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乔郭洁[1](2020)在《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神经轴突导向因子Semaphorin3C(信号素SEMA3C)在多种肿瘤中都有表达,但是它在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中对于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功能的影响结果不同,因为SEMA3C突变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研究还未有先例,而且SEMA3C在肿瘤中异常表达的作用机制也尚未被阐明。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SEMA3C突变在肝癌生长、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机制,并分析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对SEMA3C表达异常的作用效果。方法:1、采用外显子组测序方法对40例肝癌病人的肿瘤标本进行测序。2、构建SEMA3C野生型WT和突变型MT的真核表达载体。3、研究过表达SEMA3C的野生型和突变型rs1527482 G>A对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并对此分子机制进行分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RTK)途径激活是介导肿瘤生长、生存和治疗抵抗的关键机制。同源配体在这些RTK途径的自分泌或旁分泌刺激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展示了SEMA3C通过自身受体丛蛋白PLXND1和PLXNB1以一种与配体无关的方式驱动包括EGFR、VEGFR2和MET在内的多个RTK的激活。4、研究过表达SEMA3C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对裸鼠皮下成瘤能力的影响,以及EGFR抑制剂凡德他尼(Vandetanib)对皮下瘤的疗效,SEMA3C抑制是治疗晚期肝癌的新策略。结果:1、在40例肝癌病人的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中发现,在20例高转移潜能病例组中SEMA3C突变rs1527482 G>A有8例,在20例低转移潜能组病例中SEMA3C突变rs1527482 G>A有1例。2、在肝癌细胞系PLC/PRF/5和Hu H-7中,SEMA3C突变型(MT)稳转株的侵袭迁移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增殖能力均比野生型(WT)和空载体对照组(NC)增强,但NC,WT,MT三者之间的细胞凋亡水平无明显差异。3、在肝癌细胞系PLC/PRF/5的裸鼠皮下瘤模型中,非喂药组中SEMA3C突变型(MT)的肿瘤质量与体积比野生型(WT)和空载体对照组(NC)大很多,凡德他尼(Vandetanib)用药组中,NC,WT,MT三组皮下瘤均明显减小,从减小幅度上来看,MT减小的更多。结论:本研究表明,SEMA3C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在肝癌中高表达SEMA3C或者表达rs1527482 G>A突变的SEMA3C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候选标志物;同时,它在肝癌中表现为促癌基因的特点和功能,将为阐明SEMA3C表达异常与肝癌发生发展机制的关系奠定理论基础,并为肝癌的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方向。

李存娣[2](2020)在《VEGF-A及其受体VEGFR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血清中VEGF-A蛋白水平、HBV-DNA载量及HCC癌灶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中VEGF-A、VEGFR2 mRNA表达水平,分析VEGF-A与HCC患者病毒负荷、TNM分期、病理分期、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探讨VEGF-A及其受体VEGFR2在HCC病程进展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基于我国原发性肝癌规范诊疗标准(2017/2019版),选取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患者依据肿瘤分期分级进行分组。以ELISA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VEGF-A蛋白表达水平,q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清中HBV-DNA载量;冰冻癌灶组织研磨后Trizol提取总RNA,逆转录后以PCR法检测VEGF-A、VEGFR2 mRNA表达;以GAPDH为内参,SPSS20.0分析各因子在肝癌患者与正常对照中的差异表达,SABC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VEGF-A、VEGFR2蛋白含量。分析肝癌患者各因子在不同TNM分期、病理分期的差异以及VEGF-A及其受体表达与患者血管侵犯和淋巴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肝脏弹性与VEGF-A的相关性。结果:肝癌患者外周血VEGF-A及组织VEGF-A、VEGFR2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VEGF-A含量在不同TNM分期患者中差异显着(P=0.040),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DNA载量与在不同病理分级、TNM分期间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VEGF-A与HBV-DNA表达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BV-DNA(+)患者的HBV-DNA表达呈正相关;血清VEGF-A在肿瘤直径(d>5cm,d<5cm)(t=3.639,P=0.001)、血管浸润(+/-)(t=11.754,P=0.000)、淋巴结转移(+/-)(t=3.537,P=0.001)、HBV-DNA(+/-)(t=2.213,P=0.032)组的表达水平不同,前者血清VEGF-A均高于后者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性别组间表达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VEGF-A最佳临界值213ng/L作为高VEGF-A与低VEGF-A组绘制生存曲线,发现高VEGF-A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χ2=4.263,P=0.039)和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χ2=3.993,P=0.046)低于低VEGF-A组;且高VEGF-A组复发率高,血管侵犯风险高,TNM分期Ⅲ、Ⅳ者多,分化差。肝癌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血清中VEGF-A含量,分别为(297.30±239.30)ng/L和(167.00±119.41)ng/L,HCC 患者血清 HBV-DNA 含量为(1.79±4.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46,P=0.041)、(t=4.442,P=0.000)。不同 TNM 分期VEGF-A 与 HBV-DNA 水平为:Ⅰ期((193.25±96.88)ng/L,1.01±2.48),Ⅱ期((279.69±105.75ng/L,1.05±2.82),Ⅲ期((352.88±201.17)ng/L,2.95±3.20),Ⅳ期((429.89±280.25)ng/L,1.86±2.84),不同 TNM 分期 VEGF-A 蛋白表达水平差异(F=5.010,P=0.040)具有统计学意义,而HBV-DNA未见(F=1.523,P=0.221)。不同病理分化等级VEGF-A与HBV-DNA水平为:高分化((142.00士94.99)ng/L,1.57±2.70),中分化((316.81±198.73)ng/L,1.93±2.96),低分化((323.67±212.38)ng/L,1.57±2.86),不同病理分期分级间 VEGF-A(F=2.404,P=0.101)与HBV-DNA(F=0.090,P=0.914)表达水平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血清VEGF-A与HBV-DNA表达水平呈微弱相关(r=-0.161,P=0.264),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仅HBV-DNA(+)的HCC患者中,血清VEGF-A与HBV-DNA表达仍呈中度正相关(r=0.559,P=0.030)且具统计学意义(P<0.05)。VEGF-A 与 HBV-DNA 在 TNM-Ⅰ、Ⅲ期呈微弱相关(r=0.137,P=0.575;r=0.030,P=0.911),在 TNM-Ⅱ、Ⅳ期呈中度相关(r=-0.624,P=0.185;r=-0.489,P=0.18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A与HBV-DNA在不同分化阶段均呈微弱相关(r=-0.177,P=0.703;r=-0.063,P=0.736;r=0.149,P=0.6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影像学、组织病理等特征将HCC患者血清VEGF-A进行分组对比,发现VEGF-A在肿瘤直径分组(t=3.399,P=0.000)、血管浸润组(+/-)组(t=11.754,P=0.000)、淋巴转移(+/-)组(t=3.537,P=0.001)组、HBV-DNA(+/-)表达组(t=2.213,P=0.032)的表达水平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组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蛋白与白球比在肿瘤直径>5cm 组(t=3.745,P=0.000)(t=2.590,P=0.013)、血管浸润组(t=4.055,P=0.000)(t=2.734,P=0.009)、HBV-DNA(+)组(t=2.068,P=0.044)(t=2.434,P=0.019)均低于阴性组,而有无淋巴转移和性别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血清VEGF-A最佳临界值213ng/L分为高VEGF-A与低VEGF-A组,分别以事件“复发”“血管浸润”“TNM后期(Ⅲ、Ⅳ)”“低分化”为结局绘制HCC患者生存曲线。发现低表达VEGF-A组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χ2=4.263,P=0.039)和总体生存率(χ2=3.993,P=0.046)曲线较高,下降平缓,复发率低,血管浸润者(χ2=11.260,P=0.001)(χ2=12.302,P=0.000)少,处于 TNM-Ⅲ、Ⅳ期者(χ2=3.633,P=0.057)和(χ2=4.192,P=0.041)少,低分化者少(χ2=4.859,P=0.028)(χ2=5.702,P=0.01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灶组织VEGF-A、VEGFR2的cDNA凝胶扫描结果显示,HCC患者组(18例)的 VEGF-A(t=6.061,P=0.000)及 VEGFR2(t=14.809,P=0.000)条带荧光强度均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F=4.751,P=0.017)、VEGFR2(F=3.514,P=0.044)在不同 TNM 分期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F=2.274,P=0.137、VEGFR2(F=2.192,P=0.146)在不同分化程度的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A与VEGFR2在HCC组织中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844,P=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 HBV-DNA(+)组 VEGF 及 VEGFR2表达水平分别为(1.13±0.15)(0.95±0.13),高于 HBV-DNA(-)组(0.88±0.07)(0.72±0.06),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4.464,P=0.000)(t=3.555,P=0.003)。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VEGF-A与VEGFR2主要分布于肝癌细胞胞浆,VEGFR2也见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分化肝癌细胞胞浆中VEGF-A着色颗粒丰富,而低分化肝癌细胞胞浆中VEGF-A着色颗粒未见明显增强。VEGFR2不仅高表达于肝癌组织血管内皮细胞,而且在中分化肝癌细胞胞膜和胞浆内VEGFR2着色强度最高,提示中分化肝癌细胞胞膜的内翻转能力仍较强,可将VEGFR2富集于细胞膜表面高表达。肝癌组织(18例)中VEGF-A、VEGFR2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3例)(P=0.045)(P=0.019),而两者表达在不同分化程度组中不同,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瞬时弹性成像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TE)分析发现HCC患者肝硬度(15.41±3.96)kpa显着高于正常肝脏(4.76±1.32)kpa(P<0.05);组织 VEGF-A(r=0.488,P=0.040)与 VEGFR2(r=0.401,P=0.099)表达与肝脏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呈正相关,但VEGFR2与LSM的相关性并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VEGF-A、癌灶组织中的VEGF-A与VEGFR2明显升高。TNM分期高者,VEGF-A水平较高。血管浸润(+)、HBV-DNA(+)的肝癌患者VEGF-A水平升高更显着;HBV-DNA可促进肝癌患者VEGF-A过表达。组织VEGF-A与其受体VEGFR2表达呈正相关,二者的高表达促进肝癌生长;血清高VEGF-A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较低,复发率较高。高表达VEGF-A、VEGFR2的肝癌患者LSM值明显增加,彼此呈中度正相关,并预示病情恶化、预后较差。图26;表27;参78。

胡丽敏[3](2019)在《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对列研究,收集邯郸市中心医院2016-2018年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的病理标本,对标本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年龄进行分组描述;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出各组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表达的阳性率,分析HGF、c-Met与胃癌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胃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两年间,就诊邯郸市中心医院且病理确诊为胃癌的患者65例,正常胃组织标本35例。1.纳入标准:1)年龄41-81岁;2)符合胃癌病理诊断及分型标准。标准依据我国《胃癌病理分型和诊断标准的建议》(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年4月修订)。2.排除标准:已经接受放疗或化疗者。3.设计病理资料记录表:对实验标本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型、淋巴结转移与否、临床分期、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纳入实验的胃癌病理标本共65例,其中高、中分化组36例,低分化组29例;有淋巴结转移组33例,无淋巴结转移32例;胃癌TNM分期Ⅰ+Ⅱ期者31例,Ⅲ+Ⅳ期者34例。正常胃组织标本有35例(胃癌组织远端部位经病理证实为正常组织者)。4.实验试剂及实验结果判读标准:试剂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北京中杉金桥公司,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浆及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反应。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的关联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65例胃癌组织中HGF阳性率为80%(52/65),c-Met阳性率为83%(54/65);35例正常组织中HGF阳性率为20%(7/35),c-Met阳性率为17.1%(6/35)。胃癌组织中HGF、c-met的表达均显着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33例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HGF阳性率90.9%(30/33),c-Met阳性率93.9%(31/33);32例无淋巴结转移组中HGF阳性率68.7%(22/32),c-Met阳性率71.8%(23/3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HGF、c-met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癌TNM分期Ⅲ+Ⅳ期的实验组中HGF阳性率91%(31/34),c-Met阳性率94%(32/34);TNMⅠ+Ⅱ期组中HGF阳性率68%(21/31),c-Met阳性率71%(22/31)。TNM分期Ⅲ+Ⅳ期组中HGF和c-met的表达明显高于TNMⅠ+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分化癌组织中分别为:低分化组中HGF阳性率89.6%(26/29),c-Met阳性率89.6%(26/29);高、中分化组中HGF阳性率72.%(26/36),c-Met阳性率77.8%(28/36)。HGF及c-Met阳性表达在不同分化癌组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别为:>50岁患者组中HGF阳性率80%(32/40),c-Met阳性率82.5%(33/40);<50岁患者组中HGF阳性率80%(20/25),c-Met阳性率84%(21/25)。HGF及c-Met阳性表达不同年龄患者癌组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GF及其受体c-Met的异常过度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并促进其侵袭转移的重要生物因素之一。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4](2017)在《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与临床多信息因素的相互关系,为本病的诊断辨证依据提供参考。2.通过中医药干预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调控,探求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神经生长因子和其受体的调节机制,为临床诊治本病提供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编制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流行病学调查表,建立数据库,应用证型分析病患诊治史,生活史及带下月经史的背景资料,同时以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说明本次调查的中医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信息。2.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将子宫内膜与肌层缝合的外科手术诱导法,复制子宫腺肌病模型。将造模成功的50只大鼠随机分为疾病模型组、米非司酮组、活血消症方低、中、高剂量组,平均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各10只。观察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NGF和TrkA的表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子宫腺肌病患者199例,所纳入病人高发年龄段26-45岁占79.5%;其证型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0.2%,其次是气滞血瘀证占24.6%,第三位是寒凝血瘀证占18.1%;有月经不调史、中医诊治史、妇科疾病史者在各证型均值都有显着差异,有西医治疗史在各证型未有差异,有妇科手术史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有母姊痛经史在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喜冷饮在热灼血瘀证、气滞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洗头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经期剧烈运动在气滞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灼血瘀证、阴虚血瘀证之均值有显着差异;性情烦躁易怒在各证型之均值高于非性情急躁者;性情乐观者在各证型之均值低于性情非乐观者;工作或生活压力大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高于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大者;组间比较,痛经程度重者在气虚血瘀证之均值显着高于痛经程度轻者;组间比较,不同月经量在各证型未有差异;经血黏稠者在各证型之均值均显着高于经血正常者;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经血夹带血块者,在热灼血瘀证、肾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四组中大血块组之均值均大于小血块组和无血块组;寒凝血瘀证之均值则为大血块组和小血块组高于无血块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带下量各组间之均值均未达显着差异;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痰瘀互结证、阴虚血瘀证上带下质地黏稠组之均值显着高于正常者;子宫腺肌病患者脉象以细脉(27.86%)、弦脉(25.00%)、沉脉(22.66%)比例最高,细脉分布以气虚血瘀证最高(49.53%),其次寒凝血瘀证(20.56%),弦脉以气滞血瘀证最高(36.46%),其次气虚血瘀证(32.29%),沉脉以气虚血瘀证最高(35.63%),其次为气滞血瘀证(25.29%)、寒凝血瘀证(22.99%)相近;因子分析影响力较大的的因子共七组公因子,以第一因子涵盖乏力、气短、少气懒言,神疲易倦等四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24.463%,四个证候要素分析为气虚,第二个因子包含五心烦热、性欲减退、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小腹灼热等六个症状,因子解释方差为7.560%,六个症状证候要素分析为肾阴虚,其他因子解释量低,影响力小。2.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七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之均值差异达显着水准;NGF和TrkA相互决定比例约56.9%,显示二者关联性高,二者为正相关。结论:1.气虚血瘀证为子宫腺肌病最常见证型,气虚为最主要证候要素,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因此,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及寒凝血瘀证将是今后子宫腺肌病痛经诊治的研究关注重点。2.NGF及其受体是导致子宫腺肌病痛经的机理之一,通过活血消症方调节NGF及其受体的失衡状态,改善及抑制痛经进展。

陈荣荣,郭浩,徐砚通,贺爽,朱彦[5](2013)在《中药复方和有效成分对血管新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在机体的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和抑制血管新生已分别成为治疗缺血性血管损伤疾病和抗肿瘤的新策略。中医药在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发现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些中药复方是通过影响血管新生来发挥药效的,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正/反双向调节。总结归纳近年来中药对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今后相关中药的研究提供借鉴。

王济[6](2009)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异常增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肿瘤的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研究表明,至少有30种生长因子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其中最直接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如何阻断肿瘤血管的生成已成为目前肿瘤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血管的发生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由于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互相依赖介导了肿瘤血管新生。因此,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共培养模型是研究体外肿瘤血管新生的重要方法。中医理论认为“血瘀证”为肿瘤的基本证型,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红花是传统的活血化瘀类中药,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但其作用机制鲜见相关报道。经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目前对于HSYA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前期实验,首次从十余味活血化瘀中药或中药有效组分中,筛选出HSYA,能显着抑制鸡胚尿囊膜(CAM)新生血管的生成。为进一步探讨HSYA对肿瘤上清液培养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情况及作用机理,本研究建立了肿瘤细胞上清液刺激下异常增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模型,目的是探讨活血化瘀中药红花的有效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肿瘤上清液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对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信号转导机制。实验共分为五个部分:1、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以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肿瘤上清液在不同时间点刺激后内皮细胞的增殖情况。选择最佳最佳浓度、最佳时间点进一步实验。然后以不同浓度羟基红花黄色素A作用于肿瘤上清液刺激后的HUVEC,MTT法检测HSYA对肿瘤上清液刺激后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并从中选择最佳浓度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2、设立三个实验组:正常组、肿瘤上清刺激组和加HSYA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并分别以real-time PCR和ELISA法检测凋亡相关细胞因子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3、以real-time PCR和ELISA法检测与血管生成有关的细胞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bFGF及其受体bFGFR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4、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UVEC MAPK通路信号转导分子ras、c-Raf、ERK、p38 MAPK、Akt等的表达。5、以real-time PCR和ELISA法检测癌基因N-ras、c-myc和转录因子NFκB表达情况。实验结果如下:1、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以3-5代状态最佳。50%以上的HepG2肿瘤上清液对HUVEC增殖具有较好的刺激效果,且在加药培养24小时后达到最佳效果。终浓度为0.0037g/L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是抑制肿瘤上清液刺激后HUVEC增殖的最佳浓度。2、HUVEC经肿瘤上清液刺激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S期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减少(P<0.05);经HSYA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减少,差异不显着。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5)。同时,凋亡相关细胞因子TNF-α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肿瘤上清液刺激组明显增加(P<0.05),HSYA组明显减少(P<0.05)。3、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情况:HUVEC的VEGF及其受体KDR表达经肿瘤上清液刺激后可以明显增加(P<0.01),经HSYA作用后VEGF表达明显降低(P<0.05),KDR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1),mRNA表达有减少趋势,差异不显着;bFGF及其受体bFGFR表达经肿瘤上清液刺激后明显增加(P<0.05),经HSYA作用后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P>0.05)。4、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情况:肿瘤上清液刺激组与对照组相比较,Ras、p-raf、p-ERK、p-p38MAPK表达增加;HSYA作用后,以上信号转导分子表达减少。而总raf、总ERK、总p38MAPK和Akt在三组之间变化不明显。4、癌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情况:HUVEC经肿瘤上清液刺激后癌基因c-myc、N-ras和转录因子NFκB表达明显增加(P<0.05);HSYA作用后,c-myc、N-ras、NFκB表达明显减少(P<0.0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HSYA可以有效抑制肿瘤上清液刺激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2、HSYA可以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3、HSYA可以明显抑制异常增殖HUVEC MAPK家族的Ras、Raf、磷酸化ERK、磷酸化p38MAPK表达,对其总蛋白以及Akt表达影响不明显。4、HSYA可以明显抑制异常增殖HUVEC癌基因c-myc、N-ras和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综上所述,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以有效抑制肿瘤上清液刺激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可以明显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bFGF及其受体的表达,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经MAPK家族的Ras→Raf→MEK→ERK途径进行胞内信号转导,最终通过抑制癌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实现抑制肿瘤上清液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阐明红花活血化瘀作用机制,开发HSYA新的药理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姚亚琼[7](2009)在《VEGF、VEGFR-1和VEGFR-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transmitted disease,STD),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引起,好发于性活跃的中青年,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该病虽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为生殖器部位菜花状或乳头状增生物,但部分有转化为恶性肿瘤的潜能,少数病例可在短期内因疣体过度增生而形成巨大型CA(又称Buschke-loewenstein肿瘤)。CA临床上传染性强、增生快、治疗后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对社会和家庭危害极大,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且被列为国家性病控制中心重点检测的性传播性疾病之一。新生血管的生成与肿瘤关系密切,肿瘤的发生发展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CA是HPV感染所致的皮肤粘膜增生性病变,与CA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和血供丰富可能密切相关,故研究血管生成与CA的关系对丰富CA的发病机制有重要意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目前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成调控因子,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而介导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VEGFR-1即fms样酪氨酸激酶(fms-like tyrosine Kinase,Flt),激活后可调节内皮细胞间及内皮细胞与基底膜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管腔形成;VEGFR-2即含有激酶插入区域的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KDR),亦称胎肝激酶1(Fetal liver kinase-1,FLK-1),可介导内皮细胞增殖、迁移,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目前有关VEGFR-1、VEGFR-2在CA中的表达研究甚少,VEGF、VEGFR-1、VEGFR-2在CA中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亦未见报道。本研究检测CA组织中VEGF、VEGFR-1及VEGFR-2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们在CA血管生成中的可能作用及相互关系,以期为CA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材料与方法1.材料40例CA患者均来自我院2007年8月~2008年2月皮肤性病科门诊,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8~58岁,平均29.75岁;病程21~110天,平均58.9天。所有病例临床表现典型,病理诊断明确,均经原位杂交证实为HPV感染,符合CA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患者取材前均未接受任何免疫治疗,且无其他系统疾病。20例泌尿外科门诊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证实的正常成年男性包皮组织作为对照。2.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40例CA组织和20例正常包皮组织中VEGF、VEGFR-1及VEGFR-2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着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数进行半定量分级评分。着色强度:不着色为0分,浅黄色为1分,黄色为2分,棕黄色为3分。阳性细胞百分数≤10%为0分,11%~25%为1分,26%~50%为2分,51%~75%为3分,≥76%为4分。上述两项分值乘积为最后得分: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6~8分为阳性(++),9~12分为强阳性(+++)。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EGF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40例CA组织均有VEGF表达,阳性率100.00%(40/40),表达强度多在++~+++,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胞浆,阳性细胞遍布除角质层外的表皮全层,以基底层、棘层表达较为显着。20例正常组织中VEGFR阳性表达率100.00%(20/20),表达强度多在+~++。CA组织与正常对照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阳性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39,P<0.05)。2.VEGFR-1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40例CA组织均表达VEGFR-1,阳性率100.00%(40/40),表达强度多在++~+++,主要为胞质着色,阳性细胞遍布表皮全层,表达强度自基底层至棘层逐渐增强。正常对照组织中VEGFR-1阳性表达率100.00%(20/20),表达强度多在+~++。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071,P<0.05)。3.VEGFR-2在CA组织和正常包皮组织中的表达40例CA组织均有VEGFR-2表达,阳性率100.00%(40/40),表达强度多在++~+++,阳性细胞主要定位于胞浆,胞膜也有轻度染色,呈黄色至棕褐色颗粒。正常对照组VEGFR-2阳性率100.00%(20/20),表达强度多在+~++。二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86,P<0.05)。4.CA组织中VEGF、VEGFR-1、VEGFR-2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40例CA组织中VEGF与VEGFR-1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415,P<0.05);VEGF与VEGFR-2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397,P<0.05);VEGFR-1与VEGFR-2表达强度亦呈正相关(r=0.343,P<0.05)。结论1.VEGF、VEGFR-1、VEGFR-2在CA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VEGF、VEGFR-1、VEGFR-2参与了CA的发生、发展,并在其生长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2.CA组织中VEGF表达与VEGFR-1、VEGFR-2表达均呈正相关,表明VEGF通过与VEGFR-1和VEGFR-2结合而促进CA血管生成和组织生长。3.CA组织中VEGFR-1表达与VEGFR-2表达亦呈正相关,提示VEGFR-1和VEGFR-2分别与VEGF结合后在CA组织新生血管生成中协同作用,促进CA发生、发展。

王宋平[8](2008)在《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与其它实体肿瘤一样,生长和转移都需要依赖新生血管的形成,因而抗血管生成是当前治疗肺癌的重要策略之一。肿瘤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功能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两种膜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介导,与其受体共同组成了促血管生成的信号转导系统,因此,阻断VEGF促血管生成的信号转导通路即是最重要最直接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可溶性VEGF受体-1(sVEGFR-1)和可溶性VEGF受体-2(sVEGFR-2)与相应的膜受体有同等的VEGF亲和力而无信号转导功能,因而能阻断VEGF促血管生成的信号转导通路,抑制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构建人sVEGFR-1和sVEGFR-2基因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观察sVEGFR-1和sVEGFR-2基因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比较单独和联合转染sVEGFR-1和sVEGFR-2基因抑制肺癌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肺癌抗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方法1.利用RT-PCR法从人胎盘组织中扩增sVEGFR-1和sVEGFR-2基因编码区片段,并将其定向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Script,分别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MV-Script-sVEGFR-1(命名为psR1)和pCMV-Script-sVEGFR-2(命名为psR2)。2.使用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空载体和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A549细胞,共分为5组:⑴空载体pCMV-Script转染A549细胞组(命名为A549-pCMV组);⑵重组载体psR1转染A549细胞组(命名为A549-psR1组);⑶重组载体psR2转染A549细胞组(命名为A549-psR2组);⑷psR1和psR2共转染A549细胞组(命名为A549-psR1R2组);⑸未转染A549细胞组(命名为亲代A549组)。3.通过细胞培养和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传代培养后,再用RT-PCR、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鉴定各组转基因细胞及其培养上清液中目的基因的表达和分泌。4.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细胞计数及细胞生长曲线、MTT比色实验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观察各载体转染对转基因A549细胞及其干预的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影响。5.将各组A549细胞的培养上清液干预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观察各组转基因A549细胞表达和分泌的sVEGFR-1和sVEGFR-2对鸡胚CAM血管生成的影响。6.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5只裸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⑴亲代A549组;⑵A549-pCMV组;⑶A549-psR1组;⑷A549-psR2组;⑸A549-psR1R2组。每组裸鼠背侧皮下接种相应组别的A549细胞。7.观察指标:⑴裸鼠的成瘤情况;⑵每周测量移植瘤的体积,观察移植瘤的增长速度;⑶肿瘤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⑷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⑸荷瘤裸鼠的生存时间及肿瘤转移情况。结果1.利用RT-PCR从人胎盘组织中成功扩增出sVEGFR-1和sVEGFR-2基因,其片段长度与预期大小一致。构建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sR1和psR2分别作双酶切和测序鉴定,证实其中含有sVEGFR-1和sVEGFR-2基因,测序结果经BLAST分析与预期的编码区序列一致,连接的方向正确。2.空载体和各重组载体转染的A549细胞,用G418筛选后均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RT-PCR检测显示,A549-psR1组和A549-psR2组分别有sVEGFR-1 mRNA和sVEGFR-2 mRNA表达,而A549-psR1R2组表达这两种目的基因mRNA;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显示,A549-psR1组和A549-psR2组分别有sVEGFR-1和sVEGFR-2蛋白表达,而A549-psR1R2组表达这两种目的蛋白;用ELISA法可从A549-psR1组和A549-psR2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检测到相应的目的蛋白,从A549-psR1R2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这两种目的蛋白;亲代A549细胞组和A549-pCMV组上述检测结果均为阴性。3.各载体稳定转染A549细胞的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MTT结果、细胞周期与亲代A549细胞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各组A549细胞干预的HUVEC培养结果与未干预组HUVEC培养结果比较,各重组载体转染A549细胞干预的HUVEC的生长速度减慢,群体倍增时间延长,MTT实验吸光度(A)值降低,细胞周期中G1期比例增高,S期比例降低。4.与未干预组CAM血管计数(12.33±1.53)比较,A549-psR1组和A549-psR2组培养上清液干预的CAM血管计数(分别为7.33±1.53和7.67±1.53)显着减少(P均<0.01), A549-psR1R2组培养上清液干预的CAM血管计数(4.67±1.15)减少更为明显(P<0.01),与A549-psR1和A549-psR2干预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5.建立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率为100%;裸鼠皮下成瘤后,可见每只裸鼠的肿瘤都稳定增长,体积逐渐增大,但各重组载体转染A549组的肿瘤增长速度明显比亲代A549组和空载体转染组慢,其中A549-psR1R2组肿瘤增长速度最慢。实验终点A549-psR1组、A549-psR2组和A549-psR1R2组的肿瘤体积(mm3)(分别为1338.3±78.8、1443.2±90.9和1171.5±40.8)显着小于亲代A549组(1620.0±27.8,P均<0.01)和A549-pCMV组(1626.7±10.4,P均<0.01);A549-psR1R2组与A549-psR1组或A549-psR2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A549-pCMV组与亲代A549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组化分析显示,各组裸鼠移植瘤内均可见形态不规则,无明显管腔形成的微血管,但A549-psR1组、A549-psR2组和A549-psR1R2组的MVD(分别为15.8±2.6、18.6±2.3和10.8±1.3)显着低于亲代A549组(23.6±3.0,P均<0.01)和A549-pCMV组(25.2±1.3,P均<0.01);A549-psR1R2组与A549-psR1组或A549-psR2组的肿瘤MVD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A549-pCMV组与亲代A549组肿瘤MVD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A549-psR1组、A549-psR2组和A549-psR1R2组荷瘤裸鼠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8、74和79天)明显比亲代A549组(41天)和A549-pCMV组长(37天)(P均<0.01)。结论1.成功克隆了人sVEGFR-1和sVEGFR-2基因,将其转移到人肺腺癌A549细胞后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能表达,并且表达的sVEGFR-1和sVEGFR-2能分泌到细胞外。2.sVEGFR-1和sVEGFR-2基因转移对转基因A549细胞自身的增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其表达的sVEGFR-1和sVEGFR-2能抑制体外培养的HUVEC的增殖,能抑制鸡胚尿囊绒毛膜新生血管的形成。3.sVEGFR-1和sVEGFR-2基因转移A549细胞后能抑制转基因细胞自身形成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及其瘤内血管生成。其抑制肿瘤生长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旁分泌方式抑制瘤内血管生成实现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4.联合转染sVEGFR-1和sVEGFR-2基因具有增强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作用。

潘运龙[9](2007)在《纳米金或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H22肝癌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研究表明纳米金能够阻止具有肝素结合位点的VEGF165与其受体VEGFR-2的结合,并抑制VEGF165的信号传导。本实验利用纳米金的这种新特性,研究纳米金能否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抑制裸鼠肝癌血管生成。以往研究认为白介素12(IL-12)通过诱导干扰素-γ(IFN-γ)、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和干扰素-γ诱导单核因子(MIG)的生成,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然而,VEGF和Ang-2(血管生成素-2)是目前已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主要促进因子,我们推测IL-12是通过抑制肝癌组织中VEGF和Ang-2基因的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发挥其抑制肝癌的血管生成和肝癌生长的作用。这种推测需要用实验加以证实。方法:1.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纳米金是否能特异性的与bFGF肝素结合位点结合;用纳米金与血管内皮细胞作用,检测细胞下游信号PLC—γ1的变化;用缺乏肝素结合位点的VEGF121作为对照,观察纳米金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用AFM表征纳米金与VEGF165、VEGF121作用前后形貌大小变化,以及纳米金与血管内皮细胞作用前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将H22肝癌接种到Balb/c裸鼠,用或不用纳米金处理作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癌微血管密度。测量肝癌大小、重量。2.构建含小鼠白介素12(mIL-12)双亚基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vmIL-12),检测重组腺病毒对H22肝癌细胞的感染效率。用ELISA法测定H22细胞中mIL-12蛋白的表达量;观察AdvmIL-12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将AdvmIL-12转染的肝癌H22细胞作为实验组,以Adv-EGFP/H22为载体对照组和H22为空白对照组。这些细胞被分批接种到裸鼠肾包膜下,右前肢皮下。用RT-PCR法检测肝癌组织中的VEGF和Ang-2基因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量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量肿瘤大小和重量。比较组间差别,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体外实验表明,纳米金能够与具有肝素结合位点的bFGF结合;抑制VEGF165的信号传导;明显抑制VEGF165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而纳米金对缺乏肝素结合位点的VEGF121没有抑制作用。2.裸鼠体内实验发现,用纳米金处理的实验组微血管密度为14.27±1.08,对照组微血管密度为23.52±1.36,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21.694,P<0.01)。实验组肿瘤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近生理条件下,AFM检测到纳米金与VEGF165、VEGF121作用前后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当血管内皮细胞处于增殖状态时,细胞表面出现许多大小约数百纳米的颗粒,细胞膜边缘明显延伸,伪足明显延长。相反地,当血管内皮细胞被纳米金抑制时,细胞表面颗粒大为减少,伪足缩短。4.在AdvmIL-12感染复数为100、感染时间为2小时情况下,重组腺病毒的转染率为96.41%。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检测到IL-12蛋白的表达量为(89.71±22.05)ng.48h-1.106 cells-1。AdvmIL-12对H22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5.裸鼠体内实验表明,实验组肝癌组织中IL-12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VEGF和Ang-2基因的表达弱于对照组。VEGF基因比值分别为:实验组0.8867±0.1924,载体对照组1.1744±0.1189,空白对照组1.1874±0.1752,P<0.05。Ang-2基因比值分别为:实验组0.7878±0.1471,载体对照组1.0319±0.1574,空白对照组1.0361±0.1536,P<0.05。实验组肿瘤平均重量、肿瘤体积和肿瘤微血管密度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结论:1.体外实验表明,纳米金能够抑制VEGF165的信号传导,明显抑制VEGF165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作用。而纳米金对缺乏肝素结合位点的VEGF121没有抑制作用。2.在裸鼠体内,纳米金通过阻止VEGF165与VEGFR-2结合,抑制H22肝癌血管生成和肝癌生长。3.AFM探测结果表明,纳米金抑制了VEGF165促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4.AdvmIL-12高效感染H22细胞,对体外培养H22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5.在缺乏T细胞的裸鼠体内,IL-12通过抑制肝癌组织中VEGF和Ang-2基因的表达,并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发挥其抑制H22肝癌血管生成和肝癌生长的作用。本实验结果将有助于肝癌及其他实体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许文林[10](2004)在《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阻断白血病K562细胞株VEGF的自分泌作用,探讨其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携带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导白血病细胞株K562,建立稳定表达的细胞株克隆,探讨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Flt-1和KDR特异性短发夹环RNA(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将Flt-1ShRNA导入白血病细胞株K562,观察对白血病细胞Flt-1基因表达的作用,并探讨其对白血病细胞浸润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将不同浓度的VEGF抗体作用于白血病细胞株K562,采用台盼兰拒染细胞直接计数和MTT方法测定抗体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速度和细胞生长抑制率:DNA凝胶电泳法检测抗体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程度;应用RT-PCR法测定抗体处理前后白血病细胞株K562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DNA-RZ转染白血病细胞株K562,G418抗性筛选获得阳性克隆;抽提基因组DNA,用PCR方法验证核酶基因已转入K562细胞;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反应检测白血病细胞中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采用台盼兰拒染细胞直接计数、MTT法、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和细胞周期测定分析抗VEGF发夹状核酶基因对白血病细胞增殖的影响;DNA凝胶电泳和AnnexinⅤ检测白血病细胞的凋亡程度;将白血病细胞皮下接种BALB/c裸鼠,检测转染核酶基因前后白血病细胞致瘤能力的变化。采用Tuschl法设计并合成被9bp序列间隔的19bp长短的针对VEGF受体Flt-1和KDR靶序列的反向重复序列,将其连入带有人U6启动子的pEGFP-C1质粒载体中,构建Flt-1和KDR特异性的短发夹环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重组质粒Cl/U6/FltS及Cl/U6/KDRS;分别用PstⅠ和Sall酶切鉴定;并将经酶切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作测序分析;将构建的人Flt-1基因特异性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观察白血病细胞Fit-1基因表达的高低及对白血病细胞浸润能力的影响。 结果:1、抗VEGF抗体能抑制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生长,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当抗体浓度为0.033μg/ml时,白血病细胞生长抑制率仅为13.2±6.3%,而当抗体浓度增加到0.825μg/ml时,抑制率达到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肝癌
    2.SEMA3C与肿瘤
        2.1 SEMA3C蛋白简介
        2.2 SEMA3C在发育中的功能
        2.3 SEMA3C在癌症和癌干细胞中的作用
        2.4 SEMA3C受体在癌变中的作用
        2.5 针对SEMA3C及其受体的治疗策略
第一章 SEMA3C在肝癌患者中的突变情况以及过表达载体和稳转株的构建
    1.材料方法
        1.1 组织样本和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SEMA3C在肝癌临床组织样本中突变情况
        2.2 SEMA3C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2.3 SEMA3C过表达稳转株的构建
    3.讨论
第二章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
    1.材料方法
        1.1 实验样本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2.3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2.4 过表达SEMA3C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3.讨论
第三章 SEMA3C影响RTK通路
    1.材料方法
        1.1 实验样本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过表达SEMA3C激活RTK通路
        2.2 SEMA3C的6个受体的敲低稳转株的构建
        2.3 SEMA3C通过受体PLXND1和PLXNB1 激活RTK通路
    3.讨论
第四章 Vandetanib通过RTK抑制肝癌生长
    1.材料方法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株
        1.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1.3 主要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肝癌细胞对Vandetanib的 IC50值
        2.2 Vandetanib对肝癌细胞RTK通路的影响
        2.3 Vandetanib抑制肝癌皮下瘤的生长
        2.4 Vandetanib通过抑制RTK通路蛋白抑制肝癌体内生长
        2.5 Vandetanib的安全性评价
    3.讨论
总结
    创新点
    潜在的应用价值
文献综述 SEMA3C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2)VEGF-A及其受体VEGFR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说明清单
引言
1 VEGF-A及其受体VEGFR2结构、功能及信号通路
    1.1 VEGF-A及其受体VEGFR2结构与功能
        1.1.1 VEGF-A及其受体VEGFR2结构
        1.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生理功能
        1.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
    1.2 肝细胞癌生长的细胞分子机制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中表达
        1.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
        1.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细胞癌患者局部病灶中表达
    1.4 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
2 肝癌患者外周血VEGF-A表达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临床资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肝癌患者血清VEGF-A及HBV-DNA表达
        2.3.2 肝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分级)血清游离VEGF-A、HBV-DNA含量
        2.3.3 肝癌患者血清游离VEGF-A与血清HBV-DNA载量相关性分析
        2.3.4 TNM不同分期肝癌患者血清游离VEGF-A与血清HBV-DNA载量相关性分析
        2.3.5 不同分化程度肝癌患者血清游离VEGF-A含量与血清HBV-DNA载量相关性分析
        2.3.6 不同病理表现肝癌患者血清VEGF-A表达
        2.3.7 血清VEGF-A与患者总体生存曲线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曲线的关系
    2.4 讨论
    小结
3 肝癌患者癌灶组织VEGF-A、VEGFR2表达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临床资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4 实验方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肝细胞癌CT影像学特征
        3.3.2 肝癌患者癌灶组织中VEGF-A、VEGFR2 mRNA表达
        3.3.3 肝癌患者(不同病理分期、分级)肝活检(手术切除)组织中VEGF-A、VEGFR2表达
        3.3.4 肝癌患者肝活检(手术切除)组织VEGF-A、VEGFR2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3.5 HBV-DNA(+/-)的肝癌患者肝活检(手术切除)组织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
        3.3.6 肝癌组织中VEGF-A及VEGFR2免疫组化染色
        3.3.7 肝癌患者肝脏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强度及其与VEGF-A、VEGFR2表达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细胞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研究现况
        (二) 子宫腺肌病生长因子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三) 子宫腺肌病凋亡和自噬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四) 子宫腺肌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现况
    二、现代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药物治疗
        (二) 手术治疗
    三、中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
        (二) 肾虚血瘀
        (三) 瘀热互结
        (四) 痰瘀互结
        (五) 湿热瘀互结
        (六) 气滞血瘀
        (七) 气虚血瘀
        (八) 寒凝血瘀
        (九) 寒热错杂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
    四、中医学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研究现况
        (一) 瘀血内阻病机的治疗
        (二) 肾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三) 瘀热互结病机的治疗
        (四) 痰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五) 湿热瘀互结病机的治疗
        (六) 气滞血瘀病机的治疗
        (七) 气虚血瘀病机的治疗
        (八) 寒凝血瘀病机的治疗
        (九) 寒热错杂病机的治疗
        (十) 肝脾肾及气血津液功能失调病机的治疗
    五、子宫腺肌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一) 手术诱导
        (二) 药物诱导
    六、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调查步骤
        (六) 数据采集整理及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病例来源
        (二) 一般资料
        (三) 子宫腺肌病的证型分布情况
        (四)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诊治史的差异性分析
        (五) 子宫腺肌病证型与生活方式差异性分析
        (六) 痛经程度、月经量、经血质地、血块、带下量、带下质地与子宫腺肌病各证型单因素方差分析
        (七) 脉象与子宫腺肌病证型交叉表
        (八)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积差(pearson)相关分析
        (九) 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因子分析
    三、讨论
        (一) 子宫腺肌病患者发病年龄分析
        (二) 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及痛经年数分析
        (三) 诊治史与了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四) 生活方式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五) 痛经程度,月经量、质地,是否夹血块、带下量、质地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六) 脉证交叉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七) 痛经总积分与子宫腺肌病证型分析
        (八) 子宫腺肌病常见证型分析
        (九) 探索性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证候要素
第三部分 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环境
        三、主要药品及器械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步骤
        (一) 动情周期检测
        (二) 动物模型建立
        (三) 动物及分组
        (四) 取材方法
        (五) 制备与检测
        六、统计学处理
    结果
        一、造模结果
        (一) 子宫腺肌病大鼠模型建立情况
        (二) 行为学观察
        (三) 组织形态学观察
        (四) 各组间子宫重量及子宫系数比较
        二、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N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三、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TrkA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内膜组织中NGF和TrkA的相关分析
    讨论
        一、外科手术诱导法建立子宫腺肌病模型的沿革
        二、NGF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三、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四、NGF与TrkA在子宫腺肌病中表达的相关性
        五、活血消症方对子宫腺肌病疼痛机制的影响
        (一)对NGF的调控
        (二) 对TrkA的调控
        (三) 活血消症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组方思路
        (四) 活血消症方方药分析
        (五) 活血消症方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5)中药复方和有效成分对血管新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新生
2 血管新生调控因子及其调控机制
3 促进与血管新生相关的缺血损伤修复的中药
    3.1 中药复方
    3.2 有效成分
4 抗肿瘤血管新生的中药
    4.1 中药复方
    4.2 有效成分
5 讨论与展望

(6)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异常增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红花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
        1.红花有效成分的提取
        2.红花的传统应用
        3.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1.中医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认识及其现代研究
        2.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3.中药复方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进展
        4.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肿瘤血管生成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1.肿瘤血管生成基本过程
        2.肿瘤血管生成调控的分子机制
        参考文献
下篇 实验研究
    引言
    实验一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肿瘤培养上清液诱导的HUVEC增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肿瘤培养液诱导的HUVEC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HSYA对肿瘤培养液诱导的HUVEC VEGF、KDR、BFGF及BFGFR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受体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四 HSYA对肿瘤培养液诱导的HUVEC MAPK通路信号转导分子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五 HSYA对肿瘤培养液诱导的HUVEC癌基因C-MYC、N-RAS和转录因子NFKB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VEGF、VEGFR-1和VEGFR-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
    VEGF、VEGFR-1和VEGFR-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皮肤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缩略词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肺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索引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肺癌的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部分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的克隆及鉴定
        分题一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的扩增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分题二 重组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载体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的转染、表达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
        分题一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的转染及表达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分题二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转染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转染抑制血管生成和肺癌生长的研究
        分题一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转染抑制血管生成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分题二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 基因转染抑制肺癌生长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照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肺疾病的关系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肿瘤血管生成及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三 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英文论着

(9)纳米金或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H22肝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纳米金或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的研究现状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生长的关系
        1.1.1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因子及其受体与血管生成
        1.1.2 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生长和转移
        1.1.3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肿瘤血管生成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节 纳米金及其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1.2.1 纳米金的特性
        1.2.2 纳米金的制备
        1.2.3 纳米金在生物医学的应用
    第三节 纳米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
        1.3.1 纳米金在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方面的研究
        1.3.2 肝素、硫酸乙酰肝素和VEGF的肝素结合位点与血管生成
        1.3.3 纳米金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可能作用机制
    第四节 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生成及肿瘤生长的研究
        1.4.1 IL-12研究概况
        1.4.2 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
        1.4.3 IL-12基因治疗
    第五节 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方向
    第六节 本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6.1 纳米金能否阻断VEGF165的信号传导,并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
        1.6.2 IL-12能否抑制VEGF、Ang-2的表达,并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金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研究
    第一节 纳米金的制备及表征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纳米金的制备方法
        2.1.3 纳米金的表征
        2.1.4 结果
        2.1.5 讨论
        2.1.6 小结
    第二节 纳米金与VEGF、bFGF分子作用
        2.2.1 纳米金与bFGF肝素结合位点作用的实验
        2.2.2 血管内皮细胞受体-2下游信号磷脂酶C-γ1磷酸化活性检测
        2.2.3 讨论
        2.2.4 小结
    第三节 纳米金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2.3.1 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第四节 纳米金与VEGF、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AFM、TEM研究
        2.4.1 实验材料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2.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金抑制裸鼠体内血管生成及H22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IL-12基因转染肝癌H22细胞及对H22细胞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IL-12抑制H22肝癌VEGF和Ang-2基因的表达并抑制肝癌血管生成
    5.1 材料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纳米金能够阻断VEGF165的信号传导,并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
    6.2 IL-12能够抑制VEGF、Ang-2基因的表达,并抑制肝癌血管生成及肝癌生长
    6.3 全文结论
    6.4 本研究创新点
    6.5 存在问题和展望
部分插图
附录一 缩略词语表
附录二 发表论文、参加科研课题及学术会议情
致谢

(10)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部分 抗VEGF抗体对白血病细胞(K562)作用的研究
第二部分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发夹状核酶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 小发夹RNA对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一、VEGF受体(Flt-1和KDR)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二、VEGF受体Flt-1 shRNA对白血病细胞浸润能力的影响
结论
综述:针对VEGF自分泌链的白血病治疗策略
致谢

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SEMA3C错义突变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的研究[D]. 乔郭洁. 海南大学, 2020(04)
  • [2]VEGF-A及其受体VEGFR2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存娣.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3]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胃癌中的表达及相关分析[D]. 胡丽敏.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4]基于因子分析子宫腺肌病主要证候要素调查及活血消症方调控子宫腺肌病模型大鼠疼痛机制研究[D]. 钟月圆(Chung yueh yuan).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1)
  • [5]中药复方和有效成分对血管新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 陈荣荣,郭浩,徐砚通,贺爽,朱彦. 中草药, 2013(23)
  • [6]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异常增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王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VEGF、VEGFR-1和VEGFR-2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姚亚琼. 郑州大学, 2009(03)
  • [8]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2基因的克隆及其抗肺癌的实验研究[D]. 王宋平.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9]纳米金或IL-12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H22肝癌血管生成的研究[D]. 潘运龙. 暨南大学, 2007(02)
  • [10]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D]. 许文林. 苏州大学, 2004(11)

标签:;  ;  ;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肿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