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互层砂岩油藏分产方法探讨

薄互层砂岩油藏分产方法探讨

一、薄互层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华,晏庆辉,骆逸婷,于成超,张华[1](2022)在《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文中指出目前现场一般采用PLT测试分析合采井各层的采出情况,但测试成本高,持续获取较困难。利用相渗曲线回归公式结合Buckley-Leveret方程、水相分流量方程建立了两相渗流产量计算公式,并分见水前后两种情况进行合采井产量劈分计算;为减小误差,借鉴数值模拟处理思路,通过修正渗流参数拟合PLT测试数据以提高劈分结果准确性,形成了一种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产量劈分新方法。W1油田W1-8井应用结果表明,新方法产量劈分结果与现场测试资料劈分结果基本一致,并且与数值模拟法劈分结果接近(误差小于5%)。新方法适用于压力资料丰富、有产出剖面测试资料的边水驱油藏,可代替数值模拟用于快速获取合采井劈分产量以指导现场油井动态跟踪等分析工作,为边水驱油藏合采井产量劈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沈忱[2](2020)在《葡北油田注水层段划分及配注水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葡北油田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产液量、综合含水和薄层注水强度不断攀升,虽然加密井的投产以及近几年堵水力度加大,含水上升速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综合含水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厚度0.5m以下的薄差层注水强度已达到11.85m3/d·m,但动用程度不足60%,动用效果仍然较差。依靠传统经验法开展配注、层段划分及水量调整工作,已不适应目前的挖潜需要。为实现各层有效注水,保证油层最大动用程度,需要确定合理的层段组合方法及配注水量标准。本文利用水电相似原理及渗流阻力分析建立了小层注水量、产液量劈分方法,由小层注水量、产液量劈分结果通过低渗透油藏水驱规律曲线法完成了小层含水率劈分,并编制了小层注、采、含水劈分程序。根据小层注水量、产液量、含水劈分结果,制定小层动用状况分类标准,并进行分类,明确低效无效循环、动用差、未动用小层分布特征,分析了动用差异的形成原因。根据动用差异的评价结果,确定了不同动用状况小层在现阶段最优层段组合方式,并制定了最优层段组合图示。利用最优层段组合方式及油藏数值模拟针对不同动用状况小层分类制定了注采强度调整方案,预测不同类型层段组合下小层调整后含水率、产油量的变化结果,确定了不同层段组合下合理注采强度调整标准,为葡北油田下一步进行层段组合及配注水量调整提供指导意见。

郭书祥[3](2020)在《留474井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留474井区地处河北省肃宁县万里乡,构造位置位于饶阳凹陷中部,留70断块南部。留474井区的构造外观表现为西北倾斜和东南抬升的背斜构造,古近系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的目的层段,具备很大的开发潜力。然而留474井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对油藏单元的分布特征,影响油藏单元形成的原理和控制要素认识不明确,严重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对留474井区油藏特征及开发特征进行深化研究,对于今后留474井区进行深度挖掘,指导今后对留474井区或类似井区的岩性构造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论文以留474井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留474井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采用油藏单元分析方法,主要从储层和构造两个方面进行油藏单元形成控制因素研究,并结合研究区生产动态特征找出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开发潜力,提出合理调整对策。为了精确描述复式油气藏特征和形成机理首先提出油藏单元概念,并明确油藏单元研究方法;在研究油藏单元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断层和构造形态对油藏单元形成的影响,并绘制了各小层顶面起伏构造图及油藏单元平面图,进一步研究构造背景对油藏单元的控制作用;分析了沉积阶段对砂体展布特征的影响,进而对油藏单元分布特征的影响,明确沉积相对油藏单元形成的控制作用;为后期对有利区开发潜力分析、制定合理调整对策奠定基础。在研究影响油藏单元形成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油藏单元类型,总结得到大王庄油田留474井区的六种油藏单元类型,并依据油藏单元类型对典型井钻遇的油藏单元进行分析,明确油藏单元特征,为有利区预测提供依据。研究了目标区块动态开发特征,并分析了油藏的水淹特征,明确油藏单元水淹影响因素,根据研究成果,分析开发潜力,并提出了三条调整意见。

李源流,杨兆平,潘多寿,岳世俊,刘雄志[4](2020)在《考虑相对渗透率变化的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将传统地层系数(KH值)法与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相结合,并根据油井生产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分为无水采油期和见水采油期,见水采油期根据各小层变化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来劈分多层合采的注水开发砂岩油藏产油量和产水量。研究结果表明:与未考虑动态变化的常规地层系数(KH值)法相比,考虑油水相对渗透率变化的产量劈分结果比KH值劈分的小层产量更加接近产液剖面测试结果,劈分结果和实际生产吻合更好,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各小层的产出情况。

徐翀[5](2020)在《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A断块油藏于2004年投产,产油均为稀油,累计已有19口生产井,但目前油井均已关闭,不再产油。目前油田生产面临高含水、关停井多、断块后续产量低等问题。本文以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为研究对象,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油气藏的剩余油动用状况,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而为该油田后续开发调整设计方案。本文首先从油藏生产数据入手,利用油田生产数据管理系统、OFM数据库生成生产动态曲线,分析评价目前油藏生产动态,找出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地质资料、物性参数,建立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模型、相模型、物性模型,从地质角度进一步认识油藏构造、沉积、物性特性,也为该油藏数值模拟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历史拟合,明确各井、各层位剩余油动用情况。发现Fa2、Fb5、Fb6等层位中的剩余油分布相对丰富,Fa1、Fa2、Fb2等层位有较丰富的剩余气。最后根据剩余油动用情况,设计射孔措施、加密井、注气等三种开发调整方案,横向对比各个方案的累积产油、采收率,并与当前油田开发方案进行纵向对比,选出最佳设计方案,以提高油藏经济效益。四种开发方案对比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最高的方案是分别对9口油井和9口气井对应的层位采取射孔措施,此方案预测累计产油8.25MMbbl,采收率28.44%,增产2.18MMbbl。射孔方案有效地降低了开采成本,提高了采收率。此射孔方案也可为类似特征的油藏的开发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卉[6](2020)在《X块蒸汽驱非主力部位注入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X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上台阶中段,被断层所包围,构造面积8.5km2。蒸汽驱开发目的层为H油层,探明含油面积7.8km2,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765×104t,属于高孔、高渗储层,为中~厚层状普通稠油油藏。经过多年的蒸汽驱开发,X块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该块经历了热连通、驱替和突破阶段,目前处于蒸汽剥蚀调整阶段,产量递减加剧,亟待进行开发调整。在中深层油藏蒸汽驱开发过程中,受储层条件和操作参数的影响,纵向上部分层段或平面上部分方向汽驱动用差,蒸汽驱非主力动用层和方向剩余油仍较为富集,这些部位为蒸汽驱后期开发调整的主要潜力方向,这些部位统称为非主力部位。因此,亟待开展汽驱非主力部位精细描述,制定“非主力部位接替”对策,以实现延长汽驱开发稳产、提高油汽比的目的。本次研究以单井点为单元,通过取心井资料分析量化动用状况,认识非主力层的特点,结合监测及动态分析资料,确定非主力层的划分标准,再由点—面—体确定非主力层部位,形成非主力部位描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以非主力部位的识别为主,依据非主力部位形成的主控因素,初步筛选非主力层,然后利用吸汽、井温和剩余油等资料对初选结果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利用连通剖面,追踪注采对应情况,去除不连通层,落实非主力部位分布情况。划分了六种典型的非主力部位分布模式,其中纵向有三种模式:下部动用差非主力型,薄互层非主力型,有采无注非主力型。平面有三种模式:下倾方向非主力型,单一方向非主力型,不对称非主力型。针对不同分布模式制定相应的、可行的调整对策,通过注采参数调整、新井部署等方式提高汽驱非主力部位动用。重建井网结构主要是针对下部动用差非主力部位分布区域开展的部署,多井点采液井主要部署于单一方向型和不对称型非主力部位,行列井网主要针对下倾方向非主力部位开展的调整,重组反九点井网主要部署于有采无注型非主力部位,重组注汽层段是针对薄互层非主力型开展的部署,多介质辅助蒸汽驱技术主要针对不对称及薄互层非主力部位开展的调整。按照“建产与试验同步”的基本原则,优先实施已取得较好效果的多井点采液,同时遵循“易见效、可评价、能推广”的原则,开展细分层系、行列式井网和调整井网试验,后全面推广实施。X块目前处于蒸汽剥蚀调整阶段中后期,根据目前汽驱动用程度,预计经过调整部署后,区块产量可维持40×104t稳产。同时,进一步完善蒸汽驱后期调控技术系列。

李文红,任超群,林瑞敏,付强[7](2019)在《一种新的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产量动态劈分方法》文中研究说明受非均质性影响,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各层产出不均,随着含水率上升,产量劈分难度加剧,常规劈分方法的劈分结果会出现局部数据跳跃、油井水驱特征与各层产出规律矛盾等现象。提出了一种新的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产量动态劈分方法,即以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以分层测试数据为约束,对油井实际液量进行时间重整化,应用产油量递减规律求取重整化后的各层产油量,进而得到重整化累产油、累产水和累产液量;选取水驱曲线建立不同时刻水驱规律表达式,拟合得到重整化水驱曲线特征参数;基于水驱规律一致原理,得到任一时刻各层实际累产数据,进而求得实际产油量。以南海西部文昌区天然水驱油藏X1井为例进行了方法应用,计算结果与油井测试结果一致,且符合生产动态认识。本文方法可以降低常规理论计算中多种参数选取所带来的劈分误差,实际操作性较强。

付强,薛国庆,任超群,林瑞敏,罗佼[8](2019)在《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在W油田的应用》文中提出针对W油田多层合采井生产过程中出现产液量、流压双下降的储层污染现象,同时受限于海上油田作业成本高,产出剖面测井数据少,造成小层产量劈分困难,对小层采出程度及含水率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利用相渗曲线、生产测井和压力恢复试井等数据,建立了小层产量劈分数学模型,提出了渗透率修正地层系数法产量劈分公式。在考虑油水两相渗流的基础上,引入污染层无因次采液指数校正,进一步提高了小层产量劈分与含水率预测精度。将研究成果应用于W油田A2井,含水率预测值与实际值只相差1.9%。通过细分层系,改善纵向开发矛盾,实施卡换层控水措施,预计可以累计增产原油1.70×104 m3。

张章[9](2019)在《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PZ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唯一一个石油储量达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油田,是中国海上最大油田,渤海油田重要产量支撑。该油田是在渤南低凸起带基底隆起背景上发育起来,处于郯庐断裂带上,属于被断层复杂化的大型背斜构造,核心部位受气云区影响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主要含油层段是新近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下段,纵向上砂泥间互发育,累计油层厚度大(平均108米),但较为分散,油层纵向跨度大(平均472米),具有典型的小层数量多、非均质性强的薄互层状油藏特点。长期采用一套层系强注合采水驱开发,整体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受构造复杂、薄互层油藏特点影响,诸多开发矛盾日益凸显。以油藏精细描述思路为指导,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和丰富的钻井资料,充分结合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等,从地层格架、构造解释、沉积体系等方面进行再认识,开展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指导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为油田高效挖潜提出对应策略。(1)基于区域构造分析和高精度相干技术,结合油田丰富动静态资料,从不同期次和级次断裂系统入手分析,对气云区走滑断层及其伴生次级断层进行系统刻画,明确田北东向走滑断层为PZ油主控断层,并改变了PZ油田已沿用十五年的构造断裂模式认识。(2)以沉积物源为基础,综合各类沉积相标志特征进行沉积相再认识,通过对基准面旋回及其伴随的可容纳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合沉积演化规律,重新构建PZ油田沉积体系认识,认为PZ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改变了前人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的认识。(3)基于地震重处理资料,通过曲线重构技术提高井震岩性标定精度,在PZ油田实现了“基于井震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进行砂层组级别储层展布预测,结合储层沉积模式进行单砂体刻画,进一步以“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为核心,开展砂体内部结构解剖研究,并通过多资料模型融合建模技术,实现了多级次三维地质模型精细化表征。本论文在构造特征精细解释、沉积体系再认识基础上,深入开展储层精细刻画和定量表征,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纵向细分开发、平面完善注采井网、水平井局部挖潜剩余油的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立体挖潜技术策略,应用和实践效果良好,PZ油田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杨帆[10](2018)在《TK区块分层注水及改善水驱效果研究》文中提出TK区块为低渗透砂岩油藏,自2009年投入开发以来,由于多层系开发,层间差异大,水驱动用程度低,含水上升快,2012年底开展分断块分层注水。通过几年的综合治理,注水井整体分注、油井配套治理后,两递减均有所减缓,但由于区块整体分注,出现分注井重配工作量大、老井含水持续上升,新开发井区注水困难和水淹规律复杂等问题,急需解决分注井精细注水,研究适应区块内不同断块的注水开发政策来改善水驱效果,保证油田持续稳产。通过对TK区块精细地质研究,进行了地层层序和小层的再次划分,按旋回级次,由大到小,逐级对比,用标准层开展组段划分对比,利用旋回性开展砂组对比划分,在砂组界线控制下,利用岩性、厚度、电性特征及含油性特征对比划分区块各小层。区块含油层系Es1下段纵向上划分为3个油组6小层,Es2段划分为3个油组6个小层,Es3段划分为3个油组10个小层。设计合理分层注水研究,通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将分注层段、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层段内小层数、段内砂岩厚度与砂岩动用厚度比例量化,得出动用程度大于80%合理注水层段的划分标准,即“3287”标准。方案设计时,综合运用层段划分、层段性质、层段配注、层段调整及层段合理周期测调等方法,对分注水井实施整体的设计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运用研究方法,精细地质研究,调整TK区块的层系划分,设计了适应本区块内各断块各井区的分层注水方法,设计了本区块的分注方案,大大改善了水驱效果,并为同类型油藏的分注注水治理提供了经验。

二、薄互层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互层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态劈分新方法的提出
    1.1 两相渗流产量计算公式的推导
    1.2 动态劈分新方法建立
        1) 见水前多层合采产量劈分。
        2)见水后多层合采产量劈分。
        3) 见水时临界累产液量计算。
2 动态劈分方法计算流程
3 实例应用
4 结论

(2)葡北油田注水层段划分及配注水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开发历史
    2.1 地质概况
    2.2 开发历史
第三章 小层含水劈分方法研究
    3.1 小层劈分系数构建方法研究
        3.1.1 渗流阻力影响因素分析
        3.1.2 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权重
        3.1.3 小层注水量劈分方法
        3.1.4 小层产液量劈分方法
    3.2 小层含水劈分方法研究
        3.2.1 水驱规律曲线法计算小层含水率
        3.2.2 含水计算结果
    3.3 程序编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层动用状况评价
    4.1 小层动用状况分类
        4.1.1 模糊综合评判法确定小层评价系数
        4.1.2 小层动用效果评价系数计算
    4.2 动用状况分布特征
    4.3 动用差异形成原因分析
        4.3.1 层间非均质特征
        4.3.2 平面非均质特征
    4.4 最优层段组合图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理注采强度研究
    5.1 数值模型的建立
    5.2 历史拟合结果
    5.3 分类制定合理注采强度调整标准
    5.4 小层措施经济效果预测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3)留474井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油藏地质特征研究
        1.2.2 开发对策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油藏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性特征
        2.4.2 储层物性特征
    2.5 流体性质及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藏单元分布特征及储量计算
    3.1 油藏单元概念及研究方法
        3.1.1 油藏单元概念
        3.1.2 油藏单元研究方法
    3.2 油藏单元分布特征
        3.2.1 油藏单元剖面分布特征
        3.2.2 油藏单元平面分布特征
    3.3 储量计算
        3.3.1 储量计算方法及参数确定
        3.3.2 储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油藏单元形成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4.1 构造背景对油藏单元的控制作用
    4.2 沉积相对油藏单元的控制作用
        4.2.1 沉积相分布特征
        4.2.2 砂体展布特征
        4.2.3 沉积相对油藏单元的影响
    4.3 油源断层对油藏单元的影响
    4.4 成藏模式及油藏单元类型
    4.5 油藏单元类型分析
        4.5.1 断层上升盘控制型
        4.5.2 断层下降盘控制型
        4.5.3 抬升构造与窄河道控制型
        4.5.4 抬升构造与宽河道控制型
        4.5.5 穹隆构造与窄河道控制型
        4.5.6 穹隆构造与宽河道控制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油藏动态分析
    5.1 开发历程
        5.1.1 留70-14井区
        5.1.2 留474井区
    5.2 开发特征
        5.2.1 产能特征
        5.2.2 含水变化特征
    5.3 注水见效分析
    5.4 油藏单元产能劈分
    5.5 油藏水淹特征
        5.5.1 纵向水淹规律
        5.5.2 平面水淹规律
        5.5.3 油藏水淹影响因素
    5.6 油藏动用程度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开发潜力分析及调整对策
    6.1 剩余油分布规律
    6.2 开发潜力分析
    6.3 调整对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考虑相对渗透率变化的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产量劈分方法
    1.1 无水采油期
    1.2 见水采油期
    1.3 相渗曲线的求解
    1.4 含水率的计算
    1.5 产量劈分流程
2 应用实例
    2.1 资料整理
    2.2 产量劈分结果对比
3 结 论

(5)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藏井网开发方式研究现状
        1.3.2 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3.3 油藏射孔措施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建立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生产数据库
    2.1 国外A断块油藏构造特征
    2.2 获取油田生产数据
    2.3 建立生产数据管理系统
    2.4 导出生产动态曲线
    2.5 油藏储量统计
    2.6 本章小结
3 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地质建模
    3.1 构造模型
        3.1.1 断层模型
        3.1.2 平面模型
        3.1.3 网格模型
    3.2 相模型
        3.2.1 沉积相模型
        3.2.2 岩相模型
    3.3 储层模型
        3.3.1 孔隙度模型
        3.3.2 渗透率模型
        3.3.3 饱和度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国外A断块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潜力分析
    4.1 模型初始化
    4.2 各模型储量拟合
    4.3 油藏历史拟合
    4.4 单井拟合
    4.5 剩余油潜力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
    5.1 方案一:以目前生产现状继续生产
    5.2 方案二:射孔措施
    5.3 方案三:加密井措施
    5.4 方案四:注气开采措施
    5.5 方案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X块蒸汽驱非主力部位注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蒸汽驱基本情况
    1.1 区块概况
    1.2 开发历程
    1.3 开发现状
第二章 油藏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1.1 层组划分
        2.1.2 对比标志
        2.1.3 层组划分的结果
    2.2 构造特征
        2.2.1 构造形态
        2.2.2 断裂系统
    2.3 储层特征
        2.3.1 储层沉积特征
        2.3.2 储层岩石学特征
        2.3.3 储层粘土矿物
        2.3.4 储集空间
        2.3.5 储层物性
        2.3.6 储层非均质性
        2.3.7 连通性评价
        2.3.8 热采储层变化特征
    2.4 隔夹层特征
        2.4.1 隔层特征
        2.4.2 夹层特征(小层内)
        2.4.3 隔夹层成因分类
    2.5 油层特征
        2.5.1 油层纵向发育特点及产状
        2.5.2 油层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2.5.3 油藏类型
    2.6 油层压力及温度
    2.7 流体性质
        2.7.1 原油性质
        2.7.2 地层水性质
第三章 汽驱开发效果评价
    3.1 蒸汽驱开发阶段划分
        3.1.1 蒸汽驱开发阶段划分标准
        3.1.2 蒸汽驱井组突破界限
        3.1.3 蒸汽驱开发阶段的确定
    3.2 蒸汽驱开发规律分析
        3.2.1 X块蒸汽驱符合正常的汽驱开发规律
        3.2.2 蒸汽腔的形成与扩展符合蒸汽驱驱替特征
        3.2.3 区块整体处于产量递减阶段,主体部位井组产量下降尤为明显
    3.3 蒸汽驱开发效果综合评价
        3.3.1 蒸汽驱总体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3.3.2 主体部位及外围42个井组开发指标基本符合方案设计
        3.3.3 不同区域汽驱开发效果差异较大
    3.4 汽驱存在主要问题
第四章 非主力部位的识别与潜力分析
    4.1 非主力部位的定义
    4.2 非主力部位的识别
        4.2.1 取心井非主力部位的识别
        4.2.2 先导试验非主力部位的识别
        4.2.3 规模汽驱非主力部位的识别
        4.2.4 非主力部位的影响因素
        4.2.5 非主力部位识别标准的建立
    4.3 非主力部位的描述
        4.3.1 非主力部位描述方法
        4.3.2 非主力部位描述结果
    4.4 非主力部位分布模式建立
    4.5 非主力部位潜力评价
第五章 非主力部位调整部署
    5.1 部署思路
    5.2 部署结果
    5.3 部署方式
        5.3.1 重建井网结构优化部署
        5.3.2 多井点采液井网优化部署
        5.3.3 行列式井网优化部署
        5.3.4 重组反九点井网优化部署
        5.3.5 重组注汽层段优化部署
        5.3.6 重选注入介质试验部署
第六章 实施建议及指标预测
    6.1 实施建议
        6.1.1 实施顺序
        6.1.2 实施要求
    6.2 开发指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7)一种新的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产量动态劈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
2 实例应用
    2..递减曲线及水驱曲线类型选取
    2.2 产量重整化计算
    2.3 小层产量时间重整计算
3 结论

(8)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在W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劈分模型的建立
2 模型求解
3 实例应用
    3.1 劈分结果
    3.2 结果验证
    3.3 指导剩余油挖潜
4 结论

(9)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4 资料基础
    1.5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区域地质
    2.2 勘探开发历程
    2.3 地质油藏特征
        2.3.1 地层层序
        2.3.2 油组划分
        2.3.3 构造特征
        2.3.4 沉积特征
        2.3.5 储层特征
        2.3.6 油藏特征
    2.4 油田开发简介
        2.4.1 储量动用情况
        2.4.2 开发阶段介绍
        2.4.3 开发现状
第三章 地层层序及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
    3.1 地层特征
    3.2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及划分
    3.3 精细地层格架建立
        3.3.1 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
        3.3.2 层序划分方案
        3.3.3 标志层的确定
        3.3.4 地层划分与小层对比
        3.3.5 含油层系地层发育特征
第四章 构造特征及次级断层发育规律研究
    4.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认识
        4.1.1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4.1.2 区域构造地质认识
        4.1.3 基于区域构造应力构造模式分析
    4.2 走滑断裂带多级次断层精细刻画
        4.2.1 多尺度断裂系统精细刻画技术
        4.2.2 基于构造背景确定边界断层
        4.2.3 基于动态资料和成藏模式识别伴生断层
    4.3 断裂系统及断层发育规律
        4.3.1 基本构造特征
        4.3.2 平面断裂系统特征
        4.3.3 剖面断裂系统特征
第五章 沉积体系研究及再认识
    5.1 基于多参数综合表征的物源分析
        5.1.1 研究思路和方法
        5.1.2 周缘基岩及古水系分析
        5.1.3 岩矿及重矿物分析
        5.1.4 锆石测年分析
    5.2 沉积相再认识
        5.2.1 沉积相分析及标志
        5.2.2 测井相模式建立
        5.2.3 单井相特征分析
        5.2.4 沉积相类型划分
    5.3 基于基准面变化的沉积演化分析
第六章 储层精细解剖研究及定量化表征
    6.1 储层特征
        6.1.1 储集空间与结构特征
        6.1.2 储层物性特征
        6.1.3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6.1.4 储层分布特征
    6.2 层次约束下的薄互层状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6.2.1 基于井震结合的砂层组级次储层预测
        6.2.2 沉积过程约束下的单砂体级次储层描述
    6.3 基于沉积演化过程的砂体内部结构分析技术
        6.3.1 研究区储层层次划分
        6.3.2 构型解剖方法及流程
        6.3.3 主力砂体构型特征
    6.4 薄互状储层定量化精细表征技术
第七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7.1 薄互层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模式
        7.1.1 纵向各类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7.1.2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7.1.3 主力储层层内剩余油规律
    7.2 高含水期薄互层油藏剩余油挖潜策略
    7.3 “双高”老区水驱开发效果得到持续改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TK区块分层注水及改善水驱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油田概念
        1.2.2 低渗透油藏分注标准、技术进展
        1.2.3 国内外层序地层学研究
        1.2.4 沉积学研究现状
        1.2.5 注水开发技术政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油藏概况
    2.1 油藏构造特征分析
    2.2 储层分布规律分析
    2.3 油藏特征分析
        2.3.1 流体性质分析
        2.3.2 温度、压力分析
    2.4 沉积微相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细层系划分方法研究
    3.1 地层层序特征
        3.1.1 地层层序
        3.1.2 基本特征
    3.2 层系、油组及小层对比研究
        3.2.1 对比划分原则
        3.2.2 对比划分方法研究
    3.3 标志层特征研究
        3.3.1 Es_1~下段标志层
        3.3.2 Es_3段标志层
    3.4 重建对比标准对比图
    3.5 划分对比结果
        3.5.1 主体雁63 断块精细划分结果
        3.5.2 高20 断块精细划分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注方案设计研究
    4.1 分注层段划分原则
        4.1.1 分注层段划分标准
        4.1.2 细分层段内小层数
        4.1.3 层段内砂岩厚度
        4.1.4 储层非均质性
    4.2 层段性质的确定方法
    4.3 产量劈分方法研究
    4.4 合理配注量设计
        4.4.1 注采平衡法
        4.4.2 利用修正系数计算配注
        4.4.3 连通厚度比例法
        4.4.4 合理注采比研究
    4.5 分注方案的优化
        4.5.1 注水层段调整
        4.5.2 层段配注量调整
        4.5.3 制定合理调配测调周期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TK区块分层注水方案
    5.1 分层注水实施思路
    5.2 分注方案编制方法
        5.2.1 利用层段划分结果进行层段调整设计
        5.2.2 产量劈分方法应用
        5.2.3 区块精细调水技术应用
        5.2.4 单井单层精细调水技术应用
    5.3 方案工作量
    5.4 方案效果评价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薄互层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历史生产数据的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J]. 陈建华,晏庆辉,骆逸婷,于成超,张华. 中国海上油气, 2022(01)
  • [2]葡北油田注水层段划分及配注水量优化研究[D]. 沈忱.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留474井区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研究[D]. 郭书祥. 燕山大学, 2020(01)
  • [4]考虑相对渗透率变化的砂岩油藏产量劈分方法[J]. 李源流,杨兆平,潘多寿,岳世俊,刘雄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5]国外A断块薄互层油藏开发调整策略研究[D]. 徐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6]X块蒸汽驱非主力部位注入调整研究[D]. 许卉.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7]一种新的水驱油藏多层合采井产量动态劈分方法[J]. 李文红,任超群,林瑞敏,付强. 中国海上油气, 2019(04)
  • [8]多层合采井产量劈分新方法在W油田的应用[J]. 付强,薛国庆,任超群,林瑞敏,罗佼. 断块油气田, 2019(04)
  • [9]高含水期薄互层状油藏储层精细刻画研究[D]. 张章. 西北大学, 2019(01)
  • [10]TK区块分层注水及改善水驱效果研究[D]. 杨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标签:;  ;  

薄互层砂岩油藏分产方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