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氨酯垫片在变速箱中的应用

聚氨酯垫片在变速箱中的应用

一、聚氨酯密封垫在变速箱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芳[1](2021)在《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车用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汽车噪声对人们的生活及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干扰,且汽车车内噪声对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存在很大的影响。聚氨酯多孔材料作为汽车降噪材料之一,可用于降低车内噪声,提高车内环境质量。石油资源的枯竭以及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寻找聚氨酯主要原料之一-石油多元醇的替代品具有重大意义。另外,生物基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与传统石油基聚氨酯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此通过改变聚氨酯外观结构提高其声学性能,使生物基聚氨酯有更好的应用效果,这具有重要意义及工程实用性。本文响应国家绿色环保主题,采用菜籽油多元醇和椰子油多元醇作为石油多元醇的替代品,制备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多孔材料,并分析椰子油多元醇和菜籽油多元醇的含量对聚氨酯声学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菜籽油多元醇增强聚氨酯的声学性能,削弱其力学性能。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聚氨酯各原料对聚氨酯声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以菜籽油多元醇、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去离子水的含量为设计变量,平均吸声系数、杨氏模量为优化目标,采用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方法设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设计变量与优化目标之间的数学模型,最终确定了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的最佳配方,制备出综合性能(声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的聚氨酯多孔材料,并进行试验验证。并对比分析优化样品与优化前样品以及石油基聚氨酯的泡孔结构、声学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将声学黑洞引入聚氨酯多孔材料,分析声学黑洞结构对其声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一维和二维声学黑洞的函数系数和截断厚度,分析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吸声曲线变化。研究表明,一维声学黑洞结构降低多孔材料的中低频声学性能,提高了多孔材料的高频声学性能;二维声学黑洞结构应用于多孔材料时,其高频声学系数显着提高,低频吸声系数略降低。其中,在一维声学黑洞结构中,函数系数和截断厚度对材料的全频段吸声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二维声学黑洞结构中,函数系数和截断厚度只影响了材料的中低频吸声性能。依据房间和汽车实际结构尺寸,构建房间和汽车简易模型,将一维和二维声学黑洞聚氨酯多孔材料应用于房间天花板和汽车顶棚,并对比石油基聚氨酯、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以及声学黑洞聚氨酯多孔材料时声压级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与石油基聚氨酯对房间和汽车内部的噪声效果相差无几,声学黑洞多孔材料有效地改善了房间内部噪声和车内噪声。

陈永亮[2](2020)在《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非常广阔,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约为4213万公顷。使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同时,可以提高作业效率,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目前免耕播种机普遍使用普通导种管进行投种,种子由指夹排种器排种后落入空的导种管中继续自由落体运动落入到机具开出的种沟内。由于地表不平整和残茬无序排列,使机器在作业过程中振动加剧,导致导种管内种子与管壁碰撞同时在地面弹跳,播种质量迅速下降,随着作业速度的增加,这种情况将会明显加剧。针对此问题,根据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和免耕播种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设计一款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同时,提高免耕播种机的作业速度,使作业效率大幅增加。本研究通过EDEM离散元分析种子的运动规律,利用有限元分析机架等关键部件的受力情况,确定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主要结构参数及各关键部件参数的取值范围。利用试验台试验和田间试验完成单因素及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分析,确定了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免耕播种机械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免耕播种机作业速度很难得到提升,对比不同播种机单体的结构特点,对导种管内种子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研究内容,制定技术路线,设计并试制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样机。(2)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总体方案设计。根据免耕播种机的工作要求,结合玉米种植的农艺要求,确定了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主要结构参数。主要包括高速种管、传动机构、种箱支撑座板及单体机架。设计过程中在保证播种质量的同时简化结构,保证机具在田间有较好的通过性。(3)完成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关键部件设计。确定高速种管的种子投送机构采用刮板式输送机构,使用拖拉机蓄电池提供动力,同时对电机、轴承等标准件进行计算选型。利用EDEM离散元法确定投种板结构为组合式投种板,投种角度为35°,通过Solid Works Simulation完成对单体机架及种箱支撑座板的受力分析与校核。(4)完成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试验台试验及田间试验。对影响播种质量主要因素:机器作业速度、高速种管离地高度和导种角度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因素的变化范围,利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优化工作参数,最后确定机器作业速度为12km/h、高速种管离地高度为42mm、高速种管的导种角度为9°时播种的合格指数为94.67%、重播指数为2.33%、漏播指数为3%。

田志强[3](2020)在《汽车变速箱壳体总成压装与检测系统研发》文中指出汽车行业中,燃油系统、变速器系统因装配或零件缺陷极易导致各特性之间的贯通造成零件泄漏。汽车变速箱的壳体总成压装工艺对密封性的稳定性极其重要,密封性检测是生产工艺中的必要一环。各个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商以及整车厂,长期以来将各式各样的新技术纳入到泄露检测工作中,希望针对缺陷采取可靠的控制,大幅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汽车变速箱的壳体总成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品要求和现场的实际工况条件,从测试原理、理论分析、仿真和实验等方面,对自动压装和差压式泄露检测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设计方案,设计了一套通用型壳体压装及气密性泄露检测系统。该系统主要运用伺服气缸和自动点胶机器人实现自动压装,利用差压式泄露检测和喷码系统有效评价壳体泄漏量和实现追溯功能。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研究了压装与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以变速箱壳体总成为案列,通过对传统压装和伺服式压装进行比较,说明自动压装可以保证过程稳定,同时利用自动涂胶确保胶点大小一致,并通过外接胶点监测装置,实现过程的稳定监控、节拍一致化,并细化功能分析、目标、总体框架。其次,研究了检测系统的结构及功能,利用差压式泄漏检测的方法应用到小泄漏量的检测中,对差压式气密性检测、气动原理及泄漏量进行说明分析,通过对泄露率的有效判定,开发出一套高效、高精度的自动检测设备。最后,对本文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试验验证。通过该系统能够保证壳体的精度、实现可靠的自动装夹定位处理、实现可靠的防错控制以及针对识别数据开展追溯管理工作。在系统的最初试验验证过程中,通过CgK值来验证系统的准确及稳定性,使用50件作为样本量,得出CgK=1.81大于理论要求CgK=1.33。研究结果表明,本系统的功能可满足压装与检测设备的要求,研发的设备已在工厂顺利完成且投产使用,压装和检测壳体的数量已累计超过12万件,其压装和检测精度符合大众及工厂的要求,经过对现场合格件的数据统计,批量性试验通过,已交付使用。该系统实现了检测数据的可追溯性,提升了工厂高质量、高节拍、高检测精度的生产需求和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和人为误差。

白云波[4](2019)在《微球发泡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板的制备技术》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完善,金属密封行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国力的提升、科技的进步。作为金属密封制造业产量最高的产品,NBR-金属复合密封板既有橡胶的高弹性、优异的压缩性、耐油性,又具备金属板材优良的机械强度及硬度,目前已成为汽车发动机、油泵等部件使用最多的密封制品。尽管我国也在研制发泡橡胶密封材料,但高发泡倍率NBR-金属复合板的制备方法被国外长期垄断。因此,制备高发泡倍率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可以打破技术壁垒,增加我国相关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聚合物发泡微球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发泡剂,其核内为低沸点烷烃液体,受热气化后使微球发泡,外部丙烯酸树脂类外壳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承受微球膨胀产生的压力,膨胀后的微球体积稳定,具有发泡倍率大以及开孔率低等优点。微球发泡剂与丁腈橡胶硫化体系配合性好,可以与橡胶完美结合,从而代替传统气体发泡剂制备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本论文将微球发泡剂应用于NBR-金属复合密封板的制备,得到了高发泡倍率制品,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1)聚合物发泡微球具有发泡温度低、发泡倍率高等优点,发泡后粒径可达200μm以上。采用微球发泡剂所制备的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其泡孔尺寸可以由微球发泡剂的原始尺寸及发泡倍率控制,发泡微球与丁腈橡胶硫化体系配合性较传统发泡剂优异。利用湿法涂覆、自由发泡工艺制备NBR发泡材料时,工艺条件对密封材料影响较大,当配方中聚合物发泡微球A为3 phr,胶料粘度1200 cP,硫化温度160℃,硫化时间30分钟时制得的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性能最好,其发泡倍率为4.40倍,泡孔平均尺寸149.74μm。凯姆洛克胶底涂处理可以增加NBR胶料在金属板材上的附着力,面涂处理可以改善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的外观及表面性能,有利于密封制品长时间贮存。(2)用于制备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的丁腈橡胶配方中,硫磺用量、炭黑N330用量可以提高橡胶交联程度,硫化体系、促进体系可以有效改善橡胶硫化性能。当硫磺用量为1 phr,N330 40 phr,采用CZ+DM+TMTD的硫化体系,促进剂配比DM:TMTD为50:50时为最优配方。此配方下丁腈硫化胶正硫化时间2分5秒,且没有出现硫化返原现象;硫化胶力学性能优异,拉伸强度为18.03 MPa,断裂伸长率558.58%,撕裂强度为49.43 KN/m,邵A硬度64;硫化胶耐空气老化测试168小时后为16.09 MPa,减少1.97 MPa。结果证明此配方下丁腈橡胶硫化速度快、力学强度及耐老化性能良好。(3)根据以上配方及工艺展开实际生产,所制得的NBR-金属复合密封板耐溶剂性能优异。金属密封板厚度可根据涂覆次数加以改变,采用双层涂覆或经过表涂处理,可以将发泡剂完全包覆于橡胶基体内。胶料的贮存温度以15-25℃为宜,贮存时间不宜超过30天。

龚光碧,仇国贤[5](2019)在《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来广阔市场车用橡胶升级提速迎来机遇期》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2018年1~10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282.6万辆和2287.1万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车用合成橡胶配件的需求量也大幅地增长,为我国橡胶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那么,就车用合成橡胶材料及制品来讲,有潜力的发展和投资方向在哪里?专家指

徐汝玲[6](2018)在《采用声学包装提高某皮卡车车内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某一国产皮卡车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以某进口皮卡车为标杆车型,为使该辆车的声学性能接近标杆车,改善该车的声学包装,以期达到标杆车同级别的声学性能。首先,对该试验车和标杆车进行不同车速工况的声压和语音清晰度测试,将获得的两车声压值和语音清晰度值进行分析比较,试验车在部分工况比标杆车声压值偏高,而语音清晰度在各个工况都比标杆车低,该车的语音清晰度与标杆车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提升试验车车内声学性能,降低声压、提高语音清晰度为此次试验的主要设计目标。考虑设计的可行性和增加的成本,决定通过加装声学包作为提升试验车声学性能的方法途径。其次,根据汽车的声学包的安装原则,先密封再加装,对该试验车的密封性能进行检测,通过人工排查、整车气密性检查、超声波检查三者结合,对该车的泄漏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对人工排查的缝隙、开孔进行打胶和贴片处理,气密性检查和超声波检查两者结合判定变速器换挡杆处泄漏明显。打胶、贴片密封处理后的试验车进行气密性试验检查,整车泄漏量减小14.8cm2。通过更换加厚的变速器换挡杆和加强该处密封,同时对ABC柱进行密封空腔处理,再对试验车进行气密性试验,整车泄漏量降低10.5cm2,再封堵后气帘进行检测,整车泄漏量降低到45cm2,密封性能提高,并且超过了标杆车水平,从而完成密封工作。对缝隙、开孔密封后的试验车进行声压、语音清晰度测试,与试验车原状态进行比较,声压值在较多工况有1dB的降低,大部分工况语音清晰度有2%以上的提高。对更换挡杆护套、ABC柱处密封后进行声压、语音清晰度测试,声压值在部分工况稍微降低,语音清晰度在大部分工况有1%-2%的提高。再次,在原车的声学包的基础上,分析试验车声学包的不足之处,在该车的车门内饰板内、发动机装饰罩、前围外侧空气室下方、中央通道内饰板、中央通道外侧等位置添加PET毡,加厚前围内侧EVA厚度,翼子板内添加发泡剂,完成声学包加装方案,改善试验车声学性能。最后,对经过声学包加装的试验车进行测试,获得该车加装声学包后声压和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与换挡杆护套、ABC柱处密封后的数据对比,声压降低幅度不大,四个座椅位置的语音清晰度在大部分工况提高了2%-4%。将声学包加装后的试验车测试结果与试验车原状态以及标杆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部分工况的声压值降低1-3dB,语音清晰度在四个位置点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将语音清晰度的差值控制在2%左右,该试验车的声学性能提高效果明显,达到了较好的试验效果。

张庆[7](2017)在《基于模块化隔振元件的特种车减振降噪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种车行驶路况复杂,道路崎岖,环境恶劣,其舒适性严重影响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所以特种车的减振降噪问题,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特种车具有多品种、小批量、成品交付周期短的特点,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一辆特种车进行单独的减振降噪设计,不仅耗时长,效率低,而且通用性差,成本高。因此,开展特种车减振降噪的通用模块设计研究,形成系列化减振降噪模块,满足不用车型不同需求的模块化结构元件,实现特种车减振降噪的模块化和通用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际意义。本课题以特种车为研究对象,用模块化设计的方法设计模块材料、厚度、尺寸及黏贴方法,以及与车体、发动机支撑等的匹配关系,实现了特种车的减振降噪,并能够实现不同车型之间的减振降噪通用化,降低设计和加工成本。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运用ADAMS分析软件,建立了特种车整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路面及发动机激励,获得了整车的振动特性;根据路面激励、发动机激励和车体振动的特点,针对减振垫模块化设计问题,采用经验公式计算方法,设计了减振垫的不同刚度与尺寸,并对减振垫进行应力计算与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满足应力要求,实现了适用于大部分特种车减振垫的模块化设计。(2)开发了组合孔式的特种车导线孔封堵元件,满足车内导线孔隔音隔振需求,实现了线孔封堵结构元件的模块化和通用化。论文利用LMS.acoustic.lab软件,采用边界元法,建立了动力总成单元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频率对振动噪声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组合孔式隔音隔振元件最低降噪2dB,最高降噪达20dB,可满足整车降噪要求。(3)采用矩形件下料优化方法,对缝隙不规则形状隔音材料模块进行了优化算法研究,提出了拼接式模块化隔音元件,即通过主块与子块拼接的方法,可满足不同车型不同大小及边角封堵问题,减少下料浪费,节约成本,仿真结果表明了,拼接式隔音隔振元件最高可降噪4dB,满足整车降噪要求,实现了缝隙填充密封结构元件的模块化和通用化。(4)综合前面的计算分析结果,选择某特种车总体密封方案,进行方案实施。通过路试,测试了该方案的减振降噪效果,验证了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郭建华[8](2009)在《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机械、航空、航天、化工等领域使用的橡胶制品向高性能、低能耗和长寿命方向发展,天然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等通用橡胶已无法满足新型橡胶配件耐高温和耐油等方面的要求。而氟橡胶具有优异的耐高温、耐油和耐腐蚀性,硅橡胶则具有良好的耐高低温和加工性能,因而这两种橡胶的应用逐渐增多。但氟橡胶也存在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不良的缺点,而硅橡胶的耐油性较差,因此兼具氟橡胶和硅橡胶优点的氟硅橡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其价格昂贵,合成工艺不易控制,因而目前难以推广应用。本研究以氟橡胶和硅橡胶为主要原料,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其主要性能和氟硅橡胶相当,而成本可大幅度降低,可以代替氟硅橡胶使用。研究橡胶混炼、硫化、二段硫化等加工工艺条件对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简称氟/硅共混胶)硫化特性、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交联密度的影响。对硅橡胶混炼胶进行热处理有利于改善氟/硅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当硫化温度为165℃,二段硫化条件为250℃×4h时,氟/硅共混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DMA结果表明,硫化温度和二段硫化温度对硅橡胶相和氟橡胶相的Tg影响不大。研究氟橡胶品种、氟/硅共混比、硫化剂和补强填充剂对氟/硅共混胶性能的影响,采用DMA、TG、SEM、RPA对氟/硅共混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元共聚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的综合性能优于二元共聚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随着共混胶中硅橡胶所占比例从0增至100%,硫化胶的脆性温度从-20.5℃降至-64.2℃,压缩永久变形减小。氟/硅共混比为50/50时,共混胶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当DCP用量为1份时,共混胶的力学性能良好。采用DCP/TAIC硫化的共混胶的力学性能和低温性能优于双酚AF/BPP/DCP和3#硫化剂/DCP复合硫化体系。气相白炭黑补强的共混胶的力学性能、耐热老化性能、耐油性能和低温性能优于沉淀白炭黑、硅酸钙、硅藻土和氟化钙。随着气相白炭黑用量的增加和比表面积的增大,共混胶的力学性能、耐热老化性能和耐油性能提高,当气相白炭黑用量为40份,且比表面积为220m2·g-1时,共混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TG结果表明,共混胶中硅橡胶相所占比例增大,共混胶的热稳定性提高。DCP/TAIC硫化的共混胶的热稳定性优于双酚AF/BPP/DCP和3#硫化剂/DCP硫化体系。DMA结果表明,当振动频率从1Hz增加到50Hz时,共混胶中氟橡胶相的Tg由-1.8℃升高到11.1℃,而硅橡胶相的Tg变化不大。RPA分析表明,添加白炭黑的共混胶的Payne效应明显,随着气相白炭黑用量的增大和比表面积的增加,Payne效应逐渐增强。氟/硅共混硫化胶的tanδ随应变增大而增加,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对比发现,氟/硅共混胶的力学性能、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优于氟硅橡胶,但氟/硅共混胶的耐油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以DCP为引发剂,采用高温力化学接枝法制备硅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MVQ-g-TFEMA)和氟橡胶接枝γ-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FKM-g-A174),作为氟/硅共混胶的增容剂,研究接枝物用量对氟/硅共混胶的增容作用,采用了FT-IR、DMA、TG对共混胶进行表征。研究表明,当MVQ-g-TFEMA用量为4.6wt%时,或FKM-g-A174用量为11.8wt%时,氟/硅共混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随着FKM-g-A174用量从0增至19.6wt%,共混胶的耐油质量变化率从23.3%降至16.3%,脆性温度从-36.8℃降至-43.6℃。MVQ-g-TFEMA用量从0增加至11.8wt%,脆性温度从-36.8℃降至-48.3℃,耐油质量变化率从35.3%降至22.5%。TG结果表明,氟/硅共混胶的热稳定性随增容剂用量增大而提高。FKM-g-A174对氟/硅共混胶的增容作用优于MVQ-g-TFEMA。

徐归德,韩宝乐,于文杰[9](2006)在《聚氨酯材料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概述了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消耗量、一般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各个部位应用和发展,包括内饰件与外装件,如坐靠垫、仪表板、方向盘、车顶内衬、车门内衬、保险杠、挡泥板、轮胎等等,预测了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工业应用的前景。

韩宝乐,于文杰,徐归德[10](2006)在《聚氨酯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文中认为本文概述了聚氨酯在汽车工业中的消耗量和一般的技术发展状况,以及聚氨酯塑料在汽车各个部位应用和发展,包括内饰件与外装件,如坐靠垫、仪表板、方向盘、车顶内衬、车门内衬、保险扛、挡泥板、轮胎等,还涉及了车用聚氨酯胶粘剂和涂料。

二、聚氨酯密封垫在变速箱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氨酯密封垫在变速箱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车用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声学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声学包装材料的分类
        1.2.2 吸声材料的分类
        1.2.3 聚氨酯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
        1.2.4 聚氨酯多孔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1.3 声学黑洞的研究现状
        1.3.1 声学黑洞简介
        1.3.2 声学黑洞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和分析
    2.1 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的制备及方法
        2.1.1 聚氨酯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2.1.2 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的制备
    2.2 聚氨酯多孔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
        2.2.1 聚氨酯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与分析
        2.2.2 聚氨酯泡孔结构分析
        2.2.3 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2.4 聚氨酯多孔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菜籽油和椰子油基聚氨酯多孔材料综合性能优化
    3.1 聚氨酯各成分对性能的影响程度
        3.1.1 试验设计及材料制备
        3.1.2 各成分对聚氨酯泡沫的性能的影响
    3.2 聚氨酯多孔材料综合性能优化
        3.2.1 RSM-BBD试验设计
        3.2.2 模型分析及验证
        3.2.3 聚氨酯多孔材料综合性能优化
    3.3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
        3.3.1 优化结果验证
        3.3.2 优化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声学黑洞的多孔材料结构设计及吸声机理研究
    4.1 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多孔材料吸声机理
        4.1.1 声学黑洞理论
        4.1.2 多孔材料模型
        4.1.3 声学黑洞结构的多孔材料吸声原理
    4.2 基于声学黑洞的多孔材料结构设计模型的建立
        4.2.1 基于声学黑洞的多孔材料结构设计
        4.2.2 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 基于声学黑洞的多孔材料结构参数对吸声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声学黑洞函数系数对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4.3.2 声学黑洞截断厚度对多孔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4.4 声学黑洞多孔材料的应用
        4.4.1 声学黑洞多孔材料在房间的应用
        4.4.2 声学黑洞多孔材料在汽车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免耕播种机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免耕播种机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总体方案设计
    2.1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总体设计要求
    2.2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结构方案设计
        2.2.1 高速种管结构方案设计
        2.2.2 单体传动机构方案设计
        2.2.3 种箱支撑座板结构方案设计
        2.2.4 单体机架结构方案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关键部件设计计算
    3.1 高速种管关键部件设计计算
        3.1.1 变速箱箱体的设计
        3.1.2 电机的计算选型
        3.1.3 轴承的计算选型
        3.1.4 齿轮及连接轴的设计计算
        3.1.5 梯形齿同步带和带轮的设计
        3.1.6 梯形齿同步带张紧机构设计
    3.2 高速种管下底板的设计
    3.3 高速种管上固定板的设计
    3.4 高速种管下固定板的设计
    3.5 单体传动机构设计计算
        3.5.1 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3.5.2 链轮的设计计算
        3.5.3 导向链轮机构的设计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关键部件仿真分析
    4.1 种箱支撑座板装配的有限元分析
        4.1.1 材料的特征参数
        4.1.2 网格的划分
        4.1.3 加载及约束
        4.1.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2 单体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4.2.1 单体机架材料的选择
        4.2.2 单体机架的网格划分
        4.2.3 单体机架的约束加载
        4.2.4 单体机架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4.3 基于EDEM种子输送过程仿真分析
        4.3.1 颗粒模型
        4.3.2 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4.3.3 EDEM对投种过程的仿真分析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的样机性能试验
    5.1 样机试制
    5.2 试验目的
    5.3 试验材料
    5.4 试验因素的选择
    5.5 试验指标的确定
    5.6 试验过程
        5.6.1 试验方法
        5.6.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5.6.3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
        5.6.4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分析
        5.6.5 双因素对合格指数的影响
        5.6.6 双因素对重播指数的影响
        5.6.7 双因素对漏播指数的影响
        5.6.8 工作参数的优化
        5.6.9 验证性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3)汽车变速箱壳体总成压装与检测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装技术
        1.2.2 压装技术国内现状
        1.2.3 压装技术国外现状
        1.2.4 泄露检测技术
        1.2.5 气密性检测技术国内现状
        1.2.6 气密性检测技术国外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压装与检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2.1 压装与检测系统技术条件
    2.2 压装系统工艺分析与方案设计
        2.2.1 压装系统工艺过程分析
        2.2.2 压装系统的设计要求
        2.2.3 压装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3 检测系统工艺分析与方案设计
        2.3.1 检测系统工艺分析
        2.3.2 检测系统的设计要求
        2.3.3 检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压装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3.1 压装系统的结构设计
        3.1.1 压装系统的主体结构
        3.1.2 压装系统的胶圈抓取机构的设计
        3.1.3 压装及涂胶机器人系统关键结构设计
    3.2 压装系统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3.2.1 胶圈仿形夹具的测试分析
        3.2.2 涂胶方式的测试分析
        3.2.3 压装系统的压力曲线监控测试
    3.3 压装系统的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泄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4.1 泄漏检测原理
    4.2 检测系统机械装置
        4.2.1 泄漏检测整体机构
        4.2.2 仿形填充体
    4.3 差压检测气动系统
        4.3.1 差压检测和密封气源的设计
        4.3.2 差压检测的标准充气压力及校准
        4.3.3 差压检测和密封总体气源规划
    4.4 检测电控系统设计与分析
        4.4.1 泄漏率
        4.4.2 影响检测精度和节拍因素
        4.4.3 节拍计算及优化
    4.5 软件设计界面
        4.5.1 开发工具与人机交流界面
        4.5.2 检测信息可追溯性实现
        4.5.3 检测数据的查询
    4.6 泄漏检测系统的验证及评价
        4.6.1 泄漏检测设备的评价标准
        4.6.2 泄漏检测设备的特性验证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微球发泡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板的制备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密封材料概况
        1.2.1 密封材料的性能要求
        1.2.2 密封垫的概述及分类
        1.2.3 密封垫应用研究进展
    1.3 发泡剂分类及性能研究
        1.3.1 物理发泡剂
        1.3.2 化学发泡剂
        1.3.3 微球发泡剂
    1.4 发泡橡胶及其密封制品
        1.4.1 发泡橡胶概述
        1.4.2 发泡橡胶的制备工艺
        1.4.3 橡胶密封制品的发展现状
    1.5 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材料
        1.5.1 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1.5.2 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材料应用情况
    1.6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
第二章 微球发泡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材料的制备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NBR-金属复合密封材料的制备
        2.2.4 样品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发泡剂与发泡微球的研究
        2.3.2 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2.3.3 不同发泡剂用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2.3.4 不同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2.3.5 复合材料的浸润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BR-金属复合密封板用丁腈橡胶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实验步骤
        3.2.4 样品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硫磺用量对NBR性能的影响
        3.3.2 N330 用量对NBR性能的影响
        3.3.3 不同硫化体系对NBR性能的影响
        3.3.4 DM/TMTD配比对NBR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BR-金属复合密封板在实际生产中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NBR-金属复合密封板的生产过程
        4.2.4 产品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胶料储存时间
        4.3.2 NBR-金属复合密封板微观形貌分析
        4.3.3 NBR-金属复合密封板耐溶剂性能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来广阔市场车用橡胶升级提速迎来机遇期(论文提纲范文)

车用橡胶制品市场展现深刻变化
车用橡胶制品的材料升级提速
车用橡胶材料的品种在增多
特种橡胶制品开发专用化
    一、油封。
    二、密封条。
    三、胶管。
    四、传动制品。
    五、减振制品。
    六、安全制品。

(6)采用声学包装提高某皮卡车车内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试验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声学包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声学包理论
    2.1 声学包材料
        2.1.1 吸声材料
        2.1.2 隔声材料
        2.1.3 阻尼材料
        2.1.4 密封材料
    2.2 汽车声学包部件
        2.2.1 孔塞
        2.2.2 发动机舱声学包部件
        2.2.3 驾驶舱部件
        2.2.4 内饰中的声学包部件
        2.2.5 A\B\C柱等空腔位置的声学包部件
    2.3 汽车密封
        2.3.1 汽车密封的重要性
        2.3.2 缝隙、开孔的车身结构隔声计算
        2.3.3 汽车密封测量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装置及试验设备
    3.1 试验车与标杆车配置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工况
    3.4 试验设备
        3.4.1 麦克风
        3.4.2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3.4.3 气密性检查设备
        3.4.4 超声波泄漏探测仪
    3.5 试验车与标杆车声学比较
        3.5.1 试验车与标杆车声压比较
        3.5.2 试验车与标杆车语音清晰度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汽车密封性检查及密封处理
    4.1 汽车密封性检查
        4.1.1 人工排查缝隙、开孔
        4.1.2 整车气密性检查
        4.1.3 超声波密封性检查
    4.2 密封性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4.3 提高密封性的密封方案及效果
        4.3.1 缝隙、开孔封堵密封处理及密封效果
        4.3.2 换挡杆护套、A\B\C柱处密封处理及密封效果
        4.3.3 封堵后气帘的试验车等效泄漏面积
    4.4 实施密封处理后的试验车声压、语音清晰度
        4.4.1 密封方案一的声压、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
        4.4.2 密封方案二的声压、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加装声学包
    5.1 试验车声学包
    5.2 试验车声学包不足之处
    5.3 声学包加装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加装声学包后声压、语音清晰度测试结果
    6.1 试验车加装声学包与密封方案二比较
        6.1.1 加装声学包与密封方案二声压比较
        6.1.2 加装声学包与密封方案二语音清晰度比较
    6.2 试验车加装声学包与原状态、标杆车比较
        6.2.1 加装声学包与原状态、标杆车声压比较
        6.2.2 加装声学包与试验车原状态、标杆车语音清晰度比较
    6.3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基于模块化隔振元件的特种车减振降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车内噪声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模块化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特种车结构与模块化隔振元件设计原理
    2.1 特种车结构介绍与振动噪声源
        2.1.1 特种车结构介绍
        2.1.2 特种车振动噪声源
    2.2 特种车模块化隔振元件
        2.2.1 特种车减振元件模块化划分
        2.2.2 特种车动力总成单元的模块化设计流程
        2.2.3 整车模态分析
        2.2.4 动力总成单元模态分析
        2.2.5 动力总成减振垫模块的设计与分析
        2.2.6 缝隙、孔洞模块化的设计流程
3 动力总成减振垫的模块化设计
    3.1 引言
    3.2 发动机激励和路面激励
        3.2.1 发动机激励
        3.2.2 路面不平度和运动激励
    3.3 整车动力学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3.3.1 系统模型建立
        3.3.2 车体振动分析
    3.4 橡胶减振垫刚度计算
    3.5 橡胶减振垫的模块化设计
        3.5.1 氯丁橡胶不同尺寸形状计算刚度
        3.5.2 天然橡胶不同尺寸形状计算刚度
    3.6 特种车橡胶减振垫参数确定
        3.6.1 不同尺寸形状下对应刚度选择
        3.6.2 有限元法验证经验公式计算刚度准确性
        3.6.3 橡胶减振垫应力计算
        3.6.4 对比车体振动加速度
    3.7 本章小结
4 隔振元件的模块化设计
    4.1 引言
    4.2 缝隙模块处理
        4.2.1 缝隙填充密封模块拼接算法研究
        4.2.2 缝隙模块化设计问题分类
        4.2.3 基于BL算法和正交切割的特种车模块划分
        4.2.4 拼接式缝隙密封模块化方案
        4.2.5 方案对比
    4.3 缝隙模块辐射噪声仿真计算
        4.3.0 LMS Virtual Lab Acoustic简介
        4.3.1 边界元法
        4.3.2 隔振模型建立
        4.3.3 辐射噪声计算
        4.3.4 缝隙密封计算结果分析
    4.4 线孔模块处理
        4.4.1 线孔堵塞模块结构设计
        4.4.2 组合孔式孔堵塞密封模块化应用
        4.4.3 方案对比
    4.5 线孔模块仿真计算
    4.6 壁板隔音模块处理及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密封方案的模块化效果验证
    5.1 引言
    5.2 整车试验验证
        5.2.1 测试内容
        5.2.2 总体技术方案
        5.2.3 测点布置
        5.2.4 测试工况
    5.3 各测点在不同工况下RMS对比
    5.4 噪声值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氟橡胶
        1.1.1 氟橡胶概况
        1.1.2 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1.3 氟橡胶的应用
    1.2 氟橡胶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2.1 不同品种氟橡胶共混
        1.2.2 氟橡胶/氟醚橡胶共混
        1.2.3 氟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共混
        1.2.4 氟橡胶/乙丙橡胶的共混
        1.2.5 氟橡胶/硅橡胶共混
        1.2.6 氟橡胶/其他橡胶共混
    1.3 硅橡胶
        1.3.1 硅橡胶概况
        1.3.2 硅橡胶的结构与性能
        1.3.3 硅橡胶的应用
    1.4 硅橡胶的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1.4.1 硅橡胶/三元乙丙橡胶共混
        1.4.2 硅橡胶/丁苯橡胶共混
        1.4.3 硅橡胶/丙烯酸酯橡胶共混
        1.4.4 硅橡胶/聚氨酯橡胶共混
        1.4.5 硅橡胶/乙烯-乙酸乙烯酯橡胶共混
        1.4.6 硅橡胶/其他橡胶共混
    1.5 氟硅橡胶
        1.5.1 氟硅橡胶概况
        1.5.2 氟硅橡胶的合成
        1.5.3 氟硅橡胶的结构
        1.5.4 氟硅橡胶的性能
        1.5.5 氟硅橡胶的应用
    1.6 橡胶共混的相容性
        1.6.1 聚合物相容性理论
        1.6.2 改善橡胶相容性的方法
    1.7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特色及创新之处
        1.7.1 目的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特色与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加工工艺对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材料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试样制备与工艺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混炼工艺的影响
        2.3.2 硫化温度的影响
        2.3.3 二段硫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橡胶胶种和共混比对氟/硅共混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材料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氟橡胶品种对氟/硅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3.3.2 氟橡胶/硅橡胶共混比对氟/硅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硫化剂对氟/硅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材料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化剂DCP 对氟/硅共混胶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3.2 复合硫化体系对氟/硅共混胶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补强填充剂对氟/硅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原材料
        5.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5.2.3 试样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填料品种对氟/硅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3.2 气相白炭黑对氟/硅共混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3.3 氟/硅共混胶与氟硅橡胶的性能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硅橡胶接枝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对氟/硅共混胶的增容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材料
        6.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6.2.3 试样制备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FT-IR
        6.3.2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6.3.3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6.3.4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
        6.3.5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耐油性能的影响
        6.3.6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压缩永久变形的影响
        6.3.7 MVQ-g-TFEMA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脆性温度的影响
        6.3.8 DMA
        6.3.9 TG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氟橡胶接枝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三甲氧基硅烷对氟/硅共混胶的增容作用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材料
        7.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7.2.3 试样制备
        7.2.4 测试与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FT-IR
        7.3.2 FKM-g-A174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7.3.3 FKM-g-A174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力学性能的影响
        7.3.4 FKM-g-A174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耐热老化性能的影响
        7.3.5 FKM-g-A174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耐油性能的影响
        7.3.6 FKM-g-A174 用量对氟/硅共混胶脆性温度的影响
        7.3.7 DMA
        7.3.8 TG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聚氨酯材料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聚氨酯材料在汽车工业中的消耗量
2 聚氨酯材料在汽车上的应用
    2.1 汽车内饰件
        2.1.1 软质泡沫塑料坐垫、靠垫、头枕
        2.1.2 仪表板[5]
        2.1.3 自结皮泡沫塑料方向盘
        2.1.4 车顶棚内衬[6]
        2.1.5 发动机罩及地垫
        2.1.6 汽车车门内板[7]
    2.2 外装件
        2.2.1 侧护板和保险杠
        2.2.2 导流板和扰流板
        2.2.3 翼子板
        2.2.4 脚踏板[5]
        2.2.5 汽车玻璃包边
        2.2.6 空气滤清器[8]
        2.2.7 缓冲止位块
        2.2.8 聚氨酯轮胎[9~11]
        2.2.9 联轴节[12]
        2.2.10 点火线圈
    2.3 其它
        2.3.1 后窗[15]
        2.3.2 汽车保护膜[16]
        2.3.3 汽车防滑链
        2.3.4 汽车用压缩天然气轻质贮罐[17]
        2.3.5 汽车用聚氨酯弹性体表皮材料[18]
        2.3.6 安全气囊
3 结束语

四、聚氨酯密封垫在变速箱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声学黑洞结构的车用聚氨酯多孔材料声学性能分析[D]. 刘芳. 吉林大学, 2021(01)
  • [2]高速免耕播种机单体设计与试验研究[D]. 陈永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3]汽车变速箱壳体总成压装与检测系统研发[D]. 田志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微球发泡丁腈橡胶-金属复合密封板的制备技术[D]. 白云波.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5]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来广阔市场车用橡胶升级提速迎来机遇期[J]. 龚光碧,仇国贤.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9(01)
  • [6]采用声学包装提高某皮卡车车内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徐汝玲. 江西农业大学, 2018(02)
  • [7]基于模块化隔振元件的特种车减振降噪技术研究[D]. 张庆. 重庆大学, 2017(06)
  • [8]氟橡胶/硅橡胶共混胶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郭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09(10)
  • [9]聚氨酯材料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J]. 徐归德,韩宝乐,于文杰. 聚氨酯工业, 2006(06)
  • [10]聚氨酯在现代汽车工业上的应用[A]. 韩宝乐,于文杰,徐归德. 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三次年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聚氨酯垫片在变速箱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