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回盲瓣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

保留回盲瓣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

一、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飞,张亦超,胡航,徐明,黄梅芳,钱群,江从庆,丁召[1](2020)在《重建肠系膜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增加回肠D型储袋血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总结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8年4—9月期间接受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回肠D型储袋肛管吻合术(D-IPAA)的4例UC和1例FAP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储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储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通过克利夫兰生活质量评分量表(CGQL)评估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采用Wexner评分法评估术后排粪功能,记录24 h及夜间排粪次数;随访截至2019年6月。结果 5例患者中男2例,女3例,体质指数(18.0±2.5)kg/m2。均患有低蛋白血症,术前凝血功能正常,UC患者CGQL评分为(0.5±0.2)分,FAP患者CGQL评分0.7分。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一般状况可,手术时间(240±30)min,储袋构建时间(35±10)min,储袋容积(160±10)ml。首例UC患者出血量为600 ml,其余患者出血量均为(150±50)ml;1例UC患者术后出现盆腔感染,冲洗引流后痊愈,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为(17±3)d。随访1~9个月,均未出现肠梗阻、吻合口漏、储袋炎等近期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及9个月CGQL评分分别为(0.6±0.2)分、(0.7±0.1)分、(0.7±0.1)分,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5±0.8)分、(2.7±0.5)分、(2.5±0.6)分。24 h排粪次数分别为(5.4±0.9)次、(4.2±0.8)次、(3.5±0.6)次,夜间排粪次数分别为(2.0±0.6)次、(1.6±0.5)次、(1.5±0.5)次。结论 UC和FAP患者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后,接受动脉双供血回肠D-IPAA,围手术期风险可控,安全可行,对储袋黏膜屏障有一定保护作用,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性储袋炎的发生。

张亦超,胡航,徐明,陈敏,黄梅芳,秦前波,钱群,江从庆,杜鹏,沈博,丁召[2](2019)在《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二例报道》文中认为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术后缺血性储袋炎可能与肠系膜血管张力增加有关,对储袋炎的标准治疗效果欠佳。我们探索性地对行IPAA患者构建"D型储袋",并将肠系膜下动脉引入D型储袋,达到储袋的肠系膜上下动脉双动脉血供。本文对实施新术式的2例患者进行经验总结和报道。

胥子玮,王庆源,封益飞,王勇,黄远健,张冬生,张川,傅赞,孙跃明[3](2018)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对15例FAP施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术。先行腔镜下全结直肠的游离,离断直肠,然后将回肠断端构建J形储袋,经肛门放置直线管状吻合器,拉下回肠,完成贮袋肛管吻合。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手术时间(112. 4±32. 3) min,术后住院时间(9. 9±2. 5) d。术后病理4例息肉恶变。术后1例出现盆腔感染,穿刺引流后好转。15例平均随访28个月(3~60个月),术后随访1年时,大便次数(3. 3±1. 4)次/d,基本成形,无肿瘤复发及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是治疗FAP的有效手术方式。

朱鹏程[4](2018)在《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手辅助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手辅助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我们选择了 20102013年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将其分为开腹手术组和手辅助腹腔镜组(HALS组),对比分析了其术中和术后的临床指标。结果:①在手术中,HALS组的手术时间(320±120min)明显长于开腹手术组(210±150min),(p<0.05);HALS 组的出血量(275±165ml)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480±360ml),(p<0.05)。②在术后恢复方面,HALS组的卧床天数和住院天数较开腹手术组缩短,(p<0.05)。③在术后早期并发症对比上,HALS组(4例)少于开腹手术组(11例),(p<0.05)。开腹手术组中有一例患者于术后第30天死亡,原因是术前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治疗,术后因垂体—肾上腺反应抑制导致严重电解质紊乱。结论:手辅助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是安全的,且较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小。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该手术方式有可能成为让患者更加容易接受的标准化手术方式。第二部分: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安全性对比分析及对机体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安全性对比分析,及对患者血清及腹腔引流中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n=50)与开腹手术组(n=50),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Dukes分期、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用ELISA法检测患者术前2h及术后6 h、24 h血清和腹腔引流液中炎症介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性别、Dukes分期、术前炎症介质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优于开腹手术组,(p<0.05)。③术后6h、24h腹腔镜组患者血清、腹腔引流液中的hsCRP及TNF-α炎症介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具有创伤小、全身及局部炎症反应轻、患者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任相海,周燕,多乐,江从庆,吴云华,秦前波,钱群,丁召[5](2016)在《D型回肠贮袋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D型回肠贮袋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TPC-IPA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9例溃疡性结肠炎和8例家族性息肉病行TPC-IPA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构建D型回肠贮袋。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手术情况,术中并发症,TPC-IPAA术后行回肠造口还纳术间隔时间,总手术时间,D型回肠贮袋构建时间,D型回肠贮袋容积,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评估术后胃肠道生命质量指数,术后Wexner失禁评分,24 h和夜间排便次数,患者满意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6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17例患者均行TPC-IPAA,围术期无患者死亡。1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术中发生肠穿孔,构建D型回肠贮袋后,手工行贮袋肛管吻合;其余患者未发生严重术中并发症。9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例行三期手术,其余8例均行二期手术;9例于TPC-IPAA术后(177±38)d行回肠造口还纳术。8例家族性息肉病患者中,1例行一期手术,其余7例均行二期手术;7例于TPC-IPAA术后(158±45)d行回肠造口还纳术。17例患者总手术时间为(216±25)min,D型回肠贮袋构建时间为(18±4)min,D型回肠贮袋容积为(172±18)mL,术中出血量为(107±31)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43±10)h,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为(7.9±2.1)d。3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术后5 d发生不全性肠梗阻,予对症处理后好转。其余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17例患者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9 d(717 d)。(2)随访情况:1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21 d发生阴道瘘,经保守治疗26 d后瘘口愈合。17例患者无夜间大便渗漏;1例术后持续口服止泻药7个月;2例术后饮食受限,分别于术后2、8个月缓解。17例患者术后1、3、6、12个月胃肠道生命质量指数分别为113±12、120±9、122±7、122±7,Wexner失禁评分分别为(3.3±0.8)分、(2.8±0.8)分、(2.7±0.6)分、(2.5±0.6)分,24 h排便次数分别为(5.5±1.2)次、(5.0±1.0)次、(4.6±0.8)次、(4.3±1.0)次,夜间排便次数分别为(2.0±0.6)次、(1.5±0.5)次、(1.0±0.6)次、(0.8±0.6)次。16例患者对手术疗效非常满意,1例比较满意。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患者行TPC-IPAA术中构建D型回肠贮袋安全可行,术后贮袋肛门功能良好,并发症少,患者生命质量较高。

常顺伍[6](2016)在《左半结肠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西方国家癌症致死率第二的肿瘤,是世界范围内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每年新增病例超过100万,结直肠癌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位居第三,仅次于肺癌及前列腺癌,而在女性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目前,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而对于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是首选的辅助治疗。尽管在过去的十年内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发展,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预后依旧恶劣,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30个月。结肠脾曲肿瘤在结肠癌中相对少见,在手术治疗的结肠癌中仅占2%-8%。由于症状多表现为梗阻且处于进展期,导致相对左半结肠其他部位的肿瘤,结肠脾曲肿瘤的预后较差。结肠脾曲的位置定义相对模糊,并且其血供和淋巴回流也存在明显异质性。为此,人们提出淋巴回流路径图这一方法来更好界定手术切除的范围,尤其是避免结肠中动脉的不必要切除。尽管这一方法对于结肠脾曲肿瘤有着潜在的价值,由于其耗时耗力,目前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而两种最常用的术式也仍然存在着争论:一种是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这种术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满足回肠-结肠的无张力吻合,并且保证吻合口较好的血供。另一种术式是左半结肠切除术。该种术式或者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结肠中动脉左侧分支,行横结肠-直肠吻合;或者选择性结扎左结肠动脉,行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然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则可能需要游离部分右半结肠以达到无张力吻合。目前,具体选择何种术式及相应术式的优缺点,文献仍鲜有报道。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是结直肠手术中的常规操作。为最大程度降低吻合口瘘的风险,剩余的结肠需要有良好的血供及足够的长度来保证无张力吻合。为避免吻合口张力,可行一下手术操作:完全游离结肠脾曲直至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的横结肠系膜根部,于胰腺下方离断肠系膜下血管或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即于靠近左结肠动脉最上支分叉处离断,使剩余结肠的血供完全来自中结肠动脉发出的边缘动脉。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如延伸至横结肠或直肠的左半结肠切除、结肠再次切除时,上述操作不足以将血供良好的剩余结肠拉至盆腔完成无张力吻合。在这些情况下,有两种手术操作方法可以采用:1、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或回肠肛管吻合术:2、穿肠系膜法下拉结肠,即通过小肠系膜的一处无血管区下拉近段剩余结肠;3、Deloyer法则是先在保留回盲瓣及回结肠动脉的前提下完全游离并翻转右半结肠或横结肠,然后行右半结肠或横结肠与直肠或肛管吻合。扩大左半结肠切除后,剩余结肠断端无法与直肠断端无张力吻合。为解决这一难题,外科医生可以施行结肠切除后回直肠吻合术。然而,全结肠切除后的肠道功能较保留部分结肠的明显下降。You等人报道:排除饮食限制和药物干预后,回直肠吻合术后的患者平均每天5次大便。相应的,Manceau等人报道:右半结肠转位术后的患者平均每24小时排便3次。回盲瓣的括约肌功能及剩余结肠可以明显减慢大便的通过率。因此,结肠转位的无张力结直肠吻合术是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的有效替代方法。MicroRNAs (miRNAs or miRs)是一类内源性微小的,非蛋白编码的单链RNA,一般由约22个核苷酸构成,能够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s往往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UTR)结合,对基因转录后蛋白表达进行调控,导致降解或翻译抑制。由于miRNA与其结合靶点部分配对就已足够,因此一个miRNA可以调节多个mRNA,而一个mRNA也能受到多个miRNA的靶向。许多miRNA在结直肠癌中异常表达并且与其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着miRNA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确定结直肠癌中一些新型的miRNA,并探索它们的作用,对深入了解这一疾病意义重大。miR-503是一种内含子miRNA,与miR-424成群定位在染色体Xq26.3。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在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组织中首次确定其存在。最近已有相关研究揭示了miR-503在多种人类癌症中的异常表达与作用。Peng等发现miR-503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降低,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与入侵。Chong等发现miR-503在骨肉瘤细胞系与原发肿瘤标本中表达降低,并且随着miR-503表达的恢复,其对于细胞增殖、迁移、侵犯的抑制能力增强。Zhang等发现miR-503在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组织及细胞系中表达显着降低,而miR-503的过表达能够通过作用于靶点IGF-1R诱导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尽管如此,miR-503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作用依然不清楚。针对结肠肿瘤的治疗,本研究主要分临床和基础两方面,具体包括:(1)通过结肠脾曲肿瘤,比较左半结肠切除术与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疗效,从临床效果及解剖层面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2)比较扩大左半结肠切除后不同吻合方式的效果;(3)基础研究主要探索miR-503在结直肠癌细胞中表达以及其在细胞增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分布中的作用。第一部分:结肠脾曲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研究目的:比较结肠脾曲肿瘤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术与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的短期及长期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2001年至2014年结肠脾曲肿瘤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术及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大于18岁,结肠脾曲肿瘤,Ⅰ-Ⅲ期,行急诊或择期手术切除。结肠脾曲肿瘤的界定由术者的临床判断决定。同样,具体的手术方式(LC或RC)也是由术者决定。急诊手术定义为急诊48小时内进行的手术。研究结果:2001-2014年间,共计49例患者为结肠脾曲肿瘤(左半结肠切除LC:n=21,右半结肠切除RC:n=28)。两组间的基本临床及病理特征存在着非统计意义差异。两组间在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30天死亡率、吻合口瘘、造瘘、再手术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LC组和RC组淋巴结的中位清扫数分别为12.5和12.8。然而,淋巴结清扫数不足12枚的患者于LC组和RC组分别为42.9%和39.3%(p=0.80)。LC组中,2例患者(9.5%)手术切缘肿瘤阳性,而RC组,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完全切除(R0)。切缘阳性患者中,1例肿瘤分期为T4,1例T3,均行开腹手术,所有的切缘肿瘤阳性患者均进行了辅助化疗。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两种手术方法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左半结肠切除术组中位生存期大约为29个月: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组中位生存期大约为35个月。经Log-rank检验发现,两种手术方式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曲线无显着性差异(x2=2.146,p=0.143)。将本研究中4项可疑预后影响因素逐个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对可能的有序因素初筛,通过分析比较各种预后影响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手术时机、年龄和肿瘤分级为结肠肿瘤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这些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提示三者为结肠肿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本文分析显示结肠脾曲肿瘤患者行左半结肠切除术与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其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总生存率方面,在手术质量评估方面,淋巴结清扫数和R0切除率在LC和R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12个以上淋巴结清扫数(12个被认为是精确病理分期的最少数目)的患者比例在两组间也无明显差异,但在两组中,这一比例均明显偏低。由于切除了中结肠动脉,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更加彻底,人们也期待RC组中达到更多的淋巴结清扫数。切除彻底性方面,尽管两组间的T4肿瘤患者数目相同,仅LC组中出现切缘肿瘤阳性。这也许可以反映出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是一种更为彻底的术式,因为该术式更能有效切除横结肠及其血管蒂。两组间直接无造瘘吻合及无漏吻合率均无明显差异。然而,更多的RC手术为急诊手术。急诊选择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或次全结肠切除的原因可能是回结肠吻合术更少发生灌注不足或张力过大的问题。非结直肠亚专科医生行急诊手术时,也许认为标准的左半结肠切除术较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更有技术层面的挑战,因为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在大多数情况下均能保证比较安全的肠管吻合。第二部分:左半结肠肿瘤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研究目的:比较左半结肠癌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后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即经小肠系膜法和右半结肠转位法)的效果。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4年海南省人民医院行升结肠或横结肠转位从而达到无张力吻合的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所有患者资料。扩大左半结肠切除的定义为至少切除结肠脾曲、降结肠、以及乙状结肠的结肠切除术。研究结果:从2001年到2014年,共有38例患者进行了经小肠系膜及结肠移位手术以便结肠断端能到拉至盆腔行吻合术。27例患者施行了经小肠系膜吻合术(Ⅰ组),11例患者施行了右半结肠转位术(Ⅱ组)。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主要是腹膜内病变。另外,结肠肿瘤伴广泛侵犯(肠内或肠外)或既往有结肠手术史也是扩大左半结肠切除的指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BMI、糖尿病、手术指征等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共有3例(7.89%)患者进行了术前规范化疗。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BMI及手术指征等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共有3患者进行了术前规范化疗,术前治疗对这两种手术方法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79.3±22.1min和173.4±25.2 min(P>0.05),术中出血量亦无统计学意义。共17例(44.7%)患者的结直肠吻合在腹膜返折下,这在两组间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例(13.2%)患者出现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其中3例为经小肠系膜吻合术,2例为右半结肠转位术。所有5例患者中,均施行了预防性回肠造瘘术,这5例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进行了造口回纳手术。结论:扩大左半结肠切除后,采用剩余结肠移位或转位的方法达到保留回盲瓣的结直肠无张力吻合是可行的,而且是安全的。这和Manceau’s的研究结果一致。Manceau’s的研究显示右半结肠转位术后的发病率、死亡率较低,并且无吻合口瘘发生。依据Clavian-Dindo分级,仅6%的患者有3种以上并发症。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分析,且样本量较少,加之大量的患者进行了诸如一个以上器官切除的复杂操作,而这可能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相关,因此,研究结果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然而,这些结肠转位操作大多在复杂的手术过程中完成,而不是结直肠原发灶切除的简单手术。总之,结肠转位技术是安全可行的。右半结肠转位和经小肠系膜吻合术在结直肠吻合口并发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然而,右半结肠转位常需要结扎中结肠动脉并且切除更多的结肠肠管。第三部分:左半结肠肿瘤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经小肠系膜吻合术的效果分析研究目的:探讨左半结肠肿瘤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经小肠系膜吻合术的效果。研究方法:2000年7月-2013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由同一手术组实施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28例,将其分为2组。Ⅰ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71岁(41-82岁),常规小肠前结直肠吻合术,其中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9例。肿瘤分布:位于脾曲3例,降结肠4例,乙状结肠1例,多原发大肠癌1例,结肠癌行二次切除手术患者3例,结肠癌合并结肠息肉患者3例。Ⅱ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67岁(33-85岁),行经小肠系膜结直肠吻合术8例,经小肠系膜后结直肠吻合术5例。其中结肠癌行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7例。两组病例均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Ⅰ组为常规行横结肠与直肠(或乙状结肠远端)吻合;Ⅱ组结肠吻合方式分为经小肠系膜结肠吻合术或经小肠系膜后结肠吻合术两种。研究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Ⅰ组术后在平均排气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恢复正常时间上与Ⅱ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5)。另外,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Ⅰ组中术后高位小肠梗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7%(4/15),Ⅱ组术后无一例出现高位小肠梗阻(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7%、23.1%(P<0.05)。Ⅰ组15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术后经口服泛影葡胺消化道造影证实为高位小肠梗阻4例,经保守治愈3例;1例为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1个月未见缓解,后行二次手术探查,发现横结肠系膜压迫十二指肠水平段,致梗阻上段十二指肠严重扩张,遂行空肠上段与十二指肠降段侧侧吻合,术后患者梗阻症状缓解。Ⅱ组共13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经保守治疗再通。结论:经回肠系膜行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操作更为简单,但小肠系膜选择位置应恰当,过高和过低均易牵拉小肠系膜;经回肠系膜后行横结肠乙状结肠吻合优点是避免压迫肠系膜上动静脉。如术中结扎结肠中动脉主干不可避免,则应用右半结肠旋转法或经回肠系膜后穿过右半结肠的方法较为合适;如结肠中动脉右支能够保留,则行经回肠系膜穿过横结肠与直肠或乙状结肠吻合较为合适。第四部分:miR-503靶向调控E2F3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研究目的: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miRNAs在结直肠癌中异常表达,参与其发生发展过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miR-50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功能。研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miR-503的表达水平。用MTT比色法评估细胞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蛋白印记技术确定结直肠癌细胞中miR-503的潜在靶点。研究结果:我们首先观察到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结肠细胞系FHC相比,miR-50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这显示miR-503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我们发现,miR-503的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SW480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及G0/G1期阻滞。这些结果显示miR-503能够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起到抑制作用。我们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及蛋白印记实验确定了E2F3是miR-503的直接作用靶点。E2F3是参与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分布的一个重要转录因子,功能性分析的结果显示E2F3的低表达不仅抑制SW480细胞增殖,而且导致诱导细胞凋亡及G0/G1期阻滞。这种效果与miR-503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相似。尽管如此,恢复E2F3的水平只能部分的弱化miR-503对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此外,我们发现E2F3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中显着升高,并与miR-503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miR-503在结直肠癌中的抑制作用是通过直接作用于靶点E2F3而实现。Li等发现miR-449a能够通过作用于E2F3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及诱导G0/G1期阻滞,沉默E2F3基因能够起到与miR-449a过表达相似的作用。同样地,我们发现miR-503能够通过作用E2F3而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结肠细胞相比,miR-50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明显降低。此外,miR-503通过直接靶向E2F3而对结直肠癌细胞起到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及G0/G1期阻滞的作用。本研究提示miR-503能作为一种新的分子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及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郭银枞,王希平,姚开源,杨愈刚,曾群章[7](2014)在《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结肠息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12月共7例F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吻合口离肛缘1.83.2 cm,肛管无息肉残留,术中出血30150 m L。本组7例均随访至2013年12月,排便次数平均38次/d,肛门无漏便和漏气,手术后短期内排便次数较多,随着时间推移,术后一年控便功能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经盆腔途径经括约肌间切除部分内括约肌、S型储袋回肠-肛管吻合治疗FAP技术上是可行的,短期疗效好。

杨二龙[8](2014)在《3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的发病特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知水平,避免诊治延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对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199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FAP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30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回顾性分析所选病历资料,资料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影像学检查、内镜学检查、治疗方式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1、一般资料:搜集弋矶山医院1995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且经术后病理证实为FAP患者的30例具有完整病历资料的病例。所选病例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发病年龄2158岁,中位年龄为41岁。FAP伴癌变(腺癌)者8例,中位年龄为37岁。22例有明确的家族病史统计,占73.3%,8例无家族病史统计,占26.7%。2、症状与体征:本病例组30例病例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便血(鲜红或暗红色,可附于大便表面或搀杂其中)、腹泻、粘液性便和稀便次数增多伴或不伴腹痛,占76.7%(23/30),表现为肠梗阻者占10%(3/30)(其中2例确诊为肠套叠),表现为体重显着下降者占3.3%(1/30),未诉明显临床表现或无阳性体征者占10.0%(3/30)。3、辅助检查:本组30例FAP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诊断为FAP。辅助检查中CT仿真内镜检查提示结直肠肿块者2例(本组仅2例行此检查)。消化道造影提示结直肠病变者27例(单纯钡剂灌肠者11例,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者16例),检出率90.0%。消化道内镜检查提示结直肠息肉者30例,检出率100%,内镜下取材活检病理报告提示腺瘤者30例,术后病理报告提示腺瘤者30例,报告一致。4、术后病理与免疫组化:30例病例资料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腺瘤(100%),其中管状腺瘤20例,占66.7%,管状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10例,占33.3%。30例患者中免疫组化结果提示HIF-1α在8例腺瘤癌变者中7例表达,在22例未癌变者中2例表达,VEGF在8例腺瘤癌变者中7例表达,在22例未癌变者中3例表达,依据Fisher确切概率法测得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F-1α及VEGF在FAP癌变者与未癌变者体内表达有差异。5、术式及随访: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17例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RA),9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IAA)。IRA术式平均手术时间为3.5小时,恢复排便时间在术后5-7日,平均住院时间约为12天。IPAA术式平均手术时间为5.5小时,恢复排便时间在术后6-10日,平均住院时间约为17天。IAA术式平均手术时间为3小时,恢复排便时间在术后4-7天,平均住院天数13天。随访期间,IPAA术式者平均每日排便5次,生活质量良好。IRA术式患者平均每日排便8次,7例患者腺瘤复发,均予以内镜下息肉切除,腺瘤切除后患者耐受均良好,排便功能恢复尚可,生活质量尚好。IAA术式者平均每日排便14次,部分患者出现肛周皮肤糜烂、瘙痒,尚有1例患者偶伴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较IRA及IPAA术式者差。结论: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阶段,发病中位年龄为41岁,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检查无特异性。2、消化道造影(主要为钡剂灌肠及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虽不能对病变进行定性,但可对结直肠息肉进行定位,检出率尚可,对辅助诊断FAP有一定意义。3、经消化内镜可以直观观察肠道息肉分布范围,可取材行病理活检,它对FAP检出率及检出准确率高,是辅助诊断FAP的最重要手段。4、IPAA术式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但术后控制排便尚好,同时根除了腺瘤复发的危险,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临床首推治疗FAP腺瘤未癌变者的最佳方法。但IRA术式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并发症少,且能保留患者部分直肠,患者排便控制尚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患者乐于接受的首选术式。主要适用于直肠内腺瘤较少(20枚以下)、结肠息肉少于1000枚且能坚持定期复查者。

郭剑波,张弘彬,袁鹿,郭大伟[9](2012)在《家族性息肉病24例治疗体会》文中认为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其特点是在结肠和直肠内布满了腺瘤样息肉,如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几乎所有患者都能发生癌变。为了探讨对本病的手术治疗效果,我们回顾了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诊治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李栋,张奇兵,王权,王超,孙东辉,所剑[10](2010)在《腹腔镜全/次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24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腹腔镜全/次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STC)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8-03/2010-0524例腹腔镜结肠全/次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FAP4例,UC7例,STC13例.FAP和UC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STC行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结果:2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约280min±60min,术中失血约220mL±80mL;患者术后1-2d可离床活动;肠道功能恢复1-3d;未出现腹腔出血、吻合口出血、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复发情况.结论:腹腔镜全/次结肠切除术作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FAP、UC、STC等疾病微创手术治疗的良好选择,值得推广.

二、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3讨论

(4)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手辅助腹腔镜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安全性对比分析及对机体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英文简写对照
致谢

(6)左半结肠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结肠脾曲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辅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例可比性分析
        2.2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评估
        2.3 两组患者长期疗效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左半结肠肿瘤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2.3 两组患者BMI比较
        2.4 两组患者手术指征比较
        2.5 两组患者扩大切除指征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前化疗情况比较
        2.7 术中各项指标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左半结肠肿瘤行扩大左半结肠切除术中经小肠系膜吻合术的效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可比性分析
        2.2 两组病例的疗效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MIR-503靶向调控E2F3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miR-503在结直肠癌中表达降低
        2.2 miR-503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2.3 miR-503对于结直肠癌的抑制作用通过直接作用于靶点E2F3而实现
        2.4 恢复E2F3表达能够部分减弱miR-503对于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左右半结肠癌的差异性研究
    1 解剖、组织学差异
    2 流行病学和患者特征
    3 症状差异
    4 遗传及表观遗传差异
    5 免疫学差异
    6 环境差异
    7 分子信号通路
    8 手术和术后情况
    9 肿瘤预后和生存率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适应证
    3.2 手术技巧
    3.3 并发症
    3.4 排便功能

(8)3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2. 方法
        2.1 仪器设备
        2.2 病理学检测方法及免疫组化
        2.3 判定标准
    3. 统计方法
    4. 随访
结果
    1.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构成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辅助检查
    5.内镜检查
    6.病理与临床分期
    7.治疗
    8.术后随访
讨论
    1.FAP 发病相关差异性的讨论
    2.FAP 临床表现及相关血清学检查的讨论
    3.FAP 相关辅助检查的讨论
    4.FAP 治疗的讨论
    5.FAP 术后随访的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腹腔镜全/次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24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本组病例24例.
    1.2 方法
        1.2.1 手术:
        1.2.2 游离全结肠:
        1.2.3 标本取出:
        1.2.4 消化道重建:
2 结果
    2.1 住院期间
    2.2 院外随访
3 讨论

四、保留回盲瓣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建肠系膜下动脉-回结肠动脉增加回肠D型储袋血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 徐飞,张亦超,胡航,徐明,黄梅芳,钱群,江从庆,丁召.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01)
  • [2]肠系膜上下动脉双血供回肠D型储袋二例报道[J]. 张亦超,胡航,徐明,陈敏,黄梅芳,秦前波,钱群,江从庆,杜鹏,沈博,丁召.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19(03)
  • [3]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回肠J型储袋与肛管吻合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J]. 胥子玮,王庆源,封益飞,王勇,黄远健,张冬生,张川,傅赞,孙跃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8(11)
  • [4]腹腔镜手术在结直肠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 朱鹏程. 苏州大学, 2018(01)
  • [5]D型回肠贮袋在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中的应用价值[J]. 任相海,周燕,多乐,江从庆,吴云华,秦前波,钱群,丁召.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16(12)
  • [6]左半结肠肿瘤手术方式选择及相关基础研究[D]. 常顺伍.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7]腹腔镜下经括约肌间切除部分内括约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研究[J]. 郭银枞,王希平,姚开源,杨愈刚,曾群章. 中国现代医生, 2014(28)
  • [8]3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治分析[D]. 杨二龙.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9]家族性息肉病24例治疗体会[J]. 郭剑波,张弘彬,袁鹿,郭大伟.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2(01)
  • [10]腹腔镜全/次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24例[J]. 李栋,张奇兵,王权,王超,孙东辉,所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36)

标签:;  ;  ;  ;  ;  

保留回盲瓣的结肠肛管吻合术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