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女孩或男孩受伤时,你应该怎么做?

当你的女孩或男孩受伤时,你应该怎么做?

一、当你的女孩儿或男孩儿受到伤害时,你应当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1](2019)在《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文中认为学前儿童是品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处于幼小衔接的大班幼儿来说,具备良好的品格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更应重视对其品格的培养。民间故事绘本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优秀素材,对幼儿的品格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本研究将以民间故事绘本为切入点,基于所选研究对象班级幼儿实际发展需求而定,以“勇敢”品格为主题,采取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在分析现状与问题归因、并提出研究假设后,设计了最初的行动研究方案。在最初的行动研究发展方向上,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一日生活指导以及家园合作等方式,不断地反思和调整活动方案,最终探索出一条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的培养路径。本研究采用“三段式”行动研究,将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设计为三轮,每一轮都指向改善幼儿的需要提升的勇敢行为,每一个阶段的品格培养模式均为感知勇敢——体验勇敢——践行勇敢,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每一次行动研究都是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为步骤形成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再从教育目标、内容及实践活动的实施等方面出发设计活动方案。经过三轮行动研究,通过对幼儿的观察、访谈以及家长的反馈,幼儿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方面上有着明显改善,部分幼儿的行为表现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对研究者以及参与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诸恺然,张全生[2](2019)在《教师反馈语对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认为言语交际的过程分为"编码→传递→接收→解码→反馈",Harold Lasswell将传播模式定义为5W模式,即Who--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传递者—讯息—媒介—接受者—效果),可见处于最后一步的反馈对整个交际效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是充满言语的环境,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时刻都在进行言语交际。而教师反馈语对能否延续课堂交际互动的作用不容小觑。与此同时学生的交际意愿作为近几年的一个新兴研究变量被广泛关注且主要集中在对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外部环境及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交际意愿的影响等研究。但与学生课堂交际密切联系的教师话语却被忽视,对于中亚留学生的交际意愿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基于此该文章旨在研究教师反馈语对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结果及其原因,进而对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些许启示和建议。根据研究目的该文章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研读文献、课堂观察、调查问卷以及课后访谈的基础上探讨教师反馈语影响下的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主要从教师反馈语的使用情况分析,教师反馈语影响下的课堂汉语交际意愿及交际频率等三方面进行论述。该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发现:总体而言教师反馈语对中亚留学生的课堂汉语交际意愿具有正反两种不同性质的影响。其中教师的"简单肯定","简单肯定+重复","简单肯定+评价"等积极反馈语以及"明确纠错","元语言提示"等消极反馈语均会同时有利于初、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课堂交际意愿的提升。相反积极反馈语中的"简单肯定"以及消极反馈语中的"重铸","批评"则会抑制学生的课堂汉语交际意愿。同时教师的"简单肯定+扩展","情感鼓励","重铸","重复","请求澄清"等反馈语以及反馈时媒介语的使用皆会因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同的影响。据此得知教师应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汉语掌握情况及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利用课堂反馈语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

张天缘[3](2018)在《奥维德《情殇良方》译注》文中研究说明继贺拉斯、维吉尔之后,奥维德成为罗马诗坛名家,尤其以爱情是闻名至今。奥维德的诗歌风格更为随性直率,修辞上精雕细琢,诗歌技巧娴熟、风格独特。他笔下丰富生动的神话世界,在新前人之法,有独树一帜的描述。而本篇《情殇良方》则是奥古斯都时代的社会和人文环境以及诗人自身个性和才华共同作用下结出的硕果。亦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家和艺术家寻找创作素材和灵感的重要源泉。本篇《情殇良方》(Remedia Amoris),作为奥维德的爱情诗歌的终点,也是诗人最优秀作品之一。其主要内容则是建议不幸的情人去用狩猎、外出、田间劳作、戒酒或躲避写爱情诗的诗人等方法排除痛苦。可以说本篇诗歌就是对《爱的艺术》着艺术的对应式写作,两篇诗歌几乎环环相扣。本论文以安东尼奥的校勘本为底本,对该演说词进行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第一部分论述奥维德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奥维德本人的着作、以及主要版本、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该市的中文翻译;第三部分为相关注释。《情殇良方》虽然名为爱情诗歌,但是意义不仅在于揭开了爱情的心理,而且还反映了当时罗马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对研究其社会文化背景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该诗歌进行迻译与注释,意在进一步对奥维德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以及当时罗马的历史背景进行初探。

刘长明[4](2017)在《龙凤胎》文中指出昨夜故事今日梦姐弟夜话白骨精人间多少事,无非为性情,貂杨今何在,黄河笑西风。W市。平平常常的一个夜晚。"时间过得太快了。"明月龙喝着姐姐明月凤刚刚煮好的咖啡,既关心又调侃地说:"我的亲姐啊,再不把自己嫁了,你就要加入资深美女的行列了。""切,宝贝弟弟啊,你还是想想咋走活自己的那片围棋吧,身边那么多‘白骨精’。"收拾

刘同福[5](2014)在《流水弯过那重山(下)》文中认为三十九、金巧儿定亲当人们正在刘启政家商量着他与杨金巧的婚事儿的时候,忽然听到两声汽车喇叭传来。紧接着就见刘丰德领着一名穿着像国家工作人员模样的人,还有一男一女两名穿白大褂的医生走进了刘启政家的院子。刘丰德进了门就对刘胤贤说:"这是公社民政上的同志,他们是受上级的委派专门来给启政爷爷安装假肢的。"人们听了,即

张琼[6](2014)在《论约翰·怀德曼小说的暴力书写》文中指出约翰·埃德加·怀德曼(John Edgar Wideman,1941—)是当代美国最重要的非裔作家之一,在过去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创作了十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微型小说集,四部自传性作品,先后荣膺国际笔会/福克纳奖、美国图书奖、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奖提名等大大小小十多个奖项。作品所表现出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使他不断得到美国学界和权威期刊的好评,他也随之逐渐跻身于一流作家的行列。暴力是怀德曼小说的一个突出主题,在长篇小说《私刑者》、《躲藏之处》、《昨日的邀请》、《鲁本》、《费城大火》、《屠牛记》、《双城》及短篇小说集《所有故事都是真的》都有鲜明的反映。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基于文本细读,采用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学伦理学等批评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怀德曼小说中的暴力,管窥怀德曼小说深邃的思想内涵。同时,本文借鉴政治学、社会学、犯罪学、民族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成果,为怀德曼小说的暴力研究提供语境和理论参照,使这一研究更具学术性。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怀德曼本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人生经历,并概括了他十部长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大致梳理国内外怀德曼研究的现状,基于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即怀德曼小说的暴力主题,并指出该问题的研究意义:有利于向纵深拓展关于怀德曼的研究;有利于黑人乃至世界文学研究范式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改善当今国内学界在美国黑人文学研究领域所存在的不平衡局面;有利于人们对种族的解放、霸权的消解与和谐伦理关系的建构进行反思。第一章主要探讨怀德曼小说中美国黑人对白人实施的暴力,并探究其暴力的深层生成机制和表达的本质内涵。暴力在历史上一直是白人对黑人司空见惯的迫害方式,而怀德曼小说中的黑人选择对白人实施暴力,其施暴主体和客体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反映了黑人“以暴制暴”的策略和观念。小说中黑人对白人实施暴力的动因表现在两个层次,即黑人民族的社会现实和黑人民族的民族心理。怀德曼的小说从种族隔离下的贫富反差、经济剥削导致的极度贫穷、司法保护的缺席及执法者的暴行展现了黑人民族的社会现实,指出黑人使用暴力争取权益、维护生存权的无奈和必然。黑人民族长期处于压抑和愤怒的心理状态,没有找到发泄口,直到20世纪60年代黑人权力运动为他们提供了发泄的空间,而小说中黑人对白人的暴力是在这一背景下实施的,因此,他们的暴力是黑人民族心理的表达,其实质是对历史的清算,发泄种族仇恨。同时,伴随着黑人民族意识的高涨,他们的暴力行为是一种政治表达,既是对黑人权力运动的呼应,也顺应了20世纪中后期全球反殖民运动的政治潮流,表达了美国黑人民族对权力与平等的渴望。第二章主要聚焦于怀德曼小说中美国黑人内部的暴力,探究其本质和产生的社会文化因素。怀德曼的小说分三个层次书写了黑人内部的暴力,即黑人男性之间的暴力、黑人两性之间的暴力和黑人代际之间的暴力。小说揭示了黑人男性之间的暴力所表达的内涵,即个人英雄主义的族内彰显,并指出底层黑人男性的生存环境及黑人知识分子与黑人大众的疏离是黑人男性个人英雄主义出现的原因。同时,小说中黑人男性之间的暴力反映了他们生存窘境下的心理失衡。同时,怀德曼的小说认为,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和道德准则的丧失是黑人男性对女性实施暴力的主要因素,而黑人女性对黑人男性的暴力是由黑人女性意识的觉醒导致的,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深化。小说中黑人代际之间的暴力是黑人父辈面对生存困境,面对社会环境和伦理环境的恶化种族矛盾的转嫁和独特之爱的表达。总的来看,小说认为黑人内部的暴力是种族矛盾在族裔内部的转移和消化,但在白人价值观和种族矛盾影响下形成的黑人自身问题也是黑人民族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章分析了怀德曼小说中黑人青少年的暴力,理清暴力发生的背景及动因,揭示其暴力进一步突显的问题。怀德曼小说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重要转向,即主要关注美国黑人青少年的暴力。黑人青少年暴力猖獗,呈现出极端恶性化趋势,成为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怀德曼的小说从黑人青少年的客观生存环境和主观认知揭示其暴力发生的背景及动因。从黑人青少年的客观生存环境来看,黑人家庭父性的缺失、政府霸权及司法扭曲、种族主义的盛行、美国的暴力环境使得黑人青少年缺少实现生存及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迫使他们依靠暴力表达愤怒、掠夺资源、加入暴力组织。从黑人青少年的主观认知来看,黑人青少年对社会的运营模式和社会现实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导致他们依靠暴力表达自己统治社会的理想。事实上,小说进一步揭示了黑人青少年的暴力所凸显的青少年一代的教育问题,即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强调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对他们人性的回归充满期待。基于前三章对暴力书写的探讨,第四章探讨怀德曼在暴力书写中所寄托的历史观和政治观。由于怀德曼在揭示暴力的动因及表达的本质中不可避免地对历史和政治给予关注,对暴力的后果也有充分揭示,我们可以从他的暴力书写窥见他的历史观和政治观。在历史方面,怀德曼认为官方历史具有虚假性,黑人民族应该尽量还历史以真实,构建自己版本的真实,同时,黑人民族应该直面和铭记本民族的屈辱史和创伤史,但不主张带着历史仇恨给予还击,此外,他肯定了团结一致的群众暴力在改变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暴力行为给予彻底否定。在政治方面,他肯定了集体主义原则和黑人知识分子在改变黑人民族命运中的重要性,也探究了非暴力手段的可能性,即民族文化建设、法律手段和道德感化。怀德曼一贯主张种族的自由平等,在抨击“白人种族优越论”的同时,彻底否定了“黑人种族优越论”,主张走种族融合主义之路,揭示了黑人与白人融洽相处的可能性。结语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怀德曼的观点,本文认为:怀德曼意识到了美国黑人的暴力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也是美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他把黑人暴力产生的根源指向了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腐烂的美国社会体制,同时揭示了种族矛盾内化和异化下的黑人自身问题,如黑人男性的极端利已主义观念下的道德下滑、黑人青少年人性的灭绝等。他在看待黑人民族问题时采取的是内外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鼓励黑人同胞面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进行抗争,另一方面鼓励黑人从自身着手,提高自己的修为和能力,建立和谐的两性、两代关系。虽然他肯定了集体的群众暴力在改变历史进程的作用,但他没有一味地对暴力主张进行宣扬,而是强调民族文化建设、法律途径、道德感化对黑人民族的真正解放和自我救赎的实用性和可能性,对种族融合充满期待。同时,本文认为他的暴力书写是对理查德·赖特、拉尔夫·艾里森、詹姆斯·鲍德温暴力书写的继承,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同时他又对前辈作家的书写进行修正,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即对人性的坚守和对和的忠贞。同时,他的暴力书写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尤其是对艺术性的坚守,是对黑人艺术运动的作家暴力书写的驳斥。怀德曼的暴力书写对黑人民族的真正解放,局部冲突不断的中国、美国甚至世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启示作用。

何欣[7](2013)在《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为他赢得了包括两次普利策诗歌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在内的众多奖项和美国第一任桂冠诗人称号,吸引了国外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但国内对这位现代诗人的了解和研究还很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了沃伦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个领域继续探索。本文研究沃伦诗歌时采用了“逃逸与追寻”的视角:论文主体的第一章探讨了美国文学中的“逃逸与追寻”传统及其与沃伦诗歌创作的关联,展现了美国文化土壤、美国文学,尤其是“逃逸派”文学对沃伦诗歌主题和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借助大量的诗歌实例讨论了沃伦诗歌主题、意象与结构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展现了沃伦诗歌浓郁的“逃逸与追寻”情结和其折射出的诗人对社会弊端及救治途径的思索。第三章探讨了沃伦诗歌作品呈现出来的时间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在该章中沃伦的诗歌被与布莱克和哈代的某些诗歌进行了横向对比,展现了这几位诗人在“逃逸绝对时间观”方面的相似性与不同点,而沃伦诗歌中弹跳交织的网状时间模式是对以往线状和圆状两种时间模式的超越,展现了一种独抒性灵的时间观念,“逃逸”了传统时间观念的束缚、“追寻”了对人生体验及其意义的更充分地发掘。第四章分析了沃伦诗歌作品呈现出来的历史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本章阐述了沃伦诗歌中体现的历史是与现在、未来共同构筑的时间统一体中不可分割之部分的观点,以及历史是人类认知自我与认知社会之源的看法,并尤以美国南方为例论述了诗人“对忘却与扭曲历史的逃逸”与对“正确看待和借鉴历史的追寻”。结论部分总结了“逃逸与追寻”主题和创作模式在沃伦诗歌中的体现及其重要意义,尤其是沃伦诗歌中“逃逸”体现的批判与“追寻”体现的重建对在当下困境中找寻出路的人们的启示。总之,本文遵循先梳理沃伦“逃逸与追寻”诗歌的根源,再细化探讨其在沃伦诗歌主题、意象及结构上的表现,最后聚焦诗中的时间观与历史观来进一步探索沃伦诗歌呈现的“逃逸与追寻”内涵的思路,向读者呈现了“逃逸与追寻”视角下沃伦诗歌的丰富内容、深刻思想及独特表现手法。本文以“新批评”的细读和语义批评方法为主,辅以神话一原型批评、历史文化批评等方法对沃伦的诗歌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与探讨。对“逃逸与追寻”这个朴素视角的运用使本文突破了以某种文学批评理论套用于文学研究的模式,更生动地反映了沃伦对人类复杂经验的感悟以及对当下人的生存困境和出路的思索;该视角的运用还较好地体现了沃伦诗歌作品与美国文学传统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过程的关联,同时加深了读者对这三者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程度上填充了国内这方面研究的空缺。在阐述沃伦诗歌呈现的时间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时沃伦诗歌与布莱克和哈代诗歌的横向对比,以及在论述沃伦诗歌呈现的历史观所体现的“逃逸与追寻”时以美国南方为例的个案研究都是本文的一些特色。通篇丰沛的作品细读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文中涉及的沃伦诗歌是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且全部由笔者翻译而成,在更全面展示沃伦诗歌全貌的同时,也为沃伦诗歌的译介贡献了一点力量。

袁媛[8](2013)在《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忽视生命教育和个体生命的成长,失致使部分青少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缺乏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有意回避生命的沉重。青少年心灵空虚迷茫,价值观念淡薄,甚至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其他生命的漠视与残忍,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案例越来越多就是最好的说明。生物课程由于担负着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就成为了生命教育天然的承载课程,负有解读生命是什么,生命意义和死亡真谛的责任,是进行生命教育一个良好的媒介。但是现今的初中生物教学也存在只见“知识”,只重视分数,而不见“生命”,忽视学生成长需求的问题。本文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以鲁教版《生物学》为依托,分析了教材生命教育确实的情况,并探讨生命教育与生物课程集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能不断探索生命教育与生物课程的结合方式。整篇论文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生命教育的概念、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其在现在教育中的存在状况以及缺失状况。第二部分重点探讨生命教育融入初中生物教学的必要性和策略,分别分析了生物学科是生命教育自然承载的原因,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学科特别是鲁教版教材中的缺失,以及将生命教育融入生物学科的各种方式和策略。希望通过第三部分的探索,将死亡教育引入初中教学,不回避死亡也是生命的一个必经历程,了解死亡是更好的珍爱生命。另外,青春期教育也应该作为重点在生物课堂中体现,甚至单独列出对学生进行普及,让他们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态度,健康的成长。最后一部分,试图将生命教育上升到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高度,除了给予学生以生命教育的知识,生命的体验外,更加希望引导他们对生命做哲学的思考,提升学生素养,使其能够自主的思考和解决关于生命、顺境逆境甚至是苦难的一些问题。同时,呼吁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的关爱也纳入生命教育体系中去。本文希望能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健全的人格,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益于社会国家。

王海鸰[9](2011)在《成长》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有这样一种家庭纠纷:起因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吵了骂了打了,偃旗息鼓之后,即使交战双方愿意坐在一块儿同心同德一点一点往前捋,都回忆不出这场交恶的起因是为了什么,只见乱麻纠缠一团,找不到头儿。找不到头儿就是一种头儿,那头儿就是,家庭成员矛盾的根深蒂固。父子不睦已久,动手是头一回。最初的一秒,田海云都没能认出同丈夫彭湘江对峙的那人是她儿子:个头比一米八的湘江还要猛,双手死死攥住湘江的手腕使两双手臂在两人头上方弯成了弓,两道眉毛紧拧,两

吴媛媛[10](2011)在《儿童的自由与教育》文中提出儿童的自由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逻辑统一体,这是儿童自由的典型形态。其中,积极自由是内核,是种子,具体表现为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与理智萌芽的不断成长;消极自由是外皮,是环境和条件,具体表现为儿童行动、言论、兴趣等充分表达与实现的程度。没有积极自由的儿童将是一个被阻断了生命成长、被抑制了内部潜能发展、堵塞了独立成长道路的儿童,从而也必将成为丧失了批判性、创造性和反思性的“单向度”的主体,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主体仍然是被奴役的;消极自由是积极自由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保障,它表明主体受到限制和制约的程度,消极自由越多,意味着外在束缚越少,个体发挥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多,也就为积极自由的发挥提供了余地和条件。总之,在儿童的世界中,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它们是“同一个事物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在儿童身上,它完整地实现和保存了伯林在成人世界中所无法论证的两者的逻辑上的统一,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沟通儿童与爱因斯坦、卢梭、陶渊明、罗素等等保存了人的自然本性和完整人格的伟大人物之间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自由就是童心不灭。教育作为一种“中性工具”,既可以废除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又可以保护和扩大儿童的自由。传统教育就是一种主张废除和限制儿童自由的教育,它造就驯化的儿童;而现代教育则主张应该保护和扩大儿童的自由,它培养自由的儿童。显而易见,教育不能仅仅止步于“中性工具”,它的旨趣应该是导人向上、导人向善、导人幸福的,与卢梭的自然教育的作用一样,教育应该“防止制造出小暴君或小奴隶。”当教育成为一种“圆形监狱”时,“命令式训练”便成为“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自由”在教育中的生动体现,它使教育者的“自由”建立在对儿童自由的相对剥夺之基础上。只有当儿童的自由成为教育的依据和手段,自由的儿童成为教育的目标和终点时,教育才能走出“圆形监狱”的禁囿,从而打破“命令式训练”的格局,还儿童以真正的自由,这是解决我国儿童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必要之举,也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儿童教育发展潮流所给予的宝贵启示。总之,儿童是自由和自由的源泉,关注儿童的自由,就是关注社会及其未来成员的自由。

二、当你的女孩儿或男孩儿受到伤害时,你应当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你的女孩儿或男孩儿受到伤害时,你应当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国家政策的引导
        (二)幼儿阶段是进行品格教育的关键时期
        (三)民间故事是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优秀素材
        (四)民间故事绘本在幼儿园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间故事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间故事绘本用于幼儿品格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品格
        (二)品格教育
        (三)绘本
        (四)民间故事
        (五)勇敢
    二、以民间故事绘本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价值澄清理论
        (二)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三、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进行幼儿品格教育的独特价值
        (一)民间故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道德隐喻
        (二)民间故事的叙事方式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
        (三)民间故事的叙事艺术利于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第二章 对幼儿进行“勇敢”品格教育的前期准备
    一、研究背景资料
        (一)研究的场所和资源
        (二)研究对象
    二、分析现状
        (一)幼儿园教师对民间故事有一定认识,但是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髙
        (二)对品格教育的认识较为模糊
        (三)对以民间故事为载体进行幼儿园品格教育的认同度较低
    三、问题归因
        (一)幼儿园课程开发能力薄弱
        (二)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民间故事资源相对稀缺
        (三)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
        (四)幼儿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高,对幼儿品格教育不够重视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步骤与计划
        (一)品格主题的确定
        (二)勇敢内涵的把握
        (三)绘本的选择
        (四)取得家长的支持
        (五)确定行动研究的步骤
        (六)制定“勇敢”品格教育活动初步方案
    六、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资料的收集
        (二)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幼儿“勇敢”品格教育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一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区寄除贼》
        (二)绘本剧表演:《区寄除贼》
        (三)谈话活动:《一次勇敢的对话》
        (四)游戏活动:《感受黑暗》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对方案设计的反思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四章 “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二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捆龙仙绳》
        (二)绘本剧表演:《捆龙仙绳》
        (三)集体教学活动:《小白认错》
        (四)游戏活动:《勇敢的战胜困难》
        (五)一日生活指导
        (六)家庭教育指导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方案设计的效果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五章 “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三轮行动研究
    一、“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第三轮行动研究方案
    二、活动实施过程
        (一)绘本教学活动:《长发妹》
        (二)勇敢故事分享会
        (三)体育游戏活动:《勇敢的孩子》
        (四)体育游戏活动:《勇敢的小兵》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效果及反思
        (一)对方案设计的反思
        (二)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反思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一)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过程模式
        (二)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制定
        (三)民间故事绘本融入“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成效
    二、反思
        (一)对幼儿园品格教育的反思
        (二)对教师的反思
        (三)对未来研究方面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教师反馈语对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概念界定
        1.3.1教师反馈语及其分类
        1.3.2二语交际意愿
    1.4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教师反馈语与二语课堂交际
        1.4.2影响二语交际意愿的因素
        ⑴模式探索
        ⑵情境因素的影响
        ⑶个体因素的影响
        ⑷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1.4.3小结
    1.5理论基础
        1.5.1可理解输入假说
        1.5.2情感过滤假说
        1.5.3言语行为理论
2.研究设计
    2.1研究问题
    2.2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课堂观察
        2.3.2问卷调查
        2.3.3访谈法
    2.4研究思路
    2.5问卷设计
3.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反馈语的使用情况
    3.1教师反馈语在课堂话语中的比例
    3.2不同阶段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师反馈语类型
        3.2.1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教师反馈语类型
        ⑴积极反馈语
        ⑵消极反馈语
        ⑶其他
        (1) 积极反馈语的使用
        (2) 消极反馈语的使用
        (3) 其他
    3.3本章小结
4教师反馈语影响下的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
    4.1调查概况
        4.1.1问卷的发放
        4.1.2问卷的回收
        4.1.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4.2受试的基本情况
    4.3学生对教师课堂反馈语的认识
    4.4教师反馈语影响下的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
        4.4.1积极反馈语对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4.4.2消极反馈语对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4.5教师反馈语下学生的课堂交际频率
        4.5.1积极反馈语影响下的课堂汉语交际频率
        4.5.2消极反馈语影响下的课堂汉语交际频率
        4.5.3其他类反馈语影响下的课堂汉语交际频率
    4.6本章小结
5启示与建议
    5.1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5.2对教师反馈语使用的相关建议
附录
    附录1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2访谈大纲
        一、对学生访谈:
        二、对教师访谈:
    附录3调查问卷
    附录4访谈实录
        学生访谈一: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女来自哈萨克斯坦
        学生访谈二: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男来自吉尔吉斯斯坦
        学生访谈三: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男来自塔吉克斯坦
        教师访谈一:初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师
        教师访谈二:中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师
        教师访谈三:高级阶段对外汉语课堂教师

(3)奥维德《情殇良方》译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相关问题概述
    一、奥古斯都时期与奥维德
    二、奥维德其人及其着作风格
    三、主要版本
    四、研究综述
第二章 《情殇良方》译文
第三章 《情殇良方》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情殇良方》拉丁原文
后记

(5)流水弯过那重山(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十九、金巧儿定亲
四十、陈金龙失恋
四十一、药奸张银翠
四十二、成立女子打井队
四十三、开泉儿回家
四十四、赟慧怒斥朱刁婵
四十五、银翠儿早产
四十六、银翠儿如愿以偿
四十七、赟慧发言
四十八、调整充实石料场
四十九、开泉儿讨饭去
五十、陈金虎相亲
五十一、金巧儿奶奶殁又生
五十二、为金巧奶奶送葬
五十三、开泉儿进局子
五十四、朱刁操得惩处
五十五、旺泉儿被送人
五十六、开泉儿晕倒在回家路上
五十七、在启政家
五十八、刘三儿媳妇自杀
五十九、恐怖笼罩了汲水峪
六十、董富仁偷摘花椒芽
六十一、旺泉儿回归
六十二、周华栋来到汲水峪
六十三、相逢
六十四、春颖省悟
六十五、董富仁醉闹小酒馆
六十六、麦收
六十七、奔向未来

(6)论约翰·怀德曼小说的暴力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怀德曼其人其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和结构
第一章 种族矛盾的激化:美国黑人对白人的暴力
    第一节 以暴制暴:黑人对白人的暴力
    第二节 生存困境:以暴制暴的现实土壤
        一、种族隔离:愤怒的起点
        二、经济剥削:生存权的濒危
        三、司法缺席和司法压制:正义的缺失
    第三节 历史清算:以暴制暴的民族心理
        一、黑人民族历史
        二、黑人民族心理的表达
    第四节 黑人民族的政治诉求
        一、黑人高涨的民族意识
        二、激进的政治表达:黑人权力运动的回应
        三、国际政治运动与思潮的顺应
        四、政治理想的渴望:平等与权力的获得
第二章 种族矛盾的内化:美国黑人内部的暴力
    第一节 黑人男性之间的暴力
        一、生存状况的窘迫与心理失衡
        二、个人英雄主义的族内彰显
    第二节 黑人两性之间的暴力
        一、男权思想的表达与白人价值观的指导
        二、利己主义原则的彰显与道德准则的丧失
        三、黑人女性主体性的深化
    第三节 黑人代际之间的暴力
        一、生存困境与矛盾的转移
        二、社会环境的恶化与独特之爱的表达
第三章 种族矛盾的异化:美国黑人青少年的暴力
    第一节 美国突显的社会问题:黑人青少年的暴力
    第二节 客观环境:黑人青少年暴力的温床
        一、黑人家庭结构的失衡:黑人父性的缺失
        二、生存条件的恶化与司法的纵容
        三、外部诱因:美国暴力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主观认知:黑人青少年暴力的动力
    第四节 教育问题:黑人青少年人性的回归
第四章 暴力透视:怀德曼的历史观和政治观
    第一节 暴力书写背后的历史观
        一、官方历史的质疑
        二、民族创伤史观
        三、暴力与历史的改变
    第二节 暴力书写背后的政治观
        一、集体主义原则的坚守
        二、非暴力手段的可能性
        三、黑人知识分子的中坚作用
        四、理想社会的建构:种族融合
结语
    第一节 作为社会表达的暴力书写
    第二节 怀德曼的暴力书写与美国非裔文学传统
        一、对前辈黑人作家的继承与修订
        二、对黑人艺术运动作家的驳斥
参考文献
致谢

(7)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沃伦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第三节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文学中的“逃逸与追寻”与沃伦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美国文学中“逃逸与追寻”主题形成的原因
    第二节 “逃逸与追寻”主题在美国不同文学时期的呈现
        1.2.1 早期文学:从欧文到库柏
        1.2.2 浪漫主义时期:从梭罗到狄金森
        1.2.3 现实主义时期:从马克·吐温到杰克·伦敦
        1.2.4 现代主义时期:从薇拉·凯瑟到海明威
        1.2.5 当代多元文学时期:以塞林格与莫里森为例
    第三节 美国南方“逃逸派”对沃伦诗歌创作的直接影响
        1.3.1 “逃逸派”的诞生及沃伦与“逃逸派”的结缘
        1.3.2 “逃逸派”的宏观宗旨对沃伦的影响
        1.3.3 “逃逸派”其他成员的创作对沃伦的影响
第二章 沃伦诗歌主题、意象与结构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主题
        2.1.1 从都市城镇到乡村自然
        2.1.2 从暴力暴行到和平和谐
        2.1.3 从迷茫无知到内外认知
        2.1.4 从现代荒原到理想世界
    第二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意象
        2.2.1 鸟与天空的意象
        2.2.2 鹿与森林的意象
        2.2.3 水与洞穴的意象
    第三节 沃伦诗歌中的“逃逸与追寻”结构
第三章 沃伦诗歌时间观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短暂与永恒
        3.1.1 “逃逸生命的短暂、追寻相对的永恒”——布莱克式的辩证时间观
        3.1.2 “逃逸时间的流逝、追寻此刻的永恒”——冻结瞬间的手法
    第二节 “此时与彼时”
        3.2.1 “逃逸往昔的一去不返”——哈代式的时光对照
        3.2.2 “追寻今昔的互通互渗”——“时间的二重性”
    第三节 弹跳交织的网状时间模式对线状和圆状时间模式的超越
第四章 沃伦诗歌历史观体现的“逃逸与追寻”
    第一节 “逃逸对历史的忘却和粉饰与追寻对历史的继承和担当”
    第二节 “过去的用途”——以美国南方为例
        4.2.1 通过历史反思自身的弊端
        4.2.2 吸取历史中优秀的传统,创建美好的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生命教育概述
    1.1 生命教育的概念
    1.2 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3 生命教育的现状
    1.4 生物学科是生命教育的载体
2.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现状
    2.1 基本情况
        2.1.1 教材现状
        2.1.2 教师现状
    2.2 原因分析
    2.3 相应对策
        2.3.1 生命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2.3.2 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2.3.3 挖掘家庭的生命教育潜能
        2.3.4 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施
    3.1 生命教育的策略
        3.1.1 提升生物教师的生命素养
        3.1.2 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3.1.3 让爱贯穿课堂
    3.2 生命教育的内容
        3.2.1 青春期教育
        3.2.2 生存意识教育
        3.2.3 心理健康教育
        3.2.4 生命安全教育
        3.2.5 死亡教育
    3.3 生命教育的方法
        3.3.1 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3.3.2 体验式的生命教育
        3.3.3 多媒体的运用方法
    3.4 生命教育的案例
        3.4.1 生命的起点,生命的不易
        3.4.2 疾病的预防,生命的质量
        3.4.3 生命的外延,生命的和谐
    3.5 生物校本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设计
        3.5.1 带领学生进行植物种植过程中的生命教育设计
        3.5.2 依托校本课程《同在蓝天下》、《大地的舞者》的生命教育设计
        3.5.3 依托校本课程《昆虫记》的生命教育设计
4.生命教育的完善
    4.1 生命教育的拓展
    4.2 生命教育的提升
    4.3 生命教育的完善
5.有待研究的问题
    5.1 生命的美学价值对于生命教育的意义
    5.2 生命教育有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10)儿童的自由与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教育中儿童自由的失落与重拾
第一章 "两种自由概念"与"第三种自由"
    一、伯林及其"两种自由概念"
    二、伯林对"第三种自由"的回应
    三、对伯林"两种自由概念"的再反思
        (一) "两种自由":从"分裂"到融合
        (二) 自由的条件是自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 思想自由:自由的灵魂与守护者
第二章 儿童的自由
    一、积极自由与儿童的积极自由
        (一) 内在价值主导下的儿童积极自由
        (二) 理智萌芽状态下的积极自由
    二、消极自由与儿童的消极自由
    三、儿童的自由是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逻辑的统一体
第三章 教育:从造就驯化的儿童到培养自由的儿童
    一、我国关于教育与儿童自由关系的思想传统与现状
        (一) 我国古代关于教育与儿童自由的思想
        (二) 我国现今关于教育与儿童自由的思想
    二、西方主要教育思想家关于教育与儿童自由的思想
    三、教育应该帮助儿童获得自由
第四章 通往自由之路:儿童教育的转向
    一、"作为社会关系的自由"及其在儿童教育关系中的体现
    二、教育:通过儿童的自由来培养自由的儿童
        (一) 儿童的生命与教育
        (二) 儿童的理智自由与教育
        (三) 儿童的言论自由与教育
        (四) 儿童的趣味和志趣自由与教育
        (五) 儿童的行动自由与教育
结语:儿童是自由的源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当你的女孩儿或男孩儿受到伤害时,你应当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班幼儿“勇敢”品格教育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民间故事绘本为载体[D]. 董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2]教师反馈语对中亚留学生课堂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A]. 诸恺然,张全生. 2019对外汉语博士生论坛暨第十二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9
  • [3]奥维德《情殇良方》译注[D]. 张天缘.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4]龙凤胎[J]. 刘长明. 唐山文学, 2017(05)
  • [5]流水弯过那重山(下)[J]. 刘同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5)
  • [6]论约翰·怀德曼小说的暴力书写[D]. 张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7]逃逸与追寻—罗伯特·潘·沃伦诗歌研究[D]. 何欣. 南开大学, 2013(06)
  • [8]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D]. 袁媛.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4)
  • [9]成长[J]. 王海鸰. 长篇小说选刊, 2011(03)
  • [10]儿童的自由与教育[D]. 吴媛媛.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当你的女孩或男孩受伤时,你应该怎么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