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雌核草鱼染色体倍性鉴定

人工雌核草鱼染色体倍性鉴定

一、人工雌核发育草鱼染色体倍性的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郑英转[1](2021)在《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种植范围广、适应性强,主要通过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是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马铃薯有多种倍性,其栽培种一般为四倍体,但在自然界中也大量存在其他倍性的马铃薯,例如二倍体、三倍体、五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等,这其中又以二倍体占比最多,它们具有不同的优良性状,是马铃薯育种工作中重要的种质资源。四倍体马铃薯品种较为单一,并且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基因资源贫乏,野生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少、遗传背景简单,且具有抗病、抗虫等一系列优良性状。但由于染色体倍性的不同以及杂交不亲和等原因,栽培种四倍体无法直接与野生二倍体进行杂交,这就导致不能直接利用自然界丰富的野生二倍体资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将四倍体栽培种进行降倍来产生双单倍体,利用双单倍体可以与野生二倍体直接进行杂交,最终获得相关优良性状。本研究主要利用四倍体优良品种“合作88”(C88)为母本、二倍体IVP101为父本进行了孤雌生殖诱导,最终在大约1600个后代群体中进行了双单倍体的筛选和鉴定,同时也初步探讨了其降倍机制。主要内容由如下几个方面:(1)成功做成降倍材料无菌苗820个编号。(2)改进了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马铃薯染色体倍性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检测了后代群体的染色体倍性。(3)通过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检测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4)通过根尖染色体计数法鉴定了部分后代群体的倍性。(5)对部分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分析。(6)鉴定部分后代群体的细胞质类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SSR标记分析。(7)初步探究了后代群体的降倍机制。通过以上实验,最终获得了一套C88孤雌生殖诱导降倍的实验材料,其中包括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以及多倍体甚至混倍体,可用于后续实验当中。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孤雌生殖诱导后代中除了产生正常整倍性的后代之外,还产生非整倍体、多倍体和混倍体,其降倍机理复杂。本文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方面,以及亲本产生花粉大小方面,对其降倍机理做了初步的推测,在降倍的过程中可能既有孤雌生殖诱导,也有杂交、基因消除、基因渐渗等同时发生。本研究中,在有胚斑材料中检测到了二倍体,在无胚斑材料中也有三四倍体,这说明胚斑标记不能作为区分双单倍体唯一的方法。此外,本研究也对部分后代群体进行了细胞质类型检测和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的细胞质遗传大部分遵循母系遗传的规律,但也有一部分材料的细胞质遗传并不符合,尤其在线粒体遗传方面。SSR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后代群体中绝大部分材料与母本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直接由母本配子发育而来,少部分后代群体中有父本基因组的参与。

曹勤[2](2020)在《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养殖品种但因种质资源退化导致其品质、遗传多样性、生长速度、抗病能力受到影响。雌核发育作为可获得优良品种的手段之一被广泛的应用于鱼类良种的开发。据报道,人工诱导褐点石斑鱼雌核发育技术已取得成功,但因人工诱导雌核发育过程中需对精子遗传物质灭活和受精卵染色体加倍处理使得仔鱼存活率低、畸形率高,为探究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手段对褐点石斑鱼受精卵胚胎发育的影响,本研究以紫外线法和冷休克法为雌核发育处理手段,以紫外灯、褐点石斑鱼母本(♀)与清水石斑鱼父本(Epinephelus polyphekadion,♂)为研究对象,对紫外灯辐射强度稳定范围、稳定时间进行测定以及对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进行筛选、清水石斑鱼精子紫外处理条件和受精卵冷休克处理条件的摸索以及经紫外处理诱导的胚胎和冷休克处理过的胚胎发育的观察,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紫外灯管辐射强度进行研究表明不同紫外灯打开后辐射强度趋于稳定的时长不同;同一灯管不同位点处辐射强度不同;辐射强度随灯管高度增加而降低,一定范围内,高度上升1 cm会造成辐射强度呈显着差异(P<0.05)。2.采用5种精子稀释液(ELS3、EM1、Hank’s、MPRS和TS-19)对清水石斑鱼精子稀释后通过观察精子激活率、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及寿命,测得EM1为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本研究对紫外照射条件、冷休克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持续时间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当辐射强度为2500μW/cm2,照射2.5 min时褐点石斑鱼受精卵原肠期胚胎存活率和孵化率最高;当冷休克(0~2℃)处理起始时间为6.0 min持续处理6.5 min后胚胎孵化率最高。3.对未经任何处理、紫外照射以及冷休克后的受精卵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经冷休克处理后的受精卵胚胎发育用时最长,且紫外和冷休克处理会造成受精卵胚胎发育卵裂不均一,胚胎细胞出现多油球的情况,并造成初孵仔鱼不同程度的畸形。

涂明旺[3](2020)在《热带爪蛙的单性生殖及雌核发育单倍体的转录组分析》文中指出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Unisexual reproduction)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是雌核发育(Gynogenesis)和雄核发育(Androgenesis),人工单性生殖可以极大地缩短获得基因修饰动物纯合子品系的周期。雌核发育是一种需要精子存在但精子并不提供遗传物质,发育过程中胚胎仅由母本基因控制的单性生殖方式。脊椎动物自发性雌核发育大多存在于一些鱼类和少部分两栖动物中,而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个体则可以通过破坏精子的DNA以消除雄性遗传物质以及抑制卵子的第二次减数分裂或第一次卵裂以恢复染色体的二倍性来实现。雄核发育是指在卵子不提供核遗传物质的情况下,仅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形成后代的特殊的单性生殖方式。自发性的雄核发育在脊椎动物中极为罕见,而人工诱导的雄核发育可通过对卵子进行遗传性灭活并对精子雄核染色体进行二倍化处理来实现。爪蛙中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可获得健康可育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而人工诱导的雄核发育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热带爪蛙中进行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观察到雌核发育单倍体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表型,获得了健康存活的雌核发育二倍体纯合个体,并将早期冷休克雌核发育与晚期冷休克雌核发育这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在热带爪蛙中进行人工诱导的雄核发育获得了雄核发育的单倍体个体,观察到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表型。但雄核发育的染色体二倍化尝试一直不能成功,二倍化处理后的胚胎均在神经胚前死亡,这也是雄核发育与雌核发育的不同之处。两栖类中单倍体综合征现象很早就有报道,但单倍体综合征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无定论。本文利用RNA-Seq转录组分析技术比较了雌核发育单倍体与二倍体三个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单倍体的糖代谢相关过程、DNA转录调控相关过程、泛素化、磷酸化等过程出现异常,并且单倍体的MA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出现显着异常表达可能引发非正常的细胞凋亡,单倍体的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等出现异常表达则可能导致单倍体胚胎的免疫功能出现缺陷,这些数据有助于解释单倍体综合征。据报道,在细胞水平上p53基因缺失可以提高单倍体细胞系的生存适应能力,使其更好的维持细胞的单倍性,然而本文的实验结果初步显示p53基因缺失并不能在胚胎水平上提高热带爪蛙单倍体的存活能力,热带爪蛙单倍体综合征的内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

毛庄文[4](2020)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产量最高的重要养殖经济鱼类,2018年其年产量达550万吨(201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然而,连续人工自交容易导致草鱼种质资源退化,造成其染病及死亡。为了获得遗传改良草鱼,本研究通过雌核发育技术,首次使用灭活的锦鲤精子作为刺激源激活草鱼成熟卵子,经过染色体加倍处理后获得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建立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并对其遗传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首次采用紫外辐射灭活的锦鲤精子激活草鱼成熟卵细胞,通过冷休克处理抑制第二极体排出使其染色体加倍获得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建立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1310尾),为其遗传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也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奠定了重要种质资源。2.对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外形、红细胞、染色体数目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外形方面,改良雌核发育草鱼身体呈淡青绿色或淡茶黄色,头部稍扁平,口端位,吻部稍钝,无口须,与普通草鱼具有一致性;在红细胞方面,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普通草鱼的红细胞形态、DNA含量等特征无显着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方面,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具有48条染色体,核型为18m+24sm+6st,与普通草鱼一致,确定其为二倍体草鱼。综上所述,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普通草鱼在多种生物学特征上具有一致性。3.对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分子遗传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利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找到了灭活的锦鲤精子残留的特异性微卫星DNA片段(MFW1-G),该片段仅存在于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锦鲤中,而普通草鱼中没有。这是首次在分子生物学的水平提供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存在父本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为雌核发育后代中的“杂交效应”提供了依据,也为区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其它草鱼品种提供了分子标记。2)利用9对引物(HoxA4a,HoxA9a,HoxA11b,HoxB1b,HoxC4a,HoxD10a,HoxC6b,HoxC6b-G和HoxC6b-K)在锦鲤、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以及普通草鱼Hox基因簇中共扩增出32个Hox基因以及2个不属于Hox基因簇的DNA片段(K522)。对扩增出的32个Hox基因以及K522进行测序分析发现,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具有一个兼有双亲遗传结构且偏向于锦鲤的HoxC6b-GGC-2重组基因,同时它还具有与草鱼相同的HoxC6b-GGC基因以及与锦鲤相同的HoxC6b-GGC-1基因。此外,引物HoxC6b扩增结果中,还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和锦鲤扩增出一条不属于Hox基因簇的K522,在普通草鱼中没有扩增出该DNA片段。测序结果显示,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锦鲤中扩增出的K522具有完全相同的序列。HoxC6b-GGC-2是首次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发现的重组基因,该基因的发现进一步提供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存在父本遗传物质的重要证据,进一步证明了雌核发育鱼的“杂交效应”。3)对锦鲤、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和普通草鱼的线粒体DNA和5S rDNA序列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具有与普通草鱼相同的线粒体DNA以及5S rDNA序列结构,在这些遗传结构方面,两者之间具有相似性。4)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对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和普通草鱼的肝脏和脾脏转录组进行了测序及比较分析,共筛选出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与普通草鱼之间的3145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666个表达上调基因以及1479个表达下调基因。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富集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根据富集到的功能基因以及信号通路,推测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不易染病可能的原因。5)为了探究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生物膜屏障功能,选取紧密连接信号通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其中比较分析了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和普通草鱼肝脏、脾脏以及肠道组织中9个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occludin、claudin15a、JAM、claudin2、claudin7a、claudin4、ZO-1、cingulin、sympk)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分析结果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高于普通草鱼;说明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紧密连接蛋白发挥了更强的生物学功能,具有更强的生物膜屏障功能,进而推测出改良雌核发育草鱼通过增强生物膜屏障功能降低其染病的风险。

王成龙[5](2017)在《草鱼不同群体(雌核发育、ENU诱变)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及生长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草鱼(Cetpharyngodon idellus)为我国特有的淡水养殖品种,在养殖鱼类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由于草鱼繁殖周期长,亲鱼个体大等原因,给应用传统选育方法育出优良品种造成一定的难度,目前草鱼尚无国家审定的良种。雌核发育为快速建立纯系的有效途径,利用微卫星标记对雌核发育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在生产性能优良的长江水系草鱼的基础上进行良种选育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基于本实验室建立6龄ENU诱变草鱼群体,挑选4对优良亲本建立家系,经过生长性状对比筛选出具有明显生长差异的两个家系进行mstn1、mstn2基因的SNP研究,以期筛选出ENU诱变草鱼群体生长改良研究提供候选分子标记,进一步确定ENU诱变草鱼群体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案。具体研究如下:(1)以紫外线灭活的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精子激活草鱼卵子,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诱导出长江水系优良F2代草鱼减数雌核发育子代。在后代中不仅存在雌核发育后代,还存在草鲂杂交后代,雌核发育后代的体型与草鱼一致,而草鲂杂交后代的体型介于草鱼与团头鲂之间。Partec CyFlow倍性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普通草鱼与雌核发育草鱼的相对DNA含量分别为23.01和22.72,二者的DNA含量接近;而高体型子代的相对DNA含量为25.38,介于草鱼与团头鲂(DNA含量28.21)之间,属于草鲂杂交后代。选取17个微卫星标记对草鱼群体、雌核发育草鱼群体和草鲂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其中43.18个有效等位基因。草鱼对照群体、草鲂杂交后代和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依次为3.57、2.86和2.7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依次为2.93、2.37和1.96,平均期望杂合度在依次为0.6502、0.5573和0.3775,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依次为0.5738、0.4649和0.3791。与草鱼对照群体相比,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着下降,表明通过减数雌核发育方法可获得纯合性较高的草鱼个体。构建了草鱼后代不同群体的DNA指纹模式图,筛选到不同群体的9个特异微卫星标记,为草鱼优良群体的选育奠定基础。(2)为了获得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群体的相关遗传参数,实验采用Partec CyFlow倍性分析仪测定ENU诱变草鱼群体(Q群体)和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群体(E群体)相对DNA含量分别为24.02和23.80,二者的DNA含量接近,均为二倍体。选取28个微卫星标记对Q群体和E群体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E群体和Q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分别为3.7143、5.1786,平均有效等位基因分别为2.1857、4.0028,平均期望纯合度分别为0.5122、0.281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878、0.7186,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值分别为0.4282、0.6606。从个体在微卫星位点的纯合率分析,在E群体中,每个个体的纯合度均小于1.00,说明没有完全纯合的个体。从每个微卫星位点在群体的纯合率分析,除了微卫星位点5476,HLJC118和HLJC81外,其他位点的纯合度以不同的速率得到明显的提高。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减数雌核发育方法,ENU诱变草鱼群体的各微卫星位点的纯合度以不同的速率得到提升,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此方法可以获得纯合度较高的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个体,为ENU诱变草鱼良种选育提供重要遗传数据资料。(3)对4个ENU诱变草鱼家系进行生长对比,经过175天养殖,从4个家系的生长对比发现,从体重增长量的角度看,家系1和家系4相对于其他2个家系有明显的优势,从体重增重率来看,家系4和家系2相对于其他2个家系存在明显优势,综合来看家系4的优势最明显,家系3明显弱于其他3个家系。家系4的8个性状明显大于其他3个家系;家系1的体高、头长略大于家系2,其他的6个性状明显大于家系2和家系3;家系2的8个性状明显大于家系3。采用偏相关分析各个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程度得出:家系1中有全长、体长、尾柄长、体厚,相关系数依次为0.357、0.619、0.608、0.396;家系2中有全长、体长、头长、体厚,相关系数依次为0.348、0.360、0.687、-0.384;家系3中有全长、体长、尾柄长、尾柄高,相关系数依次为0.529、0.449、-0.351、0.384;家系4中有全长、体长、体厚,相关系数依次为0.629、0.543、0.590,经过因子分析可以明显区分家系4与其他3个家系,以上统计方法可总结出家系4和家系3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运用双向测序法对MSTN1、MSTN2基因在家系3、4中进行SNP位点筛选,对于MSTN1,家系3在465 nt C/G、467 nt G/A,而家系4在465 nt C/G均发生错义突变;对于MSTN2,家系3和4在912 nt C/T均发生同义突变,而家系3在1027 nt G/A、家系4在366 nt A/G均产生错义突变,位于非编码区1390 nt A/T和1401 nt G/A在两个家系均发现SNP位点。以上这些结果表明MSTN1、MSTN2基因的不同SNP位点与ENU诱变草鱼的生长性状存在紧密联系。

陈婕,罗觅,陶敏,段巍,张纯,覃钦博,肖军,刘少军[6](2016)在《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缘杂交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杂交,它可以是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间杂交.远缘杂交可以把属于不同种、属等远缘遗传关系的不同个体的生物特性结合起来,突破种间界限,扩大遗传变异,是创制具有遗传变异、可育、优良性状的新品系乃至新种群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分析和归纳大量国内外有关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本实验室长期从事鱼类远缘杂交的研究结果,在对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实验的具体例子进行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和总结了动、植物中远缘杂交形成不同倍性生物后代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概述了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和归纳了导致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形成存活和不存活后代的可能原因;还对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后代的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介绍.旨在为系统地比较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的遗传、繁殖、生长性状等生物学特性提供较系统的研究资料,以阐明它们在遗传育种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共性作用及重要意义.

孟振[7](2015)在《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与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世界性鲆鲽类养殖良种,养殖范围遍及欧、美、亚洲十几个沿海国家。中国是大菱鲆养殖大国,年产量近6万吨,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80%以上,产业年产值超过50亿元,是北方海水养殖支柱产业,可以说,涉及大菱鲆苗种养殖性状的微小提升都将对产业发展起到级联促进作用。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是鱼类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鱼类性别遗传决定类型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大菱鲆减数分裂型、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和四倍体诱导等染色体组操作技术,明确了大菱鲆性腺分化关键时期及其性别遗传决定机制,为大菱鲆全雌和三倍体苗种产业化培育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菱鲆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方法优化了真鲷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的诱导条件。结果表明,真鲷精子是诱导大菱鲆卵子胚胎发育的理想刺激源,未经紫外线照射处理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无论是否经过冷休克处理都不能孵化出膜;精液稀释至1/20、厚度0.4mm,经剂量为6480-7200 erg·mm-2紫外线照射处理后的真鲷精子与大菱鲆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胚胎,初孵仔鱼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征;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大菱鲆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单倍体的冷休克二倍体化的最佳处理起始时间、处理水温和持续时间分别为受精后6.5 min、-2℃和45 min。至孵化后60口龄,雌核发育苗种的成活率为0.61%,仅相当于其半同胞苗种的10%左右,60-180日龄两者成活率的差异不显着,均达90%以上;14月龄前,雌核发育苗种的全长和体重都比半同胞普通苗种要低,至17月龄时其全长和体重与半同胞对照一致,两者无显着性差异。(2)大菱鲆不同倍性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的比较研究对真鲷冷冻精液诱导的大菱鲆单倍体、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杂交二倍体,以及同源精子诱导的大菱鲆三倍体和普通二倍体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14.5±0.5℃孵化条件下,三倍体和雌核发育二倍体胚胎发育速度一直较普通二倍体为慢,三倍体稍快于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在囊胚期前胚胎发育速度最快,囊胚期后发育速度逐渐变慢,原肠期发育时间最长;杂交二倍体在尾芽期前胚胎发育速度一直比普通二倍体快,心跳期胚胎发育开始停止,胚胎死亡,不能正常孵出;除杂交二倍体外的各实验组至孵化出膜所需时间和孵化率分别为:普通二倍体109hl5min和83.4±3.02%,三倍体109h30min和44.6±2.40%,雌核发育二倍体112hl5min和42.4±3.54%,单倍体124h40min和4.5±1.91%。各组胚胎发育形态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杂交二倍体胚体细长,多数器官分化不全;单倍体胚胎胚体粗短、头突大、脊柱弯曲明显,表现出典型的单倍体综合症;雌核发育二倍体、三倍体与普通二倍体胚胎相比,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别,但初孵仔鱼畸形率显着增高。(3)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采用静水压法抑制第一次卵裂,对紫外线灭活的真鲷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的实验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静水压法诱导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最佳处理起始时间、处理压力和持续时间分别为受精后85-90 min、75 MPa和6 min。同一批次受精卵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孵化率显着低于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胚胎畸形率显着高于后者。规模化诱导的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孵化率为1.34%,至40dph成活率为3.25%,40-60 dph成活率为51.08%,均显着低于同期普通二倍体,60-150dph成活率为98.95%,与普通二倍体差异不显着;150 dph时,雌核发育二倍体体重(16.18±11.30 g)和全长(9.18±2.03 cm)均显着低于普通二倍体(33.02±6.23 g和12.24±0.77 cm);30尾雌核发育苗种在检测的7个微卫星位点基因纯合度为99.52%。(4)大菱鲆同源四倍体的诱导采用静水压法抑制第一次卵裂,对大菱鲆同源四倍体诱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受精和孵化水温为14.5±0.5℃时,大菱鲆四倍体诱导的最佳起始时间和处理压力分别为75-80 min和75 MPa。利用获得的最佳诱导条件处理获得了2批次四倍体群体,四倍体诱导组孵化率(16.54%和11.40%)显着低于对照组(71.62%),畸形率(45.79%和64.10%)则显着高于对照组(4.54%),60 dph前成活率(0.43%和0.16%)显着低于对照组(18.95%),60-365 dph成活率(95.48%)则与对照组(95.43%)相当,NORs-Ag染法、染色体核型分析和血红细胞体积测量法分别统计初孵仔鱼期、150 dph和365 dph苗种四倍体率分别为46.67%、5%和4.95%。(5)温度对大菱鲆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其性别遗传决定类型通过组织切片观察性腺分化情况、统计分析高温诱导性腺分化期稚鱼以及雌核发育稚鱼的性别比例,研究大菱鲆性腺分化起始时期、温度对早期性别决定的影响和性别遗传决定机制。结果表明,稚鱼最小全长37.43 mm(45 dph)时,形成完整卵巢腔,标志着卵巢分化的起始;全长42.83 mm(55 dph)时,形成输精管,标志着精巢分化的起始。平均全长为12.30±1.45 mm(20 dph)20.05±1.24 mm(28 dph)稚鱼,经25℃高温培育和诱导,雄性比例分别为73.43±3.88%、74.40±6.36%,显着偏离1:1的性比,高温对初始平均全长>30 mm(40dph)的稚鱼的性别分化无影响,性别比例未偏离1:1。基于规模化雌核发育诱导稚鱼、减数分裂型子代成熟雄鱼与普通雌鱼受精子代苗种性别比例,明确大菱鲆性别遗传决定类型为雌性异配型(ZW♀/ZZ♂)。

徐康,段巍,肖军,陶敏,张纯,刘筠,刘少军[8](2014)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鱼类遗传育种是指利用生物学方法对鱼类进行遗传选择或改造,从而获得新型改良鱼类的过程;它可以通过人为选择优势遗传性状或者通过整合或改变已有的遗传性状而达到遗传改良的目的.鱼类遗传育种是一个从稳定品系中筛选或研制变异品系,再从变异品系中培育稳定品系的循环过程.鱼类良种的培育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良种的饲养、加工、销售、休闲等后续产业的发展,这在渔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包括传统选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单性控制育种在内的选择育种技术,综述了杂交育种(近缘和远缘杂交)、细胞核移植、生殖干细胞和生殖细胞移植、人工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技术、多倍体育种在内的性状整合育种技术,以及以转基因育种为代表的性状改造育种技术,乃至这些育种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同时结合本实验室在鱼类远缘杂交、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等染色体倍性育种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国内外鱼类育种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张新辉[9](2013)在《团头鲂三倍体和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鲂属(Megalobrama),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由于它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等优点,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本研究是利用冷休克对团头鲂进行了三倍体及雌核发育的诱导,期望筛选出诱导三倍体和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并同时对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的主要形态特征及遗传特征进行分析;用微卫星DNA分子标记的方法对诱导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的遗传物质来源进行检测,以及对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纯合度及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团头鲂三倍体的诱导及鉴定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方法诱导团头鲂三倍体,筛选出有效的处理温度、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团头鲂三倍体倍性的鉴定方法,并对团头鲂二倍体与三倍体早期生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孵化水温26~27℃,起始时间为受精后3min,0-2℃持续处理25min的效果最佳,孵化率和三倍体诱导率分别达到了34.31%和60.67%。处理温度、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都会对三倍体的诱导率产生不同影响。采用染色体计数、DNA含量测定和红细胞大小测定法分别对三倍体个体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三倍体的染色体3n=72,对照组二倍体2n=48;流式细胞仪测定的三倍体与二倍体DNA含量差异极显着(P<0.01),其比值为1.49:1;三倍体与二倍体的红细胞及核大小的各项数据之间均存在差异显着性,尤其是核体积和红细胞体积存在着极显着差异(P<0.01),三倍体红细胞和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40倍和1.51倍。染色体计数、DNA含量测定和红细胞(核)的大小测量方法都可以准确鉴定团头鲂三倍体个体;在生长的早期团头鲂二倍体的生长速度要快于三倍体。2雌核发育的诱导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采用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carp)遗传灭活的精子刺激团头鲂卵子,冷休克抑制卵子第二极体的释放获得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雌核发育个体,其DNA含量与正常团头鲂二倍体的DNA含量并没有差异显着性(P>0.05),表明雌核发育个体为二倍体。对雌核发育群体的生长、形态特征、性腺发育、红细胞大小、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核发育个体早期的生长优势明显小于正常个体;对雌核发育群体与正常群体通过可数、可量性状分析比较,两个群体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雌核发育群体出现了畸形个体,尾鳍条数为12,而正常个体为18-20,雌核发育与正常个体的差异显着性(P<0.05);观察20尾雌核发育个体的性腺发育情况,所有个体都为雌性且性腺发育良好,没有出现性腺萎缩的个体;通过对红细胞各个数据的测量,雌核发育群体与正常群体的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染色体条数及组性的分析,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条数都是48,核型都为18m+26sm+4st。3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微卫星标记分析通过引物优化,筛选父母本具有特异性的8对微卫星引物,对雌核发育个体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雌核发育个体的遗传物质均来自母本,没有父本的遗传物质渗入。筛选出母本为杂合的10对微卫星引物对子代的纯合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雌核发育后代在TTF-EST46、TTF-EST61、TTF-EST851全部为纯合,而TTF-EST12座位上的重组率为86.4%,其他6个位点的重组率为100%,这10个位点的平均重组率为68.64%。并利用这10对微卫星引物对团头鲂对照组和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群体和雌核发育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8个和1.7个,雌核发育群体的多态性显着低于正常群体,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抑制第二极体并不能获得纯合性较高的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但雌核发育个体具有与母本较高的遗传同质性,可以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

邹远超[10](2011)在《匙吻鲟雌核发育诱导及其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隶属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白鲟科(Polyodontidae)、匙吻鲟属(Polyodon),是美国特有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世界上现有的白鲟科鱼类之一,与我国白鲟是同科异属的珍稀动物。匙吻鲟具有生长快、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能力强等特点,且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公认的优良养殖鱼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并试养成功,目前匙吻鲟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广受欢迎的一个名优新品种。由于匙吻鲟与白鲟(psephurus gladius)同属于白鲟科,因此开展匙吻鲟雌核发育的人工诱导实验可为长江白鲟的种群恢复奠定技术基础。此外,近几年随着匙吻鲟养殖产业的形成,国内每年可人工繁殖的匙吻鲟苗种达数百万尾,获得抗病强,生长快等优良性状的匙吻鲟品系是育种工作的首要任务。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是快速建立其纯系,选育优良品种的有效途径,为此本研究以我国人工养殖的匙吻鲟为研究对象,采用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二倍体,通过形态学、细胞遗传学方法与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雌核发育群体进行了鉴定,同时,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慧星实验对紫外线照射的精子的超微结构和核DNA损伤程度进行了研究,最后,对雌核发育匙吻鲟受精细胞学及其性别决定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以匙吻鲟为母本,施氏鲟为父本的杂交试验中发现,杂交胚胎能发育到原肠期,但无孵出存活,胚胎在出膜前因发育畸形而死亡,经胚胎染色体计数分析表明其染色体为n=60,从而确定,施氏鲟精子与匙吻鲟卵子杂交所得后代即为匙吻鲟的单倍体。基于这个研究结果,本研究首次采用施氏鲟鲜精作为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激活源,通过对雌核发育热休克起始时间,热休克温度和热休克持续时间的筛选和优化,确定了利用施氏鲟鲜精诱导匙吻鲟卵雌核发育的最佳条件是:在18℃水温中授精18 min后,用37℃的淡水对卵进行热休克处理2 min。该组受精率为76.4±9.2%,胚胎孵化率为7.8±1.4%。本研究同时筛选出了施氏鲟精子遗传失活的条件,即采用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照射(照射强度为863μw/cm2) 5 min能使施氏鲟精子遗传失活。采用遗传失活的施氏鲟精子与匙吻鲟卵授精后热休克的方法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该组受精率为56.4±1.2%,胚胎孵化率为28.7±1.8%。在雌核发育后代鉴定的实验中,分别采用了形态学、染色体计数和核型分析、流式细胞仪检测DNA含量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雌核发育鱼苗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对照组匙吻鲟和雌核发育匙吻鲟在形态上没有差异,对照组和雌核发育组匙吻鲟的染色体组均由80条基本染色体和40条微型染色体组成。根据Levan, etal的分类标准,对匙吻鲟10个中期分裂相进行放大测定,按染色体臂比及相对长度把匙吻鲟染色体分为3组:中部着丝点粒染色体(m)44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32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44条。染色体臂数(NF)为196,其核型公式为44m+32sm+44st,t。对对照组二倍体血液样品和雌核发育匙吻鲟血液样品进行DNA相对含量的检测,雌核发育匙吻鲟红细胞的DNA含量与二倍体匙吻鲟红细胞DNA含量比为1:1,其相对含量在3.50-3.59 pg。2.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经紫外线辐射前后施氏鲟精子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成熟的施氏鲟精子由顶体、细胞核、中段和尾部三部分构成,其平均长度(顶体+细胞核+中段)为8.95μm,加上尾长(36.80μm)共约45.75μm。鲜精具有明显的顶体及后外侧延伸物,顶体中含有亚顶体、顶体泡和顶体腔,顶体腔中有少量颗粒状物质。经紫外线照射后,精子表现出顶体不明显或顶体与核发生糅合,后外侧延伸物消失或变短,顶体膜受损,顶体腔增大,颗粒物质丢失,有的精子甚至顶体脱落;顶体泡、亚顶体与核之间的排列松弛,线粒体内嵴弥散或线粒体脱落。可以推断,紫外线照射对精子膜、顶体、线粒体和鞭毛的损伤可能是造成精子活力和受精率降低的原因。为了更好地了解紫外线辐射与精核DNA相互作用的机理,本文首次采用慧星实验探明了紫外线照射对精子DNA完整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UV照射剂量的增加,施氏鲟精核DNA断片增多,慧星状细胞数和慧尾长度也增加。紫外线照射时间大于5 min时,精子的彗星率、损伤系数与鲜精差异显着(P<0.05)。紫外线照射剂量与出现彗尾的频率及长度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3.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人工诱导匙吻鲟卵子雌核发育的细胞学过程。在光镜下对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匙吻鲟二倍体卵在受精过程中的核相变化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精子入卵后精核始终不解凝,也不与雌性原核融合,是典型的雌核发育鱼类的受精细胞学特征。同时,对培育1年后的3个雌核发育群体和2个对照组群体经解剖取性腺,Bouin氏液固定,常规组织切片,性别鉴定结果显示2个对照组家系子代的性别比例都接近于理论值1:1,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3个雌核发育群体中,雌性所占百分比为100%,可初步推测匙吻鲟的性别决定机制为XX/XY型。

二、人工雌核发育草鱼染色体倍性的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雌核发育草鱼染色体倍性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概述
    1.2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研究意义
    1.3 马铃薯双单倍体的诱导方法
    1.4 鉴定马铃薯双单倍体的方法
        1.4.1 胚斑标记鉴定
        1.4.2 染色体计数法
        1.4.3 气孔大小及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
        1.4.4 花粉粒鉴定
        1.4.5 植株形态鉴定
        1.4.6 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
        1.4.7 流式细胞术分析法
        1.4.8 分子标记鉴定
    1.5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孤雌生殖诱导群体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孤雌诱导后代种子的获得
        2.2.2 种薯获得
        2.2.3 无菌苗的获得
        2.2.4 试剂配制
        2.2.5 无菌苗制作过程
    2.3 试验结果
第三章 流式细胞术检测马铃薯染色体倍性实验方法的改进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方法制备细胞核悬液的效果比较
        3.3.2 液氮研磨法中不同染色时间的效果比较
        3.3.3 利用已知倍性马铃薯材料检验液氮研磨法的可靠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孤雌诱导后代群体的表型性状及染色体组倍性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流式细胞术检测相关材料方法
        4.2.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相关材料方法
        4.2.3 根尖染色体计数相关材料方法
    4.3 无胚斑材料结果与分析
        4.3.1 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结果
        4.3.2 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目统计鉴定结果
        4.3.3 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结果
        4.3.4 三种不同方法鉴定结果汇总
        4.3.5 不同倍性材料植株的表型性状观察
    4.4 有胚斑材料的结果与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细胞质类型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DNA提取(CTAB法)
        5.2.3 细胞质类型鉴定过程
        5.2.4 细胞质类型判断标准
    5.3 结果与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SSR分子标记检测及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主要试剂
        6.2.2 DNA提取
        6.2.3 引物以及PCR
        6.2.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3 结果与分析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孤雌生殖诱导四倍体马铃薯C88 降倍的可能机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采集花粉
        7.2.2 染色液的配制
        7.2.3 检测方法
    7.3 实验结果
        7.3.1 亲本C88和IVP101 花粉直径大小检测及DNA含量检测
        7.3.2 后代群体中存在混合倍性的材料
    7.4 讨论与结论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石斑鱼养殖和育种概况
        1.1.1 石斑鱼分类地位
        1.1.2 石斑鱼生物学特性
        1.1.3 石斑鱼人工养殖
        1.1.4 石斑鱼种质研究
        1.1.5 石斑鱼育种策略
    1.2 雌核发育
        1.2.1 天然雌核发育的鱼类
        1.2.2 鱼类雌核发育的人工诱导
    1.3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1.4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目的及意义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2 紫外灯辐射强度稳定范围测定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统计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时段紫外灯管辐射强度的变化
        2.4.2 不同位点处紫外辐射强度
        2.4.3 不同高度下的紫外辐射强度
    2.5 讨论
3 紫外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发育最佳处理条件的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精卵的采集
        3.1.2 清水石斑鱼精子最佳稀释液的选择
        3.1.3 精子遗传物质紫外灭活
        3.1.4 冷休克诱导条件的选择
        3.1.5 指标计算
        3.1.6 数据统计
    3.2 结果
        3.2.1 不同稀释液对清水石斑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3.2.2 不同紫外灭活条件下受精卵的孵化情况
        3.2.3 冷休克结果
    3.3 讨论
4 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胚胎发育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受精卵的获得以及孵化
        4.1.2 胚胎发育观察
    4.2 结果
    4.3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热带爪蛙的单性生殖及雌核发育单倍体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雌核发育(Gynogenesis)
        1.1.2 雄核发育(Androgenesis)
        1.1.3 单倍体综合征
        1.1.4 单倍体胚胎干细胞
        1.1.5 p53基因与单倍性
    1.2 模式动物爪蛙(Xenopus)
    1.3 RNA-Seq技术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仪器试剂
    2.1 实验材料
        2.1.1 模式动物
        2.1.2 卵子和精子来源
    2.2 常用溶液及培养液的配制
        2.2.1 动物饲养使用的5×MBS母液
        2.2.2 实验使用的50×TAE母液的配制
        2.2.3 热带爪蛙受精卵脱膜液的配制
        2.2.4 免疫印迹试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所用的仪器及生物试剂盒
        2.3.1 实验仪器
        2.3.2 生物试剂盒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热带爪蛙的饲养与繁殖
        3.1.1 热带爪蛙的饲养环境及条件
        3.1.2 热带爪蛙的常规繁殖方式
        3.1.3 热带爪蛙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
        3.1.4 热带爪蛙人工诱导雄核发育的方法
    3.2 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3.2.1 爪蛙胚胎RNA的提取
        3.2.2 RNA的反转录
        3.2.3 PCR引物设计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琼脂糖凝胶电泳
    3.3 PCR扩增法鉴定热带爪蛙的基因型
    3.4 RNA-Seq转录组分析
第4章 热带爪蛙的雌核发育及应用
    4.1 引言
    4.2 热带爪蛙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及条件优化
        4.2.1 热带爪蛙早期冷休克雌核发育技术
        4.2.2 热带爪蛙晚期冷休克雌核发育技术
        4.2.3 热带爪蛙早期冷休克雌核发育与晚期冷休克雌核发育对比
    4.3 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的单倍体综合征表型鉴定
    4.4 利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快速获得二倍体热带爪蛙子代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带爪蛙雄核发育的方法探索
    5.1 引言
    5.2 热带爪蛙雄核发育单倍体胚胎的诱导方法
    5.3 热带爪蛙雄核发育单倍体综合征的表型鉴定
    5.4 热带爪蛙雄核发育胚胎的二倍化尝试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热带爪蛙单倍体综合征的研究分析
    6.1 引言
    6.2 热带爪蛙雌核发育单倍体的转录组分析
    6.3 热带爪蛙p53基因缺失对单倍体胚胎存活能力的影响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草鱼
    1.2 雌核发育草鱼
    1.3 “异精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1.4 分子遗传特性研究方法
        1.4.1 微卫星DNA
        1.4.2 同源异型基因
        1.4.3 线粒体DNA
        1.4.4 5S核糖体DNA
    1.5 转录组测序的发展
    1.6 紧密连接信号通路概述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形成及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种鱼的选择与人工催产
        2.1.3 锦鲤精子灭活处理
        2.1.4 卵细胞的激活与二倍化
        2.1.5 形态学测定
        2.1.6 DNA含量检测
        2.1.7 肾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制备
        2.1.8 红细胞观察以及细胞核体积测定
        2.1.9 受精卵和孵化率统计
        2.1.10 天然雌核发育锦鲤的形成
        2.1.11 尾鳍原代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制备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形成
        2.2.2 形态学特征比较
        2.2.3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染色体倍性分析
        2.2.4 天然雌核发育锦鲤中的微小染色体
        2.2.5 血细胞特征比较
        2.2.6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的乱鳞现象
    2.3 讨论
        2.3.1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形成
        2.3.2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遗传分析
        2.3.3 锦鲤、改良雌核发育草鱼、普通草鱼外形特征比较
        2.3.4 锦鲤、改良雌核发育草鱼、普通草鱼血细胞特征比较
    2.4 总结
第三章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锦鲤微卫星DNA片段的发现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基因组DNA提取,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3.1.3 目的基因的回收纯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父本微卫星DNA片段的发现
        3.2.2 MFW1-G可作为为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分子标记
    3.3 讨论与总结
第四章 Hox重组基因在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的首次发现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血液DNA的提取、PCR扩增、分子克隆和测序
        4.1.3 序列比较分析
        4.1.4 构建进化树
        4.1.5 二级结构预测比较
    4.2 结果与分析
        4.2.1 Hox基因簇序列信息
        4.2.2 父本特殊DNA片段
        4.2.3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三种HoxC6b基因结构的发现
        4.2.4 三种HoxC6b基因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4.2.5 HoxC6b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4.2.6 不同品种雌核发育草鱼之间HoxC6b基因同源性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线粒体DNA和5S r DNA遗传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5.1.3 引物设计
        5.1.4 目的基因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5.1.5 序列的拼接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线粒体DNA测序结果分析
        5.2.2 5SrDNA测序结果分析
    5.3 讨论与总结
第六章 基于RNA-seq探究雌核发育对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分子调控机制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RNA的提取
        6.1.3 RNA样品检测
        6.1.4 文库构建和测序
        6.1.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测序数据质控分析
        6.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3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富集分析
    6.3 讨论与总结
第七章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紧密连接信号通路(tight junction)初探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不同品种草鱼存活率统计
        7.1.3 不同组织总RNA的提取
        7.1.4 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PCR)检测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和普通草鱼存活率统计
        7.2.2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紧密连接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
        7.2.3 紧密连接差异表达基因qPCR验证分析
    7.3 讨论与总结
第八章 总结
    8.1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建立以及其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8.2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独特的分子标记
    8.3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中的HoxC6b重组基因的发现
    8.4 线粒体DNA和5S r DNA
    8.5 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的生物膜屏障功能
    8.6 本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草鱼不同群体(雌核发育、ENU诱变)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及生长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分析及指纹识别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样品采集
        1.1.2 实验仪器
        1.1.3 实验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草鱼F2代减数雌核发育个体的诱导
        1.2.2 雌核发育后代的倍性检测
        1.2.3 微卫星引物筛选
        1.2.4 基因组DNA制备
        1.2.5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1.2.6 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
        1.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1.3 结果
        1.3.1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倍性检测
        1.3.2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微卫星多态性
        1.3.3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1.3.4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微卫星鉴别
    1.4 讨论
        1.4.1 草鱼雌核发育后代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4.2 对高体型子代群体的分析
        1.4.3 草鱼群体DNA指纹图谱
第二章 ENU诱变草鱼与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的微卫星遗传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采集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ENU诱变草鱼雌核发育个体的倍性检测
        2.2.2 基因组DNA制备
        2.2.3 PCR扩增及电泳检测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
        2.3.1 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个体的倍性检测
        2.3.2 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3 雌核发育ENU诱变草鱼纯合性评价
    2.4 讨论
第三章 ENU诱变草鱼4个家系肌肉生长抑制素基因(mstn1、mstn2)SNPs筛选及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采集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生长指标测量
        3.2.2 基因组DNA提取及SNPs筛选
        3.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
        3.3.1 ENU诱变草鱼4个家系生长性状对比
        3.3.2 mstn1、mstn2基因序列分析及SNPs位点筛选
    3.4 讨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7)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与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海水鱼类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研究概述
        1. 海水鱼类雌核发育人工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1.1 鱼类雌核发育诱导原理
        1.2 海水鱼类雌核发育人工诱导技术
        1.3 海水鱼类雌核发育与性别遗传决定类型的鉴定
        2. 海水鱼类多倍体诱导技术研究进展
        2.1 鱼类多倍体诱导原理和方法
        2.2 鱼类多倍体倍性鉴定方法及应用
        2.3 海水鱼类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第二节 鲆鲽类性别决定机制及性别分化研究进展
        1. 鲆鲽类性别决定机制
        1.1 鲆鲽类性别的遗传决定机制
        1.2 温度对鲆鲽类性别决定的影响
        1.3 自然种群分布纬度变化对鲆鲽类性别决定的影响
        1.4 生长速度对鲆鲽类性别决定的影响
        2. 鲆鲽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展望
    第三节 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及染色体组操作技术研究进展
第二章 大菱鲆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菱鲆卵和真鲷冷冻精子的来源
        1.2 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观察及受精率、孵化率的统计
        1.3 真鲷冷冻精子遗传物质失活处理的Hertwig效应试验
        1.4 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冷休克诱导条件优化
        1.5 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效果及倍性检验
        1.6 大菱鲆雌核发育苗种的培育及养殖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真鲷冷冻精子遗传物质失活处理的Hertwig效应
        2.2 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冷休克诱导条件的优化
        2.3 真鲷冷冻精子诱导大菱鲆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效果
        2.4 大菱鲆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苗种的培育及养殖
    3. 讨论
第三章 大菱鲆不同倍性胚胎发育时序和形态的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菱鲆卵和真鲷冷冻精子的来源
        1.2 真鲷冷冻精液灭活处理
        1.3 试验胚胎的获得
        1.4 试验胚胎发育观察
        1.5 试验胚胎倍性鉴定
    2 结果
        2.1 各试验组受精率、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
        2.2 各试验组大菱鲆的胚胎发育过程
        2.3 初孵仔鱼倍性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菱鲆卵和真鲷冷冻精子的来源
        1.2 真鲷冷冻精子遗传物质灭活的紫外线照射处理方法
        1.3 人工受精、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观察方法
        1.4 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静水压诱导条件的建立
        1.5 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诱导条件的验证及其与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的比较
        1.6 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苗种的培育及养殖
        1.7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静水压法诱导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的实验参数
        2.2 大菱鲆有丝分裂型和减数分裂型雌核发育诱导的比较研究
        2.3 大菱鲆有丝分裂型雌核发育的规模化诱导
    3 讨论
第五章 大菱鲆同源四倍体的诱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菱鲆精、卵采集
        1.2 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观察及受精率、孵化率的统计
        1.3 大菱鲆四倍体静水压法诱导条件的建立及仔鱼倍性鉴定
        1.4 大菱鲆四倍体苗种的规模化诱导及培育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静水压法诱导大菱鲆四倍体的实验参数
        2.2 大菱鲆四倍体的规模化诱导
    3 讨论
第六章 温度对大菱鲆性别分化的影响及其性别遗传决定类型
    1 材料和方法
        1.1 大菱鲆性腺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1.2 温度对大菱鲆性别分化的影响
        1.3 大菱鲆雌核发育子代苗种的性别比例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大菱鲆性腺分化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结果
        2.2 温度对大菱鲆性别分化的影响
        2.3 大菱鲆雌核发育子代苗种的性别比例
    3 讨论
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鱼类遗传育种技术
    1.1 选择育种技术
    1.2 性状整合育种技术
    1.3 性状改造育种技术
2 鱼类遗传育种的不足和展望

(9)团头鲂三倍体和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及文献综述
    1 鱼类多倍体的研究进展
        1.1 鱼类天然多倍体及产生原理
        1.2 人工诱导鱼类多倍体的原理及方法
        1.3 多倍体的鉴定
        1.4 多倍体在鱼类育种上的应用
    2 鱼类雌核发育的研究进展
        2.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
        2.2 鱼类的人工雌核发育
        2.3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方法
        2.4 雌核发育个体的鉴定
        2.5 雌核发育个体的性别
        2.6 雌核发育在鱼类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3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团头鲂三倍体的诱导及其鉴定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诱导方法
        2.2 畸形率和存活率的统计
        2.3 倍性的鉴定
        2.4 团头鲂三倍体的早期生长
        2.5 数据的统计
    3 结果
        3.1 团头鲂三倍体的诱导结果
        3.2 团头鲂三倍体DNA相对含量的测定
        3.3 染色体的计数
        3.4 团头鲂三倍体的红细胞(核)大小测量
        3.5 团头鲂三倍体群体的生长
    4 讨论
        4.1 温度休克抑制第二极体释放的最佳时期
        4.2 休克温度和持续时间对三倍体诱导效果的影响
        4.3 团头鲂三倍体红细胞(核)体积的增大及红细胞形态
        4.4 团头鲂二倍体与三倍体早期生长的比较
        4.5 三种团头鲂三倍体鉴定方法的比较
第三章 团头鲂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形态特征的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雌核发育的诱导
        2.2 存活率的计算
        2.3 雌核发育个体倍性的检测
        2.4 形态测量
        2.5 红细胞大小的测量
        2.6 雌核发育团头鲂性腺的观察
        2.7 染色体核型
    3 结果
        3.1 雌核发育的诱导结果
        3.2 雌核发育个体倍性的检测
        3.3 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生长
        3.4 雌核发育个体的形态特征
        3.5 雌核发育性腺的观察
        3.6 红细胞的观察
        3.7 雌核发育团头鲂的核型
    4 讨论
        4.1 雌核发育个体倍性的检测
        4.2 雌核发育二倍体与正常群体早期生长的比较
        4.3 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的形态分析
        4.4 雌核发育后代的性别
        4.5 雌核发育个体的红细胞、核型分析
第四章 雌核发育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来源
        2.2 PCR扩增
        2.3 数据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微卫星对雌核发育子代的鉴定
        3.2 雌核发育后代纯合度的检测
        3.3 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4 讨论
        4.1 微卫星对团头鲂雌核发育个体DNA来源的检测
        4.2 雌核发育群体纯合度的评价
        4.3 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匙吻鲟雌核发育诱导及其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匙吻鲟的研究概况
        1.1 匙吻鲟的分类地位、分布及经济价值
        1.2 匙吻鲟的生物学特性
        1.3 匙吻鲟在我国的养殖现状
        1.4 匙吻鲟的资源状况和受胁因素
    2 鱼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2.1 鱼类天然雌核发育
        2.1.1 天然雌核发育的鱼类及其倍性组成
        2.1.2 鱼类天然雌核发育的原理和机制
        2.2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
        2.2.1 人工雌核发育的原理及诱导方法
        2.2.2 精子的选用和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
        2.2.3 卵子染色体组加倍
        2.3 雌核发育后代的倍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2.3.1 形态学标记
        2.3.2 染色体组鉴定
        2.3.3 同工酶分析
        2.3.4 分子生物学标记
        2.4 雌核发育后代的生物学特性
        2.4.1 雌核发育后代的存活率
        2.4.2 生长与发育
        2.4.3 性别
        2.4.4 繁殖
        2.5 雌核发育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2.6 理化处理对精子和卵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3 鲟形目鱼类雌核发育研究进展
        3.1 鲟形目鱼类雌核发育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3.2 雌核发育在鲟形目鱼类遗传育种及保护方面的意义及应用
    4 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进展
        4.1 鱼类的生理性别和遗传性别
        4.2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
        4.2.1 基因型性别决定
        4.2.2 环境型性别决定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匙吻鲟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及其鉴定
    第一节 施氏鲟精子遗传失活条件的筛选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亲鱼来源和精卵的收集
        1.2.2 精子的紫外线照射、授精和孵化
        1.2.3 数据统计
        1.2.4 染色体数目检测
        1.3 结果
        1.3.1 施氏鲟精子遗传失活条件
        1.3.2 染色体计数结果
        1.3.3 匙吻鲟单倍体与二倍体发育的比较
        1.4 讨论
        1.4.1 异源精子的选用
        1.4.2 精子的遗传失活
    第二节 理化方法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鱼来源及亲鱼的催产
        2.2.2 热休克参数的筛选
        2.2.3 异源精子诱导极体雌核发育
        2.2.4 数据统计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热休克诱导条件
        2.3.2 异源精子诱导能力
        2.4 讨论
        2.4.1 热休克参数的筛选
        2.4.2 施氏鲟精子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能力分析
        2.4.3 染色体自然加倍现象
    第三节 雌核发育匙吻鲟的倍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用具和试剂
        3.2.2 形态学测量
        3.2.3 染色体制备
        3.2.4 DNA相对含量测定
        3.2.5 雌核发育二倍体微卫星标记鉴定
        3.3 结果
        3.3.1 形态学分析
        3.3.2 染色体分析
        3.3.3 DNA含量分析
        3.3.4 微卫星PCR扩增产物琼脂糖检测
        3.3.5 微卫星PCR扩增结果及部分图谱
        3.3.6 雌核发育群体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基因一着丝点之间的重组率
        3.4 讨论
        3.4.1 流式细胞仪在检测倍性方面的应用
        3.4.2 微卫星标记在鱼类雌核发育遗传鉴定中的应用
        3.4.3 雌核发育在匙吻鲟建立纯系上的作用
        3.4.4 雌核发育诱导率与雌核后代基因纯合的关系
第三章 紫外线辐射对施氏鲟精子超微结构和精核DNA完整性的影响
    第一节 紫外线辐射对施氏鲟精子超微结构的影响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施氏鲟精子的采集
        1.2.2 紫外线照射精子
        1.2.3 精子电镜样品的制备和观察
        1.2.4 测量及数据处理
        1.3 结果
        1.3.1 正常精子的超微结构
        1.3.2 紫外线照射精子的SEM观察
        1.3.3 紫外线照射精子的TEM观察
        1.4 讨论
    第二节 紫外照射对施氏鲟精核DNA完整性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2.2.2 精子的采集及镜检
        2.2.3 施氏鲟精子的紫外线辐照
        2.2.4 彗星实验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紫外线照射对施氏鲟精子活力的影响
        2.3.2 紫外线照射对精子核DNA损伤
        2.4 讨论
第四章 人工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受精细胞学及匙吻鲟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探讨
    第一节 人工诱导匙吻鲟雌核发育的受精细胞学研究
        1.1 前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剂与仪器
        1.2.2 亲鱼选择和受精卵的获得
        1.2.3 精子遗传失活与卵子染色体加倍处理
        1.2.4 样品固定与组织切片
        1.3 实验结果
        1.3.1 成熟匙吻鲟卵的特征
        1.3.2 未受精卵的组织学观察
        1.3.3 雌核发育匙吻鲟受精卵的核行为
        1.4 讨论
        1.4.1 雌核发育中入卵精子的作用
        1.4.2 匙吻鲟(♀)x施氏鲟(♂)科间杂交受精细胞学和遗传学基础研究
    第二节 匙吻鲟性别决定机制的初步探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雌核发育子代的获得
        2.2.2 子代性别鉴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
        2.3.1 雌核发育匙吻鲟早期性腺发育状况
        2.3.2 子代性别类型
        2.4 讨论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Ⅰ 正常的与紫外照射后的施氏鲟精子的形态结构
图版Ⅱ 正常施氏鲟精子的超微结构
图版Ⅲ 经紫外辐射的施氏鲟精子的超微结构
图版 Ⅳ 匙吻鲟雌核发育二倍体卵子的核行为变化
致谢
附录

四、人工雌核发育草鱼染色体倍性的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诱导四倍体马铃薯优良品种合作88降倍及其机制研究[D]. 郑英转.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紫外辐射灭活清水石斑鱼精子诱导褐点石斑鱼卵子胚胎发育的研究[D]. 曹勤. 广东海洋大学, 2020(02)
  • [3]热带爪蛙的单性生殖及雌核发育单倍体的转录组分析[D]. 涂明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改良雌核发育草鱼群体的建立及其遗传特性研究[D]. 毛庄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草鱼不同群体(雌核发育、ENU诱变)的微卫星遗传结构分析及生长差异研究[D]. 王成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17(02)
  • [6]动物和植物远缘杂交比较研究[J]. 陈婕,罗觅,陶敏,段巍,张纯,覃钦博,肖军,刘少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6(10)
  • [7]大菱鲆性别决定机制与染色体组工程育种技术的研究[D]. 孟振.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鱼类遗传育种中生物学方法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 徐康,段巍,肖军,陶敏,张纯,刘筠,刘少军.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4(12)
  • [9]团头鲂三倍体和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张新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10]匙吻鲟雌核发育诱导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 邹远超.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人工雌核草鱼染色体倍性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