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 CT 评估肺气肿

高分辨率 CT 评估肺气肿

一、高分辨率CT对肺气肿的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白慧忠,杨晓光[1](2021)在《多模态定量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因此,症状相对出现较晚,一旦出现,COPD的症状通常会持续存在。所以如果能够在早期发现肺组织的结构改变、诊断COPD并施行干预措施,将会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通过临床体征、肺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是诊断和分期COPD的常用方法。然而在COPD等多表型疾病过程中,单一的肺功能替代措施如FEV1可能不是最佳的评估工具。所以及时、合理地使用影像学检查,对于COPD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非常重要。而在各种类型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中,双源双能量(DE)肺血容量(PBV)计算机断层扫描(CT)能够清楚显示肺的解剖结构及灌注特征,可对COPD进行识别和量化,对肺气肿的类型、COPD的严重程度进行匹配评估。因此,本研究就DECT肺灌注成像技术原理及其在COPD中的应用研究予以综述。

周梅,宋小琴[2](2021)在《采用HRCT、CT肺功能成像及PFT在COPD疾病诊断中价值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HRCT、CT肺功能成像及PFT用于诊断COPD疾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确诊为COPD疾病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RCT、CT肺功能成像及PFT检查。以PFT为参考,观察HRCT评估肺气肿分级、CT肺功能成像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分级情况。结果 PF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肺气肿1级、2级、3级例数分别为5、9、8例,阻塞性通气障碍0级21例,1级10例,2级13例,3级6例,HRCT评估肺气肿1级、2级、3级例数分别为12、2、9例,HRCT与PFT的肺气肿分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肺功能成像评估阻塞性通气障碍与PFT比较无差异(P>0.05)。COPD在中肺气肿常表现为异常的低衰减区周围围绕正常衰减的肺实质,累及到小叶中心性肺气肿时,肺小叶中心的点状或者线的密度增高影。结论 HRCT诊断肺部病变有着较高的敏感性,但在评估肺气肿分级中有局限性,CT肺功能成像技术评估局部或整体的肺部功能阻塞性通气障碍评估有着较高的价值。

徐春艳[3](2021)在《定量CT术后肺功能预测值评估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定量CT(QCT)测定功能性肺容积(FLV)并预测术后肺功能,探讨定量CT术后肺功能预测值评估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价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肺叶切除术且术前具有胸部CT薄层图像及肺功能检查(PFT)结果的患者151例,根据有、无术后肺部并发症分为有PPC组、无PPC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指数等)、术前PFT指标,包括肺总量(TL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等。采用定量CT测定术前全肺功能性肺容积(TFLV)、拟切除肺叶功能性肺容积(RFLV)及残余肺功能性肺容积,分别通过QCT法、解剖分段法计算术后肺功能指标预测值。对临床资料、术前PFT指标、术前QCT功能性肺容积(FLV)指标及QCT法、解剖分段法的术后肺功能预测指标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其中有意义的变量及指标为自变量,以有无术后肺部并发症为因变量,分别对QCT法、解剖分段法的术后肺功能预测指标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对QCT法和解剖分段法的术后肺功能预测指标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比较,对比两种方法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有PPC组42例,无PPC组109例。(2)临床资料:有PPC组年龄高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PPC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PPC组男性多于女性;有PPC组吸烟指数高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PPC组间合并症、治疗组及疾病类型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PFT指标:有PPC组TLC大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QCT功能性肺容积指标:有PPC组残余肺功能性肺容积小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QCT全肺功能性肺容积与肺功能指标FVC、TLC、FEV1、DLCO、RV均有相关性(P<0.05),其中与FVC、TLC、FEV1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0.47、0.46;有PPC组残余肺功能性肺容积小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肺功能指标预测值:有PPC组QCT法术后肺功能指标预测值FEV1、FEV1%pred小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PPC组解剖分段法术后肺功能指标预测值FEV1、FEV1%pred小于无P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s回归分析:在考虑性别、年龄、吸烟指数、术前肺功能指标对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下,QCT法的术后肺功能预测值FEV1、FEV1%pred及解剖分段法的术后肺功能指标预测值FEV1%pred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因素(P<0.05)。(7)ROC曲线分析:QCT法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大于解剖分段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CT法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能优于解剖分段法。结论:(1)年龄、性别、吸烟指数、术前肺功能指标(TLC)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因素。(2)QCT残余肺功能性肺容积及术后肺功能预测值可作为评估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指标。

李建宇[4](2021)在《HRCT重建参数作为柴油机尾气暴露工人肺结构改变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柴油发动机广泛应用于公共汽车、卡车、拖拉机、船舶等机械设备,随着城市居民和职业人群接触柴油机尾气(Diesel Exhaust,DE)的机会日益增多,人们愈发关注DE的不良健康效应。柴油机尾气颗粒物(Diesel Exhaust Particles,DEPs)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并经呼吸道进入肺部。粒径<100nm的DEPs可沉积于肺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等肺的深部并造成肺损伤。在201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将DE列为人类致癌物质(Ⅰ类)。当前,关于DE暴露致肺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子水平,其表型变化背后肺结构的改变尚未得到充分研究。DE暴露对肺结构的损害尚无有效的评价指标。鉴于影像学与病理的一致性,本文通过高分辨率计算机成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技术获得一组与肺结构改变相关的影像学参数。通过研究影像学参数与气道巨噬细胞碳含量(Carbon Content in Airway Macrophages,CCAM)、肺功能参数和肺损伤物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来验证其作为DE暴露致肺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1.本课题组在2018年10月调查了90名柴油发动机测试工人(Diesel Engine Testers,DETs)和88名与DETs来自同一城市的水务集团工人(Non-DETs)。我们排除了因吸烟数据缺失的7人和未做CT扫描或CT图像重构失败的17人后,最终有78名DETs和76名Non-DETs被纳入本研究。通过标准化问卷调查获得研究人群的吸烟状况、饮酒情况、工作年限、职业暴露史、饮食习惯、个人和家族病史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并采集了静脉血等生物样本。2.所有参与者均经口吸入超声雾化的4.5%的高渗盐水进行痰诱导,痰液置于Saccomanno中保存,经标准化处理并染色制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并用照相机拍取染色良好的巨噬细胞,最后用Image J软件定量分析CCAM。Non-DETs和DETs各有53名参与者成功进行了CCAM的测定。3.由专业医师对Non-DETs和DETs进行呼吸功能测试和HRCT扫描。利用CT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右肺上叶支气管尖端(Right B1 to carina,RB1)、右肺下叶支气管外侧基底段(Right B9 to carina,RB9)、左肺上叶支气管上支尖后段(Left B1+2 to carina,LB1+2)、左肺下叶支气管外侧基底段(Left B9 to carina,LB9)的六级和九级气道尺寸以及吸气相末总肺容积、双肺平均肺密度(Mean Lung Density,MLD)、低衰减区比例(Low Attenuation Areas Percentage;LAA%)进行了测量。4.利用线性混合效应(Linear Mixed Effects,LME)模型分析了气道壁面积与总气道面积的百分比[Ratio Wall/Airway Area(%),WA%]与DE暴露状态和其他功能性指标之间的关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评估了肺密度与DE暴露状态和肺功能参数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了肺密度、肺损伤标志物、WA%之间的相关性。利用GLMs调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状态、年包量等协变量后评估WA%、肺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SP-A)与MLD的关联性。结果:1.环境监测和CCAM的结果表明DETs的颗粒物暴露程度更高,这与六级气道壁增厚和六级WA%升高有关,与Non-DETs相比,DETs中没有发现管腔面积减小,这表明气道壁增厚而不伴有管腔变窄可能是DETs气道重塑的主要特征。与NonDETs相比,DETs的MLD较高,LAA%较低,但两组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DE暴露对WA%的影响不因肺段位置或吸烟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差异。2.六级和九级WA%与FEV1、FEV1/FVC、MMF、FEF50%、FEF75%呈显着负相关。中介分析发现,DE暴露引起FEV1减少的一部分(约20%)可以通过六级WA%增加来解释。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MLD与SP-A、WA%显着正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LAA%与s RAGE显着正相关,LAA%与WA%、MLD显着负相关。利用GLMs发现WA%与SP-A所代表的肺泡炎症共同导致MLD升高。结论:1.本研究应用HRCT扫描技术发现发现长期暴露于DE可导致职业人群肺结构改变并确定气管壁增厚不伴有管腔变窄是DETs肺部的早期病理改变,DETs的肺密度增加可能是气道壁增厚和肺泡炎症共同作用所致,而炎症可能在颗粒物暴露停止后消散。2.本章研究发现DE的内暴露程度与六级WA%的改变密切相关,WA%增加会导致小气道阻塞(例如FEF50%和FEF75%下降),这表明影像学参数WA%可以作为DE暴露致肺组织结构改变的生物标志物,该发现为制定职业DE暴露人群的健康监护指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进而为提高DE暴露人群的职业生命质量提供了科学证据。

唐婉仪[5](2021)在《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特征分析及其分型、评估和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及多发病,也是2020年WHO报告全球病死率第3位的慢性疾病,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肺气肿形成及气道狭窄。目前,慢阻肺的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但它反映的是全肺整体的情况,不能反映肺气肿或气道病变的存在,不能很好地反映慢阻肺的异质性,且要求较高的患者配合度。定量CT测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慢阻肺相关临床研究关注到定量CT测量的价值。目前对慢阻肺的定量测量包括对肺气肿、气道的定量测量等。CT扫描具有快速、客观、精确性高、易配合等优势。定量CT可以在活体上描述和定量慢阻肺的肺部病理改变,在肺功能出现异常前发现肺部结构的改变,定量描述慢阻肺肺部结构破坏的严重程度,因此有潜力成为慢阻肺的评估或预后指标。但是目前慢阻肺患者的定量CT测量的价值尚无公论,且大多数研究在国外开展,缺乏中国慢阻肺人群的结果,尤其缺乏中国人群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慢阻肺的定量CT特征,基于定量CT对慢阻肺进行影像学分型,探索不同分型的疾病特征;2、探索定量CT在评估慢阻肺疾病严重程度及辅助慢阻肺诊断中的价值;3、探索定量CT在评估和预测慢阻肺临床结局(肺功能、症状、急性加重情况)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受试者全部来自于CHEN-COPD队列。采用海报、门诊推荐等方式招募2017年8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慢阻肺受试者及正常受试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70例稳定期慢阻肺受试者,50例正常受试者作为对照组。临床资料收集:收集受试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CAT评分、既往1年加重情况等),并进行肺功能及胸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扫描。基线后随访1年,每3个月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半年进行一次现场随访,采集慢阻肺受试者基线后1年加重情况及CAT评分,复查肺功能检查。其中收集了全部慢阻肺受试者基线后1年的加重情况;90例慢阻肺受试者和28例正常受试者分别在中位随访时间369.5(356.75-377.25)、378(370.25-395)天后复查肺通气功能检查;84例慢阻肺受试者在中位随访时间371(358-378)天后行CAT评分。定量CT测量:将受试者吸气末胸部HRCT以dicom格式导入美国VIDA Apollo Version 2.2软件进行定量CT测量,收集指标包括:吸气末肺容积(inspiratory lung volume,Vin)、低于-950HU的低衰减区百分比(percentage of low-attenuation areas less than-950 Hounsfield units,%LAA-950)、支气管管壁面积百分比(percentage of wall area,WA%)、壁厚直径百分比(thickness-diameter ratio,TDR)。其中气道参数WA%、TDR由左肺上舌段、左下肺后基底段、右上肺尖段、右中肺外侧段、右下肺后基底段共5段支气管中点横截面的定量CT指标计算得出,计算方法如下:WA%=管壁面积/外横截面积*100%=(外横截面积-内横截面积)/外横截面积*100%;TDR=管壁厚度/平均外直径,取上述5段支气管WA%、TDR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统计分析:对比分析慢阻肺受试者与正常受试者的定量CT指标;参考既往文献,以15%作为%LAA-950阈值,将慢阻肺受试者分为肺气肿表型(%LAA-950≥15%)及非肺气肿表型(%LAA-950<15%),比较两组的特征差异;使用ROC曲线评估定量CT指标对慢阻肺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定量CT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肺功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阻肺患者基线后1年频繁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定量CT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型及辅助诊断中的价值1、慢阻肺患者定量CT的特征:吸烟正常受试者存在肺结构改变,主要表现为Vin增大;随着肺功能下降,慢阻肺受试者Vin及%LAA-950逐渐增大;第3-4级近端气道壁增厚主要见于GOLD3-4慢阻肺受试者,主要表现为WA%增大。2、肺气肿与非肺气肿表型慢阻肺患者特征比较:与非肺气肿表型相比,肺气肿表型慢阻肺受试者BMI、舒张前FEV1%pred、MMEF、MEF50、MEF25更小,吸烟负荷更大,Vin、GOLD3-4级比例、CAT≥10分比例、随访1年频繁加重比例更高(P<0.05);两组在年龄、急性加重风险、气道壁增厚指标(WA%、TDR)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定量CT指标辅助诊断慢阻肺的价值:ROC结果显示,%LAA-950的AUC为0.929,P<0.0001,对慢阻肺的诊断切点为1.07%,灵敏度88.82%,特异度86%;Vin的AUC为0.739,P<0.0001,对慢阻肺诊断切点为5065.11mm3,灵敏度76.47%,特异度64%;WA%的AUC为0.595,P=0.0342,对慢阻肺的诊断切点为64.76%,灵敏度64.71%,特异度58%;TDR对慢阻肺无诊断价值。两两比较结果显示,%LAA-950、Vin、WA%在慢阻肺的诊断价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LAA-950诊断慢阻肺的AUC、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在辅助慢阻肺诊断中的价值最大。第二部分:定量CT在评估和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结局中的价值1、定量CT指标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定量CT指标%LAA-950与肺功能指标舒张前FEV1%pred、舒张后FEV1/FVC、舒张前PEF、MMEF、MEF50、MEF25均呈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0.814、-0.614、-0.687、-0.746、-0.560。其它定量CT指标与肺功能存在弱负相关关系。WA%及TDR与小气道指标无相关性(P>0.05)。2、定量CT指标与肺功能FEV1%pred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BMI、吸烟包年、%LAA-950、Vin、WA%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影响FEV1%pred的主要因素包括吸烟包年(β=-0.082,P=0.049)、%LAA-950(β=-0.978,P=0.000)、WA%(β=-2.246,P=0.000)。3、症状多与症状少慢阻肺患者的定量CT指标比较分析:以1:1倾向得分匹配法校正了吸烟包年、舒张前FEV1%pred,慢阻肺受试者症状多与症状少组定量CT指标(Vin、%LAA-950、WA%、TD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气肿与非肺气肿表型慢阻肺患者与吸烟肺功能正常者基线后1年肺功能和/或CAT评分变化分析:吸烟正常对照组与基线相比,1年后FEV1平均下降12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肺气肿表型慢阻肺受试者与基线相比,基线后1年FVE1平均下降30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3),其CAT评分与基线相比增加2.6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肺气肿表型慢阻肺受试者与基线相比,基线后1年FEV1中位下降60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AT评分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5、慢阻肺患者随访1年频繁加重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包年、舒张前FEV1%pred、CAT评分、肺气肿表型、急性加重高风险为随访1年慢阻肺受试者频繁加重的影响因素,校正了混杂因素后,肺气肿表型是慢阻肺患者基线后1年频繁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OR 2.987;95%CI 1.272-7.017;P=0.012)。【研究结论】1、吸烟肺功能正常者出现了GOLD1-2级慢阻肺的肺部结构改变,表现为肺容积增大,可能为慢阻肺的患病前病变,其随访1年后FEV1快速下降,提示戒烟等疾病预防的重要性。2、随着肺功能下降,肺容积增大,肺气肿水平增高,近端气道壁增厚主要见于GOLD3-4级慢阻肺患者。3、定量CT可以将慢阻肺分为肺气肿和非肺气肿表型,两种表型在肺功能、症状评分、随访1年频繁加重情况等方面具有显着临床差异。4、定量CT指标%LAA-950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较好,可以反映肺功能水平,对慢阻肺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5、基于定量CT定义的慢阻肺肺气肿表型可以预测随访1年FEV1、CAT评分变化及急性加重情况,可以作为疾病进展的良好预测指标。

周秀秀[6](2021)在《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功能小气道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目的】探索功能小气道CT定量参数在COP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并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方法对高危COPD的预测价值,以期为COPD早期诊断提供更加敏感的影像标志物,为COPD早期智能预警诊断奠定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胸部三大疾病筛查,并具有完整的肺功能及双呼吸相胸部CT检查的615例受试者。根据肺功能指标FEV1/FV C及FEV1%进行分组:正常组(FEV1/FVC>70%,FEV1%≧95%)、高危组(FE V1/FVC>70%,80%<FEV1%<95%)及COPD组(FEV1/FVC<70%);正常组367例、高危组194例、COPD组54例(GOLD I 14例、GOLD II 32例、GOLD III+IV 8例)。小气道CT定量参数主要是肺体积、参数反映图(Parameter Response Mapping,PRM),包括肺气肿(Emphysema)、功能小气道(Functional-small airways,f SAD)、正常肺组织(Normal)、未知分类肺组织(Uncategorized)的体积(cc)及体积百分比(%),上述参数在全肺、左右肺及5个肺叶水平共计72个参数,分别分析(1)4个基本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身高、体重)、13个肺功能参数和72个小气道CT定量参数在三组人群之间的差异;(2)评价PRM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3)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建立基于PRM预测肺功能的模型,旨在实现常规CT扫描可以预测肺功能的效能;(4)通过基于PRM参数的机器学习方法探索高危COPD的FEV1%阈值再定义的问题。【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在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身高、体重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肺功能参数中12个、小气道参数中有68个参数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全肺、右肺、左肺及各肺叶PRMVEmph、PRMVEmph%、PRMVf SAD、PRMVf SAD%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增;全肺、右肺、左肺、右肺下叶、左肺上叶PRMVNormal%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减;全肺、右肺、左肺肺体积(LV)及PRMVNormal、PRMVNormal%、PRMVUncategorized及PRMVUncategorized%的均值正常组大于高危组。(2)绝大多数小气道CT定量参数与PFT参数的相关性很弱,仅有PRMVNormal及PRMVUncategorized与FVC呈中度正相关(r=0.3~0.6,p<0.05);全肺、左肺、右肺及各肺叶的肺体积、PRM中全肺、右肺、左肺及各肺叶的PRMVNormal、PRMVUn categorized与FEV1.0(实测值)呈中度正相关(r=0.3~0.6,p<0.05),由此可见呈中度以上相关的参数为PRMVNormal或/和PRMVUncategorized,而PRMVf SAD、PRMVf SAD%、PRMVEmph及PRMVEmph%与肺功能参数呈弱或极弱相关。(3)PRM预测PFT参数的效能:预测FEV1/FVC的效能,训练集中R2=0.864,验证集R2=0.749;预测FEV1%的效能,训练集R2=0.888,验证集R2=0.792;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由PRM参数联合4个临床基本信息组成的联合预测模型对正常组及高危组进行分类的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90,准确度0.88;对非COPD组及COPD组进行分类的敏感度0.89,特异度1,准确度0.99;而对COPD组内(GOLD I、GOLD II、GOLD III+IV)进行分类的准确率仅为0.44。(4)基于PRM参数的机器学习结果显示,当FEV1%阈值取0.72时,PRM参数与PFT对于区分正常与高危的一致性是比较理想的,AUC=0.83;优于FEV1%取0.95时的高危COPD分类效能(AUC=0.64)。【结论】小气道CT定量参数PRM无论在全肺还是肺叶水平均可区分正常人群、高危及COPD人群;基于PRM参数的回归预测模型,对正常组及高危组、非COPD及COPD组的预测效果良好,进而实现一次CT扫描能够完成对功能小气道和PFT的一次性评估;基于PRM参数的深度学习对COPD高危人群再定义是可行的,FEV1%阈值的合理设置为COPD早期诊断的再定义奠定基础。第二部分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目的】评价肺血管CT定量分析参数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血管重塑的区域分布特征,为COPD早期影像学预警标志物的筛选提供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进行胸部三大疾病筛查的病例1112例,根据肺功能指标FEV1/FVC及FEV1%进行分组(同第一部分),正常组657例、高危组379例、COPD组76例。小血管CT定量参数包括肺血管数量(Num Vessels(ea))、截面积小于5mm2(Cross sectional area<5mm2)小血管数量(Num Vessels Under 5mm2(ea),CSA<5)、平均血管直径(Diameter Mean(mm))、平均血管面积(Area Mean(mm2))、血管表面密度(Surface Mean(HU))、肺气肿区域表面积(Surface LAA(mm2))(CT值≦-950HU)、血管面积(Vessel Area(mm2))、总表面积(Total Surface Area(mm2),上述所有参数分别在全肺距胸膜6mm、9mm、12mm、15mm、18mm、21mm和24mm水平的指标共56个。分别分析(1)3个基本资料特征(年龄、性别、BMI)、13个肺功能参数和56个小血管定量参数在三组人群之间的差异;(2)分析小血管参数与对应的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3)通过R语言rstatix工具,评估小血管定量参数在不同人群之间(正常、高危、GOLD I、I I、III+IV级)从距离肋胸膜6mm到24mm的梯度变化趋势。【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BMI及吸烟史、肺气肿家族史、伴随疾病、临床症状(咳嗽、气喘、呼吸急促)均有组间差异(P<0.05),并且BMI在正常与高危组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3*)。平均血管面积(全肺6mm、1824mm)、血管面积(全肺12、18、21mm)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依次递增;平均表面密度(全肺6mm24mm)、血管面积(全肺15mm)的均值在正常组小于高危组,大于COPD组。血管数量(全肺6、9mm)、CSA<5(全肺6、15mm)的均值在正常组、高危组、COPD组依次减小;肺气肿表面积(全肺624mm)、总表面积(全肺6-24mm)、CSA<5(全肺9/12/1824mm)、血管面积(全肺24mm)的均值在正常组大于高危组,小于COPD组。(2)大部分肺血管参数与肺功能参数呈极弱或无相关性(r<0.2,p<0.05),以全肺水平为例,仅FVC与全肺(距胸膜1524mm)的血管数量及CSA<5的血管数量呈中度正相关(r=0.3070.629,p<0.05),尤其与总表面积呈明显的正相关(r=0.6010.629,p<0.05);FEV1.0与全肺(距胸膜1224mm)的血管数量、CSA<5的血管数量及总的血管表面积呈中度正相关(r=0.4290.556,p<0.05)。(3)从变化趋势看,在距离胸膜624mm水平,有8个参数(平均血管面积、血管面积、血管数量、CSA<5、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积密度、肺气肿表面积、总表面积)在组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血管面积在69mm处先增加,在924mm处逐渐降低。高危组大于正常组的参数分别为: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及血管面积;正常组大于高危组的参数: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非COPD组大于COPD组的参数:平均血管面积(约9mm15mm之间)、血管面积(约6mm-12mm之间);COPD组大于非COPD组的参数:肺气肿表面积及总表面积、血管数量(924mm之间)、CSA<5(924mm之间)。与距胸膜9mm、15mm处,平均血管面积在区分非COPD组与COPD组时出现了转折,即在9mm15mm处非COPD组大于COPD组,在小于9mm及大于15mm范围内非COPD组小于COPD组;血管面积、血管数量及CSA<5的值在距胸膜9mm24mm,COPD组大于非COPD组,而高危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变化。【结论】8个肺血管CT定量参数(血管数量、CSA<5、肺气肿表面积、总表面积、平均血管面积、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表面密度及血管面积)能区分正常组、高危组及COPD组;在距离胸膜不同水平,肺血管定量参数存在一定的梯度分布趋势,为后续在肺叶及肺段水平的小血管CT定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及理论依据。

姬新珂[7](2021)在《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对比正常人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患者的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定量指标差异;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定量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3分析比较不同中医证型COPD患者CT定量指标差异性,为COPD中医分型提供影像学量化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辨证为外寒内饮证及痰热壅肺证各30例为研究组。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美国GE公司Revolution 256排螺旋CT进行胸部扫描,在患者最大吸气末时进行肺尖至肺底的螺旋CT扫描,将扫描图像上传至aw4.7后处理工作站,在Lobe Segmentation软件手动划分各肺叶,以-950HU为阈值,Parenchyma Analysis计算低衰减区占全肺容积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low attenuation area,LAA%)。在右肺上叶观察支气管形态,选取右肺上叶前段支气管,使用Airway Analysis软件手动选取、自动计算选取支气管的管腔内径(Lumen Diameter,LD),气道直径(Air Diameter,AD),管壁厚度(Wall Thickness,WT),管腔面积(Lumen Area,LA),管壁面积(Wall Area,WA),管壁面积比值(Wall Area Ratio,WA%),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Wall Thickness/Air Diameter,T/D),伴行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PA)直径。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和健康组的CT定量值,探讨CT定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CT定量指标差异。结果:1 COPD组各项肺气肿参数均高于健康组,COPD组管壁厚度更大,管腔面积更小,管壁面积比值及支气管壁厚与气道直径的比值均较大,COPD组存在支气管壁厚度增加和管腔狭窄。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肺LAA%与左右肺及各个肺叶LAA%均存在明显相关性,肺气肿分布较广泛,但CT肺气肿指标与支气管参数指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3不同CT分型中E型肺动脉直径最大,与M型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E型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最小,与A型和M型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除A型和E型在左肺上叶LAA%存在统计学外,肺气肿总容积、全肺LAA%、右肺LAA%、右肺上叶LAA%、右肺下叶LAA%、左肺上叶LAA%方面均是A型和E型、A型和M型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E型和M型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痰热壅肺证组在管壁厚度、管壁厚度与气道直径的比值、管壁面积比值方面均高于外寒内饮证组。肺气肿参数方面,两组仅在右肺中叶LAA%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CT定量指标包括肺气肿和支气管定量指标两大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定量反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气肿程度和支气管狭窄程度。且胸部CT为无创性技术,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低,易于患者接受,可以用于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COPD外寒内饮证和痰热壅肺证支气管壁厚度存在差异,痰热壅肺证组支气管壁厚度更大。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8](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我国慢阻肺领域的专家们通过检索和整合近年来慢阻肺领域的研究进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进行了重新修订。本次修订提出了将危险因素、筛查问卷和普及肺功能应用相结合的策略,期望提高慢阻肺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对疾病综合评估、稳定期药物治疗、急性加重的评估、规范化治疗、后续访视和预防未来的急性加重等方面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并对慢阻肺诊疗及临床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展望。

郭卫东,付云,高尚兰,栗鸿宝[9](2021)在《胸部高分辨率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胸部高分辨率CT (HR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气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新乡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200例COPD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HRCT容积扫描及肺功能检查,记录肺气肿体积(TEV)、肺总体积(TLV)、肺气肿指数(EI)、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比例(FEV1%)、残气量/肺总量(RV/TLC),按照COPD病情严重程度分成轻度组32例、中度组76例、重度组57例、极重度组35例,分析COPD肺气肿患者病情、肺功能参数变化与HRCT检测参数的关系。结果随着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的FEV1、FVC和FEV1%水平逐渐降低,而RV/TLC逐渐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的TEV、EI水平逐渐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的TLV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极重度组患者的TLV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RCT检测参数中TLV与肺功能参数无相关性(P>0.05);HRCT检测参数中TEV、EI与肺功能参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 HRCT能够清晰显示COPD肺气肿患者肺部的实质破坏情况,HRCT检测参数TEV、EI与肺功能参数有相关性,能够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龙娇,葛海燕,朱惠莉[10](2020)在《CT定量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急性加重率和死亡率升高等显着相关。因此开展了大量针对COPD患者及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关于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情况的研究。受试者行胸部CT检查后,将图像导入分析软件,定量测量基于全肺像素CT直方图上第15百分位点对应的CT值等的肺气肿情况和基于管腔周长为10 mm的气道的管壁截面积平方根等的气道壁增厚情况,并分析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的程度、分布、所占比例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从而协助COPD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等。有助于COPD的早期识别、病情评估和管理,减轻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影响和负担。

二、高分辨率CT对肺气肿的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分辨率CT对肺气肿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多模态定量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DEPBVCT成像原理
2图像采集、重建
3DEPBVCT在COPD中的应用、进展
    3.1 COPD的早期发现
    3.2 COPD表型
    3.3 肺气肿的评估
4小结与展望

(2)采用HRCT、CT肺功能成像及PFT在COPD疾病诊断中价值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HRCT检查
        1.2.2 CT肺功能成像
        1.2.3 PFT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FT和HRCT的肺气肿分级比较
    2.2 PFT与CT肺功能成像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分级比较
    2.3 COPD疾病在HRCT影像学表现COPD在中肺气肿常表现
3 讨论

(3)定量CT术后肺功能预测值评估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定量CT评估肺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HRCT重建参数作为柴油机尾气暴露工人肺结构改变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分辨率CT评估DE暴露致工人肺结构改变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仪器
        2 主要材料与试剂
        3 研究对象
        4 研究方法
        4.1 问卷调查和生物样本采集
        4.2 环境暴露评估
        4.3 HRCT扫描
        4.4 HRCT图像分析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外暴露评估
        2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 六级和九级气道尺寸参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4 DE暴露对六级和九级气道尺寸参数的影响
        5 MLD和 LAA%的影响因素分析
        6 DE暴露对MLD和 LAA%的影响
    讨论
第二章 DE暴露工人肺结构改变的影像学参数与健康效应的关联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仪器
        2 主要材料与试剂
        3 主要试剂的配制
        4 研究对象
        5 研究方法
        5.1 问卷调查和生物样本采集
        5.2 环境暴露评估
        5.3 诱导痰的获取及CCAM测定
        5.4 HRCT的拍摄
        5.5 HRCT图像分析
        5.6 肺功能的检测
        5.7 血清中CC16、SP-A、SP-D、s RAGE的检测
        6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内暴露评估
        2 DE暴露对肺功能参数与肺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3 CCAM与 WA%、MLD和 LAA%的关联性
        4 WA%与肺功能参数的关联性
        5 六级WA%在DE暴露致FEV1 下降中的中介效应分析
        6 密度测量参数的临床相关性
    讨论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分辨率CT的影像学参数作为肺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5)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特征分析及其分型、评估和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及入排标准
    临床资料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方法
    统计学方法
第一部分 定量CT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型及辅助诊断中的价值
    研究结果
        1.受试者招募及随访
        2.慢阻肺患者定量CT的特征
        3.慢阻肺定量CT分型及不同表型的基本特征
        4.定量CT指标辅助诊断慢阻肺的价值
    讨论
第二部分 定量CT在评估和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结局中的价值
    研究结果
        1.定量CT指标评估及预测慢阻肺患者肺功能
        2.定量CT指标评估及预测慢阻肺患者临床症状
        3.定量 CT 指标预测慢慢阻肺患者基线后 1 年急性加重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6)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功能小气道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
    背景
    第一节:功能小气道参数对高危COPD早期诊断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二节:功能小气道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三节:基于机器学习的PRM参数对PFT参数的预测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四节:基于机器学习的PRM参数对亚临床COPD再定义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肺血管CT定量参数对COPD早期诊断的价值
    背景
    第一节: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早期COPD诊断的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二节:肺血管参数与肺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第三节:肺血管重塑CT定量分析在不同人群间的梯度变化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结论
    讨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浅谈肺胀病机及中医分型相关影像学研究进展
        1. 古代医家对肺胀的认识
        2. 现代中医学对肺胀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COPD中医证型与胸部CT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1. 肺功能检查局限性
        2. CT定量测量肺气肿
        3. CT定量测量小气道病变
        4. COPD患者CT分型
        5.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数及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检查方法
        2.2 图像及数据处理
        2.3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健康组和COPD患者两组间一般情况比较
        3.2 健康组和COPD患者组CT肺气肿及支气管参数比较
        3.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LAA%及支气管参数相关性分析
        3.4 COPD患者不同CT分型的CT定量指标差异性研究
        3.5 外寒内饮证组和痰热壅肺证组的COPD患者CT定量指标差异性研究
    4. 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1.1 高分辨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的方法学探讨
        1.2 健康组与COPD患者CT定量参数比较分析
        1.3 COPD患者CT定量参数中肺气肿指标和支气管参数指标相关性分析
        1.4 不同CT分型的COPD患者的CT参数比较分析
        1.5 外寒内饮证和痰热壅肺证COPD患者CT定量参数差异性分析
        1.6 胸部CT是否应该作为COPD的一般临床指南
    2. 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2.1 存在的不足
        2.2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胸部高分辨率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COPD严重程度分级标准[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COPD严重程度患者肺功能参数比较
    2.2 不同COPD严重程度患者HRCT检测参数比较
    2.3 肺功能参数与HRCT检测参数的相关性
3 讨论

四、高分辨率CT对肺气肿的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模态定量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J]. 白慧忠,杨晓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9)
  • [2]采用HRCT、CT肺功能成像及PFT在COPD疾病诊断中价值对比[J]. 周梅,宋小琴.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10)
  • [3]定量CT术后肺功能预测值评估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研究[D]. 徐春艳.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4]HRCT重建参数作为柴油机尾气暴露工人肺结构改变的生物标志物研究[D]. 李建宇. 青岛大学, 2021
  • [5]定量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特征分析及其分型、评估和预测价值[D]. 唐婉仪. 广州医科大学, 2021
  • [6]功能小气道、肺血管CT定量分析对COPD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D]. 周秀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不同中医证型的COPD患者高分辨CT征象和定量指标的小样本分析研究[D]. 姬新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1(03)
  • [9]胸部高分辨率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郭卫东,付云,高尚兰,栗鸿宝. 海南医学, 2021(04)
  • [10]CT定量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 龙娇,葛海燕,朱惠莉. 国际呼吸杂志, 2020(17)

标签:;  ;  ;  ;  ;  

高分辨率 CT 评估肺气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