炎症评分低于模型组;RSV感染后,肺组织Caspase-3表达上调,类黄酮组可部分抑制Caspase-3水平。(5)ELISA、qPCR和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组能有效降低IL-1β、TNF-α和TGF-β1炎症因子水平,上调抗炎因子IL-10;类黄酮组分治疗或预处理后有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浸润的趋势。(6)肺组织中可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而在正常组中未检测出。模型组有较强的RSV复制,但肺组织中IFN-α、IFN-β mRNA上调不明显,类黄酮预处理或治疗后均可抑制F蛋白及其mRNA水平,同时对G、NS1核酸转录也有抑制作用,且均能有效上调IFN-αmRNA以及血清、肺组织中IFN-β蛋白水平,对IFN-β mRNA有上调趋势。(7)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BK1、IRF3mRNA的水平呈现出与RIG-I mRNA相似的上调作用,同时IRF3、p-TBK1蛋白也显着上调,TBK1有上调趋势,对JAK1、TYK2转录无影响,能够提高MX1、TRIM5、ISG15、IP-10转录水平和OAS1蛋白含量;类黄酮高剂量和预处理均能促进TBK1磷酸化,提高JAK1、IP-10、ISG15 mRNA水平,对TYK2 mRNA无影响,对OAS1蛋白有上调作用。(8)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均上调,琥珀酸、3-磷酸甘油酸有上调趋势,α-酮戊二酸有下调趋势;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丙酮酸、乳酸、顺式乌头酸、3-磷酸甘油酸的上调,能够下调血清苹果酸水平,有降低琥珀酸趋势;利巴韦林的干预造成了血清中乳酸、琥珀酸、富马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柠檬酸进一步上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中丙酮酸、乳酸等1 1种目标代谢物均显着上调;类黄酮高剂量组能够逆转RSV感染诱导的肺组织乳酸、3-磷酸甘油酸、富马酸、苹果酸、葡萄糖的上调,能够进一步上调肺组织丙酮酸水平,有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琥珀酸趋势;与模型组比,西药利巴韦林的干预可以下调葡萄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水平,但造成了肺组织更高水平的乳酸堆积。结论:(1)采用聚酰胺树脂纯化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稳定可靠、效果良好;运用MS-DAIL联合MS-FINDER分析鉴别类黄酮简单高效,可作为初步鉴定中药类黄酮成分的首选方法。(2)UPLC-QE-Orbitrap-MS结合MS-FINDER可快速定性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的类黄酮;利用UPLC-MS/MS技术,使用CSH-C18色谱柱可以高效、可重复的同时定量检测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3)通过LC-MS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获得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的作用机制主要与炎症通路、免疫调节、能量代谢、抗病毒感染等途径相关,证实了复方多靶点、多途径的治疗特点。(4)每只BALB/c小鼠给予5 × 10^5 PFU的RSV滴鼻可引起显着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和病理损伤;类黄酮组分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和细胞凋亡,同时RSV滴鼻造模能够在肺组织检测到RSV特异性核酸和蛋白,而类黄酮治疗可有效抑制RSV复制。(5)RSV感染可抑制宿主细胞Ⅰ型IFN的转录,干扰机体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反应,同时造成宿主血清、肺组织能量代谢紊乱,乳酸堆积;类黄酮可激活Ⅰ型IFN信号通路,促进TBK1磷酸化,上调抗病毒蛋白水平,改善RSV诱导的代谢紊乱,同时类黄酮能够有效预防RSV感染,激活宿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对宿主能量代谢失衡也有一定预防作用。(6)类黄酮所表现出的激活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作用可能是通过拮抗TGF-β1活性、与病毒非结构蛋白结合、改善宿主能量代谢并下调乳酸水平等方式间接实现。(7)利巴韦林能够有效抑制RSV的复制,但在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炎症反应等方面不及类黄酮,且能够引起宿主更强烈的能量代谢紊乱,诱导血清、肺组织乳酸水平升高,抑制宿主细胞正常的抗病毒免疫功能,这可能是临床使用不能获益的内在原因。

黄晓珊[10](2020)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索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风咳证异病同治临床治疗法则的可行性,以及篮式设计方法对异病同治研究的意义;探索申春悌教授疏风祛瘀化痰治疗法则对风咳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古今文献,归纳整理不同年代不同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分析总结风咳的历史沿革、理法方药、以及现代医学研究的相关成果;根据现代医学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定义、流行病学规律、病因及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等资料,寻找两种疾病相同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从西医角度探索其异病同治的可能性;同时检索近五年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临床疗效研究文献,统计分析两者的常见证型、方药应用的相同点,从中医角度探究其同证异病同治的基础。2.临床研究:本研究采用篮式设计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95例风咳证患者(咳嗽变异性哮喘50例,感染后咳嗽45例)用导师经验方“抗敏镇咳颗粒”治疗,疗程为2周。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咳嗽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程度、止咳起效时间及咳嗽治愈时间,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的异同,判断两种病异病同治的可行性;再将入组的风咳证患者分为原治疗药物有效组、原治疗药物无效组及既往未用药治疗组三组,分层观察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疗效。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同证异病同治研究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且应用广泛,但存在以下问题:(1)研究内容多停留在医案报道及经验总结,缺乏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设计临床研究;(2)相关研究不够深入,许多内容为简单的重复性研究。针对以上问题,参考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研究方法,将精准癌医学的篮式设计方法引入同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中,将有利于探索同证异病同治的医学机理,为证候类中药新药研发提供依据。2.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提示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具有相似之处,具有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物质基础:(1)两者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都包括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敏感性增高;(2)两者发病过程中均有多种炎症介质参与,其中相同的有白三烯、白介素、气道神经肽S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3.中医药学有关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的文献研究提示两者具有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基础:(1)临床上两者的常见证型均为风邪犯肺证(风咳证),大多数医家也多从风论治这两种疾病;(2)各医家治疗这两种疾病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占比具有一致性,使用频数较高的中药相似,均有疏风降气镇咳之效。4.从临床研究结果可看出,抗敏镇咳颗粒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主症及次症均有改善作用(P<0.05),对感染后咳嗽的临床主症及次症亦有改善作用(P<0.05),且两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CVA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6%,对PIC的止咳总有效率达到95.6%,两者的咳嗽缓解程度及止咳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所有入组的风咳证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的临床主症、次症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作用(P<0.05),治疗2周的总有效率为93.7%。其中20例原治疗有效的患者加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在原治疗有效的基础上,有90.0%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再次提升。55例原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达到92.7%;20例既往未用药的患者有效率为100%。且75例曾用药治疗患者用抗敏镇咳颗粒治疗后疗效为92.0%,大于原用药物的有效率26.7%(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咳嗽症状随着治疗时间增加而逐步改善,所有患者止咳起效平均所需时间为5.66± 1.78天,咳嗽治愈平均所需时间为10.8±2.33天。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可以同证异病同治,探索性地验证了篮式设计方法在中医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具有疏风祛瘀化痰作用的抗敏镇咳颗粒对风咳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为风咳证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异病同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异病同治(论文提纲范文)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遵循“血脉双治”理论构建血脉病整体认识
2 组方传承创新凸显中医学特色
3 复杂作用机制发挥多重保护效应
    3.1 保护血管内皮
    3.2 促进血管再生
    3.3 抗血小板聚集与改善血液流变学
    3.4 抑制炎症反应
4 临床运用
    4.1 冠心病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4.2 高脂血症
    4.3 心律失常
    4.4 脑梗死
    4.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6 血管性痴呆
    4.7 其他疾病
5 展 望

(2)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异病同治的阐述
        1.1 异病同治的发展历程
        1.2 历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异病同治的认识
        1.4 异病同治的现代应用
        1.5 异病同治的现代研究
        1.6 异病同治的总结与展望
    2. 支气管哮喘的阐述
        2.1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3. 变应性咳嗽的阐述
        3.1 祖国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变应性咳嗽的认识
    4. 儿童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4.1 资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小结
    5. 儿童变应性咳嗽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
        5.1 资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合并用药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情况
        4.2 一般资料
        4.3 疗效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袁斌教授运用清养润肺方治疗小儿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经验探讨
        2.1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经验
        2.2 袁斌教授治疗变应性咳嗽的临床经验
        2.3 袁斌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
    3. 立方分析
        3.1 组方理论探讨
        3.2 组方药物分析
        3.3 组方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说明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强志组方对抽动障碍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脱落、终止试验标准与处理
        (五)治疗方案
        (六)有效性评价定
        (七)安全性评定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五、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抽动障碍相关症状比较
        (三)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比较
        (四)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五)不良反应与安全性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一、肾志理论
        (一)肾志理论基础
        (二)抽动障碍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机制
        (三)抽动障碍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辨证分析
    二、理法方药
        (一)立方依据
        (二)方药分析
        (三)现代药理学分析
    三、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疗效分析
        (三)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四、结论
    五、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4)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1 网络药理学与方剂配伍理论的研究
        2 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2.1 单味药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2 中药药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3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3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藿香正气散研究进展
        1 临床运用研究
        1.1 内科疾病
        1.2 外科疾病
        1.3 皮肤科疾病
        1.4 五官科疾病
        1.5 儿科疾病
        1.6 妇科疾病
        1.7 其他疾病
        2 药理学研究
        2.1 全方药理学研究
        2.2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
        3 剂型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古代文献的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研究
    1 藿香正气散的源流出处
    2 藿香正气散方药分析
        2.1 藿香正气散的组成
        2.2 藿香正气散的药物分析
        2.3 藿香正气散的方义解析
    3 历代医家对藿香正气散证的分析
        3.1 明·龚廷贤
        3.2 明·李梴
        3.3 明·张景岳
        3.4 明·李中梓
        3.5 明·孙一奎
        3.6 清·虚白主人
        3.7 清·雷少逸
        3.8 清·李用粹
        3.9 清·陈念祖
        3.10 清·程钟龄
        3.11 清·汪昂
        3.12 结果
    4 对古代医籍中藿香正气散的方证分析
        4.1 《奇效良方》
        4.2 《医方考》
        4.3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4.4 《医方集宜》
        4.5 《仁术便览·卷一》
        4.6 《祖剂·卷四》
        4.7 《伤寒括要·卷下》
        4.8 《方症会要》
        4.9 《医学心悟》
        4.10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4.11 《古今名医方论·卷二》
        4.12 《医方论·卷二》
        4.13 《时方歌括·卷上》
        4.14 《奇方类编·卷下》
        4.15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下》
        4.16 《温证指归·卷三》
        4.17 《瘴疟指南·卷下》
        4.18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卷下》
        4.19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五》
        4.20 《医碥·卷六》
        4.21 《外科十法》
        4.22 《目经大成·卷三》
        4.23 结果
    5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医案的藿香正气散应用规律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3 资料整理规范
        3.1 中药名称规范
        3.2 症状规范
        3.3 药物剂量规范
        3.4 西医病名规范
        3.5 中医病名规范
    4 数据统计结果
        4.1 性别比例
        4.2 年龄分布
        4.3 舌象
        4.4 脉象
        4.5 症状分布
        4.6 疾病分类
        4.7 药味药量统计
        4.8 加味药物分类统计
    5 小结及分析
        5.1 藿香正气散主治病证的舌脉特点
        5.2 藿香正气散药味药量特点
        5.3 藿香正气散主治疾病特点
第三部分 藿香正气散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藿香正气散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靶点预测
        2.2 疾病相关基因的获取
        2.3 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的筛选
        2.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绘制
        2.5 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2.6 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藿香正气散有效成分筛选及靶点预测
        3.2 疾病靶标的筛选
        3.3 构建蛋白交互网络
        3.4 “中药-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3.5 共同作用靶基因GO生物过程与KEGG通路分析
    4 小结及讨论
结语
    1 藿香正气散“异病同治”的思考
    2 论文创新点
    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蝎黄解痉止哮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古籍对感染后咳嗽的记载
        2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儿童体质与感染后咳嗽的联系
        4 中医对感染后咳嗽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研究进展
        1 感染后咳嗽的现状概括
        2 西医对感染后咳嗽发病机制的认识
        3 现代医学的药物治疗
    三、儿童感染后咳嗽(PIC)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异病同治的医学根据
        1 西医医学依据
        2 中医医学依据
    四、结语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3 诊断标准
    4 研究内容
    5 疗效判定
    6 随访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8 研究结果
    9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3 现代药理学分析
    4 疗效分析
    5 研究中的不足
    6 本研究的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浅谈中医循证医学——双重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浅谈四妙勇安汤、顾步汤与通塞脉片的源流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中药品种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思路及其理论基础
    1 多元证据集构建的意义及流程
    2 通塞脉片及其来源方剂
    3 方解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中药品种相关文献梳理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通过分析医案文献整合人用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2 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研究证据的整合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检索策略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临床“生态”梳理
        前言
        1. 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概述
        2. 西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病因及病理演变的共性规律
        3. 西医解决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问题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4. 西医围绕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形成的研究成果与临床推动
        5. 西医治疗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疗效与局限
        6. 西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临床面临的瓶颈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进展
        前言
        1. 中医关于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范畴”认识
        2.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与脏腑辨证确立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临床关系
        3. 中医对于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发生、演变、预后的共性规律研究
        4. 中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辨证施治应用
        5. 中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异病同治与研究探索
        6. 中医治疗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优势与疗效
        7. 中医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面临的临床问题与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创新思路的理论研究
    前言
    1. 整体观念、脏腑辨证是实现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整体观念
        1.2 脏腑辨证
        1.3 整体观、脏腑辨证在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中的运用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2.1 肺脾构筑气血生成、运行及水液代谢的脏腑功能体系
        2.2 以肺脾为核心的脏腑功能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
        2.3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在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中的运用
    3.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正确把握了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4.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思路的开拓创新
        4.1 温润辛金培本释义
        4.2 方药主体、方解及临证加减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征与规律研究
    第一节 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临床特征分布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基于因子分析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中医临床特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节 基于聚类分析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中医临床特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的生物学评价研究
    前言
    1. 材料及方法
    2. 检测内容及检测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肠积热理论探析
        一、胃肠积热的概念
        二、胃肠积热的病因
        三、胃肠积热的病机
        四、胃肠积热的常见兼夹证
        五、胃肠积热的诊断
        六、胃肠积热的治疗
        七、胃肠积热与儿科各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八、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进展
        一、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思路
        二、中医证候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方法
        三、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量化工具研制与评价
    研究一 胃肠积热证诊断模型构建与评价
        一、基于医案及相关文献形成胃肠积热诊断模型原始条目池
        二、基于德尔菲法筛选胃肠积热四诊信息条目
        三、基于Lasso分析筛选胃肠积热诊断模型的核心条目
        四、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和评价胃肠积热诊断模型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一、基于医案及相关文献形成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原始条目池
        二、基于德尔菲法初步筛选胃肠积热四诊信息条目
        三、基于经典测验理论及项目反应理论研制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
        四、胃肠积热评价性量表的信效度及项目功能差异分析
        五、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1 儿童(3-14岁)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量化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2 儿童(3-14岁)胃肠积热证评价性量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RSV的研究进展
        1.1 RSV流行病学研究
        1.2 RSV结构特征
        1.3 RSV感染复制与病理学特点
        1.4 RSV的临床诊断
        1.5 RSV的预防和治疗
    2 中医药防治RSV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药防治RSV感染的临床研究
        2.2 中医药防治RSV的基础研究
    3 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反应
        3.1 病毒感染模式识别受体及信号转导
        3.2 Ⅰ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与抗病毒作用
    4 类黄酮抗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4.1 类黄酮的广泛生物学活性
        4.2 类黄酮抗病毒作用的多种途径
    5 本实验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的提取与鉴定
    1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纯化的工艺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2 MS-DAIL联合MS-FINDER鉴定中药类黄酮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3 UPLC-QE-Orbitrap-MS技术结合MS-FINDER快速分析清肺口服液中类黄酮组分
        3.1 仪器与试药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4 UPLC-MS/MS法测定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中26种类黄酮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作用机制
    1 中药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现状及几个关键问题
        1.1 网络药理学概述
        1.2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的现状
        1.3 中药复方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 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SV感染Hep-2细胞空斑实验结果
        3.2 RSV感染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3.3 类黄酮组分有效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
        3.4 类黄酮组分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
        3.5 类黄酮组分对RSV复制及F蛋白的影响
        3.6 类黄酮组分上调IFN-α、IFN-β mRNA,提高血清、肺组织IFN-β含量
        3.7 类黄酮组分促进Ⅰ型IFN上游TBK1的磷酸化水平
        3.8 类黄酮组分激活Ⅰ型IFN下游抗病毒蛋白OAS1、ISG15表达
        3.9 类黄酮组分改善能量代谢,降低乳酸水平
    4 讨论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表
    2 UPLC-MS联合MS-FINDER初步鉴定出的440种类黄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阐述
    1. 古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同证异病同治理论的认识
        2.1 对“异病”认识差异
        2.2 对“同治”认识差异
    3. 同证异病同治与微观辨证
    4.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第二部分 风咳证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
    1. 中医对“风咳”的认识
        1.1 “风咳”的病名沿革
        1.2 “风咳”的理法方药概述
        1.3 “风咳”的现代研究
    2.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2.1 现代医学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
        2.3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现代医学基础
    3. 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中医研究成果解析
        3.1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治疗
        3.2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3.3 风邪犯肺证的中药运用
        3.4 结果分析
        3.5 咳嗽变异性哮喘和感染后咳嗽异病同治的中医研究基础
    4. 小结
第三部分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病例标准
        2.6 脱落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合并用药要求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分析
        3.6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病程
        4.3 两种疾病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疗效分析
        4.4 咳嗽变异性哮喘与感染后咳嗽疗效对比
        4.5 风咳证咳嗽诱发及加重因素
        4.6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4.7 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的证候疗效评价
        4.8 治疗过程中咳嗽VAS评分的变化
        4.9 止咳起效及咳嗽治愈所需时间
        4.10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5.2 同证异病同治研究与篮式设计的关系
        5.3 导师对风咳证的认识
        5.4 抗敏镇咳颗粒的演变及组成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慢性下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异病同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栓心脉宁“血脉双治”组方探讨及研究进展[J]. 王靖怡,李军,陈恒文,惠小珊,白京,王阶.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 [2]清养润肺方“异病同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和变应性咳嗽的疗效研究[D]. 彭珊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强志组方对抽动障碍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D]. 季小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藿香正气散证治规律及“异病同治”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蝎黄解痉止哮颗粒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明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来源于经典方剂的中成药品种多元证据集的建立 ——以通塞脉片为例[D]. 林繄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肺及相关过敏性疾病异病同治研究[D]. 高龙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儿童胃肠积热证诊断与评价标准量化研究[D]. 马雪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探讨清肺口服液类黄酮组分抗RSV研究[D]. 陶嘉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抗敏镇咳颗粒治疗风咳证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D]. 黄晓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异病同治慢性下呼吸道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