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育含,翟玉莹[1](2022)在《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论述了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包括技术概念、技术原理、实验室规划设计、基本设备、基本操作以及培养基组成、选择、配制等,指出了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了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优势、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

梁建,刘世晗,刘桢,梁桂婵,陈世壬,邓小梅[2](2021)在《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大幅度缩短优良种质苗木的培育周期,加速良种的无性化推广应用,同时为育种提供新的途径。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培养基的选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配比,并对紫薇属植物组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国内紫薇属植物组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宦智群,耿兴敏[3](2021)在《杜鹃花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杜鹃花属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应用价值,但传统的繁殖方式限制其繁殖速度和推广应用。组织培养能够促进杜鹃花属植物的快速繁殖,已成为其繁殖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种质资源保护、遗传育种和无性系苗木的商业化生产中。本研究对国内外杜鹃花属植物的组培技术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汇总,从再生途径、试管播种、常见的技术问题、组培技术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植物激素种类及浓度的选择对离体生长的影响以及对常见问题如污染、褐化、玻璃化的控制措施,以期为后期杜鹃花属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秦紫艺,陈双双,王华娣,邓衍明[4](2021)在《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绣球属植物是园林和家庭园艺中重要的观赏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开发应用前景广阔。开展绣球属植物繁育技术研究对其资源开发、保护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扦插、压条、分株等育苗技术相比,组织培养技术能够满足种苗周年、批量生产的要求,可有力地促进绣球属植物的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对国内外绣球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外植体材料的选择、外植体的消毒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培养条件等,旨在通过总结前人经验和方法,为建立更多绣球属优良植物资源的高效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殷丽青,邵雅东,李青竹,张永春,孙翊,蔡友铭[5](2021)在《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其快速繁殖与产业发展的关键,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决定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成功与否的重要影响因子。通过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重点探讨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影响,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郝悦君[6](2021)在《基于AHP-TOPSIS法筛选高山红景天细胞补料分批培养初始培养基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却由于近年来其野生资源缺乏以及尚不成熟的人工栽培体系,使得其相关药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受到了限制。生物反应器培养作为一种以植物组织培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项技术,能够在不占用传统耕地的前提下,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植物材料。在生物反应器培养技术中,补料分批培养操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培养初期出现的底物抑制现象,进一步促进植物细胞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在建立补料分批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初始培养基组分的调控是实现培养高效化的关键步骤之一。然而,在培养基组分的筛选过程中,很难做到多个评价指标在同一水平下达到最大值。因此,面对这一复杂情况,选择一种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培养基组分的筛选具有重要意义。层次分析法(AHP)-优劣解距离法(TOPSIS)作为一种科学的决策分析方法,能够主客观兼顾地对方案进行准确评价。综上所述,本试验在前期分批培养操作的研究基础上对高山红景天细胞进行了补料分批培养研究,并基于层次分析法(AHP)-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初始培养基组分进行筛选,旨在为大量快速地获取活性物质含量稳定的高山红景天植物材料提供一条新途径。本研究将AHP-TOPSIS综合评价法用于调节培养基组分,主客观兼顾地对高山红景天补料分批培养的初始培养基科学地进行了筛选,并利用5 L反应器对高山红景天细胞进行了补料分批培养,对初始培养基体积、培养基中几种无机盐的浓度及糖浓度对细胞生物量及活性物质(红景天苷、总多糖、总黄酮及总酚)积累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补料分批培养模式有效提高了细胞生物量及活性物质的含量,初始培养基体积为3 L时最利于细胞生长及活性物质的积累;初始培养基中无机盐组分的筛选结果表示当MS培养基浓度减半,且将氮浓度调节为30 m M,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5/25 m M,磷浓度为0.94 m M及钙浓度为4.5m M时,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积累量明显提高。初始培养基中糖浓度对培养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将糖浓度调节为30 g·L-1时促进了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的积累,此条件下每个反应器(5 L)中细胞鲜重达到786.5 g,干重达到35.5 g,并生产出347.74 mg的红景天苷,4718.80 mg的总多糖,25.88 mg的总黄酮以及96.27 mg的总酚。本研究所筛选出初始培养基组分为今后完善高山红景天细胞补料分批培养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保护高山红景天野生植物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王丹[7](2021)在《短叶对齿藓在不同钙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内蒙古兴和-清水河黄土丘陵区沟壑峭壁和道路两侧的护坡上可见大面积富含钙的黄土母质,因为当地土壤肥力低,地表土流失较为严重,所以草本植物很难形成稳定的群落,但是短叶对齿藓常在该区域形成大面积藓类结皮层,其必然存在着一系列应答高钙环境的适应特征。本研究以该地区喜钙藓类短叶对齿藓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元素含量为参考,优化组织培养体系。同时使用不同浓度Ca2+对该藓进行处理,通过对生理指标、叶绿体超微结构和离子流速变化进行测定,揭示短叶对齿藓应对高钙环境的生理适应机制;另外,结合转录组测序对相关基因进行初步探究,挖掘响应高钙环境的功能基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短叶对齿藓培养基元素含量与激素配比,可显着提高其生长速率。短叶对齿藓及土壤全元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钙元素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含量均为最高。土壤中除微量元素锰以及重金属元素铷、钇、锑、铅和铀外,其它所有元素含量均显着低于短叶对齿藓。根据全元素测定结果,对Knop培养基进行优化。改良后的Knop液体培养基配合1.0 mg/L IBA和0.5 mg/L 6-BA可在5周后获得大量原丝体。2.200 m M CaCl2环境下促进短叶对齿藓的生长。在200 m M CaCl2环境下短叶对齿藓叶绿素含量最高,MDA和Pro含量以及POD活性最低,可见清晰的类囊体片层结构,无淀粉粒和嗜饿颗粒积累。相反高于或低于200 m M CaCl2均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MDA和Pro含量以及POD活性增高。叶绿体形态饱满但出现淀粉粒和嗜饿颗粒的积累,在400 m M CaCl2环境下叶绿体形态遭到破坏。随着培养基中Ca2+浓度的增加原丝体Ca2+外排速率也不断的增加,400 m M CaCl2处理下Ca2+外排速率达到最高。低于200 m M CaCl2时促进Mg2+的吸收与O2的外排,在200 m M CaCl2处理下Mg2+的吸收与O2的外排速率最高,高于200 m M CaCl2时Mg2+由吸收转为外排,O2由外排转为吸收。3.利用300 m M CaCl2高钙处理下短叶对齿藓体内Ca2+发生积累,同时转录组筛选得到18348个显着性差异表达基因。300 m M CaCl2处理下短叶对齿藓原丝体及配子体叶片细胞中Ca2+荧光强度显着增加,转录组测序分析组装得到51961条unigenes,其中筛选出18348个显着性差异表达的基因,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2214个,下调表达的基因有6134个。对差异表达候选基因初步研究发现Unigene DN6466被预测编码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高钙环境下表达量下调。Unigene DN6689被预测编码钙调素类似蛋白CML25,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高钙环境下表达量下调。Unigene DN8859被预测编码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高钙环境下表达量上调。

陈亚兰[8](2021)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鄂博矿区由于常年进行矿业活动,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调查发现苔藓植物是白云鄂博矿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种类,能够吸收和富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重金属,对于改善矿区脆弱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自然条件下苔藓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非常小,使其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局限。本课题选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物种—丛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配子体为材料,探索了两种苔藓的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了最优的培养条件,扩大了其繁殖数量,以便为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三种消毒剂75%乙醇、1%Na Cl O、0.01%Hg Cl2依次分别处理30 s是丛生真藓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8.9%;尖叶对齿藓用以上三种消毒剂依次分别处理30 s、10 s、30 s是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0.0%。(2)丛生真藓的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6.0条件下1/2 MS+3.0%蔗糖+0.1 mg/L 6-BA(或+0.3mg/L IBA);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6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1/2 MS+3.0%蔗糖+1.0 mg/L 6-BA+0.5mg/L IBA。(3)尖叶对齿藓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MS+3.0%蔗糖+0.1 mg/L NAA(或+1.0 mg/L 2,4-D);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8.0条件下1/2MS+1.5%蔗糖+0.5 mg/L 6-BA+0.3mg/L IBA。(4)从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似,带有切口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先发育出原丝体,然后原丝体分枝生长形成绿丝体,然后在主轴上生长出茎叶分化不明显的芽体,由芽体逐渐发育为成熟的配子体。(5)在采用不同的基质进行两种藓类土培实验中,丛生真藓生长前期(两周时)以蛭石为基质的植株密度、株高、叶片数均为最大值。到了生长后期(一个月时),植株密度和叶片数在不同基质中无显着差异,株高以草炭土或草炭土:蛭石=1:1为基质时生长较高。对于尖叶对齿藓,蛭石为最适培养基质。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尖叶对齿藓和丛生真藓的繁殖体系,预期为白云鄂博干旱、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想材料,也可用于其它矿区重金属污染监测、土壤修复以及园艺造景等多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并有利于保护现有的野生苔藓资源免受挖掘破坏。

张小惠[9](2021)在《青海大黄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黄是蓼科(Polygonaceae)大黄属(Rheum L.)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草药,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大黄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由于自然种植条件存在局限性,传统的播种育苗手段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青海大黄是大黄众多优质品种中的上品,而掌叶大黄是青海大黄的常见品种,本研究采用的青海大黄为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目前,对于青海大黄组织培养的研究数据匮乏,因此,本文为适应大黄市场的发展需求,对青海大黄种子特性研究、灭菌处理方案筛选、青海大黄下胚轴、子叶、叶片等植物部分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以及对克服愈伤组织褐变现象展开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SPSS19.0对6类指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依据F值大小进行排序,发芽势(241.015)>千粒质量(30.182)>发芽率(17.998)>净度(17.785)>生活力(16.966)>含水量(4.93),发芽势、千粒质量与发芽率为青海大黄种子质量分类主要指标,实验用青海大黄种子可分为3类,QHDH2为第1类,QHDH1为第2类、QHDH3为第3类。(2)种子的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乙醇30s+2%次氯酸钠8 min;青海大黄外植体的最佳的消毒方式为:75%乙醇20 s+2%次氯酸钠8 min。(3)无菌芽最佳培养基为(4.43 g/L)MS+(1.0 mg/L)6-BA+(0.1 mg/L)NAA+30 g/L蔗糖+3g/L琼脂,发芽率为(96.667±5.774)%。(4)青海大黄组织培养最适p H为5.8。(5)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为(4.43 g/L)MS+(1.5 mg/L)6-BA+(1.5 mg/L)NAA+30 g/L蔗糖+3 g/L琼脂。(6)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4.43 g/L)MS+(1 mg/L)KT+(0.5 mg/L)6-BA+(1.5g/L)NAA+3 g/L琼脂+30 g/L蔗糖。(7)最佳芽分化培养基为(4.43 g/L)MS+(1.5 mg/L)6-BA+(0.5 mg/L)NAA+3 g/L琼脂+30g/L蔗糖。(8)根分化培养基为(2.215 g/L)MS+15 g/L蔗糖+5 g/L琼脂,生根情况相对较好,但生根率较低,为(6.667±2.887)%。(9)添加100 mg/L Vc、500 mg/L活性炭时,能够有效减轻青海大黄下胚轴的褐化程度,褐化率为(48.333±2.887)%。本研究首次用组培技术对青海大黄无菌体系的建立开展全面系统研究,并且探讨褐化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加快青海大黄人工快速繁育进程,打破自然环境限制,为青海大黄快繁快育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焦智敏[10](2021)在《假酸浆组织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假酸浆是茄科(Solanaceae)酸浆属(Physaii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医药、食品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加工与应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假酸浆的种子休眠期相对较长,同时发芽率较低,因此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本文以假酸浆为材料,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种类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对假酸浆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生根的影响,筛选最佳培养基,构建其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假酸浆种质资源保存和快速繁殖提供参考。同时对假酸浆根尖进行处理,比较不同预处理时间、处理液浓度以及解离时间对染色体制片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到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散较好的细胞,进而用于核型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假酸浆再生体系的建立。假酸浆种子最佳的消毒方法为:75%酒精10s,0.1%升汞7min。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过程中,选取的假酸浆的外植体包括叶、子叶以及下胚轴。假酸浆子叶为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外植体,其愈伤组织最适培养基为A9,即MS+6-BA3.0 mg/L+IAA0.3mg/L,出愈率为98.3%。假酸浆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A5:MS+6-BA 2.0 mg/L+IAA 0.2mg/L,子叶的分化率为63.74%;下胚轴的分化率为59.19%。子叶的分化率>下胚轴。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NAA0.2 mg/L或MS+IBA0.2 mg/L,生根率为100%。2、假酸浆染色体制片及核型分析:假酸浆的染色体较小,进行染色体制片时,染色体容易出现重叠,影响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要想获得分散良好且清晰的中期分裂相,对制片技术要求较高。制片方面,假酸浆根尖预处理的最佳组合为0.1%的秋水仙素溶液预处理3h,染色体分散良好,形态清晰;解离最佳时间为8 min;核型分析方面,假酸浆染色体数目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24=24m,染色体全部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臂比值范围为1.06-1.50,平均臂比值为1.14。相对长度范围为2.25%-14.89%,染色体长度比为6.62,臂比值大于2:1的染色体比率为0%,属于1B核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2.32%。

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
    1.1 技术概念
    1.2 技术原理
2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实验室规划设计
    2.1 准备室
    2.2 无菌操作室
    2.3 培养室
    2.4 温室
3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基本设备和基本操作
    3.1 基本设备
    3.2 基本操作
4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的培养基组成、选择、配制
    4.1 培养基组成
    4.2 培养基选择
    4.3 培养基配制
5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应用现状
    5.1 培育无毒苗
    5.2 快速、大量繁殖优良品种
    5.3 制作人工种子
    5.4 工厂化育苗
6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存在的问题
    6.1 污染
    6.2 褐化现象
    6.3 玻璃化现象
    6.4 黄化现象
7 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优势、影响因素与改进措施
    7.1 技术优势
    7.2 影响因素
    7.3 改进措施
8 小结与展望

(2)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1 外植体
    1.2 基本培养基
    1.3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1.3.1 对芽的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1.3.2 对愈伤的诱导与分化的影响
        1.3.3 对生根的影响
    1.4 其它条件
    1.5 炼苗与移栽
2 存在问题与对策
    2.1 褐化问题
    2.2 玻璃化问题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紫薇育种方面的应用
4 前景与展望

(3)杜鹃花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再生途径
    1.1 无菌短枝扦插
        1.1.1 外植体的选择及取材时间
        1.1.2 初代培养
        1.1.3 继代培养
        1.1.4 壮苗培养
        1.1.5 生根培养
        1.1.5. 1 培养基与激素
        1.1.5. 2 其他添加物质与培养条件
        1.1.5. 3 生根方式
        1.1.6 驯化与移栽
    1.2 器官发生
        1.2.1 间接器官发生
        1.2.1. 1 愈伤组织诱导
        1.2.1. 1 不定芽分化
        1.2.2 直接器官发生
2 试管播种
    2.1 种子的获取与灭菌
    2.2 种子萌发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 常见技术问题
    3.1 污染控制
    3.2 褐化
    3.3 玻璃化
4 组培技术的应用
    4.1 育种
        4.1.1 多倍体育种
        4.1.2 基因工程育种
        4.1.3 诱变育种
    4.2 种质资源保存
    4.3 获得次生代谢产物
5 结论与展望

(4)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苗的获得
    1.1 外植体材料的选择
    1.2 外植体消毒
2 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影响
    3.1 直接再生途径
    3.2 间接再生途径
    3.3 增殖培养
    3.4 生根培养
4 炼苗移栽
5 培养条件
6 展望

(5)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2 基因型和外植体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不定芽或小鳞茎形成的影响
    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继代增殖的影响
    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属植物生根培养的影响
4 其他影响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的因子
    4.1 再生途径
    4.2 预处理
    4.3 培养条件
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1 外植体消毒困难,污染率高
    5.2 繁殖系数低,小鳞茎生长缓慢
6 展望

(6)基于AHP-TOPSIS法筛选高山红景天细胞补料分批培养初始培养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AHP-TOPSIS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1.2.2 补料分批培养初始培养基筛选研究
    1.3 测定方法
        1.3.1 细胞生物量测定
        1.3.2 红景天苷含量测定
        1.3.3 总多糖含量测定
        1.3.4 总黄酮含量测定
        1.3.5 总酚含量测定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AHP-TOPSIS分析
    2.2 初始培养基体积对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2.3 MS培养基浓度对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2.4 矿质养分对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2.4.1 氮浓度
        2.4.2 铵态氮和硝态氮比例
        2.4.3 磷浓度
        2.4.5 钙浓度
    2.5 糖浓度对细胞生物量和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
3.讨论
    3.1 补料分批培养研究
    3.2 培养基组分对植物细胞生长及活性物质积累影响研究
    3.3 AHP-TOPSIS评价模型应用的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短叶对齿藓在不同钙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短叶对齿藓的分布与特征
    1.2 苔藓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3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及逆境生理研究概况
        1.3.1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1.3.2 苔藓植物盐胁迫生理研究概况
        1.3.3 盐胁迫对苔藓生理指标的影响
        1.3.4 非损伤微测技术和超微结构研究概况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苔藓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及质粒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1 元素含量测定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2 Knop培养基改良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3 电镜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4 非损伤微测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5 烟草瞬时表达亚细胞定位相关试剂及溶液配制
        2.2.6 引物列表
    2.3 实验方法
        2.3.1 土样和短叶对齿藓全元素含量测定
        2.3.2 短叶对齿藓无菌培养
        2.3.3 短叶对齿藓POD、Pro、MDA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2.3.4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2.3.5 非损伤微量技术样品制备与测定
        2.3.6 短叶对齿藓目的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
        2.3.7 转录组文库制备及数据过滤
        2.3.8 荧光定量PCR对候选基因转录表达分析
        2.3.9 高钙环境下对短叶对齿藓配子体及原丝体Ca~(2+)染色成像
3 实验结果
    3.1 元素含量测定
    3.2 短叶对齿藓组织培养条件优化
    3.3 短叶对齿藓在不同钙条件下的生理变化研究
    3.4 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
    3.5 离子流速变化
    3.6 短叶对齿藓在不同钙条件下的转录组研究
        3.6.1 测序结果统计分析
        3.6.2 组装结果统计分析
        3.6.3 Unigene功能注释
        3.6.4 Gene Ontoloy注释分析
        3.6.5 KEGG注释结果分析
        3.6.6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3.6.7 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分析
        3.6.8 差异表达基因KEGG代谢通路分析
    3.7 候选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3.7.1 候选基因的表达分析
        3.7.2 候选基因亚细胞定位
    3.8 高钙环境短叶对齿藓Ca~(2+)分布成像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苔藓植物的应用价值
    1.2 白云鄂博矿区概况
    1.3 苔藓组培扩繁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对培养材料和基本培养基的研究
        1.3.2 消毒方法的研究
        1.3.3 培养条件的研究
        1.3.4 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性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组培材料的野外采集获取
        2.2.2 组培前的植物材料处理
        2.2.3 材料清洗
        2.2.4 培养基、消毒剂溶液的配制
        2.2.5 灭菌及接种
        2.2.6 组培材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具体过程研究:
    2.3 实验仪器设备耗材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配子体最佳消毒条件筛选
        3.1.1 丛生真藓配子体消毒条件筛选
        3.1.2 尖叶对齿藓配子体最佳消毒方式筛选
    3.2 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2.1 从生真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2.2 尖叶对齿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3.3 最适pH值的筛选
        3.3.1 丛生真藓最适pH值的筛选
        3.3.2 尖叶对齿藓最适pH值的筛选
    3.4 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4.1 丛生真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4.2 尖叶对齿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3.5 不同激素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3.5.1 不同激素对丛生真藓生长的影响
        3.5.2 不同激素对尖叶对齿藓生长的影响
    3.6 苔藓生长发育情况
        3.6.1 丛生真藓的生长发育
        3.6.2 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
    3.7 苔藓植物的土培
        3.7.1 丛生真藓的土培
        3.7.2 尖叶对齿藓的土培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苔藓植物的消毒方法
    4.2 不同培养基及蔗糖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3 不同pH值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4 不同光周期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5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4.6 苔藓生长发育过程
    4.7 苔藓植物的土培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海大黄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学试剂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大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及繁殖概况
        1.1.1 生物学特性
        1.1.2 资源分布概况
        1.1.3 繁殖概况
    1.2 大黄生物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1.2.1 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2.2 主要药理作用
    1.3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
        1.3.1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简介
        1.3.2 愈伤组织培养简介
        1.3.3 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4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1.3.5 药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 大黄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1 大黄外植体的选择及消毒
        1.4.2 大黄初代培养研究
        1.4.3 大黄继代培养研究
        1.4.4 大黄生根培养研究
        1.4.5 大黄的移植
        1.4.6 大黄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意义及实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目的意义
        1.5.2 实验技术路线
第2章 青海大黄种子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外观形态观测
        2.1.3 种子净度测定
        2.1.4 千粒质量测定
        2.1.5 含水量测定
        2.1.6 生活力测定
        2.1.7 发芽率测定
        2.1.8 发芽势测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青海大黄外观形态的比较
        2.2.2 青海大黄种子特性的比较
第3章 青海大黄外植体消毒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实验器材及仪器
        3.1.3 主要药品及试剂配置
        3.1.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3.2 试验方法
        3.2.1 青海大黄外植体的采集和准备
        3.2.2 青海大黄外植体消毒
        3.2.3 外植体灭菌途径的筛选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消毒液对青海大黄种子的消毒效果
        3.3.2 不同消毒液对青海大黄盆栽苗的消毒效果
第4章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实验器材及仪器
        4.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4.1.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4.2 实验方法
        4.2.1 无菌芽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筛选
        4.2.2 pH筛选
        4.2.3 子叶、叶片、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
        4.2.4 子叶、叶片、下胚轴愈伤组织增殖
        4.2.5 下胚轴愈伤组织芽分化
        4.2.6 下胚轴愈伤组织根分化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无菌芽最佳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筛选
        4.3.2 不同pH的培养效果
        4.3.3 子叶、叶片、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
        4.3.4 子叶、叶片、下胚轴愈伤组织增殖
        4.3.5 下胚轴愈伤组织芽分化
        4.3.6 下胚轴愈伤组织根分化
第5章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去褐化探讨
    5.1 实验材料
        5.1.1 植物材料
        5.1.2 实验器材及仪器
        5.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5.1.4 基本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5.2 实验方法
        5.2.1 数据处理
        5.2.2 褐化描述
    5.3 结果与分析
第6章 讨论
    6.1 青海大黄种子特性研究
    6.2 不同消毒液对青海大黄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6.3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6.4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去褐化探讨
第7章 结论
    7.1 青海大黄种子特性研究
    7.2 不同消毒液对大黄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7.3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7.4 青海大黄愈伤组织培养去褐化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攻读硕士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假酸浆组织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1 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理
        1.1.2 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步与发展
        1.1.3 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和途径
    1.2 酸浆属植物研究进展
        1.2.1 酸浆属植物概述
        1.2.2 酸浆属植物化学成分
        1.2.3 酸浆属植物药理活性
    1.3 假酸浆研究进展
        1.3.1 假酸浆简介
        1.3.2 假酸浆的药用价值
        1.3.3 假酸浆的食用价值
        1.3.4 假酸浆的经济价值
    1.4 植物核型分析研究进展
        1.4.1 植物核型分析的意义
        1.4.2 植物核型分析的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假酸浆组织培养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种子萌发
        2.2.2 外植体消毒
        2.2.3 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2.2.4 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
        2.2.5 试管苗的生根培养
        2.2.6 炼苗和移栽
        2.2.7 培养基的配制和培养条件
        2.2.8 数据的统计分析
    2.3 假酸浆组织培养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消毒时间对假酸浆种子的影响
        2.3.2 假酸浆愈伤组织的诱导
        2.3.3 假酸浆愈伤组织的分化
        2.3.4 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假酸浆生根的影响
第3章 假酸浆染色体核型分析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药品的配制
        3.2.2 假酸浆染色体制片方法
    3.3 假酸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与分析
        3.3.1 预处理
        3.3.2 解离
        3.3.3 核型分析
        3.3.4 主要参数
第4章 讨论
    4.1 植物组织培养中出现的染菌问题
    4.2 外植体的选择和分化
    4.3 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探讨
    4.4 假酸浆染色体形态分析
第5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园艺植物组培育苗技术探析[J]. 刘育含,翟玉莹. 广东蚕业, 2022(01)
  • [2]紫薇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梁建,刘世晗,刘桢,梁桂婵,陈世壬,邓小梅. 北方园艺, 2021
  • [3]杜鹃花属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J]. 宦智群,耿兴敏.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1(11)
  • [4]绣球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秦紫艺,陈双双,王华娣,邓衍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5]石蒜属植物组织培养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研究进展[J]. 殷丽青,邵雅东,李青竹,张永春,孙翊,蔡友铭. 上海农业学报, 2021(04)
  • [6]基于AHP-TOPSIS法筛选高山红景天细胞补料分批培养初始培养基的研究[D]. 郝悦君. 延边大学, 2021(02)
  • [7]短叶对齿藓在不同钙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D]. 王丹.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8]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D]. 陈亚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青海大黄组织培养关键技术研究[D]. 张小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1
  • [10]假酸浆组织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D]. 焦智敏.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标签:;  ;  ;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