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一、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普日布苏荣,王跃文,云超,张国梁[1](2018)在《“手足并用教学法”在桡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适应教学改革,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法:上肢桡神经与下肢腓总神经在解剖结构和损伤机制、损伤后典型表现都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在课堂教学中,用"手足并用教学法"形象的使用双手进行教学,上下对比,完全可以用桡神经解剖结构和损伤机制、损伤后典型表现来讲解腓总神经。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手足并用教学法方法"来讲解桡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结论:"手足并用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它真正做到了手足并用,把上下肢解剖相互对比,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式,值得进一步优化和推广,可广泛用于多学科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在具体讲解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的难度和问题,还需要实践中不断的探讨、改进并完善。

刘青,沈素红,秦刚喜,葛红,刘淑粉,王振[2](2018)在《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病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特点、病因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以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门诊无明显外伤的足下垂患者20例,对患侧下肢行神经及相关肌肉检测,通过所得数据分析足下垂患者患病原因。结果:7例诊断为腓总神经病,其中4例以腓骨小头上-下段传导速度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超过50%,为不良姿势、体位导致,3例为局部肿物压迫导致腓骨小头处卡压;7例以腓骨长肌、胫后肌、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神经源性损害为主,诊断为腰5神经根病;6例为腓总神经、胫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腓骨长肌、股二头肌长头神经源性损害,臀中肌、腰椎旁肌肌电图未见异常,诊断为坐骨神经病。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足下垂患者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胡帅宇[3](2018)在《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借助骨性标志和螺旋CT扫描,准确地定位小腿前、后群肌的神经入肌点(Nerve entry points,NEP)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Center of the highest region of muscle spindle abundance,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方法:1.选择无神经肌肉疾病史、无膝关节和踝关节变形的经甲醛固定的3075岁的中国成年人尸体12具(男,8;女,4)。2.参考线设计:为了前群肌的靶点定位,紧贴髌骨表面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1(H1);为了后群肌,紧贴腘窝表面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的曲线为横向参考线2(H2)。紧贴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外踝的曲线为共用的纵向参考线(L)。3.解剖观察并暴露小腿前、后群肌各神经肌支的NEP,涂抹硫酸钡,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4.Sihler’s染色显示一侧肌的肌内神经分支密集区(intramuscular nerve dense regions,INDR);HE染色另一侧肌INDR相应部位的肌梭,计数肌梭并比较其丰度;硫酸钡标记CHRMSA,CT扫描与三维重建。5.Syngo系统下测量:NEP和CHRMSA在体表的投影点为P点,P通过NEP或CHRMSA后投射至相反侧皮肤上的点为P’,经P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靶点的百分深度。6.统计学处理。结果:1.大体解剖发现:小腿前群肌:胫骨前肌受2条神经肌支支配(即2个NEPs),上支粗大(被定位),下支细小;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只有1个NEP,胫骨前肌和长伸肌NEP处有血管伴行。小腿后群肌浅层: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肌均为1个NEP,NEP处均有血管伴行。小腿后群肌深层:胫骨后肌和趾长屈肌各有1个NEP,长屈肌多接受2条神经支配(2个NEPs),上支粗大(被定位),下支细小。三块肌的NEP处均无血管伴行。2.小腿前群肌各NEP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NEP的PH点分别位于H1线的(5.61?1.03)%、(6.68?1.60)%和(6.25?0.89)%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23.75?2.49)%、(49.16?1.78)%和(35.98?2.58)%处;经过P点的NEP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27.75?2.51)%、(23.70?1.96)%和(30.73?1.22)%处。3.小腿后群肌各NEP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NEP的PH点分别位于H2线的(46.89?2.73)%、(40.90?3.05)%、(42.56?2.59)%、(38.10?4.34)%、(55.21?3.60)%和(46.20?4.40)%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7.58?2.88)%、(8.15?2.52)%、(17.42?3.31)%、(25.35?3.94)%、(41.30?3.87)%和(45.39?3.59)%处;经过P点的NEP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2?2.52)%、(13.83?1.77)%、(29.93?2.89)%、(49.11?3.51)%、(54.64?3.98)%和(55.95?3.52)%处。4.Sihler’s染色所见: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的INDR数目分别为7、3、4、6、6、5、6、6个。5.小腿前群肌各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CHRMSA的PH点分别位于H1线的(35.37?2.99)%、(20.32?1.97)%和(32.37?2.05)%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46.14?4.21)%、(21.35?2.21)%和(50.25?3.08)%处;经过P点的CHRMSA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8.37?1.78)%、(17.86?1.66)%和(32.24?2.55)%处。6.小腿后群肌各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及深度:腓肠肌内侧头、腓肠肌外侧头、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长屈肌CHRMSA的PH点分别位于H2线的(56.87?2.78)%、(44.13?2.89)%、(75.77?4.16)%、(56.35?3.67)%、(60.79?4.26)%和(45.31?2.04)%处;PL点分别位于L线的(11.67?1.16)%、(9.26?1.03)%、(48.35?4.96)%、(43.04?2.28)%、(42.84?3.18)%和(52.55?2.33)%处;经过P点的CHRMSA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6.39?1.57)%、(15.08?2.08)%、(37.55?4.07)%、(58.23?3.12)%、(44.41?3.31)%和(34.13?1.06)%处。结论:1.同一块肌的NEP与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不同;2.这些NEP和CHRMSA的体表投影位置和深度应被推荐为小腿前、后群肌痉挛肌外化学神经溶解术和肌内化学神经阻滞术的最佳阻滞靶点部位,有利于提高靶点阻滞的效率和疗效。

季丹[4](2018)在《3.0T磁共振在正常人腓总神经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腓总神经MRI成像与病理学对照研究目的:研究腓总神经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影像表现及腓总神经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测量的可重复性及可靠性。方法:应用飞利浦3.0T磁共振对一具尸体标本及10名健康志愿者左膝关节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膝关节常规序列、基于梯度回波的水激发三维容积T2加权成像(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three dimensional fast field echo T2-weighted imaging,T2W-PROSET-3D-FFE)序列。尸体标本扫描三次,扫描后做病理切片。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传至配套的飞利浦工作站。选取腓总神经起始处(坐骨神经移行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层面)为测量层面,在T2W-PROSET-3D-FFE序列上测量其长径及横截面积。每次测量3次,计算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结果:1.尸体标本及10名健康志愿者均顺利完成各项磁共振扫描,图像无变形,显示清晰,显示所有腓总神经无神经系统病变。腓总神经从起始处开始向下逐渐变细,至绕腓骨颈处显示细小,磁共振图像显示较差。2.尸体标本MRI图像显示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3.01±0.09mm,横截面积=5.18±0.38 mm2;病理切片显示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3.5mm;志愿者年龄为42.4±18.0岁,志愿者左侧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3.04±0.33mm,横截面积=5.93±1.21mm2。结论:1.腓总神经自起始处向下逐渐变细,至绕腓骨颈处成像较差,所以在起始处的测量误差较小,适合MRI评估。2.尸体标本与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及横截面积的测量数据相近,尸体标本MR图像上测量的腓总神经起始处长径与病理切片测量数据相近,因此,在磁共振图像上测量的腓总神经各数据是可靠的。第二部分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测量研究目的:研究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的磁共振影像表现,获得腓总神经磁共振成像的各种测量数据,为今后提出量化的诊断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应用飞利浦3.0T磁共振对招募的52名健康志愿者行双膝关节磁共振扫描,52名志愿者均为右利手。扫描序列包括基于梯度回波的水激发三维容积T2加权成像(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three dimensional fast field echo T2-weighted imaging,T2W-PROSET-3D-FFE)序列以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序列。扫描获得的原始图像传至配套的飞利浦工作站。选取腓总神经起始处(坐骨神经移行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层面)为测量层面,在T2W-PROSET-3D-FFE序列上测量其长径及横截面积,对DTI序列进行后处理,测量后分别得到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每次测量3次,计算三次测量值的平均值。采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所有统计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在T2W-PROSET-3D-FFE序列上显示高信号,b=800s/mm2的DTI图上呈高信号,ADC图上腓总神经显示为深绿色信号,FA图上腓总神经显示为黄绿色信号。2.志愿者年龄为49.1±16.2岁;志愿者腓总神经起始处,左侧腓总神经长径=2.91±0.37mm;横截面积=5.64±0.96mm2;FA值=0.58±0.06;ADC值=(1.05±0.08)×10-3mm2/s;右侧腓总神经长径=3.08±0.41mm;横截面积=6.28±1.22mm2;FA值=0.56±0.06;ADC值=(1.28±0.10)×10-3mm2/s;3.志愿者腓总神经起始处,双侧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者、不同性别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身高、体重者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的比较无相关性,|r|<0.5。结论:1.双侧腓总神经的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的对比有差别,且长径、横截面积、ADC值的数据均为左侧小于右侧,而FA值则相反,为左侧大于右侧。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与腓总神经长径、横截面积、FA值及ADC值无关。2.本实验获得了3.0T-MRI检查条件下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起始处的长径、横截面积、FA及ADC参数的正常参考值,为今后提出量化的诊断标准提供了参考数据。

卓立凡,胡帅宇,潘艳梅,柯志腾,杨胜波[5](2018)在《小腿外侧群肌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的定位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准确定位小腿外侧群肌的神经入肌点(NEP)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CHRMSA)的位置。方法 12具成人尸体,侧卧。经皮肤连接股骨外上髁与内上髁和股骨外上髁与外踝的连线分别为横向参考线(H)和纵向参考线(L)。解剖暴露NEP;Sihler’s染色显示肌内神经分支密集区;HE染色肌梭,计算肌梭丰度;硫酸钡标记NEP和CHRMSA,CT扫描。NEP在体表的投影点为P,P通过NEP后投射至相反侧皮肤上的点为P’,经P的垂线与H线、水平线与L线的交点分别记为PH和PL,确定PH和PL在H和L线上的百分位置及NEP的深度。结果腓骨长、短肌的NEP的PH分别位于H线的13.41%和10.35%处,PL分别位于L线的21.81%和52.6%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50.89%和25.7%处。腓骨长、短肌的CHRMSA的PH分别位于H线的14.45%和12.86%处,PL分别位于L线的35.11%和71.49%处;深度分别位于PP’线的18.16%和20.40%处。结论这些结果可为小腿外侧群肌痉挛治疗中准确定位阻滞靶点提供解剖学指导。

刘国辉,张强,宗海洋,林浩东,侯春林[6](2016)在《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再生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再生能力差异。方法:健康成年恒河猴16只,分为A、B两组,每组8只,使用刀片切割完全损伤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后立即予神经外膜缝合,在术后3周、8周分别取A、B组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近端轴突数目,计算轴突密度,远端轴突密度/近端轴突密度为神经再生通过率。结果:术后3周和8周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相比,胫神经在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等指标上,胫神经愈后优于腓总神经(P<0.05)。结论:坐骨神经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轴突通过吻合口的通过率较腓总神经高,吻合口远端有更多的神经轴突,其靶器官有更多的神经纤维支配,这是导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功能恢复较腓总神经功能恢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强,陈汇浩,刘国辉,宗海洋,林浩东,侯春林[7](2016)在《恒河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预后差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恒河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髓鞘变性与再生的变化规律及其轴突密度差异情况。方法取健康成年恒河猴9只,雌雄不限,体质量3.54.5 kg,通过锐性切割造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离断损伤模型。术中取3只动物,于损伤平面以远5 mm处切取长5 mm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作为正常对照;余6只采用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后,于术后3、8周各取3只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并切取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组织行Luxol Fast Blue染色,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髓鞘变化情况,计算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轴突密度和轴突再生率。结果术后实验动物均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及足趾不同程度溃疡。大体观察见吻合部神经膨大,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粘连明显。术后3周未检测到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8周腓总神经CMAP波幅小于胫神经。组织学观察示,术后3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轴突均发生不同程度变性,以腓总神经变性明显,腓总神经轴突再生率为13.2%,显着低于胫神经的44.5%;术后8周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均可见再生轴突,腓总神经轴突再生率为10.3%,仍显着低于胫神经的35.3%。结论与腓总神经相比,胫神经损伤修复后轴突退变速度慢、再生速度快,轴突再生比例高,其靶器官有更多神经纤维支配,靶肌肉CAMP恢复快、幅度高,胫神经功能恢复更好。

张强[8](2016)在《恒河猴胫神经和腓总损伤修复差异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恒河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愈后差异情况,研究导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愈后差异的因素,为临床提高周围神经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恒河猴12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6只。术中显露右侧坐骨神经后在分成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平面处用刀片锐性切断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然后立即予以缝合,建立神经损伤修复动物模型。在神经吻合术后3周和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神经干动作电位(NAP)、腓肠肌和胫前肌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通过组织学观察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近端轴突数目、轴突密度及再生神经通过率;小腿腓肠肌、胫前肌湿重测定及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等指标来评价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另取12只成年恒河猴,随机分为3组,胫神经切断缝合组(A组)、腓总神经切断缝合组(B组)、假手术组(C组)。A组在距梨状肌下缘1.5cm处切断胫神经后缝合,B组在同一平面切断腓总神经后缝合。假手术组暴露但不切断及缝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术后7天取实验动物L5节段脊髓,采用原位细胞凋亡Tunel试剂盒检测凋亡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术后3周,刺激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近端均不能引出神经干动作电位(NAP)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术后8周,刺激胫神经远近端,所有恒河猴均可引出NAP和CMAP。刺激腓总神经远近端4只恒河猴能引出NAP,但NAP波幅明显较胫神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只恒河猴的胫前肌能引出CMAP;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周,腓肠肌、胫前肌湿重的恢复率分别为37.14±1.26%和38.00±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肠肌、胫前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31.23±1.18%和33.13±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腓肠肌湿重的恢复率为55.28±1.69%,明显优于胫前肌湿重的恢复率46.92±1.61%,腓肠肌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分别为55.59±3.87%,明显优于胫前肌肌细胞截面积的恢复率48.68±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周,胫神经的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分别为1285.50±165.78/0.1 mm2和45.62±6.70%,腓总神经的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分别为357.25±26.00/0.1 mm2和13.63±1.28%;术后8周时,胫神经的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分别为1005.86±211.40/0.1 mm2和37.30±7.70%,腓总神经的远端轴突密度、神经通过率分别为244.25±31.93/0.1 mm2和11.14±1.60%,胫神经愈后优于腓总神经。术后7天,A组bax的免疫阳性区域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5813.42±1302.44μm2、9.24±1.66,低于B组6937.86±1460.32μm2、11.06±1.41,AB组均高于C组1924.75±1694.20μm2、6.17±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bcl-2的免疫阳性区域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6533.14±1302.30μm2、11.43±0.96,高于B组6078.22±1184.57μm2、13.66±1.08,两组均低于C组9568.54±1383.76μm2、19.66±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三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3.4±1.1/HP、5.8±1.0/HP和1.3±0.6/H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河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于同一平面损伤修复后,其愈后存在明显差异,胫神经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腓总神经;胫神经轴突通过吻合口的比例高于腓总神经,远端靶肌肉可以获得更多神经支配,这是导致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愈后差异的原因之一;胫神经切断后对近端神经元退变死亡的影响较小,这也是胫神经功能恢复较腓总神经恢复相对较好的一个原因。

朱赤,孙焕建,夏春林,许步伟,陈建祥,张哲,王玉[9](2015)在《腓深神经肌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深入了解腓深神经肌支的形态特征与解剖关系。方法采集成人下肢标本30具,肉眼及放大镜下进行解剖,观察腓深神经支配小腿各肌的肌支发起的位置及支数,测量其肌支发出点、入肌点至腓骨头最突出点的距离,各肌支发出点至入肌点的距离。结果腓深神经近端平均直径为(2.54±0.27)mm,平均面积为(5.12±1.09)mm2;至左、右长伸肌的肌支平均为(1.67±0.49)支、(1.50±0.50)支,显着低于至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肌支数目。56.7%的至长伸肌的肌支仅有1支,85.0%的至趾长伸肌的肌支数为2支,58.3%的至胫骨前肌的肌支数超过4支。结论腓深神经至不同肌的神经支数不一。至长伸肌的神经支数较少,这可能是其受损后功能难以恢复的主要原因。

柳展梅[10](2012)在《成人膝部和小腿高频超声检查及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正常成人膝部和小腿及患者膝部和小腿病变的声像图特征。方法:使用高频超声检查30例(男16例,女14例)正常成人60只膝部和小腿,描述并记录正常成人膝部和小腿的肌肉、肌腱、韧带、神经、血管、骨骼的毗邻关系及其声像图特征;测量正常成人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的横截面积,膝关节动脉网诸血管的峰值血流速度等参数;描述并记录50例患者膝部和小腿病变的声像图特征。结果:本研究以骨骼、肌肉、肌腱、韧带、神经和血管为解剖标志,得出正常成人膝部和小腿的多个切面声像图;首次阐明膝关节动脉网诸血管的分布特点及频谱特征;阐明了比目鱼肌腱弓、胭肌及肌腱、腓深神经穿骨筋膜管处的超声解剖学及其意义;全面阐述了膝关节附着肌腱、韧带及半月板病变的声像特征;具体描述了膝关节周围滑囊病变的特征;分类总结了小腿肌肉、神经、骨骼常见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具体报告了小腿深静脉(包括肌内静脉)扩张及交通支扩张的声像特点及相互关系。测得了正常成年人(男性36支、女性24支)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的横截面积及膝关节动脉网诸血管的峰值流速等参数;统计学分析显示:男、女之间对比,其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横截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对比,其腓总神经绕过腓骨颈处横截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测量膝降动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胫前返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膝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各参数指标的均数±标准差(x±s)及参数均数的95%置信区间(95%CI)。本研究描述并记录了50例患者膝部和小腿病变的声像图特征。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正常成人膝部和小腿及患者膝部和小腿病变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手足并用教学法”在桡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桡神经与腓总神经在解剖结构上的对比
2 桡神经与腓总神经损伤机制方面对比
3 桡神经与腓总神经损伤后的典型表现方面对比
4“手足并用教学法”的效果观察
5 结语

(2)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病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结果
讨论

(3)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封面与首页
致谢
作者简介

(4)3.0T磁共振在正常人腓总神经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腓总神经MRI成像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健康志愿者腓总神经磁共振成像的测量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展望与不足
致谢

(5)小腿外侧群肌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的定位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大体解剖观察与参考线设计
    1.3 NEP的CT定位与测量
    1.4 Sihler’s染色法显示肌内神经密集区
    1.5 HE染色与肌梭丰度计算
    1.6 CHRMSA的CT定位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大体解剖
    2.2 NEP定位
    2.3 Sihler's染色所见
    2.4 神经密集区的肌梭丰度
    2.5 CHRMSA的螺旋CT定位
3 讨论
    3.1 准确定位小腿外侧肌群肌NEP和CHRMSA的必要性
    3.2 小腿外侧肌群肌NEP的定位研究
    3.3 小腿外侧肌群肌内肌内神经密集区和肌梭丰度定位研究

(6)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再生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情况
        1.2.2 取材
        1.2.3 Luxol Fast Blue染色
        1.2.4 主要观察指标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术后大体观察
    2.2 Luxol Fast Blue染色及轴突计数
3 讨论

(7)恒河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预后差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主要试剂、仪器
    1.2 实验方法
    1.3 观测指标
        1.3.1 大体观察
        1.3.2 神经电生理检测
        1.3.3组织学观察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2.2 神经电生理检测
    2.3 组织学观察
3 讨论

(8)恒河猴胫神经和腓总损伤修复差异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后神经再生速度及功能恢复差异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修复后相应脊髓节段神经元凋亡以及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观察指标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腓深神经肌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样本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方法
2 结果
    2.1 腓深神经各分支的观测结果, 见表1。
    2.2 腓深神经至小腿各肌支数的对比, 见表2。
    2.3 腓深神经直径与面积
3 讨论

(10)成人膝部和小腿高频超声检查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其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手足并用教学法”在桡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教学中的应用[J]. 普日布苏荣,王跃文,云超,张国梁.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8(S1)
  • [2]神经肌电图检查对足下垂患者病因诊断的回顾性分析[J]. 刘青,沈素红,秦刚喜,葛红,刘淑粉,王振.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 2018(03)
  • [3]基于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的小腿前、后群肌痉挛的阻滞靶点定位[D]. 胡帅宇.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4]3.0T磁共振在正常人腓总神经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季丹. 苏州大学, 2018(01)
  • [5]小腿外侧群肌神经入肌点和肌梭丰度最高区中心的定位及其意义[J]. 卓立凡,胡帅宇,潘艳梅,柯志腾,杨胜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8(02)
  • [6]灵长类动物胫神经和腓总神经损伤再生规律的研究[J]. 刘国辉,张强,宗海洋,林浩东,侯春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24)
  • [7]恒河猴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预后差异的研究[J]. 张强,陈汇浩,刘国辉,宗海洋,林浩东,侯春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6(05)
  • [8]恒河猴胫神经和腓总损伤修复差异的影响因素[D]. 张强. 第二军医大学, 2016(05)
  • [9]腓深神经肌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J]. 朱赤,孙焕建,夏春林,许步伟,陈建祥,张哲,王玉.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11)
  • [10]成人膝部和小腿高频超声检查及临床应用[D]. 柳展梅. 遵义医学院, 2012(05)

标签:;  ;  ;  ;  ;  

腓总神经与腓骨颈的关系及小腿各肌支的解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