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吕梁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列地层年龄及对比

云南吕梁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列地层年龄及对比

一、云南陆良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时代及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李诗平[1](2021)在《滇越铁路红河段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滇越铁路1901年开始修建,1910年通车,路线自昆明至河口至越南河内至海防,从云贵高原通向大海,是一条轨距为1m且至今仍在运行的百年国际窄轨铁路,在20世纪初被称为“世界三大工程奇迹”、“世界三大高原铁路”。云南省计划以“文化与自然景观中的滇越铁路”申报世界遗产(以下简称“申遗”),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以地质遗迹为主的自然景观是遗产要素构成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选择滇越铁路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且是申遗的核心与经典段落——红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沿线自然地理特征调查和地质遗迹特征调查。根据《操作指南》和我国地质遗迹调查规范,基于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地学原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遥感解译、基于Arc GIS地质遗迹数据库的专题制图、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多种技术手段针对性地开展地质遗迹景观调查和评价的具体研究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1)调查出地质遗迹152处,并选用国土资源部[2016]83号中的分类方案将其划分为7大类、15类和18亚类,对其规模、形态、物质组成、地质背景、空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特征研究。(2)研究区地质遗迹以流水地貌、岩石地貌、构造地貌景观为主体,呈空间丛集性分布,自北向南划分为南盘江峡谷、蒙自碧色寨、南溪河峡谷景观区。(3)从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四个方面,对滇越铁路红河段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定性和综合定量评价,建立了地质遗迹景观的评价体系,得出评价结果:世界级3处、国家级12处、省级17处、省级以下11处。(4)滇越铁路红河段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具有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典型性强、价值等级高的特点。(5)已能为滇越铁路申遗提供支撑材料,并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流传观点“南溪河谷段雄伟壮观,可与阿尔卑斯媲美”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付坤荣[2](2020)在《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文中提出康滇裂谷发育于扬子古陆西南部,是华南乃至全球新元古代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寒武纪基础地质研究中普遍关注的“热点”大地构造单元。为优化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年代地层对比框架,重塑构造古地理格局,揭示裂谷时空发育规律及其地球动力学环境,笔者综合运用同位素年代学、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基础理论、方法,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样品测试和综合分析对康滇裂谷开展了年代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盆地构造等多学科、多维度的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1.川西甘洛地区苏雄组与开建桥组界线处获得苏雄组英安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802.0±7.0 Ma,表明苏雄组均属于青白口系上部。2.德昌地区之开建桥组划分为以陆源碎屑岩系为主的下段和以火山岩系为主的上段。首次获得上段底部熔结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778.7±6.2Ma,证实德昌地区开建桥组上段属于南华系,而下段则属青白口系。这一锆石U-Pb年龄为裂谷充填系跨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3.德昌盆地开建桥组和滇中盆地澄江组关键层段沉积相研究表明,辫状河沉积是盆地充填系的主体。这些辫状河沉积岩系中发育的大型斜层理位态野外实测结果及其玫瑰花图解证实,古流向(沉积物扩散方向)主体指向东,表明物源区处于裂谷之西,进一步论证了裂谷主体走向为南北向的认知。4.砂岩骨架颗粒成分统计结果表明,德昌地区开建桥组绝大多数样品点数据落在稳定克拉通或者稳定的基底区域,极少数样品落在再旋回造山区域,说明开建桥组地层物源主要来自稳定的克拉通或古老基底,而不是来自安第斯型岩浆弧。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同时期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康滇裂谷形成的板块构造环境。5.基于以上新取得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资料,论证了康滇裂谷的构造区划方案:自北而南划分成苏雄盆地、德昌盆地和滇中盆地三个伸展盆地,进而讨论、总结了康滇裂谷的时空发育特征和构造古地理演化阶段。

刘昊岗[3](2020)在《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滇中是中国晚前寒武纪地层发育最为齐全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扬子古陆前寒武纪地质过程及其对Rodinia超大陆事件响应的关键地区。八街群及其下伏的昆阳群是扬子陆块西南部中、新元古界代表性地层单元,主要为一套浅变质的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并发育少量的火山碎屑岩系。本文综合运用沉积地质学、构造地层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理论、方法,重点研究八街群、昆阳群地层年代学特征、沉积地质特征。基于火山碎屑岩系的年代学特征、沉积物源特征分别探讨了昆阳群、八街群的年代地层格架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主要取得以下新的认识和进展:1.获得昆阳群美党组精确SHRIMP锆石U-Pb年龄(945±17)Ma,指示昆阳群美党组应属新元古界底部。2.首次获得禄表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78.5±4.7)Ma、(878±4)Ma,佐证了八街群应属青白口系。3.美党组岔河段底部砾岩为层间砾岩,可能代表一次区域性抬升。禄表组斜层理数据显示其古流向指向北北东,表明沉积物来源于现今的西南部;华家箐组底部砾岩砾石扁平面指向北,表明沉积物来源于现今的北部。4.禄表组砂岩碎屑锆石年龄分布谱系图显示物源来自于滇中陆块和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的统一陆块。5.禄表组、华家箐组连续沉积时期,沉积海盆发生强烈构造转换,华家箐组底部发育砾岩,华家箐组沉积物古流向从清水沟组、禄表组的正北转为朝南。这一转化可能代表了川西南扬子陆块和滇中地区滇中陆块碰撞造山的启动。

刘昊岗,张恒,张传恒,高林志,刘燕学,张继彪[4](2019)在《滇中北部昆阳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滇中昆阳群一直是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地层序列、时代与区域对比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对滇中易门县小街乡普家村-岔河水库剖面禄表组2个凝灰岩样品进行SHRIMP锆石U-Pb定年,获得禄表组凝灰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878.5±4.7Ma和878.0±4.0Ma,首次证实禄表组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中期。禄表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的获得,有利于正确认识昆阳群的划属关系,并为西南地区青白口纪地层格架的建立和对比提供可靠的年代学依据。

刘鑫[5](2019)在《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发育有较完整的新元古代沉积地层,野外勘查发现浙江江山地区发育新元古代成冰纪前的志棠组(Z1z),该组下段为河流相沉积砂岩,上段为一套河口湾相沉积砂岩。志棠组与下伏上墅组(Pt3s)火山岩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雷公坞组(Z1l)冰碛岩为整合接触。志棠组为南华冰期前的沉积地层,与冰期地层沉积连续,两者之间没有间断。由于江山地区志棠组形成的年龄缺少年代学依据,导致其时代归属及地层划分对比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此外,新元古代志棠组对研究成冰纪前气候环境演化、“雪球地球”启动机制和古纬度变化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江山地区新元古代志棠组开展U-Pb锆石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综合研究,获得以下两点新认识与成果:(1)志棠组顶部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结果表明:其中最年轻的一组年龄介于721±7.6733±7.7Ma之间,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27.5±5.9Ma,可认为志棠组沉积年龄小于等于727.5±5.9Ma,该年龄与其他学者研究的扬子陆块其它地区板溪期顶界地层的年龄具有一致性;故将志棠组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中晚期沉积,处在冰期地层之下。志棠组与华南地区新元古代(南华冰期前)及其相当层位的顶界年龄也趋向于720Ma,并且与国际上Sturtian冰期启动年龄(约720Ma)也基本一致,指示南华冰期底界约为720Ma。(2)本文对浙江江山志棠组的3个采点(共56块定向岩芯)进行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岩石磁学实验结果显示:砂岩样品中的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样品经过系统热退磁,不同样品具有不同的阻挡温度,大部分岩芯能分离出高低两个阻挡温度,高温组分经过地层产状校正后,其平均方向为Ds=325.6°,Is=40.4°,α95=8.1°,通过褶皱检验,为样品的原生剩磁。据此计算出江山志棠组采样点的古纬度为23°N,其结果与前人在扬子东南缘新元古代其他地区的古地磁结果非常一致,符合华南陆块在720Ma处于中低纬度。根据前人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中期至震旦系(820540Ma)华南陆块经历了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地区运动的过程,该时期正是向寒冷气候转变,是“雪球地球”事件在华南的响应。

张炜强[6](2018)在《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文中认为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学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冰期事件、真极移假说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手段之一,具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针对全球新元古代冰期事件研究,前人提出雪球地球假说,该假说基于两方面的研究成果:(1)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新元古代冰期沉积;(2)冰期发生时全球各大陆均处于低纬度。新元古代沉积在我国华南地区亦出露广泛且研究成果丰硕,但同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受后期构造作用、古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冰期沉积物的出露程度不一,冰期期次尚未定论且冰期地层的划分对比尚存争议;(2)高可信度的古地磁数据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选取了华南扬子陆块具代表性地区冰期地层,以冰川事件为主线,并结合同位素年龄值和古地磁数据进行跨相区对比,以期从宏观上对华南地区冰期地层地质特征进行展示。此外,对浙西江山市新塘坞村进行大比例尺填图,揭示冰期地层在该地的展布及期次,并对前寒武系雷公坞组冰碛岩进行古地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陆块内南华冰期地层的分布具明显区域性特征,在湘黔桂邻区沉积序列较为完整,部分地区出露三期冰期地层,如湖南省芷江及贵州省剑河等地,而赣皖浙地区研究薄弱。对浙西江山新塘坞地区大比例尺填图发现,该地区发育一期冰期-雷公坞组,其冰碛岩以紫红色、深灰色的块状冰碛泥砾岩为主。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岩、砂岩、灰岩、片麻岩及花岗岩等;砾石大小不一,砾径1030 cm,砾石有擦痕、刻蚀等痕迹,棱角明显,磨圆度差,其岩性特征可与南沱组对比;(2)雷公坞组冰碛岩的磁滞回线呈细腰型(L型),矫顽力(Hc)较小,在外加磁场约200mT时磁滞回线就已完全闭合,其饱和磁化强度(Ms=2.256×10-3Am2)、饱和剩余磁化强度(Mr=0.789×10-3Am2)、矫顽力(Hc=13.43mT)、剩磁矫顽力(Hcr=28.43mT)等磁性参数,表明冰碛岩样品中主要携磁矿物为磁铁矿和赤铁矿;(3)大部分样品热退磁结果显示出低温和高温组分,高温组分数据通过褶皱检验,是原生剩磁,其对应的古纬度为14°N,与前人在华南其它地区所获得的中低纬度相符,从而进一步验证了雪球地球假说,亦为华南新元古代的古地理重建提供了依据。

蔡娟娟[7](2018)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碎屑物源及全球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冰纪冰川作用是地球演化史上备受瞩目的全球性科学问题,华南扬子陆块作为成冰纪地层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为成冰纪研究提供了大量素材。尽管如此,华南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的确切启动时间及其全球对比关系仍未有定论。基于此,本文对扬子陆块东南缘桂北地区成冰纪(南华纪)长安组底部和南沱组底部冰成杂砾岩开展了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代学研究,以期限定两套冰成杂砾岩的最大沉积时间以及南华系底界年龄,厘定江口冰期和南沱冰期的确切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关系,并建立冰期地层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对其物源及古地理意义展开讨论。长安组样品HJC-N1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58~717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19.6 ± 6.1 Ma;长安组样品FL-N3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79~719 Ma,7颗最年轻锆石的206?bb/238U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23.0 ±8.1Ma。结合CL图像分析表明,江口群冰成杂砾岩的最大沉积年龄为ca.720 Ma,因而江口冰期的启动应不早于720 Ma。此年龄值证明南华系底界年龄应标定为ca.720 Ma,而非780Ma。结合已发表的相关年龄数据可知,江口冰期很可能启动于ca.715Ma,与塔里木、阿拉伯-努比亚、劳伦等古陆块的Sturtian冰川作用高度同步。南沱组样品FL-N1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87~649 Ma,3颗最年轻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49.3 ± 6.2 Ma;样品SLK-N1的碎屑锆石U-Pb年龄集中分布于939~650 Ma,最年轻一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52.1±6.7 Ma。结合CL图像分析表明,南沱组冰成杂砾岩最大沉积年龄应<650 Ma,而南沱冰期的启动应晚于650 Ma,与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劳伦古陆等陆块的Marinoan冰川作用基本同步。同时,本文样品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的新元古代年龄分布可与扬子北缘、西缘及东南缘相关地层完全对比:均集中于750~850Ma之间,在ca.800Ma处普遍存在最大峰值,且在850Ma、820Ma及750 Ma处普遍存在显着峰值,体现了华南新元古代的幕式构造热历史。长安组和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几乎一致,表明两期冰期沉积具有基本一致的物质来源。与相关地层的年龄谱对比分析显示,样品年龄谱与区内冰前地层相似度极高。结合CL图像及岩石学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长安组和南沱组的碎屑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冰川作用对就近的南华裂谷盆地边缘地带下伏新元古代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刨蚀。综合现有资料推知,华南板块在脱离Rodinia超大陆主体进入独立演化状态后,其陆内裂谷伸展作用并未结束,可能一直持续至Marinoan冰期结束。

邢芳[8](2018)在《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温度预测》文中提出地热系统按热源分类,可分为岩浆囊余热、岩石放射性生热、正常或略偏高的大地热流,正常或略偏高的大地热流又可分为断层导热和地层导热两个亚类。一般来说,前两种类型及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断层导热的地热异常及地热显示明显,且热储温度较高。而对于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地层导热类型来说,地表基本无地热异常,其形成热储温度也偏低。前人对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的形成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对于热储层地温场数学预测模型的研究甚少。地温梯度法在研究热储温度应用较多,但实践表明地温梯度法存在一定误差,本文从历史成热法的角度重新预测温度,对地温梯度法进行了校正。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做进一步的深化认识,建立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地层导热层状热储的地温场数学预测模型。可为该类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地热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综合分析,探索了正常大地热流条件下形成地热的基本特征、分布、形成机制、储集形式等规律,建立了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地温场特征,从历史成热法的角度,根据能量守恒和傅里叶定律建立热储温度计算的数学模型。在求解数学模型解析解的过程中,采用统计学原理,找出所求参数与已知参数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热储层热流密度的增量与大地热流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盖层的热导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盖层厚度之间,存在值域值范围。利用spss软件对这几个参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了他们之间的数学关系式,进而求得热储层温度计算公式。将本次研究所得出的计算公式,用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良盖层层状热储、不良盖层层状热储、多层层状热储以及受断裂影响的不良盖层层状热储进行了验证,良盖层单层及多层层状热储的验证结果与实际井温测井基本吻合,不良盖层层状热储模型验证结果与实际井温测井相差不大,但受断裂带影响的不良盖层层状热储模型的验证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9](2017)在《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文中指出云南双峰式火山岩时空分布较为广泛,贯穿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云南主要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矿产资源的情况,并讨论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云南主要分布有:(1)元古宙: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昆阳群中的碱性火山岩及细碧-角斑岩类火山岩组合,新元古代与苏雄组同期的双峰式火山岩;(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和凝灰岩等火山喷发记录;(3)中—晚志留世:滇西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大凹子组(S2+3d)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4)中—晚泥盆世:滇西北德钦羊拉里农组(D2+3l)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碳酸盐岩;(5)早三叠世:金沙江造山带攀天阁组(T1p)流纹岩+崔依比组(T1c)玄武岩(细碧岩或蚀变玄武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滇西洱源岩群双峰式火山岩;(6)中—晚三叠世:澜沧江造山带中南段忙怀组(T2m)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少量玄武岩和小定西组(T3x)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及芒汇河组(T3mh)玄武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7)古近纪:剑川组(E2j)碱性玄武岩-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组合等7个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其地质构造背景各异,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这些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作为制约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关键地质演化和成矿事件的标志性地质现象,是研究其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重要依据。

江卓斐[10](2016)在《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华南扬子古大陆存在两期新元古代全球性冰川和一期间冰期记录,依次为江口冰期(Sturtian)(ca.715-660Ma)、富禄间冰期(ca.660M-651Ma)和南沱冰期(Marinoan)(ca.651-635Ma)。扬子西缘康滇地区自1940年发现新元古代冰川记录以来一直与南沱冰期沉积南沱组相对比,因而认为缺失江口冰期和富禄间冰期记录。本文采用锆石U-Pb定年手段,对扬子西缘冰川启动时间与期次进行了制约。结果表明,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约为715Ma,与华南扬子古大陆江口冰期乃至国际上Sturtian冰期启动时间一致,存在江口冰期沉积记录。沉积特征与旋回对比分析表明,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沉积地层“南沱组”和列古六组下段可与江口冰期的江口群和长安组相对比,而“南沱组”和列古六组上段则可与间冰期富禄组、大塘坡组相对比。新的地层划分对比方案改变了近一个世纪以来形成的传统认识,对华南扬子古大陆重建具有深远的意义。“构造-岩相古地理图”是古大陆再造研究成果的载体和最理想的表达形式。本文在广泛收集、分析前人实测剖面的基础上,系统观察、研究了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沉积特征和时空分布,参照现代大陆冰川沉积模式,引进了大陆冰盖、雪线、陆相冰缘、海相冰缘等地理学概念,建立了相应的构造模型和充填模式,编制了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图,重建了当时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史。本文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成果对华南扬子古大陆构造-古地理演化和成矿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云南陆良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时代及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陆良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时代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滇越铁路红河段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红河段是滇越铁路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段落
        1.1.2 地质遗迹对地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1.3 滇越铁路地质遗迹研究尚属空白
        1.1.4 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研究能为滇越铁路申遗提供支撑材料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范围、交通位置及划定
        2.1.1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位置
        2.1.2 划定依据
    2.2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2.3 社会经济
    2.3 地质概况
        2.3.1 地层岩性
        2.3.2 岩浆岩
        2.3.3 大地构造分区与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特征
    2.4 新构造运动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及特征
    3.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调查
        3.1.1 调查步骤
        3.1.2 调查方法
        3.1.3 野外调查设备
    3.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
    3.3 典型地质遗迹景观特征
        3.3.1 流水地貌景观
        3.3.2 岩石地貌景观
        3.3.3 构造地貌景观
        3.3.4 火山地貌景观
        3.3.5 瀑布景观
        3.3.6 河流景观
        3.3.7 湖沼景观
        3.3.8 构造形迹
        3.3.9 典型矿床
        3.3.10 古人类
    3.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空间分布
    3.5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形成条件
        3.5.1 地层岩性条件
        3.5.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
        3.5.3 自然地理条件
    3.6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形成演化过程
        3.6.1 峡谷形成演化过程
        3.6.2 洞穴形成演化过程
        3.6.3 瀑布形成演化过程
        3.6.4 岩溶地貌和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第四章 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评价
    4.1 地质遗迹景观价值定性评价
        4.1.1 科学价值
        4.1.2 美学价值
        4.1.3 科普价值
        4.1.4 旅游开发价值
    4.2 地质遗迹景观综合定量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4.2.2 评价模型与指标权重
        4.2.3 评价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和科学问题
        1.1.1 研究现状
        1.1.2 存在问题
    1.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工作量
    1.4 取得的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研究区的位置与交通
    2.2 裂谷基底的地层组成与变形变质特征
        2.2.1 地层序列与岩石组合
        2.2.2 区域构造与变形变质特征
    2.3 裂谷充填系
        2.3.1 地层单元与岩石组合
        2.3.2 区域断裂
        2.3.3 区域岩浆活动
    2.4 后裂谷地层序列
        2.4.1 震旦系
        2.4.2 寒武系及其以后地层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2.5.1 基底形成阶段
        2.5.2 盖层发育阶段
        2.5.3 陆内改造阶段
第3章 关键层位定年与年代地层框架的优化
    3.1 研究现状与关键问题
        3.1.1 川西南地区
        3.1.2 滇中及滇东地区
    3.2 样品处理与实验方法
    3.3 苏雄组顶部火山岩定年及其地层学意义
        3.3.1 地层序列与采样位置
        3.3.2 样品岩性与锆石特征
        3.3.3 测年结果与分析处理
        3.3.4 区域地层学意义
    3.4 开建桥组上、下段界限年龄的标定及其区域地层学意义
        3.4.1 地层序列与采样位置
        3.4.2 样品岩性与锆石矿物学特征
        3.4.3 测年结果与分析、处理
        3.4.4 地层学意义
    3.5 裂谷充填系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的优化
第4章 关键层段沉积地质学特征
    4.1 典型剖面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序
        4.1.1 康滇裂谷的构造区划
        4.1.2 德昌盆地开建桥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
        4.1.3 滇中盆地澄江组地层序列与沉积相
    4.2 开建桥组关键层段沉积相与古流向分析
        4.2.1 关键层段的选择
        4.2.2 沉积相与沉积相序列
        4.2.3 古流向的确定及沉积物扩散样式分析
    4.3 滇中典型地区澄江组关键层段沉积相与古流向分析
        4.3.1 关键层段的选择
        4.3.2 沉积相与沉积相序列
        4.3.3 古流向的确定及沉积物扩散样式分析
    4.4 康滇裂谷盆地结构与空间发育特征
第5章 盆地原型与构造古地理格局
    5.1 裂谷充填碎屑岩系碎屑岩骨架颗粒特征
        5.1.1 砂岩骨架颗粒成分特征
        5.1.2 骨架颗粒统计结果分析及其对物源区属性的指示意义
    5.2 伴生火山岩的地化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5.2.1 火山岩类型
        5.2.2 构造环境分析
    5.3 原型盆地分析与讨论
    5.4 康滇裂谷盆地时空演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区地形及交通状况
    1.2 研究现状与选题依据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工作量与新认识
        1.4.1 工作量
        1.4.2 主要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石屏岩群
        2.1.2 大红山群
        2.1.3 东川群
        2.1.4 昆阳群
        2.1.5 八街群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岩
    2.5 区域地质演化史
        2.5.1 古地磁与古陆位置
        2.5.2 区域地质演化史
第3章 关键层位定年及其对八街群、昆阳群年代地层位置的约束
    3.1 分析方法
    3.2 美党组碎屑锆石测年及其年代地层学意义
        3.2.1 采样层位与岩性特征
        3.2.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2.3 年代地层学意义
    3.3 禄表组火山岩测年及年代地层学意义
        3.3.1 采样层位与岩性特征
        3.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3.3 年代地层学意义
    3.4 滇中晚前寒武纪年代地层格架的优化
第4章 八街群古流向、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
    4.1 八街群序列
    4.2 古流向
        4.2.1 禄表组古流向
        4.2.2 华家箐组古流向
        4.2.3 八街群物源讨论
    4.3 禄表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分布特征
        4.3.1 分析方法
        4.3.2 样品采样位置与岩性特征
        4.3.3 碎屑锆石年龄谱系特征
        4.3.4 物源指示意义
    4.4 构造背景及古地理格局
        4.4.1 1200-1126Ma被动陆缘阶段
        4.4.2 1050-950Ma洋陆俯冲早期阶段
        4.4.3 950Ma-825Ma洋陆俯冲晚期阶段
        4.4.4 825-820Ma碰撞造山阶段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滇中北部昆阳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地层序列
2 地层序列和采样层位
3 分析方法
4 测定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5)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华南新元古代沉积地层研究现状
        1.2.2 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4 工作安排及完成的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地层
        2.3.1 太古宙与早中元古代地层
        2.3.2 新元古代早期地层(1000~820Ma)
        2.3.3 新元古代中期地层(板溪期—南华冰期)
        2.3.4 新元古代冰期地层(720~635Ma)
    2.4 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
3 浙江江山地质概况与样品采集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江山地层特征
        3.2.1 上墅组(Pt3s)
        3.2.2 志棠组(Z1z)
        3.2.3 雷公坞组(Zll)
        3.2.4 陡山沱组(Z2d)
        3.2.5 灯影组(Z2-?1dy)
    3.3 年代学样品采集
    3.4 古地磁岩芯采集
4 志棠组沉积岩年代学特征
    4.1 锆石U-Pb定年方法概述
    4.2 锆石挑选、制靶及分析测试
    4.3 志棠组沉积岩年代学测试结果
5 江山地区志棠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
    5.1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5.2 岩石磁学分析
    5.3 古地磁实验结果与分析
6 讨论
    6.1 志棠组沉积时代的厘定
    6.2 物源分析
    6.3 区域地层对比
    6.4 锆石年龄对南华系底界年龄的约束
    6.5 华南新元古代古纬度变化与古气候意义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华南新元古代地层研究现状
        1.2.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分布
        1.2.2 华南新元古代古地磁学研究现状
        1.2.3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事件与雪球地球假说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案
    1.5 完成工作量
2 古地磁学与岩石磁学原理和方法
    2.1 古地磁学原理和方法
        2.1.1 古地磁学原理
        2.1.2 古地磁学方法
        2.1.3 技术和设备支持
    2.2 岩石磁学原理和方法
        2.2.1 主要岩石磁学参数及常见磁性矿物
        2.2.2 主要剩磁类型
3 区域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层概况
        3.1.1 太古宙和早中元古代
        3.1.2 新元古代早期地层
        3.1.3 新元古代中期地层
        3.1.4 新元古代南华冰期地层
    3.2 区域构造特征
    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4 浙西江山地质概况
    4.1 自然地理概况
    4.2 研究区地质背景
5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5.1 样品采集
    5.2 实验过程及数据处理
    5.3 岩石磁学结果
    5.4 古地磁学结果
6 讨论
    6.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6.1.1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划分
        6.1.2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对比
    6.2 华南新元古代冰期地层古纬度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扬子陆块东南缘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碎屑物源及全球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际成冰纪冰川作用及冰期地层研究
        1.2.2 华南成冰纪地层研究
        1.2.3 新元古代幕式岩浆活动事件与华南裂谷盆地演化的耦合关系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案及内容
    1.5 可行性分析
    1.6 项目依托
第2章 地质背景及样品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格架与裂谷盆地充填序列
    2.3 研究区成冰纪地层概况及样品采集
第3章 碎屑锆石U-Pb定年
    3.1 分析方法
    3.2 分析结果
        3.2.1 长安组
        3.2.2 南沱组
第4章 江口群和南沱组最大沉积时限
    4.1 江口群
    4.2 南沱组
    4.3 南华系底界年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华南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5.1 江口冰期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5.2 南沱冰期的启动时限及其全球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冰期地层物源分析
    6.1 碎屑锆石来源
    6.2 古地理意义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8)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温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正常大地热流条件下地热形成的基本理论
    2.1 地热田的形成条件
        2.1.1 热源
        2.1.2 热通道
        2.1.3 热储层
        2.1.4 盖层
    2.2 正常大地热流条件下热储的概念模型
        2.2.1 地热地质条件
        2.2.2 概念模型
    2.3 正常大地热条件下热储温度预测模型
        2.3.1 基本原理
        2.3.2 物理模型
        2.3.3 预测模型
第三章 参数的确定
    3.1 时间t_2
    3.2 常系数C_1
    3.3 热流密度增量Δq
        3.3.1 样本点概况
        3.3.2 热流密度增量Δq与大地热流值q的相关关系
        3.3.3 热流密度增量Δq与盖层热导率K_3及盖层厚度h_3的相关关系
        3.3.4 Δq与q、K_3、h_3的多元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单层热储良盖层模型验证
    4.1 区域地质概况
        4.1.1 自然地理
        4.1.2 地层岩性
        4.1.3 地质构造
        4.1.4 水文地质条件
    4.2 地热地质条件
        4.2.1 热显示
        4.2.2 热储层及盖层
        4.2.3 热源
        4.2.4 热通道
    4.3 模型验证
第五章 单层热储不良盖层模型验证
    5.1 区域地质概况
        5.1.1 自然地理
        5.1.2 地层岩性
        5.1.3 地质构造
        5.1.4 水文地质条件
    5.2 地热地质条件
        5.2.1 热显示
        5.2.2 热储层及盖层
        5.2.3 热源
        5.2.4 热通道
    5.3 模型验证
第六章 多层热储良盖层模型验证
    6.1 区域地质概况
        6.1.1 自然地理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
        6.1.4 水文地质条件
    6.2 地热地质条件
        6.2.1 热显示
        6.2.2 热储层及盖层
        6.2.3 热源
        6.2.4 热通道
    6.3 模型验证
第七章 受断裂影响单层热储模型对比
    7.1 区域地质概况
        7.1.1 自然地理
        7.1.2 地层岩性
        7.1.3 地质构造
        7.1.4 水文地质
    7.2 地热地质条件
        7.2.1 热显示
        7.2.2 热储层及盖层
        7.2.3 热源
        7.2.4 热通道
    7.3 模型对比
第八章 结论及不足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9)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双峰式火山岩的重要地层层序
2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有关矿产
    2.1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中双峰式火山岩与Fe-Cu-REE矿床
    2.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黑色岩系+酸性火山岩与磷-REE矿床
    2.3志留纪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与VHMS型矿床
    2.4泥盆纪里农组水解玄武岩与VHMS型铜矿床
    2.5三叠纪双峰式火山岩与黑矿型铜多金属矿床
    2.6剑川组碱性玄武岩-粗面岩与铜金矿床
3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构造背景讨论
    3.1中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基本层序
    3.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夭折裂谷
    3.3志留纪兰坪-思茅盆地双峰式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
    3.4中晚泥盆世扬子地区的构造背景
    3.5早三叠世金沙江洋的构造背景
        3.5.1金沙江洋西侧鲁春-红坡牛场弧后上叠裂谷盆地
        3.5.2甘孜-理塘洋的打开
    3.6新生代金沙江-红河断裂带走滑拉分背景下的双峰式火山岩
4结论

(10)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概况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概况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案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案
    1.3 论文的依托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3 大地构造演化
    2.4 岩石地层特征
        2.4.1 地层分区
        2.4.2 地层单元特征
        2.4.3 分区论述
        2.4.4 事件地层
        2.4.5 年代地层
3 开建桥组顶界年龄及其对冰川启动时间的制约
    3.1 内容提要
    3.2 地质背景与采样位置
    3.3 分析方法
    3.4 分析结果
    3.5 讨论与结论
        3.5.1 开建桥组的顶部时限
        3.5.2 对华南Sturtian冰期启动时间的约束
        3.5.3 与Rodinia裂解有关的幕式岩浆活动记录
        3.5.4 结论
4 澄江组顶界年龄及其对冰川启动时间的制约
    4.1 内容提要
    4.2 地质背景与采样位置
    4.3 分析方法
    4.4 分析结果
    4.5 讨论与结论
5 “南沱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5.1 内容提要
    5.2 地质背景与采样位置
    5.3 分析方法
    5.4 分析结果
    5.5 讨论与结论
        5.5.1“南沱组”下段底部年龄下限
        5.5.2“南沱组”上段底部年龄下限
        5.5.3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晚期冰川的期次
        5.5.4 古地理意义
        5.5.5 结论
6 列古六组底界年龄及其对冰川启动时间的制约
    6.1 内容提要
    6.2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6.3 分析结果
    6.4 讨论与结论
7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地层划分对比新方案
    7.1 早冰期地层底界年龄
    7.2 间冰期地层底界年龄
    7.3 区域地层对比新方案
8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
    8.1 概述
    8.2 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编图操作流程
    8.3 地质背景
    8.4 早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715~660 Ma)
        8.4.1 沉积特征
        8.4.2 沉积模式
        8.4.3 古地理概貌
    8.5 间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660~651Ma)
        8.5.1 沉积特征
        8.5.2 沉积模式
        8.5.3 古地理概貌
    8.6 晚冰期构造-岩相古地理(651~635 Ma)
        8.6.1 沉积特征
        8.6.2 沉积模式
        8.6.3 古地理概貌
9 结语
    9.1 主要创新点
        9.1.1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的确定
        9.1.2 扬子西缘间冰期地层的厘定
        9.1.3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地层划分对比新方案
        9.1.4 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期、间冰期期次
        9.1.5 构造模型与充填序列建立
        9.1.6 构造-岩相古地理图表示方法的更新
    9.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与图版
附件目录与附件
作者简历

四、云南陆良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的地层时代及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滇越铁路红河段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与评价[D]. 李诗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康滇裂谷充填序列关键层位定年、沉积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 付坤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3]滇中八街群锆石U-Pb年龄、沉积地质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D]. 刘昊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滇中北部昆阳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层学意义[J]. 刘昊岗,张恒,张传恒,高林志,刘燕学,张继彪. 地质通报, 2019(07)
  • [5]浙江江山新元古代志棠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与古地磁学研究[D]. 刘鑫.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6]浙西江山新元古代雷公坞组古地磁学及其地质意义[D]. 张炜强. 东华理工大学, 2018(01)
  • [7]扬子陆块东南缘成冰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限、碎屑物源及全球对比[D]. 蔡娟娟.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 [8]正常大地热流背景下层状热储温度预测[D]. 邢芳.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9]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J].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 地质学报, 2017(11)
  • [10]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冰川启动时间、期次及其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D]. 江卓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标签:;  ;  ;  ;  ;  

云南吕梁牛头山地区浅变质岩系列地层年龄及对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