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论文文献综述)
张想军[1](2021)在《三氮脒及衍生物干预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三氮脒(DA)作为一种治疗家畜寄生虫病的药物,由于其疗效确实已在临床上使用60余年。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有抗菌、抗炎、激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和免疫调节等新用途,对青光眼、葡萄膜炎和某些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该药存在毒副作用大、用药范围窄和半衰期短等缺陷。而对老药的结构进行改造和发现其新用途是开发新药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本研究对DA母核进行结构改造与衍生化研究获得了衍生物DAD3,并对衍生物DAD3和DA干预脂多糖(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炎性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研究,为揭示DA和衍生物DAD3对LPS诱导BMECs炎症反应的抗炎机制奠定基础,为DA的老药新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研发以DA为母核的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根据DA的分子结构特点与药物活性关系(构效关系),通过添加磺酰胺类活性基团对DA母核进行结构改造与衍生化研究合成了衍生物DAD3。利用体外培养的BMECs,研究了 DA和衍生物DAD3对BMECs的细胞毒性,DA和衍生物DAD3对LPS诱导BMECs炎症反应的抗炎作用,以及DA和衍生物DAD3干预LPS诱导BMECs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实验发现,DA浓度小于30 μg/mL,衍生物DAD3浓度小于20 μg/mL时,能促进BMECs增殖,对BMECs毒性较小;DA最适作用浓度为20μg/mL,衍生物DAD3最适作用浓度为15 μg/mL,最适作用时间均为24 h时;在所选浓度范围内DA(20μg/mL)和衍生物DAD3(15μg/mL)均能显着抑制LPS诱导的BMECs中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和TNF-α的mRNA表达(P<0.05),线粒体和细胞内ROS的产生。ACE2在BMECs中有表达,且定位于胞膜和胞浆;随着LPS浓度的升高,ACE2蛋白和MasR mRNA表达量先增加后减少,ACE、AT1R mRNA和AngⅡ蛋白表达量增加,Ang 1-7蛋白表达量减少;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IL-1β、IL-6、IL-8、ACE、AngⅡ和AT1R的表达与LPS浓度升高呈显着正相关,ACE2、Ang1-7和MasR的表达与LPS浓度升高呈负相关。DA和衍生物DAD3均能激活ACE2,显着上调ACE2和Ang-(1-7)蛋白的表达(P<0.05),显着下调AngⅡ蛋白和AT1R mRNA的表达(P<0.05);但沉默ACE2和加入A779后,DA和衍生物DAD3对ACE2的激动作用消失,ACE2mRNA和Ang-(1-7)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AngⅡ蛋白和AT1R mRN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DA和衍生物DAD3对LPS诱导的BMECs中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抑制JNK、ERK和IκB-α蛋白的磷酸化(P<0.05),当沉默ACE2和加入A779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8 和 TNF-α 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p38、JNK1/2/3、ERK1/2 和 IκB-α 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磺酰氯类活性基团合成的衍生物DAD3具有很好的溶解性,对BMECs毒性较低。DA和衍生物DAD3对LPS诱导的BMECs炎性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对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很好的消除作用;能激活ACE2,促进ACE2和Ang1-7的表达,抑制AngⅡ和AT1R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主要是通过激活ACE2/Ang1-7/MasR轴抑制MAPK(p38、ERK1/2和JNK1/2/3)和NF-κB(IκB-α)通路蛋白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的。
江迪,吴志明,吴宁鹏,彭丽,张春杰,李孟[2](2020)在《三氮脒在羊体内的消除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三氮脒在羊体内的消除规律,为保障动物源食品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配制质量浓度为0.05,0.1,0.2,0.5,1,2和5μg/mL的三氮脒标准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建立三氮脒标准曲线。采集空白羊肌肉、肝脏、肾脏的组织样品,进行三氮脒加标试验,测定批内平均回收率和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建立羊组织中三氮脒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选取35只健康湖羊,逐只按5 mg/kg的剂量颈部肌内注射三氮脒3次,每次间隔24 h,在最后一次给药后0.25(6 h),1,3,7,14,21,28 d,分别采集肌肉、肝脏、肾脏和注射部位等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织中三氮脒的残留量,并用WinNonlin5.2.1软件计算药物消除动力学参数。【结果】在质量浓度为0.05~5μg/mL时,三氮脒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5;三氮脒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羊肌肉的检测限为50μg/kg,定量限为100μg/kg;对羊肝脏、肾脏的检测限为200μg/kg,定量限为500μg/kg;批内平均回收率为83.1%~94.8%,批内相对标准偏差为2.6%~6.2%,批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0%~4.9%。在给药后6 h,供试湖羊肌肉、肝脏、肾脏和注射部位三氮脒残留量达到最高值,随后在各个检测时点各组织残留量均呈下降趋势;在给药后21 d,肌肉组织中未检出三氮脒残留,肾脏组织和注射部位(定量限同肌肉)中三氮脒的平均残留量降至定量限以下,肝脏中三氮脒的平均残留量也明显降低;给药后28 d,羊各组织均未检出三氮脒残留。三氮脒在羊肌肉、注射部位、肾脏和肝脏组织中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04.21,99.55,102.66和149.42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13.20,349.33,3 658.62和3 370.83 (h·μg)/g,消除速率(β)分别为0.006 6,0.007 0,0.006 7和0.004 6 h-1,平均滞留时间(MRT)分别为125.11,140.62,71.20和154.71 h。【结论】三氮脒经肌内注射给药后,在羊体内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残留量较高。
何猛[3](2019)在《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及药效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小鼠和靶动物鸡的安全性,研究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鸡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体外抑菌效应,以及对靶动物鸡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临床治疗效果,为该药临床使用提供数据支撑及理论指导。方法:1、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急性毒性试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行最小全部致死剂量实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以小鼠单次给药剂量0.4ml/10g为参考标准,按照不同浓度一次性灌服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给药后观察7天,看各组小鼠有无中毒迹象或死亡情况。第二部进行最大耐受量试验,以生理盐水为对照组,以超过5000mg/kg为标准,给小鼠灌服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2.4ml/30g,即0.24g/kg体重(以氟苯尼考原药计),给药后观察7天,看各组小鼠有无中毒迹象或死亡情况。2、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靶动物鸡的安全性试验:以健康鸡为对照组,按照市售氟苯尼考溶液临床推荐剂量的1、3、5倍剂量给予受试药物,连续给药15天,试验结束后观察各组试验鸡有无中毒迹象;各组鸡采集全血适量,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并随机对各组试验鸡进行剖检,称取各组脏器重量,计算脏器指数,并采取部分脏器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观察有无病理变化;试验前后称取各组试验鸡体重及消耗饲料情况,计算相对增重率及料肉比。3、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体外抑菌试验:以氟苯尼考溶液为对照组,采用试管10倍稀释法检测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鸡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鸡大肠杆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4、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药效学试验:将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高(1.5ml/L)、中(1.0ml/L)、低(0.5ml/L)剂量组和氟苯尼考溶液药物对照组(1.0ml/L)、阴性对照组(攻毒不给药)、健康对照组(不攻毒不给药)以混饮给药方式治疗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的雏鸡。给药3天后继续观察15天,对试验期间死亡鸡进行病理剖检及致病菌分离培养,以确定死因;试验前后称取各组试验鸡重量及消耗饲料情况,计算相对增重率及料肉比;统计试验期间发病鸡数量、死亡鸡数量、好转鸡数量及痊愈鸡数量,计算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有效率。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LD50测定结果大于5000mg/kg。根据化学物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划分范围,该制剂为实际无毒物质。2、靶动物安全性评价试验数据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给药组试验鸡与空白对照组试验鸡相比,其精神状况、采食、饮水均正常,体重呈稳定增长;各组试验鸡血液生理、生化分析均正常,无显着变化(P>0.05);试验结束后,对各组试验鸡进行剖检,对心、肝、脾等脏器进行组织切片观察,没有明显可见病理变化,3、体外抑菌试验数据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和氟苯尼考溶液对鸡大肠杆菌MIC值均为0.048μg/ml,两种药物对鸡沙门氏菌的MIC值也为0.048μg/ml;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和氟苯尼考溶液对鸡大肠杆菌的MBC值均为12.5μg/ml,两种药物对鸡沙门氏菌的MBC值均为0.195μg/ml。4、人工感染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临床治疗试验表明,饮水中添加中剂量(1.0ml/L)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能有效治疗鸡白痢沙门氏菌病,治愈率为20%,相对增重率为103.59%,料肉比为2.20,治疗效果均优于高(1.5ml/L)、低剂量组(0.5ml/L)和氟苯尼考溶液组(1.0ml/L)。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的临床治疗试验表明,饮水中添加中剂量(1.0ml/L)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能有效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治愈率为35%,有效率为45%,料肉比为3.43,相对增重率为103.59%,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高(1.5ml/L)、低剂量组(0.5ml/L)和氟苯尼考溶液组(1.0ml/L)。结论: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属于实际无毒物质,以高于临床推荐剂量5倍使用是安全可靠的;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体外抑菌效果和氟苯尼考溶液相当;初步确定中剂量(1.0ml/L)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在治疗鸡大肠杆菌病和鸡白痢沙门氏菌病中效果优于氟苯尼考溶液(1.0ml/L)。
马维武,李学强,周学章[4](2018)在《三氮脒与含苯磺酰胺结构单元的新型三氮脒衍生物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比较三氮脒及含苯磺酰胺结构单元的新型三氮脒衍生物在不同给药方式下对小鼠的毒性,以评估两种药物的安全性,根据改良寇氏法测定三氮脒及三氮脒衍生物在不同给药方式下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及95%的可信限,给药方式分为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试验结果显示,腹腔注射时三氮脒和新型衍生物的LD50分别为235.0 mg/kg、251.8 mg/kg,95%可信限为157.0~351.7 mg/kg、168.6~376.0 mg/kg;皮下注射时三氮脒的LD50为257.6 mg/kg,95%可信限为171.2~387.8 mg/kg,新型衍生物的LD50>500.0 mg/kg。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新合成的衍生物其毒性和三氮脒相比,仅皮下注射时LD50显着降低。对含苯磺酰胺结构单元的新型三氮脒衍生物的研发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超,曾杨梅,姜波,吴俊伟[5](2018)在《三氮脒注射液在山羊体内的药动学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新制剂三氮脒注射液在山羊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用三氮脒和三氮脒注射液给山羊单剂量(3.5mg·kg-1)肌内注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羊体内三氮脒含量,3P97软件拟合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三氮脒和三氮脒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达峰浓度(Cmax)为(5.97±0.37)μg·mL-1和(7.63±0.41)μg·mL-1;达峰时间(Tmax)为(0.22±0.03)h和(0.40±0.10)h;吸收半衰期(t1/2ka)为(0.13±0.04)h和(0.04±0.0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53.96±6.87)μg·mL-1*h和(77.43±6.71)μg·mL-1*h。三氮脒注射液与三氮脒相比,具有吸收缓慢、分布广、安全性好和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此结论为临床合理使用剂型提供依据和指导。
周雨卉[6](2017)在《牛组织中抗锥虫药物三氮脒和氯化氮氨菲啶的HPLC-UV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三氮脒(Diminazene aceturate,DIM)和氯化氮氨菲啶(Isometamidium chloride,ISM)作为传统的抗血液原虫药被国内外广泛地用于治疗和预防家畜的锥虫病,两者联合使用具协同作用。其毒性较大,人长期食用含有这两种药的动物可食性组织会为公众健康带来风险。我国农业部和CAC都制定了三氮脒和氯化氮氨菲啶在动物可食性组织的最高残留限量,但国内相关的残留检测标准还未完善。本文以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的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及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在牛可食性组织的前处理方法。牛组织样品经水-乙腈或水-乙腈(含50%乙酸)提取,结合Oasis?W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氮吹仪50℃吹干后经15%乙腈-水复溶。通过该前处理方法得到的三氮脒在各组织的提取回收率、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2.2%97.8%、0.3%4.4%、1.3%4.8%;氯化氮氨菲啶在各组织的提取回收率、批内变异系数、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83.7%96.5%、0.9%5.1%、2.4%5.2%。通过对检测条件的优化,确立了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的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分析条件。紫外检测波长380 nm,采用Spherisorb CN色谱柱对药物进行分离,以乙腈和0.05 mol/L甲酸铵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制备了牛肌肉、肝脏、肾脏的标准曲线。测得三氮脒分别在0.0251.0 mg/kg(肌肉)、0.02525 mg/kg(肝脏)、0.02520mg/kg(肾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3);氯化氮氨菲啶分别在0.0250.2mg/kg(肌肉)、0.0251.0 mg/kg(肝脏)、0.0252.0 mg/kg(肾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4)。三氮脒在各组织准确度介于97.0%104.5%,精密度介于0.5%6.9%;氯化氮氨菲啶在各组织准确度介于95.1%102.9%,精密度介于0.7%8.6%。实验测得了三氮脒和氯化氮氨菲啶在各组织的检测限为0.01 mg/kg,定量限为0.025 mg/kg。样品前处理回收率高,精密度好,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满足残留检测的要求。
王嗣涵[7](2017)在《蒿甲醚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及在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论文首次开展了将蒿甲醚应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牛梨形虫病的研究。分别开展了蒿甲醚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注射液中蒿甲醚含量的测定及注射液的稳定性;和蒿甲醚注射液在牛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试验。1.蒿甲醚注射液急性毒性试验:在大鼠和小鼠的口服和腹腔注射两种途径的结果表明,大鼠和小鼠在两种给药途径下的半数致死量结果均为:LD50>5000 mg/kg。血液学检测的各项指标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的受试动物相比较,无显着差异。试验结果初步证明新型蒿甲醚注射液为实际无毒,安全可靠。2.HPLC法测定蒿甲醚注射液含量方法的建立:色谱条件为:Hypersil ODS(5μm,4.6mm×150 mm)C18色谱柱,柱温:35℃,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16 nm;流动相,乙腈:水:四氢呋喃=62:37:1(v/v);流速,1.0 mL/min。使用该色谱条件随机抽检任意三批蒿甲醚注射液进行含量测定,含量测定的结果为标示量的96100%,日内日间精密度小于3.0%,总平均回收率为97.51%。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高效,可用于蒿甲醚注射液的含量测定。3.蒿甲醚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高温、强光照射两个影响因素试验和为期六个月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温40℃条件下蒿甲醚注射液敞口放置方式时含量下降不超过5%,注射液强光照射条件下含量下降超过5%但低于7%,稳定性试验期间含量均大于95%。结果表明蒿甲醚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应当避光和避免高温。4.蒿甲醚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试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新型蒿甲醚注射液在牛肌内注射、皮下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下,牛血浆内的药物浓度测定方法。结果显示,牛肌内注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1133.83±44.83 ng·h·m L-1,最大血药浓度Cmax=151.06±6.99 ng·m L-1,达峰时间Tmax=1.60±0.11 h,消除半衰期T1/2(β)=13.62 h;皮下注射AUC(0-t)=1134.84±143.81 ng·h·mL-1,最大血药浓度Cmax=80.27±11.68 ng·m L-1,达峰时间Tmax=3.89±0.18 h,消除半衰期T1/2(β)=17.49 h。结果表明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蒿甲醚时均具有较大的AUC值,肌内注射比皮下注射的达峰时间更快,达峰血药浓度更高,且消除半衰期时间更短。本研究为蒿甲醚注射液应用于动物焦虫病的预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吉祥,李博,路文华,徐维,韩可可,陈杖榴,陈红[8](2014)在《猪血浆样品中三氮脒质量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稀释猪血浆样品,用SEP-PAK-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药物,再以含有离子对试剂的乙腈洗脱。以氮气吹干洗脱液,流动相复溶后测定药物的质量浓度。HPLC分析柱为BDS C18,流动相组成为V(乙腈)∶V(pH 3.2的0.005mol/L辛烷磺酸钠溶液)=30∶70,紫外检测波长372nm。猪血浆中三氮脒的质量浓度在0.0140.0μg/mL范围内可准确定量;血浆中三氮脒的质量浓度为0.05、0.5、10μg/mL时,相对回收率≥89.09%,批间变异系数在0.81%4.41%之间。猪血浆中三氮脒的定量限为5ng/mL,检测限为2ng/mL。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和灵敏度好,定量范围宽,适用于检测猪血浆样品中三氮脒的质量浓度。
丁姗姗[9](2011)在《动物性食品中三氮脒及氯氰碘柳胺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建立了牛奶中三氮脒残留以及牛和羊组织中氯氰碘柳胺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1、牛奶中三氮脒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牛奶样品中三氮脒的残留采用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提取液旋转蒸干,残留物用10%乙腈水复溶后直接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流动相为乙腈-0.34%磷酸水溶液(7:93,v/v),并用三乙胺调节pH值约为2.4,紫外检测波长为370nm。检测结果表明,三氮脒标准工作液在0.075~8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8)。在0.075~2m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的回收率为70%-110%,日内变异系数≤15%,日间变异系数≤15%。最低检测限为0.03mg/kg,定量限为0.075mg/kg。本实验建立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参数能满足牛奶中三氮脒残留检测的要求。2、牛和羊组织中氯氰碘柳胺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组织样品中氯氰碘柳胺残留采用乙腈提取,经MC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78:22,v/v),用磷酸调节pH值为3.0,检测波长为250nm。结果表明,氯氰碘柳胺标准工作液在0.2~2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9)。在0.2-4mg/kg的添加浓度范围内回收率在70%-110%之间,日内变异系数≤15%,日间变异系数≤15%。最低检测限为0.1mg/kg,定量限为0.2mg/kg。本实验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能满足牛和羊组织中氯氰碘柳胺残留的检测要求。
汪芳,周绪正,李冰,张继瑜[10](2010)在《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述了动物抗寄生虫药物在国内外的最新研制以及使用现状,并对抗寄生虫药原料药、制剂、复方药物的研发前景作了展望,概括了新型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途径,提出了21世纪新药研究的热点集中在作用于细胞内的核靶和多糖靶,同时先导物的设计也将成为热点。
二、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论文提纲范文)
(1)三氮脒及衍生物干预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三氮脒 |
1.2 三氮脒结构及理化性质 |
1.3 三氮脒的药理特性 |
1.4 三氮脒的作用机理 |
1.5 本研究的设计思路 |
第二章 三氮脒(DA)及衍生物(DAD3)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RAS系统在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三氮脒(DA)及衍生物(DAD3)干预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三氮脒在羊体内的消除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 |
1.1.3 试剂与药品 |
1.2 给药及样品采集 |
1.3 三氮脒在羊组织中残留检测方法的建立 |
1.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1.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
1.3.3 给药样品的前处理 |
1.3.4 方法检测限、定量限、回收率与精密度的测定 |
1.4 注射三氮脒羊组织样品的检测 |
1.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氮脒的标准曲线 |
2.2 三氮脒在羊组织中的检测限、定量限、回收率和精密度 |
2.3 三氮脒在羊各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规律 |
2.4 三氮脒在羊组织中的消除动力学特征 |
3 讨 论 |
4 结 论 |
(3)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及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氟苯尼考研究概况 |
1.2.1 氟苯尼考概述 |
1.2.2 氟苯尼考的化学结构 |
1.2.3 氟苯尼考的理化性质 |
1.2.4 氟苯尼考的抗菌机理 |
1.2.5 氟苯尼考的耐药机制 |
1.2.6 氟苯尼考的药效学研究 |
1.3 氟苯尼考制剂研究进展 |
1.3.1 注射制剂 |
1.3.2 口服制剂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试剂药品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1.4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
2.1.5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对靶动物的安全性试验 |
2.2 结果 |
2.2.1 最小全部致死剂量测定试验结果 |
2.2.2 最大耐受量试验测定结果 |
2.2.3 安全性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3.1 关于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2.3.2 关于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结果 |
第三章 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药品与试剂 |
3.1.2 试验菌株 |
3.1.3 试验仪器 |
3.1.4 试验动物 |
3.1.5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
3.1.6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3.1.7 菌液的制备及计数 |
3.1.8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3.1.9 攻毒剂量的测定 |
3.1.10 试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情况 |
3.1.11 攻毒及给药 |
3.1.12 观察指标 |
3.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3.2.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 |
3.2.3 临床症状 |
3.2.4 病理变化 |
3.2.5 致病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 |
3.2.6 治疗结果 |
3.2.7 增重与料肉比 |
3.3 讨论 |
3.3.1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3.3.2 人工感染沙门氏菌治疗试验 |
3.3.3 人工感染大肠杆菌治疗试验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三氮脒与含苯磺酰胺结构单元的新型三氮脒衍生物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预试验 |
1.2.2 正式试验 |
1.2.3 指标观察 |
1.2.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预试验结果 |
2.2 正式试验结果 |
2.2.1 各试验组小鼠毒性反应 |
2.2.2 各试验组小鼠死亡情况 |
2.3 各试验组LD50计算结果 |
3 讨论 |
(5)三氮脒注射液在山羊体内的药动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设备 |
1.2 药品和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1.4 给药与采样 |
1.5 样品处理 |
1.6 色谱条件 |
1.7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1.8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1.9 样品测定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药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
2.2 方法的专属性 |
2.3 线性范围 |
2.4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2.5 血药浓度和主要药动学参数 |
3 讨论 |
3.1 方法学 |
3.2 药动学比较 |
(6)牛组织中抗锥虫药物三氮脒和氯化氮氨菲啶的HPLC-UV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三氮脒概述 |
1.1.1 三氮脒的理化性质 |
1.1.2 三氮脒的作用机制 |
1.1.3 三氮脒的临床应用研究 |
1.1.4 三氮脒的毒副作用 |
1.1.5 三氮脒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
1.1.6 三氮脒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 氯化氮氨菲啶概述 |
1.2.1 氯化氮氨菲啶的理化性质 |
1.2.2 氯化氮氨菲啶的作用机制 |
1.2.3 氯化氮氨菲啶的临床运用研究 |
1.2.4 氯化氮氨菲啶的毒副作用 |
1.2.5 氯化氮氨菲啶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
1.2.6 氯化氮氨菲啶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2 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在牛可食性组织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药品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1.3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2 牛组织样品的制备 |
2.2.3 样品的前处理 |
2.2.4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条件 |
2.2.5 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
2.2.6 方法学评价 |
3 实验结果 |
3.1 三氮脒、氯化氮氨菲啶的紫外吸收光谱谱图 |
3.2 特异性和专一性 |
3.3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3.4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5 准确度和精密度 |
3.6 方法提取回收率 |
3.7 稳定性 |
4 讨论 |
4.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4.1.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1.2 液相色谱柱的选择 |
4.1.3 流动相的选择及优化 |
4.1.4 梯度洗脱的优化 |
4.1.5 进样量的优化 |
4.1.6 仪器精密度 |
4.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优化 |
4.2.1 样品的提取过程 |
4.2.2 样品的净化过程 |
4.3 方法学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蒿甲醚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及在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蒿甲醚的研究进展 |
1.1 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背景 |
1.2 青蒿素类药物及蒿甲醚的理化性质和化学结构 |
1.3 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
1.3.1 青蒿素类药物的激活 |
1.3.2 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靶点 |
1.4 青蒿素类药物的药理毒理学 |
1.4.1 急性毒性试验 |
1.4.2 亚慢性毒性试验 |
1.4.3 特殊毒性 |
1.5 蒿甲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
2 课题研究内容 |
3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蒿甲醚注射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药物与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蒿甲醚注射液急性毒性预试验 |
2.2 蒿甲醚注射液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2.3 蒿甲醚注射液的大鼠急性毒性试验 |
2.4 急性毒性试验评价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蒿甲醚注射液急性毒性预试验结果 |
3.2 蒿甲醚注射液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1 蒿甲醚注射液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2 蒿甲醚注射液大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蒿甲醚注射液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蒿甲醚检测波长的考察 |
2.2 色谱条件 |
2.3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
2.4 系统适应性 |
2.5 杂质干扰试验 |
2.6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7 线性关系考察 |
2.8 精密度试验 |
2.9 回收率试验 |
2.10 样品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蒿甲醚检测波长 |
3.2 系统适应性 |
3.3 杂质干扰试验 |
3.4 标准品及制剂的色谱图 |
3.5 标准曲线绘制 |
3.6 精密度试验结果 |
3.7 回收率 |
3.8 含量测定结果 |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蒿甲醚注射液的稳定性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药品 |
1.2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高温试验 |
2.2 强光照射试验 |
2.3 加速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高温试验结果 |
3.2 强光照射试验结果 |
3.3 加速试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蒿甲醚注射液在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试验动物与仪器试剂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给药途径及血样的采集和处理 |
2.2 血浆内提取蒿甲醚 |
2.3 溶液的配置 |
2.4 仪器液相质谱条件 |
2.5 测定标准曲线 |
2.6 检测限(LOD)、定量限(LOQ)测定 |
2.7 精密度测定 |
2.8 回收率测定 |
2.9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方法专一性 |
3.2 基质加标线性关系 |
3.3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测定 |
3.4 精密度的测定 |
3.5 回收率的测定 |
3.6 药动学参数 |
4 讨论 |
4.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4.2 二级质谱条件优化 |
4.3 内标物的选择 |
4.4 方法学评价 |
4.5 药动学参数分析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猪血浆样品中三氮脒质量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仪器 |
1.2药品与试剂 |
1.3溶液配制 |
1.4色谱条件 |
1.5血浆样品的处理 |
1.6标准曲线的制作 |
1.7检测方法的回收率及变异系数的测定 |
1.8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
2结果 |
2.1方法的专属性 |
2.2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2.3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3讨论 |
3.1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
3.2色谱条件的优化 |
(9)动物性食品中三氮脒及氯氰碘柳胺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三氮脒概况 |
1.1 三氮脒的理化性质 |
1.2 药效学性质 |
1.3 药动学性质 |
1.4 毒理学性质 |
1.5 临床应用 |
1.6 耐药性 |
1.7 残留检测方法 |
2 氯氰碘柳胺概况 |
2.1 氯氰碘柳胺理化性质 |
2.2 药效学性质 |
2.3 药动学性质 |
2.4 毒理学性质 |
2.5 临床应用 |
2.6 残留检测方法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牛奶三氮脒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品 |
1.4 试液配制 |
1.4.1 三氮胖标准储备溶液配制 |
1.4.2 其它溶液的配制 |
2 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
2.2 试样的制备 |
2.3 样品前处理 |
2.4 色谱条件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 检测限和定量限的测定 |
2.7 准确性的测定 |
2.8 精密度的测定 |
2.9 测定法 |
3 结果 |
3.1 色谱行为 |
3.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3.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4 添加回收率 |
3.5 精密度 |
4 讨论 |
4.1 色谱条件的选择 |
4.1.1 波长的选择 |
4.1.2 流动相的选择 |
4.2 提取条件的选择 |
4.3 检测方法的评价 |
第三章 牛和羊组织中氯氰碘柳胺残留HPLC检测方法的研究 |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品 |
1.4 试液配制 |
1.4.1 标准储备液 |
1.4.2 其他试剂 |
2 方法 |
2.1 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
2.2 试样的制备 |
2.3 样品前处理 |
2.4 色谱条件 |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6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的测定 |
2.7 准确性测定 |
2.8 精密度测定 |
2.9 测定法 |
3 结果 |
3.1 色谱行为 |
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3.3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
3.4 添加回收率 |
3.5 精密度 |
4 讨论 |
4.1 样品预处理 |
4.1.1 样品提取溶剂的确定 |
4.1.2 样品净化方法的确定 |
4.2 检测条件的选择 |
4.3 检测方法的评价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制现状 |
2 动物抗寄生虫药使用现状 |
2.1 抗蠕虫药 |
2.1.1 驱线虫药 |
2.1.2 驱绦虫药 |
2.1.3 驱吸虫药 |
2.2 抗原虫药 |
2.2.1 抗球虫药 |
2.2.2 抗锥虫药 |
2.2.3 其他抗原虫药 |
2.3 杀虫药 |
3 抗寄生虫药物的研发展望 |
四、三氮脒、三氮脒脂质体和复方三氮脒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残留(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氮脒及衍生物干预LPS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炎性损伤的分子机制[D]. 张想军. 宁夏大学, 2021
- [2]三氮脒在羊体内的消除规律研究[J]. 江迪,吴志明,吴宁鹏,彭丽,张春杰,李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3]氟苯尼考双混悬型乳剂口服液的安全性评价及药效学研究[D]. 何猛.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4]三氮脒与含苯磺酰胺结构单元的新型三氮脒衍生物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J]. 马维武,李学强,周学章. 中国兽医杂志, 2018(11)
- [5]三氮脒注射液在山羊体内的药动学比较[J]. 张超,曾杨梅,姜波,吴俊伟. 畜牧兽医杂志, 2018(03)
- [6]牛组织中抗锥虫药物三氮脒和氯化氮氨菲啶的HPLC-UV检测方法研究[D]. 周雨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蒿甲醚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及在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嗣涵.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8]猪血浆样品中三氮脒质量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建立[J]. 赵吉祥,李博,路文华,徐维,韩可可,陈杖榴,陈红. 中国兽医科学, 2014(01)
- [9]动物性食品中三氮脒及氯氰碘柳胺残留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D]. 丁姗姗. 扬州大学, 2011(06)
- [10]动物抗寄生虫药物的研究与应用[J]. 汪芳,周绪正,李冰,张继瑜. 中国兽医科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