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地区蝴蝶记录

信阳地区蝴蝶记录

一、信阳地区蝶类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王宁[1](2021)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鼠类和媒介蜱携带蜱媒病原体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蜱是一种吸血的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区域,且与人畜和野生动物密切相关,蜱可携带多种病原体,是目前传播疾病种类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类媒介生物。近年来,我国蜱媒传染病频发,蜱媒病原体已由33种扩大到50余种,且大部分集中在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生境类型多样,为媒介蜱和宿主动物的繁衍生息以及为蜱媒传染病的发生和持续存在提供了必要条件,我国北方地区是否存在未发现的新病原体及疫源地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市、陕西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采集的鼠类动物和媒介蜱样本进行多种病原体分子生物学检测,并选取有代表性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核苷酸序列分析,基于目的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体的分类学位置。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宿主动物和媒介蜱中蜱媒病原体种类和分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样本种类及构成分析本研究于2018-2019年间在新疆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北京、陕西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共捕获鼠样本850份,蜱样本288份。其中新疆捕获野鼠194只,涵盖14个鼠种,优势鼠种为小家鼠(85/194,43.81%),其次是赤颊黄鼠(31/194,15.98%);内蒙古捕获野鼠178只,涵盖8个鼠种,优势鼠种是长爪沙鼠(89/178,50.00%),其次是子午沙鼠(58/178,32.58%);北京捕获野鼠478只,涵盖11个鼠种,优势鼠种是社鼠(148/478,30.96%),其次是大林姬鼠和棕背?(73/478,15.27%)。陕西和辽宁地区在羊身上各捕获144只蜱,经鉴定为长角血蜱。2.不同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新疆地区194只鼠类动物中发现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感染,大沙鼠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27.27%和100%,红尾沙鼠、小家鼠和子午沙鼠中各携带1种病原体,红尾沙鼠、小家鼠中携带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17.39%和2.35%,子午沙鼠中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33.33%。内蒙古地区178只鼠类动物中发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达乌尔黄鼠感染率最高,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50.00%和50.00%。北京地区478只鼠类动物中发现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感染,其中社鼠感染率最高,携带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3种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28.38%、4.05%、6.08%,其次为棕背?,携带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4种病原体,感染率分别为12.33%,2.74%,1.37%和19.18%。850只鼠类动物中共检测到9例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06%。新疆地区发现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复合感染,北京地区发现巴贝西虫和伯氏疏螺旋体复合感染、巴贝西虫和无形体复合感染。陕西地区144只蜱中携带巴贝西虫、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0.69%、21.53%和77.78%。辽宁地区144只蜱中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感染率分别为28.47%,93.06%。288只蜱中共检测到45例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5.63%。陕西地区发现巴贝西虫和无形体复合感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复合感染;辽宁地区发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复合感染。3.不同鼠和蜱携带病原体分类基因片段扩增及核苷酸序列分析采用巴贝西虫18S r RNA,伯氏疏螺旋体16S r RNA,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和无形体16S r RNA片段引物对487份阳性样本进行序列测定,挑选每个鼠种和蜱种中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新疆鼠类动物中携带B.caucasica伯氏疏螺旋体,A.bovis,A.phagocytophilum无形体3种病原体。内蒙古鼠中携带C.R.tarasevichiae立克次体,A.bovis无形体,Ehrlichia sp.BL116-8,Uncultured Ehrlichia sp.clone SY130埃立克体4种病原体。北京鼠中携带B.microti巴贝西虫,Borrelia sp.ALEPB216伯氏疏螺旋体,R.raoultii立克次体,Uncultured Anaplasma sp.clone tick-43无形体,Candidatus Ehrlichia khabarensis埃立克体,Candidatus Neoehrlichia mikurensis新埃立克体6种病原体。陕西长角血蜱中携带B.microti巴贝西虫,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s,Uncultured Rickettsia sp.QH-122,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立克次体,Uncultured Anaplasma sp.ZJ06/2009,A.marginale,A.capra无形体7种病原体。辽宁长角血蜱中携带R.raoultii,Rickettsia endosymbiont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立克次体,A.ovis,A.bovis无形体4种病原体。研究结论:1.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部分地区鼠类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鼠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北京市部分地区鼠类携带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无形体;陕西省部分地区媒介蜱中携带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辽宁省部分地区媒介蜱中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中存在1种巴贝西虫,2种伯氏疏螺旋体,5种立克次体,11种无形体。3.首次在我国发现B.caucasica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sp.ALEPB216伯氏疏螺旋体、C.E.khabarensis埃立克体,首次在北京地区发现R.raoultii立克次体。4.本研究揭示了几种新的动物宿主。在沙鼠中新发现B.caucasica伯氏疏螺旋体、C.R.tarasevichiae立克次体和A.bovis无形体,达乌尔黄鼠中发现E.shimanensis埃立克体近似种,社鼠、中华姬鼠、棕背?中发现Borrelia sp.ALEPB216伯氏疏螺旋体、C.E.khabarensis埃立克体,棕背?中发现R.raoultii立克次体。在长角血蜱中发现可携带A.marginale无形体、A.ovis无形体、R.sibirica立克次体三种病原体。

孙泽宇,刘艳芬[2](2017)在《唐山市蝶类资源调查及其观赏园营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唐山市目前存在的蝴蝶资源种类,为蝶类观赏园的营建提供依据,该文对唐山市内蝴蝶资源进行了采集、鉴定和饲养观察。初步鉴定整理了4科17种蝶类昆虫,确定了主要蝶类的生活习性。针对目前蝶类资源受到严重破坏的现状,对在城市园林中恢复蝶类生境,营建蝴蝶观赏园提出了合理建议,旨在为营建特色生态园林景观提供参考。

翟卿,曾迅,韩卫丽,刘建平[3](2014)在《柑橘凤蝶形态特征及年生活史研究》文中认为野外采集卵、幼虫,在玻璃温室内供以幼虫寄主植物、成虫蜜源植物饲养,第2、3代及越冬代皆为第1代后代,观察研究柑橘凤蝶各虫态、各虫龄与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柑橘凤蝶在郑州地区一年可完成3代,卵期为57 d,幼虫5龄,幼虫期1524 d,蛹期915 d,越冬蛹期140156 d,成虫期1012 d.同时记录、描述了柑橘凤蝶各虫态、幼虫5个龄期外部形态及生物学习性.

郭振营[4](2013)在《濒危物种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保护生物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 Chou主要分布于秦岭太白山南坡的局部地区,是我国特有种,种群数量稀少,并且呈下降趋势。寄主植物为马蹄香,饥饿状态下幼虫也可取食细辛属Asarum和马兜铃属Aristolochia的一些植物。本文研究区域为秦岭西段,调查区域涵盖了长安、太白县、眉县、户县、周至县、宁陕县等地。研究内容为野生状态下该种蝴蝶的生活史,行为学习性,野外种群生命表,产卵地需求,并对部分栖息地信息进行了调查记录,分析了致危原因,提出了保护策略。太白虎凤蝶在秦岭1年1代,以蛹越冬,蛹期长达300天左右。成虫羽化多在午后,羽化的成虫沿沟底河道飞行并寻找蜜源植物。蜜源植物主要有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 (Lindl.) Loudon,多毛樱桃C. polytricha (Koehne) T. T. Yu&C. L. Li,秦岭翠雀花Delphinium giraldii Diels等。成虫被捕捉后出现类似鸟类的急性应激反应,会逐渐丧失生命力直至死亡。雌性成虫的最大孕卵量为54粒,但1个卵块中卵数不超过30粒。初产的卵为淡黄色,孵化前可看到黑色点状头壳。卵期有天敌捕食,野外生境中卵的孵化率可高达90%以上。1-2龄幼虫聚集生活,取食沿叶缘开始,有时会保留较为粗大的叶脉。3龄即扩散,白天藏入枯叶层中躲避敌害,晚上出来取食。6月中下旬5龄幼虫开始于枯叶或石缝中化蛹。蛹羽化率低。产卵地多在海拔1000-1400m之间,森林郁闭度低于60%,寄主植物密度低于2株/m2,并且伴有较厚的枯叶层,较多的石块的环境中。雌虫在选择产卵地的过程中有出生地偏好的习性。成虫访花、交尾活动和产卵地环境有所不同,多在沟底较为开阔、多蜜源植物的地点。《中国物种保护红色名录》种将太白虎凤蝶列为易危(VN)级别。本研究比较了同域分布的三尾褐凤蝶的数量,在分布区域、单个栖息地斑块的最大卵粒量,可见到的成虫数量,生命表研究区域的幼虫数量,结果表明太白虎凤蝶发生量少于三尾褐凤蝶。故我们建议将太白虎凤蝶定为濒危Endangered category。通过生命表研究和生境调查,太白虎凤蝶主要的致危因素有:过高的森林覆盖度,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野外卵和幼虫的采集。秦岭的南北坡主要致危因素不同,秦岭北坡自1999年停止砍伐天然林以来,由于人为干扰减少,次生林生长茂密,影响成虫的访花,交尾和产卵活动;相反,在秦岭南坡,诸如伐木、毁林开田等行为导致太白虎凤蝶的栖息地退化和丧失;此外,在南北坡都有对卵和幼虫的采集行为。针对以上原因,建议对太白虎凤蝶的保护采取适度干扰原则,对栖息地生境定期实施矮林作业、割灌等经营管理措施,因为砍伐大量的树冠层是不现实且不被允许的,所以保持一个栖息地斑块内有几块较为开阔的林间空地即可。对于人为干扰过重的秦岭南坡地区,需进行人工管理恢复生境,辅以人工扩繁恢复。

余洋[5](2013)在《蜜源植物气味与花蜜粘度对黏虫蛾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迁飞性害虫,成虫期的补充营养是黏虫从华南起飞、经迁飞中转地(湖南、江西、浙江、江苏、湖北、安徽、河南)顺利抵达黄淮小麦主产区的先决条件。迁飞中转地栽培的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和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L.是黏虫春季迁飞期间盛花的蜜源植物,紫云英面积与黄淮小麦主产区黏虫发生面积密切相关,是19661978年间黏虫频繁特大暴发的关键因子。蜜源植物气味影响到黏虫成虫的花蜜选择,花蜜粘度则可能对黏虫蛾的吸食花蜜速率、吸食量有较大影响。研究蜜源植物气味、花蜜粘度对黏虫蛾的影响,有助于阐明紫云英比油菜更适合黏虫蛾补充营养的机制、解释年度间黏虫发生面积的波动性现象。本文采用田间网室和室内的选择性试验观测黏虫蛾对紫云英和油菜的选择性,赴江西采集测定研究紫云英和油菜花蜜比较特征的时空稳定性,以定量毛细管相对粘度测定法测定花蜜粘度、在实验室配置模拟花蜜研究粘度对黏虫成虫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信阳市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我们进行了黏虫对于两种蜜源植物油菜和紫云英的田间选择试验和Y型管选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田间试验中,黏虫雌雄成虫倾向于停留在油菜植株上;而在Y型管选择试验中,黏虫蛾对于紫云英整株和花朵的选择均表现出强于油菜整株和花朵的现象。随后在室内进行的蜜源植物花瓣颜色和气味对黏虫的综合吸引性试验中,我们发现两种蜜源植物的花瓣颜色和气味并不是紫云英比油菜更适合黏虫补充营养的因素。2.江西婺源两种蜜源植物花蜜的比较特征:(1)早上油菜花蜜糖含量高于紫云英但两者的差异不显着;(2)中午及傍晚时油菜的花蜜糖含量显着高于同时间的紫云英;(3)油菜单花泌蜜量在早上、中午及傍晚均为同时间紫云英单花泌蜜量的10倍以上。这与王高平等(2011)的报道近似。初步说明紫云英和油菜花蜜单花泌蜜量的比较特征具有稳定性、糖含量的比较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试验所用的毛细管规格有三种(0.5μl、1μL、5μL),但是在使用毛细管上升法测定花蜜和模拟溶液上升时间时,我们采用了规格为5μL的毛细管,因为5μL的毛细管在吸取流体时,其吸取时间的数值呈现出较稳定的趋势,数值之间的波动不大。其中在吸取平均糖含量为32%的紫云英花蜜时,平均吸取时间为3.14s,在吸取平均糖含量为52%的油菜花蜜时,平均吸取时间为9.71s,根据这两个吸取时间,我们配置了相应粘度的油菜和紫云英模拟花蜜,并进行了相关试验。4.试验结果显示,雌雄黏虫对于模拟紫云英花蜜溶液(蔗糖糖含量为15%,甲基纤维素浓度为0.20%)的取食量(雌虫平均每只每日取食0.43g,雄虫平均每只每日取食0.38g)大,对于模拟油菜花蜜溶液(蔗糖糖含量为15%,甲基纤维素浓度为0.29%)的取食量小(雌虫平均每只每日取食0.36g,雄虫平均每只每日取食0.31g),而且在两种模拟溶液饲喂条件下,雌黏虫的取食量均大于雄黏虫的取食量。雌黏虫在模拟紫云英花蜜溶液饲喂条件下产卵量大(雌粘虫平均每只每日产卵量282.97粒),在模拟油菜花蜜溶液饲喂条件下产卵量小(雌粘虫平均每只每日产卵量245.25粒)。

刘亦仁,杨振琼,苏寿泜,葛凤翔,尤显策,史冬元,尚乐园[6](2013)在《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及其地理区划研究——蚊类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河南境内分界线初探》文中提出河南地区已发现蚊类10属67种,其中属于东洋界种类40种,占59.7%;属于古北界种类15种,占22.4%;广布两界种类有12种,占17.9%。研究表明,河南地区蚊类区系基本应划归古北界,但豫西南山区及豫南山区划归东洋界较合理。蚊类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在秦岭以东分界线在河南地区的走向,由陕西商洛向东入豫后经伏牛山主峰达鲁山后,延南阳盆地西缘至湖北武当山向东经桐柏山、大别山向东。

黄斌,王利明,赵琴[7](2011)在《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与区系研究》文中指出2005—2008年对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有112种,隶属9科68属.其中凤蝶科4属14种,蛱蝶科22属32种,粉蝶科8属17种,眼蝶科7属16种,灰蝶科11属14种,弄蝶科13属16种,喙蝶科、珍蝶科、绢蝶科均为1属1种.发现本地区新纪录种20种,河南省新记录种6种.蝶类属种平均比值为0.61,单属数占总属数的69.1%,古北种类与东洋种类的比值为0.33(16/48).蝶类区系结构表明:鸡公山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以东洋种为主,具有东洋界属性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

朱永红[8](2010)在《泰山风景区观赏蝶类区系及麝凤蝶生物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山东泰山风景区观赏性蝶类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种群调查、标本采集、标本制作和系统鉴定等方式对泰山风景区观赏性蝶类进行了种类记述、区系分析,并调查其垂直分布特点。通过野外定点定时观察、实验饲养等方法研究了泰山风景区麝凤蝶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如下:1、记述观赏蝶类42种,隶属于6科28属,其中凤蝶科3属7种,绢蝶科1属1种,粉蝶科4属8种,斑蝶科1属1种,眼蝶科5属6种,蛱蝶科14属19种。其中一种为泰山新记录种,对3种进行了更正。2、区系分析表明泰山蝶类区系基本组成为:广布种占66.67%;古北种占23.81%;东洋种占9.52%。说明泰山蝶类区系正处于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区域,泰山蝶类区系应处于两界广阔的交汇带偏古北界一侧。3、麝凤蝶生物学:麝凤蝶Byasa alcinous(Klug),属鳞翅目Lepidoptera凤蝶科Papilionidae,在泰山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幼虫五龄,由卵到蛹总的发育历期30 d左右。该蝶成虫双翼狭窄,尾突修长,飞翔姿态优雅,极具观赏性,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昆虫。其寄主植物为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马兜铃属Aristolochia,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4、提出了泰山观赏蝶类的开发和保护建议,并分析麝凤蝶产业化的可行性,为泰山风景区蝶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如观赏蝴蝶的生产养殖、蝴蝶景观的开发、发展蝴蝶产业等奠定了基础。

李家慧[9](2010)在《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物生态学及防治研究》文中认为红珠凤蝶小斑亚种[Pachliopta aristolochiae adaeus (Rothschild)]是药用植物马兜铃(Aristolochiae tagala)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同时也是一种较具观赏性的蝴蝶。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4种常用杀虫剂对该幼虫的田间药效。取得如下结果:1.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在四川雅安地区1年发生2代,以蛹在寄主植物茎秆上或附近隐蔽场所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始见第1代幼虫,第1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可见第2代卵,第2代蛹在8月下旬开始出现,10月上旬进入化蛹高峰期,11月以后开始以蛹越冬。2.红珠凤蝶小斑亚种成虫多在早晨7:00~9:00羽化。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交配基本发生在13:00~15:00,持续时间为1-2.5 h。雌成虫喜产卵于嫩梢和嫩叶背面,卵散产,产卵期为5-7 d,平均每雌产卵100粒。幼虫共5龄。1-2龄取食嫩叶,3龄后取食嫩叶或老叶,5龄取食叶片和茎秆。幼虫有取食自身蜕和相互残杀的习性。3.28℃时,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幼虫历期约为17 d,取食量(干重)为1292.3 mg/头,其中1-3龄幼虫的取食量仅为总取食量的5.23%,4龄为17.66%,5龄进入暴食期,其取食量占77.11%。幼虫取食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取食量相似。幼虫1~3龄时体重增长缓慢,4龄后体重急剧增长,5龄第4 d时达最大(1534.0 mg/头),4 d后逐渐下降。5龄幼虫体重(1150.4 mg/头)为1龄幼虫(3.4 mg/头)的335倍。4.温度影响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卵、幼虫和蛹在19~31℃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历期分别为4.98~9.05、2.36~10.91和11.75~22.93 d。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6±1.9)、(11.6±2.0)和(6.3±2.7)℃,有效积温分别为(117.7±16.8)、(293.2±62.7)和(270.9±38.6)日·度。22-25℃条件下幼虫存活率最高,卵和蛹以25~28℃最高。5.卵龄相同的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受精卵在5-8℃下冷藏3、7和10 d后,孵化率随着冷藏时间增加而降低。卵龄也影响冷藏后的孵化率,卵龄为1、2和3 d的受精卵,冷藏10 d后的孵化率分别为53.39%、60.20%和19.42%。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发育蛹也有一定的耐低温能力,1日龄蛹,冷藏3 d后,羽化率为75%;4日龄蛹,冷藏35 d后,羽化率仅为8.33%。同一蛹龄,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羽化率下降。越冬蛹加温,可促使其提早约2/3的时间羽化。6.40%辛硫磷乳油、2%阿维菌素乳油、Bf可湿性粉剂和5%氯氰菊酯乳油4种杀虫剂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药后3 d,5%氯氰菊酯乳油防效为91.95%;药后7 d,5%氯氰菊酯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分别为95.21%和93.36%;药后10 d,5%氯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Bt可湿性粉剂防效显着高于2%阿维菌素乳油,分别为99.28%、98.35%、87.79%和80.94%。

周成理[10](2008)在《枯叶蛱蝶生物学特征及种内分化的分子遗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us (Doyére, 1840),属鳞翅目Lepidoptera,蛱蝶科Nymphalidae,蛱蝶亚科Nymphalinae,斑蛱蝶族Hypolimn(i枯叶蛱蝶族Kallimini),枯叶蛱蝶属Kallima Doubleday。世界着名的拟态蝴蝶,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前人主要按照分布区划分了6个亚种,目前对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了解不多。由于生境丧失或退化,许多地方的种群正在迅速下降。研究表明,在四川峨眉,枯叶蛱蝶实验种群一年发生3代,以第1和第2代为主,以滞育成虫越冬。第1代雌成虫和8月中旬前羽化的第2代雌成虫的大部分个体参与当年繁殖,少部分进入生殖滞育。第3代雌成虫和8月中旬后羽化的第2代雌成虫的绝大多数进入生殖滞育。最后,三个世代中的滞育个体汇聚成越冬成虫群体。成虫的羽化、取食、求偶、交配和产卵等活动都在白天进行,且与阳光和气温有密切关系。在野外,成虫的主要补充营养为自阔叶树树干虫蛀伤口中流出的树液和半腐烂的水果,有时也汲食动物粪尿。实验条件下,成虫汲食新鲜果汁、发酵水果、蜂糖水溶液、动物粪便和尿液等。雄成虫的求偶行为属于典型的“等候型”,在求偶时段有强烈的领域性。在不遭受天敌捕食的条件下,繁殖雌成虫的平均寿命为36.6758.94天,滞育雌成虫的平均寿命可达316.24天。雌成虫将大部分卵分散产在寄主附近较高位置的其他物体上,幼虫孵化后吐丝下坠到地面寄主上。蛛网黏结和气流带走导致实验种群中大量的初孵化幼虫死亡。低龄幼虫对寄主的搜索能力不强,野外寄主植物的集中分布对种群生存至关重要。在正常食料条件下,幼虫的龄数是五龄。在食物失水情况下,部分个体增加1次脱皮。幼虫分散栖息,有假死习性,13龄期是最容易受到天敌攻击的阶段。越冬雌成虫在3月上、中旬开始产卵后,种群的平均年龄开始下降。从5月下旬至9月上旬前,雌成虫群体中繁殖个体占据大部分,其数量在8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此后,滞育雌成虫比例逐渐上升,在9月中旬后占据主导地位。20062007年间,第1代雌成虫滞育率为8.4316.11%,第2代的雌成虫滞育率为56.7978.79%;第3代的雌成虫几乎全部进入滞育。从季节变化来分析,春季滞育率较低,夏季、秋季和冬节滞育率逐渐增高。在室内采叶饲养条件下,阶段死亡率主要发生在幼虫12龄期,其次是34﹡龄和56龄期,45﹡龄阶段幼虫死亡率极低。在田间放养条件下,蚂蚁捕食是卵死亡的主要原因。蜘蛛捕食是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蝽象捕食,幼虫疾病很少。幼虫期死亡主要发生在12龄阶段,其次是在34﹡龄和45﹡龄阶段。蜘蛛对幼虫的捕食率在年际间较为稳定,而蝽象对幼虫的捕食则年际变化大。各代的存活率曲线均属于典型的Ⅲ型,雨水能减轻捕食性天敌的危害。对于当年繁殖的雌成虫而言,多种大型蜘蛛是主要的捕食性天敌,滞育雌成虫则遭到鼠类的捕食。实验种群各代的性比均接近1:1,各代雌成虫的产卵量受到天气和天敌捕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单雌产卵量约350480粒/雌,卵的孵化率约90%。枯叶蛱蝶具有高繁殖力、高死亡率的r对策类生物的特点。而早期成虫的滞育是枯叶蛱蝶的一种两头下注的重要生活史对策。不同地理种群成虫在前翅顶角向前外方的突出长度、翅膀宽度和外缘互补角的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作为鉴别亚种的依据之一。综合形态观测、AFLP分子标记、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的结果,基本支持目前对于枯叶蛱蝶各亚种的划分:①中华亚种Kallima inachus chinensis Swinhoe,包括了长江流域的四川峨眉、重庆江津、湖南东安和江西宜丰,以及福建永泰等地种群;②海南亚种K. i. alicia Joicey & Talbot,分布于海南岛;③西藏墨脱种群可能属于指名亚种Kallima inachus inachus (Doyére);④清迈种群属于暹罗亚种K. i. siamensis Fruhstorfer;⑤日本冲绳种群属于日本亚种K. i. eucerca Fruhstorfer, 1898;⑥基本支持对台湾亚种K. i. formosana Fruhstorfer, 1912的划分。同时,研究结果支持将云南南部的景洪和元江种群划为一个单独的亚种——滇南亚种。在分布于南方热带地区的各亚种之间,仅从翅膀形态上很难进行区分。枯叶蛱蝶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是很高的,部分种群之间已经达到或超过许多近缘种之间的分化水平,有的可能已处于新种形成的边缘。根据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推测枯叶蛱蝶可能起源于中南半岛一带,首先向西传播到印度,向北传播到云南和广西南部,向东传播到海南岛。在南方热带地区内各个方向的传播可能在第四纪初或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而进入广西的种群逐渐向北和东北方向传播,到达长江流域各地、福建、台湾和日本冲绳建立现今种群却是较晚的事件。基于COⅡ和Cyt b基因片段序列差异,各地理种群可以归入两个大组:西藏、泰国、云南和海南等种群可归入“南方种群组”,长江流域、福建、台湾和日本种群可归入“北方种群组”。“南方种群组”内部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北方各种群间的序列差异均很大,而北方种群组内部种群间差异较小或很小。同时,从两个基因序列变异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速度适中,适用于枯叶蛱蝶乃至其他蝴蝶的种群分化和亚种界定分析。但对于分歧时间较短的种群分化研究,则Cyt b略强于COⅡ。研究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分子标记方法,尤其是线粒体基因序列测定在蝴蝶种下分类中的作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反复交替、冷凉暖湿的多重气候旋回与新构造运动的综合作用,对现今枯叶蛱蝶分布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四川峨眉到日本冲绳的整个北方种群组内的遗传分化程度很低,其原因可能主要有3点:①建立者效应;②定居时间较晚;③相对顺畅的基因交流。

二、信阳地区蝶类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阳地区蝶类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鼠类和媒介蜱携带蜱媒病原体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蜱及其传播疾病简介
    1.2 鼠及其传播疾病简介
    1.3 四种蜱媒病原体简介
        1.3.1 巴贝西虫
        1.3.2 伯氏疏螺旋体
        1.3.3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1.3.4 无形体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鼠样本采集
        2.1.2 蜱样本采集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样本处理及基因组DNA提取
        2.2.2 蜱媒病原体特异基因PCR扩增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2.2.4 PCR产物测序及核苷酸序列分析
        2.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宿主动物与媒介调查结果分析
        3.1.1 鼠种及其分布
        3.1.2 蜱种及其构成
    3.2 鼠和蜱样本中病原体核酸检测结果与分析
        3.2.1 鼠样本中蜱媒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3.2.2 蜱样本中蜱媒病原体感染结果分析
    3.3 部分病原体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
        3.3.1 巴贝西虫18S r RNA核苷酸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3.3.2 伯氏疏螺旋体16S r RNA核苷酸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3.3.3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omp A核苷酸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3.3.4 无形体16S r RNA核苷酸序列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
4 讨论
    4.1 潜在媒介、宿主感染不同病原体及其复合感染
    4.2 新发现病原体感染在我国的分布状况
    4.3 本研究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唐山市蝶类资源调查及其观赏园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点与方法
    1.1 调查地点
    1.2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捕获蝴蝶种类
    2.2 部分蝶类习性观察
        2.2.1 柑橘凤蝶 (Papilio Xuthus)
        2.2.2 金凤蝶 (Papilio Machaon)
        2.2.3 丝带凤蝶 (Sericinus Montelus)
        2.2.4 大红蛱蝶 (Vanessa Indica)
        2.2.5 白钩蛱蝶 (Polygonia C-album)
        2.2.6 柳紫闪蛱蝶 (Apatura Ilia)
    2.3 唐山市蝶类生存特性调查
3 营建蝴蝶观赏园建议
    3.1 蝴蝶种类的选择
    3.2 寄主植物的选择
    3.3 蜜源植物选择
    3.4 蝶类观赏园的管理
4 小结

(3)柑橘凤蝶形态特征及年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饲养种源
        1.1.2饲养条件
        1.1.3寄主及蜜源植物
    1.2方法
        1.2.1虫源采集
        1.2.2饲养方法
2研究结果
    2.1形态特征
        2.1.1卵
        2.1.2幼虫
        2.1.3蛹
        2.1.4成虫
    2.2生物学习性
        2.2.1孵化
        2.2.2取食
        2.2.3化蛹
        2.2.4羽化
        2.2.5交尾及产卵
3讨论

(4)濒危物种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保护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1.1 太白虎凤蝶特征
        1.1.2 寄主植物
        1.1.3 分布区域
    1.2 国外蝴蝶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物种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
        1.3.2 生境的调查分析
        1.3.3 以蝴蝶为指示种类研究气候变化
        1.3.4 以蝴蝶为研究材料阐述或论证新理论
        1.3.5 对于蝴蝶群落的研究
        1.3.6 关于太白虎凤蝶的研究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秦岭太白山及周边地区
    2.2 研究方法
        2.2.1 室内饲养
        2.2.2 生命表
        2.2.3 产卵地及栖息地生境调查
        2.2.4 数据分析方法
        2.2.5 保护策略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生活史
    3.2 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3.3 生命表
    3.4 产卵地
    3.5 栖息地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太白虎凤蝶的生境需求
    4.2 太白虎凤蝶的种群趋势
    4.3 关于太白虎凤蝶的濒危等级评估
    4.4 太白虎凤蝶的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蜜源植物气味与花蜜粘度对黏虫蛾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鳞翅目虹吸式口器及其作用
    1.2 蜜源植物花朵气味对蛾类影响的研究
        1.2.1 河南省蜜源植物种类
        1.2.2 油菜和紫云英的花朵构成
        1.2.3 小菜蛾、夜蛾与蜜源植物气味的关系
    1.3 花蜜糖含量、粘度与蛾类关系的研究
        1.3.1 花蜜采集和花蜜糖含量
        1.3.2 花蜜粘度对蛾类的影响
        1.3.3 流体粘度的测定方法
        1.3.4 毛细管法测定花蜜粘度值的影响因素
    1.4 春季蜜源植物对于黏虫补充营养的作用
    1.5 花蜜和蜂蜜
        1.5.1 花蜜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
        1.5.2 蜂蜜的形成过程和主要组成成分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虫源和供试植物
        3.1.2 仪器试剂
        3.1.3 其它试验用具
    3.2 试验方法
        3.2.1 黏虫蛾对紫云英和油菜的选择性试验
        3.2.1.1 紫云英和油菜单花蜂蜜对黏虫成虫卵量的影响
        3.2.1.2 黏虫蛾对紫云英和油菜趋性的室内外试验
        3.2.1.3 蜜源植物花瓣颜色、气味对于黏虫的综合吸引性试验
        3.2.2 紫云英和油菜花蜜比较特征的稳定性研究
        3.2.2.1 两种蜜源植物花蜜糖含量的比较特征
        3.2.2.2 两种蜜源植物单花泌蜜量的比较特征
        3.2.3 花蜜相对粘度测定方法的研究
        3.2.3.1 雌雄黏虫喙管外径值测定试验
        3.2.3.2 油菜和紫云英单花蜂蜜的相对粘度
        3.2.3.3 婺源地区油菜和紫云英花蜜的相对粘度
        3.2.4 粘度对黏虫蛾取食量、产卵量的影响
        3.2.4.1 不同甲基纤维素含量模拟花蜜的相对粘度
        3.2.4.2 模拟紫云英和油菜粘度的花蜜对黏虫蛾取食和产卵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4.1 黏虫蛾对紫云英和油菜的选择性
        4.1.1 紫云英和油菜单花蜂蜜对黏虫成虫的效应
        4.1.2 黏虫蛾对紫云英和油菜的趋性
        4.1.3 蜜源植物花瓣颜色和气味对于黏虫成虫的吸引性
    4.2 紫云英和油菜花蜜比较特征的稳定性
    4.3 花蜜相对粘度测定方法的研究结果
        4.3.1 油菜和紫云英单花蜂蜜的相对粘度
        4.3.2 婺源地区油菜和紫云英花蜜的相对粘度
    4.4 粘度对黏虫蛾取食量和产卵量的影响
        4.4.1 不同甲基纤维素含量模拟花蜜的相对粘度
        4.4.2 模拟紫云英和油菜粘度的花蜜对黏虫蛾取食和产卵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本试验中一些细节结论的探讨
        5.2.2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5.2.2.1 紫云英和油菜长势问题
        5.2.2.2 蜜源营养效应比较的问题
        5.2.2.3 试验技术细节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6)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及其地理区划研究——蚊类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河南境内分界线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蚊类种类的收集
    1.2 河南地区蚊类地理区划的划分
    1.3 蚊类分布及区系分析来探讨古北界和东洋界在河南地区的划界问题
    1.4 相似性和聚类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名录及区系界定
    2.2 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分布
    2.3 河南与相邻省份蚊类区系组成比较
    2.4 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地理区划探讨
    3.2 蚊类区系及分布探讨古界和东洋界在河南地区的划界问题

(8)泰山风景区观赏蝶类区系及麝凤蝶生物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泰山风景区概况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貌特征
        1.1.3 泰山土壤
        1.1.4 泰山植被
        1.1.5 泰山气候
        1.1.6 泰山昆虫
    1.2 蝶类区系的研究概况
        1.2.1 动物区系概述
        1.2.2 昆虫区系概述
        1.2.3 泰山风景区蝶类区系概况
        1.2.4 麝凤蝶研究概况
    1.3 昆虫生物学研究概况
        1.3.1 昆虫生物学研究的必要性
        1.3.2 昆虫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1.4 观赏蝶类在风景旅游区中的作用
        1.4.1 生态作用
        1.4.2 景观作用
2. 研究目的、意义
3. 泰山风景区蝶类区系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2.1 调查路线
        3.1.2.2 标本制作
        3.1.2.3 种类鉴定
        3.1.2.4 数据处理
    3.2 研究结果
        3.2.1 泰山观赏蝶类属、种统计
        3.2.2 泰山蝶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
        3.2.3 泰山蝶类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归属及所占比重
        3.2.4 泰山蝶类区系组成
        3.2.5 泰山蝶类垂直分布状况
4. 麝凤蝶生物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2.1 蝶种采集
        4.1.2.2 饲养观察
        4.1.2.3 测定
    4.2 研究结果
        4.2.1 麝凤蝶形态特征
        4.2.1.1 成虫
        4.2.1.2 卵
        4.2.1.3 幼虫
        4.2.1.4 蛹
        4.2.2 麝凤蝶生活史
        4.2.3 麝凤蝶生活习性
        4.2.3.1 成虫
        4.2.3.2 幼虫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泰山蝶类区系
        5.1.1.1 泰山蝶类区系组成
        5.1.1.2 蝶类在泰山分布的相对丰富度
        5.1.1.3 泰山蝶类区系的基本类群
        5.1.1.4 泰山蝶类的多样性与特点
        5.1.2 麝凤蝶生物学
    5.2 讨论
        5.2.1 麝凤蝶人工饲养的可行性
        5.2.2 人工饲养蝴蝶应注意问题
        5.2.3 对泰山风景区观赏蝶类的开发利用的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9)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物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蝶类概述
        1.1.1 蝶类的危害性
        1.1.2 蝶类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1.1.2.1 观赏价值
        1.1.2.2 传粉作用
        1.1.2.3 药用和食用价值
        1.1.3 蝶类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1.1.3.1 作为工艺美术品
        1.1.3.2 作为旅游业资源
        1.1.3.3 作为"庆蝶"
    1.2 红珠凤蝶的研究进展
        1.2.1 红珠凤蝶亚种与分布
        1.2.2 红珠凤蝶的形态特征
        1.2.3 红珠凤蝶的寄主植物
        1.2.4 红珠凤蝶的生物学特性
        1.2.5 红珠凤蝶半合成人工饲料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年生活史的研究
        2.2.2 生活习性的观察
        2.2.3 幼虫取食量和体重的测定
        2.2.4 温度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2.2.4.1 成虫产卵前期的测定
        2.2.4.2 卵历期的测定
        2.2.4.3 幼虫和蛹历期的测定
        2.2.4.4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计算方法
        2.2.5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羽化时间控制
        2.2.5.1 卵的冷藏试验
        2.2.5.2 发育蛹的冷藏试验
        2.2.5.3 越冬蛹的加温试验
        2.2.6 4种杀虫剂防治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田间药效实验
        2.2.6.1 供试杀虫剂
        2.2.6.2 试验地概况
        2.2.6.3 试验设计
        2.2.6.4 施药时间及方法
        2.2.6.5 调查及统计方法
        2.2.6.6 药害检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活史
    3.2 生活习性
        3.2.1 成虫习性
        3.2.2 幼虫习性
    3.3 取食量和体重增长量
        3.3.1 各龄幼虫的取食量
        3.3.2 各龄幼虫的取食速率
        3.3.3 幼虫体重增长量
    3.4 温度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3.4.1 发育历期
        3.4.2 温度与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发育速率的关系
        3.4.3 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3.5 温度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羽化时间的影响
        3.5.1 冷藏对卵孵化率的影响
        3.5.2 冷藏对发育蛹的影响
        3.5.3 加温对越冬蛹的影响
    3.6 4种药剂防治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幼虫的田间药效
4 结论与讨论
    4.1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生活史
    4.2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生活习性
    4.3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取食量、取食速率和体重增长量
    4.4 温度对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4.5 通过对卵和蛹的冷藏与越冬蛹的加温来调节红珠凤蝶小斑亚种成虫的羽化
    4.6 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的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10)枯叶蛱蝶生物学特征及种内分化的分子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栖息地破碎化和野生蝴蝶种群的续存
        1.2.2 生物种群的分化
        1.2.3 物种现今分布格局的解释
        1.2.4 野生蝴蝶种群的保育
        1.2.5 中国蝴蝶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枯叶蛱蝶实验种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地点及试验设施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形态特征
        2.2.2 年生活史
        2.2.3 各虫期的个体发育历期
        2.2.4 个体发育中的龄期分化
        2.2.5 成虫习性
        2.2.6 幼虫习性
    2.3 结论和讨论
        2.3.1 枯叶蛱蝶幼虫的龄期分化现象
        2.3.2 成虫滞育的适应意义
        2.3.3 产卵习性
        2.3.4 幼虫习性
第3章 枯叶蛱蝶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地点及试验设施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实验种群各期年龄组配
        3.2.2 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3.2.3 性别比例
        3.2.4 生殖力
    3.3 结论与讨论
        3.3.1 枯叶蛱蝶实验种群的主要生态学特征
        3.3.2 高死亡率、生境异质性和野生种群的续存
第4章 地理种群成虫形态特征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各地成虫形态特征
        4.2.2 前翅顶角突出
        4.2.3 前翅宽度和高度
        4.2.4 前翅外缘突出角度
    4.3 结论和讨论
第5章 枯叶蛱蝶地理种群的AFLP 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单个虫体基因组DNA 的提取
        5.1.4 DNA 检测
        5.1.5 AFLP 扩增
        5.1.6 扩增产物的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和结果处理
    5.2 结果分析
        5.2.1 AFLP 扩增结果
        5.2.2 基于AFLP 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5.3.1 地理隔离和种群遗传分化
        5.3.2 不同种群间的平行进化
        5.3.3 AFLP 分子标记和遗传分化检测
第6章 基于线粒体CO II 和Cyt b 基因片段序列的枯叶蛱蝶种内分化的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单个虫体基因组DNA 的提取
        6.1.4 COII 和Cyt b 基因片段序列测定
        6.1.5 DNA 数据处理及分子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6.2 结果分析
        6.2.1 PCR 扩增结果
        6.2.2 COII 基因序列特征
        6.2.3 基于COII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6.2.4 Cyt b 基因序列特征
        6.2.5 基于Cyt b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6.2.6 基于CO II、Cyt b 基因联合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
    6.3 结论和讨论
        6.3.1 枯叶蛱蝶地理种群间COⅡ序列差异
        6.3.2 地理种群间Cyt b 基因序列的变异
        6.3.3 北方种群组内线粒体基因序列一致性的解释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枯叶蛱蝶的主要生物学特征与生活史对策
        7.1.2 枯叶蛱蝶的种内分化
    7.2 讨论
        7.2.1 种的起源
        7.2.2 扩散传播和南方种群间遗传格局的形成
        7.2.3 北方种群组的建立和遗传格局的形成
        7.2.4 不同种群间的平行进化
        7.2.5 枯叶蛱蝶的保育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课题情况和论文发表
致谢

四、信阳地区蝶类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北方部分地区鼠类和媒介蜱携带蜱媒病原体调查研究[D]. 王宁.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2]唐山市蝶类资源调查及其观赏园营建[J]. 孙泽宇,刘艳芬. 河北林业科技, 2017(03)
  • [3]柑橘凤蝶形态特征及年生活史研究[J]. 翟卿,曾迅,韩卫丽,刘建平.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4]濒危物种太白虎凤蝶Luehdorfia taibai保护生物学研究[D]. 郭振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5]蜜源植物气味与花蜜粘度对黏虫蛾影响的初步研究[D]. 余洋.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4)
  • [6]河南地区已知蚊类及其地理区划研究——蚊类区系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河南境内分界线初探[J]. 刘亦仁,杨振琼,苏寿泜,葛凤翔,尤显策,史冬元,尚乐园. 环境昆虫学报, 2013(01)
  • [7]鸡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与区系研究[J]. 黄斌,王利明,赵琴.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8]泰山风景区观赏蝶类区系及麝凤蝶生物学的研究[D]. 朱永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3)
  • [9]红珠凤蝶小斑亚种生物生态学及防治研究[D]. 李家慧. 四川农业大学, 2010(04)
  • [10]枯叶蛱蝶生物学特征及种内分化的分子遗传研究[D]. 周成理.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8(04)

标签:;  ;  ;  ;  ;  

信阳地区蝴蝶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