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常见设备故障及处理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常见设备故障及处理

一、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林[1](2021)在《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电生理特性,并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射频消融治疗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83例患儿,其中男48例、女35例,平均年龄(9.48±2.88)岁。左侧旁道53例,成功消融51例,复发3例;右侧旁道25例,成功消融25例,复发6例;双旁道5例,成功消融5例,复发1例。83例患儿的手术即时成功率为97.6%,复发率12.3%,并发症发生率6.0%;83例患儿平均累计消融时间(149.8±42.2)s。左侧单房室旁道组的平均累计消融时间为(140.2±36.3)s,右侧单房室旁道组为(170.0±47.3)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右侧旁道(24.0%)消融后的复发率高于左侧旁道(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P=0.047)。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但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可能性,且右侧旁道复发率高于左侧。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3](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葛俊炜[4](2020)在《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室性早搏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其发病率高,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其临床表现各异,轻者无症状或稍感心悸,重者可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造成黑曚甚至晕厥。除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心律失常另一重要治疗方法,右心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早/室速最常见的起源位置,RFCA对于右室流出道室早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然而,对于起源于右室流入道室早/室速的RFCA治疗及长期疗效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RFCA治疗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的室早的近中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和2018年6月期间因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在上海长海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037例患者,选取右心室流入道室早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RFCA术中电生理特点及消融的数据,术后遥测心电图、普通12导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随访资料。对所有患者的延迟效应和短暂复发进行评估。统计分析临床结局和预测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接受导管射频消融的106例右室流入道特发性室早的患者(平均年龄50.3±17.8岁;52%为男性)。93名患者(87.7%)在手术结束时达到即刻手术成功。其中26(28%)术后有室性早搏的早期复发,其中22例为一过性复发,其余4例患者在7天的观察后仍有相当数量的室早。13例无效的患者中有8例观察到延迟效应(61.5%),其中1例(12.5%)室早消失,其余7例在3个月随访时室性早搏减少(20112±7312 vs 6745±3187,P=0.01),然而,随访结束时室早的数量又回到了消融手术前的水平。平均随访49.8~29.5个月,106例患者的最终成功率为68.9%。不同解剖部位的消融结果也各不相同。延迟效应、短暂复发和不使用导管倒钩术式是最后手术失败预测因子。导管倒钩的消融术式的使用,使最终消融结果有明显改善(P=0.001)。结论起源于右心室流入道室早并不少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获得根治。延迟效应和短暂性复发是常见的,并预测长期随访后的最终失败。倒钩消融技术可以帮助减少早期复发和提高最终消融结果。

齐钰[5](2020)在《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的个体化新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传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策略单一,但不同的患者由于肺静脉解剖的差异需要的冷冻剂量不同。过多的冷冻剂量所带来的风险可导致并发症的增加。本研究欲探索个体化冷冻消融策略,以期减少冷冻时间、手术时间及消融器械在左房内停留时间,且不降低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手术体验。内容:通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制定个体化冷冻消融策略,与传统冷冻消融策略对比,探讨并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32名首次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CB2)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研究组患者(n=117)采取肺静脉隔离时间(TTI)或球囊温度达-40℃所需时间(Time-40℃)指导消融,当肺静脉电位可测时,持续监测TTI,若TTI<60s或60s<TTI<90s,则以TTI+60s或TTI+90s冷冻时间进行首次冷冻,后以120s巩固消融治疗;若肺静脉电位不可测时,则根据球囊温度达-40℃所需时间来指导消融治疗,Time-40℃<60s或60s<Time-40℃<90s时分别给予120s或180s首次冷冻操作,后同样以120s巩固消融治疗。对照组(n=115)患者按照传统首次180s和至少附加180s的冷冻消融策略。结果:研究通过2101次冷冻消融治疗了928支肺静脉。每位患者的平均冷冻次数为9.1±0.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研究组为9.0±0.8,对照组为9.1±0.7;P=0.343)。研究组患者冷冻时间(1072.8±136.7s vs.1638.8±129.2s;P<0.001)、手术时间(84.0±11.9min vs.96.5±16.0min;P<0.001)、消融器械在左房内停留时间(68.0±9.4min vs.81.4±15.5min;P<0.001)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此外,在43支肺静脉中可观察到自发的肺静脉电位恢复,两组间肺静脉-左心房重新连接几率差异明显[分别为研究组:8(1.7%)vs.对照组35(7.6%);P<0.001]。随访12个月,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房扑、房速或房颤)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组:25(21.4%)vs.对照组:29(25.2%);P=0.488]。右下肺静脉(RIPV)消融具有一定复杂性。高血压是房颤基于球囊温度或肺静脉隔离时间指导的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由球囊温度或肺静脉隔离时间两项冷冻参数指导肺静脉隔离消融的个体化策略,与传统的冷冻消融方法相比,可显着减少冷冻消融时间、手术时间和消融器械在左房内停留时间,两者具有相似的手术成功率,1年随访证实安全、有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6](2020)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房颤)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 长时间房颤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良, 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心衰)症状, 甚至形成严重并发症——脑卒中,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负担。经冷冻球囊消融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 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 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此指南, 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7](2020)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已成为仅次于高血压、冠心病的心血管疾病,长时间房颤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以致出现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症状,甚至形成严重并发症——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家庭医疗负担。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技术是近几年房颤治疗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推广普及过程中,操作、治疗参数及并发症的预防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hina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CSPE)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of Arrhythmia,CSA)共同倡导并组织撰写了《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与推广该消融技术的临床应用。

张爱春[8](2020)在《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时,完全零射线对比常规三维联合X线指导消融时,是否安全、有效、可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根据市人民医院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6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分为零射线组(31例)和常规三维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情况,并对比手术相关情况:总手术时间、电极导管到位时间、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和常规三维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96.8%,两组手术成功率皆为100%,术后均无复发。零射线组电极到位时间长于常规三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射线组曝光时间、曝光剂量相对于常规三维组为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可完全实现零射线,减少X线损伤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孙巍,郑黎晖,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姚焰[9](2018)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着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着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周津[10](2018)在《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阵发性房颤患者一般资料与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目的心房颤动目前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亦有所提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98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二代冷冻球囊),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五个时间段随访,根据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三个月(窗口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和窦律维持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BMI、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房颤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心脏超声指标:左心房舒张内径(LA)、左心室舒张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EF);血液化验指标:血清钾离子浓度(K)、尿素氮(BUN)、肌酐(Cre)、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BNP)、肌钙蛋白(Tn T)、溶栓二聚体(D-Dimmer)、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促甲状腺激素(TSH)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入选的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复发组共17例,窦律维持组共81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房颤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B型利钠肽前体、房颤病程为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二代冷冻球囊)术后,窗口期后房颤复发与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BNP)、房颤病程有关,选择行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时,需考虑房颤病程的时长以及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pro BNP)浓度。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目的本部分研究中,分别收集患者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相关指标(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分析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心房颤动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98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二代冷冻球囊),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五个时间段随访,根据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三个月(窗口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和窦律维持组,收集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Nholter V1.1.0.5软件系统计算P波时限相关指标(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P波离散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P波时限指标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入选的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复发组共17例,窦律维持组共81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四组时段窦性心律心电图P波时限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四组时段窦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P波最小时限(Pmin)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房颤复发组Pmax、Pd均较窦律维持组延长(P<0.01)。因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max和Pd与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ax和Pd均为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值均小于0.05,其中Pd的P值<0.01)。应用ROC曲线分析Pmax、Pd预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0.91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约登指数分析,结果显示Pmax约登指数为0.5178,最佳诊断阈值为118ms,预测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75.31%,Pd约登指数为0.7712,最佳诊断阈值为42ms,预测敏感性88.24%,特异性88.89%。将Pmax≥118ms及Pd≥42ms最为诊断阈值,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作为预测事件,结果显示Pmax≥118ms预测房颤复发的误诊率为25.92%,漏诊率=41.18%;Pd≥42ms预测房颤复发的误诊率为2.5%,漏诊率为34.78%。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max<118ms组和Pd<42ms组,免于房颤复发的概率(即维持窦律的概率)明显高于Pmax≥118ms和Pd≥42ms组(Log Rank P<0.001)结论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与术前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有关。判断阵发性房颤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时,需重点考虑Pmax和Pd,其中Pmax≥118ms和Pd≥42ms可作为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P波时限的诊断阈值,二者均有预测价值,且Pd预测房颤复发的价值更大。

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文章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4)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目的
    二、对象和方法
结果
    一、基本数据和心电图特征
    二、标测和消融结果
    三、一过性短暂复发和延迟效应
    四、随访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的个体化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冷冻消融系统
    1.2.2 术前检查
    1.2.3 电生理检查和CBA治疗
1.3 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2.2 手术参数比较
2.3 有效性
2.4 安全性
2.5 房颤复发影响因素 3.讨论
3.1 冷冻球囊即刻肺静脉隔离成功率
3.2 不同消融策略有效率比较
3.3 不同消融策略安全性比较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理和特点
2 适应证与禁忌证
    2.1 适应证
        2.1.1 阵发性房颤
        (1) CBA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比较:
        (2) CBA与射频导管消融的比较:
        2.1.2 持续性房颤
        2.1.3 高龄患者
        2.1.4 房颤合并心衰患者
    2.2 禁忌证
        2.2.1 左房血栓
        2.2.2 冷球蛋白血症
        2.2.3 造影剂过敏
        2.2.4 严重肾脏疾病
3 术前准备
    3.1 患者准备
        3.1.1 围手术期准备
        (1)病史:
        (2)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
        (3)知情同意:
        (4)手术前的药物准备:
        3.1.2 手术当天的准备
    3.2 导管室准备
        3.2.1 设备准备
        3.2.2 药物准备
4 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4.1 术前抗凝治疗
    4.2 术中抗凝治疗
    4.3 术后抗凝治疗
5 手术操作建议
    5.1 血管通路和左房通路建立
        5.1.1 血管穿刺
        5.1.2 左房通路建立
        (1)房间隔穿刺:
        (2)肺静脉选择或非选择造影:
        (3)置换Flexcath Advance可调弯导管鞘:
    5.2 冷冻球囊导管系统准备注意事项
        5.2.1 冷冻球囊导管直径选择
        5.2.2 冷冻球囊系统肝素化,严格排气泡,保证手术安全
    5.3 球囊导管定位及肺静脉封堵操作
    5.4 肺静脉前庭消融
6 冷冻效果的评价指标
    6.1 温度
        6.1.1 温度对冷冻消融有效性的评估
        6.1.2 温度对冷冻消融安全性的评估
        6.1.3 球囊-心肌贴靠与温度的关系
    6.2 TTI
    6.3 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
    6.4 复温时间
7 并发症的预防
    7.1 PNI
    7.2 食道损伤
    7.3 肺静脉狭窄
        7.3.1 CBA所致PVS的预防
        7.3.2 PVS的处理
    7.4 心脏压塞
    7.5 股动脉损伤
    7.6 血栓/气栓栓塞
    7.7 迷走反射伴严重心动过缓
8 术后随访和复发患者的处理
    8.1 随访
    8.2 复发患者的处理
        8.2.1 早期复发可能的原因有
        8.2.2 术后晚期复发和远期复发
        8.2.3 消融后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药物治疗
        8.3.4 复发患者再次消融
9 培训建议
    9.1 培训对象及目标
        9.1.1 对拟从事房颤CBA疗法的心内科医师
        9.1.2 对拟从事房颤CBA疗法的技术工程人员
    9.2 培训内容
        9.2.1 医师培训
        (1)培训内容:
        (2)培训流程:
        9.2.2 技术工程人员培训
专家工作委员会(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8)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6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综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进展
    参考文献

(9)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分组及随访
        3.数据统计分析
一、阵发性房颤患者一般资料与阵发性房颤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1.1.1 患者入选标准
        1.1.1.2 患者排除标准
        1.1.2 电生理检查、房颤消融术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术前准备和临床数据的收集
        1.1.4.1 临床数据的收集
        1.1.4.2 术前准备
        1.1.5 手术过程
        1.1.6 随访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比较
        1.2.2 心脏结构指标比较
        1.2.3 血液指标比较
        1.2.4 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射频消融术
        1.3.2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1.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1.4 小结
二、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2.1.1.1 研究对象
        2.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1.3 主要试剂
        2.1.2 研究方法
        2.1.2.1 患者入选标准
        2.1.2.2 患者排除标准
        2.1.2.3 临床数据的收集
        2.1.2.4 术前准备
        2.1.3 手术过程
        2.1.4 随访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CB2 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P 波时限指标
        2.2.1.1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前P波时限指标
        2.2.1.2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1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1.3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3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1.4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6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2 P波时限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2.3 评估术前Pmax和 Pd对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
        2.2.3.1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2.2.3.2 采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分析Pmax和 Pd的预测价值及确定最佳诊断阈值
        2.2.3.3 分析Pmax≥118ms、Pd≥42ms对于房颤复发率的Kaplan-Meier
    2.3 讨论
        2.3.1 心电图P波时限
        2.3.2 国人P波时限的研究
        2.3.3 P波时限指标与房颤的关系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的窗口期内早期复发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术中常见的设备故障及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射频消融治疗儿童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评价[D]. 刘国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4]特发性右室流入道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和长期随访研究[D]. 葛俊炜.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5]阵发性房颤冷冻球囊消融的个体化新策略[D]. 齐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2)
  • [7]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2)
  • [8]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D]. 张爱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J]. 孙巍,郑黎晖,乔宇,侯炳波,吴灵敏,郭金锐,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2018(12)
  • [10]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D]. 周津.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常见设备故障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