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正视我们的短处(论文文献综述)
张梅雪[1](2021)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文中研究指明《陶罐和铁罐》是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寓言。本单元是以"寓言故事"为主题,是继三年级上册"童话世界"单元之后,共编排了4则寓言。《陶罐和铁罐》作为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学生认识、了解寓言进一步打开了一扇窗,帮助学生形成对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在读寓言故事的同时,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厚宇德[2](2021)在《理性与科学:应对“卡脖子”难题的必备心态》文中提出"卡脖子"事件与"卡脖子"技术,近几年来已为我国人民所熟知。面对"卡脖子"技术之困扰,各界普遍的反应是头痛医头、缺啥补啥,然而事实上有些弱项不是短时间能够实现赶超的。经验表明,举国的攻关式科研战略才是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最佳模式,各自为战的做法势必造成科研资源的巨大损失与浪费。要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首先必须客观评估我国的科研实力,转变科研理念与科研管理方法,充分激发研究者的热情,使我国的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并最终成功解决"卡脖子"难题。
赵秉瑶[3](2021)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寓言是用小故事来说明大道理的一种古老的文学类文体,它是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寓言体裁的文章,可见寓言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其他文本不可代替的作用和意义。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新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使教师在落实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本论文以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类分析法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选文的特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学习寓言和教师教授寓言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探究寓言教学的优化策略,期望为当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提供建议和参考。本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学语文寓言选文概况。首先对寓言进行概述,总结出寓言的特点;之后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对寓言选文进行统计;最后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寓言选文的特征。第二部分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价值。寓言教学有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价值观念的形成。第三部分为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现状及分析。首先是抽取样本的基本信息情况,之后分别对学生学习寓言、教师教授寓言的现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学生方面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兴趣态度、学习方法、指导实践四个维度来分析;教师方面主要存在对寓言体裁认识不深刻、寓意揭示不充分、拓展训练不到位的问题。第四部分基于语文核心素养,针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教学提出教学优化策略。即理解寓言词语,加强语言运用;拓展故事文本,追溯文化源头;探究微言大义,发展思维能力;品味寓言艺术,注重审美鉴赏;加强寓言阅读,推进整本阅读。
陆桂国[4](2021)在《问题引路,悟情明理——《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教学内容】统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教学目标】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句中描写人物神态或动作的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张琼[5](2021)在《“间接”与“直接”:论“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因材施教"的"间接"路径可概括为"合格+",实现"因材施教"的"直接"路径可概括为"优势+",两种路径背后的理论基础迥异,而反映的思维方式确有"相通之处"。通过比较研究,两种路径在教育目的取向、教育实施过程与教育成才方式等层面均存在差异性,两种路径在理解与行动过程中也均存在片面理解与静态操作,亟需用关系思维来整合两种路径的优越性,给"因材施教"提出未来展望。
王张华[6](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文中指出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历史来看,影响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众多因素当中,科学技术总会占有一席之地,历史上历次的重大技术变革都或多或少会对各国国家治理的理念、价值、制度、方式等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对国家治理的变革性作用逐渐开始受到全球性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作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的大国,我国陆续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顶层设计,突出了人工智能对提升国家治理优良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充分说明,加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同国家治理的融合已经成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程中,中国政府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采用和适应性改革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为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总结和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社会试验场”。面对百年来未有之历史机遇,摆在中国公共管理者面前的是必须从现实的真实世界出发,进行理论提炼和话语创新,充分汲取中西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营养,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政府形态的构建,并探索出与之相适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本文将视角聚焦至政府治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问题,试图对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理论和实践议题展开分析,以求为加速人工智能同政府治理的融合进程提供助益,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转型。全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指出探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迎合了时代变迁的整体境域,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焦点议题;进一步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论证命题的合理性,阐明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意义内嵌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性意义和革命性潜质,从技术自身的生产力本质和赋能“政府—社会”关系的价值维度论证命题的可行性,人工智能将会对政府治理的理念、工具、机制、方式和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最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认识更新、技术治理、制度跟进和机制创新四个维度探讨了政府如何实现善用人工智能的行动策略。通过上述研究,研究概括了三个关键性的结论:一是人工智能将成为政府新一轮历史变革的关键力量。互联网、大数据、机器学习、精准算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数据出现井喷式爆发,使人工智能逐渐获得了与人类相匹敌的“智识”,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超越和替代人类行为的能力,引发了政府治理新一轮的历史性变革。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更加深入广泛地嵌入政府治理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不仅会引发政府治理技术层面的变革,同时还会给传统政府治理的技术体系、价值目标、伦理结构乃至思维理念带来重要影响。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这种影响,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研判和主动应对,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审慎对之,正视其给政府治理所带来的影响。二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内在的技术逻辑。从技术的种属来看,人工智能被视为是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虽然被贴上传统信息技术的标签,但是其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冲击和影响仍然遵循着自身独特的技术逻辑,在探究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时必须兼顾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和治理结构影响两个层面。从技术的内在发展逻辑层面看,决定人工智能独特属性的是三大核心要素:数据、计算资源和算法,可概括为数据和算法两种驱动逻辑;从技术治理的结构影响层面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结构化影响是区别于互联网、大数据所解决的信息“连接”和“数据”问题,汲取了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精髓,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彼此交互、高度融合的整体生态,解决的是信息社会网络相互连接端对大数据内容主体的智能化处理问题。三是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逻辑进路。为回应人工智能技术“向善”与“为恶”的双重属性,全文所引入和进一步阐释的“善智”概念,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为发挥人工智能之于政府治理的重要作用提供了理论上可能进路。从“善智”和“善治”的关系出发,阐发了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何以遵循着以“善智”实现“善治”的内在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以“善智”实现“善治”的有效路径。当然,由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嵌入政府治理的过程仍然处于一种“进行时”状态,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尚未出现,几乎可以断定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其对政府治理的影响势必会更为深刻和广泛,其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和复杂。围绕研究的核心议题,全文主要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由数据、算法和算力驱动的技术属性出发,将其从传统信息技术的种属中抽离出来,视其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智能技术)加以考量,并以此为切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政府治理可能的颠覆性影响;与大多数研究将其置于传统信息技术框架下展开所不同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聚焦人工智能独特的技术属性(由数据、算力和算法共同驱动),由此揭示出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遵循着数据驱动、算法支配和智能融合的技术逻辑。第二,针对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双重面相所带来的争论,引入“善智”的概念,并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对其进行了重新解读,试图以此超越人工智能技术乐观与悲观的对立之争,为人工智能的开发和应用描绘一种最佳状态,并以“善智”与“善治”的关系为切入点,尝试在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之间找到联结点,为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与谋求良政善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王立华[7](2019)在《论毛泽东的制胜心法》文中研究指明任何事物上升到战略和本质层面都具有相似的道理,可以一通百通,触类旁通。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关于如何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用来指导体育事业,尤其是毛泽东的制胜心法,可以很好地用来指导中国女排更好地打排球、赢得比赛。毛泽东的制胜心法主要包含内因论、两分法、两重性、以久制胜、总结经验、发扬民主、改造学习七个方面,这些,值得中国女排的每一位队员好好学习和领会,以此来提高和完善自己,从而争取在每一次赛事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杨刚华[8](2019)在《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 ——以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学生往往不会写作文或者写不完作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写作素材有很大关系:学生平时积累写作素材的“量”和“质”不达标,缺乏对已有写作素材的深刻感悟和灵活运用;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积累与运用写作素材方面,往往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策略。于是,学生往往“难为无米之炊”或者“有米也不会炊”。基于此,笔者针对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相应提出了改进策略,以期为当前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教学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阐述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研究综述;从概念上分别界定“写作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的定义;概述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范围、研究目标、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意义。从积累与运用两个方面来论述,印证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存在的问题,并发掘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策略研究。针对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教师指导学生从生活中、从范文中、从阅读中、从媒体中、从活动中、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六个切实可行的策略,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别对应列举了写好周记本、自编作文集、阅读分享会、观新闻周刊、青梅微讲坛、创新积累本六个策略案例。第五部分,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指导策略研究。针对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指导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教师指导学生唤醒激活素材、解读重构素材、改造提升素材三个可操作、有实效的策略。第六部分,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教学案例与分析。选取笔者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第七部分,结语。
龚灿[9](2019)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材施教的理念是一千多年前孔子所提出来的,经过无数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延续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因材施教的关键是识材和施教。教师识材要全面、科学、具体,既要认识学生的主观方面,又要认识学生的客观方面;既要认识学生个人方面的特点,又要认识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特点;既要认识学生外显的特点,又要认识学生内在的志向和目标。教师施教要立足于材、服务于材、成就于材。因此,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资质进行恰当的教育。就是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适的教育,教育要有的放矢,要因人而异。依据因材施教的理念去规划、组织和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握住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大学生的特点,从而进行恰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而且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有效性具有极大的意义。但是当前人们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差,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有失偏颇。尤其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因材施教的理解不到位,实施没有落到实处,从本本主义出发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念进行澄清,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历史缘起可追溯到中国先秦时期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古希腊时期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古印度时期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要牢牢把握其内在规定,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构成要素的规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主要特点的规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价值取向的规定。在认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存在着的三重现实误区即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误区、内容建构上的约束性误区、操作模式上的形式化误区的基础上,不断纠正现实误区、突破相关因素的制约,从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认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能力、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运行机制的途径出发,将理论照进现实,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实效性。
徐嘉励[10](2019)在《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创建的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的组织和执行某项任务进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影响人们的思维与行为反应,决定着人们的认知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在小学阶段是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先天成熟程度及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同水平的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更坚强,始终相信努力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因此从不放弃,导致胜利;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恰恰相反,他们的结果预期较低,不相信努力的作用,最后选择放弃,导致失败。绘本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掌握问题的解决之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绘本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大量素材,给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创造了新的可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对S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其中男生46份,女生49份,旨在了解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并筛选出二十名被试,其中十名为实验组,十名为控制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每周一次,一次60分钟,共十次的绘本阅读辅导,控制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探讨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如下:(1)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状况良好,部分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平均水平;(2)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师生关系、受同学欢迎程度、学习成绩方面存在显着差异;(3)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及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等因子产生影响作用,绘本阅读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4)绘本阅读对小学生产生了辅导效果,实验结果显着。
二、怎样正视我们的短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正视我们的短处(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设计理念 |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
(二)过程与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一)教学重点 |
(二)教学难点 |
五、教学工具及资源 |
六、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中教云平台课件) |
(二)品读感知 |
1.场景一(调用数字教材) |
2.场景二(播放音频资料) |
(三)拓展延伸 |
1.课内拓展(调用数字教材) |
2.课外拓展(调用练习模板) |
(四)总结收获 |
七、案例反思 |
(2)理性与科学:应对“卡脖子”难题的必备心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卡脖子”事态的应急反应及应对方式 |
二、头痛医头的直线思维不理性 |
三、各自为战之法不科学、难奏效 |
四、“卡脖子”事态出现的积极意义 |
(一)实事求是评估我们的科技实力,客观正视短处与不足。 |
(二)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强化“散兵式”科研模式。 |
(三)不升级科研管理理念,无法彻底摆脱被“卡脖子”。 |
(四)不精致管理科研经费,难以摆脱被“卡脖子”。 |
五、结语:对手期待的就是我们要竭力避免的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国内外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概况 |
2.国内外关于寓言教学的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一、小学语文寓言选文概况 |
(一)寓言概述 |
(二)部编版教材寓言选文统计 |
(三)寓言选文特征分析 |
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价值 |
(一)有助于审美情趣的培养 |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三)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
(四)有助于价值观念的形成 |
三、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
(一)小学寓言教学现状 |
1.学生对于寓言作品认知理解情况分析 |
2.学生学习寓言作品兴趣态度情况分析 |
3.学生学习寓言作品方法策略情况分析 |
4.学生学习寓言作品指导实践情况分析 |
(二)小学寓言教学问题分析 |
1.教师对寓言体裁认识不深刻 |
2.教师对寓言寓意揭示不充分 |
3.教师对寓言拓展训练不到位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优化策略 |
(一)理解寓言词语,加强语言运用 |
1.深入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
2.加强古代汉语中词语理解 |
3.口语交际中提升语言运用 |
(二)拓展故事文本,追溯文化源头 |
1.拓展故事文本,感受中华文化 |
2.寓意结合文化,树立价值观念 |
3.紧跟科技发展,追溯文化源头 |
(三)探究微言大义,发展思维能力 |
1.调动学生有效的深入思考 |
2.启发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 |
3.考虑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四)品味寓言艺术,注重审美鉴赏 |
1.寓言诗的品读至关重要 |
2.文言文的鉴赏必不可少 |
3.写作手法的分析不可或缺 |
(五)加强寓言阅读,推进整本阅读 |
1.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寓言的兴趣 |
2.引导学生制定阅读寓言的计划 |
3.开展读书活动交流阅读的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问题引路,悟情明理——《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内容】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 |
一、回顾“导学”,问题引领 |
二、品读课文,感悟人物 |
(一)倒叙引入,对比人物不同态度 |
(二)品读对话,了解人物不同性格 |
(三)同桌合作,运用技巧品读人物 |
三、联系结局,明晓道理 |
四、改编表演,总结拓展 |
五、课后延伸,自选作业 |
(5)“间接”与“直接”:论“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描述:实现“因材施教”的两种路径是什么 |
(一)实现“因材施教”的间接路径:“合格+” |
(二)实现“因材施教”的直接路径:“优势+” |
二、典型分析:两种路径的理论依据与思维方式 |
(一)“间接路径”的理论依据 |
(二)“直接路径”的理论依据 |
(三)两种路径的思维“共通点” |
三、深度比较:两种路径到底有何不同 |
(一)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不同 |
(二)对“教育过程”的理解不同 |
(三)对“教育结果”的理解不同 |
四、未来展望:“路径整合”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 |
(一)整合“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教育目的 |
(二)整合教育过程中的“规模”效率与“解放”效率 |
(三)在教育结果层面把握成才的“广度”与“深度” |
(6)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时代境遇之必然: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幕初启 |
1.1.2 治理转型之诉求:面向智能时代的政府治理变革趋向 |
1.1.3 研究问题之提出:如何善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 |
1.1.4 研究意义之阐发:描绘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智治图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外研究回顾 |
1.2.2 国内研究回顾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知识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认识人工智能:一项正在“挑战人”的新兴技术 |
2.1.2 政府治理模式:理念、结构和方式 |
2.2 典型范式 |
2.2.1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具体释义 |
2.2.2 数字治理、数据治理、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的关系辨析 |
2.3 理论源流 |
2.3.1 汲取新公共管理理论思想养分 |
2.3.2 审视技术治理理论的合理面向 |
2.3.3 数字治理理论催生的智慧政府 |
2.3.4 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理论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工智能与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理路 |
3.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
3.1.1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内在关联 |
3.1.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客观基础 |
3.2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技术逻辑 |
3.2.1 以“数据”促“善治”的数据驱动逻辑 |
3.2.2 以“算法”谋“善治”的算法主导逻辑 |
3.2.3 从“链接”到“互嵌”的智能融合逻辑 |
3.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价值逻辑 |
3.3.1 公平与公正——应确保公平公正对待所有人 |
3.3.2 安全与隐私——应确保安全可靠、尊重隐私 |
3.3.3 开放与包容——应实现开放参与、人人赋能 |
3.3.4 透明与责任——应实现易于理解、透明负责 |
3.4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目标逻辑 |
3.4.1 由传统扩张型政府走向收缩型政府 |
3.4.2 由传统封闭型政府走向开放型政府 |
3.4.3 由传统粗放型政府走向精细化政府 |
3.4.4 由传统电子化政府走向智能化政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运作机理 |
4.1 技术与结构的互动: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结构 |
4.1.1 技术的原始吸纳:治理绩效需求催生人工智能技术引入 |
4.1.2 技术与组织互构:人工智能技术驱动政府组织形态变革 |
4.1.3 政府的自我重塑:政府组织形态变革引致治理模式转型 |
4.2 渗透·传导·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微观机制 |
4.2.1 渗透:人工智能引致政府治理理念转变 |
4.2.2 传导:人工智能带来政府治理结构调整 |
4.2.3 扩散: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方式创新 |
4.3 理念·结构·方式: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具体维度 |
4.3.1 思维理念的更新:智慧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 |
4.3.2 治理结构的重塑:多元协同成为政府治理的关系结构 |
4.3.3 治理方式的转换:智能治理成为政府治理的行动特征 |
4.4 以“善智”促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现进路 |
4.4.1 “善智”引入之必要:人工智能“向善”与“为恶”的双重面相 |
4.4.2 “善智”之多维解读:基于“价值—技术—应用”复合分析框架 |
4.4.3 以“善智”实现善治: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逻辑关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实践审视 |
5.1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客观挑战 |
5.1.1 人工智能场景下公共行政的责任困境 |
5.1.2 人工智能挑战公共管理者的传统角色 |
5.1.3 人工智能对传统公共行政文化的挑战 |
5.2 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过程的技术风险 |
5.2.1 安全失序 |
5.2.2 公平丧失 |
5.2.3 隐私泄露 |
5.3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 |
5.3.1 智能化治理的中国场景:浙江、广东和上海实践 |
5.3.2 智能化治理的世界经验:美国、“英国—欧盟”和韩国 |
5.3.3 国内外智能化治理实践的实践反思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人工智能驱动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的行动策略 |
6.1 认识更新:提升对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理性认知 |
6.1.1 意识层面:重视人工智能对人类政府运行的影响 |
6.1.2 知识层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的宣传讲解 |
6.1.3 行为层面:打造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组织内文化 |
6.2 技术治理:构建确保人工智能向善的完备治理体系 |
6.2.1 技术治理行动者的协同:优化人工智能治理的主体生态 |
6.2.2 技术治理内容的全覆盖:聚焦人工智能治理的要素层次 |
6.2.3 技术适用情景的精准化:开发面向政府场景的人工智能 |
6.3 制度跟进:健全政府治理运用人工智能的制度规则 |
6.3.1 完善面向智能行政场景的制度法规 |
6.3.2 建立起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互通规则 |
6.3.3 建构智能场景下技术责任应对体系 |
6.4 机制创新:完善人工智能嵌入政府治理的实践机制 |
6.4.1 建立起人工智能的专业机构和领导体系 |
6.4.2 建立起专业的人才管理制度和培养机制 |
6.4.3 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科学评估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语和展望 |
7.1 研究结语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
(7)论毛泽东的制胜心法(论文提纲范文)
制胜心法一:内因论 |
制胜心法二:两分法 |
制胜心法三:两重性 |
制胜心法四:以久制胜 |
制胜心法五:总结经验 |
制胜心法六:发扬民主 |
制胜心法七:改造学习 |
(8)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 ——以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关于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现状的研究 |
1.2.2 关于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重要性的研究 |
1.2.3 关于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策略的研究 |
1.2.4 关于写作素材运用指导策略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写作素材 |
1.4.2 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
1.4.3 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范围 |
1.5.2 研究目标 |
1.5.3 理论依据 |
1.5.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意义 |
2.1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的意义 |
2.1.1 促使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
2.1.2 促使学生阅读,扩容知识,增长见识 |
2.1.3 促使学生熟悉教材,提高语文成绩 |
2.1.4 促使学生激活写作动机 |
2.1.5 促使学生了解社会,全面发展 |
2.2 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指导的意义 |
2.2.1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
2.2.2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2.2.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2.2.4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
第3章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方式 |
3.1.1 问卷调查 |
3.1.2 访谈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分析 |
3.2.2 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分析 |
3.2.3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分析 |
3.2.4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3.3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存在的问题 |
3.3.2 原因分析 |
3.4 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原因分析 |
第4章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指导策略 |
4.1 指导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
4.1.1 指导策略要点 |
4.1.2 策略例说:写好周记本 |
4.2 指导从范文中积累写作素材 |
4.2.1 指导策略要点 |
4.2.2 策略例说:自编作文集 |
4.3 指导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
4.3.1 指导策略要点 |
4.3.2 策略例说:阅读分享会 |
4.4 指导从媒体中积累写作素材 |
4.4.1 指导策略要点 |
4.4.2 策略例说:观新闻周刊 |
4.5 指导从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
4.5.1 指导策略要点 |
4.5.2 策略例说:青梅微讲坛 |
4.6 指导从教材中积累写作素材 |
4.6.1 指导策略要点 |
4.6.2 策略例说:创新积累本 |
第5章 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指导策略 |
5.1 指导唤醒激活素材 |
5.1.1 概括归类道理(名言警句)素材 |
5.1.2 提炼浓缩事例(故事经历)素材 |
5.2 指导解读重构素材 |
5.2.1 发散训练同一素材 |
5.2.2 聚合训练不同素材 |
5.3 指导改造提升素材 |
5.3.1 裁剪精炼 |
5.3.2 仿写延伸 |
5.3.3 点题扣题 |
5.3.4 言之有序 |
第6章 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教学案例与分析 |
6.1 《作文练习讲评课兼谈写作素材的积累及运用》教学实践过程 |
6.2 《作文练习讲评课兼谈写作素材的积累及运用》教学实践分析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高中生写作素材运用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C: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D: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指导现状的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有利于克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现实误区 |
(二)有利于揭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内在规定 |
(三)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
二、概念诠释 |
(一)因材施教 |
(二)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 |
三、文献综述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概念的相关研究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特征的相关研究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面临困境的相关研究 |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实现路径的相关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缘起 |
一、中国先秦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 |
(一)儒家的因材施教 |
(二)墨家的因材施教 |
(三)道家的因材施教 |
二、古希腊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实践 |
(一)斯巴达的因材施教 |
(二)雅典的因材施教 |
三、古印度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 |
(一)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 |
(二)学校教育的因材施教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内在规定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构成要素 |
(一)教育者 |
(二)受教育者 |
(三)因材施教的媒介 |
(四)因材施教的环境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主要特点 |
(一)差异性与同一性的统一 |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
(三)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价值取向 |
(一)克服人的起点差异导致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发展 |
(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益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多重误区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
(一)获取教育资源的价值取向 |
(二)应对社会评价的价值取向 |
(三)帮助个人晋级的价值取向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约束性的内容建构 |
(一)规制性的思想内容建构 |
(二)限制性的情感内容建构 |
(三)控制性的行为内容建构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形式化的操作模式 |
(一)样板化的操作模式 |
(二)宣传化的操作模式 |
(三)痕迹化的操作模式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制约因素 |
一、办学条件的局限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 |
(一)师资力量的制约 |
(二)设备场地的制约 |
(三)规章制度的制约 |
二、传统习惯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 |
(一)主客体式师生交往习惯的制约 |
(二)知性化价值取向习惯的制约 |
(三)话语化引导方式的制约 |
三、不良工作方式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 |
(一)消防式救急的工作方式的制约 |
(二)保姆式关照的工作方式的制约 |
(三)快递式交流的工作方式的制约 |
第五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 |
一、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认识 |
(一)重要性的认识 |
(二)必要性的认识 |
(三)可能性的认识 |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能力 |
(一)提升马克思主义素养 |
(二)把握因材施教的规律 |
(三)提高协调各方的水平 |
三、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 |
(一)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
(二)建立高效执行机制 |
(三)建立多重评估激励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绘本阅读研究综述 |
2.1.1 绘本的概念界定 |
2.1.2 绘本阅读的特质 |
2.1.3 绘本阅读的功能 |
2.1.4 绘本阅读的教育价值 |
2.2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2.2.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 |
2.2.2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
2.2.3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2.2.4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2.2.5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
2.3 绘本阅读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综述 |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4.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心理学 |
2.4.2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知觉理论 |
2.4.3 读者反应理论 |
2.4.4 阿德勒的理论 |
2.4.5 埃里克森的理论 |
2.5 已有研究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1.1 问卷调查对象 |
3.1.2 实验对象 |
3.1.3 访谈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法 |
3.2.3 实验法 |
3.2.4 访谈法 |
3.3 研究工具 |
3.3.1 测量工具 |
3.3.2 实验工具 |
3.4 实验研究设计 |
3.4.1 实验设计 |
3.4.2 研究变量 |
3.4.3 绘本阅读辅导实施步骤 |
3.5 技术路线 |
3.6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研究 |
4.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状况研究 |
4.1.2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 |
4.1.3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研究 |
4.1.4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上的差异研究 |
4.1.5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研究 |
4.1.6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研究 |
4.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
4.2.1 实验组与控制组干预前自我效能感同质性检验 |
4.2.2 实验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
4.2.3 控制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
4.2.4 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自我效能感差异检验 |
4.3 单元反馈单的结果分析 |
4.3.1 故事内容方面 |
4.3.2 团体氛围方面 |
4.3.3 阅读收获方面 |
4.3.4 阅读反馈方面 |
4.4 活动总反馈单的结果分析 |
4.4.1 学生对选用绘本的喜爱程度分析 |
4.4.2 自我效能感自评表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绘本阅读方案的实施与反思 |
5.1 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
5.1.1 《独一无二的你》 |
5.1.2 《勇敢做自己》 |
5.2 转变观念,相信努力必能取得成功 |
5.2.1 《大脚丫跳芭蕾》 |
5.2.2 《鸭子骑车记》 |
5.2.3 《长颈鹿不会跳舞》 |
5.2.4 《没有做不到的事》 |
5.2.5 《不要随便否定自己》 |
5.3 培养勇气,敢于尝试 |
5.3.1 《威利和朋友》 |
5.3.2 《勇气》 |
5.3.3 《我不怕站到黑板前》 |
第六章 讨论与分析 |
6.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分析 |
6.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状况分析 |
6.1.2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6.1.3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
6.1.4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上的差异分析 |
6.1.5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分析 |
6.1.6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研究 |
6.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6.2.1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影响分析 |
6.2.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6.2.3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6.2.4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分析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1.1 小学生自我效能感整体现状 |
7.1.2 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
7.2 建议 |
7.2.1 选择符合小学生阅读的绘本 |
7.2.2 注重阅读形式的选择 |
7.2.3 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
7.2.4 注重阅读后的反馈与交流 |
7.2.5 加强绘本阅读对儿童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实证研究 |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
8.1 从研究对象上看 |
8.2 从研究方法上看 |
8.3 从研究内容上看 |
8.4 从研究结果上看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怎样正视我们的短处(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案例[J]. 张梅雪.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1(S1)
- [2]理性与科学:应对“卡脖子”难题的必备心态[J]. 厚宇德. 台州学院学报, 2021(04)
- [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 赵秉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问题引路,悟情明理——《陶罐和铁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 陆桂国. 教育视界, 2021(14)
- [5]“间接”与“直接”:论“因材施教”的实现路径[J]. 张琼. 肇庆学院学报, 2021(01)
- [6]基于人工智能的政府治理模式变革研究[D]. 王张华. 湘潭大学, 2020(10)
- [7]论毛泽东的制胜心法[J]. 王立华. 文化软实力, 2019(04)
- [8]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的指导策略研究 ——以南昌县莲塘第一中学为例[D]. 杨刚华.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研究[D]. 龚灿.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10]绘本阅读对小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徐嘉励.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