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盟销售的电池必须回收

在欧盟销售的电池必须回收

一、欧盟销售电池必须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白旻,张旻昱,王晓超[1](2021)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趋势》文中提出围绕全球能源低碳化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在电动汽车发展、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以及氢燃料汽车发展三大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研判以上三大领域的发展趋势。

刘慧丽[2](2020)在《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汽车因环保而生,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效益来之不易。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进入2020年,我国已经进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规模化退役期。动力电池所带来的能源、资源以及经济等多方面效益不可估量,且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在我国是一个实打实的朝阳产业,但是由于动力电池整体产业链回收政策缺乏,市场运转模式并未稳定,市面上的动力电池种类复杂不一,普遍采用的处理技术不具有所有电池处理的适配性且高精尖端的技术不成熟,加之企业成本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倘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之前的付出前功尽弃。基于以上现状,可以说,只要有一条成熟的绿色供应链的回收体系,废旧动力电池这颗“定时炸弹”便可以完全转化成为“城市矿产”。因此,研究动力电池回收体系问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的回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为六章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展开研究。第一章整体交代研究的背景意义、新能源动力汽车及电池发展现状、研究内容、方法路线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梳理美、日、德和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发展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存在问题,总结对我国启示,提出了我国未来法律法规发展建议;第三章从产业链角度分析,首先梳理梯次利用政策和关键性技术,然后介绍再生利用的预处理过程、分离提取过程和产品制备过程,并对每个过程进行总结,提出每个过程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最后佐以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进行实际论证;第四章则是通过介绍美、日、德和我国现有的回收模式,分析比较我国已有回收模式,加之典型企业回收模式的介绍,总结适合我国实际运行的回收模式;第五章立足理论,总结前面几章内容,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存在问题和现状后,构架符合我国的“1+3”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分析了关键性环节,并对以汽车经销商为回收主体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进行说明;第六章高度概括本论文的结论,提出存在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张德元[3](2020)在《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传统的生产源污染治理难题尚未根本解决,生活源污染问题便日益凸显,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理念,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让产品生产者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特别是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置负责以减少环境影响,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废弃物治理的通行政策。在这一理念下,形成了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三大核心制度。2012年,中国正式推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但经过7年多的实施,出现了基金收不抵支、规范回收率低、新品种实施难等问题。因此,对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对下一步完善中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运行特征,综合运用对比分析、模型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废弃物回收利用市场特征和基于这一市场条件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在第3和第4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运行条件、运行特征的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制度运行的差异,提出在中国目前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市场上存在自发从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完整体系,在该市场条件下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会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形成。然后,在第5章,基于中国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征,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别对政府与生产者的博弈行为,基金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和押金返还制度下主要博弈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了全面分析。其次,在第6章,以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印证了前面的分析结论:一是,在基金制度实施后导致二元利用市场体系的形成;二是,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额与其增加的额外环境成本之间的差额必须大于非正规拆解企业与正规拆解企业拆解产品销售价格的差额,否则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将流向非正规拆解企业;三是,回收企业会利用市场竞争优势攫取政府给予正规拆解企业的基金补贴,致使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失效。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相关主体的决策行为,得出均衡条件和最优解,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管理政策研究上升到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2)本文基于我国现阶段废弃物仍是“有价商品”的属性,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概念,并分析了其形成机理和运行特征,具有一定的观点创新性。(3)本文将博弈论分析方法应用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具有一定的方法应用创新性。

杜德春[4](2020)在《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报告是基于对“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英中翻译任务的一份报告。所翻译的源语材料是国际能源署(IEA)为2019年二十国集团能源部长级会议而编写的一份报告。译者主要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Wordfast、Xbench以及Google Translate等完成了这一翻译任务。本报告采用定性分析,只针对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译者所翻译的文本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科技英语中多用复合句,甚至会出现多重复合句的情况,因此复合句的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对所翻译材料的具体情况分析,译者着重选取了其中的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报告由六章组成。第一章是概论部分,主要介绍对翻译任务的要求、翻译文本的特点分析、本报告的结构以及方法论。第二章主要介绍译前准备,包括文字识别、项目创建、术语库和记忆库创建、文件分析以及伪翻译处理等。第三章是对翻译过程的介绍,包括译后编辑、质量保证以及译文导出等。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针对该翻译任务中的有关翻译处理案例进行分析。译者基于对所选翻译文本的分析和总结,着重对源语材料中定语从句的翻译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讨论。基于该翻译任务的具体情况,将定语从句的翻译处理方法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译为前置定语、译为主句、译为状语从句以及译为从属小句。其中部分大类中又进行了小类的细分,译为前置定语这一类别又分为译为“所+v.+的”结构做前置定语以及“v.+Obj.+的”动宾结构做前置定语。译为状语从句这一类别又分为目的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结果状语从句以及让步状语从句。译为从属小句的类别又分为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以及总结性重复先行词引导分句。第五章是译后反思与提高部分,通过对比译者译本与校对后的译本,总结翻译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该部分,译者主要选取了三方面比较普遍的问题进行探讨:“而且”与“并且”的辨析、逻辑关系的误用以及“对+obj.+进行+v.”结构,从而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也为其他译者或翻译爱好者作为提醒,避免出现类似错误。第六章对本报告进行了整体总结。本报告对科技英语翻译从业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对科技英语翻译的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本报告仅仅是基于所选翻译项目的案例,对定语从句处理方法的进行了定性总结和分析,因此,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利用相当大的扩展语料库进行类似的定量统计分析,其代表性和适用性则应更好。

宁宇[5](2020)在《新世纪中德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中德两国积极部署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并积极开展和推动两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在该产业的合作。两国在该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为了分析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动因,以推动两国该产业的发展和互利共赢,本文依托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路径,以政府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国家和市场两个要素间的互动,尤其是两国的政治目标和政治利益,如何推动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合作。同时,透过两国的政治需求和市场需要间的相互作用,为未来两国不断深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本文梳理了国家与市场的互动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的逻辑,总结了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概况和合作形式,分析了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合作的动因。重点研究了政府的功能对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影响。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两国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文件,通过分析产业合作的实例,以及展开分析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与德国开展合作的案例,梳理和分析中德出于能源、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公平、政治承诺等政治目标和利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治基础,以及两国在技术、市场、资本等层面的市场互补性,并进一步归纳两国在该产业开展合作的动因。针对两国当前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基础,本文在合作方向、机制、实践等层面,为两国深化合作提出了建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两国产业发展,加速实现政治目标。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立足于双边外交和经贸关系,然而以国内政治利益为出发点,研究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动因的文献较少。加之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在近十年蓬勃发展,本文一定程度上具备创新性、时效性,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费悦[6](2020)在《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商品包装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源头管控与商品全生命周期治理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刺激了电商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为快递、外卖等新生行业带来了活力。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长以及消费方式的转变,也衍生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商品包装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是最主要,也是最亟待解决的。在发展循环经济以及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对商品包装进行规制方面,国外起步较早并且在不断成熟与完善,也已积累了许多优秀经验。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商品包装相关立法规制,总结国外先进之处,结合我国国情及立法现状,提出些许完善建议,力图为我国商品包装的立法规制以及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叙述了商品包装现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立法规制,结合如今社会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阐述了研究并完善我国商品包装立法规制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为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介绍。本部分指出了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为国外相关立法规制及经验。本部分列举了德国、日本在商品包装以及废弃物回收领域的立法、制度与政策,通过分析其运作模式与回收系统,总结出他们在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的基础上,立法规制体系完善、义务主体明确、操作规定细化、保障措施有力的优势。第四部分为我国相关立法规制现状及不足。本部分通过列举我国有关立法与政策并加以分析,得出我国虽也实施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且在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但立法不甚完善,尚未形成体系;监管方面规定欠缺,执行力度不足;各主体间的义务分配详略不均,无法形成闭环式的制约关系;保障措施方面稍显薄弱,还有待加强、完善。第五部分为对完善我国相关立法规制的建议。本部分从立法、制度、产业以及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商品包装立法规制加以完善的建议。

李妙然[7](2020)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效应》文中认为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自2001年启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端、消费端和运营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于2018年双双突破百万;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在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创新上取得较大进展。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过度依赖财政补贴资金,以致2016年发生高额骗补事件;并且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数量显着下滑,专利质量有待提高。其背后原因值得考究,也不禁让人重新审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正经历动态调整,2015年4月以来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四份政策文件,制定、调整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标准退坡机制。产业补贴标准退坡机制是否合理,产业补贴政策未来应该何去何从,以及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值得深思。鉴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效应,具体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供给效应,即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的作用效果;二是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需求效应,即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效果。首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供给效应。在理论层面,基于Murray et al.(2014)、周亚虹等(2015)等学者的研究,本文将需求侧扶持政策工具(如购置补贴)引入理论模型中,构建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作用效果的理论分析框架,从而识别新能源汽车企业最优产能和最优研发投入等经济行为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利用2001-2018年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PSM等方法实证检验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投入的作用效果。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由扩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可知,新能源汽车企业最优产能和最优研发投入主要取决于:研发的边际成本、市场销售份额对价格的弹性、市场销售份额对技术水平的弹性、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概率、需求侧补贴金额对市场需求的边际贡献率、以及研发成功率等因素。其中,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能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正反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能力的作用较小,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而非技术竞争。第二,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显着正效应,但作用效果有所减弱;而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能力的正效应较小且不显着。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理论层面,将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划分为三类:政府采购市场、商业运营市场和私人乘用市场。探讨研发补贴、基础设施和推广示范等供给侧扶持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三类需求市场的作用机制;以及购置补贴、税收减免和优先权力等需求侧扶持政策工具对新能源汽车三类需求市场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利用2010-2018年88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的数据,实证检验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三类需求市场的作用效果;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不同规模需求市场的作用效果。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三类需求市场的作用效果具有显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政府采购市场的作用效果较小,而对商业经营市场和私人乘用市场的作用效果较大;二是供给侧扶持政策对三类需求市场的影响存在滞后性且效果较小,而需求侧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更直接且效果较大。第二,新能源汽车产业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不同规模需求市场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随着政府采购市场规模扩大,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政府采购市场的作用效果先增强后减弱;随着商业经营市场规模扩大,供需双侧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总体上不断增强;而供需双侧扶持政策对不同规模私人乘用市场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性,表现为随着私人乘用市场规模扩大,供给侧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不断增强,而需求侧扶持政策的作用效果先增强后减弱。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供给效应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需求效应的理论探讨;同时,论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补贴标准退坡机制的合理性,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启示。以期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迈向汽车强国之列。

孙玮[8](2019)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文中指出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汽车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很多国家都认为今后汽车行业将朝着新能源汽车方向发展,世界上各大汽车生产国也纷纷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发力,我国也不甘落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飞速发展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相较于国际先进生产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比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借鉴部分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的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从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和消费推广三个方面,梳理部分发达国家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对比,找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主要存在核心技术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消费者接受程度低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的整理,选取美国、日本、欧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美国、日本、欧洲各自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做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日本、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发展经验的分析,提取出适合我国借鉴的发展经验,并针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可借鉴的国外发展经验,从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和消费推广三方面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出建议。首先,在生产技术上我国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构建服务平台等方法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其次,我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优化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等方法完善基础设施。最后,我国可以通过创新营销方式和加强政府采购引导等方法改善消费环境。

李朝全[9](2019)在《美好时代(上)》文中认为编者的话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也是长兴县历史上最好的时代之一,长兴的改革发展之路是中国改革进程的一个缩影。四十年来,长兴县同浙江省和全国一样,经历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径。从一心追求发展速度到注重科学发展,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资源和环境换取发展,到兼顾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再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环境优化发展的

陈倩[10](2019)在《基于SCP范式的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世界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新能源汽车以电代油,具备低碳环保的竞争优势,被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成为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新热点。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二次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井喷式增长,带动了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自锂离子电池商品化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其应用范围从最初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逐渐走向了动力与储能领域。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凭借本土优势一举成为锂离子电池制造与消费大国,但是目前该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产能结构性过剩、三角债危机严重、源头性创新和基础性创新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利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SCP范式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展开研究,探讨其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治理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为了更好地理清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分别从全球和国内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一方面,从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三个方面研究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另一方面,从产业规模、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和市场格局四个方面研究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其次,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从多方面分析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应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然后,选取了日本和韩国的锂离子电池产业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两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模式。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但客观来说,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布局等方面我国与日、韩两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基于此,为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稳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接着,以国内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锂离子电池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例,对影响锂离子电池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在对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和企业规模两者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锂离子电池企业应当重视全产业链布局,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资金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也应当注意遵循适度原则,防止企业规模过度扩张导致出现规模不经济。最后,本文针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分别从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建议。政府应当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坚持扶优扶强策略,制定安全性检测标准解决电池安全隐患,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搭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相关行业组织应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切实履行监管职能;锂离子电池企业应致力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多途径降低成本,重视全产业链布局,并加强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从而形成竞争优势。

二、欧盟销售电池必须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盟销售电池必须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1)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碳中和趋势及汽车行业的零碳发展
    1.1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与各国的碳中和承诺
    1.2 全球能源低碳化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1.3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能源消费端低碳化的重要内容
2 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1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1.1 美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1.2 美国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政策
        2.1.3 美国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2.2 欧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2.1 欧盟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2.2 欧盟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政策
        2.2.3 欧盟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2.3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3.1 日本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与政策
        2.3.2 日本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政策
        2.3.3 日本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3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3.1 电动汽车产业整体发展趋势
    3.2 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降碳发展
    3.3 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2)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2.1 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
        1.2.2 动力电池发展概况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新能源动力电池法律法规研究
    2.1 国外法律法规研究
        2.1.1 美国
        2.1.2 日本
        2.1.3 德国
    2.2 我国法律法规发展
        2.2.1 研发蓄力阶段政策
        2.2.2 产业化转化阶段政策
        2.2.3 加大推广阶段政策
    2.3 我国动力电池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2.4 经验借鉴和小结
第三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处理技术研究
    3.1 动力电池处理技术产业链
        3.1.1 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
        3.1.2 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比较分析
    3.2 梯次利用研究分析
        3.2.1 梯次利用政策
        3.2.2 梯次利用概述和关键性技术
        3.2.3 国内外市场应用
    3.3 再生利用技术研究
        3.3.1 预处理过程
        3.3.2 分离提取过程
        3.3.3 产品制备过程
    3.4 典型企业的处理过程
        3.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4.2 国内废旧动力电池处理过程
    3.5 小结
第四章 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析
    4.1 国外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模式
        4.1.1 美国
        4.1.2 日本
        4.1.3 德国
    4.2 我国回收模式现状
        4.2.1 梯次利用模式
        4.2.2 生产商为主体
        4.2.3 汽车经销商为主体
        4.2.4 电池回收利用企业为主体
        4.2.5 第三方企业为主体
    4.3 四种回收模式比较和分析
    4.4 典型企业回收模式
    4.5 小结
第五章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整体分析
    5.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5.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5.1.2 产品生命周期
        5.1.3 逆向物流
        5.1.4 博弈论
        5.1.5 循环经济
        5.1.6 绿色供应链
    5.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5.2.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5.2.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5.2.3 文献研究总结
    5.3 基于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分析
        5.3.1 我国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现状及问题
        5.3.2 EPR制度下的动力电池绿色供应链回收体系建设
        5.3.3 关键阶段中的分析说明
    5.4 案例分析——以汽车经销商为主体的整体回收体系运行说明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6.3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3)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1.3.2 废弃物二元利用体系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5.1 比较分析法
        1.5.2 模型分析法
        1.5.3 实证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外部性治理理论
        2.1.3 循环经济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综述
        2.2.2 博弈论研究综述
        2.2.3 理论及研究述评
3 国外典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3.1 典型制度运行概况分析
        3.1.1 日本废旧家电处理基金制度
        3.1.2 中国台湾废旧家电基金制度分析
        3.1.3 德国双元回收体系分析
        3.1.4 欧盟WEEE指令分析
        3.1.5 美国废旧电池押金返还制度
    3.2 制度运行特征及对我国的借鉴
        3.2.1 形成单一回收利用市场体系
        3.2.2 普遍采用市场化运行管理方式
        3.2.3 普遍建立相关主体责任分担机制
        3.2.4 制度运行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
4 中国二元利用市场体系成因及其运行特点
    4.1 中国现阶段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4.1.1 废弃物具有资源性和环境性双重属性
        4.1.2 废弃物属性具有一定的时空相对性
        4.1.3 在中国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
    4.2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施导致二元体系形成
        4.2.1 博弈主体界定
        4.2.2 博弈行为分析
        4.2.3 均衡分析及结论
    4.3 废弃物二元利用市场体系运行特点
        4.3.1 废弃物采取售卖方式处置
        4.3.2 对回收利用实行有限准入管理
        4.3.3 容易发生“劣企驱逐良企”的现象
        4.3.4 费率测算时受非正规回收体系影响
5 二元利用体系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分析
    5.1 废弃物回收利用行为主体
    5.2 政府与生产者博弈分析
        5.2.1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5.2.2 政府与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5.2.3 博弈结论及分析
    5.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研究
        5.3.1 基金制度的内涵
        5.3.2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运行机制
        5.3.3 二元利用体系下基金制决策模型分析
    5.4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研究
        5.4.1 目标制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5.4.2 二元利用体系下目标制运行机制
        5.4.3 二元体系下目标制决策模型分析
    5.5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制度决策模型分析
        5.5.1 押金制度的定义与基本内涵
        5.5.2 押金制的运行机制
        5.5.3 二元利用市场体系下押金额的确定
6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案例分析
    6.1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制度概况
        6.1.1 制度规定
        6.1.2 实施范围
        6.1.3 制度架构
    6.2 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运行分析
        6.2.1 再利用价值越高的废弃产品规范拆解率越低
        6.2.2 基金补贴部分流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企业
7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Overview
    1.1 Task Description
    1.2 Text Features
    1.3 Translation Requirements
    1.4 Report Structure
    1.5 Methodology
Chapter 2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 Character Recognition
    2.2 Project Creation
    2.3 Creation of Glossary and Translation Memory
    2.4 File Analysis
    2.5 Pseudo-translation
    2.6 Summary
Chapter 3 Machine Translation Post-Editing
    3.1 Editing of Target Segments
    3.2 Quality Assurance
    3.3 Translation Export
    3.4 Summary
Chapter 4 Translation of Attributive Clauses
    4.1 Translation into Pre-modifier
    4.2 Translation into Main Clause
    4.3 Translation into Adverbial Clause
    4.4 Translation into Subordinate Clause
    4.5 Summary
Chapter 5 Contrast between Translator’s and Proofread Versions
    5.1 Distinction between “而且”(erqie) and “并且”(bingqie) in Chinese
    5.2 Misinterpretation of Logical Relationship
    5.3 “对(dui)+obj.+进行(jinxing)+v.” Structure
    5.4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Samples of Source Text in PDF Format
Appendix Ⅱ Glossary
Appendix Ⅲ Translation Versions
Acknowledgements

(5)新世纪中德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和方法
    五、研究思路和结构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中的国家与市场
    第一节 理解“国家”和国家利益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合作背后的政治利益
        一、能源安全
        二、环境目标
        三、产业技术与经济发展
        四、社会公平和就业
    第三节 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
        一、宏观战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
        二、财政补贴政策
        三、税收政策
第二章 国家和市场互动下的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第一节 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二、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治基础
        一、能源安全
        二、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
        三、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第三节 国家和市场互动下的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因
        一、落实欧盟的减排要求
        二、政治承诺
    第四节 中德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部行为体分析
        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行为体
        二、德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主要行为体
第三章 国家与市场互动下的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
    第一节 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基础
        一、中国
        二、德国
        三、延续传统汽车领域的合作基础
    第二节 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形式
        一、中德经贸、投资和技术合作概况
        二、中德政府间合作
        三、企业间和科研机构间合作
    第三节 案例分析:宁德时代与德国的合作项目
        一、政府政策助力宁德时代的发展
        二、市场因素推动中德合作
        三、政治利益推动中德合作
    第四节 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的未来
结论
参考文献

(6)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商品包装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立法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立法综述
        1.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与不足
2 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2.1 循环经济理论的概述
    2.2 循环经济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3 商品包装规制的国外立法及其借鉴
    3.1 德国
        3.1.1 相关立法
        3.1.2 政策与制度
    3.2 日本
        3.2.1 相关立法
        3.2.2 优惠政策与发展模式的转变
    3.3 国外立法、制度之借鉴
4 我国立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4.1 我国相关立法
        4.1.1 《循环经济促进法》
        4.1.2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4.1.3 《清洁生产促进法》
        4.1.4 其他规范性文件与政策
    4.2 对我国商品包装规制的立法分析
        4.2.1 我国相关立法正逐步完善
        4.2.2 商品包装的其他相关规制
    4.3 我国立法对商品包装规制的不足
        4.3.1 立法不完善,效果欠佳
        4.3.2 监管规范欠缺,执行力度不足
        4.3.3 制约关系尚未全面形成,生产者之外规制主体部分欠缺
        4.3.4 保障制度缺乏,有待完善
5 对我国现行包装废弃物相关立法规制待完善之处的建议
    5.1 完善立法规制,严格惩罚制度
        5.1.1 完善立法内容,生产者、销售者及消费者间相辅相成
        5.1.2 明确惩罚制度,严格执法
    5.2 更新细节,建立健全回收系统
        5.2.1 分步骤替代不可降解外卖包装
        5.2.2 建立健全回收再利用系统,向先进制度看齐
        5.2.3 加大投入力度,将回收处理产业化
    5.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5.3.1 创新生活垃圾回收办法,规范丢弃行为
        5.3.2 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环保理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新能源汽车的界定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界定
    第二节 产业扶持政策的理论分析
        一、产业扶持政策有效论:市场失灵
        二、产业扶持政策无效论:政府失灵
    第三节 产业扶持政策效应分析
        一、供给侧产业扶持政策效应
        二、需求侧产业扶持政策效应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情况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战略规划期:2001-2008年
        二、导入期:2009-2015年
        三、调整期:2016年至今(后补贴时代)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补贴加速退坡,双积分制构建长效驱动机制
        二、从生产端补购置转向补运营与基础设施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效果
        一、新能源汽车推广情况
        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三、研发技术水平提升显着
    第四节 中国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的问题与反思
        一、产业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二、产业扶持政策的效果反思
第四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供给效应
    第一节 理论模型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结果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五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需求效应
    第一节 理论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的作用
        二、扶持政策对需求市场的作用机制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指标说明
        二、模型设定
        三、实证结果
    第三节 主要结论
第六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经验
        一、通过法律确立新能源汽车战略地位
        二、根据电池容量实行税收减免机制
        三、积分制度推动企业转型
        四、政府采购与社会宣传配合刺激市场需求
    第二节 欧盟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经验
        一、支持核心技术研发
        二、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三、通过政府购买、税收优惠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
        四、欧盟最严碳排放政策
    第三节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经验
        一、税收减免及汽车购置补贴
        二、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及互联网媒介推广作用
        三、技术扶持政策
        四、重视电池等资源回收利用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启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关于产业扶持政策供给效应的研究结论
        二、关于产业扶持政策需求效应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一、优化财政补贴配置总量和结构
        二、鼓励支持核心技术研发
        三、提高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四、提高财政补贴准入门槛
        五、加强推广应用安全监管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新能源汽车概述
        1.2.1 新能源汽车概念
        1.2.2 新能源汽车类型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简要评价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2.1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1.1 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2.1.2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1.3 消费推广发展现状
    2.2 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2.1 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2.2.2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2.3 消费推广现状
    2.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3.1 核心技术不成熟
        2.3.2 基础设施不完善
        2.3.3 消费环境不成熟
第3章 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3.1 美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3.1.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3.1.2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3.1.3 投入大量研发资金
    3.2 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3.2.1 实施针对性扶持政策
        3.2.2 建立联盟式研发体系
        3.2.3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3.3 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经验
        3.3.1 进行细致的产业规划
        3.3.2 政策鼓励研发和消费
        3.3.3 建立多部门参与机制
第4章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我国可借鉴的国外发展经验研究
        4.1.1 可借鉴的生产技术经验分析
        4.1.2 可借鉴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分析
        4.1.3 可借鉴的消费推广经验分析
    4.2 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议
        4.2.1 提高生产技术的建议
        4.2.2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议
        4.2.3 改善消费环境的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SCP范式的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新能源产业的研究综述
        1.3.2 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综述
        1.3.3 关于产业治理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主要创新
2.相关理论基础
    2.1 产业组织理论SCP分析范式
        2.1.1 SCP范式的提出
        2.1.2 SCP范式的质疑与修改
        2.1.3 SCP范式的创新与发展
    2.2 产业规制理论
3.国内外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全球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3.1.1 市场规模
        3.1.2 产业结构
        3.1.3 区域分布
    3.2 国内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现状
        3.2.1 产业规模
        3.2.2 进出口贸易
        3.2.3 产业结构
        3.2.4 市场格局
4.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SCP范式分析
    4.1 市场结构
        4.1.1 市场集中度
        4.1.2 产品差异度
        4.1.3 市场壁垒
    4.2 市场行为
        4.2.1 定价行为
        4.2.2 技术创新行为
        4.2.3 产品策略与战略布局行为
        4.2.4 组织调整行为
    4.3 市场绩效
    4.4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互动关系
    4.5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5.1 投资虚化导致产能结构性过剩
        4.5.2 三角债危机显现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
        4.5.3 源头性创新和基础性创新不足
        4.5.4 上游资源瓶颈突出导致产业链成本压力加剧
        4.5.5 市场无序竞争严重
        4.5.6 安全标准欠缺整体规划
5.国外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5.1 日本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5.1.1 自主创新巩固技术优势地位
        5.1.2 自动化程度高且专业分工明确
        5.1.3 国外设厂摆脱成本劣势处境
    5.2 韩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5.2.1 采取“大企业集团”战略
        5.2.2 重视人才引进
        5.2.3 效仿日本在国外设厂降低成本
    5.3 国外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6.国内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经验借鉴
    6.1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分析
        6.1.1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6.1.2 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6.2 数据来源
    6.3 模型变量
        6.3.1 因变量
        6.3.2 自变量
        6.3.3 控制变量
        6.3.4 构建模型
    6.4 回归结果及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回归分析
    6.5 案例启示
7.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治理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7.1.2 坚持扶优扶强策略
        7.1.3 制定安全性检测标准
        7.1.4 完善回收再利用体系
        7.1.5 搭建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7.2 行业组织层面
        7.2.1 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7.2.2 建立行业公共服务平台
        7.2.3 切实履行监管职能
    7.3 企业层面
        7.3.1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7.3.2 多途径降低成本
        7.3.3 建立协同合作关系
        7.3.4 重视全产业链布局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欧盟销售电池必须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中和背景下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趋势[J]. 白旻,张旻昱,王晓超.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21(12)
  • [2]废旧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体系研究[D]. 刘慧丽.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二元体系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研究[D]. 张德元.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4]A Report on Translation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s[D]. 杜德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新世纪中德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研究[D]. 宁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6]循环经济原则下的商品包装法律问题研究[D]. 费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效应[D]. 李妙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D]. 孙玮. 吉林财经大学, 2019(03)
  • [9]美好时代(上)[J]. 李朝全. 时代文学, 2019(02)
  • [10]基于SCP范式的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治理研究[D]. 陈倩.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在欧盟销售的电池必须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