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先锋——真空玻璃

节能先锋——真空玻璃

一、节能先锋——真空玻璃(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0)在《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生产建设等行为造成碳排放急剧增加,环境恶化成为了全球的首要环境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统计计算表明,建筑行业消耗的能源占据全球能源总量的一半,并且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量的42%,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也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建筑业发展不断扩大,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减碳压力巨大。如果不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用能和碳排放,到2050年建筑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占总排放量的50%以上。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类型中,城镇住宅占比最大,减排的首要对象就是城市住宅建筑。其次在城市住宅中,寒冷地区的住宅由于每年采暖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本文将以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为研究对象,寻求当下建筑师可控的减碳策略。通过从使用阶段的节能计算到全生命周的碳排放衡量,以碳排放为指标突出建筑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构成建筑与环境影响的量化衡量指标之一。首先,本文将系统分析当前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碳排放现状,对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碳排放的构成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其次,对低碳居住建筑示范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前我国寒冷地区住宅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和构成进行对比。最后,通过上文分析总结寒冷地区低碳住宅的设计策略及注意要点。

赵伟同[2](2020)在《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全钢化真空玻璃是由两片平板钢化玻璃以微小支撑物隔开,周边密封,在玻璃间形成真空层的一种新型玻璃深加工产品,既具备优异的节能绝热、隔声降噪、预防结露等特性,更兼具高强度、抗风压的安全优势,可广泛用在建筑、家电、农业、交通、光伏等领域。支撑物的设计对保证全钢化真空玻璃的安全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设计支撑物参数,使全钢化真空玻璃在满足强度性能的同时,具备更优的保温隔热性能以有效降低能耗,节省资源,已成为全钢化真空玻璃产品发展的关键技术。基于此背景,本文针对全钢化真空玻璃的支撑物展开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本文通过研究支撑物的传热理论,采用灰色关联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支撑物参数与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系数的相关度,得出了支撑物的材料、尺寸、形状、布放间距、排布方式与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系数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玻璃单位面积支撑物的数量对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系数影响为最大。基于薄板小挠度理论建立了全钢化真空玻璃的力学模型,对全钢化真空玻璃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与计算,得出了支撑物布放间距的最大允许值。建立支撑物不同排布方式的全钢化真空玻璃三维模型,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并得出在大气压作用下全钢化真空玻璃的应力分布和挠度变形云图。综合传热与力学分析与计算结果,对支撑物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制备了全钢化真空玻璃试验样品,对其支撑区域和导热系数进行了相关试验检测。试验结果表明:玻璃基片厚度为5mm的全钢化真空玻璃,当支撑物的材料选用304不锈钢,支撑物的形状选用圆柱体,支撑物的尺寸选用半径0.3mm、高度0.5mm,支撑物的布放间距选用80mm,支撑物的排布方式选用正六边形时,全钢化真空玻璃的支撑区域未发生明显变形,玻璃基片上也未产生影响服役寿命的赫兹裂纹,而此时的导热系数也低于市场现有产品的导热系数,这些结论为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张嘉玥[3](2019)在《航站楼建筑玻璃幕墙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城市建设将交通基础设施摆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随着航空业务的不断壮大,作为机场核心建筑的航站楼不论是内部功能、空间环境还是外部形象都越来越重要。目前,玻璃幕墙作为航站楼重要外围护结构之一,对航站楼的室内空间环境、外在建筑形象等多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玻璃幕墙的设计模式缺乏对玻璃幕墙建筑设计的重视,使玻璃幕墙设计与建筑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在当代技术与艺术并重的背景下,从航站楼这一特定建筑类型出发,研究其玻璃幕墙的设计,对指导航站楼建筑实践、促进建筑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对航站楼建筑的玻璃幕墙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航站楼建筑和玻璃幕墙进行了基本解析,对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应用、特点及设计要素进行了研究,作为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五十个国内外大中型航站楼的玻璃幕墙进行文献和实地调研,总结出现阶段航站楼玻璃幕墙主要应用的结构类型、玻璃材料、立面分格尺寸及采用的节能措施四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在航站楼建筑中的适用性。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分析,从建筑整体设计的角度对玻璃幕墙进行分析,对设计特点进行总结。结合以上案例研究,对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围护功能和艺术表现进行解析,研究玻璃幕墙作为航站楼建筑设计的元素之一,如何实现优越的围护功能和提升建筑艺术表现力。最终从航站楼玻璃幕墙的整体设计、分项设计、节能设计几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多个实际工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实践经验总结与设计理论结合起来,目的是构建一个关于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的参考性框架,并使其成为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引导设计人员更好的实践。

刘扬[4](2019)在《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文中研究表明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消费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依然持续快速增长,使其难以与变幻莫测的国际贸易形式和日益提升的国际责任担当相适应。建筑产业是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其资源消耗量和一次能源消耗量分别占社会总消耗量的30%和27%(2015年统计)。这种取舍难分的尴尬境况使其很自然地成为我国资源循环问题的焦点。2000年,在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日本经济产业省联合14家建筑企业共同开发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研究项目”,提出了资源循环型住宅的概念:以全寿命周期为视角,以实现住宅耐久性、可循环和低能耗为目的的住宅设计与评价体系。这为我国整合资源循环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我国建筑产业的资源循环相关技术由来已久,可大体概括为建国初期的“省材料”技术、六七十年代引入的“生态化”技术、八九十年代兴起的“装配式”技术和新世纪兴起的“长期适宜性”设计理念。尽管都与资源循环相关,但这些技术各有侧重、互有交融,并没有形成以设计为导向的统一的技术框架,使得具体研究呈现分散的状态,进而难以对具体设计提供兼容并蓄的指导和管理。当下的国内资源循环住宅研究,在继承了三原则及全寿命周期框架体系之外,也保留了其技术间缺乏衔接性的缺点。在具体研究层面,除缺乏对本土化的思考外,没有形成对各设计阶段的一般性约束,使得设计流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进而导致结果的偏差。此外,由于缺乏适宜性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策略,相应法规的制定缺乏必要的依托,具体条文难免呈现出设计流程的缺失性、设计过程管制的忽视性和约束条款的失效性等特点。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本文拟以指导设计实践为目的,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出发,构建资源循环住宅的本土化技术框架。其中,理论层面从对住宅相关资源内涵与循环特点的辨析出发,构建资源循环的理论框架;现实层面从我国对各类资源的现实需求与研究现状出发,对照理论框架,形成本土化的技术框架。针对设计策略缺乏连贯性和约束性问题,本文以容积率、内外空间尺度与布局、设备网络组成、部件尺度与构造方式等核心设计要点为核心,依次形成对地块建设密度、形态空间尺度、设备组合方式和部件构造形式等设计阶段状态的优化,以循环理念提升住宅资源利用效率,进而组成完整的设计流程。针对评价标准缺乏指导性的问题,本文结合设计策略研究,以核心设计要点为评价对象,构建可以对过程和结果形成双重约束的评价标准。

杜萍[5](2018)在《真空玻璃非稳态传热过程智能建模保温性能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节能材料——真空玻璃一经问世,就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它在保温隔热领域的应用更是同类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目前,真空玻璃的制造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开始了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而它重要的热物性参数——传热系数,如何在线测量却很难,并且随着真空玻璃使用时间的积累,传热系数也不断增大,导致隔热性能下降。因此如何能够方便快捷精准地对使用中的真空玻璃传热系数进行测量便成为一个高难度课题。真空玻璃的传热过程复杂,尤其是失效的真空玻璃的传热过程,是导热、对流和辐射三者的耦合过程,数学上的精确解是不可能求出的。本文基于先进的数值仿真技术,利用Fluent软件对真空玻璃中的传热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利用仿真结果指导非稳态测试方法,并对非稳态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得到结论:使用圆形加热片加热真空玻璃一侧时,加热片的半径与真空玻璃厚度之比要大于3,这样才能保证加热片中心为一维传热,非加热面中心的温度测量才有应用意义。温度是重要的测量参数,本文以MSP430系列微控制器为核心,使用DS18B20为温度传感器组建温度测量设备,并对影响传热系数测量装置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测量温度要在加热片工作10分钟后进行;2、温度传感器与真空玻璃接触时会产生接触热阻,受它的影响,使得温度的升高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会导致计算出的传热系数与真实值相比,数值偏低。基于MATLAB软件,建立神经网络智能模型,并对传统的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首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自变量降维,然后使用思维进化算法优化初始的权值与阀值。使用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智能模型,对真空玻璃保温性能的参数——传热系数进行预测,平均绝对误差=0.076,有较高准确性。

罗琴[6](2017)在《大气压及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受力与传热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真空玻璃是一种具有典型的保温性好、抗老化性好、透光度高以及红外反射性好等特点的新型节能型的透明保温材料。真空平板玻璃技术在未来的节能降耗领域是否走在世界前沿,一定要对其进行系统详实的研究实验,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才能决定。本文通过研究真空平板玻璃在支撑柱间距、倒角、玻璃板厚、温差、支撑柱材料等参数不等的条件下,得出真空玻璃的变形量图和应力分布图,最终找到最优的真空玻璃结构,为今后对真空玻璃的设计与升级有指导作用和积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取得的结果如下:(1)通过对四种结构参数的真空玻璃在大气压环境下受力特性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板厚都为3.2 mm,支撑柱无倒角,支撑柱间距为40mm的玻璃在支撑柱处玻璃板拉应力为16MPa—-22MPa,支撑柱应力为-869MPa—-722 MPa。而支撑柱间距为30 mm玻璃在支撑柱处玻璃板拉应力为6 MPa—7 MPa,支撑柱应力为-479MPa—-506Mpa,大幅减小。同时其值都低于理论计算值玻璃中的最大应力为23.494 mm,支撑柱应力为815.287 MPa,满足抗压强度要求。(2)支撑物间距都为40 mm,,玻璃板厚都为3.2 mm,无倒角玻璃变形量为0.0198 mm,有倒角变形量为0.02043 mm,无倒角变形量小。(3)对于支撑物间距都为40 mm,支撑物无倒角,板厚3.2 mm,的支撑柱处玻璃板拉应力为16MPa—22 MPa,支撑柱应力为-869MPa—-722 Mpa,而板厚2 mm支撑柱处玻璃板拉应力为46MPa—54MPa,支柱应力为-810Mpa—-740MPa,由于板太薄引起的值都偏大。同时根据设计准则,拉应力不超过102.44MPa,压应力不超过638.49MPa,也满足要求。所以综合分析研究,在一个大气压环境下,支撑物间距为30 mm且无倒角,基片厚度为3.2 mm的真空玻璃结构最好。(2)通过对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传热特性与结构仿真设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同一导热系数下,支撑柱间距40mm玻璃的传热系数是0.21W/m2 k,而支撑柱间距30mm玻璃的传热系数是0.44W/m 2k,比40mm玻璃大很多,这可能是由于支撑柱间距小,数量就越多,接触面积越大,导致传热系数U值越大。(2)对于间距40mm支撑柱倒角不锈钢的真空玻璃,在温差100℃时,无支撑柱处玻璃板应力是36-46 MPa,而温差为20℃时,应力只有11-21 MPa,说明温差小,变形量就小,对玻璃表面产生的应力小。同时也看出不同温差条件下,传热系数U值不变,都是0.6W/m2 k,不受影响。所以,不同温差对U值无影响,但支撑物间距变大,U值会变小,结构越好。(3)通过标准大气压与100℃工况下真空玻璃的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来看,在温差都是100℃,外载荷为1个大气压下,(1)支撑柱间距40mm玻璃的变形量为0.04385mm,支撑柱处玻璃板压应力为-50—12 MPa,而支撑柱间距30mm玻璃的变形量为0.04097 mm,支撑柱处玻璃板压应力为-5—30 MPa,由于间距小,支撑物数量多,变形量就小,减小了物体所受的应力。(2)支撑柱间距越大,U值越小的同时,在支撑柱倒角的情况下,支撑柱材料为ZrO2的真空玻璃传热系数为0.235W/m2 k,但支柱材料为不锈钢的U值为0.6W/m2 k,而支撑柱30mm的玻璃U值为0.84W/m2 k,相比大很多,这是由于材料ZrO2比不锈钢隔热效果好,导致U值更小,但是材料ZrO2成本较贵,不适用公司大批量生产。所以综合分析,在温差100℃,外载荷1个大气压下,选择支柱间距为30 mm的真空玻璃结构最好,同时也符合产品轻薄化要求。

聂光临,包亦望[7](2016)在《真空玻璃的研究进展概述》文中研究表明真空玻璃是一种建筑节能玻璃,在建筑工程结构中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着重介绍了低熔点封接玻璃与钢化真空玻璃、夹层真空玻璃及其复合结构、电致变色真空玻璃、气凝胶真空玻璃4种真空玻璃新型技术,并对其存在的技术瓶颈进行了分析。

许小燕[8](2014)在《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及其集成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摘要:在低碳建筑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住宅建筑存在缺乏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对技术效益和成本研究不均的问题。作者以构建符合市场要求的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为目标展开研究。通过参考建设部“十一五”技术公告、各国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及评价体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住宅产业发展和技术委员会发布的《低碳住宅技术体系框架及减排指标》,将低碳技术分为绿化系统、能源供给、围护结构、建筑设备及运营管理五大类共十八项技术。其次,在系统论的指导下,将体系的研究原则定为效率优先,综合把握效益与成本关系。在对各项技术进行细化研究之后,将该体系集成应用于实际案例i-Yard,并对其进行分析优化,从而验证该体系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并证明了该体系对提高低碳建筑品质具有一定作用,对低碳建筑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高见[9](2013)在《易碎板材搬运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料搬运技术是人类最古老的共性技术之一。它一开始就与人类的生活和劳动相结合。随着社会发展,物料搬运技术相应地不断进步,到目前已经成为现代生产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随着全世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物料中板状物料的应用逐渐广泛起来,如宽厚比很大的矩形断面金属材板带材,主要用轧制方法生产,用途极为广泛;在房屋建筑中墙板、楼板和屋面板广泛应用的混凝土板材;以及促进木材加工现代化的人造板的使用等。现代工业中,随着硅板和玻璃板材的广泛应用,易碎板材的搬运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何保证板材搬运过程的快速、准确和稳定,已经成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易碎板材搬运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基于材料力学的知识,对玻璃板材中典型代表真空玻璃板材,通过薄板理论,对板材的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同时依据吸盘的动态平衡方程和在不同的吸盘布置方式,探索最大应力的理论力学模型。最后,借助大型力学分析软件ANSYS对中空玻璃进行模态分析,以真空玻璃板材为例,阐述易碎板材搬运过程所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基于ANSYS的搬运优化设计系统。此外,对该类易碎板材接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种简易可行的吸取方案。另外,考虑到典型机构的设计对搬运过程的重要影响,通过对典型机构玻璃上片机关键部分的设计,为实际的工程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总结了该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的搬运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对易碎板材中典型事例、典型机构的分析,研究易碎板材搬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提供了出有效的工程设计方案,尤其对易碎板材的搬运方式进行创新性探索,为今后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孙敢[10](2012)在《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的成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真空平板玻璃是一种透明、节能型高技术玻璃深加工产品,制造技术难度高,其中封边性能是一个一直困扰科研工作者的难点。真空玻璃封边焊接涉及到脆性材料(玻璃)的热应力问题,而脆性材料的焊接不同于金属材料,其传热系数小,易碎等特性,决定了其不能用普通焊接方法焊接。现阶段,真空平板玻璃采用高温熔接法封接,该方法将玻璃和焊料放入高频加热炉中,焊料和玻璃基材温度较均匀,热应力较小,但其生产速度较慢。本文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长时间高温封接的真空平板玻璃LOW-E膜失效机理及其对玻璃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在掌握高温生产制造真空平板玻璃的工艺基础上,充分理解激光焊接技术的条件下,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模拟分析真空平板玻璃激光焊接的成型过程,并通过对微观组织结构分析检验激光焊接的可行性,来解决现阶段真空平板玻璃不能快速封边问题。研究发现,热量的输入是影响真空平板玻璃焊接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热输入量越小,热源性质就可控制较为精确,焊接时的热影响区的热膨胀量就小,出现的残余应力越小越不容易产生因受热不均造成的破碎现象。激光焊接具有高能量密度、焊接速度快、热影响区较小的特点,是较为理想的焊接脆性材料的方法。本文中,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模拟真空玻璃激光焊接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状况,找到了温度场变化的规律,即热源加载完成后,玻璃基材随热源升温的速度非常不均匀,靠近焊料的部分温度变化较大,远离焊料的部位没有变化,热量沿垂直玻璃面的Z方向温度梯度变化较大,且热量向四周对流散热量较多,向内部传递热量较少。通过热结构耦合模拟分析了温度梯度对应力应变产生的影响状况,真空保温状态下是边角处变形较大,常温下冷却时周边变形较小而中间部位变形最大。本文中实验是在对玻璃基材、低熔点焊料充分预热的条件下,用激光对真空玻璃封边。在严格控制热输入量的情况下,快速对试件四边进行焊接,以保证各边受热均匀,从而提高接头的塑性和强度。通过两种不同激光束运动速度5mm/s、10mm/s状况下的试样组织结构分析,得出5mm/s速度较匹配试验中激光束能量密度,能够顺利制造出焊缝组织结构晶粒生长状况较好的试样,且从能谱图得出焊料与玻璃基材结合较好的结果。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有限元分析,正确分析了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变化对应力应变产生的影响过程;通过实验,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形状对应的焊接后结构性能的影响,说明激光焊接技术可以应用于真空平板玻璃的侧封,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组成部分,本课题具有良好的工程实际意义。

二、节能先锋——真空玻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能先锋——真空玻璃(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及我国减排需求
        1.1.2 建筑能耗与节能减排
        1.1.3 课题来源及性质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小结
2 建筑碳排放及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
    2.1 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2.1.1 建筑全生命周期
        2.1.2 建筑碳排放
        2.1.3 建筑碳排放强度
        2.1.4 研究范围
    2.2 寒冷地区住宅碳排放现状分析
        2.2.1 寒冷地区建筑设计要点
        2.2.2 寒冷地区节能住宅规模及发展趋势
        2.2.3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能耗现状
        2.2.4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低碳设计现状
        2.2.5 小结
    2.3 碳排放计算方法与研究工具
        2.3.1 计算方法
        2.3.2 模拟软件的选择与分析
    2.4 碳排放计算模型及住宅碳排放构成
        2.4.1 碳排放计算模型
        2.4.2 住宅建筑碳排放及其构成
3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分析
    3.1 对标建筑选择与碳排放构成分析
        3.1.1 对标建筑选择与基本概况
        3.1.2 物化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1.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1.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构成分析
    3.2 低碳设计案例全生命周期计算
        3.2.1 低碳案例选择
        3.2.2 碳排放量估算
    3.3 对标建筑与案例低碳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构成对比分析
        3.3.1 案例低碳建筑与对标建筑碳排放量对比分析
        3.3.2 案例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与设计方法
    4.1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物化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4.1.1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
        4.1.2 建筑施工
        4.1.3 物化阶段减碳策略小结
    4.2 寒冷地区城市住宅使用阶段减碳策略研究
        4.2.1 “节流”——建筑节能
        4.2.2 “开源”——建筑产能
        4.2.3 “延寿”-延长建筑使用周期
        4.2.4 本节小结
    4.3 拆解阶段减碳策略
        4.3.1 拆除方式优化
        4.3.2 建材回收及利用
    4.4 寒冷地区住宅全生命周期减碳策略总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2)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真空玻璃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框架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支撑物与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性能的相关性研究
    2.1 全钢化真空玻璃结构组成
        2.1.1 全钢化玻璃
        2.1.2 支撑物
        2.1.3 封接材料
    2.2 支撑物参数对玻璃导热性能的影响
        2.2.1 支撑物的材料
        2.2.2 支撑物的形状与尺寸
        2.2.3 支撑物的布放间距
        2.2.4 支撑物的排布方式
    2.3 支撑物参数与玻璃导热系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2.3.1 支撑物参数选定
        2.3.2 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系数计算
        2.3.3 灰色关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支撑物分布对全钢化真空玻璃强度性能的影响
    3.1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3.1.1 基本假设
        3.1.2 基本方程
        3.1.3 边界条件
    3.2 全钢化真空玻璃的受力分析与计算
        3.2.1 支撑区域玻璃外表面应力分析
        3.2.2 玻璃内表面弯曲应力分析
        3.2.3 支撑物的支撑压应力和玻璃基片的接触变形
    3.3 支撑物分布数值模拟
        3.3.1 几何模型建立
        3.3.2 前处理
        3.3.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撑物对玻璃主要性能的影响检测
    4.1 试验准备
        4.1.1 材料与参数
        4.1.2 试样制备
    4.2 试样合格度检测
        4.2.1 测量方法
        4.2.2 测量结果与分析
    4.3 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区域检测
    4.4 全钢化真空玻璃导热性能测试
        4.4.1 传热方式
        4.4.2 试验方法
        4.4.3 试验过程与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航站楼建筑玻璃幕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航站楼快速建设背景
        1.1.2 玻璃幕墙在航站楼中的应用背景
        1.1.3 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现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图示语言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航站楼玻璃幕墙概述
    2.1 航站楼建筑概述
        2.1.1 航站楼的功能与流程
        2.1.2 航站楼建筑构型
        2.1.3 航站楼建筑特征
    2.2 玻璃幕墙概述
        2.2.1 玻璃幕墙的定义
        2.2.2 玻璃幕墙的构成
        2.2.3 玻璃幕墙的分类
    2.3 航站楼玻璃幕墙概述
        2.3.1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应用发展
        2.3.2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应用动因
        2.3.3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应用原则
        2.3.4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特点
    2.4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设计要素
        2.4.1 玻璃幕墙的结构选型
        2.4.2 玻璃幕墙的材料选择
        2.4.3 玻璃幕墙的立面分格
        2.4.4 玻璃幕墙的节能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应用及实例研究
    3.1 调研的目的、对象和方式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1.3 调研方式
    3.2 航站楼玻璃幕墙应用类型及适用性研究
        3.2.1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结构体系
        3.2.2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玻璃材料
        3.2.3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分格尺寸
        3.2.4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节能措施
    3.3 国内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实例解析
        3.3.1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 航站楼
        3.3.2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T3 航站楼
        3.3.3 首都国际机场T3A航站楼
        3.3.4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
        3.3.5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
    3.4 国外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实例解析
        3.4.1 曼谷第二国际机场航站楼
        3.4.2 巴拉哈斯机场T4 航站楼
    3.5 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围护功能和艺术表现
    4.1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围护功能
        4.1.1 航站楼玻璃幕墙采光
        4.1.2 航站楼玻璃幕墙通风
        4.1.3 航站楼玻璃幕墙隔声
        4.1.4 航站楼玻璃幕墙视线
    4.2 航站楼玻璃幕墙的艺术表现
        4.2.1 航站楼玻璃幕墙建构艺术表现
        4.2.2 航站楼玻璃幕墙空间艺术表现
        4.2.3 航站楼玻璃幕墙界面艺术表现
    4.3 本章小结
5 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策略
    5.1 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原则
        5.1.1 建筑主导原则
        5.1.2 协同综合原则
        5.1.3 技术适宜原则
    5.2 航站楼玻璃幕墙整体设计
        5.2.1 基于航站楼功能需求
        5.2.2 基于航站楼建筑构型
        5.2.3 基于航站楼建筑表现
        5.2.4 与其他建筑元素的结合
    5.3 航站楼玻璃幕墙分项设计
        5.3.1 技艺结合的结构选型
        5.3.2 科学合理的材料选择
        5.3.3 模数化的立面分格
    5.4 航站楼玻璃幕墙节能设计
        5.4.1 幕墙性能的提高
        5.4.2 综合的遮阳设计
        5.4.3 新技术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航站楼玻璃幕墙设计研究总结
    6.2 航站楼玻璃幕墙发展趋势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国内航站楼玻璃幕墙总结
附录二 国外航站楼玻璃幕墙总结

(4)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碳减排的责任
        1.1.2 住宅领域的资源利用问题
        1.1.3 我国相关政策
    1.2 理论溯源
        1.2.1 废弃物交换
        1.2.2 工业生态学
        1.2.3 循环经济
        1.2.4 资源循环概念的产生
    1.3 国外理论综述
        1.3.1 欧美相关理论综述
        1.3.2 日本相关理论综述
    1.4 国内研究现状与问题分析
        1.4.1 源头与引入
        1.4.2 相关法规
        1.4.3 设计实践
        1.4.4 理论体系
    1.5 研究对象、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2. 资源循环住宅设计策略框架的生成
    2.1 语义辨析
        2.1.1 资源
        2.1.2 循环
        2.1.3 资源循环
        2.1.4 住宅
    2.2 循环层级与资源类型
    2.3 资源解析
        2.3.1 土地
        2.3.2 空间
        2.3.3 使用资源
        2.3.4 建筑材料
    2.4 理想模式
        2.4.1 土地循环的理想模式
        2.4.2 空间循环的理想模式
        2.4.3 使用资源循环的理想模式
        2.4.4 建筑材料循环的理想模式
    2.5 国内当下研究与缺欠
        2.5.1 我国城市居住用地容积率的管理现状与研究
        2.5.2 我国住宅空间循环与研究现状
        2.5.3 我国当下资源循环设备利用与研究现状
        2.5.4 我国建筑材料循环与研究现状
    2.6 技术框架的生成
        2.6.1 规划设计策略
        2.6.2 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2.6.3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
        2.6.4 部件构造设计策略
    2.7 其他研究问题与篇幅安排
    本章小结
3 规划设计策略——最优容积率
    3.1 推算流程
    3.2 住宅需求量
        3.2.1 总人口
        3.2.2 城市人口峰值的推算
        3.2.3 理想家庭规模
        3.2.4 套均面积
        3.2.5 非居住因素
    3.3 居住用地可供给量
        3.3.1 耕地需求量
        3.3.2 其他类型用地
    3.4 平均容积率
        3.4.1 具体城市的建设用地
        3.4.2 具体城市的人口峰值
        3.4.3 未来居住用地比重与配套公建标准
    3.5 具体地块容积率
    本章小结
4. 空间与形态设计策略——开放式设计
    4.1 三维形态优化策略
        4.1.1 基本计算思路
        4.1.2 特定面积的体量优选
        4.1.3 面积变化中的体量优选
    4.2 内部空间开放策略
        4.2.1 空间弹性的提升
        4.2.2 增减协调
        4.2.3 低影响
    4.3 外形开放设计
        4.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3.2 住宅的形态分类方式
        4.3.3 基本类型举例
        4.3.4 多变支撑体的生成方法
    本章小结
5. 设备网络设计策略——资源循环网络的构建
    5.1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框架的生成
        5.1.1 住宅内部的资源类型
        5.1.2 住宅内部资源循环基本框架
    5.2 资源的直接需求
        5.2.1 热的直接需求
        5.2.2 电的直接需求量(包含照明)
        5.2.3 水的直接需求量
        5.2.4 气(通风)的直接需求量
    5.3. 外部可再生资源的供给潜力
        5.3.1 太阳能辐射量
        5.3.2 降水
        5.3.3 风力发电
    5.4 各项资源的彼此转化与效率
        5.4.1 光——电转化
        5.4.2 光——热转化
        5.4.3 电采暖
        5.4.4 水源热泵
        5.4.5 空气热回收
    5.5 住宅内部资源平衡网络的生成
        5.5.1 太阳辐射转化的优先级
        5.5.2 太阳辐射的季节分配
        5.5.3 不同设备网络结构之间的效率比较
    5.6. 实体设计
        5.6.1 水的收集
        5.6.2 太阳能热电生产转化装置
        5.6.3 层间风压平衡阀
    本章小结
6.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一——预防性构造设计
    6.1 既有住宅调研对象的选择
        6.1.1 维修周期
        6.1.2 建筑类型
        6.1.3 调研小区的选择
    6.2 病状生成基本诱因
        6.2.1 水气滞留
        6.2.2 冷热变化
        6.2.3 风力作用
        6.2.4 内力作用
        6.2.5 传热系数
        6.2.6 形态因素
        6.2.7 人为因素
        6.2.8 住宅病状信息框架
    6.3 调研结果汇总
    6.4 病理判断与预防性设计
        6.4.1 外墙面部(饰面层、门窗角、落水管)
        6.4.2 阳台部(支撑、面板)
        6.4.3 底层防护部(泛水、散水、落水管口)
        6.4.4 公共交通空间(入户门、竖向管道、楼梯)
    本章小结
7.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二——基于居住行为的模数网格
    7.1 居住行为的采集和频率统计
    7.2 居住行为的筛选
    7.3 家庭居住行为集合的形成
        7.3.1 马斯洛需求定义的引申和行为分级
        7.3.2 依照家庭类型划分的居住行为集合
    7.4 居住行为的空间尺度(23种)
        7.4.1 生理需求类行为
        7.4.2 安全需求类行为
        7.4.3 社交需求行为
        7.4.4 尊重需求行为
        7.4.5 自我实现需求行为
    7.5 套型设计与模数网格的生成
    本章小结
8 部件与构造设计策略之三——易拆装设计
    8.1 易拆装联接的基本方式
        8.1.1 螺栓连接
        8.1.2 弹簧连接
        8.1.3 磁性连接
        8.1.4 卡扣连接
        8.1.5 绳扣连接
        8.1.6 胶粘连接
    8.2 设计流程及示例(以梁柱结合部为例)
        8.2.1 初步设计
        8.2.2 受力分析
        8.2.3 接合部安全系数、变形量分析及设计优化
    8.3 接合部设计列举
        8.3.1 基础内部部件之间的连接
        8.3.2. 基础部与上部支撑体的连接
        8.3.3 围护结构的安装与连接
        8.3.4 内填充体
    本章小结
9.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指标体系
    9.1 当下相关标准的缺失
    9.2 资源循环住宅评价标准基本构成
        9.2.1 组成结构
        9.2.2 概念框架
        9.2.3 评价范畴
        9.2.4 指标体系
        9.2.5 权重系数
        9.2.6 分值设定与分级标准
    9.3 评分项及指标值
        9.3.1 规划(11分)
        9.3.2 空间形态(27分)
        9.3.3 设备网络(42分)
        9.3.4 部件构造(22分)
    9.4 实践案例评价
        9.4.1 北京雅士合金公寓(1星级)
        9.4.2 日本竹中工务社资源循环住宅设计提案(2星级)
        9.4.3 资源循环住宅的理想设计(3星级)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的变化
附录2 我国城市住宅节能率淘汰值的计算
附录3 我国各类建材可再生比重的说明
附录4 大连既有住区病状调研数据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真空玻璃非稳态传热过程智能建模保温性能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真空玻璃的发展历史
    1.2 真空玻璃的应用
    1.3 真空玻璃传热系数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2 真空玻璃热量传递过程的CFD研究
    2.1 真空玻璃的热量传递方式
    2.2 CFD软件
    2.3 Fluent软件的辐射模型
    2.4 基于CFD的真空玻璃传热仿真
        2.4.1 稳态传热
        2.4.2 非稳态传热
    2.5 小结
3 真空玻璃热物性参数非稳态测试方法
    3.1 真空玻璃热物性参数非稳态测试原理
    3.2 非稳态测量装置
    3.3 非稳态测量装置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测温区间起点的选取
        3.3.2 接触热阻的影响
    3.4 测温系统的硬件器件的选型与设计
        3.4.1 MSP430F149单片机
        3.4.2 DS18B20温度传感器
        3.4.3 LCD12864液晶显示模块
        3.4.4 JTAG仿真
        3.4.5 单片机电源电器模块
    3.5 系统软件程序
        3.5.1 DS18B20程序设计
        3.5.2 LCD12864程序设计
    3.6 系统实物
    3.7 小结
4 基于思维进化遗传神经网络的智能建模及保温性能预测研究
    4.1 神经网络简介
    4.2 BP神经网络模型
    4.3 基于思维进化的BP神经网络真空玻璃保温性能预测模型
        4.3.1 自变量降维
        4.3.2 初始权值和阀值的优化
        4.3.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进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6)大气压及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受力与传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真空玻璃简介
        1.1.1 真空平板玻璃的发展
        1.1.2 真空平板玻璃的性能
    1.2 真空平板玻璃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气压环境下真空玻璃的受力特性与结构设计
    2.1 真空玻璃力学模型的建立
        2.1.1 计算方法
        2.1.2 计算结果
    2.2 真空玻璃的结构与有限元模型建立
        2.2.1 真空玻璃结构
        2.2.2 有限元法及真空玻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四种典型算例的有限元分析
        2.3.1 结构仿真数据汇总
        2.3.2 结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传热特性与结构仿真设计
    3.1 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热传导数学模型
        3.1.1 自由对流传热及纯气体导热
        3.1.2 自由分子状态导热量
        3.1.3 支撑柱的固体导热
        3.1.4 真空玻璃的外表面对流换热
        3.1.5 真空玻璃的辐射传热
        3.1.5.1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5.2 传热控制方程
        3.1.5.3 传热方程的求解
    3.2 真空玻璃在温差环境下的热应力计算
    3.3 真空玻璃传热系数的计算与热流密度仿真分析
        3.3.1 真空玻璃传热系数计算
        3.3.2 热流密度图
        3.3.3 温差作用下真空玻璃的应变图
        3.3.4 不同条件下真空玻璃仿真数据汇总
        3.3.5 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标准大气压与100℃指定工况下真空玻璃的仿真分析与结构优化
    4.1 标准大气压与100℃指定工况下真空玻璃的仿真分析
        4.1.1 玻璃变形图及主应力云图
        4.1.2 标准大气压与100℃指定工况下真空玻璃仿真数据汇总
        4.1.3 结论
    4.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及其集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低碳技术研究现状
        1.3.2 经济成本研究现状
    1.4 关键问题及创新点
        1.4.1 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及论文框架
        1.5.1 技术路线
        1.5.2 论文框架
2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分类及研究原则构建
    2.1 低碳技术分类依据
        2.1.1 建设部“十一五”技术公告
        2.1.2 各国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及评价体系
        2.1.3 低碳住宅技术体系
        2.1.4 调查问卷
        2.1.5 低碳技术分类小结
    2.2 研究原则构建
        2.2.1 系统论原则
        2.2.2 系统论在研究原则构建的应用
    2.3 小结
        2.3.1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分类
        2.3.2 研究原则
3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
    3.1 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3.1.1 环境绿化系统
        3.1.2 屋顶绿化系统
        3.1.3 垂直绿化系统
    3.2 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3.2.1 太阳能利用技术
        3.2.2 地热能源利用技术
        3.2.3 风能利用技术
    3.3 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3.3.1 墙体保温技术
        3.3.2 屋面节能系统
        3.3.3 楼地面节能系统
        3.3.4 门窗节能技术
        3.3.5 建筑遮阳技术
    3.4 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3.4.1 给排水系统
        3.4.2 采暖系统
        3.4.3 通风系统
        3.4.4 照明系统
        3.4.5 空调系统
    3.5 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3.5.1 楼宇自动化系统
        3.5.2 物业管理系统
4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效率分析
    4.1 技术效益成本分析
    4.2 技术效率分析
    4.3 小结
5 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在i-Yard的应用
    5.1 i-Yard项目简介
    5.2 i-Yard技术应用分析
        5.2.1 绿化系统低碳技术
        5.2.2 建筑能源供给低碳技术
        5.2.3 建筑围护结构低碳技术
        5.2.4 建筑设备低碳技术
        5.2.5 建筑运营管理低碳技术
        5.2.6 小结
    5.3 i-Yard成本增量分析
        5.3.1 成本统计
        5.3.2 效益分析
    5.4 i-Yard优化建议及小结
6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易碎板材搬运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 引言
        1-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玻璃基板搬运机器人的发展
        1-2-2 国内外玻璃基板搬运机器人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易碎板材搬运过程理论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易碎板材分析实例的选择
        2-1-1 玻璃需求量趋势分析
        2-1-2 真空平板玻璃发展趋势
    §2-2 真空平板玻璃简介
        2-2-1 真空平板玻璃的制造工艺简介
        2-2-2 真空平板玻璃的性能
    §2-3 真空平板玻璃的物理性质
        2-3-1 真空平板玻璃的密度
        2-3-2 真空平板玻璃的力学性质
        2-3-3 热学性质
        2-3-4 真空玻璃的断裂力学
    §2-4 薄板理论
        2-4-1 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2-4-2 薄板受弯分析的假设
        2-4-3 弹性曲面的微分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易碎板材搬运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3-1 易碎板材移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基本判据
    §3-2 吸盘吸附真空玻璃搬运过程动力学分析
        3-2-1 真空吸盘
        3-2-2 吸盘的布置
        3-2-3 真空吸盘典型工位受力分析
        3-2-4 吸盘的选用
    §3-3 不同吸盘布置情况下的应力情况分析
        3-3-1 一个吸盘布置在质心处
        3-3-2 二个吸盘均匀布置
        3-3-3 三个吸盘均匀布置
        3-3-4 分析结果
    §3-4 典型玻璃板材搬运机构的关键机构设计
        3-4-1 玻璃上片机构
        3-4-2 搬运过程中关键翻转部分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易碎板材搬运过程有限元模态分析
    §4-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
    §4-2 有限元接触算法
        4-2-1 工程常见接触问题
        4-2-2 有限元算法在接触问题中的应用
        4-2-3 ANSYS接触分析
    §4-3 真空平板玻璃动力学模态分析
        4-3-1 真空平板玻璃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真空平板玻璃的动力学模态分析
        4-3-3 真空平板玻璃模态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的成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真空平板玻璃简介
        1.2.1 真空平板玻璃的发展史
        1.2.2 透光保温玻璃的研究进展
    1.3 真空玻璃制造技术的关键问题研究
        1.3.1 真空平板玻璃的制造工艺
        1.3.2 真空平板玻璃的支撑物
        1.3.3 平板形玻璃的相关应力研究
    1.4 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的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法及ANSYS软件特点
    2.2 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
        2.2.1 定义材料属性
        2.2.2 建模与划分网格
        2.2.3 热源的施加
        2.2.4 激光焊接温度场分析
        2.2.5 时间步长的确定
        2.2.6 计算及结果分析
    2.3 残余应力应变的有限元分析
        2.3.1 热-结构耦合
        2.3.2 边界条件的处理
        2.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真空玻璃激光焊接试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激光焊接技术
        3.2.1 激光焊接
        3.2.2 激光焊接的优缺点
        3.2.3 激光同金属材料间的相互作用
        3.2.4 激光与非金属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3.3 激光参数对焊接性能的影响
    3.4 Nd:YAG激光器
    3.5 实验方案
    3.6 切割实验试样
    3.7 测试方法
        3.7.1 金相分析技术
        3.7.2 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空玻璃激光焊接试验研究
    4.1 焊前表面处理
        4.1.1 手工研磨处理
        4.1.2 表面清洗
    4.2 焊前样品制作与干燥处理
    4.3 实验过程
        4.3.1 抽真空
        4.3.2 真空环境中预热
        4.3.3 焊封样品实验
    4.4 实验分析
        4.4.1 切割试样
        4.4.2 金相组织测试
        4.4.3 扫描电镜(SEM)
        4.4.4 能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节能先锋——真空玻璃(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城市住宅全生命周期低碳设计研究[D]. 王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2]全钢化真空玻璃支撑物的研究及应用[D]. 赵伟同.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7)
  • [3]航站楼建筑玻璃幕墙设计研究[D]. 张嘉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设计导向的资源循环型住宅技术研究 ——技术框架、设计策略与评价标准[D]. 刘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真空玻璃非稳态传热过程智能建模保温性能预测研究[D]. 杜萍. 海南大学, 2018(12)
  • [6]大气压及温差环境下真空玻璃的受力与传热特性研究[D]. 罗琴. 江苏大学, 2017(05)
  • [7]真空玻璃的研究进展概述[A]. 聂光临,包亦望. 2016中国被动式集成建筑产业技术交流大会暨全国装配式被动房高峰论坛与展览会·特刊(《世界建材》2016第6期), 2016
  • [8]低碳住宅建筑技术体系及其集成应用[D]. 许小燕.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3)
  • [9]易碎板材搬运过程关键影响因素研究[D]. 高见.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10]真空玻璃激光焊接的成型研究[D]. 孙敢. 扬州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节能先锋——真空玻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