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金矿预测与勘探实践

秦岭金矿预测与勘探实践

一、秦岭金矿的预测与勘查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廷,秦西社,袁海潮,丁坤,王磊,毛景文[1](2021)在《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西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文中指出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地质构造复杂,构造岩浆活动强烈,金、钼、银等化探异常连片成带分布,综合异常众多,成矿条件良好。小秦岭矿集区西部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区内小岩体酸度较高、中等富碱,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存在一定程度的壳幔物质混合。大花岗岩基主要沿EW向与NE向2组构造交汇部位上侵,小斑岩体主要受次级构造的控制,常在花岗岩基外带一定范围内或小岩体内及其周围成矿,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三者是关键性的控矿因素。结合金、钼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成矿机制分析等,提出了该区金矿床的构造岩浆活化成矿模式,总结了钼矿床成矿模式;依据区域矿化富集规律和找矿实践,建立了系统的区域找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下一步找矿靶区和找矿方向。

段启超,庞绪成,纵瑞,韩迪,张岩,张鑫[2](2020)在《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原生晕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董家埝银矿是豫西小秦岭矿集区南成矿带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矿床。为了矿床深部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有用元素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选用原生晕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典型矿床剖面的原生晕特征研究,实现对深部矿体变化趋势的判断。经计算,确定As、Sb、Ag、Au、Cu、Pb、Zn、Co和Mo等9种元素可作为指示元素,其中As和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g、Au、Cu、Pb和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Co和Mo为尾晕指示元素。分带指数和浓集指数2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元素在分带序列上的位置总体趋势一致。用分带指数法确定的主矿体自上而下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Co-Mo-Cu-Au-Sb-Zn-Pb-Ag-As,出现"反分带"现象。结合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矿体剥蚀程度研究和理想模型,预测M1-I主矿体向深部仍有较大的延伸。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同类型矿化地质体深部的趋势判断和决策提供参考。

韩迪[3](2020)在《河南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文中认为董家埝大型银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南缘,豫西小秦岭金银成矿带南段。区域地层以新太古界太华群中深变质岩为主,构造以老鸦岔背斜和不同级次的断裂为主,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小河断裂的次级构造中,断层上下盘围岩分别为官道口群浅海—陆相沉积岩和小河花岗岩。研究工作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立项资助。本次研究运用现代成矿以及地球化学理论,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样品采集与测试等工作,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矿体上盘围岩官道口群龙家园组的主量元素特征指示龙家园组页岩沉积于大陆边缘环境。(2)围岩和矿石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从太华群变质岩→花岗岩→辉绿岩→银矿石稀土元素总量依次增加,成矿热液可能来自于岩浆岩体以及对变质岩微弱的叠加重熔。矿石继承了岩浆热液中稀土元素高含量的特点,与其它地质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有一定的相似性。各岩矿石的Y/Ho比值接近球粒陨石,表明侵入岩有大量的深源成分。推测成矿过程中有围岩及早期形成的物质成分加入。(3)确定了小河岩体的成岩时间:小河岩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末中条造山运动晚期,绝对年龄值1795±70Ma。(4)矿石中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87℃,平均盐度8.22%Na Cleqv,平均流体密度0.889g/cm3,推算平均成矿深度5.57km,矿床形成于低温、低盐度、低压中深成环境。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矿质来源以围岩为主,可能有深部(印支、燕山期)隐伏岩体提供的矿质加入,推断董家埝银矿床形成于晚中生代。矿床类型属中深成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银矿床。

段启超[4](2020)在《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董家埝银矿是小秦岭矿集区南成矿带中目前发现的唯一大型银矿床,2016年由河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矿产调查院发现。区内主要出露新太古界太华群、中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高山河组和龙家园组、早古生界寒武系朱砂洞组和馒头组。断裂是主要的构造形式,发育的断裂构造、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对金属成矿十分有利。通过资料分析、野外调查、样品测试分析、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成矿规律总结及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银矿体严格受区域性的小河断裂的次级构造F1控制。围岩蚀变分带清晰,自内向外可分为银铅矿化绢英岩带(内带)、绢英岩化碎裂岩带(中带)、钾化蚀变花岗岩带(外带)。银矿体与内蚀变带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空间上,矿体具有明显的SE向侧伏的趋势。断裂构造蚀变带是最重要的找矿标志。(2)经数理统计分析研究,确定As、Sb、Ag、Au、Cu、Pb、Zn、Co、Mo等9种元素可作为指示元素,其中As、Sb为前缘晕指示元素,Ag、Au、Cu、Pb、Zn为近矿晕指示元素,Co、Mo为尾晕指示元素。(3)由原生晕研究计算得出,M1-I主矿体由浅入深的轴向分带序列为Co-Mo-Cu-Au-Sb-Zn-Pb-Ag-As,出现“反分带”现象,说明矿体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多期次热液叠加。结合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和矿体剥蚀程度研究,认为矿体向深部仍将有较大的延伸或存在盲矿体,指示主矿体向深部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4)在建立的主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理想模型、成矿规律总结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地质找矿模型。确定了成矿预测准则,圈定Ⅰ、Ⅱ、Ⅲ级成矿预测靶区各1个,为深部找矿指示了方向。

丁坤[5](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表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倪云鹏,金路,杨春四,索奎,张琳,田庆水[6](2019)在《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质特征与找矿模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比浅部钻孔和深部地球物理资料,进一步研究了小秦岭北矿带尤其是其北麓覆盖地区深部地质特征,分析成矿演化过程,研究小秦岭深部成矿理论。结合变质核杂岩成矿理论,对小秦岭北矿带的拆离断层、后期改造断层、酸性岩体分布进行控制或物探推断,统计分析基岩面及主矿脉埋深数据规律,对酸性岩体的分布进行推断并解释了高温钼矿体的形成原因,对主矿脉深部延伸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小秦岭北麓矿脉延展性好但断陷至较深位置(约2000 m以深),据此建立了该地区地质找矿模型。现阶段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开发难度大、形势不容乐观,提出了"地下小秦岭"的战略资源定位,可为小秦岭北矿带深部地质认识提供参考。

邱顺才,付巧玲,彭琼斌[7](2019)在《小秦岭金矿田共轭剪切矿脉的发现及意义》文中认为小秦岭金矿田近EW走向的倾向南与倾向北金矿脉群金储量占全部储量的90%以上。以往大量矿床勘探工作未揭露到两组矿脉的交汇部位,有关断裂切割关系及组合形式始终存在疑问。通过采矿坑道的调查发现两组控矿断裂为共轭剪切关系。在平面和剖面上南倾与北倾矿脉均呈舒缓波状延伸,交叉部位充填无明显互相错开的膨大石英脉。两者在空间分布上还具有等间距性,北倾脉分布间距为200~400m,南倾脉间距为400~500m。共轭剪切断裂具有早期韧性、晚期脆性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韧性阶段最大主应力(σ1)为近直立状态,σ1方向两组韧性断层共轭夹角约107°;晚期脆性阶段的破裂面继承早期韧性断层作伸展活动,充填含金石英脉,保持了原韧性阶段共轭剪切角。研究认为:早白垩世大规模花岗岩岩浆底辟侵位导致形成了热穹窿构造,以共轭韧-脆性断层为代表的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整个金矿田;含金石英脉可能并非形成于多级热液导矿渠道,而是以超临界流体(气态)充满热穹窿,降温后方成为热液。有关共轭剪切矿脉的认识不仅具有局部追索找矿意义,而且其分布的普遍性拓宽了找矿思路和范围。

吴桐[8](2019)在《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杨砦峪金矿床是小秦岭地区一处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主要赋存于太古宙太华群深变质片麻岩系之中。矿床可划分为两个成矿期:热液成矿期与表生氧化期,其中热液成矿期又可以划分(Ⅰ)黄铁矿-石英阶段、(Ⅱ)石英-黄铁矿阶段、(Ⅲ)石英-碲化物-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与(Ⅳ)石英-碳酸盐阶段。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研究显示,杨砦峪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含CO2包裹体(C型)、气液两相包裹体(V+L型)、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S型)、纯气相包裹体(V型)与纯液相包裹体(L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16346°C,盐度为6%8.7%NaCleqv,密度为0.720.9g/cm3,成矿压力为45160 MPa,成矿深度为2.35.7 km。成矿流体特征为中-高温、低盐度与成分富含CO2,属于CO2-H2O-NaCl体系。随着成矿作用进行,从第Ⅰ到第Ⅳ成矿阶段,成矿温度、盐度与压力都显示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氢氧同位素分析说明,成矿流体可能有岩浆水、大气降水等多种来源,主要源于岩浆水,大气降水在成矿晚期逐渐增加。硫铅同位素分析说明,矿石的硫同位素具有幔源硫的特征,相对富重硫,铅是来自地幔与地壳的深源混合铅,成矿流体在成因上与太华群变质岩、燕山期花岗岩关系密切。氦氩同位素分析说明,成矿流体中的氦是地幔氦与地壳氦的混合产物,早期来自于深部幔源流体,壳源流体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逐步加入。幔源、壳源等深源流体与大气降水等浅源流体的多元流体混合是杨砦峪金矿成矿流体演化的主要机制。杨砦峪金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型金矿床,矿床成矿模式为:中生代晚期华北克拉通破坏,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导致软流圈热物质上涌与上地幔部分熔融,使华北克拉通南缘产生伸展构造运动。随着构造运动进行,基底不断抬升,形成了一系列剪切断裂系统。在构造作用下,来自深部幔源的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期间大气降水、岩浆水等浅源流体随之加入,并与围岩发生一系列的水-岩相互作用,随着温度与压力降低,成矿物质不断富集,最终在剪切带内的合适位置富集成矿。

张贺然[9](2018)在《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小秦岭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西南缘,分布于河南省西部和陕西省东部。小秦岭金矿带可分为小秦岭、崤山、熊耳山三大金矿田,其中小秦岭金矿田规模最大,桐峪金矿即处于小秦岭金矿田内。本次研究紧密联系矿山生产,为了加强矿山后续资源预测、勘查,在研究矿床地球化学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桐峪金矿床进行了构造叠加晕研究,确定了矿体—晕的轴向分带及叠加成矿成晕特征,建立了桐峪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用此模型对深部进行了盲矿预测,提出了找矿靶位。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采集了5个不同矿脉的构造叠加晕样品共847件,对其进行了18种元素(Au、Ag、Sn、B、Co、Cu、Mn、Ni、Pb、Ti、V、Sn、As、Sb、Bi、Hg、W、Mo)的测试分析;计算了20件背景样品数据的几何均值、衬度值。基于以上,了解了矿床指示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确定了构造叠加晕各个元素的浓度分带。在大量的分析数据、计算数据的基础上,得出了各矿脉的特征元素组合:Q28-1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Hg、Bi、W。Q61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Bi、Co、Ni、W、Sn。Q8501-3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As、Bi、Mo、Co、W。Q640-2脉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Zn、As、Sb、Bi、Mo、Co、Ni、W、Sn。Q640-3脉元素组合及特征元素组合:Au、Ag、Cu、Pb、As、Bi、Mo、Co、W,以及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的相关关系。制作了构造叠加晕平面图、垂直纵投影图:研究得出各矿脉中金矿体Au的富集中心有多个,前缘晕指示元素为As、Sb、Hg、B;近矿晕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其中Pb、Zn、Cu强异常反映第Ⅲ阶段成晕的叠加部位;尾晕指示元素为Bi、Mo、(Mn)、Co、Ni。单一次成矿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从上到下是:Hg、As、Sb、B→Ag、Au、Pb、Zn、Cu→Mn、Bi、Mo、Co、Ni。建立了桐峪金矿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确定了构造叠加晕盲矿预测标志,提出了预测靶位8个和有利成矿部位1个。对预测靶位进行了远景资源量的估算,总资源矿石总量为119.53万吨,金金属资源量为6.67吨。已有两个预测靶位见矿。本研究为矿山的勘查提供了方向,对于该成矿区的其它金矿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张欢欢,陈虹,白和,李长寿,董红毅,刘晓龙[10](2018)在《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运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通过开展构造—蚀变专项填图、典型矿床解剖等工作,重点研究了小秦岭金矿田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圈定了13处找矿靶区,其中两处找矿靶区经工程验证见到工业矿体,初步证明陕西小秦岭金矿田石英脉型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在矿田新一轮"攻深找盲"工作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秦岭金矿的预测与勘查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金矿的预测与勘查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西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背景
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1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3成矿模式
    3.1金矿成矿模式
    3.2钼矿成矿模式
4区域找矿模型与找矿方向
5结论

(2)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原生晕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原生晕元素统计分析
    3.1 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处理
    3.2 相关性分析
    3.3 聚类分析
    3.4 因子分析
    3.5 原生晕指示元素选择
4 矿体原生晕分带计算
    4.1 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
    4.2 浓集指数法
    4.3 讨论
5 地质意义
    5.1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及意义
    5.2 矿体剥蚀程度及指示意义
6 结论

(3)河南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银矿资源概况
        1.3.2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1.3.3 小秦岭地区矿产地质工作研究现状
        1.3.4 董家埝银矿勘查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_3T)
        2.1.2 中元古界蓟县系官道口群(JxG)
        2.1.3 新元古界震旦系(Z)
        2.1.4 下古生界寒武系(∈)
        2.1.5 新生界第四系(Q)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新太古界太华群(Ar_3T)
        3.1.2 中元古界官道口群(Jx G)
        3.1.3 下古生界寒武系(∈)
        3.1.4 新生界第四系(Q)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变质作用
    3.5 围岩蚀变
    3.6 矿床地质特征
        3.6.1 矿体特征
        3.6.2 矿石特征
        3.6.3 矿化蚀变分带特征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
    4.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1 小河花岗岩稀土元素特征
        4.3.2 脉岩稀土元素特征
        4.3.3 太华群变质岩稀土元素特征
        4.3.4 官道口群及寒武系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特征
        4.3.5 石英单矿物稀土元素特征
        4.3.6 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4.3.7 稀土元素特征讨论
    4.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4.4.1 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4.4.2 太华群变质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4.4.3 矿石的微量元素特征
    4.5 年代地球化学
    4.6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7 矿床成因探讨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银矿研究现状
        1.3.2 中国银矿研究现状及银矿床分类
        1.3.3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理论研究进展
        1.3.4 工作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资源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3.5 矿体地质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矿床类型
4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4.1 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
    4.2 原生晕化探剖面异常特征
    4.3 原生晕轴向分带特征
        4.3.1 样品采集与测试结果
        4.3.2 数据处理
        4.3.3 原生晕元素统计分析
        4.3.4 原生晕轴向分带计算
        4.3.5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变化特征
        4.3.6 矿体剥蚀程度研究
        4.3.7 矿体原生晕地球化学理想模型
5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5.1 找矿标志
    5.2 成矿规律
    5.3 综合找矿地质模型
    5.4 成矿预测
        5.4.1 成矿预测准则
        5.4.2 成矿靶区预测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质特征与找矿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
    2.1 地质特征
    2.2 成矿基本模型
3 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球物理特征
    3.1 剖面特征
    3.2 平面构造及酸性岩体分布推测
        3.2.1 平面构造格局
        3.2.2 酸性岩体分布
4 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质找矿模型
    4.1 垂向模型
    4.2 平面模型
5 结论

(7)小秦岭金矿田共轭剪切矿脉的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共轭控矿断裂
    2.1 南倾金矿脉特征
    2.2 北倾金矿脉特征
    2.3 南倾矿脉与北倾矿脉交汇关系
3 共轭断裂形成机制
4 讨论
    4.1 成矿环境
    4.2 找矿意义
5 结论

(8)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成果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3 构造
        2.3.1 褶皱
        2.3.2 断层
    2.4 岩浆岩
    2.5 变质岩
    2.6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矿物
        3.3.2 矿石结构与构造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 样品采集
    4.2 测试方法
    4.3 包裹体类型
    4.4 流体包裹体分布与显微测温结果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
        4.5.1 激光拉曼分析
        4.5.2 流体包裹体群成分分析
5 岩石地球化学
    5.1 常量元素
    5.2 微量元素
    5.3 稀土元素
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氢、氧同位素组成
        6.1.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1.2 实验分析结果
        6.1.3 氢氧同位素示踪
    6.2 硫、铅同位素组成
        6.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2.2 实验分析结果
        6.2.3 硫同位素示踪
        6.2.4 铅同位素示踪
    6.3 氦、氩同位素组成
        6.3.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3.2 实验分析结果
        6.3.3 氦氩同位素示踪
7 矿床成因探讨
    7.1 成矿物质来源
        7.1.1 金的来源
        7.1.2 成矿热液来源
        7.1.3 硫、铅同位素
        7.1.4 氦、氩同位素
        7.1.5 碳同位素
        7.1.6 其他证据示踪
    7.2 成矿流体特征
    7.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7.3.1 温度
        7.3.2 酸碱度
        7.3.3 压力
    7.4 构造控矿作用
        7.4.1 褶皱
        7.4.2 剪切构造带
    7.5 成矿作用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参与项目
    图版1
    图版2
    图版3
    图版4
    图版5
    附表1 杨砦峪金矿床碲化物电子探针数据表
    附表2 杨砦峪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
    附表3 杨砦峪金矿床氦氩同位素组成表

(9)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1.2.2 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
        1.2.3 以往科研及找矿工作评述
        1.2.4 以往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
        1.2.5 矿山急需深部探矿增储
    1.3 本次研究内容及方法和工作流程及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4.1 野外工作概况
        1.4.2 样品测试内容
        1.4.3 内业制图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小秦岭金矿田的地质特征
        2.1.2 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特征
    2.2 区域地球化学背景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质背景
    3.2 含金石英脉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类型
        3.3.2 矿物组合
        3.3.3 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成矿阶段
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床地球化学背景
    4.2 元素统计分析
    4.3 矿床元素组合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4.3.1 元素组合特征
        4.3.2 元素相关关系研究
    4.4 指示元素在矿物中的含量特征
5 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
    5.1 构造叠加晕浓度分带标准
    5.2 构造叠加晕的基本特征
        5.2.1 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特征
        5.2.2 矿床-体构造叠加晕特征
6 桐峪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理想模型
    6.1 桐峪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
        6.1.1 最隹指示元素组合及特征指示元素组合
        6.1.2 模式特点
    6.2 最佳指示元素的指示意义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6.2.1 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中各元素的指示意义
        6.2.2 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
    6.3 预测靶位的定位
        6.3.1 有利成矿空间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6.3.2 靶位定位方法
        6.3.3 预测靶位内金金属资源量的计算公式
7 桐峪金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结果
    7.1 预测靶位特征分述及有利成矿部位特征分述
        7.1.1 Q8501-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2 Q6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3 Q28-1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1.4 Q640-2号脉预测靶位
        7.1.5 Q640-3号脉深部预测靶位
    7.2 预测靶位排序
        7.2.1 排序标准
        7.2.2 预测靶位综合排序结果
    7.3 预测资源量
    7.4 初步效果
8 结论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0)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 成矿地质体
    2.1 地球化学研究
        2.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2.1.2 稀土元素分布、分配特征
    2.2年代学研究
        2.1.1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2.1.2 测试结果
2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
    2.1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构造
    2.2 结构面充填的物质成分
    2.3 结构面的力学性质
    2.4 成矿构造空间特征
    2.5 结构面的运动方式
3 成矿作用的特征标志
    3.1 矿体宏观特征
    3.2 矿体矿物特征
        3.2.1 矿石特征
        (1) 矿石矿物成分
        (2) 矿石化学成分
        (3) 矿石结构构造
        3.2.2 金的赋存状态
        3.2.3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3.2.4 矿物标型特征
    3.3 成矿蚀变带研究
4“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模型
5 找矿预测
6结论及成果意义

四、秦岭金矿的预测与勘查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小秦岭金钼多金属矿集区西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J]. 王瑞廷,秦西社,袁海潮,丁坤,王磊,毛景文. 地质通报, 2021(04)
  • [2]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原生晕特征及地质意义[J]. 段启超,庞绪成,纵瑞,韩迪,张岩,张鑫. 黄金科学技术, 2020(04)
  • [3]河南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地球化学特征[D]. 韩迪.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4]河南省灵宝市董家埝银矿床原生晕特征及成矿预测研究[D]. 段启超. 河南理工大学, 2020
  • [5]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6]小秦岭北矿带北麓地质特征与找矿模型[J]. 倪云鹏,金路,杨春四,索奎,张琳,田庆水. 地质与勘探, 2019(05)
  • [7]小秦岭金矿田共轭剪切矿脉的发现及意义[J]. 邱顺才,付巧玲,彭琼斌. 矿产与地质, 2019(03)
  • [8]小秦岭杨砦峪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吴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陕西省桐峪金矿构造叠加晕研究及成矿预测[D]. 张贺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10]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及找矿意义[J]. 张欢欢,陈虹,白和,李长寿,董红毅,刘晓龙. 地质力学学报, 2018(03)

标签:;  ;  ;  ;  ;  

秦岭金矿预测与勘探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