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会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论文文献综述)
史世玲[1](2021)在《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H区初一语文教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师生从技术应用转向能力素质拓展,让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2019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下文简为《能力提升工程2.0》),提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中基于技术的学情分析能力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本研究选取学情分析能力,对Q市初一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重点分析学科教师利用电子问卷分析学情的教学能力,并在揭示问题及其原因基础上提出提升其能力的优化策略。论文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能力提升工程2.0》为依据,提出学情分析能力研究应选取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学情分析方法选用、学分析自我能力提升三个维度九个学情分析点为提升和评定指标,对Q市H区初一语文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展开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获得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找到教师基于电子问卷进行学情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缘由提出有针对性进行提升的策略。据调查发现学情分析在一线教学中是一个常态化行为,但据《能力提升工程2.0》要求,仍存在如下不足: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不足;教师电子问卷设计与应用能力欠缺;教师学情分析能力提升渠道有限;新老教师学情分析的认知和实践水平差异大,缺乏相互取长补短机制。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学情分析能力的提升,可采用混合式研修为途径,从提高教师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对于学情分析的电子问卷设计与应用能力、指导新老教师结对校本研修或基于网络组建教研共同体等给予帮助。当前关于一线教师基于技术的学情分析能力研究文献较少,期望本研究能为后期研究者了解学科教师学情分析能力现状提供研究借鉴,同时能够为一线教师基于技术的学情分析能力提升提供助力性的指导。
张应秀[2](2021)在《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自学辅导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与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致的。本文拟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探析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通过对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使用现状调查,发现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一线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认识不足且接受程度不高,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或者流于形式,简单的让学生自学。同时,通过学生成绩对比分析和选取代表学生进行访谈,初步得出自学辅导教学法对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作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法。为了自学辅导教学法更好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应用,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论文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进行个案研究,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堂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自学辅导教学法使用的局限性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使用策略。本研究对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讨论主要是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自学辅导方法一般步骤和使用策略,发掘该方法对提高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意义,努力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资料。
王惠娜[3](2021)在《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系统里又划分出不同的学段,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了教学衔接问题,写作教学也产生相应的衔接问题。基于中小衔接研究七年级写作教学,能提高七年级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六年级升至七年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实现顺利过渡,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衔接视角下的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联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实际分析了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教材写作板块,找到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突破口。第二章是对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存在写作不适应问题,而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不得要领也加剧学生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有源于教学意识形态的,也有源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能力断层。第三章提出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基于中小学衔接的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其次,要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因材施教,关注写困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第三,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写作过程指导,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衔接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
陈攀枝[4](2021)在《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文中认为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应对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具体到各个学科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与提升就变成教育教学中着重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密切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发现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及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背景,结合初中生物学学科和初中生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提出运用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物学深度学习,进而落实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访谈记录法等方法。首先,对深度学习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进行概述;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对所选实验学校(延安市某普通初中)的学生生物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存在诸如学习动机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薄弱、高阶思维发展较低等问题,并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现有深度学习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总结提炼出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原则和要素,同时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模式和设计的一般流程。并以苏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主题进行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案例设计,选取实习学校初一(1)班和(3)班进行教学实践;最后,采用观察、概念图、单元阶段测试题、学生访谈、教师访谈、教师自我反思等方式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效果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实践的具体结果为:1.观察的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明显有所转变,上课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爱思考,爱问为什么,自主上网搜索问题的频率大大增加,合作探讨问题的意识也在慢慢增强;2.对照班和实验班单元后测成绩分析:P=0.056>0.05差异不显着,实验班的平均分69.58大于对照班62.34,与前测实验班62.34和对照班62.6相比,实验班的平均分提高7分多;3.大单元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实验后实验班5分占比为12%高于对照班6%;4.访谈结果: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自己生命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基本达到了深度学习的预期效果。通过以上步骤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念、原则和要素及设计流程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本研究所提出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和实践流程对展开大单元主题教学有一定的帮助;3.大单元主题式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机、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与迁移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对学生“三观”的构建与生物学观念的培养起到助推作用。对教师在进行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进行设计时的建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要树立大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培养整体教学的观念、整体设计不断优化、要有整体——部分——整体的统筹观、注重过程性评价。
何云霄[5](2021)在《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元认知指个体对自我认知的认知。元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联系紧密,名着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国内将二者结合的研究较少。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反思评价策略。它能增强个体对自我学习行为的控制,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本文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研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名着时运用元认知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是如何获得语文知识、怎样运用语文能力,使学生思考自己的阅读过程,提升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元认知水平发展。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概念界定与价值分析,首先概述元认知理论,界定元认知策略与名着阅读;其次,结合七年级学生特点,提出指导的侧重;最后,讨论元认知策略运用于名着指导的价值。第三章七年级名着阅读的现状,从教师指导现状、学生阅读现状、元认知策略运用的现状进行探讨。第四章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模式,从“示范性指导、读前计划指导、读中监控指导、读后反思评价指导”四方面建构指导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第五章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试验,以七年级下册的名着《骆驼祥子》为案例,分析试验效果。第六章结语,得失总结,提出展望。
杨欢[6](2021)在《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初中语文中,阅读教学所占据比例大、所占课时最多,它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都主要是通过开展阅读教学来达成,初一年级作为学生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其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是由阅读教学的质量水平决定的,此外,其还影响到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其应用在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相比传统固定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极重视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凭借阅读情境的创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尊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一方法不仅遵循了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有助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笔者将从下面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对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意义,概念的界定,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论文正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的特点、阅读教学与阅读文本自身的特点,语文教育美感丰富的特点三方面论证了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可行性;主要是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四个方面论证应用的价值。第二章主要是对情境教学法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与访谈,并对学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调查进行统计与分析。第三章主要是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运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梳理分析。第四章主要是针对以上内容,提出改进策略。第三部分结语,对前文研究做出的总结。本论文通过对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提出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创设贴近生活的阅读情境;创设形式新异的情境教学等策略,以期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从事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党雪[7](2021)在《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鲁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奠基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教育界有关鲁迅作品一直都是探讨和研究较多的内容。在教育教学领域对于鲁迅作品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原创性、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对于鲁迅的作品要常读常新,中学生读鲁迅作品更有助于学生对自我、对民族、对国家深刻地认识和思考。而群文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的阅读教学理论蕴含着生本课堂的教育理念,自赵镜中先生于2008年提出以来,十二年的理论实践发展历程,使得群文阅读在理论上更加完善,在教学过程上逐渐规范化,实用性更强,蒋军晶先生在小学阶段进行了成功的群文阅读教学范例。当前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教学经验,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关注,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效果。部分一线教师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不愿尝试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来改善当前有关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群文阅读通过确立议题、文本组合以及师生合作探究等可操作性的阅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通过群文阅读的教学实践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在课堂上满足学生应有的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以及能够从经典作家作品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深刻体验与思考,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本篇论文将从以下三个部分论述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绪论部分:首先明确选题的依据、选题的意义,之后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和群文阅读理论进行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其次该研究中运用的研究方法、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理论支撑做了相应的阐释。正文部分:第一章以教材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分析鲁迅作品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选编数量之后分析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应用的可行性。第二章结合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教学中的优质教学课例进行个案课例分析,并就此思考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教学方法以及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第三章基于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分析该校教师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和群文阅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针对教师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第五章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应用的策略。分别从学校和教师层面提出可具有实践性的策略以及进行七年级下册鲁迅作品群文阅读应用教学设计。结语部分:针对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情况做一个总体的概括与总结。
白天辉[8](2021)在《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统编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数量最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审美鉴赏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本文在研究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之前,先阐述了散文相关概念与“求真、崇美、尚活”的总体特征,之后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详细分析初中现当代散文的选编情况。在研究散文理论与教材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总结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第一章首先简要界定了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概念和总体特征,其次从知识架构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代散文教学在修饰词、辞格与表现手法、思想情趣上的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从散文的类别和散文练习题设置两方面分析了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状况。包括叙事性散文、写景性散文和哲理性散文在教材中的分布与占比情况,设置散文分类教学的合理性。依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析了教材中散文习题的类型和所设置的具体作用。第三章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教师访谈法分析当下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并指出散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生的散文学习要求失当、教学目标模糊、教学模式单一、文本解读匮乏。并将这些问题作了相应的归因分析,如散文文体特征与中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矛盾、教师散文教学素养的欠缺。第四章主要针对目前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相对应的三个改进策略。一是通过强化教师的散文文体意识来明确教学目的;二是扩大教师自身的散文阅读量,对散文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三是教师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读练思写相互促进,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成冬韵[9](2021)在《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文中提出无论是出于学习者个人成长抑或是应试需求,写作教学都有极重要的意义。对专门学校而言,其中的学习者与普通中学学习者虽然在学习基础、思维模式、行为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写作同样承载着其提升个体表达、促进思维的任务。目前关于专门学校学生提升作文能力的研究寥寥无几。结合实践经验,作文仿写不失为专门学校写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作为主要的学习支架,有助于特殊学生整体作文能力的提升,扩大语文学科的德育影响力,对特殊学生成长、专门学校发展亦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研究共分为三章,其中第一章运用调查问卷法,对专门学校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学习、仿写训练的开展等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归纳,发现专门学校师生写作教与学的问题存因,关注作文仿写对专门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明确指向性,将仿写训练渗透于专门学校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之中;第二章结合了专门学校学生学情,明确了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支架价值,遵循降难度、缓坡度、重差异、广评价、多活动等教学原则,引领仿写活动的开展;第三章探究了仿写训练的具体过程,以“哪里仿”、“仿什么”、“怎么仿”推进实践,包括积累仿写的资源、仿点的选择及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仿写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修改后,呈现学习者在词句、段、篇等不同类型的仿写作品,让仿写成为写作学习的“脚手架”,增强学习者成功体验的同时,由模仿到借鉴,再及自我创新,提高写作水平,为最终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奠定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得出结论:仿写训练的一系列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为其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及语言积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随之产生的效应,具有一定的矫治行为的功能。相较普通学校,学生接受度高、可操作性强,适应性良好。
陈春利[10](2021)在《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文中指出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们对中考的讨论有较高的热度,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与高考一样具有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比例较大,是语文教育界仅次于高考作文的热点话题。中考一般是由各个省市单独命题,由于每个地区具体的作文教研情况有所差异,中考作文的命题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地域色彩。重庆市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始终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列,其教育在西南地区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研究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有利于把握重庆市中考方向,也可以为全国各地中考命题提供一些有用的经验借鉴。笔者在对重庆市近十年来中考作文试题和其他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发现了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存在着材料作文较难、命题模式较固定等问题,并且在教育实习中发现,中考作文背景下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其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市近十年的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展开探讨,并提出作文教学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通过梳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重庆市中考作文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对论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思考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借用《课标》《考试说明》、教材来阐述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依据。然后从重庆市中考命题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对重庆市近十年中考作文题进行系统的整理分析,总结出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大致情况以及命题特点和趋势。第三部分,选取北京、天津和上海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辖市作为比较对象,从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的试题内容和评分体系两个方面入手,对试题的命题模式、写作要求、题面字数、内容特点和作文分值、评分标准几个维度展开对比分析,探讨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和不足。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获取师生对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真实看法,进一步分析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第五部分,探讨重庆中考试题命题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六部分,主要是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通过与一线老师的访谈以及深入课堂,了解教师如何处理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教学的关系,根据重庆市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教学启示。
二、教会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会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论文提纲范文)
(1)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H区初一语文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学情分析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电子问卷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3 综合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学情分析 |
2.1.2 学情分析能力 |
2.1.3 电子问卷 |
2.1.4 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 |
2.2 理论及相关依据 |
2.2.1 国策依据 |
2.2.2 理论依据 |
2.3 选择电子问卷技术辅助教师做学情分析的原因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1 问卷的设计依据 |
3.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5 文本的搜集 |
3.6 数据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初一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现状分析 |
4.1 调查结果分析 |
4.1.1 教师基本情况 |
4.1.2 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基本情况 |
4.1.3 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不足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4.2.1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能力不足 |
4.2.2 教师电子问卷设计与应用能力欠缺 |
4.2.3 教师学情分析能力提升渠道有限 |
4.2.4 新老教师学情分析水平差异大,不能取长补短 |
第五章 基于电子问卷的初一语文教师学情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
5.1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 |
5.1.1 提高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
5.1.2 提高教师对于学情分析的电子问卷设计与应用能力 |
5.2 提升策略的有效性验证 |
5.2.1 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是有效的 |
5.2.2 教师运用电子问卷进行学情分析后的变化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初中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天上的街市》学生预习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2)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及应用的一般步骤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内涵解读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般步骤 |
第二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 |
二、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
三、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自学辅导教学法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实践 |
第一节 传统教学模式下自学辅导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使用现状 |
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独立自学能力差 |
二、学生预习情况较差,教师任务驱动不合理 |
三、自主探究总结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
四、教师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语文核心素养的认识不足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教学实践 |
一、《雨的四季》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二、《金色花》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三、《走一步,再走一步》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设计案例 |
第三节 课堂实践下学生对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的反馈情况 |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得以提升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
三、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反思和策略 |
第一节 自学辅导教学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
一、研究对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
二、自学辅导教学法运用过程中干预不当 |
第二节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自学辅导教学法的使用策略 |
一、激发学生语文自学动机,培养学生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
二、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四、加强学生自学过程管理,树立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 |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梳理 |
二、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点 |
第二节 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 |
一、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梳理 |
二、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
第二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结果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问题归因 |
一、教学意识形态影响教学行为 |
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
三、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内容脱节 |
四、写作能力出现断层 |
五、教师缺少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构建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 |
一、主动衔接,树立“大教学”观念 |
二、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方向 |
三、开发教材资源,做好写作知识的衔接 |
第二节 有的放矢,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 |
一、消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
二、尊重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
第三节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 |
一、加强审美教育,推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衔接 |
二、落实实践指导,推进学生构思能力、修改能力的衔接 |
三、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推进学生文体运用能力的衔接 |
第四节 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
一、巧借互评,唤醒读者意识 |
二、借用文体,明晰读者对象 |
三、创设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案例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七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深度学习: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
1.1.2 深度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倡导 |
1.1.3 深度学习: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
1.1.4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的优势 |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深度学习概述 |
2.1.1 深度学习的概念 |
2.1.2 深度学习的特征 |
2.1.3 深度学习特征在初中生物学学科中的表征 |
2.1.4 深度学习的路线和教学模式分析 |
2.1.5 深度学习的评价 |
2.1.6 深度学习的相关研究 |
2.2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概述 |
2.2.1 大单元的概念 |
2.2.2 大单元教学设计概念 |
2.2.3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概念 |
2.2.4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
2.2.5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特点 |
2.2.6 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2.3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 |
2.3.2 元认知理论 |
2.3.3 具身认知理论 |
2.4 深度学习与大单元主题式教学相关性的概述-格式塔心理学 |
第三章 初中生生物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3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可靠性分析 |
3.4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3.5 关于深度学习调查现状的思考 |
第四章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案例 |
4.1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理念 |
4.2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4.4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模式 |
4.5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一般流程 |
4.6 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
第五章 实践研究和效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与方法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过程 |
5.4 效果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关于“元认知与阅读”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元认知与语文阅读”的研究 |
1.3.3 关于“名着阅读”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问卷调查法 |
1.4.4 深度访谈法 |
2 概念界定与价值分析 |
2.1 元认知概论 |
2.1.1 元认知 |
2.1.2 元认知策略 |
2.2 名着阅读 |
2.2.1 含义 |
2.2.2 名着阅读与整本书阅读 |
2.2.3 名着阅读与课外阅读 |
2.3 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 |
2.3.1 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
2.3.2 七年级指导的侧重 |
2.4 元认知策略指导名着阅读的价值 |
2.4.1 促进自主阅读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
2.4.2 改变传统片段精讲,优化语文课程 |
3 七年级名着阅读现状 |
3.1 教师指导的现状 |
3.2 学生阅读的现状 |
3.3 七年级名着阅读中元认知策略使用的现状 |
3.3.1 方案设计 |
3.3.2 结果分析 |
4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模式建构 |
4.1 示范性指导 |
4.1.1 教授元认知知识 |
4.1.2 提供训练流程图 |
4.2 指导读前计划 |
4.2.1 整体目标,预计结果 |
4.2.2 细化计划,选择策略 |
4.2.3 预设问题,分析任务 |
4.3 指导读中监控 |
4.3.1 注意力监控 |
4.3.2 理解监控 |
4.3.3 调节监控 |
4.4 指导读后反思评价 |
4.4.1 计划执行情况 |
4.4.2 过程调控能力 |
4.4.3 结果理解程度 |
5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试验 |
5.1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骆驼祥子》阅读指导 |
5.1.1 读前指导:明确目标,计划先行 |
5.1.2 读时指导:教授策略,监控理解 |
5.1.3 读后指导:反思评价,总结提升 |
5.2 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试验效果 |
5.2.1 访谈评估 |
5.2.2 成绩对比 |
5.2.3 试验评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前言) |
一、研究缘起(背景) |
(一) 时代发展的需要 |
(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
(三) 初一阶段的特殊性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文献述评 |
三、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 情境教学法 |
(二) 阅读教学 |
(三) 初一语文阅读教学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 最近发展区理论 |
六、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访谈法 |
第一章 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应用的可行性 |
一、情境教学法符合初一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特点 |
二、情境教学法符合阅读教学与阅读文本自身的特点 |
三、情境教学法符合语文教育美感丰富的特点 |
第二节 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二、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第二章 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方案设计 |
二、调查实施过程 |
第二节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二、学生调查问卷结论 |
第三节 教师访谈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第三章 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
一、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缺乏正确的观念 |
二、阅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没有贴合学生生活实际 |
三、创设的情境缺乏时代性 |
第二节 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对情境教学认识不足 |
二、对情境优化不够重视 |
三、教师备课不够充分 |
四、对情境创设缺少反思 |
第四章 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
一、注重反思,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
二、注重修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二节 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二、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 |
第三节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情境 |
一、引入生活事件,理解文本内涵 |
二、借助多媒体设备,激发阅读兴趣 |
第四节 创设形式新异的情境教学 |
一、与时俱进,创设直观情境 |
二、研读文本,多种方法创设情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群文阅读研究综述 |
(二)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群文阅读核心概念界定 |
六、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
(一)互文性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一章 初中鲁迅作品教材选编情况 |
第一节 初中鲁迅作品教材选编分析 |
第二节 群文阅读应用于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可行性 |
一、鲁迅精神需要借助群文阅读教学进行传承和弘扬 |
二、学生鲁迅作品的阅读需要群文阅读搭建平台 |
三、群文阅读为初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提高提供可能 |
第二章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应用的教学分析 |
第一节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应用的课堂实录 |
第二节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应用的教学实录分析 |
一、以鲁迅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感受真实的鲁迅形象 |
二、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经验不足 |
第三章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教师访谈结果 |
一、教师访谈情况说明 |
二、教师访谈内容分析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第三节 教师在群文阅读应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鲁迅作品文本解读不全面 |
二、群文阅读理论了解不深入 |
三、群文阅读教学经验不足 |
四、群文阅读教学效果不明显 |
第四节 学生在群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语文阅读习惯未养成 |
二、阅读方法掌握不好 |
第四章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的归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方面的原因 |
一、教学观念陈旧 |
二、教学专业能力不扎实 |
第二节 学生方面的原因 |
一、主动阅读意识薄弱 |
二、阅读兴趣不高 |
第五章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第一节 学校层面 |
一、发挥学校在线课堂的优势 |
二、提高教育教研活动的水平 |
第二节 教师层面 |
一、深化群文阅读的理论 |
二、提升群文阅读的实践能力 |
(一)议题选择多样化、多角度 |
(二)课内外的文本组合形式 |
(三)合作探究,集体构建 |
三、提高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
第三节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的应用研究的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统编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概念与教育意义 |
第一节 散文概念界定 |
一、散文概念界定 |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的本体特征 |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教育意义 |
一、“统编版”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概念 |
二、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的教育意义 |
第二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
第一节 多样化的散文类型 |
一、叙事性散文 |
二、写景性散文 |
三、哲理性散文 |
第二节 多元化的散文练习 |
第三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问题 |
第一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现当代散文学习中的问题 |
第二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的问题 |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要求失当 |
二、教学目标模糊 |
三、教学形式单一 |
四、文本解读匮乏 |
第三节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散文文体特征与中学生在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
二、教师散文教学素养的欠缺 |
(一)对散文教学的价值存在认识误区 |
(二)散文理论和散文阅读体验不足 |
第四章 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树立文体意识 |
第二节 解读与时俱进 |
第三节 读练思写相促 |
附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缘由 |
三 作文仿写研究溯源 |
四 研究意义 |
五 研究方法 |
六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专门学校写作教学及仿写训练情况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专门学校写作教学情况及仿写训练的现状调查与结果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问卷 |
三 调查结果 |
第二节 专门学校学生写作学习与教师写作教学问题分析 |
一 学生存在的写作学习问题 |
二 教师存在的写作教学问题 |
第三节 调查结果中各类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学生问题成因分析 |
二 教师问题成因分析 |
三 专门学校学生写作学习的目标指向 |
第二章 专门学校学生仿写训练的基本原则 |
第一节 仿写中写作支架的搭建 |
一 写作支架的价值 |
二 写作支架的类型 |
第二节 仿写训练的教学原则 |
一 用好教材,降低难度 |
二 选准仿点,循序渐进 |
三 尊重差异,鼓励创新 |
四 重视评价,良性发展 |
五 融入活动,丰富课堂 |
第三章 专门学校学生仿写训练的策略探究与案例实施 |
第一节 范文支架——仿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 向统编教材学作文 |
二 从校本教材找示例 |
三 在日常生活读好文 |
第二节 概念支架——仿写点的遴选与确定 |
一 基于教材文本最突出的表达特点 |
二 基于教材文本的课后随文练习 |
三 基于学情的教学选择 |
四 基于文体实用性的考量 |
第三节 策略支架——仿写训练的过程化实践 |
一 词句仿写的积累与升格 |
二 片段仿写的选择与方向 |
三 篇章仿写的加工与布局 |
四 其他方面的补充 |
第四节 仿写训练在专门学校的反馈 |
一 仿写对作文能力的提升 |
二 仿写对写作兴趣的激发 |
三 仿写对行为矫治的影响 |
结语 |
一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
二 研究的期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初中生写作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B 初中生课堂写作教学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C 专门学校课堂仿写教学调查问卷 |
附录D 专门学校学生作文仿写作品(部分) |
致谢 |
(10)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rt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关于中考语文作文试题的研究 |
1.2.2 关于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研究 |
1.2.3 关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和相关特点 |
2.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命制依据 |
2.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1.2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 |
2.1.3 重庆市初中考试说明 |
2.1.4 考试学原理 |
2.2 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类型及特点 |
2.2.1 命题大致情况梳理 |
2.2.2 各类命题形式的特点 |
2.3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的内容特点 |
2.3.1 作文主题分类 |
2.3.2 试题内容特点 |
3 重庆市与其他三个直辖市中考作文命题比较 |
3.1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试题内容比较 |
3.1.1 命题模式比较 |
3.1.2 写作要求比较 |
3.1.3 题面字数比较 |
3.1.4 内容特点比较 |
3.2 近十年四个直辖市中考作文评分体系比较 |
3.2.1 作文分值比较 |
3.2.2 评分标准比较 |
4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质量的评价调查 |
4.1 调查问卷情况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结果 |
4.2 教师访谈情况 |
4.2.1 访谈设计 |
4.2.2 访谈结果 |
5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探析 |
5.1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问题 |
5.1.1 部分题材质量不高,题干表述稍显复杂 |
5.1.2 试题的难度不一致,材料作文易被忽略 |
5.1.3 命题的模式较固定,写作类型较为常规 |
5.1.4 评分标准比较笼统,考生得分相对集中 |
5.2 重庆市中考作文试题命制的建议 |
5.2.1 优化题材内容,明确题干表述 |
5.2.2 降低材料难度,保持难度一致 |
5.2.3 创新命题思路,丰富写作类型 |
5.2.4 完善评分体系,增强试题信度 |
6 重庆市中考作文背景下对初中作文教学的反思 |
6.1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问题 |
6.1.1 教学观念急功近利 |
6.1.2 教学计划杂乱无章 |
6.1.3 教学方法老套僵化 |
6.2 中考背景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6.2.1 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
6.2.2 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循序展开作文教学 |
6.2.3 注重学生读说训练,促进读说写的转化 |
6.2.4 指导学生审题立意,传授写作方法技巧 |
6.2.5 重视作文评分体系,引导学生互评互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教会初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尝试(论文参考文献)
- [1]语文教师基于电子问卷的学情分析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Q市H区初一语文教师为例[D]. 史世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基于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学辅导教学法研究[D]. 张应秀.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3]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D]. 王惠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4]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单元主题式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初中生物学“人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为例[D]. 陈攀枝. 延安大学, 2021(11)
- [5]基于元认知策略的七年级名着阅读指导研究[D]. 何云霄.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情境教学法在初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欢. 喀什大学, 2021(07)
- [7]群文阅读在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的应用研究[D]. 党雪. 喀什大学, 2021(07)
- [8]初中现当代散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统编版为例[D]. 白天辉.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9]专门学校作文仿写的探索与实践 ——以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初中部学生为例[D]. 成冬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近十年重庆市中考作文命题研究(2011-2020)[D]. 陈春利.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