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一、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方海莲[1](2021)在《青钱柳与多穗柯降糖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一旦发病便是终生的、难以完全治愈,同时长期高血糖会引发一系列慢性或急性并发症,因而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虽有多种降糖药物可以用于临床治疗,但大部分药物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且易出现耐受性,不利于长期使用。低毒性的天然药物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其药效是多种成分、多种机制协同增效的综合表现,不易出现耐受性,并且对糖尿病引发的综合征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因此从天然药物中寻找抗糖尿病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青钱柳和多穗柯嫩叶在民间作为甜茶饮用,已有数百年历史,研究表明,这两种甜茶都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本文对两种不同种属甜茶活性成分提取、成分分析、毒性、生物活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蒸馏水和60%乙醇分别是提取青钱柳与多穗柯活性成分的最佳溶剂,提取率分别达到26.1%、24.4%;通过UPLC-MS法,基于高分辨分子量和质谱碎片信息,结合数据库比对,对两种甜茶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剖析,从青钱柳水提物中分析出313个化合物,确定了其中46个化合物的结构,而从多穗柯醇提物中分析出219个化合物,确定了其中49个化合物的结构。采用UF-UPLC-MS法对多穗柯醇提物中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进行高通量筛选,有18个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11个化合物活性相当或优于阳性对照,值得一提的是,柚皮素(IC50=10.03±3.01μg/m L)、落新妇苷(IC50=6.14±1.21μg/m L)、桑色素(IC50=8.46±2.16μg/m L)具有优良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首次从多穗柯中发现的黄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动力学研究表明它们均为α-葡萄糖苷酶的可逆抑制剂。通过计算机模拟对抑制剂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模式进行了理论预测,结果表明活性越强的化合物与酶的结合越牢固,为活性测定的结果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此外,复配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个提取物,揭示了提取物中各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之间存在着协同增效作用。青钱柳水提物和多穗柯醇提物对哺乳动物细胞未表现出毒性,为人体服用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小鼠体内降糖活性研究表明,青钱柳和多穗柯提取物复方的降糖效果明显高于单方,特别是配比为青钱柳∶多穗柯=2∶1的高剂量组【1.2g/(kg·d)】不仅具有优良的降糖效果,而且脏器病理切片还显示其对小鼠器官功能具有良好的恢复作用,明显优于阳性,各种指标水平接近正常组。值得指出的是,它还对糖尿病引发的雄性生殖系统损伤具有良好的修复效果。以最佳配比的青钱柳和多穗柯提取物作为主料,添加辅料制成青钱柳与多穗柯复方降糖片,体内活性研究证明该制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和安全性。

杨久明[2](2021)在《多室电泳技术中靶蛋白迁移参数研究及黄芩降糖活性成分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是世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产生药效的体现是多组分作用于多个靶点,并在不同的信号通路中产生协同作用,有效提升药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是中药的成分复杂且多样,发挥药理作用的成分不清楚,协同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中药活性成分研究是中药现代化必要部分,其中活性成分筛选最为关键。目前存在的筛选技术如超滤法、平衡透析法、固定化酶法等,都被证明对于活性成分筛选具有可行性,但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实验室前期研发了多室电泳技术,利用多室电泳技术(MCESS)联用液质(HPLC-MS/MS)技术,可以实现从中草药快速筛选潜在的活性化合物,该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筛选条件温和、维持靶蛋白的三维结构等优点。多室电泳技术在应用时,还需要继续完善。由于筛选到的活性成分是从靶蛋白/活性成分复合物上解离下来的,靶蛋白迁移量与筛选到活性成分量直接相关,影响筛选活性化合物准确性以及重现性。因此,探究电压、缓冲溶液种类、离子强度、p H、时间等参数与靶蛋白迁移量相关性,确定最佳实验参数,制定靶蛋白实验条件参考,应用于筛选黄芩中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今后高效应用多室电泳技术筛选提供良好基础。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多室电泳技术中靶蛋白迁移参数,包括电压、缓冲溶液种类、离子强度、pH、电泳时间,探究了人血清白蛋白、胰蛋白酶、酪氨酸酶的迁移量与各参数的相关性,最终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可作为今后实验中靶蛋白迁移参数选择的依据,为今后应用多室电泳技术筛选活性成分时提高效率。基于前期研究,α-葡萄糖苷酶的实验条件选择施加电压为12V,缓冲溶液为乙酸铵水溶液,溶液离子强度为0.010M,缓冲溶液p H值选择4.0,电泳时间为8min。通过计算迁移量为50.7%,与之前方法相比提高了近两倍,所需电泳时间节省近一倍。本文以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关键靶点α-葡萄糖苷酶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室电泳-液质联用技术,成功在黄芩提取物中筛选到七种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化合物。体外酶活性抑制实验表明,Baicalin、Wogonoside具有良好的ɑ-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与阳性对照组Acarbose接近,IC50值分别是62.02±4.134μmol L-1、80.04±4.628μmol L-1。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黄芩降糖作用机理,为今后中草药中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研究提供依据。

李鹏[3](2021)在《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文中指出酶是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助力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息息相关,若体内酶功能发生受损或缺陷等异常情况,将导致疾病的产生,在现代医学中,酶不仅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也是药物发现的主要靶点。人体小肠上的α-葡萄糖苷酶能将食物中的二糖水解产生葡萄糖,造成吸收入血的葡萄糖持续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难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峰值在一个安全的范围。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被认为能够有效抑制酶活性,延缓餐后糖分吸收入血的速度,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天然产物是新药先导化合物发现的主要来源,植物物种丰富且所含化学成分复杂,蕴含着潜在有效的酶抑制剂。传统的筛选方法工作量大、周期长、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固定化酶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本论文选择α-葡萄糖苷酶为靶酶,基于多巴胺表面涂层策略制备固定化酶,结合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对传统中药提取物的酶抑制活性进行准确的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聚多巴胺包覆的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以廉价有效的纤维素滤纸为固定化载体,利用多巴胺的自聚粘附行为,在滤纸表面产生聚多巴胺功能涂层,然后通过席夫碱反应和迈克尔加成反应将α-葡萄糖苷酶共价结合到改性的滤纸上。与游离α-葡萄糖苷酶相比,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而且它和酶反应液可即时分离的特点能够极大的简化后续操作步骤。以阿卡波糖为模型抑制剂,通过对固定化酶抑制动力学的验证说明了滤纸固定化酶在酶抑制剂筛选应用中的可靠性。最后,将聚多巴胺改性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应用于11种中药水提取物的酶抑制剂筛选。(2)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在上一个工作基础上,采用聚乙烯亚胺辅助多巴胺共沉积法对滤纸表面进行改性,滤纸表面变得更加均匀光滑,而且聚乙烯亚胺赋予了滤纸表面高密度的正电荷,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α-葡萄糖苷酶固定在涂层滤纸上,固定化过程快速且条件温和不会明显改变酶的性质。结果显示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具有极佳的重复使用性能和良好的重现性。此外,以阿卡波糖为模型抑制剂,通过对固定化酶抑制动力学的验证说明了此滤纸固定化酶在酶抑制剂筛选中应用的可靠性。最后,结合毛细管电泳,采用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对10种中药进行酶抑制剂筛选。(3)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毛细管柱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在线酶抑制剂筛选。上一个工作证明了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策略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面修饰方法,且赋予载体表面酶固定化的能力。本工作利用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法对毛细管柱入口端内壁进行改性,然后通过静电吸附作用把α-葡萄糖苷酶与毛细管柱内壁结合。通过注入含有(或不含有)待筛样品的底物溶液,在线测定酶催化活性及样品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毛细管柱酶微反应器具有极好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重现性。阿卡波糖模型抑制剂的验证说明所建立的在线筛选方法可靠有效。最后,将毛细管柱酶微反应器应用于20种传统藏药中α-葡萄糖苷酶酶抑制剂的筛选。

李德龙[4](2021)在《桑不同入药部位降糖有效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黄酮植物代谢组对桑各入药部位成分进行物质成分分析,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对桑不同入药部位防治糖尿病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然后运用分子对接与亲和超滤从桑中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方法:通过迈维黄酮代谢组检测平台分析桑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差异,然后从TCMSP、TCMID等数据库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和体外试验的方法以及亲和超滤的实验筛选桑不同入药部位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结果:1.黄酮代谢组鉴定出130种代谢物,包括47种黄酮、23种黄酮醇、16种黄酮类、8种花青素、8种异黄酮、14种黄烷酮和2种原花青素以及12种多酚类物质。通过聚类分析,PCA和OPLS-DA的分析方法对不同的样本进行了清晰的分离。结果表明,桑叶和桑枝中总黄酮的含量基本相同,但其中大多数的黄酮类代谢物的含量高于桑椹。与桑叶相比,桑枝和桑椹中黄酮和黄酮醇化合物的含量普遍下调,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黄酮类、花青素、黄酮醇、异黄酮代谢通路,不同入药部位间的差异代谢物具有重要的降糖活性。2.桑的不同入药部位主要有11个差异活性成分,调控MAPK8、AKT1、VEGFA、IL6、PPARG等32个核心靶点。靶点主要涉及急性炎症反应、有机氮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增殖调控、对胰岛素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白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来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3.12个小分子进行对接后,11个小分子对接打分高于阈值,其中以1-脱氧野尻霉素、荞麦碱、白藜芦醇、异槲皮苷、异鼠李素等打分较高。对部分化合物活性验证表明异槲皮苷、异鼠李素、紫云英苷、新绿原酸、隐绿原酸,白藜芦醇、各入药部位提取物具有很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4.通过亲和超滤筛选得到了隐绿原酸、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紫云英苷、木犀草素、白藜芦醇、山奈酚6种有效成分,并初步建立了比较好的亲和超滤筛选方法。结论:通过黄酮代谢组研究对桑的不同入药部位降糖成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网络药理学叶预测出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抗糖尿病差异;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层面上,桑的三个入药部位中桑叶与桑枝活性相当,并且都大于桑椹的α-葡糖糖苷酶抑制活性,各方法在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筛选上都具有比较好的准确性,为从中药中筛选抗糖尿病活性成分提供了方法思路。

刘意隆[5](2020)在《杨梅黄酮醇鉴定、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构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杨梅(Morella rubra Sieb.et Zucc.)为材料,围绕其黄酮醇组分及降糖活性展开研究。利用糖尿病KK-Ay小鼠模型,评价富含黄酮醇的白杨梅果实提取物的体内降糖活性;研究黄酮醇在杨梅中的分布,对12个杨梅品种叶片、茎和幼果中的黄酮醇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定量,并测定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体外降糖活性评价;建立快速高效的杨梅黄酮醇分离纯化体系,得到高纯度黄酮醇单体;以α-葡萄糖苷酶为靶标,探究黄酮醇单体的酶抑制活性和构效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水晶’杨梅果实提取物(SJE)富含杨梅苷、槲皮苷等黄酮醇类化合物,在糖尿病KK-Ay小鼠体内表现出良好的降糖活性。SJE(200 mg/kg BW)显着降低了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提高其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此外,SJE还能显着降低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瘦素、胰高血糖素浓度,以及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水平,显着减轻肝脏重量和脂质积累。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分析表明SJE可能通过依赖于AMPK的途径抑制肝脏糖异生,有效改善肝脏糖脂代谢而发挥显着降糖功效。2.不同杨梅品种各组织部位中,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高低依次为叶片>茎>幼果。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从杨梅各组织部位中共鉴定出10种黄酮醇类化合物,包括6种杨梅素糖苷,即杨梅素-3-O-鼠李糖苷(杨梅苷),杨梅素己糖苷,杨梅素-O-没食子酰基-己糖苷,杨梅素-O-乙酰基-脱氧己糖苷、2种杨梅素脱氧己糖苷没食子酸酯同分异构体和4种槲皮素糖苷,即槲皮素-3-O-鼠李糖苷(槲皮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金丝桃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异槲皮苷)和槲皮素-O-没食子酰基-己糖苷。黄酮醇组成和含量在各品种不同组织部位中差异显着,其中叶片和茎中黄酮醇以杨梅苷为主,含量高于幼果。各组织部位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也因品种而异,研究发现叶片或茎提取物的酶抑制活性优于幼果,与提取物中黄酮醇含量呈显着正相关。3.利用固相萃取与高速逆流色谱(HSCCC)联用技术,建立了从杨梅叶片中快速有效分离纯化杨梅苷的体系。经C18 Sep-Pak?固相萃取柱一步纯化后,将杨梅苷的纯度从1.22%提高到了39.79%;再利用两相溶剂体系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2:6:2:5,v/v/v/v)经HSCCC进一步纯化后,得到纯度达98%以上的杨梅苷单体。所得产物通过HPLC和LC-MS比对标准品鉴定确认。4.对24种黄酮醇单体开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包括6种黄酮醇苷元和18种黄酮醇糖苷,其中杨梅素(3’,4’,5’-OH)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33.20±0.43μmol/L,其次是槲皮素(3’,4’-OH)(IC50=46.51±0.54μmol/L)和山奈酚(4’-OH)(IC50=65.36±0.27μmol/L),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383.45±6.18μmol/L)。三者的活性差异表明黄酮醇分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随着其B环羟基化的增加而增强。其次,槲皮素-3-α-L-阿拉伯呋喃糖苷(IC50=419.60±2.41μmol/L)在受试黄酮醇糖苷中表现出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但未发现活性优于阿卡波糖的糖苷衍生物。5.以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为代表性黄酮醇,通过酶促动力学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和分子对接等技术手段揭示黄酮醇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黄酮醇分子能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性荧光,与酶结合后占据其活性中心的入口,且B环插入至酶活性口袋的深处,与关键氨基酸残基ASP352和GLU277等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疏水作用力和氢键,诱导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酶对底物的识别及二者的结合,进而起到酶活抑制作用。6.基于24种黄酮醇单体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数据,利用Co MFA和Co MSIA两种方法分别建立黄酮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3D-QSAR模型。所得模型的相关参数均优于标准值,且数据集中各化合物的p IC50预测值与实验值都十分接近,偏差均小于1,表明所建模型可靠,且对黄酮醇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抑制活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分析等势图,揭示黄酮醇分子周围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氢键受体场和氢键供体场对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阐明黄酮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构效关系。同时利用所建3D-QSAR模型对379种天然黄酮醇分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预测,筛选到一批IC50预测值低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黄酮醇苷类衍生物。该结果为挖掘活性更强、生物利用度更高且毒副作用更低的天然黄酮醇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一批极具开发潜力的候选化合物。本实验结果表明杨梅黄酮醇具有显着的体内外抗糖尿病活性,杨梅素在实测或预测的上百种黄酮醇化合物中表现出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表明杨梅素及富含杨梅素的杨梅叶片和茎等在开发降糖相关的功能性食品或药品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涛[6](2020)在《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但是也面临着诸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作用靶点难以确定,质量评价指标不合理等问题。由于中药基质复杂、化学成分种类多、含量差异大等特点,如何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中药中活性物质是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因此,针对中药治疗疾病的关键靶点,开展中药活性物质筛选研究,可为合理地确定中药质量控制指标提供科学依据。传统中药系统化学分离结合药理活性研究模型、活性指导下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模式具有周期长、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缺点。目前,基于高效现代分离与在线活性筛选相结合的技术,能有效克服传统研究方式的不足,引起了研究者关注。样品提取是中药质量评价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效快速简单的样品提取方法可实现有效成分从复杂样品向提取溶剂中转移、浓缩或者富集,便于后续检测分析。因此,探索适合中药指标性(活性)成分提取新技术,也是中药质量评价研究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环保节能意识也随之增强,发展中药绿色质量评价方法也将成为中药学科的前沿性任务。本论文拟利用有机溶剂使用少的毛细管电泳现代分离仪器,以槐花、黄连为研究对象,以亚铁离子螯合能力、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为指标,建立在“毛细管”微反应器的基础上的中药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和降糖活性的活性物质筛选方法及体系,确定与活性相关的中药质量标志物;优化快速简单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建立中药多成分同时提取及测定新方法,建立一种有效可靠的整合活性在线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实现利用活性标志物进行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针对名贵中药,采用固相基质微萃取技术,建立一种适合名贵中药的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样品前处理技术,可极大减少了名贵样品的使用量,为名贵中药质量控制样品处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策略,以丰富和完善中药绿色质量评价体系,促进中药质量评价技术快速发展。1.建立了一种在毛细管中菲洛嗪-亚铁离子螯合与与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的在线中药复杂体系中螯合亚铁离子的活性物质筛选新方法(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并以槐米(槐花)为模式药物,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通过优化磷酸氢二钠以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β-环糊精(β-CD)的浓度以及p H,分离电压,卡盒温度,实现了槐米(槐花)中的多种成分包括芦丁,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和水仙苷的电泳分离及其活性筛选与样品总活性测定,发现槐花(槐米)样品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芦丁和槲皮素。本研究成功地建立了一种中药复杂体系中具有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成分分离、在线筛选、定量的一体化研究新技术。2.以槐米(花)提取液的总亚铁离子螯合能力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以及正交设计实验考察了甲醇浓度、微波功率、萃取时间和固液比对槐米(槐花)的微波辅助提取的影响,确定了槐米(槐花)的最佳微波提取条件为:萃取溶剂为50%(v/v)甲醇,药材质量与溶剂体积的比例为1:10,萃取时间7.5分钟,功率为750 W。与传统的提取方法相比,微波提取提高了螯合亚铁离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同时有机试剂消耗少,提取时间更短。3.利用所优化的微波提取方法及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分析方法,测定了来自不同产地的槐米(槐花)的各化合物含量以及总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发现芦丁和槲皮素的总含量和样品总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IC50)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芦丁和槲皮素作为评价槐米(槐花)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活性标志物,证明了整合活性的在线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是一种有效可靠的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所建立In-Capillary[Fe(ferrozine)3]2+-CE-DAD方法具有高效,稳定,灵敏等特点,为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总活性测定提供了新技术。4.将α-糖苷酶微反应器与毛细管电泳结合,首次将毛细管电泳α-糖苷酶微反应器用于中药中的抑制酶活性成分的筛选。利用多巴胺的多官能团聚合作用将α-葡萄糖苷酶固定于毛细管内壁前端,优化了酶底物反应时间300 s为最佳,α-葡萄糖苷酶的米氏常数为1.85 mm,显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度较高且阳性药阿卡波糖,显示着较强的抑制活性;通过酶微反应器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考察,表明该酶微反应器可以用于样品的活性测定。从黄连中筛选出主要抑制α-糖苷酶的活性物质为黄连碱和小檗碱,且利用所建立的方法进行活性测定,黄连碱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要强于小檗碱而远弱于阳性药阿卡波糖,通过样品测定及分子对接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筛选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所建立的基于α-葡萄糖苷酶微反应的活性测定和活性物质筛选方法高效稳定,准确可靠,为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思路。5.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元洗脱剂联合涡流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结合的绿色、灵敏、有效的研究策略,并应用于麝香中的多成分(麝香酮,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和4-羟基苯甲酸乙酯)定量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设计来优化基质固相萃取的相关实验参数包括吸附剂类型、样品与吸附剂的比例、研磨时间、洗脱剂的类型、混合洗脱液比例、混合洗脱液的体积和涡旋时间。最终确定将C18作为吸附剂,样品与吸附剂的质量比为1:2,研磨2 min,双元洗脱剂(甲醇与乙酸乙酯)体积比为3:7。在GC/MS分析下,12 min即可完成四个目标成分的定量。方法学显示该方法稳定性,精密度,准确度良好,回收率均在92.0%以上,检测限低至4.4 ng/m L,基质效应良好。利用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八批含有麝香的中成药及三批麝香药材的四个目标化合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成本较低,耗时较短,消耗试剂较少,符合分析方法绿色环保的原则。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在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特别是珍贵中药的质量控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本论文建立了基于毛细管电泳色谱分离的中药活性物质筛选方法,实现了基于活性质量标志物的中药质量评价;建立了基于双元洗脱剂联合涡流辅助基质固相分散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法,可为名贵中药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新样品前处理及质量评价方法。本文所建立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中药的质量评价研究以及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后续将建立基于功效的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以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的活性(毒性)成分为指标,建立其质量评价方法及标准,更能精准地放映中药临床药理作用、疗效以及药效物质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

姜婷[7](2020)在《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中药因其毒性小安全性高、作用温和持久,在防治糖尿病过程中体现出较大优势。三叶片来源于名老中医经验方,由桑叶、荷叶、山楂叶、丹参、赤芍五种中药组成,经现代工艺提取制成片剂,具有升清降浊、消痞化瘀的作用,适用于痰浊内蕴所致的脾瘅,即糖尿病前期状态,临床推荐给药剂量为每次3片,每日三次。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出,三叶片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功能;能够抑制KK-Ay小鼠小肠蔗糖酶及麦芽糖酶活性;还能降低病人及健康人的餐后血糖水平,且具有类似阿卡波糖的作用特点。本试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以人体膳食中常见碳水化合物蔗糖为研究对象,考察三叶片对健康人服用蔗糖后血糖的影响及对蔗糖酶活性的作用特点及机制。研究目的:观察三叶片对健康受试者服用蔗糖后的降糖作用,并运用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方法,考察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作用特点及机理,为三叶片降糖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采用单中心、五周期的自身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设计,筛选出符合标准的12名健康志愿者,将志愿者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每组分别为3人、3人、2人、2人、2人。每组志愿者随机接受5种干预方式,即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蔗糖、蔗糖加三叶片3片,观察三叶片对健康人体服用蔗糖后餐后血糖的影响及对蔗糖的升糖指数、血糖负荷的作用。2.以蔗糖为底物,运用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方法,考察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抑制活性、抑制特点及机理,包括:(1)不同浓度的抑制剂(三叶片提取物)、定量蔗糖酶(小肠酶提取液)与过量底物(蔗糖)进行实验,计算不同浓度三叶片对蔗糖酶的抑制率,拟合抑制曲线,获得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2)将不同浓度的蔗糖酶、定量的抑制剂与过量底物进行反应,绘制酶量-速度图(E-V图),判断抑制作用是否可逆;(3)将不同浓度的底物、一定浓度的抑制剂与蔗糖酶进行实验,以Lineweaver-Burk作图法绘制三叶片提取物对蔗糖酶的底物浓度-反应速度双倒数抑制曲线([S]-V双倒数曲线),计算Km值,明确三叶片对α-蔗糖酶的抑制类型。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1)作为参比品,三次葡萄糖基线水平测试在各血糖采集点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2)葡萄糖、蔗糖、蔗糖+三叶片组的血糖峰值均出现在餐后30min。(3)三叶片能显着降低健康人服用蔗糖后60min及120min时的血糖水平(p<0.05),对其余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亦有降低趋势,但作用不明显(p>0.05)。(4)三叶片可显着降低蔗糖的血糖应答曲线增量面积(IAUC),P=0.04(P<0.05)。(5)服用三叶片后可降低蔗糖GI值(87.97±33.36vs.66.85±34.59,P<0.05)、GL值(44.09±32.70vs.32.73±33.89,P<0.05)。2.机制研究:(1)在最适底物选择中,蔗糖(底物)浓度为0.224mol/L时表现为零级反应,为保证反应体系中底物过量,选择实验浓度为0.448mol/L。(2)当小肠酶的浓度在7mg/ml及以下时,酶促反应在14min之内均表现为线性,为使初始反应速率最大,选择反应体系中小肠酶浓度为7mg/ml反应时间为14min作为酶反应动力学分析的条件。(3)三叶片和阿卡波糖对蔗糖酶活性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三叶片浓度为2.2×10-2mg/ml时,抑制率可达86.37%。三叶片提取物的半数抑制活性IC50值为(1.53±0.07)×10-3mg/ml;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IC50为(3.94±0.07)×10-3mg/ml。(4)三叶片提取物两组(2.8×10-3mg/ml、2.2×10-2mg/ml)酶量-速度图显示抑制曲线均近似通过原点,为可逆性抑制。(5)三叶片提取物两组(2.8×10-3mg/ml、2.2×10-2mg/ml)[S]-V双倒数曲线均与正常对照组近似平行,表现为反竞争型抑制;阿卡波糖组则与正常对照组近似相较于Y轴,显示为竞争型抑制。研究结论:1.临床研究得出,三叶片可降低健康人服用蔗糖后的餐后血糖水平、升糖指数及血糖负荷。2.体外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三叶片以可逆的反竞争方式抑制蔗糖酶的活性,IC50为(1.53±0.07)×10-3mg/ml。阿卡波糖以可逆的竞争方式抑制蔗糖酶活性,IC50为(3.94±0.07)×10-3mg/ml。3.三叶片为一种潜在的中药复方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作用与阿卡波糖相近。

余娜[8](2020)在《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抑制α-葡萄糖苷酶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目前使用的治疗糖尿病的临床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药物具有胃肠胀气等副作用,为了获得活性高、安全性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本论文研究了黄酮和1-脱氧野尻霉素(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分离纯化了基因重组的麦芽糖酶葡糖淀粉酶(MGAM-C/N),评价12种黄酮单体化合物对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及纯化的MGAM-C/N的麦芽糖酶抑制活性。发现野黄芩素具有最强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80.1±3.8μM,其次为黄芩素、六羟黄酮、槲皮素和2,3,4-三羟基苯乙酮。黄酮的3’,4’-羟基和5,6,7-羟基基团对发挥抑制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了黄芩素、野黄芩素以及六羟黄酮与1-DNJ联用对鼠源α-葡萄糖苷酶及纯化的重组MGAM-C/N抑制活性,发现这三个黄酮和1-DNJ对MGAM-N均显示协同抑制活性,协同指数(CI)分别为0.65-0.85,0.36-0.76和0.54-0.82。对MGAM-C,仅黄芩素显示协同抑制活性,CI值为0.26和0.89之间。发现苯乙酮发挥协同作用的最小活性单元。体内麦芽糖负荷实验中,黄芩素与1-DNJ联用可协同降低正常小鼠的餐后血糖及AUC水平,降低效果与阿卡波糖相当。其次使用抑制动力学、分子对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等手段探索了黄芩素和1-DNJ的协同机制。结果表明,黄芩素和1-DNJ分别是MGAM-C/N的非竞争性和竞争性抑制剂,两种抑制剂的非竞争性结合是抑制剂间发挥协同抑制的基础。黄芩素和1-DNJ结合在MGAM-C/N不同的位点,改变了酶的构象,增加了彼此与MGAM-C/N结合能力,是导致酶和抑制剂结合能力增强和抑制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最后,筛选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药食同源中药,发现70%乙醇热回流提取黄酮效果最优。七种药食同源中药中,槐米黄酮含量最高,桂圆多糖含量最高,桑枝提取物具有最强的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抑制活性。HPLC-ESI-MS分析表明,桑枝的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并且桑枝黄酮与1-DNJ联用可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麦芽糖活性。本论文发现了黄芩素和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机制,为开发安全有效的天然组合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刘蕊洁[9](2020)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产物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已然成为现代药物研发的重点研究对象,尽管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HPLC)、液相高分辨质谱联用仪(LC-HRMS)已经能够快速识别和获取天然产物中成分的完整结构信息,但想要同时获取相应成分的生物活性信息仍面对巨大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开发一些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用于天然产物的活性筛选。传统的筛选方法步骤繁琐耗时费力,需要通过反复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试步骤,在此过程中活性成分可能会发生变质或丢失;为了克服传统筛选方法的弊端,开发了一些新型的筛选方法,按照原理可大致分为基于亲和作用和基于活性测试的筛选策略,这些新型的筛选方法能够有效地缩短筛选周期、提高筛选效率。本文选择了其中代表性的筛选方法:柱后活性测定法和配体垂钓法,构建了At-line柱后活性测试筛选平台和固定化酶反应器配体垂钓筛选平台,并将上述两个筛选平台用于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第一章,介绍了天然产物在药物研发领域的重要性以及近年来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筛选的相关策略,此外对糖尿病以及α-葡萄糖苷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对高效液相线路进行改装,将色谱柱后管路与自动收集装置相连,搭建基于At-line柱后活性测试法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首先通过对酶促反应体系进行浓度优化,建立响应良好的微反应活性评估体系;其次选择合适抑制剂对筛选平台的灵敏度进行考察;后续通过将阳性药和阴性药组合成混合模型对筛选平台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表明该筛选平台已搭建成功并可用于混合体系中抑制剂的筛选。第三章,以羧基磁珠为载体材料制备α-葡萄糖苷酶反应器,对固定化过程中磁珠的用量进行优化,选择酶解活性最好的磁珠用量作为最优用量,同时对制备最优的α-葡萄糖苷酶反应器进行了荧光表征,表明α-葡萄糖苷酶已成功固定在磁珠表面。基于蛋白-配体亲和作用的原理,将制备成功的α-葡萄糖苷酶反应器用于配体垂钓,对配体垂钓过程中的孵育时间、洗脱条件进行了优化;最后利用阳性药和阴性药组成的混合模型对α-葡萄糖苷酶反应器配体垂钓筛选平台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该平台具备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垂钓的潜能。第四章,利用At-line柱后活性测试筛选平台对绿茶和银杏提取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成功筛选出10个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同时使用α-葡萄糖苷酶反应器对绿茶提取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通过将绿茶提取物配体垂钓的筛选结果和At-line柱后活性测试的筛选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两种筛选平台应用于天然产物中活性化合物筛选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第五章,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化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卢遇[10](2020)在《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文中认为覆盆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落叶灌木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未成熟果实,作为中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古籍记载其具有益肾、固精、明目等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覆盆子具有抗癌、抗炎症等丰富的生物活性。糖尿病为长期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通过降低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普遍、有效方法,发现高效,低毒的天然来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糖尿病的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使用不同方法和溶剂提取覆盆子中的活性成分,然后采用自由基清除、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黄嘌呤氧化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评价覆盆子抗糖尿病、色素沉积、痛风和老年痴呆方面的应用潜力,筛选最佳活性模型;接着使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对覆盆子中的降血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富集,并评价其体内体外降血糖活性,建立主要化学成分指纹图谱;最后采用Sephadex LH 20、C18柱等色谱分离手段和高分辨率质谱等检测手段鉴定降血糖活性组分中的主要化学组成。本论文主要结论归纳如下:(1)覆盆子中20%和40%乙醇的超声提取物的得率最高(P>0.05),为22.6%23.00%,40%乙醇超声和80%甲醇浸提物的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46.57和144.88 mg GAE/g(P>0.05);100%乙醇的超声和浸提物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6.95和25.72 mg QuE/g提取物(P>0.05)。60%甲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值为11.14μg/mL,40%乙醇超声提取物具有最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IC50值为0.08μg/mL,远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IC50值为70.20μg/mL)。80%乙醇浸提提取物、80%甲醇超声提取物和100%乙醇浸提提取物分别具有较好的黄嘌呤氧化酶、乙酰胆碱酯酶、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IC50值分别为71.85μg/mL、44.22μg/mL和17.23μg/mL,但抑制能力与阳性对照有一定差距。因此,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取决于提取方法和提取溶剂,超声波提取能有效提升覆盆子提取物的得率、总酚、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抗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能力。40%乙醇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应用潜力。(2)使用超声辅助40%乙醇提取方法提取覆盆子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对其进一步富集得到水相(156.19 g)、10%乙醇(17.87 g)、40%乙醇(67.97 g)、60%乙醇(39 g)、80%乙醇(4.05 g)和95%乙醇(1.3 g)6个洗脱组分。40%乙醇相(FPZ40)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最强,其阿卡波糖活性当量值为1195 g阿卡波糖/g组分。采用高(FPZ-H)、低(FPZ-L)不同剂量的FPZ40灌胃C57BL/6小鼠,通过测定小鼠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发现,FPZ-H组与FPZ-L组小鼠空腹血糖分别比阿卡波糖对照组低31.5%与30.9%,FPZ-H组餐后血糖最低,为724±25.01 mM,为阿卡波糖组的84%,控制组的71.2%,说明FPZ40能显着降低小鼠的餐后和空腹血糖水平。采用HPLC-QTOF-MS/MS技术,通过分析化合物的母离子、MS/MS裂解规律和分子式等信息,从FPZ40中鉴定或初步鉴定出了26种化合物,包括15种鞣花单宁(4个pedunculagin/casuariin及其同分异构体、4种galloyl-HHDP-glucose、4种鞣花酸衍生物、鞣花酸、casuarinin和casuarictin)、7种酚酸(丹酚酸C、caffeoylthreonic acid、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rubusin A、coumaroylthreonic acid、darendoside B、没食子酸乙酯)和4种黄酮类化合(原花青素2聚体、表儿茶素/儿茶素、香橙素-O-己糖苷和芹菜素-O-鼠李糖苷物)。(3)采用Sephadex LH-20、ODS中压柱、半制备型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对FPZ40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高分辨率质谱、核磁等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精确表征,得到5个化合物的精确结构,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1)、gemin D(2)、短叶苏木酚酸(3)、没食子酸乙酯(13)和鞣花酸(14),其中gemin D为首次从覆盆子中鉴定的化合物。8个鞣花单宁类化合物的精确结构目前无法确定,通过化合物的MS/MS数据可以判断其结构为Galloyl-HHDP-glucose、Galloyl-Ellagic acid-HHDP-glucose、Roshenin C或其异构体、Rhoipteleanin E、Pedunculagin/Casuariin和ellagitannins。通过对覆盆子中分离的单体化合物进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的评价发现,鞣花单宁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活性。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覆盆子在抗糖尿病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方面的应用和抗糖尿病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青钱柳与多穗柯降糖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概述
    1.2 降血糖天然药物研究进展
    1.3 青钱柳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1.4 多穗柯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
    1.5 课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
第2章 青钱柳与多穗柯活性成分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青钱柳叶与多穗柯叶的预处理
        2.2.3 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2.2.4 不同溶剂总提物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2.2.5 UPLC-MS法分析活性部位提取物成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总多糖、总黄酮、总三萜提取物中多糖、黄酮、三萜的含量测定
        2.3.3 青钱柳与多穗柯叶总提物的提取工艺研究
        2.3.4 提取物成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溶液的配制
        3.2.3 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2.4 UF-UPLC-MS法筛选多穗柯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分析
        3.3.2 提取物复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
        3.3.3 多穗柯叶中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动力学及分子对接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酶促反应的条件优化
        4.2.3 化合物抑制动力学分析
        4.2.4 分子对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佳酶促反应条件分析
        4.3.2 化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的判断
        4.3.3 分子对接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性提取物的降糖活性及毒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提取物细胞毒性测试
        5.2.3 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造模、分组及给药
        5.2.4 指标检测
        5.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提取物对细胞的毒性分析
        5.3.2 提取物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5.3.3 提取物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5.3.4 提取物复配物对糖尿病小鼠睾丸组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方降糖片的制备及其降糖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方降糖片的制备
        6.2.3 青钱柳与多穗柯叶复方降糖片的质量鉴定
        6.2.4 青钱柳与多穗柯叶复方降糖片的降糖实验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青钱柳与多穗柯叶复方降糖片的质量鉴定结果
        6.3.2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方降糖片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6.3.3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合降糖片对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
        6.3.4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合降糖片对小鼠肝脏组织的影响
        6.3.5 青钱柳与多穗柯复合降糖片对小鼠胰腺组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部分化合物MS图

(2)多室电泳技术中靶蛋白迁移参数研究及黄芩降糖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中药协同作用研究
    1.2 活性成分筛选研究现状
        1.2.1 目前存在的筛选技术
        1.2.2 活性成分筛选面临的挑战
        1.2.3 开发新的筛选技术
    1.3 多室电泳技术
        1.3.1 多室电泳技术的优势与目前存在的挑战
        1.3.2 靶蛋白迁移量的重要性
        1.3.3 多室电泳体系中影响靶蛋白迁移量的参数
        1.3.4 三种经典靶蛋白
    1.4 黄芩与Ⅱ型糖尿病研究现状
        1.4.1 Ⅱ型糖尿病概述
        1.4.2 黄芩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
        1.4.3 α-葡萄糖苷酶是Ⅱ型糖尿病的关键靶点
        1.4.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5 论文选题依据,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论文选题的主要依据及可行性
        1.5.2 选题的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多室电泳系统
        2.2.1 多室电泳系统装置
        2.2.2 测定靶蛋白迁移量实验流程
        2.2.3 HPLC-UV参数
    2.3 靶蛋白迁移量与各参数相关性探究
        2.3.1 HSA迁移量与电压相关性
        2.3.2 HSA迁移量与缓冲溶液种类相关性
        2.3.3 HSA迁移量与离子强度相关性
        2.3.4 HSA,Trypsin,Tyrosinase与缓冲溶液pH相关性
        2.3.5 HSA,Trypsin,Tyrosinase与电泳时间相关性
    2.4 黄芩中筛选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4.1 制备黄芩提取液
        2.4.2 α-葡萄糖苷酶实验参数选择与迁移量测定
        2.4.3 多室电泳-液质联用技术筛选黄芩中潜在ɑ-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2.5 HPLC-MS/MS仪器参数
        2.5.1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2.5.2 质谱条件
    2.6 α-葡萄糖苷酶活性实验
        2.6.1 多室电泳前后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2.6.2 ɑ-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HSA,Trypsin,Tyrosinase浓度与紫外检测峰面积标准曲线
    3.2 靶蛋白迁移量与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3.2.1 HSA迁移量与施加电压相关性
        3.2.2 HSA迁移量与缓冲溶液种类相关性
        3.2.3 HSA迁移量与离子强度相关性
        3.2.4 HSA,Trypsin,Tyrosinase与pH相关性
        3.2.5 HSA,Trypsin,Tyrosinase与电泳时间相关性
        3.2.6 HSA,Trypsin,Tyrosinase的最佳实验条件
        3.2.7 靶蛋白实验条件选择参考流程
    3.3 黄芩中筛选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3.3.1 黄芩提取液全成分定性
        3.3.2 α-葡萄糖苷酶各实验参数选择与迁移量
        3.3.3 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化合物定性分析
    3.4 ɑ-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
        3.4.1 多室电泳系统中ɑ-葡萄糖苷酶稳定性评价
        3.4.2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实验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酶抑制剂筛选
    1.2 酶的固定化
        1.2.1 酶的固定化方法
        1.2.2 酶的固定化载体
    1.3 多巴胺表面改性策略
        1.3.1 多巴胺聚合机理
        1.3.2 多巴胺在表面改性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第二章 聚多巴胺包覆的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2.2.3 多巴胺改性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
        2.2.4 酶活力测定实验
        2.2.5 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2.2.6 酶动力学和抑制动力学研究
        2.2.7 11 味中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活性筛选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条件的优化
        2.3.2 固定化酶评价
        2.3.3 反应温度和p 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2.3.4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2.3.5 11 味中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活性筛选
    2.4 结论
第三章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共沉积纤维素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3.2.3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滤纸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
        3.2.4 酶活力测定实验
        3.2.5 中药中酶抑制剂的筛选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
        3.3.2 固定条件的优化
        3.3.3 反应温度和p H对酶活性的影响
        3.3.4 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重现性和可重复使用性
        3.3.5 α-葡萄糖苷酶的固定量
        3.3.6 酶动力学和抑制动力学研究
        3.3.7 10 味中药水提取液中酶抑制活性筛选
    3.4 实验结论
第四章 多巴胺-聚乙烯亚胺改性毛细管柱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制备及在线酶抑制剂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缓冲液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4.2.3 毛细管柱在线酶微反应器的制备
        4.2.4 酶活性测定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电泳条件优化
        4.3.2 在线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固定化酶性能研究
        4.3.4 固定化α-葡萄糖苷酶的动力学研究
        4.3.5 20 味藏药水提取液的酶抑制剂活性筛选
    4.4 实验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桑不同入药部位降糖有效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方法区分桑不同入药部位化学成分的差异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1.3 讨论
    2 桑不同入药部位降糖活性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 方法与结果
        2.3 讨论
    3 分子对接结合酶法筛选桑不同入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与结果
        3.3 讨论
    4 亲和超滤快速筛选桑不同入药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4.1 材料与、试剂与仪器
        4.2 方法与结果
        4.3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中药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杨梅黄酮醇鉴定、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构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1.2 果实提取物抗糖尿病研究进展
        1.2.1 研究模型
        1.2.1.1 流行病学研究
        1.2.1.2 随机临床试验
        1.2.1.3 体内和体外研究
        1.2.2 水果
        1.2.2.1 浆果
        1.2.2.2 柑橘
        1.2.2.3 苹果
        1.2.2.4 石榴
        1.2.2.5 番石榴
        1.2.2.6 荔枝
        1.2.2.7 其他水果
    1.3 果实中抗氧化剂的降糖作用机制
        1.3.1 酚类化合物
        1.3.1.1 黄酮醇
        1.3.1.2 花青苷
        1.3.1.3 黄烷酮
        1.3.1.4 原花青素
        1.3.1.5 水果多酚的生物利用度与代谢
        1.3.2 多糖
        1.3.3 其他
    1.4 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方法
    1.5 分子模拟技术
        1.5.1 分子对接
        1.5.2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1.6 研究背景、目标与内容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2 白杨梅提取物体内降糖活性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动物与饲料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白杨梅果实提取物(SJE)制备
        2.2.2 主要黄酮醇类物质定量
        2.2.3 实验动物与饲养
        2.2.4 空腹血糖、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测定
        2.2.5 血清和肝脏分析
        2.2.6 qPCR分析
        2.2.7 Western blot分析
        2.2.8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SJE 黄酮醇含量
        2.3.2 对小鼠体重,摄食量与脏器系数的影响
        2.3.3 对小鼠空腹血糖,OGTT和 ITT的影响
        2.3.4 对小鼠血清相关参数的影响
        2.3.5 对小鼠肝脏脂质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2.3.6 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分析
    2.4 讨论
3 杨梅不同组织部位黄酮醇定性定量及其降糖活性初探
    3.1 材料、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粗提液制备
        3.2.2 总酚测定
        3.2.3 抗氧化活性评价
        3.2.4 黄酮醇化合物定性定量
        3.2.5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品种杨梅各组织部位总酚含量测定
        3.3.2 不同品种杨梅各组织部位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杨梅各组织部位黄酮醇化合物鉴定与定量分析
        3.3.4 不同品种杨梅各组织部位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4 讨论
4 杨梅黄酮醇分离纯化体系建立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粗提液制备
        4.2.2 固相萃取柱动态实验
        4.2.3 固相萃取粉末制备
        4.2.4 HSCCC纯化
        4.2.5 HPLC和 LC-MS鉴定
        4.2.6 统计分析软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固相萃取柱吸附杨梅苷的动态实验
        4.3.1.1 上样量确定
        4.3.1.2 解吸浓度确定
        4.3.1.3 洗脱体积确定
        4.3.2 HSCCC进一步纯化
        4.3.3 两步纯化后产物鉴定与结果分析
    4.4 讨论
5 黄酮醇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评价及构效机制研究
    5.1 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5.2.2 黄酮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动力学分析
        5.2.3 荧光光谱分析
        5.2.4 BLI测定
        5.2.5 圆二光谱
        5.2.6 分子对接
        5.2.7 分子动力学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黄酮醇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5.3.2 黄酮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动力学分析
        5.3.3 荧光猝灭分析和结合参数
        5.3.4 热力学分析
        5.3.5 杨梅素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探究
        5.3.5.1 可逆性
        5.3.5.2 BLI分析
        5.3.5.3 圆二色谱分析
        5.3.6 分子对接
        5.3.7 分子动力学模拟
    5.4 讨论
6 黄酮醇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3D-QSAR研究
    6.1 实验方法
        6.1.1 数据集准备
        6.1.2 分子叠合
        6.1.3 基于Co MFA方法构建3D-QSAR模型
        6.1.4 基于Co MSIA方法构建3D-QSAR模型
        6.1.5 更多天然黄酮醇化合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预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CoMFA模型结果分析
        6.2.2 Co MSIA模型结果分析
        6.2.3 更多天然黄酮醇分子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预测
    6.3 讨论
7 小结与展望
    7.1 小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汇
前言
第一章 微波辅助提取联合毛细管电泳测定槐米(槐花)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第一节 中药中螯合亚铁离子活性成分在线筛选(In-Capillary[Fe(ferrozine)_3]~(2+)-CE-DAD)的方法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二节 中药槐米(槐花)中螯合亚铁离子活性成分微波提取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三节 基于活性质量标志物的中药槐米(槐花)毛细管电泳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酶微反应器的黄连中抑制α-糖苷酶活性成分的筛选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3 小结
第三章 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体作为气相色谱-质谱法快速测定麝香中多组分的样品前处理策略
    1 方法与材料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质量控制研究
    1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模式
    2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筛选
    3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中的酶抑制剂的筛选
    4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
    5 基于毛细管电泳的中药中对映体的分离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试验一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设计
    3 试验内容
        3.1 试验对象
        3.2 观察指标
        3.3 试验方法
        3.4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
        4.1 参比品(葡萄糖)测试结果
        4.2 蔗糖及蔗糖+三叶片组测试结果
        4.3 参比品、试验品各时间点血糖与空腹血糖(餐前15min)的差值
        4.4 试验品GI、GL的拟合
        4.5 安全监测
试验二 机制研究
    1 试验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小肠酶浓度测定
        3.2 小肠酶活力测定
        3.3 三叶片提取物脱色正交试验
        3.4 最适底物浓度的选择
        3.5 最适酶浓度及反应时间的确定
        3.6 半数抑制浓度IC50的测定
        3.7 抑制作用的鉴别
        3.8 抑制类型的鉴别
讨论
    1 三叶片组方的药理研究
    2 升糖指数与血糖负荷
    3 糖苷酶抑制剂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机理
    4 三叶片降糖作用分析
    5 抑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
    6 抑制作用鉴别讨论
    7 抑制机制的探讨
    8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提取物的a-糖苷酶抑制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糖尿病
        1.1.1 糖尿病分类
        1.1.2 糖尿病诊断标准
        1.1.3 糖尿病治疗药物
    1.2 具有降糖活性的天然产物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生物碱类化合物
        1.2.3 多糖
    1.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1 麦芽糖酶葡糖淀粉酶(MGAM)和蔗糖酶异麦芽糖酶(SI)
        1.3.2 临床中应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3 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天然产物
        1.3.4 药物联用抑制α-糖苷酶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2 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动物
        2.2.2 材料及试剂
        2.2.3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2.2.4 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哺乳动物α-葡萄糖苷酶、重组MGAM-C/N的获得、表达、纯化
        2.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
        2.3.3 协同抑制的评价方法
        2.3.4 黄芩素与1-DNJ联用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2.3.5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讨论
        2.4.1 MGAM-C/N的纯化与鉴定
        2.4.2 黄酮抑制α-葡萄糖糖苷酶的构效关系
        2.4.3 5,6,7-三羟基黄酮与1-DNJ的协同作用
        2.4.4 黄芩素与1-DNJ联用对小鼠餐后血糖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黄芩素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及试剂
        3.2.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3.2.3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抑制类型的动力学分析
        3.3.2 分子对接
        3.3.3 荧光光谱分析
        3.3.4 圆二色光谱分析
    3.4 结果讨论
        3.4.1 酶抑制动力学研究
        3.4.2 分子对接研究
        3.4.3 荧光光谱分析
        3.4.4 圆二色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药食同源植物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及试剂
        4.2.2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4.2.3 实验试剂及配置方法
    4.3 实验方法
        4.3.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和α-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4.3.2 植物提取物的黄酮成分分析
        4.3.3 桑枝的液质正负模式检测
        4.3.4桑枝黄酮与1-DNJ协同实验
    4.4 结果讨论
        4.4.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4.4.2 植物提取物的黄酮成分分析
        4.4.3 桑枝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
    1.2 基于亲和作用的筛选策略
    1.3 基于活性测试的筛选策略
    1.4 α-葡萄糖苷酶
    1.5 本论文的构思与创新
    1.6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At-line柱后活性测定法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搭建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磁性微球垂钓法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构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产物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覆盆子概况
    1.2 覆盆子开发利用现状
    1.3 覆盆子中活性成分分析
        1.3.1 萜类化合物
        1.3.2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生物碱类化合物
        1.3.4 挥发性化合物
        1.3.5 香豆素类化合物
        1.3.6 甾醇类化合物
        1.3.7 酚酸类化合物
        1.3.8 其它化合物
        1.3.9 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1.4 覆盆子的生理活性
        1.4.1 保肾护肝作用
        1.4.2 抗氧化作用
        1.4.3 抗肿瘤作用
        1.4.4 抗炎作用
        1.4.5 抗衰老作用
        1.4.6 抗糖尿病、降血压作用
        1.4.7 覆盆子的其它作用
    1.5 α-葡糖糖苷酶与糖尿病
        1.5.1 糖尿病现状
        1.5.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及其抗糖尿病机制
        1.5.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其它疾病中的作用
        1.5.4 天然产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
    1.6 超声波提取法
    1.7 高效液相色谱联用高分辨质谱(HPLC-QTOF-MSn)技术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9 课题研究内容
        1.9.1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活性抑制能力评价
        1.9.2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活性评价及植物指纹图谱构建
        1.9.3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1.10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覆盆子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物酶抑制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制备
        2.3.2 总酚总黄酮含量测定
        2.3.2.1 总酚含量测定
        2.3.2.2 总黄酮含量测定
        2.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3.4 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3.5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覆盆子提取物得率及总酚总黄酮含量分析
        2.4.1.1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得率
        2.4.1.2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酚含量
        2.4.1.3 覆盆子不同方法提取物总黄酮含量
        2.4.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2.4.3 提取物酶抑制能力评价
        2.4.3.1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2.4.3.2 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
        2.4.3.3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抑制能力
        2.4.4.4 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覆盆子降血糖成分富集组分制备和指纹图谱构建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制备
        3.3.2 覆盆子富集组分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3.3.3 FPZ_(40)对C57BL/6 小鼠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的影响
        3.3.4 FPZ_(40) 中主要化学成分鉴定
        3.3.5 FPZ_(40) 色谱条件
        3.3.6 FPZ_(40) 质谱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覆盆子提取物及分离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3.4.2 FPZ_(40) 体内降血糖分析
        3.4.3 FPZ_(40) 中主要化合物的质谱鉴定
        3.4.3.1 鞣花单宁
        3.4.3.2 黄酮
        3.4.3.3 酚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覆盆子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试剂
    4.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FPZ_(40) 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
        4.4.2 FPZ_(40)的HPLC分析
        4.4.3 FPZ_(40) 单体化合物的质谱条件
        4.4.4 FPZ_(40) 单体化合物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测定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单体化合物的核磁鉴定
        4.5.2 未确定精确结构单体化合物的质谱初步分析
        4.5.3 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钱柳与多穗柯降糖活性成分研究[D]. 方海莲. 吉首大学, 2021
  • [2]多室电泳技术中靶蛋白迁移参数研究及黄芩降糖活性成分筛选[D]. 杨久明. 延边大学, 2021(02)
  • [3]基于多巴胺涂层策略的固定化酶制备及酶抑制剂筛选[D]. 李鹏. 兰州大学, 2021(09)
  • [4]桑不同入药部位降糖有效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D]. 李德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5]杨梅黄酮醇鉴定、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构效机制研究[D]. 刘意隆. 浙江大学, 2020(07)
  • [6]中药活性物质毛细管电泳筛选及挥发性成分涡旋辅助基质固相分散提取技术研究[D]. 刘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7]三叶片干预健康人服用蔗糖后降糖作用及机制研究[D]. 姜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黄酮与1-DNJ协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及机制[D]. 余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筛选平台的建立及其在天然产物中的应用研究[D]. 刘蕊洁. 暨南大学, 2020(03)
  • [10]覆盆子中降血糖成分提取分离和主要活性成分鉴定[D]. 卢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中药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