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树种 - 夹竹桃

美化树种 - 夹竹桃

一、园林绿化树种──夹竹桃(论文文献综述)

陈颖[1](2021)在《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是社会、经济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绿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是城市唯一具有生命特质的基础设施,兼具生态、景观和文化等多种功能,在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小气候、减少环境及噪声污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物群落是城市绿地的基本构成单元,植物群落结构的合理性影响绿地的健康、稳定及可持续性。研究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动态变化,有助于探索人为环境下植物群落变化与发展的规律、预测发展演变趋势,更好地指导城市绿地植物选择与配置、绿地科学养护管理、绿地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构建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为目标定位,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城市绿化面积迅速增加,绿化建设也从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进,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目标转变,通过不断的绿地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更好地满足市民追求和享受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研究近20年来上海典型绿地类型的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更好地了解上海城市绿地群落结构演变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本文是基于2000年的上海绿地群落调查基础,2020年对65个相同样方进行复查,每个样方面积200m2,调查总面积13000m2,从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2020年上海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统计植物86科188属239种,优势种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广布种较多。其中,乔木70种,香樟、意杨、女贞为重要值排名前三的树种;灌木50种,以八角金盘、瓜子黄杨为应用频率最高的植物;草本95种,麦冬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为大花酢浆草;藤本、竹类植物分别为22、2种。调查到的绿地植物主要为栽培种,占27.33%,其次为上海原生种,占21.64%,以草本植物为主。乔木高度级主要集中在[3m,9m)及[15m,19m)之间,群落大多为复层型结构;径级结构集中在[10cm,25cm)间,以间歇发展型占比最大,大多数群落仍处于不稳定状况;90%以上的树木健康状况为基本健康;平均多样性指数显示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的植物丰富度分别为70.000、99.000、100.000,辛普森指数为0.942、0.965、0.967,香农指数为3.870、3.840、3.934,均匀度指数为0.785、0.836、0.854,物种丰富度低于上海大金山岛和佘山森林植被,多样性指数与合肥环城公园、广州及北京建成区差异不大。乔木林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447.77t/hm2和211.06t/hm2,每公顷的固碳经济效益约为75 41.38元。(2)植物群落结构变化2000-2020年植物种类增加10科23属39种,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类型有所增加,而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类型相对减少。乔木层的植物种类、数量均呈小幅减少趋势,主要树种重要值变化为:意杨、无患子、三球悬铃木、秃瓣杜英的重要值下降,而香樟、桂花、棕榈、珊瑚树、雪松的重要值上升,常绿树种仍为主要绿化树种,且多为栽培种。树木健康状况小幅下降,三球悬铃木、榔榆、银杏、广玉兰等出现中空、病虫害现象,夹竹桃、石楠等出现倾斜现象;广玉兰、香樟、水杉出现砍梢现象;桂花、女贞、珊瑚树因水平分支过多,密度过大,出现部分枝条生长不佳等问题,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种类应用频次有所增加。在群落结构上,53.85%的群落密度下降,总体密度下降172株/hm2。群落高度级、胸径级分布趋于均匀化,由2000年L型、间歇型群落转变为逆J型群落现象最为显着。由于同一树种的竞争较大,同优势种下的混交林冠幅变化量明显大于纯林,且树种在纯林的高度增长速度低于混交林。各项多样性指数在乔木层均上升,灌木及草本层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且纯林较混交林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明显较大,部分纯林呈现混交林过渡的趋势。在群落结构优化、大乔木增加的变化下,2000-2020年绿地固碳能力大幅度提升,单位面积碳储量增加量达到130.45t/hm2。(3)绿地植物群落优化建议首先,针对不同的生境合理选择植物材料,及时调整濒死或景观效果差的树木,注意老龄化树种,及时补充幼龄树,倡导速生树种和地带性慢生树种的合理配置,兼顾当前景观与群落健康发育;重视乡土植物,避免同一树种在城市绿地大量使用而造成单一化景观。在植物配置上,避免棒棒糖形的乔木设计、大面积片植或块植的灌木及草本层的配置形式,倡导构建近自然的乔灌草复合群落;提供本地鸟类及其他生物栖息地,增强城市绿地的碳汇能力。其次,调控林下自生植被的生长,减少一刀切的人为干预,适量保留绿地的枯枝落叶,恢复城市与自然的联系,提升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通过人为适当的调控植物群落密度,保证植物个体间的生长空间。最后,建立绿地群落动态监测网络,为绿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依据。

王书恒,朱晓宇,田如男,文书生[2](2021)在《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文中指出为充分发挥植物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滞尘作用,以南京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并对叶表微结构特征及滞尘粒径分布进行观测、分析,结合单株叶面积总量、年滞尘量、抗尘能力等指标计算树种的滞尘效益综合指数,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6种园林植物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上存在显着差异,具体表现为洒金桃叶珊瑚>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山茶>夹竹桃>广玉兰;2)供试树种的滞尘粒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0~100μm,且PM>10占比最高;3)植物叶片上表面的微结构特征对滞尘能力起主要影响作用,且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沟壑数量呈正相关。

方荣[3](2021)在《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文中指出浙北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良好,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发展经验。通过特色植物景观营造优美的植物景观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和经济的发展。选取浙北地区的杭州市指南村、杭州市梅家坞村和湖州市荻港村3个依托特色植物资源进行营造景观的村庄。对村庄围村植物景观、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和庭院植物景观,选取典型样地调研收集数据并量化分析,总结特色与问题所在。传统花木、竹元素等植物文化在植物景观中的应用。最后对三个村庄的植物景观营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3个村庄依托自身特色植物景观资源形成了特色乡村景观,分别是梯田农业、龙井茶园和桑基鱼塘。吸引游人前来观赏优美乡村景观,发展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推动乡村旅游,较成功地践行了“生产、生态、生活”的三生融合共赢发展道路。2、村庄总体植物景观植物种类丰富,共有259种,隶属于112科159属,其中乔木96种,占比37%;灌木68种,占比26%;草本95种,占比36%;乔木>草本>灌木,乔木和草本应用大于灌木。观赏价值占比中:观花植物>观叶植物>观形植物>观果植物。3、围村植物景观斑块整体性较强,乔木种类最多,三维绿量值最大,体现植物景观的生态价值,奠定了乡村植物景观的乡土气息,是乡村重要的景观观赏资源。4、公共空间植物景观中观赏性和生态性具备,植物季相景观特色明显,以观花观叶为主。植物开敞性和私密性兼具,以供人们游赏和休憩;公共空间绿地面积人均较少,同时指南村>梅家坞村>荻港村;传统花木和竹文化元素在公共空间植物景观应用最多。水岸绿地植物景观中柳树和香樟应用最多。5、庭院植物景观营造风格多样,有花卉观赏型、蔬果经济型。重点凸显植物的观赏价值。植物种类最多,共有95种,且草本植物种类占比达36%,乔木种类和使用频度均最低。传统的民俗植物应用较多。庭院开放度较高,以指南村为最,荻港村庭院植物景观观赏性较差。6、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文化底蕴深厚,指南村“古树”文化,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红叶特色景观;梅家坞茶文化村,茶山是村庄优越的特色景观,香樟、桂花作为杭州市树市花也被广泛应用;荻港村以桑基鱼塘为特色,围村植物景观以桑树为主,村内水系交织,柳树使用频度高。竹元素应用广泛,主要的营造方式有山林竹海、粉墙竹影、竹水相依。

王彬[4](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夏春华[5](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胡海强[6](2020)在《环巢湖地区乡村居民对四旁绿化树种的认知和偏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乡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乡村景观的规模、布局、特色等等都发生着变化。本文立足于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景观建设,在分析国内外乡村绿化景观营造现状的基础上,对环巢湖地区四旁绿化树种资源进行调研。本研究基于乡村居民的视角,有针对性的选取环巢湖地区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4个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分尺度对乡村四旁绿化景观的现状进行调研,得出环巢湖乡村绿化树种资源运用情况,并分析每个村落在村落外围、村落聚居地、房前屋后等不同地段的绿化景观营造特点。在对村落样地实地考察获得基础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乡村四旁树种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统计分析乡村居民对当前环巢湖地区乡村四旁树种的偏好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环巢湖地区调查的4个村落中,共统计有树种83种,隶属于42科68属。其中样地中共统计乔木树种30科56属70种,灌木树种12科12属13种。从乡土性来看,调查中乡土绿化树种共有39种,占调查植物种类总数的46.98%,说明调查的4个村落绿化中外来树种应用较多,对乡土树种的应用则相对较为不足。(2)通过对环巢湖地区4个乡村进行四旁绿化树种数量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重要值排名在前十的乔木树种依次为:香樟﹥桂花﹥紫薇﹥桔子﹥女贞﹥构树﹥杨树﹥柿树﹥刚竹﹥柳树;灌木树种依次为:石楠﹥海桐﹥夹竹桃﹥木槿﹥腊梅﹥棕榈﹥石榴﹥紫荆﹥栀子﹥小叶女贞。(3)应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效应、生态效应和心理效应三个方面对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树种进行乡村居民对绿化树种的偏好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在环巢湖地区乡村四旁绿化树种中最受欢迎的乔木树种依次为:香樟、桂花、女贞;偏好程度最弱的乔木树种依次为:杨树、构树、柿树。(4)针对不同群体对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选择不同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对象分为两类,一类为乡村居民,一类为游客。总结归纳调查人群对乡村绿化景观的评价,对乡村绿化建设提供参考。同时根据乡村绿化指导原则,结合前期乡村居民偏好程度较高的树种,为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建设提供一些依据和导向。

涂燕茹[7](2020)在《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文中提出近年来,贵州省园林绿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作为园林绿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贵州省内丰富的乡土木本园林绿化植物开发较少,品种缺乏,且有些常见品种频繁使用,导致百城一面的景象,严重缺乏地方特色。随着“乡土热”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追求乡野情怀、渴望回归自然,为避免贵州省木本园林植物应用的同质化现象,进一步提高省内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堪踏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对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区域区划进行研究,提出各区划区木本园林植物推荐应用策略。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丰富。贵州省有乡土木本植物136科、638属、2837种,分别有乔木1380种,灌木902种,半灌木59种,木质藤本496种。而贵州省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建设所应用的木本植物共496种,分属93科、245属,已用种类仅占资源总种数的17.26%,其中乔木304种,灌木141种,半灌木6种,木质藤本45种。2)根据现有各种自然和社会人文区划,结合全省城镇发展规划,确定了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域区划原则,以自然因素主导一级区划、人文因素主导二级区划,分别将各区划依据要素叠加处理,通过自然与人文区划指标的系统耦合,将贵州省地方特色景观划分为23个三级地方特色景观区划体系。3)构建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园林应用筛选的AHP结构模型体系。该体系包含C1观赏价值、C2生态价值、C3适应能力、C4应用潜力4个准则层及F1株型、F2枝干、F3叶等28个指标层。应用该体系优选出贵州省乡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共计803种,分别有乔木467种,灌木226种,半灌木10种,木质藤本100种。4)对贵州省23个三级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园林植物分别进行筛选推荐。在遵循一定原则基础上,立足各区划区自然条件及园林植物现状,根据其生长类型(乔木、灌木、半灌木、木质藤本)、季节景观(春、夏、秋、冬)、区域特色和经济利用4个方面推荐有应用潜力的植物种类,并对区划区所辖市县进行市(县)树市(县)花推荐参考。

朱奕婕[8](2020)在《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文中指出树种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科学合理的树种规划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效起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效益的作用。本文在对昆明市概况研究、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合理地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树种规划领域,引入定量分析方法可有效改观以往选择树种时定性分析的主观性,实现客观、科学与合理,研究可为其他城市的树种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确定了昆明市树种规划原则和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规划了六项技术经济指标。(2)构建了昆明市树种规划的递阶层次结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层次结构中各个元素的权重。规划因素中,生长适应权重为0.361,观赏效果为0.238,生态功能为0.202,社会效益为0.113,经济因素为0.086;评价指标中权重值最大的前三项是耐寒性、耐干旱和地域特色。(3)在对50个规划树种应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制定的26项评价指标十分制评分标准与昆明市树种规划综合评分函数,对每个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分。从而根据50个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高低,选择排名前4的滇润楠、滇朴、云南樟和冬樱花作为昆明市基调树种,选择排名前24的黄连木、山玉兰、云南拟单性木兰、清香木、球花石楠、复羽叶栾树、头状四照花、枫香树、云南樱花、滇合欢、白花泡桐、梧桐、红花木莲、银杏、华山松、肋果茶、垂丝海棠、桂花、川滇三角枫、滇楸共20个树种作为昆明市骨干树种。同时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到获得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全过程中,建立的Excel计算模板方便实用。(4)规划276种一般树种,完成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推荐滇润楠和冬樱花为昆明市的市树。(5)对昆明市城市绿地进行分类树种规划,分别规划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与一般树种。最后对昆明市树种规划提出建议。

宋艳玲[9](2019)在《广州番禺时代外滩居住区植物配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居住区植物配置的现状问题,以广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调研、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归纳总结的方法,总结了广州居住区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植物配置相关概念和理论,梳理和辨析了植物配置的重要性。提出居住区植物配置的研究对设计学科具有充实理论基础的意义、对居民具有改善环境的意义,对植物配置设计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区域居住区植物配置展开研究。首先,阅读相关文献,对国内外植物配置现状进行梳理,形成了开展案例研究的框架。然后,选取广州区域九个居住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从植物品种、植物群落、季相色彩、植物生长状况、养护管理几方面进行调研,得出广州区域居住区植物配置现状。并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居住区植物配置的使用感受、使用需求和使用评价。接着,对案例调研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广州区域居住区植物配置存在的问题是:中下层植物品种问题、群落结构问题、植物季相问题。本文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中下层植物品种优化、群落交错布局、色彩季节性应用三方面。并把解决办法作为植物设计的标准,应用在番禺时代外滩居住区植物设计中。并通过项目回访和调研,得出时代外滩植物生长状态良好、群落结构稳定、居民满意度较高等结果,从而论证解决方法的正确性。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提出广州区域居住区植物配置现状问题的解决办法,可对居住区植物配置的提升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并能增加相关研究的理论知识,以期对未来居住区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参考。

黄梦茹[10](2019)在《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城市空间面临着扩建,绿化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为城市添彩加绿已成为我国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掌握城区绿化现状以便指导当地园林绿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以丰城市为例,对城区园林绿化植物进行摸底调查,以期为丰城市城区绿地改造工程提供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对园林绿化树种应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选取样方对植物群落进行实地勘测,重点分析了不同类型绿地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并运用AHP法对前期调研筛选出的树种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以上基础上对城区绿化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优化策略及配置推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园林绿化树种组成:丰城市共有园林植物312种,隶属于94科210属。其中乔木占一半以上59.6%,有186种。其余依次为灌木75种、草本39种、藤本12种。而最大科为蔷薇科,最大属为含笑属。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为主,与当地气候条件是相适应的。树种主要以观叶(35.6%)、观花(30.4%)为主,观果(12.5%)次之,观枝干最少仅2.6%。观叶主要以观秋色叶为主(65.8%);观花主要以观白花(34.7%)、红花(27.4%)、黄花(26.3%)为主;观果以观红果为主(43.6%);观赏季节主要集中在秋季、春季。(2)植物群落特征:除道路绿地外,其余四种绿地中54个样地乔木平均密度为6.67株/100㎡,平均高度5.44 m。灌木平均密度是3.29株/100㎡,平均高度1.93 m。色块苗平均密度是20.21㎡/100㎡,平均高度0.82 m。乔灌数量比平均为2.03:1,乔灌种类比平均为1.82:1;平均Gleason指数值和Simpson指数值分别是1.78和0.68。综合重要值排在前十的乔木依次是桂花﹥香樟﹥广玉兰﹥杜英﹥紫叶李﹥樱花﹥银杏﹥玉兰﹥复羽叶栾树﹥鸡爪槭。综合重要值排名前十的灌木依次是:紫薇﹥山茶﹥海桐﹥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木芙蓉﹥含笑﹥小叶女贞﹥紫荆﹥木槿。综合重要值排名前十的色块苗依次是:红叶石楠﹥毛鹃﹥红花檵木﹥小叶女贞﹥金边黄杨﹥窄叶十大功劳﹥栀子﹥茶梅﹥八角金盘﹥龟甲冬青。(3)AHP法评价结果:各个指标层的权重排序依次是适应性(0.4687)﹥观赏性(0.2800)﹥生态性(0.1361)﹥经济性(0.1152)。树种评价等级为二、三等级的树种居多,占52.6%,且香樟综合排名第一。

二、园林绿化树种──夹竹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绿化树种──夹竹桃(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
        1.3.2 群落动态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城市植物群落研究
        1.4.2 植物群落动态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条件概况
        2.1.2 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概况
        2.1.3 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时间与地点
        2.2.2 乔木的健康状况分级标准
        2.2.3 数据处理
3 上海典型城市绿地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3.1 主要植被类型的划分
    3.2 主要植被类型特征
        3.2.1 阔叶林
        3.2.2 针叶林
        3.2.3 棕榈林
4 植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分析
    4.1 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4.2 植物区系变化
    4.3 生活型构成变化
    4.4 物种来源构成变化
    4.5 各层主要植物变化
    4.6 群落乔木健康状况变化
        4.6.1 乔木健康等级的总体变化
        4.6.2 群落健康等级变化与各指标变化的关系
    4.7 群落垂直结构变化
    4.8 群落水平结构变化
        4.8.1 群落密度变化
        4.8.2 群落径级结构变化
        4.8.3 群落冠幅变化
    4.9 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
    4.10 城市绿地乔木林碳储量变化
5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立地条件的差异性
    5.2 人为干扰下的植物群落变化
    5.3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自维持和更新能力
    5.4 典型样方结构动态变化分析及预测
        5.4.1 案例1: 外环线-嘉定段样方64、65号三个时段的变化分析
        5.4.2 案例2: 中山公园样方45号群落配置变化分析
6 基于植物群落动态的城市绿地群落配置与优化
    6.1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配置
    6.2 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可持续管护建议
7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上海城市绿地样方调查表
    附录B 上海城市绿地植物名录表
    附录C 上海绿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变化
    附录D 上海绿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照片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1.2 叶面滞尘量测定
    1.3 叶表颗粒物粒径分析
    1.4 叶表微形态结构观察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树种的滞尘能力比较
    2.2 叶片滞尘粒径组成分析
    2.3 叶面微结构分析
    2.4 植物滞尘能力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3.2 结论

(3)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景观中的植物应用
        1.3.2 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1 国内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2.2 国外植物景观研究概况
        1.3.3 乡村建设与乡村景观
        1.3.3.1 国外乡村建设
        1.3.3.2 国内的乡村建设发展
    1.4 相关研究概念解读
        1.4.1 浙北地区
        1.4.2 乡村
        1.4.3 乡村植物景观类型
        1.4.3.1 围村植物景观
        1.4.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1.4.3.3 庭院植物景观
        1.4.4 三维绿量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阅读法
        2.2.2 实地调研法
        2.2.3 归纳总结
        2.2.4 数据分析法
    2.3 研究样地概括
        2.3.1 指南村
        2.3.2 梅家坞村
        2.3.3 荻港村
3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3.1 指南村植物景观调查与研究
        3.1.1 围村植物景观
        3.1.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1.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1.2.2 道路交通绿地植物景观
        3.1.2.3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1.2.4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1.3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
        3.1.4 植物文化
        3.1.5 小结
    3.2 梅家坞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2.1 围村植物景观
        3.2.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2.3 庭院绿地植物景观
        3.2.4 植物文化
        3.2.5 本章小结
    3.3 荻港村植物景观调研与研究
        3.3.1 围村植物景观
        3.3.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3.3.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3.3.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3.3.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3.3.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3.3.3 庭院植物景观
        3.3.4 植物文化
        3.3.5 本章小结
4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特征对比分析
    4.1 围村植物景观
        4.1.1 共性特征
        4.1.2 差异分析
        4.1.2.1 地形与植物景观差异
        4.1.2.2 围村生产景观肌理特征
    4.2 公共空间植物景观
        4.2.1 共性特征
        4.2.2 差异分析
        4.2.2.1 村口绿地植物景观
        4.2.2.2 道路绿地植物景观
        4.2.2.3 水岸绿地植物景观
        4.2.2.4 公共游憩绿地植物景观
    4.3 庭院植物景观
        4.3.1 共性特征
        4.3.2 差异分析
    4.4 植物文化
        4.4.1 共性特征
        4.4.2 差异分析
    4.5 现状不足与提升策略
        4.5.1 围村植物景观彩化不足,丰富植物种类提升观赏性
        4.5.2 公共空间景观系统性缺乏,整体性原则协调景观风貌
        4.5.3 庭院植物景观同质化严重,政府科学引导丰富庭院类型
        4.5.4 植物文化应用较少,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强化景观内涵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木本植物名录
附录B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草本植物名录
附录C 浙北地区乡村植物景观常用水生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2.1.1 城市基本概况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2.3 调查方法
        2.3.1 实地调查
        2.3.2 问卷调查
        2.3.3 座谈调查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2.1 优化总目标
        5.2.2 道路等级分类
        5.2.3 优化建设指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环巢湖地区乡村居民对四旁绿化树种的认知和偏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四旁树种概述
    1.2 乡村四旁绿化概述
        1.2.1 乡村四旁绿化分类
        1.2.2 乡村四旁绿化的意义
        1.2.3 乡村四旁绿化的特点
    1.3 乡村四旁绿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借鉴意义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乡村绿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1.4 景观偏好研究概述
        1.4.1 景观偏好概述
        1.4.2 国内外景观偏好研究现状
        1.4.3 景观偏好评价的意义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1.1 乡村四旁绿化的演进
        2.1.2 乡村四旁绿化的现状及提升举措
    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主要创新点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合肥市自然地理情况概述
    3.2 环巢湖地区概述
    3.3 研究范围与评价主体
        3.3.1 样地确定
        3.3.2 乡村绿化树种调研材料
        3.3.3 调研内容
    3.4 调研村庄
        3.4.1 吴大海村
        3.4.2 五爪岗村
        3.4.3 大蔡村
        3.4.4 洪家疃村
    3.5 环巢湖地区主要树种资源
        3.5.1 树种资源
        3.5.2 树种景观特征
4 环巢湖地区乡村四旁绿化树种居民偏好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乡村居民偏好评价体系的构建
        4.1.2 问卷设计
        4.1.3 数据收集
    4.2 研究样本信息分析
        4.2.1 对乡村绿化树种认知程度
        4.2.2 对古树名木文化的了解程度
        4.2.3 绿化树种对乡村文化氛围的体现
        4.2.4 绿化树种的栽植地点与文化的相关性
        4.2.5 对乡村绿化树种类型的需求
        4.2.6 对乡村总体绿化美感度的评价
        4.2.7 乡村居民对乡村绿化景观现状的评价
    4.3 乡村居民对乡村四旁绿化树种偏好分析
    4.4 乡村绿化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4.4.1 乡村绿化景观保护力度不足
        4.4.2 外来树种植物景观趋同化
        4.4.3 绿化景观特色的消退
        4.4.4 绿化景观养护不佳
        4.4.5 乡村绿化景观营造主体的转变
    4.5 基于乡村居民绿化树种偏好的乡村绿化景观营造
        4.5.1 乡村绿化景观营造原则
        4.5.2 乡村绿化景观的营造保障
        4.5.3 乡村绿化景观的营造建议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乡村居民对绿化树种的偏好
        5.1.2 影响乡村居民树种偏好的主要因子
6 局限与不足
7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村落主要树种列表
附录二 乡村居民对环巢湖地区树种偏好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 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景观评价调查问卷(居民)
附录四 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景观评价调查问卷(游客)
附录五 环巢湖地区乡村绿化景观现状图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植物区系和植物区划研究
        1.2.2 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现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贵州省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2.1.2 贵州省绿化发展概况
    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
        2.2.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储量
        2.2.2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生长习性
        2.2.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观赏特性
        2.2.4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的应用现状
    2.3 小结
第三章 贵州省特色景观区划
    3.1 区划原则
    3.2 区划依据
        3.2.1 自然地理区划
        3.2.2 生态系统
        3.2.3 植被区系
        3.2.4 林业发展区划
        3.2.5 行政区划
        3.2.6 民族聚落分布
        3.2.7 旅游资源分布
        3.2.8 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3.2.9 城市(县城)园林绿化发展状况
    3.3 区划方法
    3.4 区划结果
第四章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4.1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组成
    4.2 各区划区乡土木本植物生活型组成
    4.3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植物应用现状
第五章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5.1 筛选原则
        5.1.1 地域环境的适应性原则
        5.1.2 引种培育的可行性原则
        5.1.3 植物种类的价值性原则
        5.1.4 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5.2 筛选方法
        5.2.1 确定筛选指标
        5.2.2 建立判断矩阵
        5.2.3 一致性检验
        5.2.4 判断矩阵群的平均权重向量
        5.2.5 制定评分标准
        5.2.6 计算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
    5.3 结构模型
    5.4 权重确定
    5.5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筛选的综合指数分析
    5.6 各区划区木本植物筛选结果
第六章 基于区划结果的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策略
    6.1 乡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配置原则
    6.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建议
        6.2.1 贵州省城市(县城)市(县)树市(县)花分析
        6.2.2 各区划区城市(县城)园林景观乡土木本植物选择应用
    6.3 乡土木本植物开发应用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调查现状
        7.1.2 划分贵州地方特色景观区划
        7.1.3 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筛选
        7.1.4 各区划区特色乡土木本植物资源园林应用推荐
    7.2 讨论与展望
        7.2.1 讨论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科属种组成
附录2 贵州省地方特色木本植物调查问卷
附录3 贵州省乡土木本植物资源综合指数

(8)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昆明市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3 自然植被状况
    2.4 城市绿地状况
    2.5 小结
第三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应用现状研究
    3.1 植物种类分析
    3.2 应用比例分析
    3.3 古树名木资源分析
    3.4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调查
        3.4.1 调查树种
        3.4.2 调查范围
        3.4.3 调查内容
    3.5 园林树种应用现状问题分析
        3.5.1 园林树种种类偏少,植物多样性不足
        3.5.2 乡土树种应用不足,地域特色不明显
        3.5.3 对园林树种生长适应性的重视有待加强
        3.5.4 垂直绿化运用少,绿视率低
        3.5.5 花卉应用较少,“花都”城市形象不突出
    3.6 小结
第四章 昆明市园林树种规划
    4.1 规划思路
        4.1.1 规划依据
        4.1.2 指导思想
        4.1.3 规划目标
        4.1.4 规划原则
    4.2 昆明市所处时植物地理位置
        4.2.1 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
        4.2.2 地带性植被类型
        4.2.3 建群种
        4.2.4 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4.3 技术经济指标
        4.3.1 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
        4.3.2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
        4.3.3 乔木与灌木
        4.3.4 木本植物与草本植物
        4.3.5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
        4.3.6 速生与中生和慢生树种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
        4.4.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
        4.4.2 调查问卷的设置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4.5 园林树种的综合得分
        4.4.6 昆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规划
    4.5 昆明市一般树种的规划
    4.6 昆明市市树与市花的建议
        4.6.1 市树
    4.7 小结
第五章 昆明市城市绿地分类树种规划
    5.1 公园绿地树种规划
        5.1.1 基调树种
        5.1.2 骨干树种
        5.1.3 一般树种
    5.2 防护绿地树种规划
        5.2.1 基调树种
        5.2.2 骨干树种
        5.2.3 一般树种
    5.3 广场用地树种规划
        5.3.1 基调树种
        5.3.2 骨干树种
        5.3.3 一般树种
    5.4 附属绿地树种规划
        5.4.1 基调树种
        5.4.2 骨干树种
        5.4.3 一般树种
        5.4.4 行道树树种规划
    5.5 区域绿地树种规划
        5.5.1 基调树种
        5.5.2 骨干树种
        5.5.3 一般树种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2.1 对昆明市树种规划的建议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附表
    附表1 昆明市园林绿地植物调查表
    附表2 昆明市树种规划园林植物名录
附录 D:附图
    附图1 昆明市绿化应用植物种类调查卡片
    附图2 问卷调查样例
    附图3 园林树种综合得分的Excel计算
    附图4 基调树种
    附图5 部分骨干树种

(9)广州番禺时代外滩居住区植物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国内外综述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居住区植物配置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植物群落
        2.1.2 植物配置
        2.1.3 植物季相
    2.2 景观生态学中有关植物配置的相关理论
        2.2.1 广州区域植物类型及配置特点
        2.2.2 同一区域不同光照下的植物类型
    2.3 园林艺术中有关植物配置的相关理论
        2.3.1 植物色彩
        2.3.2 植物质感
        2.3.3 植物层次
        2.3.4 文化内涵
    2.4 园林规划设计中有关植物配置的相关理论
        2.4.1 边界空间
        2.4.2 庭院空间
        2.4.3 广场空间
        2.4.4 道路空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居住区植物配置案例分析
    3.1 案例调研
        3.1.1 调研对象
        3.1.2 案例植物配置
        3.1.3 案例现状分析
    3.2 问卷调查
        3.2.1 基本情况
        3.2.2 结果分析
    3.3 广州居住区植物配置分析总结
        3.3.1 中下层植物品种问题
        3.3.2 群落结构问题
        3.3.3 植物季相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居住区植物配置设计方法
    4.1 中下层植物品种优化
        4.1.1 增加多年生草本地被
        4.1.2 合理使用耐阴植物品种
        4.1.3 地被基质处理
    4.2 群落交错布局
        4.2.1 植物造景形式多样
        4.2.2 不同层次群落交错布局
    4.3 色彩季节性应用
        4.3.1 开花植物
        4.3.2 四季彩叶植物
        4.3.3 单季变色植物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番禺时代外滩植物配置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区位概况
        5.1.2 空间布局
        5.1.3 景观风格
        5.1.4 景观分区
    5.2 时代外滩各区域植物配置
    5.3 中下层植物品种优化
        5.3.1 多年生草本植物应用
        5.3.2 耐阴植物应用
    5.4 群落结构交错布局
        5.4.1 植物造景形式多样
        5.4.2 不同层次群落交错布局
    5.5 植物季相应用
        5.5.1 开花植物
        5.5.2 四季彩叶植物
        5.5.3 单季变色植物
    5.6 使用情况调研
        5.6.1 调研
        5.6.2 回访总结
    5.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植物拉丁名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调研项目平面图
附录四 图表清单
致谢
附件

(10)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园林植物发展历程
        1.2.2 园林植物的功效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园林植物资源调查
    2.1 丰城市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方法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树种组成成分分析
        2.3.2 植物的地理区系分析
        2.3.3 珍稀植物树种分析
        2.3.4 植物的乡土性分析
        2.3.5 植物的芳香性分析
        2.3.6 按观赏部位进行统计分析
        2.3.7 按季相景观进行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植物群落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选择
        3.1.2 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3.2 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3.2.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3 居住区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3.3.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4 单位附属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4.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3.4.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5 广场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5.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分析
        3.5.2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6 道路绿地植物群落调查结果与分析
        3.6.1 道路板型分析
        3.6.2 树种组成成分分析
        3.6.3 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3.7 丰城城区绿地植物群落综合分析
        3.7.1 群落树种数量特征综合分析
        3.7.2 群落结构特征综合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树种综合评价与分析
    4.1 评价方法
        4.1.1 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4.1.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及分析
    4.2 树种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4.3 树种的评分与分级
        4.3.1 树种的综合评分与分级
        4.3.2 树种等级分析
    4.4 丰城市城区应用树种的推荐
        4.4.1 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
        4.4.2 一般树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丰城市城区绿地问题分析及优化策略
    5.1 丰城市城区绿地存在问题
        5.1.1 植物种类多样性较低
        5.1.2 绿地管护不到位
        5.1.3 植物配置不合理
        5.1.4 水生空间植物景观缺乏
    5.2 丰城市城区绿地优化策略
        5.2.1 丰富园林植物种类
        5.2.2 加强园林植物养护
        5.2.3 合理配置园林植物
    5.3 各类型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1 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2 广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3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4 单位附属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3.5 道路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推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园林树种组成分析结果
        6.1.2 植物群落特征分析结果
        6.1.3 AHP法评价结果
        6.1.4 城区绿地存在问题分析结果
    6.2 讨论与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名录
附录二 园林植物评价指标权重评估表
附录三 评价指标评判细则表
致谢

四、园林绿化树种──夹竹桃(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典型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20年动态变化研究[D]. 陈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南京市6种常见园林植物滞尘效益的综合分析[J]. 王书恒,朱晓宇,田如男,文书生. 中国园林, 2021(06)
  • [3]浙北地区三个典型乡村植物景观研究[D]. 方荣.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4]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6]环巢湖地区乡村居民对四旁绿化树种的认知和偏好研究[D]. 胡海强.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7]基于地方特色景观营造的贵州乡土木本植物区划与筛选[D]. 涂燕茹. 贵州大学, 2020(03)
  • [8]基于层次分析法规划昆明市的园林树种[D]. 朱奕婕.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广州番禺时代外滩居住区植物配置研究[D]. 宋艳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10]丰城市城区园林植物调查与研究[D]. 黄梦茹.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美化树种 - 夹竹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