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羌塘第三纪碱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西羌塘第三纪碱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一、西羌塘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万云鹏[1](2020)在《西藏贡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白垩世是南部拉萨地块大陆弧岩浆作用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重要阶段。本文对南部拉萨地块贡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岩体侵入时代,探讨了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环境,为晚白垩世南部拉萨地块的构造-岩浆演化提供新证据。研究区出露的岩体中含有大量暗色微粒包体。寄主岩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为二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寄主岩和包体的侵入年代皆为晚白垩世(95.797.0 Ma),是同期岩浆作用产物。锆石亏损轻稀土(LREE)元素、富集重稀土(HREE)元素,具有Eu负异常和显着的Ce正异常,以及低的Pb含量、高的Th/Pb和(Nb/Pb)N比值,显示I型花岗岩类特征。综合邻区同期已发表的文献数据,南部拉萨地块晚白垩世花岗岩类锆石Hf同位素大多显示高且正的εHf(t)值(+9.4+15.2),为亏损源区特征;地幔模式年龄和地壳模式年龄比较年轻,指示源区为新生地壳物质。全岩主量元素方面,寄主岩总体富碱富钾,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A/CNK=0.920.98,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二长质包体总体富碱,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质岩石系列中皆有分布,A/CNK=0.790.85,属于准铝质岩石。全岩微量元素方面,寄主岩和包体皆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591.0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结合二者较高的Sr含量、较低的Y和Yb含量,它们显示了埃达克岩性质。结合本文岩石样品的研究和已发表的相关成果,本文认为,贡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类,来源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过程中,增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壳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时,俯冲板片脱水交代上覆地幔楔,引发其部分熔融产生玄武质岩浆,玄武质岩浆底侵至大陆地壳底部带来大量热量,使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随后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同时,在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岩浆底侵作用及其诱发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是导致青藏高原陆壳增厚的重要途径。

闫浩瑜[2](2020)在《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和欧亚大陆自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挤压碰撞导致了世界上最年轻和最壮观的青藏高原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且这个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最热的问题之一。拉萨地体位于欧亚大陆的最南端,是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距离最近的构造单元,也是受陆-陆碰撞影响最大的地体。在拉萨地体中,尤其是南拉萨分布的晚白垩世-中新世的冈底斯花岗岩基和古新世-始新世的林子宗火山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因为这些岩浆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中-后的复杂过程,所以它们是揭示新特提斯大洋板片俯冲消减、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等过程的关键。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南拉萨出露的晚白垩世-中新世的冈底斯花岗质岩石和古新世-始新世的林子宗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阻碍了我们对新特提斯大洋板片俯冲消减过程,以及随后持续的陆-陆挤压碰撞过程形成的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及岩浆过程的理解。本文结合野外地质和室内整理的资料,选择出露在南拉萨碰撞前的南木林晚白垩世闪长岩、碰撞后的日喀则中新世埃达克质岩墙和碰撞过程中的林周盆地古新世典中组火山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Mo),并结合已发表的数据,揭示了这些碰撞前-中-后形成的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且取得了如下进展:(1)碰撞前的南木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94.3~92.3 Ma,这些年龄结果与前人在该地区报道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锆石U-Pb年龄是一致的。南木林晚白垩世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是正常的弧岩浆岩,具有几乎一致的Sr-Nd同位素组成,区域上部分同期的埃达克质岩石也具有相对一致的Sr-Nd-Hf同位素组成。本文通过元素和同位素分析认为这些(辉长岩-闪长岩和埃达克质岩石)同期但不同类型的岩浆岩是来自混杂岩在弧下地幔楔区的不同深度下熔融形成,而非来自交代地幔楔熔融形成。混杂岩(包含大洋玄武岩、大洋沉积物以及地幔楔橄榄岩组分)首先在俯冲隧道即俯冲板片和地幔楔接触界面进行均匀的物理混合,然后部分以底辟的形式上升到浅的地幔楔区经熔融形成不具有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南木林晚白垩世辉长岩-闪长岩,部分被运输到较深的俯冲隧道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石。晚白垩世这些不同类型弧岩浆岩的形成是由于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向南回撤导致,在大洋板片回撤的过程中上涌的热的软流圈地幔以及热的角流为混杂岩提供热源促使其熔融。(2)碰撞后的日喀则岩墙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其锆石U-Pb年龄为14.8~10.3 Ma,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并显示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为增厚且年轻的拉萨镁铁质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根据Na2O、K2O含量以及Na2O/K2O比值,这些岩墙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富钾的岩墙和富钠的岩墙。两类岩墙Na2O、K2O含量的不同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说明其形成的过程中有古老的印度大陆地壳的物质不同程度参与。此外,富钠的岩墙显示高的MgO、Cr、Ni和Na2O含量,指示软流圈地幔物质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参与它们的形成。综合文献资料和本文研究,指示了壳-幔物质不同程度的参与导致区域上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后碰撞岩浆岩受南北向的断裂控制以及地球物理等证据,本文认为南拉萨亚地体出露的晚渐新世-中新世岩浆岩的形成是由印度大陆板片撕裂所造成的(3)碰撞过程中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系列中典中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62.1~60.9 Ma,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目前对于林子宗火山岩典中组安山岩存在不同的岩石成因认识,以Mo et al.(2007,2008)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典中组火山岩来源于新特提斯洋壳及其上覆的远洋沉积物在角闪岩相的熔融形成。但是我们的元素和同位素(Sr-Nd-Mo)的证据却指示该套火山岩很可能来自于混杂岩的底辟熔融。混杂岩在俯冲隧道即俯冲板片和地幔楔界面混合均匀,然后以底辟的形式上升到较浅的地幔楔区,在热的软流圈地幔和地幔楔角流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典中组安山岩,该动力学过程受控于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在古新世期间向南的回转或回撤。(4)这三期岩浆岩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是不同的,记录了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造山的复杂过程,在这些岩浆岩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物质以及不同的岩浆过程参与它们的形成。

张耀玲[3](2018)在《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文中认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岩浆作用能够揭示高原构造演化的重要信息。本文以青藏高原冈底斯带西段羌塘地块南部改则盆地、拉萨地块西部雄巴盆地、以及狮泉河—左左一带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翔实的野外考察及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浆岩岩石学、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Pb-Hf同位素示踪等手段,查明了该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探讨了岩浆作用、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的关系,为青藏高原新生代碰撞—后碰撞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和认识如下:(1)厘定了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始新世—中新世火山活动的时间序列。改则地区美苏组的时代上限一直以来存在争议,本文选取美苏组顶部的流纹岩、粗安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美苏组的时代上限为37.4±0.4 Ma。革吉—雄巴地区发育的粗安岩样品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9±0.3 Ma与22.9±0.6Ma,代表该区火山岩形成于渐新世末至中新世初;狮泉河—左左地区分布的郎久组火山岩被认为是早白垩世的岩浆产物,本次对郎久组内部发育的流纹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定年结果与前人的认识差别较大,流纹岩锆石结晶年龄为22.3±0.2 Ma,推测郎久组可能形成于中新世早期。(2)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始新世晚期的火山岩SiO2含量介于59.11%72.73%,ASI指数为0.981.47,富集轻稀土元素,显示出不同程度Eu负异常,明显的富集Rb、Th和U,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εHf(t)为+4.6+7.6,平均值+6.2,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8771148 Ma之间,εNd(t)值(+0.4+2.4),推测始新世晚期的火山岩形成于初生地壳,幔源物质在火山岩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贡献;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为钾玄岩系列,SiO2含量为55.59%76.85%,富集轻稀土元素,均显示出Eu负异常,明显富集Rb和U,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Ba,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整体比拉萨地块已发现的后碰撞钾质火山岩更偏中性,εHf(t)为-27.9-9.6,地壳模式年龄变化于24234007Ma之间,样品均落于1.1Ga地壳演化线之下,εNd(t)值(-14.2-10.2),推测火山岩可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幔源物质的贡献较少。(3)狮泉河—左左地区发育的石英二长斑岩逆冲推覆于渐新世红层砂砾岩之上,代表了中新世早期经历了一期强烈的构造推覆事件。综合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示踪和构造地质学,认为青藏高原中部的羌塘地区于始新世时期已经隆起,南部拉萨地块在中新世(25Ma左右)才达到接近现今的海拔高度。

张蕊[4](2018)在《藏北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青藏高原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大陆动力学研究的进展,岩石圈构造演化与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学机制已成为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动力学理论研究的焦点。火山作用与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关系研究的科学价值正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它所揭示出的科学问题为大陆动力学理论创新研究提出了新的约束。本文研究区藏北羌塘地区是新生代火山活动发生最早,岩石系列最多样的火山岩带,它记录了后碰撞火山岩成因机制及构造演化等重要的信息。本文以羌塘30Ma以来形成的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为研究重点,以那丁错36-34Ma形成的具有过度特征的高钾钙碱性玄武岩为类比研究对象。对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岩相学、实验岩石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从岩石学分析得出,羌塘火车头山火山岩岩石类型发育最全,从碧玄岩、碱玄岩到碱玄质响岩、响岩、碱性粗面岩都有出露;鱼鳞山火山岩相对于火车头山火山岩缺少了碧玄岩,碱玄岩类基性端元岩石;戈木错火山岩则缺少响岩质碱玄岩、碱玄质响岩等中间过渡成分。从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得出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不仅随时间具有自南向北迁移的总体规律,化学成分也显示出岩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总体表现为自钠质碱性玄武岩系列向髙钾钙碱性系列到钾玄岩系列的演变特征。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中多处发现橄榄石、单斜辉石捕掳晶,偶见金云母捕掳晶。采用电子探针、X射线能谱技术对白榴碧玄岩、碱玄岩中橄榄石捕掳晶及橄榄石捕掳晶中出现近菱形的石英矿物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地球化学测试和成因研究。通过与不同地区橄榄石捕掳晶化学成分对比分析,判断火车头山和戈木错橄榄石捕掳晶为岩浆成因。火车头山和戈木错火山岩中橄榄石捕掳晶中广泛存在菱形和它形粒状石英和复杂形态的石英显微脉体和铁镁碳酸盐显微脉体,矿物化学和成分研究确认它们是富含CO2流体交代橄榄岩形成的。本论文重点采用高温高压岩石脱水熔融实验方法,对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中具有母岩浆成分特征的白榴碧玄岩进行了1.0-3.0GPa压力下近液相线相组合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压力小于约1.4GPa以下时,近液相线矿物为橄榄石,随温度降低依次出现单斜辉石、方解石、黑云母、钠长石、透长石。(2)压力在1.41.9GPa区间,近液相线矿物为橄榄石+单斜辉石。这一夜线相矿物的转变特征与意大利罗马地区碧玄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结果相似。(3)压力自约1.93.0 GPa区间,近液相线矿物由橄榄石+单斜辉石组合转变为单斜辉石。这一转变特征与日本新生代黄长橄霞岩脱水熔融实验结果和意大利罗马地区钾质碧玄岩的脱水熔融实验结果相似,只是液相线矿物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向单斜辉石转变的温度压力区间随实验样品的成分差异而存在一定的变化。日本黄长橄霞岩在H2O=0.57,CO2过饱和情况下,转变压力为1.6 GPa,意大利罗马地区钾质碧玄岩的转变压力为2.0GPa.根据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确定藏北白榴碧玄岩岩浆可以由以下不同源区在不同温压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1)金云母橄榄岩源区在压力小于2.0GPa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2)金云母辉石岩源区在压力大于2.0GPa条件下部分熔融产生;(3)据Orlando对意大利罗马地区碧玄岩的实验结果,在压力大于3.4 GPa条件下,液相线矿物为石榴石+辉石,指示在压力大于3.4 GPa条件下,可由含金云母的石榴辉石岩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理论模拟计算,对岩浆源区组成的选择提出两方面约束:(1)西昆仑现今岩石圈厚度对该区第四纪产出的白榴碧玄岩岩浆起源深度的限定;(2)白榴碧玄岩稀土元素组成对源岩组成的约束。确定区内白榴碧玄岩的原岩为含金云母和角闪石辉石岩,其形成深度大于3GPa。该项成果对藏北新生代后碰撞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理论模拟依据。根据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示踪研究确定了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起源于具EM2性质的富集地幔,指出羌塘地区在30Ma前和30Ma后岩浆源区经历了由以具有亏损性质的软流圈地幔为主向具有EM2性质的岩石圈地幔的转变。综合实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岩石圈地幔的蠕变速率计算,讨论了软流圈与岩石圈地幔的相互转化关系和条件。探讨了羌塘碱性钾质-超钾质岩浆起源与岩石圈构造演化的关系。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提出藏北后碰撞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成因为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和早期断离板片沉降驱动的藏北深部热地幔物质上涌与岩石圈地幔脉动式增厚-减薄熔融机制,为青藏高原后碰撞期间岩石圈构造演化的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李强[5](2018)在《拉萨地块西部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是研究地球动力学的天然实验室,被地学界广泛关注。位于青藏高原南缘的拉萨地块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前沿地带,在其上广泛分布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记录了新特提斯洋俯冲、闭合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整个演化过程。前人对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拉萨地区附近的林周盆地典型剖面及中部措麦、朱诺、桑桑等地区,对拉萨地块西段的林子宗群火山岩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出露于拉萨地块西部狮泉河、亚热、赛利普及扎达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帕那组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年代学、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并与拉萨地块东部及中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揭示其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其地质意义。最后得到了如下认识:1、采用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定年法测得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结晶年龄。其中,亚热地区帕那组英安岩年龄为51.3±0.4Ma,流纹岩年龄为50.1±0.3Ma,形成于始新世;狮泉河地区典中组2件流纹岩年龄分别为70.3±0.6Ma、70.8±1.1Ma,均形成于晚白垩世。并将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晚侏罗-晚白垩的则弄群火山岩地层重新厘定为晚白垩-始新世林子宗群火山岩地层。2、研究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主要岩性为流纹岩、英安岩、安山岩,少量玄武安山岩类,岩石主要为一套准铝-强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少量钠质岩石;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富集右倾模式,其中帕那组比典中组轻稀土更加富集,重稀土分配则均较为平坦,整体表现中等的Eu负异常,但研究区典中组相比于林周地区典中组Eu异常更加强烈,暗示研究区岩浆分离结晶作用比林周地区更强烈;微量元素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具有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点,同时Ba、Sr的负异常,也说明研究区岩浆可能经历了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研究区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或下地壳,同时,负的εNd值又说明岩浆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的趋势。3、研究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中,同时有向板内环境演化的趋势,区域上来看,同一时期,拉萨地块西部比拉萨地块东部及中部更偏向与陆内环境,这可能暗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具有穿时性特点。同时,早期的典中组相比于晚期的帕那组,更偏向于岛弧环境,帕那组更偏向于同碰撞或后碰撞的环境,这说明印度-欧亚大陆开始碰撞的时间可能在典中组形成之后。4、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与地幔楔部分熔融有关,引起部分熔融的是板片流体,并且没有沉积物或消减板片物质加入到岩浆中去;典中组形成于交代富集地幔混染地壳,而帕那组形成于板片拆离后,上涌的软流圈物质引起的下地壳重熔。

金海龙[6](2017)在《藏北扎美仁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文中指出当前公认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持续汇聚的产物,为全球造山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藏北羌塘地区广泛发育不同系列的新生代火山岩,但对其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的认识还比较匮乏,也不清楚不同岩石系列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选取研究程度较低的扎美仁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结合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研究成果,试图探讨羌塘地区岩石圈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扎美仁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以粗面安山岩和碱玄质响岩为主,形成于渐新世(26-33Ma)。火山岩贫硅、富钾和低镁,稀土总量(∑REE)较高,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稀土配分曲线总体呈右倾型,无明显负铕异常(0.79-0.88)。岩石总体呈现富集Rb、Th、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火山岩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以及较低143Nd/144Nd比值,以上特征指示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与EM II型富集地幔有关,其成因机制受幔源岩浆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具有板内碱性火山岩和活动陆缘、岛弧火山岩的双重地球化学与构造环境属性。利用火山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估算出扎美仁火山岩的形成的深度大约在48公里左右,结晶温度为1146-1297℃。综合对比藏北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系列、时代变化、空间分布以及地球化学等特征,指出羌塘地区出现的一系列新生代火山岩,是受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和碰撞所引起的俯冲板片断离作用以及软流圈上涌和扰动的影响而形成的。

李龚健[7](2014)在《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江地区地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以及青藏高原东南侧,先后经历了特提斯增生造山以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造山两大阶段。多个微地块于此齐聚一堂,展现出中腰拢合、两侧散开的独特构造格局。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系统解析了典型古特提斯后碰撞型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复原了早古生代微地块分布古地理格局并重新界定了哀牢山缝合带位置;建立了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并探讨了其构造驱动机制;研究了三江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演化过程;初步构建了三江特提斯成矿系统时空格架。对哀牢山缝合带北部镇沅地区花岗岩体进行了全岩微量元素、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248-255Ma)石英斑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哀牢山古特提缝合带后碰撞伸展转换背景下。综合哀牢山缝合带俯冲型和碰撞型岩浆的年龄数据,得出其闭合时限为晚二叠世(260Ma)。通过地层对比分析,以及晚二叠世岩浆岩继承锆石和地层碎屑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与年龄谱线对比工作。结果表明镇沅地区含蛇绿岩套残片的晚古生代地层属于思茅地块的一部分。本文由此在镇沅地区东边界沿着蛇绿岩套的分布新拟定了哀牢山缝合线的位置,认为其夹持于西边的雅轩桥火山弧与东边的金平峨眉山玄武岩之间,并沿着古生代地层的西界向南与马江缝合带衔接。对三江各微地块地层碎屑锆石进行了系统的U-Pb年代学分析,通过全面的年龄谱线比照工作,提出:早古生代时期,华南地块、印支地块(思茅地块)、西羌塘地块和东羌塘地块靠近于印度陆块北部边缘;拉萨地块和滇缅泰马地块(腾冲-保山地块)靠近澳大利亚西北部边缘。对老厂VMS型Pb-Zn-Ag-Cu矿床和镇沅造山型Au矿床进行了系统的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老厂Pb-Zn-Ag-Cu矿床围岩沉积记录、矿体结构、矿石组构和矿物组合反映块状硫化物集聚于海底局部的还原环境中。结合流体包裹体以及S-Pb和H-O-C同位素数据认为矿床形成与岩浆释气作用相关。老厂矿床成生于古特提斯大洋晚密西西比阶(320Ma)洋岛火山环境。火山岩与矿体的Pb-Zn等贱金属的富集与深俯冲地壳物质回返过程相关,其机制可能为早石炭世末期古特提斯大洋板块的初始俯冲作用或者晚寒武世-志留纪原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镇沅Au矿床S-Pb同位素结果结合前人报导的含金流体He-Ar-C-H-O同位素数据,表明成矿流体主要系下地壳变质流体。矿石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征、富CO2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特征均与造山型金矿床相吻合。结合大地构造背景认为,华南岩石圈在渐新世(30Ma)发生西向俯冲作用,挤压导致区域载金变质流体被驱逐并汇聚,最终发生金属卸载并形成了造山型金矿床。系统开展了地层、蛇绿岩套、弧岩浆岩和碰撞型岩浆岩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全面阐释了增生造山期原、古、中、新特提斯旋回的时空演化历程。古特提斯洋俯冲伊始时间(早二叠世)与中特提斯洋开启时间相同,而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早三叠世),与中特提斯俯冲伊始以及新特提斯洋的开启时间也能很好吻合,反映板块扩张为大洋俯冲消减的驱动机制。基于碰撞造山期构造变形、岩浆活动、盆地充填和成矿作用综合研究,首次提出青藏高原陆陆侧向碰撞带四期构造变形史,即挤压褶皱期(>45Ma)、拆沉伸展期(44~32Ma)、挤压走滑期(31~13Ma)和伸展旋钮期(12~0Ma)。基于增生造山/碰撞造山构造演化过程,建立了增生造山原、古、中、新特提斯成矿系统和碰撞造山挤压褶皱、拆沉伸展、挤压走滑与伸展旋钮期成矿系统的时空构架与演化。构造体制转换对三江区域成矿作用的类型与时空分布具有显着的控制作用。叠加成矿在三江地区表现突出,可划分为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岩浆热液叠加、沉积-热液叠加以及多期热液叠加三种类型。

张招崇,骆文娟[8](2011)在《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回顾了我国近五年来在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进展。重点总结了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的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年代学数据成果和岩石学资料;回顾中国东部与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介绍了目前对于长白山天池火山、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学过程、钾质-超钾质火山岩、高镁钾质火山岩等研究已获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提出了中国新生代火山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于晓飞[9](2010)在《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西昆仑造山带地处青藏高原西北缘,是板块北缘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论文以区域动力学背景和区域成矿理论为基础,以成矿作用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区域成矿分析与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在阐明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作用、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矿床的成因类型和成矿模式,总结成矿规律,确定找矿远景区。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表明,本区区域构造演化经历了长期而复杂的地壳演化,包括太古代陆核形成、俯冲、碰撞和陆内构造作用。以往研究认为库地蛇绿岩和其曼于特蛇绿岩是裂解洋和弧后洋盆的重要证据,本文研究发现它们是古大洋发育成熟的产物,并且库地蛇绿岩现在的位置并不是西昆北洋碰撞缝合的位置,而是受后期挤压作用的影响仰冲上来的。对中新元古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长城系、蓟县系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洋中脊和洋岛环境;阿克塔什、萨洛依热水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类型的确定,进一步证明大洋环境的存在。这些证据表明西昆仑-塔里木古元古代并不存在统一大陆裂解形成的裂陷槽,而是一个古大洋。以往多认为本区中新元古代时期从塔里木板块裂解出去的,有着共同的基底,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西昆仑地块并不是从塔里木地台裂解出来的微陆块,而是完全独立的太古宙古陆块,具有独立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被南北两侧的古大洋所分隔,本文称之为“西昆北洋”和“西昆南洋”。针对西昆仑中间岩浆岩带,分别针对各个时期的花岗岩,尤其是对加里东期和海西期花岗岩进行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构造环境研究,认为自510480Ma(寒武纪)开始,西昆北洋东部洋壳向南、北两侧大陆俯冲,在440430Ma(早志留世)两个陆块发生碰撞,直到410Ma(早泥盆世)西昆北洋东部南、北两侧大陆完全对接,而这时期的西部仍然为浩瀚的大洋。海西早期东部进入后造山阶段,西昆北洋西部洋壳开始向两侧俯冲,于270Ma(二叠纪)南北两侧大陆对接碰撞,大洋闭合,结束了西昆北洋的历史,是一种自东向西“剪刀式”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西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①西昆仑古陆的形成②西昆北洋的演化与闭合-内部造山③西昆南洋的演化与闭合-边缘造山④西昆仑造山带的后期演化-隆升。研究中以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为主线,对西昆仑地区各时代侵入岩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高精度定年方法对大同布斯拉津铜钼黑云母石英二长岩和花岗细晶岩、塔什库尔干班迪尔闪长玢岩和斯如依迭尔碱性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试,它们分别是449Ma和446Ma、239.8Ma、13Ma。446Ma和449Ma年龄代表后造山花岗岩,证明加里东期造山带的存在,这个时期东部已经开始碰撞造山,是一俯冲间歇期伸展环境的产物;239.8Ma年龄代表了印支早期岩浆热事件;13Ma年龄代表了帕米尔构造结作用的结果。另外,首次对布斯拉津铜钼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法定年,获得了439 Ma辉钼矿Re-Os年龄,指示了西昆仑地区加里东期的成矿事件。对研究区内部分金矿床(点)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因素进行研究,首次提出黄羊岭锑(金)矿、帕西木金矿点、叶尔羌河金矿、木吉金矿等为造山型金矿床的观点,采集矿区样品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通过获得的成矿温度,计算出不同成矿深度,认为区内造山型金矿存在从低温-中温、从浅成(黄羊岭锑(金)矿、帕西木金矿点、叶尔羌河金矿)-中成(木吉金矿)等连续成矿的特点,从而建立起该区造山型金矿的地壳垂直连续成矿模式。研究了西昆仑北带的塔木铅锌矿床的地质背景、矿化蚀变特征和岩浆岩特征,并采样测试了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获得流体盐度为3.45wt%NaCl,密度为0.90g/cm3,首次提出了塔木-卡兰古一带的铅锌矿床不是前人认为的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而是与基性辉绿岩脉有关的中低温热液脉状铅锌矿床。根据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的特点,我们按照块状硫化物矿床和贫硫化物型喷流矿床进行研究。西昆北带石炭纪海底火山喷流-喷气沉积成矿特点,明确提出阿克塔什、萨洛依铜矿床为热水喷流沉积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萨洛依铜矿床为别子型、阿克塔什铜矿床为类黑矿型;契列克其、黑恰铁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研究表明,二者都是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影响,导致矿化进一步富集,是热水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同时指出矿区含钠长质硅质岩和碳酸盐岩为热水沉积岩,从而为寻找热水喷流成因矿床提供了有力证据。通过对大同布斯拉津铜钼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学的研究,明确认为该矿床为岩浆热液脉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发生于加里东中期,略晚于成岩年龄;通过对含矿石英脉进行流体包裹体研究,测得成矿均一温度为147~172℃之间,辉钼矿形成于低温条件。在成矿动力学演化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典型矿床、同位素年代学、成矿地球化学、成矿作用的研究,建立了西昆仑造山带的成矿模式,并总结了成矿规律,在成矿模式、确定找矿标志和大型矿田产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各类矿床的6个找矿方向,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赵秀羽[10](2008)在《羌塘走构油茶错—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自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藏北地区发育了多期火山活动。同位素测年资料表明,羌塘地区火山活动以钠质碱性玄武岩开始,时代为6044Ma,42Ma以来,北羌塘地区出现大量高Mg#高钾钙碱性火山活动,其峰值年龄为4237Ma。南羌塘高Mg#高钾钙碱性火山岩形成于35-31Ma,主要分布在纳丁错、走构油茶错一带。鱼鳞山-戈木错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则喷发于31-24Ma。羌塘高Mg#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组成以具有埃达克岩的高Sr低Y和HREE的强烈分馏为特征,有关该类岩浆的成因一直存在认识分歧,岩浆源区性质和岩浆产生过程与岩石圈的增厚减薄关系成为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通过对南羌塘新生代纳丁错、走构油茶错高Mg#高钾钙碱性火山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本文认为,纳丁错和走构油茶错火山岩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时代为35-31Ma,岩石组合为橄榄玄武安粗岩、安粗岩、粗面岩;火山岩具有埃达克岩的重稀土强烈分馏和高sr/Y特征,原始岩浆为玄武质,火山岩的成分变化受岩浆AFC过程控制;原始岩浆起源于亏损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地幔源区,具有软流圈地幔与岩石圈地幔的混源性质,岩浆产生与软流圈的上涌作用有关。

二、西羌塘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羌塘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贡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依托项目与完成工作量
    1.5 本文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青藏高原地质背景和构造单元划分
        2.1.1 松潘-甘孜地块
        2.1.2 羌塘地块
        2.1.3 拉萨地块
        2.1.4 喜马拉雅地块
    2.2 拉萨地块地质概况
        2.2.1 构造划分
        2.2.2 沉积地层
        2.2.3 岩浆作用
3 实验与分析方法
    3.1 锆石U-Pb定年
    3.2 锆石原位Hf同位素
    3.3 主量元素
    3.4 微量元素
4 岩石岩相学特征
    4.1 样品野外地质特征
    4.2 样品岩相学特征
5 实验分析结果
    5.1 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
    5.2 锆石微量元素
    5.3 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
    5.4 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4.1 主量元素
        5.4.2 微量元素
6 岩石成因与源区性质
    6.1 拉萨地块基底性质
    6.2 南部拉萨地块晚白垩世岩浆成因与源区性质
        6.2.1 花岗岩类成因
        6.2.2 埃达克质岩成因
        6.2.3 二长质包体成因
    6.3 本章小结
7 南部拉萨地块晚白垩世构造-岩浆演化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冈底斯岩基
        1.2.2. 林子宗火山岩
    1.3. 科学问题
        1.3.1.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前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问题
        1.3.2.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后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侵入体岩石成因问题
        1.3.3.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过程中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岩石成因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2.1.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测试方法
    2.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方法
    2.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2.4. 全岩Mo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第三章 地质背景
    3.1. 区域构造格架
    3.2. 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
第四章 碰撞前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不同类型弧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4.1. 地质背景
        4.1.1. 火山-沉积地层
        4.1.2. 侵入岩
        4.1.3. 构造单元
    4.2. 南木林县闪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相学
        4.2.2. 锆石U-Pb年代学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 岩石成因
        4.3.1.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4.3.2. 俯冲的大洋沉积物在弧岩浆岩中的印记
        4.3.3. 混杂岩熔融形成碰撞前南木林晚白垩世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
    4.4. 混杂岩在不同深度下熔融产生不同的弧岩浆岩
    4.5. 深部动力学过程
第五章 碰撞后日喀则中新世埃达克质岩墙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5.1. 地质背景
        5.1.1. 火山-沉积地层
        5.1.2. 蛇绿岩单元
        5.1.3. 构造单元
        5.1.4. 侵入岩
    5.2. 日喀则岩墙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5.2.1. 岩相学
        5.2.2. 锆石U-Pb年代学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 岩石成因
        5.3.1. 富钾的岩墙
        5.3.2. 富钠的岩墙
    5.4. 壳-幔物质不同程度参与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形成
    5.5. 深部动力学过程
第六章 碰撞过程中林周盆地古新世典中组安山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6.1. 地质背景
        6.1.1. 火山-沉积地层
        6.1.2. 侵入岩
        6.1.3. 构造单元
    6.2. 林周盆地安山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6.2.1. 岩相学
        6.2.2. 锆石U-Pb年代学
        6.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6.3. 岩石成因
        6.3.1. 蚀变、分离结晶以及地壳混染的影响
        6.3.2. 判别俯冲的大洋沉积物加入
        6.3.3. 典中组安山岩的岩石成因
        6.3.4. 变化的Mo同位素指示了典中组安山岩是由混杂岩熔融形成
    6.4. 深部动力学过程
第七章 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第八章 主要结论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8.1. 主要结论
    8.2.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碰撞过程与高原变形
        1.2.2 深部过程与岩石圈结构
        1.2.3 岩浆作用与高原隆升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6 论文实际工作量
2 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新生代岩石地层特征
        2.2.1 沉积盆地
        2.2.2 沉积岩
        2.2.3 火山岩
    2.3 火山活动分布
3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
    3.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
        3.1.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地质特征
        3.1.2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3.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
        3.2.1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3.2.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3.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
        3.3.1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地质特征
        3.3.2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锆石U-Pb年龄
4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地球化学
    4.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4.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地球化学
5 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Sr-Nd-Pb-Hf同位素
    5.1 Sr-Nd-Pb同位素
    5.2 Hf同位素
        5.2.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5.2.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5.2.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锆石Hf同位素
6 壳幔物质交换及动力学
    6.1 两类火山岩岩浆源区
    6.2 火山岩岩石系列时空迁移与高原隆升
        6.2.1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系列时空迁移
        6.2.2 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岩石学证据
    6.3 火山岩构造-岩浆作用过程
        6.3.1 改则盆地美苏组火山岩构造意义
        6.3.2 革吉—雄巴地区渐新世—中新世火山岩构造意义
        6.3.3 狮泉河—左左地区中新世火山岩构造意义
        6.3.4 构造—岩浆作用小结
    6.4 研究区新生代火山岩成因机制探讨
7 结论及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附录

(4)藏北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文依托的研究项目
    1.6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羌塘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
        2.2.2 羌塘地区古生代地层
        2.2.3 羌塘地区中生代地层概况
        2.2.4 羌塘地区新生代地层概况
    2.3 区域新生代火山岩
第3章 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时空演化
    3.1 藏北新生代火山活动的带状迁移
        3.1.1 羌塘火山岩带
        3.1.2 中昆仑—可可西里火山岩带
        3.1.3 西昆仑—东昆仑火山岩带
    3.2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岩石系列组成特征
    3.3 藏北新生代火山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第4章 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4.1 火车头山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1.1 火山岩地质特征
        4.1.2 岩石组合和矿物组成特征
        4.1.3 火车头山火山岩地质年代
    4.2 鱼鳞山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4.2.1 火山岩地质产状
        4.2.2 岩石组合和矿物组成特征
    4.3 戈木错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地质、岩石学特征
        4.3.1 火山岩地质产状
        4.3.2 岩石组合和矿物组成特征
    4.4 白榴碧玄岩、碱玄岩中橄榄石捕掳晶的成因特征
        4.4.1 捕掳晶证据
        4.4.2 橄榄石捕虏晶成因分析
        4.4.3 橄榄石捕掳晶中近菱形石英的成因研究
第5章 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浆源区性质
    5.1 全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5.2.1 火车头山地区火山岩
        5.2.2 鱼鳞山地区火山岩
        5.2.3 戈木错地区火山岩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5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6章 白榴碧玄岩脱水熔融实验
    6.1 实验简介
    6.2 实验设备与过程
        6.2.1 实验设备
        6.2.2 实验样品分析方法
    6.3 实验条件
        6.3.1 样品特征
        6.3.2 样品制备
        6.3.3 实验组装
        6.3.4 实验过程
    6.4 实验结果
        6.4.1 白榴碧玄岩1~3GPa脱水熔融实验结果
        6.4.2 实验结果的平衡分析
        6.4.3 实验结果对岩浆源区组成的约束
    6.5 实验、地质、地球化学综合源区判定
        6.5.1 西昆仑现今岩石圈厚度对白榴碧玄岩岩浆起源深度的限定
        6.5.2 白榴碧玄岩稀土元素组成对熔融过程的约束
第7章 羌塘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讨论
    7.1 羌塘30Ma前后岩浆源区性质的转变
    7.2 岩浆起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7.2.1 大陆岩石圈双倍增厚的必要条件
        7.2.2 岩石圈地幔蠕变速率对岩石圈增厚幅度的约束
        7.2.3 地壳增厚对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之间的温度梯度的影响
        7.2.4 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与造山带岩石圈极限厚度
        7.2.5 羌塘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机制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5)拉萨地块西部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拉萨地块的历史
        1.1.1 拉萨地块的基底
        1.1.2 拉萨地块的起源
        1.1.3 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的拼合
        1.1.4 拉萨地块与喜马拉雅地块的拼合
    1.2 拉萨地块岩浆岩带地质特征
        1.2.1 地层
        1.2.2 火山岩
        1.2.3 侵入岩
        1.2.4 构造特征
第2章 研究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地质特征
    2.1 林子宗群火山岩概况
    2.2 林子宗群火山岩地质特征
第3章 分析测试方法
    3.1 锆石U-Pb定年方法
    3.2 主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3.3 Sr-Nd同位素测试方法
第4章 年代学结果
    4.1 样品采集
    4.2 分析测试结果
        4.2.1 典中组火山岩年代学
        4.2.2 帕那组火山岩年代学
    4.3 拉萨地块西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厘定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1.1 火山岩分类命名及系列归属
        5.1.2 碱度与铝饱和度
    5.2 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构造背景
    6.2 岩石成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历
致谢

(6)藏北扎美仁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工作量小结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火山岩
    2.4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3 扎美仁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1 岩石学
    3.2 岩石化学
    3.3 矿物学
        3.3.1 辉石
        3.3.2 蓝方石
4 扎美仁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4.3 年代地球化学
5 讨论
    5.1 岩浆作用及岩石成因
    5.2 单斜辉石温压条件的估算
    5.3 岩浆源区与构造环境
    5.4 新生代羌塘岩石圈构造演化过程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岩浆—沉积记录与古地理格局再造
        1.3.2 代表性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
        1.3.3 增生造山/碰撞造山过程
        1.3.4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1.4 完成工作量
    1.5 创新点
        1.5.1 增生/碰撞造山演化过程
        1.5.2 古地理格架与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1.5.3 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机制
        1.5.4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2复杂壳幔结构
    2.1 增生造山结构
        2.1.1 主要地块
        2.1.2 缝合带
        2.1.3 岩浆带
    2.2 碰撞造山结构
        2.2.1 三大剪切带
        2.2.2 岩浆岩类型与时空分布
    2.3 深部结构
3岩浆—沉积记录与古地理格局再造
    3.1 哀牢山缝合带晚二叠世岩浆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3.1.1 地质背景与采样
        3.1.2 分析技术与方法
        3.1.3 地球化学特征
        3.1.4 岩浆源区与岩石成因
        3.1.5 哀牢山古特提洋缝合时限
    3.2 碎屑锆石年代学
    3.3 特提斯早古生代地理格局
    3.4 哀牢山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4代表性矿床成矿模式与构造驱动
    4.1 老厂 Pb-Zn-Ag-Cu 矿床
        4.1.1 区域地质背景
        4.1.2 矿床地质特征
        4.1.3 火山岩元素地球化学
        4.1.4 硫同位素
        4.1.5 铅同位素
        4.1.6 成矿模式与构造指示
        4.1.7 结论
    4.2 镇沅 Au 矿床
        4.2.1 区域地质背景
        4.2.2 矿床地质特征
        4.2.3 构造网络与控矿
        4.2.4 矿床地球化学
        4.2.5 成矿过程与动力学背景
        4.2.6 结论
5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5.1 增生造山构造演化
        5.1.1 原特提斯旋回
        5.1.2 古特提斯旋回
        5.1.3 中特提斯旋回
        5.1.4 新特提斯旋回
        5.1.5 构造演化模型
        5.1.6 微地块裂解与增生
    5.2 碰撞造山构造演化
        5.2.1 挤压褶皱期
        5.2.2 拆沉伸展期
        5.2.3 挤压走滑期
        5.2.4 伸展旋钮期
        5.2.5 构造演化过程与效应
    5.3 复合造山特征与构造转换
    5.4 成矿系统划分与演化
        5.4.1 增生造山成矿系统
        5.4.2 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5.4.3 复合造山成矿系统特色
6结论
    6.1 主要认识与成果
        6.1.1 增生造山演化过程
        6.1.2 碰撞造山演化过程
        6.1.3 后碰撞型岩浆岩成因与大地构造指示
        6.1.4 古地理格架与缝合带位置新界定
        6.1.5 特色大型矿床成矿模式及其构造驱动机制
        6.1.6 成矿系统时空构架
    6.2 存在问题与建议
        6.2.1 原-古特提斯的构造转换形式和机制
        6.2.2 中生代板内伸展的动力学机制与成矿事件
        6.2.3 富集地幔再活化的触发机制与成岩成矿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生代火山岩研究的进展
    1.1 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1.2 火山岩成因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9)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依托项目及论文选题
    二、研究区范围
    三、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四、研究思路及完成工作量
    五、本次研究主要进展
第1章 西昆仑造山带区域地质背景
    1.1 西昆仑区域断裂构造与构造分区
        1.1.1 区域断裂构造
        1.1.2 西昆仑构造分区
    1.2 区域地层
        1.2.1 前寒武纪
        1.2.2 下古生界
        1.2.3 上古生界
        1.2.4 中生界
        1.2.5 新生界
    1.3 区域岩浆岩
        1.3.1 侵入岩
        1.3.2 西昆仑蛇绿岩带
    1.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1.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1.4.2 区域磁场特征
第2章 西昆仑地球动力学背景
    2.1 西昆仑地球动力学演化史研究现状
    2.2 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构造背景
        2.2.1 元古代花岗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
        2.2.2 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2.2.3 海西期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2.2.4 西昆南带印支期侵入岩的构造背景
        2.2.5 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的构造背景
        2.2.6 西昆南带喜马拉雅花岗岩的构造背景
    2.3 火山岩活动的构造背景
        2.3.1 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2.3.2 早古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2.3.3 晚古生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2.4 西昆仑造山带东西向差异
        2.4.1 地层与沉积建造东西向差异
        2.4.2 火山岩东西向差异
        2.4.3 花岗岩东西向差异
        2.4.4 区域矿产分布的东西向差异
    2.5 西昆仑造山带地球动力学演化
        2.5.1 西昆仑南、北洋的确定
        2.5.2 西昆北洋的演化
        2.5.3 西昆南洋的演化
        2.5.4 西昆仑造山带的隆升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3.1 造山型金矿
        3.1.1 造山型金矿概述
        3.1.2 西昆仑典型造山型金矿特征
        3.1.3 西昆仑造山型金矿连续成矿模式的建立
    3.2 热水喷流沉积矿床研究
        3.2.1 西昆仑块状硫化物典型矿床研究
        3.2.2 贫硫化物型喷流矿床的研究
    3.3 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研究
        3.3.1 大同乡布斯拉津岩浆热液脉型铜钼矿点
        3.3.2 塔什库尔干司热洪矽卡岩型铜(铁)矿床
    3.4 塔木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矿床研究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床地质特征
        3.4.3 流体包裹体特征
        3.4.4 成矿物质来源
        3.4.5 矿床成矿机理
        3.4.6 塔木铅锌矿床成矿模型
    3.5 特格里曼苏生物化学沉积砂岩型铜矿床研究
        3.5.1 矿区地质特征
        3.5.2 矿床地质特征
第4章 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4.1 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4.1.1 不同时代地层与成矿
        4.1.2 特殊岩性与成矿
    4.2 岩浆作用与成矿
        4.2.1 火山作用与成矿
        4.2.2 侵入作用与成矿
    4.3 构造与成矿
        4.3.1 构造演化与成矿
        4.3.2 深大断裂与成矿
    4.4 区域成矿规律
        4.4.1 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4.4.2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4.5 成矿后的保存条件
        4.5.1 西昆北成矿带保存条件
        4.5.2 西昆中成矿带保存条件
        4.5.3 西昆南成矿带保存条件
        4.5.4 西昆仑成矿带东西保存条件
第5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5.1 区域成矿模式
    5.2 大型矿田的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动力学
        5.2.1 形成与产出条件
        5.2.2 动力学条件
    5.3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5.3.1 区域找矿标志特征
        5.3.2 进一步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羌塘走构油茶错—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前言
    第一节 羌塘新生代岩石圈构造演化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基本认识
第一章 区域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地区火山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的时空分布
    第二节 走构油茶错、纳丁错火山岩地质、岩石学特征
第三章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第一节 分析方法
    第二节 主量元素
    第三节 稀土元素
    第四节 微量元素
    第五节 Hf 同位素
第四章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火山岩岩浆作用判别
    第一节 分离结晶作用判别
    第二节 岩浆AFC 作用的判别
第五章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火山岩源区性质及岩浆起源
    第一节 源区流体交代
    第二节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高Mg#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埃达克岩的对比
    第三节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高Mg#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与岛弧火山岩对比
    第四节 纳丁错、走构油茶错高Mg#高钾钙碱性火山岩与富Mg 安山岩及富Nb玄武岩对比
    第五节 岩浆源区性质的判别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西羌塘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贡嘎地区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D]. 万云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2]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D]. 闫浩瑜. 西北大学, 2020(01)
  • [3]青藏高原狮泉河—改则一带新生代火山岩地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D]. 张耀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4]藏北羌塘新生代碱性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研究[D]. 张蕊. 吉林大学, 2018(12)
  • [5]拉萨地块西部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李强.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6]藏北扎美仁地区新生代钾质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D]. 金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7]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带构造演化与典型矿床成矿过程研究[D]. 李龚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8]中国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研究进展[J]. 张招崇,骆文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1(04)
  • [9]西昆仑造山带区域成矿规律研究[D]. 于晓飞. 吉林大学, 2010(05)
  • [10]羌塘走构油茶错—纳丁错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赵秀羽.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西羌塘第三纪碱基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