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康静雯,宋雨[1](2021)在《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问题与对策分析》文中认为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可成为推进民族地区英语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以四川民族地区的藏、羌、彝族大学生的英语听力学习现状为切入点,以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为主要依据,探讨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显示四川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听力学习风格、策略、观念上具有民族间差异,可从强化听力学习认知、实施听力策略培训、改进听力教材、加强民族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着手,改革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希尔扎提·库扎提[2](2021)在《面向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机对话教学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席红英[3](2020)在《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语言生活是语言国情、族情、区情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实用功能逐渐降低,语言使用范围不断地向家庭内部收缩,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困境。蒙古语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使用人口较多的语言之一。呼伦贝尔市尤其是牧业四旗是蒙古族聚居区,较好地保留了蒙古语和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及民族文化。全方位调查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对了解该市蒙古族的语言生活现状,判断母语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为其它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为主要调查地,以该四个牧业旗的蒙古族语言生活为主要调查内容,综合采用田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社会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理论指导下,在收集第一手调查材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蒙古族语言生活的内部和外部生态环境,认为呼伦贝尔市蒙古族聚居区语言环境有利于蒙古语的保持,但不利于蒙古语的发展,蒙古语使用和发展方面面临使用人口减少、增长率变低,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语言地位不断下降等问题。本文由八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地理位置、民族人口、生产方式、历史源流及牧业四旗基本情况等方面介绍呼伦贝尔市概况,目的是展现呼伦贝尔市整体社会文化环境;第二章,调查蒙古族家庭环境中祖辈、长辈、同辈、晚辈三代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与熟人邻里、在政府部门和行政单位等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语言使用现状及其社会差异;第三章,调查不同社区居民的语言习得、语言掌握和语言能力;第四章,调查蒙古族语言认同、语言情感、语言行为倾向。第二、三、四章为蒙古族居民语言生活状况的定量分析,第五和第六章是调查数据的分析。第五章从语言外部生态环境入手,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三方面分析地理、气候、人口、民族、教育、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生活现状的影响;第六章从语言内部生态环境入手,分析语言结构、语言格局、语言景观对语言本体、语言地位的影响。最后是“结论与余论”部分,在总结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调查表明,呼伦贝尔市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较好,但蒙古语使用存在代际、城乡、部落和阶层差异:老年人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年轻人,牧区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城镇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族的蒙古语保持好于其他部落的蒙古族,牧民母语保持好于公职人员和学生。在社会交际领域,汉语使用率逐渐增加,但未出现骤增情况。在汉语使用稳步增长的同时,蒙古语的使用逐渐下降,蒙汉语兼用情况普遍,语言生活向双语化转换。监测整体语言生态环境发现,牧业四旗语言生活呈现三种类型:作为传统牧业旗县,新巴尔虎左旗和新巴尔虎右旗的语言环境较为封闭,母语保持较好;作为城镇化牧业旗县,鄂温克族自治旗的语言环境开放,汉语使用率较高,境内厄鲁特和布里亚特蒙古人因居住集中,尚未出现母语使用的明显下滑现象;作为由传统牧业旗向城镇化牧业旗发展的陈巴尔虎旗在语言使用上呈现出过渡性特点,即语言生活状态介于前两者之间。从呼伦贝尔市的整体环境看,维持语言保持的主要因素较为稳定,不易变化,主要包括人口数量、民族认同以及语言系统的稳定性等;影响蒙古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传媒影响、文化冲击等。本研究在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比分析蒙古族不同社区内语言生活现状,试图展现语言生活全景,但仍存在以下不足:语言服务涉及较少;微观层面的个人语言生活调查欠缺,今后将对此进一步予以补充和完善。
余文婧[4](2020)在《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中缅、中老边境“直过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当地少数民族众多,母语认同较高,能力较强,语言使用长期处于自然随意状态。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云南边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语言生活问题值得学者们去关注。经过国家、政府及语言工作者的努力,国家通用语言在云南跨境“直过民族”贫困地区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并未把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合理的规划,家长和教师的管理不到位,管理策略欠缺,种种因素导致当地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率低,能力弱;此外,当前现有研究仅涉及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人口、文化教育方面,对家庭语言规划、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涉之甚少。因此,结合当前国家形势,助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控制力,加强宏观政策和微观语言规划相结合,形成自上而下的语言规划系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已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及语言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以家庭语言规划为基础,以国家通用语言传播为背景,以儿童、家长及教师为目标对象,对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状况进行剖析。全文一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调查方案设计。第三部分为勐腊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现状,主要通过数据统计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内容包括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意识、实践、管理三方面。国家通用语言意识主要体现为期望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价值认同;国家通用语言实践包括语言基本能力和应用能力、语言的选择和使用情况;国家通用语言管理主要包括家长、教师对儿童的语言认同管理、语言实践管理和管理策略。第四部分为勐腊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的特点和成因,特点主要表现为:规划意识低、实践少、管理弱;成因主要归纳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第五部分是对勐腊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的思考及提升建议,本文充分挖掘现状背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教育建设、脱贫减贫等社会问题,分别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媒体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孔傅钰[5](2020)在《HSK中高级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以来华留学生为例》文中提出语言测试伴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而出现,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语言测试的一种,它主要用来衡量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考生是否达到了某一水平。语言测试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产生的影响被称之为反拨效应(Washback)。目前国内外的反拨效应研究主要聚焦英语测试,对HSK这一大规模汉语考试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将以反拨效应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使用调查问卷、课堂观察、个人访谈等研究工具,以上海外国语大学已经参加过HSK中高级考试的本科留学生及国内数名高校的国际汉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聚焦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以此来探究HSK对汉语教与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SK对汉语的教与学均产生了影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显着于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对两者的影响总体均为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同时,学生的考试动机、对考试的认识以及教师对考试各方面的看法是影响HSK产生反拨效应强度的主要因素。然而,受测试本身缺陷、学习者和教师个体差异、教辅资料等客观事实的限制,HSK对汉语教学的促进作用未能完全显现。最后,笔者从研究结果中受到启发,分别针对学生、教师以及考试本身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以期充分发挥HSK对汉语教与学的积极反拨作用,促进考试与教学的双重发展。
练丽娟[6](2020)在《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三语习得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起步较晚,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布不均,研究方法单一。主要研究成果集中于语际迁移方面,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与语言习得路径相结合的研究十分鲜见。三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以理论探讨、量化实证研究居多,偶见实验法。近10年来语言习得领域的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虽然在观点上有融合的趋势,但在研究实践中依然各持其重。影响三语习得的因素十分庞杂,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在主要影响因素中哪些具有可控性;这些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结果的影响强度是否一样;在可控性影响因素中哪些因素对提高三语习得水平具有预测作用;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通过怎样的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三语习得过程,优化三语习得结果,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新疆五所高校(包括医学、师范、农业、财经和综合类院校)的613名三语生(少数民族学生)为例,研究了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有效路径。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这一群体三语习得的特点,分析了影响三语习得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的变量组合,并调查了可控性因素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L3)的影响。通过统计建模分析、研究,得出了预测三语习得(L3)结果的影响因素变量,并通过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构建了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因果路径模型。最后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置于教学实验中进行检验。本研究旨在促进三语习得的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的结果,提高三语习得的成效,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的研究,找到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有效三语习得路径,以提高三语或多语者的学习效率,推进我国对三语或多语人才的培养进程。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少数民族三语习得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多种外语的学习者及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本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个体访谈和教学实验的方式进行。数据使用了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9.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22.0进行处理。用Logistic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了语言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性因子的问题;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厘清了可控性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并在教学实验中进行效果检验。本研究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处于彼此高度相关的动态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牵动其它因素的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系统的状态和三语习得的结果。六组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水平的关系强度依次为:学习策略>管理策略>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文化认同>背景语言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具型动机与学习策略对L3水平的提高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因此,在基本语言习得路径上强化六个组可控性影响因素,尤其是强化学习策略因素,调节工具型动机因素会带来更好的三语习得结果。AMOS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文化认同”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背景语言”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并通过“学习动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作用于“学习者策略”。“学习策略”是影响三语习得的直接影响因素。依据本研究构建的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而提出的教学设计思路为:在全面强化可控性影响因素作用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加强学习者的情感因素,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尤其是融合型动机,以调动学习者学习和使用学习者策略的能动性;通过对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培训,学习者策略的优化,扩大语言的有效输入量;语言有效输入量的扩大和背景语言水平的提高会增加学习者语言学习的经验;强化学习者的背景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调节学习者的语言心理距离,促进语言正迁移的发生,从而优化语言加工机制,最后优化语言输出结果。本研究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在三语习得路径模型指导下设计的教学模式对三语习得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语言习得的成效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研究整合了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结合三语习得的特点,将背景语言因素方面的语言心理距离、语言迁移意识以及文化认同因素纳入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框架,在语言习得的基本路径(“语言输入—语言加工—语言输出”)之上,构建了三语习得的有效路径模型,丰富了三语习得的理论,为提高三语习得成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在三语教学与学习的实践中,影响因素庞杂。究竟从何处入手才能抓住关键点,有效提高三语习得的水平,一直是令三语教育者和三语学习者困惑的问题所在。因此,厘清三语习得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路径,有的放矢地强化弱点,补齐短板,应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与学习,才会避免各种资源盲目地投入。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构建基于二语习得模式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本研究三个阶段的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此路径模型强调以情感因素驱动第三语言(L3)的教学和学习,在全面加强六个维度的可控性影响因素正面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进行调节,对学习者策略进行培养,做到第三语言(L3)的教学与学习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应用能够促进三语习得生成,优化三语习得结果,提高三语习得成效,为三语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参考,为三语教学者提高教学成效提供理论指导,为三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成效提供有效途径。语言习得研究自开始以来,形成了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两大学派。语言习得的模式研究侧重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行研究,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则侧重对影响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或影响因素对语言习得产出结果的影响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整合了认知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成果,在三语习得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本文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影响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重组。除了强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因素对三语习得的影响外,还增加了对“背景语言水平”“语言迁移意识”“语言心理距离”“文化认同”等因素对三语习得过程影响作用的分析,从心理认知与社会文化的视角丰富了三语习得影响因素的研究内容。其次,本研究首次从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变量组合入手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变量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与个体访谈相补充、SPSS多变量分析与AMOS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相结合、理论建模检验与教学实验验证相印证、大样本调查与典型个案研究兼用的混合方式进行,丰富和扩展了三语习得的研究方法。本文共7章。第1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选题内容、研究目的、选题意义以及论文的结构。第2章首先厘清了本文所涉及到的在语言习得研究领域中容易混淆的主要概念,之后对国内外语言习得的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3章研究方法与设计部分介绍了研究对象,提出了研究问题,阐述了本研究的设计总方案,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分别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第4章、第5章和第6章是对三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的汇报。第4章是对三语习得模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阐释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和分类的过程,梳理了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可控性因素影响因素,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提供了变量组合;第5章汇报了本研究对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统计与分析结果,为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提供了数据支持;第6章基于相关理论与前期研究结果,构建了三语习得路径假设模型并得出实验验证结果;第7章阐述了本研究的结论、局限性、对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阿依夏木·如斯塔木[7](2020)在《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及其对学习经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常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工作,强调人人懂国家通用语言、人人讲国家通用语言,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由于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面临巨大的困难,导致新疆地区不同地区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业上的发展与进步。本研究通过梳理双语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析研究前人对双语教育的一些理论,根据经典的理论模型分析出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起着正向积极作用,当学生第二语言水平没有达到精通语言的程度时采取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业上暂时滞后的现象,也可能出现课堂上无法与老师、同学们交流的情况,包括无法理解词义、词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第二语言的精通度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前人编制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情况、国家通用语言态度以及大学生学习经历、就读经验等问卷,在前人编制的基础上以及加上自己的见解编制了《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对学习经历的影响量表》,以江浙沪地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以及普通本科高校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和了解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听说读写困难感知、上大学以后国家通用语言水平的变化、国家通用语言水平是否在性别、学科类别、家庭背景、生源地差异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学习经历的相关关系。笔者结合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发现,分析得出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以及学习经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维吾尔族大学生语言使用方面倾向于国家通用语言,首选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只有和前辈交流时才会选择维吾尔语。(2)在听说读写方面,大部分维吾尔族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听力理解能力,但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普通话口音不标准,写作困难等现象比较严重。(3)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学习经历的各个维度之间呈正显着相关关系,听力理解能力越好,书面表达能力越好,口语表达能力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融入集体环境、愿意加入课堂讨论、愿意与老师互动以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4)不同生源地、不同年级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存在显着差异,而在性别、学科类别、家庭背景和高校性质上不存在显着差异。(5)维吾尔族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班级排名处于靠后位置。(6)较好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对维吾尔族大学生个人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较高,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本研究针对以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分别从国家、学校、家庭、高校教师以及个人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国家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推广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的国家通用语言教学资源,聘请内地优秀的师资团队来新疆任教,援助国家通用语言教学的普及工作,指导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提供帮助。其次,高校定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普通话培训班,为少数民族学子提供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高校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制定详细的提升汉语学习计划,通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联谊活动或者一对一结对子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以及学业发展提供一定的便利。再次,作为父母定期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情况,要起到监督作用,为他们指明方向,发挥他们第一任教师的作用,为孩子的学业提供的一定的支持。最后,作为高校教师灵活运用课堂时间,多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回答问题、汇报报告的机会,在课堂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开口说汉语,加入每次的课堂讨论环节,这样不仅提升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作为高校大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利用一切空余时间投入到国家通用语言学习上,做到不怕出错,一步一个脚印完善自己,填补空白。
洪雷明[8](2020)在《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玛牧特依”,汉语译为《教育经典》。在彝语里“玛”意为教育、训导、劝说之意,“牧”意为智慧、为人处世、优良之意,“特依”意为书、经,“玛牧特依”就是“教育人们做事做人的经书”。1它是彝族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涉及教育学、政治学、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内容,是一部全面阐释古代彝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内容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古文献。因此,本次研究采取田野调查的方式,重点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以及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高中部为个案,以该校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以下简称《玛牧特依》选编内容)为研究重点,重点探讨《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文化保存、选择和创造的教育价值以及对学生“德育”、“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阐明。第一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主要介绍教材的编写地——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的历史沿革、人员结构以及教材的编译流程,也介绍了社会上《玛牧特依》的研究机构——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的历史沿革与组织构架、会员制与人员管理、推广与宣传等,并重点介绍教材的使用地——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近几年教育情况,《玛牧特依》的教育开展情况,且重点对被调研教师和被调研学生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第二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主要概述选编内容在教材中的章节分布及主要内容;同时阐述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一方面以教育的文化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在教育的文化保存、文化选择以及文化创造三个方面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以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为基础,分析选编内容对学生的“德育”、“智育”以及“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第三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包括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和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从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对其自身的积极影响。第四章,《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主要介绍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比如,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以及“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失。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其中主观原因包括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客观原因包括政府、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方面。第五章,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该部分主要从政府及教育部门、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四个层面展开分析。其中,政府及教育部门主要从增添选编内容,加大研究支持力度,完善辅导用书以及增设彝文课程,拓展玛牧用途等方面提出建议。社会层面主要从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出建议。学校层面主要从强化师资建设,协调课时安排,解决奖励不公问题,尝试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提出建议。家庭层面主要从努力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开展家庭玛牧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
赵丽萍[9](2020)在《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文中指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促进民心相通,以语言为载体开展两国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增强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感;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为了实现汉语教学向大众化、普及型转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汉语,2019年4月,菲律宾国立大学孔子学院(英文缩写CIUP)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与菲律宾国家广播电台(PBS)联合创办的《Wow China》栏目中,开创了一个汉语教学节目——《Hello Mandarin》。通过调查菲律宾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教学与管理现状,笔者发现,广播汉语教学在菲律宾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广播媒介推广汉语不仅能缓解师资短缺、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而且还以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满足受众的汉语学习需求。本文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探讨了《Hello Mandarin》这一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特点和优势,并借助传播学和媒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深入分析了菲律宾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和《Hello Mandarin》的节目受众。节目的特点有,受众的身份多元,在性别、国籍、年龄层次、文化程度、职业领域等方面均不相同;节目中的汉语和中华文化是异域传播,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相辅相成、融合渗透;节目的传播形式和内容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以单向灌输式为主,受众的反馈是迟缓的、零散的。节目的优势包括,广播汉语教学是有声教学,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能力;节目内容的时效性强,信息容量大;广播媒体的学习成本低廉且便于携带。文章主要从播放内容和技术支持两个方面,对《Hello Mandarin》进行全面剖析,节目的播放内容涉及汉语词汇教学、句子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节目的制作团队针对教学内容需要提供编写脚本、制作课件、录制教学音频等技术上的支持。基于广播汉语教学,提出授课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希望能够启发高校更新汉语教师的培养理念,为高校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国外汉语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学习者的广泛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要求高校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国别地区和教育层级制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的传播媒介,定向培养能够灵活使用各类媒介推广汉语的国际化人才。针对广播媒介自身的不足和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存在的问题,第二季节目在教学内容、传播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Hello Mandarin》汉语教学节目对未来汉语推广带来以下启示,在充分把握广播这一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广播媒介时效性强和以声传情的优势,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创新节目形式,优化教学步骤,提高节目的质量;重视受众价值,调查分析预期受众的年龄、职业、学习动机、兴趣指向等,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开发节目的配套教材,提高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广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广播与网络媒体资源的整合,以弥补广播单向传播、受众反馈迟缓的不足;增强广播与其他新媒介的优势互补,满足不同受众的收视习惯。汉语推广孔子学院与广播媒体合作的模式能有效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扩大汉语受众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内在吸引力的不断增强;汉语经济价值的不断升值,菲律宾也迎来了“中国热”和“汉语热”,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应整合各种有利资源,鼓励孔子学院利用广播、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宣传、推广汉语。
吴海雯[10](2020)在《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例》文中提出听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初级汉语听力教学是基础课程。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承担着培养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要任务。由于国别化差异,无论是在语音、词汇还是句子方面,中亚留学生在初级汉语听力学习中均体现着共有的障碍,如无法跳跃生词障碍、不能理解句子语义等。而这些障碍又大多与其所接受的俄语教育、词汇量的掌握、句子使用习惯等有关。同时,也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没有能够有针对性地做出差异化调整有关。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的基础上,论文将中亚留学生的初级汉语听力教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寻绎、发现和系统分析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类因素,寻求基本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中亚留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汉语听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提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研究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问题的重要性,梳理了已有听力教学的研究现状,指出对中亚留学生听力教学研究的不足。同时,介绍了兰州大学国际文化学院中亚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以及作为论文研究内容的选用教材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通过对其中障碍性因素的分析,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这些策略和方法的教学反思。第二章指出了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词汇教学中的任务和难点,针对这些任务的完成和难点的解决,提出了逐步扩大词汇量、对比分析近义词、加强应用语素教学法、听觉输入和视觉输入相结合、融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训练跳跃生词障碍能力等方法,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尝试。第三章指出了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句子和短文教学的任务,设计和实践了针对性测试,分析了其中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策略,以及对其实际效果的反思。
二、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问题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 |
2.数据统计分析 |
三、调查结果 |
(一)听力学习风格特点 |
(二)听力学习策略特点 |
(三)听力学习观念特点 |
四、研究启示 |
(一)强化听力学习认知,提高听力学习动机 |
1.重视性格、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2.培养听力学习的品格和意志 |
3.实施听力策略培训 |
4.选择更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听力教材 |
(二)加强民族英语教师的教学改革 |
(三)更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改革 |
(四)结合德育教育,用心铸人铸魂 |
(五)重视并加强民族英语教师队伍的师资培训 |
五、结语 |
(3)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呼伦贝尔市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
一、地理位置 |
二、民族人口 |
第二节 历史源流及生产方式 |
一、历史源流 |
二、生产方式 |
第三节 牧业四旗概况 |
一、陈巴尔虎旗 |
二、新巴尔虎右旗 |
三、新巴尔虎左旗 |
四、鄂温克族自治旗 |
第二章 蒙古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 |
第一节 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概述 |
一、调查前期准备及问卷结构 |
二、抽样情况 |
第二节 家庭语言使用状况 |
一、与长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二、与同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三、与晚辈之间的语言使用情况 |
第三节 社区语言使用状况 |
一、交际对象 |
二、交际场所 |
小结 |
第三章 蒙古族语言能力调查 |
第一节 语言习得 |
一、母语习得 |
二、多语习得 |
三、习得途径 |
第二节 蒙古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蒙古语口语能力 |
二、蒙古语文字能力 |
第三节 汉语能力的自我评估 |
一、汉语口语能力 |
二、汉语文字能力 |
小结 |
第四章 蒙古族语言态度调查 |
第一节 语言认同 |
一、学习语言的动机 |
二、语言发展展望 |
三、对族际通婚态度 |
第二节 语言情感 |
一、最重要的语言 |
二、方言情感 |
三、蒙古语标准音情感 |
第三节 语言行为倾向 |
一、电子媒体选择 |
二、印刷媒体选择 |
三、子女教育选择 |
小结 |
第五章 外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生态语言学理论 |
一、理论译介 |
二、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生态调查 |
三、语言生态评估 |
第二节 自然环境 |
一、地理因子 |
二、气候因子 |
第二节 社会环境 |
一、人口因子 |
二、民族因子 |
三、经济因子 |
四、教育因子 |
第三节 文化环境 |
一、文化活动 |
二、文化传播 |
小结 |
第六章 内部语言生态环境调查 |
第一节 语言结构 |
一、语音特点 |
二、词汇特点 |
三、语法特点 |
第二节 语言格局 |
一、外语接触 |
二、汉语接触 |
三、方言接触 |
第三节 语言景观 |
一、抽样情况 |
二、牌匾特点 |
三、受众态度 |
第四节 语言生态环境评估 |
一、采用公式 |
二、评估结果 |
小结 |
结论与余论 |
一、结论 |
二、若干思考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绪论 |
一、选题研究的背景 |
二、学术界研究综述 |
三、选题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
四、选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五、语料来源 |
第一章 调查方案设计 |
第一节 调查原则 |
一、系统性原则 |
二、科学性原则 |
三、客观性原则 |
第二节 调查布点 |
一、调查地点的概况 |
二、调查地点的选择 |
第三节 调查对象 |
一、调查对象的确定 |
二、调查对象的构成 |
第四节 调查步骤与方法 |
一、调查步骤 |
二、调查方法 |
第二章 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调查 |
第一节 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意识状况 |
一、 “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的语言意识 |
二、 “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长的语言意识 |
三、“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教师的语言意识 |
第二节 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实践状况 |
一、“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及家长的国家通用语言基本能力 |
二、“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及家长的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 |
三、“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教师的普通话基本能力及应用能力 |
第三节 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管理状况 |
一、家长对“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管理 |
二、“直过民族”教师对哈尼族儿童的国家通用语言管理 |
第三章 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的特点及成因 |
第一节 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的特点 |
一、“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意识的特点 |
二、“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实践的特点 |
三、“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管理的特点 |
四、“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各要素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问题的成因 |
一、主观因素剖析 |
二、客观因素剖析 |
第四章 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反思 |
第一节 国家通用语言传播背景下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语言规划的地位及功能 |
一、“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语言规划的地位及功能 |
二、“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地位及功能 |
第二节 国家通用语言传播背景下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语言规划的对策及建议 |
一、政府层面的建议 |
二、学校层面的建议 |
三、家庭层面的建议 |
四、社会层面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HSK中高级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以来华留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语言测试及其反拨效应介绍 |
2.1.1 反拨效应的定义 |
2.1.2 反拨效应的实质 |
2.1.3 反拨效应的分类 |
2.2 国内外反拨效应研究 |
2.2.1 国外反拨效应研究 |
2.2.2 国内反拨效应研究 |
2.3 汉语水平测试及其相关研究 |
2.3.1 HSK简介 |
2.3.2 汉语水平测试反拨效应研究 |
2.3.3 汉语水平测试其他相关研究 |
第三章 :HSK中高级反拨效应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课堂观察 |
3.3.3 访谈 |
第四章 :HSK中高级反拨效应研究结果分析 |
4.1 调查问卷分析 |
4.1.1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4.1.2 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
4.2 课堂观察分析 |
4.3 访谈结果分析 |
4.3.1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4.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五章 :HSK对教与学的反拨效应及影响其强度的因素 |
5.1 HSK对学生学习的反拨效应 |
5.1.1 学生对HSK的认识 |
5.1.2 HSK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 |
5.1.3 HSK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 |
5.2 HSK对教师教学的反拨效应 |
5.2.1 教师对HSK的认识 |
5.2.2 HSK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5.3 影响学生学习反拨效应强度的因素 |
5.3.1 考试动机 |
5.3.2 学生对HSK的认知 |
5.4 影响教师教学反拨效应强度的因素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2.1 对汉语学习的启示 |
6.2.2 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
6.2.3 对HSK开发的启示 |
6.3 本研究的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中文版) |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五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六 :表格2.1HSK考试时长、与其他标准对标情况 |
附录七 :表格2.2各奖学金的汉语水平要求 |
(6)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疆多语环境 |
1.1.2 多语发展的国际趋势 |
1.1.3 新疆的三语习得 |
1.1.4 学术背景 |
1.2 选题内容 |
1.3 研究目的 |
1.4 选题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本研究的主要概念 |
2.1.1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
2.1.2 “二语习得”与“三语习得” |
2.1.3 语言习得路径 |
2.1.4 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 |
2.2 二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主要研究 |
2.2.2 国内主要研究 |
2.3 三语习得模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2.3.1 国外主要研究 |
2.3.2 国内主要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总设计 |
3.2.1 研究问题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思路 |
3.3 第一个研究问题 |
3.3.1 研究问题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对象 |
3.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3.4 第二个研究问题 |
3.4.1 研究问题 |
3.4.2 研究对象 |
3.4.3 研究工具 |
3.4.4 数据采集 |
3.4.5 数据分析 |
3.5 第三个研究问题 |
3.5.1 研究问题 |
3.5.2 研究方法 |
3.6 教学实验 |
3.6.1 研究问题 |
3.6.2 研究对象 |
3.6.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6.4 研究工具 |
3.6.5 数据收集 |
3.6.6 数据分析 |
第4章 三语习得的影响因素研究 |
4.1 语言习得影响因素的分类 |
4.2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三语习得现状 |
4.2.1 被试的结构 |
4.2.2 被试的三语水平 |
4.2.3 课程设置 |
4.2.4 教材使用 |
4.2.5 师资情况 |
4.3 三语习得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 三语习得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
4.4.1 情感因素 |
4.4.2 学习者策略因素 |
4.4.3 背景语言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分析 |
5.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三语习得者的影响 |
5.2 三语习得可控性影响因素间的动态关联 |
5.3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对L3 水平的影响 |
5.3.1 学习者可控性影响因素与L3 水平的相关度 |
5.3.2 L3“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预测因素 |
5.4 性别、民族、教育背景对学习者可控因素的影响 |
5.4.1 学习者可控影响因素之性别差异 |
5.4.2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民族差异 |
5.4.3 学习者可控因素之教育背景差异 |
5.4.4 基于L3 水平差异的学习者可控因素分析 |
5.5 L3“低分”者与L3“高分”者的个案研究 |
5.5.1 受访者个人简要信息 |
5.5.2 情感因素 |
5.5.3 语言因素 |
5.5.4 学习者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的构建与验证 |
6.1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构的理论依据 |
6.1.1 二语习得模式理论 |
6.1.2 动态系统理论 |
6.1.3 神经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基础 |
6.2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结构模型的构建与修正 |
6.2.1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测量模型 |
6.2.2 基于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6.3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 |
6.4 三语习得有效路径模型的创新 |
6.5 教学实验研究结果 |
6.5.1 实验研究结果 |
6.5.2 个体访谈结果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
7.1 研究的主要结果 |
7.1.1 研究问题一 |
7.1.2 研究问题二 |
7.1.3 研究问题三 |
7.2 启示 |
7.2.1 理论启示 |
7.2.2 实践启示 |
7.2.3 局限性 |
7.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及其对学习经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目的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研究 |
二、学习经历的相关研究 |
三、综合评价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平衡理论 |
二、阈限理论 |
三、小结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
二、学习经历 |
三、新疆籍维吾尔族大学生 |
第二章 研究方法设计和过程 |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设计 |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节 问卷编制 |
一、前测问卷 |
二、正式问卷 |
第三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
第一节 样本基本信息 |
一、问卷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
二、访谈调查样本基本信息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
二、国家通用语言掌握度 |
三、学习成绩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三节 方差分析 |
一、年级差异分析 |
二、生源地差异分析 |
三、高校性质差异分析 |
四、性别差异分析 |
五、学科类别差异分析 |
六、家庭背景差异分析 |
第四节 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学习经历的关系研究 |
一、书面表达能力与学习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
二、口语表达能力与学习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
三、听力理解能力与学习经历的相关性分析 |
四、MHK等级差异分析 |
五、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学习经历的回归分析 |
六、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启示与建议 |
一、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与推广工作 |
二、内地高校定期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普通话培训班 |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弥补自己的弱点 |
四、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业状况,给予学业上的支持 |
五、高校教师在课上课下给予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关照 |
六、加强和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
第三节 研究贡献与未来展望 |
一、研究贡献与创新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对学习经历的影响研究调查问卷(正式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附录 C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介绍 |
致谢 |
(8)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选题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玛牧特依 |
(二) 一类模式 |
(三) 《彝语文》教材 |
(四) 教育价值 |
(五) 选编 |
三、相关理论 |
(一) 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
(二) 教育的文化功能理论 |
四、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多学科视角下《玛牧特依》研究 |
(二) 一类模式研究综述 |
(三) 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编写研究综述 |
(四) 相关研究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 文献法 |
(二) 访谈法 |
(三) 观察法 |
(四) 问卷法 |
第一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材使用点概述 |
第一节 四川省凉山州彝文教材编译室简介 |
一、历史沿革 |
二、人员结构 |
三、编译流程 |
第二节 四川省凉山州玛牧文化协会简介 |
一、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
(一) 历史沿革 |
(二) 组织架构 |
二、会员制与人员管理 |
(一) 会员制 |
(二) 人员管理 |
三、推广与宣传 |
四、未来规划 |
(一) 《玛牧特依》大融合 |
(二) 立足凉山、走向中国、迈向世界 |
第三节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民族中学简介 |
一、昭觉县民族中学的历史沿革、教育情况及师生情况 |
(一) 历史沿革及教育情况 |
(二) 教师与学生情况 |
二、被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
(一) 被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 |
(二) 被调研学生的基本情况 |
三、《玛牧特依》教育开展情况 |
(一) 国旗下《玛牧特依》集体诵读 |
(二) 增添《玛牧特依》校园文化 |
(三) 坚持开展《玛牧特依》课堂教学 |
第二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及其教育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概述 |
第二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文化价值分析 |
(一) 教育文化保存功能 |
(二) 教育文化选择功能 |
(三) 教育文化创造功能 |
二、《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分析 |
(一) “德育”的教育价值 |
(二) “智育”的教育价值——“勤学好问” |
(三) “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倡勤劳,忌懒惰” |
第三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
一、有助于学生为人处世能力的发展 |
二、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
三、有助于学生理想追求的确定 |
四、有助于学生生活习惯的改善 |
第二节 对《玛牧特依》的积极影响 |
第四章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存在的问题 |
一、过于注重个体社会化价值,轻视个体个性化价值 |
二、过于注重教育的人文价值,轻视教育的科学价值 |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传承价值,轻视教育的创新价值 |
四、“美育”和“体育”教育价值的缺少 |
第二节 影响《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实现的因素 |
一、主观原因 |
(一) 教材自身的原因 |
(二) 学生自身的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一) 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 |
(二) 社会的推广程度不高 |
(三) 学校的自身存在问题 |
(四) 家庭的帮扶程度不足 |
第五章 提升《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及教育部门层面 |
(一) 增添选编内容,完善选编内容的质量 |
(二) 加大研究支持,解决古彝文的困惑 |
(三) 完善辅导用书,解决师生教与学的困难 |
(四) 增设彝文课程,解决学生彝文基础薄弱的问题 |
(五) 拓展玛牧用途,帮助当地脱贫攻坚 |
第二节 社会层面” |
(一) 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玛牧的宣传与推广 |
(二) 增强社会责任,助力玛牧的传承与创新 |
第三节 学校层面 |
(一) 强化师资建设,解决教师缺乏问题 |
(二) 协调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问题 |
(三) 积极对上沟通,解决奖励不公问题 |
(四) 加强对外合作,尝试开发校本课程 |
第四节 家庭层面 |
(一) 积极参与培训,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
(二) 家庭玛牧教育,努力帮扶学校玛牧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的具体内容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部分访谈内容 |
附录五: 部分照片 |
致谢 |
(9)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广播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一)发展现状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一章 菲律宾汉语推广概述 |
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与现状 |
1.1.1 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时发展 |
1.1.2 菲律宾汉语推广现状 |
1.1.3 菲律宾汉语广播教学的促成因素 |
1.2 菲律宾孔子学院概况 |
1.2.1 菲律宾孔子学院的概况 |
1.2.2 菲律宾公立孔子学院的发展方向 |
第二章 菲律宾广播电台汉语推广媒介功能的实现 |
2.1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
2.1.1 菲律宾汉语国际推广途径 |
2.1.2 汉语国际推广类型 |
2.1.3 菲律宾广播汉语节目传播的可行性 |
2.2 广播语言教育节目在汉语推广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
2.2.1 《Hello Mandarin》节目概况 |
2.2.2 广播汉语教学的特点 |
2.2.3 广播汉语教学的优势 |
2.3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与受众 |
2.3.1 汉语国际教育的传播者类型与受众类型 |
2.3.2 《Hello Mandarin》受众群体的特点 |
2.3.3 汉语国际教育传播者的“把关行为” |
第三章 第一季《Hello Mandarin》的教学实施 |
3.1 播放内容的设计 |
3.1.1 词汇教学设计 |
3.1.2 句子教学设计 |
3.1.3 话题及相关文化点的教学设计 |
3.2 制作广播节目的技术支持 |
3.3 主播素质要求 |
3.3.1 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 |
3.3.2 播音主持的基本素质 |
3.3.3 广播汉语授课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
第四章 《Hello Mandarin》教学节目的优化 |
4.1 广播汉语教学的不足 |
4.1.1 广播语言教学的不足 |
4.1.2 第一季《Hello Mandarin》节目的局限 |
4.2 广播汉语教学节目的改进措施 |
4.2.1 第二季《Hello Mandarin》节目改进措施 |
4.2.2 《Hello Mandarin》节目对当下广播汉语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选题的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实践意义 |
0.3 研究现状 |
0.3.1 有关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研究现状 |
0.3.2 关于中亚留学生汉语听力教学的相关研究 |
0.4 研究方法 |
0.4.1 研究对象的选定 |
0.4.2 研究路径 |
0.4.3 所用教材介绍 |
0.4.4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现状 |
第一章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语音教学研究 |
1.1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语音教学任务 |
1.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声母听辨障碍分析 |
1.2.1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声母听辨测试 |
1.2.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声母听辨障碍 |
1.3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韵母听辨障碍分析 |
1.3.1 中亚初级留学生初级汉语听辨韵母测试 |
1.3.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韵母听辨障碍 |
1.4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声调听辨障碍分析 |
1.4.1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辨声调测试 |
1.4.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声调听辨障碍 |
1.5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语音听力训练的教学策略 |
1.5.1 重视语音对比,加强俄语发音与汉语发音的对比 |
1.5.2 重点讲解汉语内部相似读音,突出细节的不同 |
1.5.3 强化练习声调,重视双字调教学 |
1.5.4 重视轻声教学 |
1.5.5 与其他语言要素相结合,在语流中识别语音 |
1.5.6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 |
1.6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语音听力教学的反思 |
第二章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词汇教学研究 |
2.1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词汇教学任务 |
2.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词汇教学难点 |
2.2.1 不能理解近义词和同义词 |
2.2.2 词汇量过低 |
2.2.3 不能理解词语的搭配 |
2.2.4 无法掌握关键词 |
2.2.5 不能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 |
2.3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词汇听力教学策略 |
2.3.1 对比讲解近义词,扩大学生词汇量 |
2.3.2 词语搭配法 |
2.3.3 创造语境法 |
2.3.4 语素教学法的加强应用 |
2.3.5 以听为主教生词,听觉输入和视觉输入相结合 |
2.3.6 融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对比中亚地区文化 |
2.3.7 训练学生跳跃生词障碍的能力 |
2.4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词汇教学反思 |
第三章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句子和短文教学研究 |
3.1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句子和短文的教学任务 |
3.2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句子和短文听力测试 |
3.2.1 听句子测试 |
3.2.2 听对话测试 |
3.2.3 听短文测试 |
3.3 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句子和对话听力教学障碍 |
3.3.1 听句子教学障碍 |
3.3.2 听对话教学障碍 |
3.3.3 听短文的障碍 |
3.4 中亚留学生句子和短文的听力教学策略 |
3.4.1 句子教学技巧 |
3.4.2 短文教学技巧 |
3.5 中亚留学生句子和短文的听力教学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四、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听力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问题与对策分析[J]. 康静雯,宋雨.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面向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机对话教学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 希尔扎提·库扎提. 西南大学, 2021
- [3]呼伦贝尔市蒙古族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席红英.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4]云南勐腊“直过民族”哈尼族儿童家庭国家通用语言规划调查研究[D]. 余文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HSK中高级反拨效应实证研究 ——以来华留学生为例[D]. 孔傅钰.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三语习得影响因素及有效路径研究 ——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三语生为例[D]. 练丽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7]维吾尔族大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及其对学习经历的影响[D]. 阿依夏木·如斯塔木. 南京大学, 2020(02)
- [8]高中《彝语文》教材中《玛牧特依》选编内容的教育价值研究 ——以昭觉县民族中学为例[D]. 洪雷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广播汉语教学节目制作研究 ——以《Hello Mandarin》为例[D]. 赵丽萍. 兰州大学, 2020(10)
- [10]中亚留学生初级汉语听力教学研究 ——以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例[D]. 吴海雯. 兰州大学, 2020(12)
标签:教学理论论文;