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婷[1](2021)在《部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童话是儿童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体裁。童话以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将自然物采取拟人化的描写,拉近与儿童的距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是儿童文学中的瑰宝。在中国小学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纵观各个教材版本,童话以相当可观的选编数量入选教材,体现教材编选者对童话这类体裁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认可。一至三年级儿童处于注意力无法集中、不适应规矩约束的年龄段,阅读童话故事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童话进入课堂之后,其独有的特点和作用却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童话阅读教学仍存在不足,随之而来的教学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观察法和调查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案例分析阅读教学的现状,归纳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深入探析童话的阅读教学意义并探讨其实施的教学策略,为部编版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提供思路,对一线教师开展童话教学及情感教育提供一些研究方向,更好地实现童话阅读教学的目的,提升童话阅读教学的质量。本文除论文和结语外,分为五章进行讨论:第一章是探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概念与特征;第二章是探讨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意义;第三章是对部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分析:第四章是分析部编版一至三年级小学语文童话的阅读教学现状;第五章是提出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黄桂圆[2](2020)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途径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起步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小学生思维活跃且对周围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会获取信息,培养相应的技能,还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文本情感,而阅读教学中最为重要且飘忽不定的是语文中的语感。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教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谭瑶[3](2020)在《初中语文阅读图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阅读量,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语文阅读教材内容涵盖的知识繁多,阅读文本的体裁也较之前宽泛,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探寻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本研究将图式概念结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以阅读图式的概念来进行阅读教学研究,一方面是阅读图式可以协助教师建立自身的知识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阅读图式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化地组织阅读文本中的重要知识概念,只要学生掌握了图式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阅读文本时,就能灵活调取相关知识经验,提高阅读效率。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则是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识别、吸收、理解、保留的过程,所以阅读图式特有的信息处理功能远胜于语言文字的口头描述,运用阅读图式,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脉络清晰的思考认知方式。并且将阅读图式融于阅读教学各阶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知觉理解能力,而且可以藉由构建阅读图式的过程,促进学生完善思维认知结构,以期通过改善阅读思维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本文的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引言,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论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并就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了图式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意义,同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在第一章中,通过分析图式理论的演变发展,进一步阐述了图式的特性和功能的相关核心概念,同时解读与界定了图式在本课题中阅读理解认知结构的内涵。第二章中,以“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图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以“部编本”七年级《回忆鲁迅先生》一课的教学案例说明阅读图式的可操作性。第三章中,分别通过阅读图式主要类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图式的教学应用进行分析论述。第四章中,在本章节中结合上一章中阅读图式的教学应用,提出利用图式理论制定教学策略的构想,详细说明了图式应如何与阅读教学结合,并分别提出促进学生习得阅读图式的教学流程和具体方法。同时,对所构想的阅读图式教学策略进行了一定反思。在结语部分,就图式应用于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了总结。
范丽琛[4](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到学科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隐性价值。其中“审美鉴赏与创造”强调了审美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创造美的方法。高中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文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现今的教学,一线教师或迫于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或因教学方法不当,往往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质,将文学阅读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模式化教学,这样的教学现状亟待改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以文学阅读教学、接受美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述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依据;第二部分结合高中生文学阅读审美心理过程,对高中文学阅读教学案例从达成审美准备、引导审美体验、强化审美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借鉴优秀案例的教学经验;第三部分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对这三个部分的分析,旨在为一线的教师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杨晓琦[5](2020)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虽然“语感教学”在语文教育界不算是个新话题,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忽视语感教学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尽管许多一线教师及科研人员对语感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已达成共识,但语感教学的方法却处在探索阶段,还没有总结出一套标准,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中高段是进行语感教学的最佳时期,注重这个阶段的语感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语感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前人的研究中,很少有将语感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联系起来的,所以本文拟在语文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感教学之间找到契合点,寻到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可行之处与内容纬度,这两者的有效整合,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除去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是基本情况的概述章,主要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进行理论阐释,包括语文核心素养、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语感教学特点、语言学习理论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感教学的现实要求等;第二章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的现状调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当前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的策略,供一线教师参考;第四章对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语感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师应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应用语感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李文婧[6](2020)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繁星,它的语言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它的情思陶冶着人们的精神。它对当代中学生有着独一无二的教育价值,也是初中生重点学习的语文内容。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难度较高的一部分,多种多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促进着古诗词教学的发展。但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认识、理解、享受古诗词也并非易事,因而古诗词教学常表现出浅层化与机械化。常言道,困知勉行,积厚成器,教师应该在在不断积累中寻求创新与提高。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以议题为核心进行群文本阅读,在师生的集体建构中走向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方式不仅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本文对群文阅读教学方法运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设想并研究出一定的策略,旨在改善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提升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兴趣。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此论文的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群文阅读教学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概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查找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着作与实践,来辨析群文阅读的含义。其次,从互文性理论、读者反应理论、建构—统整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四个方面来探究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此外,通过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的对比,例如与单篇阅读教学、单元阅读教学、海量阅读教学、主题阅读教学进行区分,进一步总结群文阅读的主要特点为开放性、聚焦性与探究性。最后,主要从学习共同体、学习任务群、校本课程三方面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第三章分别从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特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依据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首先,从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来分析教材中古诗词的特点。其次,分析了目前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并浅谈了群文阅读教学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意义,最后,立足于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取向、初中语文阅读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究群文阅读运用于古诗词教学的依据,以此证明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适切性。第四章提出了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是从品析诗词语言、阐释诗词意象、感悟诗词情感这三大部分来训练初中生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增加他们学习的热情与参与度。在每一部分当中,都有更具体的议题设计、文本组合、教学策略,且随后呈现一个教学设计示例,详述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以帮助读者理解实际的操作流程。最后立足于选文、组元、课堂教学三个角度对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作以分析。
梅笛[7](2020)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审美素养的核心是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复杂的综合能力。在审美能力的构成中,审美感知力则是最为基础的审美能力,在整个审美能力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能推动其他审美能力的发展。然而,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力发展并不乐观,对美的漠视,对文学语言审美的迟钝,对文学形象审美的偏狭、对文学意蕴审美的肤浅等,皆体现出学生审美能力尤其是审美感知力的薄弱。基于以上思考,本文将以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为载体,聚焦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以当前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现状为出发点,结合教材中的文本资源,依据语文课标对美育的要求,以心理学、文艺美学、美育论、课标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审美心理的特征与语文教学实践,提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及其具体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此部分阐明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背景和意义,为开展下文提供现实依据;收集梳理大量期刊、学位论文和相关着作,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进一步确定研究目标;明晰研究的基本内容,阐述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此部分首先对核心词汇做清晰、准确的界定;其次,分析审美感知力的特征,形成初步认识;概述审美感知力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为之后的调查提供测量标准。最后阐述审美感知力对高中生发展的作用。第三部分,概述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从美育、文艺美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深入挖掘本论题的理论基础,为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此部分从高中语文课标入手,确定在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感知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审美感知力的特征、理论基础确定培养审美感知力的原则。第五部分,此部分从审美感知力的表现及影响因素方面对目前高中生审美感知力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梳理与分析相关调查与研究结果,发现目前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问题:忽视积累,审美经验储备不足;强调实用目的,审美态度缺位;注重认知分析,审美情感缺失。第六部分,针对以上问题,构建出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策略:观察积累,夯实审美感知基础;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感知;细读品味,丰富审美感知;对比研读,拓宽审美感知;探究研讨,深化审美感知。
李钰霞[8](2020)在《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个性化行为。阅读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板块,随着新课改的颁布与发展,阅读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得阅读者得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语文水平,确切地说是阅读水平。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备独立阅读能力,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拥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语文阅读教学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上下功夫。洪镇涛老师是全国着名的语文特级教师,2000年又被授予“武汉市教育界首届十大名师”。早在1992年,洪镇涛老师就提出“语感教学”的概念,在一片质疑声中不遗余力地进行语感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创立“四步四法七课型”的教学模式,并不断地发展完善。在洪镇涛老师的推广下,语感教学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不断前进。洪镇涛老师的主张和创见是对教学本体的一次深刻变革。“四步四法七课型”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产物,是以语感理论为根本,以探索实践为动力,其本质是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语感的积累,加强学生的文本阅读,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洪镇涛老师通过建立四个过程,四种方法,七种课型这一教学常模,介绍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完美地解决了实际操作的问题。洪镇涛老师通过分析语言的运用,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洪镇涛老师的“四步四法七课型”十分具有前瞻性,契合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精神,吻合新课标对学生阅读提出的要求。因此研究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语感教学理论,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开拓与坚守》、课堂实录以及他人对“四步四法七课型”的研究为依据,发掘洪镇涛老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环节、阅读教学方法、阅读教学课型及对学生的启示。本论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是介绍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理论来源、实践活动和形成过程。第三章主要从“四个步骤”四种方法”七种课型”三个方面描述洪镇涛语感教学的内涵。第四章是通过对洪镇涛老师“四步四法七课型”的了解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课型以对学生的启示探究其对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探究“四步四法七课型”语感教学理论的深层内涵以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意义。
薛范圆[9](2020)在《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语感对于学生学习各学科的知识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相对于其他学段而言,小学阶段是学生由无意识的记忆转化为有意识记忆的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表达的黄金时期,学生需要有着利用语感来直接学习知识的能力,进而把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表达输出的能力。因此,语感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研究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的现状和培养策略,首先运用文献法对语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之后主要通过测验法对上海市L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感现状进行分析,制定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测试卷,从字形感、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共十二大题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四年级学生语感的特点,并提出语感培养的相应策略。通过研究发现,中年级小学生的语感具有普遍性,但存在差异,有个人表达上的特点。中年级小学生对汉字认识深刻清晰,普遍具有良好的字形感;对于常用词的掌握度较高,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感知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现出了良好的语义感。在语法感上有不同的表现,较好掌握句式,词性转换较弱。小学语文教育是正规训练语言的起始阶段,要利用不同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
高雅[10](2020)在《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语文教学的众多模块中,阅读教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承担着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性任务。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语文日常教学课堂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着名特级语文教师贾志敏有着近六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度探究其阅读教学思想,对于挖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办法有着独特意义。本文将基于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深度挖掘其阅读教学特征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呈现,并从中总结出在阅读教学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反思贾志敏阅读教学观与当代语文教育的融入问题。首先梳理有关贾志敏的文献研究,总结其语文教学基本理念,论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研究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意义。接着从社会时代影响、语文教改推动及个人实践促成三个方面阐述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形成背景,发现其语文阅读教学观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同时又折射出个人独特的智慧光芒。接着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提炼贾志敏阅读教学观中关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发现其阅读教学具有基础性、主动性、情境性的特点。他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表现出重视形象思维与批判思维的特点。此外,他还善于将审美体验与文化涵养融会贯通。贾志敏的阅读教学观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均对当下的阅读教学有着借鉴意义。其在教学理念层面的启示有“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过程性’”“阅读教学应以语感培养为红线”“教师应当慎重进行阅读教学改革,要继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避免改革的形式化”。其在教学方法层面的启示主要有“听说读写综合训练”“阅读教学以‘读’为核心”“灵活运用教学激励”等。其在教学评价层面启示着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习表现,而且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方式,避免评价的单一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贾志敏的阅读教学观表现出“缺乏对选文文体的细分”和“缺乏学生间合作探讨”的不足,应当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借鉴其阅读教学观。
二、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1.童话教学研究 |
2.童话阅读教学研究 |
3.不同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编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文本分析法 |
3.观察法 |
4.调查研究法 |
一、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
(一)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概念 |
(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特征 |
1.情境创设是前提 |
2.儿童阅读为中心 |
3.趣味设计是重点 |
4.课外拓展作补充 |
二、小学语文童话阅读教学的意义 |
(一)适应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要 |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
2、情感的特点 |
3、思维的特点 |
4、适应儿童的心理需要 |
(二)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
1、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
2、对儿童表达能力的培养 |
3、对儿童写作能力的培养 |
(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四)培养儿童的审美情感 |
(五)对儿童思想教育具有丰富的价值 |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教材童话选文分析 |
(一)科学性与人文性 |
1、科学性 |
2、人文性 |
(二)主导性与自主性 |
1、主导性 |
2、自主性 |
(三)时代性 |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的阅读教学现状 |
(一)调查设计与说明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内容 |
3、调查对象 |
4、调查工具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2、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三)存在的问题 |
1.教师童话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
2、童话阅读教学方法不够科学 |
3、童话阅读教学效果缺少反馈 |
4、学生在童话阅读学习中的情感投入较少 |
五、部编版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策略 |
(一)提高教师的童话话阅读教学的理论素养 |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1、凭想象入境,培养语感 |
2、循想象悟情,深化语感 |
3、展想象说话,训练语感 |
4、设计想象写作练习 |
(三)还原童话情境,将文字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朗读 |
1.叙述语言的读法 |
2.角色语言的读法 |
3.描写语言的读法 |
(四)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 B 小学语文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途径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语感的意义 |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途径 |
(一)重视“读”的作用 |
1. 教师注重自身的示范和引领 |
2. 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阅读 |
3. 借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
(二)通过品析文字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语感 |
1. 通过对比揣摩感悟 |
2. 通过分析领悟体会的含义 |
(三)利用想象力丰富自身的语感 |
1. 借助图画激发学生想象 |
2. 利用“留白”丰富学生的想象 |
(四)通过积累内化语感 |
1. 联系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积累 |
2. 通过课外阅读扩充积累 |
四、 结语 |
(3)初中语文阅读图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 |
第二节 图式理论的特性和功能 |
一、图式的特性 |
二、图式的功能 |
第三节 图式与语文阅读的联系 |
一、与语言理解能力的联系 |
二、与语文阅读心理的联系 |
第二章 图式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图式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
第二节 图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
第三节 图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
一、摄取和检索——思维的逻辑性 |
二、整合和解释——思维的独立性 |
三、反思和监督——思维的广阔性 |
第四节 图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材中的适用性 |
一、“部编本”语文教材特点——以七年级为例 |
二、契合教材,构建阅读图式体系 |
三、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示范图式与“部编本”教材的结合 |
第三章 初中语文阅读图式的应用 |
第一节 阅读图式的主要类型 |
一、以相似概念为连结的阅读图式 |
二、因果事件联系的阅读图式 |
三、评价反思的阅读图式 |
第二节 阅读图式的教学内容 |
一、文本结构教学 |
二、阅读程序教学 |
三、对比分析教学 |
四、读写结合教学 |
第三节 初中阅读图式的教学形式 |
一、互动性为主的形式 |
二、自主、探究性为主的形式 |
第四章 初中语文阅读图式的教学策略及反思 |
第一节 品味语言积累阅读图式 |
第二节 构建典型阅读图式 |
一、生活角色类阅读图式 |
二、生活情感类阅读图式 |
三、意象类阅读图式 |
第三节 推动学生涵泳文本,深化图式 |
第四节 阅读图式教学策略的问题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客观要求 |
(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要求 |
(三)高中文学阅读教学的发展要求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文学阅读教学研究 |
(二)中学文学阅读审美教学研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依据 |
第一节 理论依据——文学阅读实质是审美活动 |
一、文学阅读实质 |
二、接受美学理论 |
三、文学阅读中的审美能力体现 |
第二节 课标依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导向 |
一、不同文体美学特质各异 |
二、文学阅读教学可层级化 |
三、审美能力培养贯穿教学 |
第二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选取 |
第二节 审美初始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导入失效造成审美准备缺位 |
二、缺少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刺激 |
第三节 审美高潮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缺少对学生审美想象的牵引 |
二、教学方式不当导致审美理解缺效 |
第四节 审美效应阶段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一、写作情境创设不足 |
二、写作训练不足 |
第三章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
第一节 打牢基础,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 |
一、切断“日常意识”,唤起审美注意 |
二、品味语言文字,促成审美感知的产生 |
第二节 重视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 |
一、抓住意象与空白,诱导审美想象的发生 |
二、创设情境,促使情感体验的达成 |
三、多重对话,深化学生的审美理解 |
第三节 搭建平台,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 |
一、捕捉灵感,书写审美体验 |
二、对比赏析,反思审美视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中文学阅读教学课例搜集统计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语文核心素养 |
二、小学中高段 |
三、语感教学 |
第二节 语感教学特点 |
一、综合性 |
二、实践性 |
三、主体性 |
四、长期性 |
第三节 基本理论支撑 |
一、语用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节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感教学的现实要求 |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要求 |
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 |
三、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的现实要求 |
第二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现状 |
第一节 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总体情况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现状与原因 |
一、教师方面的分析 |
二、学生方面的分析 |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语文教师在语感教学中的意识策略 |
一、思想上重视语感教学 |
二、明确语感教学的目标 |
三、探寻语感教学的方法 |
第二节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识字教学中激活语感 |
二、在写字训练中触碰语感 |
第三节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倾听想象中触发语感 |
二、在朗读默读中增强语感 |
三、在字词推敲中领悟语感 |
第四节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以读促写中激发语感 |
二、在以说促写中运用语感 |
三、在以练促写中丰富语感 |
第五节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语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一、在情境创设中引发语感 |
二、在随文学习中促发语感 |
三、在双向互动中渗透语感 |
第四章 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案例分析 |
一、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
二、作文教学案例分析 |
三、语法知识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注意的问题 |
一、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
二、结合生活感悟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
三、必要的语文知识是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群文阅读教学的概述 |
2.1 群文阅读教学的定义 |
2.2 群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
2.3 群文阅读教学与其他阅读教学的区别 |
2.4 群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
2.5 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
第三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
3.1 统编本初中语文古诗词特点 |
3.2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
3.3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依据 |
第四章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4.1 以品言为主线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
4.2 以解象为主线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
4.3 以悟情为主线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 |
4.4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7)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关于审美能力的研究 |
1.3.2 关于审美感知力的研究 |
1.3.3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力研究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方法 |
2 审美感知力的理论概述 |
2.1 审美感知力的界定 |
2.1.1 感知与感知力 |
2.1.2 审美感知与审美感知力 |
2.2 审美感知力的特征 |
2.2.1 整体性 |
2.2.2 情感性 |
2.2.3 相对性 |
2.3 审美感知力的表现 |
2.3.1 敏锐度 |
2.3.2 丰富度 |
2.3.3 深刻度 |
2.4 审美感知力的影响因素 |
2.4.1 审美经验 |
2.4.2 审美态度 |
2.4.3 审美情感 |
2.5 审美感知力之于高中生发展的作用 |
3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
3.1 美育理论 |
3.1.1 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 |
3.1.2 杜卫的审美教育理论 |
3.2 文艺美学理论 |
3.3 审美心理学理论 |
3.3.1 审美心理学依据 |
3.3.2 高中生审美心理特征 |
4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要求与原则 |
4.1 高中语文课标要求 |
4.1.1 语文新课标的美育要求解读 |
4.1.2 语文新课标中培养审美感知力要求的解读 |
4.2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原则 |
4.2.1 体验原则 |
4.2.2 遵循感知规律原则 |
4.2.3 形象原则 |
4.2.4 个性化原则 |
5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
5.1 文学阅读教学中高中生审美感知力现状调查 |
5.1.1 调查情况 |
5.1.2 调查结果 |
5.2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5.2.1 忽视积累,审美经验储备不足 |
5.2.2 强调实用目的,审美态度缺位 |
5.2.3 注重认知分析,审美情感缺失 |
6 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
6.1 观察积累,夯实审美感知基础 |
6.1.1 体验生活,夯实感知基础 |
6.1.2 积累素材,增加感知基础 |
6.1.3 拓展知识,丰富感知基础 |
6.1.4 背诵名篇,强化感知基础 |
6.2 情感体验,激发审美感知 |
6.2.1 挖掘美的因素,唤起感知 |
6.2.2 创设美的情境,辅助感知 |
6.2.3 链接原初体验,引导感知 |
6.2.4 大胆联想想象,推动感知 |
6.3 细读品味,丰富审美感知 |
6.3.1 诵读生情,披情感知 |
6.3.2 品读体味,细读感知 |
6.4 对比研读,拓宽审美感知 |
6.4.1 适当补充,加深感知 |
6.4.2 回归原着,拓展感知 |
6.4.3 延伸拓展,对比感知 |
6.5 探究研讨,深化审美感知 |
6.5.1 专题研讨,整合感知 |
6.5.2 自主合作,反馈感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8)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的形成 |
2.1 理论来源 |
2.1.1 阅读学理论 |
2.1.2 心理学理论 |
2.1.3 夏丏尊的语感理论 |
2.2 实践活动 |
2.2.1 语感教学改革 |
2.2.2 教材改革 |
2.3 形成过程 |
2.3.1 初步形成阶段 |
2.3.2 深入形成阶段 |
2.3.3 最终形成阶段 |
第三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的内涵 |
3.1 “四步”内涵 |
3.1.1 感受语言,触发语感 |
3.1.2 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
3.1.3 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
3.1.4 运用语言,习得语感 |
3.2 “四法”内涵 |
3.2.1 美读感染法 |
3.2.2 比较揣摩法 |
3.2.3 语境创设法 |
3.2.4 切己体察法 |
3.3 七种课型 |
3.3.1 口头语言实践课 |
3.3.2 书面实践课 |
3.3.3 语言基础训练课 |
3.3.4 语言自读涵泳课 |
3.3.5 语言鉴赏陶冶课 |
3.3.6 语言教读品味课 |
3.3.7 语言能力测评课 |
第四章 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
4.1 对阅读教学环节的启示 |
4.1.1 感知材料,初步获得语感 |
4.1.2 讨论交流,深入品析语言 |
4.1.3 归纳总结,获得整体语感 |
4.1.4 迁移拓展,丰富内在语感 |
4.2 对阅读教学方法的启示 |
4.2.1 朗读指导,感受韵味 |
4.2.2 文本比较,体味语言运用 |
4.2.3 创设情境,品味情感 |
4.2.4 联系实际,激发共鸣 |
4.3 对阅读教学课型的启示 |
4.3.1 自读:虚心涵泳,独立阅读 |
4.3.2 教读:朗读品味,陶冶情操 |
4.3.3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激发情趣 |
4.4 对学生的启示 |
4.4.1 多读多背,吸纳语料 |
4.4.2 遵循语用规律,提升语言能力 |
4.4.3 善于自学,独立寻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语感的定义 |
1.2.2 语感的分类 |
1.2.3 语感的功能 |
1.2.4 语感在小学生语言发展中的作用 |
1.2.5 国内语感培养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语感的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
2.1 语感的内涵 |
2.2 语感的形成机制 |
2.2.1 语感基于语感图式形成机制 |
2.2.2 语感基于转换生成形成机制 |
2.2.3 语感基于个体言语经验积累形成机制 |
2.3 小学生语感的特点 |
2.3.1 直觉性 |
2.3.2 整体性 |
2.3.3 差异性 |
2.3.4 兼容性 |
2.3.5 习得性 |
2.4 影响小学生语感的因素 |
2.4.1 内部因素 |
2.4.2 外部因素 |
第3章 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的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3.1 测验设计 |
3.1.1 测验目的 |
3.1.2 测验对象 |
3.1.3 试卷的编制 |
3.1.4 测验的实施 |
3.2 测验的结果与分析 |
3.2.1 测验总体情况 |
3.2.2 测验具体情况 |
3.3 测验的结论 |
第4章 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
4.1 注重言语积累,夯实语感培养的基础 |
4.1.1 在朗读和背诵中积累 |
4.1.2 在阅读和写作中积累 |
4.1.3 在想象和体验中积累 |
4.2 细化培养策略,提高语感培养的效率 |
4.2.1 带入情境,培养语感 |
4.2.2 口语交际,强化语感 |
4.2.3 写作练笔,应用语感 |
4.3 优化语言环境,注重语感培养的氛围 |
4.3.1 优化课堂语言环境 |
4.3.2 优化校园语言环境 |
4.3.3 优化校外语言环境 |
4.4 强化教育者语感理论认识,提高语感教学能力 |
4.4.1 强化语感理论认识 |
4.4.2 提升语感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四年级小学生学生语感状况测试卷(一) |
附录二 关于四年级小学生学生语感状况测试卷(二) |
致谢 |
附件 |
(10)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社会时代的影响 |
第二节 语文教改的推动 |
第三节 教育实践的促成 |
第二章 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语文核心素养元素 |
第一节 言语实践落实于真实情境 |
一、以必要的语文知识为本——强调基础性 |
二、以经验的主动建构为目的——倡导主动性 |
三、以真实的情境为依托——突出情境性 |
第二节 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并举 |
一、调动多种感官,培养形象思维 |
二、鼓励质疑探究,培养批判思维 |
第三节 审美体验与文化涵养的融合 |
一、在审美感受中发现语言文字之美 |
二、在审美理解中体悟精神文化之美 |
第三章 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批判性借鉴 |
第一节 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启示 |
一、阅读教学理念层面的启示 |
二、阅读教学方法层面的启示 |
三、阅读教学评价层面的启示 |
第二节 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的局限性 |
一、缺乏对选文文体的细分 |
二、缺乏学生间的合作探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小学一至三年级童话阅读教学研究[D]. 张雅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的途径刍议[J]. 黄桂圆. 考试周刊, 2020(71)
- [3]初中语文阅读图式教学研究[D]. 谭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案例研究[D]. 范丽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中高段语感教学研究[D]. 杨晓琦.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 李文婧.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高中文学阅读教学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研究[D]. 梅笛.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洪镇涛“四步四法七课型”及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D]. 李钰霞. 延边大学, 2020(05)
- [9]中年级小学生语文语感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 薛范圆.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贾志敏阅读教学观研究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D]. 高雅. 扬州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