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特大超压断裂带部分化学试验数据初步分析

江西特大超压断裂带部分化学试验数据初步分析

一、江西大余压性断裂带一些化学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洪丽[1](2021)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地震发震频繁且严重,是全球在板块内部发生8.0级以上强震最多的国家,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周边构造极其复杂。中国整体处于全球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由于受来自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导致中国大陆地震断裂带发育密集。上个世纪以来,共计有近800次的6.0级以上强震发生在中国,遍布除浙江省、贵州省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国占世界7%的土地,发生了占全球33%的大陆强震,是世界上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中国地震活动具有发生频次高、震级强度大、震源深度浅、分布面积广、且存在独特性等特征。20世纪以来,中国由于地震灾害造成55万多人失去生命,占全世界地震灾害死亡总数的53%。地震是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有效的短临地震预报是减少灾害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地震预报目前仍是科学界的未解之难题,主要因为地球内部结构极其复杂,地震孕震、发震机制不清楚。大陆内部的强震的孕育、发生于地球内部地壳复杂结构密不可分。虽然前人针对不同地区强震做了相关的研究,但所有研究均针对单一震群或几个地震展开,缺乏全面的地震震例分析,本研究对华北地区26个强震和东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震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些地震具有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发生于不同的时代、差异较大的成因,深入分析几十个强震震源区地震速度和泊松比结构特征,提取了不同地震相同的构造特点,统一建立了大陆内部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为未来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评估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研究地壳结构横向不均匀性复杂结构与强震孕育、发生机制为研究目标,收集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震波震相走时数据,选取适合于不同数据体的、先进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包括考虑地球内部复杂界面和区域地壳结构的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适应于密集地震区双差走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中国华北、东北及吉林松原震区高分辨率的地震波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结构,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强震孕育与地壳横向不均匀性的关系,提出了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机制模型,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松辽盆地具有独特性,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地震活动构造单元,东北地区地壳内的主要中强震均发生在盆地周边与盆地内部,这与松辽盆地的持续活动密切相关。岩石圈结构显示松辽盆地部分岩石圈发生了拆沉,并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这是松辽盆地构造活动相对活跃的主要原因。(2)松原震群区主要表现为低P波速度、低S波速度和低波速比结构。而中国大陆内部,尤其是从华北地区大地震(>6.0级)的研究来看,大地震主要发生在高P波和S波速度异常过渡带,偏向高速一侧,高、低泊松比异常分界区域,所以推测松原地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3)高分辨率P波速度、S波速度和泊松比模型显示,华北地区26次强震中绝大多数地震震源位置的地壳结构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均发生在高、低地震波速度异常边界和高、低泊松比异常过渡位置,震源附近的下地壳存在大范围的低速高泊松比异常;流体和部分熔融体均会引起地壳岩石地震波速度降低和泊松比升高,推测华北地区的下地壳中富含流体或部分熔融体;(4)大陆内部强震多发生于高速与低速异常交界部位,偏向于高速体一侧,推测由于高速区域通常是脆性地壳岩层,应力易于集中而引发地震;然而低速度区域则可能是地壳岩层破碎程度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的地区,这些区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往往是无震形变。(5)对比于俯冲带区域的地震,提出大陆内部强震孕育、触发的复合地震模型,即大陆强震多发生在地震波高速区域、具有脆性岩层的上地壳,容易集中应力;由于无大量流体的注入,下地壳的低速、高导层的弱化,是上地壳发生强震的诱因。

刘万平,赵艳军,姚佛军,苏野,胡宇飞[2](2021)在《柴达木盆地别勒滩地区断裂构造对深部卤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柴达木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盐湖资源,但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浅部易开采的优质资源不断减少,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风险,走向深部成为必然选择。与浅部相比,盐湖深部以卤水矿为主,具有储层质量相对差、富水性弱且不稳定的特点,开采难度极大。本次研究在察尔汗盐湖别勒滩区块以张性断裂破碎带作为深部富水区勘查的突破口,综合利用遥感解译、重力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等技术,查明了研究区断裂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储层的厚度变化规律和富水性,认识到在重点研究区深部上更新统储层中存在两个富水断裂带。在此基础上利用氡气异常特征定位断裂"集水廊道"的准确位置,并通过钻井和试采工作得到了证实。本研究不仅为别勒滩地区深部卤水矿的勘查和开采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丰富和完善了盐湖区深部卤水的断裂破碎带控矿理论。

米振华[3](2021)在《赣南地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与水稻富硒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e是人体和动物的必需微量元素,我国缺硒人口众多,缺硒潜在危害较大。赣南地区富硒土壤分布面积广,水稻自然富硒率高,自然富硒水稻医用和经济价值高,赣南地区具有较好的开发富硒大米特色农产品的前景。为支持赣南富硒土壤合理开发和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本文通过采集土壤、水稻籽实及根系土样品和垂向剖面样品进行化验测试分析,结合已有1:25万和1: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资料,开展赣南地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与水稻富硒规律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结论:(1)赣南地区富硒土地资源丰富。表层土壤硒含量在平面上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变化趋势。垂向上土壤硒元素含量随深度增加总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2)土壤中硒含量受地质背景、土壤成因、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土壤矿物成分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多因素影响。其中地质背景是影响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的主控因素,黑色岩系地质单元形成的土壤,硒元素较为富集。(3)赣南地区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硒的吸收富集存在差异,籽实类农作物硒含量及富硒能力高于瓜果类农作物。农作物富硒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辣椒>茄子>水稻>豆角>莲子>杨梅>油茶>花生>苦瓜>百香果>番薯>脐橙。其中玉米、辣椒、茄子和水稻的富硒率和富硒能力较高,具有开发富硒农产品的潜力。(4)赣南地区水稻的富硒率高、富硒能力强,水稻是世界性的粮食作物,应重点发展富硒大米。水稻籽实硒元素的吸收受根系土中的总硒含量及其形态、pH值和根系土主成分等多因素影响。土壤全硒是水稻籽实硒基础和来源,根系土中硒经根系吸收而聚集,经秸秆向上运移而发生分散,再到籽实又有聚集趋势。(5)赣南地区土壤硒主要以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的形式存在,三者占总硒的92%,而水溶态Se、碳酸盐结合态Se更易被水稻吸收利用。(6)建立了水稻籽实硒与根系土的总硒、MgO、S元素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建立的拟合模型按照α=0.05水准,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误差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度较高。

段宇[4](2021)在《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武九高速公路高楼山隧道为研究背景,因隧址区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发育,岩体破碎,地表沟谷纵横,受地表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地下水含量丰富,部分洞段通过富水断层破碎带及断裂带,可能会发生突涌水灾害危险。对富水断层破碎带地层条件下七种影响隧道稳定性及涌水量大小因素分别进行了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对隧道涌水及稳定性敏感性。模拟了排、堵及排堵结合等治理措施对突涌水的治理研究,及提出对应涌水等级下治理措施。通过工程案例及现场调研,构建了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建立危险性等级评价方法,并将治理措施与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语言实现突涌水预警预报及其治理平台的开发,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FLAC3D有限差分法及流固耦合分析原理,研究了隧道埋深H、地下水高度h、围岩级别S、侧压力系数条件K0、断层宽度w、断层与隧道相对间距d/D、断层与水平面夹角θ等7个因素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涌水量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相关敏感性,围岩级别对其稳定性及涌水量影响敏感性最大,埋深最小。(2)基于7种风险因子对隧道稳定性及涌水分析,在富水断层隧道各影响因素组合最危险工况下,通过FLAC3D进行导水洞排水、注浆堵水、排堵结合等治理措施数值试验,对比分析提出了相应等级下涌水治理措施。(3)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对高楼山隧道现场调研,确定了影响隧道突涌水的13个风险因子,将上述影响因子依据现场调研及现有文献对相关影响因素划分标准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构建了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隧道内突涌水灾害等级评价方法。(4)将突涌水灾害等级评价方法与不同等级涌水治理措施通过HTML+CSS计算机编程语言实现了突涌水风险预警风险平台开发,并对武九高速高楼山隧道进行了全线预测及现场预测,对相似工程案例进行了工程类比分析,验证了平台的可靠性较高,对于工程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饶峥[5](2021)在《塔木素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泥岩预选地段适应性评价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上对高放废物公认的最安全、最有效的处置方式为深地质处置,因此筛选出适合的处置库场址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粘土岩(泥岩)场址的筛选进程还处于规划选址阶段,为了推进我国粘土岩(泥岩)场址筛选的进程,结合国家国防科工局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规划研究项目的实施,本文初步提出了适用于粘土岩(泥岩)处置围岩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评价。同时,根据场址筛选现阶段研究进展,通过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手段对拟建于塔木素预选地段泥岩中的处置库关闭后的辐射安全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得到以下认识和结论:新建立的粘土岩(泥岩)适宜性评价方法QHLWC包含了RQD(岩石质量指标)、Ja(节理面蚀变程度)、Jr(节理粗糙度)、Jn(节理组数)、Jw,HLWC(渗透性)、SRFHLWC(强度应力比)、Fa(构造活动性)共7个指标。塔木素预选地段目标层泥岩显示出规模大、埋藏适中、核素吸附性能强的特征。目标层岩层完整性较好、渗透系数低、力学性质较好、区域构造环境较为稳定,QHLWC评价方法综合评分结果为403.5,属于适宜等级,有利于发挥天然屏障的作用。初步筛选出适用于我国粘土岩(泥岩)地质处置的FEPs(处置库的特征Features、影响处置库特征的事件Events和作用过程Processes)清单,构建了拟建于泥岩中的处置库关闭1000年后废物罐失效,放射性核素穿过缓冲层后随着地下水向围岩和生物圈迁移扩散的正常演化情景。同时,提出了未来的地质活动或地震可能会在泥岩中产生穿过处置库的主导水裂隙,工程屏障与早期形成的断裂之间出现快速的水力通道,放射性核素从工程屏障释放后,直接迁移到主导水裂隙中的非正常演化情景。初步构建了预选地段的三维地层模型和断裂模型,结合数字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假设拟建于塔木素预选地段泥岩中的处置库拟处置75000个废物罐,在正常演化情景下,1万年和100万年处置时间的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7.08×10-11mSv/a和2.90×10-8mSv/a,远远低于选择粘土岩作为处置围岩的国家(法国、比利时、瑞士)安全评价指标的最小剂量约束值0.1mSv/a以及ICRP的剂量约束值0.25mSv/a。在主导水裂隙穿过处置库的非正常演化情景下,1万年和100万年处置时间的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3.62×10-8mSv/a和3.60×10-6mSv/a,同样低于ICRP的剂量约束值0.25mSv/a以及美国对处置100万年时间的个人剂量约束值1.0mSv/a。可见在塔木素预选地段泥岩的总体安全性能好,能够满足对生物圈1万年以上的安全隔离要求。

付光明[6](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面积性成矿预测往往需要大量的已知矿点,且无法给出深部信息,制约了其在覆盖区和已知矿点数不足区的应用效果。随着资源需求和勘探难度的加大,更多单一的大型矿床深边部需开展三维成矿预测,而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地球物理反演技术的日渐成熟可为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多源的数据需求,机器学习非凡的数据挖掘能力能给三维成矿预测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急需借助各种空间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和应用实践验证。朱溪钨矿是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钨矿床,钨矿是战略性关键矿产,为了发现更多的钨矿床,保障资源安全,开展其深边部及外围的三维成矿预测很有必要。本文在该区已完成的六图幅三维地质建模和重、磁、电、震数据三维反演基础上,将剩余密度、磁化率、电阻率、P波速度和岩性5组特征采用同一网格剖分,分为包含岩性在内的5组特征的数据集1和只包含4组纯物理属性特征的数据集2。然后根据已知含矿体和不含矿体的空间位置提取了对应样本的特征属性,将已知样本拆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分别利用K近邻(KNN)、BP神经网络(BPNN)、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对训练集样本进行训练,并采用网格搜索法和10折交叉验证求取均方误差来确定最佳参数组合,进而对全区三维数据开展了分类和回归预测工作,获得了多组三维成矿预测模型。分类时通过混淆矩阵计算各模型的准确性,回归时通过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制作来反映训练模型的优劣,鉴于ROC曲线不是评判模型的唯一标准,为了避免模型对训练样本产生过拟合,客观地反映模型在预测时的性能,在对各个模型阶段值统计后,对BPNN、SVM和RF模型进行了捕获效率图的制作,得出了无论数据集1还是数据集2上模型性能优劣依次为RF、SVM和BPNN模型的结论。为了更好的提升模型预测性能,接着将四种算法预测的模型进行了融合,使得预测结果有了较大的改善,缩小了单一算法对预测结果可能带来的偏差。考虑到不同算法针对不同的实际模型和实际数据表现的性能不一,随后提出了一种加权融合法,分类时,根据测试集的准确率和全局预测为1的占比两种因素之间的比例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回归时,根据全局预测的捕获效率来确定各算法的权重,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在训练已知样本时产生的过拟合,比仅靠相等权重下融合的模型更加稳健。然后将形态较为一致的三组融合模型合并为一个更加光滑整洁的模型,用来进行远景区评价和解释,据此规划了六个一级远景区,分别为朱溪(T1)、横路(T2)、塔前(T3)、临港(T4)、涌山(T5)、珍珠山(T6)区域。根据预测结果垂直构造切片探讨了成矿与推覆构造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不同深度的切片反映成矿远景区在垂向上的变化。三维预测结果与前人二维预测结果在地表的投影位置较为一致证实了本次成矿预测的可行性,同时三维预测的两个新的远景区可能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一级远景区与地表断裂对应的关系图突出了断裂的控矿作用,与花岗岩的接触关系图说明成矿热源来自于深部的花岗岩。一级远景区物理属性的分析客观地反映了本次成矿预测同样符合相似类比的理论基础,地表的重磁响应突出了异常梯级带区应该是关注的重点。结果表明,这种在完成多源地球物理三维反演和三维地质建模基础上,借助机器学习进行三维成矿预测的方法,有望解决当前成矿预测难于向三维推进的障碍,并将极大地提高勘探效益和降低施钻风险。

黄长生,侯保全,易秤云,李龙,张胜男,周耘,Waseem Akram,王芳婷[7](2021)在《赣南地热水形成条件分析与赣县区地热水勘查靶区圈定》文中研究说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乡村振兴,赣县人民梦寐以求在赣县探测到地热水资源。本文探讨了赣南山地隆起区构造裂隙地热水形成规律,分析了江西赣南地区地热水形成的条件:(1)燕山-喜山期岩浆侵入、热液活动是热供给来源;(2)红层盆地中巨厚的白垩系是储热盖层;(3)元古代至早古生代浅变质岩分布区岩石受多期次构造运动作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4)深大断裂是沟通深部热水汇聚的隔水/导水构造,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一般断裂与深大断裂形成有利的蓄水构造;(5)受到地球运动和近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赣南地区深层地下水总体由东向西运移,并在张裂型、弯凹型和交叉型三种蓄水构造类型中汇聚。初步建立了赣南地区地热水成因模式,提出赣南地热水分布规律是在南东盘为变质岩或花岗岩、北西盘为红层盆地的北东向深大断裂,并且与其他方向断层交叉部位,或者深大断裂呈弧形并向西凸出的弯凹位置。根据赣县地质特征,提出赣县地热水资源勘查靶区是江口镇河坑村、茅店镇汶潭村和大埠乡头塅村三处。建议采用地下水运移监测、地球物理探测、水文地质钻探等技术手段进行勘查。文章为赣县区实现地热水勘查重大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

邓琰[8](2019)在《玉树地震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研究》文中认为大地电磁(MT)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方法,广泛应用于地球深部探测、资源勘探、工程环境勘探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由于反演理论和计算机能力所限,早期MT勘探或科研数据均使用一维或二维反演技术来试图恢复地下真实电阻率分布,但大量的模型算例和解释资料验证成果表明,这种降维近似解释方案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很难得到准确的结果,无法准确反应复杂的地下结构真实性。由于地球的起伏地形、复杂的构造变形作用、深部物质的侵入和火山活动等原因,真实的勘探场景大部分都应该是一个三维地电介质模型,因此,与之相符合的,三维电磁观测与正反演研究一直是电磁界的重要研究热点。如此同时,三维反演在构造复杂区的应用也就成为电性结构研究应用的发展方向。2010年4月14日在我国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了Ms7.1级地震,震中位于33.2°N,96.6°E,震源深度约为14km,地震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玉树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和羌塘地块的分界断裂,走向呈北西西-北西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以左旋走滑为主,总长约为500km,该断裂带上地震频发,地震活动性较强。对于玉树地震区的电性结构研究较少,而其独特的地表分段破裂特征(主震震中上方存在破裂空区)、余震的时空分布(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两个阶段的震源机制解和发震断层不一样)以及甘孜-玉树断裂南北相邻地块差异运动的深部动力学背景仍不清楚,等等,通过玉树震区三维MT电性结构的研究可为这些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依据,为青藏高原边界及内部缝合带上地震孕育环境和地震成因机制提供可能的电性结构特征。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概述如下:1.二维反演与测区数据再分析在测区已有部分测线二维反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相位张量分解及磁感应矢量方面的分析,表明玉树研究区的MT测点数据在高频表现为二维甚至一维的结构特性,但从中频开始,二维偏离度在增大,尤其是震中附近的测点;实磁感应矢量所指的方向也较杂乱,表明该频率对应深度以下研究区的三维性强;同时,三维反演可充分合理的使用所有数据,加强了数据的约束能力,因此,分析认为研究区宜使用三维反演来做解释。2.三维反演算法的选择与验证鉴于测区地形复杂,高差大,测点分布极不均匀,在对数据进行三维反演之前,分两步对比了NLCG反演程序Mod EM和三维AR-QN反演程序Geolex进行模型合成数据的恢复能力对比。首先,对均匀规则稀疏测点的简单模型响应合成数据,通过增加不同强度的噪音,对比试验表明,Geolex程序相对于Mod EM程序初始模型和噪声水平依赖性均较弱,反演中没有出现因测点稀疏造成的大量冗余构造,反演更加稳定;其次,对测点更加稀疏的“井”字型测线的复杂模型测试了Geolex程序拟合不同大地电磁响应参数组合下反演结果的异同,实验表明Geolex程序更适合研究区这种测点稀疏、构造复杂而无法正确合理选择初始模型的大地电磁数据集的三维反演。并且,通过细致分析验证的结果和我们实测数据中的不同响应函数,选择使用副对角阻抗(Z2)反演得到光滑的低RMS水平的模型作为最终副对角+倾子(Z2T2)反演的初始模型,得到最终可靠的分辨率较高的电阻率解释模型。3.实测数据的带地形三维反演和电性异常体的验证首先对实测数据进行带地形的Z2反演,以此结果作为初始模型,反演时加入倾子数据做带地形的Z2T2反演,这样的反演结果在保证有更多约束的前提下,提高了模型的分辨率。对比二、三维结果中高、低阻的空间对应关系,研究区划分了四个与孕震和破裂相关的电性异常区(R1/R2/RS/C1),通过半定量的正演验证表明,高阻异常体R1和R2真实存在,而在现有测线不能覆盖的情况下,不能排除Rs存在的可能性;对高导异常(C1)的验证确认了北羌塘地块壳内高导层的存在,且其底界不高于海拔-30km。4.研究区壳内高导层成因分析基于三维反演得到的电性结构模型,参考岩石电导率实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两相模型电导率在不同比例的含水(流体)或熔融条件下,用不同类型的两相模型来解释体电导率所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参考研究区地下等温线分布结果,同时利用不同岩石在实验室得到的电导与岩石组分电导率的经验公式,计算了玉树反演得到的电阻率模型可能的含水或熔融情况,结果表明玉树地区上地壳的电导异常可能为含水所致,而中下地壳则可能会发生部分熔融。5.余震的时空分布和同震地表破裂特征玉树地震的余震以2010年5月29日第二大Ms5.9级地震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余震主要沿甘孜-玉树断裂分布,第二阶段余震则往南偏离甘孜-玉树断裂,与第一阶段余震呈现共轭的关系,两个阶段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也不相同。对比电性结构特征,推测存在一条与甘孜-玉树断裂相交的隐伏断裂,其走向可能延伸至与杂孕-楚玛尔河断裂垂直的一条未知断裂相交。主震中附近未见明显破裂,出现破裂空区,从沿甘孜-玉树断裂带的纵向电阻率模型上看,主要原因在于主震附近的地表存在近5km的相对低阻软弱层,同时震源深度较大,该软弱层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震破裂从震中往地表扩展,而由于破裂的方向性效应,破裂在震中东南穿透地表后,沿地表继续往东南方向扩展,直至应力减小到不足以产生破裂或遇到强度较大的高阻体而终止。6.孕震环境解释在电性结构上,以甘孜-玉树断裂带为界,其南侧北羌塘地块在上地壳底部以下表现为明显的高导特性,而北侧则为强度较大的高阻体,这种构造与GPS显示的北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之间“南快北慢”特征一致,震源所处的高阻特性和Pg波也一致。从沿发震断层的垂向剖面可见玉树地震的主震和最大余震处在两处可定义为凹凸体的高阻体内,推测玉树地震的发生是青藏高原壳内物质在沿北羌塘内管道层向东挤出的过程中,作为该管道层北边界,左旋走滑的甘孜-玉树断裂下的凹凸体在应力超过其能承受的临界值时发生破裂,产生地震。主震西北的第二大余震及相关地震表现出与主震不同的震源机制解,推测可能是该处存在北西向的共轭断裂,在主震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局部应力积累超过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引发Ms5.9级余震及呈现北西走向的余震集群。

李龙龙[9](2018)在《赣南天井窝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文中指出论文研究对象为赣南天井窝钨锡多金属矿床,通过整理分析前人资料及野外系统全面的地质勘查、钻孔岩芯原始编录,室内综合整理制图及分析,对天井窝矿区出露的地层、岩浆、构造及矿化特征等综合观察研究得出天井窝钨锡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机制,同时分析矿床控矿机制。天井窝钨锡矿床位于钦杭结合带东南侧的华夏古陆,横跨武夷—罗霄两块体的交汇叠加接触带部位,诸广山成矿带南部赣南崇(义)—(大)余—(上)犹矿集区,该矿床为燕山期岩浆活动后高—中温热液接触交代型钨锡矿床。从所施工的钻孔中普遍发现燕山期中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中粗粒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其中几个钻孔还发现几条蚀变矽卡岩化带,矽卡岩化带中含少量钨矿物,矿石呈稀疏浸染状存在于矽卡岩化带中。论文通过对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形成的机制及特征研究分析,总结出燕山期侵入花岗岩体与早古生代奥陶系古亭组灰岩地层接触带构造是天井窝矿区成岩成矿的主要因素。岩体接触带与区内褶皱、断裂构造以及围岩层间破裂、滑脱共同建构了热气、液循环机制。矿区内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及奥陶系古亭组灰岩褶皱及层间滑脱、张裂构造为区内重要的导矿、储矿构造,燕山期花岗岩与奥陶系古亭组灰岩层接触带为成矿时构造,同时也是含矿热液运移通道和赋存矿体部位。岩体接触带及其围岩遭受强烈蚀变,浅变质板岩化、角岩化及矽卡岩化发育明显,岩体接触带形态决定了矿体展布。论文在大量分析和仔细研究前期取得科研基础上,经过细致深入的野外实地勘察,搜集了大量的野外地质基础资料,再从区域、矿区、矿床、矿体及矿石逐级进行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分析,对揭露矿区的地层、岩体、构造与控矿关系进行深入有机研究,并主要对岩体接触带部位成矿地质特点进行了探讨总结,得出了天井窝矿床成矿规律。结果显示:天井窝矽卡岩体呈北东向,与控矿断裂平行,多组断裂为北北东向、北东向、北西向;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天井窝矿区为受挤压力,使地层褶皱弯曲形成倾斜背斜,伴随层间滑动破裂,形成北北东向的逆断层,同时伴随岩浆沿断裂裂隙侵入,并与碳酸盐岩接触,形成矽卡岩型白钨矿床;对天井窝矿区断裂、地层、岩体及其成因分析,指出矿区找矿方向。

许胜超[10](2016)在《南岭东段区域化探异常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岭东段地区是世界上着名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区,包括湘东南、赣南及粤北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12.7°115.7°,北纬24°26°,面积6.4万km2。本文通过对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西华山—漂塘钨矿田、赣南矿集区、南岭东段成矿亚带区域化探异常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区域化探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为:W、Sn、Mo、Bi、Cu、Pb、Zn、Cd、Ag、As、Li、Be、Th、U、Y共计15项,其中W具有7级异常,Bi、Be、Y具有5级异常,Sn、Mo具有4级异常,Pb、Ag、Li具有3级异常,Cu、Zn、Cd、As、Th、U具有2级异常。(2)西华山—漂塘钨矿田在区域化探工作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为:W、Sn、Mo、Bi、Cu、Pb、Zn、Cd、Ag、As、Li、Be、Y,共计13项微量元素,其中W具有7级异常,Be具有5级异常,Sn、Mo、Bi介于45级异常,Cu、Pb、Ag、Li、Y介于34级异常,Zn、Cd、As介于23级异常。(3)赣南钨矿集区在区域化探工作阶段的找矿指示元素组合为:W、Sn、Mo、Bi、Cu、Pb、Zn、Cd、Ag、As、Li、Be、Y,共计13项微量元素。上述13项微量元素在赣南钨矿集区的异常平均强度分别为:W介于67级,Sn、Bi介于45级,Mo、Cu、Ag、Be介于34级,Pb、Cd、As介于23级,Zn、Li、Y介于12级。(4)南岭东段成矿亚带在区域化探工作阶段进行钨矿预测的指示元素组合为:W、Sn、Mo、Bi、Cu、Pb、Cd、Ag、As、Li、Be计11项微量元素,上述11项微量元素在南岭东段成矿亚带内的异常平均强度分别为:W介于57级,Sn、Mo、Bi、Cu、Pb、Cd、Ag、Be介于35级,As、Li介于13级。基于上述结果,归纳出了一套从矿床到成矿亚带不同层次均适合的区域化探地球化学找矿方法。

二、江西大余压性断裂带一些化学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大余压性断裂带一些化学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1950 年以来中国内陆强震发生情况
        1.2.1 中国内陆主要地震带分布概况
        1.2.2 近70 年来中国内陆发生的6.0 级强震情况
        1.2.3 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的研究方法
    2.1 地壳结构与强震孕震构造研究的常用方法原理
        2.1.1 考虑地球内部速度界面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
        2.1.2 双差震源定位与层析成像方法
    2.2 层析成像方法在强震孕震构造、发震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2.2.1 考虑速度间断面的走时成像层析成像方法的应用
        2.2.2 双差层析成像与震源定位方法在孕震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壳结构与地震活动性研究
    3.1 中国东北区域构造概况
    3.2 数据处理及反演方法
        3.2.1 数据选择
        3.2.2 方法选择
    3.3 成像分辨率分析
    3.4 成像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松原地震区地壳精细结构与孕震构造研究
    4.1 松原震区构造及研究概况
    4.2 数据资料与成像方法
        4.2.1 数据资料
        4.2.2 震源定位与成像方法
        4.2.3 O’Connell-Budiansky理论与裂缝密度、饱和度的计算
    4.3 反演计算与分辨率分析
    4.4 成像结果与讨论
        4.4.1 介质结构异常解释
        4.4.2 流体注入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
        4.4.3 速度结构不均匀性与地震发生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北强震震源区介质不均匀性与孕震构造研究
    5.1 华北区域构造与强震灾害
    5.2 数据选择与成像方法
    5.3 成像结果与分辨率分析
        5.3.1 分辨率分析
        5.3.2 成像结果特征
    5.4 成像结果讨论
        5.4.1 地壳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
        5.4.2 地壳不均性对强震形成的影响
        5.4.3 流体对强震触发的影响
        5.4.4 陆内强震与俯冲带强震发震构造的对比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致谢

(2)柴达木盆地别勒滩地区断裂构造对深部卤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3 研究方法
4 结果和讨论
    4.1 遥感解译结果
    4.2 重力测量结果
    4.3 电磁测量结果
    4.4 氡气测量结果
    4.5 构造储卤验证
5 结论

(3)赣南地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与水稻富硒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赣南地区研究现状
        1.2.3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区域岩浆岩
        2.2.4 区域变质岩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1 区域地球化学分区
        2.3.2 赣南1:25 万多目标地球化学特征
3 工作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3.1 样品采集
        3.1.1 土壤样点布设与采集
        3.1.2 水稻及根系土样采集
        3.1.3 工作质量评述
    3.2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与质量评述
        3.2.1 土壤样品分析测试方法与质量评述
        3.2.2 农作物分析测试方法与质量评述
        3.2.3 数据质量评述
    3.3 数据处理统计方法
4 土壤硒含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4.1 土壤硒含量分布规律
        4.1.1 土壤硒含量平面分布规律
        4.1.2 土壤硒含量垂向分布规律
    4.2 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
        4.2.1 成土母质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2.2 土壤成因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2.3 土壤质地(机械组成)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2.4 土壤主成分对土壤硒含量的影响
        4.2.5 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2.6 有机质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2.7 土壤酸碱度对硒含量影响
        4.2.8 其他元素对土壤硒含量影响
    4.3 小结
5 水稻富硒规律
    5.1 不同农作物富硒能力研究
        5.1.1 不同农作物硒含量水平
        5.1.2 不同农作物富硒能力
        5.1.3 赣南地区不同农作物富硒率
    5.2 赣南地区水稻籽硒含量
    5.3 水稻籽实富硒影响因素分析
        5.3.1 根系土中的全硒
        5.3.2 根系土中硒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5.3.3 根系土的矿物成分
        5.3.4 根系土中的酸碱度及阳离子交换量
        5.3.5 根系土有机质
        5.3.6 根系土养分元素
        5.3.7 根系土中重金属元素
    5.4 硒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
    5.5 水稻籽实对土壤硒元素吸收模型
        5.5.1 可预测性分析
        5.5.2 回归模型创建
    5.6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4)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突涌水灾害源及赋存规律
        1.2.2 突涌水的致灾机理研究
        1.2.3 突涌水致灾因素及涌水量划分
        1.2.4 突涌水危险等级评价及预测分析
        1.2.5 突涌水的防治措施
        1.2.6 现有研究不足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富水断层破碎带对隧道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2.1 概述
    2.2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突涌水形成机制数值分析方法
        2.2.1 数值分析方法
        2.2.2 FLAC~(3D)流固耦合基本理论
        2.2.3 数值分析方案
        2.2.4 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2.2.5 边界条件及假定
    2.3 隧道埋深H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4 地下水位高度h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5 隧道围岩级别S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6 断层破碎带宽度w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7 断层破碎带与隧道间距d/D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8 断层破碎带与隧道夹角θ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9 侧压力系数K_0对突涌水及围岩稳定性影响
    2.10 富水断层地层不利因素组合工况分析
    2.11 敏感性分析
    2.12 小结
3 隧道突涌水防治措施研究
    3.1 概述
    3.2 断层破碎带影响下隧道突涌水治理措施研究
        3.2.1 数值分析方案
        3.2.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3.2.3 边界条件及假定
    3.3 导水洞排水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1 导水洞与隧道相对距离L/(D+l)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2 导水洞开挖位置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3 导水洞位置组合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4 导水洞洞径l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5 导水洞开挖步序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3.6 导水洞排水措施方案结果分析
    3.4 注浆堵水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1 注浆厚度M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2 注浆圈相对渗透系数比N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4.3 注浆堵水方案结果分析
    3.5 导水洞排水与注浆堵水对隧道涌水量及稳定性影响
        3.5.1 注浆厚度M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5.2 注浆圈相对渗透系数比N对隧道突涌水及稳定性影响
        3.5.3 排堵方案结合结果分析
    3.6 不同等级涌水治理方案类比分析
        3.6.1 导水洞排水
        3.6.2 注浆圈堵水
        3.6.3 排堵结合
    3.7 小结
4 隧道突涌水风险预警快速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应用
    4.1 突涌水风险因素分析
    4.2 评价方法简介及灾害等级评价方法
        4.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4.2.2 建立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和分级标准
        4.2.3 突涌水指标权重与隶属度确定
        4.2.4 模糊算子选取及评价
    4.3 突涌水快速评价系统构建
        4.3.1 编程语言简介
        4.3.2 平台设计
        4.3.3 平台简介
    4.4 预警平台在武九高速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4.4.1 工程地质及现场施工
        4.4.2 隧道全段预测结果
    4.5 工程类比分析
        4.5.1 以往隧道工程突涌水情况及治理措施
        4.5.2 基于本平台隧道突水治理措施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主要研究成果

(5)塔木素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泥岩预选地段适应性评价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概述
        1.2.1 地质处置概念模式
        1.2.2 源项
        1.2.3 工程屏障
        1.2.4 天然屏障
    1.3 国际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3.1 IAEA的工作
        1.3.2 ICRP的工作
        1.3.3 OECD/NEA的工作
        1.3.4 瑞典安全评价工作
        1.3.5 美国安全评价工作
        1.3.6 日本安全评价工作
        1.3.7 比利时安全评价工作
        1.3.8 法国安全评价工作
    1.4 我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方法及目标任务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安全评价方法与基本要求
    2.1 安全评价相关法律法规
    2.2 安全评价指标
    2.3 FEPs清单
        2.3.1 FEPs清单数据库
        2.3.2 FEPs筛选与分类
    2.4 情景开发
        2.4.1 情景构建
        2.4.2 情景分类
        2.4.3 情景筛选
    2.5 模拟研究
        2.5.1 模型建立
        2.5.2 途径识别
        2.5.3 模型计算
        2.5.4 不确定性分析
    2.6 评价结果解释
        2.6.1 评价结果的内容
        2.6.2 评价结果的表述
    2.7 小结
3 FEPs清单筛选分类与情景开发
    3.1 FEPs清单筛选分类
    3.2 情景开发
        3.2.1 正常演化情景
        3.2.2 非正常演化情景
    3.3 小结
4 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4.1 预选地段地质背景
        4.1.1 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4.1.2 构造特征
        4.1.3 地层特征
    4.2 泥岩基本特征
        4.2.1 泥岩岩层规模与空间展布特征
        4.2.2 泥岩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特征
    4.3 预选地段水文地质特征
5 塔木素预选地段泥岩适宜性评价研究
    5.1 岩层适宜性评价方法
        5.1.1 岩层评价指标定义及评分标准
        5.1.2 岩层适宜性评价分级标准
    5.2 基于Q_(HLW)~C方法的粘土岩(泥岩)适宜性评价
        5.2.1 岩层完整性指标
        5.2.2 岩层渗透性能指标
        5.2.3 岩层强度应力比指标
        5.2.4 断裂构造活动性指标
    5.3 岩层适宜性评价结果
    5.4 小结
6 塔木素泥岩预选地段安全评价初步模拟研究
    6.1 预选地段模型构建
        6.1.1 地质模型的构建
        6.1.2 数学模型的构建
        6.1.3 模型参数
    6.2 正常演化情景模拟
        6.2.1 个人剂量约束值
        6.2.2 辐射影响分析
    6.3 非正常演化情景模拟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神经网络
        1.2.2 支持向量机
        1.2.3 随机森林
        1.2.4 多方法组合
        1.2.5 二维向三维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朱溪及周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1.6 章节安排
2 朱溪外围地质背景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2.1 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岩浆岩
        2.1.2.1 侵入岩
        2.1.2.2 火山岩
        2.1.3 构造
        2.1.4 成矿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
        2.2.1 重力场特征
        2.2.2 磁场特征
    2.3 物性特征
        2.3.1 密度特征
        2.3.2 磁性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2.4.1 土壤异常特征
        2.4.2 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四种实现成矿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原理
    3.1 K近邻
    3.2 BP神经网络
    3.3 支持向量机
    3.4 随机森林
    3.5 本章小结
4 朱溪外围三维物性反演与三维地质建模
    4.1 三维物性反演
        4.1.1 重磁三维反演
        4.1.2 大地电磁和天然地震三维反演
        4.1.3 三维反演结果分析
    4.2 三维地质建模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学习的朱溪外围三维成矿预测
    5.1 数据标准化
    5.2 样本提取
    5.3 样本扩充
    5.4 模型训练及性能评价
        5.4.1 样本拆分
        5.4.2 训练参数选取
        5.4.3 混淆矩阵评价分类模型性能
        5.4.4 ROC曲线评价回归模型性能
    5.5 三维成矿预测结果
        5.5.1 分类预测结果
        5.5.2 回归预测结果
    5.6 多算法融合模型
        5.6.1 均等权重融合模型
        5.6.2 加权融合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朱溪外围成矿远景区综合分析
    6.1 预测结果切片分析
    6.2 远景区圈定
    6.3 三维预测与二维预测结果对比
    6.4 远景区与地面断裂的关系
    6.5 远景区与花岗岩接触关系
    6.6 远景区物理属性及地表响应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不足与建议
        7.2.1 存在不足
        7.2.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7)赣南地热水形成条件分析与赣县区地热水勘查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1 赣南地区地热水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
    1.1 地热水基本特征
    1.2 地热水分布规律
    1.3 地热水形成条件
        1.3.1 热源条件
        1.3.2 热储条件
        1.3.3 盖层条件
        1.3.4 水源补给
        1.3.5 径流条件
        1.3.6 排泄条件
2 赣南地区地热水成因浅析
    2.1 地热水循环的入渗-热交换-排泄三阶段
    2.2 地热水运移驱动机制
3 赣县区地热水勘查靶区圈定
    3.1 基础地质条件
    3.2 水文地质条件
    3.3 靶区地热水形成条件分析
        3.3.1 热源条件
        3.3.2 热储条件
        3.3.3 盖层条件
        3.3.4 水源补给
        3.3.5 径流条件
        3.3.6 排泄条件
    3.4 靶区圈定
4 结论

(8)玉树地震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科学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玉树地震区地质构造及研究现状
    2.1 区域地震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地层与岩石组成成分
    2.3 玉树地震区研究现状
        2.3.1 地球物理相关研究
        2.3.2 玉树地震区的地表形变及区域主要断裂的滑动速率研究
        2.3.3 电性结构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玉树地震区初步电性结构与数据分析
    3.1 玉树地震区MT数据介绍
        3.1.1 测点分布和数据采集
        3.1.2 实测数据
    3.2 二维研究结果
        3.2.1 反演极化模式
        3.2.2 正则化因子
        3.2.3 二维反演结果
    3.3 MT数据再处理与分析
        3.3.1 区域电阻率结构维性分析
        3.3.2 定性分析区域电阻率结构总体分布特征
        3.3.3 区域MT数据实磁感应矢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算法的选择与验证
    4.1 MT三维反演算法的分析
        4.1.1 传统MT反演方法的下降方向
        4.1.2 自适应正则化拟牛顿反演算法(AR-QN)
    4.2 ModEM和 Geolex程序的规则稀疏测点模型对比测试
    4.3 Geolex程序的“井”字测线模型反演测试
        4.3.1 不同初始模型下的反演测试
        4.3.2 拟合不同MT响应组合的反演测试
    4.4 小结
第五章 玉树地震区MT实测数据的三维反演
    5.1 研究区实测MT数据的三维反演
    5.2 三维反演电性结构特征
        5.2.1 不同深度水平电性结构与构造及地震的对应关系
        5.2.2 沿测线电性剖面与断层对应关系
    5.3 电性结构可靠性验证
        5.3.1 和现有二维反演结果剖面的印证关系
        5.3.2 关键电性结构的可靠性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玉树地震的孕震环境探讨
    6.1 高导成因分析
        6.1.1 岩石实验与实测电导率
        6.1.2 研究区壳内高导层的成因分析
    6.2 余震时空分布及地表破裂特征
        6.2.1 余震时空分布
        6.2.2 地表破裂特征
    6.3 孕震环境分析和发震断层讨论
        6.3.1 玉树震区已有研究成果及其认识
        6.3.2 发震断层讨论
        6.3.3 玉树地震的深部孕震环境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与今后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赣南天井窝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工作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
    1.6 可行性研究
    1.7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元古界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中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赣南东西向构造带
        2.2.2 赣南北东构造带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岩浆旋回
        2.3.2 海西—印支期岩浆旋回
        2.3.3 燕山期岩浆旋回
    2.4 区域矿产及分布
        2.4.1 矿化时间次序
        2.4.2 时空域分布特征
    2.5 钨锡多金属矿床类型
        2.5.1 石英脉型
        2.5.2 矽卡岩型
        2.5.3 砂矿型
        2.5.4 破碎蚀变岩型
        2.5.5 云英岩型
    2.6 小结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区围岩蚀变
    3.5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2 矿石特征
    4.3 矿石类型
        4.3.1 矿石成分
        4.3.2 矿石化学成分
    4.4 小结
第5章 控矿机制
    5.1 张性断裂构造控矿
    5.2 不整合接触面
    5.3 层间破碎带控矿
    5.4 岩体接触面控矿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南岭东段区域化探异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
    1.2 自然地理条件
    1.3 选题依据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江西大余西华山钨矿床化探找矿模型
    2.1 地质特征
        2.1.1 区域地质特征
        2.1.2 矿床地质特征
        2.1.3 矿体地质特征
        2.1.4 勘查开发概况
        2.1.5 矿床类型
    2.2 地球化学特征
        2.2.1 区域化探普查
        2.2.2 岩石地球化学勘查
    2.3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第3章 江西大余西华山—漂塘钨矿田区域化探异常
    3.1 区域地质特征
    3.2 区域化探
        3.2.1 元素含量统计参数
        3.2.2 地球化学异常剖析图
第4章 赣南钨矿集区区域化探异常
    4.1 区域地质特征
        4.1.1 地层
        4.1.2 岩浆岩
        4.1.3 构造
        4.1.4 区域矿产
    4.2 区域化探
        4.2.1 数据统计
        4.2.2 地球化学异常剖析图
第5章 南岭东段成矿亚带区域化探异常
    5.1 区域地质特征
        5.1.1 地层
        5.1.2 岩浆岩
        5.1.3 构造
        5.1.4 区域矿产
    5.2 区域化探
        5.2.1 数据统计
        5.2.2 地球化学异常图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江西大余压性断裂带一些化学测试数据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北、华北地区地壳结构不均匀性与强震孕震机制研究[D]. 李洪丽. 吉林大学, 2021
  • [2]柴达木盆地别勒滩地区断裂构造对深部卤水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J]. 刘万平,赵艳军,姚佛军,苏野,胡宇飞. 地质学报, 2021(07)
  • [3]赣南地区土壤硒含量影响因素与水稻富硒规律研究[D]. 米振华.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4]某富水断层隧道突涌水预警分析平台及治理措施[D]. 段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5]塔木素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泥岩预选地段适应性评价初步研究[D]. 饶峥.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机器学习的三维成矿预测研究 ——以赣东北朱溪钨矿为例[D]. 付光明.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7]赣南地热水形成条件分析与赣县区地热水勘查靶区圈定[J]. 黄长生,侯保全,易秤云,李龙,张胜男,周耘,Waseem Akram,王芳婷. 华南地质, 2021(01)
  • [8]玉树地震区三维电性结构及孕震环境研究[D]. 邓琰.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9(02)
  • [9]赣南天井窝钨锡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D]. 李龙龙.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10]南岭东段区域化探异常分析[D]. 许胜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江西特大超压断裂带部分化学试验数据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